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培养模式

2024-06-24

分流培养模式(共4篇)

分流培养模式 篇1

1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招生培养模式简介

大类招生, 就是不按专业或者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 而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制定计划进行招生的一种招生模式。分流培养, 则是指对大类招生的学生, 经过1—2年的基础课学习, 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 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 根据与院系的双向选择原则进行分流培养。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情况, 目前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类别又可大致分为三类: (1) 大类招生, 专业培养:是目前各大高校普遍运用和施行的招生办法; (2) 按院系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 不分专业, 只按院系招生; (3) “基地班”“实验班”形式 (例如我校的孙越崎学院) 。这些实验班不分专业, 实施的是“通识教育”。

2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招生培养模式的优势

(1) 顺应时代背景, 符合社会需求。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 而过去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是专才教育, 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从而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大类招生, 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缺陷, 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 为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避免了学生入学前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大大提高了志愿的录取率。

按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 前两年不分专业, 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地了解自己, 结合社会发展与需求, 从容地选择专业, 使专业与自身的切合度大大提高。

(3) 加宽学生专业基础, 使学生竞争意识增强, 学习动力加大。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综合素质又强的交叉型复合人才。而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 可以更好地实现宽口径、厚基础, 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

3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学生填报志愿与高校招生的信息不对称。调查显示, 有接近七成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大高校实行的招生培养模式不了解, 而对学科的分类、专业的设置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考生在报考时盲目选择学科大类的方向, 对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

(2)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淡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致使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熟练。在实际调查访问中, 诸多学生反映专业课学习时间短, 专业课程相比以前大幅度缩减, 导致自身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佳。要寻找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的平衡点, 处理好大类培养与专业特色的关系。

(3) 选择分流方向时, 专业间失衡现象显著。调查中发现, 学生分流时, 考虑的主要因素为社会需求和学科实力, 所占比重分别高达47%和38%, 致使社会需求量较小以及学科实力相对较弱的专业招生困难, 长此以往, 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师资力量的整合、学科的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4) 一味追求同一招生培养模式, 欠缺对本专业特点的深入考虑。调研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学院都采用大类的招生模式, 笔者认为不应盲目追求大文、大理或者学科大类的基础统一, 也不能照搬专业合并的模式, 要结合专业自身, 对于我校采矿、安全等特色鲜明的专业, 有着稳定的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 按照专业招生、专业细分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4 针对上述问题的一些建议

(1) 招生工作方面。

校方应转变观念, 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要着重介绍现行的招生培养模式, 使学生对学校的实力、专业的设置安排有着清晰的认识, 合理地填报志愿, 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需求量小的专业, 或压缩招生规模, 或隔年招生, 而对需求大的专业, 则在招生计划上适当增加。但与此同时, 要力求使同一大类中专业保持相对平衡, 尽量避免出现过冷专业。

(2) 教学工作方面。

结合大类特色, 有选择地侧重基础或专业, 灵活选择分流时间, 在大类与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此外, 建立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和预测工作系统。对各个专业近年的就业信息, 各专业拥有的资源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学生专业分流意向、各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及发展态势等进行合理预测, 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学生管理方面。

现行的管理模式是大类行政班级、宿舍四年不变。致使专业同学沟通较少, 不利于情感的建设和学业的进步。而分流后重组班级和宿舍, 施行新的班级和宿舍制, 更有利于专业分氛围的培养和学习的进步, 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分流教学的开展。

总之,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是新世纪本科人才的理性选择。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抓住本质, 深入分析, 分门别类地进行改革和调试, 学校、教师、学生要达成共识, 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正逐步被各大高校所采用, 按照“宽口径, 厚基础, 强能力, 高素质”培养人才, 力求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学生视角, 拟从该种培养模式的实行情况入手, 阐明其利与弊, 旨在寻找大类和专业的平衡点, 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进一步卓有成效的推行此种模式。

关键词:优势,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R].中发[2004]16号.

[2]赵健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J].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 (5) .

