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模式

2024-07-31

能力培养模式(共12篇)

能力培养模式 篇1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 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 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 不像在科学中, 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 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 , 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 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 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 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 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 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 掌握信息, 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 培养想象, 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 锻炼思维, 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

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 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 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 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 或是生气盎然, 情感是否热如火, 冷如冰, 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 , 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如, 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 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 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后因一点小事吵架,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 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到最后松鼠和小熊又都很后悔而商议和好。其内在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 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 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 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例如, 完成了《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 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 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 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 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 互不侵犯, 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 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 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的教学, 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 就能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从而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

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 经过想象和联想, 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 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 (物象) 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 在《寄小读者》里, 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 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 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 解读“丑小鸭”时, 读者通过再造想象, 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 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 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 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 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接受教育, 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 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 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 运用艺术思维, 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 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 通过再现文学形象, 发挥儿童的想象, 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与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

文学蕴含层面, 是指文本所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它是宗白华所说的“最高灵境”层次, 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哲学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也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阐述。在西方, 但丁早就指出, 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可见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 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 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 这样可以满足读者的阐释欲望。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 它当然也讲究文学的蕴含。许多儿童文学作品, 尤其是适合少年阅读的儿童小说, 其内蕴存在于特定的小说话语体系中, 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如, 曹文轩的《古堡》, 表层描写两个少年对一座传说中的古堡的寻觅, 深层告诉儿童在一切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要表现出不迷信、不盲从、不畏艰险、不惮前驱的探索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召唤着儿童充分调动其联想、想象能力, 逐渐走进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层面。

阅读回味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回味是读解的一种精神反刍形式, 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儿童文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典型性格, 甚至它的一两句有意思的话, 儿童诗歌中某种意境、某一佳句、某一关键字眼都可能给儿童读者留下阅读回味。之所以产生阅读回味, 是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 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难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 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 逐渐得以领会。而回味的过程, 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 使儿童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 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 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 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 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 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 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 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 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

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培,模式

能力培养模式 篇2

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究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岗位变动也开始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学生,不仅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提高自己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作为文凭相对偏弱而职位变动却相对频繁的高职生来说,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将成为其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条件,成为他们在信息社会求职创业的必备素质.

作 者:刘艳丽 李保勤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G71 关键词: 

注重能力培养?重建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公差测量 教学改革 一体化 能力培养

一、实施背景

1.课程特点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对于那些没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比较困难。

2.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普遍以教师讲授概念、术语开始,重视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大量概念、国家标准,知道许多常用的计量器具,但却仍不会对实际工件进行测量,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分析误差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二、主要目标

1.完善教师梯队建设

通过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进修学习,招聘高学历、高素质青年教师等方式,将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一流,且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

2.构建教学新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采用任务教学法,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加强专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通过机械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本门课的学习动力。

3.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具体过程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到各大中型以及职业院校调研,结合中职教学体系的要求,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建成一体化教室,集实践理论一体化,在学中做、做中学,使课堂像工厂车间,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徒弟。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该课程的任务,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把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在教学安排中,要突出重点。

3.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具体的任务,从侧重于传授知识,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积极探索问题的新型学习模式。

4.具体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课的“填鸭式”的讲授法,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而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四、条件保障

1.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表)

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内容

一体化教室长度测量

形位测量

粗糙度测量

常用量具使用

校内实习工厂典型零件测量

2.网络教学资源与硬件环境

建立多媒体教室,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学录像、电子课件、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习题及答案、自测题及在线答疑。

五、教学改革成效

1.课程体系

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完善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结构合理、便于实施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其体现职业能力要求,反映企业的典型案例,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形成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工程实践和综合教育,把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重点突出。

3.教学条件

配备大量测量典型工件的常用量具和仪器,为学生创造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利用实验室与校办工厂、机电研制中心构成多方面实训条件,并与中通客车等企业联合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模式。

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该课程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工作导向,改革教学方法,让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更好地融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谈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篇4

高职教育, 应该摆脱初高中的跟读管制模式, 给学生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是, 不同的学校,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制定相对灵活的制度, 为自己的学生能更好地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大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重视大一新生的各种具体情况, 不管在任何大学, 大一新生应该参加晚自习。就高职院校来说, 由于学生刚结束紧张的高考, 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 同时高职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 很多学生就会松懈下来。加之学生又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使得学生一时很难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时间, 这将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懒散, 做事消极, 自我认识有失偏颇等。

就高职教育来说, 上课都是“跑读”式的。每个班都没有固定的教室, 据调查, 同一个自然班的学生, 大一一年下来, 很多人还并不熟悉, 有的甚至都叫不出来名字, 这都会严重影响到班级的管理工作, 所以, 对于刚上大一的学生来说, 作为班主任应该安排他们每周参加一至两次的自习。

从大一开始安排他们自习, 不仅可以增强班里学生的友谊, 消除学生的孤独感, 还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学习中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温暖, 为他们以后的校园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始。

