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

2024-07-25

设计学(共12篇)

设计学 篇1

一、教材·学情·学法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爱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则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标准:

1. 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大气精练的语言。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作者,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 情感目标

加深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接触本诗之前,已经有了一些诗歌的积淀,要让学生大略感受本诗歌情感并不难。可是由于时代因素,要真正领悟诗人感情却并非易事。要达成教学目标,要以反复吟诵为基本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咀嚼、品味、揣摩诗歌语言,自觉走进诗人欣赏诗歌,同时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本课将教学的重点定位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自主学习过程

1. 请学生谈谈中国人因何被称为炎黄子孙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它;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雄浑的气魄,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感受到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顽强的意志不屈的信念。

(2)请你带着初读课文的感受,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那样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学生可能谈到的句子有:

①朗诵词部分的“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②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③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后面要有个停顿,并且语调要延长。

④“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⑤“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一句。这个“劈”字读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气魄。

⑥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这两句发起了向黄河学习的铮铮誓言,读起来要热血沸腾,使全诗达到一个沸点。第二句要达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诵读,后一句要激昂诵读。

(3)范读欣赏。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听的过程中注意模仿节奏、重音、体会诗歌感情。

(4)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是自己读,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朗读。配乐,多媒体插图齐读。要求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要注意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3. 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题目是颂黄河,那么作者歌颂黄河什么呢?

以“我认为作者歌颂的是黄河的()读了这首诗歌,我头脑中不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需要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选取文中任意一节诗,发挥想象,有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气势?有哪些人物?有怎样的精神?要注意突出原诗的感情——颂。

4. 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教师在此处应该随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 质疑

学了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三个“啊,黄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6. 课外拓展,联想迁移

出示郭沫若《静夜》,与课文比较异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结束语)确实,这首诗歌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如有时间可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7. 布置作业

(1)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3)假如你是一个TV导演,请先选择你最喜欢几句歌词,根据这些歌词你准备拍摄哪些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设计学 篇2

学室内设计不一定要学习手绘,主要看你工作性质,如果你只是喜欢电脑施工图或者效果图那就可以不用学,因为基本上你的工作中也用不到。但至少要能看懂人家的手绘草图,因为很多大公司的设计师就是只给个草图然后尺寸什么的给绘图员去画。但如果你想做设计方案之类的话还是建议你去学习一下,并不是说手绘有多重要或者多厉害,只不过相对于电脑出图,手绘的确要方便快捷得多。在构思草图阶段,手绘是很好的辅助工具,而且在跟客户谈单或者讲解设计方案的时候,随手勾勒出的效果草图能在很大程度上给客户一种:“嗯,很厉害!挺不错!”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设计师范儿,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啦。会手绘对于现场的实时沟通会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很多业主对于二维平面没有概念,如果能即时勾出三维空间的话,可以更快的解决问题。

设计师是离不开草图的。所谓“随意”,表达的是设计师瞬间的灵感,草图是记录设计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随手的勾画可以为设计师汇聚很多灵感,将这些草图加以整合,去做“刻意草图”或电脑图。在这种手和脑的对话中,设计师的创意逐渐变为了现实。但是,“随意草图”的返璞归真,终究是为设计的全面表达服务的,“随意草图”的力量和力度也应该体现在设计的亮点上。

“我不是学设计的” 篇3

陈幼坚是香港设计界很另类的一位奇才。我好像是在一次香港设计师协会的活动上遇到他的,之后时常有机会见面,大家慢慢习惯单刀直入,不讲客气地聊设计,他是个很清癯的人,总是戴着一副圆黑框眼镜,好像勒·科布西艾一样,很瘦小的身材,山羊胡,喜欢穿黑色外衣,对自己的喜好很激情,对事物的看法很锐利,一个睿智的设计师,也是个性情中人,道骨仙风,出世得很。

陈幼坚大概自己不记得了,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是学设计的”。我最喜欢别人说这样的话,首先是坦诚,第二是没有拿科班背景压你。好像靳埭强先生一样,一见到我,就说“我原来是学裁缝的”,完全突破了行业划地为牢的心防,很容易让人亲近。但是设计界好多人,开口就是“我是清华的”,“我是中央美院的”,“我是中工的”,其实又如何呢?记得陈丹青在某篇回忆中央美术学院的文章中说,他们在王府井校尉营的那个旧校区的门房老头,接电话一开口就是:“喂,这里是‘中央’,找谁啊?”把“美院”都省了,我看好多学设计的人,也恨不得这样讲,你说“中国美院”多牛啊!全中国的美院都归它了。膨胀啊!我认识的这些香港大师们,是怎样就怎样,直来直去,并没有拉虎皮做大旗。

陈幼坚也是个对中国传统图形非常重视的人,他设计的好多标志、平面产品,都很精巧地使用了传统图形,我最喜欢的是他用“四喜娃”做的设计,两头两体,连环相接,可以看成是四个娃娃,四方童子并至,子子孙孙繁衍,北京琉璃厂的明代铜铸四喜娃,陕西民间剪纸的四喜娃,陈幼坚把它延续发展出来,变成产品系列,就很有趣了。我去日本,几个相熟的设计师都买了他设计的产品拿出来给我看,都说非常喜欢。我看中国平面设计师能够打入平面设计实力最强的日本,非陈幼坚莫属了,在日本的设计界,他的名声就如成龙在日本的演艺界地位那么响当当。

在我看来,陈幼坚的作品,一个是真正传统味道,第二是巧用传统感觉,而不是生搬硬套,这个“巧”字说说容易,做到可不容易啊!我们多少人生搬硬套地拿传统来做噱头,只得其形,不得其意,更没有其势。

香港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快,大家什么都是“现在就要”,因此设计上很容易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在这等超级纷繁芜杂之中,陈幼坚却能够慢条斯理,以自己独到的设计风格将东情西韵融会贯通。在牢牢把握市场脉搏的前提下,使东方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得到国际公认。我有时候想:我们国内成千的设计家呼吁要设计民族化,就听见他们叫,没有看见国际上有什么回响,香港弹丸之地,石汉瑞、靳埭强、陈幼坚三个人,却已经让中国传统设计在世界设计界扬名立万了。这才是真正在做设计啊!设计需要沉下心来做,举办研讨会、喊口号,是做不出来好的设计的。

