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能力培养

2024-08-23

认识能力培养(共12篇)

认识能力培养 篇1

关于朗读的论述已有不少, 我们应在朗读学、阅读学、教学论的视野中对其进一步全面认识, 唯其如此, 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加有效。朗读, 是朗读者建立在生命意识之上的, 依据固有的文字语言, 借助朗读技巧创造属于自己的有声语言的精神活动[1]。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 朗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始终与品味语言、唤醒生命意识、展开丰富的精神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 必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结合

朗读面对着的是“固有的文字语言”。朗读, 很大程度上是代作者言, 是要更好地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探究明确, 并与作者的精神共鸣、共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道理正在于此。

如朗读莫怀戚《散步》中“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们体会着作者对生命的敬重, 对母亲的敬爱, 朗读“又”时那庆幸中的欣喜自然要表达, 而我们是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的子孙, “人之老”死去了, “吾老”虽“又熬过”, 应该不能读得太欣喜, 更何况“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第四》) 有“喜”还有“惧”, “欣喜”岂止是欣喜?朗读整个句子, 有欣喜, 但, 是淡淡的。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 必须与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感受相结合

朗读与理解感受互为表里, 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 一方面强调“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2], 一方面明确“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 并进而指出“通过朗读, 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 ‘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 于是, 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 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2], 《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是非常重要的。朗读, 必须引发学生来自生命意识中的对作品的切身感受。这里还必须注意到“自己”, 朗读是朗读者自己的行为, 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活动, 如《课标》所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来看窦桂梅节选自《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4]:

生:……敌人为了销毁罪证, 放火把圆明园烧了,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圆明园只剩下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 (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 (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 (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 (学生答4 320分钟, 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 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 (学生回答8 640个半分钟) 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 烧掉一个建筑, 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 (放无声录像, 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 “火烧”半分钟, 想象会烧掉什么? (全体静场, 出示画面:烈火熊熊, 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 感觉长吗? (学生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 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 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 想象一下。

生:圆明园本来就在北京的西北郊, 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所以, 可以想象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生:我感到一阵阵的心痛!

师:那就把感受送到课文中再读吧。

生:1860年10月6日……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放火焚烧”“三天三夜”的教学设计, 生动地呈现出朗读与理解感受的有机结合:先由大到小, 将三天三夜具体化为8 640个半分钟, 再让学生明白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 烧掉一个建筑, 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以后, 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半分钟, 烈火熊熊, 浓烟滚滚……而且, 刻意以“无声”方式播放——此时无声胜有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 烧焦的梁檩带着火苗往下砸, 名画珍玩在大火中哭泣, 精美巨大的建筑在坍塌……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在学生眼前和脑海中痛苦地交织……最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由小到大:“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 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 想象一下”, 教师的引导如此细密, 学生的理解感受怎么会不深刻、精细?建立在深刻、精细理解感受基础上的朗读, 自然会富有强烈的感情。

三、朗读能力的培养, 必须主动追求对文字语言的音声化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从语言的角度看, 朗读把内隐于文字的语音外显了, 再现了, 朗读之于阅读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这外显、再现的语音“首先具备一种能够渗透和震撼所有神经的力量”[5], 由于它“与人的自我意识十分接近, 甚至可以说就是自我意识本身”[6], 所以才渗透和震撼着朗读者、听读者的所有神经, 朗读时不可不主动追求。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7]:

师:……这一段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生:“危急”的。

师:这种危急是突然发生的, 声音应该怎么来表现?声调应该高一点, 还是低一点?这场事故发生在什么时间?凌晨, 人们都在睡梦之中的时候, 这种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 你觉得这种气氛应该怎么营造?紧张, 那么用什么语气来营造这种紧张的气氛呢?要低一点, 而且要快一点, 是不是很快?

生:不是。

师:不很快, 而是要略快。语调里面应该带有一种紧张的感觉。我们这一组同学一起念念。

(第一组朗读)

师:很好, 有这么点气氛了。 (对第二组) 你们这一组的哪位同学尝试一下? (一女生举手) 好, 一位女船长。怎么样, 我跟你对话, 我做你的下手可以吗?

(师生对读)

(生鼓掌)

师: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 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 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 这就把当时海水淹了机器, 船马上要沉没, 甲板上人们惊慌、叫喊等背景, 从这种对话的状态中衬托表现出来了, 具有了形象、生动的特点。当然不是扯破嗓子喊。这是朗读的艺术表现力。下面的船长“犹如铁铸”一段该是怎样的朗读基调?

生:该低沉一些吧, 表现人们的崇敬、哀悼, 表现他 (船长) 的高大和威严。

师:很好, 完全正确。语速略微慢一些, 吐字用力、清晰。

(第二、三组朗读, 师指导)

“声音”是要有讲究的, “声调”“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 甚至到“不很快, 而是要略快”都是有讲究的。“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 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 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 又“不是扯破嗓子喊”, 这都是对文字语言音声化的追求。

四、朗读能力的培养, 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 进行有效训练

朗读是有技巧的, 而且朗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朗读, 毫无疑问具有艺术的诸多特征, 朗读技巧就是媒介物。朗读, 正是借助朗读技巧才创造出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有声语流。《课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就体现着对朗读技巧的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朗读技巧的训练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要注意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 切戒就技巧要求技巧, 甚至技巧先行。王尚文先生在其《语感论》中曾谈到这样一种我们并不陌生的现象, “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只是指导他们这一句要读得慢, 那一句要读得快, 这个词儿要重读, 那个词儿要轻读……如此等等, 结果费了不少时间和气力, 效果还是很不理想”[6], 这正是犯了就技巧论技巧, 技巧先行的错误, 对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王先生进而作了如下的分析:“教师的教学不理想, 是因为不从启发学生的认识、诱导学生的情感入手, 试图在认识、情感不与之同步的情况下单给学生的语感来一番梳妆打扮, 除了徒劳无功或矫揉造作, 绝得不到别的结果。水涨船高, 语感之船只能浮在体验、认识、情感的水平上。[6]”二是要注意各种技巧的融合, 以张颂《朗读学》体系为参照, 技巧分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种, 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某一技巧的训练, 更要注重几种技巧综合的训练, 融合起来运用。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断[7]:

师:……接下来我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把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从我们的声音、语气、语调等当中表达出来, 因为, 是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 对吗?好, 准备, 起——

(生齐读)

师:为自己鼓掌!同学们读出了自己的心声!哎——, 你发现没有, 妈妈这些话都是说给谁听的?在题目中怎么说?

