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分流(精选8篇)
脑室分流 篇1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及阻塞性脑积水迄今为止较多采用的方法, 其创伤小, 操作简单, 效果可靠[1]。脑室-腹腔分流术虽然疗效确切, 但并发症较多, 分流术后分流管断裂是分流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990年11月至2011年1月南京儿童医院共进行了639例儿童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其中23例分流管断裂,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再次手术。其中16例是分流管置换;3例行分流管修改后重置;4例行对侧分流。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18例, 女5例。断管前一次分流管置入的年龄1个月~8岁。所有病例均选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Ps儿童脑室-腹腔分流管。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进行性加重头痛、呕吐;5例出现颈胸部液性包块;8例检查触摸分流管的连续性中断。5例在发病前有头部分流管处外伤病史。辅助检查:头颅CT示:脑室不同程度扩大;CT重建:分流管连续性中断。
1.2 方法
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再次手术。其中16例是分流管置换;3例行分流管修改后重置;4例行对侧分流。全组患者术后恢复好, 顺利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儿均有进行性加重头痛, 年龄较小的患儿哭闹较剧。年长的患儿多伴有情绪紧张, 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抽搐现象。因此多给20%甘露醇或速尿交替降低颅内压, 以减轻头痛, 缓减症状。多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的变化, 有无呕吐的情况。呕吐均因颅内压增高引起, 为喷射状, 多突然发生, 较小患儿卧位时立即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污物警防窒息。本组患儿中两例较大患儿因对呕吐有所恐惧, 拒绝进食, 因此予少量多次进食。依照患儿口味, 予清淡易消化软食, 鼓励进食, 增强体质。
2.2 心理护理
此类患儿乃二次手术, 家长比较焦急同时会对手术产生怀疑, 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也不乏失望之情。这时对家长就需要鼓励, 与其分析断管原因, 重新置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儿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 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消除其不安心理, 从而取得最佳的配合。除进行患儿病情资料搜集以及有关禁食、皮肤清洁、手术配合事项等常规的健康宣教外, 更耐心地向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使他们对手术有所认识, 消除紧张情绪。
2.3 术前准备
按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剔除头发, 同时清洁腹部皮肤。因为如若腹部切口感染后可引起腹膜炎、膈下脓肿或腹腔脓肿, 而出现腹痛、腹肌紧张, 并伴有压痛等体征。甚至因为腹腔感染而逆行感染颅内, 因此做好皮肤清洁尤为重要[2]。由于身体内已经存在一根引流管, 因此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皮肤。
3 术后护理
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哭声、肢体活动、瞳孔变化, 判断其意识状态, 及时发现异常并详细记录;观察患儿的前囟大小及张力情况, 在患儿不适和烦躁时给予爱抚。通过轻拍、抚摸及搂抱的方式安抚患儿, 必要时可予水合氯全保留灌肠 (1mL/kg体质量) , 使患儿保持安静。如患儿出现持续哭闹、抽搐, 应立即报告医生行急诊CT检查, 以确诊变化的病情, 以防出现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行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清醒前予充足的氧气吸入, 调节氧气流量0.5~1L/m2。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 持续体外监测血氧饱和度,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患儿长期卧床, 要做好呼吸道管理, 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2.1 拍背
患儿侧卧, 操作者五指屈成空心拳, 轻拍患儿背部, 从上而下, 自内向外, 两侧交替依次进行。每次3~5min以利肺和支气管的痰液松动、咳出。
3.2.2 吸痰
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 可用负压吸引器吸出痰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每次抽吸时间<15s, 1次未吸尽应间隔3~5min再吸。控制吸引器负压<13.3 kPa, 以免因负压过高损伤患儿口腔黏膜。
3.2.3 防止误吸, 顺从患儿的饮食习惯, 避免小儿进食哭闹, 防止呕吐误吸。
