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导学模式

2024-07-29

3+1导学模式(精选10篇)

3+1导学模式 篇1

所谓“1+3”课堂模式即指:“合作小组”加上教学环节中的“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盘活这种模式呢?

一、盘活“1+3”课堂模式, 备课需要因课制宜,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史记》这本教材编排合理, 前两个专题侧重于介绍著作缘由和远古之事, 叙事性不够强, 偏重于论述, 编者为了降低难度, 附注译文。作为教者, 应该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 在实际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译文, 引导学生以积累重要字词为重心,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借助于《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落实字词。对于画面性较强的文章, 如《项羽本纪》霸王别姬这一幕,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这段文字写成一个剧本, 再以小组评选的形式上交最佳版本, 在班级进行评选选出最佳之作, 这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全面理解, 又可以提高学生作文构思能力,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盘活“1+3”课堂模式, 课前需要巧设铺垫, 激发学生深度预习。

现在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有时我们语文教师布置预习任务, 他们只满足于大体了解故事情节, 应付《预习案》, 面对这一现状, 教者应想法设法激活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能。如在学习《刺客列传》之前, 我下载一幅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刺客列传》的宣传画, 上面有巩俐的角色, 学生看到她后很惊讶, 我故意说, 你们预习了《刺客列传》, 我请问你, 巩俐在这部影视剧作中应该该扮演哪一个角色呢?学生顿时傻了眼!迫不及待地重新翻开课本, 细细查询, 一改前面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应付式预习。

三、盘活“1+3”课堂模式, 课上面对小组合作需要耐心等待, 不打断, 不扰乱。

在实际文言教学中, 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即作答, 学生答得不好不是给予引导和期待, 而是不耐烦地叫停、换人, 教者缺少等待意识。或者在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频繁“积极”给予解释、暗示、强调和引导等“帮助”;知识直接输出给学生, 缺乏情景创设与问题驱动;以教师的能力、解题速度设定学生的做题时间, 并且按捺不住急切的心催促学生;这种想当然的贸然打断, 势必大大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面对学生的思考,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 根据学生讨论状态, 耐心等待, 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应不急于求成, 应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 给学生留下适量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如在学习《项羽本纪》的过程中, 在“东城快战”这个片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左”, 其中“绐”字怎理解?有人认为是“欺骗”, 有人认为在《高组本纪》中“高祖为亭长, 素易诸吏, 乃绐为谒曰“贺千钱”中“绐”是诈说的意思。就这一问题, 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为:欺骗。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所差异, 刘邦“绐”把一个存心戏弄官吏, 趾高气昂, 痞气十足之态表现出来, 而项羽一处, 田父对项羽的往昔的残暴, 敢怒而不敢言, 面对落魄的“霸王”, 正好“落井下石”, 存心编织谎言欺骗, 这恰恰反映了项羽失尽民心, 只能有此下场, 所以文言文翻译必须结合语境, 才能准确到位。

四、盘活“1+3”课堂模式, 课后需要巧引反刍, 强化消化。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历史巨著, 蕴涵着深邃的哲理, 融会着名族的精神。所以我们的教学绝不能只满足于识记文言字词, 而应教者也应注重借助文本, 挖掘文字背后的人文精神, 进而获得精神的滋养。如《赵世家》实分“赵氏孤儿”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两大部分, 我在讲授新课时, 既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中所出现的关键字词, 还借助于课后扩写“深山藏孤”部分或为赵武改革联系实际写反思的形式, 引导学生课文的有效反思。

教法有法而无定法, 如何巧妙盘活“1+3”课堂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赘述于此, 以就教于方家。

3+1导学模式 篇2

导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单相电能表的用途、技术指标以及读数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电功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电功公式的意义;

3.能初步运用电功公式计算有关问题;

4.进一步体会做功与能量转化的联系。

二、预习交流:

1.说出你家里一些用电器的名称及能量转换情况。

2.谈谈你对电能表的了解。

3.你准备怎样设计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实验?说出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电路等。

三、互动突破:

活动一:认识电能表

单相电能表技术参数中“220V”表示电能表适用的是220V,2.5A表示,10A

。1920r/(kW·h)表示用电1

kWh,电能表转盘转动

。还有一种电子式单相电能表,其一个重要参数是3200imp/(kW·h)表示用电1

kW·h,电能表耗电指示灯闪烁。

活动二:单位换算

1度=

kW·h=

J

9×103

J=

kW·h=

活动三:认识电功

1.手推电动玩具车,谁在做功?

2.闭合开关,谁又在对电动玩具车做功呢?

3.电流做功的过程,伴随着

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电流所做的功叫做。

四、总结提升:

五、当堂训练:

1.工作人员来李明家收电费,他观察到李明家电能表的情况如图所示.然后从记录本上查出上月电能表的示数是811.6

kW·h.若按0.5元/kWh计费,李明家本月应缴电费__

____元。

2.如图该电能表记录了小明家柜式空调1h消耗的2.2kw·h电能,则它的转盘转了

转,1h前电能表的示数是

kW·h,柜式空调工作时流过它的电流是

A。

3.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

转化为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多少,电流在给蓄电池充电做功的过程中,若消耗了2000J的电能,则

能将增加

J,电流就做了

J的功。

4.手电筒小灯泡的电阻为10Ω,把它接到3V电源上,10min内电流所做的功为多少焦耳?

