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学模式(共12篇)
导学教学模式 篇1
通过近十年的开放英语自主学习与导学, 归纳了“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 用于指导学员自主学习。方便了学员识别教材中各项训的枝能训练目的, 也方便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导学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也有利于导学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一、“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的导学意义
“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是一套教师用于导学, 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程序。它是在教师导学、学生在自主学习开放英语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用来指导学员自主学习开放英语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该七听模式对学习者具有有效的提示作用, 使学生更为明确每做一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目的。它涵盖了开放英语教材中所有的语言训练方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虚拟教师伴随学习。
开放英语教材是“纸电媒体优化整合, 音光信息合理匹配”的教科书。它由纸质文字主、辅教材与电子文本教材优化整合, 图文并茂;并有录音、录像、计算机课件等音光信息合理匹配的复合教科书。内容再现了5位主要人物的日常生活、工作及误乐的真实地道的用语, 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氛围。内容从易到难, 以“螺旋式”逐步加强的模式呈现。各次学习任务短小, 方便休闲的零散时间学习。
“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能有效引领“虚拟教师”伴随学员进入每单元的学习。就像跨进“环柱旋梯”一步步蹬上新的语言大厦。开放英语教学是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讲师讲授的, 通过带、盘、牒、网 (即虚拟教师) 传给学生, 下级电大则组织专职教师或聘请优秀的兼职教师对学生实施指导学习和管理。“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可提示导学教师或学生充分发挥“虚拟教师”的作用,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营造有教师和同学相伴的学习环境。
2. 适于学生自主学习, 方便课堂内外导学。
开放英语教材可供开放教育专科和本科学生学习。“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对学生个别化学习具有有效提示作用, 对教师用于课堂导学也是很好的方法。“仿范听”、“督读听”、“识释听”、“勾构听”, “司思索说听”等实践证明都是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方法。
3. 表述简单明了, 操作方便易行。
“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步骤表述简单明了, 操作方便易行, 实用性强。每一学习环节都体现了教学互动, 全面围绕听、说、读、写展开, 强调了视听学习重要性。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可行的。
二、“开放英语自主学习七听模式”各听的概念
1. 仿范听:模仿所听 (读) 到的示范、范例。
2. 督读听:督促、检查服从要求的阅读和听力。
3. 识释听:识记所听 (读) 到的解释。
4. 勾构听:描述所听 (读) 后的构想。
5. 试视听:在单元视听学习中拾遗补缺;做单元测试或完成形性作业。
6. 译夷听:翻译所听 (读) 到的夷 (外) 语。 (既听语言为夷 (外) 语, 意译语言为用语) 。
7. 司思索说听:驾驭思惟、索取听说 (读写) 机会。
三、“开放英语七听导学模式”的适用
开放英语教材设有1—6册, 每册18个单元, 每个单元3课。1—4册并可用于为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课程。就第一册为例, 每个单元均有语言点 (Language Focus) 6段、民族习惯与文化背景 (Cultural note) 3段、单词表、形成性作业册与活动 (Activity) 1--20和 (Extract) 1--6道练习;另有中央电大英语直播课堂, 省电大的IP课件, 市电大的课程提问, 课程讨论, 适时交流, 县电大的集中指导带、盘、牒、网的运用等, 这些都是学员应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
“开放英语自主学习七听模式”适于开放英语教材的导学。就用第一册一单元为例, 如“识释听”用以学习语言点以及收看省电大的IP课件的学习。“司思索说听”用以掌握运用民族习惯及文化背景。“拾视听”用以收看中央电大直播课堂的学习。“仿范听”用以放听学习Extract的内容, 以及做Activity 4、5、7、8、11、12、14、19、22题等听后跟读, 仿照范例做练习的题等等。
四、开放英语自主学习七听导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黛琳.开放英语1—4[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 .
[2]王章敬.英语语音电化教学规律研究.湖南省第三期电教实验课题的子课题实验方案.湖南电教[M].湖南电教出版1990 (3) .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
[4]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
[5]姜成林.普通逻辑学[M].中央电大出版社.1999 (8) .
