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通用6篇)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 篇1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
引言:
产品经理是什么,最核心的能力KEY是哪些?如何获得?这个是自从担任产品经理以来就一直思索的问题;感觉产品经理的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不够系统化,特别是对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这块,感觉理解的不够清晰;打个比方,我想MS OFFICE的产品经理,WPS,或是Google的产品经理一定是很牛的人,那我们作为产品经理如果和他们换岗,能胜任吗?我们腾讯的产品经理需要哪些能力可以在更大的行业领域内流动,和业内的产品经理看齐?
首先,我想找到产品经理专业领域中的核心能力,这个能力不能是其他岗位所重叠覆盖的,比如领导力,商务沟通等,虽然这些也属于产品经理素质模型;但我想需要一些能力用来标记和识别一个产品经理专业性的核心素质。下面聊三点:
1.是对产品经理个人专业能力的理解 2.从系统分析员看产品经理工作的异同 2.无线互联网产品经理面临的更大要求和挑战
第一部分:对产品经理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记得2004加入公司做WAP产品开发工作,编码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去思考,我正在做的这个产品到底是给谁用户的,用户会怎么使用更合适;所以会不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个人意见,我想当初的产品经理应该觉得我挺烦的,呵呵;有次,当时的Leader找我聊天,问我有无兴趣转行做产品经理;我当时简单想了想就委婉拒绝了;原因有几个:
首先,我还是很希望在技术领域中更深入一些;
其次,我没有感到当时的产品经理工作有什么核心价值和含量;
2004年,个人对SP行业产品经理的看法与认知:
1)产品逻辑简单;感觉当时的那些WAP产品逻辑非常简单;有的是简单几个页面,放几个图铃就可以拿到移动梦网上收费;这里产品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内容运营上;
2)“面向运营商的产品策划”;那个阶段,SP的商务模式清晰暴利,移动绝对主导产业链,制定游戏规则,对产品模式,甚至连产品表现层都有限制,比如页面什么地方要加什么链接就要加;
3)“面向渠道的产品运营”;运营商通过移动梦网把握营销渠道及计费渠道,产品经理更多的工作是以收入为中心进行渠道经营;对用户的行为分析做的比较少;回顾这个阶段,我想整个行业发展阶段就是如此,无所谓对错了; 4)产品经理的进入门槛不高;要做开发至少要会写程序吧,但感觉产品经理门槛太低;BD、内容维护、美工,很多角色都可以转岗到产品经理;据了解,当时很多SP公司招一些专科生,甚至高中生做产品经理,也一样紧锣密鼓的赚钱。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琐碎而繁杂,但感觉不够系统和严谨,每天花用WORD画几个页面就扔过来开发;
我当时一直在考虑这种工作状态下,这个岗位沉淀的核心能力和价值是什么? 但客观的说,这个也不全是我们的问题,当时的整个SP行业氛围就是如此浮躁;也幸亏这个时期无线业务的造血功能,才养活了游戏,互联网等各个业务;但人才的价值在哪里呢?随着后续SP行业泡沫的破灭,很多公司的SP产品经理下岗,求职也到处碰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不具备成为一个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能力;
2005年WAP门户阶段的产品经理;初步转型的困惑。
到了2005年,部门决定做Wap门户了。我一开始在这个团队中作开发工作,比如资讯系统的建设;后来,又被当时的Leader建议去做WAP门户产品经理,这一次接受了: 主要原因:
1.个人感觉,由于业务和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产品经理对于WAP门户产品发展策略上话语权是比较大;
2.个人非常看好和认同WAP门户这个发展方向
记得在2004年6月初,从事WAP开发的时候,同时在思考WAP,SMS,MMS 这几种无线产品的体验,个人感觉WAP的发展很有潜力,可为产品平台化提供支撑;有一天在公交车用手机看WAP新闻,突然有个想法,如果在将来车上每个人都拿着手机上网会是什么景象?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系统化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于是用了三天的时间,反复的修改,写了一个14页的报告《关于发展免费WAP门户的思路与建议》; 现在看来,文章中无非表达了几个观点:
1.WAP的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有可能孕育内容平台 2.有线无线一体化会成为一种趋势;
3.腾讯公司的WEB上优势业务都可以逐步衍生到手机终端;
4.可以两条腿走路,一边发展免费WAP门户为未来布局;一边经营传统SP业务;
这个文章其实无所谓有无现实意义,权当当时自己的思考结果的一种记录了;逐步转型的困惑:以系统分析员的角度来做产品大概从2005年4月,跌跌撞撞开始了产品经理之路;当时,一直很困惑的问题,还是说如何界定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与核心能力了;记得,我一开始是把自己当成类似系统分析员的工作方式来做产品经理的,把产品按子系统进行划分,当初写的功能需求说明书用计算机术语定义,也定义了数据属性;后来拿去给技术评审的时候,却被技术认为这些都不是我应该考虑的,当时的确很困惑,难道像很多产品经理那样,一上来就用WORD画UI示意图?我认为那样很不够严谨,很多需求无法被严格的定义; 虽然,个人认为不够严谨系统,从05年开始也随着整个门户平台的发展做了一系列的产品工作,从产品策划,运营,营销,商务各个角色的工作都做过,对行业的整体理解也逐渐摄入,逐步形成个人对产品经理专业素质的理解;对产品经理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解;这里只谈专业领域方面的能力,对于商务谈判,沟通技巧,文档能力等方面暂时搁下;
