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培养模式

2024-07-19

6+1+1培养模式(共12篇)

6+1+1培养模式 篇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目前, 河南省已经批准了首批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阵地, 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 而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 构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尽快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了解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是关键。而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 绝大部分是“出校门进校门”, 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还没有完全到位, 教学方法和技巧还没有完全熟练掌握, 教学水平需要尽快提高, 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不足, 一线企业经历缺乏, 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这造成很多青年教师“水土不服”, 不能很快胜任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 尽快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改革内容与目标

2.1 改革内容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 探索“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即通过师德引领、以老带新、职岗培训、企业实践、项目激励、二员推进6种途径, 并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 实施选拔奖励, 从而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2.2 改革目标

通过“6+1+1”培养模式, 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增加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 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实现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的增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 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培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垂直的单向管理, 师生之间平等地位和互动关系缺失, 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许多青年教师认为教育学生是辅导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 从而造成了育人的断层现象, 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

2.3.2 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 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近、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相似的教师, 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 原因就在于教师育人能力的差异。许多青年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偶发事件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指导。许多青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缺乏创新意识, 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提示我们,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水平, 必须注重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 从而推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2.3.3 青年教师“研究型”观念向“应用型”观念的转变

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出身于研究型培养体系, 有着惯性的思维定势。而高校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倾向于学术科研的考核, 再加上职称晋升的强大动力需求, 青年教师热衷于学术科研。高校对“应用型”能力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 实践能力的高低在待遇上无任何差别, 所以青年教师缺乏转变思维的推动力。要想提高青年教师“应用型”育人能力, 首要问题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研究型”观念。

3“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实施方案

3.1.1 培养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通过外出培训、举办相关讲座、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来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 培养其奉献精神。

3.1.2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 做好传帮带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 通过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使他们逐步成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带头人。

3.1.3 加强职岗培训, 提高青年教师育人技能

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 并结合青年教师的教育背景、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派遣青年教师进修培训, 从而弥补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不足, 全方位提高其育人技能。

3.1.4 组织企业实践, 提升青年教师“应用型”能力

大多数青年教师对生产一线了解不足, 理论与实践脱节。通过让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 与企业沟通, 了解岗位需求, 解决工学结合的问题, 既符合“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 又可以为青年教师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从而提升其“应用型”能力。

3.1.5 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通过学校“学术技术梯队”项目建设, 让青年教师由学术技术新秀逐步成长为学术技术骨干, 继而成为学术技术带头人;通过“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使青年教师逐步了解并掌握教学规律, 从“怎样教好课”向“为什么这样教”的更深层次目标迈进;通过青年基金项目, 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科研的主力军。

3.1.6 强化“辅导员”、“实验员”制度, 推进青年教师管理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辅导员工作, 促进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需求, 融入学生、感知学生, 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及因材施教的问题, 从而在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 还要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对“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教师不仅是实验实训的准备者, 更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情景设计者、项目制订者、任务驱动者。青年教师通过承担实验员工作, 加深了对现有仪器设备的认识, 了解了学校实验实训现状、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实际水平, 为今后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工作打下了基础。

3.1.7 严格考核评价, 确保培养效果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制订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 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对本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确保培养效果。

3.1.8 实施选拔奖励, 激发创业热情

将青年教师的综合评价纳入选拔奖励考核内容中来, 在项目评选、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人才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 激发创业的热情。

3.2 实施方法

制订“6+1+1”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细则 (见图1) , 建立健全验收考评制度, 从而确保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 保证培养效果。

3.2.1 加强师德建设

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 加强师德建设, 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3.2.2 完善、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1) 建立导师选拔机制, 构建导师管理制度, 明确导师的准入资格和职责。导师由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熟悉各个教学环节、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 他们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多年, 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的导师由系部提名, 由学校人事及教务主管领导讨论通过, 经导师本人同意后, 由校长审查批准, 以学校文件形式公布青年教师导师的人选, 并报人事处及教务处备案, 导师对每位青年教师的指导期限一般为3年。

(2) 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应根据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承担的教学任务, 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可对其教学方法、讲课技巧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 与青年教师讨论所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指导期间, 至少为青年教师上一门示范课, 深入所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 并予以具体辅导。指导青年教师完成一轮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 如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设计) 等。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 带领青年教师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 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3.2.3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训体系

学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专项培训体系, 包括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专业课程培训学习、外出进修学习等培训体系。青年教师根据个人教育背景、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出专项科研申请, 经学校批准, 安排专项资金后开展。

3.2.4 制订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

制订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 落实实施细则、待遇及考核办法, 委派青年教师担任学生顶岗实训指导教师, 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 逐步使青年教师成长为企业生产岗位的“技术员”。

3.2.5 加大青年教师教研、科研项目扶持力度, 完善项目申报、成果验收和奖励机制

学校在现有的青年教师教研、科研项目的基础上, 加大资金投入, 使资金能够保证教研、科研项目的圆满完成。项目申报引入竞争机制, 让有重大研究意义、有挖掘潜力、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脱颖而出, 而不是使青年项目变成专门“照顾”年轻人的福利。从严制订项目验收标准, 保证项目质量, 引入奖励制度, 激发青年教师参与项目的热情。

3.2.6 完善、落实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实验员的培养制度

(1) 制订青年教师辅导员、实验员工作岗位锻炼制度。学校出台相关制度, 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承担一届辅导员或实验员工作, 以便促使青年教师更快转换角色, 尽快从思想、组织管理能力、育人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2) 加强辅导员、实验员岗前培训。制订辅导员和实验员培训计划, 根据辅导员、实验员岗位的能力要求, 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岗前和在岗培训。 (3) 明确实验员、辅导员的待遇。出台辅导员、实验员岗位津贴的发放办法, 将辅导员、实验员工作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结合起来, 优化辅导员激励机制, 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完善辅导员、实验员工作考核机制。制订辅导员、实验员的管理和考核办法, 明确辅导员、实验员的“责、权、利”, 并与岗位津贴挂钩。

3.2.7 建立完善的检查验收和考评制度

对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培养途径的各个环节制订相应的验收制度及反馈制度,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并加以完善。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通过企业、学校、学生、同行等多方面参与的共同评价, 从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等方面综合评价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3.2.8 制订公平公正的选拔奖励制度

学校制订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和奖励制度。在人事变动、干部选拔、评优评先中, 按照青年教师综合评价情况来认定。对于纳入培养体系的青年教师, 验收评定优秀的, 给予一定奖励。这样既可以增强培养体系的吸引力, 又可以给项目实施中的青年教师压力和动力, 同时又可以为学校选拔优秀合格的人才。