导学教学模式 篇2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
“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①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③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④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⑤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⑥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基本操作流程:
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 →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
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 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
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
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
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
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
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
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
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
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
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
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
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
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
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二)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
(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
(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
(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
(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2)教会学生倾听: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3)教会学生评价: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允真诚的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导学教学模式 篇3
一、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目标数量不能太多,以1课时可以完成的量来衡量,力求做到每节课一个导学案,这样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当节课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就感。其次,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三,在学习目标用语上避免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的语言。借鉴了一些前辈的好经验,我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简单明确的用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目标。
二、知识准备
在这部分导学案中,要围绕本节课所需知识基础,针对前一课时或其他章节相关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先去复习相应知识,建立学习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这样就避免了过去课堂中遇到需要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理解的内容,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复习旧知识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导学案的设置重点在一个“导”字,因此在知识点的呈现形式上,不能简单的大量使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这样的导学案会抑制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没做到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的指导;也不能过多使用提问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点,提问过多,会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疲劳厌倦,丧失学习信心,这就偏离了我们使用导学案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的初衷。我们可以针对《标准》对各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在呈现知识点时分别使用填空、简答、表格、概念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内容设置上,导学案应注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学习。“导学-自学”部分要把握基础,问题的设置要用激励性语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如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跑”的更快些吗等等;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提问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到导思激趣。此外,在导学案中可以明确具体告诉学生看哪一页教材,看几分钟,达到什么要求,并将通过什么形式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对那些惰性较强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互学部分要把握要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质疑和反思,进行深入探究,把握事物的本质,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适当设置小组讨论题,并在学案相应位置给出鼓励性的语言,如“大家说得很好,我也准备了,让我试一试!”“今天我当班,要点我来记”等等。调动小组全体成员参与讨论,轮流做好书记员。
四、学习小结
这一环节可以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包括知识结构归纳和学习方法归纳两个方面。知识结构归纳部分,在使用导学案之初,可以由教师在导学案中给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由学生填写;随着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的提高,导学案中预先给出的部分逐渐减少,留给学生自主归纳的部分逐渐增加,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归纳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归纳部分不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做,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做阶段性的总结;当找到好的解题方法时,也可以随时记录。
五、达标检测
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想要验证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导学案中要设置达标檢测题,习题设置要有梯度,可以穿插或集中展示过去几年相关的高考题。所选习题要有代表性,题量要适中。导学案中可以规定检测题完成时间,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把握时间分配。
导学教学模式 篇4
一、“导学”的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就是通过教师的开场白,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
导入的目的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导入要有关联性。善于以旧拓新, 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重点紧密结合, 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导入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尽量以生动、具体的实物或表演为基础, 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问和讲述应达到激其兴、引其疑, 发人深思在在实施“导学”实验中我们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如:通过展示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具直观导入新课。利用对比联想规律, 从有相反之处的旧课对比导入新课。设疑布障, 引起悬念, 以激发学生非读不可的兴趣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比较自然, 可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畏惧心理。
2. 引导自习不是教师不教让学生自己学,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为了防止学生无目的地阅读教材教师应指出具体要求, 列出学生的学案“活动单”, 提出问题, 让学生明确通过自学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接着便让学生带着问题, 以事先由教师编制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教材, 掌握知识。
在学习牛津英语8B Unit FiveInternational Charities Grammar
课时, 我们给学生这样的活动单。
Activity One:Warm UpRead aloud! (自由朗读, 南北两大组赛读)
Activity Two:Grammar A‘used to’
Step One:Discuss and work out the usage. (读例句, 组长组织讨论归纳, 班内展示)
