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4-09-21

订单培养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订单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1

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论文摘要: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要在深化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开发上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工学交替”,在课程考核时要大胆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课程改革,建议

订单培养模式,即通常所说的“订单班”,是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相对理工科而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最容易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要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分别与行业或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培养目标、模式和定位,研究课程设计、教材内容编写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估等,努力实现把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尽量缩小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业人的距离。其中,课程改革是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关键。为此,我们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在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课程的设置要着眼于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与高职理工科类专业偏重于提高学生的技能相比,经管类专业着重培养、提高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我们在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下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应该注意的。

⑴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企业文化。订单班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才能“产销对路”。因此,发挥“订单”企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订单”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内涵要求,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顺利接轨成为可能。

⑵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企业“订单”的内在需求是将来可能成为其员工的人必须熟悉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并掌握工作过程中必需的职业技能,因此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的要求,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这就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要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并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做到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为企业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开发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

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和主要依据,同时,用人单位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要根据“订单”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通过对“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

⑴企业参与共同开发的人员必须要有高素质。聘请直接参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及审核工作的企业合作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确保共同开发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教材)来自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产生于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内容过程化。⑵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要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做

到能力目标明确、实训过程清晰,能够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3、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工学交替”

作为订单培养的学生只有通过“学工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符合“订单”企业的需要,毕业时才有可能由“准员工”成为企业所欢迎的正式员工。

⑴合理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学校以育人为目标,学生以促进自我发展、就业为目标。不同的目标追求与价值观念,这在签订“订单”时就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到,我们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学校要保证按照“订单”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要保证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保证符合“订单”要求的学生被录用到企业工作;学生要保证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按照签订的《就业合同》的要求优先考虑到“订单”企业去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引进企业资源,在校内共建实习实训场所,利用企业的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习。⑵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岗位工作的能力;校外教学按照“订单”的约定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真实的岗位锻炼,提升职业岗位技能,达到“订单”的要求。

⑶课程教学任务要由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承担。理论教学队伍主要由具有教师系列职称的人员构成;实践指导队伍主要由来自“订单”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他们在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实训(作业)指导书等基本教学文件的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把实践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校要选择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要挑选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要直接参与对订单班学生的职业教育,及时传授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4、课程的考核要大胆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

以往的课程考评体系使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疲于奔命,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订单培养的对象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在课程考评上可以大胆引进企业的绩效考评机制,以确保从学校之门到企业之门的零距离。

⑴可以实行小组联动制,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各门课程教学(实习)伊始,按随机原则将学生编成若干个教学(实习)小组,课程成绩实行小组联动制。这就要求学生团结互助,维护集体利益,共同提高小组综合考评成绩。

⑵考评过程应该透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实习)时,将学生的当堂考勤、作业、课堂发言等按一定分值当即量化记载,定期公布个人平时成绩与小组累计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良性竞争。

⑶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程成绩要综合多项指标计算确定。任课教师、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实习)小组成员、实习企业管理人员等,对课程最终成绩的确定都应有话语权。出勤率、平时作业、实训工作量、实训操作速度与完成质量、书面实训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第一线生产经营管理业绩、小组综合考评结果、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都是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权数。

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吴穷.构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考评体系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08年(2)3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业论坛,2008(1)下程忠国.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J].职业,2009(6)下程忠国.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7)下

订单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2

一、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必须与市场基础工作结合起来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是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实施业务流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现有的零售户进行一次仔细的排查和疏理, 弄清他们的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和销售群体, 根据零售户不同的地理位置、周边消费群体和卷烟销售的历史数据, 预测其订单数量和销售结构, 建立客户台帐, 并按照客户分类标准实施动态的客户分类, 对客户实行动态管理, 做全、做实、做细零售户基础资料。

二、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必须与目标考核结合起来

客户订单是销售的依据, 而销售预测是组织货源、加强目标考核管理的过程, 提高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 保证客户订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预测需求、组织适销货源的前提, 也是确保考核目标任务完成的有力保证。我认为要做好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工作:

1、订单销量预测在合理限量供货标准的前提下尽量最大化。

这就要求客户经理对管辖区内的每一个零售户的销售情况和库存要有个清楚的了解, 根据货源反馈计划和限量规定按月落实计划, 为订单预测提供有效的依据。

2、订单销量预测与紧俏货源的供应有机结合起来。

紧俏货源的供货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 要确保供货面, 同时限定供货数量, 确保均衡供货, 要按客户分类的有关标准, 根据区域实际实行分类供货和差异化服务, 为确保订单准确率, 在做客户需求时要把紧俏烟计算在内。

3、订单销量预测与调整品牌结构、新品牌推销宣传结合起来。

在新品牌上市时, 做月计划要充分考虑, 客户经理要做好宣传工作, 争取提高新品牌上柜率。

4、订单销量预测与培育低档烟品牌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正确处理好适应市场、满足消费和引导消费、培育品牌的关系, 在不影响月计划的前提下做好低档烟的销售工作, 尤其是在预测农村零售户的订单时, 要更多考虑低档烟的培育。

