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教学模式

2024-07-23

1+2教学模式(精选12篇)

1+2教学模式 篇1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辽宁科技大学高职学院在教学中率先进行了“2+1”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2+1”教学模式改革及其意义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一直沿用类似本科的教学模式, 用2.5年进行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0.5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突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办学特点。而“2+1”教学模式, 是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 用2年完成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用0.5年综合实训, 0.5年顶岗实习, 也称“2+0.5+0.5”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 更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模式, 改变了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1], 更加突出了高职“学中干、干中学”的教学特点,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营造了仿工厂的学习环境, 建立了一种循序渐进的从校园到岗位的学习和适应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角色意识, 为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创造了条件, 并适应了现代企业的招聘特点。

2“2+1”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学习环境不断变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2+1”教学模式的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渐渐过渡的, 从教室到实验室, 再到综合实训室, 再到实习岗位, 最后到工作岗位, 而教师的教学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 从单一地讲到边讲边演示, 再到边做边指导, 最后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学习环境和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

2.2 更加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1”教学模式下, 学生有1年岗位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在综合实训阶段,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就业岗位群与就业岗位要求为导向, 进行项目化教学, 这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工厂或车间的环境, 学生扮演“项目负责人”、“项目工程师”等角色,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顶岗实习阶段, 已经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可以到就业单位实习, 其他学生可以到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这样, 为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提供了提前适应本企业环境的机会, 为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提供了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岗位学习环境。在学生毕业时, 学校为企业和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一个毕业生, 更是一个有一定职业能力的技术工人。所以, “2+1”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适合现代企业的招聘需求。

2.3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

综合实训阶段的项目化教学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和正确答案, 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2+1”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高职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1”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在综合实训中, 教师只提供项目的框架和参考材料, 对具体的实训方法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资料, 搜索文献、寻找方法和设计方案等, 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把关, 指出不足与遗漏[2]。这种项目化教学, 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并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在“2+1”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 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项目的开展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后深化理论, 再指导下一次实践”的过程[2], 是一个“学中干, 干中学”的过程, 也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适当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 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避免理论的片面化和局限性。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应做到对学生全面、合理的评价。“2+1”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理论考核、项目考核和顶岗实习考核三方面。理论考核主要采取开卷、闭卷、课程论文等形式, 考试难度要适当, 范围要全面。项目考核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 每个项目组会得到该项目的成绩。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教师给予的成绩;学生小组的自评成绩;若现场教学, 还需有专家评价的成绩。项目的实施过程, 是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操作步骤、涉及内容多少等因素, 可以制定不同的得分权重。同时, 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素质考核因素。顶岗实习考核主要由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和学校抽查给出的成绩构成。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态度给出, 学校应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并根据检查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4 结论

“2+1”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2+1”教学模式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4.1 如何落实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

“2+1”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学校应与当地某些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友好的实习合作关系, 是实施“2+1”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否则, 0.5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将流于形式。

4.2 教学项目设计应科学可行

综合实训阶段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科学可行。教学项目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训练与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衔接, 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 教学项目的设计, 应当是慎重的、集思广益的[3]。

4.3 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2+1”教学模式不但要求教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可以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3]。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比较缺乏实践经验的硕士研究生, 所以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如果学校没有配套的硬件教学设施, “2+1”教学模式也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王懿.浅谈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 2008, 4.

[2]汤晓, 朱建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08, 31.

[3]洪霄, 付彬, 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6.

1+2教学模式 篇2

甘肃中职生读研不是梦

4月19日,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全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座谈会上获悉,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省将逐步建立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人才培养路径,以“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将全面启动,今后我省中职生考研将不再是梦。

根据这一发展思路,省教育厅决定从2013年起,在我省高等学校和有关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会上,教育厅职成处、发展规划处、高教处、省招生办公室等部门进行了系统严谨地讨论,为我省中职生今后的就业求学探寻出一条更完善的路。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起,在我省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有关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开展“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即:“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试、考核,到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学习2年,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获得高职学历”。各高等职业院校、中职学校按照专业相近、教学计划统一制定,分段培养的原则,实行自愿组合。

职教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由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参照中高职“2+2+1”一体化改革方案,联合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着手进行“2+2”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方案的制定工作,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核、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结合今年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的“专升本”考试,于2014年初开展。具有硕士培养资格的本科院校,积极开展职教本科后应用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今后面向职教本科生的本科院校中对升入本科院校的职教学生,本科毕业后参加一年一度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此项改革从2013年底由本科院校研究职教本科后应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2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 翻译 教学 课程模式

引言

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各行各业对既懂业务又懂外语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而目前相关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优秀翻译人才的匮乏。我国高校翻译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翻译能力概念不明晰、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陈旧等问题导致翻译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且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翻译训练力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就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翻译教学的目标、翻译能力的培养及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

1.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两个专业,一是传统外语语言学专业的翻译方向(硕士层次),二是翻译硕士专业。前者重点在于掌握研究方法、熟悉研究理论,后者重点在于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成为专业型人才。但在实际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中,两者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区分并不十分明确。在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中,依然存在教学上学术化倾向严重、学习者翻译实践强度不够等问题[1]。

