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分流

2024-08-28

中心分流(共9篇)

中心分流 篇1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消费能源,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1,2,3]。随着煤炭开采的日益加剧, 各地的矿井开采条件也越来越复杂。我国近50%的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国家规定:“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建立抽采 (抽放) 系统, 采取先抽后采的方针[4,5,6]。

目前国内现有的瓦斯抽采钻孔封孔器材存在诸多缺陷, 比如封孔不到位, 封孔工艺复杂, 封孔质量差导致抽采浓度低, 存在安全隐患。国内曾经普遍采用聚氨酯封孔器, 但随着国内煤炭产量的飙升, 开采深度的加大, 在高地应力情况下, 钻孔变形严重, 塌孔现象越来越多, 聚氨酯封孔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内封孔的需要。聚氨酯封孔效果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 聚氨酯膨胀速度快, 难以封孔到位。钻孔变形严重情况下, 封孔器材的插入相对困难, 尤其突出煤层, 封孔深度需要避开防突钻孔的控制范围, 合理封孔深度超过20 m, 聚氨酯膨胀速度快, 封孔施工时间紧迫, 很难封孔到位, 这样导致巷道壁漏气、防突钻孔短路漏气等, 封孔效果难以保证。

(2) 聚氨酯抗压强度低, 不能抵抗钻孔的变形。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开采深度普遍较大, 地应力较高, 钻孔蠕变和变形非常普遍。聚氨酯膨胀凝固后的抗压强度低、可压缩变形量大, 聚氨酯不能抵抗抽采期间的钻孔收敛变形, 导致钻孔周围的漏气裂隙进一步扩张, 钻孔漏气进一步加剧。

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法是河南理工大学开发的新型封孔方法, 通过安置在封孔管上的两个囊袋封堵两段钻孔。压力达到设定值后, 注浆阀上的压力控制打开, 两个囊袋之间注入封孔材料, 封孔之后在钻孔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一个水泥圆柱体。对抽采钻孔提供支护力, 封孔密实, 不漏气[7,8]。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克服了聚氨酯封孔存在的2个缺陷, 抽采效率高, 使矿山开采更加安全。

1 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设计方案

1.1 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结构原理

该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主要由注浆阀、套管、端堵头、喉箍、抽采管、囊袋、防退环等组成。该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以中心阀1的中心为中心左右两端对称。各个零部件采用双抗PVC材料制成, 注浆阀通过PVC胶与抽采管、套管分别连接, 端堵头穿过抽采管与套管连接。套管与抽采管同轴, 但套管和端堵头与抽采管之间有一定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注浆过程中的浆液进入囊袋的通道。囊袋穿套在抽采管上, 一端通过喉箍固定在端堵头上, 另一端反捆在抽采管上。注浆阀内径与注浆头采用小间隙配合。封孔浆液具有一定的粒度, 不会从注浆头与注浆阀的间隙渗出。浆液经注浆阀分流, 流经套管与抽采管的空腔进入两端的囊袋中。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时, 压力控制阀打开, 浆液再进入两个膨胀起来的囊袋之间的钻孔内。压力再次升高至设定的压力后, 停止注浆。拔出注浆头, 封孔完毕。

1.2 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关键部件设计

该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的关键部件是其中的注浆阀, 注浆阀由阀体、玻璃球、弹簧、爆破片、扣帽组成 (图1) 。玻璃球与进浆小孔密封接触, 弹簧压在玻璃球上, 起到一个单向阀的作用。爆破片粘接在阀体的出浆口处, 由扣帽压紧, 作为压力控制阀。注浆过程中, 带压浆液顶起玻璃球, 经过分流通道和分流通道向两端的囊袋进浆。压力达到爆破片的爆破压力时, 爆破片爆裂, 浆液经扣帽进入煤层钻孔。

该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的另一关键部件是囊袋, 选择的囊袋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根据整个注浆系统的匹配要求, 囊袋的强度须能够承受不低于2 MPa的压力。囊袋选择有足够大的膨胀性, 自由状态下, 囊袋的膨胀量需大于钻孔直径2倍以上, 充分接触煤壁, 阻断漏气通道, 同时带压的封孔浆液又支护钻孔。

2 创新性及设计关键

(1) 该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的注浆阀上安装了爆破片, 根据不同的注浆压力要求, 可以选择不同爆破压力的爆破片, 确定合适的压力控制阀。这种压力控制阀结构简单可靠, 加工方便。

(2) 压力控制阀与囊袋强度的匹配关系是该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的关键, 压力控制阀设定压力过高, 注浆压力达到囊袋的承受极限就会使得封孔失败。压力控制阀设定压力过低, 囊袋未注满浆液时就会打开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与囊袋强度的匹配关系是关键技术。

3 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的主要特点

(1) 实现任意角度注浆, 封堵初期漏气裂隙。先向囊袋注浆, 通过囊袋膨胀后封堵封孔段钻孔, 然后囊袋内的浆液再向钻孔壁注浆, 通过巧妙的装置 (注浆囊袋) 实现封孔段钻孔的注浆, 解决了多年来未解决的任意角度注浆封孔的难题。注浆时浆液在注浆压力作用下封闭钻孔周围裂隙, 起到封堵初期漏气通道的作用。

(2) 主动支护钻孔, 使封孔段钻孔周围形成高应力区。封孔浆液注入时带有注浆压力, 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才停止注浆, 带压浆液对钻孔有一定的主动支护作用。

(3) 有效提升抽采浓度。采用该中心分流囊袋式封孔器封孔, 既能使钻孔周围的裂隙得到很好的充填, 消除开孔时候的漏气通道, 又能使钻孔得到可靠支护, 保证钻孔的稳定, 从而使周围不产生新的漏气通道, 有效提升瓦斯抽采浓度。

4 应用结果

在山西某矿, 钻孔平均瓦斯抽采浓度低于20%的低透气性区域进行工程试验。采用“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器”抽采5个月, 钻孔平均抽采浓度提高100%以上 (即浓度翻一番) , 钻孔平均浓度大于45%。

采用该中心分流囊袋式封孔器节省了抽采孔的封孔时间, 单孔抽采时间降低至10 min/孔, 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了瓦斯抽采效率, 值得大规模推广应用。

摘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确立了“先抽后采”的瓦斯治理工作方针, 建立了“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煤层瓦斯抽采封孔方法, 封孔浆液从注浆阀分流进入两个囊袋, 囊袋膨胀压力达到设定值后注浆阀上的压力控制打开, 浆液进入两个囊袋之间的钻孔内。此种封孔器结构新颖, 操作方便, 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抽采的瓦斯浓度大幅提高, 有利于煤矿的安全开采。

关键词:注浆阀,中心分流,囊袋,封孔器

参考文献

[1]刘炯天.关于我国煤炭能源低碳发展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5-12.

[2]田旭峰.鄂尔多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0.