三、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要与电访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电访工作对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影响很大, 帮助也很大, 如果电访员月输入系统的月计划来为零售户订购卷烟的话, 这在一定程度上既维护了月计划, 保证了月计划的准确率又显示出月计划的重要性, 这样一来零售户也就会重视月计划, 每月客户经理在采集订单时零售户就会慎重考虑后再做计划, 这样也就不会让订单成为“一纸空文”了。

四、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要与专卖“诚信”管理和规范经营结合起来

要结合三维一体诚信体系, 共同维护净化市场, 给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以提高预测需求计划的正确性、重要性和严肃性。

五、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要与进一步提升“三个满意”结合起来

卷烟流通企业就是要通过服务工业企业、零售户和消费者, 达到控制市场, 引导消费的最终目的。加强服务意识, 深化客户关系, 把“三个满意”工作始终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作为提升客户经理工作水平的一个良好契机, 才能进一步提升网络运行质量, 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平稳发展, 从而才能保障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顺利发展。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 是一项实现烟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广大零售客户和消费者多赢的重大举措。当然, 要做好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 仅做好以上工作还远远不够, 但是笔者相信, 只要我们从客户的行为出发, 研究影响广大零售客户参与按订单组织货源的因素, 加深对烟草行业开展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内在规律的认识, 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就一定能为行业制订有关促进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发展的政策。

摘要: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烟草行业在坚持和完善专卖专营管理体制下积极推进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卷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使卷烟产品更加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 对于解决卷烟产品结构性矛盾, 克服卷烟经营中非市场因素, 提高烟草行业市场化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长远价值。

关键词:烟草行业,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卷烟营销网络,意见

参考文献

[1]、宿春礼主编《营销渠道管理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何泽华主编《卷烟服务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订单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培养是指教育机构(目前我国主要为职业院校)依据企业的要求,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并与企业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样又有着不同的用人规模及用人时机。本文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出发,谈谈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看法。

房地产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托的是房地产行业,而房地产行业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基础行业,房地产商品属于刚需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得必需品。这就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用人规模是非常大的。不过从实践经验中可以明显地发现,房地产行业是非常容易受到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其周期波动相对较为频繁,这又造就了行业的用人时机非常的不稳定。这些都为房地产专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增添了较大的困难。

一、高职房地产专业订单培养面临的困难

1、校企合作深入较难。订单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有着较深的合作,只有合作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招生、培养以及就业,并将企业自身的人才要求紧密地融入学校教学体系中,才是真正地推行订单培养模式,可是实践证明合作企业不可能实现这种层次的校企合作。第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仅停留在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标准的简单论证阶段,并没有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现有的框架体系,对于非主要内容加以修饰而已。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受到较多政府政策的约束,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进行制定,这样的订单培养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第三,合作企业在招生方面不能有效的参与,直接导致生源质量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需求。第四,行业有周期性,企业的用人规模也就存在相应的周期,当经济周期处于低谷的时候,企业的用人量会大量缩减,那么对企业来说订单培养就无利可图,也就是说校企之间较难建立长期稳定的订单培养。

2、提升家长认可度较难。订单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校外实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紧密地联系起来,用企业评价标准去考核在校学生。说到底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完全融入社会,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更容易就业。这一目标与学生家长选择职校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就业的想法完全一致。但在招生工作中发现一些专业的订单培养并没有得到家长的充分的认可。

第一,照搬订单培养模式。在创建订单培养模式时一些专业特别是后起专业,经常采用模仿甚至照搬前辈的做法,寻找一个知名企业创建订单班,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吸引生源,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家长的心态。订单培养合作单位虽说是行业内知名甚至一流企业,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是业内人士,他们对这些企业不是非常了解,同时其甚至还认为订单班的就业面过窄,对学生的就业前景造成负面影响。第二,订单进入时机不妥。订单班的开设通常在学生刚刚入学报到的时候就已经选择,并要求学生、企业以及学校签订相关订单培养协议,这样做同样也会造成一些负面效果。由于订单班的选择主要出于自愿选择,那么进入订单班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有好有坏,这和普通班在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在入学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订单班和普通班所有的事项、学习内容基本一模一样;对学生来讲订单班就像免死金牌一样,不论怎样都能进入一个知名企业工作,这会使部分学生丧失上进的动力。上述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订单班无法凸显其自身的优势,那么订单班的建立也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第三,订单规模过于死板。由于订单时机选在新生入学前,那么订单班的规模即班级人数也会在之前就已经与企业协商好。但是对于我们五年制高职学校来说,这种做法风险极大。因为订单班在新生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但这批学生只有到五年后才真正进入到企业工作,期间经济形势的变更会为企业用人规模带来极大的风险,这就影响订单培养模式的长期合作。

二、解决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对订单培养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专业要想创建一个真正有效实用的订单培养模式困难重重。但是订单培养对于学生综合成长、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以及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克服困难,将订单培养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1、增强订单培养的宣传力度。每个专业都会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已经开始订单培养的宣传做出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同。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宣传的面过于狭窄,仅仅在招生期间对家长进行简单的讲述,这种宣传的力度是不够的。订单培养模式是一种多赢的模式,因此在宣传的时候要将这一特点在学生、家长以及企业中大肆宣扬。同时宣传的时机也不能仅仅限制在招生期间,而是要贯穿整个培养期间,要让订单培养的观念在学生、家长以及企业中根深蒂固。