3.3 及时补充足够的血容量, 防止体温不升及高热惊厥, 及时准确用药。
若在禁食期间患儿出现高热, 除物理降温外, 可给与布洛芬悬液保留灌肠 (剂量与口服相同) 。
3.4 压疮的护理
术后患儿多卧床休息, 多数患儿头比较大, 头部皮肤薄, 加上刚刚更换引流管, 家长比较紧张, 不敢搬动患儿, 因此头部皮肤受压时间较长, 容易发生压疮。我们要多给患儿翻身, 2~3h一次, 平卧和健侧卧位交替。翻身时注意动作轻柔, 不能有拖、拉、拽等动作。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颜色, 如果有红肿可用减压敷料 (美皮康软聚硅酮泡沫辅料) 贴于红肿处以减少摩擦力, 利于压疮的预防和治愈。
3.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术后患儿要进行长期的静脉用药, 常常需要抗生素每8h一次的应用, 就需要进行静脉穿刺, 最好是采用静脉留置管, 一般保留2~3d。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家长常担心穿刺失败而焦虑不安。我们主动与家长交流, 沟通思想,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家长的信任, 使其更好地配合对患儿的治疗护理。选择较粗大血管进行输液, 必要时采用深静脉留置管, 以便临时顺利用药。患儿因术后不适大多吵闹, 护士应和蔼对待患儿, 病床加护栏, 适当用约束带保护, 以防坠床。哭闹不安的患儿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 以防躁动导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4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4.1 颅内出血
术后患儿严格卧床一周, 平卧位。因为如果过早得抬高头部, 头部压力增大, 脑脊液引流过快, 造成颅内压迅速降低, 容易引起硬膜下出血。术后不宜搬动患儿, 尽量减少活动。也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以防躁动引起出血。
4.2 发热
术后3d内患儿可能出现低到中度的发热, 应及时做好降温处理。婴幼儿发热首选物理降温 (如冰袋降温) , 并多饮水, 在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时再选择适当退热药, 切忌退热过猛, 过快。总之, 要通过有效降温措施, 使患儿体温控制在38℃以下, 避免高热给患儿带来的身体不适, 也要避免退热过度引起小儿虚脱。本组患儿中术后出现低热患儿12例仅给予温水擦浴后热退, 5例中度发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配合适当的退热药后, 体温至正常。
4.3 颅内感染
术中可在冲洗液中加入抗生素 (in庆大霉素) 预防颅内感染。术后3天连续测体温, 3~4次/d, 若患儿术后3d体温在38℃以上或持续发热甚至达39℃, 白细胞计数升高, 在排除肺部感染后, 提示颅内感染。除做好物理降温外, 必须加强抗生素治疗, 现常予万古霉素静脉输入8h一次。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加药敏试验, 加强抗感染治疗。本组患儿未见连续发热。
4.4 分流管断裂的预防:
4.4.1 避免使用宜形成钙化粘连的浸钡管, 而选择嵌钡管。嵌钡管是在管壁内嵌入一条可显影的钡丝, 表面光滑, 不易形成粘连[3]。
4.4.2 避免头部分流管处的外伤暴力。
在分流管置入前对患儿及家长有正确的生活指导非常重要。术后对患儿以正常孩子对待, 一般日常生活没限制, 但避免头部的碰撞、意外, 避免暴力撞击分流管所经皮肤区域及颈部剧烈活动, 防止折断。幼儿因其没有安全意识, 自理能力没有或较差, 又是动作发育的关键时期如练习站立、行走、跑、跳等, 容易摔倒。因此家长要加强监护, 避免外伤, 特别是头部。如果有外伤时,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神志的改变, 有无头痛, 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必要时及时行头颅CT检查。
5 出院指导
教会患儿家属观察患儿的神志、四肢活动、张力情况及前囟的张力及大小情况。指导家属合理喂养,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避免感冒。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腹腔感染而逆行感染颅内, 如患儿哭闹不止、拒食, 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嘱术后3个月到医院门诊复查CT或MRI。通过出院健康教育, 使家长对再次手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消除心理焦急和顾虑, 增强孩子对正常生活的信心, 提高家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并发症, 并能做到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忠渡.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38.
[2]张春慧, 李秋芳.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家属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4) :77-78.
[3]何平, 王刚.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断裂15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6) :435-437.