生 (众) :是说给“你们”听的。

师:刚才我们说了, 这里的“你们”都有哪些人呢?

……

师:无论妈妈她是否看得见我们在做些什么, 听得见我们在说些什么, 但是作为孩子, 我们总是妈妈心中最为重要的一份牵挂!你看, 妈妈最后一段话是怎么说的呢?——“世界啊, 今天早晨, 我, 一个母亲……”, 一停一顿, 似乎连话也说不连贯了, 你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这位母亲担心得说不出话来。

师:所以, 心情有一种焦虑、不安, 有一种心潮——

生:起伏, 应该是这样的。

生:她心中有一块石头, 是放心不下她的孩子, 所以说话也吞吞吐吐了。

师:是吞吞吐吐还是由于内心焦虑、激动?

生:应该是焦虑、激动。

师:是的, 是牵挂, 让妈妈焦虑、担忧、心潮起伏。这样好吗, 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一下, 语气上要带点激动, 可以吗?

生 (众) :可以!

师:要记住, 孩子是妈妈心中的至爱!我们读一读, “世界啊”预备, 起——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对, 不错, 我觉得我们可以读得跟刚才有一点不一样, 不一定把声音全部——

生 (众) :放出来……

师:对, 要有一点压抑、焦虑的感觉, 再来一下, “世界啊”——

(生仿读课文最后一段)

显然, 这里所训练的是“声音、语气、语调等”这些技巧, 但这训练必然以“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为基础, 和“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的情感调动密切融合, 而带点激动的“语气”是与不一定全部放出来的“声音”等结合着训练, 融合起来运用的。

王尚文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虽未必‘未闻读书声琅琅’, 但很少听见朗读声, 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 多读不如多讲。这与他对朗读的性质认识不足关系密切, 认识不到位就造成指导错位, 指导错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11]”只要我们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朗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灵活多样的训练, 就能逐步实现《课标》提出的“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的要求。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得到普遍有效提高, 我们就能早日使“正确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佳的方法”[11]成为现实, 进而实现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 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 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13]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介平.朗读的魅力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24.

[2][3]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13, 30.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57-158.

[5]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63.

[6][8][9]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69, 439.

[7][10]朱震国.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朱震国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268-269, 292-293.

[11][1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33, 242.

[13]巢宗祺.应该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12-03-01:08.

认识能力培养 篇2

一中刘其凤

教学作为一项直接面对学生的课堂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在平时对自已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进行反思、检讨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而且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教育教学技术能力,这其中包括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等。它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只有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教学与反思结合起来,努力寻找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有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失成败,并且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发展能力,从而逐步完善教育教学艺术,最终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中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反思。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应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行为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即反思是否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在制定目标时是否考虑要教给学生什么:目标有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后收获如何等问题。此外,还应反思具体到某一节课,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起到导学、导教的功能。对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是否有机地融入了课程教学内容,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主要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要预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探究、合作、讨论与交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现在该如何改进等。此外,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以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与教训反思的基础之上。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出现障碍时,教师该如何

化解;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新课的导入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进行启发提问,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效,何处需要演示教具;如果先前的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或太难,又应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并进行有效的调控等。

教学策略的反思。教学策略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技能课,教学课型非常丰富,有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语法课、写作课和综合技能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型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材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往;教学策略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课堂教学是否真正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

对教师本人来讲,要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各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具体表现在: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树立并实践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水平。一方面,经常自觉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家的名著,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及最新成果,广泛涉猎前沿的教改信息、动态及进展等,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学科需要,或从教学体验出发,有针对性地重点研读一些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借鉴指导作用的专著、论文,通过广泛涉猎和重点研读,日积月累,其兴趣、动力、愿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反思性教学也就有了实践的基础和动力。

2.增强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反思日记是教师提高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反思日记就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的反思日记的内容涉猎应十分广泛,既可涉及到专业自我方面,如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他人的对话等;有关教学方面的,如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之举,及时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或对课堂上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以后教学提供可吸取的教训;有关学生方面的,可记录学生的思想、见解,等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

法。

3.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反思渠道。

现代教学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及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思维规律。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出发,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进度、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及效果作出评价。通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就可能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层面自我认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4.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百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比如这次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人的变革。教师不仅仅是课程被动的解释者,也是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新课程实施当中去,在不断的实践反思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得到升华。总之,谁参与教育科研,谁就可以掌握教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并产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认识能力培养 篇3

一、认识数学阅读类型

作为教师应该加深对数学阅读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效率。常见的数学阅读有预见性阅读、提示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等。

1,预习性阅读。教师布置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目标,重点与难点,熟记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需要记忆的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尝试完成课后作业。预习性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讲授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2,提示性阅读。教师提前列好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按提纲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引导学生进行提示性阅读时。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提纲中的问题应清晰、有层次。二是教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指导,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应及时纠正。

3,交流性阅读。给学生提供信息丰富、可多元解读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后交流各自的体会。组织交流阅读时。教师要精选阅读材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加深理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4,反思性阅读。反思性阅读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思考、探索;第二阶段,学生个体反思后,教师及时组织他们交流,使学生的反思更深入。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有许多学生计算能力很强,但是碰到文字题就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会计算2+3,却不会解“2与3的和是多少”等文字题目。究其原因是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无法将获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数学关系。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逐步学会看课文中的图、式、文、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例如习题:一共有8盆花,已经浇了4盆,还剩几盆花没有浇?引导学生理解“还剩”的意思,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计算。经常让学生阅读题,不仅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阅读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学课本“丰收的果园”、“农村新貌”外,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或者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供学生欣赏,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

3,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由于没有读完题目或没有认真读题而出现错误。如填空题:100个1是()个10。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1是(),然后不假思索地在括号里填上100。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如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不明白的题目要多读几遍。解完题后再完整地读一读题目,有可能帮学生发现解题中信息理解错误的地方,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找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他们往往抓不住一些关键的词语,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在讲解题目时,教师可请学生读题后把他们认为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找关键词再做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不认真而产生的错误。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训练,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练好的阅读习惯,会有效阅读。

认识能力培养 篇4

一、数学能力的定义及结构

1.数学能力的定义

数学能力是个人运用数学知识顺利而有效的完成数学活动, 解决数学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泛指个人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 一些教育学家通常将数学能力分为数学观察力、数学记忆力、数学化能力、数学思维力、运算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等.对于高职学生更直接的是指与数学相关的一系列思维能力的总和, 主要包括数学应用能力、概括能力、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数学交流能力等.