1.2翻译能力概念不明晰

狭义的翻译能力主要指传译能力,广义的翻译能力,除传译能力之外,还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概念,即学外语就一定会翻译,在教学中着重于学习者语言互换能力,对于翻译能力和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视相对薄弱。事实上,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方面:语言知识、翻译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2]。在教学中应予以综合考虑。

1.3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陈旧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口笔译课程的设置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的,开课时间为三个学期,课程教学内容倾向于进行听说读写各方面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包括翻译的基础理论、翻译的方法与策略的讲解,但极少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翻译工具的使用知识。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多于实践。

2.“1+1>2”翻译课程模式

“1+1>2”的课程模式指以翻译专业课程为主、应用性课程为辅的课程模式,它能结合应用性课程的特色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提高高校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

2.1理论与现实依据

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是不仅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要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翻译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翻译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又要注重翻译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翻译实践教学中,翻译课程应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形成“1+1>2”的课程模式,并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质量。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外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听说读写课程设置贯穿了整个语言学习过程,翻译课的设置整整贯穿了本科的两个学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翻译专业领域的文章时,经常会译出译者看不懂、读者读不懂的译文。我们认为,要提高翻译人才的水平,不但要重视高素质基础性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培养。

2.2基础性人才和专业化人才

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区分基础性翻译人才和专业化人才的概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针对的是基础性翻译人才的培养,而专业翻译教学针对的是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翻译实践和应用能力,对翻译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更高。“1+1>2”的翻译课程模式主要是针对后者,旨在培养适应翻译行业需求的翻译人才。如陶瓷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陶瓷专业用语的学习,提高专业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将翻译策略和翻译工具运用于陶瓷相关行业的翻译实践中,从而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3关联课程+翻译课程

翻译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也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3],口笔译课程必须与其他关联课程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专业+特色”的翻译人才,其他关联课程如商学、法学、教育学等课程。本文将关联课程主要分为文学类课程和应用性课程。

2.3.1文学类课程+翻译课程

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为避免译者对译入语的误读和译文的失真,在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应开设包含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中西文化对比等文学类的课程,以弥补学习者在文化方面的欠缺。

2.3.2应用性课程+翻译课程

翻译按照所设题材内容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4],后者主要涉及工程类、医药类、法律类、经贸类等内容,相对于文化课程而言这些课程应用性更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翻译人才需求更多,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不只局限于文学翻译,因此,翻译教学应着重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改变“知识+知识”的简单模式,逐步走向“语言+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通过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逐步了解翻译的性质、规范和标准,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反思,重新认识个人翻译素养;二是通过实际翻译任务的完成,学习者在团队中共同完成或个人单独完成一项翻译任务,在初译、修改、审阅、定稿等一系列翻译输出流程中,提高个人翻译实操能力。

2.4翻译专业的本土化

翻译专业本土化,可考虑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本地化课程或内容,以适应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为例,在本地外语课程设置中,除翻译方法论的学习外,还应开设陶瓷文化、陶瓷简史等课程,开设“翻译课程+陶瓷文化课程”为例的“1+1>2”的课程,将翻译教学与陶瓷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将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作为语言技能培养的文化背景,突出“语言能力+文化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3.“1+1>2”课程模式下的翻译教学

3.1输出驱动理论

文秋芳教授指出:“听和读虽然是基础的、首要的,但没有说、写、译的外化活动,听懂和读懂内容外界无从知晓。”由此可见,译是语言输出的最高形式的表现,通过翻译中的输出活动,可以促使学习者意识到个人在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及翻译能力上的缺陷,并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有效的输入和输出。在“1+1”课程模式下,由于关联课程的应用性较强,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在语言能力、翻译能力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缺陷,在“译”的输出驱动下,提高语言输入的质和量,从而达到提高语言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3.2教学改革

应力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题模式转变。教师可根据翻译材料涉及的专业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逐步显现学习者在翻译实践联系中的主导地位。关于教材的选择,教学单位应挣脱教材的限制,采用实用翻译案例为教材。通过设置多样的课堂活动,使翻译能力的检验具体化,其具体化可通过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活动实现有效输出,如现场翻译、小组讨论、演示报告、译文修改、师生点评等。

3.3翻译软件和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发展和计算机软件大量使用的当今社会,大量翻译任务不单纯依靠人工完成,可以借助人与计算机的合作完成,以提高翻译的效度和译文的准确度,满足社会对各种信息量的需求。高校及各人才培养机构须考虑翻译课程和机器翻译软件应用课程的结合,形成新时代下的实现“1+1>2”课程的又一新途径,即Android翻译学习软件应用课程和翻译课程的结合。它可以促进一些新的Android翻译学习软件给翻译教学和学习带来新的体验。通过结合翻译实践,增强翻译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译者翻译习得的获取过程中,真正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结语

“1+1>2”翻译课程模式的构建,其理论依据是加强翻译教学中的输出以驱动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升,与传统翻译教学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明确“专业知识课程+翻译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力求翻译教学实践多于讲授;其次,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通过翻译实践活动,如瓷博会中的实习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质量和译者翻译习得进行具体检验。因此,“1+1>2”翻译课程模式的构建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40-45.

[2]罗丹婷.从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浅议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的建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6):110-112.

[3]肖维青.技术合作专业化—蒙特雷国际翻译论坛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1(4):42-46.