脑室分流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03-01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而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适应症广、创伤小、操作简单且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各种原因和各种类型的脑积水患者,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我科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8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围手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0例,女34例;年龄5-78岁,平均41.5岁。其中颅脑外伤后脑积水45例,脑肿瘤所致脑积水13例,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12例,先天性脑积水5例,脑部炎症后脑积水5,原因不明脑积水例4例。
1.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术后3-4天可见症状明显减轻,其中分流管阻塞3例,经二次手术调整分流管腹腔端后通畅。发生消化道症状11例,经治疗3-5天恢复,其余病例均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住院7-10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手术不了解,而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我们应耐心地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讲解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并向患者列举手术成功的典型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取得手术的成功。
2.1.2 术前准备 术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全身各脏器的功能。术前一天常规剃头,备皮范围由锁骨上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后线,协助医生实施头皮切口,做好皮下隧道的皮肤标记,并保证术野无感染灶[1]。术前晚灌肠;术前10-12小时禁食水;阿托品50mg肌肉注射;给予抗生素静滴。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24小时持续心电监护及吸氧,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情况。如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提示颅压增高,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20%的甘露醇快速静滴。
2.2.2 体位 一般术后全麻未清醒时,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产生窒息。清醒后,可将床头抬高15-30度。
2.2.3 饮食 患者排气前应给与禁食,排气后无恶心、呕吐可给流食,半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食。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1 感染 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手术由于手术野较广,感染机会较多,除了引起脑室炎、脑膜炎等颅内感染外,也可发生腹膜炎、膈下脓肿或腹腔脓肿[2]。术后3-6天,若体温>39℃,疑是颅内感染,常规做脑脊液及血液培养,根据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伤口敷料渗液要及时更换。注意无菌操作。
2.3.2 引流过度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坐起时加重等低颅压表现。根据病人情况调整合适体位,必要时可更换阀门调整压力。
2.3.3 引流管堵塞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时,按压阀门后阻力增大或按下后不复原,提示引流管堵塞。颅脑CT示:脑室改变不明显,多需要手术重新调整分流管。防止引流管阻塞,要按时按压阀门,手术后用甲紫做好阀门标记,术后1-3天,每天按压阀门2-3次,每次15下左右,注意用力要均匀。
2.3.4 腹部情况的观护理 观察腹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并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腹胀为脑脊液刺激所致。与患者沟通解释,并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腹部热敷或按摩,促进脑脊液的吸收。
3 出院指导
3.1 由于患者终身带管指导患者及家属按压分流管的方法,保持分流管通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试行按压阀门,若不緩解应及时复诊。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拉断分流管。分流管所经区域的皮肤感染要进行及时处理,防止感染[3]。
3.2 定期复查 出院后半年内每月随诊1次,半年后可3个月复诊1次,1年后可每年复诊1-2次。
参考文献
[1] 黄桂望.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观察与护理[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1):81-82.
[2] 黄绳越,王开宁.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33(7):439-440.
脑室分流 篇3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体会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脑室-腹腔分流术 (V-P手术) 已经较为成熟, 其可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吸收而达到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表明脑室-腹腔分流术适用于各种类型脑积水病人, 显著提高了脑积水患者的治愈率[1,2]。笔者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 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简单, 安全。优质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这对提高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因此, 围术期护理得当尤为关键。本院从2009年1月-2012年3月共行60例V-P分流术, 60例患者的护理到达满意效果, 笔者对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3月共收治脑积水患者60例, 病程4个月至1年。6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 出现头晕头痛, 伴恶心呕吐, 经过进一步CT确诊, 其中外伤引起脑积水15例, 无诱因引起脑积水1例。
1.2 治疗方法
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基本操作过程:本院本科室笔者采取脑室枕角穿刺置入分流管脑室端于侧脑室室间孔位置。完成这样操作之后, 进行气管插管全麻, 同时让患者颈部轻度伸展。实时调节压力值以利于维持颅内压在正常压力范围内。
1.3 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 13.0分析, 并进行t检验。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脑积水的病程长, 病人由于长期出现头痛头晕。由于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护士应耐心开导患者,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同时要向病人和家属讲解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目的和术后注意事项等。本科室要求护理人员经常与病人交谈, 目的是要尽可能多的了解病情变化和心理活动, 此外,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 确保手术成功。
2.2 患者术前护理
为提高护理效果和手术的成功率, 本科室要求患者在术前8~10 h禁食、禁水, 同时给予镇静剂以保证睡眠质量。术前30 min静脉给予抗生素.按医嘱完善各项检查了解检查结果, 按常规做好术前准备.严格进行术野的清洁消毒。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否感染,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3 患者术后护理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根据护理计划, 评估每项措施;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等, 力争把出现的任何情况报告给医生, 确保护理计划得到落实。
2.4 患者并发症观察和护理
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比较关键, 因此术后应严密监测体温变化, 进行多方面的生化检查。本院本科室规定:严格无菌操作, 敷料污染脱落后及时消毒更换, 确保无污染和感染。在手术操作和护理过程中, 选择敏感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生素皮试指征及用法。
2.5 患者出院指导
首先让病人或家属学会引流管的自我护理方法, 同时要求坚持每天早晚按压分流阀, 保持引流管通畅。要求所有患者半年内不能做重体力劳动或运动。此外, 提醒患者注意保护伤口, 身体活动温和以免扭曲拉断分流管。
3 结果
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和各项护理后, 本院科室治疗的60例患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未发生感染, 疗效显著。
4 结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神经外科治疗脑积水有效方式[3,4], 适用于各种类型脑积水病人, 显著提高了脑积水患者的治愈率。V-P术虽广泛应用, 然而有研究报道有病例出现继发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5]。笔者认为, 对手术后的护理要求特别严格.术前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开展好各种护理是提高手术技术及术后护理水平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的有效途径, 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总之, 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是成功护理该类病人、科学地做好病情观察及手术前后有效的护理措施, 是手术成功、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黄绳跃, 王开宇, 黄克清,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6) :386.