个人认为一个领域的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行业理解能力; 行业分析师的素质;
2.用户需求系统化分析能力;系统分析师的素质; 3.用户体验细节把握的能力;交互设计师的素质; 首先:行业理解能力,是做这个行业产品经理的前提; 宏观方面,行业的视野对于产品战略定位,产品策划,商务模式等有必然意义; 微观方面,对这个行业内用户需求,行为,习惯,交互行为的理解。都需要在这个行业里逐步积累;
提升方式:获取行业信息,思考加工,提炼观点;个人认为这个本质上属于知识层面,经过靠年深日久的积累,逐步转化成能力要素和外化为直觉层面;要像一个行业分析师那样了解这个行业;
其次,用户需求系统化分析能力;;
作为用户的代言人,产品经理左手是用户群,右手是技术人员;产品经理要在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将他们系统整理,分析,转化成开发人员可理解的表达方式;
用户需求分析的工作是系统,严谨的,而不是零散,琐碎,堆砌的;把产品看成一个系统,就可以理解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做简单的功能加法;需要use Case 的分析方法,进行业务建模;并能综合权衡用户需求度,可行性,方案成本的来评估需求的优先级;
提升方式:掌握系统化分析的工具,比如业务建模,用例分析;习惯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
个人认为,这块能力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我们常见的问题是,产品经理一上来就画UI交互图,用户界面;其实这些在一个产品过程中属于最后的思考环节;会导致我们无法认知产品定位,产品全貌;在产品功能拓展过程中,没有方向感,容易做加法; 个人认为,这个其实很适合系统分析师的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在下面会讨论一下系统分析师和产品经理工作中的异同;
再者,用户体验的细节把握能力; 用户体验,这个名词姑且理解为使用者对产品的主观感受吧;这个感受可能是功能设计带来的,也可能是交互细节,或视觉设计方面带来的。特别是在竞争市场功能趋同的环境下,决定体验的往往是细节层面;最了解用户的人,是产品经理,他既是用户代言人,同时有时对行业理解比较深入的人;因此,他需要有很强的“用户使用场景还原能力”;这个“使用场景”,是对人,时间,空间的综合考虑;就是要能模仿用户的心态和使用环境,来检验产品的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体验是否OK;这个如果是习惯于用例分析的系统分析师,做这个还是会有优势的; 在有的产品构建构成中,是有“交互设计师”这一岗位细分出来的,比如WEB或软件交互设计师;这是一群掌握了互联网UI交互基本原则,对用户心理及行为分析有理论沉淀的专业人才;
因为产品经理对产品负责,因为要有交互设计的理论素养;虽然在具体的工作中,产品经理不一定亲自做交互设计,但要有判断能力,知道为什么好,或者哪里不好;有一些领域,比如WAP交互产品设计,因为行业发展初期,这一岗位还没分化,只能由产品经理搞定;
产品经理的“125”模型,只是换一种提法:
对于以上三种能力,我在团队内部有一些包装和提炼: “1”:一种能力。系统化需求分析及业务建模的能力; “2”:两种视角。一是宏观的行业视角;深入理解互联网及无线行业,这对产品战略定位,用户群行为需求,交互习惯,及商务模式的衍生都有意义;
二是微观的用户视角;作为最了解用户的人,必须对产品体验负责,具备很强的用户场景化分析能力(use case 分析)。
“5”:是一个普遍产品设计方法论;之前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UI层;这个来自于用户体验的要素一书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1)产品定位;根据外部市场及内部资源状况,从用户需求及公司战略角度阐述发展此产品的可行性,并明确产品发展策略,两个视角:1.用户视角;满足何种用户的何种需求(包含对目标用户群的锁定);2.公司视角;对公司利益价值何在;
2)业务建模;通过use Case 分析,描述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诉求;确定大致的服务范围;并识别需求的组织分类及优先级;通过这个工作输出业务模型描述,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这个不涉及到细节交互及实现方案;
个人认为,产品经理的进入门槛虽然不高,但要成为很优秀很资深产品经理还是有比较大挑战的;从公司职业能力模型来看,素质的全面性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在专业能力上有深入的发展;个人认为要在以上3个能力点有突破的人,才称得上专业;
个人的一点想法与建议:
1.产品经理专业能力的系统化培养机制;
产品经理的其他综合素质,比如项目,领导力,沟通…等能力素质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实践中获取;公司这个方面也有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比如沟通技巧,谈判技巧,项目管理…等。但在产品经理专业能力方面,比如需求分析的能力,这个培训还是比较少;比如用通用的面向对象的思想做需求分析,用use case 做业务建模的方法,比如对于UML工具的了解;这个都比较少。我们自己的产品经理写的需求说明书,要么是直接就画交互设计;要么是采用传统面向过程系统设计中的《功能规格需求说明书》,包含了输入、输出、处理过程这些内容;希望,公司或有做的比较好的团队,能进行这个方面的系统化培训;对于交互设计原则,还不错,设计中心有相关培训;对于行业理解力,这个几次培训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可能得靠产品经理自己的日常信息积累和思考; 2.对于产品经理岗位人才的建议;