Step Two: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 83 (自主完成, 组内核对, 班内展示)
Step Three:Who is the quickest? (抢答)
Activity Three:Grammar B‘be used to’
Step One:Discuss and work out the usage. (读例句, 组长组织讨论归纳, 班内展示)
Step Two:Finish part A and B on Page 84 (自主完成, 组内核对, 班内展示)
Step Three: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used to do’and‘be used to’ (组内讨论, 班内展示)
Step Four:A competition (抢答)
Activity Four:Grammar C‘so…that…’and‘such…that…’
Step One:Discuss and work out the usage. (读例句, 组长组织讨论归纳, 班内展示)
Step Two: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 85 (自主完成, 组内核对, 班内展示)
Step Three:Try your best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组内讨论, 班内展示)
Activity Five:Practise用’used to, be used to, so/such…that….’填空 (组内讨论, 班内核对)
3. 讨论解疑
自学活动以后, 学生脑子里都有了一些悬念, 有的还记录一些疑难问题。因此, 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自学成果讨论解疑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先小组讨论, 每人都发言;再全班讨论, 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展开争辩。
4. 精讲
教师精讲的原则是:学生无能力弄懂的知识难点及知识关键, 要讲清讲透;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 要交待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适当挖掘。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及不同的教学要求, 我们有时就把精讲这一教学环节放手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
5演练
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和教师的精讲, 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要通过演练进行检验, 以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1) 笔答练习: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学案, 用投影仪或打印发给学生。
(2) 应用练习: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有学生重新组合, 当堂进行书面表达, 应用实践。
二、运用“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1. 不包办代替:即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 教师不讲;学生能讲的问题, 教师不讲。
2. 当好“导演”:即教师要努力使全班学生都身体力行, 全方位地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3. 不怕秩序乱:“开放搞活”, 但不失控。
导学案教学模式数学 篇5
晋源区实验中学
2012.2.导学案教学模式
一、背景阐述: 1.教师队伍整体现状
我校为城郊结合的学校,生源基本稳定。多数教师踏实纯朴,工作勤奋负责,是一支基础素质相对较好的队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但学校近年来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呈现老教师越来越多,优秀教师越来越少的趋势,多年来学校发展迟缓,属于基础薄弱校。2.教师课堂教学现状
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与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近年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调研及指导教学情况看,教师普遍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低,教学模式陈旧,造成整体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较好的能力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成长。3.学生素质现状
我校为城郊结合的学校,生源范围广,由于学生家庭条件不一,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不一。4.反思
近年来,学校在市级抽测后反馈的学生能力素质情况看,基本处于中列,在区级学生的抽测反馈情况看,我校学生能力素质位于全区前茅。现在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是,由于教学模式老化,造成学校教师教学效率。改变教师观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短期内借鉴一些知名学校已有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及学生实际,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迫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进行相关培训和交流研讨,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边研究边试验,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现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构建高效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得到以下关于高效课堂研究的结论:
一是:关于高效课堂文章或文献繁多,大多是关于普遍学科的高效课堂教与学的策略,但关于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研究成果甚少。
二是:关于高校课堂的思考类文章较多,一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如:优化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铺垫,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优化时间安排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学目标要明确、全面具体,要整合学生的问题进入教学,优化时间加快节奏,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等实现高效课堂的教育学的策略性结论。有的还从媒介角度提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应巧设活动、将活动落到实处等。但值得借鉴、可操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论甚少。
值得提出的是,灵石二中课堂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采取以导学案为主,学生小组形式学习,教师采取点拨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三是:对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师培养、培训策略方面文章甚少,只有提及教师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或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注意什么问题。学校以数学教师为主,怎样实施教师系统的培训,同时尊重教师教学个性,研究教师形成既统一又有别的教学风格是值得研究的。
三、模式特点;
第一,以导学案模式为主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及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环节有哪些,怎样安排,各时间所占比重;教师课堂“教”的操作策略;学生课堂学习的策略。以及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效果评价。
第二,数学学科具有借鉴价值和有指导意义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库建设,包括学校已经形成高效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案例研究。
第三,探索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培养模式,以点带面提高学校全体教师教学水平。
第四,根据教师教学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打造教师个性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意义效果:
开展以导学案模式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对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开展相关研究,能为其他学科实现或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其二,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其三,开展相关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剖析和了解我校三、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其四,开展相关研究,可为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三、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索以导学案模式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第五,开展相关研究,可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目的
第一,找出我校在数学课堂实效方面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导学案模式为基础进行探索与试验研究,促进我校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提升教学实践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策略模式,形成对教师高效教学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具体操作模式,并提炼出具有普遍借鉴价值的一般性模式。第二,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及教学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实施中形成教师对有效教学实践的通识策略和个性化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模块;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第三,结合学校实际,着重对教师“教”的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全面提高三、四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并为形成多样化教学和教师个性化教学开辟道路。