[2]Salmon JH.Adult hydrocephalus.Evaluation of shunt therapy in 80patients[J].J Neurosurg, 1972, 37 (4) :423-428.
[3]刘宗明, 许百男, 余新光.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9, 20 (1) :50-51
[4]Dan NG, Wade MJ.The incidence of epilepsy after ventricularshunting procedures[J].J Neurosurg, 1986, 65 (1) :19-21.
脑室分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中, 男89例, 女32例, 年龄2~62岁, 平均35岁, 儿童7例, 成人113例。其中, 梗阻性脑积水9例, 交通性脑积水43例, 其中, 感染后脑积水5例, 颅脑损伤及手术后脑积水34例, 分流管堵塞复发脑积水2例。儿童主要表现为颅脑增大、囟门扩大、紧张饱满、颅缝开裂逾期不合、落日目、呕吐、抽搐、语言及运动障碍, 智力低下;成人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头痛、头胀、头沉、头晕、耳鸣耳堵、视力下降、四肢无力等。
1.2 方法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方法, 其方法多样。就脑室的穿刺点而言, 可采用额角穿刺、枕角穿刺、侧脑室三角区穿刺;就腹部引流管机时言, 有将引流管放置到肝上的、有置入盆腔的、有置入输尿管的。目前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脑室后角穿刺, 腹腔管置入到盆腔的方法最佳, 但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最佳选择。
1.3 观察指标
根据观察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 运用相对数中的构成比来描述恢复良好者、症状改善者以及失败者的构成比重或分布, 大体评估脑室分流技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
2 结果
根据术后复查CT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症状明显改善, 生活自理并能参加简单工作者评定为恢复良好;症状有所改善, 生活能自理, 但不能工作者评定为症状改善;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评定为无效。本组恢复良好50例, 症状改善63例, 无效7例。
3 讨论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过程发生障碍而致脑脊液量过多, 压力增高, 扩大了正常脑脊液所占有的空间, 从而继发颅压增高和脑室扩大[1]。目前常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 是现在最常用的分流手术。即将分流管脑室端置于侧脑室的额角, 分流泵置于颞部腹腔端经胸腹皮下隧道引至右上腹部后经腹直肌切口送于腹腔, 置于30cm左右, 不作固定, 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吸收, 简称V-P分流术。主要适应证为交通性脑积水、先天性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 (NPH) 、颅后窝占位引起脑积水和肿瘤切除后脑积水未解除。 虽然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有很好的疗效, 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如 (1) 脑室内出血; (2) 分流管脑室端穿刺迷路, 当穿刺过深或方向错误错误时发生; (3) 损伤腹腔脏器; (4) 气胸; (5) 分流系统阻塞或过度引流; (6) 分流手术后感染可分为两类, 即外周感染及内部感染。外周感染是指发生在分流系统腔外, 分流管所通过的组织间隙感染, 极少波及到脑脊液 (CSF) 系统, 局限性好。内部感染是指分流系统的阀、管、贮液囊等管腔内发生感染, 可导致化脓性脑室炎或腹膜炎。一旦发生感染, 须拔除分流管; (7) 分流管的通道表面皮肤破溃坏死, 尤其早产儿或营养不良的病人; (8) 癫痫:额部穿刺后癫痫发生率较顶枕部穿刺高, 脑室穿刺时最好一次成功, 尽量减少反复穿刺脑室, 降低术后感染, 可以减少癫痫的产生; (9) 腹腔并发症:分流管移行入肠腔, 分流管远端引起腹腔囊肿 (或假性囊肿) , 因肠粘连引起肠梗阻、腹腔脑脊液囊肿、腹腔积液, 以及肠扭转和肠绞窄, 分流管端移动, 可引起腹股沟疝、鞘膜积液、内脏穿孔 (肠穿孔、膀胱穿孔) , 或穿过膈肌; (10) 脑肿瘤的颅外转移:颅内肿瘤合并脑积水的病人, 分流手术后可能发生肿瘤腹腔种植转移, 最常见脑肿瘤是髓母细胞瘤, 其次为松果体生殖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 也可引起恶性胶质瘤、脑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 因此, 在术中必须严格操作步骤, 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做好术后护理, 预防并发症各种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以及实用性。