2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高职校园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通过组织各种趣味活动,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的特长, 充分展现学生特长, 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通过组织兴趣活动, 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 丰富校园生活, 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 学会关心同学。

3 班干部管理制度

班级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单位,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摇篮, 班干部制度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的平台, 班干部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 很多人都说高职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学生应该在学校生活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学会适应各种角色, 班干部管理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管理的平台, 让学生学会如何管理和被人管理, 这是步入社会前的一堂必修课。

制定班干部制度,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管理和协调能力, 还能协助老师更好地管理好班级, 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班干部制度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管理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制定班干部制度, 不仅有助于老师的管理工作,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开展学习交流和人生规划活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上, 我觉得班主任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为指导学生成才做好铺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 结合具体情况督促帮助学生们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是老师们应尽的义务。此外, 适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有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高职的学习, 不仅仅是指对专业课程的掌握, 更是对科学研究方法, 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 更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5 关心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 可以说是天堂, 也可以说是地狱。

首先, 大学是美好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 自由发展的舞台, 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 一个学校如果不能及时地关注并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学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就是一个地狱, 拉学生走向深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重点的问题, 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样, 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很值得去关注, 就我们学校来说, 很多学生心理很不成熟。就心理健康工作, 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 帮学生解决一些困惑。每个班都会选一名心理辅导委员, 协助班主任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为了学生的成长。每个学校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管理系统, 针对大一新生应适当地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

6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然不可回避。每个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应该从社会适应能力, 自学能力, 思维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随着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紧迫, 根据社会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主要技能的同时, 抓好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7 结语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出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 对于每个高职生来说高职院校是一个自由展现的舞台, 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 展现个性的新环境。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自己进入社会,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 给学生发挥特长的空间。总之高职学院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符合社会的需求。

摘要: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企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不仅是学生今后就业创业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学生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主要针对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从班级管理, 班干部制度, 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大学生规划, 晚自习制度、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生规划,学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淑芸.论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66 (12) .

[2]周宇虹.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05) .

能力培养模式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03-0123-02

研究背景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 篇6

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用信息化带动中小学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信息技术正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能力变得同样重要。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方面发展很不平衡,多数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技术缺乏了解或者掌握程度偏低,还不能或不擅长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限制了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的步伐。因此,探索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模式,加快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二、信息技术能力结构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利用掌握信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信息的本质以及其多样化形式,熟悉獲取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价、解释、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具备操作信息检索、处理传播工具与系统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媒体系统和网络的基本能力等。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

掌握信息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应以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根据“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原则,因校制宜,学用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积极营造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

1加强理论培训,转变教师观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事实证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不学现代教育技术不行,但在驾轻就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或学而不用,就会造成许多“无用功”。因此必须对教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其培训的方式可采用组织教师观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光盘课、示范课、研讨课,听报告、学文件、写论文以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说课、上课、评课等,让老师们意识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充分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运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其培训的方式可采用短期培训、能力竞赛、开设讲座、座谈经验交流、鼓励信息技术专业的学历进修等。

短期培训其培训模式,一般是指以办班的形式按照培训教学计划要求集中培养和训练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根据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现状,由于培训目标与组织者不同,培训又可分为政策性培训、随机性培训、讲座性培训等。

(1)政策性培训。政策性培训是指在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的要求下必须进行的培训。

(2)随机性培训。随机性培训意指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信息技术推进的需要所进行的某项技术的培训,即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3)讲座性培训。讲座性培训意指在学校范围内,校领导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而进行的培训。

3加强日常自我培训,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日常自我培养是在学校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氛围的条件下,以日常工作任务作为驱动的一种培养方式。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在工作中自然提高。

(1)在教务管理上要求教师上交的材料一定要是电子文档;通过计算机进行学生成绩录入;制作简单的课件;进行多媒体课程建设;规定一学期必须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次数等等。在任务的驱动下,将会形成学习信息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并且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将从开始的被动变为主动,将从开始的与己无关变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

(2)我们还可以利用固定时间或虚拟空间进行网络学习。如通过网络学习网上的信息技术课程,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注册学习。网上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可打破地域限制,和面对面的一些芥蒂,使得交流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刻。

能力培养模式 篇7

(一) 培养审计职业兴趣

目前, 我国对于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审计职业应用技能、审计职业知识、审计职业道德三方面。而国外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以有效率、能力、恰当的态度来完成高标准工作的能力, 其中兴趣对态度起着导向作用, 只有培养其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兴趣才能够使其遵守审计职业道德, 并且提高审计人员职业效率和效果, 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愉快的投入到审计工作之中, 逐渐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二) 培养审计职业道德

我国有完善的审计职业道德准则, 而审计职业道德是维护审计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必须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而审计人员能够有效规避由于职业道德问题遭受的暂停执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警告等处罚, 保障审计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 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每时每刻都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准则。

