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模式设计(共12篇)
导学模式设计 篇1
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 因为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 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也直接影响着本节课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把高考数学复习的课堂设计成一系列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并利用这些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使他们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思维活动, 通过对学生的提问示范, 使他们领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结合高考数学复习课具体的教学设计的案例, 谈谈高考数学复习课的问题设计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高考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综合化和应用化, 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都应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复习目标, 回归课本, 用好教辅资料, 精选复习内容, 突出复习重点, 突破复习难点, 及时查漏补缺。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 所以教学中设计问题应该准确、清楚, 要有针对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 完善认知结构, 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必考点或常考点来设计问题, 以有效解决复习重点, 完成复习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复习设计:
问题1:已知圆 (x+2) 2+y2=36 的圆心为M, 设A为圆上任一点, 且点N (2, 0) , 线段AN的垂直平分线交MA于点P, 则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请你写出它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也是高考重点内容。一般来说, 数学概念的复习, 有以下两种复习方式:一是让学生回归课本, 由教辅资料的线索,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梳理;二是先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 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小习题, 给学生思考与练习, 并从中归纳知识, 形成系统。本问题就是让学生回忆椭圆的定义, 再现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成过程。这样, 既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概念, 又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技能,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的形式展现椭圆的定义的灵活应用,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思考、独立练习, 讨论、小组交流, 教师进行引导, 并归纳方法, 反思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2.“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复习设计:
问题1:长方体的三个相邻面的面积分别为2, 3, 6, 若长方体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 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
变式1: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左图所示, 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体积为___________。
变式2:三棱锥ABCD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 AB⊥平面BCD, △BCD是边长为3 的等边三角形.若AB=2, 则球O的表面积为 () 。
A.8π B.12π
C.16πD.32π
变式3:一块石材表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 将该石材切削、打磨, 加工成球, 则能得到的最大球的半径等于 () 。
A.1 B.2
C.3 D.4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通过变式教学, 让学生掌握求有关球的切接问题的基本方法, 以及切割和补形的技巧, 分解难点, 使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求解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别。而在高考数学复习课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即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层次性, 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所谓层次性, 指的是问题的设计有难、中、浅, 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 从而形成一个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案例3.“简单线性规划中求目标函数的最值”的复习设计:
A.10 B.8 C.3 D.2
A.2B.1C.-D.-
A.2 B.-2 C.D.-
设计意图:上面的几个问题反映了不同水平的要求, 以使不同思维层面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际上本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数学复习课要经常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 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有没有启发性, 这是问题设计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进行问题设计的核心原则。若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 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达不到复习的目的,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设计的问题又太难而缺乏启发性, 只能增加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恐惧心理, 也可能会对数学复习厌学甚至放弃的局面。因此, 我们数学复习课堂提问更应富有启发性, 达到激发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我们可以按照“问题导学”的有关流程, 在提出问题后, 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 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 根据学生的实际, 准确地点拨, 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越过思维障碍,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案例4.“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范围”的复习设计:
例题:已知函数f (x) =x3-ax-1。
(1) 讨论f (x) 的单调性;
(2) 若f (x) 在R上为增函数,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发散1]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 上为增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发散2]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1) 上为减函数, 试求a的取值范围。
[发散3]函数f (x) 不变, 若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1, 1) , 求a的值。
[发散4]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1) 上不单调, 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以一个主干问题和4 个小问题来组织复习课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例题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求参数的范围的思维过程的求解方法, 通过变式, 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 举一反三, 多题一法, 化难为易, 各个击破。这样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设计, 可以达到启迪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四、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高考试题中, 也常出现探究性或开放性的题目, 可以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生命线”。我们平时教学中也常常开展对数学的探究活动, 然而高考数学复习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在复习课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质量的高低, 不在于解答的问题获取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
案例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问题1:请你具体给出a, b的一组值, 使直线l和椭圆C相交。
问题2: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 a, b应满足什么关系?
问题3:若a+b=1, 试判定直线l和椭圆C位置关系。
问题4.请你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 求出直线l的方程。
设计意图:这一组问题中, 问题1 起点低, 坡度小, 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探究, 而且答案不唯一;问题2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如何探究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a, b的关系上来;问题3 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呼应;问题4 则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问题5 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各问题之间有层次, 入手较易, 坡度适中, 排列有序, 深入浅出, 环环相扣, 形成有层次结构的思维链条。这样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 以旧引新, 逐步增加难度,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我认为, 在完成高考数学复习教学任务, 实现复习目标的“作用点”上, 在知识梳理、形成结构的“关键点”上, 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 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 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 在学生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 提出有效的、恰当的、对学生有启发性的好问题, 就是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因此, 我们在备考时, 要认真阅读高考数学的考试大纲要求, 正确处理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 利用教师的团队充分备课, 设计好每节复习课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高考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
导学模式设计 篇2
新的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教学,实现三维教育目标,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者苦苦追索的问题。我也曾经尝试过各种适宜于自己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现谈一点物理教学的实践心得与感受。
一、教学模式
1、提取精髓。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积极开发一切可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主动获取知识。如隆德二中李伟老师的“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杜郎口中学的“兵教兵、兵练兵”教学模式等,他们的核心都是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任务的提出者,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即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自信还给学生,把创新和成功的.机会还给学生。也就是相当于把航行的目的地告诉学生,给他们船和船桨,让他们自己做冲浪者。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
(1)不仅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挫折,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有利于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3)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做出的各种大胆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4)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5)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各位同学发挥所长,各尽所能,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资源整合。我认为“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主要核心在于教师的“导”之有方,而“兵教兵、兵练兵”的核心主要在于“学”之有方。因此,我在教学实际中,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学稿,在课堂发给学生,限制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导学内容,然后以竞赛的方式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展示交流,其他组的同学给予评价,教师总结。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一位学生都时时有事可做,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聚焦在每一个所探究的问题上来,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有效的实施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导学案的设计