第四,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案例资源库,为实现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奠定基础。
导学教学模式 篇6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到了17世纪,夸美纽斯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从国内来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兴起与逐步深入,人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求新求变的思想正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之中,教学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
二、“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構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由学生个体通过各种渠道探求答案;最后,生生、师生共同交流,互相启发。核心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教”,杜绝一言堂、霸权式的讲解,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导学—自学—互学”的教学模式,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创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当下课堂教学存在的四个普遍问题:学生对新授内容不知情,打无准备之仗;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深入参与;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哪些是学生最疑惑最想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教师的备课是单项的,重难点的确定是一厢情愿的,师生间缺乏双向的交流。该教学模式以“导学”为突破口,“自学”为主体,“互学”为补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运用该教学模式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开始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互学的过程,既使学生思想发生相互碰撞,又使师生间相互交流。
导学教学模式 篇7
一、“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尝试原则
改变学和教的顺序, 先让学生尝试自学。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 相信学生潜力无穷。教师在学生尝试自学的过程中找准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症结”, 从而避免在学生已经明白的地方去重复用力。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定位, 依靠的不再是主观臆测, 而是真凭实据。过度的“防御”会远离创造, 教师越位的提示、大量的铺垫会给学生围堵出不容回旋的时空。正确也许是一种模仿, 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 只有经历过才会刻骨铭心。
2.合作原则
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效果最差。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多边互动原理促进学习, 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最终实现“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 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激活学生潜能。通过合作更培养学生的情商, 助推实现梦想。
3.最优化原则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把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最优化。学生在自主尝试阶段是独学, 遇到问题与同桌及小组内尝试解决问题是小组学习, 在纠正典型错误、给予共同帮助阶段又要用全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教师要“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和最持久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 以便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4.系统论原则
教学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的有序组合。有序才能低耗。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序”,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导学案,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要能够很好地导学必须在预设上下功夫,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 因动态生成而灵动精彩。
二、“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 精心设置尝试题。这些尝试题或架桥引路、或实验探究, 步步为营, 层层递进。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该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设疑激疑→尝试自学 (独学) →互教互学 (群学) →展示分享 (发表、暴露、提升) →点拨提高 (纠错、归纳、拓展) →反馈训练、当堂达标。
三、“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步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运用“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呢?为了体现这种模式的普适性,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选修3~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实录做一说明, 并只在第一教学片段中标注教学环节, 其余教学片段中各个环节已经融入, 不再一一标注和赘述。
第一教学片段:
(1) 设疑激疑, 导入新课。
师:大家和我一起来玩个小游戏。
生:好! (孩子们一下子抖起了精神。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这根神经始终敏感。)
(教师给气球充气, 用毛皮反复摩擦气球, 然后用气球靠近彩纸碎屑。课前已经把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
(五颜六色的彩纸碎屑跳起来被吸附在气球上, 学生玩得很开心。)
师:原来不带电的气球为什么带上了电?
生:摩擦起电。
师:摩擦为什么就能使物体带上电呢?请大家自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在愉悦和浓郁的“静电氛围”中进入新知学习)
(2) 尝试自学。自读课本第一节前两个自然段, 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导学案第一部分:摩擦起电
(1) 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 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
(2)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外层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 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3) 毛皮摩擦橡胶棒时, 毛皮上的电子跑到橡胶棒上, 毛皮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3) 展示分享。待学生完成后, 在展台上展示分享, 订正错误, 突出要点。
(4) 点拨提高。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第二教学片段:
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生:吸引轻小物体、验电器。
师: (演示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 验电器是怎样带上电的?
生:接触。
师: (播放Flash动画模拟接触起电中电子的运动情况) 接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生:电子从橡胶棒跑到验电器上。
师:接触起电也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一石二鸟, 既懂得了验电器的原理, 又明白了接触起电的本质。动画的使用使接触起电的动态过程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第三教学片段:
师: (出示一对有绝缘支柱的枕形导体A和B, 它们彼此接触) 现在这个导体带不带电?
生:不带电。因为金属箔是闭合的。
教师:按课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枕形导体。提醒学生观察箔片的情况, 并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导学案第二部分:感应起电
【实验】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 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 贴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把带负电的气球C移近导体A, 如图1、图2所示。
(1) 按课本要求进行尝试, 记下相应实验现象。
a.带电气球C靠近导体A时金属箔_______。
b.把AB分开, 然后移去气球C时金属箔________。
再让A、B接触, 金属箔__________。
(2)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请自学课本第3页第一自然段金属的结构模型, 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失去_________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____电的离子, 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离子都在自己的________上振动而________, 只有________穿梭其中, 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绝缘体不存在这种___________。
师:男同学扮演正离子, 女生扮演自由电子, 哪位同学能当导演组织同学们把金属的结构模型表演出来?
