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能力培养

2024-10-14

思考能力培养(通用12篇)

思考能力培养 篇1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提高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核心就是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世间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抓住这个联系,揭示其规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在逻辑,进行思维训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蜜蜂引路》一文,可引导学生,列宁是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列宁虽然没有到过养蜂人的家,但通过他的细致观察后,发现蜜蜂采蜜后飞到一个小园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推断出小园就是养蜂人的家,从而找到养蜂人的家。由观察到推断,由联想到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的过程,就是列宁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住这个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抓住事物间的联系,就能由已知推断未知,由现实设想未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人的大脑在思维时突破单一的思维习惯,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多向发散,从不同方面假设、思考同一问题和结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将缺乏联系的知识借助于生活情境巧妙重组,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达到高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励学生拓展思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敢想的心理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思维发散提供必要的情境;另外,还要在启发学生想象、对比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学《捞铁牛》,在弄清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你还想到哪些办法捞铁牛?学生都积极动脑,从工具的改进等各个角度设想了捞铁牛的办法。教师还要告诉同学,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是受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捞铁牛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先进。

由于发散思维能探求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众多想象中,讨论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求异后的求同,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往往会探求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样往往会产生出新奇的见解,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不停留在了解赛马的过程和结果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弄清田忌第二次赛马“三赛二胜”的原因,从而剖析孙膑的思维方式:不是控制马儿的潜力,而是在细致观察到齐威王的马儿比你的快不了多少的基础上,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探寻出了“转败为胜”的新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想问题时跳出陈旧思维的圈套,大力提倡解放思想,转换脑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想象思维训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默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启动学生创新意识,必须多启发学生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好奇,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但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诱发,训练和培养。如有些课文结束时设有悬念,有些意思含蓄、耐人寻味,教师可以通过顺延补充延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思维训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良好习惯,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思考能力培养 篇2

荆溪中心小学

林宜瑜

我们应当从战略眼光来审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爱因斯坦给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我们不仅要把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学生神圣权益加以维护。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和生效的。比如:应有明确的思考目标、相应的思考机遇、强烈的思考动机、愉快的思考情绪、必要的思考时间等等。教师应发扬‚人梯‛和‚蜡烛‛的精神,悉心为学生创设上述条件。也就是说,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独立思考,教师就要作更多地独立思考。苏霍姆斯基说过:‚真正地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显然,学校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乃是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基地。

下面我就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克服随意性,力求面向全体,照顾个体,搞好独立思考的权益分配。思考往往是从遇到问题(或矛盾冲突)开始的。学生的思路一般是随着教师讲解和提问线索而转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问‛和‚答‛之间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一、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备答‛,切忌‚一问即答‛。有的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看到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的场面感到十分如意,而立即满怀希望地指名回答。然而,回答的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因为儿童的个性特点,他们的意向从思想准备到实际行动之间相隔的时间很短促,‚意‛和‚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缺乏深思熟虑是儿童的特点。他的举手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从他们举手这一举动,只能看出他们有争取回答的积极性,还看不出他们有正确回答的把握性。

我们主张,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从都经过思考体验之后,讨论起来才有好的结果,因为,各自在讨论之前,都怀有自己的见解,再听听别人的见解,很可能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个冲突又会激起他们作再度思考(也叫反思),以至最后,把认识都统一到真理上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思‛确实是‚智慧的摇篮‛。

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切忌‚一问抢答‛。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问答活动中,也仿效‚抢答‛的方式,一个问题发出,看谁先举手,就叫谁回答。学生争先恐后,按捺不住,未经教师许可,就脱口而出,把答案一下子就说出去了。长此以往,将产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几乎都被几个智力超常的儿童所‚垄断‛,形成一支抢答问题的‚专业队‛。而智力中低常的儿童,因为长期轮不到发言机会,而产生焦急、苦恼、失望等消极心理,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思维受压抑。天长地久,学生的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也就出现了智力水平上的‚偏态分布‛。

如何力求做到学生智力程度‚常态分布‛呢?这就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支配学生的发言,特别要给发言不主动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遇。苏霍姆斯基曾经建议:‚请您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开动这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一个问题的发出,先让智力较低的学生回答,答对了给予肯定和表扬,答不完整或有错误,让中等学生补充或修正,最后还可以让程度较高的学生作更高水平的发言,把对问题的探讨不断引向深入。这样,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这样每个学生的头脑都不能平静,人人都可以品尝到思考的乐趣,分享到思考的效益。