陈幼坚从不否认自己是商业设计师,这点我最喜欢。设计就是商业活动,有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但要清楚的是,商业艺术并不就一定是没有水平、低档的东西,其实纯艺术也有很糟糕的,商业艺术也有非常杰出的,全在于设计师。陈幼坚的商业设计,使他同时在艺术界得到很高的地位,就是一个典范。他说过:“商业是命题,艺术是境界,我所做的无非是在努力将商业命题做到艺术的境界。”

这一点他做到了:虽然他不过只在中学理科毕业后念过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他曾赢得本地及海外设计奖项五百多个,包括美国“传达艺术”杂志评选的优异奖、美国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大奖、英国D&AD、日本东京字体总监俱乐部大奖、香港4A创意大奖等大奖。他的公司在1996年被美国纽约《平面设计》杂志选为年度世界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唯一的亚洲公司。

陈幼坚如今被大家称为“设计大师”,我想他可能更喜欢“视觉艺术家”这个叫法,他认为在视觉艺术的最高境界中没有行业、空间、地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隔。

《春夜喜雨》导学设计 篇4

导学目标:1.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 积累古诗文的语言并感悟诗情体会意境。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大自然和语言文字的美, 陶冶爱美的情趣, 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春雨给诗人 (人们) 的喜悦之情。

学具准备:A.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描写春雨的诗句或精彩文段, 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关资料, 给杜甫建立一个“诗人资料袋”。B.教师准备:1.图片 (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图片) 2.歌曲《小雨》3.课件 (制作写雨诗句的课件)

导学过程:

一.春之激情。1.谈话激情。边播放《小雨》的曲子边说:同学们, 当我们走进春天怀抱里的时候, 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和煦的春风, 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时而传来了婉转的鸟鸣。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啊!春雨, 预示着新事物的诞生。你看画家用优美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赞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它;诗人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同学们,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赞美它吗?2.赞美春雨体验情感。 (举行“春雨之赞”的比赛, ) 学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 带着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朗诵, 再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 探究诗意。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释题。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 (让学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3.真棒啊!大家查找的资料真丰富, 可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请大家利用以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继续自学这首诗。4.自悟诗意。 (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古诗, 边读边思考, 揣摩出诗意。) 5.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求统一, 大概意思一样即可) 6.小老师讲诗意。 (教师用投影呈现这首诗的字幕, 请一“小老师”上台讲解这首诗。讲的过程中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时点拨。) 7.看着图片齐声朗诵这首诗 (出示投影仪春雨的图片) 。

三.体会意境, 感悟深化。1.想像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场春雨之后怎样的春天景象呢? (出示古诗) 让我们一起看看,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 想一想, 诗中的哪些内容给你提供了春雨带来了喜悦。2. 学生反复读古诗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图片让学生欣赏。4.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5.谈体会到的诗情 (自由反复读这首诗, 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喜悦之情来。6.配上音乐,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语言, 描绘画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觉的这首诗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老师想看看谁是小画家? (根据后两句意思, 发挥想像力, 把春雨之后的景物变成画。分组合作画画, 表达喜雨之情。) 3. (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谁来评价小画家的作品? (围绕春夜喜雨的诗句来自由评价。) 4. 利用“想画面背诵的方法) 让学生试看着画面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 请同学们欣赏蒲四兰写的小诗《春雨》

濛濛细雨

淅淅沥沥

湿润了黄土的肌肤

细雨蒙蒙

轻轻柔柔

网住我散乱的思绪

2. 想象雨中的景物练习说话。 (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等,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 。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春雨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吗?为什么喜悦呢? (联系上一环节, 还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 个别小动物等。)

六.作业。

1. (教师出示课件, 全班齐读课件所出示的诗句) 读写雨的诗句儿, 再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雨。课外自己搜集写雨的诗句, 注明写什么季节的雨, 看谁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采薇》 导学设计 篇5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

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设计学 篇6

上海设计一直被赋予“工具”和“价值”的使命。前者是指其不断被作为提升产业能级的手段,具体地表现为在整合全球先进技术、造就合理设计的过程中持续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者是指通过设计,进一步增加了设计成果的附加值,从而产生了明显提升大众生活品质、摧生上海品牌的效应。

认识上海设计的特性首先必须关注影响上海设计发展的各种要素,从宏观层面梳理其逻辑结构,探究其意义,因此我们特别选择邹其昌教授的研究成果作为本版块首篇论文,以期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上海设计的基本框架。

特别可贵的是几位青年学者,他们并没有止步于对上海设计的一般研究,而是聚焦若干个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了更具“微观”特征的研究,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对上海设计的思考,由于研究范式的改变,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设计自觉”、“设计振兴传统品牌”、“概念设计”、“设计策略”的再思考,在叙述上海设计实践的同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指示点。

“伟大的城市应该有伟大的设计事业”,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行业的共识,可以认为研究上海设计的意义是期待一次自我的超越。上海设计在当下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过程中,上海设计必将成为驱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邹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在近十多年,则主要以设计学研究为主,且侧重于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挖掘与研究。本次有幸邀请到邹其昌教授为我们从设计、设计学、设计之都、国家身份以及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等方面,谈谈他本人对近年来设计学科的所思所想以及展望(图1)。

一、何谓设计?