2、合理定位订单班。根据前面论述可以得知,订单班的成立是通过绑定就业以达到吸引生源的目的的,这种定位就造就了一些家长的订单班限制就业的观念。订单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较早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那么订单班的定位就应该是“尖子班”,并不是谁都可以进入的,必须通过按照企业评价标准来进行选拔,合格的学生才能入读。要将订单班与普通班明显地区分开来。

3、改变现有的进入时机。订单进入时机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现有的进入时机不仅使订单培养班级的综合素质得不到保证,同时还要承担较大的用人规模的风险。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在订单时机选择上尽量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始进行订单班的建立,这样可以通过两到三年时间传统培养,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而为订单培养班级以及合作企业选择最适合的学生。同样由于订单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也可以较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

4、 后续服务加强。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现时期订单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全程宣傳,这就要求学生入学以后更要加强订单班具有强优势的观念引导,也就要求我们在订单班成立后的后续服务要跟得上。第一,订单班应在三四年级开始建立,即学生在二三年级结束时会涉及到重新组建班级,新建订单班级必须要按照合作企业的文化来进行规划组建,这些都需要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第二,订单班培养上需要按照企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考核,因此订单班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活动需要校企深度合作。

三、结语

订单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大趋势,也是职业教育中较深层次校企合作的一种体现。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专业开展订单培养,创建订单班。但不同专业所依托的行业不同,其在开展订单培养的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房地产专业自身有着区域性、周期性等特点使得其在开展订单培养时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当结合实际情况发现,如果我们能在订单模式的宣传、定位以及后续服务上多下功夫,定能克服各种困难,较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 裴国忠,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开展“小订单”培养模式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对音乐综合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4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因为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活动都涉及听觉的作用。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听觉。譬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聆听和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比如,欣赏一段音乐需要用听觉来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同时还要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情感等艺术表现要素,这需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中去领悟音乐的内涵。又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节奏准确,吐字清晰,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唱歌技能。这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一定的歌唱技能。做到会运用歌声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因此需要培养声情并茂且富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如果需要学生学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综合能力。再如,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音乐的变化,能记忆音乐并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随音乐的变化交换动作,随音乐的情绪变化用不同的动作表达感情,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节奏感等一系列随音乐做动作的能力。这些音乐能力都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的各种音乐活动之中,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掌握音乐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如果儿童掌握了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将会促进音乐能力的发挥与发展。反之,儿童具有一定音乐能力,又将促进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订单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5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党外 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0 年 6 月,《国家中长 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将党外干部纳入我 国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随后,作为统一战 线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 培养的文件《2010-2020 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 展纲要》出台;2012 年2 月23 日,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全面部署,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 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都充分说明当前形势下加强党外 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建设,需要培养选拔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 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

党外代表人士 是统一战线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中共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一般说,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较深造诣或有较大影响,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一定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究竟什么人才能称得上党外代表人士?从总体要求来 看,党外代表人士是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代表性的人士,其 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坚定、专业上突出、群众中认同”。《意见》明确指出:“政治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 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贡献力量。专业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 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 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这一标 准,既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总体特征,也是总体标准。然而,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具体工作中,除要考虑以上共性 标准外,更需要分析个性特征,明确个性标准。