5.有两个电阻,R1=4欧,R2=6欧,先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6伏电池组的两极间,求每分钟电流通过各个电阻所做的功和整个电路的总电功,再把它们并联起来接在6伏电池组的两极间,求每分钟电流通过每个电阻所做的功和整个并联电路的总功。

课后作业

一、课后巩固

1.小强家本月月初电能表的显示数字为03527,电费收据显示的用电量为25.6

kW·h,则月末电能表的显示数字应为

。若1

kW·h电为0.5元,则小强家应付电费

元?

2.一用电器连接在电路中,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3安,在6分钟内消耗的电能为23760焦,则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

伏。

3.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能和电功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4.当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时,我们就说电流做了

。如果电流通过电动机做了100J的功,表示有100J的电能转化为

J的能和内能。

5.把两只灯泡串联后接在电源两端,已知L1的电阻是L2电阻的3倍,则它们在相同时间里,两灯电功之比W1∶W2=,若把两灯并联接在电源上,则它们在相同时间内,两灯电功之比W1∶W2=。

6.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度”是下列哪个物理量的单位()

A.电功

B.电压

C.电流

D.电阻

7.电能表是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小华想验证他家电能表表盘上标注的每千瓦时的转数是否准确,于是,将标有“220V

3A”的用电器单独接入电路中,当该用电器正常工作5min后,电能表的转盘正好转了110r,则该电能表每千瓦时的实际转数应是()

A.2400r

B.2000r

C.1500r

D.1200r

8.小芳家里的电能表标有“6400imp/(kWh)”的字样,则该电能表耗电指示灯100

s内闪烁了220次,电路中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J。如果此时电路中只有取暖器单独工作,则流过该取暖器的电流是________A。

9.一个阻值为10欧的电阻接在电压为5V的电源上,它通电3分钟电流做的功是多少?

10.一个家用电能表的盘面上标有“3000

r/kW·h”字样,若某个电热水器单独使用时,电表转盘在300s内转了210转,则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是多少?这个热水器放出的热量能使多少质量的水温度升高10℃?

[

假设没有能量损失,已知:c水=

4.2×103J/(kg·℃)]

二、习题课课前预习:

1.认识电能表:

(1)“220V”表示

(2)

“10(40)A”中10A表示

40A表示

(3)“50HZ”表示

(4)“2500R/KW·h”表示

电子式单相电能表标有6400imp/kwh表示

(5)电能表的示数由

位整数和

位小数组成。电能的计量单位是,符号为,俗称,1

KW·h=

J。

2.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____能转化为_____

能;电流通过电灯做功,__

能转化为_____

能;电流通过电炉做功,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总之,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___

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的过程。

3.电功计算公式是W=____

。其变形公式:、。

(注意后面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电能全转化成内能或光能的电路。)

4.说出探究影响电功因素研究方法是:

“3+1”美术创意教学模式 篇3

长期以来,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美术课的教学方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在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下,虽然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但也会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不敢大胆去进行“创作”,而只是“模仿”。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怎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美术教育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概念界定

所谓的创意美术,即让学生在原始的绘画原则上思维取得突破的一种绘画方式。绘画亦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表现美的能力。通过绘画,幼儿的手、眼、脑逐渐协调,对外界信息的把握逐渐丰富。

“3+1”美术创意教学模式中的“3”是教学的三个步骤:情境激趣、自主探究、创作实践,而“1”则是指:示范对比。这里说到的对比示范不光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也有学生自己和自己的对比示范,让自己有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情境激趣: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情境激趣,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反映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方式。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作实践:创作实践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美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示范对比:示范对比是指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选择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这里的示范可以是教师进行示范,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示范,对比则是指美术作品的对比,这里同样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作品的对比,学习其长处,也可以是自己和自己的对比,观察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理论依据

杨景芝《谈直觉与造型》一文指出:美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进行了一次儿童线描写生的教学改革,以儿童的直觉为进行美术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人的视觉造型创造力。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步总结出4个教学环节:一是观察形象、情景体验环节;二是引导提问、巩固认识环节;三是幼儿创作、教师引导环节;四是作品欣赏、评价反思环节。这四个基本环节最主要的都是引导并激发幼儿绘画、思考的自主性。幼儿创意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一些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包括:挖掘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丰富绘画内容;通过情绪体验环节,激发幼儿投入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深入观察,丰富幼儿的经验;共同讨论作画方法,发挥幼儿的独创性;创造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发挥幼儿的创作潜能;进行鼓励式和个性化的点评和表扬,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四、基本程序

1.课程基本程序

“3+1”美术创意教学模式的程序主要有两个:

(1)情境激趣—学生欣赏—自主探究—教师示范—创作实践—教学评价

(2)“情境激趣—学生欣赏—创作实践—自主探究—示范对比—创作实践—教学评价”

2.模式操作

(1)情境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首先,了解学生,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其次,让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

(2)学生欣赏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内容,收集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资料和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观察教师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有初步的了解和印象,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准备。例如,出示单线条的一个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然后在圆中添加一点,引导学生想象绘画的主体——橙子,这样通过点、线组成了立体的橙子的图形,使学生了解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既引出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

(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例如上文提到的以橙子为绘画主体的课堂,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把橙放大看看它的皮是怎样的?看上去像什么?——(通过触觉、视觉来了解橙皮的特征,并展开想象。)——(橙蒂)橙皮的表面突出来的一个圆点是什么?它的形状是什么?它像什么。进行变形想象。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进行联想和想象,这就是主动探究的一个过程,学生由橙子可以想到花朵,想到星星,通过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4)教师示范

理论联系实际是美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示范观摩,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拓展学生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人美版教材第2册《太阳》是一节手工课,我在上课的时候引入了教师示范。在课堂上,我先是引导学生欣赏了艺术作品中的太阳图片,了解太阳光芒和外形的多样性。然后我带领学生一起来制作一个太阳,使学生了解用橡皮泥制作太阳的基本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最后,再带领学生欣赏多样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思路,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