设计应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作为人类的生产方式,这是设计的产生(图2);二是人类智慧的设计,这是设计的文明;三是作为人类的竞争手段,这是设计的消费问题。我们要知道在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今天,如果没有设计,国家就很难发展。所以邹教授认为我们国家要以“设计立国”。

设计的三大板块:1、原创设计。原创设计主要是指具有原创性或版权性质的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和设计作品,它是设计文化及其产业的生命线和原动力。这种原创设计一般具有版权性质,比如八卦图和十字架。2、再造设计。再造设计是指对人类经典设计作品和理论传承与保护的设计。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属于再造设计,这是设计文化及其产业生存文脉,如当代数字内容设计产业就是以数字信息化的方式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如传统手工艺等)的重要手段,换言之,这也是所谓的任何传统文化都属于当代文化理论的时代诠释。3、整合设计。整合设计包括原创设计和再造设计。它是当代数字设计文化与产业整体风貌,其中整合性是当今数字内容产业或微设计的基本特征。在整合设计中,设计师、运营者、消费者已经融为一体。

设计的意义:1、设计是人类与生俱来、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广义上说,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属于设计。从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设计无处不在,高新技术更是设计施展的大舞台。2、设计是当今时代真正的艺术形态。当今的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传统艺术)只有通过设计的参与或重新设计才能真正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现代的数字影像艺术就是设计艺术的成果,“苹果”就是当今设计艺术的典范。 3、设计是交叉性、多维度性、多层次性的人类实践活动。它包括技术设计、工程设计、艺术设计、人生设计以及人类未来设计。技术设计解决设计物的内在结构;工程设计解决设计物的相互关系;艺术设计解决设计物的人性化问题,同时还要思考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等。4、设计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设计是唯一的竞争武器。人类要想创新,首先得有设计。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设计立国”、“设计立市”。没有设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品牌,就没有国际竞争力。韩国被称之为“三星帝国”,三星十三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设计”的永恒魅力。5、设计是当代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只有靠设计,才能强国。设计不只是上海发展的内在需要(设计成就了近百年的老上海——“设计之都”美誉的来源,新上海更需要设计来打造自主品牌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上海地位缺失的根源就在于没有设计),更是中国当代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推手。6、设计也是人类实现梦想的推手、也是当今世界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工业革命以来,设计为人类实现了诸多梦想,也在不断规训着人类的错误行为,设计理论家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为人的设计”等观念。而这些观念亦成为了当今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或策略。

二、设计学与设计学研究

设计和设计学是两回事,设计学是一个学科,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创立的。国内的设计学在2011年被定为一级学科,设计学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党委副书记潘云鹤。

(一)设计学的基本框架

设计学的基本框架,或称之为五大建构,主要包括设计学基础理论(设计史论)、设计学门类(设计实践)、设计管理(设计产业)、设计服务以及设计类型。五大建构又可进一步概括为设计学“三大核心”(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设计产业)。在三大核心里,设计产业既不仅是设计学科的核心之一,也是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的核心之一。例如对于绘画而言,能否售卖对于作品本身没有影响。但对于设计作品而言,如果不能进入终端亦即产业部分,它就只能算作工艺品,也就不能完成设计作品的最终使命。我之所以将产业纳入整个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之中进行讨论,就是为了突出设计学科之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因为我们知道整个设计行业都需要产业部分。

nlc202309051555

五大构建沟通政府、学界和政府三大部门,并形成政、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三大部门如何真正实现协同创新,至今仍是一个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也是难题。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极力倡导“理论先导、政策跟进、产业繁荣”协同创新发展逻辑。这也是美国等设计理论发达国家所具有的经验。该理论的基本程序是:理论家提出和论证某一设计理论,作为咨询报告提交给政府(如《从摇篮到摇篮》的作者是克林顿总统的咨询顾问,他们提出了可持续化绿色设计,《更新换代》也是提供给克林顿总统的政府咨询报告),政府再作为政策或法规进行推广与实施,进而引导和规范设计产业和市场,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改变人类观念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如“绿色设计”(图3)、“为人民的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理论都是以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对于设计产业部分而言,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政府的监督,设计产业就无法完成良性循环。比如去年上海地区关于本科生就业的问题出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黄牌警告。我们要知道关于工业设计的本科生就业率低的现状是不正常的,在我看来这可能与我们的相关政策、其他相关产业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较有名的理论先导的理论家是《为真实世界而设计》的作者帕帕奈克,他的很多理念已经作为很多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生存方式的指南。正确的理论推广之后,可以引导市场,规范市场,这样的话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改变人们的观念,推动社会发展,如绿色设计、为人民设计、用户体验设计都是理论家提出来的,且影响人类发展趋势。

(二)设计学研究框架

设计学研究就是对设计学三大板块的研究,即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研究或设计门类研究、设计管理研究。

1、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设计史研究(中外)、专题设计理论问题研究(如设计人类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经济学、设计伦理学、设计生态学、设计技术学、设计社会学、设计批评学、设计诠释学、设计符号学、设计哲学,等等)。

2、设计实践(门类)研究:环境设计(图4)研究、工业设计(图5)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图6)研究、数码设计研究、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传统手工艺设计研究、动漫设计研究、会展设计研究、陶瓷设计研究、漆艺设计研究、首饰设计研究、服饰设计研究等,还包括大量门类设计史研究。

3、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方法研究、设计工程学研究、设计批评研究、设计管理工程研究、设计评估体系研究、设计社会价值系统研究等等。

三大板块的逻辑关系是“设计理论”侧重“理论研究”、学术性;“设计实践”或“设计门类”重在“设计技术操作”学习与研究;“设计管理”则在于对“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两者的整合、应用与创新。

此外,设计学研究还包括人类知识学系统、技术学系统、材料系统、传播系统、生态学系统等。

三、“设计立国”有助于国家身份的确立

目前,中国设计缺少国家身份,这种身份的确立就在于设计创新。我们要知道在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今天,谈发展,设计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要以“设计立国”。设计立国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设计立国可以构建大众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提升全民设计创新意识。所以国家应大力倡导设计驱动创新,尊重设计、尊重设计知识产权。上海2015年1号文件与设计创新密切相关,突出文创产业与设计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应知道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坚持“设计立国”才是发展的出路,也是确立国家身份的出路。

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设计立国”、“设计立市”,没有设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品牌,也就没有国际竞争力。三星的发展最初是由两个美国设计师的努力,经历了十三年的发展,才有了世界著名的三星品牌,也才有了韩国这个国家的“三星”帝国之称。可见设计的魅力以及对于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而美国更是“设计立国”的典范。我们应该反思,上海乃至中国为什么没有“三星”呢?在我看来,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缺少设计。

