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

2024-09-10

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精选9篇)

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 篇1

关于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

精神产品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思想成果,它因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具有价值,但与物质产品不同,其价值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价值多项性、长效性、流变性和无限性等特点,在精神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其这些特点来实现精神产品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作 者:裴利花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B018关键词:精神产品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价值实现

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 篇2

一、精神产品的内涵

国内学者通常认为精神产品可分为两类, 具有三大特点。[1]一类是有形的精神产品, 以实物形态存在, 如音像磁带、唱片、电影拷贝、图纸设计、报刊、雕塑、讲稿、计算机软件等。另一类是无形的精神产品, 以服务形式存在, 如咨询服务、演出服务、教学服务等。精神产品的三大特点是:其一, 是智力劳动的直接产物。精神产品是人们在智力劳动过程中, 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探索、反映和总结进而取得的。作为智力劳动的结晶, 精神产品也是一种劳动产品, 它与物质产品一样, 凝结着人类劳动。其二, 有一定的精神内容。就这种精神内容本身而言, 它是在大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 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 但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外壳及其他物质载体, 才能传播给精神产品的享用者, 为后者所消费。其三, 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的或智力的需要。在这里用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或智力需要的, 是精神产品的内容而不是其物质载体。

然而在对两类精神产品的价值认定上却存在着分歧。有形精神产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这比较容易接受。而至于无形产品如音乐家唱的歌、教师上的课等, 其使用价值当场即消费掉, 其创造的价值无所依托, 因而有人认为这种精神财富不具有价值。[2]p51对此马克思在揭示教育的递增收益以及科学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时指出, 教育作为精神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劳动, 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劳动潜力, 使劳动者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对于价值的增殖过程来说, 资本家占有的劳动是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 还是较复杂的、比重较高的劳动, 是毫无关系的。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 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 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 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 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 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 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3]p223

在经济活动中, 精神产品可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智力需要, 通过交换成为商品, 所以精神产品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因素。科学发明和技术创造以及各种产品设计, 最初都是以精神产品的形式出现的, 一旦将其应用于生产, 便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形成物质产品。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 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 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4]p34~35由此我们可以确认为, 精神产品是由更为复杂的高级劳动———精神劳动创造的, 无论是有形的精神产品, 还是无形的精神产品, 都具有其内在的劳动凝结, 即价值。

二、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

精神产品既然是劳动产品, 和物质产品一样只要能够用来交换, 就可以成为商品, 从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所以精神产品也具有商品的属性。

精神产品作为商品, 其价值实体同样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精神产品耗费的劳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 它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 它生产着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 它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耗费, 作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它形成价值。因此, 精神产品也是劳动创造的, 其价值实体也是它所凝结的抽象劳动。但与物质产品不同的是, 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具有其特殊性。马克思指出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与物质商品不同, 精神产品具有独创性, 象专利和专有技术, 往往是由独家生产, 因此, 不存在横向的劳动量比较, 没有“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这一尺度。即便有多家单位同时进行同一课题研究或制作, 那么也只有首先取得成果的单位才能对该项技术拥有所有权, 而其他单位的劳动只能是无效劳动。故此可以说, 精神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个别劳动时间。[5]288~298只要社会需要这种精神产品, 社会就不得不接受这一个别劳动时间, 从而使该精神产品的劳动耗费成为社会必要劳动量, 个别劳动成为社会必要劳动。在这种情况下, 价值决定的特殊性表现为个别劳动的特殊性, 决定精神产品价值的个别劳动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这种个别劳动不会鼓励效率低下的重复研究, 因为社会只承认第一个发明者, 这项技术的所有权只属于第一发明者, 以后若干劳动者的劳动可能成为无效劳动。第二, 这种个别劳动包括失败的劳动耗费。为此在考察精神产品价值决定时, 必须计入失败劳动量, 因为精神劳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精神劳动成果的取得往往都伴随着多次失败。但是, 失败劳动形成的价值是以它最后能取得成功为前提的, 也是说之前的失败劳动只有通过一次有效的劳动凝结时才能够得到补偿, 否则未取得任何成果的失败劳动, 将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第三, 这种个别劳动是复杂的创新性劳动。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 花费了较多的劳动时间, 表现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 它会在精神产品中凝聚成更多的价值。第四, 这种个别劳动是一种风险劳动, 因为精神劳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