[4]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1):52-54.

1+2教学模式 篇4

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我校也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 进一步确立以市场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根据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需要, 调整专业结构,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 从2001年开始机电专业“2+1”模式的尝试。机电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 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最后一年到企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技能培训。“2+1”学制是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 学校与企业结合, 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参加厂企工作结合, 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结合, 学生的培养与使用结合, 为企业对口培养实用型人才。

一、“2+1”模式的优势

通过“2+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 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 有利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使办学贴近市场, 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知识转化成实用技能, 快速地实现了学生到员工的转换, 缩短了毕业上岗的适应期, 其优势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工学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方案, 紧密

结合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 以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实际上是按照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订做的办法, 它使学校专业定位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培养方向、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等工作, 从而使教学改革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 增加改革的力度,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2. 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

师到企业去锻炼, 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理论性, 更应具有实践性。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技师等技术人员长期合作, 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 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3. 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 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

虽然我们要注重校外基地建设, 广开渠道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到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去锻炼。但也不能忽视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实习环节都推到企业去。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 落实了电工基本技能实习和机加工、金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结合所学课程, 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 建立以结合所学课程, 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水平的训练基地。另外, 还可以强化职业技能, 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 使学生在学期间就取得一定的上岗能力。

4. 在合作过程中, 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

习设备和实习场地, 企业生产现场也是进行教学的场所, 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更实用, 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通过进入企业的培训和顶岗实习以及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 很快适应了岗位工作的要求, 融入企业并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毕业生可以在不同工种得到机会训练和发挥,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选择发展空间较大。另外, 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加强专业建设,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落实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 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二、“2+1”模式教学过程改革

1. 课程体系改革。

以教学大纲、国家《技术工人等级标准》为准绳, 以市场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 以实用为准, 够用为度为标准, 进一步解放思想, 打破传统, 不拘一格,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删减那些陈旧、落后的理论性过强, 实用性不够的理论基础课程, 增加先进、实用性强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相结合。

2.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原来三年制改为二年制,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要坚持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 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专业课为专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原则, 针对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有效重组, 把个别实训项目安排到实习单位, 结合地方产业自编教材或增加教学内容。例如讲授《电力拖动和控制》增加当地支柱产业石材加工业的石材机械控制的内容。

3. 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要, 调整专业结构, 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要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半工半读, 分阶段完成学业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 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转变办学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4. 积极引进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

调入、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 把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这样既可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也利于老师了解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教学水评。

三、“2+1”模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 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 (工种) 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 避免学非所用。

我校结合我们当地支柱产业选择石材加工和石材机械生产企业;世界著名硫都云浮硫铁矿集团公司;以及珠三角著名大企业签定实习协议。

2. 选择讲诚信、社会信誉好、诚信度高、企业文化氛围浓厚的大、中型企业。

因为, 学生是到企业顶岗实习, 只有选择这样的企业, 才能对学生的技能提高、强化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陶冶情操等方面有较大的帮助,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3. 选择能接纳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

由于学生是到企业顶岗实习, 并非推荐就业, 因此, 应选择能接纳顶岗实习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这样有利于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指导、教育和跟踪。

4. 签定有关协议明确责任。

通过召开学生动员会和家长会做好细致的组织发动工作, 提出具体的实习纪律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 学校应与学生、学生家长、企业签定有关协议, 明确各方的义务、责任, 切实保护好各方利益。

5. 做好安全保障。

实习前需进行相应的三级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生产操作规程、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实习过程中还应结合实习项目进行相应的文明生产教育, 通过实训实习建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学生必须具有安全保障, 学校要求学生或实习单位办理相应保险种类。

6. 选派好指导教师。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实质上就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与强化, 因此, 学校要选派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除要完成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外, 还要肩负与企业的沟通、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学生情况跟踪等责任。

7. 制定好顶岗实习计划。

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大纲, 对实习的岗位和要求以及每个岗位实习的时间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按《技术工人等级标准》, 学校实习教学计划, 岗位 (工种) 、专业特点, 制定顶岗实习的实践计划。、同学们在外面实习, 学校从联系实习基地开始, 到送同学们去实习点, 包括不定时到实习单位巡查;打电话到实习单位了解同学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与同学们保持联系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把产生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

8. 学生成绩考核。

在顶岗实习期间, 对于同一个人来说, 可能要从事多个与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岗位 (工种) 的工作, 因此, 对于学生成绩考核, 每个岗位 (工种) 都要进行, 最终由带队老师和指导师傅综合评估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考核。

9. 学生顶岗实习完毕后, 学校还应该根据学

生、顶岗企业的意向, 双向选择, 对毕业生做好就业推荐工作, 因为, 学生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毕业。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综上所述我校在实施“2+1”教学模式中, 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这是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巩固和延伸, 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提高就业率。学生在生产线上实践, 提前感受企业管理理念, 快速地实现了学生到员工的转换, 缩短了毕业上岗的适应期, 对于增强协作适应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操作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的毕业生同时受到企业的欢迎。与此同时,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还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大大缓解了学生因上学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摘要: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列出学校机电专业实行“2+1”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机电“2+1”模式在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的方法、要求;具体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方法、措施。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解析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效地解题。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

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①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