目前这一类项目在国内做的较好的要数木马创始人丁伟先生所做的“设计立县”。丁伟认为“设计立县”应该是一个商业模式,它将上海的优秀设计与县城特色制造产业结合,打通设计、制造和销售的诸多环节,将创新的力量向下渗透,创意产品的转换同时也会得到支撑。在这里设计的概念将会转向,对象不仅是产品,更是产业。这即是“设计立县”的优秀案例。

四、“设计之都”有利于国家高品质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10月,是推动各城市间经济、文化和社会合作交流的全球平台,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在创意产业发展、专业知识培训、知识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创意城市网络”分为设计、文学、音乐、民间艺术、电影、媒体艺术、烹饪美食七个主题。经批准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称为“创意城市”,目前已有69个城市加入了该网络。上海于2010年2月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图7)。

上海作为中国的设计之都,也是人类设计发展的代表性的地方(月份牌是上海设计的早期代表)。“设计之都”,意味着创意、设计、智慧、引领。设计是一切创新驱动的源泉,是“设计之都”的内核。中国尤其是上海真正缺少的就是设计。设计之都,应该是设计之源、创新之都;设计之都,设计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设计成为第一需要,真正实现“设计无处不在”;设计之都,应该有设计为主导的高情感、充满活力和谐气象的社会环境;设计之都,追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社会生活。上海作为中国的设计之都,应该充分重视设计的力量,所谓“设计立市,设计立国”,应该将上海设计做成一个品牌,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之都。

nlc202309051555

五、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清华大学讲过一段话:“高校应该做高校应做的事,高校该做的不是职业培训。”我们现在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只是一种职业培训,现在的设计教育,从某种层度上来说是一种职业培训的教育。我们不能将设计笼统地看作是做一个项目,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将每个学科的相关理念传授给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的教育。

对于研究机构来说,教师就是对设计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并将其传教给学生。做出符合国家身份的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做出来,中国的设计就有力量了。创立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创立国家身份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建构当代中国设计理论体系呢?在我看来要重视两大核心领域:关键设计技术和重大设计理论。设计教育应该得到相当的重视,为设计高端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上海设计教育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要求差距很大。上海急需设计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有必要组建中国设计大学、上海设计大学,培养高端复合型设计人才。复合型人才才是一切创新之本。我们目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还应该从理论教育开始进行培养。设计学研究基地是造就高端型设计的创意理论研发、关键技术创造、文化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我们要全面推进和迎接中国设计大国地位的确立,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服务。

六、结语

设计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贡献,在今天这个“设计立国”、“设计立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设计的关键价值和作用,充分重视创新设计的力量,把握好中国设计发展的大好机遇,用设计提升生活品质、改变人类观念、创造美好未来。设计理论理应走在前列,并指导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而我国设计理论滞后于实践、滞后于其他西方国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构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邹教授潜心研究,深入挖掘以《营造法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技术理论系统,并为中国当代设计(包括整个文化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服务(这也是习近平主席的观点,做出真正有中国气派的当代理论体系,深度挖掘中华传统资源)。邹教授认为应在立足本国经典设计文献研究的前提下,放眼西方国家,以一种兼收并蓄,虚心学习的心态,融合中西,融贯古今,邹教授也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设计理论的研究,为上海设计、中国设计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邹其昌

设计学博士后,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计上海”2015:全球优秀设计品牌展

由英国Media 10公司主办的“设计上海”2015于今年3月2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该展览是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发起的2015年上海设计周春季板块的首个设计活动。这次展览由300个国际品牌、1000多件设计新品、40位国际大事、24场设计论坛组成。

“设计上海”2015包括限量设计馆、当代设计馆和古典设计馆以及以转型与变革”为主题的设计论坛,其中Swarovski的新版装置艺术雕塑作品“Prologue”、巴利(Bally)亚洲首展由Jean Prouvé设计的6*9流动组合屋完整修复作品以及Anomaly推出的沉浸式多媒体出版物是该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限量设计馆主要展现全球设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和限量单品,如设计师、发明家John C. Taylor博士代表性作品“时间吞噬者”,Paul Kelley用亚克力、黄铜和钢制成的家具,Louise Alexander Gallery展出艺术家和设计师Arik Levy的经典的岩石系列作品、灯光雕塑、装置以及其他作品。

当代设计馆汇聚国际高端设计品牌及优秀独立设计师作品。一些全球顶级国际设计师和制造商如Fritz Hansen,Bo Concept,HAY和Vitra等与新晋工作室和设计师联袂展览。另外,意大利设计品牌Moroso也首次展示了Nendo、Patricia Urquiola、Ron Arad、Tord Boontje和Front等设计师的设计作品。

古典设计馆将西方设计品牌与传统工艺带到中国。伦敦顶级设计师Richard Brendon首次推出为有眼力的消费者提供专属的定制服务。Elizabeth Ashard Ltd展示了使用西藏羊毛配有丝绸特色的手工定制地毯。另外,包括WallVision、Angus Ross和Miele等许多顶尖设计品牌也在古典设计馆内联袂展览。

此次展览中,本土设计品牌也不乏亮点,主要展示了Neri&Hu(如恩设计),Blue Shanghai White(海上青花), X+Q(稀奇), Design MVW(明合文吉)等已经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设计品牌。

“设计上海”会展总监、Media 10的联合创始人Mike Dynan表示:“在中国,创意设计业的爆炸式增长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设计上海’重在推出全球首发新品,以及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限量设计品。展览还将在聚焦中国当代新锐设计人才的同时,展出一些精美的中国传统设计作品。‘设计上海’2015不仅有望成为全球重要展览之一,并可向世人展现中国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

设计学 篇7

信息设计 (Information Design) 这个概念最初产生并被归纳在美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里。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就是计算机的信息化, 对信息进行处理、贮存以及传递方式的高度改变是这次变革的技术基础。海量的、无处不在的、以数字和图像形式存在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渗透了现代人的现实世界。

在当时信息设计是对信息进行清楚而有效的表达, 是一种思想和理念。信息设计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被不同的领域赋予不同的名称:在报刊领域称为信息图形;在商业领域被称为表达图形或商业图形;在科学领域则是科学可视化。

