《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2024-05-29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共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篇2

1. 同学们,人类用多种方法表达着丰富的情感。语言这种表达方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智慧表达,这种表达方式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人类丰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也是会说话的,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自然也用它特殊的语言告诉着我们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它也在跟人类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请看,大自然说话了。

2.课件展示:

(1) 公鸡打鸣的图片。提问:它在说什么?(天亮了,该起床了。)

(2)乌云满天,电闪雷鸣的图景。提问:闪电和雷声告诉了我们什么?(快下雨了)

(3)开放的荷花的图片。提问:美丽的荷花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夏天到了)

(4) 黄叶飘落的图片。提问:这样的景象,告诉人们什么呢?(美丽的秋天来临了)

3.你们说,大自然会不会说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二、初学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检测读课文情况。把你认为读得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出问题来的同学请及时帮忙纠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边读边勾画出来。

4.提问: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附后)

三、品读诗文

1.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神奇玄奥的大自然是多么妙不可言啊!!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一番吧!

2. 带着感情将课文读给同桌听。

3.品读诗文。

学习第3~7小节

(1)指名读诗。

(2)谁还喜欢这几小节?喜欢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句式来说?

(4)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将你的心情读出来。

(5)你还喜欢哪一小节?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出了大雁南飞的情景?

学习反问句: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式说句话吗?你感觉这样说话和平常说话有何不同?

学习比喻句:文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6)从喜欢的小节中还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年轮、鱼鳞圈。指名在黑板上画年轮。

学习第8小节

(1)指名读。

(2) 为什么对这一小节有感情?

(3)(课件展示)这就是喜马拉雅山,这就是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中间的三叶虫化石。介绍搜集到的三叶虫化石资料。

总结: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怎么样?你想对大自然说什么?

是啊,大自然妙不可言,我们只有对生活满怀热爱,对大自然充满友善,才会发现许多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悟到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也才能更好地跟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1)搜集大自然的语言资料。

(2)读教师自己创作的儿歌。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儿烦躁地叫嚷/“热啊,热啊!”/它在提醒人们/近期天气还是烈日当空/请大家注意防暑。……”

(3)仿照课文编写儿歌。

(4)交流自己创作的儿歌。

五、结束

让我们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善于发现,走进大自然,做大自然忠实的朋友,这样大自然就会告诉我们许多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导案 篇3

落实新课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习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有一些了解。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其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知识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初步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充分利用生动的说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运用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飘逸,夏荷袅娜,秋枫激情,冬梅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3)学生读课文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根据上面的问题讨论,抽两名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板示,再抽学生评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4、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自由读6--10自然段。

(2)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找出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2)听读1—2自然段。

(3)多媒体显示:

(4)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5)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精读1、2自然段,四人一组讨论:这两段文字好在哪里?

6、总结,

本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语言严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价值极高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热爱科学。

7、作业。

1.收集与物候有关的谚语,了解其中的含义。

2.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听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品味语言

(一)、学生齐读读第1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 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

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

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

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生齐读第2 段。

思考:

1、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2、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

明确: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大自然丰富的物候

写活了,增强文章可读性。

(三)、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快速阅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

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三自然段

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

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

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一、复习巩固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1.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

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由设问句引出,层

次井然,条例清晰,易于接受。

2.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3.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 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4.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

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

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

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注意: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

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例如: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

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1、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

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提问:这几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

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 看出。

3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

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4、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物候 物候学等相关科学知识

2.理清全文思路,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

3.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运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读全文,给课文分段

2.写好投影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他自己的语言,刚才同学看到的四幅画(课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出示目标(课件)

三.简介作者(课件)

四. 一读课文,扫出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做好标记。找同学板书读错的字。(学生可能读错的字见课件)

2.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五.二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板演分段情况,并讲解说明。

2.师生评点,明确(见课件)

3.掌握课文内容之后,解决课后习题一。

六.三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

1.给同学们七分钟时间,看看哪个同学表现出色。

2.学生有可能遗漏的句子(见课件)。

七.研读课文,品语言。

1看看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看哪小组表现出色)

2.师生点评,明确(见课件)。

八.测一测,看谁能说出下面两首诗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见课件)学生抢答

九.作业

1.练两遍字词,背课下解词。

2.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定义------观测意义------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主-----------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雨 善于观察

蝌蚪

春 勤于思考

大雁

年轮

思考

鱼鳞

年龄

三叶虫化石

汪洋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评课意见:

印山红: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应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当小诗人,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再次激活学生。

汪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整堂课连贯性好,尤其注重语用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覃玉梅:设计理念新颖,独具匠心,体现了“人文”思想,目标明了,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实用、详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设计达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周伶俐: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