分流培养模式 篇2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改革与实践

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相关科学交融的产物。它涵盖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分离工程等领域, 是当今世界和现代高新工程领域最富有活力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1]。生物工程技术以众多的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卷新世纪的画卷, 从医药革命到绿色革命, 从新能源到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物工程研究步入了一个迅猛发展时期。据此, 作为人类朝阳产业的生物工程, 正引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科学革命。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 与其他传统工程技术类专业一样, 生物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

为了让学生及时跟踪当代生物领域中的前沿知识, 并尽可能将现有课本知识与科技发展接轨, 分流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模式, 既符合生物工程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又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1]。采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不仅可以保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还能够推动我国生物工程教育和生物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物工程是生物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 是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桥梁, 它涉及生物、农业、化工、轻工、医药、环保、材料、能源、信息等诸多领域。

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 生物工程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 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相应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也是与时俱进, 因此国内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 各高校表现出极大的办学积极性的可喜一面, 又看到相当一部分高校由于办学基础较差, 但每年招生人数仍在不断扩大的可忧之事[3]。国内大部分学校, 生物工程专业办学时间较短, 师资力量薄弱, 经费不足, 力不从心。特别是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业务培养目标不明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生物工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希望其经验能供其他设置有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借鉴与参考。

二、 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和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该专业人才应该如何分流培养?这是我们办好生物工程专业的当务之急。

首先, 需要认真调研剖析我国现有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分布、演变由来、学生人数及存在问题。其次, 进一步调查社会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 探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与业务目标, 明确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计划制定的原则与改革方向。接着, 提出适合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在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4]。最后就是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在高校的实践应用。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

通过上述改革, 需要达到如下改革目标:提出办成一个适合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生物工程专业必备的条件与要求;紧紧追踪生物工程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把传统的经典研究方法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把厚基础与重应用紧紧结合起来, 重在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将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在相关高校实践推广, 为本专业下一轮人才培养模式修改提供参考[6];在产、学、研相结合中成为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技术源泉, 使得本专业在培养更多较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同时, 为推动海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四、模式改革的具体分工

为了实现上述改革目标, 需要有人去调查分析中国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地理分布格局、演化渊源、尚存疑问及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要等, 为更好地开展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还要有人根据专业自身特点结合社会发展需求, 创新设置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工程能力”, 确定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为本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计划[7]。同时有人从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着手, 创建“一主两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构筑“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三个教学平台[8]。

还需要有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有人组建综合设计性实验,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更需要有人建立新教学计划运行中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推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实践和推广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五、展望

通过改革和具体分工, 最终构筑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 新方案, 确定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优化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在国内相关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实践应用。推动我国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生物工程事业更好地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2]韩晓云, 赵辉, 李秀凉.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之建构[J].黑龙江教育, 2010 (1) :68—69.

[3]居继清, 邓婕.专业学生分段分流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6) :80—82.

[4]陈学红, 汪世华, 林文雄, 李扬裕.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3 (2) :150—152.

[5]李小蕊, 韩晓磊, 姜波, 陈维霞.浅议如何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J].陕西教育, 2011 (3) :56.

[6]朱振洪, 马重阳, 余勤, 万海同.高等中医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 :21—22.

[7]顾兵, 李玉萍, 张水印, 刘仁荣.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45—47.

分流培养模式 篇3

人车分流作为小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如今已成为楼盘成熟度、品质度的衡量标准之一, 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实行人车分流制度, 车辆驶入小区后, 直接通往地下车库, 在园区内禁止机动车通行, 保障地面行人的绝对安全, 同时减少了噪音和空气污染。