[3]张自政, 张德海, 杨勇.浅谈几种特殊条件下煤炭开采技术与绿色开采的结合[J].山东煤炭科技, 2010 (2) :159-160.

[4]司光耀, 蔡武, 张强.国内外煤层气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煤层气, 2009 (2) :44-46.

[5]卢连宁.瓦斯抽放是治理瓦斯的有效方法[J].煤矿安全, 2001, 32 (5) :1-2.

[6]汪开旺, 谯永刚.煤矿瓦斯抽放技术与装备[J].现代矿业, 2011 (5) :113-114.

[7]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8]詹友刚.Solidworks高效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中心分流 篇2

展文希望小学、梨子小学撤并后

师生分流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要求,进一步推进我镇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根据规划撤除黔西县甘棠镇展文希望小学、黔西县甘棠镇梨子小学两所学校后,为保障两所教师工作、学生分流入学的权益,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组 长:张敏福(甘棠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成 员:王 艳(甘棠镇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

明(甘棠镇教育管理中心业务员)

龙祝居(甘棠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

李 钦(甘棠镇教育管理中心工作员)

卢光平(甘棠镇教育工会主席)

罗炳尧(甘棠镇教育管理中心会计)

曾祥仙(甘棠镇教育管理中心会计)

二、基本情况

1、黔西县甘棠镇展文希望小学(教学点)现有学生29人(其

中四年级学生15人、六年级学生14人),教师3人(其中一名教师请长病假)。

2、黔西县甘棠镇梨子小学(教学点)现有学生17人(其中四年级学生8人、六年级学生9人),教师3人(其中一名教师今年已经到退休年龄)。

3、本期六年级学生毕业后,这两所学校2014年秋季学期预计,展文希望小学只有学生15人、梨子小学只有学生8人。

三、分流时间:2014年8月

四、分流方法

1、黔西县甘棠镇展文希望小学3名教师分流到黔西县甘棠镇仲那小学和黔西县甘棠镇三马小学,14名学生分流到黔西县甘棠镇仲那小学和黔西县甘棠镇三马小学、水西街道办事处石雷小学。

2、黔西县甘棠镇梨子小学2名教师分流到黔西县甘棠镇新田和黔西县甘棠镇樱桃小学,8名学生分流到黔西县甘棠镇礼贤小学和黔西县甘棠镇新田小学。

改制分流优化结构 篇3

试点先行、规范操作,积极稳步推进改制分流

制定政策,明确范围,探索试点。2002年初,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寻找政策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空间,石化集团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改制分流试点政策,确立了“严谨规范、积极稳妥、优化结构、独立经营、职工自愿”的总体原则和“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试点后推广”的操作原则;改制分流范围为与“三类资产”相对应的辅业、多种经营及部分办社会职能单位的业务和人员;选择的试点单位要求管理基础较好,有一定生存发展潜力。当年在55个试点单位实施了改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策制定上,积极鼓励改制单位采取国有资产全部退出的改制形式。 除一些规模较大或人资不能匹配的改制单位可以参股外(一般不超过20%),其他改制企业一般实行国有资产全部退出的改制方式,对参股的改制企业,一般也都在一定期限后退出。

严格把关,完善政策,规范操作。石化集团在遵循国家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不断完善政策,增强可操作性,并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做到“四个规范”:一要做到产权关系规范。经过规范的产权转移程序,国有资产应退出的尽量退出。二要做到资产、负债及土地处置规范。严格照章操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三要做到劳动关系规范。参加改制的职工要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确保继续就业。四要做到市场运作规范。原母体企业和改制企业各自按市场规则独立运行,不“藕断丝连”。通过落实“四个规范”,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隶属关系和职工的劳动关系。首届经营者严格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选举产生,母体企业可以帮助考察推荐,但决不越俎代庖;改制企业可采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加快推进。按照中央部署,结合前期试点实践,石化集团党组深感改制分流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的难得历史机遇,决定将改制分流作为中国石化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同时,根据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除核心业务、主营业务以外,其他业务领域都可以探索通过改制分流逐步退出;通过分析业务和人员结构,确定了2004年~2006年改制分流8~10万人的总体目标。

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合力确保。改制分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集团公司成立了由两名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挂帅的改制分流工作办公室,在党组领导下,每月召开工作例会,研究政策,统筹进度,部署工作,明确要求。集团所属企业也都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在企业改革、财务、劳动人事部门开展专业工作的同时,各级党委、工会配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和宣传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通过宣传改革方向、讲清讲透政策、领导带头改制,特别是帮助职工算清改制单位的“老账”、“改制账”、改制企业的“新账”,打消了部分职工的顾虑,增强了职工投身改革的信心。

平稳转换,有效扶持,有情操作。为了支持改制企业,母体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保持改制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实现平稳转换。经营业务、市场取向、原料供应、公用工程等方面,在质量、价格同等的条件下,对改制企业实行优先。

总部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经常到改制后的企业召开座谈会,实地进行调研;在公平规范的前提下,帮助解决一些问题,鼓励他们勇于实践;还准备按改制后企业的专业协助他们成立专业联谊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

许多直属企业在规范的前提下还加大了扶持的力度。例如,燕化公司领导对改制企业实行定期回访,帮助改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原燕山石化公司仪表厂改制后,产品销售渠道一度不够畅通,燕化公司召集公司市场、销售、采购等部门为改制企业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燕化公司还通过运用自己多年和地方政府建立的良好关系,帮助改制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系,落实优惠政策,争取地方政府对改制企业的支持。

加快母体企业结构调整为改制企业注入活力

自2002年开展改制分流试点至今年6月底,石化集团累计已有261个单位完成改制,分流职工2.8万人,其中到改制企业继续就业的2.63万人,占94%。在261个单位中,实行国有资产全部退出的改制分流方案的有247家,国有资产占改制企业股权不超过20%的有14家。通过改制分流,从集团层面看:

一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已经实现改制的261个单位均属于中国石化的非核心、非主营业务,主要为医院、物业、餐饮、娱乐、商贸、旅游、机械制造、运输、检维修、设计、监理等单位。改制后,石化集团核心业务和主营业务更加突出,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资金进一步做精做强做大。

二是促进了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261个改制单位的资产,经审计、评估后规范改制,使石化集团整体资产结构得到调整,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2006年,石化集团还计划对860个单位实施改制分流,涉及非主业净资产账面值100多亿元,资产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三是促进了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不少企业结合改制分流大力精简组织机构、压扁管理层、实施专业化重组,取得了显著效果。燕山石化公司在对两级机关界定职能、理清流程的基础上大幅度进行调整,共减少86个部门、683名管理人员。近期石化集团总部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企业结合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精简压缩中层管理干部20%~25%。

四是促进了队伍结构的调整优化。

2001年底石化集团非上市部分从事非核心、非主营业务的职工共有20.1万人,2003年底已减少到17.8万人。同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提高了3.4%,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职工比例提高了2.4%。