(多个男生排成“空间点阵”各自在原位置作振动状, 几个女生在行列间自由穿梭。)
师: (表扬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 导体内部会出现什么情景?
生: (想象、尝试用语言描述, 欲说还休)
师: (边播放Flash动画模拟, 让学生准备好给动画配音)
生:当带正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 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吸引时,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靠近带电体, 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
师:如果是负的带电体靠近导体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提问。
生:当带负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 由于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排斥,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远离带电体, 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
师:刚才咱们用的气球就是带负电的, 你们已经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带电体靠近就使导体带了电, 把这种现象叫感应起电。
【巩固】
(1)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 由于电荷间_________,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_________带电体, 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电荷,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电荷, 这种现象叫________。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________。
(2) 比较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并完成下列表格。
第四教学片段:
师:在以上三种起电方式中, 电荷创生了吗?消灭了吗?电荷的总个数变了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感悟, 无论什么起电方式, 电荷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师: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电荷守恒定律”。
生: (读教材, 做学案)
导学案第三部分:电荷守恒定律
(1) 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自读教材中的第三段文字, 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现在的表述。
第五教学片段:
教师拿毛皮在气球上轻轻摩擦几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再大幅度用力摩擦几下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观察金属箔或指针的张角。说明电荷是有多少的。请学生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 然后完成导学案第四部分。
导学案第四部分: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部分, 然后自主完成下列小题。
(1) 电荷的多少叫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 它的单位是____, 简称______, 用_______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_, 负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
(2) 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的电荷量就是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 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________叫元电荷, 用_____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________或者是的整数倍。这就是说, 电荷量是_______的物理量。
(3) 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_____国物理学家测得的, 在我们的计算中e=_____。
(4) 电子的____和_____之比, 叫做电子的比荷。
(5) 关于元电荷,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C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教师在展台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订正点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在组内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解疑答难, 合作学习。学生互帮互学, 多向交流。教师密切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 适时宣布进入达标测试阶段。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
【达标测试题】 (与导学案分开, 单独印刷)
(1) 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
(2) 关于元电荷的理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
(3) 如图所示, 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 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 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 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4) 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达标测试需要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测试成绩事关团队荣誉, 所以学生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合作学习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测验完毕, 收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记录小组成绩以激励学生独学群学的积极性。针对反馈情况, 必要的话还要有的放矢地准备补偿题, 下节课进行夯实、点拨、提高。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简介 篇8
所谓“活动单”,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 以课标为纲, 以课本为例, 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活动方案。“活动单”重在“活动”, 通过学生的“动”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真知。萨特说:“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活动单导学”, 这“单”更是“导”的先范, 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的精心构思。在设计活动单时, 要充分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 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学校高一生物组制备的“活动单”一般包含学习目标、活动方案、课堂反馈这三个大的内容。下面为大家作简单介绍。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学目标, 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就可以了。它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接下来活动单的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学能力和认知规律, 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
二、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实施“活动单导学”的关键, 要从“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以生为本”出发, 遵循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多元化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进行设计。
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等。活动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具有启发性, 富有挑战性, 使学生始终充满激情。避免问题化, 避免习题化, 避免过细过烦。一份高质量的活动单, 是一份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和谐共振的学习方略。
活动方案的每个活动要求学生“活动”的内容要具体、明了。让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会做到什么”, 这就是“自我意识”。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即是“自主学习”。所以, 设计活动单的时候, 会有一些明确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观察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讨论下面的问题……”;“交流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基因工程应用的事例, 对它们进行分类”等。
在此基础上, “活动单导学”将“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变为可能, 而且更能得到落实。学生真正有本可依, 做到了有话可说, 有事可做。“合作探究”是活动的主体, “成果展示”是活动的外显。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为主, 小组相对固定, 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 从而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讨论结束时,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 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值得一题的是,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 对自己的角色要定位好。虽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但教师仍须完成“导”的工作。比如:①在活动与活动之间要有过渡语, 承上启下, 不能把课堂肢解成了机械的活动堆积。②在小组合作交流中,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在成果展示时, 多鼓励那些性格内向、学习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发表意见, 树立他们参与学习的信心。③对活动评价、提升以及重要知识点的梳理、整合, 生物思想方法的提炼还是要由教师来进行。
三、课堂反馈
课堂练习是进行课堂反馈的有效方法, 也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知识为能力。课堂反馈是给学生时间练习, 教师个别指导, 允许小组内讨论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在练习的时机上, 可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 一是要注意知识前后的衔接, 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 同时为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奠定基础。二是要注意难度的把握。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大多数, 内容的难度要能体现一定的梯度,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能力和兴趣。