精神产品的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者自己使用, 而是以交换为目的, 通过交换, 实现智力成果向精神商品的转化, 最终精神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精神产品在商品化和价值转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这一风险不仅来源于精神劳动的复杂性和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且来自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特殊性。

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概括地说, 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其价格变动的特殊性。物质产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程度一般不会很大。而精神产品的价格受其潜在经济价值以及心理预期值的影响, 通常会出现价格与价值较大程度的背离;二是价值规律对精神产品的调节作用, 往往要通过实物形态的商品来进行传递。

目前影响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成熟的精神产品尚不丰富, 特别是能适应市场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产品仍供应不足, 而且往往精神产品成熟度低, 直接影响了精神产品的商品化和转化效果;精神产品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主体的多样化, 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知识素养、欣赏习惯各异, 因而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不一样。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需求者处在不同的角度, 双方对产品价值的分析和判断常常会存在不一致。这一矛盾造成或加剧了精神产品的供求失衡、产销不对路问题, 供不应求, 供过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又影响了精神产品价值的实现;精神资源配置无效率, 配套研发资金失衡。这种失衡, 容易导致资源多配置在周期短、投入少、风险低的项目上, 导致研发行为短期化, 从而导致精神产品研发的低水平重复, 精神产品的价值低下, 甚至产品价值转化失败。

一般说来, 要使精神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这些条件要求产品潜在价值好, 质量高, 性能先进, 有竞争力。在经济学上, 产品通过销售, 变成货币, 价值就实现了。同时, 顾客购买产品的过程也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在市场上, 顾客总是选择质量好, 功能强的产品。如果产品的质量高, 性能好, 顾客就会欢迎, 从而产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能够开拓更大的市场。可见销售是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跃”。而质量又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竞争力, 影响着销售, 也就影响着产品价值的实现, 所以说质量是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质量并不是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充要条件, 因为质量好的精神产品, 其价值也并非都能够得以实现。其次, 价格则是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果精神产品定价过高, 会无人问津, 使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 节约原料, 降低成本, 降低售价仍是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作为精神产品的创作主体, 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还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 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而且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此外, 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 就像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借助于各种机器设备、科学技术成果一样, 精神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也离不开必要的设备、设施和其他技术成果。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管理, 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 而且是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中介和条件。精神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还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物质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才环境等, 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 精神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条件。首先, 要创造一个尊重人才, 重用人才的环境, 尤其要重用对经济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其次, 要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为社会精英排忧解难, 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会和环境。再者, 要改革僵化的科技体制,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 使人才能够早出、快出、多出。只有在良好的成才、用人环境下, 精神劳动主体才能充分地施展才华, 更好地促进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

摘要:精神产品是精神劳动的成果, 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精神产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物质产品不同的是, 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具有其特殊性, 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也具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特点。

关键词:精神产品,价值决定,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江帆.精神产品的三个特点[J].中国经济问题, 2007, 5

[2].张建军.论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及实现[J].晋中学院学报, 2009, 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程建华.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深化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 篇3

摘 要:本文通过笔者对日本工程建设项目的考察了解,对日本对建筑产品一贯的“工匠精神”加以诠释,从而得出工匠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细致关怀的观点;对考察项目的细节加以描述,同时加入笔者启发感受,最后提出在我国建筑行业应该大力提倡臻于产品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日本;工匠精神;建筑

1 概述

说到工匠精神,最近成了热门话题。尤其以学习德国、日本匠人精神的风潮为烈。那么这些国家在建筑类产品上到底如何下功夫呢?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2015年6月,我们有幸对同处亚洲的日本国进行了考察访问,对日本的几个典型项目做了系列考察,将心得分享给大家,虽属管窥,但求对大家有些启发:

2 考察项目所见、所思

本次考察甄选了日本颇具代表性的项目:综合性居住区(1个)、高层公寓(1个)、城市综合体(2个)、养老设施(2个)、建材及产品展馆(4个)、公司造访(2个)。所在城市区域:东京都及周边、大阪。总体特点:项目均是日本颇具代表性的城市综合体、养老设施及综合型居住区,设计理念超前,技术先进,体现人性关怀。造访公司为日本较知名的电器建材厂商、房地产公司和设计机构,展现了日本最具技术创新前沿的水平。

2.1 松下藤泽生态城

最有感触/启发的项目细节描述:精湛的建造工艺(工匠精神),精细化建造,从外墙面细部处理、施工现场管理及工艺,都能有所反映。

居安思危的生活理念,时刻应对紧急事件,做好准备。如可转换成炉灶的室外座椅,可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连廊等。

对人的细致关怀,体现在每一个角落,甚至雨水箅子也要防滑处理;房前屋后利用一切空间栽植花木,营造自然景观环境给我们的启发:对于城市远郊项目,引入便捷生活、健康居住的IT技术、建筑技术,形成住区内的自循环生态圈,减少对大市政/公共服务配套的依赖。建成以居住地为旅游目的地(占有稀缺环境资源)的“旅居”生活区。

尤其关注能源解决方案和能源管理模式,突出低碳节能理念。打通绿色环境、智能安防、健康服务配套等几个关键点。

建造过程中,体现“住民积极参与”,发挥居住者创造性,共建家园。

对于体量较小的独立入户式住宅(比如藁城、天津项目的联排或独栋别墅),可尝试运用工业化建造的方式,选择轻钢结构、木结构、PC外墙挂板等工业化部件,工厂定制,现场拼装。保证质量,缩短工期,加速周转。

2.2 三井高级公寓样板房

细节描述:投影沙盘、微电影、三维全息视频的综合展示手段应用,使客户增强了感性认识,生动的体验认知。

重视室内功能效果的细节处理,如带锁扣的门吸、空调套管等,体现了追求极致的设计精神。

虽是样板间,但注重实楼观景效果的展现,将实际照片张贴于外窗处,使客户能够直观地看到入住后的效果。

给我们的启发:要重视客户体验的真实感、现场感,接近100%的逼真效果会打动客户。

公寓功能平面的综合设计,除了注重户内空间,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

2.3 Cocofump

细节描述:室内设施的选用,将老年人的使用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推拉门设阻尼器防夹;软/弹性地面使走路舒适等。

功能性、实用性第一,物尽其用,没有过多无当的设施。

启发:常规项目,实用性第一,充分发掘优势条件,提高利用率。

2.4 六本森-六本木新城

项目细节描述:屋顶绿化的充分利用,营造“都市田园”的效果(甚至能看到稻田青蛙)。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比如在商场顶面设计风雨连廊,并标示健身行走方向和距离。

全方位的立体交通,客流、车流分离又相互联系,交通节点密集恰到好处,四通八达。

启发:尤其重视“多业态融合”的理念,尝试将公寓、酒店、商场、零售商业、文体娱乐等多设施整合集中使用。不仅局限于高层、超高层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集中商业都可以借鉴其开发经营理念。

交通体系的融会贯通运用,对我们开发新地标综合体、大体量项目有借鉴意义。

2.5 日本设计-虎门hills

最有感触的项目细节:公共大堂给残障人士设置的专用电梯,色彩区分明显的台阶踏步,细致入微的设计。

干线道路上架平台,设置玻璃栏杆,观景、交通两不误。

卡通形象小品,成为综合体的一张名片,活泼、增添情趣。

启发:依靠技术手段,实现“功能复合”,多种使用功能(办公、会议、公寓、酒店等)在同一建筑物内实现。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方案,把不利因素转化成亮点。

