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2教学设计(共11篇)
窗2教学设计 篇1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3.认识加法与乘法的联系,能轻松地进行加法与乘法的转换。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经学过加法、减法,学生由相同加数相加转换乘法算式有难度,而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引出乘法的运算,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过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乘法。教学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孩子们已经在课前阅读了《数学家阿汤的苦恼》这本绘本,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生:阿汤很厉害,用乘法解决了他的苦恼。这节课,我们也学习阿汤,也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1.谈话导入
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看看魔术师能变出什么? 动态情景图,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每串葫芦有5个,变出8串葫芦;每个笼子里有4只小鸟,有3个笼子;每盏有6个灯泡,有4盏灯。2.提问题
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葫芦?(2)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3)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解决红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葫芦?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会很容易的想到以下两种方法: 1.数一数: 5 10 15 20 25 30 35 40 2.算一算 : 就是求8个5相加多少。5+5+5+5+5+5+5+5=40 师:魔术师又继续变出葫芦,请你算一算“最后一共变出多少个葫芦?” 让学生继续计算,学生感受到这么多数相加太麻烦了,怎样才简便呢?
3.问题导航:自己尝试写出20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 4.交流互学:
问题:1.你是怎么列的?
2.你有什么感受? 3.你有什么办法? 5.展示汇报: 生1:5+5+5+5、、、、、6.点拨助学:
师:根据学生汇报展示的情况予以点拨 个 5 相加,加数相同,也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20 × 5 5 × 20,师:乘号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乘号是根据加号变化来的,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中,20和5叫因数,20个5的和在乘法算式中叫积那20 × 5表示什么意思呢?20表示什么?5又表示什么呢?以此突破乘法意义这一核心问题。生1:20 个 5 相加
生2:20表示20个5,也就是5的个数,5是相同的加数。师:把第一个问题的算式: 5+5+5+5+5+5+5+5=40 8个5相加是多少?改写成乘法算式。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师: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8表示8个5,就是5的个数,5是相同的加数。那8 × 5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8个5相加.(引导学生把上面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加以比较,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看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两个数分别表示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7.小练习,转化乘法算式。4+4+4= 6+6+6+6+6= 7+7+7+7+3+7= 5+8+5+5+5= 通过反例,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来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也就是只有相同加数相加,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达标检测 1.看图列式。2.把盖住的画出来。四.反思悟学
1、谈谈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2、在合作学习中,你都有哪些感受或体验?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5+5+5+5+5+5+5+5=40(个)8 × 5 = 40 求8个5相加是多少? 5 × 8 = 40 因数 因数 积 作业设计: 1.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2.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第5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为学习表内乘法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本节课,通过相同加数相加引出乘法,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以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用学生喜欢的变魔术情景导入,引发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列出算式,让同桌两人合作说说算式分别是几个几相加?这个过程是上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已非常熟悉,难不倒大家。接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20个5相加是多少?”有的孩子开始就写、算,而有的孩子发现太多了,真麻烦!借机让学生合作交流谈谈感受或自己的办法,引出乘法算式。教师点拨:乘号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乘号是根据加号变化来的,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在引入乘法算式时,让学生明白一个连加算式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20和5叫因数,20个5的和,在乘法算式中叫积。通过这个环节突破本节课的核心问题:20×5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也就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相同加数相加非常繁琐,而乘法的必要性。借助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让学生明白两个因数与加法算式的关系。