三、让每个学生都注意‚听答‛,切忌‚一问齐答‛。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喜欢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异口同声‛的回答。把维持课堂纪律的希望寄托在‚异口同声‛的声浪上。不让爱讲话的学生有乱讲话的空间。那种频繁‚齐答‛给教学带来不放心,因为:

其一、‚一问齐答‛往往是答紧接着问而来,因此,‚齐答‛实际上是‚答而不齐‛(七嘴八舌),给人的感觉是模糊不清的。

其二、人人为了赶‚齐答‛的浪潮,有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还有意的加大声量。那么这样的‚齐答‛对于每个学生有何实际意义呢?大 家答的对不对呢?教师只能作‚求大同存小异‛的判定。

其三、‚齐答‛容易被一些‚特殊‛儿童‚钻空子‛,一是不动脑筋的学生,二是个别调皮的学生‚混水摸鱼‛,趁机乱喊乱叫,好不痛快。

当然,我们主张的是不要滥用‚齐答‛,不是一概否定‚齐答‛。在特定场合,如:教师讲到关键性知识时,常这样说‚这个知识是……你们记住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记得‛!这是必要的,也是自然的。但是,以研讨问题、交流思想、领会知识为目的的问题活动,还是一个一个发言为好。因为个人发言的背景是安静的,发言的内容自然属于师生的注意中心,发言的效果必然是清晰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夜深入静的时候(听觉背景),时钟发条转动的声音(听觉中心),多有节奏而动听呀(听觉效果)。

四、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的机会,切忌‚不了了之‛。杜威说过:‚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错误,是预防和治疗再认识错误的一剂良药。‛

苏霍姆斯基主张:‚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儿童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我就对他们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要是你有哪一道题不懂,明天上课前到学校来,咱们一起想一想。’‛可见,教师对功课不怎么样的儿童不是信手打个不及格的分数,也不是消极的不给评分,而是亲切地、耐心地、细致地劝导和勉励学生,针对不懂的地方,再下一番苦功,力求靠自己的努力得以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经过努力,实在解答不来,再问老师,到那时,师生一起研究解答方案,使教与学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这样,学生才真正‚进入角色。‛

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思考能力 篇3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世间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抓住这个联系,揭示其规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在逻辑,进行思维训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蜜蜂引路》一文,可引导学生,列宁是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列宁虽然没有到过养蜂人的家,但通过他的细致观察后,发现蜜蜂采蜜后飞到一个小园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推断出小园就是养蜂人的家,从而找到养蜂人的家。由观察到推断,由联想到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的过程,就是列宁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住这个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抓住事物间的联系,就能由已知推断未知,由现实设想未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人的大脑在思维时突破单一的思维习惯,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多向发散,从不同方面假设、思考同一问题和结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将缺乏联系的知识借助于生活情境巧妙重组,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达到高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励学生拓展思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敢想的心理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思维发散提供必要的情境;另外,还要在启发学生想象、对比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学《捞铁牛》,在弄清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你还想到哪些办法捞铁牛?学生都积极动脑,从工具的改进等各个角度设想了捞铁牛的办法。教师还要告诉同学,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是受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捞铁牛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先进。

由于发散思维能探求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众多想象中,讨论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求异后的求同,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往往会探求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样往往会产生出新奇的见解,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不停留在了解赛马的过程和结果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弄清田忌第二次赛马“三赛二胜”的原因,从而剖析孙膑的思维方式:不是控制马儿的潜力,而是在细致观察到齐威王的马儿比你的快不了多少的基础上,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探寻出了“转败为胜”的新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想问题时跳出陈旧思维的圈套,大力提倡解放思想,转换脑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想象思维训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默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启动学生创新意识,必须多启发学生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好奇,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但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诱发,训练和培养。如有些课文结束时设有悬念,有些意思含蓄、耐人寻味,教师可以通过顺延补充延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思维训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良好习惯,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思考 篇4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 反过来, 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 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 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 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 每认识一个数后, 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 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 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 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 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 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 这样做, 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 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二、生活实际引出计算教学, 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 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 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 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 可以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去发现. 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 小兔子要请客, 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 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 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 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 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 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 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 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 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 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 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了, 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 第一盒凑成十, 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 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 第二盒凑成十, 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 学生从动手操作中, 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 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 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形成数的概念, 领会计算方法以后, 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 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 尽可能使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 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 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名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 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 并统一涂色要求. 例如, 教师出“9-6”的卡片, 学生就纷纷举起黄色的“3”卡片做答, 学生人人动脑动手, 教师从卡片颜色上很容易检查. 我们还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 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然后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把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算式上, 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四、练习要有针对性, 更要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 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 如直接写出得数,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 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 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 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速度, 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例如, 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 7-7, 9-9, 10-10, 13-13, 4-0, 6-0, 8-0, 0+2, 3+0, 11+0, …先让学生计算, 算完后思考, 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 怎样分? 你的理由是什么? 在分类的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 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 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这些规律.