方法 对某院120例脑积水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 然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 其中50例恢复良好, 63例症状得以改善, 7例分流失败。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常用方法, 具有创伤小, 手术方法多样、简单以及效果立竿见影的特点, 只要严格控制好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脑积水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积水,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脑室分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中, 男8例, 女2例;年龄12~65岁;病程3~10年;阻塞性脑积水8例, 交通性脑积水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 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伴有肢体活动者4例, 伴语言障碍者3例, 伴癫痫者2例, 伴精神障碍者1例。
1.2 方法
全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步骤如下。
1.2.1 手术切口从耳廓上方1cm至乳突处作弧形切口, 于耳廓上方1cm处作颅骨钻孔, 脑室穿刺针垂直穿刺侧脑室三角区, 引流出脑脊液后, 置入脑室引流管并将阀门固定于颅骨钻孔处。
1.2.2 在乳突处凿开乳突气房, 往前方行进至鼓室入口处, 将入口处骨质磨至光滑, 以便引流通畅。
1.2.3 脑室外引流管置于腱膜下, 途中用7号丝线, 固定3~5处, 以防引流管位置移动, 逐层严密缝合腱膜, 皮下组织及皮肤, 加压包扎72h以上, 以防脑脊液渗漏至皮下。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症状明显改善, 生活自理并能参加简单工作者评定为恢复良好;症状有所改善, 生活能自理, 但不能工作者评定为症状改善;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评定无效[2]。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2~15d拆线, 术后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或减轻;3例患者术后出现体温升高, 38.5℃以内, 经对症治疗后5d内恢复正常;2例患者皮下有少量积液, 均在10d内消失。全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 恢复良好7例, 占70%;症状改善3例, 占30%;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脑积水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生成和吸收失衡而蓄积在脑室, 临床上常常引起颅内高压, 出现头痛、智力下降、步态不稳、行为失常等表现。脑积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儿童主要为先天性和炎症性, 成人多为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创伤。常常出现颅内高压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部分患者病程较长, 常常出现智力障碍、行为异常、步态不稳等严重功能障碍[3]。根据脑脊液循环通路分类, 脑积水分为交通性脑积水与阻塞性脑积水两类, 交通性脑积水病变在蛛网膜下腔或脑脊液产生过剩, 脑室系统普遍扩大, 且与蛛网膜下腔之间仍保持通畅。阻塞性脑积水病变位于脑室系统内或附近, 导致脑室系统某一通道上发生狭窄或阻塞, 出现梗阻部位以上脑室系统扩大[1]。临床治疗积水的方法主要是手术, 且手术方法较多,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虽效果确切,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如脑室引流管在腹腔容易引起堵塞, 且体表留有引流管痕迹, 对患者外现有一定影响;手术不在一个视野, 须多个切口, 操作相对繁琐等。近年来, 笔者科技创新, 采用脑室-鼓室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效果满意。笔者认为: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为了提高脑室-鼓室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效果, 术前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明确脑积水的类型, 了解颅内压情况, 正确选择使用分流管类型, 使脑脊液引流速度及颅内压力维持在正常范围, 严防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结果表明, 脑室-鼓室分流术操作相对简单、视野小、危险性小、并发症少、引流充分不堵塞,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树森.外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47.
