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教育(精选12篇)
敬畏教育 篇1
记得上高中时学过一篇英语课文, 讲述的是一位从教60年、获得美国终身教育成就奖的一位老教师的故事。虽然其中的很多内容已记不清了, 但仍清晰地留在脑海中的是老人在讲述他每次走进班级上课时, 都会忐忑不安、手心出汗、十分紧张的情景。他说, 站在讲台60年了, 没有一次自己不是如此的感受。想想为何事隔20多年自己仍对此念念不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当初的困惑不解。按理说, 从教60年本应是轻松自如, 游刃有余了, 怎会恰恰相反呢?或许是因自己现已从教16年, 或多或少地对教育多了份感悟, 感动于他那颗对教育的执著不悔、认真负责的心。教育, 永远都不会等同于其他事业, 教育对象永远是鲜活的、时时不同的人。所以又怎能说自己已经验丰富、从容自如呢?那种紧张、那种忐忑不正说明了他的伟大之处吗?那才是对教育最真的解读。
每逢听人说起“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时, 总会心里很沉, 总会担心, 怕自己担当不起。那种担心也总会让我想起那位老人的紧张、不安。记得读过这样一篇文章, 讲的是一位小学老师在新学期初接手四年级的一个新班。开学第一天, 她对学生说:“我会同样地爱你们每个人的。”班上有个孩子总是衣服、头发脏脏的, 和同学的关系也处得不好, 很不合群。起初她在心里不喜欢他, 至少不会同等地喜欢他。但是后来她了解到, 这个学生原先是一个很乖的孩子, 妈妈去世后他才这样的。再后来, 到了圣诞节, 老师和孩子们互赠礼物, 男孩带来了半瓶香水, 同学们都嘲笑他, 但在他递给老师时说的那句话却让老师流下了眼泪:“这是妈妈生前最喜欢的香水, 送给你, 喜欢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再后来, 男孩优秀地毕业了, 上了高中, 上了大学, 读了博士, 却从不忘在圣诞节的时候给老师寄来贺卡。最近的一张贺卡上写着请老师来参加他的婚礼。在婚礼上, 男孩深情地拥抱着老师, 感谢她给予他的一切, 妈妈般的爱。看到这, 你一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老师真的是太伟大了, 她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老师的回答却更令人深思, “我应该谢谢你, 孩子。是你让我懂得了教育的力量”。
看完后, 感动之余, 那种不安又油然而生, 不会吗?多害怕自己还不够好?多害怕自己的一句无心的话语伤着了孩子的心, 从而负面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是的, 会的。也许正是这种对教育的力量的敬畏才会让自己更善良、更正直、更公平、更仁爱。唯有对教育的这种敬畏才成就了那位60年的教师的风采。
每位教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回想过去, 还有几位老师留在记忆中?留下的又是什么?有时, 同事间抱怨说,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人情淡漠, 上了大学后就忘了老师了。可试问, 自己又何时记得电话问候过自己曾经的老师呢?也许真正的记忆都在心灵深处了。
总会记得自己小学一年级的老师, 她叫秦雅丽。印象中的她那时只有20出头, 身材修长, 漂亮可爱。已记不清她教过什么知识了。只记得那是金秋的一天, 就在开学后不久, 那时的教室还只是一排平房, 泥土的。下课后, 老师搬了一把椅子, 坐在房前, 让我们排好队, 挨个给剪指甲。午后的阳光懒懒地、柔柔地照在她的脸上, 现在还能感受到是那样的柔和、美丽。
我酷爱英语, 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 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却不是英语。1990年考大学时, 根本不知道文、理科在报考专业上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尽管大学念了四年的化学教育专业, 却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开始教授英语了。而对英语的热爱和痴迷, 源于刚上初中时一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记得刚上初一时, 第一堂英语课就让自己很着迷:老师很年轻、漂亮、温和。记得教的是字母, 老师还提问了自己。再后来就是两天后陪同学去办公室问别的老师题, 就听我的英语老师在和另一位老师聊天:“我和你说的就是她, 长得很像‘城南旧事’里的那个小女孩吧, 而且英语发音也挺好的。”“那你就让她当科代表吧。”就这样, 我当上了英语科代表, 而且一当就当到高中。上了大学, 班级又选科代表, 说是按高考成绩定, 我又一当当了四年。回想当初, 又有谁能知道, 就是这么简短的话语, 这么机缘的巧合, 就成就了一个女孩的梦想呢?培养了她对英语极挚烈的喜爱, 给了她永远的鼓舞和动力:“一定要在英语学科上做到最好, 谁叫俺是英语科代表呢?不够好, 就不能代表这科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或许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让自己对英语的兴趣保持不衰退。大学毕业后, 毅然放弃分配, 去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 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口语到自言自语。或许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 让自己总是能微笑着面对学生, 把自己最灿烂阳光的一面给学生。曾有好多学生问过自己:“老师, 你咋上课的时候总笑呢?”我告诉他们:“给你们上课开心着呢!”这是真话。当我让自己开心地面对学生时, 学生也会心情放松, 开心地面对自己和学习。教书和学习本就应该是一件享受的事。
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 总是让自己感慨:人的心灵是多么脆弱和敏感啊!尤其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呵护都怕不周全呢, 又怎敢轻视呢?
记得那是2008届那年的高考前夕。那天天气闷热, 刚结束的二模考试使整个班级都显得更加喘不过气来。进入班级后就能感到那种压抑的情绪。记得自己当时没敢多说成绩的事, 只是告诉他们, 现在都是在练兵, 要庆幸好在不是真正的考试, 我们还有时间更正错误, 完善自己。课下, 有几个学生跟着到办公室让我再点评一下作文。当时学生很多, 有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女孩也在其中。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但就在高考结束后, 那个女孩送给自己一张照片, 并附着一封信:“老师, 我想您也许都不记得在二模刚刚结束后那个炎热下午的事了。我怀着绝望的心情坐在班级, 你微笑着走了进来, 跟我们说我们还有机会, 不能放弃。现在的一切都是高考前的练兵, 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言败的。您知道吗?自己心里忽然感觉阳光起来了。下课后我鼓着勇气找您批作文, 你竟然叫了我一声:‘宝贝, 没关系的, 再接再厉!’您知道吗, 这一声‘宝贝’, 让我出了您办公室就哭了。老师, 谢谢您!您永远的学生。”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真的是自己当时无心的一句话语竟能让一个学生有如此大的触动, 万幸自己当时没有说了伤害刺激她的话。它就像一个警示一样, 时刻提醒着自己教育的力量。
“亲其师, 信其道”是自己从教这么多年来一直信奉的教育理念。都说90后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其实我倒觉得教师要肯放下架子, 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不要害怕走进彼此的心灵。
去年因学校人员变动, 让我中途接手高二理科重点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因学生最初的老师调转, 已新换了一位老师, 但学生对这个老师意见很大, 家长也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接手这个班, 从心里让自己很不喜欢他们。总觉得, 当一个学生开始挑剔老师时, 这个学生就没多大发展了。可以说自己从一开始带这个班就先有了不好的第一印象。接手后, 由于自己在教学上过得硬, 很快就感觉征服了学生, 一切进展还很顺利。但就在这时, 有一天课上我提问一个男学生, 他站起来, 不假思索地说“不会”, 语调上扬, 在当时看来, 很有挑衅的味道。自己耐着性子让他仔细想想, 他还是很快地说“不会”。虽说是一件很小的事, 但让自己心里很不舒服, 主观认为他是故意的。当时决定冷处理。过了好些日子之后, 我又提问到了他, 他竟还是同样的回答。那次我终于忍不住发了火,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他:“我不会再提问你了。”当时自己也很委屈, 挑下重担, 一心对你们, 竟换来这样的不理解。从那以后有两个月的时间, 自己没再提问过他。他也从未找我谈过, 就这样僵持着。再后来就是学期末家长会, 孩子的父亲来找我询问孩子的状况。那是我头一次见他父亲, 腿有些残疾。我与其父亲沟通了此事, 父亲竟一点儿都不知道, 还一直在谢我, 说孩子不懂事。他妈妈患了癌症, 他性格倔强, 和父母说话时语气也会那样。送走了父亲, 我主动找那个学生来办公室, 我搬了凳子, 让他坐下。他的表情有些惊讶。我推心置腹地和他谈了我的感受, 并和他道了歉, 是我先入为主了;他也说了他的感受, 并一再和我说明他绝没有挑衅的意思, 当时确实是不会。这次交流之后, 在课堂上我可以再次提问他了, 也看到了他愉快学习的认真的表情。
都说人应该对自然界的万物有所敬畏, 而这么多年来做教师, 我最大的感触却是一定要敬畏教育。
敬畏教育 篇2
敬畏生命
执教者:张佶
一、主题解读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初中阶段教育内容重点之“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结合我国汶川5.12发生的大地震,特开设本次主题教育课。
本堂课从汶川大地震入手,使学生了解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通过介绍抗震救灾中大量的感人事例,让学生体会对生命的敬畏;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珍贵,要学会坚强,乐观。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要活的有意义,有价值。
二、教育目标
1、回顾汶川大地震救援的感人画面,感受人性中爱的光辉,懂得生命的可贵。
2.学会坚强,乐观的生活,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三、教育设计
1、导入(播放歌曲《爱与希望》)
大地被摇晃著 天空突然黑了
我的心也被震碎了
下一秒瓦解了 泪堆积成了河
但明天是好的我们要坚定著
爱 让我们不放弃活著