2.数学能力的基本结构

(1) 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能力就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计算或逻辑推理, 正确、快速地求解数学问题;二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去抽象、概括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律, 将实际问题的无序状况转化为明显的数学问题, 即构造出待解决的数学模型.的确, 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应回归于生活, 所谓实际——理论——实际.因此,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2) 数学概括能力.

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概括能力, 即概括数学对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能力.它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 是学习数学的前提条件.如数学概念、关系的概括, 思考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概括, 同时可以将概括的结果进行推广, 及至发生迁移.

(3) 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华罗庚说过,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 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4) 数学自学能力.

高职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数学知识, 只是数学系统中的很少一部分,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高职期间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乃必不可少.正如:秋千要自己会荡, 才能荡得高, 荡得好;治学要会自学, 才能有超越, 出成就.尤其是数学, 通过有效的阅读更容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 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是指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能力.它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以及学生的自我交流等, 通过交流进一步接触和认识世界.

二、数学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注重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渗透

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是数学的灵魂, 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对于求真、持善、臻美, 形成完善的三维人格, 促进德、智、美全面发展及终身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数学思想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又高于知识与方法, 它指导知识与方法的运用, 能使知识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数学精神内涵丰富, 主要有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的求真精神、数学的创新精神等.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人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作为教师, 可以通过课堂、讲座等形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灌输和数学精神的渗透.

2.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

脱离数学知识, 数学能力就是空中楼阁, 失去应有的理论基础, 而不去发展数学能力, 又难以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对必要的数学知识既要学懂, 更要学会.所谓懂是得到知识, 会才是增长能力.所以作为我们数学教师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使我们的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高等数学中有众多的概念及定理, 如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等, 深奥而枯燥, 教师要注重引入的技巧, 如适当讲些数学史, 让学生由此产生兴趣.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应数学问题的讨论,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应用能力以及理性的数学精神的培养.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尽管我国高职数学课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然而,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数学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改革, 不只限于教师如何“教”, 也关系到学生如何“学”, 没有“学”的配合便没有“教”的成功.目前, 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也成为妨碍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因素之一.作为教师, 要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 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应用意识、转变教学观念是数学课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革的关键.

4.加强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学习者自身个性品质的制约和影响, 如兴趣、意志等.首先, 对数学的热爱及兴趣是发展数学能力的强大动力.因为数学能力往往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如若对数学有了兴趣, 他就能专心致志, 发展数学能力也就事半功倍.其次, 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过程中, 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和磨难, 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需要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的决心.

三、数学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1.重视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更有现实意义.从长远角度看, 培养数学自学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它可以按需获取, 但要学会真正地阅读.结合华罗庚先生的读书方法, 构建数学阅读由薄到厚析物入微及由厚到薄总揽全局的策略.当然, 看书时要了解大致内容, 熟悉内容的基本结构, 找出难点, 提出疑问, 学会概括, 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 以加深印象, 而不能一目十行, 没有目的地看.长此以往, 自学能力、概括能力自然在无形中提高.

2.善于设疑, 乐于解疑,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竞争能力的基础, 也是发展的基础.为此, 通过对学生独立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多角度回答问题能力培养, 多方面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像数学的运算、解题、设疑能力, 要经过不断的培养而形成.所以, 在高职数学中, 教师要做到精选例题, 着重分析解题思路和步骤, 让学生领会相关意图, 善于设疑, 乐于解疑.通过解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做到举一反三, 从而能触类旁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注重数学应用, 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首先要打好数学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很好的一条途径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和实际问题的桥梁, 可以通过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建模过程中, 由于没有更多的已知条件, 需要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必需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对现实问题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对复杂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 从而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学模型.通过建模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今后养成勤于思考, 善于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而数学建模的教学又离不开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数学实验活动中,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 总结实验结果去验证已有的知识, 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再创造过程, 因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从而也加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总之,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为高职的教育者应该把数学的教学放在一定的高度, 教师的作用也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的盲目性.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职的数学真正为专业服务,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玉生, 等.浅谈数学能力与数学学习.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2]徐春芬.浅析高职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

你的自我认识能力如何? 篇5

为了帮助你真正了解自己,我们特别为你准备了下面为题:

1.你是否为生活忙绿无用,前途无“亮”?

2.你喜欢你自己的职业吗?如果喜欢,为什么?

3.你是否自哀自怜,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4.你是否嫉妒那些超越你的人?

5.你大部分时间都在想什么:想到失败,或是成功?

6.你年纪越大,你的信息是逐渐增加,还是逐渐丧失?

7.你是否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8.你是否允许某些亲戚或朋友为你担心?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9.你时候有时候兴奋万分,有时候又沮丧不已?

10.谁对你最具有启发性的影响力?是什么原因?

11.你是否容忍你能够加以避免的消极或沮丧性的影响力?

12.你是否对你个人的外表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话,那么是什么时候的事?为什么?

13.你是否学会了如何“排除你的烦恼”,使自己忙碌得没时间去烦恼他们?

14.如果你让其他人替你思考,你是否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懦夫”?

15.有多少原来可以避免的烦恼困扰着你,为什么你会容忍他们?

16.你是否经常抱怨“心情不好”,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原因?

17.你是否经常吹毛求疵,小题大做呢?

18.你是否经常在心的工作中犯错误呢?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19.你说话是否很尖酸无理?

20.你是否故意避免和任何人结交,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21.你是狗经常为消化不良所苦恼?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原因?