4 实施效果

本培养模式在我校实施以来, 得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 分别针对自身情况找好切入点, 并认真贯彻和实施。经过几年的实施, 成效显著。

4.1 完善了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途径

通过师德引导、以老带新、职岗培训、企业实践、项目激励、二员推进6种途径, 并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实施选拔奖励,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4.2 促进了青年教师全方位成长

通过导师的指导, 青年辅导教师培养、青年实验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等活动, 缩短了青年教师上岗后的磨合期, 使其尽早进入角色。青年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特点和培养模式结合起来, 找准定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4.3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6+1+1”培养模式的实施, 可以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促进教学相长;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促进“学、研”结合;可以增加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 促进工学结合。

实践表明, “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具有推广价值。

摘要: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 探索“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即通过师德引领、以老带新、职岗培训、企业实践、项目激励、二员推进6种途径的实施, 并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 实施选拔奖励, 从而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能力培养

6+1+1培养模式 篇2

绥德辛店中学 冯娜

【内容摘要】:我校正在尝试一种教学模式叫“6+1”教学模式。在学习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关键词】:“6+1”教学模式 预习自学 互动交流 展示 检测 在我校全体教师努力地探讨研究下终于初步形成“6+1”教学模式。所谓的“6+1”教学模式是指六个教学环节加一条主线。六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前预习、以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及达标检测;一条主线是指教师导学,贯穿始终。现在我用这种模式上课已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我对这一的教学模式很是怀疑,正如许多人说的一样:教都教不会,自己怎能学会。再说用原来的方式上了十多年的课,让我突然改用这种模式上课,打心底里接受不了,可是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试着一点点的将这种教学模式搬到我的英语课堂上,感觉效果比以前好多了,最起码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上到处呈现着活跃的气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而且学生学的愉快,教师也教的轻松。

自从学习“6+1”教学模式以来备课时我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如何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提纲,如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展示,以及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就是课前预习,课堂互动交流、展示及课后检测。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结合预习提纲自学,提前熟悉文本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我制定的预习提纲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词汇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组内互学等办法尽可能做的课前会读、会写单词;第二部分为熟读文本中的每句话,找出重、难点词汇、短语及句型,并与组内同学探讨及解决疑难并落实在笔记上。第三部分是读,课前反复地阅读课文,做到最大程度地熟悉文本知识。有了这些要求,学生才能预习到位。在学生交流讨论一会儿后,我让学生个别述说,重复,争辩。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下来或口头表述。有些重难点学生把握不好,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常深入到学生中去看、去指导。最后由学生进行展示或让学生讲给学生听。

二、课堂互动、交流及展示

课堂互动交流即组长带领组员就老师出示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进行一一讨论解决,最后再展示给大家。

展示课的主要任务是:

1、熟练掌握新单词。

2、讲解预习过程中找到的重点、难点短语及句型,边讲解,边造句(这时我特别注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最后面对全体学生统一穿插提问和巩固。

3、仿照课文编对话、简述课文和个人创作。

4、做好笔记(摘录本文的重点、难点、收获或整理错题等)。

三、课后反馈检测

这里要求学生对课堂或近来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和检测。对于较简单的知识,我常常设计为口头复习,大多情况做一些书面练习题。口头复习是分任务讲解或提问重、难点。做书面练习题时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自 2

己做,在讨论并核对答案后,各组讲解自己的题目。这时学生难免会有些讲解不到位的地方,其他组的同学加以补充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在笔记本上。

总之,本次在教育教学改革对我触动很大。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并将此模式更大程度的运用到教学中。我相信这次教育教学改革会使我校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6+1+1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改革模式

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的表演专业是学校专业试点综合改革重点专业之一,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在本质是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有着根本的区别,专业院校是专门培养演员、作曲技术和理论研究技术的专门人才的单位。而地方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层音乐表演、基层文化馆站的艺术指导及管理、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能手的单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办学模式一直都在改革,但绝大部分仍在走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期望,其核心问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对人才的服务面向和人才的职业适应性、规格多样性特征缺乏针对性的认识;教育观念存在差距,课程建设没有紧紧围绕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这个核心来构建、取舍、优化、整合;在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对接模式构建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实质性地进展。

音乐表演专业改革试点以来,探寻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本科教育多样化的大环境中,如何推进音乐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探寻、改革具有地方院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6+1”艺术实践改革项目的实施方案

“音乐表演6+1”项目主要通过经典音乐剧、经典歌剧选段、经典舞蹈作品、经典歌曲、经典戏曲选段、经典器乐作品6个表演项目加上1个“音乐作品创编”项目的演练,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主要对象:1 ~ 3年级音乐表演专业。

1.1 经典音乐剧演练(声歌系)

本实践项目主要演练《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音乐之声》等经典音乐剧片段。

1.2 经典歌剧演练(声歌系)

本实践项目主要演练《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蝙蝠》《伤逝》《江姐》《党的女儿》《苍原》等中外经典歌剧名段。

1.3 经典舞蹈作品演练(舞蹈系)

本实践项目主要演练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东方红》《丝路花雨》《孔雀》及外国舞剧经典《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经典片段。

1.4 经典歌曲演练(声歌系)

经典歌曲的演练主要指选用经典优秀的民歌、通俗歌曲、创作歌曲等,用音乐表演活动中常用的表演唱、齐唱、重唱、对唱等舞台形式表现出来。

1.5 经典戏曲名段演练(声歌系)

本项目以中国著名剧种京剧《沙家浜》《红灯记》、越剧《梁祝》《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和花鼓戏《刘海砍樵》《打铜锣》等经典唱段为主要演练内容。

1.6 经典器乐作品演练(钢琴系、器乐系)

根据学生主专业方向(钢琴、二胡、扬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演练经典的中外独奏、齐奏、协奏、合奏器乐作品。

1.7 音乐作品创编(音乐学系+器乐系)

创作(作词、作曲)即学生自己创作各种风格的声乐、器乐作品和舞蹈音乐,同时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作曲、配器、音乐制作技术,把创作的作品变成舞台上的有声有形的成品,并在舞台上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

2 改革目标的主要内容

2.1 确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自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按照《纲要》精神,定位于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培养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应用型人才。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立足本地文化、演艺行业,为农村、城镇的演艺团体、文化管理、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规格多样的音乐人才。

2.2 转型师资队伍结构

因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办学与专业院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师资结构配备上通常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演艺资质,这是一个典型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范畴。因此,我院的学源结构组成既有来自音乐院校、师范大学、留洋海归,更有戏剧团体、演艺公司、文化产业主管、科研院所等从业经历的演员、导演、主管、科研人员的教师。