导学稿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9
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但是我们一线教师感觉教改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 这些改革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变化, 而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教学模式, 甚至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加区分。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 但收效甚微, 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 那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这种教学模式, 是有着自身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 教学活动地开展要依据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特点, 形成具有稳定性和简约性的教学结构。它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理论。而这些也会促使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不断进步, 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导学稿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1. 导学稿教学恰当处理了“教”与“导”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 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 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 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 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 而是“导”, 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教”为“导”, 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导学稿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
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在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不断改良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模式通常都是由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 学生参与下解决,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本质, 品尝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活动, 包括动手操作、做游戏、调查研究等方式,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热爱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形成整个知识体系, 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导学稿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导学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导学稿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 而不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 把知识一味地强加灌输给学生。
导学稿教学理念下学生学习知识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 借助他人帮助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协作、交流。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三个部分。而这些情景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导学稿内容的理解, 创造一个能让学生接受的情境是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互相借鉴, 共同协作, 反复斟酌直至导学稿成型, 无论是导学稿的设计过程中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要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学生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知识的最终掌握都对导学稿所起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交流与合作却是导学稿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导学稿模式下学生可以在上课期间或下课之后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导学稿作业, 商讨怎样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等。其实, 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教师、学生的想法都要互相通报, 这对推进每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于每个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导学稿教学模式的实施特点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商讨、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 采用导学稿这个载体,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兴趣爱好等, 使学生能利用课本中已有知识和相关经验, 去类比当下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使知识得到了迁移。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学稿, 课前就指导了学生质疑、联想、比较, 待上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生互相的提示、师生互相提问等方式解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 促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发展。课前教师精选的例题, 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 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的能力、归纳类比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学生通过预习导学稿, 就会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索、主动认识的主体位置, 再加上教师独具创新的教学设计, 以及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深入浅出的引导, 这对学生认知的帮助很大, 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最后课堂小结由学生写成小论文或课后反思的形式来完成, 定期举行导学稿评比活动: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导学稿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我们传统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 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 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理论。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 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 学生只是注重教科书提供的题目, 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 这样的内容一般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并且多半要超出学生应有的理解程度。学生只知道机械式地反复操练、反复模仿, 在大量的解题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获取解题经验, 才能掌握知识,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而导学稿教学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使学生乐于学习,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知识”。
六、导学稿的作用及实施要求
导学稿要求学生提前备课, 集体讨论, 资源整合, 资源共享;导学稿促使学生课堂上减少记笔记的时间, 增加了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减轻了课业负担, 提高了学习效率;导学稿提前发给学生, 促使学生课前预习,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导学稿强调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着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导学稿体现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精神, 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导学稿中的练习题, 很好地体现了“分层教学”思想, 使得后进生也有话可说、有题可做。
导学稿在实施过程中要完成问题探究、知识整理、阅读思考、巩固练习等要求, 在编写中要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大纲要求, 通过启发性内容, 分层次、分梯度设计问题,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 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明确目标,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 整合教材, 从而编写出符合学生认识层次的高水准导学稿。教师在集体备课中, 要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教师设计针对性强的习题, 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果, 可以取长补短, 协作探讨, 从而更加进步、更加团结, 充分体现出了集体智慧。
总之, 导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 其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 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 优化学习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我想只要我们志存高远, 把握新课改的态势、了解新理念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从教底蕴, 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课改的特色之路。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很多学校尝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知识”。而传统教学不重视实践, 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导学稿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创新思维,导学稿,参与,教学模式,协作,载体
参考文献
[1].江家齐主编.《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2].张筱玮主编.《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000年4月.