还要继续和大自然拔河
当爱与希望 投射炙热的太阳
昨日泪光 会随时间都蒸发
别轻易放弃 明天要许更多愿望
装满了勇气 就更有力量
当爱与希望 倒映暖暖的月亮
再回头望 又是筑好的家乡
我知道未来还有好多路要闯
我打开了窗 看见了晴朗
当爱与希望 投射炙热的太阳
昨日泪光 会随时间都蒸发
别轻易放弃 明天要许更多愿望
装满了勇气 就更有力量
当爱与希望 倒映暖暖的月亮
再回头望 又是筑好的家乡
我知道未来还有好多路要闯
我打开了窗 看见了晴朗
第一部分感受生命
教师:“大地被摇晃著 天空突然黑了 我的心也被震碎了”0 0 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山川抖动、大地战栗,霎那间撕碎了绿色的家园,无数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撒手人寰。那一刻,孩子朗朗的书声戛然而止;那一刻,繁华的街市突然变得死寂;那一刻,归家的路变得遥遥无期„„
汶川地震发生至今1年了,让我们再次回望历史„„,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教育课:“敬畏生命”
一.教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回顾5.12地震中那令人揪心的场面。
播放视频,回顾5.12地震中那令人揪心的场面。
二、介绍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感人事例。
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渺小,生命是那么的脆弱。那么多年轻的如花般美丽的生命,只在那一瞬间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生活。当我们看见废墟上的那些小书包时,看见那些那飘扬着的红领巾时,我们却再也看不见他们灿烂的笑脸,再也听不见他们那清脆的笑声了。他们本应该享受童年的快乐和幸福,现在却长眠在钢筋混凝土下面,与亲人天地相隔…… 此情此景,没有一个人不会为之动容。
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却摧毁不了我们的意志。全国人民立刻投身到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来,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奔向灾区;一箱箱的食物和水,不断地送往灾区,一批批的解放军和医务工作者来到了余震不断的灾区,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在坍塌的废墟尽一切力量,不惜任何代价抢救被困在废墟里的灾民和孩子们。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感人的场面。
1、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主持政治局常委会,作出重要指示,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担任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震发生的2个多小时后,就飞往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救灾工作。并且下达了命令“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5月16日,余震不断,胡锦涛总书记赶往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2、我们的战士
我们的子弟兵,不愧为是最可爱的人,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难,13万人民子弟兵挺
身而出,持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5月12日午夜,已有近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他们用血肉之躯完成着一项项“不可能的任务”,构筑起抗震救灾的血肉长城。
最感人的一支部队:5月12日汶川地震爆发之后,因地震与外界隔绝的阿坝地区茂县的人民群众安危牵动全国人民的心,5月14日上午11时30分,15位王牌空降兵在完全没有气象引导,地面情报空白,没有地面指挥的情况下,冒死从5000米的高空(注:平时训练最高不超过2500米)一跃而下,并成功着陆,创造了世界跳伞史上的奇迹!
3、我们的白衣天使
同样,在灾区,活跃着这样一大批白衣战士,废墟上,紧紧握住幸存者的手;担架边,高高举起输液的瓶;手术室,全力抢救垂危的生命;帐篷中,倾情抚慰受伤的心灵„„ 生命在呼唤,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我们的白衣战士连续奋战,挽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
4、我们的老师:
在汶川地震中,学校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我们的教师,用生命诠释了对学生、对事业的爱,他们给世人展示了人生的课堂„„
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5、我们的学生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学生面对灾难时,表现出了超乎平时的坚强:
林 浩:年纪最小的救人英雄
这个9岁半的小学生在地震中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勇敢,不仅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增加勇气,而且还救出两名同学。小林浩描述当时的情景: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我看到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就转身把她背出去交给校长„„。在两次爬回废墟救同学的过程中,林浩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
6、我们的志愿者
地震夺去了亲人的生命,毁坏了我们的家园,在灾区急需帮助的时候,我们的志愿者来了。特别是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们,他们感同身受,更能理解灾区人民的需要:
唐山人宋志勇心怀感恩,自费5000多元出租车费,支援四川抗震救灾。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晚,他从唐山到北京准备飞往灾区。等到了北京,听说飞往成都的航班已停,他又乘火车赶到郑州,结果还是没有办法“飞”到灾区。无奈何,他从郑州打的到西安最后到绵阳,又打摩托车到了北川县,花费5000多元车费,投入救人的紧张工作。
3、学生讨论:面对灾难,我的感受。
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齐声朗读:
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我们也感受到生命的坚强;
我们感受到天灾的无情,我们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呼唤,我们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第二部分 精彩生命
教师:一年过去了,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生者的脚步还在继续;痛苦的记忆应该忘却,坚强的精神还要传承。一年后的今天,孩子的面庞重又绽放出微笑,男人女人们重又挺起了坚强的脊梁。他们擦去泪水、按捺悲伤,将无尽的伤痛化为无穷的力量,与全国人民一起,在废墟上一砖一瓦建起新的家园。灾区人民是那么的顽强,他们用残疾的身体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续写着生命的辉煌。
1.可乐男孩的故事
可乐男孩薛枭:用乐观感动中国还记得这句话吗:“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当5.12汶川大地震的悲伤笼罩在整个中国的时候,他却用乐观、豁达的声音让华夏儿女为之一震。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可乐男孩薛枭,这个永远会被我们铭记在心里的阳光男孩。在他说出那句“我要喝可乐”之前,他已经被埋下地下长达80个小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80个小时的黑暗,面对昔日同学的离开,面对如此艰难的坚持,面对绝境中的生命奇迹,薛枭却能够轻松以待,又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所以,当他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救他的消防官兵们笑了,守候在电视机前的我们都笑了,整个中国都笑了。于是,我们记住了这个可爱的可乐男孩,也格外密切的关注着他的一切。后来,薛枭被转到了华西医院,由于右手臂伤情严重,同时感染了气性坏疽,必须截肢。因为家人没有赶到医院,薛枭自己做了决定:同意截肢,并且用自己的左手在手术书上按下了手印。要知道,这个决定对于爱好打篮球的薛枭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啊,但是他却一个人坚强的面对,还托记者转告所有关心他的人“感谢大家,我肯定会好起来”。这样的勇敢的坚强,又一次打动了我们,又一次温暖了我们的心。2008年6月27日,薛枭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发起的“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中,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后来,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听到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故事,在春晚的直播节目中,我们也看见了他的身影,他灿烂的笑容仍然让我们感动。今年2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理工大学承诺,只要薛枭高中毕业后,英语成绩达到相应的托福水平,就可以录取他为该校的学生,并全额提供奖学金。前不久,薛枭还在央视记者的陪同下前往佛罗里达州访问,受到美国民众的热烈欢迎。佛罗里达州理工大学校长热情地接见了他,并告诉他:如果他高中毕业愿意到佛罗里达理工大学读书,学校随时欢迎。不过,薛枭的救命恩人陈岩却透露,他正积极联系有关方面,为薛枭争取免试就读北京大学的机会,而且希望非常大。我们相信薛枭明年一定还会回来,如同他不管是出国留学还是进北大,我们都对薛枭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我们也永远会记得一年前薛枭感动中国的声音:“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那一刻,整个中国都被感动了。
思考: 1.面对失去手臂,薛枭的态度会是如何的?