2.3 调查研究,探寻行业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素质的期望

过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了解社会、行业对音乐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如中小城镇演艺行业既需要弹、唱、舞、演等技能、技术型的人才、也需要有一定节目编排、创意、创新型人才;文化管理、企事业单位要懂群众艺术管理、流行音乐制作、大众化演艺等方面技术高超、适应社会、懂交际、能协作的人才。

2.4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从2010年开始,课题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研究了音乐表演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突出专业技能、强化理论基础、完善实践环节”的原则,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2010 ~ 2015年,围绕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完成相关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实践活动开展。构建了“知识多元、能力多样、职业性强、素创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

2.5 调构课程体系——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知识多元为目标

根据当今社会对应用人才的要求,我们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并构建“通识、音乐基础理论体系”和“一赛二会三体验与音乐表演6+1实践体系”,把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拓展课程高度融合,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元与综介应用。

2.6 完善、践行人才培养途径

以实践体系为主线、以素创兼备、能力多样为实效,完善、践行人才培养途径。首先,搭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两个能力培养平台;2011年,在原有传统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规范了以音乐学专业为主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一赛二会三体验”的模式。2014年,构建了音乐表演6+1实践体系。构建、规范、践行了“基本功锻炼”、“素创兼备”和“行业应用”三大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完善了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基本功锻炼”环节——一赛一演一汇报:“一赛”环节指“音乐基本功”比赛;“一演”指“音乐表演6+1”艺术展演周;“一汇报”指各专业方向的教学汇报。

“素创兼备”环节——社团活动+晚会:包括校内重大晚会、毕业(设计)晚会以及社团活动等。

“行业应用”环节——实习、调研与演出:包括见习实习、社会性演出、田野调查、社区辅导等直接与社会服务对象接触的活动。该环节以合作教育为前提、对接职业为主旨,主要通过对接地方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演艺行业以及新农村、城镇社区等主要形式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

3 研究和改革解决的核心问题

3.1 解决了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

我们根据社会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素质的期望,践行“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对接、能力与职业需求对接”的培养理念,构建了“知识多元、能力多样、职业性强、素创兼备”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3.2 解决了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问题

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音乐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课程内容,构建“通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一赛二会三体验与音乐表演6+1实践课程体系”。

3.3 解决了能力培养与职业对接问题

本改革试点主要通过对接地方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演艺行业以及新农村、城镇社区等主要形式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较好地解决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问题。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创新之处

4.1 理论上:明确定位,真正把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人才培养与专业音乐院校办学模式区别开来

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即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然后确定人才培养的性质,即适应职业、规格多样。

成果紧扣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服务地方、规格多样、职业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有别于专业院校,针对性、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和实践。

4.2 实践上:突出“应用”,实质性地构建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对接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本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对接地方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以及新农村、城镇社区等主要形式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取得实际效果。

4.3 注重文化传承,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文化传承创新

本成果将湖南传统音乐文化、地方戏曲音乐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建设和艺术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效地发挥了地方高校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能,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

“1+6”现代养羊模式初探 篇4

关键词:“1+6”现代养羊,做法,实施效果

临安市是山区养羊的重点市之一, 自1999年来, 通过杭州正兴牧业有限公司引种推广波尔山羊, 杂交改良本地山羊, 发展波尔杂交肉羊“天目优质肉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肉羊业得到长足发展, 2005年全市肉羊饲养量10.38万只。但从2006年起, 肉羊业发展速度减缓, 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偏小, 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二是养羊设施不配套, 影响实用技术推广, 给品改和防病带来一定难度。三是传统养羊, 山羊山养 (放牧度日) , 管养粗放。进入严冬寒天, 又是枯草期, 也是母羊繁殖产羔季节, 羊只营养严重不足, 导致羊体生长滞缓, 母羊流产, 瘦弱羊只或羔羊死亡, 制约肉羊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发展现代肉羊业必须从适度规模经营入手, 合理配置人力、资金、技术、设施等资源, 以增效降本。据此提出了养殖增长模式的创新, 即农户“1+6”现代养羊规模配套示范。

1 农户“1+6”现代养羊模式内涵

就是一个农户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养羊, 发展现代集约化肉羊业, 必须达到“六个一”指标, 即:有基础繁殖母羊25只以上;有楼层式离地羊舍80m2以上;有人工牧草基地1 333.3m2以上;有饲料切草机1台;有青贮窖10m3以上;年出售商品肉羊60只以上, 收入2万元以上。

2 具体做法

(1) 选户定位。根据资源和行业的区位优势, 2007年下半年在临安市养羊户中选择有事业心和养羊经验、富有科技意识、有夫妇劳力的10户为“1+6”现代养羊模式配套示范户。

(2) 提高思想认识。利用新闻媒体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 统一思想认识, 提升农户对搞好农户“1+6”现代养羊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明确有规模才能出效益, 懂管理才能保质量, 进一步增强农民搞好现代养羊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3) 科技创新。以科技培训为抓手, 举办培训班, 增强农户科技意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并在养殖技术上实现“六推六改”:一推楼层式养羊, 改平养为离地饲养;二推分群饲养, 改混群饲养为按公母、大小分群饲养;三推波尔山羊良种配种, 改本土羊为波杂改良优质肉羊;四推肥羔羊生产, 改养长寿羊为短期育肥适时出栏;五推定期免疫 (驱虫) , 改重治轻防为防重于治;六推种草养羊, 改传统放养为放牧+补饲。

(4) 政策扶持。凡每个示范户达到“1+6”现代养羊模式标准, 经验收合格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3 实施效果

通过农户“1+6”现代养羊模式示范户的建设, 标志着临安市养羊业以科技为支撑, 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六化法”养羊, 开拓创新了临安肉羊业发展的新趋向。

(1) 养殖规模化。实现适度规模养羊, 开创工厂化高效生态养羊。10户示范户2007年共养羊1 323只, 户均养羊132.3只。

(2) 羊舍楼式化。每个农户建有楼层式的离地高架羊舍, 10户共有楼层式羊舍1 320m2, 户均羊舍面积132m2。有利于搞好环境卫生,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羊只草料利用率, 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3) 山羊品种优质良种化。农户应用纯种波尔山羊公羊改良本地山羊, 使山羊的良种覆盖率100%, 优质天目肉羊出栏率达100%, 深得广大客户欢迎。

(4) 饲养科学化。实行标准化养羊, 推广应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肥羔羊生产、种草养羊、母羊高效养殖、制作青贮饲料和竹叶颗粒料等新技术、新成果, 提升科技对养羊的贡献率, 使传统养羊向现代养羊发展。

(5) 防病规模化。做到羊的口蹄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免疫 (驱虫) 程序化, 环境卫生消毒制度化, 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实现健康养殖, 保障养羊业健稳发展。