②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定理的证明。

③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教学情景: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

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

大距离(如图1所示,图中AB的长度)。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

试解决。

学生1—方案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

C一点C(如图2),用卷尺量出AC和BC的长,用

测角仪测出∠ACB的大小,那么△ABC的大小就

可以确定了。感觉似乎在△ABC中已知AC、BC的长及夹角C的大小,可以求AB的长了。

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

学生2—方案2:在岛对岸可以取C、D 两点

(如图3),用卷尺量出CD的长,再用测角仪测出

图中∠

1、∠

2、∠

3、∠4的大小。在△ACD中,已知∠ACD、∠ADC及CD,可以用正弦定理求AC,同理在△

BCD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C。那么在△ABC中,已知AC、BC及∠ACB,似乎可以求AB的长了。

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②求异探新,证明定理

问题2:在△ABC中,∠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2+b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3:在△ABC中,如图4,过C作CD⊥AB,垂足为D。

在Rt△ACD中,AD=bsin∠1,CD= bcos∠1;

在Rt△BCD中,BD=asin∠2, CD=acos∠2;

c=(AD+BD)=b-CD+a-CD+2ADBD

= ab2abcos1cos22absin1sin

2=ab2abcos(12)

ab2abcosC2222222222

AD图

4学生4:如图5,过A作AD⊥BC,垂足为D。

则:cADBD

22222bCD(aCD)

ab2aCD

ab2abcosC22222A图

5学生5:如图5,AD = bsinC,CD = bcosC,∴c=(bsinC)+(a-bcosC)= a+b-2abcosC

类似地可以证明b= a+c-2accosB,c= a+b-2abcosC。

教师总结:以上的证明都是把斜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以上的证明还不严密,还要分∠C为钝角或直角时,同样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2 22 2 22 22 2

2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师:在前面学习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种,我们用向量法比较简便地证明了正弦定理,那么在余弦定理的证明中,你会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6:如图6,记ABc,CBa,CAb则cABCBCAab22(c)(ab)

22ab2ab

222即cab2abcosC

cab2abcosC222A

图6

教师:以上的证明避免了讨论∠C是锐角、钝角或直角,思路简洁明了,过程简单,体现了向量工具的作用。又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AB长度又可以联系到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你会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由向量又联想到坐标,引导学生从直角坐标中用解析法证明定理。学生7:如图7,建立直角坐标系,在△ABC中,AC =

b,BC = a.且A(b,0),B(acosC,asinC),C(0,0),则 cAB22(acosCb)(asinC)

2222 ab2abcosC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平面几何知识、向量法、解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余弦定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③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余弦定理及推论的构成形式,思考用余弦定理及推论可以解决那些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例1:①在△ABC中,已知a = 2,b = 3,∠C = 60°,求边c。

②在△ABC中,已知a = 7,b = 3,c = 5,求A、B、C。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两类最基本问题,既①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内角。

④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的证明,从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究,得出的余弦定理无论在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中都成立,勾股定理也只不过是它的特例。所以它很“完美”,从式子上又可以看出其具“简捷、和谐、对称”的美,其变式即推论也很协调。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数学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造化之神奇,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掌握公式特征、结构及其他变式。

⑤作业

第1题: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继续要求学生扩宽思路,用正弦定理把余弦定理中的边都转化成角,然后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推导证明。而这种把边转化为角、或把角转化为边的思想正是我们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第2题:在△ABC

中,已知abB45,求角A和C和边c。

华龙酒业:“1+2”模式打天下 篇6

华龙销售的酒水并无特异之处,其核心在于“1+2”商业模式。创始人翟山认为,这不仅是华龙的独特性,也是公司做大的保证。“1”就是全国连锁,厂店直营;“2”指的是中国名酒+进口葡萄酒。前者是经营方式,后者则是华龙的主销商品。

成立21年来,华龙一直在走连锁的路子,但头15年,门店一直处于自然增长,数量增加并不快,从1990年在大庆开设第一家店算起,到2005年仅有10家店。2006年后,华龙的扩张开始提速,到2010年底拥有了25家连锁门店,全部为直营,地域范围也从原先的黑龙江省内,扩张到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

作为一家区域性的酒水经销商,今年将是华龙的一个转折点,其全国布局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这得益于公司不久前完成的第一轮融资,引入了4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PE资金。“我们今年除了在哈尔滨再多开3家店之外,确定要进入的城市有佳木斯、绥芬河、沈阳、大连、天津、石家庄、北京、上海、宁波、成都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翟山对这些地名如数家珍。

为了加快开店速度,华龙今年打破单一的直营模式,开始做加盟,年内将在全国挑选出20家加盟店,再加上新开的20家直营店,到今年底华龙的门店数量将达到65家。明年,华龙计划再增加70家门店,两年之内将连锁店数量提升到200家,5年之内预计达到500家。10年之内达到1000家,上限则是2000家,成为酒水连锁行业的国美。

在华龙的所有门店中,主营都是中国名酒和进口葡萄酒。翟山说,华龙已经成为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剑南春、舍得、水井坊和郎酒这中国7大名酒的一级代理商和批发商,因为没有中间环节,所以能给消费者更实惠的价格。而进口葡萄酒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从2010年起新增加的品类,目前在销售的有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智利等7个国家的近150款葡萄酒。华龙对进口葡萄酒的目标显得雄心勃勃,力争3年内销售额过10亿元,进入行业前三名。