一、人车分流理念及现状分析

人车分流其实是住宅居住规划设计的一种理论, 起源于美国。当时, 在美国新泽西州以北的雷德伯恩住宅区, 为了确保小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 设置起了方便安全的步行系统, 绿地、住宅和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分布把家庭主妇和孩子使用的步行路与车行路相分隔, 这就是最早的“人车分行”, 这种道路规划布局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剧增, 为居民设置方便安全的步行系统, 把绿地、住宅、行车道和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 已成为现代社区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物业环境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辽沈晚报一篇关于《机动车该不该停进小区》的报道中对于机动车是否应该停到小区进行了讨论。大多数人觉得应该实行分流, 文章中提到“据小区物业公司普查, 在没有完全入住的情况下, 园区内现有机动车已达220辆, 而园区地面最大限度也只能停放近60辆, 因此园区内经常出现堵车堵库、刮车碰车现象。”同时, 孩子们一玩起来对周围声音及车辆都照顾不到, 由于园区内有大量的机动车通行, 停放, 对园区内的老人及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威胁。更严重的是, 大量的机动车停放在园区内, 很有可能堵塞消防通道和急救车通道。因此, “人车分流”的道路设计以及物业管理制度在住宅社区成为了居民迫切的需求, 也被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公司设定为物业环境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二、人车分流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小区实现人车分流制度, 很多现实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人车分流后停车难

由于目前每户业主普遍拥有一辆乃至多辆私家车, 导致提前预留的车位数与小区目前实际车辆数不匹配。或者小区内车位与车库价格过高, 很多业主只能选择将车停放在小区外的路边, 极易造成交通拥堵, 引发交通事故, 同时小区外的停车安全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也是一些业主反对人车分流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物业管理不当惹纠纷

由于前期物业管理不到位, 没有第一时间实现人车分流, 导致业主已经习惯将车停在家楼下, 习惯养成后, 物业管理实现人车分流将受到极大阻力。另外, 有些小区由于物业管理部门的人车分流制度的不完善, 或执行上不严谨, 极易出现临时让某位业主开车进入园区, 引发其他业主的不满以及与物业管理人员的纠纷。

(三) 特殊情况的预案不完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会碰到一些特殊情况, 如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需要紧急进入时, 以及装修、搬家、婚丧嫁娶等, 导致本来设置“人车分流”的小区不能分流。而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业主生命财产安全的极大损失。

三、人车分流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一) 物业管理公司的早期介入

在房地产建设规划之初, 物业管理公司应参与园区道路设计等规划项目, 科学合理的设定地下停车场以及车库的数量、位置, 合理规划园区内的道路, 从规划上为园区日后物业管理实现人车分流打下基础

(二) 建立严格科学的人车分流物业管理制度

在业主入住之初就实行人车分流的物业管理制度, “人车分流”的关键在于约束了业主的停车空间, 迫使业主停车必须到地下车库, 让业主“不得不”规范自己的停车行为。理性地讲, 业主入住之初可能会不太习惯, 但长久来说是提高了业主的素质, 也缓解了业主因停车问题与物业公司的紧张关系, 而物业公司也通过对停车的有效管理和长效治理, 赢得小区业主的尊重。

同时, 也要提出各种突发事件的交通路线预案, 例如消防车、救护车或警车需要紧急进入园区时, 或者业主进行装修、搬家以及婚丧嫁娶等, 规划路线并及时向业主说明。其次, 定期组织业主进行消防演练等, 以备紧急事件的发生。

(三) 积极宣传, 促进和谐

实行人车分流的物业管理模式, 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业主创造一个更安全、环保、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宣传与相关社区活动, 可以使业主明确人车分流管理模式的优点及意义, 同时拉近了物业管理人员与业主之间的距离, 只有物业管理工作人员与业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人车分流的管理模式才能顺利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总结

人车分流的物业管理模式满足业主对居住环境安全环保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已经成为封闭式物业小区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 针对目前暴露的主要问题, 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 物业管理公司以及业主的共同努力, 使得人车分流的物业管理模式积极发展, 有效实行。

摘要:物业管理作为现代房屋管理的一种模式, 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物业公司的重要职责, 是为业主创造一个安全, 舒适, 洁净, 和谐的住居环境。而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车辆与行人管理成为物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业管理,“人车分流”

参考文献

[1]章燕, 陈宗军, 夏胜国.居住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2]张统华.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改革与开发, 2011.