(6) 养羊效益化。由于优化人才、技术、资金、设施、管理等资源组合, 开拓现代肉羊业的规模效益, 10户示范户年出栏商品肉羊999只, 全年养羊总收入38.25万元, 户均养羊收入3.83万元。

4 实践思考

农民养羊要增收致富, 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道路, 而农户“1+6”现代养羊模式的推行, 是养羊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 “1+6”现代养羊模式推行的关键突破点:一是在母仔同圈饲养的情况下, 应用自制补料架给羊羔补饲, 保障羊羔生长发育, 为羔羊早期断奶、短期育肥、发展肥羔羊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发冬闲田种植牧草, 实行羔羊人工草地围栏放牧, 保障冬、春季羊只青饲料供应, 提高羊羔成活率, 并从根本上解决冬春枯草期间养羊死亡率高的问题, 保障养羊业的平稳发展。三是发展种草养羊, 实行农牧结合, 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注入新的内涵。在农户“1+6”现代养羊模式的示范带动下, 临安市2008年存栏100只以上的养羊户有300余户, 新增51户, 羊的良种覆盖率99%以上, 肉羊商品率84.44%, 种草逾733.3hm2, 购进切草机71台, 为现代养羊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精英中学6+1高效教学模式 篇5

“6+1”高效教学模式

课上

步:导、思、议、展、评、测

用 四环节: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总结提升

拓展应用

课 后

6+1+1培养模式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45-01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在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把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按照知识的分类和转移的规律分成两个阶段。其中“2”为第一个阶段在校学习两年;“1”为第二个阶段到企业实践学习一年,即顶岗实习。“2+1”人才培养模式中,“1”的实施要坚持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实际工作中的原则,加强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增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联动的高效多元化教育保障体系。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及就业竞争力,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顶岗”的办学目标,最终保障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稳定的和谐发展态势。

我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这种模式很受企业的欢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在顶岗实习运行过程中,除部分学生集中定点实习外,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都是分散进行的。顶岗实习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实习地点比较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问题,怎样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监控和管理,建立一套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成为高职院校研究的新课题。

一、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体系

一是实施顶岗实习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院长亲任组长,负责组织制定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计划、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研究和决定顶岗实习工作重大事项等。二是建立学院、二级学院两级顶岗实习机构和顶岗实习工作队伍,确立学院统筹、部门协调、层层落实的工作体系。二级学院成立的顶岗实习工作管理机构,负责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级学院院长一把手抓,下面由院校企合作教育科、团总支学工办等相关人员负责全学院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组织全院顶岗实习工作经验交流,落实顶岗实习工作地点。三是以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保证就业工作质量。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考评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协议》和《校企合作教育协议书》等相关规章制度,为就业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流程、标准和考核提供了依据。四是顶岗实习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硬件支撑。

学院遵循教学中心原则、科学规范原则,同分结合、重心下移,下放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教育教学、教学运行、评价、学生、干部人事等各项权力。在学院全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学院下放各项管理权限,全面推进“三自一包”。即:各二级学院资产自主管理;人员自主管理;创收自主管理;按各院学费收入比例分成。极大地调动了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一)准备阶段

教务处和各学院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和实习前的岗位培训,应包括学生签名已知晓安全教育内容;开具顶岗实习联系函,告知家长学校开展顶岗实习的情况,学生要将家长签字的回执,包括家长身份证复印件交学院;学生填写顶岗实习申请表,其中包括家长签字;与学生、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书;制定其相应专业的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大纲、确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并及时提交至教务处;各学院要将顶岗实习学生信息表上报教务处、学生处、组织部、团委等相关部门。

学生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后,根据与企业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赴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用人单位根据实习期间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与聘用的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二)顶岗实习实施阶段

各学院整理顶岗实习学生信息表,对实习学生通过短信、QQ、电话、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全程式指导”或“巡回式指导”,并做到及时更新,每周上报至校企合作教育科;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紧急情况登记制度,突发的事件要及时汇报;定期对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填写顶岗实习周志;要完成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考试成绩的评定。

顶岗实习期间,院方、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要求和培训计划。根据学生实习的企业、项目、工程进度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制定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并以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实施校企共管共育,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指导,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每个学生简历顶岗实习档案,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跟踪,实现全过程管理。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在好记录,重点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在实习单位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交流和表彰阶段

学生上交顶岗实习周报表和实习鉴定表;学生上交实习报告;组织毕业答辩委员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论文进行考核,最终给出学生考核成绩,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学生岗位能力证书,同时召开表彰大会对顶岗实习表现优秀同时答辩优秀的同学进行表彰。

三、校企双方共同做好顶岗实习成绩考核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和考核,实行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双方共同填写“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学生顶岗实习作单独一门成绩计,学生要写出实习报告,学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实习报告及时进行批阅、检查,给出评价等级。毕业顶岗实习考核分两部分:一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手册内容进行真实性,完备性,规范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考核方式为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学生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

"6+1"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7

一、课前预习

《礼记、中庸》中有句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 事先有准备就能获得成功, 不然就会失败。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每位老师都知道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预习主要就是让学生阅读文本, 遇到难字生词查工具书解决;查阅资料熟悉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依标 (纲) 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目标。我一般用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 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 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 达到什么能力。当然学习目标的拟定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可测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答谢中书书》这一课时我拟定的学习目标如下: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2、能疏通文意。3、说说文章画面的精美。4、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就具体、可测。

其次出示学习提纲。这个提纲很关键, 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 提纲的设置必须具体、细化、可操作。例如在赏析《行道树》时我拟定的学习提纲如下: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2、作者写行道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你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4、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树一样。这样就将学生在本节课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串联成一个个问题, 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过程中去获取新知。

三、互动交流

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学习提纲, 对学习提纲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文本知识的讲解、分析, 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并对课本上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如果预习目标涉及的内容较多, 我则给每小组分配任务, 组员再分工合作。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一课时, 因为这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 所以仅仅疏通文意这一环节就比较困难, 因此, 我就给各小组分配了任务, 要求第一组翻译第一段, 第二、三组翻译第二段, 第四、五、六组翻译第三段, 这样学生完成起来就容易了, 也为后面的展示做好了准备。当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 我则在小组中穿梭, 或是询问学生的进展、或是征集学生的展示方法、或是有针对性地指导。