辅业单位改制后,转换机制、面向市场、提高效益、自立生存。

依法立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制分流为改制企业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了条件。261个改制企业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选举产生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制定公司章程,构建起有效行使决策、监督和执行权的法人治理结构,党团和工会组织也同时成立。原属四川维尼纶厂的建安公司,改制时职工要求四川维尼纶厂持有20%的股权,但一年以后,改制企业股东大会表决通过,收购了四川维尼纶厂的股权,国有资产全部退出。2003年,建安公司全年利润达到168万元,比国有资产退出前的2002年(全年利润12l万元)增长了39%,职工人均收入由1.7万元/年增长到2.1万元/年;预计2004年改制企业实现利润39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2.4万元/年。

自我约束,经营决策科学高效。与改制前相比,改制企业经营决策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决策程序规范、效率提高。原属高桥石化公司的化工运输公司改制后,因业务需要,急需改装三辆自卸车,以前至少要两个月,现在只用一周就完成了改装。金陵石化公司洗衣粉厂改制后,新产品开发周期从以前的35天缩短到5天。

转变观念,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改制后,职工由原来的职工身份转变为“股东加职工”的双重身份,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明显转变,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原属河南石油勘探局的南石医院改制后,对管理人员实行“保障工资+年薪+企业年金+风险抵押金”的岗位工资制,对临床技术人员实行“保障工资+效益工资”的等级绩效工资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拓市场,经营业绩显著提高。改制企业进入市场接受风浪的洗礼,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明显增强,积极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55家试点单位改制前多数亏损或处于微利状态,改制前共亏损0.7l亿元,改制后全部实现盈利。原属管道储运公司的大众汽车维修站改制后,2003年利润是改制前的6倍,一家民营企业愿以三倍于改制补偿金的价格收购职工的股权,经股东大会讨论,他们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谋求更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所有改制后的企业都是盈利企业。

中心分流 篇4

九里山矿位于焦作矿区东部, 太行山南麓, 西距市区18 km。井田西起11勘探线与演马庄矿相邻, 东以北碑村断层为界与古汉山井田相连, 北起煤层隐伏露头, 南抵西仓上断层, 井田走向长4.2~5.3km, 倾斜宽3.0~4.2 km, 井田面积17.5 km2。

九里山矿始建于1970年7月, 1983年4月30日简易投产, 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 核定矿井生产能力100万t/a。2010年底剩余可采储量6 452万t, 矿井服务年限为41 a。矿井为立井两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一水平大巷标高为-225 m, 二水平大巷标高为-450 m。一水平共有轨道运输大巷、胶带运输大巷、流水大巷3条巷道, 全部布置在煤层顶板中, 与煤层法线距离为10~15 m。二水平大巷有2条巷道, 其中1条为轨道运输大巷, 1条为胶带运输大巷。

矿井经过多年开采, 一水平上山采区基本采完, 仅剩下西翼的14、12采区, 下山采区划分15、16采区, 目前矿井安排14、15、16共计3个生产采区, 维持矿井正常生产接替。矿井主要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开采, 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现有3个采煤工作面, 包括1个综采工作面和2个炮采工作面。

矿井可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 煤层赋存较稳定, 结构简单, 厚度0.92~8.13 m, 平均厚度5.15 m, 倾角9°~18°。煤层无自燃倾向和煤尘爆炸危险。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 与矿井充水有直接关系的含水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第四系砾石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含水层水位高, 隔水层薄, 自1982年以来, 共发生突水56次。矿井涌水量最大时高达104 m3/min, 在实施注浆堵水以前, 平均涌水量高达80 m3/min。目前, 矿井正常涌水量45 m3/min, 最大涌水量105 m3/min。

2 钻孔封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九里山矿巷道抽采钻孔现主要采用聚氨酯+高水充填甲、乙料两堵一注带压封孔工艺, 经调查分析, 该工艺所封钻孔存在抽采效果差、封孔工艺复杂、需二次封孔、钻孔有效率低等问题。

考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2个: (1) 两端聚氨酯形成的封堵强度低, 后期注入水泥时难以产生足够的注浆压力, 水泥难以挤入煤壁裂隙进行封堵, 封孔质量难以保证;若顶端聚氨酯密封不好, 注浆时很容易漏浆造成封孔管堵塞, 整个钻孔报废, 可靠性较差; (2) 高水充填甲、乙料需求量较大, 工人劳动强度大。且充填材料凝固之后往往具有一定的收缩性, 从而容易与钻孔壁形成漏气通道。

3 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机理及其优点

由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河南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技术[1], 一方面能使钻孔周围的裂隙得到充填, 消除开孔时形成的漏气通道 (裂隙) , 即消除初期漏气通道;另一方面能使钻孔得到可靠支护, 保证钻孔稳定, 使钻孔周围不再产生新的漏气通道 (裂隙) , 避免后期漏气通道的产生和发展。

3.1 封孔机理

高压囊袋式注浆封孔第1次出浆如图1所示。图1中箭头代表浆液由注浆头出浆, 经过囊袋出浆通道进入囊袋, 理论上囊袋膨胀直径可达240 mm, 可充分接触煤壁, 阻断漏气通道, 同时又支护钻孔。

图2中箭头为第2次出浆通道, 当第1次注浆压力达到0.98 MPa时, 钻孔出浆阀 (单向阀) 自动打开, 浆液由单向阀注入钻孔煤壁之间, 由于两端囊袋封堵, 浆液在2个囊袋之间直接和煤壁理论上接触, 保证了钻孔严密封堵。这段注浆压力可以达到1.96 MPa。

3.2 优点

(1) 实现钻孔壁注浆, 封堵初期漏气裂隙。先向囊袋注浆, 囊袋膨胀后即可封堵封孔段钻孔, 囊袋内的浆液再注入钻孔壁, 通过注浆囊袋实现封孔段钻孔注浆, 解决多年来未解决的任意角度注浆封孔的难题。浆液在注浆压力作用下封闭钻孔周围的裂隙, 起到封堵初期漏气通道的作用。

(2) 主动支护钻孔, 使封孔段钻孔周围形成高应力区。注浆材料不采用发泡材料而采用膨胀材料, 材料初凝后发生体积膨胀, 膨胀力可接近地应力, 使封孔段钻孔周围形成高应力区。膨胀力的作用: (1) 膨胀力继续压密未曾充填的裂隙, 进一步减少漏气通道; (2) 膨胀力可降低封孔段煤体的透气性 (应力越高煤体的透气性越差) 。

(3) 有效提升抽采浓度。囊袋式注浆封孔法既能使得钻孔周围的裂隙得到很好的充填, 消除开孔时的漏气通道[2], 又能使钻孔被可靠支护, 保证钻孔的稳定, 使得周围不产生新的漏气通道, 有效提升瓦斯抽采浓度。