进而明确乘法的含义,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紧跟小练习,在学生进行认识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基础上,接着进行加法与乘法的转换,列举了反例“7+7+7+7+3+7=,5+8+5+5+5=” 通过反例,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来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也就是只有相同加数相加,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大多数学生转换的较好,但是在这里发现了问题,一部分孩子不明白乘法的意义,随意两个数就写出乘法算式,这几个对乘法的意义不理解导致出错,接着又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思考,通过直观的图示列出乘法算式,理解起来简单多了。单纯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进行转换有些抽象,有借助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分水果、分小组等等这些问题,也可以表示出几个几,然后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体验乘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窗2教学设计 篇2
学校: 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
背景: 第六届中国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
时间:2014年10月26日上午8∶30-9∶15
上课内容与过程: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所写的小说———《窗》。
老师:同学们,每一堂课都应该有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投影)———“学习目标”: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说出小说梗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老师:我们怎样去学习呢?以两个“自学指导”来作为学习的支撑。请先看“自学指导”(投影)。请同学们独立、认真、自由地阅读小说全文。6分钟后,看谁能够在1分钟内正确说出小说梗概。“自学”开始。
(6分钟后)
老师:能够说出故事梗概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病房有一扇门和一扇窗,医院里有两个病人,一个病人是靠着窗户,一个病人在旁边,靠窗的病人可以每天看窗外的风景,另一个病人则不能。他们因为身体的某些状况,都不能站立,所以不靠窗的病人感觉很不公平,每天靠窗的同伴给他讲述窗外的故事,不靠窗的病人很向往窗外的景象。后来他靠窗的那个同伴因为突然的病情去世了,他就向院长提出要搬到窗边去,他要靠窗看窗外的景象,后来他终于靠窗了,看见窗外就是一堵墙。
老师:她说得怎么样?谁来给她评价一下。
学生:总的来说不错,但故事还可以更简炼一点。因为这是概括,概括文章的总体内容。
学生:我认为她没有说时间,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老师: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吗?小说的三要素究竟是什么呢?你说。
学生:环境、人物、情节。
学生:这篇小说刻画了两个病人,病情都很严重,这可是很重要的背景。背景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没有病情很严重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环境,就没有下面故事的发生了。因此,这不能省去,必须交代清楚。
学生:后面的情节部分太长了,没有抓住重点。
老师:小说的情节包括哪几个部分?
学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老师:请你说说这四个部分各是怎样的。
学生:开始两人很是融洽,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这是开端;后来不靠窗的病人每天听着靠近窗的病人讲窗外美丽的景致,突然产生了忌妒心,这是发展;不靠近窗的病人在靠近窗病人病情危急时,见死不救,看着室友痛苦地死去,这是高潮;不靠近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安顿在了近窗病人的床上,但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结局。
老师:很好。好,谁来说说如何准确地说出故事的梗概呢?
学生:说故事梗概,重点抓三点:环境、人物、情节。在说情节时,一定要说清楚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老师:很好,今天我们学的是《窗》这个小说,假如明天我们学《门》这个小说,能不能说出故事梗概?
学生:能。
老师:通过第一个“自学指导”,我们已经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看第二个“自学指导”———请再读小说全文,积极思考下列问题:1.小说中“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各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具体文字加以分析。2.通过对两位病人形象的分析,你看到了什么?6分钟后交流,比比谁踊跃,比比谁分析得有道理。
(6分钟后)
老师:会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老师: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彼此交流一下,看一看对方能不能给你启迪、补充,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认识。
(同桌交流)
老师:时间到了,现在能正确回答吗?
(学生都举了手)
学生:我觉得近窗病人很乐观,虽然病得很重,但是他每天都会描述外面美丽的景色,而事实上窗外只是一堵墙,没有真实的风景。
学生:我觉得靠窗的这个人还非常富有同情心,他知道靠门的那个人不能起来,也不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他非常同情他,每天为同伴描绘他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学生:我觉得靠窗的那个病人是一个会分享的人,他能把他想象的这些美好的东西带给别人。
……
老师:大家说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远窗病人。
学生:我觉得远窗的人非常的自私,从第2段“一天下午,不靠窗的病人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体会”,还有第3页的第2段,“但是另一个病人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可以看出他的自私。
学生:我觉得近窗病人病情已经是十分危急了,但远窗病人还在想着他自己个人的利益,不伸手去帮助他,举手之劳的事却没做,最后导致了近窗病人的死亡。我觉得远窗病人十分疯狂。
老师:疯狂?多么犀利的词语。疯狂到极点了,疯狂到杀人了,虽然是间接,但足见其心理变态之厉害,已经失去了理智,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了。很好,很有见地。还有吗?谁来说,你说。
学生:他还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人家帮助了他,他却为了所谓的私利,残忍地把对方杀了。
……
老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各用一个字来对两个人进行概括,你选择哪个字呢?