(三) 学习并运用审计理论知识

审计人员执业的基础就是审计理论知识, 通过运用相关知识科学、有序的开展审计工作。目前, 我国的审计模式是以风险管理为重点, 所以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应对是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对于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而是通过学习知识了解审计发展的规律, 并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 从而进行充分的运用和创新,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 掌握审计职业应用技能

目前, 我国对于审计人员的教学中对审计理论知识极为重视, 从而削弱了审计职业应用技能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 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能够直接体现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程度、职业道德的领悟程度和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 审计职业兴趣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思的进行兴趣引导, 例如, 引入经典审计案例, 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审计师的入职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之处进行入职教育, 明确审计行业的社会作用。

(二) 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必须避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课程组的形式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各组和组内成员的交流和沟通, 激发学习学习热情;以小组讨论和分组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审计职业道德辨别能力, 活跃教学气氛;以实践的形式将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实务结合,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 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组进行总结、阐述的形式提高课堂活跃度, 并且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前预习和主动收集课外阅读资料并进行分析, 而老师也需要空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析和点评,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审计执业中的决策力和判断力。

(四) 审计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技能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现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场景模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适应性, 通过现场教学, 向学习明确工作底稿填写指南中的要求, 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中;通过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其职业判断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 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加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要实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审计课程则需要先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在知识背景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构建一个平衡, 从而创建一支各方面都强的团队, 而该团队成员必须掌握并且能够熟稔的运用审计基础理论知识, 能够进行规范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 能够编写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 能够熟稔操作会计信息系统, 并且能够熟稔的进行审计实务和模拟实验的设计工作。在组建起一支锐意进取的团队后, 需要对审计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 由于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审计教学中贯穿全过程, 所以团队需要不断挖掘审计课程的改革内容并不断更新, 选择最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外训练主题和练习、拟定课堂演练和经典案例, 最科学的安排课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节课的实验内容、实验环节和工作底稿, 并且不断的收集与审计教学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从而逐渐丰富教学资源,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科技来模拟场景设计, 并通过不断的试运行和调整, 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二) 构建多维度学生成绩考核模式,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方面培养

通过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课程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兴趣, 教学形式包括模拟实验、现场教学、理论知识讲授、小组讨论和自主资料收集和分析, 所以在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情况下也需要将学生成绩考核的内容多样化, 所以学生成绩考核应将先前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考核对象转变为将职业兴趣、道德、知识和技能四方面的多维度考核模式, 通过给不同的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考核成绩权重, 例如职业知识占比60%, 职业道德占比20%, 职业技能占比20%, 并利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式来计算学生考核成绩, 从而在避免学生进行考前突击性攻关行为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决策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的思考、巩固和积累, 培养学生坚持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工作中更加细心、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

(三) 构建团队激励机制和个人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改革和实践效率

由于进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难度也很大, 所以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但是老师的付出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得到回报的, 因为效益的隐形特征使其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之后才能体现, 从而就需要学校大力的支持并鼓励老师参与教学改革, 学校需要设置团队激励机制和个人激励机制, 使得教学团队能够科学的分配任务, 实现改革和实践并重, 并通过精品课程优先推荐、教学成果奖和院级教改课题立项等激发老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需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约束老师的教学改革, 将老师的教学改革进展和成效、各类奖项评选和教改课题结项与其利益结合起来, 使得相关改革能够实际的运用到实践中, 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大大的提高改革和实践效率, 实现真正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审计教学模式。

(四) 加强改革效果反馈和强化, 不断优化改革设计和实施

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审计教学改革中除了改革的设计、实施和推进以外, 改革的效果反馈和强化也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不断的反馈才能发现缺点, 才能够进行改进, 从而不断强化改革, 真正实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而改革效果反馈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展开, 从而向学生了解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实现对教学改革设计和实施的不断优化, 从而更好的推进教学改革, 从而实现真正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审计教学模式。

四、结语

要想实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审计课程教学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而改革需要创新, 所以首先必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改革团队, 对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的改革, 提高其多元化和丰富性;其次, 成绩考核是检测学生审计水平的主要方式, 所以在教学形式变得多元化的同时成绩考核形式也需要多元化, 从职业兴趣、知识、道德、技能多个方面进行考核,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审计人员;最后, 学习需要分别构建团队和个人激励机制, 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并加强改革中的效果反馈和强化, 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改革, 最终实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课程。

摘要:目前, 我国在审计课程教学上更加注重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全方面培养, 再加上以往教学方式传统性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使得学生很难灵活的应用理论知识, 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文章对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审计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卿丽, 陆迎霞.立足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设计[J].新会计, 2014 (01) .