22.你是否借一些刺激性的东西如酒、烟来“镇静你的紧张情绪”?如果是的话,你为什么不改用意志力来平静你的情绪呢?

23.是否有人经常对你责骂或抱怨,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原因?

24.你是否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有的话,是什么目标,你打算如何来实现它?

25.你是否经常感到悲惨?

26.你是否有任何办法能保护你自己,不被其他人的消极影响力所破坏?

27.你是否属于得利用自我暗示,来使你的意识变得积极?

28.你最珍视的是什么:你得世袭财产,或者是你控制自己思想的特权?

29.你是否有时毫无主见,受别人支配?

30.今天是否为你的知识或意识的宝库增添了一些有价值的事物?

31.你是勇敢地面对令你愉快的环境,或是躲避某种责任?

32.你是否分析你所犯的所有错误与失败,从中获得教训,或是你认为这不是你的责任?

33.你能够举出你最严重的三项缺点吗?你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这些缺点?

34.你是否鼓励其他人带着烦恼来求取你得同情?

35.你是否从你日常的经验中挑选出你的个人成就有帮助的教训或影响力?

36.你的存在是否给别人压抑感?

37.别人的什么习惯最令你感到苦恼?

38.你是否允许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39.你是否已学会如何创造出一种精神的意识状态,使其能够保护自己,不受到沮丧性影响力的破坏?

40.你的职业是否令你很快乐?

41.你是否觉得自己拥有足够的精神力量,使你不受恐惧的威胁?

42.你的宗教信仰是否能帮助你维持你积极的意识?

43.你是否觉得你有责任分担别人的忧愁?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44.如果你相信“物以类聚”这句话,你是否分析一下你所结

交的朋友,而对自己增加更深刻的认识?

45.你是否看得出来,你和你最亲近的人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你是否经历过不愉快的事情?

46.你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么:你最好的朋友实际上是你最可怕的敌人,因为他对你的意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力?

47.你根据什么来判断谁对你最有帮助,以及谁对你最有破坏性?

48.你最近亲的人,在精神上是优于你还是不及你?

49.在每天24小时中,你应拨出多少时间来:(1)从事你的工作(2)睡觉(3)游戏和娱乐(4)获取有用的知识(5)浪费光阴

50.在你所认识的人当中,什么人:(1)最鼓励你(2)最提醒你小心(3)最打扰你

51.你最烦恼的是什么?你为什么愿意忍受这些烦恼?

52.当别人自动愿意向你提供免费的建议时,你是否不假思索地接受,或是分析他们的动机?

53.你最希望获得是什么东西?你是否打算获得它?你是否愿意把所有的欲望都安排在这个欲望底下?你每天花多少时间为实现这项欲望而努力?

54.你是否经常改变主意?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55.你做任何事,事都是有始有终?

56.你是否容易对别人的事业或者职业头衔、大学学位或者财

富留下深刻的印象?

57.你是否容易受到其他人对你的想法或说法的影响?

58.你是否因为人们的社会或财富地位而迎合他们?

59.你认为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这个人在哪一方面比你优秀?

60.你花了多少时间来研究及回答这些问题?

认识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能力;认识

地理学科本身特点和地理教材内容的广博性以及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大的素材。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条件,诱发创新欲望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把潜在的创新意识转化成现实的创新意识,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的过程。

1.单向传授转为师生互动过程

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气氛”,或“趣”或“奇”,给学生多提供动手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怎样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如果死记硬背,势必会让学生犯难。可以先上一节活动课,让学生把剪乱的各行政区再重新拼成一幅中国地图,并提醒他们顺便写上各行政区的位置以及简称、省会,并注意每一行政区毗邻哪些行政区,在学生拼凑的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下参与、帮忙。要求下课的时候每一个学生汇报出自己最快的速度。学生会在玩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会在求最快速度的驅使下,一遍一遍地练习。这样的活动下,学生还会发愁学习吗?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成为一名学生时,对教师无限信任,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精神氛围,增加学生自立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在动、乐、爱过程中,形成连贯的创新思维过程,形成潜移默化的创新课堂气氛。

3.在激情中教学地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高涨情绪,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抑扬顿挫,清晰流利,语言准确明了,赋予自己本身的情感。

二、创设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尽量发掘容易引发学生思维的材料,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提出新颖的、多面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突破,巩固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激发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这样,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践,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1.制造悬念,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中的任一环节都可以适用。

如,在教学“地形对我国气候影响”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试想一下,如果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我国的气候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这样提问,可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独创热情。

2.布障设疑,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诱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

伊拉克石油丰富,资源又因战争受到污染,水资源严重匮乏,可以提问学生“你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采取哪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又如,你居住的城市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在考虑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你作为这个城市的市长,有何良策解决这些问题?

提些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感知,能进行思考分析创新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在已知视野范围内,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颖的思维结果,又可使学生从某一点出发,寻求变异,进行放射性联想。

3.使用直观教具,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4.训练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性思维

教师应该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积极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在平时的作业中,创造性地布置一些让孩子们有思考欲望的问题。

创新以人为本,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地理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成长为各个领域具有开拓精神、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自觉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环境的人才。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几点认识 篇7

一、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评价意识

1. 唤醒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唤醒。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那么, 如何才能唤醒学生们的自信心呢, 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和表扬。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缺点, 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评价别人, 才能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

2.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学生,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只有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才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才能更好地培养自我评价意识, 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日常的工作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为培养这种意识, 我在每周的班级教育会上组织同学们读一些名人名事, 学习身边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些人和事, 从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

1. 责任到人, 管理自我化。 班主任老师采取班干部责任化, 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班干部再以小组为单位, 把相应的事务落实到小组长身上, 这样班级里的各项工作都具体到个人身上, 井井有条, 责任到人。这样的管理不会因为班主任不在而失去秩序, 失去管理自我的意识。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们处理事情的过程,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并及时地进行总结、鼓励和表扬, 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2.采取老师学生换位换位管理模式,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在班集体中, 学生是主体, 班主任的工作如何开展, 如何有效地落实在这些主体上, 这要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如我采取了“学生班主任换位化”的办法, 建立了“小班主任”管理体系, 每人轮流当一天“小班主任”, 这一天学生全权负责班级的事务, 组织全体同学参加集体活动, 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等, 班主任则要当一天的学生。到了周末开班会时, 各个“小班主任”要总结这一天的工作情况, 同时谈这一天的感受, 老师要谈这一天的学习感受。