还是不得不说,要成为一般产品经理并不难,要在业务领域很资深,个人观点是还是因人而异;一个建议是从系统分析员中招聘产品经理;或从会系统分析的开发人员中找;因为系统分析师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和产品经理类似,相信再加上行业的理解,进入角色应该不难;
另外一种就是靠从新人开始培养了,个人觉得要在专业层面有突破,首先逻辑思维能力要强一些,有利于掌握系统化分析的方法;其次是有一定的内敛气质,善于观察总结,能在用户体验细节上沉得住气;还要有强的学习领悟能力,擅长对行业方向进行思考;至于创意及发散性思维,个人觉得有更好,没有也不是非常关键,可以通过发现和收集别人或用户的IDEA来完成,反而太发散和跳跃的思维会影响对系统整体的思考;
第二部分:系统分析员和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的异同: 从我之前系统分析员的工作经历,聊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前面几年包括读研时期做项目,做过一些系统分析角色,包括面向过程的系统分析及后来尝试学习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首先,相同点;
1)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类似产品构建过程;
我们可以把一个产品看作一个系统,其内部的功能架构不是简单堆砌的,而是有依赖从属的,符合一个系统的视角;在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中,无非就是分析清楚系统人,事,物体,规则了;这个人,是系统的使用者(Actor),相当于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事,指使用者通过系统要完成的事情;相当于产品中的功能特性建设了;物,系统中用户完成事情中所产出的东西,比如数据实体对象等;产品中也有这些,比如日志;
一般的系统分析是系统目标界定,相当于产品定位了;然后是业务建模,用例分析,系统建模; 前面相当于产品设计中的场景化分析,做功能化构建;而系统建模这个工作是用技术语言来描述系统模型,目前这个工作在产品工作中没有的,因为大多数的产品非技术背景,不考虑这些;但技术人员则应当输出完整的系统建模;但是可能很多团队省却掉这一步了; 2)用户视角;
系统分析师和产品经理都要非常强化用户视角;系统分析,特别是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都是以人为核心的,首先就是找到系统的使用者,再研究他的需求及想完成的事情;做USE CASE分析,也必然以Actor的参与为核心来进行描述;这一点,和产品经理的场景化分析是一致的; 3)USE Case分析和用户的场景化分析能力相通; 我们描述用户的需求,不能简单的止步于对目标用户群社会属性的认知(年龄,职业,收入…等),一个场景包含了对人,时间,空间等综合考虑,这种场景化的还原对分析用户的需求是有必要的; 4)二者的职业素质模型类似;
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比如沟通能力,领导力,谈判能力。等; 其次,差异化: 1)业务模型的复杂度;
一般系统分析师面对的商业系统设计的逻辑比较复杂,特别是涉及工作流环节;而互联网的产品相对比较轻量级,完成的功能简单;比如一个WPS的产品,OA系统比一个QZONE产品要简单一些; 2)目标用户群及其需求界定方面;
一般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很好阶段,逐个找到并做深度CE,调研,是尅一挖掘出所有需求的;而互联网产品一般面临千万级用户,需求很难明确界定,只有通过敏捷的开发过程,不断试探和反馈; 3)业务模型上,互联网产品包含更多的创意文化;
系统分析师所面对的商业信息系统一般是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要客观忠实的反映符合传统工作规则;而互联网产品的更多是挖掘用户潜在需求,甚至通过创意来激发新的需求;
再者,系统分析师的额外优势:
系统化需求分析能力,及业务模型的建设能力;从业务模型推导出产品规划及版本节奏的时候,系统分析师一般有技术背景可以综合技术可行性,技术实施成本等进行综合考虑;
第三部分:无线互联网产品经理所面临的特殊挑战:
1.产品经理系统分析能力和要求是一致的,业务模型的建设能力也是一致; 至于其他的领导力,项目能力,商务谈判,沟通技巧…等产品模型方面都一致;甚至由于无线产品经理在某些能力上会更出色,比如商务谈判,沟通技巧; 2.用户交互体验细节方面,由于移动终端的特性,这一块没有行业沉淀,需要自己摸索,自我沉淀;
3.行业理解能力上,无线产品经理面临更大挑战:
一方面需要了解当前有线互联网行业的业务形态,竞争状况,商务模式等;因为有线互联网向移动侧延伸和渗透,服务融合是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无线互联网还具有自己的行业特点,比如运营主导的长产业链;移动终端,无线网络,运营商政策对上层应用产品的影响都要综合权衡;我划了一个图,简单说明一下无线互联网行业的各种要素; 总之,前面路似乎还很长很长,我辈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 篇2
【关键词】核心词汇 英语专业 词汇教学
词海茫茫,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习期间要穷尽所有词汇。对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到专业八级的词汇量要求是达到10, 000-12, 000。光是课堂教学,哪怕就是单一的词汇教学,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也可能达不到这个目标。那在英语专业的课堂上,教师要教授哪些“核心”单词,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呢?