2.薛枭为什么能够如此坦然的面队残酷的事实,我们能够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宝贵品质?
3.乐观的品质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教师: 用乐观的心态看问题,一切都很简单
当你失败时,乐观会提醒你这只是暂时的,只是为了 考验你磨练你。因为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才成功的。
人生有忧愁和痛苦,乐观的人在绝望中还有希望。悲观的人在希望中也还是绝望。的确,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关键是心态要乐观。乐观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在那懊恼而是思考怎样尽快解决问题。
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透视人生的眼睛。
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希望的渡船。
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奋进的力量。
2.美丽断腿舞者廖智的故事
教师:“双腿截肢了,我依然能跳舞!”这坚定的声音来自一位24岁的年轻妈妈。10个月大的女儿已经离去了,廖智只能用舞蹈去融化悲痛。然而舞蹈更燃起了希望的火焰,没有腿的舞姿跳出了更强有力的生命乐章!
观看视频:美丽断腿舞者廖智的故事
思考:
1要用残疾的双腿跳出最美的舞姿,廖智需要面对哪些困难?
心理和生理双重的痛苦。
2廖智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顽强执着坚持咬住牙不放弃勇敢面对挫折
3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
4畏难情绪是我们学习上的拦路虎,我们是怎么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顽强执着坚持迎难而上 坚定的信念去克服困难 咬住牙不放弃勇敢面对挫折毅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可能有许多未知的困难等着你,只要你拥有坚强就不会有跨不过的坎。
教师:灾难只会让生命更加坚强!因为坚强和抗争,就有了战胜苦难的勇气和力量。坚强,是我们生活组成的一部分。没有坚强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没有坚
强,就没有通向成功的动力!
坚强,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
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第三部分 敬畏生命
教师:可乐男孩薛枭和美丽舞者廖智的故事让我们的心中涌起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它会升华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1.学生讨论1.如何理解对生命的敬畏。
2.对我们学生来说,怎么做才能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
总结1.教师:敬畏生命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活着,而是要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
2.学生齐声朗读:
敬畏生命,并不仅仅是当我们送别悄然离世的人们后,感知生命的脆弱
和短暂,它还应该是一种因为对生命的敬重、珍爱而追求生命的高贵和
人生价值。
敬畏生命,逆境中、失意时要敢于抬头、学会微笑,要像山崖上石缝间的小草般,看似柔弱,却顽强不息、坚韧不拔,为山野带来勃勃生机。敬畏生命,成功时、幸福中要从容淡定,莫忘那些还处于苦难中的需要
帮助的人们,救助弱者是美德更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敬畏生命,生活中,别只是感叹人生苦短,更不能以消极的态度消磨人
生。要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善待每一天,活出精彩的人生。
2.结束寄语。
教师:我们敬重于救灾中所迸射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纪念过去,正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活着的人要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善待每一天,把握好每一个时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切莫让时光在等待、叹息中虚度和流失,要让短暂的人生留下一串串值得回忆和品味的精彩瞬间。
敬畏教育 篇3
关键词:生命;敬畏;敬畏生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4-03
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自己、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敬畏生命还要学会向死而生,敬畏死亡。因为有死,生命才有了赋予其意义的必要,才有了一种不断进取的力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敬畏”表示的是在面对一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时所产生的敬畏或谦卑意识。“敬畏生命”的基本含义是,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敬畏生命”即尊重和关怀人及宇宙中与人相关的一切其他生命。
一、敬畏自己的生命
对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像植物生命那样生存,像天道自然那样度过人生,顺乎自己的天然本真之性而为,不将自己的生命贬为工具或手段而糟蹋自己的生命。以生命为本,以生命为乐,以生命自身为目的。这就叫做敬畏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敬畏造物主将我们的生命创造出来的本意。敬畏自己的生命具体体现为保护生命,对生命负责。生命对于人而言是至高无尚,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生命同时也是具有社会性的。生命是大自然最神奇的作品,尤其是人的生命,经过几亿年的进化;父母的辛勤养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凝聚了多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财富,才有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国家的、家庭的、社会的、人类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敬畏自己的生命就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命运,依靠父母,依靠他人都只是暂时的。反对那种失败后就怨天尤人,怪自己运气不好的思想。要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二、敬畏一切生命
生命是世上最完美的造物,最复杂的、最玄妙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与之相媲美。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秉有必死的命运,面对无法言表的生命世界及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古圣人言“暴殄天物,害虐蒸民”都是极大的罪恶。世界上的一切物种,都如同人类一样,是上天的造化物,每一种天物都有其功能和存在的必要。所有动物都有生命,并且有与人类同样的生理机能,还有某种程度的感情,人类应当尊重他们,爱护它们,不要轻易伤害和虐待它们。生命是不是令人敬畏?是不是谁也没有权利随意毁灭生命?善待一切生灵,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准则?
三、敬畏死亡,学会向死而生
死是生的动力。死亡给人以生的可贵和生的尊严,也给人以无尽的思索和深刻的思想启迪。正是由于有了死亡,人们才会对生命更加敬畏。正是由于有了死,人才追问生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了死,人才追求生的辉煌。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之所以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人最终都要死亡这一事实所决定的。死的必然性和生的有限性使人无比珍惜现实的存在,假如人能够超越死亡,那么,他的生就失去了意义,就会变得无聊。“倘若真的超越了死亡界限,也就是说,人可以永无止境地活下去而不必直面死亡以获得震颤,那么,人就始终处于开端与终结两级:他可以做这件事也可以干那件事,一会是这样,一会是那样,仿佛随时都可以做一切事,但却没有一件是真实的。他会感到生活的无聊,生命的无意义,单个人只是百万人中的一员,为什么他的作为就会有分量呢?任何事都瞬间发生,但很快又被人遗忘了。”别尔嘉耶夫指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意义与终点相关。假如没有终点,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世界上存在着无限的生命,那么在这样的生命中就不会有意义。”既然死亡是任何一个人都要遭遇到的厄运,既然死亡是任何一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那么,我们就只有认识它、正视它,才能使我们自己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之中,才能在自己生命有限的时间内去追求无限的超越,思考死亡对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成熟,对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对死亡的思考:能够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越的眼光看人世间的成败祸福,这样就可以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滚滚红尘的束缚和羁绊,从而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做好现实中的死的精神准备。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怕死的,人又是无法躲避开死亡的问题的。由此可见,“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向死而生”是20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意义做出的哲学阐释。他说:理解了死,才理解了生。意思是只有对生命进行反思,对自我存在进行认同,生和死才会有意义。的确,死是人从诞生的一瞬间就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人类至今仍在探讨的一个命题。西方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我国的先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一直试图找到最终的答案。这样的探索和思考虽不能躲避死亡,实现长生,却能够辨明生之价值。只有知道了生命的脆弱,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才会为生命的丧失而哀伤,也才会为生命的跃动而感恩,为生命的奇迹而礼赞。“向死而生”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超越的宿命,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实。海德格尔把人的这种走向死亡的宿命说成是人的生存内在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生存说成是向着死亡的生存,即“向死而生”。人的生命这种“向死而生”是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事实,不论一个人知晓不知晓它,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它都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可更改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无一例外的逃脱不了这种“向死而生”的命运。
“向死而生”告诉我们,热爱生命应当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应当敬畏死亡。因为向死而生,生命才有了赋予其意义的必要,才有了一种不断进取的力量,人类也才会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持续地创造出灿烂文明和辉煌成就。向死而生提醒我们,生命有限,死亡无常。只有把握“生”的每一天、每一年,让积极的心态伴随成长,让个体价值在生的过程中不断彰显,才能够在面对“死”的时候不枉此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自杀背后原因[EB/OL].案例来源:中国网.2005-09-28.