[2]黄琼.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审计教学实施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08) .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8

一、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历史学科内容复杂, 学生要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 就必须识记大量的时间、地名、人名、事件和术语等。因此,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先决条件之一。

第一、趣味记忆法。

《心理学》把兴趣称为集中注意力的源泉。那些容易记忆的史实, 往往都具有新奇、生动和趣味性强的特征。教学过程中, 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和加深, 恰到好处地增加一些“作料”, 就是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 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地理解教材。如讲“秦末农民战争”, 可简略讲起义酝酿过程, 计杀将尉的故事;讲“巨鹿之战”, 可补叙“破釜沉舟”的故事;讲“淝水之战”可插入“草木皆兵”等故事。这些故事用时不多, 却使事件进程脉络更加分明, 不但有助于揭示历史事件的实质, 且内容生动有趣,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有助于记忆。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归纳记忆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这里所说的组织, 就包含有对所有要识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的意思。实践证明: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理出一条条线索, 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例如, 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为止的历史, 可归纳为:一次变法, 两个阶级的产生, 三次革命高潮, 四大不平等条约, 五次重大的侵华战争。这样, 学生就能由纲及目, 有条不紊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的内容。

第三、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对培养分析和记忆能力有更重要的意义。比较, 就是对历史上的相同的事件、人物、现象进行辨别, 找出优劣高下等差异的思维方法,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 必须借助于比较方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 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加深记忆。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 大体说来, 可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大类。

纵向比较是对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如, 讲中日《马关条约》, 可与《南京条约》比较其异同。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比较其背景、结果和影响。通过比较, 使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性。

横向比较, 通常是同时代, 同类性质的人物事件的比较, 也可以是典章制度等有关内容的比较。如, 古代希腊城市国家雅典和斯巴达的经济政治情况比较, 封建时代东汉大地主田庄和西欧封建庄园的比较,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英法美三国土地政策的比较, 等等。通过比较, 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找出异同点的基础上, 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 从而加深对各种历史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 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 在头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迹, 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平日测验和考试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 学生在答题中常见的现象就是要点不全, 其根源可以从我们教学上检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炼教材内容的要点, 培养其概括能力。

例如:讲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克服困难采取的措施”, 课本上讲得很多, 但可概括成四个要点: (1) 军事上, 展开了“反扫荡”斗争; (2) 政治上, 实行了“三三制; (3) 经济上,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4) 思想上, 进行了整风运动。把这些内容要点一一展开, 就是全部内容。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 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第一,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 善于挖掘内在联系, 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如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 奴隶制的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 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西汉的“文景之治”, 东汉的“光武中兴”,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等章节, 都可以用来阐明“人类社会的历史, 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这一观点。

第二, 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历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会动脑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自己去探索历史知识宝库的奥秘。为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实际锻炼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学生在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要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必须动脑动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样就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为学生一般性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是不够的, 应该使其灵活运用, 有自己的见解, 使之在研究某一事物时, 从多角度看问题。教师要为学生这种逻辑思维的发展铺平道路, 创造条件。每节课, 教师要拿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议论, 从而明确在知识的彼此贯通上还欠缺的某些东西时, 他们才会积极努力并自觉地去掌握知识。

现代中学生知识面宽, 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东西, 渴望教师能把他们带入广阔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博闻强记, 能以丰富的知识去陶冶学生情操。只有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才能左右逢源, 让学生耳目一新, 才能运用自如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力培养模式 篇9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因素

(一)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外部动力分析

1. 经济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是在就业机会的增加等方面, 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小企业作用的提升, 创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职生作为社会阶层中有活力、有思想、有热情的群体, 也应当是创业的有生力量。

2. 政策因素。

我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 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增强, 旧有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的经济发展, 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成为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除此之外,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在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这些政策法规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 从而更加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3. 科技因素。

经过多年的努力, 产学研紧密结合联动发展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的环境逐步好转, 为科技创业提供了温床。大学生是科技创业的生力军, 科技创业的兴起必然会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路径, 而作为实践性、技术性最强的高职生更是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力助推器。

4. 社会因素。

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2003年开始, 我国高校扩招后, 毕业生人数开始逐年递增, 增幅很大, 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高职毕业生更是面临巨大压力。高职毕业生的实际签约率逐年下降, 特别在校期间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下降, 并且下降幅度很大, 高职生毕业即失业, 很多高职生都在积极思考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可见, 社会就业压力大也是高职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高职生创业的内生动力

当下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当代的高职生是最张扬、最具有个性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代人, 他们有宽广的信息来源、高昂的激情和清晰而独到的思路。在这个信息传递如此迅速和便捷的社会, 高职生比前辈们更加见多识广, 也更有社会实践的经验。他们对创业需要的感知越来越强烈和清晰, 渴望自己创业, 希望通过自主创业体现自己的价值, 创造财富。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张朝阳、陈欧等人的成功神话, 深深地印刻在了高职生的脑海中, 也深深地激励了当代的青年人。2000年以后的高职生创业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 创造更多的财富。对愿望的感知和对创业可行性的感知更有利于他们走上创业的道路。