2.6 松下香里园养老院

最有感触/启发的项目细节: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层退式露台,强调和谐自然)。

对老人作品的展示,体现对老人参与的认可,使老人充分感受到存在感。

注重安防智能、无障碍、空气处理、微景观等设施的使用,增强项目品质感。

启发:对项目的高端化开发、做精品公寓产品有很强的参照性。

室内设施的选用,将老年人的使用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推拉门设阻尼器防夹;软/弹性地面使走路舒适等,充分体现对老人的关怀。

3 思考

匆匆几天忙碌的考察,所闻所见的十几个项目还不足以完全了解全貌。但是我们的确认识到,日本对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追求是渗透到骨子里的,这在建筑和街区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细节的深入考虑都能体现出来,许多我们认为是过分,甚至有些“变态”的过度设计,其实都是出于人性化关怀的表现。这种精致的思考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日本高铁的车厢设计有公用投币电话和男士专用小便斗,小隔板侧面设电源插座,方便使用,考虑周到细致。这些都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篇4

王联斌 马 坤

四十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四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赢得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必将赢得未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时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雷锋精神那与历史同行的时代价值。

价值理想:真、善、美的统一

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规定了其价值内涵具有理想性的特质。这是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崇高性的基本依据。雷锋精神所涵容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首先,在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所蕴涵的一般价值目标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也是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追求,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彰显出不同的时代内涵。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来说,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雷锋之所以能从平凡生活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就在于他具有这种价值理想,并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沃土之中。

其次,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上看,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理想,是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中提升集体价值的双赢互动理想。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个人的自我价值目标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社会价值目标有赖于无数自我价值目标的有序整合。只有以自我价值目标促进社会价值目标,以社会价值目标带动自我价值目标,才是雷锋精神的真正价值理想。正如雷锋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正是实现社会和个人“两个价值目标”完美统一的有效路径。

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调研 篇5

所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所属班级:12级商务管理

姓名:万进明

学号:121250128

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调研

这是我个人的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调研,有了上次关于南风窗上民族调研的经验,我已经熟悉了这次关于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调研,我这次的调查任务取得了会顺利完成,而且期待取得了比上次南风窗调研突破性创造。

这次关于“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调研”时。心里其实挺害怕的,因为这个主题是民族精神。我内心自问,身边几乎感觉不到民族精神的实体存在。我现在还是个学生,我所见所看所听的大部分关于民族精神的介绍,都是在书本上。而社会上,大部分媒体也只专注于能带来广大读者的骇人听闻或者是娱乐八卦的新闻,而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往往也是反面例子,媒体借以批评人民、谴责社会、讽刺现实。也许民族精神不是挂在嘴边的,民族精神本来就应该融入我们的社会。这个主题乍一看与生活联系不紧密,这也正是我们日常生活忽视民族精神的原因所在。我想,每个人看到这份“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调研”时,虽然不会激起大的兴趣,也会让大家想起民族精神,在心中打个颤,引起对自己漠视民族精神的反思。希望我这次对民族精神的现代价值调研,能够在同学们心中激起民族精神的涟漪。

在我自己这次调研里,我也想谈谈自己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和感想。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而民族精神的特点有民族性、时代性、历史传承性、自觉能动性、开放性特征等特点。其中民族性的特点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我们常说的美国民族精神、英国民族精神、法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日本民族精神等等都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差异;时代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事实上,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

通过这些我们更深的了解到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精粹的提炼,说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首先,我过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焕发民族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以特别强大,是与中国的56个民族从组成民族大家庭那时候起,这首《56个是一家》来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分不开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优点,其次,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凝结,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因此,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

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也就不会有现在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而现在是我们国家发展时期,更需要民族精神来团结人民群众,凝结广大力量,激励大家,为国家的兴盛安邦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相符合的,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发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宣传与弘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建设,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尤其是我们作为当代的代表祖国未来的大学生?“强国先要强民,强国先要强魂,强魂从根本上要铸造起坚不可催的精神脊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精英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撑起民族精神的柱石,祖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大地方面上,也就是人生的角度上,上我们应该这样做,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作为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作为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作为我们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们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关心时事政治,关注民生,积极宣传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可盲目发表不负责的言论和参与反动游行。