五、开展竞争, 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 竞赛中, 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

“数学接力计算”比赛, 分组进行, 每组人数相等, 各组竞赛题相同, 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 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 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期结束前, 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口算抢答题:

9 +2 + 18 + 6 + 25 + 7 + 3,

5 + 4 + 57 + 4 + 62 + 5 + 8.

通过教师的点拨, 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加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 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交换律, 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定要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哲理故事 篇5

爱因斯坦有次到美国访问,有人收集了一些“大学生肯定答不出来的”问题,汇编成“问题集”。这个拿着“问题集”的人,去拜访爱因斯坦,随意指出书中的一则问题──音的速度到底有多快?爱因斯坦一听到这个问题,马上直率的回答:“我不知道。不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教科书上都有记载,随便是谁只要去找,应该可以很快能找到正确答案,我不愿意为了这样的事情,浪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去硬记事实。”

因为知道某些事情,毫无任何意义,“训练人们拥有能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才是关键。

生活中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要解决问题,有时很难从书中立即得到解答,有时必需靠思考及判断来处理事情。

我有个朋友最近问我一个问题,她的好朋友最近跟一个男孩谈恋爱,女的是高学历,男的学历比较低,但男孩对女孩非常好,每天都载女孩上下班,买早餐及点心给女孩吃,对女孩嘘寒问暖,非常呵护,但男孩平常不爱看书,而女孩很喜欢读书,女孩希望想个办法,让男孩能多读点书,因为女孩有时要跟男孩沟通一些心灵层次的问题,但男孩都听不懂,但男孩很爱这个女孩,希望能够尽快跟女孩早日结婚。

我的朋友问我要如何让男孩也能够喜欢看书,以便双方能够作些心灵层次的沟通,我的回答只有二个字“分手”。两人在一起,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即便是结了婚,也会很快的离婚。重点不是如何让男孩喜欢读书,而是两人根本就不适合。其实女孩本身应该也知道这个事实,只是希望能够作些努力,改变不适合的.事实。为何我如此武断,因为男女目前谈恋爱,只是异性的吸引力。等到吸引力没有了,两人之间婚姻将会发生危机,而且很难修补。

只要你持续不断的读书及思考,你会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有个清楚的轮廓。人云亦云,思路不清,都是由于缺乏独立思考。你会知道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及解决这些问题。

初中作文多元思辨能力培养思考 篇6

由上边的例子可见,中、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或形式上虽年年都有变化,但都或明显或隐秘的贯穿着思辨色彩的立意。这些“开篇容易、深入则难”的考题,虽然文字直白,但其内涵丰富,思辨性较强,要写好它们,光有文字基础和写作技巧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会独立思考,更要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从今年的中、高考阅卷中作文反映出来的思维问题可以看出,考生思维上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思维浅薄,深度不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思维单一,片面僵化——缺乏思辨性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作文闪耀思辨的色彩,走作文内涵发展之路,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当前务必思考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思辨”呢?我们来看一则小故事: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看来只有降价处理,自己承担经济损失了。

但是杨格具有出色的应急智能,善于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他拟定了一段广告词,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杨格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

多么神奇的思维魔力!

思辩,亦作“思辨”。最早语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思考辨析,看问题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成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很大关系,要让作文闪烁思辨色彩,就是要用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避免绝对地看问题;要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要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怎样去思辨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重视多向构思训练,让思辨更多维

作文的构思立意应充满理性的思辨,应讲究匠心独运,应讲究哲理的智慧。要敢于突破思维的定势,大胆求异,或反弹琵琶翻新曲,或超前预测见创意,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构建一种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应该有着“峰回路转”的惊喜,应该有着“留连忘返”的蕴蓄,应该有着“一气呵成”的畅快。如果一篇文章单调呆板,了无新意、浅陋苍白、幼稚粗糙,那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思的“匠心独运”,思辨深刻,其实就是思维多向性的具体体现。即我们看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角度,而应该用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使文思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思想长出翅膀来,这样的文章才会令人耳目一新。

如2011年广州市中考考作文题《游戏》: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游戏伴随着我们成长。游戏有规则,有挑战,有快乐……面对游戏,我们思考,我们选择,我们评判。