四、小组展示

作为语文课而言,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个人朗读、小组齐读、有歌曲展示 (例如赏析《背影》这一课时, 目标中要求学生搜集歌颂父亲的诗词歌曲, 展示课上有同学就唱了歌曲《我的老父亲》, 让我记忆犹新) 、有课本剧表演 (例如赏析《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有书面展示 (主要在旁边悬挂的小黑板上展示) 。即将展示时我将需要展示的内容分给各组, 如果展示的内容较少, 那么我就要求不同的组展示相同的内容, 如果展示内容较多, 我就要求一组展示一方面的内容或几方面的内容。例如前面举到的例子《答谢中书书》, 这么简单简短的一篇文言文所涉及的四个目标各组都得展示。当然各组任务尽可能地均衡, 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根据内容的难易来确定。我分配好任务后组长按内容的难、中、易派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一般分配原则:学困生和中等生展示字词 (字词及重要内容的展示一般展示在本组的小黑板上) 、作者简介等比较简单的问题;优等生一般是讲解、分析、点评别人的回答。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 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组内成员如有展示不当, 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当学生重点展示不理想, 或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 我则统一引导讲解。

五、质疑探究

当其它组员对某组成员的展示、讲解有不同意见时, 我就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大胆讲解自己的看法, 由我来画龙点睛, 实时点拨, 统一意见。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生成性的问题, 教师往往不可预料, 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要下功夫挖掘文本, 掌握驾驭课堂的本领。

六、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全班同学进行检测, 以便确切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每节课我一般根据学生展示不理想的内容和重难点来设计不同类的检测题, 考查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检测形式也灵活多样, 我一般让组长检测组内成员基础知识, 我则检查能力提升题, 或者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组内出题互考。若检测效果不理想, 就针对出错的题目再进行讨论交流、讲解点评, 直到彻底懂了为止。

从六环节中也可见老师的“导”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条主线, 是“路标”也是“引桥”。

论“6+1”模式下的语文教学 篇8

一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充分准备

兵家说:“不打无备之战。”书中也曾写到, “预则立, 不预则废”, 也就是说没有充分准备的战争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且无论做任何事情, 事先有所准备, 方能获得成功, 反之, 就会失败, 故学生学习也同样。必须做好预习。自己动手, 查阅工具书, 扫清文字障碍, 了解文学知识, 标段标序, 熟读课文, 找出疑难, 提出问题, 这样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摸索, 自己动脑, 自己概括分析,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技能的形成。这一环节需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预习检测。

二依标自学

目标具体可测, 提纲细致紧扣。这是“6+1”教学模式的第二步, 即上课后, 教师首先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读, 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 达到什么能力;其次, 出示学习提纲, 这个提纲很关键, 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系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接着留足时间, 让学生依照目标独立自主地学习, 对着提纲逐一完成, 不会的做好标记。此环节需注意:一是目标具体可测, 提纲由易到难, 细致, 操作性强, 紧扣目标;二是教师在学生自学前, 讲清要求或要强调的, 中间尽量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学习;三是留足时间, 以免学习形式化。

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 两课时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和提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作品;能准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或用法。

学习提纲:了解《战国策》及故事发生的背景;能准确朗读课文, 查字典识记雎、怫、跣、抢、缟、祲等字的读音;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重点掌握谓、易、其许、虽然、而、以……为……、错意、广、怫、然、之、抢、休祲、是等词的含义或用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把握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学习提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概括各段内容;再读课文, 通过人物的对话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列举出我国历史上像唐雎一样的人, 并讲述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上述两课时的学习目标、提纲不仅细致, 而且很实际, 细到字的读音、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 并且切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们能通过自主学习, 真正地动起来。同时既有知识 (如第一课时的2、3) , 又有能力 (如第二课时的1、2、3) , 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第二课时的4) 。

语文课堂能否组织好, 展示的学习是否有效, 前提就取决于学习目标提纲的制定, 因为这些就是方向, 是指挥棒, 是后期学习的纲。因此, 笔者备课时特别重视目标提纲的拟定, 每课遵循细致、实际的原则, 因为这是前提。

三小组展示, 形式灵活多样, 注重全体

展示时, 笔者遵循的原则是形式灵活多样, 注重全体。展示什么, 由教师分配;谁展示, 由每组负责。因组内成员“优、中、差”搭配, 因此就由组长根据内容的难易、个性特长来确定人选。 (展示形式:个人朗读, 小组齐读, 歌曲展示, 课本剧表演, 书面展示)

展示内容也丰富多彩。除常规知识外, 从不同层面理解课文, 欣赏课文, 升华主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如教学《背景》时, 笔者让学生唱有关父亲的歌曲, 歌声唱出了同学们的情感, 也深化了主旨。展示他们事先写好的以“父爱”为主题的小诗, 学生的写作水平, 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与此同时不成诗的“诗”中流淌出人间真情。又如教学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 不同组展示不同内容, 如有关母亲的名言, 著名作品, 歌曲, 古今中外伟大的母亲及相关的故事和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学生们参与非常积极, 写的写, 唱的唱, 读的读, 一节课高潮迭起, 轻松愉悦, 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展示中感受着人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笔者所在学校由于班大人多, 每节课不能每个学生都去展示, 这就要教师发挥组织作用, 组织好课堂, 注重全体。前提是任务分配面向全体。简单, 中等, 复杂的问题都有, 各层面的学生也都有他们能拿下的, 不懂的组内讲解, 交流, 一帮一或一帮多;而且教师的点拨、讲解与强调要恰到好处, 切中要害。教师一定要关注好“角落里”的学生, 免得被遗忘。竭尽全力做到“注重全体”。这样日久天长, 语文知识从书本到课外, 能力从单一到多元, 课堂从呆板到活跃, 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在展示中得到提高。所以, 笔者说展示实现语文课堂“人人参与, 人人精彩, 人人达标”的目的, 展示是我们“6+1”模式中的核心所在。此环节需注意:一是关注学困生;二是组织好课堂;三是注意放与收, 把握好与课文的远近关系。

四质疑探究, 质疑释难, 有效生成

质疑探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要求学生敢于并善于向书本或书本外的东西提问, 从而求得对课文更深一层的理解, 甚至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此环节可谓一节课的亮点, 学生可以提出课前准备好的或是课堂产生的疑问, 而后, 生生互动解决, 如还有疑难, 教师应当及时参与解决或留到课后延伸解决。这一环节为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出现创造了机会。

五达标检测, 拓展知识, 提升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全班同学进行检测, 以便确切地了解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每节课笔者根据学生展示不理想的和重难点, 设计不同类型的检测题, 考查他们的迁移应用能力。检测形式也灵活多样, 一般让小组长检测组内成员基础知识, 笔者检测能力提升题 (一般用小黑板出示, 有时口述) 。若检测效果不理想, 就针对出错的题目, 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讲解点评, 直到彻底懂了为止。

上述六个环节是“6+1”中的“6”面, “6+1”中的“1”指的是贯穿始终的教师导学, 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参与到学习中, 随时指导、释难、小结、提升, 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路标”, 是“引桥”。