[2]刘慧.陶养生命智慧:社会转型期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5.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7-48.
[4]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329-330.
[5]周国平.安静[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9.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职业院校生命教育内涵及途径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敬畏教育 篇4
敬畏是一种掺杂着惊讶、恐惧、尊崇的情感, 是一种威慑性的、崇高的、深刻的惊奇和尊重的情感。记得我们小时候, 不管玩得多疯, 估摸着父母快下班了都得赶紧回家擦桌子扫地, 免得父母回来生气;上学了, 如果和同学们打架, 一句“我告老师去!”就会立即停下手。这里有孩子尊敬父母、敬重老师的意思, 也多少有些怕父母和老师的意思。因为懂得敬畏, 孩子学会了约束自己, 知道了守规矩。记得一位教育学家说过, 孩子要想成人, 一是要有规矩, 二是要知道怕点什么。还有的人曾经做过统计, 凡是有成就的人, 大多听父母话, 尊敬老师。这就是敬畏作用。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敬畏感的具体指向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如在基督教时代中, 人们的敬畏感指向虚幻的上帝;到了理性启蒙时代后, 人们的敬畏感则指向了浩渺的宇宙星空及内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而到了现代社会, 人们的敬畏感又指向了看似平常却蕴涵着崇高价值的生命……然而,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开始, 科学技术的日益昌明发达造成了人们“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观念。人们开始只专注自我, 只专注自身所控制、掌握的内容, 却往往忽视了对内心的审视、对价值的追寻、对自我之外他 (它) 者的倾听与关注。由此, 人类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根基“价值秩序”失落了, 人们也就因此丢失了敬畏之心。
其实, 敬畏情感古已有之, 《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敬畏情感就能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让我们通过《论语》, 一起来感受敬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敬畏自然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中有孔子和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学生子贡这回没有读懂老师的心, 老师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在天面前他不说, 这其实就是孔子对天的一种敬畏之情。“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可以看出孔子心中的天不是神, 也不是上帝, 而是自然, 是天地万物, 是运行不息、生生不已的宇宙本身和生命本身。四季的轮回, 万物的生长, 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规律。孔子的不说其实等于说, 他告诉我们, 人类要在宇宙中生存, 就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行事, 反对人任何意义上的狂妄与悖理。
遵从自然规律, 保护大自然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 在校园生活里, 我们还是随处可见学生的知行不一:小到卫生习惯差, 任意践踏树木花草, 大到环保意识低, 对自然界生命不尊重。竖再多的“请勿践踏草坪”“请勿随手扔垃圾”等警示牌, 也不能激起学生心中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学生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以自我为中心, 随手扔拉圾, 随地吐痰, 这些看似极小的行为, 其实是他们自我意识无限膨胀的结果, 不管他人死活, 唯我至尊的思想, 让他们没知觉、没思维、没情感, 更认识不到自身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穷尽于自然界。过度膨胀带来的后果就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艾滋病、SARS、禽流感、猪流感……人类死了许多的同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远远不止这些, 如果人类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 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还将继续。 孔子的“子欲无言”, 其实是敢于正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的一种表现:对自然发出敬畏之心, 不需要多言, 在自然面前我们没有资本指手划脚, 唯有默默遵循自然规律。我们同样要教导学生正视自然界的无穷力量, 敬畏自然, 对自然要有一种感情, 对动物、植物要有爱心。因为自然界赋予人类生命, 也赋予人类价值与使命。
找寻先哲的教育理念, 我们还会发现孔子对自然的敬畏并不是一句空头口号, 他指导我们, 要想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存在的内在价值, 就必须正视人和自然界的生命关系, 它体现在情感价值上。人是理性的动物, 但首先是情感的动物。不要小看了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人、麻木的人, 最后也只能做到成为一个理性的工具, 建立不起人生的价值, 更体会不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是孔子对自然界的由衷的敬畏。所以, 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哲学, 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人的情感。人和自然界同样有一种情感, 生命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一种情感的联系——爱自然、亲近自然、回报自然, 同时还要敬畏自然。
二、敬畏人道
“人道”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人伦秩序, 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孔子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在孔子看来, “礼”是神圣的, 对神圣的东西, 人应该以敬畏的心态去面对它。孔子敬畏“礼”, 并在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恪守礼教, 其根本原因不是外在的强制, 而是内在敬畏感的牵引。
身为一名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礼”的敬畏意识。敬畏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对于学生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 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进而会改变学生的人格特征, 使学生走向谦逊、谨慎、隐默、敬爱、自尊、感恩……然而这些品质恰恰都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
比方说, 现在的许多中学生, 他们不懂得感恩。他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在众多人的关爱与呵护中成长。他们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想要什么东西父母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 几乎什么都不缺。然而, 他们在享受父母长辈关爱的同时, 却并没有感受到幸福, 因为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古代的文人贤士们所提倡的对待父母要孝顺、要敬、要爱, 在他们身上是很难找到影子了。再比如, 在课堂上, 学生因为思想不集中, 被老师训斥了几句, 为了挽回他所谓的面子, 他跟老师翻脸, 偏要跟老师对着干……这些行为, 在孔子眼中绝对是为“礼教”所不容的。子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孔子认为, 任何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不能做逾越自己身份的事, 行事要合于“礼”。
然而, 圣人在课堂上教导学生要恪守礼教的那一幕被现代的许多中学生给遗忘了。他们无视校纪校规:学校不让抽烟, 他们躲在校园的角落里、躲在厕所里偷偷地抽;学校要求中学生自尊自爱, 注意仪表, 他们却把头发染成红的黄的, 发型千奇百怪。在他们的意识里, 越是禁止的东西, 他们越要去做。他们不存在对“礼”的敬畏之心, 因此, 尽管校方三令五申, 但这些现象在各个校园里仍是层出不穷。
俗话说, 不以规矩, 无以成方圆。人与人之间倘若没有一种规则作为约束, 整个社会势必陷入一种人人自危的境地。我们希望通过教育, 使学生会遵守规则, 并不是因为惧怕违反规则后将会受到的惩罚, 而是由于其内心对规则心存敬畏。因为, 敬畏感是内在于人而不是外加于人的一种道德品质, 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道德依据。
三、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是指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敬畏, 这个价值和意义, 既在肉身生命本身之外, 又高于生命本身, 它是独立的神圣的道德精神。
孔子的伟大与崇高, 源于他对“自然”与“人道”的敬畏, 并把这种敬畏感付诸生命的行动与追求, 从而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为政》)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 就是以敬畏的心态承担自己的责任,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履行自己的责任, 以“人道”的原则要求自己, 锻炼自己, 鞭策自己, 提升自己, 完成自己。
要“知天命”, 就不能不对生命心存敬畏, 并且要躬身行之而不可有丝毫懈怠和轻忽, 更不可有侮慢之心, 因为这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认识问题, 这是生命的意义问题, 也是生命的归属问题。然而, 近些年在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由此引发的犯罪更是屡见不鲜, 他们尚且不能好好地对待生命, 更别提什么理想或精神的追求了。比如当年的“马加爵事件”, 今年的“段晓宇事件”以及进入2009年10月以来, 连续发生的三起震惊全国的“弑师案”。
这些事件, 又一次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敬畏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不管他们杀人的动机如何, 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现在一些学生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极度漠视。当一个人对生命缺少起码的尊重与敬畏时, 他就会视生命如草芥, 一旦遇到较大的问题, 不是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而是动辄以极端的方式来处理, 要么剥夺他人生命, 要么自杀。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后天教育缺失的结果。
因此, 重视在公民中特别是在学生中开展尊重、敬畏生命教育, 很有必要。法国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施韦泽要求爱和尊敬一切生命, 保持和促进生命使其达到最高度的发展。生命之所以值得敬畏的本质在于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和生命的创造性。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 生命的存亡不是一个可重复进行的试验, 生命的消亡带给自己或者他人的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而人也承担不起肆意伤害和毁灭生命的责任。这是一种人生的基本教育, 是确保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需要, 是建立正常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决不能等闲视之。
《论语》的课堂教学虽然已经告一段落, 但是孔子在文中表达出的敬畏意识, 我们应当时时“温故而知新”。历史的车轮在滚动中前行, 我希望当代的中学生们能够在圣人贤哲的牵引下, 重拾那颗失落的敬畏之心。
摘要: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 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 近年来, 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 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 敬畏人道, 敬畏生命, 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 让学生充满爱。
关键词:敬畏教育,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1]刘笑敢.老子人文自然论纲[J].哲学研究, 2004 (12) :30.