请以“游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本题既有初中生的情趣,又有理性的思考;既可以照顾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又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写出思维深度来,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写。而且指向性比较明确,成绩略好的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写作思考的方向,不会需要太多的时间审题,而且立意方向可以多样化,可以从多角度思维、立意,使思辨更具全面性:

这篇“游戏”命题作文的提示语考生们必须细读。以省略号为界,“游戏伴随着我们成长。游戏有规则,有挑战,有快乐”,题目文字本身提供了起码四种作文选材立意的方向——:

一是游戏伴随着我们成长,或者说是在游戏中我们成长,这种立意很大众化。

二是游戏有快乐,或者说是在游戏中我们感受快乐,享受快乐。

三是游戏有规则。这个对于考生而言有难度,游戏规则的表层不难写,但是要写出游戏规则的深层含义,即内涵及其价值意义,恐怕就不是一般考生所能驾驭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写成议论文的可能性比其它的要大。

四是游戏有挑战,游戏产生竞争,产生挑战,促成发展,形成进步。

以上题目所列举的四种选材方向,出发点都很积极,都很健康。题目的省略号还意味着:“游戏”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方面绝不限于题目所提及的四方面,还可以有许多,比如游戏有过程,游戏有趣味,游戏有教育意义……

省略号之后,“面对游戏,我们思考,我们选择,我们评判。”这是暗示考生写写游戏所给的感悟!它可以成为区分一档文与二档文的分水岭。关键就是考生要写出你面对游戏,作出了怎样的慎密思考,作出了怎样的理性选择,作出怎样恰当的评判。

又如《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题材相同,同是写“雪”但构思、立意却相差甚远。一代伟人毛泽东站得高、看得远,描绘了一幅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的“北国雪景”图,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诗人岑参想象奇特,描写了边陲特有的“胡天飞雪”图,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而使我们认识到《沁园春·雪》反映了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的胸襟,豪迈的气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却显得缠绵悱恻。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使学生感悟到即使针对同一题目、同一题材,也应该选取最佳角度,写最能表达自己心声的,最能反映自己思想的作品。

借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雪”为题,利用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学生运用多向思维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主题一是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主题二是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主题三是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主题四是鞭挞雪的冷酷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如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会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这样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联想思维训练,让思辨更广阔

指导学生仅仅领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向思维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产生联想和想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完整地去思考。如课本中的韩愈的名作《马说》,此文通过批判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来谈论“人才被埋没”的问题。“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问题,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亦如此。所以在《马说》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多向思维来谈“人才”问题。当然,作者韩愈选取的角度也是很独到的,介绍“人才”怎样才不被埋没?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呢?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能从不同方面来思考。一些同学认为:是千里马,就去跑就去奔;是人才,就应该敢自荐。不必缩手缩脚,否则岂不误前途。而另一些同学则反对: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是真正的人才无须自荐。“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不就是明证吗?还有的同学谈到怎样使人才发挥其作用时说:对待人才应该是“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而且一些同学认为: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在意“高爵厚禄”的,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有施展才能的环境……更有敢言者,见解不凡,他们认为现实社会中一些领导虽认得人才却不用之,怕危及个人的利益,使得人才外流,造成国家、企业的浪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如中考优秀作文《走出自我》:其主体部分有三大内容:

一是“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

二是“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

三是“走出自我,为自然增添一份绿意”;

本文就是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三方面联系生发开的。

当然,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如:“1+1=?”可以根据想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1)“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陈规之人。

(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3)“1+1<2”由此可以想到一些人干工作互相推诿、敷衍塞责,猫多不拿耗子的事例。

(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底等多少?由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

(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又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在议论文写作中,应运用联系的观点。善于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发现试题材料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分析这种联系的科学性,避免“一叶障目”或仅“就事论事”的毛病。

三.重视求异思维训练,让思辨更新颖

对待客观事物,我们必须要明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而这正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正如荷花,在周敦颐的笔下它可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在刘禹锡的眼中则是“池上芙蕖净少情”;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翠,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则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品质高洁,但从思辨的逆向性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容易低头弯腰。这样的理解,会让我们感受到思维的完整性与创新性。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