总之, “6+1”教学模式,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结构和方式, 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索、主动释疑。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则变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坚信, 语文课堂在“6+1”模式下更能生机勃勃, 语文教学方法更能扎实有效, 语文素养也能逐渐提高, 这样语文才能服务于生活。

摘要:课改十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思考、争论和探索有效率的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学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实践的机会,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1+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9

1 深入学习研究, 不断完善“1+1+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 我院进一步认识到深化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2009年, 我院与吴江市人民医院实行联合办学, 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 即:第一个“1”———职业引导:指护生于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学习, 并且掌握基础护理、健康评估2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为床边教学模式的实施作铺垫;第二个“1”———床边教学:指第二学年赴医院学习临床护理 (内、外、妇、儿科等) 专业课程, 教学任务完全由教学医院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或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资深护士和医生承担, 改变原有课堂教理论、实验室教操作, 集中进行临床见习的教学模式, 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使授课、见习、岗位体验融为一体;第三个“1”——顶岗实习:指第三学年在医院 (也可分散到其他实习医院) 跟班顶岗实习, 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并有机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以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 实习10~12个月后回校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学校毕业考试。经过研究, 我们期望通过“1+1+1”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护生尽早接触临床, 由浅入深地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能够尽早认同医院文化和护理职业道德标准, 使其更好地适应护理岗位。

2 以能力为本位, 优化与“1+1+1”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与护理岗位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接轨, 我院构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 遵循“适应临床护理岗位要求”原则设置了理论课程体系, 同时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将原有按学科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按照人体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到异常, 分别整合为护理实用人体学、病因病理学, 而护理药理学则在教学内容的取舍、重点内容的安排等方面, 力求淡化学科意识, 突出高职护理教育特色, 充分体现了专业基础课为临床专业课服务的教育理念。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改革, 则请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 以临床护理岗位为核心, 以护理工作过程为载体选择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专家联合编写护理教材、护理实践教学指导书、护理专业实验手册、护理实践技能仿真模拟实训手册等, 满足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职业教育需求。 (2) 构建“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床边教学和跟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将实践课所占比例提高至70% (包括实习时间) , 同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为此, 我院构建了“病房教室”。第一学年的专业课程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的实践课程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全部在“病房教室”中进行, 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建设, 为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程的床边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3) 根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立体交融原则构建了素质教育体系, 即以学院“诚、爱、美、洁、精”校风为素质教育理念, 以课内教学和课外养成为途径, 以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化落实专业课程考核、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为手段, 全面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

3 打造国家级实训基地, 为“1+1+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平台

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共同资助下, 我院建成了近6 000平方米的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 诚邀北京301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知名医院的护理专家参与规划与设计, 引进国外实训场所建设和管理先进理念, 将该基地打造成了“情境设置真实, 服务功能齐全、教育设施现代化、实训岗位国际化、基础技能模仿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双培养”的一流实训基地。基地设有病床130张, 具有医院门急诊、住院处、护士工作站、模拟病房、手术室、ICU、产房等工作场所, 完全模拟了三级医院的真实全貌。护理实训基地设备齐全, 且全天开放, 为护理专业的情境教学、高仿真实训模拟提供了物质基础, 使护生在校期间完全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为实施第二年的床边教学奠定基础。

4 选择适合的教学医院, 把“1+1+1”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多年来, 我院一直与医院合作培养护理人才, 但仍未进行深层次的院校合作。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要体现医院提供仪器设备、技术、师资, 学校提供管理和场地;聘请护理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成为职业技术实践教学主体。以往, 学院没有附属教学医院, 所有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以学校专职教师为主体, 存在以经验和书本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依据的现象, 与医院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临床见习和跟班顶岗实习阶段, 未能贯穿教学全过程, 所以存在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岗位不能完全接轨的问题。因此, 只有与医院合作教学, 聘请临床护理专家参与护理专业临床课教学全过程, 实行实质性的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保证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目前江苏省院校合作的现状是:三级医院, 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基本上已成为本科医学院校 (医疗、护理) 的附属教学医院, 由于医院护理人员紧缺, 不可能承担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主体之重任, 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寻求具备教学条件的二级甲等医院联合办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吴江市人民医院是苏州地区的二级甲等医院, 医疗、护理技术优良, 医护人员职称结构合理, 承担过多年护理专业实习带教和部分护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医护人员教学能力培养, 全体医护工作者对联合办学表现出极大积极性;通过考核选拔任课教师, 是理想的合作伙伴。我院护生到达医院前, 医院即成立了教学委员会, 业务院长担任教学委员会主任, 医院科教科负责教学日常管理工作, 护理部和医教科共同负责教学人员和课程安排工作;承担教学任务的医生和护士提前1个月来我院参加同课程教师的集体备课, 共同商讨教学内容的调整并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5 改革教学模式, 是“1+1+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

“1+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二个“1”———床边教学方面。护生在医院学习一年, 其主要课程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和妇产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护生在医院学习, 并非将上课地点从学院转移到医院, 更不是医护教师到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实验室实践技能。床边教学模式应是:教室主要是护生自修和讨论的场所, 而医护教师则完成其所有护理临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为更好地完成床边教学任务, 医护教师应提前引导护生预习教学内容, 并根据疾病发生季节、病房现有病人和疾病种类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每天早上应安排护生分组参加各病区的晨间护理, 使护生将第一学年学习的基础护理、健康评估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 也有利于护生学习理解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查房是医护教师对护生进行床边授课的方式。任课教师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授课要将重要知识点贯穿于床边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技能示范融为一体, 边讲边做。而少见病例, 如破伤风、肺结核、脏器移植等, 则由任课医生和护士事先设置好典型病例, 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医护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并结合自身临床工作体会为护生讲解, 以开拓护生思路, 培养护生自学能力。

目前, 床边教学模式与校内教学模式比较, 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1) 分组上课效果好。校内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以班级为单位 (一般为50人以上) , 实践课20人左右一组, 而床边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 (最多10人一组) , 护生看得清, 实践机会多, 与教师沟通机会多, 教学效果好。 (2) 理论与实践完全一体化。校内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而床边教学模式则把临床护理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进行教学, 同时进行护理实践, 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有利于护生理解知识。校内教学模式以护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为主, 而床边教学模式则通过对病人症状、体征的观察和体检 (即对护理问题的评估、诊断) , 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护理结果的评价, 实施护理程序的过程, 再进行自学和病例讨论, 以理解知识为主。 (4) 完全真实的护理情境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模式的专科护理操作是在实验室模拟护理情境, 是护理模型或师生的角色扮演, 而床边教学模式则是让护生体验真实的护理现场。 (5) 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真实。校内教学模式采用图文并茂的板书和多媒体课件, 而床边教学模式表现和展示的是真实场景, 内容更直观、真实。

