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术后论文

2024-09-03

分流术后论文(精选7篇)

分流术后论文 篇1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及阻塞性脑积水迄今为止较多采用的方法, 其创伤小, 操作简单, 效果可靠[1]。脑室-腹腔分流术虽然疗效确切, 但并发症较多, 分流术后分流管断裂是分流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990年11月至2011年1月南京儿童医院共进行了639例儿童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其中23例分流管断裂,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再次手术。其中16例是分流管置换;3例行分流管修改后重置;4例行对侧分流。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18例, 女5例。断管前一次分流管置入的年龄1个月~8岁。所有病例均选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Ps儿童脑室-腹腔分流管。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进行性加重头痛、呕吐;5例出现颈胸部液性包块;8例检查触摸分流管的连续性中断。5例在发病前有头部分流管处外伤病史。辅助检查:头颅CT示:脑室不同程度扩大;CT重建:分流管连续性中断。

1.2 方法

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再次手术。其中16例是分流管置换;3例行分流管修改后重置;4例行对侧分流。全组患者术后恢复好, 顺利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儿均有进行性加重头痛, 年龄较小的患儿哭闹较剧。年长的患儿多伴有情绪紧张, 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抽搐现象。因此多给20%甘露醇或速尿交替降低颅内压, 以减轻头痛, 缓减症状。多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的变化, 有无呕吐的情况。呕吐均因颅内压增高引起, 为喷射状, 多突然发生, 较小患儿卧位时立即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污物警防窒息。本组患儿中两例较大患儿因对呕吐有所恐惧, 拒绝进食, 因此予少量多次进食。依照患儿口味, 予清淡易消化软食, 鼓励进食, 增强体质。

2.2 心理护理

此类患儿乃二次手术, 家长比较焦急同时会对手术产生怀疑, 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也不乏失望之情。这时对家长就需要鼓励, 与其分析断管原因, 重新置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儿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 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消除其不安心理, 从而取得最佳的配合。除进行患儿病情资料搜集以及有关禁食、皮肤清洁、手术配合事项等常规的健康宣教外, 更耐心地向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使他们对手术有所认识, 消除紧张情绪。

2.3 术前准备

按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剔除头发, 同时清洁腹部皮肤。因为如若腹部切口感染后可引起腹膜炎、膈下脓肿或腹腔脓肿, 而出现腹痛、腹肌紧张, 并伴有压痛等体征。甚至因为腹腔感染而逆行感染颅内, 因此做好皮肤清洁尤为重要[2]。由于身体内已经存在一根引流管, 因此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皮肤。

3 术后护理

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哭声、肢体活动、瞳孔变化, 判断其意识状态, 及时发现异常并详细记录;观察患儿的前囟大小及张力情况, 在患儿不适和烦躁时给予爱抚。通过轻拍、抚摸及搂抱的方式安抚患儿, 必要时可予水合氯全保留灌肠 (1mL/kg体质量) , 使患儿保持安静。如患儿出现持续哭闹、抽搐, 应立即报告医生行急诊CT检查, 以确诊变化的病情, 以防出现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行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清醒前予充足的氧气吸入, 调节氧气流量0.5~1L/m2。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 持续体外监测血氧饱和度,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患儿长期卧床, 要做好呼吸道管理, 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2.1 拍背

患儿侧卧, 操作者五指屈成空心拳, 轻拍患儿背部, 从上而下, 自内向外, 两侧交替依次进行。每次3~5min以利肺和支气管的痰液松动、咳出。

3.2.2 吸痰

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 可用负压吸引器吸出痰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每次抽吸时间<15s, 1次未吸尽应间隔3~5min再吸。控制吸引器负压<13.3 kPa, 以免因负压过高损伤患儿口腔黏膜。

3.2.3 防止误吸, 顺从患儿的饮食习惯, 避免小儿进食哭闹, 防止呕吐误吸。

3.3 及时补充足够的血容量, 防止体温不升及高热惊厥, 及时准确用药。

若在禁食期间患儿出现高热, 除物理降温外, 可给与布洛芬悬液保留灌肠 (剂量与口服相同) 。

3.4 压疮的护理

术后患儿多卧床休息, 多数患儿头比较大, 头部皮肤薄, 加上刚刚更换引流管, 家长比较紧张, 不敢搬动患儿, 因此头部皮肤受压时间较长, 容易发生压疮。我们要多给患儿翻身, 2~3h一次, 平卧和健侧卧位交替。翻身时注意动作轻柔, 不能有拖、拉、拽等动作。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颜色, 如果有红肿可用减压敷料 (美皮康软聚硅酮泡沫辅料) 贴于红肿处以减少摩擦力, 利于压疮的预防和治愈。