(1)批评南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2)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3)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4)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再如要求学生从“蜜蜂采花酿蜜”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启示。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收获”这一主题。这是很简单平面化的思维,这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蜜蜂采花酿蜜虽行程远,终日忙碌,体现出它的勤劳,但是你别忘了蜜蜂需要采多种花蜜,才能酿出佳蜜吧,这又能反映什么主题呢?另外,蜜蜂酿蜜也有分工的不同;还有蜜蜂酿蜜如此辛劳,那它自己又能享受多少呢?……经过老师的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转向立体化,得出的主题是:做事须博采众长;才能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不论做什么,都应立足本职工作,不应该三心二意;社会需要奉献等等。这样学生就能确立自己认为最有必要、最有把握的议论角度,写出的文章就不会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又比如,有一个作文题《沙子的启示》。有很多同学写“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也有很多同学写“沙子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以修桥梁、盖大厦。”同时也有一些同学多角度思维,写“一粒沙子虽小,也能把你的脚磨出血泡,砂轮也能磨铁嚼钢,小事物从来都不能忽视。”有的写“沙子借助风的力量周游世界,自己的力量虽小,却可以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写“沙尘暴,是沙子联合起来的结果,它们毁坏了庄稼,污染了环境。所以,坏东西团结起来就不是好事了。”有的写“当年那么多的沙子,只有这一粒被风刮进了蚌壳,成了珍珠,可见机遇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同学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深入挖掘,思路开阔,这些立意都是求异思维的奇葩。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作文中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会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有人认为,思辨是中、高考议论文的“核元素”。的确,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辨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多元化的思辩训练。思辩力增强了,作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文章也一定会卓尔不群!

参考文献:

[1]周庆荣.初中创新作文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38—39

[2]蒋挺大.最作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27

[3]陈志平.初中议论文思维能力培养〔N〕.语文报,2011-12-12(5)

培养物理创新能力的思考 篇7

一、更新教学思想, 从教师做起

我们知道, 传统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 它以社会为出发点, 一味追求分数, 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移植和灌输, 即考什么教什么, 严重压抑了主体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 主体毫无创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把应试教育尽快转向全面素质教育, 作为物理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在物理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二、正确定位创新教育, 做到环节落实

一谈到创新, 部分教师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专利, 给创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 创新无处不是, 无时不在, 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作为教师, 应重视课堂这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并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为此, 我认为应着力开发学生发展的三个空间。

(一) 学生的活动的空间。

如何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呢, 以下是几点肤浅做法:

1.回归主体, 保证主体的时间。当前, 各科教师为了使所教学科成绩优秀, 不顾主体的主观意愿, 强迫增加时间, 不断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此, 学生自主的时间少而又少, 天天被教师牵着走路, 怎能走出自己的路呢, 怎会有创新。相反, 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他们在尝试中学习, 在尝试中成功,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促进探索精神, 变“学会”为“会学”。

2.加强层次教学, 划分不同层次的空间。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 学习品质也不同, 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分析学生的层次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解放优生, 照顾差生, 让优生吃得饱, 差生也学有所得。

3.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空间。一出戏拍得如何, 与导演的选择场景至关重要, 教学也是如此, 对学习的空间, 小组讨论的空间、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间, 都应为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构思, 加工和布置。

(二) 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 其表象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课本, 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1.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传统教学为教师灌, 学生无条件接受, 学生思维形成定势。创新教育应解开定势思维的束缚, 通过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 扩大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在教学中常提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 常做一些一题多解, 一问多答的练习, 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 尽可能提起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当然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 因为这两种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是相辅相成的。

2.让疑问占据学生的大脑,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梯级问题情境, 以疑激趣, 以疑促思, 让主体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识, 练能力, 增信心。在物理知识的传授中, 应在尽可能讲明基本概念、观点及提示的基础上, 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 好让学生在自求通达的过程中去体验智力劳动的甘苦, 激发探索精神, 从而使创造思维得以培养。

(三) 学生表现的空间。

我们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 善于发现他们的成功点,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 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还要坚持将人———也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 让学生学会去学, 主动去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 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 也要学会总结, 把学到的知识相互融汇贯通, 提纲挈领, 把“厚书”变“薄”。又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知识, 将“薄书”变“厚”。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 篇8

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许多有识之士也对在大、中学生中推行创新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说, 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从学生的就业前景看。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为主, 而我们在教学目标设置上, 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模式, 理论课程占据比重过大, 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对缺乏, 许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这直接的后果就是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普遍不足,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这一现象如不尽快加以改变, 将影响学生的就业形势。

(2) 从历史发展来看。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说明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近百年来美国在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与其注重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创造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并于40、5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重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关系到全民族的发展和振兴, 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在这方面应是责无旁贷的。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可见, 创造性绝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 它是我们人类本身的属性。

与智商不同, 一个人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 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 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因素,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 有能力受到他人的尊重, 有能力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永远保持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最后, 要形成一种自由的空气和民主的氛围, 允许不同意见存在, 这是保持创造力的源泉。