经过一学年床边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护生能够认同医院文化、职业道德, 并将学习、见习、岗位体验融为一体, 对护生护理职业能力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6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为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首先, 系部设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网络, 由系督导小组督查、教师间互听互评、护生信息员的定期反馈组成三级质量监控网络, 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实施监控, 并及时反馈监控信息。

其次, 改革以一次考核定成绩的评价方式。护理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建立了试题库 (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 , 全面实行教考分离。理论知识成绩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与平时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成绩相结合, 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实践技能成绩评价采取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方式, 即“课程技能成绩=平时成绩+技能抽考成绩+技能总考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练习评价记录及实验报告+临床见习报告+情境模拟实训”;同时实践技能成绩评价实行将教师、护生自己、护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即期中、期末考核以教师评价为主, 平时成绩考核以护生和护生相互间评价为主, 教师评价占总成绩的70%, 护生自己及相互间评价占30%。

最后, 系部每月召开护生座谈会, 调查教学管理和教师授课情况, 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与此同时, 我院通过辅导员搭建了家长与学院的沟通桥梁, 以便及时了解家长对办学质量的评价。此外, 我院还定期征求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护生在医院学习期间的质量评价由学院教务处对医院教学过程的听课评课、定期研讨, 学院提供试题库, 医院组织命题、考试、阅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医院统管、学院督察和家长协管的方式进行全面质量监控。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护生动手能力强, 实践技能高, 专业基础知识牢固, 职业道德好, 有责任心, 能吃苦;对医院护理文化适应较快。2009年, 我院三年制护理专业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为99.7%, 就业率为98.6%。因此, 学院与医院深度合作, 共同培养护生, 构建“1+1+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蒉

6+1+1培养模式 篇10

例如我们在2009年10月29日去如皋初级中学听课学习, 在教育局的主办下, 开展了一些教学展示活动。我们听了有关数学的几堂课, 其中有“有序数对”的一堂课, 开始由老师呈现出一组有关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 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来讨论回答, 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就让学生们完成活动:1.在他们的思考、讨论、交流中完成, 然后由学生来展示他们小组的结论, 一切以学生的“动”为主。在每个活动的设计中都有思考并交流,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重老师的“导”, 导学, 导思考, 导交流。接着让学生完成活动。2.其中有一小题让学生自己出题, 并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 让学生有了做小老师的体会, 这样他们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让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这节课应该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并争取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惑, 让他们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去解答。通过活动单, 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以前的重教向重学转变, 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

在设计活动单时, 一定要符合学生熟悉的情景, 讲的例题和练习题是要让学生会, 而不是把他们难住, 不会。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 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老师要少讲, 精讲, 老师讲不讲取决于学生, 学生说了, 对了, 老师就不用讲。设计活动不用太多, 2到3个活动, 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活动, 学生在活动时, 老师要到各个小组去观察, 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地加以指导, 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他们讨论研究的气氛。

我们还听了“从分数到分式”的一堂课, 同样的, 先让学生完成活动一, 自习并完成问题, 再利用分式的概念判断老师所给出的式子是否是分式。听完这节课后, 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坐在一起讨论, 市教研组长王兴富指出了一些问题, 如, 第一次学习, 出的式子要标准, 不要出的太复杂, 要让学生一目了然, 不能模棱两可的, 式子太复杂不利于他们对定义的掌握。同时, 每个活动后都有思考并交流, 这样给学生以目标, 真正体现老师的导学, 导思想, 导思考。教研组长还指出, 特别是第一次讲新课, 不要挖题挖的太深, 这是我们教学时的一个误区, 如果挖的太深, 反而会使学生混淆概念。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听课和讨论学习, 我们对活动单导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领会了其精髓。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加以应用和探究。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成长。市教研组长还指出, 我们在学习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 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 学过的图形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放手让学生去探讨, 研究, 学习。

当然, 仅仅通过一两次的听课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教学实效。从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去体会活动单应用的魅力, 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对于这个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平常在备课的时候同事之间要多多交流, 彼此取长补短, 在活动单的设计上多花点时间, 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成为她的收益者。

最后, 再通过“梯形”这节课谈谈活动单的实际应用吧。那是2010年4月的一天, 我们去实验初中听课, 实验初中的老师上了这节课, 听了这节课后, 我们的感觉就是, 太好了。这节课无论从学生, 还是老师, 还是内容都很完美。活动单设计非常到位, 老师点评恰当, 学生活动得也很充分。但是回来我们学校的老师坐下来讨论, 这个活动单能用在我们学校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学校的学生基础是大不相同的, 要是麻目地就拿他们这个活动单来上课, 那这节课肯定是要失败的。我们必须根据我们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活动单的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用的活动单。

活动单的发放可以在课堂上, 也可以在上课之前。这要根据班上同学的特点来决定。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 由于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有所欠缺, 因此我们一般是上课之前将活动单发下去, 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根据活动单上的内容去预习, 先去了解这节课要上的内容, 这样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上课时的课堂效率。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对课程也越来越有兴趣, 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对学生是大有帮助的。自从用了活动单, 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大有改善, 成绩也明显有所提高, 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活动单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深有体会, 用了活动单后, 我们老师上课也得心应手了, 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尽量地让学生去讲, 在必要之处点评一下。

6+1+1培养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职 室内设计 “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04-02

当前,在现在企业呼吁人才难求的压力下,应用现代职教理论审视职业教育现状,检视职业教育自身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理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把学生带入到生产一线当中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生产过程、人才需求形成无缝对接,从而培养在校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真正体现“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

一、“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分析

“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校企贯通、校企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推行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生签订师徒关系,同时,把全国知名装饰企业请进学校,请进校内实训基地,请进班级的共同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项目实战训练,实现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模拟教学与在企业进行真实生产教学相贯通,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程项目操作技能的培养,坚持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通过该模式,师生双方在校内外实训工地中边做边学边教,做到理论和实践统一,直观和抽象融合,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最后由企业按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能力。

“2+1+1”中的“2”是教室和校内实训基地,是提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生产性模拟实训的场所;一个“1”指的是企业,是提供给学生真枪实干的舞台;另一个“1”是考核,是企业单位用人标准综合考核,验证教学成效的关键。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由教室、校内实训基地再到企业实战训练,再由企业到校内实训基地、教室的交替循环进行教学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图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及企业的人才需要,尤其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往往出现职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遭到用人单位拒绝。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专业团队先后走访了全国多家知名企业,把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目前室内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工作现状等各方面要求进行对照分析,最终认为我们的教学设置不尽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待提高,加上教师在传授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标准也存在脱节,无法满足社会企业用人的需要,也难以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另外,又反映出校内专业教师长期在校内教学,专业技能水平也存在过于滞后,不能及时学习到企业的先进技能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到的技能与企业要求有差距。经过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该专业上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该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三、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与企业或社会采取合作、协作、股份制、共享等多种形式,共同建设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使学生由校内实训基地到企业实训基地,再由企业实训基地到校内实训基地交替循环过程进行生产性教学实践,从而达到互惠互赢,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发挥校企深度合作的作用