一、从横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领域代表性标准 代表性问题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核心问题,抓住代表性问 题就抓住了“牛鼻子”。所谓领域代表性,是指与党外代表 人士的社会活动范围相符合的身份资格。由于党外代表人士 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他们的个性特征必然要反映出领域差 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群体,即民主党 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 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 士。这六个不同的群体就是由六个不同领域中具有相同身份 的人员组成的集合,共同的身份就是各个领域的具体特性标 准。然而,目前在培养选拔的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党外 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比如,某人本身是少数民族,信奉某一宗教,从事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还加入(或未加入)民主党派,他就同时具有了少数民族身份、宗教身份、非公 有制经济身份、民主党派(或无党派)身份,这种现象在少 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具体标准,党外 代表人士的具体内涵和个性特点要求不够明晰,身份模糊或 身份交叉,往往使地方统战部门在培养选拔工作中难以把 握,也难以在党外人士中形成清晰导向。其结果,致使一些 动机不纯者趁机而人,而一些真正符合条件的却被拒之门 外,造成党外代表人士选材不准,代表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目前县级以上不同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分别由统战部 的不同部门联系,身份交叉或多重身份就容易造成多头联 系、多方培养,甚至出现重复培训、推荐、选拔和使用,其 结果是既影响培养效果,又浪费行政资源。因此,在培养选拔工作中,为充分体现党外代表人士的 领域代表性,应从横向上进一步明晰个性标准。民主党派代 表人士,应是正式加入某一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较强的党派意识、熟悉本 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的人 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员:在党派各级组织机关、基层 委员会工作,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组织能力,对本党派成员 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成员;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 业和本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成员;担任一定 职务,具有较强的合作共事能力的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应是既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对社会 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的成员:一是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业和本专业 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二是具有一定 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 力的干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指本人是少数民族,拥护 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民族团结和祖国 统一,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在本民族中具有较高威信和较强 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应当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质上能服众、从事 某种宗教工作的人士。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身份 和宗教界身份交叉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区别,一般都以是 否担任宗教教职工作或宗教团体工作,作为界定宗教界代表 人士的范围。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应是自觉接受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有 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非公 有制经济人士。尤其是所领导的企业,能在本行业处于领先 地位,并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积极履 行社会责任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主 要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拥护祖国统一并有 一定影响、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有学术造诣、有一定代表性的 人士。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增 强,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不可避免,以某种具 体量化标准来衡量属于哪个方面的代表人士也很难做到。因 此,在培养选拔过程中,一方面,可采取动态分析研究,及 时协调沟通,考察这些代表人士在哪个方面更具代表性、更 有权威性、更能控制局面,同时还要结合他本人的发展前途 综合考虑,从而确定他的主体代表性,避免出现工作交叉重 叠;另一方面,可从物色、培养、选拔到使用,各个环节注 意其代表性的延续性,尽量保持一种代表性贯穿始终。对于 那些在一定群体中崭露头角、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党外人 士,他们是将来成为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基础,要在物色时 注意体现代表性。对纳入视线的,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 炼,因需施教、扬长补短,帮助他们增强在原有领域和所联 系群众中的影响力,做到培养时提升代表性。通过建立健全 各领域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使代表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公 信度,做到选拔时注重代表性、坚持量才使用,以能够发挥 示范引领作用和真正做到帮得上忙、说得上话、顶得上用为 标准,最终实现在使用时发挥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实至名归、堪当重任。

二、从纵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层次代表性标准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统战部门都在做党外代表人 士工作。从工作的对象范围看,党外代表人士应分为不同层 次,而处于不同层次的党外代表人士,他们承担的职责必然 会体现出层次差异,自身影响力的范围、程度及其代表性的 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层次标准和要求,仅 靠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这样笼统的概念作为培养选拔的 依据,往往使得培养选拔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难以发挥出应有 的代表性。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是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 的范畴,这既是统一体,也是矛盾体,这种矛盾在实际工作 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强调政治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容易忽视 群众性,甚至使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不升反降。如有的领导和 部门单纯从政治角度考虑,只看重政治标准,而忽视个人能 力素质和群众基础,搞“临时空降”、“少数人中选人”,使 其缺乏应有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有的只考虑专业性而忽视群 众性,如一些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本行业本领域是行业专 家和学者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他们平时与本民族 群众缺少广泛联系,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 题缺乏深入了解,参政议政的关注点多偏向本领域本行业,因而在本民族群众中影响力不大,作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发 挥作用有限。在有了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进入体制后的代表 性人士中,有的仍将大量精力放在个人专业发展上,对各种 社会事务和公益性事业关心不够、参与不多,不愿意也不注 重与所代表群众的联系;有的由于各自所承担业务任务较 重,参政议政、传达社情民意方面受到影响和局限,表现为 主动接触社会不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代表人士作用 的发挥稍显不足;有的对自身职能认识不到位,代表意识不 够,由于利益关系处理不妥当,在社会群众中影响力出现弱 化;有的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享受相应级别待遇,生活和 办公地点远离原先工作和活动场所,与原有群体的联系和感 情日渐疏远,知名度越来越小,当推荐领导班子成员时,推 荐结果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民意要求;甚至还有个别代表人士 进入体制后,热衷于权位追逐,与群众越走越远,出现了“社 会上认同度不高,群众中影响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发挥应 有作用”的状况。党外代表人士与一般党外人士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代表 性鲜明,能够起到示范、团结和引领作用。因此,在培养选 拔党外代表人士的过程中,既要分析横向标准,又要分析纵 向标准,按照不同层次需要突出不同范畴的代表性。从党外 代表人士的层次上看,既有全国性的代表人士,也有基层一 级的代表人士。总体来说,对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其政治 代表性和专业代表性要求会更高。例如,各民主党派、全国 工商联和省级组织负责人,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地厅级以上职务 的党外领导干部等,他们的代表性更多应突出在政治性上,应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 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而那些在全国有影响力 的党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其代表性更应体现在专业性 上,他们的专业成就、参政议政能力、人格品行和示范带头 作用都更为显著,为人们普遍熟知和认可,深受人们敬仰和 尊重。对于基层的党外代表人士,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的代表人士,代表性不仅要体现政治性、专业性,更应突 出群众性,因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都 需要代表人士具有群体的代表性和社会的代表性,能为群体 说话,反映群体利益。只有那些群众基础好、说话办事能服 众、在一定领域和范围或区域内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 党外代表人士,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高层 次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主要由中央统战部负责协 调培养选拔工作并发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主阵 地作用,着重突出代表人士的政治性和专业性,在做好培养 选拔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地方统战 部和社会主义学院的指导,做好高层次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 衔接工作,为高层次队伍输送人才作准备。对于基层部门而 言,在培养选拔工作中则应侧重于突出代表人士的群众性。