4 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技术应用试验

4.1 试验地点概况

试验封孔地点在九里山矿15051和14141运输巷, 其基本情况如下。

(1) 14141工作面基本情况。煤层为二1煤, 一水平一四采区, 工作面标高为-191.2~-239.5 m, 地面标高+92.5 m, 地面位置为亮马老村东。工作面上部与14121工作面 (已采) 相邻, 下部与马坊泉支断层防水煤柱线相邻, 西临井田边界保安煤柱线, 东临14轨道保安煤柱。走向长521~535 m, 平均528 m;倾向长57~115 m, 平均95.7 m, 面积55 855m2。

(2) 煤层情况。煤 (矿) 层总厚4.2~9.0 m, 平均厚6.6 m, 煤 (矿) 层结构简单, 煤 (矿) 层倾角12°~13°, 平均12.5°。工作面煤层稳定, 结构简单, 煤质较松软, 根据14121工作面运输巷煤厚资料及钻孔资料, 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1。

15051运输巷掘进过程中相继在通尺170 m处揭露走向N74°E、H=1.5 m、∠68°的F15-14断层, 在通尺476 m处揭露走向N75°E、H=1.2 m、∠65°的F15-10-1断层, 在通尺650 m处揭露走向N123°E、H=0.3 m、∠65°的F15-16断层。在工作面掘进、回采至该3条断层附近时应制订专项措施。尤其是F15-10断层落差较大且在工作面内很可能会出现分叉现象, 又由于受方庄断层牵引影响在工作面东部形成宽缓的向斜构造, 该工作面在运输巷通尺650 m处出现煤层下沉现象。

4.2 试验情况及效果分析

2011年10月5日开始在九里山矿开展封孔试验, 封孔位置分别在14141工作面运输巷上、下帮以及15051工作面运输巷上、下帮。随即开展浓度测试记录工作。其中, 2011年10月11—21日, 14141运输巷上帮封、联孔26个;2011年12月22日—2012年1月1日, 14141运输巷下帮封、联孔30个;2012年1月10日—4月1日, 15051运输巷共封、联孔282个。14141工作面运输巷上帮由于中间巷的开掘, 所封26个钻孔全部废弃。

由于15051下帮和14141运输巷上下帮积水严重, 导致两种封孔方式后期浓度均在90%左右, 因此对15051运输巷上帮聚氨酯封孔和囊袋式注浆封孔2种封孔方法所得数据进行对比 (图3) 。

分析可知: (1) 抽采1个月, 聚氨酯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30.8%, 囊袋式注浆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44.6%, 提高了44.8%; (2) 抽采2个月, 聚氨酯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30.8%, 囊袋式注浆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50.5%, 提高了63.9%; (3) 抽采3个月, 聚氨酯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19.7%, 囊袋式注浆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44.0%, 提高了123.4%。

5 结论

(1) 在焦煤九里山矿15051运输巷下帮抽采3个月后, 聚氨酯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19.7%, 囊袋式注浆封孔瓦斯抽采平均浓度为44.0%, 提高了123.4%。

(2) 通过对比钻孔的浓度测试数据可以看出, 在长时间的对比测试中, 囊袋式注浆封孔法抽采浓度高, 浓度衰减慢, 具有明显优势。

(3) 囊袋式注浆封孔法封孔质量优于聚氨酯封孔法的主要原因是:初期封孔时, 囊袋式封孔方法注浆压力达到1.5 MPa, 水泥浆液在注浆压力作用下可以有效充填钻孔周围煤壁裂隙及漏气通道, 而聚氨酯的充填性能较差;后期注浆材料凝固后有较强的支护强度, 对钻孔起到了支撑作用, 避免钻孔收缩变形产生漏气通道, 从而实现了高浓度抽采, 而聚氨酯由于强度较低随钻孔塌陷收缩变形不能起到良好的支护作用, 产生较大漏气通道, 因此浓度较低。

摘要:瓦斯抽采钻孔的封孔质量问题是影响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钻孔封孔质量,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研究院与河南理工大学研发了中心分流囊袋式注浆封孔技术, 并在九里山矿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 该封孔技术可有效充填钻孔周围煤壁裂隙, 充填漏气通道, 注浆材料凝固后有较强的支护强度, 对钻孔起到了支撑作用, 避免钻孔收缩变形产生漏气通道, 从而实现了高浓度抽采, 抽采3个月后, 囊袋式注浆封孔平均浓度为44.0%, 较原有封孔技术提高了123.4%。

关键词:瓦斯抽采,中心分流,注浆封孔,高压囊袋式

参考文献

[1]孙玉宁, 张波, 陈君龙.囊袋式注浆封孔单向阀剪切销的实验分析[J].煤矿机械, 2010 (3) :62-64.

分流教育的个案分析 篇5

关键词: 分流教育    分析     原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213

“分流教育”源于“分流”的意义。分流本意是指河流分道而行。分流教育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现状和潜力,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进而对学生进行分层,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课程,而学校则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使其成长为有自我专长的人才。这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专攻何种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体现了“学业先行、职业后进”的原则。但许多家长仍然对教育中这一做法不能理解,所以,初中后分流现状来看,仍然举步维艰。下面就两个分流后学生的现状及原因做一分析。

个案一:

张某,九年级一班同学,学习成绩在班级成绩中占中间水平,当面临初中分流时,他对自己的成绩和兴趣爱好做了充分的考虑。他的总成绩在全年级占中间水平,可是由于三大科中英语成绩过低,所以偏科现象特别严重,加之他对英语这门课程没有信心、没有兴趣,所以学好英语对他来说很难,但他却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自家的电视、钟表有问题,他会自己拆卸,修理、安装。所以,他虽然不在被分流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名单中,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我县职业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进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文化课虽然长进不大,但是他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理工大学。

个案二:

李某,九年级七班同学,他擅长长跑,在高台县2011、2012年的中学生运动会上曾两次获得1000米、3000米第一名的好成绩,文化课学习成绩平平,各科也没有偏科现象,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所以面临分流时,家长和李某都坚决反对上职业学校。但李某在上高中期间,尽管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高三的下半学期,成绩更是直线下降,这给他带来的心理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的。高考时,由于压力过大、心理素质欠佳,所以高考失败,分数未能上二本线。

分析:

“个案一”中张某虽然在初中分流时,成绩不差,完全可以上普通高中,可是他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自己最需要什么,自己可能会成为怎样的人才,所以他的选择是科学的、可行的。他能正确理解分流教育的内涵:即分流教育就是根据自己的成绩、爱好、兴趣以及发展的方向选择上普通高中然后继续考大学,进行科研工作或直接就业,还是选择上职业学校学习某一技术,通过技术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国家建设中的技术性人才,所以他成功了。

“个案二”中李某,他没有认真、客观、准确地分析自己的现状,他有体育方面的特长,但他觉得这只是以业余爱好,所以他依然坚持心中或者家長早已规划好的人生旅程,结果没能上自己该上的学校,上适合自己的专业,甚至对于分流教育理解不够深刻,他们仍然以为,分流教育是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推给职业学校,他们觉得上职业学校是不光彩的事。然而,在他上普通高中时,努力和汗水有时和成绩并不成正比关系,所以李某在高考结束后,重新选择上职业学校,他来了第二次选择,可是他比同伴却迟了一步。

探究原因:

同样是面对初中后分流,可是两名学生不同的选择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那原因是什么呢?