学院与全国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协议,成立由企业专家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依托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实训基地的建设,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实训性教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考核标准等一系列的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同时还利用企业优势,聘任企业专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内教学专兼职教师,让学生更直接的学习到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

(三)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培养一批“双师素质”教师

“2+1+1”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创新了师资队伍培养路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学习企业现代技术技能文化的平台。尤其在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外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也深入到了企业第一生产线学习先进技能,吸取企业的先进经验,学习到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文化,更新教学理念,达成共识,实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方面也会得到了迅速提高。

(四)实行“现代学徒制”

采取立足于岗位的“双基地”、“双师傅”的“双带双轨”的学生培养方式,学生与职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签订师徒关系,做到双师傅在双基地共同教学,共同指导,共同培养人才,实现职教老师与企业技师是“师傅”,职校学生是职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的“学徒”,保障学生学习到企业一线的先进技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endprint

(五)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滞后“重教太过”、“教学分离”、“技能滞后”等问题,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深入开展工地现场教学法、企业情景教学法、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受益,真正学到专业职业技能,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设计项目中的问题,而且还能使学生完成关键岗位能力的培养,经过创新教学方法,系统的职业规范化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自从在室内设计专业构建了“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编教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实行“现代学徒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生、师、校、企”四方共赢。

“学生赢”:学生在校内生产性模拟教学与企业实战教学相贯通,不仅学习到企业的技术,还可以亲自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也体现 “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干”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与企业要求一致,树立了学生的就业信心,实现了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教师赢”:教师在带学生进企业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企业先进文化和现代化技能,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也明显提高,实现了技能水平与市场对接更新。

“学校赢”:推动学院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贯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尤其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步伐,提升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树立了学院品牌。

“企业赢”:学院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懂技能、会工作、适应能力强”的企业后备军,在用人上优先为校企合作企业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真正做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企业满意率达98%以上。

实践证明,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解决了高职高专教学上的难题,创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创新了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信心,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业务强,技术过硬的后备人才,真正实现了“生、师、校、企”四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良,莫坚义,梁辉.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4(3)

[3]陈良.搭建“二室一场一考核”教学平台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探讨》[C].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12

[4]伦洪山,梁辉.“教、学、做”统一的“工地学校”[J].中国培训,2013(5)

【作者简介】陈 良(1979- ),男,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艺术教学。

6+1+1培养模式 篇12

俄语人才“2+1+1”校企外合作培养模式, 是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 中俄两国语言年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中俄两国各个领域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加深, 给学习俄语专业的大学生以很大的学习、深造和发展的空间, 增加了很多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创新型俄语人才“2+1+1”校企外合作培养模式中“2”是指, 学生在国内高校俄语专业进行2年的全方位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2年后学生通过“专业四级”, 获得去国外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第一个“1”是指, 学生被派往国“外”, 也就是俄罗斯国家相关院校继续学习, 修满学分, 完成本科课程学习和语言实践, 使听、说、读、写、译五项专项技能得到强化训练。

第二个“1”是指, 学生去国内或国外与俄语有关的企、事业部门, 包括:公司、旅行社、外事办、外语学校等从事翻译、导游和教学等工作实践。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国外语言实践和各领域工作实践, 强化专业技能和工作技能, 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掌握与劳动就业有联系的相关专业知识, 成为一名新毕业的“老手”, 为毕业后的正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俄语人才“2+1+1”校企外合作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外合作培养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 (Coopera-tlve Education) 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教育的成功范例, 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俄语人才“2+1+1”校企外合作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四年国内和学校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学习外语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没有语言环境或者语言环境较少都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生在国内高校俄语专业进行“2”年的全方位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后, 2年后通过“专业四级”。然后, 学生被派往国“外”, 也就是俄罗斯国家相关院校继续学习, 在俄语国家的语言环境中完成本科课程学习和语言实践, 使听、说、读、写、译五项专项技能得到强化训练, 学生的专业素质显著提高。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学生能更早地接受职业理念, 进入职业角色, 在不同工作环境的实习和实践中,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 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 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2 有利于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

外语专业学习如果只局限于校园四年内, 未免太狭隘与闭塞了。实施国内专业学习与国外语言环境实践学习模式, 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 解决“语言环境”缺乏、教育资源贫乏等实际问题,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企业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兼职师资力量, 不仅缓解了学校教师课时过多的现状, 而且还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企业的信息输入和师资培训, 可以促进校园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更新, 使其了解专业人才就业的最前沿信息, 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生未来就业都大有裨益。

2.3 有利于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是高校对外交流的途径, 高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桥梁, 可以通过他们联系更多的企业和行业相关组织, 扩大了信息接收范围, 在使企业和学校都得到宣传的同时, 既为学生就业拓展了渠道, 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效益。

3 俄语人才“2+1+1”校企外合作培养模式中的几个问题

3.1 国内两年专业学习质量问题

俄语人才“2+1+1”校企外合作培养模式中“2”是指, 学生在国内高校俄语专业进行2年的全方位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2年后学生通过“专业四级”, 获得去国外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学生在国内的“2”年专业学习, 是给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阶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要认真负责,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全面教授语言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严格把关, 要求学生2年后必须通过“专业四级”, 否则无法获得去国外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生国外学习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

3.2 学生国外学习院校的合作问题

高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和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对俄罗斯国家高校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考察, 选择教学质量优秀, 人才培养理念先进, 与国内高校开设专业能衔接上的正规国外留学院校。并就学生的学费、食宿费、培养费、学习内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师资运用等相关事宜进行细致、全面的协商, 为学生开辟优良的国外语言实践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修满学分, 完成本科课程学习和语言实践, 听、说、读、写、译五项专项技能真正得到强化训练和显著提高。

3.3 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我们要明确, 企业是高校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 可争取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实践教学中。由高校的教务处或者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出面, 通过友好协商, 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与企业签订建立实践基地的合同或协议。实习、实践基地范围要广, 涉及到学生就业的各个领域, 包括:企业、公司、旅行社、外事办、外语学校等, 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职业技能训练, 最大限度地使企事业单位参与到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想办法使他们支持各种校外实践教学, 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及毕设计等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孙志春, 孔凡菊, 蒋卫东, 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 (14) .

[2]宋旭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有机氯农药下一篇:技师学院汽车营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