由此可见, 创业的产生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各种外部有利条件都为自身的自主创业提供了动力。大学生创业正逐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社会潮流, 而高职生自主创业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 我国培养高职生创业能力主要依靠创业教育。为适应社会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目前还不够完善, 很多院校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课程设置, 专业师资力量等方面还不足, 创业教育不够系统和深入, 仅停留在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创业指导等活动上。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对策

创业教育是目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也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途径。它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教育和教学改革, 同时应符合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因此,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系统完善地实施创业教育就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作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尽快实现创业教育管理的系统化, 完善服务指导机构, 密切结合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创新型人才。

(一)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

1. 发挥职业优势。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 开设的专业注重技能性, 而且职业指向非常明确。因此, 为使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 要继续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实用性、技能性, 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此外, 要注重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及建立专门实习基地, 紧贴市场人才需要, 增强校企合作, 实现与市场、企业的统一, 使高职毕业生具备创业的基本技能。

2. 发挥学生心理优势。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好。高职学生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不够好, 基础知识薄弱, 一般经常受批评、受挫折。因此, 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 大多能够承受挫折。创业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但在基础教育阶段经常受挫, 养成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他们大多心思活络、乐观。因此, 高职学生的优良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心态。

(二) 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1. 建立合理创业教育课程。

(1) 创业研究方面。

我国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有系统的完整的创业研究理论支撑。研究是教学的基础, 研究可以促进教学, 教学又可以拉动研究, 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创业研究。近几年, 我国创业研究蓬勃发展, 在开展课题研究、出版研究成果、引进国外先进创业教育理念等方面发展迅猛。一些高校中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 对创业教育和创业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 我国对创业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在创业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方面, 以及创业学者培养方面都比较落后, 特别是高职院校创业研究还有待加强。

(2) 课程设置方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紧贴市场人才需求, 要与市场、企业步调一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 实现由专业教育、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的转变, 加强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具有经营管理才能, 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在专业教育方面, 高职学生应利用两年时间进行专业学习, 一年时间加强创业教育培养, 在做好理论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 设置不同专业。拓展专业衍生课程, 如美术专业, 可衍生出手绘油画、沙画、美甲、绳编手工、现代扎花、布艺手工, 等等。除此之外, 还应设置企业管理和法律 (特别是经济法) 专业课程, 用以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3) 创业交流方面。

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和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或举办创业论坛。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同企业家、专家、成功的个体经营者, 以及创业中介机构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接触, 从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中得到启示和帮助, 不断积累创新意识和创业经验。

成立创业实践小组或创业实践社团, 为创业教育搭建实践活动平台。通过创业实践小组和社团, 进行市场调查、商业实践和管理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明确考核任务和考核要求, 使学生增强市场意识, 提高沟通合作能力, 获得企业管理经验, 储备创业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建立创业者俱乐部, 为已经创业的和即将创业的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俱乐部里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 还可以获得其他成功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举办创业竞赛。让高职生进行创业模拟练习, 可实现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充分结合。学生通过参加创业竞赛, 得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增长见识, 同时培养高职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学习的内驱力, 提高创业素质, 积累创业知识,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活动在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平台的同时, 也有利于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而推动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2. 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是一门跨越性大、综合性强的学科, 同时又是一门实践型学科, 因此它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全面的、深厚的基础知识, 还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 参加创业师资培训、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咨询、与企业家交流、企业调研访问等活动, 丰富教师的企业创业管理经验。还要凝聚一些地方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 通过聘任讲座教授和兼职讲师等形式,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创业教师队伍。在公共基础课或第二课堂引入相关创业类的课程, 组织教师整理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或模块化教材和讲义。

总之, 培养高职生创业能力主要依靠创业教育, 我国的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发展趋势很好, 发展速度也很迅速。创业教育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课题, 它的跨越性大、综合性强, 还特别注重实践。因此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 是我们的职责。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小企业的作用明显增强, 有思想、有活力、有热情的大学生成了创建小企业的新生力量。因此, 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造就一批较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对促进经济发展极其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秀珍.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0 (5下) :79-80.

[2]史锋.高职院校自主创业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70-71.

[3]李家华, 黄天贵.高职学生职业与创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篇10

自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写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就开始兴起。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国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逐渐统一:职业核心能力是岗位专业能力之外所必需的基础能力,对人自身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能力分为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和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不断完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执教工作者已经渐渐的认识到:知识、技能与能力难以单独分割开来,两部分之间形成了依靠和支撑的关系,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应当起到“提升内涵”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对学校机构来讲,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念将促使高职院校从单纯培训学生岗位技能的“生计机构”向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机构”的回归;其次是对学生来讲,“除了要交给学生‘干粮’(专业技能),也要交给学生‘猎枪’(核心能力),更要交给学生‘指南针’(价值观);没有干粮,无法上路;没有猎枪,难乎为继;没有指南针,就会方向错位。”【1】基于这样的认识,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宏观的培养理念和平台建设,二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二、人本理念,点面结合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理念