浅论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篇6

摘要: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引领时代。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不珍惜更可悲。而要将英雄精神灌注于大众,越持久,越有效。雷锋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就的英雄,又由于其精神具有传承和复制性,而富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雷锋精神本质 本源力量现代价值

3月5日,一个学习雷锋的日子;而在6月这个闷声闷气的日子里,再次提起“雷锋”,你是否觉得恍如隔世?“雷锋出国了”、“雷锋精神过时了”、“学雷锋太傻”、“毒奶粉”、“地沟油”、“郭美美炫富”、“小悦悦事件”、“活婴当死婴弃”等也许我们的社会确实到了需要一点呐喊的时候了,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

二是“傻子精神”。不计较个人待遇,不计较个人辛苦,不计较个人得失。集体在前,个人在后;他人在前,自己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三是“钉子精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四是“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五是“螺丝钉精神”。立志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质是爱,是对社会、对人民无私的爱。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这是我们达成的共识。然而,推动雷锋精神永恒的本源力量又是什么?

一、雷锋精神完成了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真正统一占有完美性而令人们珍视。正确 的理想,是人奋斗的 目标和 动力,是立 业成事 的基础。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 足 下。道理简单,但绝 非人人能做到。因为,从小事做起,并非易 事,矢志 不移坚持不凡的实践,更是于身于心 的困苦之 事。雷锋超越常人做到了这一点。

二、雷锋精神完成了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性的完 美统一,富有亲近性而为人们企盼。雷锋精神的这种 亲近性与亲 和力,来源 于雷锋 所建树的 道德风范—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性的统一。超出 了一切功利观的偏见,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融进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成为永世垂范的道德典型。

三、雷锋精神完成了整体事业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具有现实性而为人们崇尚。雷锋有以集体为重的得失观。他牢记,并且贯穿在自己的生活和实际行动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处处为集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本源力里之四雷锋精神完成了民族美德与时代要求的高度统一,拥有超越性而为人们景仰。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融合的结晶。它从爱国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和超自我意识三个方面来完成民族美德和时代要求的统一,从而具有高尚性,并为人们所景仰。

在强大的本源力量推动下,形成了伟大的雷锋精神。但任何伟大优秀的精神都是发展的,应该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时代标兵的榜样力量。雷锋精神也不能例外,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为雷锋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日趋丰富、鲜活。奉献

这是个人在处理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道德使命不是为了谋求少数人甚至某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以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需要人们奉献,具有奉献意识。即为为公意识、忠诚意识和责任意识。

互利

这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的道德要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强调个体独立及竞争、利益,但仍然需要雷锋的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就是互利意识。要求人们对他人“要忠诚,要热情,要关心”,对他人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予他人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向善

这是个人在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时的道德要求。要求人们抑制物欲的膨胀,像雷锋那样“决不让个人利益低级趣味来玷污自己”;要求人们超越自我,追求人生的社会价值,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使自己的精神有所皈依;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即“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幸福”。艰苦奋斗

并不是要求我们想雷锋一样“袜子缝缝补补过三年”,现在的生活条件不似以前那般艰苦。现今的的艰苦奋斗要求我们勤俭节约,切忌铺张浪费,资源有限性,以及现今的能源短缺问题很好的凸显出这一精神的重要。“天价晚宴”,“天价婚礼”等这些用浪费堆砌起来的奢华是应该摒弃的。

自强明智

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总体表现全心全意为人民、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具体表现为又红又专,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和业务精益求精的思想和作风。还具体表现为他高尚的理智情操、道德情操和美的情操,就是无产阶级感情和革命坚定性,一种高尚的心理情感,爱党爱国。然而“好人难当”,“英雄流汗又流泪”,不少国人纷纷感言“好人难有好报”、“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对雷锋精神的热切呼唤,是因为民众对社会道德复苏和真善美有着强烈的渴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弘扬与践行雷锋精神,不是靠政府及其部门的主导与强势推动,而是依赖于我们每一个社会 成员的参与和积极行动,;不是喊口号抑或在学雷锋日扎堆“做好事”,而需要我们将互助互爱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之处,将平凡善举汇集成温暖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弘扬与践行雷锋精神,需要我们放大“好人好报”的正面效应,唤醒与感染周围更多的人群。其实,“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向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托起年幼生命而致自己受伤的“最美妈妈”吴菊萍,14年来认真践行“用电有困难、请找左光满”承诺的“百姓电工”左光满,“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东北、在南方、在江浙、在中原,我国的每片土地上,都能找到“雷锋”的身影。愿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做起,持之以恒地学习雷锋,用日复一日的微小善举,合力汇聚成真善美的强大力量,抑制假丑恶的泛起,走向道德践行。