3.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术后患儿要进行长期的静脉用药, 常常需要抗生素每8h一次的应用, 就需要进行静脉穿刺, 最好是采用静脉留置管, 一般保留2~3d。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家长常担心穿刺失败而焦虑不安。我们主动与家长交流, 沟通思想,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家长的信任, 使其更好地配合对患儿的治疗护理。选择较粗大血管进行输液, 必要时采用深静脉留置管, 以便临时顺利用药。患儿因术后不适大多吵闹, 护士应和蔼对待患儿, 病床加护栏, 适当用约束带保护, 以防坠床。哭闹不安的患儿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 以防躁动导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4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4.1 颅内出血

术后患儿严格卧床一周, 平卧位。因为如果过早得抬高头部, 头部压力增大, 脑脊液引流过快, 造成颅内压迅速降低, 容易引起硬膜下出血。术后不宜搬动患儿, 尽量减少活动。也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以防躁动引起出血。

4.2 发热

术后3d内患儿可能出现低到中度的发热, 应及时做好降温处理。婴幼儿发热首选物理降温 (如冰袋降温) , 并多饮水, 在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时再选择适当退热药, 切忌退热过猛, 过快。总之, 要通过有效降温措施, 使患儿体温控制在38℃以下, 避免高热给患儿带来的身体不适, 也要避免退热过度引起小儿虚脱。本组患儿中术后出现低热患儿12例仅给予温水擦浴后热退, 5例中度发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配合适当的退热药后, 体温至正常。

4.3 颅内感染

术中可在冲洗液中加入抗生素 (in庆大霉素) 预防颅内感染。术后3天连续测体温, 3~4次/d, 若患儿术后3d体温在38℃以上或持续发热甚至达39℃, 白细胞计数升高, 在排除肺部感染后, 提示颅内感染。除做好物理降温外, 必须加强抗生素治疗, 现常予万古霉素静脉输入8h一次。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加药敏试验, 加强抗感染治疗。本组患儿未见连续发热。

4.4 分流管断裂的预防:

4.4.1 避免使用宜形成钙化粘连的浸钡管, 而选择嵌钡管。嵌钡管是在管壁内嵌入一条可显影的钡丝, 表面光滑, 不易形成粘连[3]。

4.4.2 避免头部分流管处的外伤暴力。

在分流管置入前对患儿及家长有正确的生活指导非常重要。术后对患儿以正常孩子对待, 一般日常生活没限制, 但避免头部的碰撞、意外, 避免暴力撞击分流管所经皮肤区域及颈部剧烈活动, 防止折断。幼儿因其没有安全意识, 自理能力没有或较差, 又是动作发育的关键时期如练习站立、行走、跑、跳等, 容易摔倒。因此家长要加强监护, 避免外伤, 特别是头部。如果有外伤时,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神志的改变, 有无头痛, 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必要时及时行头颅CT检查。

5 出院指导

教会患儿家属观察患儿的神志、四肢活动、张力情况及前囟的张力及大小情况。指导家属合理喂养,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避免感冒。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腹腔感染而逆行感染颅内, 如患儿哭闹不止、拒食, 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嘱术后3个月到医院门诊复查CT或MRI。通过出院健康教育, 使家长对再次手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消除心理焦急和顾虑, 增强孩子对正常生活的信心, 提高家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并发症, 并能做到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忠渡.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38.

[2]张春慧, 李秋芳.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家属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4) :77-78.

[3]何平, 王刚.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断裂15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6) :435-437.

分流术后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门脉高压症行分流术患者6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为18~67岁, 平均年龄为 (36.7±7.4) 岁;以上患者均为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51例为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3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 特发性肝硬化4例。肝功能Child分级中, 51例患者为A级, 9例患者B级。以上患者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其中53例患者为重度曲张, 中度曲张7例。49例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和脾脏功能亢进。

1.2 手术治疗

本组患者均行分流术, 其中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22例, 脾-腔人工血管架桥术20例, 脾-肾分流术8例, 门-腔分流术5例, 改良脾-肺固定术5例。

1.3 护理措施

1.3.1 一般护理

术后24 h内, 根据重症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监测,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改变情况;定期观察术后伤口是否出现渗血;观察各个流管引出的液体的量和颜色改变情况;严格注意术后患者是否有休克症状及出血。术后麻醉清醒后患者可取半卧位, 利于引流。术后做好充分吸氧, 防止肝缺氧。术后加强口腔护理, 饭后温开水漱口, 防止发生口腔并发症。

1.3.2 腹胀和腹水的护理

门脉高压分流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腹胀并发症, 还是肝硬化、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胃肠淤血及水肿尚未消退等原因所致。此时胃肠功能出现紊乱, 引起胃肠道积液积气。一般来说, 患者在术后4 d左右, 胃肠道功能恢复后腹胀症状随之消失。患者腹胀期间要禁饮食, 实施有效的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时避免损失曲张的静脉。行脾腔分流术后门脉压力显著降低, 回流入肝血流显著减少, 肝损害可能会损害增加, 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等因素, 引起腹水, 术后患者腹部膨隆, 除了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身高胶体渗透压、控制钠盐摄入、给予利尿剂等措施外, 护理人员要准确记录24 h的液体出入量, 给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准确的液体出入量数据。在饮食上嘱咐患者限制钠盐摄入量。