[2]萧成勇.近现代科技革命与传统思维方式博弈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 24 (2) .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77.
[4]任剑涛.敬畏之心:儒家立论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J].哲学研究, 2008 (8) :49-50.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1.
[6]于俊如.敬畏感:一个关于道德教育价值的话题[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8) :79.
[7]倪梁康.崇敬:在虔敬与恭敬之间[J].学术月刊, 2008 (10) :44.
敬畏教育 篇5
一、教学主题: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二、教学理念:
运用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利用自我体验、生生互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创造实际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使其对生命价值与意义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教学对象:中学生
四、教学对象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产生,但自我判断能力是低下的,初中生在活动中与他人交往中,会主观和片面地评价自己。他们的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初中生感受生命的存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存在价值,提高自我判断能力以及挫折应对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正视生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懂得人类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2.行为目标: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珍爱生命;发展学生的 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模仿、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他们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六、教学重点: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七、教学难点:如何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八: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情境体验法
九、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一个荒芜寂静的地球,慢慢地,有了植物,有了动物,有了人类(基本上按生命进化的过程展示,并伴随着鸟的歌声、兽的吼声和人的话语声),不久,一切又全部消失,地球重归于沉寂。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喜欢有生命的地球,还是没有生命的地球?为什么? 2.导入新课
教师引题:地球上有了绿树鲜花的摇曳,有了鸟的歌声、兽的吼声,才有了生机,而有了人类之后,人类更是用智慧与双手创造了地球上的一个个奇迹。套用恩格斯的话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命。
(二)第二环节: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1.活动一:看一看(书上的图片)教师:高原因为有了鹿群、海底有了动植物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机。2.活动二 :搜集与交流
教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实体的照片,大家很用心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意义的图片,现在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欣赏、研究一下,老师作简单的介绍,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多彩的生命世界哦。
(图片幻灯片展示,教师作简单介绍。)
3.活动三:说一说 教师:通过观察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片,大家一定感叹这些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自然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多姿多彩,你们心中的生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思考并简述,老师作简要点评。)教师: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4:活动四:读一读
(学生简单阅读小故事:《小鱼的故事》)
教师提问:故事主要人物:“男士”、“小男孩”他们对待浅水洼中危在旦夕的小鱼的态度:1.无所谓 2.很“在乎”。到底怎样对待这些脆弱的生命呢?谁的态度更值得我们肯定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正是人类和其他众多的生命才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的生命大系统。因此,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友好的。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对大自然的征服其实就是对我们家园的侵略和掠夺。所以,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及道德习惯。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板书)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文明。
5.活动五: 做一做
学生思考: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应怎样爱护环境、保护生命的多样性? 学生动手:写一则公益广告用语,警示人们善待其他生命。
(三)第三环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板书)
1.情景导入:
情景一:2010年4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情景一: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万念俱灰,后来他发现只对窗口的一颗树,秋风不断吹落了树叶,他认为当树上的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时,自己的生命也该完结了,可树上一直都有一片树叶,于是他鼓起活下去的勇气。
教师提问:(1)为什么,有人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逃避现实,选择轻生?(2)为什么,一个患者会因为一片树叶而鼓起继续存活,振作做人的勇气?
教师启发思考:人生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人生的一切无从谈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生命这个基本载体。只有有了生命,你才能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奉献他人和社会。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简评:每一个生命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2.拓展活动(开放性的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1)活动一:荒岛生涯
假如有一天你坐船出海,突然遇上风暴,船只被巨浪吞没,你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你怎样寻求生存?
(2)活动二:谈判专家
假如你是一个谈判专家,现在在38层楼高的天台上,有一位高考落榜的女孩准备纵身一跳,结束无望的人生,你将如何凭借你的三寸巧舌,说服这位女孩打消轻生的念头呢?
(3)活动三:心理医生
假如你是一位心理医生,现有一位心理异常的病人,因为儿子的突然去世陷入无限的悲伤中,并且要不断虐待小猫小狗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好受一点,你该如何为他进行心理治疗呢?
(小组派代表陈述己方观点,教师作点评并总结。)
3.情感升华
(1)欣赏:冰心《敬畏生命》 节选,并请同学们深情朗诵。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会堆积烦恼;世间纷争也会减少。//生命虽然很有价值,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值。//面对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借由人生的历练,锻炼出柔软如水、坚强如钢的精神。//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透彻生命、明了生命的源头,就不会恐惧死亡。//对于生命,谁都没有所有权,无常一来、呼吸一停,则万事皆休。
(2)聆听:歌曲《生命如歌》,并提示同学留意歌词大意。
轻轻的你离开 /就像我轻轻的走来 /在这匆匆的岁月里 /生命无须等待
轻轻的花绽开 /就像树静静的成材 /在这初恋的季节里/青春一去不再来
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我都过/人生是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我都喝
轻轻的花绽开/就像树静静的成材/在这初恋的季节里/青春一去不再来
人生是辆五彩的车/是风是雨我都坐/人生是首无尾的歌/是高是低我都和
未来的希望在呼唤/声声呼唤我/声声呼唤我/声声呼唤我/声声呼唤我
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我都过/人生是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我都喝
(四)第四环节:教师结语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对“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两个主要内容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多彩的生命世界、宝贵的人类生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学会敬畏生命、懂得珍爱生命;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希望你们 懂得不仅要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更要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渡过自己的无悔青春,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好,这一节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十、教学评价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内容:
一、生命的世界是多彩的,生命之间是相互关联、息息相关的;人类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有顽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二是要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的能力,以及尊重、关心、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心得有几点如下:
(一)教师主导地位,给学生的思考创设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最实用的教学手段达成具有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和教学讲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以后将会好好改善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
板书设计
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一)多彩的生命世界
(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一)人生的前提:敬畏生命
(二)珍爱生命,创造人生价值
敬畏伸展的局限 篇6
妈妈的世界里有一种近乎洁癖的排他性,凡是超出了她预设的,便被视作“无法忍受”,这也无非就是电话机、水龙头之类的琐琐碎碎。并非她缺少忍耐性与包容心,问题仅仅出在她的预设是那么的有限——她那缠有小花小草的竹制围篱仅够容纳一只打蔫的蚊子。她的排他性像刺,散射而感性。
爸爸则恰恰缺少应对的机灵。他迟钝而易怒。他陶醉于那些正在老去的芦笋啊,那口被人遗弃的塘啊,那头日渐壮大的小牛犊啊……他对日常的要求很低,没有太多情感需要照料。他是勤劳的老农,深陷在土地与生存的缝隙里。他唯一能够回应的,便是在某些时刻集中发作一下:掀掉正在吃的飯桌,砸掉仅有的锅,跺瘪摔在地上的盆……
在一个家庭的小型战场里,我们是心碎的目击者,冲突的见证者,我们又都是爱的结晶。
我常常会看着他们,然后丈量自己以及他人的一生。
循着他们变化起伏的声调,我们可以追溯并看到自己的来源:我们的血液里传承了父辈优良的一部分基因,同时也延续了他们各自的病症,我们既聪慧灵敏又笨拙呆滞,既柔韧顽强又尖利易碎,我们游弋在母性灵动的羊水里,又受制于体内种种魔爪的钳制与挤压……我们都有培植的无限可能,又都有不可超越的人生困境,因为我们携带不同的基因,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进入了迥异的社会环境。
事实上,只要回顾自己的过往,就会发现自己伸展的有限性,但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教育的改造力量,为了“改变命运”,超越局限,可以完全忽略成长的种种事实,忽略成长的正常需求,把孩子们框起来,无限度地向他们索要成绩,藉此向困境发出挑战。
但人始终归属于自然。而自然对人类最伟大的启示,不是挑战,而是“敬畏”。唯有收敛改造的野心,正视生命的事实,敬畏人的局限,教育才能作为善的行动在人的生命里开出美的花朵来。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篇7
要对他人的事故教训常怀敬畏之心。每一名职工要坚决杜绝“别人的事离自己很远”这种“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麻木侥幸心理, 切实吸取别人的事故教训, 举一反三, 真正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增强人身自保意识, 严防类似的违章现象在自己身上发生。管理层也要吸取事故教训, 补充完善作业联防互控措施, 强化过程监督管理控制, 严格考核奖惩, 确保基础防控制度执行到位。
要对日常作业关键环节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职工要摈弃“凭经验干活、以熟为真”“这么多年就这么干的”经验主义作风, 改变惯性思维, 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作业。管理者要利用各个时机向职工反复强调有关人身安全的规定。严防职工基于作业的熟悉、熟练而产生的懈怠、麻痹、臆测心理。
敬畏《背影》 篇8
关键词:阅读《背影》,心存敬畏
经典作品,每每在人类阅读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朱自清《背影》的文本阅读,我们应该充满敬畏之心、敬畏之情。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属于真人真事真情类的叙事散文。《背影》描述了家庭遭遇变故后,父亲送儿子去北京读书而坐火车的经过。朱自清通过父亲买桔子等日常生活小事,用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爱之情深和自己思念之深重。
90年来,《背影》一直滋润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成了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可逾越的感恩与情感、模仿与创新的风景线。近一段时期,有人指责《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人怀疑朱自清写作《背影》 的写作动机、主题思想,甚至《背影》主题确定还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的韩军与李华平的论争。种种试图撬动《背影》、曲解《背影》的行为在重新提醒我们 :走近经典作品 《背影》、审视阅读《背影》、争论《背影》的解读、开展基于《背影》的课堂阅读教学, 都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一、敬畏父亲的“不容易”
敬畏《背影》应该从敬畏课文中的父亲开始。如果说《背影》中有一个能概括父亲朱鸿钧一生的词语,我想,最理想的就是父亲过铁道时的“不容易”。
从故事的现场看,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便,“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作者认为“自然要费事些”。 所以,接下来写父亲过铁道的时候,“不容易” 便成了整个过程的关键词。《背影》中,作者这样写道 :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父亲不想麻烦儿子,凡事亲历亲为,他选择自己去“买几个橘子去”。而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怎个“不容易”? 怎个“费事些”?课文中,作者精心地进行了刻画——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此时,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带着两年后的忏悔与感恩之情写的。作者精心雕刻中,再现了父亲过铁道的“不容易”。 而就是父亲爬月台的这个“不容易”,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让我们联想到了父亲诸多的“不容易”。
从人生历程看,作者当时看到的这个 “不容易”细节,其实内心里不仅仅是蕴藏着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应该还有深切的内涵。 我们只要想想“背影”发生的背景,便能够看到《背影》中父亲的诸多“不容易”——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 ;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1917年冬天,朱家遭遇了厄运。朱自清当时的处境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感叹的一样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首先是“祖母死了”。祖母是怎样死的?史料表明,是被父亲朱鸿钧的不检点行为——再纳小妾、变卖贵重家产还账等气死的!另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是怎样的“祸不单行”?因为父亲再纳小妾被家人发现,特别是被第一个妾——潘姓姨太太发现, 跑到徐州大闹。而为处理徐州的“姨太太” 事件,他亏空了五百元,便“挪用公款”。朱鸿钧时任徐州榷运局长,上司怪罪下来,结果“差事”给闹“交卸”了。而这五百元钱, 又是变卖了家里祖母非常不愿意出售的首饰才补上的。此事,最直接的引起祖母埋怨, 她因不堪承受此次变故而辞世。这样,“徐州纳妾” “挪用公款”“祖母辞世”等如阴云, 重重叠叠压在作者的身上。
朱自清跟着父亲回家奔丧,看见的是什么呢?——“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家中的光景如何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 ;又借钱办了丧事”。朱家的光景“很惨淡”。作者说的非常清楚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亲、作为一个男人,父亲却表现出了应有的本色——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
《背影》为什么又令人起敬,值得我们品味?就是父亲在各种不幸面前表现出了“男儿本色”。在遭遇厄运时,在儿子面前,他仍然看得开、想得开,并能到南京“谋事”。 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男儿的本色。这也说明父亲并不是不学无术,并不是好逸恶劳。我想, 作者思念、感恩,我们阅读、敬畏的应该是这样的父亲。而最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在厄运不断的家事后,在压力重重的背景下,却依然能够过铁道“买几个橘子去”!这是《背影》故事中的一把火炬,照亮了全篇!而这 “买几个橘子去”,恰恰是“人间第一情”,中华优秀传统!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因此,在诸多“不容易”上,阅读父亲的背影,怎不让人动情?
父亲厄运不断、家庭变故、家境惨淡, 而他还愿意过铁道“买几个橘子去”,是多么难能可贵,是多么令人敬畏啊!——如果不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怎能理解父亲如山般高大厚重?
韩军认为,《背影》传递的是“生之背, 死之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第1、2期连载)。他说得有几分道理。父亲爬月台的“不容易”所形成的“背影”,的确浓缩了父亲艰难的一生, 或者说是父亲一生际遇的高度概括。而“买几个橘子去”是件小事,但发生在诸多“不容易”的“背景”上,其意义就显得非常厚重,其色彩就更加鲜亮。作者说,父亲一生东奔西走,“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乃至老年却十分颓唐。我想无论多大的“大事”,也没有“买几个橘子去” 来得大!“买几个橘子去”是朱自清父亲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要敬畏他的原因!
敬畏父亲的“不容易”,才能读懂课文的真正取向。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认为《背影》表达的是“少年坡老更情亲”。是的,重重困难中父亲竟然能够想到“买几个橘子去”,这才是父爱在少年心海上印记的最重要的事件。“买几个橘子去”,在当时“不容易” 的困境中发生,不正好衬出了父爱的博大、 深厚?!所以,“买几个橘子去”,才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当“不容易”的父亲做出了这让人意想不到的“大事”来,才是引发作者“二年余”后敬畏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敬畏《背影》的重要原因。但事实上,背影发生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认识得有这么深度!而是在“二年余”反思这件事情时,才发现其中的情味!这就使得文章的情感越发深沉!