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性教育,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掌握运用创造技法和培养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途径来实现。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 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学校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首先, 应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流与交往, 给学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氛围;其次, 建立学问民主气氛, 创建宽松、开放、民主的校风、班风, 使学生能愉快地进行独立思考;第三, 鼓励个性与创新, 教学中应增大学生选择的自由度, 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以实现个性、爱好及独立意识的发展。在考虑培养目标时, 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应在各类学生中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宣传, 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 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及其能力为前提。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舆论宣传, 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2. 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的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方式有: (1) 删繁就简, 由浅入深。教材上有些材料比较难懂, 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 需要对教材内容作大胆的删减并更换易于学生理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 (2) 重组教材, 明确思路。针对知识密度不平衡、问题设置不够系统的教材实际, 教师们要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教材重组, 大胆取舍, 使教学思路更加明确。

3. 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 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教师在教学中, 在每节课上给出一道创造性思维的题目供学生讨论,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创造性题目的训练, 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中应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技能训练, 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 如果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本事”, 将会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而且学生自己也有这个愿望。在整个教学计划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应适当安排些与实际相联系的课题、课件或生产成品, 有条件的还可以下到相关企业参与生产, 以检验自己实习技能的掌握水平。没有条件则可以因地制宜, 课件设计实用化、趣味化。

4. 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 对传统的考试模式也要作相应的变革, 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模式, 采取多样性、灵活性的考核形式, 注重形成性考核, 注重平时的作业、实践实训、调研报告等环节, 弱化理论考试的比重;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 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引导教学朝着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真正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凤云, 苑成存.创造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嘉兽.创造的魅力[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杨乃定.创造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篇9

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Vygo tsky) 认为, 思考反映的是人的一种内在语言, 而不仅一种内心活动, 对学生来说这直接影响其数学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美国著名数学家Grouws认为, 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就是学生抽象化的数学思维以及学生运用这种思维处理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 数学思考能力包括两点, 首先是学生有数学方面抽象的思考能力, 其次是学生在遇到学习中的数学学习难点时有针对性地运用这种能力, 使这种思考能力转化为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当然, 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不但能解决数学问题, 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也能派上用场。

二、学生数学思考的方式

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然而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通过思考方式起作用的。大体来说, 学生数学思考的方式分为四种, 分别是抽象思考、形象思考、统计思考和推理思考。

(一) 抽象思考

数学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其明显的抽象性。一般来说, 抽象思考主要分为定量思考和符号思考。定量思考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用数量来思考问题, 不但能用数学方法检验数学问题, 而且还能对问题的数量关系十分明了。在小学的数学学习当中, 学生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对数学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符号思考也是一种重要的抽象思考方式。经常用符号思考的方式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 形象思考

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强调学生要有形象思考能力, 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在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形象思考主要是学生能直观地来思考抽象的数学问题, 任何学科都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 像数学这种高度抽象的学科也是这样。形象思考方式就是要求学生能将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其他内容或者问题, 这样一来就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 统计思考

统计思考就是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思考, 这种思考的过程当中往往会伴随着概率的存在。学生使用统计思考方式不但使得学生有能力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推理, 而且假如没有现成的数据, 学生也有能力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 使得数据能够为学生所利用。统计思考能力使得学生更加尊重事实,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容不得马虎和大意, 统计思考方式就是让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从数据出发, 以具体的数据为依据。统计思考能力要求最多的是学生要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在数据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 推理思考

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重要的推理思考方式, 是指学生通过某一个问题推出其他部分问题或者全部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推理当中经常会遇到假设, 先假设某种情况然后再运用演绎法进行推理, 当然很多情况下这仅仅是学生的一种思维, 并不是每个数学问题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推理思考, 完成严格的假设、分析、概况以及相关的代数式。比如学生遇到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时, 虽然这道题学生可能并不会做, 但是那些推理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联想到以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并能够从概率的角度对选项进行排除, 最后仍然可以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学生推理思考能力的充分体现。学生的推理思考能力融入到做题过程当中, 并不是说学生每一道题都要严格按照推理步骤进行直到最终得出结果。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一) 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的创造性和思考能力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更容易得到提升, 而当人在压抑和恐惧的环境下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 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 因此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数学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如果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 其出现“卡壳”时不要一味地责骂或者批评学生, 要顾及学生的积极思想, 对学生说譬如“你前面回答的很多错, 再想想”。对心智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说, 这种方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不愿意思考, 一部分学生担心自己回答错了或者“想错了”老师会批评自己, 自己也会在班级同学面前丢脸。数学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二) 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习惯