1.3.3 发热护理

分流术后可能会因为腹腔渗液吸收而出现吸收热,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体温的改变情况。术后3 d, 由于机体组织损伤, 出血, 蛋白质分解等因素是引起吸收热的主要因素。但一般不超过38℃, 此类吸收热一般不需临床处理, 可在术后数天内恢复正常。如术后切口疼痛, 且体温超过38℃, 此时观察是否有切口感染, 临床可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可给予温水和50%酒精擦浴。

1.3.4 术后出血护理

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和手术创伤可引起少量出现。如出现活动性出血, 为异常出血, 及时上临床医师, 及时处理。

1.3.5 肝性昏迷的预防护理

术后6 h可行新霉素灌肠, 减轻肠内腐败作用, 降低氨的产生, 减少氨的吸收。并遵照医嘱应用谷氨酸钠、精氨酸等, 增加氨的去路等。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 测定患者血氨等, 观察患者意识的改变情况, 饮食选用高支链氨基酸类食物等。

1.3.6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术后2周内每天对血小板进行检查, 如超过600×109/L, 及时上报临床医师, 及时实施抗凝治疗;应用抗凝药物后要观察凝血时间改变情况。

2 结果

本组患者没有术后大出血、膈下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门静脉压力显著降低, 肝功能明显改善, 食管钡餐检查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或者消失, 消化道出现得到有效控制, 腹水消退, 下肢水肿消退。本组患者均治愈出院, 没有手术死亡病例。

3 讨论

门脉高压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门脉高压分流术能够显著改善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矫正脾功能抗菌, 改善静脉曲张症状, 改善上消化道出血, 防止肝性脑病发生[1]。除了临床手术成功顺利对患者预后影响外, 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对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术后的病情观察十分重要, 在病情观察过程中, 分析出现的护理问题并给以恰当处理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2,3]。护理人员为术后患者提供身心舒适的护理能够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术后对相关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护理,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患者中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 没有患者出现膈下脓肿、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 患者均治愈出院, 没有手术死亡病例。所以, 门脉高压分流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有助于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分流术后护理要点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门脉高压症行分流术患者60例, 以上患者均为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本组患者均行分流术, 其中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22例, 脾-腔人工血管架桥术20例, 脾-肾分流术8例, 门-腔分流术5例, 改良脾-肺固定术5例。术后给予相关护理措施:一般护理、腹胀和腹水护理、发热护理、术后出血护理、肝性昏迷预防护理、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 没有术后大出血、膈下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者均治愈出院, 没有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门脉高压分流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有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门脉高压分流术,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玉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护理体会 (附30例报告) [J].贵州医药, 2009, 33 (2) :183-184.

[2]李星.286例门脉高压症分流术术后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08, 48 (8) :17-18.

分流术后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住的脑积水患者60例, 入选标准:均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脑积水;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预计生存期>6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语言障碍、尿失禁。其中男39例, 女21例;昏迷程度:深昏迷41例;中度昏迷19例;年龄最小32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 (46.55±2.11) 岁。

1.2 治疗方法

全身麻醉, 头偏向左侧, 右肩垫高, 一般选取右外耳道向上、向后各4.0 cm处为穿刺点。常规切皮、颅骨钻孔, 电凝硬膜后“+”型切开硬膜。导针引导下将脑室端分流管垂直脑表面穿刺, 一般进针3.0 cm即有突破感, 拔出导针, 缓慢放出脑脊液少许, 再缓慢进管, 脑室端分流管植入脑室约5.0~7.0 cm。用细线将固定按钮缝合于颅骨钻孔处骨膜上。选取脑室端及腹腔端合适长度后连接分流阀并细线捆扎, 右耳乳突向颈部分离出比阀门稍宽的隧道以利分流阀植入, 经右锁骨中点向右下腹切口建立皮下隧道成功后植入腹腔端分流管。腹部切口位于脐右下方3 cm处, 长约3.0 cm, 分流管腹腔端植入长度约30.0 cm。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调查内容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进行调查, 内容首先是一般人口学特征, 其次是手术情况与检测相关指标。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住院天数为10.25±2.41 d。发生并发症8例, 发生率为13.3%, 其中出血3例, 感染2例, 分流管堵塞2例, 神经损伤1例。所有并发症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都痊愈出院。

2.2 危险因素分析

我们对本文调查的相关数据都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脑积水家族史、饮酒、年龄与积水位置为影响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P<0.05) (附表) 。

3 讨论

脑积水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合并症, 是脑损伤患者重残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脑积水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 目前公认的方法为脑室-腹腔分流术[3]。在临床上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本文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住院天数为 (10.25±2.41) d。

脑积水分流的手术方法创伤较大, 且易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同时由于脑脊液流入腹腔内, 不符合人的生理特点, 也会造成相关的并发症。此时采用分流术风险相当大, 容易引起颅内出血, 甚至致死。本文发生并发症8例, 发生率为13.3%, 其中出血3例, 感染2例, 分流管堵塞2例, 神经损伤1例。所有并发症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都痊愈出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家族史、饮酒、年龄与积水位置为影响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高, 要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防治。

摘要:目的 探讨脑积水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 分析相关高危因素及提出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住的脑积水患者60例, 都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 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住院天数为 (10.25±2.41) d。发生并发症8例, 发生率为13.3%, 其中出血3例, 感染2例, 分流管堵塞2例, 神经损伤1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家族史、饮酒、年龄与积水位置为影响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脑积水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高, 要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防治。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柳林, 干家清, 丁云龙, 等.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6 (3) :28-29.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071-1076.