[3].龙立荣.《创造创新条件, 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4].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学教学模式 篇10
一、强化预习意识, 激发求知欲
活动单导学使得有些学生认为有了老师设计的活动单, 按部就班地学习, 好像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就是有不懂的, 在小组讨论中也学会了, 预习不预习无所谓。这其实是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误解, 不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 这样发展下去还是由等、靠老师变成等、靠学习优秀的学生, 不能培养自主意识, 更不能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 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贯彻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有了课前的预习, 课上就忙而不乱;有了课前的预习, 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就不盲目;有了课前的预习, 合作探究就不盲从;有了课前的预习, 当堂巩固就得心应手。
强调课前预习还可以防止以教代学, 防止将活动单作为习题训练, 将知识的新授课变成单一的习题课, 对活动单导学模式不重视、走过场的现象。预习工作做到位就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引领合作探究
如何将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冲动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 引导学生预习。预习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体现课程标准, 反映三维目标的要求。不能把预习提纲看成单一的课前练习或者对课本的机械熟悉, 要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课题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懂得什么, 为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的生成做好课前准备, 也为导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学生围绕预习提纲既熟悉了教材又初步掌握课本知识, 到课堂上也就“有话”可说, 而不会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看客。
三、加强预习全程监控, 夯实合作、探究基础
预习既然不是可有可无, 也不是放手不管, 那么我们就要加强对预习的监控。当然这种监控不是变相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也不与“江苏省教育新政”相违背, 它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以拓宽自主学习课堂内容为宗旨, 以外在的形式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预习过程的监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借助于家校通以短信互动的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 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当然信息互动不是学生认为的“打小报告”, 而是以友情提醒的方式将预习任务、目标以短信的形式告诉家长, 将预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醒家长, 实现家校联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二, 借助于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督促。利用小组实行具体分工, 达到相互促进, 相互监督,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三, 借助于班级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预习任务的布置、完成离不开有效的激励, “渴望积极肯定的评价而获得自尊是普遍的心理需要”, 要通过激励使学生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巧设预习评价体系, 激发合作、探究、提升的活力与动力
给予学生预习确当的评价, 能量化学生的学习状况,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当然评价体系的设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地去构建。就预习而言, 既要看预习的态度, 还要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而且应该达到的层面;既要看学生课前的表现, 还要看到课上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既要考察预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 还要看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 学生自评, 一般由学生在学习笔记上给自己当天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 达到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第二, 组内互评, 小组对于预习情况由组长展开互评, 在实际操作上可以用等级和分值, 形成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氛围。第三, 班级评定或教师评价, 利用小组间进行预习评价或者由教师根据各小组课堂表现情况, 进行评价, 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活力与动力。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仅是活动的导学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而且对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导学与教学 篇11
【关键词】主体性; 导学; 有的放矢;延伸与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8-02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调动课堂各因素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教师不再仅仅充当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是一个新型的组织领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吸收知识,而是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下面笔者将就英语教学几个环节中如何依据精心设计的导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作一些探讨。
1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而精心设计导学又是备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开端和动力
在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语法和知识点的灌输。当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是必要的,但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自学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幼儿的本能学习至成人的自主学习,都充分说明自学是学生参与的第一步。不少学生认为自学是浪费时间,因此,不让学生自学,即使有自学环节的安排也是停留在表面。当然,学生自学并非是盲目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学生进行自学的外部条件与因素。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份导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导学是教师就某一堂课或某一章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一系统有效的安排,让学生预习,根据内容指导进行自学,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甚至自己创设语言环境,以达到自己运用语言的目的。导学的设计内容是指导学生自学的关键。必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成功感。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导学的发放应在上课前两天进行,让学生首先根据导学进行自学,解决导学上的问题,然后统一收上来进行批改,发现其中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作为上课有的放矢的依据,从而提高上課的效率,弥补学生的不足。
2 上好一堂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反馈导学问题和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能力的有利场合
语言是人类用以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只有在动态时,也就是被利用时才能发挥其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只是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参与。
从主体教育理论可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高效参与的保证。因此,教师“导”的艺术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首先,导学可以作为上课的依据之一。学生通过自学已对上课的要求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并且通过自己的搜索和处理信息之后,已知道自己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识。那么上课时,学生便有了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并会自觉地根据这一目标和需求进行探讨和研究,这便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体现。