1.呈现的问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层次分明,具有梯度性。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尽量把大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梯度性强的小问题,便于学生自学。当堂知识巩固练习设计要贴近生活,要具有基础性、趣味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同时考虑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既要设计出基本题目,也要设计出适量的拓展创新题目。
2.导学内容要突出学习的过程。问题的设计要突出规律、公式的形成过程和物理方法。不能开门见山的直接呈现出规律和公式,而要设计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对每个问题的逐个解决,自己得出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这样,学生在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的掌握了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替代法、模型法等物理方法。同时,也深刻的理解了物理概念、物理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含义和物理量间的因果关系,避免了对公式的机械记忆和生搬硬套,避免了物理量间关系的因果倒置。
初中历史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设计 篇3
[关键词]导学案六步 教学模式 实施方法 设计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95
近年来,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提升”的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使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介绍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依据课程标准,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观看视频、讲长征故事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分组讨论、展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片与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一起朗读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教师略加解释。
2.教师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毛泽东这首诗虽然仅有56个字,但它却饱含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高度赞扬了红军不怕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壮志豪情。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时,通过让学生朗读诗词,听完教师对诗词的简单解释后,教师接连抛出5个问题,作为新课学习的先导,使学生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六步教学
(一)第一步:自主学习,掌握新知
1.让学生在课堂上用10分钟左右时间阅读教材,填写导学案上教师设计的表格。
2.通过填写表格,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导学案是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旨在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归纳,亲自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第二步: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1.让学生与同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中自己不能填写的空格。
2.教师在导学案设计如下3个问题让学生探究。
问题探究1: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后回答以下问题。
(1)数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请在图上找到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地、转折地和结束地的位置。
(2)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3)假如明年暑假我们班的一个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旅游,实地考察中央红军的历史足迹,你最想考察、参观的是哪些历史景点?请你说明理由。
问题探究2: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问题探究3: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3.针对以上3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教师以3个“问题探究”为抓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进行解决。本课的3个“问题探究”是有梯度的,它们所涉及的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有理解性的知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解答。“问题探究1”和“问题探究2”,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探究3”所涉及的问题,在课本上是难以直接找到答案的,而这个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个“问题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为下一步的课堂展示作了“铺垫”。
(三)第三步:课堂展示,激活思维
1.第1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在大屏幕上呈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对照地图回答“问题探究1”(目的是让学生讲述长征的经过)。
2.第2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播放本小组搜集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的视频,并结合影视视频,讲述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亲身体验。
3.第3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本小组对长征胜利的原因的探究结果。
4.第4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本小组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5.第5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进行点评与补充。
[设计意图]展示是新课改的精髓。因为初中学生渴望了解自己的能力,渴望知道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地位,渴望成为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人。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能有效满足初中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展示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央”,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在展示时,思维活跃,全神贯注,课堂妙趣横生,亮点不断,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第四步: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1.教师对5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的表现进行简单评价。
2.教师重点对第4、第5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点拨。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展示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所展示内容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精讲是讲知识重点、难点、方法和规律,点拨是提升育人的价值。通过这一步骤,既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质的飞跃。
(五)第五步:当堂训练,增强能力
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5个选择题、1个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训练。以下是其中的简答题。
阅读教材毛泽东《长征》一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红军长征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4)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设计意图]“只说不练,等于白干”,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笔者坚持“练在课堂”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导学案里设计了5个选择题、1个简答题,让学生当堂训练,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课后不再布置作业,这就减轻了学生课余的学习负担。
(六)第六步:总结提升,升华情感
教师利用本课最后2~3分钟总结如下:同学们,红军长征距离我们已经有80多年了,但红军在长征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仰,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献身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设计意图]在课堂结束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对长征精神进行归纳、提炼,并进一步阐明长征精神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共鸣,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对本课课魂的升华。
【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六个步骤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展开,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该模式的重点在于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摈弃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传授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该模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个体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研究 篇4
一、微课、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与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
1.微课
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形式,微课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精选教学核心要点和环节而设计开发,融合学习资源、交互情境于一体的的简短教学活动,它将学生从辅导班、教辅书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界关于微课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微课是网络视频。即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也有人把微课看成教学活动。即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还有人认为微课是指为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上述定义虽然各自从不同角度对微课界定,表述亦有差异,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寻到关于微课的一些本质特征:从目标上看,微课以促“学”为目的;从内容上看,微课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知识重难点、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教学环节等)而开展;从形式上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约5~10分钟左右)、教学内容少、资源类型丰富、网络空间占用的特点;从制作过程来看,网络与信息技术是微课形成的硬件支持。
2.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是在现代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载体,教师导学以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导学模式。微课导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视频自学,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界限