三、从特点和规律上把握,培养选拔侧重点

(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高学历、高职 称、高技能”,创业、创新人才高度集中;接受新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愿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注重个人 价值的体现,政治参与意识强;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等传统领 域。其成长始终伴随着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尤 其足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营造 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制度需要”和“制度安排”成为 他们成长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中央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民 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和发展构筑了更加宽阔的政治舞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基本上是从专业性人才成长为政治 性人才的,一般都要经历崭露头角、纳入视野、推荐使用和 日臻成熟四个阶段,即凭借自身努力和突出贡献而初露锋 芒,在个人事业取得一定成就后,经组织有意识地培养引导,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发挥专业优势参政议政,再经 过组织推荐选拔开始担任领导职务或社会职务,通过实践锻 炼能够较好地发挥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及引领带动作用,成 为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同盟者。因此,在培养选拔工作 中,要着眼“先专业、后政治”的成长轨迹,坚持理论培训 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既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全面把 握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理论政策,学习、继承多党合作的 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合作共事能 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又通过设立实践锻炼基地、搭建任职台 阶、加强岗位交流等方式,使他们得到全方位锻炼,更加适 应合作共事的需要。

(二)无党派代表人士 无党派代表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与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一样,都是多党合作的参 与主体。他们大多崇尚个性独立,愿意保持政治身份的超脱,同时又渴望获得组织依靠,以实现情感归属、拓展社会联系。而在寻求组织依托的过程中,他们又不愿意被“组织化”,不希望受到较为严密的组织约束。除一些传统领域外,自由 择业和留学人员中的无党派知识分子,是无党派代表人士工 作的新领域。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普遍要经历政治启蒙和角色转 变两个过程。最初,大部分无党派代表人士只专注于自身业 务发展,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 突出贡献,许多人还获得过国家及省、市的各种奖励和表彰,是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拔尖人才。但由于束缚于业务圈内,他们主动接触社会不多,不愿单纯为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 学术前程,或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虽有关心国事的情怀但缺少主动参与的热情,虽有表达诉求 的愿望但不了解反映意见的渠道,自身定位于知识分子或专 业人士,甚至不清楚“无党派人士”的概念和内涵。在纳入 视野后,随着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了解,对参政议 政、民主监督内容、程序和特点的熟悉,其政治参与的态度 从自发到自觉,视野从单一到全面,行为从感性到理性,最 终明确了自身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定位。可以说,无党派代表 人士是依赖专业成就的影响力,在成为专业领域的骨干、学 科带头人甚至领军人物后,才脱颖而出走上政治舞台的。虽 然他们从政比较晚、从政时间比较短,但起步高、进步也快,越级提拔、破格提拔现象在无党派代表人士中较为普遍。但 是,由于他们参政议政活动的经验比较少,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尤其需要在实 际工作中加以锻炼和提高,因此,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选 拔工作,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统战部的牵头协 调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党 的民族政策和各项方针得以顺利贯彻和执行的保证。通过他 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激发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带领群众为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奋斗。尤 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需要大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少数民 族代表人士队伍中,存在着有影响力的缺少业务水平、有业 务水平的缺少影响力的两头重现象。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 其是基层的代表人士方面。这些代表人士土生土长,熟悉本 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的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要求,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对改变本民 族地区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愿望,但 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经济管理能力和带领少数民族 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的要求。二是在大中城市的代表人士方面。他们在本行业本 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与本民族群众联系不多,在本民 族群众中影响力不大,以党外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身份发挥作 用有限。为此,对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不能简单地 用定指标和划范围的办法来确定,也不能简单地凭学历、论 职称、看地位,甚至讲关系。如果只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 职务而没有群众基础,那么,在关键时刻要依靠他们担负起 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韧带作用就难以实现。因 此,要综合考虑在一定领域、范围或区域内,对具备一定的 代表性和影响力、为人们普遍熟知和认可、深受人们敬仰和 尊重、政治思想进步、群众基础好、说话办事能服众、有较 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人格品行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的少数民 族人士重点加强培训,使其在文化素质、政治信念、政治参 与能力和政治影响力、个人威望、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得到较 大提升。

(四)宗教界代表人士 宗教界代表人士多数是由宗教界教职人员产生的。目 前,宗教界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中专以下学历的 占 70%以上,经过正规宗教院校大专以上教育的教职人员只 占总数的3%。宗教界人士的成长,早期都是受各宗教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方式多样、各具特点的人才培养传统教 育,如佛教的师徒传法和寺观教育、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目前仍与宗教院校教育一起在宗教人士的成 长中发挥作用。因此,在培养选拔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工作中,一是要充 分发挥宗教院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正确办 学方向,突出爱国主义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教学内 容,根据各宗教的不同特点,逐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规 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臵,并以宗教界学员易于接受的内容和 形式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导;二是要继续充分发挥各级宗教 团体紧密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的优势,规范和提 升传统宗教教育的内容和效果,为其赋予新的内涵和科学方 法;三是要在团体的日常管理和重大活动中充分发挥代表人 士的作用,使各级宗教团体成为代表人士丰富阅历、增长才 干的实践平台和成长阶梯;四是要进一步扩大视野范围,对 于同样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能反映部分信教群众要 求的普通信徒多加关注和培养。