分流术后论文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1~74岁,平均23.4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CT或MR检查确诊,均为非肿瘤性脑积水,按病因分原发性脑积水23例,外伤后脑积水16例,其他原因脑积水4例。按类型分梗阻性脑积水34例,交通性脑积水9例。共有32例术前作了腰穿测压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1.2 手术方式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采用美国凤凰公司脑积水分流装置。根据颅内压高低,采用中压分流管28例,中低压分流管13例,低压分流管2例 V-P分流时经右侧侧脑室三角区穿刺34例,经右侧额角穿刺9例,分流管通过皮下隧道至胸部剑突经上腹正中切口引入腹腔,腹腔端置于肝脏膈面12例,末端直接游离于腹膜腔31例。

2结果

本组43例术后发生分流管脑室端堵塞5例,腹腔端堵塞7例,因V-P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而再次行V-P分流术5例,行3次V-P分流术3例,另有改作脑室-心房分流术3例,改作脑室-膀胱分流术1例。本组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合并硬膜下血肿2例,其中1例死亡。

3讨论

V-P分流术由于术式简单、相对安全,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但有一些与手术或术式相关的并发症,文献报告约占24%~58%[1],本组占46.5%。

3.1 分流管堵塞

分流管堵塞是VPS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2,3],可在术后各时间段发生。分流管堵塞多集中在腹腔端和脑室端二个部位。本组12例,发生率占28%,梗阻的原因有:①分流管脑室端进入侧脑室部分过长或过短。脑积水解除后脑室缩小,分流管末端进入脑实质内,导致分流管堵塞;或因脉络丛包裹及炎性肉芽肿形成将分流管末端包裹造成分流管堵塞。②腹腔端堵塞,包括大网膜包裹分流管末端造成堵塞及分流管周围区域粘连形成脑脊液包裹性积液等。③脑组织碎块及血块进入分流管腔形成堵塞等。预防方法:术前根据CT或MR计算好分流管脑室端进入颅内的长度;分流管脑室端最好置于侧脑室室间孔和额角之间无脉络丛区域,以减少被脉络丛包裹的机会;减少脑穿刺损伤,避免脑室中出现脑组织碎块和血块,以防堵塞分流管或分流阀。放置分流管腹腔端时应尽量减少引起组织粘连的因素,如损伤、异物、血块等,尽量将分流管末端置入盆腔或腹侧结肠沟内,以减少与大网膜接触。术后注意控制体质量,以免肥胖导致大网膜过度增生,填塞腹膜腔空间,增加分流管被大网膜包裹的机会。

3.2 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包括颅内感染、分流管皮下隧道感染及腹部感染等。感染原因一般认为与手术时污染有关,也与手术时分流管皮下隧道过浅,或皮肤对导管产生异物反应有关。本组有2例皮肤隧道感染,系因分流管腹腔端堵塞,造成颅内高压、脑脊液经头颈胸部皮下隧道撑破皮肤切口,造成继发感染。1例颅内感染与通过分流管引起的逆行感染有关。因此,预防感染应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避免皮肤隧道过浅等因素,术后应加强随诊,发现腹腔端梗阻、皮下脑脊液蓄积应及时处理,对于已发生破溃感染者,除抗感染治疗外,应去除感染源,必要时拔除分流管,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分流术[4]。

3.3 分流过度

分流过度并不是VPS特有的并发症,在各种脑积水颅外内引流手术中均可发生。临床常见于术前颅内压较高、脑室扩大明显、脑实质较薄的患者,当术中脑室穿刺成功后,脑脊液过多、过快地流出,或采用低阻抗、非抗虹吸分流管导致脑脊液过度分流,使颅内压大幅下降,脑组织回缩使硬膜下间隙扩大、导静脉损伤形成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1]。这种积液或血肿常呈双侧对称分布,一部分病例病情稳定,但血肿或积液不易吸收;一部分病例则病情严重,可因继发性脑干损伤而死亡。本组发生硬膜下血肿2例,其中死亡1例。预防方法主要有:①选择压力适宜,带抗虹吸阀门的分流管;②术中注意控制脑脊液过多流失;③术后平卧,补足晶体,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作者认为VPS有简单、相对安全的特点,也有其不易克服的缺陷。加强对术中易感因素的控制,加强术后随访观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反复发生腹腔端堵塞的病例,应考虑其他的分流途径。

摘要:目的分析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997年12月至2007年12月经CT/MR检查证实并作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病例有20例出现了并发症占46.5%,其中分流管堵塞12例,合并切口感染3例,颅内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合并硬膜下血肿2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脑积水V-P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是与术式相关的主要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脑积水,V-P分流,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朝晖.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河北医学,2004,26(2):157-158.