微视频具有便携式特征,学生在课前可通过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等预先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空间的选择。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把知识传递内容移至课外,从而节省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时间,是探索如何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有益尝试。
(2)先学后导,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
微课导学可以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导”的转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课前在线上观看微课视频,并自主安排观看视频的速度和进程。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学习成果,互动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精讲和点拨解惑,提升学习的质量。课后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先学后导”的教学结构的转变,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过程的自觉参与,提高了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频度和效度。
(3)支持引导,转变传统课堂教师角色
在微课导学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充当微课设计开发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及课堂引领者,实现教学相长,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协助者。
(4)改变教学要素的功能
3.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
导学模式设计也称导案,是与教案、学案相区别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根据教学原理与学生实际、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导与学活动作出预期的、全方位的策划活动。导学设计突出了设计过程对学习者的“学”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与悟的关注,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引领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载体,教师导学以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导学方案。
二、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1.遵循导学模式设计的原则
一是师生共同发展原则。导学模式设计目标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即目标设计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要促进学生发展性目标(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的形成;之二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导学设计的课堂评价环节设计促进教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诊断、反思、修正,改进导学思路、优化导学策略、调整导学设计方案。二是策略设计“导学”性,是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规律,通过以“导”为主线,把课程标准定位、学习重难点释义、问题探究、学习指导、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合作、知识归纳与结构图解、巩固与提升、学习资源与链接等要素合理地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导学与研学相统一原则。导学设计中,“导学”是整个模式的起点,“研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模式的进程和结果。“研学”包括“师研”与“生学”,“师研”先于“生学”。“生学”是在“师研”基础上产生的导案指导下开展的,而编写导案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课堂教学预设的过程。编写导案前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重组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这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2.理解导学模式设计的特点
导学模式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设计重心在“教学”走向“导学”的转变,即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与悟的“导”。追求的不是结果的满足,而是在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形成的过程,发掘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点,指导学生完善自我知识体系、能力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导学设计的模式有很多种,但基本理念却大同小异,有效的导学模式设计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是导学模式设计过程的逻辑起点放在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上,即将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作为导学设计过程的起始和开端,学习者需要的分析是导学模式设计的一系列环节 (如导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导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确定、导学评价的制定)的前提,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习需要的分析。
二是导学模式设计过程策略是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整合学习内容、厘清学习流程、设计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还知道“学得如何”。所以,在设计策略上,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的设计都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是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是在充分预设学生学情的条件下,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内容。因此,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包括情景设置、问题探究、主题活动、知识整理和巩固练习。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有利于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学会”到“我会学”的重大改变。
3.把握基于导学模式设计的基本内容
导学模式设计的具体操作包括五方面内容:导学目标的设计、导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主体行为的设计、导学策略的设计和导学评价的设计。
导学目标的设计是指依课程标准,用简练、具体的语言对教师的导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明确的、具体的表达,让学习主体清楚每节课要探索的内容、主攻的方向以及预判学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
导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学习内容划分、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内容整合、学习内容呈现、导学问题设计等。
教学主体行为包括教师主导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构成导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的主导行为是指教师确定学习方向、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教师的主导活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对教学主体行为的设计是导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导学策略的设计包括导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导学方法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导学生优选活动方法和设计学法指导。方法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习评价的设计是对“导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进行一种检测和评估,对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达到预期目标作出反馈。它是整个导学设计工作的调控环节,是导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这一环节,导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
三、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内容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导学活动设计与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三个部分。
1.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包括任务目标分析、微课设计、视频导学三个组成部分。学习任务分析是导学活动的起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目标设计导学目标,考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微课,制定导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微课是导学开展的辅助工具。教师精选讲点(案例、例题、现象等)设计微课,结合习题、辅助理解材料等形成学习资源包实时发布,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建构学习资源环境。课前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外进行,受学生个体自主调控能力、学习意志力的影响,其效果因人而异,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内容和流程进行导学规划和指引,如选择适合课下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行学习的内容等)、围绕微课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目标、设置问题作为自主学习的驱动、制作知识地图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流程设计主要包括观看微课、自学检测、疑难问题反馈三个基本环节。
2.课堂导学活动设计
课堂导学是学生继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开展的成果展示、研讨与知识运用的过程,承载着学生知识理解与深化的重要任务。基于微课的课堂导学活动设计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疑难反馈基础上,一般包括微课导读、成果展示、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四个主要部分。首先,师生对微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明确相关概念,建立话语共识,导入新课。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课学习成果展示,反馈疑难问题,检测学习成果。再次,教师结合反馈情况和课前导学规划设置相关探究问题(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解决疑难,引导探究,实现知识运用。最后,教师结合讨论情况与导学目标进行知识点拨与思维提升,落实教学内容。
3.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反思与深化的过程。一般包括习题测评、深化拓展、研究指引三个环节。学生课后学习包括复习、整理和巩固。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提示学生对课前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整理学习过程笔记,记录与合作讨论相关的材料,形成对学习要点的脉络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整体认识后,通过习题测试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小论文、时评小文章、微型课题研究等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中的兴趣点和疑惑点组建研究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式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适时提供研究指引(课题选题方向、研究方法指导、研究过程跟进等),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及时提供辅助和支持,实现班级教学向个别化辅导的转变。
四、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要求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通过延伸课外预习时间,将部分学习内容转移至课下,从而提升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增强师生的交互性,为传统课堂讨论时间不足、教学内容讲不完等弊端提供缓解途径。教师在进行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学法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需要教师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深刻变革,也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往往带有任务性质,无形中会增加学习者的压力,考验学生的自我调适、自控能力和学习意志力。[5]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好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如何进行微课程序操作以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如何学会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提问及自行或合作解决问题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体设计时注重学法设计,如微课设计界面设置必要的操作步骤和学法提示,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课堂导学过程注重过程调控、问题解决思路引领、课后个人或小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将学法渗透在微课导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融入导学活动的每一处细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着眼学习需求,促进个性化成长成才