(5)创作实践

少儿美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独创性,作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加以改变,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践,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到将创意变成作品的乐趣。仍以上面画橙子的课堂为实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将橙子进行横切和竖切,出示橙子的横切面和竖切面,引导学生对橙子的横切面和竖切面分别展开想象,进行创意,并把自己的创意画出来,出示各组的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6)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学生互评:将学生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学生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这两种评价方式交替使用,一方面突出作品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成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3+1”美术创意教学模式的两个教学程序不同点在于第二种教学模式将教学评价这个环节提到前面来,也就是说先让学生画,画完之后通过教师指导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再示范,学生再重新创作,最后把学生的初次作品和修改作品进行对比,归纳出创意美术的创作方法。

五、模式评价

“3+1”美术创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的意识增强,美术创意意识朝着多元化发展,该教学模式为学生发挥潜能,实现素质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

实践可以证明,“3+1”美术创意教学模式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中应用只要教师设计得当,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创设各种参与情境,提供各种参与途径,学生是乐于接受和参与的。但是,“3+1”美术创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对于课堂的活动安排和课前的准备要花大量的时间,正所谓“功夫在课外”,只有这样,课上才能做到“精讲”。课下,教师除了要全面地把握,精心地组织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及时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对教学要做到“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美术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许立新,孙玉杰.浅谈儿童绘画教学的新领域:儿童直觉教育初探[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06).

[2]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中国书画,2007(07).

[3]杨丹.浅析如何避免儿童美术教育的误区[J].美术教育研究,2011(03).

物流企业的“3+1”模式 篇4

我说的这个案例是“3+1”模式,也就是绿色集团推行的“到了么”智慧平台,这个平台利用了“互联网+物流+金融”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工具,物流上游客户从原有一个客户对应一个物流公司的模式,通过“到了么”智慧平台形成多个客户对应一个平台,也就是说把物流业务集中起来然后统一对物流公司派单和对接,实现了物流业务资源的有效匹配。

这样达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提升,也给物流企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正好可以通过金融来撬动,因为现在传统的物流企业相互之间都是多年合作,有很多的潜规则或者是很深的关系,一个新的企业如何进入呢?

我们做到了三点。第一点就是通过社会化保险来解决货主的货物安全问题,从过去的可能出险不理赔或者是理赔不到位到现在社会化保险,货物的价值100%赔付到位。第二点就是服务质量,众多中小的物流企业难以从小做到大,因为多种条件的限制,包括团队、资金以及中国的地域,还有全球一体化。因此我们把拥有不同触角的中小企业,把这些拥有优秀触角的物流公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化标准的运作,从而达到了整体的质量保证。第三点是做到了如何在物流的价格上通过成本转移方式,互联网有一句流行语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熊来拿”,实际上要实现成本转移模式,这个成本不一定非要从这里出。我们现在所设计的从资本市场的自营率放大中可以补贴给上游企业和货主,让上游货主进平台补贴现金,让下游供应商成为战略伙伴,你既扩大货源获得企业发展同时获得原始股权。

3+1导学模式 篇5

学习目标:

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方程x²-2x=1化为一般形式为,a=,b=,c=。b²-4ac=。

二、快乐自学:

1、自学P15-P17的内容。重点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把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把方程左边配方得

即为。

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

由此得出或

解得,3、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当b²-4ac≧0时,此方程的根为。

三、合作探究:

解方程(1)x²+ 2x-4=0(2)5x²=2x +

1(1)解 a=b=c=(2)解

b²-4ac=

因此x=

从而 x =, x=

四、课堂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a、b、c为常数)的求根公式是。

五、当堂检测:

A组题

1、解方程 x²-x-5=02、x为何值时,3x²-7的值与x-3的值相等?

B组题

3+1导学模式 篇6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反思性

(一) 要针对教材内容设问

要选择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知识关联点设问。如“走近法律”一框内容的教学, 就应设问:“社会生活有哪些规则?它们有何区别?社会生活能否离开规则?为什么?法律具有哪些特征?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我们在法治社会中应怎样做个好公民?”

(二) 要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设问

设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的教学, 可以这样设问:“说说你或你身边被侵权的事例?对此你或他们是如何处理的?有何利弊?你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怎样的?为什么?”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举很多生活中的被侵权的例子及自己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维权方法, 并通过思辨得出最省时方便和最有效的维权途径。这样既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新知、提炼生活的能力,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要进行反思性设问

反思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对教材知识的反思、对已有答案的反思、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等, 它要求学生反复深入地将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如果教师经常在“导学案”中运用反思设问, 如“如果不……会……”“你觉得哪个结论最有道理”等, 就会引导学生尝试逆向思维,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一) 问题的设计要分层和有梯度

首先,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体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 使他们都有话可说, 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其次, 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实行难度分解, 降低梯度, 多设计一些铺垫性、有层次性的问题,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如“屈辱的岁月”的教学, 教师为了拓展“《马关条约》中的日本资本输出与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引进外资不一样”而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当时日本的资本输出与当今我国的引进外资有何异同?请从两者的目的、背景、后果 (主观上、客观上) 等方面分析。 (2) 当今我国引进外资有何利弊?怎样才能使利大于弊?”这样的问题设计一是可以使学生明白“同样是引进外资, 主权完整与否会造成结果的不同”;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如果把问题设计成填空式、判断式、匹配式、选择式等客观性问题或只能得出唯一一种答案、一个结论、一种可能的主观性问题, 就会使学生丧失探索的热情, 抑制学生的思维。所以, 虽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设计为开放题, 但只要内容合适, 我们就应尽量设计具有多种结论、多种方案、多种观点的开放性问题, 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可探性和创新性