1.观念的落后

观念落后害死人,之所以会出现个案二中的现象,是因为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分流教育不能正确看待,他们的观念中仍然认为孩子上大学是最好的或唯一的出路,他们对职业教育理解为差生的教育、没有前途的教育。这种观念其实早已落后,我国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平行发展,他们是教育的两个轮子,任何一个都是教育发展中缺一不可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能薄此厚彼。况且在国家发展中科研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同样重要,所以要想解决分流教育中的难题,先要转变观念。

2.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两个案例中,由于学生对分流教育的选择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个案二中的李某之所以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在当前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还需要继续改进,许多地区的职业学校只在招生的时候显得温度很高,心情迫切,急速、广泛地寻找生源,而在学校的软资源上还很是欠缺,主要体现在个别专业的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如有的职业学校的电器修理、保健护理专业等,这些专业虽然已经开设,但由于师资队伍的匮乏,学生学而不专、学而不精。若当地的职业学校和当地的企业有着学以致用的衔接关系,那么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术知识、技术理论就会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便会提高在校学生的成材率,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再教育、再培训等诸多问题都未有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对分流教育有偏见。

3.技术性人才的质量不高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来看,不仅需要初级技师,更需要中级技师和高级技师。而我国现阶段80%的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初级技师,据统计,我国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呈倒金字塔的形式,所以为了提高技术性人才的能力水平,职业学校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通过实训基地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中心分流 篇6

一、我国现行审前案件分流制度的不足

案前分流制度作为程序法, 就整个法治建设来讲还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现行案前分流制度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 案件分流制度的执行主体不清。新民诉法在133条规定的进行案前分流制度的主体是人民法院。那究竟人民法院的谁才能有权利或者说有义务进行案件分流的工作?立案庭的工作人员?主审法官?书记员 (或者说是司法辅助人员) ?抑或是法院的其他人员?这个很难说, 在法院的职能中没有划到职能部门或处室。受我国传统司法和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 因而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1]

在实务中, 在法院这个工作是由主审法官或者是书记员来做的。但是, 如果说这个工作由书记员来做是否他的工作能做到位, 这是个问题。就第一条来说, 现实情境就是一般的书记员大多是刚刚从教育机构考进来的, 且不说他是否通过司法考试, 就经验和学识来讲他未必就能分清何种案件应该化入应该转入督促程序, 何种应该调解。倘若做错, 他是否又有资格来承担错误所导致的责任 (因为书记员并不承担审理案件的工作) ?但是如果仅仅由法官来做其还是面临着一个程序的困扰, 就是尽管案件分流制度会从某种程度上减轻法院的工作量, 但是法官在这里就有了一个案件审理前的“前置程序”, 法官自己面临的案子很多, 他就会尽量地利用前置程序来拖延时间, 例如他认为案件适合调解, 就直接将案子划入调解, 或许当事人并不情愿, 但是法官错误调解的案件对其业绩评价并没有太大影响,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二是, 案件分流制度的时间规定不明。既然在法律中规定了这样一种机制, 但是却并没有规定或者说来不及规定其时间, 这就存在着一个虽然有总体审理时间的规定但是对于某一前置程序的时间没有规定。这里我们能够发现, 在立法的时候我们会规定一定的审理期限的原因就是一方面给予法官审理案件较为充裕的时间, 另一方面保证案件的迅速审理。而这个程序是包含在审理的过程中, 如果对这个程序的时间不加以规定有可能导致的问题就是前置程序过度挤兑正常的审理, 导致案件审理时间不充分, 质量不高, 不能达到或者导致案件的处理大打折扣, 还有可能导致案件久拖不决, 增加诉累。这当然不是我们从立法角度所想达到的结果。

三是, 案件分流机制的制度支撑不足。案前分流机制其实是作为庭前制度的一个部分存在的, 而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上则仅仅规定了这种案前的分流, 规定得十分宽泛, 并没有很好的制度支撑, 作为案前程序显然是不够的, 需要更加明晰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程或者说是操作规范。

制度是很合理的将案件视情况分流到各个程序, 当然前两个程序不需要说什么, 其原因在于督促程序可以转为诉讼程序, 诉讼程序也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督促程序, 并不需要另行起诉。而调解程序也十分灵活, 可以视情况予以解决。但是如果案件进入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并没有很好衔接, 这里缺的是制度的支撑。转移到简易程序, 证据该怎么交换, 法官对案件的争议点该如何总结。而进入到一般程序, 庭前又该如何操作, 制度又该如何构建, 这些都是问题, 总之, 存在一个“衔接性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制度能很好地解决在庭审 (可能是简易程序也可能是一般程序) 中应当提前预见到的问题, 以提升效率和节约司法资源。

二、国外分流机制对我国审前分流机制的借鉴

一是, 美国式“审前会议制度”与“证据开示”。想必在美国法律题材的电影中, 很多人都了解到了美国特殊的法律制度, 其中影响最深的莫非“陪审员制度”和“审前会议制度”了。关于审前会议制度, 《联邦民事诉讼规则》有明确的规定:法官可以基于自由裁量权召集当事人的律师或无代理人的当事人本人出席审前会议。因而审前会议是在法庭审理之前, 为了使法院对诉讼建立及早的和持续的管理, 而由法官召集双方当事人以试图加快处理案件, 并为法庭审理的有效展开进行准备的会议。审前会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2]而“证据开示”则是正式开庭前, 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向对方当事人及法官展示其已经收集到的证据以及具有一定证明力的文件的制度。

“庭前会议制度”和“证据开示”制度则是美国法中十分重要的庭前制度, 一方面, 它能在使对方了解本方所掌握的证据, 可以避免在庭审中仅仅依据证据的优势取得案件的胜利, 还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案件的公正, 而开示和庭前会议让当事人明白在诉讼当中的地位和胜诉的可能, 进而使得当事人寻求其他的解决方式, 或者撤诉, 或者进行和解, 或者总结争议焦点直接进行庭审。而这样既提供了双方解决案件的其他途径, 而且在庭前会议中对争议焦点的总结有利于加速了案件的审理, 保证了案结事了。

二是, 英国式“当事人主义”庭前制度。其实对于案件, 英国向来奉行的是“当事人中心主义”, 其庭前程序也不例外, 程序的运行起推动作用的是当事人。程序如此进行, 原告进行诉讼, 法院发令状让被告答辩, 针对原告的诉讼, 被告答辩时未进行反驳的部分被认为是自认, 原告的关于此内容举证责任因此免除, 当然双方在诉讼文书中均应表达自己的诉请和证据, 类似于美国的开示制度, 使得双方对证据处于明晰的状态, 此时会有专门的人员来对双方进行引导, 如此做法一是为了尊重当时人的意愿, 表明诉讼可能导致的后果, 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处理案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前期进行案件引导的人员不会影响后面如果案件进入到正式的审判程序的法官的判断。当然, 专业人员的存在本身就是确定案件争议焦点的保证。