一、核心词汇的界定
核心词汇在某种程度上与高频词汇相当,但又不完全等同,因为词汇出现的频率只是确定核心词汇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用来表达“核心词汇”这个概念的术语也有不同,例如“nuclear vocabulary”,“core vocabulary”,“common vocabulary”等。 汪榕培(2000)认为,核心词汇就是“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词汇”。“最基本”,主要因为这些核心词汇可以基本满足日常生活的一般语言交际;“最简单”,主要因为这些核心词汇的形态简单,是最容易学、容易懂、容易记忆的短词。
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词汇要求
核心词汇可以满足初级阶段学习者基本的理解与交流目的,但对于较高层次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参照什么标准来确定外语教学中的核心词汇呢?比如,对一个中国的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入学的词汇量不少于2, 000。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千多个词基本上应该是核心词汇。那在随后的教学当中,教师当然无需花力气再讲解例如“hand”、“heart”或“run”等基础词汇了。那在大学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要以什么词汇为主呢?有所谓“较高一级”的核心词汇吗?要重点讲解的词汇选择是以本族语的核心词汇为主,还是根据我国学习者实际需要重新设定核心词汇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总编王彤福先生根据1989版在教委直接领导下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主编并出版了与其匹配的分级基础词汇表。他讲到,在单词的选择与分级的过程中,词频,即该单词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们日常生活及常见书报杂志上的出现频率,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但词频并不能代表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也不能代替词汇教学中其它一系列的因素,如单词的使用面,在语言中的结构功能,搭配能力等。因此,该词汇表编写组成员不仅参考了词频有关书籍,如Word Frequency Book(J. B. Carol 1971),还参考了单词在我国主要自编教材及引进教材中的出现频率,单词在教学上的难易程度,以及单词的语体特征。该分级词汇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核心词汇”提供了有力的参考。然而在其后的实用阶段,有学者(席仲恩,1998)发现该词汇表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收词的原则不够清楚,原则贯彻不够统一,没有充分考虑反映我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没有充分参照国际几个有影响的语料库词频分析结果,也没有充分考虑已进入日常生活的现代高科技词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必须达到的词汇量约为12, 000个,而在基础阶段,即大一、二年级,须认知词汇5, 500-6, 500个,其中含大学入学基本词汇2, 000个。然而在教学大纲颁布不久,不少地区对中小学英语词汇的要求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词汇量的增大尤为明显。因此,《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工作组于2004年出版《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将收入的词汇量适当增大,扩至13, 000左右。该词汇表主要分两个等级,8, 000为基础阶段词汇,而其余5, 000属于高年级阶段词汇。2010年由徐中川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册》是根据2004年 《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进行词汇分级的(虽然两者收录的词也不尽相同)。《手册》将基础阶段的8, 000个词汇除去2, 000中学阶段需掌握的词汇后的6, 000单词分成六级,每级约1, 000词。也就是说,徐中川版本的词汇表不包括中学阶段的基础词汇,因而更符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的实际使用。《手册》以《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为蓝本,并参考国内外最新词频统计资料(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万词表》、美国的Brown词表、英国的COBUILD词表等),同时结合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说《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更权威的话,《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册》相对参考性更强,更具实用价值。
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材中的词汇分级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词汇教学通常以精读课堂教学为主、围绕课本展开的,课本上的每篇课文后都是附有词汇表的。以我国英语专业使用率比较高的精读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总主编,第二版)为例。这套教材(基础阶段两个学年共四册)对词汇量的估计基本也是参照《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假定英语专业新生的入学词汇量为2, 000左右,第一学年结束,基本词汇量应再扩大2, 000词左右(其中1, 500)来自精读,第二学年结束,学生词汇量再增加2, 000左右,达到《大纲》要求的6, 000词左右的指标。但是每课的词汇表制定的依据是什么,编者并没有说明。该套教材第一版与第二版的课后选择的词汇有很大的不同,但编者也并没有具体说明词汇表变化的原因。