1+2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2+1+1”培养模式,市场营销流程

目前, 我国众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已开始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比如安排不同形式的实习,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或者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这些实践大多流于形式, 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此现状, 既满足不了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 也使学生难以较快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而增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以上问题已成为高校办学和学生就业的“瓶颈”。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办学观念, 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最终形成全新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2+1+1”培养模式的概述

所谓的市场营销人才“2+1+1”培养模式, 是指营销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在具备一定知识和素质后, 第三学年到企业工作一年, 第四学年再回到学校学习一年的培养模式。

采用这一模式可以彻底改变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营销人才脱节和高校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状, 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形成全新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学生、企业和社会的三赢。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 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营销专业基础知识, 为到企业从事营销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在企业从事实际的营销工作, 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营销专业知识,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在实际工作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领域。

二、采用该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

要想顺利实施市场营销人才“2+1+1”培养模式, 就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 建立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

拥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施“2+1+1”培养模式的必备条件。我们通过对企业的调查, 了解许多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还是很欢迎在校大学生来公司长期、稳定的工作。此外, 通过与企业签订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 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 这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2. 解决教学计划的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问题。

由于教学计划是按照四个学年安排的, 学生到企业工作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获得学分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第三学年以后多数都是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采用考查形式, 由授课教师布置题目, 学生带着题目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去研究, 最后完成的成果以论文或者策划方案的形式提交。

3. 做好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问题。

以上规划必须取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许可, 因此务必做好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尤其是教学计划安排发生变更后, 必须要与教务处做好衔接工作, 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三、“2+1+1”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

该种模式的具体实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1. 学生选拔工作。

选拔原则:自愿、择优选拔方式:在第二学年的下半学期由学生向学院提交书面申请, 经过学院按照选拔标准审核批准。选拔标准:品学兼优, 在校期间平均成绩8 0分以上, 没有重修记录。选拔比例:在试点期间严格按照每个班级不超过全班总人数1 0%的比例进行选拔, 确有特别优秀的, 可以在年级内进行调剂。

2. 实习指导教师的落实及职责。

实习指导教师由系上推荐专业知识过硬, 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候选人, 学校 (院) 进行审核后确定最终人选, 每个实习指导教师一次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实习指导教师全面负责学生在单位的实习指导工作, 每周指导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 每月至少约学生进行一次当面指导。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按照实习指导的周数进行计算。

3. 实习单位的确定。

实习单位的选择标准:实习单位必须是正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从事正当的经营活动, 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与实习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学校 (院) 与实习单位签订正式的协议, 校方负责提供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单位工作, 并处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业问题, 实习单位负责提供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并且根据岗位提供相应的薪酬。

4. 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要求。

学生在实习单位工作为期一年, 在此期间要服从实习单位的管理, 不得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席。学生在实习单位通过工作实践来学习市场营销流程, 主要包括:市场分析 (环境分析、市场分析、企业分析) →经营计划 (定位计划、战略计划、策略计划、保障计划) →市场运作 (渠道运作、促销运作、储运运作、服务运作、信息运作、货款回收) →销售控制 (销售分析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渠道控制) 。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学习市场营销流程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工作岗位, 学生采用轮岗制, 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工作岗位。学生通过工作实践, 应该达到熟练掌握市场营销流程各个环节工作的目的。

5. 学生在实习期间学业完成的方式。

1+2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实训性教学,校企合作

白云学院贯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学宗旨,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中的“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2+1”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2”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教学设计两部分。2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前2年集中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我国职业教育中, 学科型教学体系沿用了几十年, 进入九十年代后,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办学的得失并借鉴和吸取了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提出了“能力本位”的思想, 注重和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一次飞跃。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职业综合能力, 既包括从事某一项职业所需的各种专项能力, 也包括适应社会和岗位职业变换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协作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了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劳动者的特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了职业素养的专业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不仅要靠理论教学, 更要依靠实践教学。因此, 2+1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整体架构

2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在课程编排上, 第一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计算机基础、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从业资格技能强化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考试, 获得国家英语应用能力A/B级合格证书、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计算机合格证书、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年着重安排专业课, 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经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适应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力争顺利通过该项考试) ;要求学生通过Excel财务应用、会计电算化、ERP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获得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金蝶用友等主流ERP软件的应用能力证书;通过会计综合实训掌握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 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 总账、分类账、明细账的登记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使学生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全过程, 强化动手能力, 实现零培训上岗。第三学年是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行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制, 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具体制定实施方案

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后, 学生需要在“2”阶段完成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培养职业基本素质, 并取得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2+1”人才培养模式“2”阶段的教学,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专业设置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并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就业率, 充分考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就业质量并举的原则;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

“1”阶段的实践检验工作是建立在“2”阶段专业基础上的, 如果前2年的理论知识不过硬或者与企业需求脱节, 后1年的工作就很难开展, 学生即使就业也未必能适应工作。所以“1”阶段实习就业为突破口促进“2”阶段的教学。

4编写系列实训资料

我们在进行会计实训教学中, 应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在编写实训资料时, 应突出资料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包括设置账户、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填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和分析这一系列工作环节。