三、对案件分流机制的几点建议

本文谈到的庭前案件分流机制需要更多的是切实可行的执行方式及更为细致的制度支撑, 提出以下建议, 以便在今后法律修改或者是司法解释的出台提供思路。

一是, 要明确案件分流机制的主体。如何合理地确定法院和当事人等诉讼主体相互之间在案前准备程序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期达到既不损害诉讼的公正性, 又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乃民事案前准备程序构建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3]窃以为既然诉讼程序是需要体现多种价值体现的, 有失偏颇必然不是十分合适, 正如美国法律制度中有的庭前会议制度, 我们可以将庭前会议制度赋予更多的职能, 即庭前会议作为决定案件分流的主体。

在案件分流的时候可以遵循这样的程序, 既要体现当事人主义, 由双方当时人及其代理人按照所提交的证据决定是进入: (1) 督促程序; (2) 调解程序; (3) 庭审程序。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确定进入的程序, 再由司法人员确切的来说应当是主审法官根据提交的证据确定案件的争议焦点。又要体现法院的职权主义, 如果双方当事人达不成一致意见, 则由法官视案情决定进入调解或者是审判程序。

从以上程序我们可以看出, 决定案件分流去向的主体是庭前会议, 而在庭前会议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一方面尊重了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 又保证了法院的权威。

二是, 要明确案件分流的时间标准。明确案件分流的时间标准是司法效益的要求, 一方面, 能够给予案件合适的时间确定纠纷解决的方式, 从本质上解决纠纷;另一方面就是保证在法院的案件在确定的时间内能够被审结并被执行, 杜绝久拖不决的情况。以上两种均节约了司法资源, 保证了司法机关的效率。

正如前面所说, 庭前会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案件分流的情况下, 和双方均无法确定由法官确定分流的情况给予2-3天的协商期限, 视法院情形给予两天或三天, 人均案件较多的给予两天, 反之则给三天, 以全国人均案件量水平划分。如果案件进入调解程序, 同样也要确定相应的时间, 否则就应该转入审判程序, 本文认为可以按照庭前给予庭前会议决定期间同等长度的期间决定案件能否被调解, 之前给予两天的给两天, 之前给三天的给三天。在前面情形都经历后则要确定进入审判程序或者由法官确定直接进入的审判程序。

三是, 要加强案件分流的制度完善。如前所述, 案件分流前两种程序均具有十分强的灵活性, 可以与庭审程序较为自由的转换, 所以只需确定把握好时间, 保证案件的迅速审结即可。

如果案件要进入的是庭审程序, 则需要一些制度予以支撑。首先, 要保持双方能有机会坐下来好好协商, 当然这也有利于以上程序的有利进行, 需要制度支撑, 所以我们也可以有案前会议制度, 并赋予其案件分流的决定权。其次就是要保证双方对于对方所掌握的证据的明晰, 以便自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类似于证据开示, 而公布证据的结果则可以使程序进行到庭审程序之前, 法官能够总结争议焦点, 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

摘要:审前案件分流机制是指在审判之前将刑事被告人移交社区处理, 使其接受工作培训、教育等, 如果改造成功, 则可能会导致取消指控的一项制度。笔者以对《民事诉讼法》第133条的理解为题, 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案件分流机制进行法律上的思考。

关键词:民事诉讼,审前案件,分流机制

注释

1[1]彭婕.民事审前程序改革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12:164-165.

2[2]叶宇昆.外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比较研究[J].法制博览, 2013, 8:103.

中心分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18例, 女5例。断管前一次分流管置入的年龄1个月~8岁。所有病例均选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Ps儿童脑室-腹腔分流管。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进行性加重头痛、呕吐;5例出现颈胸部液性包块;8例检查触摸分流管的连续性中断。5例在发病前有头部分流管处外伤病史。辅助检查:头颅CT示:脑室不同程度扩大;CT重建:分流管连续性中断。

1.2 方法

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再次手术。其中16例是分流管置换;3例行分流管修改后重置;4例行对侧分流。全组患者术后恢复好, 顺利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儿均有进行性加重头痛, 年龄较小的患儿哭闹较剧。年长的患儿多伴有情绪紧张, 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抽搐现象。因此多给20%甘露醇或速尿交替降低颅内压, 以减轻头痛, 缓减症状。多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的变化, 有无呕吐的情况。呕吐均因颅内压增高引起, 为喷射状, 多突然发生, 较小患儿卧位时立即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污物警防窒息。本组患儿中两例较大患儿因对呕吐有所恐惧, 拒绝进食, 因此予少量多次进食。依照患儿口味, 予清淡易消化软食, 鼓励进食, 增强体质。

2.2 心理护理

此类患儿乃二次手术, 家长比较焦急同时会对手术产生怀疑, 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也不乏失望之情。这时对家长就需要鼓励, 与其分析断管原因, 重新置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儿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 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消除其不安心理, 从而取得最佳的配合。除进行患儿病情资料搜集以及有关禁食、皮肤清洁、手术配合事项等常规的健康宣教外, 更耐心地向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使他们对手术有所认识, 消除紧张情绪。

2.3 术前准备

按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剔除头发, 同时清洁腹部皮肤。因为如若腹部切口感染后可引起腹膜炎、膈下脓肿或腹腔脓肿, 而出现腹痛、腹肌紧张, 并伴有压痛等体征。甚至因为腹腔感染而逆行感染颅内, 因此做好皮肤清洁尤为重要[2]。由于身体内已经存在一根引流管, 因此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皮肤。

3 术后护理

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哭声、肢体活动、瞳孔变化, 判断其意识状态, 及时发现异常并详细记录;观察患儿的前囟大小及张力情况, 在患儿不适和烦躁时给予爱抚。通过轻拍、抚摸及搂抱的方式安抚患儿, 必要时可予水合氯全保留灌肠 (1mL/kg体质量) , 使患儿保持安静。如患儿出现持续哭闹、抽搐, 应立即报告医生行急诊CT检查, 以确诊变化的病情, 以防出现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行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清醒前予充足的氧气吸入, 调节氧气流量0.5~1L/m2。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 持续体外监测血氧饱和度,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患儿长期卧床, 要做好呼吸道管理, 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2.1 拍背

患儿侧卧, 操作者五指屈成空心拳, 轻拍患儿背部, 从上而下, 自内向外, 两侧交替依次进行。每次3~5min以利肺和支气管的痰液松动、咳出。

3.2.2 吸痰

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 可用负压吸引器吸出痰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每次抽吸时间<15s, 1次未吸尽应间隔3~5min再吸。控制吸引器负压<13.3 kPa, 以免因负压过高损伤患儿口腔黏膜。