分流培养模式 篇4

根据目前的形势,我们将进一步培养“职业素养高,工艺、编程、维护等岗位综合能力突出,能适应数控高速、精密等高新加工技术发展和外向型”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并制订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

1“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1.1 数控技术人才的分类

通常数控技术人才分为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工艺编制、数控设备维修和数控设备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人才。而数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人才较少,就是人们平常说的金领,数控设备维修及数控工艺编制的人才数量较多,相当于灰领阶层,而数控机床操作人才数量最多,相当于蓝领阶层[2,3]。这3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专业技术岗位所占比例大概是1:7:32。

1.2 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不同的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例如合资或外资企业在数控人才的需求上要求数控技能水平高且有一定的英语听说与会话能力。国有大中型数控企业数控方面的需求是“专门方向的人才”,即工艺编程、维护维修、机床操作、设计研发等分工细化;不同技术岗位对技术人才知识深度的要求也不同,即知识结构层次需求分明,工作内容较为专一,而中小型数控企业更多地需求是“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工艺又能熟练编程、熟练维护数控机床,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

1.3“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由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数控设备应用程度的不均衡,各类企业对数控人才提出了多样性需求,我校数控专业以服务浙江制造业发展为宗旨,顺应新形势下数控技术人才需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推动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即面向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一线,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必须基本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岗位创新能力,与数控岗位群需求对接,分方向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即“对接中小型企业,培养工艺主导,操作、编程、维护综合能力强的数控人才;对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掌握多轴加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的数控人才;对接外资、独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英语能力较强的外向型数控人才”。并专门设计了“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多方向培养数控人才,引领“以工艺为主导,编程与加工综合化程度高”的中小型企业发展,顺应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多轴加工技术、高速加工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外资独资企业对英语能力较强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数控人才需求。

2“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2.1 构建“一个专业平台,多个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主动适应浙江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实施基于“学工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即每学年设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练一体课堂教学”“校外企业实践”3个阶段,交叉进行,保证学工交替;3年3层次,即过硬的基础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及优良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大三实施“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模块”的自主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产业优化升级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在示范建设时期建成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以产业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以学生创新意识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重构“一个专业平台,多个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

2.2 建立全方位、多元参与、学生自主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

强调学生的职业发展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制度趋于人文化,教学管理内容面向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主体由领导、教师、学生、社会多元参与。建立了适应课改形势的教师教学工作考评细则,对工作过程重点要素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改革;建立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注重教学活动所产生的认知目标达成效果;改革学生考试评价方法,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考核。

2.3 实施多元化、多方位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相关的要求,依据课程特点及其课程教学,以适用为原则,系统制订合理的考核方法。考核以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与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课程学习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合理选用操作演示、汇报、答辩、考试、实操等多种考核评价方法与手段,并结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途径,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多方位的教学评价除了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在校生评价,还引入企业评价、行业评价、家长评价、校友评价等多个元素[4,5]。

2.4 建设“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了保障多元化人才方案的顺利实施,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在国家数控示范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多轴加工技术中心”“装配体数控创新制作中心”等集“技能训练、项目制作、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实践基地 (如图2所示) ,其中“多轴加工技术中心”将与DMG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浙江省数控多轴加工技术区域服务站,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完善以区域产学工作站为中心的全省网状分布的百余家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并与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2~4个紧密型合作企业建立企业流动工作站,为教师下企业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等提供服务。

3 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3.1 取得的成绩

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已经与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公司、浙大中控股份有限公司、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约,部分学生凭借较好的专业外语能力,顺利签约外企。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一致认为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多轴精密加工能力,机床操作、编程、维护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3.2 问题与展望

我校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虽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加以解决。例如,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仍需不断提高,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仍需不断优化;需要进一步开拓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寻求更广泛的校企合作。深化课程设置实施校企合作,采用“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多元化数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施,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月发, 苏艺华.数控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7 (1) :82-84.

[2]李洪涛, 刘元林.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 2011, 12:91-93.

[3]王金刚.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 :124.

[4]苗晓鹏, 翟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2, 11 (2) :103-105.

【分流培养模式】推荐阅读:

分流培养05-12

人才分流培养07-17

分流制度07-20

专业分流05-25

分流术06-11

人力分流06-11

中心分流08-28

分流技术09-26

分流管理11-07

分流策略11-12

上一篇: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下一篇:小儿夏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