学生:善和恶。
老师:很好,本文通过刻画善良的近窗病人和凶恶的或者说残忍的远窗病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有忌妒心的时候我们要加强控制。
学生:我们不能因为忌妒别人而对别人不好。
学生:看到了一种社会现象。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他人。
学生:看到了人心的善与恶。本文写的是两个人,实际上写了两颗心,写了两颗不同的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恶心。小说让我们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要做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不要做有凶恶之心的人。
老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老题目,我要考一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想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一个老奶奶突然倒地,你看到之后,你是立即上去扶还是不去扶呢?大家想1分钟,再回答。
(学生思考1分钟)
老师:下面请大家到前面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我不扶,因为我不知道她是善的还是恶的。万一她是恶的话,我就上当了,我就可能被她讹了。
学生:我也是,万一她是故意的呢?
老师:你为什么扶呢?
学生:我觉得是应该扶的。因为每个人的脸上都不会写出善与恶,如果你是善人的话,你去帮助别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还是恶,你都要去帮助她;如果她是恶人的话,你可以用你的善去感化那个恶人的心灵,然后让她变为一个善人。
学生:我会立即扶。
老师:如果她是一个坏人呢?
学生:以后我们会反驳她,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但如果她是好人,我们错过了这个机会导致她受伤的话,我们会很后悔。
学生:如果是我,会思考一会儿再做决定。
老师:我问你,假如跌倒的是你的亲爷爷、亲奶奶,你会不会立即扶?
学生:扶,当然扶。因为她是亲人啊!她不会讹我的。我知道他(她),我了解他(她)。
学生:我认为,不管是谁都应该立即扶。因为真善美来自内心,来自自我,扶与不扶是我的事,讹与不讹是他的事。我们只要是真善美的人,我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我是一个真善美的人,我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我就应该去追求,我被讹了又怎么样呢?扶不扶是我的事,讹不讹是他的事!
(同学们鼓掌)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思想的洗礼。真善美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也不是用来想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的。真心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真善美思想在生活中来践行,好吗?
学生:好。
窗2教学设计 篇3
资料与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原则,选择2010年6~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试验方法:先为患者讲解血糖与饮食的关系,准时监测餐后血糖的重要性,血糖值的正常值范围,本次试验的目的,采用自愿原则,征得患者同意后,让患者记录吃第一口午餐或晚餐的时间并告诉护士,护士分别准时监测患者自吃第一口饭起至餐后2小时的血糖,做准确记录。到规定时间采集患者指端末梢血标本,测定血糖值。
结果
一般资料:本次调查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48~87岁,平均67.64±10.17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9例(47.5%),初中12例(30%),大专9例(22.5%)。病程0~35年。空腹血糖96~217mg/dl,平均133.96±26.93mg/dl,餐后2小时血糖136~285mg/dl,平均199.70±45.84mg/dl。糖化血红蛋白7.92%±1.97%。有1种糖尿病并发症13例(55%),16例有2种以上糖尿病并发症40%。注射胰岛素22例(55%),口服降糖药12例(30%),饮食控制6例(15%)。
对血糖知识了解情况:55%的患者不知道应何时监测餐后血糖。57.5%的患者不能主动准时监测血糖,这其中包括30%的患者知道何时监测餐后血糖,但不能做到提醒护士做到准时监测。62.5%的患者知道最佳的用餐时间应在30分钟之内。5%患者认为控制好空腹血糖重要,42.5%患者认为控制好餐后血糖重要。52.5%的患者不知道应该控制好哪个血糖更重要。
血糖变化趋势:本次调查40例患者中,24例患者的餐后血糖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4例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上升趋势,3例前3次血糖均呈下降趋势,即餐后2小时血糖为峰值,依次是2小时10分钟,2小时20分钟,但4次即餐后2小时30分钟血糖表现为上升趋势。3例自餐后2小时10分钟后呈下降趋势,但餐后2小时血糖不是峰值,5例2小时低,2小时10分钟后上升,而2小时30分钟下降,5例2小时、2小时10分钟呈下降趋势,2小时20分钟升高,2小时30分钟下降。
讨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准确的餐后2小时血糖值与延长时间的差值程逐渐增大的趋势,即时间延长血糖值越不准确,因而得出的结果对临床医生在治疗上就会产生更大的偏差。所以要想得到准确的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注意把握好时间窗。
准确把握好餐后血糖时间窗的应对措施:①加强健康宣教:准确监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促进疾病康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均是相当重要的。②为患者提供辅助设备:护士站也应该备有定时器,因护理工作比较烦琐,且工作量大,很容易因忙碌而忘记了监测血糖的时间,有了定时器的提醒,护士和患者都能把准确把握监测血糖的最佳时机,得到有效的血糖值。③合理安排患者的就餐时间:本次调查发现,从开始准备到出现结果,平均每测一个血糖大约需要1分钟,而一般的内分泌病房大约要有10以上的患者需要监测血糖,甚至更多。
总之,糖尿病病情控制的好壞与餐后血糖的控制是密切相关的,积极有效地把握住餐后血糖的时间窗,为医生提供最新的准确信息,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促进糖尿病患者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马晓伟.餐前与餐后的血糖控制标准.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73.