所谓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 主要用于人类的日常语言问答中,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能够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日常用语并理解自然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字语义, 同时能够针对人类所提语言问题, 以对话的形式将答案转为自然语言进行回答。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发, 是希望能够在人与机器之间建立起一种信息的传递关系, 使智能机器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提供信息传递功能。目前,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运用在情报检索、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建造以及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中, 并实现了人机接口, 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1 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设计中的原理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设计以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为核心, 其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识别人类语言时, 该语言必须通过发出信号的时间序列进行排序变化, 在进行信息编码转换, 从而使输入语言变为智能识别机器可识别的编码。二是语言信息已完成可识别信息编码转换后, 该编码已处于可供阅读的形式, 而编码内容则是通过声学信号进行传达, 在此基础上, 一般采用与编码语音信号相对应的离散型符号进行呈示, 该符号具有区别性特征。三是此类符号继续采用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进行识别认知, 并识别语言内容中所包含的具体语音和语义, 并运用语法和语义与语言的情境结构相结合, 再进行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中的人工智能方式转换为与人类语音相似的方式进行内容输出。

2 基于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设计

2.1 模型结构图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智能识别语言系统大多数都是以统计模型方式进行技术构建的, 统计的模型方式优势在于, 其能够准确的识别语音和语义的相近频率, 并提高语言语义的精确性, 从而使计算机系统更好的进行智能识别。该模型设计结构如图1。

2.2 模块设计

2.2.1 语言信号的特征提取模块

特征提取模块的功能是对语言信号所输入的相关信号进行提取, 以便声学模型做进一步处理, 在该模块的运作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干扰、语音识别误差等因素, 可使用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干扰降低。

2.2.2 统计声学模块

统计声学模块主要是保真和还原智能识别系统的语言。现有的统计声学模块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数都采用一阶隐马尔科夫模型进行系统的构建, 该模型能够很好的保证发音系统的还原度, 使语言和语音在识别过程中能够与单元模块保持一致。

2.2.3 语言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对语言系统识别中的语言进行建模。语言模块既包括语义识别、语义理解分析, 还包含了语境正则语言。在语言模块中所采用的智能识别技术大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N元文法语言识别模式。

2.2.4 解码器模块

解码器模块是智能识别语言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该系统的核心组成。解码器的主要功能是为系统提供信号词串的识别。在智能识别语言系统中所输出与输入的语言信号, 通过统计声学和语言语义学的过滤与查找, 再通过解码器模块进行正确识别。

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中的各模块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如语言处理模块就是通过既定的语言信号输入特征进行序列提取, 并从中求出语言信号的符号集。在进行语音识别的统计过程中, 首先输入信号或语言特征的序列, 符号集, 通过符号串求解可得:

再用贝叶斯公式进行计算, 可得出下列公式:

在给定的语言信号输入中, 输入串o, P (O) 为既定数值, 及时省略该部分也不会对最终处理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自然语言的处理方面, 要针对问题的性质进行显示。此外, 在处理模块中, 系统所出入的语言信号必须经过预处理, 及通过语言信号模块对语音信号进行提取, 并对语音信号 (S) 到特征列 (O) 的映射进行采集。之后即可形成声学模块单元, 从而通过特定的语言信号输入特征进行P[o|uk]估计。由于在自然语言模块中提供了P (w) , 而解码器模块主要通过由UI和t (时间标度) 所构成的搜索空间进行W寻找。

综上所述, 基于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下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设计在今后必然会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为了更好地把握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们必须不断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研究, 紧跟时代步伐及时革新智能识别技术, 从而使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能够真正投入使用, 开拓计算机技术新领域。

参考文献

[1]蔡艳婧, 程显毅, 潘燕.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人工智能框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1, 28 (10)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篇8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了解说明语言。)

3.写读拓展延伸,激发兴趣,训练能力。(救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

明确:大自然好像—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其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

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突出重点

1.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

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2引导深入:品味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技巧,重点赏析第14段。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画面(大雁南飞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第几段的内容?(找学生阅读本段)本段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大雁,我们从哪点看出是大雁的呢?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3.知识迁移:出示画面(晴朗天气的云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破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破译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

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由伊林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如何认识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

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四、写读,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

五、结束语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二中)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9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的说明顺序和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语言,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一)走近作者,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

(二)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二、走进作品

(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迅速准确的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那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听读课文,梳理文脉

思考:全文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有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的说明顺序上。

思考: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6――10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拓展迁移:

《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提问:假如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运用那种说明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近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10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