其次,教师应根据事先收上来的导学进行分析总结作为上课的依据。而课堂的导学不一定非得是纸质稿,可以是老师针对学生情况准备的讲解和问题,但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讨论的价值,要让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分歧的问题,今年的英语课程变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特别是说“Speaking”这一部分,以 “Great women”为例,让学生自己描述“What qualities make a great woman?”这些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所学过的词汇来描述,例如: “kind, determination, ambitious, hard-working…” 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任学生表演。即使有所评价,也应本着肯定和鼓励的态度。
3 课后的练习是课堂的必要补充,也是导学的延伸
导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一种必要教学手段,是学生能动性的延伸和扩展,但练习的布置一定要讲究质量。
首先,注意科学的练习量,有些老师为了让自己安心,觉得作业越多越好,简单地说来就是想尽办法占用学生的时间。这样,学生往往烦不胜烦,甚至一抄了事或乱写一气,从而导致无效的练习,当然,也并非练习越少越好。
练习量应根据不同学生,问题的难度和熟悉度而定。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练习要精,让他们自己将前后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对习惯记忆的学生,练习可适当加大。同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可过难,要有思考的余地,并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后的愉悦,练习也要求一定的重复度,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即采取螺旋式的练习过程。
其次,练习的质量和效率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导学练习的设计应与课前导学的设计一样精心和有效,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练习方法和练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其思维能力。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练习效率。做题速度慢是因为单词不熟悉,解题方法不规范,那必须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否则就养成不好的习惯。为此,提高作业效率,即用最少的学习时间来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也是教育者应关注的问题。
导学教学模式 篇12
一、数学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 突出抓“八点” (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 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会诊, 排除困难. 第二环节是集体研讨, 形成初案. 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 备课组其他成员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 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 进行比较, 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形成“初案”. 第三环节是完善整理, 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 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 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第四环节是教后反思, 形成补案. 授课后再进行交流, 对教学进行反思,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 形成补案, 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学案的实施以“学案导学”为主线
1. 预习形成
预习是顺利实施“一案四段”课堂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予以重视. 预习时,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自己学不懂的问题, 带到课上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解决. 学生只有预习好, 才能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应该说明的是:预习形成这一模块, 所用时间的长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学学习能力恰当地安排好, 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 只需要课下预习即可, 对于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 仅仅靠学生在课下预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一般在课下预习的基础上再在课上进行分组学习, 学习完再交流讨论.
2. 合作探究
预习形成后, 各学习小组根据分配的学习任务以及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形成小组内最佳的学习方案. 教师要适当地予以指导, 要面向全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探究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 以学生为主角, 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 探究不到位的, 其他学生补充, 补充不到位的老师进行点拨. 不同组的同学可以相互提出疑问并请求解答, 解答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既有知识点, 又有学生的能力点, 还有学生自己新发现的疑难点.
3. 成果展示
学生在展示他们探究学习成果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严密组织、扩大参与、合理调控、及时点拨、确保实效.对于只有部分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可采用现在很多科目比较常用的“兵教兵”的方法, 即在组内让优等生帮忙点拨学困生, 或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 如果学生讲得不完整, 达不到深度, 教师点拨、引导、升华, 若是学生讲错了, 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纠正.
在成果展示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走上讲台, 用自己的语言来“脱本”讲述, 不能直接“读”课本或参考资料. 展示任务的分配要放在预习形成后分配. 如果一开 始就分任务, 学生就有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 而对其他学习内容“视而不见”, 不能全面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4. 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 一般有“当 堂检测”和 “课后检测 ”两种形式“ 当堂检测”在课堂就要让学生完成 , 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 这种检测方法是最见效的. “课后检测”就是课后进一步让学生加深所掌握的知识. 简而言之, 其检测反馈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对于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 通过教师辅导或小组内帮助, 力求人人过关,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教学模式的感悟和自我反思
我校实施的“一案四段”教学模式的课堂, 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优化发展 ”的一种学习理念,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对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能够较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上动起来,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感觉还有一定的困惑或不足.
1. 起步难
在教改的开始阶段, 老师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掌握在四个模块中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点做起来比较持久, 比较辛苦, 也比较难.
2. 组织难
每个班总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预习形成阶段没有很用心去预习, 抄袭其他同学的学案. 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由于学习习惯、基础、兴趣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因素, 有时会出现学生偷懒、捣乱、说闲话的情况.
3. 监控难
在成果展示课上, 教师不能够准确控制学生展示成果的进度和内容, 有时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讲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在何时、以什么方式点拨, 不好把握.
4. 放手难
【导学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导学式教学模式06-13
导学稿教学模式06-23
自学答疑导学教学模式05-09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10-31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05-22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08-27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点困惑06-01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