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四册书为例。笔者随机从每册教材中挑选两个单元,将课文的词汇表与《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以下简称《词汇表》)和《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进行比对,发现大体上来说,从该教材的第一册到第四册,中学词汇以及第一级、第二级词汇在课后词汇中的比例是逐渐减少的,第五级、第六级有不明显的增长,而且在增长过程反复弹跳的趋势比较明显。高级词汇与未被两本词汇书收录词汇的增长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词汇级别的安排总体上基本符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对学生词汇等级的要求。
然而,笔者将这些词汇归类时,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第一册第三课中出现的“lust”一词,根据《词汇表》是属于高年级词汇,而其派生词“luster”则属于基础阶段词汇,但在实际运用中,“luster”并不比“lust”更常用。而根据《手册》,“luster”属于基础词汇中的六级词,“lust”则没有收录。《手册》编者是认为“lust”属于中学已知词汇呢?还是是高级词汇呢?我们则不得而知。再如第二册第九课中出现的“mutuality”没有被两本词汇书收录,很难被确定为哪级单词。其形容词形式“mutual”在《手册》中是基础阶段二级词汇,但仍不能确定“mutuality”的级别。因为在《手册》中,有些词的词性变化后或某些词的派生与原词仍属于同一级别,如“multiply与“multiple”,而有些词则不同,如“variation”与“variable”。因此,这课里的“varying”一词,我们就很难定夺应该被归在哪个级别。未被《词汇表》和《手册》收录的词汇包括专有名词如“Vietnam”,复合词如“high-minded”,派生词如“unidentified”,及低频词汇如“strew”。
四、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对词汇的处理
基于以上对核心词汇重要性研究,对照英语专业词汇量的要求考察,以及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本词汇分布的粗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要确定精读课文中哪些是“核心词汇”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就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而言,对词汇的处理可以有以下的方法。
首先,以课文为基础,给课后的词汇分级。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教材编者精挑细选的文章。课后词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课文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琢磨和欣赏这些文章。因此,课后的词汇我们不能忽视。但我们也知道,不是课后所有的单词都是需要学生花同等的时间,相同的精力去对待的。笔者从对四册教材单词的不完全统计中已经发现,教材到了第三册和第四册,课后词汇中高级词汇与未被《词汇表》和《手册》收录的词汇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些词不应该是教师课堂教授与学生记忆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参考《词汇表》和《手册》,将课后的词汇分为三个级别。例如,一级词汇包括《词汇表》和《手册》都没有收录的低频词(如girdle,libertine,battalion),专有名词(如cyanide,Neanderthal,Methodist),和一些较为高级的,词形、词义都比较单一的词汇(如draught,traumatic,anthropology)。这个级别的词汇无论是在课文内容的范畴还是在学生专四大纲词汇范畴中都是较边缘词汇,因此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比较低,并不要求他们必须会拼写使用,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先暂时不与理会。二级词汇包括(根据《手册》)中学应已掌握的单词,属于较高于学生当前学习阶段的级别的词,词形与词义都较简单的词汇及其固定搭配、派生词等,以及与学生学习阶段相应级别的、词形与词义都比较简单的词汇及其搭配、派生词等。三级词汇则包括与学生学习阶段相应的或稍高级别词汇的多义词,高频词,含有明显词根、词缀的、构词性强的词,文化负载词等。这个级别的词汇含有许多“原型”成分,教师要学生做到的不仅是读音、词形、和简单的意义,而且是词的内涵、色彩、同义、反义、形近或义近的词汇,与该词有着相同词根,或相同词缀的词,或者是该词的上、下义词等等。这些词应该是教师讲解和学生记忆的“原型核心词汇”,因为对这些词的讲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词汇范畴,更有效地习得词汇。
此外,课文后面的词汇多提供的是语境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选的篇章,但与大纲所列词汇并不一定相符。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要面临的专业四级的考试,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本核心单词的同时,也要将《词汇表》与《手册》加以辅助使用,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习得专四相关的词汇。
参考文献:
[1]Carter,R.1987.Vocabulary: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M].London:Allen and Unwin Publishers Ltd.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工作组.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调查和分析[J].现代外语,1985,(1).
[5]席仲恩.关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词汇附表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
[6]徐中川.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 篇3
1. 打造全方位的产品经理
2. 对产品经理的建议
3. 产品管理的业界最佳模式
4. 案例研讨:《成长的烦恼》
5. 业界产品经理存在的不足
6. 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区别何在?如何定位?