高职教育要突破以往的行为主义的职业能力培养观,不能再以单一的、僵硬化的技能掌握培训模式流水线式地塑造学生,应摒弃传统的工具化培养倾向,应当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与提高,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这也是提倡职业核心能力的初衷之一。同时,职业核心能力是情境性的综合能力,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具备个体性、情境性、社会性,两者本质上是相互契合的。因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作为模式培养理念是符合教学实际的。

个体性:建构主义首先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同化、顺应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者。其次,建构主义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为起点来学习,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获得的知识意义是个体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和处理的结果,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建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去学习。而职业核心能力正是需要通过这样方式来实现个体能力素质的提升。

情境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必须依托职业情境,需要创设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类似的学习情境,这与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的观点不谋而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建构主义都强调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灵活、重复地创设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情境,使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更有效率地增长,才能在以后实际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实现有效的能力迁移。

社会性:建构主义虽然强调每个学习者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理解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使得自身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但同样也不忽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群体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更多意义,通过分工、讨论、辩论、展示等方式形成更丰富、更灵活、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不同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2】学习者会再经历一次或多次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种过程经验就会促使学习者的能力不断发展。这也是众多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采取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点面结合——开设选修课,并向公共课、专业课的试点过渡扩展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能力培养全面渗透到一个学校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当中,进一步的可能是融入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专题活动、社团活动、班会、团队训练、社会实践、各类竞赛等)当中。然而在现实教育当中,受限于教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基于这种想法的各种教学模式几乎都难以实现。因此,基于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现状的思考,“点面结合”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确立点一:选修课的开设。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共选修课,实现“点”的确立。以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的职业核心能力选修课采取的是单模块课程,即分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均为36课时,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分模块授课,也可以采取组合模块课程,即按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职业方法能力训练(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学应用)来区分。实质上职业核心能力各模块所强调的各种能力其实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无论采取何种模块课程上课,都应当有侧重的一体化培养,即在授课的过程中侧重强调某一块能力点,但并不舍弃其他能力点的培养。

确立点二:培养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

术业有专攻,只有建立专业职业能力师资队伍,职业能力训练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证。同样以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就是由职业指导教研室教师担任。至2011年该教研室已形成了由8位专职任课教师、10位企业和优秀毕业生组成的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有5位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职业指导师认证,3位获得中级职业指导师认证,3位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师资格。

建立辐射面:首先是平台延伸的辐射作用。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指导课程是全院性的公共课。公共课教师承担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可以直接实现选修课与公共课的承接过渡,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把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意识、要求、经验向所有的学生进行渗透,同时与上过职业核心能力选修课程的同学结合形成台上指导与台下合作的辐射面。其次,教师传、帮、带的辐射作用。专任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特别是获取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师资格的教师,在帮助新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老师之余,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对不同院系的公共课、专业课老师做讲座培训、指导,加强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老师在课程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意识,培养一批非专任的教师通过试点的方法在公共课、专业课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三、项目教学,生成习惯

(一)项目实践——隐性知识显化、内化的通道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各级和各类教育中均有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种职业技能实训活动中,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具体可循的技能培训效果更是明显。但研究认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是一个塑造思维习惯的过程,其本质是隐性知识先显化再内化,而后形成新思维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目标需要达成的过程。利用项目教学的优势,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研究设计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按照SECI模型的实现序列,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项目教学序列合理的安排等,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要告知学生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及任务完成过程中所要体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特征(可通过言语要求与问卷前测),引发学生对应的知识经验,并尽可能使学习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学生与学生、教师、教材、视频等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对任务具备一个概念框架,形成清晰的学习心理准备。在榜样阶段,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树立一个项目任务的示范榜样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示范榜样提供的信息进行建构,了解实现任务所需要的领域知识,并通过对应的教学方法使不同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任务的计划方案趋于合理、完善。在训练启发阶段,教师要保证最低时间限度的项目实施时间,使学生内在的隐性经验逐渐的转换成熟练的外在操作表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重复、变更或融于教学过程的暗示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学生对项目从了解至理解,再至领悟创新。反思阶段包括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和元评价。依据预先规定的习惯行为特征标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他评。每一个项目验收之后,整个集体要对养成的行为习惯特征评价标准进行讨论交流,并总结意见反馈于新的学习流程当中,进一步实现思维习惯的内化。教师则要进行元认识思考,制定新的项目教学计划。

由于隐性知识具有明显的个体性、情境性、内敛性,因此,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使SECI过程模型融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反馈和评价实现全程调节作用),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

(二)思维习惯——从“预成”到“生成”