[2]马笑宇, 陆朝晖.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8) :120.
脑室分流 篇6
关键词:颅脑外伤,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术
颅脑外伤早期进行去骨瓣减压能够有效的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的发生以及降低死亡率[1]。脑积水以及脑膨出是影响颅脑外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2]。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后3个月进行颅骨修补的术式由于颅骨缺损导致不稳定性颅内压不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3]。近年来在颅脑外伤早期进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和推广。本院神经外科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颅脑外伤患者采取早期进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归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4.2±10.7)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8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击打伤17例;部位:额颞部33例、额顶部17例、颞部14例;NHISS评分(28.6±2.9)分。试验组患者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33.9±10.3)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5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击打伤18例;部位:额颞部30例、额顶部18例、颞部16例;NHISS评分(28.1±3.2)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和NHI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3个月后进行颅骨修补。试验组患者同时采用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术后予以监测生命体征、控制感染、观察引流量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后GOS评分恢复良好率、NHISS评分以及术后感染、脑脊液漏、分流管堵塞、颅内血肿、皮下积液、头皮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评定标准[4]使用GOS评分进行患者恢复程度的评估。(1)恢复良好:GOS评分为5分,患者能正常生活;(2)中度残疾:患者GOS评分为4分,治疗后可以在保护下独立生活和工作;(3)重度残疾:患者GOS评分为3分,不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4)植物生存:患者GOS评分为2分,只具有最小的反应能力;(5)死亡:患者GOS评分为1分,无生命征象。治疗后GOS评分恢复良好率=恢复良好/总例数×100%。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24.2±9.7)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29.6±10.3)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恢复良好37例、中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0例,恢复良好率为57.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恢复良好21例、中度残疾24例、重度残疾11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恢复良好率为3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22.3±3.5)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14.2±2.7)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3例、皮下积液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5例、脑脊液漏3例、分流管堵塞4例、颅内血肿2例、皮下积液3例、头皮坏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最大程度的降低脑组织损伤以及有效的恢复平衡的颅内空间是目前颅脑外伤治疗的关键所在[5]。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分期进行治疗,由于手术后颅骨的缺损将有可能通过破坏颅脑正常的平衡而诱发和加重患者脑积水症状的出现,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6]。相关的国内研究报道[7],脑室腹腔分流同期联合颅骨修补术一方面能够通过脑室腹腔分流促使膨出脑组织回落至骨窗平面,颅骨修补通过恢复颅腔形态而保持稳定的颅内压和生理功能;另外联合同期手术大大的减少颅腔内脑组织的暴露时间,从而能够显著的降低发生感染和颅内血肿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几率;联合手术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的次数以及麻醉手术的次数,从而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手术的创伤和有助于患者早期的康复。本组临床研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住院时间少于采用分期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恢复良好率为57.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2.8%(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NHIS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联合同期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试验组患者术后7.8%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9.7%(P<0.05),表明联合治疗较分期治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丁有才[8]文献报道获得一致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早期进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组织血流、更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周期短,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分期治疗,是目前治疗颅脑外伤的首选方案,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万心军.脑外伤采用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41-42.
[2]王光明,成毅,胡克亮.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9):827-830.
[3]张建海,朱锋,艾训平,等.颅脑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早期行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5):46-47.
[4]刘灿达.同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脑外伤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27-28.
[5]刘道兵,闫金伟.脑室腹腔分流加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57-58.
[6]陈彬,陈治标,刘佳.早期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颅骨修补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1(5):304-305.
[7]郭连勋,张广健,刘文阁,等.重症颅脑外伤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行颅骨修补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5,28(5):284-288.