5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 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教育要求以岗位能力为导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 才能像医生一样“把脉”、“诊断”和“开处方”;“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才有质量保证。

小学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探究 篇9

1.1 教材广而泛

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深刻意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后果, 因此从管理的角度增加学生的体锻时间。体育课课时从原有的每周2节增加到3节 (水平一每周4节) ;而且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必须开展“体育活动课”, 从而保证学生每天有1 h的运动时间。体育课时虽有增加, 因现有教材体系广而泛, (包含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技巧等) , 如果把上述五大类的运动项目进行拆分将产生30来个小项, 以全年40周计算, 平均每个小项只有一周多一点, 也就是3~4次课的学习时间, 也许今年上的篮球课下个学年才会再次出现, 到那时今年学习的篮球技术也许已经忘光了。这样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学而不精, 或者说未能比较深入地掌握某项运动的技能, 以致无法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外的体锻中, 从而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从事课外体锻的积极性、主动性。

1.2 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挥

就目前的教材体系而言, 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技巧等教材必须按一定的比重安排到一学年的课时中并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重复出现。常常发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接触得很少, 学而不精, 不太喜欢的运动项目却频频出现, 以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学生特长的发挥。

2 实施对策——以松柏二小为例

整合教材内容, 从2011—2012学年开始实行“2+1” (1、2年级是“3+1”) 授课模式。

如何通过我们有限的体育课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笔者学校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 筹集课题经费, 聘请专业教练, 完善学校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在全校推行“2+1”教学模式, 力图对现有的教材、课程安排进行优化整合, 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实用性。

3 实施方法

3.1 推行“2+1” 授课模式

“2+1” (指3~6年级) 或“3+1” (指1~2年级) 教学模式中“2”是指用2 (或3) 节体育课依照大纲内容进行授课, 学习“课标”的内容;“1”是指每个班级每周用1节课来学习“体选课”, 每学年学习一个体育专项。也就是体育课分为常规体育课和“体选课”。常规课按年度由一名体育老师授课;“体选课”, 由另一名专业体育教练授课, 该教练同时带领该项目的校队课余训练。这样, 每个学生有36~40周的时间比较系统地学习该体育项目, 较好地掌握该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希望通过6年的小学体育, 学生能够掌握相应6~7个体育项目的技、战术并加以运用;也希望孩子们能够爱上一个或者几个体育运动项目并经常从事课外体育运动, 让这些体育运动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这样, 学校推行“2+1”教学模式的初衷就实现了。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运动项目特性以及学校的场地设施, 特色项目、地方特色 (羽毛球) 等因素学校统一安排“体选课”的内容和任课教师。

3.2 普及提高相结合

为何中国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巴西的足球、美国的篮球运动等能够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们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在这些运动领域里这些国家人才济济, 不愁找不到优秀运动员, 就像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在我国很难出人头地。而13亿中国人却组建不了一支11人的足球强队。因此, 笔者学校立足于普及, 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专项学习中来。在技战术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班级内部的教学比赛、年段赛、校级比赛。产生一批班级、学校运动“明星”, 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关注该运动项目。以赛带练, 以赛促练, 最终建立该项目的班队、校队。

3.3 配备“阳光体育”器材箱, 学生不至于“无米之炊”

为把“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规定落到实处, 把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的兴趣、专长有“用武之地”, 便于班级开展课余体育锻炼, 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了“阳光体育箱” (有篮球、排球、足球、长跳绳、短绳、接力棒、乒乓球、板羽球、接力棒等) , 足够一个班级的同学分头开展体育运动, 让学生“有米可炊”。

4 结果分析

学校推行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3年来, 笔者学校从中发现一些值得肯定的数据。从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 (每年学生体检结果) 发现:视力低下率、营养不良率、超重与肥胖率逐年呈下降趋势 (见表1) ;肺活量均值逐年上升 (见表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优良率逐年提高 (见表3) , 且近实施实验的近3年与之前的数据相比有明显提高。这是否与笔者学校推行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探究,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相关呢?从家长、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发现90%以上的家长、95%以上的学生对此实验表示支持和喜爱, 只有少数家长、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个别家长和个别学生持反对态度, 这坚定了笔者学校继续坚持开展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的信心, 同时, 也会进一步做好沟通, 让家长了解本实验的意义;帮助那些对此实验不感兴趣的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与兴趣爱好, 积极投身到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探究的活动中来。从学生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获奖人数统计看出 (见表4) :学生获奖人数逐年增加, 比例逐年提高, 比课题实验前的获奖人数、比例都有显著提高。

5 问题与改进

5.1 场地不足

笔者学校占地10 567 m2, 学生2 044人, 运动面积4 980 m2, 人均运动场地不足2.5 m2, 可见笔者学校的运动场地是何等紧张。但是, 笔者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决心并没有因场地的紧缺而动摇, 而是千方百计地整合现有的资源、向空中发展、积极拓展运动空间。先后开辟了跆拳道室、乒乓球室、露天羽毛球场;向社会租借羽毛球场地 (2片) ;扩建一块篮球场地等, 逐步解决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场地建设;投入10多万元用于添置体育器材、每年向教育局申请12万元用于足球、跆拳道、航模项目, 作为专项经费。