通过这样的换位管理模式, 不但体现了班级工作的开放性、民主性、公正性,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使学生体会到了责任的意义。 通过这个方式, 学生也会更好地理解老师对他们平时的要求, 把这种“别人要我干”变为“我必须这样做”的行动, 从而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三、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1. 制定目标, 培养自觉性。 只有制定了目标, 学生才能控制自己朝着目标奋斗。如在组织郊游、外出看电影等活动时, 先让学生讨论注意的事项, 由班长做好记录, 并在出发前提醒大家注意事项。这样, 在活动中, 大家就能约束自己, 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并相互监督。

2. 告诉方法, 克服矛盾。 一般说来, 小学生都较贪玩, 玩到兴奋之时, 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所以, 老师就要事先告诉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定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要告诉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 约束好自己, 从而使自己平心静气地做好每一件事。

3. 借助集体, 自我监督。 每个班集体都有规章制度, 班主任如果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自然就会用集体的制度来约束自我。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调动班集体的凝聚力, 团结学生, 用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

四、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1. 引导学生学会竞争, 促其参与。 有了竞争, 班级就能充满活力, 充满朝气。在班集体建设中, 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 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 组织孩子读书, 讲故事, 看谁积累得多, 可促使学生不断地激励自我, 肯定自我。

2. 让学生诉说成功, 满足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在日常工作中,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诉同学或父母, 便使学生从他人的赞许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他人的赞扬中获得自信, 体验成功的乐趣。

认识能力培养 篇8

一、翻译技能的具体涵义

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组合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对答能力和应付能力。依据这些能力,翻译水平具体表现在:

(一)是否能够理解源语言的基本文字信息。

(二)是否能够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组织规范表达源语言的主要信息。

(三)是否能够对翻译内容进行语言的润色,使译文更加饱满有生气。

概括起来讲就是表达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不偏离作者的基本思想与内容的基础上表达原文的词,句和篇章。表达为目的语言必须避免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二、当前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

语法翻译法是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即用母语翻译来讲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是要把外语翻译为母语,是让学生先理解母语再通过呆板的翻译对等去理解外语的基本教学手段,但,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错误的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处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样长久下来学生常常只会念不会说更不会译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对于市场经济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于是语法翻译法被抛弃,“听说法”“情景交际法”很快应运而生。英语贯穿整个课堂,从组织课堂到导入话题再到分析篇章和讲解重难点。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全英语的环境,让学生习惯用英语思考,提高技能。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生硬地采用“听说法”“情景交际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为难情绪,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对翻译能力的实际训练就失去了老师的初衷,其潜在的危害决不容忽视。

(二)对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忽略

翻译中蕴含的不仅有两种语言的语言,语法差异,还有很重要的文化背景差异。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译文里出现明显的由于缺乏对文化的了解所造成的翻译的不当或完全的错误。

例如:说到自己一个已经去世的朋友时用到“to kick the bucket”,意思是to die or pass away.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如果不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史很难翻译对的。因为在7世纪的英国,对死刑犯执行死刑时,犯人就会站在桶子(bucket)上,刽子手把绞索套在犯人脖子上,然后踢掉桶子,犯人就会为因绞索拉紧而窒息死亡。现在这句话被广泛用于指代任何一种死亡方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了解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在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背景知识的缺失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翻译。

(三)脱离语境,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不联系原文,照搬词典上的意思,但是英语的词汇有有一词多义现象,上下文不同意思也会有变化,而词典上意义多为字面意思,所以就需要仔细揣摩与润色才能译出令人满意的句子,不会出现脱离语境,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例如,他(听到这话)心里一跳,脸色也变了。

译文:At this his heart missed a beat and he became pale.

原文“missed a beat这种翻译方式,乍一看好像不理解,但仔细想想虽然意思相反却含义相同。如果机械照搬原文形式,译成His heart jumped and color of his face changed就违背了译文语言表达习惯。

三、翻译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翻译能力的提高时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绝无捷径,汉英两种语言的水平都是必须的,再次基础上掌握常用技巧,不断进行实践,加强基础训练才能提高翻译能力。具体方法现阐述如下:

(一)语言基础知识的完备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语言基础知识的完备包括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词汇的含义,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熟悉惯用法,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不同语言现象。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避免误解。所以反映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注意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

例如,“水平”:翻译成英语,常常翻译为level。如“理论水平”译作theoretical level,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含义会有所变化。

例如:无容置疑,老师的英语水平比我高。

Honestly,our teacher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

这里,汉语“水平”一词虽未按照词典翻译成level,但其意已暗含在句子之中,因此就可以忽略。若按照汉语意思硬译成The level of his Englis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e.就太凡庸拖沓了,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二)深度讲解典型例句,翻译技能在实践中培养

翻译技能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忽略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讲解。还要督促学生做归纳和总结,这点在对典型例句的翻译是有必要的。讲解要到位,要有准备有系统的讲解,避免随机性。

例如,三四个筛酒的酒保,都手忙脚乱,搬东搬西。

But these severing men were so busy,their hands and feet were all in confusion,and they were moving things hither and thither,east and west.