3.2.3 防止误吸, 顺从患儿的饮食习惯, 避免小儿进食哭闹, 防止呕吐误吸。

3.3 及时补充足够的血容量, 防止体温不升及高热惊厥, 及时准确用药。

若在禁食期间患儿出现高热, 除物理降温外, 可给与布洛芬悬液保留灌肠 (剂量与口服相同) 。

3.4 压疮的护理

术后患儿多卧床休息, 多数患儿头比较大, 头部皮肤薄, 加上刚刚更换引流管, 家长比较紧张, 不敢搬动患儿, 因此头部皮肤受压时间较长, 容易发生压疮。我们要多给患儿翻身, 2~3h一次, 平卧和健侧卧位交替。翻身时注意动作轻柔, 不能有拖、拉、拽等动作。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颜色, 如果有红肿可用减压敷料 (美皮康软聚硅酮泡沫辅料) 贴于红肿处以减少摩擦力, 利于压疮的预防和治愈。

3.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术后患儿要进行长期的静脉用药, 常常需要抗生素每8h一次的应用, 就需要进行静脉穿刺, 最好是采用静脉留置管, 一般保留2~3d。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家长常担心穿刺失败而焦虑不安。我们主动与家长交流, 沟通思想,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家长的信任, 使其更好地配合对患儿的治疗护理。选择较粗大血管进行输液, 必要时采用深静脉留置管, 以便临时顺利用药。患儿因术后不适大多吵闹, 护士应和蔼对待患儿, 病床加护栏, 适当用约束带保护, 以防坠床。哭闹不安的患儿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 以防躁动导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4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4.1 颅内出血

术后患儿严格卧床一周, 平卧位。因为如果过早得抬高头部, 头部压力增大, 脑脊液引流过快, 造成颅内压迅速降低, 容易引起硬膜下出血。术后不宜搬动患儿, 尽量减少活动。也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以防躁动引起出血。

4.2 发热

术后3d内患儿可能出现低到中度的发热, 应及时做好降温处理。婴幼儿发热首选物理降温 (如冰袋降温) , 并多饮水, 在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时再选择适当退热药, 切忌退热过猛, 过快。总之, 要通过有效降温措施, 使患儿体温控制在38℃以下, 避免高热给患儿带来的身体不适, 也要避免退热过度引起小儿虚脱。本组患儿中术后出现低热患儿12例仅给予温水擦浴后热退, 5例中度发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配合适当的退热药后, 体温至正常。

4.3 颅内感染

术中可在冲洗液中加入抗生素 (in庆大霉素) 预防颅内感染。术后3天连续测体温, 3~4次/d, 若患儿术后3d体温在38℃以上或持续发热甚至达39℃, 白细胞计数升高, 在排除肺部感染后, 提示颅内感染。除做好物理降温外, 必须加强抗生素治疗, 现常予万古霉素静脉输入8h一次。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加药敏试验, 加强抗感染治疗。本组患儿未见连续发热。

4.4 分流管断裂的预防:

4.4.1 避免使用宜形成钙化粘连的浸钡管, 而选择嵌钡管。嵌钡管是在管壁内嵌入一条可显影的钡丝, 表面光滑, 不易形成粘连[3]。

4.4.2 避免头部分流管处的外伤暴力。

在分流管置入前对患儿及家长有正确的生活指导非常重要。术后对患儿以正常孩子对待, 一般日常生活没限制, 但避免头部的碰撞、意外, 避免暴力撞击分流管所经皮肤区域及颈部剧烈活动, 防止折断。幼儿因其没有安全意识, 自理能力没有或较差, 又是动作发育的关键时期如练习站立、行走、跑、跳等, 容易摔倒。因此家长要加强监护, 避免外伤, 特别是头部。如果有外伤时,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神志的改变, 有无头痛, 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必要时及时行头颅CT检查。

5 出院指导

教会患儿家属观察患儿的神志、四肢活动、张力情况及前囟的张力及大小情况。指导家属合理喂养,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避免感冒。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腹腔感染而逆行感染颅内, 如患儿哭闹不止、拒食, 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嘱术后3个月到医院门诊复查CT或MRI。通过出院健康教育, 使家长对再次手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消除心理焦急和顾虑, 增强孩子对正常生活的信心, 提高家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并发症, 并能做到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忠渡.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38.

[2]张春慧, 李秋芳.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家属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4) :77-78.

自动控制分流系统 篇8

自动分流系统是根据客户的需要自动生产控制机运动流程自动到达指定地点, 自动分流系统一般由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及分流道口组成。分流需求可以通过条形码扫描识别存储到计算机中。

分类装置的作用是根据控制装置发出的分流指示, 当具有相同分流信号的商品经过该装置时, 该装置动作, 使改变在输送装置上的运行方向进入其它输送机或进入分流道口。输送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输送机, 使分好类的商品滑下, 以便进行后续作业。分流道口是已分流货品脱离主输送机进入集货区域的通道, 由钢带、皮带、滚筒等组成滑道, 使商品从主输送装置滑向集货站台, 入库储存或进行配送作业。

1 分流系统的意义

1) 能连续、大批量地分流货物由于采用大生产中使用的流水线自动作业方式, 自动分流系统不受气候、时间、人的体力等的限制, 可以连续运行。2) 分流误差率极低目前自动分流系统主要采用条形码技术来识别货物。3) 分流作业基本实无人化国外建立自动分流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人员的使用, 减轻工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率, 因此自动分流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使用, 基本做到无人化。

2 分流系统的控制

本文是基于区分不同的客户同而设计的分流系统, 主要是实现对货物的自动分流, 具体控制过程为:

1) 接通电源, 按下启动开关, 系统进入启动状态, 指示灯绿灯亮。2) 系统启动后, 下料传感器 (光电传感装置) 检测到料槽无材料或各气缸未复位时, 传送带须继续运行一个行程10S后自动停机, 指示灯红灯亮。3) 系统启动后, 下料传感器 (光电传感装置) 检测到料槽有材料, 每隔2S出料气缸动作一次, 动作时间维持为1S, 将待测材料推到传送带上, 待测物体开始在传送带上运行, 并对其进行计数。4) 剩余材料在传送带上继续传送, 当最后滑槽对应的接近开关感应到材料接近, 其出料气缸动作将被检测到的材料推下, 并对其进行计数。

3 系统设计

3.1 设备连接

当程序设计好之后必须下载到PLC中才可以运行系统, 下载时使用的是SL-200PLC专用的编程电缆SC—09。这根电缆的一端是接电脑的RS232串口, 一端接在PLC的RS422通讯串口上。当电缆接好之后, 打开软件, 进入要下载的文件。先转换文件, 然后选择菜单栏里的“PLC”选择“传送”-“写入”, 便可以下载程序到PLC中。传送程序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计算机的RS-232端口及PLC之间必须用指定的缆线及转换器连接;2) 执行完“读入”后, 计算机中的程序将被丢失, 原有的程序将被读入的程序所替代, PLC模式改变成被设定的模式;3) 在“写出”时, PLC应停止运行, 程序必须在RAM或EE-PROM内存保护关断的情况下写出, 然后进行校验。