传统的教学一般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下就是教师在单纯地讲, 而学生也仅 (下转38页) (上接33页) 仅是听, 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而新时期的教学更加注重在课上和课外的互动性, 互动的关键就是数学老师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 数学老师向学生提问问题并不是刁难学生, 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教师在提问问题上要注重可行性和新颖性, 提问的问题其难度要在学生的能力之内, 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 问题要新颖, 让学生感觉到之前自己并没有遇到这种问题, 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三) 要重视知识迁移, 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在数学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 数学当中有很多定理或者定义, 学生只需要理解透彻这些定理或者定义就能够变通, 只要遇到考察这一类知识点的试题都能解决, 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比如说, 在给学生讲授“相向而行”的相关试题时, 要引导学生联想到“逆向而行”的相关试题, 这些都是重要的知识迁移能力,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来, 学生再遇到考察同一个知识点的问题时就能够灵活地运用, 这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目的。

(四) 优化课堂练习,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课堂练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和提高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学习当中学生一般都要经过不断地做题才能深化对相关定理和概念的理解能力,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的练习大部分都是在课下完成, 在实际当中很多学生都是边学习边做与学习没有关系的事情, 这样难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上也大打折扣。因此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更加重视优化课堂练习,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 不但要注重课堂练习的形式, 更要注重课堂练习的内容, 在课堂练习试题的选择上多选择一些开放型和实践性的题目, 并且各种类型的题目要穿插着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思考 篇10

学生从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不适应, 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由少年向青年时期过渡的阶段, 不善于独立思考, 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 而且在记忆方面, 机械记忆大大强于理解记忆, 他们习惯于照老师讲的、书上写的去模仿套用解题, 而不善于分析思考。针对上述特点, 教学中应注意逐步过渡, 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 培养兴趣。开始阶段, 讲得多一点, 注意引导, 逐步放手。注意教给学生一些适合于高中学习的方法。

高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初中的数学。新学科是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除要做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衔接工作, 把学生自然地带入高中学习的轨道外, 还应特别注意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由教师讲为主, 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过渡。

初中生学习是以听讲为主, 要从有兴趣自学到习惯自学, 需要一段时间, 分三步完成, 不能操之过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在于增长才智, 让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意义。自学是时代的要求, 教师应该使学生愿意自学。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十分关心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对广大教师能有所帮助。

一、巧用激励手段,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心扉

课堂上教师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励,这种鼓励往往会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心扉,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并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反之,教师一个鄙视的眼神、一句讽刺、挖苦的语言会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扑灭。一次发完作业后,有个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本上有许多"好"字,就带着乞求的目光悄声说:老师你也给我一个"好"字吧。我望了望他那幼稚的、期盼的目光说:有心要"好",说明有上进心,你以后一定会好的,今天老师先"借给"你一个"好",以后你要争取更多的好来还我啊。就这么短短的几分钟,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好"字,却给这个小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励,后来,他的作业不但真的好了,而且上课回答问题也积极了,有时还能提出许多别出心裁的问题,探究出一些思路巧妙的解题方法,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育、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对这些闪光点进行激励,以保证其创新思维的心扉被及时打开,创新思维的火花被及时点燃。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创新以充足的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习惯于我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静悄悄,教师口干舌燥;而学生也习惯于老师教什么,自己就学什么。通常认为这样的班级就是好班级,这样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好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根本没有时间多想、多问、多质疑,更不会养成多想、多问、多质疑、多探究的习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不存在学生创新思维的时间,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有效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牵着学生学为引导着学生学。具体的讲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能少讲的少讲,能不讲的不讲,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组织、启迪、引导上来,并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创造机会,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允许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允许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质疑甚至批评;学生要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认真探究思考、大胆提出质疑、勇于揭示规律。

三、制造悬念、巧设问题,打开学生创新的空间

我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把一段木材锯成5段需要20分钟,若锯成7段需要几分钟?":学生很快答到:"锯5段需要20分钟,锯一段就需要20 ÷ 5 = 4(分钟),那么锯7段就需要4 × 7 = 28(分钟)"。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有陷阱,学生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悬念出来了,学生一个个迷惑不解,急于知道答案。这时,我没有急于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锯木材的实验,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答:4次);2、20分钟是锯几段用的时间?(答:4段);3、锯一段该用几分钟?(答:20 ÷ 4 = 5分钟);4、锯7段又该锯几次?(答:6次);5、锯7段需要多少分钟?(答:30分钟)。在我的点拔下,学生通过认真的探究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制造悬念,巧设问