窗教学设计 篇4
1.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 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3.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教学方法:
1. 诵读法;点拨法 比较、联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2002年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允许写诗歌,可他呢?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她只写了209个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她也因此改变了中国高考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歌送进了坟墓她的诗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我认为,在有人眼里,打开窗帘她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阳光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下面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一起去见证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二 作者简介 三 听课文朗读 1.读准字音
俯瞰()一泓()水禽()斑斓()咳嗽()洗漱()卡住()模型()手肘()扣人心弦()
争奇斗妍()气喘吁吁()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四、整体感知,深入剖析:
1.本篇小说的人物是谁?环境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2.两位病人当时的处境如何?关系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明确:关系融洽开端
2.那么,窗外的世界到底是如何的?文章里是怎么描述的? 参考:“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这些商店的右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3.我们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番景象吗?
参考: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等等 4.这些我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参考:是靠窗户边上的病人讲述的
5.远窗者听了近窗者娓娓动听的叙述是怎样一种感受?
参考:“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6.为什么那一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啊?
参考:生命太美好了,生命是沉浸在苦水中的甜蜜,是漂浮在泪水里的安详,是溅出浪花的微笑生命是宝贵的,又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多留下美好的记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人都强烈渴望自己的生命能长久、平安窗边的病人所描述的景色是那么的有生命力、有生气,对于一个渴望生命、渴望活着的人而言,简直是太诱人了
7.诱人的景象,赋予他动人的渴望;动人的渴望,又令他萌生了可怕的想法什么想法?
参考:“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这是小说中惯用的哪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8.一开始,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也竭力不再这么想但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反而越强烈,“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参考:由对事发展到对人.对窗边病人的妒忌,引发了他内心的私欲或自私心理发展
9、他的这种私欲有没有影响到他的行为呢?下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参考:他见死不救,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一天晚上,他的同伴突然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为什么作者将同伴的死亡过程写得如此仔细呢? 参考:衬托
10.你怎么知道他是见死不救,文章里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这点的句子或词语?
参考:同伴半夜醒来,呼吸急促,两手摸索着救命时用的电铃按钮“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11.身边的生命消逝了,不靠窗的病人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当他如愿以偿地靠在窗边时,小说的结局竟是如此地出人意料
参考:“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尾
五、思考评价、深化主题:
1.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参考: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是不会有春天的,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着的,就象堵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2.为什么死去的病友要编出如此谎言呢?借此,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两位病人吧!
参考: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情,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的心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的阴影蒙蔽了他善良的人性本色,自私扭曲了他对生命的诠释在同伴面前,他显得是多么渺小不堪
3.分析人物形象
靠窗的病人:关爱他人,心灵高尚 胸怀坦荡 乐观向上 心地善良; 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见死不救,冷酷自私 冷酷无情 卑劣可耻 4.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通过心理、动作的描写,将两位病人作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心灵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在对比中“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表现更为突出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本文写一个结局 2.与本文比较哪个更好? 这句话是躺着的病人阴暗追求的必然结局,也是他丑恶令魂的具体物化,含蓄地显示出卑劣丑恶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真亦美的境界.清晰地高诉读者,美丽迷人的公园景色是近窗病人心灵的投影,并不存在与窗外.作者不动声色赞美与批判,凝聚于凝练`冷峻的结尾中,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手法:急停,留白,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作用: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
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七.挖掘主题
本文题目是“窗”,谁能谈一下对“窗”的理解? 内容: “窗”喻指心灵之窗
结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来展开 八.各抒己见
1.假如病房里又住进来一位病人,不靠窗的病人会做些什么呢?