7. 产品经理在矩阵式组织结构中的运作模式及跨部门产品团队简介
二、核心管理技能之:做正确的事情-新产品的市场管理
1. 市场管理方面通常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
2. 市场管理流程和产品开发流程之间的关系
3. 市场管理流程:
a) 如何正确地理解市场
* PEST
* 竞争五力模型
b) 市场细分
* 市场细分的原因分析
* 演示:《市场地图》
* 市场细分“七步成诗”
* FAB E分析
* 演示:《细分市场简介》
c) 产品的组合分析
* SPAN
* FAN
* 产品组合分析的业务定位
* 安索夫矩阵
* 产品路标规划的方法和流程
* 演示:《路标规划的生成过程》
* 演示:《路标规划的评审要素表》
d) 业务计划书
* 演示:《业务计划书模板》(含Word及PPT格式)
4. 市场需求管理流程:
a) 市场需求管理流程的简介
b) KANO模型
c) 收集需求的方法
* 演示:《需求说明书》
* 需求收集制度
d) 用户访谈:抽象之梯法
* 客户陈述-需求描述
* 需求整理:亲和图法
* 客户需求的评估方法:$APPEALS、层次分析法
* 演示及演练:某案例公司的$APPEALS要素
三、核心管理技能之: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事-新产品的开发管理
1. 市场管理和产品开发管理的衔接方式
* 演示:《项目任务书》
2. 业界最佳产品管理团队的层次
3. 咨询项目演示:结构化的产品开发流程及产品经理在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4. 监控项目的方法:四级计划体系、项目报告机制、敏感性分析等
四、核心管理技能之:新产品的上市管理组合拳
1. 上市的概念及包括的支撑业务
2. 演示:结合产品开发流程图分享上市的组合拳管理:制定发布策略(计划)、进行发布准备、正式发布(拟制发布信/发布公告)、编写发布总结
3. 新产品上市的“1?5?1”策略
4. 演练:产品销售的一纸禅
5. 产品上市效果评估
五、核心管理技能之:产品经理如何管理整个产品团队
1. 产品经理常用管理方法
a) 时间管理
b) 二八原则
c) 木桶原理
d) 鱼骨图
e) AHP
f) 5W2H
g) SMART
2. 如何辅导不同类型的团队成员
3. 演示:某公司研发高层的KPI指标
4. 产品经理的KPI指标
a) 演示:《产品经理的KPI指标说明书》
b) 演示:《研发团队的KPI指标》
六、产品经理的职责与素质模型
1. 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职责
2. 演示:《产品经理职位说明书》
3. 产品经理的素质模型
4. 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5. 产品经理的任职资格标准
a) 演示:《产品经理岗位能力评级表》
b) 演示:《产品经理岗位标干设定》
6. 演示:某公司《产品经理工作手册》
七、产品经理的培养
1. 常用的产品经理培养方法:岗位轮换、自我批判、导师制、参加学习
2. 正式的产品经理培养方法――资源池
3. 什么叫资源池
a) 建立资源池的目的
b) 资源池建立的原则
c) 资源池的运作流程
* 产品经理的筛选
* 产品经理的面试
* 产品经理候选人的培养
* 演示:《产品经理培训课程清单》
* 候选人的释放
4. 资源池的运作机构及职责
5. 资源池工作推进的三个步骤及计划模板
a) 启动阶段
b) 发明阶段
c) 推行阶段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 篇4
(1)概念理解:
1.PD和PM:正常来说,PD指的是产品设计,PM指的是产品经理,但在有的公司,产品经理统称PD,PM指的是项目管理。
2.产品和运营:有些公司产品和运营是区分开的,团队里有专门负责产品的产品人员,有专门负责运营的运营人员;也有的公司产品和运营不分家,通常产品经理,所以投简历时一定要注意该公司环境、该职位的工作职责——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3.产品设计、产品规划、产品经理:不同的公司对于职称有不同的定义,看过很多产品相关的文章,发现自己只是做了产品经理的一部分工作,于是拿产品经理作为目标来鞭策自己
4.战略规划:菜鸟的终极目标是从需求的执行方,上升到产品战略规划,但现状产品的大方向都是老板规划好的,自己在小方面有全完的自主权,通过产品来实现老板的大产品生态圈。
5.产品经理的定义:
引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一段话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起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成品经理。
(2)产品经理需要的能力
1)沟通是基础
很多人都会把沟通能力作为自己的亮点提出,其实沟通能力只是一个产品经理所必需的基础能力,可以说没这项能力,你就成为不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包括:
1.输入能力:作为产品需求的发起人、执行者,要具备良好的需求理解能力,从客户、老板、用户那边接到需求,正确理解用户需求;同时要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
2.输出能力:作为一个跨部门协助的人,产品人员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在项目初期你要拿你的概念去忽悠老板,让老板同意立项。在产品的中期,要组织UI、开发、测试产品相关人,把自己的想法输出给他们,这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评审会上,产品评审、UI评审、测试评审等, PRD文档以及后续的开发、测试跟进,确保开发出来的效果符合产品初衷。
3.演示能力:产品上线前的产品介绍、产品培训,作为立项和演示用的产品规划PPT
2)具备市场感觉
我见过的很多产品,其实根本没想好我们为什么要做,市场定位和产品核心价值都不明显,看别人都在做,于是跟风趋势。比如之前的SNS热和现在的微薄、团购门。
要做一个有天分的产品经理,其关键是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要进行市场调查,做市场细分,这个市场大不大,有没有前景,做的人多不多,进入这个市场有没有堡垒,需不需要特定资源的优势。通盘考虑了这些,然后利用SWOT,做竞争对手分析,了解各自的强项和弱项,找到机会在哪里,威胁在哪里,并进行分析,我们来做合不合适,合适的话如何制订未来的战略。
3)用户意识
所谓用户意识,并不仅仅是把用户拿在口头上,把用户体验作为说服老板和研发人员的武器。
产品设计最重要的是意识,了解和尊重用户的意识;策划最重要的是感觉。所谓感觉,特指你对用户的了解程度,越了解用户,感觉也就越准,
这种感觉尤其体现在对特定用户群,在特定应用情景下的了解。
4)文档能力
如果用时间刻度来衡量产品经理的工作,20%时间在思考,30%时间在沟通,50%时间在写文档。一般来说,产品人员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具体体现在产品所撰写的各类文档中。
说起文档,MRD市场需求文档我也没写过,听易趣的一个朋友说,MRD是市场部人员写的;PRD文档是写得最多的,一份PRD文档包括了项目背景、用户说明、业务流程和原型;竞品分析,狭义上的定义是理清好产品概念后,通常会去看看看市场上相对应的产品有哪些,有哪些功能和设计思路可以借鉴。广义上的竞品分析指的是针对竞争对手的情况做一个通盘的分析,包括市场、用户、团队、产品细节、运营手段等,然后形成一个报告,比如之前流传的《梦幻西游》;产品说明书指的是产品上线前、交付用的产品介绍说明书,用来做培训和销售卖点的特征。培训手册,用来给内部人员培训的,特别是给面对用户的客服人员,产品人员也是客服支持人员。
5)技术能力
很多人都在讨论产品人员需不需要了解技术,正常来说,产品经理部需要去了解技术的实现手段,但是对于基础的技术原理一定要了解,比如基本的HTML/CSS知识,AJAX的原理、PHP的基础、用户规模对数据库的要求。
6)团队的力量
一般来说,刚入社会,人与人的差别并不明显,学校里教的只是基础的东西。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这个时候需要借用团队的力量。产品经理很多时候都是在协调,协调资源和人员,这个时候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3)个人核心技能
如果说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那一定是产品规划能力。
个人的核心技能是什么?据我理解,个人核心技能一定是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已有实践工作的经验积累,工作方式和专业技能。时间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等个人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学习能力,信息知识的获取和成长。
(四)激情、信仰
记得刚入门时,有个前辈跟我说过,我们是互联网的创造者,我们的工作,是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听之,并未记在心上。