(一) 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究性

问题有悬念、有探究价值, 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如可借助电视节目“人生AB剧”的做法, 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欲望, 张扬个性, 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如“体验幸福”的教学, 我们可以出示2005年春晚节日《千手观音》, 并设问:“你觉得她们幸福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各抒己见,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 设计的问题要有创新性

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表层信息的传递上, 教师要整合课程资源,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 生成好的问题, 以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情境性和生成性

(一) 问题的设计要有情境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知识需要情境来体现, 情境需要知识来依托。教师应特别重视创设学习情境,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生活”的、“情感”的、“探究性”的、“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和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习“保持高度的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这一内容, 我们可以设置“小丽正独自在家做作业, 此时门铃响起……”的情境, 并设问: (1) 假如你是小丽,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2) 如果是如下情况, 你开门吗?为什么?A.对方穿着警服说是查户口的;B.对方说是送矿泉水的, 而你家饮水机上确实没水了;C.对方说你奶奶病重你爸让作为同事的他来接你去医院。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将一个文本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

(二) 问题的设计要有生成性

3+1导学模式 篇7

例如我们在2009年10月29日去如皋初级中学听课学习, 在教育局的主办下, 开展了一些教学展示活动。我们听了有关数学的几堂课, 其中有“有序数对”的一堂课, 开始由老师呈现出一组有关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 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来讨论回答, 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就让学生们完成活动:1.在他们的思考、讨论、交流中完成, 然后由学生来展示他们小组的结论, 一切以学生的“动”为主。在每个活动的设计中都有思考并交流,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重老师的“导”, 导学, 导思考, 导交流。接着让学生完成活动。2.其中有一小题让学生自己出题, 并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 让学生有了做小老师的体会, 这样他们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让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这节课应该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并争取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惑, 让他们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去解答。通过活动单, 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以前的重教向重学转变, 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

在设计活动单时, 一定要符合学生熟悉的情景, 讲的例题和练习题是要让学生会, 而不是把他们难住, 不会。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 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老师要少讲, 精讲, 老师讲不讲取决于学生, 学生说了, 对了, 老师就不用讲。设计活动不用太多, 2到3个活动, 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活动, 学生在活动时, 老师要到各个小组去观察, 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地加以指导, 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他们讨论研究的气氛。

我们还听了“从分数到分式”的一堂课, 同样的, 先让学生完成活动一, 自习并完成问题, 再利用分式的概念判断老师所给出的式子是否是分式。听完这节课后, 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坐在一起讨论, 市教研组长王兴富指出了一些问题, 如, 第一次学习, 出的式子要标准, 不要出的太复杂, 要让学生一目了然, 不能模棱两可的, 式子太复杂不利于他们对定义的掌握。同时, 每个活动后都有思考并交流, 这样给学生以目标, 真正体现老师的导学, 导思想, 导思考。教研组长还指出, 特别是第一次讲新课, 不要挖题挖的太深, 这是我们教学时的一个误区, 如果挖的太深, 反而会使学生混淆概念。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听课和讨论学习, 我们对活动单导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领会了其精髓。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加以应用和探究。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成长。市教研组长还指出, 我们在学习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 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 学过的图形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放手让学生去探讨, 研究, 学习。

当然, 仅仅通过一两次的听课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教学实效。从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去体会活动单应用的魅力, 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对于这个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平常在备课的时候同事之间要多多交流, 彼此取长补短, 在活动单的设计上多花点时间, 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成为她的收益者。

最后, 再通过“梯形”这节课谈谈活动单的实际应用吧。那是2010年4月的一天, 我们去实验初中听课, 实验初中的老师上了这节课, 听了这节课后, 我们的感觉就是, 太好了。这节课无论从学生, 还是老师, 还是内容都很完美。活动单设计非常到位, 老师点评恰当, 学生活动得也很充分。但是回来我们学校的老师坐下来讨论, 这个活动单能用在我们学校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学校的学生基础是大不相同的, 要是麻目地就拿他们这个活动单来上课, 那这节课肯定是要失败的。我们必须根据我们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活动单的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用的活动单。

活动单的发放可以在课堂上, 也可以在上课之前。这要根据班上同学的特点来决定。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 由于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有所欠缺, 因此我们一般是上课之前将活动单发下去, 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根据活动单上的内容去预习, 先去了解这节课要上的内容, 这样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上课时的课堂效率。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对课程也越来越有兴趣, 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对学生是大有帮助的。自从用了活动单, 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大有改善, 成绩也明显有所提高, 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活动单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深有体会, 用了活动单后, 我们老师上课也得心应手了, 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尽量地让学生去讲, 在必要之处点评一下。

3+1导学模式 篇8

关键词:3+1教育模式,管理,毕业设计

1 实施1阶段实行毕业设计管理办法的意义

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够最直接的体现高效的教学水平, 所以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 有效的监控已经成为了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中之重。

3+1教育模式中的1阶段也就是大学4年的最后1年, 一般都安排的是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该实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在实习期间, 还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如何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同时满足市场标准和学术标准, 必须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 加强与细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

对于目前校外毕业设计出现问题较多的现状, 需要它的质量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学生所选择的题目与所学专业之间往往差别较大。 (2) 加大了时间的不确定性。 (3) 加大了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难度, 使系统的管理变的更为困难。因此需要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体系。