参考文献: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雷锋雷锋 日记 北 京解 放 军 文 艺 出 版 社

梁海明.大学 · 中庸[M].太原: 书海出版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

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 篇7

曾经有一个实验者请几个小朋友,每个人手里提一个小球。小球用线拴着,统一放一个仅容一个小球顺利通过的容器中。然后,实验者告诉小朋友:现在假设小球就是你自己,容器中在10秒内会注满水,那么你们就要在这个时间内逃出去。当实验者下令开始的时候,几个小朋友一起拉线,结果卡在了瓶口,互不相让地僵持着,10秒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人”逃出去。其实,这就是个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如果几个小朋友能够互相合作,一个一个拉线,10秒是足够“逃生”的。这个实验曾经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做过,结果发现,中国的小朋友是最不善于合作的,也就是说合作意识最为缺乏。再看当代的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的现状:一位外国教授在国内某大学开设一门课程。开始听课的学生很多,但后来他发现,有40%左右的学生自动退出了。他大惑不解,便在课程结束后对退出课程的同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退出课程的原因竟然是:该课程的许多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但学生们对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显然这些学生并不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没有在课堂上积累更多的团队合作经验。就拿国家男足来说论高度,我们比日韩队员高得多;论集训时间,我们也在他们之上。为什么在一些关键的比赛上,我们却往往输给日韩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发挥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们好。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竞争轻合作精神现状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二、剖析学生合作精神缺失的原因

1. 来自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长期在长辈宠爱的环境中长大,家长在生活上包办代替,养成他们惟我独尊的性格。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容易诱发复杂的攀比心态,这可能让学生过早地进入一盲目竞争的教育氛围里,从而忽视了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这样只会培养学生的片面的竞争心理,对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将是不小的障碍。

2. 来自社会的影响。

快速成长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较多的诱惑和不良风气,一元化的追逐名利思想正在泛滥。最初来自于外国企业管理中的所谓“末位淘汰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人们遇到面对利益的情境时,是采取竞争,还是合作呢?我们通常看到的情况是: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即一般人遇事采用的二分法思维:非强即弱,非胜即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思维促成了学生的浮躁心态,进而产生了零和竞争的社会问题。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也会阻碍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3. 来自学校的影响。

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导致个人恶性竞争,学生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培养了一种你赢我输的竞争心态。成绩成为评判一个学生最主要标准。在体育教育中教师片面强调体育的竞争性,竞技性,常以胜败论英雄,忽视了体育特有的德育功能。丧失了体育活动所特有的合作精神情感体验机会。体育教师有必要全面把握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并自觉贯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三、全面把握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在学生中倡导双赢思维

1. 合作是竞争的基础,是当代社会进步的要求。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性的合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性”,而相互消耗,以争胜为目标的竞争则是人“兽性”的表现。“适者生存”的基本法则是生物学的概念,人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物,人的社会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要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循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基于人类发展意义上的合作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力量。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合作让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相反地,是对土地、人口和生存空间的竞争让流血和屠杀的惨剧一次次上演;竞争、并且必须是良性的合理的基于社会福利的竞争,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是促进效率的提高,加快社会进步的速度。1+1可以大于2。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只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竞争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需清醒地认识到:竞争的过程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合作,竞争更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合作,且竞争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竞争使人变得狭隘、自私,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现实中的激烈竞争使许多人感受到巨大压力、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失常。合作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形态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资源共享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日益改善。合作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和结果,也是推动社会分工进一步合理化的重要依据,而竞争、尤其是不以合作为前提的恶性的极端化的竞争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胜者为王、是弱肉强食、是吞并、是垄断。竞争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抹杀着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为了竞争不择手段还要冠之以推动社会进步之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有那么一天,我们在竞争大获全胜而不再竞争同时也无从合作的时候,人类会是何等的孤单!这与我国倡导的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思想无疑是相悖的。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使文明的进步。