研究信息设计涉及相关的多个学科, 是对图形设计、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创造、心理学、交流理论和认知学习等多领域技术的集成。信息设计的实质就是一个搜索、过滤、整理和表达信息的过程。

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里的信息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里的“信息设计”是以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为背景, 孕育产生的交叉性的新学科。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欧洲德国, 用以解释信息科学的图像视觉化和数据视觉化, 简单的说, 就是将信息转换成更为清晰明了的视觉化阐述。

信息产业中的数据设置太过统计化, 而数据的集成又太简单, 缺乏互动。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逐步发现一个非常实际状况:如果把相同的数据归纳在传统的统计图标中, 缺少了立刻显现的互动性, 看起来仍然复杂枯燥。如何从大量杂乱数据中呈现出意义非凡和优美的表达方式?如何更好的制作一个数据图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其他形式无法完全理解的信息呢?萌芽于欧洲九十年代的新视觉化实践, 介乎数字信息分析和视觉表达策略之间。它用鲜活的例子告诉人们, 图像和数据视觉化不仅可以应用于抽象数据的解析, 还能通过充分的视觉设计策划, 更加准确和优美的应用于其他领域的解读。

于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里迅速产生了一门新的专业方向, 这源发于人类本能的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信息设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信息协会 (British Information Design Society) 提出并加以普及的。1984年, Wurman召集了第一次TED会议, 通过此次会议, 正式确立了信息设计这一学科。西方国家将这个新的专业方向仍然称做信息设计, 亚洲和我国有不同的名称, 比如:信息艺术设计或情报设计等。该方向侧重人们在信息科技与艺术方面的整合能力, 目前这门新型设计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大部分是和艺术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2 视觉信息设计所涵盖的内容

通过信息设计可以揭示、阐明、解释那些隐含的、复杂的以及含糊的资讯。目前, 视觉信息设计正强有力地影响着传媒产业。归纳起来, 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里的信息设计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1) 图形信息设计:借助图形对定量的、非定量的数据信息进行视觉描述, 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以最少的笔墨、在最短的时间里传达给观者最丰富的观点和理念。

(2) 统计数据信息设计:根据准确的统计数据进行平面表述。

(3) 言语信息视觉化设计:研究语句 (包括文字言语和口语) 的子句构成以及词汇的音节构成, 并加以量化和视觉化设计, 让不同的语言在视觉领域里进行通化沟通解释。

(4) 叙述式信息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 叙述式信息设计指在信息社会中, 如何利用各种数据和虚拟现实和超文本等对故事进行视觉讲述和表达。

(5) 解释信息设计:通常配有少量的文字解释。

(6) 地图信息设计:地图是建立在正确的地理认识基础上的图形显示。主要应用范围有复杂区域开发、预测预报、地理信息的视觉表现。

(7) 科学可视化信息设计:主要应用领域有医学及医疗、地震勘探、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

3 视觉信息设计发展简史

事实上, 在信息设计这个概念未正式诞生之前的历史里, 人类就已经生活在图画和文字被高度地整合信息空间里, 前人不懈地试图将图像和文字合为一体, 就是希望直观的把字里行间所表述的转化成可视化的讯息。

近代苏格兰工程师和政治经济学家William Playfair所编写的《贸易与政治图集》中, 首次发明了柱状图和饼图, 他将图表用于行政和经济方面的写作。原来那些被放在表格里面枯燥乏味的数据信息, 经过图形的帮助可以更好的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阐明和整合。书中在表明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变化时主要运用了一组43图形的柱状图。这被评论为“摆脱了必需类比现实世界参照物的桎梏, 而采用了不言自明的直观图像”, 使得信息数据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叙述的层面上, 而进一步推动了对概念象征性再现的探索。

1861年, 法国工程师Charles Joseph Minard绘制了1812年拿破仑发动的那场注定会失败的征俄战役示意图, 为图解诸如特定空间与时段下人与物资流量这样的统计信息制定了卓绝的标准。后者识别出该图所包含的六个独立变量:第一, 线条的宽度实时地指代着军队规模;第二、三, 整个线条标明了军队移动所到之处的经纬度;第四, 不同的颜色区分了军队移动的大方向, 棕色表示前进, 黑色表示撤退;第五, 军队在某些特定日期的所在地点;最后, 撤退途中的温度变化, 拿破仑东征以400, 000名士兵开始, 残酷的战争使得最后回来的仅有不足10, 000名士兵。如此流畅并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这么多信息, 这张令人倍感惊艳的示意图同时表达了多类信息, 也许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世纪20年代晚期奥地利的Otto Neurath在维也纳设计了一套名叫Isotype (印刷图像教育国际体系) 的可视化信息交流法。通过使用这套标准化的符号系统, 他相信自己能将深奥的研究统计数据转换成概念信息创意, 既而转换成图片描述和一出生动的社会剧集。旨在通过简单易懂的图标来描述定量信息, 主要用于将社会经济关系视觉化, 并着重帮助文化程度较低的公众理解相关的复杂问题。

20世纪30年代时, 随着伦敦的地铁系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 地图设计者们在试图将所有车站放进标准卡式折叠图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一个名叫Henry Beck的失业工程制图员, 打破了传统插图的规范, 像勾勒实验电路板一样描绘了地铁线路。他只使用了垂直的, 水平的, 或者是呈45度角倾斜的彩色线条, 根据空间的多寡来调配车站的位置, 而且还平均分配了各个车站之间的距离。这张地图迅速风靡开来, 而且对于伦敦人来说, 这就是一张他们的都市名片。这张地图压缩了市郊部分的比例尺, 这样郊区看上去就和伦敦中心区靠得更近了。这张地图从某种程度上讲促使伦敦内城居民大量向外迁徙。有接近50万人被吸引并迁居到市郊, 而在那里人们又发现自己成为了当地地铁站的忠实主顾。

4 关于视觉信息设计

设计学 篇8

(一) 设计图学

设计图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绘制和阅读产品设计中各种工程图样的学科, 它主要依靠测量、计算、数值等得出具体数据和图样。