脑室分流 篇7
关键词: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护理
小儿脑积水是脑脊液分泌过多, 循环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积聚过多并不断增长。通常伴有颅内压增高, 其主要变化为脑室扩大[1], 脑组织受压萎缩、变薄、脑回平坦、脑沟变浅而出现临床症状。多见于婴幼儿, 如不及时处理脑积水就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我科近年收治脑积水患儿13例,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3月~2008年9月脑积水患儿13例, 全部均为男性, 年龄7个月~3岁。主要症状头颅增大、呕吐频繁、哭闹3例, 双眼落日征2例, 前囟膨隆6例, 头沉、嗜睡2例。本组病例术前经CT扫描确诊为脑积水。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经CT扫描确诊后均在全麻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即通过手术将硅胶导管的一端放入侧脑室, 另一端放入腹腔、中间埋在皮下并通过防反流泵相连使高压颅腔中的脑脊液流入腹腔, 依靠腹膜的吸收功能吸收脑脊液, 缓解脑室压力。使脑细胞发育正常, 提高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降低致残率。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亲切、热情、耐心照顾患者, 了解病情、家庭和社会环境, 与家属进行交流, 做好解释工作。操作应熟练规范, 给家属以信任感, 对担心手术失败者要介绍手术的原理、方法、手术的可靠性及同类手术患者信息介绍, 稳定家属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 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 控制感染, 遵医嘱抽血、配血, 解释各项检查的必要性, 准确安全地给予抗生素。术前1 d晚剃头, 术晨再剃头1次并用消毒巾包扎, 特别注意颈部和脐周的皮肤清洁。
1.3.2 术后护理
(1) 环境要求。患者术后安置在清洁、安静、安全、舒适的病房, 温度保持在18~21℃, 湿度55%为宜。 (2) 术后体位。术后去枕平卧6 h, 患者清醒后可取平卧和半卧位并观察不同体位的病情变化。
1.3.3 病情观察
定时测生命体征, 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囟门张力大小, 即前囟是否扩大, 分流管的流量是否合理, 若分流过度患者会出现体位性头痛, 立位时加重, 卧位时头痛减轻, 若分流不足患儿症状不缓解[2]。由于患儿不会说话常以挠抓头部、摇头、哭闹表示头部不舒服,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观察, 耐心倾听家长叙述, 根据患儿的病情调整合适的体位, 指导家属不要大幅度地翻身和抱起患儿。
1.3.4 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1) 预防分流管堵塞。分流管堵塞是常见的并发症[3], 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观察分流管的通畅情况, 术后1~3 d应定时按压分流泵1~3次, 每次10~15次, 按压时力度要均匀, 压力不能过大, 防止分流管阻塞, 按压分流泵时无阻力说明分流管通畅, 如按压分流泵有阻力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 预防感染的发生。感染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尽量减少探视。b.婴幼儿进行分流术时分流管及分流泵将皮肤隆起和皮下隧道过浅, 导管长期与表皮磨擦、受压可使皮肤发生坏死, 感染导管外露。分流管皮下途径长, 切口较多, 由于患儿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挠抓切口, 污染敷料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因此术后应遵嘱按时、准确使用抗生素, 定时更换卧位, 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以防挠抓伤口而致并发症的发生。c.定时测量生命体征, 观察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及肠鸣音、排便、排气等变化。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一旦发现切口敷料有污染可能或潮湿立即更换, 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燥, 预防感染的发生。
1.4 健康教育
感染多发生于术后2个月[4], 可有伤口感染、脑膜炎、腹膜炎、分流管感染, 因此, 患儿出院时应嘱家长定期复查, 3个月内应每月复查1次, 6个月内每2个月复查1次, 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 如患儿出现嗜睡、头痛、呕吐、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2 结果
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出院后6个月因头皮缺损, 导管暴露再次入院, 其余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后随访, CT扫描脑室明显缩小, 基本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生长增快, 四肢功能无障碍。
3 结语
小儿脑积水时由于脑脊液在脑室内增多而直接引起脑室内压力增高, 最后使整个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早期发现尤为重要, 所以对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脑积水的婴幼儿应尽早积极手术治疗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缓解脑室压力, 使脑细胞生长发育正常, 提高患儿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降低致残率。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虽然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但仍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护士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对治疗成功与否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7:811.
[2]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7.
[3]黎兴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8, 14 (23) :32.
[4]姚洁民, 梁承钢.脑积水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9s) :141-144.