2. 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竞争的真谛在于超越自我。

在今天,“富于竞争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褒义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启蒙阶段,又富有激情,争强好胜,对未来充满信心,抓住这一时机培养中小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意识的同时必须强调合作是竞争的基础。因为在科技进步、专业分工日趋细密的今天,任何一个天才都难以各科精通,任何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而众人的力量合在一起,就能参与更大的竞争。

四、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理想价值观

1. 健康第一而非竞争第一的价值观。

体育教学新大纲把全面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作为首要任务之一,文中强调指出:“培养健康的体魄,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学生的形态、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性及应变能力,增进健康,抵御疾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心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新大纲着重充实了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内容。

2. 求真、达美的价值观。

体育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学生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时,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冷静、容忍和理智。在表现、表演和竞赛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体育活动中,他们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健康、真实,生命力才是真正美的。体育以其生动而朴实的方式教会学生识别真、善、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3. 团队合作、公平竞争、为弱者鼓劲的伦理价值观。

19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在他著名的《体育颂》中写出:“啊!体育,你就是正义,在你身上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正合理……”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相信,体育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片“净土”。校园里,你会发现一些平时顽皮、难以管教的学生,却在体育游戏或竞赛中能自觉地容忍规则的约束,绝少在场上胡作非为,我行我素。他们厌恶投机耍赖取胜者,斥之为“掉价”,这正体现了体育所具有的庄严、公正的魅力。学生们第一次参加赛跑时就被告之,必须站在起跑线之后,只有听到哨声才可迈出第一步;第一次走进篮球场,就明白了必须依规则行事;比赛结束,需尊重裁判的裁决……以规则约束行为,公开、公正地竞争,尊重客观事实的观念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渗入他们的意识之中,造就了他们刚正不阿、自律的优秀品质。

当我们做到:为强者欢呼,更为弱者加油时,体育教育理想的实现也将为之不远了。

支柱精神的价值 篇8

征服空间,控制外在的艺术世界,是艺术家的理想,要有效地实现它必先控制和征服惰性,新生事物的畏惧、怀疑、反感、墨守陈规,这都是精神上老态龙钟的表现,不要日趋没落,而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之中。

现代的世界是推崇科学文化,艺术效率、力量的动态世界,它要把握当代,相反却是看重伦理,古老静态式规范的、活生生的当代生活。

我们正面临一个巨变的时代和艺术的挑战,而对支柱精神与精神支柱的再思考,因此,对它反思,让一种新的支柱精神,振兴艺术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使命。

支柱精神不仅是经济基础,同样也是人性基础。

“精神支柱”可以塑造高贵的品格,获得成功。

精神产品价值的思考 篇9

摘要: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延安精神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思想武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延安精神形成内涵当代价值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它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延安精神在延安13年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一)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

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是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党中央毛泽东经过一年的艰苦长征,来到了陕北苏区的吴起镇,并决定把陕北根据地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共产党人面对环境艰苦、敌重兵围剿、且敌我力量悬殊的困难境地,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奋战,巩固并扩大了这块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第二次携手合作共同抗日,全国政治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延安及陕甘宁边区也出现了较为稳定的环境,党的自身建设及根据地的自身建设得以逐步加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军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表现出了为伟大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道德风尚。优良的精神和作风,正在成为边区军民的行为规范。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白求恩精神,是这一阶段边区军民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对于正确把握和运用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自觉抵制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终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具有重 1

要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方法的指明,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

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前后,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以延安精神和大生产运动为实践,所形成的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