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需求和专业知识的要求, 设计图学包括投影制图理论基础、组合体视图与尺寸标注、轴测图、常用表达方法、零件图与装配图、建筑制图基础、透视图基础等基本内容。设计图学要求学生掌握技术制图国家标准及规范、各种图样的表达方法、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建筑施工图的阅读与绘制、轴测图和透视图绘制方法。设计图学的学习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 强化制图标准化、规范化意识, 在作业和练习中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和规范;注重空间想象分析与视图绘制相结合, 加强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空间的想象能力训练;注重理论分析与制图实践相结合, 掌握正确的绘制与阅读图样的方法与技能;同时, 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 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是专门研究、表现各产品形象造型原理和结构关系的一种训练绘画基础课程, 它主要依靠感觉、经验和判断等绘画出一幅作品。

设计素描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有一定的造型能力, 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对形象、空间的再创造能力, 培养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合未来专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 从而有效地与专业进行对接, 为各专业方向的设计课程打好基础。

目前, 设计素描的概念已远远超越了以往的界限内涵, 它是发掘学生文化潜质的必要手段。设计素描是对传统素描的创新和发展, 设计素描既要解决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设计素描的根本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目标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造型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突出视觉传达性, 强调独创性。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在艺术设计专业新知识、新载体大量涌现, 在教学内容不断“扩容”的情况下, 传统素描一定要融人新的内涵, 迅速与艺术设计目标群、与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相衔接, 并进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二、设计图学与设计素描

我们力图在保证设计素描所具有的绘画性外, 重点强调在学习设计素描的同时, 要有跨界思维意识, 强调设计图学教学为设计素描带来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培养和锻炼学生根据专业性质, 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 一举两得, 举一反三。通过了解制图, 学会阅读图样, 掌握未来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由此, 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 他们有设计图学基础, 作图科学、严谨, 若想掌握绘画技能, 只需要在设计制图基础上, 将“冷思考”转换为“热思考”, 将所绘制的“图样”灵动起来, 则不失其成为使“图样”迈向绘画性的一条路径。

(一) 三视图

在传统素描教学中, 我们能否象制图一样对所表现的对象有“投影”和六面体概念, 这是对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造型基础课程设计素描的思考。

教学中, 我们往往发现学生习惯于坐在一个地方不动并进行作业, 这应该是造成绘画效果表面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图所示:只要我们认真留意设计图学中物体在“六面投影”上给我们留下的印迹, 加深对所表现物体的每一个面、每一个角度的形体认识, 我们一定会对表现对象的形体关系、形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象制图一样抱有认真、严谨、数字的概念, 以便能更主动的刻画物体, 甚至达到可以默写的程度, 这有利于设计师未来徒手构图的能力。

与此相反, 我们能否教授学生再根据“六面投影”即平面图画出这件实体, 如果能想象并很好地刻画出来, 那么,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就是设计图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益处。未来, 无论是产品设计师, 还是建筑设计师, 必须要学会识图, 当然更应该学会画图。

(二) 模具图

模具设计图也是根据三视图的基本原理绘制的, 它是根据投影关系, 由简到繁, 由单件图到组装图, 循序渐进完成的。无论工科教学, 还是美术教学, 开始认识和学习模具设计图, 先拿模具的实物对照着设计图, 对比着看, 看清各零件在设计图中的投影关系、组装关系。尽管模具的种类繁多, 千变万化, 其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 待熟悉了模具的基本结构后, 再进行模具设计图的绘制, 或进行静物的写生就不难理解了。

如以下模具设计图与完成的立体摸具:

(三) 透视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物体的形状有大小、高低、远近或长短之分, 这是由于我们所处方位和距离的不同, 在视觉上产生了不同的视觉现象, 使我们看到的形体与原来的实际状态发生了变化, 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图能直观、准确地表达物体的视觉效果。所以, 透视图被广泛应用于表现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等的效果图制作, 透视图的绘制是设计和绘画的重要基础, 也是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

如绘画中必须认识和掌握的三种透视法:

(四) 徒手绘图

锻炼徒手绘图能力是理工科制图教学的新需要, 特别是在企业、建筑工地等场所, 徒手绘图, 说明构造, 指导现场, 是十分接地气的一门绘画技能。

徒手图也称草图, 是不借助绘图工具, 用目测物体形状及大小, 徒手绘制的图样。在设计和测绘时, 都需要绘制草图。所以, 徒手绘图是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 必须熟练掌握徒手绘图的方法和技能。徒手绘图的工具没有具体要求, 铅笔、水笔、圆珠笔等都可以。如:徒手绘制直线、圆和椭圆。

徒手绘图可先借助辅助方法进行, 如网格或辅助线等, 如图所示。通过大量反复练习, 逐渐提高徒手绘制线条和形体的控制能力和水平。

(五) 徒手绘制立体图和视图

在线条和几何形练习的基础上, 学生应该根据实物模型和产品, 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草图绘制技能。

如根据模型徒手绘制立体图和三视图, 是设计构思时徒手绘制的设计草图:

因此, 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 要深入了解制图学中的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正投影基础、三视图、组合体视图、轴测投影图、图样常用的表达方法、标准连接件的表达方法、机械图、电气图、透视图、房屋建筑图、室内装饰图、园林工程图、计算机绘图等, 这是提高表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素描与制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借助制图的严谨、素描的灵动, 将两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联系在一起, 跨界学习, 从而走出就素描而素描的困窘, 就制图而制图的老路, 为造型艺术、为应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创出一条简便易学、看得懂、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同时, 要提倡制图的灵动性, 要充分借鉴素描塑造中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效果, 为制图服务, 为冲破制图的死板而努力寻找一个既严谨、又实用、方便、快捷, 从而能够改变制图视觉传达效果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M.迈得尔洛维兹.素描指南[M].徐迪彦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重视学情,设计最佳教案 篇9

一、复习 (温故而知新)