3.2 PLC与组态的通信

对组态的通讯参数进行设置, 打开设备窗口分别添加如下两个设备:通用串口父设备和FX系列编程口。在TP200工作台上, 单击[设备窗口], 再单击[设备组态]按钮进入[设备组态:设备窗口]。单击[工具箱], 打开[设备工具箱]窗口, 再单击[设备管理]按钮, 打开[设备管理]窗口。

3.3 系统组态

工控组态软件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工业控制软件存在的种种问题, 使用户能根据自己的控制对象和控制目的任意组态, 完成最终的自动化控制工程。本系统采用TP200作为上位机的监控软件。材料分流TP200组态软件设计是对分流系统的实时采集以及监控, 从而实现操作者可以远离操作现场就能实现对生产线的控制。组建工程的总体规划是先建立一个用户窗口, 其次是编辑画面和定义数据对象, 再次是动画连接和编写控制流程, 最后是设备的连接和调试。TP200组态软件是由北京昆仑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 其英文全称为Monitorand Control Ge ne rate d Sys te m, 即“监视与控制通用系统”。TP200系统包括组态环境和运行环境两部分。

用户的所有组态配置过程都在组态环境中运行, 组态环境相当于一套完整的工具软件, 它帮助用户设计和构造自己的应用系统。用户组态生成的结果是一个数据库文件, 称为组态结果数据库。

运行环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系统, 按照组态结果数据库中用户指定的方式进行各种处理, 完成用户组态设计的目标和功能。运行环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必须与组态结果数据库一起作为一个整体, 才能构成用户应用系统。一旦组态工作完成, 运行环境和组态结果数据库就可以离开组态环境而独立运行在监控计算机上。组态结果数据库完成了TP200系统从组态环境向运行环境的过渡。

由TP200生成的用户应用系统, 其结构由主控窗口、设备窗口、用户窗口、实时数据库和运行策略五部分组成。其中, 运行时只有用户窗口是可见的, 常被称为“前台”, 其余部分被称为“后台”。

TP200组态软件功能强大, 界面友好。同时使用TP200组态软件能够避开复杂的计算机软、硬件问题, 集中精力去解决工程问题本身, 组态配制出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度专业化的工业控制监控系统。

3.4 系统的监控

打开TP200组态环境这个软件, 进入它的主界面。设计出监控的画面如下:

1) 转接面板;2) 单向感应电动机;3) SL-400PLC;4) 调压阀、空气滤器、油雾器与气压指示表;5) 内置电源;6) 传送带;7) 挡板;8) 料槽;9) 先导式电磁换向阀;10) 气缸回位限位开关 (磁感应开关) ;11) 气缸1;12) 判断材质传感器;13) 下料传感器;14) 导料轨道。

5 结果

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初探 篇9

1 专业分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按类招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科基础, 淡化专业属性,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尊重学生个性, 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机会, 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减小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方向之间的偏差。因此, 学校应按照“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益, 保障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进行专业分流, 充分体现出大类招生中“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的特点。

第一条, 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专业, 学生根据个人志愿选择专业。

第二条, 有条件的分流与指令性相结合原则。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和各专业招生人数, 是专业分流的客观依据。专业分流要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 进行指令性地调配。

第三条, 大类内分流为主的原则。学生专业选择原则上在大类内各专业间进行, 不得跨大类进行选择。但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以允许学生跨大类选专业:

a.第一学年综合考核总分在本大类前5%者;

b.学生确有某种专长, 由本人申请, 经大类托管学院同意, 拟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组织专家考核, 证实转入该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c.发现学生患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 按国家规定不能在所在大类的各专业学习, 但尚能在其它专业学习者;

d.经学校认可, 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 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能申请跨大类选专业:

a.在校期间有考试违纪、作弊、受记过及其以上纪律处分的;

b.从文史类转往理工类的;

c.按艺术类、体育类招生的专业。

第四条院部自主分流和学校宏观调控相结合

第五条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学科专业的稳定发展;

第六条尊重学生个性, 志愿优先, 同志愿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择优满足专业志愿。

2 进行专业分流工作中的利与弊

第一, 进一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 由于专业分流工作一般是在大学第3~4个学期之后进行, 学生与入学前相比, 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 减小了入学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缩小了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之间的误差, 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确立, 为将来学生爱岗敬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分类招生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专业选择的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 激发了学生对专业选择的理性思考, 进一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强, 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与学生专业选择之间的矛盾, 导致部分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专业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与学生旺盛的专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必然导致冷、热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第三, 强化了弱势专业的危机意识, 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专业分流使弱势学科专业发展面临萎缩和调整, 强化了弱势学科专业的危机意识, 对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必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专业分流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专业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新老专业、不同学科之间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因此, 学校要积极的创造条件, 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 重视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 给学生提供丰裕的专业选择机会。学校要正视专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专业的发展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专业之间不可能是均衡发展的。另外, 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 高校更加重视本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使一些专业得到强进的发展, 成为本校, 甚至全省、全国的强势和特色专业。专业之间存在差别是必然的。但是, 学校发展的视角也要倾向那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目前相对弱势的专业, 切实加强弱势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实验、实践条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第二,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学习要保证专业分流工作顺利开展, 就必须让学生对专业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为此, 在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系列讲座, 让学生对大类内各专业有所了解, 使学生更加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对树立专业思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让学生真心热爱所学的专业, 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第三, 重视就业工作,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是社会上非常敏感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因此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学校要通过调整专业结构, 科学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形成专业特色, 树立专业品牌, 从而提高专业在社会上的声誉,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4 逐步探索、建立“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相关制度体系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工作应坚持循序渐进, 积累经验, 逐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 包括招生、教学计划、分流、学生教育、等一系列内容, 是一项较大范围的改革。

4.1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 不是单纯的招生办法的改变, 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变革, 需要教育教学思想的宣传和转变。

4.2 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

在分流工作中需重新制定培养方案, 明确专业方向, 构建课程体系, 以适应大类招生后分流工作的需要, 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

4.3 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加强专业建设。

一方面对学校整体专业结构和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 另一方面进行院部学科布局调整以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4.4 实行导师制和专业负责人制度, 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

分流后, 对重新编排的班级应确定相应的导师, 对某一专业应有相应的专业负责人, 切实加强对学生选专业、选课的指导, 使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有明确的认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5 优化教学管理方式。

实行大类招生后, 授课方式及教学管理体制都需要相应变革。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基础课程的教育和通识课程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 从各方面着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在大类招生分流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 着眼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真正发挥出“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这一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体现出其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2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2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下一篇:自然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