学生是微课导学模式的主体,面向学生是微课设计及导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微课为谁设计?达到何种学习目标?能否适应学生注意力和认知发展规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能否给学生更多个性化学习选择的空间?这些都要求导学设计着眼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切忌为技术而微课,为微课而设计。学情分析是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学生认知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哪些知识有能力自行学习?何为重点难点?何种微课形式及素材更富成效?更能吸引学生长久的注意力保持?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是微课导学模式设计的必要准备,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学情调查和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特点、学力层次,增强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堂活动设计重在“导”,教师可充分发挥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富有启发意义的研讨情境,为学生思考提供条件。课后设计应尊重学生主体学习成长需要,组织一批涵盖教材知识、材料背景,具备一定思维量和开放性的高质量习题、作业,调动学生后续学习研究的动力。
3.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导学活动实效
微课导学模式设计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基于师生活动的真实情境,教师可以对学生注意力和学习进行实时调控。而在微课导学模式里,学生停驻于微课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教师难以调控的,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创设出良好学习环境和视觉效果,增强微课的可观赏性。另外,微课的摄制和制作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投入,因此,集体备课、合作设计、实时分享、共同研讨,设计系列化、主题化的微课教学资源库是未来基于微课的导学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摘要: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是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翻转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导学模式。高效的导学模式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是在遵循导学模式设计的原则、把握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导学活动设计与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三个部分。
关键词:微课,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导学模式设计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和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2]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09.html.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4]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导学模式设计 篇5
摘要:《细胞的分裂与分化》选自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本篇主要是对该课内容进行解析,并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图片及生活常见现象,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精讲点拨等多种教学活动展开教学,并结合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关键词: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选自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的生长现象、细胞分化等相关知识,并介绍动植物的基本组织。本节课在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有重要作用。
学生对生物体的生长现象并不陌生,对其原因分析往往只局限于外因生物体吸收营养物质,但对内因细胞的分化、生长、分化等过程并不清楚。本节课涉及到“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三个微观的生命现象,内容相对抽象,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细胞的生理活动,接受起来会存在一定难度。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内容的学习,认识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并且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说具备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涉及到细胞的微观变化,主要包括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主要过程,还涉及到细胞分化、组织主要概念问题,生物体由小变大过程中涉及到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过程,也涉及到细胞的分化,因此可以将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作为课题的一条主线,引导学生的学习。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所以设计了多种活动。教学设计思路见图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能够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并说出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说出分化、组织的概念,并能概述生物体的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通过识别图片,能够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几种主要组织。能力目标: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癌细胞的相关知识,关注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孟培,出生于1989年12月,女,籍贯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现于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中学从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二级教师,201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学历,现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
图1 3.教学重点、难点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细胞分化、组织的概念
4.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片,番茄和橘子果实,红墨水浸泡过的芹菜 5.教学过程
5.1复习提问,巩固所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图片,学生怎通过复习,回答以下问题:①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②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细胞的结构,才能在学习细胞的分裂过程时明确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变化。5.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是花朵凋谢后会发育成果实,果实逐渐长大,二是一只小鸡能逐渐长大成一只大公鸡,三是小蝌蚪能逐渐发育成青蛙),提问:这三组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命现象?(学生回答:生长发育)那么生物为什么能够生长发育、由小变大呢?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学到了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结构基础,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细胞紧密相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设计意图:课堂以生活认识入手,并结合常见现象,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5.3展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5.4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5.4.1学习一 细胞的分裂
教师展示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图,并提问: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哪个结构最先分裂?②第二步中哪个结构又进行了分裂?③细胞分裂后形成了几个新细胞?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各结构的变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内容进行点拨总结。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学生观察并与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进行对比,交流讨论,总结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教师总结: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以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明确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5.4.2深入探究细胞的分裂
教师:学习了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那么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是否完全相同?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对比后得出结论: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质被平均分成两份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植物细胞则是在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教师:①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会减半?②细胞不断分裂后会不会越来越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相互合作探究交流,并派小组代表向学生展示本小组探究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结果进行总结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对细胞分裂中细节问题的探究,加深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认识。5.4.3细胞的分化
教师展示动物(人)的不同组织细胞的形态,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那么为什么细胞的的形态却不相同?这就是因为细胞的分化所引起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学生阅读课本,明确细胞的分化、组织的概念,及植物的主要组织、动物的基本组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习细胞分化、组织的概念。5.4.4联系实例,解析组织
教师展示生活实例,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动植物主要组织的相关知识:①展示洋葱内表皮图,并提问: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洋葱内表皮结构,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你能给它命名吗?你觉得它有什么功能?(保护组织)②展示芹菜,折断露出丝络,这属于什么组织?再展示用红墨水浸泡的芹菜,判断它的功能。(输导组织)③展示核桃坚硬的外壳,介绍机械组织。④我们皮肤的表面有什么组织?我们能够运动自如与什么组织有关?针刺手很快感到疼痛, 与什么组织有关?
学生以一个番茄或者橘子(也可以选择其他植物器官)为例,小组相互合作,分析其组成都包括哪几种组织,尝试说出不同组织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植物的主要组织和动物的基本组织,并进一步分析果实的组织组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4.5联系生活,了解癌细胞
教师向学生介绍癌细胞的相关知识,并向学生介绍健康生活的理念,教会学生关注身体健康。5.5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6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课堂,本节课最大的突破就是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知识,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以生活认识入手,并结合常见现象,从而认识微观生命现象,整堂课做到理论知识与实例相结合,同时以问题导学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或者合作探究。
导学模式设计 篇6
“任务单”导学,是指以“任务单”为媒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记录学习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自我反馈的“菜单”化设计。“任务单”是对“学案”“教学案”“导学案”“活动单”的继承与发展,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任务驱动的教改特色,更强调职校课堂教学的“职业活动”特征和“单”的作用。