二、课题引入 (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三、指数函数的概念

四、底数a>0且a≠1的探究

五、指数函数y=ax (a>0且a≠1) 的定义域和值域探讨

六、辨认指数函数和非指数函数

七、求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八、指数型函数及其定义域, 值域

九、用计算器求简单的指数函数值

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深知这些内容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因此, 我将第八项指数型函数及其定义域、值域的内容删去, 保留其他内容。对于第九项的内容能否来得及上, 我心里确实没有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数学问题, 引起学习需要,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因此, 我在制作课件时, 为了形象、生动地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特意去请做拉面的师傅慢慢地做拉面, 而我用数码摄像机将做拉面的全过程拍下来再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当拉面师傅由一根粗面条拉动一次并合上时, 得到2根面条;再拉动第二次再合上, 得到4根面条……如此反复拉下去, 学生自然而然得到拉面条的次数x与拉出面条根数y的函数关系y=ax。由此, 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绳子, 要求每次剪绳子时, 总是从绳子的中点剪断, 那么剪了5次后, 剩下的那根绳子的长度是原来绳子长度的几分之几?很快, 同学们得到剪绳子的次数x与剪到最后那根绳子的长度y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函数的形式:y=ax (a>0且a≠1) , 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烹饪专业的学生只对专业技术感兴趣, 对数学学习既怕又恨。这样的实例导入, 学生很容易接受, 从中得到并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这与他们所学的烹饪专业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陡然上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从技术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 这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但是, 在开始复习提问学生时,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很差, 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初中教育阶段所规定的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由于我对学生学习基础情况估计不足, 几乎是在我自问自答的情况下, 勉强地完成了复习内容, 耽误了很长时间, 以至于这节公开课的计划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求指数函数的值没有讲完。当然, 我随机应变地将课进行下去——课堂小结。这节数学公开课从设计安排, 精心编选例题、练习题, 到课件制作, 我花费了许多精力, 认为这节课十拿九稳能取得优秀课的评价, 但由于我对学生学情估计不足, 使得这次公开课只取得良好的评价。

反思一:对学情的深入了解、分析, 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效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知识的程度, 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我在对学情的了解不充分情况下, 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正确回答我提的问题, 必然导致教学目标达不成, 更谈不上有效教学。

反思二: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内容的取舍,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数学分层教学目标与训练》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完成“指数函数”的教学还要完成“会用计算器求指数函数的值”的内容, 因为这也是统考的要求, 所以我不敢轻易放弃, 只能赶进度, 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后几个班教学情况的比较, 我体会到无论课改如何进行, 因材施教的原则还是要坚持。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根据教研室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 运用各种方法, 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 重视学情, 研习学情, 才能选择最佳策略, 设计最有效的教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教案,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后反思,重视学情,最佳教学

参考文献

[1]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

[2]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分层次教学目标与训练》上册.南京出版社.

如何设计初中英语学案 篇10

首先应弄明白的是“什么是学案?”, 我认为, “学案”故名释义“学习的方案”, 是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 是教师给学生设计的课堂学习的方案。因此学案应受教材内容、学生自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时间的制约, 教师必须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多少时间?学案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课堂可操作性。

初中英语学案应设计哪些内容?显然应是教师估计学生可能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 主要应是教材的“双基”内容。学案设计应立足于学生“易学、想学、会学、乐学”这一根本。在准备学案时, 不是首先考虑教师要教什么, 怎样教, 设计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然后再考虑怎样让学生配合自己;而是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 会遇到哪些困难, 怎样帮学生克服, 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学案的设计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 而且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会学、会用、会做”,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就英语学案的设计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学案的组成

学案设计包括教材理解、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平行训练、合作探究、达标测试、知识整理等七个部分。

二、学案的编写

1.教材理解

首先, 教师要仔细地研读《课程标准》, 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 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 准确的理解教材, 以指引学生理解教材。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 掌握到什么程度, 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拟定学习目标, 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让学生预习时目标明确。

3.自学指导

这部分设计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这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架设温故而知新的框架, 建构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 课堂上不教”的原则, 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上课时, 把它们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 自主钻研教材, 并回答“自学指导”中提出的问题。当然, “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都是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这样, 学生在完成“自学指导”问题后, 在内心中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4.平行训练

训练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代表性, 层次性, 由浅入深。

5.合作探究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设计学案应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 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善思者, 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 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授课过程中, 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教师因势利导, 深化教学内容, 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 丰富学生想像力, 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 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 即打破思维定性, 改变思维习惯, 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 产生新思路, 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 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变“苦学”为“乐学”。具体操作时, 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急于解决的问题, 再在课堂上当堂讨论解决。

6.达标测试

习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问题设计时, 应注意多设疑, 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 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 增强学习能力。题目应少而精, 要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突出易混淆的、需注意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还可以出一些能力提高题。主要是针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而设计的, 这部分题目的设置要多链接学生的难点甚至学生平时最不愿意做、考试时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提高题侧重于能力训练, 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该部分对一般的学生不做要求, 但教师只要引导好, 通过各种途径来吸引学生, 就没有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主动放弃的。

7.知识整理

学生的学习进入尾声, 就应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把知识梳理成线, 形成网络, 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的表现, 起导向作用。这一部分内容应在课上填写。

总之, 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浅入深, 小台阶、低梯度,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 而且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 必须潜心研究, 分类专项突破, 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 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好的学案能为提高课堂效益架设一座便捷的桥梁, 但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还要看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一句话, 一定要在严、细、实上做文章, 做到精选、精讲、精练,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使用了学案, 感受颇深。学案的使用改变了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如何设计初中英语学案 篇11

关键词: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导学结合、练评促能。

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而如何“授人以渔”先得设计好学案。但到底应怎样设计学案呢?

首先应弄明白的是“什么是学案?”,我认为,“学案”故名释义“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给学生设计的课堂学习的方案。因此学案应受教材内容、学生自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时间的制约。教师必须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多少时间?