脑室分流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1~74岁,平均23.4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CT或MR检查确诊,均为非肿瘤性脑积水,按病因分原发性脑积水23例,外伤后脑积水16例,其他原因脑积水4例。按类型分梗阻性脑积水34例,交通性脑积水9例。共有32例术前作了腰穿测压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1.2 手术方式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采用美国凤凰公司脑积水分流装置。根据颅内压高低,采用中压分流管28例,中低压分流管13例,低压分流管2例 V-P分流时经右侧侧脑室三角区穿刺34例,经右侧额角穿刺9例,分流管通过皮下隧道至胸部剑突经上腹正中切口引入腹腔,腹腔端置于肝脏膈面12例,末端直接游离于腹膜腔31例。
2结果
本组43例术后发生分流管脑室端堵塞5例,腹腔端堵塞7例,因V-P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而再次行V-P分流术5例,行3次V-P分流术3例,另有改作脑室-心房分流术3例,改作脑室-膀胱分流术1例。本组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合并硬膜下血肿2例,其中1例死亡。
3讨论
V-P分流术由于术式简单、相对安全,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但有一些与手术或术式相关的并发症,文献报告约占24%~58%[1],本组占46.5%。
3.1 分流管堵塞
分流管堵塞是VPS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2,3],可在术后各时间段发生。分流管堵塞多集中在腹腔端和脑室端二个部位。本组12例,发生率占28%,梗阻的原因有:①分流管脑室端进入侧脑室部分过长或过短。脑积水解除后脑室缩小,分流管末端进入脑实质内,导致分流管堵塞;或因脉络丛包裹及炎性肉芽肿形成将分流管末端包裹造成分流管堵塞。②腹腔端堵塞,包括大网膜包裹分流管末端造成堵塞及分流管周围区域粘连形成脑脊液包裹性积液等。③脑组织碎块及血块进入分流管腔形成堵塞等。预防方法:术前根据CT或MR计算好分流管脑室端进入颅内的长度;分流管脑室端最好置于侧脑室室间孔和额角之间无脉络丛区域,以减少被脉络丛包裹的机会;减少脑穿刺损伤,避免脑室中出现脑组织碎块和血块,以防堵塞分流管或分流阀。放置分流管腹腔端时应尽量减少引起组织粘连的因素,如损伤、异物、血块等,尽量将分流管末端置入盆腔或腹侧结肠沟内,以减少与大网膜接触。术后注意控制体质量,以免肥胖导致大网膜过度增生,填塞腹膜腔空间,增加分流管被大网膜包裹的机会。
3.2 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包括颅内感染、分流管皮下隧道感染及腹部感染等。感染原因一般认为与手术时污染有关,也与手术时分流管皮下隧道过浅,或皮肤对导管产生异物反应有关。本组有2例皮肤隧道感染,系因分流管腹腔端堵塞,造成颅内高压、脑脊液经头颈胸部皮下隧道撑破皮肤切口,造成继发感染。1例颅内感染与通过分流管引起的逆行感染有关。因此,预防感染应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避免皮肤隧道过浅等因素,术后应加强随诊,发现腹腔端梗阻、皮下脑脊液蓄积应及时处理,对于已发生破溃感染者,除抗感染治疗外,应去除感染源,必要时拔除分流管,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分流术[4]。
3.3 分流过度
分流过度并不是VPS特有的并发症,在各种脑积水颅外内引流手术中均可发生。临床常见于术前颅内压较高、脑室扩大明显、脑实质较薄的患者,当术中脑室穿刺成功后,脑脊液过多、过快地流出,或采用低阻抗、非抗虹吸分流管导致脑脊液过度分流,使颅内压大幅下降,脑组织回缩使硬膜下间隙扩大、导静脉损伤形成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1]。这种积液或血肿常呈双侧对称分布,一部分病例病情稳定,但血肿或积液不易吸收;一部分病例则病情严重,可因继发性脑干损伤而死亡。本组发生硬膜下血肿2例,其中死亡1例。预防方法主要有:①选择压力适宜,带抗虹吸阀门的分流管;②术中注意控制脑脊液过多流失;③术后平卧,补足晶体,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作者认为VPS有简单、相对安全的特点,也有其不易克服的缺陷。加强对术中易感因素的控制,加强术后随访观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反复发生腹腔端堵塞的病例,应考虑其他的分流途径。
摘要:目的分析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997年12月至2007年12月经CT/MR检查证实并作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病例有20例出现了并发症占46.5%,其中分流管堵塞12例,合并切口感染3例,颅内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合并硬膜下血肿2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脑积水V-P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是与术式相关的主要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脑积水,V-P分流,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朝晖.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河北医学,2004,26(2):157-158.
[2]朱世绩,黎圣真,杨廉泽,等.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探讨.现代医院,2005,5(3):29-30.
[3]潘树茂,吴茂武,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5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