2 毕业设计的“十环”过程管理办法

所谓的“十环”过程管理办法是指我校将校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划分为10个环节, 即:毕业设计布置环节、对所选课题的论证环节、开题报告环节、定期交流环节、中期检查环节、限期整改环节、验收环节、答辩环节、成绩评定环节、评优环节。由校内外指导教师针对每一环提出具体的要求, 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章可循。

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使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学生在论证过程中软件使用、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其具体过程管理办法如图1所示。

2.1 毕业设计的布置环节

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甚至成败, 如果指导教师拥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又有很好的责任意识, 那么毕业设计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所以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的指导教师我们都在其职称上进行严格的限定, 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不但要求所从事的工作与该专业相关, 还必须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级技术以上职称, 并且必须经过系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单位确认才可。同时对于指导教师德数量我们也有严格的限定, 最多为10人。

2.2 课题论证环节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就是选择题目, 在整个的设计中这一步可谓是最关键的。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成败, 因为好的选题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动力, 让学生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上更加自如, 更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更加的自如、自信, 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正确的选题, 要做到如下几点:

2.2.1课题由校外指导教师布置, 再经过校外、校内指导教师认真的商榷、讨论, 方可确定。在过程中严格避免重复选题。要尽量做到一人一题, 如果一个课题由多个人完成, 需在每个学生的课题中加入不同的副标题, 确保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内容。

2.2.2选题要符合学生的专业, 并且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开拓性。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限定时间适当调整选题的难度和内容包含的大小。确定题目后, 不能随意改变, 如必须增减, 需经过校外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批准后, 报系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审批。

2.2.3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 校外指导老师应根据本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 选择公司实际的开发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2.2.4选题工作结束后, 由校外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题目的意义和要求和进程安排, 指定进程计划、并拟定任务书。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制作等工作。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特长结合实际项目选择自己的课题。

2.3 开题报告环节

常规开题报告的审查小组一般由5位以上的专业老师组成, 对学生所选的课题进行把关。

但考虑到学生的实习地点在全国各地, 往返学校十分不方便, 而且企业指导教师也不可能都汇聚在学校, 所以开题报告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可以在网上召开视频会议, 也可以采取电话会议的方式, 听取学生的开题报告。虽然听取报告的形式可以适当变通, 但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中必须包括如下几点内容:

选择题目的依据, 研究选择题目的目的及意义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具体方案等;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进度计划等;文献查阅及综述。

2.4 定期交流环节

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与学生交流的时间, 给学生答疑解惑, 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进度, 其中校外指导教师为每周一次, 校内指导教师为两周一次。学生每周必须填写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手册, 将过去一直的设计完成情况和疑问反馈给指导教师, 并制定下周工作计划。由校内外指导教师根据管理手册分别作出相应结论, 并提出指导意见。管理手册以周日志的方式体现, 必须有指导教师签名和学生认可签名。

如果经费允许, 本系和学校应适时派出有关领导参加的毕业设计 (论文) 检查指导小组, 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和慰问, 同时和企业进行沟通, 向企业表示感谢。派出这样的小组, 对加强校企联系, 鼓舞师生士气、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一定大有裨益。

2.5 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可以采取视频会议等形式召开, 除该生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外, 还应该至少有一名其他专业教师参与中期检查。中期检查要确实有效的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检查的内容包括: (1) 检查硬件的调试情况。 (2) 检查软件的演示情况。 (3) 检查过程手册的填写情况。根据以上情况学生要对毕业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解决问题, 保证进度。

2.6 限期整改环节

在中期检查中如发现有存在问题较大的情况, 由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制定限期整改方案, 确保设计的正确性, 及时性。如未能完成, 则取消毕业答辩资格, 成绩判定为不及格。严格避免学生在阶段的侥幸心理, 也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 使每个设计都能够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

2.7 验收环节

毕业设计即将完成时, 校外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课题完成情况, 并结合软、硬件成果给出验收成绩, 此成绩要记录在成绩评定里。

2.8 答辩环节

毕业答辩主要是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最终的验收, 其中包括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 以及设计的创新性等等。所以该环节至关重要, 但考虑到学生分布在五湖四海, 所以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可以在企业现场或者采取视频会议或者电话会议的形式进行,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设计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进行答辩。具体答辩时间段安排与校内毕业设计同 (基本安排在6月份中下旬) 。

学生应在答辩前两周左右提交设计材料, 有校外指导教师写出评语, 并进行答辩资格审查, 之后再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以上项目。完成以上审查后由评阅人进行评阅, 评阅人由两人组成, 评阅后评阅人要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交代给相应的指导教师, 之后由指导教师通知学生进行整改。确保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3位以上教师组成答辩小组组织学生答辩, 学生答辩时要求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答辩时间每个学生大概30分钟, 个人陈述与回答问题各占一半时间。答辩专家根据毕业设计答辩指标体系进行考核和评定。

2.9 成绩评定环节

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验收成绩、论文评阅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构成如下:验收:30%;论文:40%;答辩:30%。

2.1 0 评优环节

参加评优的学生必须参加大组答辩, 经过大组答辩成绩为90分及以上的毕业设计将被评定为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评优过程中应把握优秀标准, 选出符合优秀毕业设计标准的毕业设计。

3 结束语

通过在08级学生中实施上述双师制“十环节”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办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关于校外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旨在通过此文与各位同仁一并探索校外毕业设计管理的有效办法, 从而提高3+1教育模式中1阶段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烈平, 谢丽婵.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与实践.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3+1导学模式 篇9