(五)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成 长起来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 开放的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成长,是以其自身 企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他们绝人多数既是企业出资人又是经 营者,处于市场经济第一线,职业风险较大,拥有大量的财 富,社会关注度高,同时受经济情况的影响,企业的兴衰成 败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代表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代 表人士的民主意识普遍较高,比较重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 生活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其意愿及利益需求的表 达,正由单纯注重物质利益向利益需求多样化转变,由注重 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向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转变。他们 善于表达所联系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能够积极反映社情民 意,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但 在热心参政议政、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同时,他们往往将 积极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追求独立、自 由和个性的张扬,对政治安排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培养选拔工作中,可通过规范一定的培养选拔程序,加大后备人才储备,避免临时找人或降格以求;坚持“凡进 必评”原则,避免“重财轻德”以经济实力和纳税情况代替 政治表现;在安排使用后,还应加强教育管理、考核履职等。

订单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6

专业论文

对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疏浚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和内在动力。如何更好地加大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更好地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疏浚企业中的作用,结合企业实际,分析了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疏浚企业 高技能 人才 培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对人才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吹响了向“人才强国”迈进的新号角。当前,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伴随着国内一大批大型港口航道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疏浚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据世界疏浚公司联合会(IADC)统计,目前我国年疏浚量已超10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一疏浚大国。高技能人才是疏浚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和内在动力,如何更好地加大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更好地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疏浚企业中的作用,笔者所在单位是一家大型国有疏浚企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是疏浚技术创新和转化发展的骨干力量之一,有利于提升疏浚企业人力资本的增量,疏浚企业只有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才能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没有一支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疏浚企业就不能保障疏浚工程的质量,难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伴随着疏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疏浚船舶建造、更新势头强劲,船舶趋向大型化、先进化、智能化,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保持人才优势,提升技能人才整体素质,使结构和比例更趋合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挥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老龄化”严重。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仅占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1%,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老龄化”情况严重,企业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大部分处于50岁~55岁之间,35岁至45岁的中年高技能人才数量极少。二是学历偏低,提升空间不足。大部分高技能人才由于入行较早,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为中专(高中)学历,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使得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提升空间有限。三是分布不平衡,高端技能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的工种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水手、机工、测量工、管线工等工种岗位,而其他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则相对较少,尤其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市政、房地产和轨道交通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十分稀缺,在现有工种的技能人才中缺乏“领军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认识上和机制上的问题,制约了培养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岗位轻操作岗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员工提高技能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高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资质培训、岗位晋升、鉴定考核、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三、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重点培养措施

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要手段,完善培养制度,创新培养机制,重点抓好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工作,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和氛围。

一是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关键岗位技能人才重点培养,转型岗位技能人才加紧培养,一般岗位技能人才有计划分层次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培养的原则,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梯队建设。注重“领军型”技能人才培养,在水手、机工、电工、管线工、测量工等关键岗位中设立“首席技师”职位,发挥他们领军带头作用。拓宽技能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渠道,使各工种高技能人才的高招、绝技和工作经验得到推广应用。引导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加强与航海类院校的合作,开展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

二是建立健全评价选拔和考核激励体系。重点抓好船舶水手、船舶机工、电工、管线工、测量工等主导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采取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职工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以工作业绩和岗位贡献为重点,建立一套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新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三是丰富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大力开展“争创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班组学习、集体攻关、合理化建议“金点子”等活动,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小改小革、管理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岗位技能练兵,不断扩大竞赛覆盖面,不断创新技能竞赛的形式,将竞赛结果与技能培训、岗位晋升、薪酬激励等挂钩。

四是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氛围。要营造关心高技能人才、重用高技能人才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企业网站、网院及企业报等信息媒体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资格方面的方针政策,宣传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的各种举措,动员各基层单位进一步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资格工作,激发高技能人才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在企业内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工作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陈云.中国疏浚业的展望.第十九届世界疏浚大会论文集,2010.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当前农民素质的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民素质教育, 对提高农民素质采取了许多措施, 组织实施了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星火科技行动等项目培养了一批农村人才, 但这仅仅都是一些短期或者是一项农业技术培训, 主要是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宣讲。如果深入分析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与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相差甚远, 仍然有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值得探讨。

㈠思想认识不够 我国农村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 思想保守, 墨守成规, 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 得过且过, 缺乏成就动机, 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 商品意识淡薄, 缺乏经营观念。不少农民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感到茫然、困惑, 没有适应市场竞争的胆识与谋略, 单纯依赖政府来推动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 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较差。

㈡文化程度不高 劳动力文化程度是衡量生产力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农村“两基”教育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文盲还没有达标。根据我们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区域性调查, 全县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具体讲: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7.4%, 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比重高达87.8%, 初中以上程度劳动力仅占12.2%, 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 与城市相比相差3年。有关资料表明, 在西方发达国家, 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 高中毕业的占74.8%, 初中毕业的占19.4%。