二、敬畏作者的“不能忘”
现代史上,朱自清以“清芬正气传当世” 被人们铭记。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年近九旬时说 :“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青年包括我们老年,都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立一身硬骨头。”他以“一身硬骨头” 评价朱自清,这和毛泽东当年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评价一样——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 “救济粮”。
毛泽东是从民族气节与知识分子的个性品质上评价朱自清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是政治需要,也是时代需要。“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的朱自清,也确确实实担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伟人的评价,让我们看出了作为学者的朱自清身上的“清芬正气”。但是,对《背影》来说,让我们更加敬畏的是作为“人之子”的作者的“不能忘”! 或者说,阅读《背影》,敬畏作为平民的作者的“不能忘”,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背影》开头的一句即点明了“不能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开头的一句,许多读者每每不予以重视,轻轻读过后,便直奔背影的细节描写了。其实,这里因“不相见”而 “最不能忘记”,细细探究,也蕴藏着作者和 《背影》令人敬畏的重要元素。
我读《背影》,每每对第一句产生疑问, 朱自清在北京当教师,做教书先生,为什么两年多竟然与父亲“不相见”? 现在农民工们每年年末还喊叫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呢。无论是路途遥远,还是身体不便,还是经济窘迫,朱自清都要回家,都要看望父亲!不回家,不相见,这不符合传统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法则。但,朱自清说得清清楚楚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其实, 这“不相见”,才是“不能忘”的深沉之处。
在那个民国时期,作者为什么会“不相见”呢?这就要弄清《背影》中的“代领薪水”事件。
“代领薪水”事件发生在民国六年,即1917年,其时父亲因徐州事件失业在家。《背影》中虽然有“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但这 “差事”并不顺利,父亲此后便陷入困顿之中,甚至发展到“老境颓唐”。为什么?家庭的变故,使得朱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所以,民国九年即1920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一毕业便找工作,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此间,他甚至每月要将一半的薪水寄回家。但父亲仍然不满意, 认为给的钱太少,从此父子失和。民国十年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八中做教务主任,其父亲又听了姨娘的话,每每去学校代领朱自清的薪水。这让朱自清觉得非常没有面子,感觉到父亲专制过分。
朱自清为生计所迫,民国十一年便辞职 “出走”。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但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家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 :“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所以《背影》后半部分写道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家中光景”是怎个的“一日不如一日”?而“最近两年不见”,为什么会“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甚至可以追问—— “我”有哪些“不好”?这些问题都集中指向扬州的“代领薪水”事件,这些都可以在 “代领薪水”事件中来解释。
由“代领薪水”事件而引发的“出走浙江”事件,直接导致了“家庭失和”,从此父子之间很少往来。但作为旧时代传统中生活过的朱自清,知道要遵守“父慈子孝”的家风传统,所以在民国十一年暑假,朱自清便主动回乡缓解和父亲间的矛盾。史料记载,当年,他带着妻儿回到了扬州,父亲觉得儿子伤害了他的自尊,不准朱自清一家踏进家门。血气方刚的朱自清,便只好把夫人与孩子带到杭州,组织小家庭。就是这样, 他每个月还要寄钱回家,以解燃眉之急。民国十三年暑假,朱自清因为姨娘跋扈损及母亲地位,便再度回家,而父亲仍然冷脸相对, 父子间仍然是“冷战”状态。此时,朱自清无法解决家庭纷争,便只好把母亲与妹妹接到杭州住。——从此也与扬州老家几乎断绝了关系。民国十四年暑假,朱自清北上北大教书时,他心里惦记的只有母亲、夫人、孩子以及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的家……这就是《背影》中为什么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朱自清与父亲的“不相见”,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家庭失和”、“父子冷战”。但两年多的“不相见”,朱自清渐渐从家庭矛盾中走出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父亲的一生,越来越看清了父亲的背负之重,生命之艰。所以韩军先生将“背影”两个字拆开 :背+影。 所谓“背”即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出外劳作 ;也是走背时运,祸不单行,文中也记述了三重灾难 ;更是离别,“背影”即“悲影”。 从全文看,《背影》也的确可以拆解为“三个儿子的故事”“两个父亲的故事”“两个孙子的故事”“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但关键要看到朱自清在这些故事中迅速地解脱出来了,清晰地看到了父亲的艰难困苦,他同情、理解了父亲。这才是我们敬畏作者的主要原因。
而作者解脱出来的主要刺激是父亲的主动来信。
1925年10月,朱自清接到了两年多 “不相见”的父亲寄来的家信。在信中,父亲表达了惦记孙子等愿望。父亲甚至希望朱自清“不要耽误他才好”。 另外他还写到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的来信, 让朱自清获得了重新审视父亲、反省自己的机会。正是这封信,让作者概括了父亲的一生。《背影》中是这样写的——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从少年到老境,父亲的一生都缩影在这段话里!朱自清为什么值得我们敬畏?因为他顺利地突围了、解脱了。要知道,他面对的是在旧传统中浸润过的父亲,他面对的是没落大家庭中散发着封建礼教的父亲。可以说,上述“徐州纳妾” “挪用公款”“祖母辞世” “代领薪水”、 “家庭失和”、“出走浙江”等事件,可以理解为旧家庭中传统礼制与文明民主冲突造成的。但正是这封家书,使得充满民主气息的朱自清内心深受刺激,一下子从“家庭失和”中渐渐走出,原谅、理解、 同情了父亲。而这《背影》的最后一段,便是对父亲的心曲坦露,更是作者对父亲的 “体贴”“同情”标志。
正是在不断的内省中,在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示弱中,朱自清品味出了父亲 “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而朱自清也一样,终于忘却父亲的不好,重新审视背影中浸润的深沉的父爱,而写作了《背影》。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课文开头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为旧时代旧传统旧家庭中走出的、带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了发自内心的忏悔,实现了心理上的主动突围。也就是说,他的父亲有值得他回忆的“大事”,有值得他感恩、敬重的地方,而且他也表达了这种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敬畏作者的“不能忘”!
综上所述,朱自清《背影》是经典名篇,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中发生的平常故事,传递的却是传统家庭文化追求与取向。《背影》里有“少年坡老更情亲”,也有作为知识分子的朱自清的自省自律。解读《背影》、教学《背影》,既要敬畏父亲在“不容易”后的小小举措中闪现的背影,又要敬畏作者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拥有的“不能忘”的家常人伦、民族特色的亲情。
敬畏 篇9
在中国, 敬畏是一个神圣的字眼, 人们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义, 尤其是百年以来, 无论是救亡图存, 还是建设国家, 抑或是重建道德, 敬畏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现在的社会以财富论英雄, 所谓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因为缺少了对道德诚信的敬畏。不管赃钱, 昧心钱, 只要能赚钱, 就不择手段。笑贫不笑娼。于是无良商人疯狂地打起了食品的主意, 瘦肉精、苏丹红, 塑化剂, 地沟油, 不一而足, 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我们哀叹身体成了垃圾场, 却又无可奈何。缺少了敬畏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道德缺失, 欺骗横行。
反观古代, 范仲淹心忧天下, 敬畏人民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史记·鲁周公世家》曾言“乃命于帝庭, 敷佑四方, 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四方之民罔不敬畏。”古代贤明的君主敬畏人民, 把人民的安乐居于首位, 得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言论。把百姓的疾苦视为高于一切。出现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敬畏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不仅仅是人类社会, 自然界也是如此。在古代时, 人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 一切遵循自然的法则,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人地关系十分和谐。当下, 人们大肆砍伐森林, 过度开发水资源, 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海平面上升, 土地荒漠化, 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与自然相处很不融洽。缺少了对自然的敬畏, 我们会受到自然地惩罚。
可是一味的敬畏也会出现问题, 我们要敢于向一些大家都敬畏的东西提出质疑。亚里士多德曾说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人们都很迷信他的言论, 可是伽利略就提出了质疑, 通过斜塔试验证明了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惊人的发现奠定了近代力学的基础。使人类的发展轨迹走向了正途。
敬畏课堂 篇10
在钱老以及易中天先生、我们的一些老师看来, 课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必须去敬畏;学生的每一个心灵是神圣的, 必须去敬畏;教学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必须去敬畏。所谓“敬畏”之“敬”就是以虔诚之心去对待, “敬畏”之“畏”就是对待上课的态度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应该意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伟大, 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学生人生所起到的作用, 伟大的事业正是从每一天平凡的课堂上体现出来的。钱老对课堂之敬畏, 乃是对学生生命之尊重, 对教师职业之尊重, 对教育的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这是一种崇高职业道德的体现。我辈后生学子当以钱老为楷模, 对课堂应该以十分之虔诚, 百分之敬畏, 万分之认真去从教。也似乎唯有如此, 才能树立起教师之光辉形象。
课堂是教师平凡的岗位, 但却是一方神圣的空间, 一片智慧的沃土。它是教师培养人才的“车间”, 是园丁育人铸魂的“领地”。教师走进课堂就应当象战士进入阵地, 运动员走进赛场, 演员进入“角色”, 心底会油然升腾起一种敬畏, 一种庄严。那是一种面对国旗升起的感觉, 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激荡与觉醒。当你走进课堂, 面对几十双期待的目光、注视的面容和拷问的眼神, 你是否会有一种窘迫、一种担忧, 一种幡然有悟的内省, 一种自我加压的警惊。我到底能给他们什么?我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 思想的追寻, 技能的习得, 人格的建塑吗?