本句中如果把“手忙脚乱”按字译出,也不符合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busy表达“手忙脚乱”就已经能表达作者的目的了,“东西”实为“物件”或“酒饭”,并不真指方向;都是拘泥与原文字面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译文。

(三)通过对正误例证的对比分析,提高对翻译的理性认识

在翻译训练的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正误例证的分析对比。首先让学生先利用已掌握的的翻译技巧动脑自己翻译出来,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的或比较理想的翻译方式,使学生辨明正误,并且它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注意翻译的提高时对两种语言的进一步理解,所以在典型的例子中找出大家都可能会犯的典型的错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分析要深入,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上。

(四)重视长句和语篇的训练,精讲多练

长句指的是字数较多,结构复杂,含有多层意思的句子.汉语和英语都有长句,但在句子结构上差异很大,所以在翻译时要讲究方法,否则就很难准确清晰的传达原文的各层意思。由于处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英语的长句的表达次序和汉语有所不同,有时会完全相反,所以,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尽量的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风格,加强学生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引导,充分利用翻译教材,中外好的翻译作品,网络资源进行资源利用最大化,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通过词汇的反复推敲进行句子的翻译,通过句子的整合进行语篇的历练总之,翻译技能的培养和加强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只有翻译理论没有实践不行,只是闭门造车不进行理论学习也不会有提高,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五)深入学习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母语与外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语言使用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理解和交际上的失误一般称为语用失误,这就需要明白,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所表达的语用意义是不同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因此课前的预习,大量资料的查询是非常必要的,英文版的效果也会更好。总之多看,多积累,多练学生就会有进步,也不会出现离奇的错误。

四、结语

教师在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翻译技能的提高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实践是翻译提高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不断地练习,不断的总结,发现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不同和相同,了解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不断实践,翻译能力就会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对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真正翻译实践,有时口头翻译练习也是必要的用来检验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多做,多总结,翻译能力总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3

[2]刘和平.翻译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4.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等.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认识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思维,应用能力

2013年10月23日至25日, 我在盐城新兴小学听了10节数学课, 其中恰巧有我执教的二年级的课程内容———认识平均分, 总共三节课, 属于同课异构的上课形式。我非常高兴, 很庆幸能去该校学习。

“认识平均分”, 从我在本校执教这一节课后的反思认识到:其突破点在于“通过多次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分一分”的过程中, 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所以我认为, 运用数学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同时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听课中, 我不断用三位上课教师的课堂实例来论证我的研究课题, 觉得很有收获。在此, 我来谈谈我的一些听课所得。

一、借助数学实验,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理解就是“一种直观感受”。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就是做, 学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数学。通过自己做实验而得出数学结论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不够, 一知半解、浅知浅解, 甚至假知假解、不知不解, 他们就不可能也不会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蔡金法教授在中美数学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发现, 学生的操作性实践经验胜于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等抽象思维经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分桃子, 强化平均分的概念。

实验准备:水蜜桃若干、果盘数个。

实验要求:让学生把水蜜桃平均分配到果盘之中。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教课特点、学生年龄和思维水平等因素, 授课教师直接提出挑战性问题:“把6个桃子分成两堆, 可以怎样分?”“有8个桃子, 每个小朋友分2个, 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在探索了以上两个问题的基础上, 学生真正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真实体会到了平均分的意义, 从而领会了平均分的概念。

实验结果: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显然易如反掌, 通过动手操作, 全班学生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平均分。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 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 经过猜测推理、动手实验、观察交流、反思结论等思维过程,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动手操作的数学实验和展示实验结果的过程中, 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透过数学实验, 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直观的实验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数学实验, 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了数学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化抽象为具体, 化被动为主动, 让学生可以迅速抓住规律的本质, 保证了数学教学的质量。这与新课程理念大力提倡的重视过程性学习的教学, 是不谋而合的。

案例2:分小棒, 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 有12根小棒, 每2根一份, 可以分成几份?

2. 如果把这12根小棒, 每3根一份, 可以分成几份?4根一份呢?

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 每人准备12根小棒。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小棒按要求平均分, 并展示每一次平均分的结果。

实验结果:学生动手操作, 很快就解决了平均分小棒的任务。解决问题2时, 学生能够快速地分好小棒, 并能够寻找出小棒变化的规律, 迅速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 在“尽兴”和“轻松”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活跃了课堂气氛, 拉近了师生距离,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从具体生活经验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让学生从数学经验出发去解决数学问题, 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验中, 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提高, 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运用数学实验,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与好奇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往往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好奇心变得越来越弱, 总是顺着教师讲课的思路想问题, 思维中的“偏差”也会越来越小, 当然, 其主要后果就是思维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使用实验教学恰恰能够提供给学生探索发现、错误尝试和检验猜想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善于捕捉他们思维“偏差”的契机, 并加以恰当的引导, 这时数学实验教学往往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案例3:选果篮, 拓展平均分的应用。

在上两个案例教学之后, 滨海的王老师还做了一个拓展平均分的数学实验———选择合适的果篮。

实验准备:果篮, 4根香蕉, 9个梨, 10个苹果、12个桃子。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水果按每2只一份、每3只一份选择合适的果篮, 并将结果用线连一连。

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果篮。

美籍匈牙利裔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思考, 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实验, 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经历理解、动手、思考、创新的过程, 能够切实培养并增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会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数学思维, 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对初中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篇10

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基本途径

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在掌握运算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与观察力、注意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一般地,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有以下基本途径.

1.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是学生进行正确运算的依据.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途径.

例1解方程: (x-1) 2=2.

要想正确地解此方程, 学生须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解方程中的移项法则理解和掌握之后, 才可以进行正确的运算.

所以x=2, 将x=2代入已知可得y=3.

再将x=2, y=3代入x-2y=2-2×3=-4.

2. 提高学生运用性质和公式进行推理的能力

数学运算过程就是根据运算的定义和性质, 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因此运算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种推理的过程, 提高学生运用性质和公式进行推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必要途径.例如在实数运算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上, 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明白运算中的每一步的道理, 并要求学生能口述出来教学实践证明, 此法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卓有成效.

3. 加强运算的严格训练

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才能形成运算中的熟练技巧.因此必须有目的地加强运算的严格训练, 这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此外, 为提高运算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还必须严格训练学生对运算的结果进行验算, 培养学生的验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1. 使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其逻辑体系

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思考的依据, 不熟悉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 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将是一句空话.例如, 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性质掌握得不清楚, 怎么能够对分式进行约分、通分计算呢?在教学实践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地介绍概念定义的方式, 概念的正确分类方法,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关系, 推理与证明的规则和方法等, 就可以避免和防止诸如此分类的重复和遗漏, 不加证明就引用逆命题, 没有根据地推理证明等逻辑错误.

2. 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以及推理证明的能力

在数学中, 对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式子或图形与组合寻求证明的途径、推理论证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在教学中结合实例, 经常反复地阐明这种思维方法, 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 在数学中, 建立公式、归纳法则、形成命题等都需要运用抽象与概括的逻辑方法.