一个人具备了怎样的思维解决方式(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之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5】要对一个主体对象的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价,则需要依据该对象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外在综合行为表现。因此,高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评价应采取基于“思维习惯”的行为评价方式,通过细化教学目标,并转化为具体的、浅显的、可视化的行为目标,使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评价更加客观,更有操作性。同时,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提倡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听取不同评价者的意见,并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由多方评价者相互之间的心理建构,最终对事物对象形成统一价值判断的过程。【6】基于此,模式的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第一,预先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咨询专家等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评价的方式和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依据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过程中学生可能体现出来的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特征(如灵活的思维、力求精确、提问和质疑等),教师制定预期的教学目的,阐释评价指标。需注意的是,如有条件,要把展示教学目的这一步从创设情境环节中抽离出来,单独设置成一个环节,强化评价指标的指引作用,以期更能凸显模式的特殊性、有效性。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观察并追踪记录,学生通过日记、留言、成长记录袋、微博等方式对自己行为持续地的进行反思自评。当学生开始意识和了解项目任务的完成目标就是要体现这些评价指标的时候,学生就会用更直观、可具体观察的行为来体现这些评价指标,就会渐渐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法的行为(灵活的思维)呈现出积极的态度,也就会了解花时间计划怎么回答问题并反复思考、质疑答案的行为(提问和质疑、力求精确)对于个人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也会懂得随着项目学习的深入,改变最初已有答案(反思)也是必需的。【7】教师、学生双方如有条件还应该定期进行阶段性的考评讨论并反馈于下一阶段的教学。这一过程主要以形成性的评价为主导。

第三,在每一轮教学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评估和反馈,具体教学过程是学生形成项目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做项目总结报告,个人对自身在项目的参与表现做一个简短的阐述,根据预先规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自评、他评(其他同学)、教师评价共同确定该个体对象的表现等级,并对其提供改进方法。

第四,除学校的评价之外,鼓励学生自愿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全国统一测评,获取国家权威的OSTA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等级证书》。该证书的可获取性对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正强化。

第五,反思环节对于评价体系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在每一轮的教学实践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深刻的反思:如果学生发生了改变,结果是否与预期设定的指标相符合?收集到的信息数据集中反应了什么问题?在反思并整合新知识之后,就应当考虑下一步教学研究时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方式?会思考这样的计划值不值得再尝试一次?当完成这些步骤之后,所获得的信息应该与原设定的指标体系产生联系,教师应该回顾并澄清目的和目标,即把经过分析、解释和吸收的反馈信息用于质疑原来设定的指标是否还有意义,是否还值得教学的进一步努力吗,是不是需要重新定义、重新调整或者改进?当这一步骤完成,教师、学生和模式三者才可以实现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调整,模式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总之,教师应通过元评价,根据教学实践所反馈的经验,对前一个流程确立的评价指标进行反思和改进,重新生成行为指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四、小结

总之,以项目为体,采取基于“思维习惯”评价方法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获取生动丰富的直接经验,适应解决职业问题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更可以使能力的量化评价成为可能。把握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监督学生的能力发展态度,结合质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培养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从职业核心能力宽广的理论前景来看,该模式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当前,职业能力训练培养模式的开发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职教工作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地对其进行实践探索,促使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自身与社会的能力,拓宽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自由。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应具备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并易予以有效、具体的评价。文章认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重视个体能力具体的发展和提高。这不仅仅需要专门的课程来实现,还应当把训练融入公共课、专业课甚至一切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提出预先确立基于思维和行为习惯的评价指标,以项目为桥梁,促使职业核心能力知识的显性化向内化的过渡,并生成所期望的能力行为。同时,还要依据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对评价指标不断地循环修正,从而更合理地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测评,提高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能力,建构主义,项目教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66

[2]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43-44

[3]张丽丽.教师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29

[4]周明星,刘晓.现代职业技能的意涵、习得及其养成——基于隐性知识学习的语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54-55

[5]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01-104

[6]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67

能力培养模式 篇11

【摘 要】 为使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行业的需要,分析我国航海教育现状,探索航海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我国航海人才培养应重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能力;素质;航海;课程设置

0 引 言

航运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90%以上国际贸易和50%以上国内贸易运输任务。航海专业作为培养高层次航海人才的专业,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海人才长期工作在流动的船舶上,其工作性质具有国际通用性、岗位针对性、法律规定性和国防军事性等特点。诸多海上事故案例证明,有75%左右的船舶交通事故是由于船员的技术素质较低、航海知识缺乏、海上经验不足所致。[1-2] 为此,提高广大船员的技术素质和能力一直是航海界所关注的话题。

目前,在我国船员队伍中,持专科学历者不到30%,大多数沿海航区船员学历还停留在初中文化程度。正因如此,我国船员队伍占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较低,远不及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这与我国航海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航海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航海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全面提高航海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培养航海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航海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

1 我国航海教育现状

目前,全国设有航海教育的本科院校13所,是我国航海教育的核心,承担着培养航海人才的重任。国内有关航海本科教育普遍采取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完成一定的实习任务即可毕业。这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环保意识淡漠、动手能力差、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不强等不足。目前我国航海教育几乎尚未走出校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仅有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也只是“蜻蜓点水”。国外一些航海发达国家的航海教育普遍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有着深度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学校的各种管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监督、实践教学等,以企业为主导,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紧贴航海职业。同时,国外航海专业的教员多半是航海阅历丰富的船长,这些船长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因此,国外航海人才在素质和技能上均优于我国。