“任务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任务”,任务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任务”是“任务单导学”的主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达到三维目标的主要途径。二是“任务单”,“任务单”是呈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指针和引擎,是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真实记录。三是“导学”,“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观察指导、管理促进、引导评价、点拨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指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领导、引导、教导多重含义,达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规范行为等效果。
“任务单”导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设计,与一般教学模式不同,该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课堂教学任务单的研制、班级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教学模型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这些方面彼此独立,又存在着相互关系,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定与目标,只有认真部署、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任务单导学”模式的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务单”是“任务单导学”模式的关键技术,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方式,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分组合作学习是“任务单导学”模式的有效载体,以“组”促“活”,以“评”促“动”。教学模型的设计与执行具体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在多年的车工技能教学实践中,我对“任务单导学”模式在技能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先创设任务情境,明确任务内容及要求,再通过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展评、任务反思、任务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岗位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任务单”导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师与学生、教室与车间、作业与产品、教学与科研、服务与创收等诸方面的关系,营造出活力、高效课堂的机制,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展示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
现以“车削圆锥”为例,介绍我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车削圆锥”是车工工艺与操作技能综合起来的理实一体化训练项目。在生产和教学中,最常用的圆锥加工方法是转动小滑板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不受锥度和圆锥角的影响,但需完全靠手动控制,因此车削圆锥零件的精度和效率受个人技术影响很大,本项目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圆锥车削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学会圆锥的尺寸控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简单归纳为:会计算、会加工、会检测和控制尺寸、会进行质量分析,同时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营造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执行6S管理规范,安全文明操作,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时以任务为载体、以目标为引导、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高为一体。突出加工工艺分析、检测和控制尺寸、质量评价三个重点环节的学习,借助课件助学突破检测和控制尺寸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任务签发、明确分工
以六人为单位组建虚拟的机械加工制造公司,模拟加工企业的生产化运作模式。
客户(老师):制定并签发任务书,和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探讨,明确质量和工期要求,对生产情况跟踪管理,参与技术难题的攻关,协助企业经理组织指导生产等。
经理(组长):从老师处接受任务,安排员工生产,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时向老师请教。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监督生产过程,提出好的意见和想法。
员工(组员):按图纸加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对零件进行检测,直接对零件质量负责。此外还应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在每个组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检测、去辅导、去汇报、去答辩等,这里既有“兵”教“兵”,又有竞争机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既深化了认知目标,又为能力目标做了铺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职业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该情境下,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热情高涨。
二、任务分析、制订计划
承接任务后,各加工企业开始着手收集资料、进行工艺分析、研讨技术难题的破解办法、制定生产方案。经客户确认后,公司员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在此环节,客户应引导各企业分析对比各自编制的加工工艺,修改完善工艺方案,组织破解技术难题,为后续任务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同时对各单位的完成情况予以评价、记载。
三、任务实施、强化管理
由组长安排,围绕订单的相关要求,制定加工工艺、组织生产加工、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等。
这是本项目教学的重点环节,组员通过任务实际操作进行尝试性练习,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此阶段,客户应注意加强对生产情况的跟踪检查,发现问题予以记载,作为过程管理绩效评价的原始资料,并提醒质检员注意,由质检员会同经理协商解决。
四、任务展评、信息反馈
依据考核评价细则从质量、速度、规范、态度几方面,进行组内的自评和互评,各组按指标推选出先进个人、优秀作品参加全班展评。在此基础上,结合过程考评记载,进行全班综合考评,评出班级的先进个人、优秀作品、先进管理者和优秀学习团队,最后对订单的履约情况按相关条款考评记载,以供下一次实训订单签发时参考。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
五、任务反思、点拨提升
各组安排代表汇报加工情况、在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共同探讨预防及改进的措施。交流以汇报、提问的方式进行,集思广益,教师对讨论后仍不清之处予以点拨。
最后对该阶段参与的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点评时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对于确实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和小组,多鼓励,换一个尺度去衡量,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习动机。
六、任务延伸、拓展迁移
布置课后任务:总结圆锥零件加工的工艺步骤、加工技巧,完成任务单;据图分析其他带有圆锥面零件的工艺。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我体会到“任务单”导学模式应用于实训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答疑解难、操作指导、展示评价、点拨提升、拓展迁移来组织、调控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启发、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讲得不多,但创设的情境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任务单”导学把教学过程有机地划分成若干环节,促使学生自学、讨论、实践、展示、评价、反思、提升,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通过师生、生生多边的信息交流,不断地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还训练和培养了探索精神、协作精神、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并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全过程模拟企业化运作,学以致用,比学赶帮,学生的质量和管理意识大为增强。同时由于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大大减少,学生练习时间相应增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4.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营造出学生健康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将传统的竞争型目标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变学习竞争的“输赢”关系为“双赢”关系,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三贴近”教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打开了学生服务社会、成就人生的大门。
导学模式设计 篇7
一、“导学案”模式的应用
1. 主体参与, 自主学习, 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学生在课前业余时间应用导学案, 是督促其自主预习, 以便对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 对公式和概念进行整理, 找出例题中的错误步骤和关键步骤, 对例题进行仿照, 以完成随堂练习. 通过预习, 学生应简要地梳理所学知识, 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
2. 互动互促, 合作交流, 实施“兵教兵”的策略
通过课前的充分预习, 再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对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解决. 教师应积极营造自由、平等、和谐和民主的氛围与环境, 引导学生敢于各抒己见、大胆质疑, 消化个体疑点, 使其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实施“兵教兵”的过程, “老师”的身份可由同学扮演, 这样同学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感, 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
3. 教师点拨精讲, 实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经过交流和讨论之后, 学生难免还会产生疑点, 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启发. 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应点拨和精讲疑点和难点问题. 若问题难度较大, 学生急切希望能够答疑解惑, 教师就要以问题为案例, 针对疑点, 为实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将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的规律.
二、“导学案”模式的设计
设计导学案, 需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认真研究, 采用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 依照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原有的知识结构, 对学案进行编写, 设计学案时应对以下的原则进行遵循:
1. 学案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编写学案时, 需要学科教师共同参与, 对例题的选用及课程设计共同研究, 集思广益, 形成初稿, 在共同讨论和审阅、修改通过后付诸教学, 为全年级学科共同使用. 这种方式, 使学案的基本质量得到了保障.
2.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明确, 思维导向也会非常明确, 这样学生学习时, 会更加富有针对性. 如, 在对“多边形学案”进行编写时, 教师明确提出: (1) 会对多边形的概念进行分辨; (2) 对多边形对角线条数进行探究. 而这两个学习目标, 界定了准备性学习的范围和方向.
3. 精选例题
学案例题的选择, 直接关乎学习的质量. 所以设计数学学案的关键, 是对例题的精选. 例题选择的宗旨, 是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准确检测, 对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进行体现. 在学案设计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发现问题后, 教师应适时地点拨和指导,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使学生能受益匪浅.
4. 对作业分层次布置
对好、中、差三类学生, 作业也要分层布置, 课堂提问也要兼顾,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实施个别指导, 以带动后进生的进步. 注重课后反思, 记录每一节课的教学情况, 对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积累.
5.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方法应是尽量少批评, 多引导和鼓励, 教学速度应注重整体推进. 引导学生对解题规律进行归纳,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同时, 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对学习成果不断进行检验, 实现及时和有效的单元测验. 考试后, 教师应立即点评典型的错误例题, 做到面授和面批, 争取做到日日清、课课清.