[2]朱世绩,黎圣真,杨廉泽,等.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探讨.现代医院,2005,5(3):29-30.

[3]潘树茂,吴茂武,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5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6):341.

分流术后论文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3岁(5.6±2.0岁);体重10.0~33.5kg(16.4±4.0kg)。合并畸形包括:大动脉错位(右位心)2例、房室间隔缺损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或肺动脉狭窄,其中1例为右心房-右心室外管道术后管道损毁而再次行手术治疗。四肢氧饱和度为(74%±9%)。

2 方法

2.1

手术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仰卧位,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为降低或不增高右房压力及利于增加肺循环血量,术后一般采取半坐卧位,即上半身抬高30°~60°。

2.2.2 镇静

患者年龄小术后易出现躁动,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肺血管压力升高。护理常规是应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等镇静药物小剂量静脉注射或持续微量泵入。语言亲切,动作轻柔,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使其处于安静状态,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稳定病情。

2.2.3 呼吸道护理

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同步间歇指令SIMV辅助呼吸模式,采取高呼吸频率(频率>30次/分),低潮气量(8~10ml/kg)的辅助通气方式,定时监测血气分析并及时根据血气分析值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偏碱血症也能使肺血管阻力下降,能有效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加心输出量[3]。不用呼吸末正压(peep)辅助,因为peep会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固定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间不宜太长动作尽量轻柔,吸痰前充分给氧,减少低氧血症发生,降低肺循环阻力。辅助通气时间宜短,如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血气检查及X线胸片正常,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避免呼吸机正压通气影响上腔静脉回流[4]。有病情变化者适当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本组一例为右心房-右心室外管道患者术后管道损毁,二次手术行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术后血氧饱和度80%,经呼吸机延长使用时间后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5]。

2.2.4 持续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

TA是一种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行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是将上腔静脉回心血通过腔静脉和肺动脉吻合引入肺循环,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提高血氧饱和度,并通过减少功能性单心室的容量负荷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因此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可间接反映手术成败,又因此类手术为姑息手术,末梢血氧饱和度通常维持在80%~95%。本组患者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4%±9%)上升至(92%±5%),紫绀减轻,无缺氧发作[6,7,8,9]。

2.2.5 循环系统的有效护理

术后患者中心静脉压要求保持在16~20mm Hg,以保证良好的肺循环,这就要求监护室护士准确记录cvp数值。测量cvp时,需调整到零点平腋中线,变换体位时,还需重新调整零点[10];测量cvp的通路避免与胶体同路,影响测定数值;cvp和动脉血压低时,及时补充白蛋白和血浆以提高血容量;cvp过高时,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

2.2.6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早期重要的并发症就是低心排,持续监测桡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收缩压不能低于80mm Hg,随其血压波动高低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浓度、剂量和静脉给药速度[11]。另外分流术的优点是将上腔静脉的血引入肺循环,下腔静脉血流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术后我们一般采用中心静脉持续微量泵入硝酸甘油,同时下肢静脉通路持续泵入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这样不会引起肺血流量过多而造成肺动脉高压,且能够保证有足够的心排血量[12]。

2.2.7 抗凝药的使用

上腔静脉回心血引入肺循环,防止术后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吻合口堵塞,术后应使用肝素2mg/(50ml kg)小剂量持续微量泵入,同时密切观察引流管引流量,如有活动性出血,立即停止使用肝素。拔除引流管后改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华法令3~6个月。抗凝期间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给药,定时监测抗凝指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血栓,发生出血现象[13]。

2.2.8 引流管的护理

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后胸腔引流量偏多,是此类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因此留置引流管时间较其他手术时间长,一般5d左右,本组最长时间为10d,主要与上下腔静脉压力增高,淋巴回流受阻,导致肺内渗出液较多有关。这要求护士加强引流管的护理,体位引流,定时挤压,保持通畅[14]。如患者出现胸腔内渗出液体多时,及时补充血浆、白蛋白等胶体纠正低蛋白血症,并嘱咐患者多食高蛋白饮食,乳糜胸患者还要禁食脂肪[15]。

3 结果

10例TA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紫绀明显减轻,顺利出院。术后肺动脉压由术前的(14.5±2.1mm Hg)上升至(17.3±2.1mm Hg),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4%±9%)上升至(92%±5%)。出院时血氧饱和度为(86%±6%)。10例患者均分别获得随访6~36个月血氧饱和度(86%±3%),紫绀减轻,无缺氧发作,发育情况及活动能力明显改善。