5.2 师资不足

由于学校开设“体选课”, 所需的专业教练也就相应增加, 整合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师尚缺4位专业教练, 为此, 学校专门聘请了4位有经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练分别从事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的专项教学与训练, 保证这些教练的工资、福利待遇 (以每人每年6万元的工资标准发放, 含医社保) , 确保他们能安心从教。

6 结语

总之, 笔者学校将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创造条件, 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水平,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为人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家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 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这就对我们国家的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新课标”已经实施15年,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 (场地、师资、管理、资金等) 实现“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让体育艺术“2+1”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厦门市松柏二小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出发, 调整教育思路, 改变排课模式, 整合各项资源,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2+1”管理模式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2+1”,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1+2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铁道通信,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顶岗实习,实训实验

1 “2+1”教学模式适应高职特色

高职教学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发展时间长度很短。处于起步阶段。他区别了以往的传统大专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技能型、实用性。帮助学生增强岗位的相关技能。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可以掌握工作知识与技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工作者。哪么,对于高职的办学就从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理论基础教育,变形为技能型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尝试进行教学的改革。而2+1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前两年为在学校培养,后一年直接走入企业、公司。实地感受工作环境,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够用能用为主,同时培养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素质。这样就对理论传授知识的时间进行了压缩。从而保证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的掌握。当然在学校学习的2年时间内,也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是把相关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再进一步的细化,融入到讲解的知识中。在校学习期间,也会以实验、实训。甚至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技能的锻炼。到第三年,更是考验前两年学习成果的时候。利用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定岗实习,走入岗位。边摸索,边理解、边运用。同时再学习、再熟悉。从而符合岗位的需求。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了高职办学目标,对学生的技能有更进一步的培养。

2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2+1”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获利同双赢。是高职院校办好办优的必经之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扶梯。有了与企业的合作,才能避免走入闭门造车的歧途。不妨设想一下,高职院校不与企业合作,只靠自身思考与资料查阅,就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岗位走向,这在当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下,怎么能精确的摸准企业的走向,如何能让学生拥有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技能。错误的定位与培养,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甚至是大相径庭。那么,学生毕业时如何去应聘工作岗位,如何走向社会,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的新一代人才。2+1模式,从根本上避免了高职院校闭门造车的错误。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建立联系,深度合作。才能让学生在最后一年走入企业,定岗实习,进行锻炼。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更是如此。本专业主要面对的是铁路、高铁、以及相关设备制造部门。通过院校和相关企业的沟通与洽谈。院校老师以身作则,先走入高铁、铁路等岗位进行锻炼。同时也是与这些企业的进一步沟通与合作。所以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采用2+1教学模式,无形中推进了校企合作。

3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2+1”教学模式改革,相应高教委的号召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阶段。省教委教育厅为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介绍了教学发展经验。德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早,毕业生深受社会各个企业的喜爱。而这些高职院校也都是采用了在校学习与技能锻炼组合成为教学整体的方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铁道信号专业也借鉴先进经验,并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采用了“2+1”教学的改革模式。

4 “2+1”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2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目标;群体;阶段化

高职院校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和管理思路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一方面,源自于教育机制方面的差异,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校生涯2年,校外实习1年,班级管理者必须建立对应此种教育模式的班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自主管理意识较为缺失,建基此上的班级,对管理者来说具备一定挑战。本文依托笔者管理实践经验,从三个维度对高职院校“2+1”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阐述。

一、班级目标差异化设置

“班级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其管理目标的时间区间只能以班级存续期间为限”。高职学生2年的在校时间,使得长期的管理目标建构和达成难以实现。因此,依托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班级的特点以及对于学生群体的定性和归类分析,不间断设立中短期目标成为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采取量化评价体系,从学生成绩、综合素质测评、评先选优的量化考核表中评价班级建设。但是,由于学生初期入校分班时产生的随机性和不平衡性,不可避免对考核指标产生一定影響,所以量化考核体系仅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关键是要通过分析不同班级主体组织的特征,如学生来源和组成,学生分类和差异,高考成绩,家庭经济情况,贫困生比例,学生特长爱好等,合理化构建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差异化班级管理目标,使得班级目标激励作用发挥最大化效能。

二、班级群体分类别管理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依据人际交往能力、性格特征和爱好等,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群体,群体特征的明显化,群体与群体间的排他性,使得班级整体的内聚力无形间消弱。准确分析班级群体,实施分类别管理成为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根据笔者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学生群体大致划分为班委群体、中间力量群体、非正式群体三种。

1.带好班委群体。班委是带班老师的左膀右臂,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同时也承担着学生群体“发言人”和“意见领袖”的角色。班委选举阶段,要结合参选学生的德、能、勤、绩状况,予以适当的干预和引导。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强化班委群体的执行力建设,时刻严格要求,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2.鼓励中间群体。中间力量是指除班委外,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学习生活积极向上,与大多数同学关系较为融洽的学生群体。中间力量一般占据班级人数的50%-60%,作为班级管理者,应积极指导、扶植和支持中间群体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比如在班委换届、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活动开展时,多采纳中间力量的意见,使管理工作得到大部分学生的支持。