首先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后,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经过几年的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少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仍然存在学习上的教条主义问题。于是党中央组织领导了全党范围内的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1949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明确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这一概念作了科学解释和说明。通过四年有组织的学习和整顿,使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深入人心,在全党形成风气,党的实事求实的思想路线最终被确立。其次,在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灵魂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同。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1943年3月20日的政治局会议,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全党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胜利前进。再次,延安精神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来了。整风期间的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的概念,这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以后正式使用延安精神概念作了重要准备。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大生产运动中逐步形成。面对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遇到的财政经济困难,党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展生产自救。广大军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参加生产运动,特别是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屯垦生产,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大生产的艰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

(三)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阶段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是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阶段。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为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对延安精神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党的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事实

上作了确认和肯定。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成为全党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其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对党的根本宗旨作了进一部明确而深刻的阐述。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党的历史使命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一表述使党的宗旨更加明确和完整,对增强全党同志的宗旨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在党的七大上对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了理论概括: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强调这三大作风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凝聚力量,增进团结,发挥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的力量和威望所在。这一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愚公精神,得到了进一部的宣传和弘扬,在边区广大军民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得以践行。与次同时,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根本要求也更加深刻、更加完善。张思德精神、愚公精神、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和运用,是延安精神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所有这些,融合而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就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追求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 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抗 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革命者向往和敬仰的地方,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追求正确的政治方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逐步升华,从而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一生的奋斗 目标。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定信仰,人们就会有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可以说,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强的革命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它是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我党开展的延安整风(从 I941年5月开始,到1945年4月结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经过整风,使党内开始盛行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流毒在思想上得到清算,全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整风,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也正是在延安整风时期,形成了我党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 自我批评。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主张靠真理吃饭,靠科学吃饭,而不是靠吓人吃饭,靠迷信吃饭。其次实事求是也是一种实际精神,它反对夸夸其谈,言行不一,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实效。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实际精神的统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格要求。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各个方面,所以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干部、战士,都 自觉地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培养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推广刘建章合作社的经验,为人民办实事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党时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正是由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成为党领导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它既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战胜困难、求得胜利的一件重要法宝。延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蒋介石的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党领导广大抗日军民开展了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实践 中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法宝。

(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坚持真理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要坚持真理就必须修正错误。毛泽东多次指出,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共产党人是有纠正自己错误的勇气和能力的。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强调:“我们党必须实行公开的自我批评,不怕家丑外扬,隐瞒是不能教育党员的。”他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共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和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从而实现了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目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在延安时期确立的,是延安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一直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胡锦涛同志就任总书记不久,就带领书记处的同志们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特别强调了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坚持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最近,中央领导又对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作了重要的批示。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在新的时代,延安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凸现出它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方面的情况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决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的一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赋予时代内容。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实事求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彭真同志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我们发扬延安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和延安时期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了,要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可见,有的人认为老是强调延安精神,是“迷恋于过去”,“跟不上时代”,是“保守”、“僵化”,这样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与时俱进”正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的情况同延安时期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现在我们的党处于执政的地位,是执政党了。很多党员也都掌握了或大或小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讲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究竟是执政为民还是以权谋私?就成为区分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分水岭。由于手中有了一点权力,只要稍为缺乏自觉性,脱离群众的毛病也容易产生。这就不仅提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标准和要求,也增强了加强群众观念的紧迫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延安精神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内容。我们讲自力更生,决不是同对外开放相对立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通过对外开放,来加快发展自己;而我们的对外开放,也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立足点。对外开放中,必须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认为,现在再来强调艰苦奋斗,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而且,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不是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富裕”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人甚至公开发表“享乐主义宣言”,从理论上来论证享乐主义的合理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严重关切。其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争取人们的共同富裕,不仅不矛盾,恰恰是完全统一的。艰苦奋斗,不是要叫人做苦行僧,而是提倡一种精神。从全社会来说,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味耽于逸乐,习于奢靡,怎么能够建设起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368.

上一篇:爱护小树苗教案下一篇:关于人民币结算帐户和反洗钱工作整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