4 体会

本组10例患者采用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TA手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通过建立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临时转流,进行上腔静脉和右肺动脉吻合。手术的优特性:肺血流量增多,维持了良好的血流动力学,通过心外通道减少心脏操作,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率,使吻合处血栓形成机会减少。根据这一特性我们认为术后护理关键是充分镇静,合适体位,严密的呼吸道管理,血氧饱和度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护理,从而维持循环稳定,保证引流管通畅,有利于上腔静脉血液回流,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经过术后精心细致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摘要:目的:总结10例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的术后护理。方法: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加强呼吸道护理,持续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循环系统监测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由(74%±9%)上升至(92%±5%)。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术后良好的护理管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分流术后论文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本院200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的9例VPS术后感染患者, 其中男7例, 女2例;年龄范围为28~76岁, , 平均 (40.5±12.6) 岁。脑积水类型:重型颅脑损伤3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高血压脑出血1例。术后感染距手术时间:1周内7例, 2周内2例。主要临床表现:发热9例, 发热至诊断及开始治疗时间均<3d, 脑膜刺激征6例, 均伴有头痛呕吐、腹泻症状。脑脊液细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3例, 大肠埃希氏菌1例, 粪肠球菌1例, 阴沟杆菌1例, 培养阴性3例。均满足脑积水分流术后颅内感染诊断标准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1]: (1) 术后体温持续升高; (2) 脑脊液外观混浊, 白细胞计数>10×106个/L; (3) 脑脊液涂片、细菌培养阳性。

1.2 治疗措施

本组9例患者中, 使用美国产美敦力分流管中压抗虹吸6例, 可调压管3例。9例均每日从压力泵穿刺抽出脑脊液化验检查并注射稀释抗生素 (万古霉素为每次40mg配4mL生理盐水, 美罗培南为每次40mg配2mL生理盐水) ;同时, 其中术前已行Ommaya囊植入术者的患者5例, 及时给以Ommaya囊穿刺外引流, 每日鞘内注入稀释的抗生素, 保留4~6h后再通畅引流, 其余4例术前未行Ommaya囊植入术的患者, 有3例行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 每日鞘内注入稀释的抗生素, 保留4~6h后再通畅引流, 1例未行持续外引流, 每日需行腰穿鞘内注入。持续观察患者的体温和脑脊液生化指标, 待其正常后停止抗生素注入。

2 结果

本组9例, 2周后体温、脑脊液生化检查均正常, 停止向分流泵内注射, 静脉滴注抗生素1周, 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4年, 平均 (2.2±0.9) 年, 未复发, 也未出现脑疝、癫痫等鞘内注射并发症。

3 讨论

VPS是脑积水治疗的经典手段, 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的优点, 但术后感染可导致致死率和致残率升高, 是影响VPS效果的主要并发症, 因此应加强及时防治。临床研究指出报道, VPS术后感染率高达1.5%~24.6%[2,3,4]。根据感染部位可将VPS术后感染分为外周和内部感染[5]。前者为分流腔外感染, 高发于术后早期, 一般不伴随脑脊液感染, 分流管不堵塞, 主要症状为皮肤表面红肿热痛症状, 但当皮肤破溃时可增大颅内感染风险。内部感染的主要发生位置为分流阀、管、储液囊的腔内面, 可造成化脓性脑室炎, 病死率较高。

本研究中的9例VPS术后感染患者均表现为颅内感染, 未出现腹膜炎等。葡萄球菌是VPS术后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 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6,7]。本组患者中共有3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占33.3%) ,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表皮葡萄球菌的寄生部位为皮肤表面, 造成本研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可能原因是实施VPS手术时分流管易接触患者及医护人员皮肤, 因此应加强术中防护。

VPS术后感染的治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拔除分流装置; (2) 根据脑脊液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处理; (3) 引流脓液等。Schreffler等[4]曾对多种治疗方法进行效果分析, 发现单独抗生素抗感染的效果最差, 而拔除分流管后行脑室外引流的效果最好。但外科医生需慎重考虑拔除分流管, 因为该处理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我们考虑, 不拔出引流管感染不能控制的原因主要为细菌粘附引流管壁, 而常规的外引流处理不能引流出引流管腔内的脑脊液, 而且由于外引流导致的低颅压, 往往使引流管腔形成一死腔, 抗生素无法到达。采取泵内注射及腰穿鞘内注射或者Ommaya囊注射, 一方面能有效治疗粘附管壁的细菌,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脑室内脑脊液药物浓度, 从而控制颅内感染。从本组9例的处理来看, 感染亦得到控制。

通过回顾性分析这9例的病例资料, 本研究对VPS术后感染外科处理有如下体会:及时早作脑脊液生化检查和培养, 选用敏感抗生素, 但对于脑脊液培养阴性者, 仍不能完全排除感染。Noores等[8]指出脑室穿刺或腰穿抽取的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仅为20%~50%, 而分流管中的可高达80%~95%。本研究有1例患者连续三次的腰穿脑脊液培养为阴性, 但分流管的培养结果提示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流泵内注射稀释抗生素可有效的控制感染, 可避免拔除分流装置和再次手术, 但在抗生素泵内注射时, 应对抗生素进行稀释, 避免浓度过大诱发癫痫。同时应须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 泵内注射若仍不能控制感染, 需拔除分流装置, 改行外引流治疗[9]。