敬畏课堂其实质是敬畏生命, 敬畏知识!
教师敬畏课堂就是敬畏职业, 敬畏学生的心灵!
敬畏课堂其实并非简单维护教师的师道尊严, 而是强调彼此尊重。敬畏课堂只是严肃课堂之纪律, 还课堂以纯净, 让商业气息、迂腐气息、流氓气息、奴性、痞性在课堂内荡然无存, 更多一些书卷气和人性的光辉。过去, 私塾先生上课前, 先要领着孩子们拜一拜孔夫子的神位, 以示虔诚, 同样也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一颗敬重知识的种子。这种虔诚和敬重并非封建的师道尊严, 而是对知识的虔诚和尊重。
敬畏课堂的教师必有以下一些特色。
重视细节。“教师每天上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来不及修改, 是一次‘快照’, 永远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 也将永远定格在学生成长历史图景中。”教育实践是由若干细节组成的实践, 如同由字词组成篇章, 由音符组成乐曲一样。没有字词就没有美文, 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乐章。同样, 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对“细节”敏锐的发现, 常常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 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亮点
充满激情。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 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 时而蓄势待发, 时而汹涌澎湃, 时而舒缓有致, 我们仿佛和他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他的激情之船, 开始了激情之旅, 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教师以“认知”为经, 循着文本思路和学生思绪从纵向上展开教学过程;又以“情感”为纬, 从横向上, 始终关注思想感情的起伏跌宕, 关注学生接触文本后情绪的高低变化, 因为“认知”和“情感”的巧妙交织, 推动了教学过程, 活化了教学过程。
让生心动。有一篇名为《生动和心动:一字之别, 差之千里》的文章, 说的是不要满足于“生动”, 而是要让学生“心动”。生动是事物外在的具象, 而“心动”才是内在的、心灵深处的涌动, 甚至心灵的震撼。“心动”因何而起?我看, 首先要“情动”, 情动而心动、情动而辞发, 入境入情, 课堂上情思飞扬, 言语鲜活, 孩子们天真无邪、无拘无束、口无遮拦、童言无忌、畅所欲言、妙语连珠, 此情此景, 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无穷的魅力。
敬畏,因为博大深远 篇11
吉林省长春市师德先进个人
吉林省长春市科研名师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首批名师、
骨干教师、十佳学科带头人
吉林省课改先进个人
吉林省长春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国家级综合活动课程实验先进工作者
近几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发表教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副主编教学成果书籍多部。
在长春宽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及教育学会工作期间,所在部门先后被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命名为“长春市教育科研引领先进区”,被吉林省教育学会命名为“吉林省教育学会先进单位”,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命名为“课题研究先进区”,被中国教育学会命名为“优秀教育改革试验区”。
十年,弹指瞬间,而我终于幸福而幸运的拥有了这样的十年,和科研紧紧相依的十年。这是起步于一节科研课题示范课、行进于基层及区域科研管理与实践、并努力向教科研高峰攀登的十年,也是越走越深远的十年,越走越敬畏的十年,越走越勇敢的十年!
仅十年,比前辈是没藉口炫耀的;已十年,虽无著作等身,却也敝帚自珍。无论疲惫,哪怕劳苦,甘心躬耕不辍,情愿宵衣旰食,为的只有一个信念——“一个女子如果在二十几岁艳慕蝴蝶一样的生活,那最后,她只能蝴蝶一样的死去”。
十年里,视科研为密友,因为她能助人成功。只要带着一颗思考心,每天平凡工作的点滴,都即刻化成源源不断富有价值的课题……尽管任务繁重,起点低微,但是科研没有嫌弃我。她说,一线就是阵地,只要努力实践,工作上就有改变现实的契机,生命里就有升华灵魂的光泽。
十年里,视科研为尊师,因为她能令人丰富。思想触动、情感荡涤、行为变化、效果达成,无一不是累积;从内需到内驱,无一不锤炼实力不达成实绩。所谓“小乃大之基,微乃渊之源”,变革让人产生前进的动力,永不止息。
十年里,视科研为严父,因为他能教人深刻。每一个命题,就是一个目标的确立,每一个行进的步骤,就是严谨与历练的汇集。人变,校变,乃至生存方式变,没有多年的持续,那一定不行,真正丰硕的果实没那么轻易就被人采尝。
十年里,视科研为慈母,因为她能使人完善。伴随着哲学、美学与伦理,教育科研呈现着系统、发展和开放;它送你一分理论的视野,给你一分形而上的思辨,赠你静察宇宙的达观,馈你宠辱不惊的超然。
十年里,越走越敬畏。科学无极限,山外有山。再不敢妄自尊大有些许怠慢,也不会再妄自菲薄和嗟叹抱怨,寒来暑往,青灯黄卷,宁可以十倍之功务求必胜,也勿因毫厘之差而扼腕痛惜。
十年里,越走越勇敢。执着地相信科研兴教的魅力强大与文明兴邦的法力无边。只要你扫视你的世界,只要你勤恳地关爱人生,就会发现,没什么比科研更是一种武器,让你系统的发现学校管理的缺陷、清晰的发展目标、建构有巨大凝聚力的教职工队伍、默契高效的核心团队;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也没什么比科研更是一种助推力,让你可以享受银河般广阔的知识平台赋予我们的求索快乐,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与秘密”。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篇12
《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等。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当下情境里的科学、理性的敬畏。这篇散文具有现代情怀,作者试图从观念上影响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的关系。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结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对本文的教学我选择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情境引导法、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从而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实施]
读
师:我们曾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宣传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分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教师板书课题,并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师:下面大家针对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开始自学,10分钟后看谁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比较准确。
(学生埋头自学,边读边进行批注。)
师:自学时间到,下面我们做几道检测题,来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
师:大家先独立思考,觉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做,并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下面我请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判。
……
思
师:看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很准确,下面再来讲一讲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请想想本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1:本文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够具体,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生2:本文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应该宣称要“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出我们要“敬畏自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呢?文章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共享?
生3:敬畏自然就是对大自然要尊敬。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的回答准确吗?
生4:他只说对了“敬”的意思,没说“畏”的意思。
师:那么,哪位同学能更准确地解释一下呢?
生5:“敬畏自然”就是对自然既要尊敬又要畏惧,也就是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本文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准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有哪些?
生6: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不错,大家找得很准确,正是这一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观点。那么,联系课文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生7: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
师:这位同学说得虽然对但不够具体,哪位同学再来具体谈谈?
生8:因为人类常常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所以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只有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师:这位同学谈得很具体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作者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生9: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
师:说得很好,还有同学要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0: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悟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都有了深入理解,那么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有哪些想法?请举例说明。
生11: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比如,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等。
师:这位同学举例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办法具体可行,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谈一谈。
生12: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如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不踩踏小草等。
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都很好,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万物机体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生13:我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该肆意破坏环境,捕杀动物,由于人类的自私,现在已有许多物种灭绝,这将直接威胁我们的生活。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理解很深刻。哪位同学再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4:我认为人类就是万物之灵,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如,山谷变成平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还有南水北调等等,这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家园。人类用智慧征服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如今我们人类可以上天入地。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人类确实做了许多伟大的事,哪人类真的是万物之灵吗?
生15: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是万物之灵,人类如果肆意破坏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比如,前不久发生的玉树地震,就夺走了2000多人的生命,而人类却束手无策。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