因此, 在混班混编管理模式下的“9+3”学生, 接收到了来自于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关心, 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活动中, 更多的教师是强调对“9+3”学生应该实行常态化管理, 以利于他们将来能独自立足于社会, 这种观点从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可以成立, 但如果我们真正置身于藏区, 亲眼目睹这些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完成水平不高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 亲眼目睹修建乡卫生院却缺医少药, 在部分“一人医院”独自开展工作, 没有业务交流与学习, 有了新设备, 因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而无法使用甚至根本不拆包的场景, 就会思考这种常态化教学管理模式在藏区基础教育达到一定水平后, 与内地学生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施行是否会更科学, 是否真正适用于“9+3”学生。现实是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学生的特殊性问题, 他们需要区别对待, 此时教师的导学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学生又处于混班混编的模式, 如何组织好一间教室里的两类学生, 需要在合作的状态下进行。这种合作来自于教师、内地学生、“9+3”学生3者之间, 这也是我们提出的导学合作模式, 即根据实际情况, 提高“9+3”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明确学习目的和提高就业能力做充分准备。

1 导学、合作学习的内涵界定

《教育辞典》中解释导学式教学法是指,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渐进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语词大词典》中的导学是80年代初国内诞生的教学法理论之一, 它以自学—解疑—精讲—演练为基本结构,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国内很有影响的教学改革。目前, 国内一大批大、中、小学和各类院校重视和运用导学式教学法。

合作学习在《澳大利亚教育词典》中也称为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指在小组内完成的学习。通过个人努力各自实现学习目的, 它强调在无竞争环境中切磋。

导学合作教学法尚没有从相关学术概念中独立提出。基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从上述概念中, 笔者比较倾向于将《教育辞典》中的导学式教学和《澳大利亚教育词典》中的合作学习的概念加以提炼, 即导学合作法。它是指以教师为主体, 通过初步讲授后, 针对同一教学班中的特殊教学对象专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 在小组内进行导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不同的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研究的走向

有人认为教学“方法者, 教育者引导学生为相当的活动,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所采用的态度、作为与步骤也。在划谓之教授法, 重在教师只灌输, 轻视儿童之自学, 故有人改为教学法。命意较前差强, 然亦有语病, 因其所指究为教与学乎, 抑为教之学乎, 颇难予人清晰之概念。宜改名为导学法, 于意义上固为明显, 于学理上也较有根据也”。[1]学者赵廷为认为, 教学为一种刺激和指导儿童的学习的活动[2]。

李森、赵鑫在《20世纪中国教学论的重要进展和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中国教学论的基本论题就是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功能、教学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小学各科教学法、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3]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提出, 当今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应是“面向人人”, 倡导“民本思想”,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 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教育需要, 教学上强调“实行能力”, 类同于现在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4]。

学者王秋娥认为,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效果的作用基本是肯定的, 它可以巧妙地协调个体化的目标结构与合作的目标结构, 符合心理学关于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精加工”的相关理论, 更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其学习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5]。

国内学者陈琴、白学军等人认为合作是个体之间一种相互依赖、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

就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学者徐可玲从心理学的角度调查发现, 内地西藏班的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学习方面的学习成功动机水平低于区内藏族高中生, 与其他方面的成功动机相比较也显得较低。经过其教学实验,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 可以提高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主要是将心理上的优势展现了出来[6]。

有人认为, 在组织解剖学课程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导学式教学法的创新研究, 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学习能力, 经过与对照班的比较发现, 实行导学式教学法的少数民族班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较好,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 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7]。

在国外,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兴起了教学科学化运动, 其核心就是探索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为此, 教育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创造地学习, 奥苏贝儿对有效教学法的研究最为突出;杜威的做中学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很常见, 如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运用交际法指导学生协作学习。有人曾做过研究, 美国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 强调与学生的对话, 强调学生成长、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就强调了个体与人际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现在, 62%的中学生采用合作学习, 有关合作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合理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自信、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对合作学习策略的把握方面有时不是特别适度, 造成学生参与性不高。因此, 教师的导学作用在合作教学中很关键[8]。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中外教育学家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比较多而且深入, 导学制和合作学习方法也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 对民族学生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只是从某些角度做了一些调研, 如单纯谈导学、单纯谈合作教学等, 总体都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异文化地区接受培养, 就文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适应性方面研究较多, 而有针对性的教法研究不是特别深入。阿坝州卫生学校童生智、罗晚秋进行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导学式调查研究是一个可喜的实践, 但是, 在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研究使我们又看到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引发的危机, 在这个班上进行的合作小组教学又是一次重要的教学尝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其核心意义就是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中职学校现在主要以集体授课制为主, “9+3”学生工作后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回到当地, 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更多的条件去接受再学习, 很多知识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和与其他人探讨, 需要学会独立。因此, 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为藏区培养合格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成功开展混班混编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如何兼顾两个学生群体的教学质量, 导学合作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有益的探索。

3 从4个维度探讨导学合作教学方法的建构

3.1 从理论构建维度: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因材施教, 各得其所”, 孔子的“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也是经典的导学理论。自京师大学堂第一次引入班级集体授课制以后, 经过多年的实践,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我们希望体现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实际上也是导学的初期准备, 他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 是为了儿童、青年准备充满认知和经验作为课程”。

“教育评价之父”泰罗著名的“八年研究”得出的“泰罗原理”指出, 教育目标是促使学生相信, 满足学生需求又能指向未来, 强调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技术兴趣和实践兴趣。

保罗·费雷勒在《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中提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取决于以学习者的实际为起点, 由他们已知的东西、事物的实用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入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 增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社会效率, 在风行了三百多年以后,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难以持久, 逐步暴露出了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后续学习能力提高的弊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除了“做中学”, 强调在现实中学习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师生关系提出了“以儿童为心”, 而不是以“以学校、以教师为中心”。