㈢科技素质不高 目前, 崇信县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农民基本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的农民, 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技术素质的要求, 据公民素质抽查得知, 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占0.4%, 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在农村劳动力中, 近80%的农民没有特别技能, 可称其“科盲”, 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和服务业的技能, 2.8%掌握了驾驶技术, 3.2%掌握了农业技术。农民科技素质严重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 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㈣法制观念弱 近年来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动, 使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普法活动在农村开展得比较缓慢, 力度不大, 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淡薄, 不懂法、不守法的现象时常发生,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但有80%以上的农民不了解《合同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和乡规民约, 农村合作经营管理章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不懂得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并且有上升之势。

㈤经营管理水平低 农村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农民, 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 生产方式简单, 劳动手段陈旧落后, 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 在科技、机械、信息、人力、资源、市场、效益预测、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弊端, 没有实现农业产品效益最大化。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 商品服务等二三产业的农民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第一产业农民, 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胜算行为, 仍是凭直觉经验, 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行为。

㈥身体素质差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 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 基本达到初级温饱, 饮食结构和食物营养简单, 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生活在北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 一方面是卫生条件差, 医疗水平低, 医护人员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 在少数地方到现在仍未解决人畜饮水, 群众长年饮用山泉水, 水质不良, 重金属超标, 地方病还有发生, 对农民的身体素质造成严重影响。

二、农民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

㈠农民素质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还未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调整结构, 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结构, 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为农民增收开拓新来源。学术界认为农业结构主要是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产业结构等。宏观理论必须与劳动者的因素相结合, 必须与广大农民的积极行动相结合, 没有高素质的农民,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就难以顺利实现。高素质的农民具有长远的眼光和谋发展的远见, 能够自觉地调整种植、养殖方向, 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农民素质跟不上, 社会背离市场运作规则, 跟风仿效, 一哄而起, 盲目发展, 造成生产过剩, 丰产不丰收。

㈡农民素质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劳动率的提高 如何发展农业, 邓小平说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最近, 习近平同志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资源。政策、科技、人才、资源的科学应用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科教兴农就是通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提高农产品产量, 改善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素质的农民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能够掌握、应用并推广新的技术成果, 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化改变, 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优化组合,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降低成本, 提升效率。目前, 由于农民科技素质较低, 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水平相对较低, 如旱作农业技术—地膜覆盖, 微灌, 滴灌、微耕、免耕等, 仍然依靠政府行政推动。

㈢农民素质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为基础, 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及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模式。通过“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方式, 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通过订单组织生产,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组织形式, 其经营主体的多元性, 对农业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素质偏低就不能实现这一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即使政府宏观操控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难以产生良好效果。

㈣农民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跨入新世纪以来十多年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高素质的农民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能人已快速转移到二三产业中,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农村留守人口中大多为中老年和妇女儿童, 农业劳动力中86.7%的农民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由于科技文化素质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逐年下降。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农民, 谁来种地, 谁来建设好维护好新农村是当前首要任务。应当提倡高素质的农民返乡创业, 发展产业。只有提高农民素质,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㈤农民素质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的根本问题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已实现了城市带动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格局, 实施了农业税费全免, 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农民增收措施。这些措施只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的, 增收还是要依靠增加产量, 提高品质, 提高效率, 向科技向资源要效益。事实证明, 素质较高的农民, 商品意识强, 能够及时掌握和驾驭市场, 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素质较低的农民增收能力低, 收入增长缓慢。

三、构建新型农民培养途径, 大力提升农民素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关键在农民, 农民是主体, 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流砥柱,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低, 就业难的问题, 根源在于农民缺少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 农民自身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为所有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政策, 最后都要通过农民的观念、认识、知识、文化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起作用, 农民素质不提高, 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势在必行。温家宝总理说过, 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㈠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 为培养高素质农民提供保障 农民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农村,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新型农民素质应该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科学、技术、法律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广义范畴。农民素质的提升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要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培训运行体制。改革开放之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设立了以广播电视为载体, 以干部学历继续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为主要职能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从中央、省、市、县共设四级管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依托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把农民素质教育等同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普及, 概念不清, 认识模糊, 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上各地都不大一致, 有代理的、合并的, 在发挥职能上区域性差别大。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应当充分肯定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管理运行机制, 挖掘潜力, 配置资源, 发挥职能, 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素质教育, 加快农村人才的开发培养。