题,并以此作为打开学生创新空间的突破口。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这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事实上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正是学生个性充分展示的过程,因为个性是人的天性,没有个性就构不成性格各异,长相各异,体质各异,智力各异,学习成绩各异的人,也就构不成任何形式的创新,说到底,人于人的差别归根到底是个性的差别,只有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正确引导、把握、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挖掘、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给每个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天,在于其他老师谈论小学生用数指头的方法作算术题的问题时,有位老师说最厌烦学生用数指头的方法计算数学题,那是最不聪明的表现。对于这种观点,我却不能苟同。一次在教学生学习用笔算法计算20以上的两位数加减法时,我发现有两个学生竟用数指头的方法很快就把练习题作完了,且十分熟练、轻快。我感到疑惑,仔细观擦才发现其中奥妙。

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育改革,音乐表演

前言

为了成功实现演奏者到钢琴教师的角色过渡,这都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必须要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信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制定系统有效的钢琴教学教学计划等能力,笔者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及论述,以便于能够找到切实有效常见教学问题解决办法,做好音乐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

1. 教学互动措施

长期以来,钢琴教学都是采取一对一模式,该种教学模式针对性较强,有着一定的优势性。这都是由于钢琴演奏具有较高的技巧性要求和艺术性要求,学生钢琴技巧掌握情况因人而异,这种个别授课方法能够针对学生的切身实际问题,根据其自身特点及能力采取相应的钢琴教学指导方法。但好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对一教学也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就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钢琴教学而言,学生智能被动的接受,不能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学生常常陷入到教师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当中,这样的讲授方法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演奏方式极为相似,不具有真正的闪光点和个性化特点,音乐的美感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够止步不前,不断寻求其他有效的钢琴教学方式,采用个别授课方式的同时寻求一些其他辅助教学方式,做好钢琴教学补充,满足学生各种不同的钢琴学习需求,以便于学生能够全面、完善的掌握钢琴弹奏技术。笔者建议可以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结合一对多的钢琴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事先进行指定曲目练习,开设集体钢琴教学课程,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公开课教学优势,集思广益,邀请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课程旁听,集众之所长,征集其他人员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

2. 不同层面上的因材施教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因材施教的教学问题,钢琴教学同样如此。这都是由于学生在能力、天赋、生理条件和思想性格等自身差异的影响,这根本不是固有形式和统一对待的教学方式能够解决的,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难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钢琴学习目标。我们只有从实际钢琴教学出发,善于总结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打好钢琴学习基础,发挥学生个体优势。

年龄差异。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特点开展因材施教。从学生幼年时期音乐细胞培养为目的,以极大的教学耐心、细心向孩子们展现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钢琴学习习惯。毕竟学生在幼年时期各方面经历和阅历较少、身心发育情况有限,培养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尽量利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解释阐述乐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周围环境优势,向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比喻,帮助其理解钢琴这门知识。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相应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只有以此为基础开展全面完善的钢琴教学指导,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钢琴教学的正确引导;而对于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教师只有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同他们共同讨论、解决钢琴学习、演奏问题。

性格差异。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和畏难心理,上课时表现的极为拘谨、胆怯,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应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情绪上的缺失,以高度的细心、耐心鼓励教导学生进行钢琴学习,并布置一些难度不大的钢琴曲目,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满足感,树立学习自信心、自尊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本身极易产生骄傲情绪,因一点成绩就喜不自胜,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看似简单的曲目而实际要求较高的钢琴曲目,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音乐技术水平的不足,不断努力、虚心学习。

天赋、能力不同。每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都有好坏之分,因此,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曲目训练,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为其选择意境较深、技巧难度较高的曲目,辅助其进行曲目分析,进行更多的课外曲目浏览,扩大艺术视野、知识面;针对能力一般的学生,钢琴教师可以选择难度相宜的曲目,教师可以多加讲解,直至其能够掌握、了解,而能力欠佳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难度不大的钢琴曲目,耐心指点帮助学生了解曲目。此外,钢琴教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不足,从旁辅助学生加以练习,克服困难,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 开展针对性教学

一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最关键始终是桶壁上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高的那块,而想要盛满水需要所有木板都同样高。钢琴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原理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针对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特点,增加学生对钢琴曲目练习的广泛性,接触更多的风格的曲目,避免学生演奏风格片面和单一,教师不能只关注对学生演奏技巧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启发,增加学生演奏的灵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师应当重视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做好各项教学准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及演奏技巧,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平衡发展,切实的钢琴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路路侧安全保障技术下一篇:电压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