由此可见, 采用导学合作教学法, 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9+3”学生来说, 在统一行政班的班级授课制中学到了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将教师的个别辅导调整为导学式教学,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做好预设课程安排;将内地学生与“9+3”学生的“一帮一”模式改为合作小组学习, 利用课堂复习时间和课余时间开展活动课程,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2 从“9+3”学生心理维度:重塑自信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 活动才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基础。“9+3”学生来自于藏区各个县, 学生到内地学习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 由于文化基础差, 部分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不是特别流畅, 对内地的生活不太习惯, 面对总体文化水平高于“9+3”的内地学生, 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更加不足。特别是专业术语方面, 学生还存在识记后转换再理解的过程, 而内地学生已经完成了识记, 可以直接到理解识记的过程, 教师在班级授课教学中, 无法顾及这个环节。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首先, 让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意识到“9+3”学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我一个人太差”, 减少其自暴自弃的念头。其次, 教师的教学导入, 让问题的条理更清晰, 有时间去消化教学内容, 改变“9+3”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不能、不愿提问的现状, 在小范围内的发言不会招致全班的注视, 放松心情, 大胆提问, 创设出无竞争的学习氛围, 学会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独立思考。第三, 组内关系融洽, 教师与“9+3”学生的交流更多是平等的讨论而不只是站在讲台上。“9+3”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交流更是广泛, 有来自于生活、学习、理想、职业的话题等, 最主要的是“9+3”学生会发现内地学生也存在某些知识点的不足和陌生, 大家在基础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专业学习方面应该都是同一起点, 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从以上3个方面分析, 学生有学习的需要, 小组学习提升了兴趣,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随之得到改善。

3.3 从教师心理维度:更富有价值,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授课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在教学内容的理解、课程设置、因材施教等方面积累着自己的经验。教师或多或少也接触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 可是, 像“9+3”这样受到高度关注的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 可能在潜意识中也存在用以往的经验来应付的心态。然而, 随着执业准入和就业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推进, 如果按照以前的常态化加个别辅导和现在实行的“一帮一”的方式, 对理论教学的改革效果不显著。如果学校鼓励教师以“9+3”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改革, 教师可以有机会先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背景和家庭、社会因素等, 学生增强了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 需要明确的是教师的主体性位置和学生的客体性位置。其次, 教师的主导性不变。由教师主导教学的课程设计、有效提问、实践训练、课后复习, 特别是课程设计, 包括教学大纲要求和针对“9+3”学生特殊的关于人文的、地方特点的、个人性格特征的综合课程。第三, 合作学习的组合是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9+3”学生是固定的, 教师每授完一门课会变动一批人, 又是流动的, 组合进去的内地学生是相对流动的, 这样便于学生沟通交流。

可见, 多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这项教改之中。不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 也不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而是强调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混班混编的模式下, 这种探索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 这种模式成功与否, 单靠一名教师或几名教师是不行的, 需要有业务部门的认可, 集中培训, 分次交流, 共同推进。

3.4 从社会需求维度:为藏区培养适用的人才

学者万明钢认为, 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对某些具体的课程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评价和模仿上, 而应该从更普遍的意义上研究不同的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理解、承认、尊重的社会条件和教育途径[3]。

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提出:“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 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 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更加丰富的人类的前景。”[6]

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卫生人员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 还要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很熟悉, 便于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切实保护民众的健康。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回藏区就业, “9+3”学生都有义务承担宣传党的政策、时事, 与百姓沟通等多项职责,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专业以外、课堂内外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4 结论

混班混编管理模式无疑是成功的, 对文化融入、学生之间的沟通都是有益的。出台的“三禁两不”、“五项教育”、“中职学生十不准”等制度, 不仅帮助各中职学校统一了管理“9+3”学生的标准, 更是对所有中职学校学生进行了统一管理, 为国家打造“人力资源大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现在所述的导学合作教学法虽然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先试点再评价。

摘要: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后按照混班混编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确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是一种成功的跨文化教育管理模式, 其侧重点是强化藏区学生的常态化管理。但是, 在教学上却忽略了学生文化基础差、部分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等特殊性, 仅仅简单地采用“一帮一”和个别辅导等方式。为了加强“9+3”学生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上行政课的复习时间和部分业余时间, 试行以教师为主体的导学制, 是将教师、内地学生代表、“混班混编”的同一行政班的“9+3”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的导学合作制, 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交往能力方面,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学合作,“9+3”混班混编管理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家菊.教育原理[M].上海:中华书局, 1935.

[2]赵廷为.教材与教学法 (第一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4.

[3]李森, 赵鑫.20世纪中国教学论的重要进展和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 2009 (10) :42-48.

[4]傅正洪.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20-21.

[5]王秋娥.合作学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与学习效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81-83.

[6]徐可玲.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内地西藏班高中生的学习动机[D].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08.

[7]童生智, 罗晚秋.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学导式”教学法的初步调查[J].医学教育, 1989 (7) :47-48.