学案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课堂可操作性。

初中英语学案应设计哪些内容?显然应是教师估计学生可能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主要应是教材的“双基”内容。学案设计应立足于学生“易学、想学、会学、乐学”这一根本。在准备学案时,不是首先考虑教师要教什么,怎样教,设计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然后再考虑怎样让学生配合自己:而是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会遇到哪些网难,怎样帮学生克服,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学案的设计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会学、会用、会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就英语学案的设计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学案的组成

学案设计包括教材理解、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平行训练、合作探究、达标测试、知识整理等七个部分。

二、学案的编写

1、教材理解

首先,教师要仔细地研读《课程标准》,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准确的理解教材。以指引学生理解教材。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拟定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让学生预习时日标明确。

3、自学指导

这部分设计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这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架设温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构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上课时,把它们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自主钻研教材,并回答“自学指导”中提出的问题。当然,“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都是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学指导”问题后,在内心中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4、平行训练

训练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层次性,由浅入深。

5、合作探究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设计学案应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授课过程中,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具体操作时。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急于解决的问题,再在课堂上当堂讨论解决。

6、达标测试

习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题目应少而精,要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突出易混淆的、需注意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还可以出一些能力提高题。主要是针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而设计的,这部分题曰的设置要多链接学生的难点甚至学生平时最不愿意做、考试时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提高题侧重于能力训练,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该部分对一般的学生不做要求,但教师只要引导好,通过各种途径来吸引学生,就没有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主动放齐的。

7、知识整理

学生的学习进入尾声,就应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的表现,起导向作用。这一部分内容应在课上填写。

设计学研究岂能“袖手旁观”? 篇12

杭间是有着史论专业背景的我国著名设计学者,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好习惯。面对中国设计当下的种种不尽如人意,史家感到无从下笔,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史论”不完全等同于“理论”,历史研究的对象并不能涵盖设计学的全部范畴,历史研究的某些方法原则并不适用于设计学学科的所有门类。常言道“二十年内无历史”,历史研究高度依赖史料,并且刻意与当下保持距离感的祖宗家法,怎能成为设计学在时代潮流中失语缺席的托辞?显然,作为中国设计学界一流学者之一的杭间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并没有从个人化的局部经验中抽身而出。

我们遗憾地看到,中国的当代设计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学”,这是中国设计学研究目前唯一具有原创意义、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的部分。自20世纪上半叶始,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学者在荒原上篝起了这点星星之火,至今稍许成势。我们庆幸,作为一门学科,中国设计在学理层面终于有了些许家底。但现在我不禁焦虑:传承衣钵的杭间这一代学人们,要如何面对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问题?

平心而论,就书斋案头的学问而言,以杭间等人为代表的一代“50后”、“60后”学者的设计学水准,整体上已经超越了前辈,但比较学术雄心却似有不及。开创中国设计学的几位老先生多有创业经验和留洋经历,大多活跃在艺术和设计两界,他们不仅积极投身设计实践,同时勤于理论思考和研究。就个人命运而言,也许他们大多壮志不酬,有人甚至命运乖蹇,但无论遭逢兵荒马乱还是身陷万籁俱寂,往往放不下一颗“立德、立功、立言”之心。这份超出“学问”范畴的情怀,正是现今体制内知识分子所普遍缺乏的。

与此相对应的,倒是学术心理上的自筑藩篱:强烈的意识隔膜与本位情结,在设计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两界之间表现得尤其突出。《设计观点》的序言记录了面对祝帅提出的两种似乎“势不两立”的观点,杭间当时的反应是“哑然失笑”——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科学领域已经“经典得要掉牙的问题”,而今天的“中国设计界”还在煞有介事地炒冷饭,“这恰好说明了中国现代设计进程的阶段性苍白”,并且他提醒读者注意:“我说的是设计界而非设计理论界。”

我猜想上述这段应是整个对话中最富张力的部分,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一波又一波欲遮不能的话语角力,杭间的“哑然失笑”更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戏剧性。在这个场景中,设计界与设计理论界,俨然互为“他者”,互为“对立面”,互为“假想敌”,争的是“独立性”,争的是“主权”。杭间一句“我说的是设计界而非设计理论界”,清晰地划开了阵营分界,同时,充分彰显了“理论界”在学理高度上占据的心理优势。

在我看来,这份心理优势是有道理的,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以杭间等人为代表的中国设计理论界的部分学者、教授,似乎并不够珍惜这份优势的核心价值。作为中国设计界为数不多的文化精英,作为掌握一定行政资源、担当国家“智库”角色的专家,他们也许没有想过怎样使这一份“小我”的优势,在“大我”的境界中爆发出更加优美的能量。

在《设计观点》的序言中杭间这样写道:“设计界的自娱自乐,在整个公众眼里,与传统社会的手艺人本质上没什么两样”,虽然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是“如果没有理性的、系统性的思考,就根本难有大格局的发展”。此语犀利深刻,不仅刻画出了当下设计界某些现象的实质,而且指出了中国设计发展的瓶颈所在。正如其所言,在人类的设计活动越来越紧密地与现代科技、经济、法律、伦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血肉相连的当代,“传统手艺人”的天然局限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主力,与新的产业形态相匹配的是掌握更多先进知识、具有“理性的、系统性”思考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但我要问,“传统手艺人”遭遇挑战,“传统文人”独能幸免乎?二者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已。当然他们也许不这么看,依照其一贯的心理优势,中国设计的上半身——“理论”部分该是早已挤出瓶口了,并且居高临下地看着自己的下半身——“实践”部分还在瓶子里挣扎。上半身瞧不起下半身,下半身更不买上半身的账,只要这种理论与实践分裂的状态继续存在,中国设计就不可能形成真正“大格局的发展”。

当代社会中存在两个“矛盾统一”的现象:一是学术分工的日趋细致庞杂,二是资源整合的综合性程度日益提高。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平时貌似各自为政的专业资源,必然要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重新聚拢起来。不用说未来,就看现在,前沿、尖端的设计实践,绝不是能力单一的设计师或团队能够担纲的。每个时代都会遭遇紧迫的问题,此类问题往往事关一个族群或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这正是设计从“手艺”向“学问”升级转型的时代,是设计学注定大有作为的时代,但前提是它必须走出书斋,走出博物馆,走出“袖手旁观”的习惯心理。

上一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下一篇:设备液压系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