,在和我们产品总监的一次聊天中,他提到了他以前的一个很成功的产品,他的激情让我很震撼,他提出的口号,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我知道,并不仅仅是一种号召语,而是融入灵魂的一种信仰。
无独有偶,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副标题是“好产品改变世界”、王坚的《结网》的标题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改变世界”、QQ的产品理念是打造人类在线生活社区。
做产品2年多以来,我也发现了自己早已把产品习惯融入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写文章之前总是喜欢先用MM画好结构图、做个详细的学习、工作计划 LIST,隔一段时间会迭代更新、喜欢规范和模板利用,不仅在工作中会运用到,生活中的学习模式、文件管理也如此。
所以,首先,找到你最喜欢的事(产品和行业),做你喜欢的事,你才能充满激情,告诉自己这是一份伟大的工作,相信我们所做的产品是在改变生活、改变世界,让我们一起努力。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钱学森所希望的“杰出人才”;“中国梦”的实现,也体现在公民的自由发展上,那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才发展环境的改善、科技的创新要以全球视野谋划。这其中,教育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大学作为提供教育的载体,它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有丰富学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更需要能够将学识和创新意识应用于实际的人。因此,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热点研究课题就逐渐向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侧重。然而,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体系在设计本科教学工作中,为满足教学任务量而在本科教学工作中设置大量课程,使得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宣讲,学生为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大多数也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留给学生接触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涉猎的科研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足,加之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了解不足、不深入,也就使得本科毕业生在接触实际工作后无法与前沿科技接轨,进而影响后续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相关问题,针对高校化学专业做一浅谈,也对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模式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 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与时俱进,首先就要加快知识更新速度。19世纪初开始,人类的知识储备及水平开始快速提升,近些年,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人类文明发展近五千年来所积累的文献资料数量还不及近一年的多。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学科间已没有明显的界限,大量新生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科技创新中只有具备了更为优秀的学习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科研竞争优势。因此,我们须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教材内容体系,及时把最新的与我们化学专业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创新成果编进教学内容中,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变传统教育方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不再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包等与课本知识巧妙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调整分配课本知识与补充信息的比例,一方面要保证教学知识点突出明了,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的补充与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相关的、在日常生活、现代科技中的热点事件或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技能或读书本身是很快乐的事情,学生能带着喜悦的心情学习。同时,前沿科技的引入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地猎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 对学生作业进行改革,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学生作业布置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巩固基础理论反复记忆,强化理解而重数量轻质量,这使得学生负担增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增加了重复抄写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忽略了作业对学生素质和创新培养的重要性;(2)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同,通常化学理论课采取闭卷答题而实验课一般是综合考核每次实验情况的考核方式,这就使学生潜意识的认为重学科、轻实验,体现在作业上亦然。对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轻视,方法指导又不够,使得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不足;(3)随着高考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课堂授课作业布置后,对作业的评价放松,特别是缺少过程评价,使得作业的布置与完成效率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改革:(1)统一规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布置作业时,在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倡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作业的设置上要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并建立作业的自主选择机制。(2)作为日常修业的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保证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通过设置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让学生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推行课业小组合作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基础性作业,但对于实践性、探索性作业,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制,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采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作业布置管理制度。对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布置作业,合理规划安排学科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内容和比例,及时督查作业的布置与落实的情况。