(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

(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两教《大自然的语言》 篇11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文的分析, 深入领悟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完成组内教研专题———如何进行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为了体现新理念, 我竭力做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分析课文中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 而且还安排学生进行探索。在这样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训练, 要求向别人介绍一种动物或一本书。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15分钟过去了, 200字的片段完成者屈指可数, 而且质量不高。无奈之下只能把课上练习转为家庭作业了, 就这样这节课就草草收场了。后来经反馈, 课外作文也没太大起色。

课后的教研中, 所有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虽然多样化, 但并没有紧紧地围绕教学重点进行, 写作训练与课文分析之间跨越太大, 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生活观察、搜集和积累的局限。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同事们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网上北师大教授刘儒德的一篇关于构建主义的论文使大家眼睛一亮, 文中指出:“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 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的写作技巧是理论 (也是间接经验) , 作文训练是实践, 生活是素材。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去试着生发课文中的题材,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反复感悟、体验、构建, 那么就会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反复的代入代出中品味课文, 审视习作。如同导演在剧本的跳入跳出中领悟才更深刻一样。若能做到这一点, 阅读与写作之间就不会存在断裂区。为验证这一假设, 大家决定由我再在另一个班重上这节课。

基于以上的分析并根据教材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我决定采用调查、讨论、练习法进行教学。同时精心设计了三大板块:一是搜集材料;二是课文点拨与改写;三是写作训练。课前, 要求学生向周围的人搜集物候方面的农谚、俗语、诗词、歌谣等。上课伊始, 先由学生自学课文, 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特点等知识后, 我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改写课文一、二自然段。这可谓石破天惊, 学生先是惊讶, 接着是兴奋, 最后进入了冷静的思考中。这时课前的搜集派上了用场。有用《二十四节气歌》开头的, 并用农谚解释为: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小寒大寒又一年;有用飞禽走兽与物候的关系开头的, 如, 燕子低飞蛇盘道, 乌龟背潮雨天到……有用日月星辰的特殊现象开头的, 如,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银河东西要穿棉衣, 银河南北要喝凉水等。可谓异彩纷呈, 学生也是兴致高涨。一番比较、对照、品评后, 学生的感悟越发得理性化了, 我便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选文段进行大胆改写,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而且富有创意。课堂小结中, 我请学生以“我发现……”开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积极发言, 我时而点拨, 时而质疑, 在与课文的比照中轻松完成了有理论技巧向写作实践的过渡。而且有很多收获是预设以外的新生成。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谁来读一读?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

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做手势表扬学生)师:语言有各种各样,你们刚才说的都是有声的语言。老师刚才做了一个动作,谁

发现了?这是什么意思?对了,老师刚才的动作也叫语言,只不过这是无声的语言。

师:大自然也有五省语言,今天就让我们意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和老师

一起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快让我们读一读,看看你是否能发现。

1.生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

2.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3.我们把这些词语朋友带到课文再读一读吧!要求:先标出小节,再朗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

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师: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你能读懂吗?(让学生同桌分工合作朗读课文,然后两个人讨论,读懂了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2.学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顺序进行板书)

(1)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师:是这样吗?(板书)大家来读一读吧!(自由读)你们看,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猜一猜,它们在说什么?(学生展开联想练习说话)师:是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小蝌蚪多么高兴呀!你们高兴吗?谁想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指名读)

师:从你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已经陶醉在大自然无声的语言中了,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

(2)第三小节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

么语言了?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板书)大家同意吗?(夸奖: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3)第四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师:(板书:三叶虫化石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什么不明白的?

预设: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长时间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和石头一样的东西。

三叶虫: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

镶嵌: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如果没有,教师提问)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告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读后解释)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读第四小节)

四、总结全文,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1、师:刚才我们从课文中读懂了“蝌蚪游动„„”(指着板书总结)是呀!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学生接读),不爱学习的人(学生接读),粗心大意的人(学生接读)(出示课件)

2、大自然无声的语言多么有意思,你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妙不可言)

3、师: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你是爱学习的人吗?考考你(根据图片,用给出的句式说一说)(课件出示)

你看那,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它在告诉我们,4、课下,同学们也搜集了有关大自然的资料,现在就同桌交流一下,一会儿用刚才的句式展示给大家。(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5、回归全文:大自然用无声语言,高素了我们这么多信息,让我们再一次用心聆听一下吧!(齐读课文)

五、总结:大自然奇妙的语言还有很多,老师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也能用明亮的眼睛观察大自然,学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春天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4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篇15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上一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合同下一篇:里庄卫生院争创优质服务乡镇卫生院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