三、“学案导学”模式产生的效果
学案导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 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拉近,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无论是对教育, 还是学生的管理, 都是大有裨益. 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论:在中学数学课堂上, 通过积极地实践和探索“导学案”模式,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尽管目前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 但在今后的新课改形势下, 导学案模式, 必然会有深远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作为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信息间的交流.所以,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使他们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对数学方法、思想、技能和知识真正掌握和了解, 以真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使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本文重点探讨了“导学案”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导学案,中学数学,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宁.探究式课堂教学法之我见[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S1) .
[2]高永红.试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5) .
[3]崔艳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两课”教学质量[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4]付守良.导学案设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1) .
导学模式设计 篇8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现“先学后导”思想;2.促进“学与教”的双主动;3.照顾个体差异;4.突出合作学习意识;5.突破传统教学结构。“学案导学”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准备定向、诱发欲望———借助学案、尝试自学 ———暴露问题 、合作解决———总结突破、探究规律———分层练习、共同发展,它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的设计
(一)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
1.自主学习 :依据导学案设定自学案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熟悉教材,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2. 展示交流 : 依据自主学习环节获取的知识及信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就基本知识点向全班同学阐述或表达自己的思想。
3. 合作探究 : 针对教学 重点、难 点及热点,导学案设置合作探究背景材料并附有相关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最终达成共识。
4.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又称“当堂检测”,即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热点或与实践有重要联系的知识点开展三练,即双基练、知能练、创新练。
5. 巩固拓展 : 借助导学案或多媒体等手段,适度引入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等的目的。
(二)三种课型
1.自主学习课 :基于解决基础问题 ,构建知识体系,获取基本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的能力而设定的一种课型。该课要求导学案设定的自学目标针对性强, 问题难度适中,注重对学习的预设性和可操作性。
2.展示交流课 :基于实现互动交流、信息共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该课型让大家分享成长和进步的喜悦, 通过交流达到让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目的。该课型关注学生认知的生成性和解决问题的开放性。
3. 检测巩固课 : 基于检测教与学的有效性,解决学生个体需求差异,避免重复训练检测是否完成预设目标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
三、“五环三课”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流程
第一步,编写导学案。主编导学案的教师必须研究课标要求,明确知识点及考点。主编教师要利用课本、资料和网络等教学资源,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 精心编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很强的高质量的导学案草稿;然后提交备课组展开充分讨论,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及方向后定稿, 提前一周交予教务处打印。
第二步,学习导学案。在当周日晚自习下发导学案, 自习课上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 明确目标, 自学完成导学案的“自学案”部分并思考、分析学案的其他内容。同时,课代表确定“合作探究”部分中核心发言小组, 核心发言小组的学生要认真查阅资料,广泛交流,做好充分的思考及准备。
第三步,组织教学。 (1)课前由一位学生组织对上节内容进行检查和回顾, 赋予相应分数。 (2)学生展示“自学案”内容。可以依案进行, 也可以自己阐述本节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当然这些都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全班学生针对自己预习和学习的情况进行质疑,并由学生解疑。(3)合作探究以材料背景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分组讨论然后组内修改、完善形成本组统一观点。接下来重点由核心发言小组阐述观点,并就重点、难点分析、说明。 (4)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并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答案。
第四步,课堂检测。以导学案设计的题为基本,当堂训练、当堂校对、当堂反馈、查漏补缺。题型的设计可灵活多样,要遵循开放性、层次性、针对性原则。
导学模式设计 篇9
关键词:中职院校,数学教学,“学案导学”模式,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是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得不断推进, 我国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得提升,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是各大中职院校所讨论的重点话题, 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成为了我们应当思考的关键问题。学案导学模式是提高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明确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水平。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优越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的学科, 它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思维。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及教育教学的误区, 很多的学生陷入了数学学习和解题的思维定式中。这种思维定式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 思维定式往往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没有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想要进一步的摆脱这种现状, “学案导学”模式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式, 它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增强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1. 教学具有方向性
教学大纲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大纲为教职人员和学生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 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职数学教学却缺乏相应的较为具体的教学大纲, 这就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缺少教学大纲就意味着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 这就会直接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大纲与本校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结合, 使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 同时能够根据本校学生发展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2. 增加师生互动, 提高学生积极性
课堂互动是中职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当下中职数学课程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缺乏一定的课堂互动, 中职数学课程大多以老师单方面的教学为主, 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的问题在于, 老师在课堂提问内容设置方面过于单一, 无法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同时, 课堂提问的数量应当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课堂提问过多就会推迟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进度, 而提问较少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 同时难以真正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使课堂的提问更加合理,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趣味性
“学案导学”的应用进一步创新了中职数学教学的模式, 情景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情景教学历来是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情景教学已经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当中, 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这样的前提下, 如何促进情景教学与中职数学课程的结合也成为了我们所重点讨论的话题.情景教学在于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当中去, 情景教学法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热情, 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 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 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最为重要的是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改成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与网络时代的发展相衔接, 教师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教学工具如PPT的制作等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达到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4. 实践与教学结合, 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性教学, 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集合,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一味的理论性的教学也使得数学教学缺乏了生活气息。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学能够进一步的创新教学方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 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学生实际应用的一系列检测能够更好的评价和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应用程度, 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成绩纳入到学科最终成绩, 这样的评价机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数学课堂的生活化落实到实处。
二、中职数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中职数学“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性, 其具体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 主体性的原则。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 如课外小组讨论以及家庭作业方面都应当以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学生培养的出发点落脚点。第二, 目的性原则。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理性思考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很多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和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往往会偏离了这一目标, 只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就会使得学生不能够掌握和学习到应当了解的数学知识, 所以,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不要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第三, 差异性原则。学生之间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制定的过程中遵循差异性原则, 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第四, 整体性原则。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设计的整体性, 即学案应当有适当的难点以及课堂的重点, 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课堂内容以及难易程度。第五, 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适度改革的原则, 不仅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主,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的进度。
三、结语
中职数学教学是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部分, “学案导学”与中职数学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水平,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分别是主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在遵循原则的起初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大纲进行进一步的制定,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爱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2]刘晓燕.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葛宁宁.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1.