3. 进行推理与证明的严格训练

(1) 要使学生养成严谨地进行推理证明的习惯, 做到严格遵守逻辑规则, 证明步骤有理有据.如个别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 常用“显然”、“必然”等字眼来“蒙混过关”.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 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及时纠正.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明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长期努力, 有步骤地安排, 逐步提高, 切不可急功冒进, 以免影响学生逻辑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般说来, 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 空间想象能力又是在有关空间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和发展起来的.

1.使学生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 不仅包括几何方面的知识, 还包括数形结合的有关知识比如, 数轴、坐标系、函数图像、几何量的度量与计算等基本知识, 它是由数量关系想象空间形式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恰当地把数形结合起来, 可以化简为易, 并能互为想象, 取长补短,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已知图形和需要构造的图形, 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有益的.例如, 在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如果对照已经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就会发现结论类似.因而可启示学生在梯形图中, 设法构造出三角形来, 进而可适当地添加辅助线, 最后沟通中位线与上下底之间的联系, 使问题得到解决.

培养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数学教学

一、创新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是指老师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中,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找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法,并包含主要基本规律的一个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力争使学生掌握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在能力上的创新,且在数学活动中反映这一思维品质。然而,一些固定的数学解题思路,容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固定习惯,使用固有的方法进行综合、推理、类比等来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向惰性倾向发展。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从数学教师开始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秉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大胆突破,在创新和变革意识中建立创新的教学原则。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有没有创新,问题不在于别人是否提到他们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是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案。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科书,并有效地管理教材,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知识,把新的问题带进教室,和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使学生用更多的方式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为了使学生积极地寻求知识,创新教育活动,必须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合作,使教师、学生随时互换角色并进行动态变化,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大有裨益。

三、培养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途径

1.驱使学生创新,维持学生长久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出示使学生能够接受的中等以下水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经常出示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和科学思维,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有意识地来解决、来创新。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合理满足学生的积极心态,培养他们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进取心态,如果学习中屡战屡败,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假如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完全必要的。此外,还可以使用图形的数学之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本身是一些几何形状,是按照数学理论产生的,也有一些几何形状的组合,这一切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尽可能在生活中,把美的图形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然后应用到最先进的图形创作和生活空间设计之中,产生共鸣,使他们有一种欲望——创作图形美,创新能够驱使他们保持长期兴趣。

2.努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们常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教学的成效。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关键。为了使学生积极寻求知识、创造力,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支配的旧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对话和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发现、欢乐,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发言,表达他们的意见,并发表独立意见的勇气倍增,或者修改别人的想法,或者将几个更好的主意集合重新想出新的主意,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3.在快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功不可没。初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能力时,宜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让学生体验创新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过程,以促进创新。如在讲授《圆与圆的关系》时,你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显示位置圆的例子,如轻型摩托车,豪华车品牌,工厂较复杂的带传送机关的带子等设备,人们体育锻炼的呼啦圈等;在进行有理数教学时,可以把在教学实验中类似的细胞分裂,变成直观的游戏。此外,还可以创建新的、惊奇、幽默、谈话和其它教学情节,丰富教学方法,教导学生参与创新和激情的全过程,激发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在教学效率的提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灵活思考

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需要体现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感知全部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教学中,让学生准备八个小棍子,取用任何三个小棒,把两者依次连接,看它们是否可以拼出三角形,反复尝试,组合可以拼成倒三角,由上面的操作,想想它们倘若形成一个三角形,那两侧任意长度和第三边有什么关系。所以你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总结出结论,然后在实际动手中操作。这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提高。

【参考文献】

[1]樊虎军.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03

[2]闫冰.浅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

认识能力培养 篇12

1 360度反馈的涵义与直接作用

过去2 0年,在全球一流组织中,领导者发展 (L e a d e r Development) 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潮流就是360度反馈的广泛运用。几乎所有《财富》全球500强公司都在使用或准备使用这种方法。美国著名学者Day分析认为,360度反馈的流行与人们日益认识到自我觉察对于个人及组织成功的重要性有关,也与它作为一种发展工具的有效性有关,与它实施起来的方便性有关,与许多“最佳公司”大量使用该方法有关,还与经济社会的变迁使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员工 (智力资本) 才是组织最大财富有关。

360度反馈也称多来源反馈、多渠道反馈和多评价者反馈,其基本涵义为“从全方位的视角系统地收集关于某个人表现的观点”。360度反馈典型的评价者包括同事、直接下属和直接上司,有时也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客户和供应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家属。美国联邦政府领导力发展项目使用了360度反馈,联邦政府人事管理办公室把该方法界定为:通过对项目参加者的上司、同事和下属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关其领导技能的全面资料;多来源反馈报告以图表和叙述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揭示反馈对象工作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作为制定个人学习与发展计划的基础。在使用360度反馈时,通常情况下,会有一名咨询帮助项目参加者分析反馈报告。咨询师熟知所使用的特定测评方法,他们能够帮助项目参加者理解各部分得分的含义。实施360度反馈项目的过程一般包括八个关键步骤:明确在组织内部进行反馈的对象、确定目标受众、选择适宜的360度工具、内部沟通、数据收集、反馈数据、解释数据和为参加者设计学习与发展计划。

360度反馈最显著的发展作用是增强反馈对象的自我觉察。领导者自我察觉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改善他们与上司、同事和下属关系的质量。360度反馈有助于促进个人在情感维度和精神维度上的能力发展。通过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个人可以觉察他人对自己各种行为的全面印象,他们对这些行为的反应及评价。360度反馈过程促使项目参加者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促使他们审视和反省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接收反馈的过程中,项目参加者有可能增强对自身的认识,同时获得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契机,因为,面对负面评价和批评性意见,他们需要管理负面情绪,做到心平气和、正确对待。项目参加者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将为其行为的改善奠定坚实基础,当然,反馈对象要实现对报告所显示不足之处的改善,离不开组织提供诸如教练、指导等学习安排作为后续支持。