3+1导学模式 篇10

1“1+3”高效模式的创建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1999年尖椒种植技术引进到黎城, 由于市场价格好 (12~14元/kg) , 种植户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一亩尖椒买彩电, 二亩尖椒骑摩托”的顺口溜到处流传。从此, 尖椒这一富民增收产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认可,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到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 黎城县曾有“华北尖椒第一县”之称。但是, 由于长年种植、品种混乱和技术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尖椒病虫为害逐年加重, 产量效益急剧下降。在国家“绝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 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试验, 终于创建出了玉米套种尖椒“1+3”高效模式, 即在两垄玉米之间套种三垄尖椒, 实现了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1+3”高效模式的增产增效理论

2.1 从作物生态位互补理论来看

其一玉米喜光喜温, 光饱和点高, 光补偿点低, 光合速率可达80~100 mg/dm2h CO2, 为典型的C4作物, 生长盛期适宜温度为20~25℃, 在高产高效栽培中为高秆作物。而尖椒秆矮、耐阴。在两者生长盛期, 玉米70%以上叶片集中于100~165 cm高度, 而尖椒80%的叶片分布在60~90 cm高度, 二者占据不同的空间, 配置层次化, 提高了光能的利用效率和通风性能。一方面有利于玉米充分利用空间潜力发挥个体优势, 从而达到穗大、粒多、产量高的目的。另一方面尖椒种植3垄的宽度大于玉米植株的高度, 不影响尖椒受光和后期着色, 这也是“1+3”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

其二, 尖椒定植后不久即进入高温高湿天气, 易落花、落叶、落果, 且病毒病、疫病及日灼病发生严重。玉米植株高大, 根系发达, 生育过程中需水量和叶面蒸腾量均大, 如遇到降雨过多造成田间积水时, 玉米可以减轻涝害对尖椒的影响, 宽大的叶片遮阳调温, 形成一个有利于尖椒生长的小气候, 可有效控制尖椒的“三落”发生, 减少病毒病、疫病及日灼病的发生, 并可在早霜来临之际作为屏障预防轻霜, 延长尖椒的采收期, 提高尖椒的产量和品质。

2.2 从“营养生态位”理论而言

玉米和尖椒都属喜氮作物。经多次试验表明, 玉米和尖椒的吸氮高峰期异位互补, 时间的错位使氮素利用效率较单作提高20%以上。且尖椒90%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20 cm的土层, 而玉米根系则向下延伸, 可减少作物间根际养分和水分的直接竞争, 满足作物对养分水分的需要。尖椒和玉米共生期需水需肥特性基本相同, 只要按照辣椒的需水需肥特性进行灌水和施肥, 就能满足玉米的需求, 节水、节肥, 易于田间管理。

3“1+3”高效模式的栽培方式

以360 cm为一带, 南北走向起垄4条并覆膜。垄宽80 cm, 垄高15~20 cm, 垄沟10 cm。第一垄打孔种植2行玉米, 其余3垄打孔移植6行尖椒, 一孔双株。玉米小行距30 cm, 大行距330 cm, 株距20 cm, 亩留苗2 000株左右;尖椒行距40 cm, 株距40 cm, 亩定植4 000~5 000穴, 亩留苗8 000~10 000株;玉米与尖椒间距55 cm。一般肥地稀植, 薄地密植。

4“1+3”高效模式栽培技术

4.1 选地整地

选择土质中性或偏沙性、土层肥厚、灌溉便利的地块, 不适宜低洼盐碱地和沟旁漏水田。结合春耕, 每亩集中深施农家肥5 000 kg, 碳铵75 kg, 磷肥75 kg, 硫酸钾20 kg, 硫酸锌2~3 kg。耕深一般以25~30 cm为宜, 耙平起垄, 选用90 cm宽微膜覆盖。

4.2 选用优种

玉米选用株型紧凑、优质、抗逆性强的大穗型品种, 如农大108、屯玉2号、奥利3号等。尖椒选用高产、抗病性强的日本栗木三鹰椒、新一代三櫻椒等。

4.3 适期早播

玉米要用包衣种子, 4月下旬在膜上打孔种植。尖椒采用阳畦或大棚建立苗床, 于2月下旬播种育苗, 每8~10 m2苗床可移植1亩大田尖椒, 每亩大田用种100~150 g。5月中下旬或6月初出圃, 在膜上打孔移栽。移植时要保证秧苗母土不散, 膜孔覆土要严。尖椒壮苗的标准是:株高10~15 cm, 苗龄70天左右, 真叶10~14片, 节间长1.2 cm。

4.4 科学管理

4.4.1 浇水:

尖椒定植后3~5天轻浇一次缓苗水, 待地皮泛白时及时中耕保墒。开花前一般不浇水, 以利蹲苗。

4.4.2 追肥:

玉米和尖椒都是膜上种植, 不利于生长中期施肥, 一般提倡采用“三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但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尖椒的现蕾期、初果期、盛果期采取叶面喷施植物动力2003、磷酸二氢钾、爱丰、农丹等叶面肥, 可促进植株生殖生长, 增强光合作用。

4.4.3 尖椒病虫防治:

对尖椒病毒病可用病毒A 800倍液或菌毒清200~300倍液以及植病灵、病毒灵等轮换喷雾防治。疫病可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灌根处理, 或用85%疫霜灵粉剂300倍液或64%杀毒矾粉剂600倍液喷施, 5~7天喷一次, 连喷二三次。

4.4.4 玉米抽雄打顶技术:

玉米授粉完毕后要对其及时进行抽雄打顶。多次试验表明, 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使玉米增产5%~10%。另一方面, 玉米抽雄打顶降低了玉米高度, 有利于尖椒受光着色, 提高品质。

4.4.5 玉米站秆扒皮技术:

玉米站秆扒皮晾晒可以加速果穗和籽粒水分散失, 促进脱水、晒粒, 提高籽粒等级。扒皮晾晒的时期是在蜡熟后期。据测试, 在玉米蜡熟后期扒皮晾晒15~20天, 含水量可降低14%~18%, 早熟5~7天, 可使玉米增产5%左右。

5 效益分析

上一篇:游记教学下一篇:手术治疗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