[4]高红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导学模式设计 篇10
一、注重构建学科体系,追求知识系统性、完整性
新课标指出:“要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 时期的横 向联系、历史 发展的因 果联系。”重新出版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 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 合的呈现 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我们在活动设计中要注重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设法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具体可采取表格、知识树、提纲、要点等多种方式将课堂精髓归纳和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记忆,组内过关,多元督查,让学生在知识的系统化呈现下增强理解和驾驭宏观历史的能力。学生带着这样的知识体系学习历史肯定是有利于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相关历史知识要点记忆起来也是拎得清、说得明,很好地体现课标理念的。
二、注重学 科 育 人 的 社 会 功 能,追 求 学 生 全 面、健康、终身发展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要充分 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尤其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加强学生社会性的培 养。比如对于科技史部分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同时结合科技的负面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进一步认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等等。
三、注重形成重视证据的历 史 意 识,追 求 学 生 自 主探究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指出:“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 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里强调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要重视形成证据意识,这是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之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求的重要体现。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不光是让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还应让学 生明白是 怎样知道 这些历史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要有意识 地培养学生注重证据的意识,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史实证据来佐证历史观点。 长此以往,学生常见 的“随意、讲空话”等现象会逐渐消失,其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潜在的提升。
说到底,历史是一门滋润人的精神 世界、塑造人 的人文学科,因此,初中历史活动单设计要结合初中生的心智发展特点,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在知识上拓展学生的宏观视野,在能力上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在情感渗透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为衡量标准。当然,新课标的其他一些先进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发展性评价”等我们在活动设计中也要认真落实、完善,这样才能不断追求完善的、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充满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
摘要:在我市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有必要在新的课标理念下进一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策略,从源头上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活动教学,不断推进适应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导学模式设计 篇11
关键词:动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动画设计类课程一般都为Flash。像这种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现行的教学一般都是先介绍各种工具、菜单的使用,提出和解释知识点,最后举例说明。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淡化了《动画设计》课程的应用特征,容易给学生造成空洞、枯燥的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课下自学的主要依据,而目前《动画设计》课程的大多数教材编排并无新意,像是一本軟件使用手册。这样的教材编制显然不够合理,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只学会应用Flash进行动画的简单制作,碰到真正的设计任务却无从下手。因此,《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
《动画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在讲课之前先介绍一个恰当的案例,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然后用任务驱动法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对课题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最后基于问题模式进行解决,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Flash教学中妥善安排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非常重要,“案例导学与任务督学”正是Flash教学最适用的方法。
(一)案例导学,讲演同步
“案例导学,讲演同步”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前导引出问题,围绕案例的设计过程,对普通动画知识与交互式动画能力加以整合,进行同步的传授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将授课重点放在设计上,案例只用来练习或验证工具的用法的传统教法不同,本教学模式以“案例→问题→解题”为主线,强调围绕案例对工具、菜单和语法进行相对集中的传授;并将简单的工具、菜单的操作运用于形象熟悉的前导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将相关知识在设计时自然带出,使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学习针对性加强,识记效率提高,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设计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但在《动画设计》课程使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要有阶段性,即要在一个知识单元开始的时候选用操作简单、结构明了的案例,只要能涵盖且突出该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即可,一步一步地做给学生看,以便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的操作;其后,在每个单元的后期则需设计一些能覆盖整个单元和前面几个单元知识点的典型案例,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最后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设计一些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和深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完成的案例,借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引导运动的时候,可以先做一个抛物运动给学生看,进而做一个地球自转的例子让学生感觉该知识点贴切而实用,最后再讲雪花或树叶飘落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会有很多知识细节让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例子,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这些知识细节。而在讲“遮罩”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设计一个把遮罩和引导运动综合应用的例子,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任务督学,分层促进
“案例导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而“任务督学”则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任务前置是指将作业提前在单元前导案例演示完毕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学有目标,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课、学习,用探究问题和布置任务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其实施方式是,任务前置,难度分层。
难度分层则是由教师参照案例进行扩展、变形和深入,举一反三地提出几个难度层次渐进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项去完成,其目的是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从而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会因为任务简单而降低学习兴趣,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增强学习信心。
任务前置和难度分层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他们对教师在授课中有意省略或无意遗漏知识点的发现率大为增加,教师在解答时,还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看书寻找解题答案,增强其成就感,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主学习。
在《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使用任务督学,应注意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发扬团队学习的精神。Flash开发的交互式动画设计过程复杂,功能模块多,需要开发人员精诚合作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动画软件。因此,应将团队开发模式的思想贯穿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将学生分组,让“拔尖”的学生作为各组的负责人,教师拟定一些题目,每个小组完成一项或多项题目,从而让学生学习Flash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系统方案的制定、系统功能模块的分析、系统设计等,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密切合作。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经实践证明适合于本门课程的特点,效果令人满意。例如,在任务督学的过程中,布置课题“动画短片——我的大学生活”,先定位动画短片的主题和名称,例如情感片、幽默片或者是哲理片等,然后确定动画短片的文字剧本,关键是设计故事的发展思路;再确定动画短片的整体风格和创意设计,确定动画短片的人物和背景设计,任务设计包括人物的形象、表情、衣服、动作等,背景设计包括人物所处的时代、地点、天气、道具等;最后确定动画短片的分镜头脚本、动画短片的动画设计及动画短片的合成,包括特效、配音配乐和发布等,以此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模式的注意事项
兼顾传统的讲授方法传统的《动画设计》课程的讲授基于教材,重点在于工具、菜单的使用,注重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性;案例导学则基于实际的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可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动画设计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和案例导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传授知识的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突出理论及实验课的不同重点与传统的讲授方法相比,该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的要求,有助于调节理论与实验课的侧重点以解决理论课时不足的问题,即课堂教学以演示讲授为主,上机实验则以设计、调试和语法验证为主。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分配是合理的。围绕设计介绍的语法功能需择要点讲解,不必过细,可将设计过程和深入理解留待学生上机时进行。在机房实验中,借助集成开发环境学习并掌握设计要点,较之课堂讲授工具少了许多枯燥和抽象,但是其间教师要注意总结和传授验证语法的方法。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学习过程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考核方法设置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成绩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动画设计》课程的考核分成两部分:一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指定一些平时讲过、练过的例子,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二是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作品,规定一个期限上交。
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导学与任务督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适合《动画设计》之类的课程,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地掌握该门课程,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的动画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齐艳华.关于Flash实验课[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2).