2 360度反馈中的发展要素及需要强化的要素

自世纪之交以来,为应对知识经济的复杂挑战,组织领导力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者共同体的一个共识是,组织领导力发展以领导者能力提高为基础,其路径框架为:分别在实体、关系与情景层次上增进组织的人力资本——组织成员个人领导能力的总和、社会资本——存在于组织各种关系网络中的价值和组织资本——组织文化和制度安排蕴含的价值。

可以看出,按照这一框架,360度反馈对提高组织领导力有明显价值。360度反馈直接促进领导者和后备人才情感、精神维度能力的增强,与组织中人力资本的增进直接相关。360度反馈对组织的社会资本发展也有贡献,因为,有效的360度反馈能够促进信任建立,而信任能够促成有效团队工作必需的人际合作。具体而言,360度反馈可以在两个方面优化人际关系:第一,如果能够专业且敏锐地处理反馈过程,将引导项目参加者形成信任他人的倾向;第二,反馈帮助项目参加者认识到自身在人际关系的不当之处和令人误会之处,由此引发的内心反省和行为改善直接有利于建立和重塑诚信。一个领导者和后备才人普遍诚实、信用的组织无疑具有社会资本优势。

360度反馈之所以流行与它所蕴含的发展要素密不可分。跨国领导教育机构创新领导中心 (CCL) 长期致力于组织领导力发展专业服务,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培训各类组织的领导者超过2万名。总结实践经验,CCL得出了一个有助于提高领导者能力的发展型经历框架——CCL发现,无论是怎样的经历,只要包括了评估、挑战和支持三方面的因素,就会对领导者能力提高具有正面影响;有些经历可能只具备三要素的一种或两种,也具有一定的发展作用;当同时具有三种要素时,这些发展型经历是最有效的。在帮助领导者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型经历三要素具有两个方面作用:第一,激励领导者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于挑战、学习和取得进步;第二,为学习提供全新的信息、提供观察的视角和互动的机会,它们引导领导者形成对组织内外部情景、目标和任务的新认识。

在发展型经历视域下,360度反馈之所以能促进领导者能力提高,主要是因为它包含着强有力的评估要素。360度反馈首先是一种评估方法,它产生的数据具备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正式;二是采取了多视角观察 (Multiple Perspective) ,这两个特征确保了数据的充分性。与此同时,360度反馈对项目参加者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在360度反馈过程中,来自反馈者的意见能够促使项目参加者反思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社会 (交流) 技能和洞察力,这是他们进一步的聆听、共情能力的培养和行为变化的起点。如果反馈导致变化,再反馈导致再变化,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参加者将在挑战中不断提高能力。

依据发展型经历框架,要做到让360度反馈有效促进领导者能力提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营造支持氛围。既有项目实践显示,以下措施能增强360度反馈的支持作用:第一,对反馈数据保密,从而建立让项目参加者感到安全的学习环境;第二,让经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帮助项目参加者分析反馈数据,并指导他们制定学习和发展计划;第三,作为直接汇报对象的上级领导接纳 (Buy-In) 项目参加者的学习与发展计划,做出优先性排序安排,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的学习活动;第四,提供教练、指导、工作任务指派等安排,扩大项目参加者在岗学习的范围;第五,在正式的360度反馈过程结束之后,帮助项目参加者制定和实施接收持续反馈的计划。总而言之,360度反馈包含了堪称完整的评估要素,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要素,但这一方法本身缺乏支持要素,需要通过组织干预的方式进行添加。案例分析显示,那些成功实施360度反馈的组织通常在项目中安排了评估、挑战和支持的恰当组合。

3 对国内组织的提示

组织资本通常蕴含在组织文化、组织的各种制度安排和非正式习惯之中。关于360度反馈与组织资本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共同体倾向于,360度反馈有可能促进组织资本增进,而有效实施360度反馈首先需要组织文化和制度安排的支持。如果在实施360度反馈之前组织不具备一种开放、参与和相互信任的文化,360度反馈很难成功,也就无从对组织资本增进有所贡献。在一种强调开放、变化和发展 (而且这些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的组织文化氛围中,360度反馈最有可能对领导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时至今日,采用内容与程序符合通行标准的360度反馈的国内组织数量还很少,但近年已有国内组织360度反馈数据失真的报告。360度反馈在国内组织中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一个组织内部关系质量不高,人与人相互不信任,办公室政治盛行,高管人员言行不一,是不具备把360度反馈用作领导者培养与领导力发展方法的基础条件的。因此,国内组织在运用360度反馈之前,需要审视自己的组织文化与制度安排是否能够提供相应支持。

即使在组织文化与制度安排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准备采用360度反馈的国内组织也需要认识到,运用该方法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能促进领导力发展的360度反馈是以发展为目标的。如果使用者把360度反馈用于管理目的,根据反馈数据对雇佣、提拔或处罚做出决策,已有研究证明,当得知数据结果将被公布于众时,评价人的回答会发生变化;如果知道评估会对他人的直接利益产生影响时,评价人打分会丧失客观标准,这样得到的数据将失真。所以,必须把以管理为目标的360度反馈与以发展为目标的360度反馈分开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以发展为目标的360度反馈信息准确,只有信息准确,360度反馈才能起到发展人的作用;第二,由于360度反馈通常被作为使用多种发展方法的领导力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很难把360度反馈的效果从项目整体效果中离析出来。因此,美国学者Bracken等人建议采用一种评价方式:组织从整体上最终确定,主动的360度反馈是否在足够多的成员中引起了集中而持续的行为变化和技能发展,从而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第三,有效的360度反馈不仅是一时之选的工具,而且是培育持续的行为变化和技能发展的过程。如果有关组织并非一次性地使用它,而是在长时段发展过程中运用该方法,将获得更加显著的绩效。

参考文献

[1]DAY, D.V.Leadership Development:A Review inContext[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0 (4) .

[2]U.S.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Definitions forMethods Used to Deliver Course Content[EB/OL].2008.2.15 http://www.opm.gov/fedldp/definitions.aspx.

[3]MCCAULEY, C.D., VANVELSOR, E. (eds.) .The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Handbook of LeadershipDevelopment (2nd ed.) [C].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4.

上一篇:方式与策略下一篇:PTN的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