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农民素质教育的财政保障机制 当前, 农业税费减免之后, 农民生产生活正处于一种分散式、自由式、游离式的状态, 思想单纯, 素质不高, 小康安居, 不思进取, 陋习依存, 精神文化生活落后, 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不适应。要改变这一农村社会现象, 必须抓好群众路线教育, 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 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甘肃省已颁布实施了《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 全面系统地对农民教育培训作了规范, 效果十分明显。“十二五”期间, 先后组织实施了青年农民培训项目,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创业农民培训项目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 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培训了大批专业人才。各地依托培训项目, 先后对农民进行了一次科技普及, 覆盖率已超过90%以上。但是,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指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包括农民素质的6大要素, 因此不能等同于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今后应当启动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工程, 把农民素质教育列入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序列,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广泛深入调研, 科学合理设计, 结合实际规划, 做大项目, 做好项目, 以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通过项目的支持示范试验引导, 逐步把农民素质教育推向规范化。并且把农民素质纳入公民素质的指数范畴, 列入各地政府工作的中心, 以农业人口或农业总产值核定培训人数、培训经费, 培训经费要列入国家农业教育培训经费预算科目, 各级财政相应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以此来稳步推进农民素质教育的常规化和规范化。明确培训主体和职能主体,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㈢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挖掘资源发展优势, 开创农民素质教育新局面 农民问题主要在一线、在农村、在基层, 只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才能实现农村小康的奋斗目标。首先各地农业、教育、文化、农机、畜牧等部门要加大协调配合, 出台农民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明确培训总量、培训指标、培训内容、培训计划, 分解任务、明确职责, 把农民素质教育同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同等位置, 列入年度考核体系, 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其次,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畜牧站、文化站、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已覆盖大部分乡镇、村委会。目前的运行使用效率并不高, 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 依托中央农广校媒体资源和教学体制机制, 建办不同层次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班, 培养农村人才。特别是村级农民科技书屋, 要积极发挥知识传播平台作用, 为农民提供阅览培训服务, 以快速高效率的方式, 把最新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输送到生产一线, 实现科技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最后, 要把党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和鼓励产业发展措施向有文化、懂技术、有道德、守法纪的农民倾斜, 建立激励机制, 把农民道德法制观念与惠农措施结合起来, 以具体措施引导他们提高素质, 自觉维护新农村建设成果, 自觉做新型农民的典范。把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把党的正确方针作为自身不懈努力的目标。促进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努力营造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㈣加大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力度, 为农民教育提供急需的教材模式 培养新型农民, 要高起点、高投入、高质量定位。目前, 各地在农民教育中较多选用的是北农和中央农广校开发的农业科普书籍, 教学模式都是以满足某一项目建设需要拟定的教学计划, 形式多样, 版本不一, 主要是以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读书光盘, 与培训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大力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教材开发应本着实用、易懂、普法教育的原则, 不但要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 更主要的是要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 要制定农民素质教育大纲和教育培训规划。培训教材要着力开发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农村经济、市场营销、土地经营、土地流转、乡规民约、合同法、文明道德规范、小康社会的标准, 农业环境等系列丛书。地方也要开发集合成熟的乡土教材和乡规民约教材, 以补充历来农民教育施教的空缺。打造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

㈤夯实农民教育队伍, 为新农村建设开发大批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域广大, 农民众多, 农民素质教育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和农民方面, 并且农民教育又不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 为此, 一要必须认清新形势下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良好的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基础, 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摇篮。必须按照规范的教育管理要求配备教师, 高层次人才要下沉, 沉下来的要留得住, 充实施教力量。二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阵地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入, 改造和加强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此外, 应开设乡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 降低教育成本, 加速农民培养步伐, 扩大农民受训面。三要强化施教基地管理, 要树立良好的教育服务理念, 以农民素质的提升破解“三农”问题,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力争在“十二五”末对农村人口进行一次普及性的科技文化教育, 为“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开发的宏观管理依据。

摘要: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设质量。事关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农民高层次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 农民培训工作虽然走过了光辉的发展历程, 但在长期的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六大要素、五大表现、五大途径。作者就新型农民的定位、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方法及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仅供参考。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8

一、数学教师必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这是关系到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通过课堂教学造就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创新

杨振宁教授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就不太可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都需要教师从创设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他们的兴趣。在学习有理数乘方的时候,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根约一米长的绳子和一张24K的纸,分组活动的时候,要他们将绳子和纸分别对折,看看最多能折叠多少次?折叠纸张和绳子是好多孩子经常乐意去做的事情。课堂上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出来。由折纸来分析没折叠一次纸的层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得到了乘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听众的古老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使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氛围之中。另外,班集体的集思广益,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种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的方法。

四、注重开放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以疑激思,启发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中的行程类问题时是这样来设计的:首先提出问题。参加过学校运动会的800米或是1500米的比赛项目吗?两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倍,他们从同一地点沿跑道的不同方向同时出发,小红3分钟后他们第一次相遇,你知道他们的跑步速度吗?然后引导学生列等量关系式。小红的路程与爷爷的路程及操场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想到,这是相遇的问题。即小红的路程+爷爷的路程=操场一圈的长度。进一步提出设哪一个为未知数呢?能列出方程计算出答案吗?

学生很快反应,过来列出方程求出速度。我正要往下讲,这时候有学生举手说道,“老师,若把不同方向改为同一方向,题目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我下面要讲的题目。因此,我趁机把题目改为:参加过学校运动会的800米或是1500米的比赛项目吗?两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倍,他们从同一地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小红5分钟后第一次追上爷爷,你知道他们的跑步速度吗?

这样,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并逐一计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运算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鼓励广思,发展思维。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上一篇:《流浪地球》续写800字下一篇:观察夜空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