[2]安丽杰.Flash网页动画教学琐谈[J].辽宁师专学报,2005,(1).
[3]刘广聪,等.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2).
[4]于鹏.Flash MX动画设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杨金土.关于高等职教的特色问题[J].职教通讯,2000,(1).
[6]刘澍,高职教育相关概念的重新审视[J].职教论坛.2003,(15).
作者简介:
导学模式设计 篇12
一、课案中探究问题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在设计问题时要依据大纲对本节课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进行, 特别要围绕该课时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能获得知识, 学会学习, 提高技能,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所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要做到表述清晰、指向明确、难易适中, 既要让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 也要让部分学生猜到探究的方向, 更要让所有学生体会到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价值和乐趣。
3.引导性原则。设计的问题为创设教学情境服务、要为学习目标服务, 这就要求所设问题得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性, 从而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兴趣, 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目的。
二、课案中探究问题设计尚存的问题
1.问题设计的难易不当。有个别教师在课案编写过程中, 设计的问题答案过于简单、直白, 学生自己看一眼就能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 甚至教材有现成的一字不改的答案, 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相反,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问题的难度, 一心考查思维的高度, 结果让所有学生都不知从何入手、不明路在何方?
2.问题设计的数量不当。有的教师编写的教案, 从头至尾全是问题, 整个课案除了一个个问题之外就是给学生回答问题预留的空白区, 相反有的教师的设问又过少。这样两种类型的课案都不符合“课案导学问题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的要求, 也就无法突出重点、突破重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3.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个别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在文字书写、语言组织、顺序先后、内容逻辑等问题上斟酌的不够仔细, 造成学生在审题时很难快速、准确把握问题的起源、指向、途径和要求。
三、课案中探究问题设计的对策
1.所设问题要难易适中。既不能过于浅显, 没有思考的余地, 又不能太艰深, 让人难以琢磨, 无从下手。太浅显, 索然无味, 提不起学生兴致;太高深, 学生答不了,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班内能力处于中上等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例如, 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与生活》中的“文化的内涵”时如果把问题设成:“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 因为它根本不富于启发性, 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 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真正的问题是,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把“狭义的文化”当成“广义的文化”, 认为本书讲的就是狭义的文化, 所以认为两者都是一样的。实际本书讲解的既不是狭义的文化也不是广义的文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解决这一难点, 可将问题换成“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两者是一样的吗?本书中讲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这样的问题难易适中, 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就更容易进行有的放矢的思考、而且只要弄懂了这两个问题, 就能把握“文化的内涵”的准确含义。再如, 学习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中关于水解条件的学习, 将问题设成:“通过分析常见的盐, 总结得出什么类型的盐能发生水解?”就比为“学过的哪些盐能够发生水解?”或“什么类型的盐能发生水解”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2.所设问题要表述准确。对问题准确无误表述的好处在于能节约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时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的确立、能指导学生探究方法的选择。问题表述不准确主要体现在概念界定不清、知识表述不全、语言表达不准、问题要求不明、内容逻辑无序等等。
例如:高中化学的浓硫酸性质课案中, 做完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之后, 教者意欲引导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理解和归纳, 若抛出“浓硫酸有哪些性质?为什么会有这些性质?”这样的问题就显得跨度过快、难度过大, 不好把握, 思考起来有些困难。如果换成“结合实验分析发生了哪些现象?分别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性质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 较好地为学生开启思路、领悟知识、探究根本起到了引导作用, 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探究问题的同时顺利完成对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再如, 在高中政治特别是课案主观题设问中, 我们要明确“问什么”, “用什么答”, 学生据此确定“答什么”, 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在具体设问的过程中, 需要明确设问的各种指向:一是思维指向, 即明确“是什么”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二是知识指向, 即明确要求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个模块的某一具体知识 (点) 进行回答。三是主体指向, 即明确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特定的主体在政治生活中主要有党、政府、人大、公民、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有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农民等。另外, 我们在设问的过程中, 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 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 设问有否针对特定的事件和现象等。学生若明确了设问的各种指向要求, 其实也就基本上知道了这个题目该答什么, 答题的针对性自然就能提高
3.所设问题要层次分明。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 所以课案中所设问题必须条理清晰, 不能杂乱无章, 颠三倒四。一般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因此, 在课案的问题设计中要注意所设问题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便于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彻底解决问题的疑惑。从而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化学学习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 一般设问层次要由现象到性质、由性质到应用和保存等。所以在设问时可以经常以:“发现了什么现象?可能有什么性质?可能有哪些应用?”等等。
再如, “怎样看待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这是当前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 学生很难把这一范围较大、内涵较深的问题回答清楚。提问时可采取以下两问:第一问是“举出你身边发生的一件事, 如何用哲学的方法论中的观点来看待其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从自身体会分析认识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要全面地看待, 同时分析是优点大于缺点还是缺点大于优点, 从而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掌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认识事物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道理, 学会认识事物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等。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问“你是如何看待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这样的分步设问、分层设疑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的实效性和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我们如果在课案编写中设计的问题难易适中、表述清晰、层次分明,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规律和探究能力, 就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学会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宫丽霞.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成材—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 2014 (22) .
[2]王敏.浅谈“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J].新课程, 2010 (12) .
【导学模式设计】推荐阅读:
空间模式设计05-10
评价模式设计05-23
设计模式06-12
工作模式设计07-09
设计—施工合同模式10-19
交互设计模式09-13
五分钟一个设计模式之组合模式06-19
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设计05-17
区域电力市场模式设计06-04
WPF设计模式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