三、 使学生融入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试图自行解决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认识已有知识,进而锻炼学生主动涉猎新知识,并通过这一过程,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融入科研小组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过程,在小组日常活动中,不再为学生提供固定不变的参考结果,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研究来完成,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学生相应的评价。具体实施可以按如下几步进行:(1)授课方式的转变。将专业前沿讲座课由单纯的课堂讲解形式变为课堂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课业导师除在课堂讲解之外,针对自己负责的科研课题,将其中适合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操作过程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讲解并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向学生开放其实验室,以便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科研课题,学习和理解导师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科研课题的选择,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盲从性。(2)学年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建设。学生通过专业前沿讲座和进入开放实验室的体验学习,选择学年科研课题。导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授课时间,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推广旨在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个性化培养,指导学生科研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自主撰写实验记录,实行定期组会制度,在组会中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整理与总结,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提问与讨论,在讨论中指导学生课题进展、难点以及后续任务。通过步进式的科研能力培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研究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采用灵活的方式评价学生参与项目情况。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仅靠主观评分简单的评价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总结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如何进行相应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通过研究获得具体结论以及展示项目的研究成果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无论成败,学生都可以学会如何主动掌握新知识、如何自主分析新问题,并能够学会如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热情和勇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同时也与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密相关。今天的中国,需要可持续的科学创新氛围,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结合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2.
[2]袁敏.追求幸福的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8.
[3]夏天,王敬平.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7).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 篇6
中国企业在CRT技术几乎空白的基础上闯出了一条“血路”,由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最终实现了上中下游产品的本土生产,使彩电产业价值链的95%“国产化”。然而,以液晶技术为代表的平板电视时代迅速到来,令中国这个“CRT强国”如临大难。彩电产业重回原点,价值链的80%转移海外。不但如此,由于整体缺乏前瞻研究和技术积累,中国企业此次向液晶、等离子体、有机发光(OLED)等显示技术的攀登比CRT时期更难。
为什么会这样?是企业习惯于模仿,不愿意自主创新?这或许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多数企业缺乏对下一代产品架构的研发能力,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
分析或界定一个产品,可从“架构”与“模块”这对产业技术范畴着眼。架构是基于模块的架构,模块是一定架构下的模块。例如ipad产品,本身由触屏控制模块、WI-FI无线模块、电源管理模块、苹果A5 双核处理器等模块组成,将这些模块整合在一起,就是ipad技术架构。
从这一范畴着眼,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有两种主要方式:建立在模块基础上的创新,建立在架构基础上的创新。前者是在原有架构内,实现零部件和模块的改进和创新,比如WI-FI 无线模块的技术创新;而架构创新则是创造全新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升级。苹果公司在研发ipad产品时,就创造了有别于普通笔记本电脑的新架构,这种架构实现了ipad超薄的构造、超长的电池使用寿命、超炫的显示体验,从而给消费电子产品带来了新突破。
而ipad产品的不断升级,实质上根源于架构升级,具体说就是内部各个模块互相协同的整体性创新。同模块创新相比,架构创新对企业的意义往往更大。当企业建立新的产品架构后,就可以借此主导产品升级,进而引领市场和其他企业。但这种创新更难实现,因为它需要企业强大的架构整合能力。当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架构时,它整合了三星电子的芯片、LG的显示屏、AMOTECH和Interflex的芯片(即切断苹果手机内部静电器的变阻器)和柔性电路板(可在产品内部起到疏导电流作用的零部件)等技术,还包括一些软件。 2008年4月,为加强这种整合能力,苹果公司以2.78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擅长开发低耗能芯片的P.A.Semi半导体公司。
用别人的架构,只能是别人战略布局中的棋子。当然,中国也有部分垄断型企业在产品架构方面具备一定的权力和潜力,但其能力并不与权力相符。它们也没有发挥其潜力的积极性,与掌握一定模块能力的本土企业没有形成合力。架构能力的缺失是众多中国企业的软肋,加快这一能力的形成和完善,不能依靠垄断或借船,而要建立本土全产业链联盟,包括技术、市场、资源、品牌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结盟,开发和建立新一代产品的架构体系。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表现出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产品创新的断代性(即拥有对一代产品的话语权)。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打破被动模仿的窘境,就必须将架构能力放在企业战略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思考06-05
关于旅游产品创新的综述05-18
关于产品质量的年终总结10-28
关于家用医疗器械产品的调研06-04
关于科技面膜产品的广告词10-06
关于客户经理如何处理客户异议的思考06-07
关于客户反映我们的产品价格高的应对方法08-28
关于产品质量管理分析05-31
关于产品协议书模板10-19
关于县乡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调查思考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