脑室腹腔内分流术后合并颅内感染, 保留分流管的治疗强调一定要早期, 如果感染已经很严重, 高热, 脑脊液细胞数极高, 脑脊液呈浑浊米汤样, 对于这样患者, 我们不采取保留分流管治疗措施, 还是拔出内分流管后行外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内分流手术术后3d。如果出现没有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 并开始出现颈部抵抗,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升高, 应该及时给以腰穿脑脊液检查或者泵穿刺脑脊液检查, 这样, 就能早期发现感染, 及时给以治疗, 有望获得保留内分流装置的同时控制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 (VPS) 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脑积水患者VPS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全身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外, 所有病例均实施分流泵内注入抗生素, 其中4例行脑室外引流术及脑室内注射抗生素, 2例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射稀释的抗生素, 9例感染均获得控制满意, 未拔出分流装置。结论 VPS术后颅内感染重在预防。对于术后感染者, 要根据病情采取措施积极处理, 早期发现, 给以相应抗生素的同时, 分流泵内注入稀释的抗生素是控制分流术后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感染,鞘内给药,脑室给药

参考文献

[1]杜浩, 秦尚振, 马廉亭, 等.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措施[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5) :335-337.

[2]Gupta N, Park J, Solomon C, et al.Long-term outcomes inpatients with treated childhood hydrocephalus[J].J Neurosurg, 2007, 106 (5 Suppl) :334-339.

[3]McGirt MJ, Zaas A, Fuchs HE, et al.Risk factors for pedi-atric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nfection and predictors ofinfectious pathogens[J].Clin Infect Dis, 2003, 36 (7) :858-862.

[4]Schreff ler RT, Schreff ler AJ, Wittler RR.Treat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shunt infections:a decision analysis[J].Pe-diatr Infect Dis J, 2002, 21 (7) :632-636.

[5]汤浩.脑积水分流术后感染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 (6) :472-474.

[6]Kulkarni AV, Rabin D, Lamberti-Pasculli M, et al.Repeatcerebrospinal fluid shunt infection in children[J].Pediatr Neurosurg, 2001, 35 (2) :66-71.

[7]Gill CJ, Murphy MA, Hamer DH.Treatment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nfection with linezolid[J].J Infect, 2002, 45 (2) :129-132.

[8]Noores LE, Ellenbogen RG.Cerebrospinal fluid shunt infection.In:Osenback RK et al eds.Infections in Neurosur-gical Surgery[M].New York Lippincott Raven, 1999:199-207.

分流术后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患者104例, 其中男56例, 女48例;年龄22~65 (45.24±3.73) 岁;104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原发性昏迷病史, 昏迷最久的长达70d;损伤原因:坠落43例, 交通事故61例;104例患者均有脑挫裂伤, 其中脑血肿29例, 多发性脑血肿16例, 脑干伤9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并急性脑肿胀37例, 其中有硬膜外血肿23例。104例患者均有走路不稳、痴呆、行为异常、反应迟钝、对情感的控制力降低、癫痫及偶尔大小便失禁等症状。104例患者均采取开颅手术治疗, 其中89例采取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1.2 临床症状及CT检查

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89例中意识好转84例, 持续昏迷5例。手术后2~3周, 84例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伴有呕吐, CT检查显示脑室系统有所扩大, 侧脑室的前角扩大最为明显, 额角出现间质性水肿。术后4~5周, 45例患者出现步态不稳、痴呆、反应迟钝、大小便失禁、进食困难、情感控制力异常等情况, CT检查显示患者双侧或单侧脑室系统扩大, 周围呈片状或带状低密度区, 脑沟消失或变浅, 皮层萎缩不明显。

1.3 治疗方法

本组104例患者均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治疗, 选用美国PS中压管进行分流, 患者行全身麻醉后通过右侧枕角进行穿刺引流, 于耳后头皮下安置阀门, 于腹腔安置分流管, 术后对昏迷的患者进行早期针灸治疗和光声电的刺激, 辅助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和关节的训练, 维持大便和小便的控制功能, 注意避免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 同时进行康复治疗。

1.4 疗效评定

入院3个月后按照GC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死亡为Ⅰ级;有呼吸和心跳但无意识, 偶尔有哈欠、吮吸、睁眼等反应为Ⅱ级;有意识但身体有严重残疾, 言语及认知有严重障碍为Ⅲ级;身体有中度残疾、共济失调, 言语及认知有所障碍, 性格和行为的控制力异常为Ⅳ级;可恢复工作并正常社交, 但有新的后遗症为Ⅴ级。Ⅴ级为显效;Ⅳ级为好转;Ⅲ级为有效;Ⅱ级为无效[3]。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变

10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显效16例 (15.38%) , 好转31例 (29.81%) , 有效53例 (50.96%) , 无效4例 (3.85%) , 术后总有效率为96.15%, 无手术致死病例;有行走不稳、精神症状及大小便障碍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2 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及GCS评分比较