2 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

2.1 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航海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将从事船舶驾驶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驾驶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从安全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出发,航海驾驶人员应懂得一定的交通规则、国内外相关法规,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船舶驾驶知识、货物积载知识、船舶管理知识、船体构造知识、海洋气象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船舶驾驶人员长期生活在海上,不仅要忍受颠簸、噪声的干扰,还要忍受生活的枯燥单调、远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因此,航海专业人才的定位应是培养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精湛、能吃苦耐劳、英语沟通能力好的国际人才。

2.2 改革课程体系

航海专业的课程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括:航海学、航海仪器、航海气象、航海英语、船舶管理、船舶结构和设备、货物运输、船舶操纵和避碰、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通信设备和业务等知识;实践课程包括:水手工艺、GMDSS通信设备、航海仪器、“两精通”(精通急救和精通艇筏)、航线设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等训练。对于航海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航海专业的学生未来都要将相关专业知识应用到实操上。航海专业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航海专业本科学制4年,多数航海类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采取理论与实操交叉进行,这种模式存在学生对实操知识掌握不深刻、考证通过率低的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4年制本科院校教学进程可采用“3+1”模式,实操课程可分项目进行。所谓“3+1”模式是指3年完成理论教学,最后1年专用于实操强化训练,集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训练项目可按照实操课程的特点,分为电子设备训练、航线设计、应急求生训练以及船舶操纵训练等项目。

2.3 强化英语能力培养

为了维护船舶航行安全和顺利开展船舶业务,船舶驾驶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当两船相遇时,对方船员用甚高频(VHF)要求左对左会船,如果本船不明白对方的意图而采取错误的行动,那么两船就会有发生碰撞的危险。当船舶靠泊国外港口接受港口国监督(PSC)检查时,如果船舶设备存在缺陷,驾驶人员英语表达能力差,不能向PSC检查官提出合理的解释,船舶就有可能被滞留,从而给航运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是非英语国家,语言沟通不畅是我国船员的短板,因此,我国航海类院校更应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航海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往往只局限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类,学生在大学阶段所摄取的英语知识十分有限。为了解决学生英语训练不充分的问题,英语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航海专业学生将来所要用到英语大部分是专业英语,因此,将全部或部分专业课改为英语教学,会大大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航海类院校教师的外语水平有待提高,可通过选派外语较好的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者选派教师到外籍船上工作的方法,以提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2.4 强化校企联合培养endprint

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向航运企业输送合格的航海人才。因此,学校应按照企业的需求来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才符合航海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校企合作办学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人才观念,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航海类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合作深度还远远不够。校企合作应是全方位的合作,其方式包括:航运企业优秀的大副和船长参与学校的授课,也可直接聘任为班主任或学生导师;航运企业全面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学校定期派学生到航运企业实习锻炼;有些实操课程可直接设置在船舶上。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国航海类院校还应向航海发达国家学习,以航运企业为主体进行航海人才培养。

2.5 改革考核模式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船员考评制度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航海专业学生考核的“指挥棒”。这种考评制度过于强调理论考试,对动手能力、体能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航海专业作为艰苦的应用型专业,动手能力、心理素质、体能素质、忍耐精神等是一名合格驾驶员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培养航海人才的高校更应适应行业的需要,加强学生在这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应切实改革船员考核体制,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以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评为主的制度。航海类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也应随之改变,以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评代替期末考试,尤其是应增加多元文化、心理素质、体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考核。因此,航海院校期末考试的形式应是试卷考试与综合测评的结合。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将半军事化管理纳入学分制,使其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使半军事化管理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抓手。

3 结 语

航海专业是艰苦的应用型专业,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普通专业无异,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因此,应切实改变我国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凸显对应用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我国航海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减少海上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全贤淑.日本船员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0(3):33-35.

能力培养模式 篇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深入应用, 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创新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的新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正如郜振廷教授等在其专著《创新能力培养线路图:一流三联三个零》中分析的那样, 传统培养模式在这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值得庆幸的是,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在用友公司为其提供的实验项目和相关方案的基础上, 又与当地的大中型企业联合开发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的经营管理难题, 通过ERP实验平台, 不断创新, 实现了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实验项目, 联合分享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这样的运作, 体现出模拟实验与现实市场竞争的零距离对接、零时间间隔、零费用成本, 把供应链管理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描绘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最新线路图。在这个层次上, 本书的分析方法和有关结论, 不啻站在同类研究的前沿。同时, 本书作者从理论与实务操作紧密结合的高度揭示的ERP实验的八大优势准确客观, 阐释的项目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实务操作性,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使我们在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教育方式方法时深受启发, 读后深感本书是一部站在时代前沿、负责任的著述, 既拓宽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比较分析, 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王利平先生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教育政策法规下一篇:企业商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