3.严抓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结合的、成员活动和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的、组织结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缺乏学习兴趣,时常违反校规校纪,对组织建设、班风建设存在一定负面影响的学生群体。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坚持“老师严抓、父母共管”,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动态,抓准群体中的“核心人物”,采取深度谈心方式,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有益的正向引导,拉动徘徊于非正式群体和中间力量的学生向中间力量靠拢。

三、教育重点阶段化设定

高职院校学生大一、大二在校学习,大三离校开展顶岗实习。所谓“阶段化管理”,就是针对“2+1”教育模式,以学年为限,开展重点教育。

1.一年级注重养成管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初入大学校门,长期面对应试教育所积累的压力和束缚“瞬间”得以卸除,目标缺失、动力缺乏和各种自由散漫的问题浮出水面。此时,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军训期间加强纪律管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引导专业学习等,规范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使德行养成、行为养成、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取得实效。

2.二年级注重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尤其是建设优良的学风、构建和谐的校园是大学最高理想和信念体现。”高职学生将三年的课程压缩至两年完成,由于一年级公共课程比较多,很多专业课程就被安排至二年级。在这一年管理过程中,带班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育“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将专业课学习与院系组织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三年级注重就业辅导教育。三年级是顶岗实习的时间。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岗位、自由支配实习时间,也是完成从学生至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渡期和适应期。此过程中,由于家庭、心理的压力以及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就业。带班老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积极帮助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面对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的变化以及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的特点,需要不断开拓班级管理新思路,持续创新班级管理举措,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道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任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万成海.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构建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0:62-63.

[2]杨志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2.18(2):63-65.

[3]王康.社会学词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4]吴立伟 廉枫 苏睿.大学学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61.

1+2教学模式 篇12

“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实行“2+1”模式后,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实践延长,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更需要的是英语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我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率先以08级学生为对象实行分班分层教学改革。

二、分层实施方案

1. 分班分层。

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08级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2+1”培养模式下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开学初就进行口语模拟考试,按照学生的成绩分成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三个层次分班分层教学。高级班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及涉外工作能力,能在旅游或酒店岗位上自如地应用英语交流,毕业时应达到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水平。中级班要求掌握必要的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具有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在就业岗位上能应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毕业时必须达到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水平。初级班为基础层,即只要求完成规定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口头交际能力,能在旅游或酒店岗位上应用基本的英语交流。

2. 考核改革。

以往的考试都是笔试,由于教学改革注重的是英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也改成口语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除了注重考勤和课堂表现外,每个单元的Speaking部分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3. 滚动制度。

每个新学期初实行“滚动制”教学,即根据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综合情况还有期末考试成绩,每个班级的前5名和后5名同学进行调整,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紧迫感,以便于高级班的学生督促自己不能因落后而被调到中级或初级班,而且能调动初级或中级班的同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优势

1. 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

学习者本身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都各不相同,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差距明显,接受外语语言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导致众口难调,教师授课很吃力,却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快班的学生可少受慢班学生的拖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突破教材,学多、学快、学好。慢班学生可受到更多的关怀、帮助,教师能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地应付或是跟班陪读。

2.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异,给教师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们进行了“分级教学”的模式改革,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起点上分别进步,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各层次不同学生,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院高级班的学生普遍都基础扎实,词汇量大,听力和口语都相对较好,但是敢于开口并都能脱口而出的人寥寥无几,说明了学生在高考时都接受了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都学了“哑巴英语”,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保留传统教学必要的讲授内容的同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旅游和酒店知识,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点,而且能对异国文化、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有所了解,以此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拓宽知识面,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初级班和中级班的学生词汇量小,基础部扎实,听说能力较差,缺乏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兴趣和信心,学习方法机械,教学前教师应该做必要的前期调研,了解学生目前英语掌握的程度,学习英语的心态和方法,等等,随时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多运用情感教学,减少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课堂中除了需要讲授的内容外,还要多运用多媒体,生动有趣地“导入”学习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多鼓励学生不怕错误,不害羞,敢于在课堂和课下开口说英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口语锻炼,各层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从刚开始的不敢开口、不懂开口说英语转变为,想开口并乐于开口说英语。

3. 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的水平相差很大,一些教学活动很难顺利进行,为了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一次活动往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师能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而且由于学生水平相近,一些活动的组织也要简单流畅得多。这样就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而除了教学目标的内容外,教师根据各层次不同的学生增加了各种不同的针对性环节,如:课前十分钟表演,上台教授英语小诗歌、小笑话、歌曲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学习英语音标矫正发音等;课后进行英语角、晨读、英语对白表演等活动增加学生兴趣和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4. 有利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

分级教学模式是同一水平的学生处于同一层次,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不断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只抓尖子生的不良习惯,使教师能主动自觉地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和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分级教学是高校“2+1”培养模式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分级教学是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适应了外语学习的规律、外语教学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当然,实行分级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教学法,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正在进一步地研究、实践和完善。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思想,实施差别策略,善于思考,始终坚持创新与改革的理念,努力做到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就一定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道顺, 陆金燕, 孙沅媛, 杨飓, 汪钰, 杨莎等著.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利弊探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1 (2) .

[2]张妍.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3]瞿小平.探讨广东省中职教育“2+1”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科技资讯, 2008, (21) .

上一篇:社会责任战略下一篇:聚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