CT检查104例患者脑室有不同程度地缩小, 骨窗的压力减小, 治疗后患者脑室直径小于治疗前, 治疗后GC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脑积水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 发病率较高, 可导致患者持续昏迷, 增大患者残疾和死亡的发生率。慢性脑积水一般颅内压正常, 多于开颅后3周发病, 急性脑积水可在3d出现。脑挫裂伤可使蛛网膜下腔发生出血引起蛛网膜与软脑膜粘连, 严重的可使脑室出口、中脑导水管及蛛网膜绒毛堵塞, 造成脑脊液吸收和循环障碍, 进而形成脑积水[4]。开颅手术后骨窗脑组织的膨出也影响脑积水的发生。慢性脑积水患者较之急性脑积水发病较为缓和, 多表现为骨窗膨出、张力增大, 病情稳定后可出现行走不稳、精神症状及小便障碍等表现。进行早期诊断对于脑积水的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在患者进行颅脑损伤治疗后若持续昏迷, 或病情稳定后昏迷突然加深, 或检测到骨窗压力持续偏高, 要考虑是否存在脑积水, 及时复查[5]。

CT检查可准确地鉴别诊断脑积水, 为临床诊断脑积水提供了依据, 为选择可靠的治疗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从而可提高临床疗效。CT检查脑积水表现为患者双侧或单侧脑室系统扩大, 脑沟消失或变浅;周围呈片状或带状低密度区, 提示为间质性水肿。注意同脑萎缩鉴别诊断, 脑积水患者脑室可见穿通样病变, 脑萎缩患者在脑室扩张的同时常发生脑池增宽、脑沟增大, 皮层明显萎缩[6]。

对于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患者的治疗有脑室心房分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 前者对于脑脊液中凝血块、挫碎组织及空气的分流不理想, 而脑室腹腔引流术可对上述物质进行分流, 且手术简单易操作,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但术中仍需注意细节, 以提高疗效[7]。急性脑积水多属梗阻性积水, 手术重点是打通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并注意引流。术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胸腹部、颈部和头部进行彻底消毒;为保持颅内压防止脑出血需将引流管放置于高出脑室平面15~20cm处;在决定取出引流管前进行夹闭实验, 实验结果不良的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慢性脑积水多属交通性积水, 在患者身体条件能承受的情况下应尽快进行腰大池引流, 从而排出脑脊液、畅通循环通路, 若患者的活动功能和认知意识未得到改善, CT检查脑室系统持续扩大, 则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分流管需选择压力合适的, 并在术后按照标准操作定期按压贮液泵。若分流管有明显的堵塞, 仔细检查找出堵塞位置, 可再次进行手术疏通堵塞[8]。术后注意护理,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如发现并发症应尽早对症处理。

本文10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脑室腹腔分流术, 术后有16例效果显著, 31例好转, 53例有效, 4例无效, 无手术致死病例, 总有效率为96.15%;104例患者的GCS评分显著提高, 由术前 (6.25±0.74) 分, 提高到术后 (13.76±1.13) 分, 说明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于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的治疗效果显著。CT检查104例患者脑室有不同程度地缩小, 骨窗的压力减小;有行走不稳、精神症状及大小便障碍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说明脑室腹腔分流术可显著改善脑积水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意识、生活质量、精神状态和排便排尿障碍, 进而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临床效果好,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在临床中继续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治疗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到该院就诊的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患者104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总结。结果10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总有效率为96.15%, 显效16例 (15.38%) , 好转31例 (29.81%) , 有效53例 (50.96%) , 无效4例 (3.85%) , 无手术致死病例;104例患者的GCS评分显著提高, 由术前的 (6.25±0.74) 分提高到 (13.76±1.13) 分, CT检查104例患者脑室有不同程度地缩小, 骨窗的压力减小;有行走不稳、精神症状及大小便障碍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对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脑积水,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詹荣举, 王国平, 刘青, 等.颅脑损伤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0 例临床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3) :56-57.

[2] 叶晖, 陈治标.脑室-腹腔分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 20 (5) :281-284.

[3] 刘辉, 李建华, 詹绍萍.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颅脑损伤术后慢性脑积水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22) :82.

[4] 聂晓飞, 马宝申, 姜少军.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颅脑损伤后慢性脑积水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6) :78.

[5] 裴云龙, 王宏利, 宇坷.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12) :29-30.

[6] 杨俊杰, 于亮, 陈玉军, 等.颅脑损伤后脑积水64例的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3) :36-37.

[7] 刘燕鸣, 文宁郁, 张嘉雄, 等.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红细胞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与脑积水产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3) :233-234.

【分流术后论文】推荐阅读:

交通分流论文07-17

分流制度07-20

分流培养05-12

专业分流05-25

分流术06-11

人力分流06-11

中心分流08-28

分流技术09-26

分流管理11-07

分流策略11-12

上一篇:女子高等教育下一篇:美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