———他可能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新来的病人听,并且告诉他那个自私的人就是他自己以此来赎罪、忏悔
———他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会呆呆地看窗外光秃秃的墙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占这个床位而加害他
———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因此越来越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来告诫人们不可因一时糊涂而遗憾终生
———他会像靠窗的病人一样也每天给新来的病又讲“窗外的美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拥有了什么收获? ——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自私自利,不可做损人利 己的事情
—— 在生活中不应有嫉妒之心和贪婪之 心 —— 给自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更爱他人
九、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我们衷心希望远窗者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病人,建议每位同学写一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很好的生活下去.&82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8226;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宋)
&8226;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着的人,高尚
列夫托尔斯泰(俄)
&8226;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俄)
《窗》教学设计 篇5
课文语言优美,意蕴深刻。开篇从麻雀最日常的姿态写起,它们落脚、翘尾、轻飞……不亦乐乎。接着,是文章最有力量的一个段落,作者极富情感却又不动声色地描绘了麻雀是怎样的活着。文章最后,则在对麻雀平凡生活的诗意的写照中结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4.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麻雀飞行时的不知疲倦和样子的可爱,感受它生活的平凡、忙碌与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词
三、体会麻雀的“忙碌”和“平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6—11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麻雀“不羞愧,不自卑”的品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1—5自然段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概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读了这部分内容后,眼前出现的画面。
3.老师总结:总是不停地低飞,不停地跳跃,不停地啄食,唧唧喳喳的叫声总在我们耳边回响,它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然而,这样熟悉的小鸟,又的确从来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注意。为什么?
相机板书:忙碌平庸
二、读悟结合,审视麻雀。
1.品味文字,体会麻雀的“不羞愧”和“不自卑”。
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让你读出麻雀的“不羞愧”与“不自卑”呢?请你读读课文,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做记号。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体会麻雀的不羞愧;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体会麻雀的不自卑。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深刻感受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体会麻雀对平凡生活热爱的形象。
三、品读涵咏,赏析语段。
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和新妙的比喻。
1.作者把麻雀比喻成什么?标点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把麻雀比喻成标点的妙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形象和情感两个方面品味)
3.鼓励学生用最美的声音读好这一段。
四、拓展延伸,直面主题。
1.小结学习的内容。
2.课件出示大雁与麻雀并存画面。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了两种鸟,一种是大鹏,一种是小雀,这就是扶摇直上的大鹏,这就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如果你是鸟,愿意做哪一种呢?
学生自由谈:如果我是一只鸟,我愿意做________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总结全文,直面主题:
不管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够做成什么,如果能以理解、欣赏、热爱的目光去对待周围的事物,那么,这个世界,即便是一只平庸的麻雀,也会变得非常可爱。
——祝愿亲爱的同学,用你们乐于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真正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练笔,心语独白:我是一只……
六、板书设计:
13.隔窗看雀
生活形态 (忙碌平庸)
生活情态 (不羞愧 不自卑)
《窗》教学设计 篇6
1、能借助拼音认读“桶、军、失、双、征、季、牵、沐、攀、论”10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失、军、论、沐、征、很”;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出“军、论”在字典中的页码。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背诵课文。知道一群孩子来到窗下,为一位在战场上失去双脚的红军爷爷种月季花和牵牛花的故事。
4、学习孩子们爱长辈的好品质。说说自己尊敬长辈的一件事。
重点和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9个,部首一个。并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失、沐、征、军、沐、很”等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从小养成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入课题
1、老师简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多媒体配上相应的背景画面。
2、引出新词:“红军、长征,学习生字“军”、“征”。
(1)复习音序查字法,集体运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军”字,并为“军”找找朋友。
(2)为“征”找找形近字,通过比较认清“征”的字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来到一位老红军的窗下。
4、小老师带读课题。
5、交流: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边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边由多媒体演示相关内容,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段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对老红军的敬仰,同时在相关内容旁出示词语,既能让学生对生字词印象深刻,又能帮助学生了解词语的含义。
此外,在学习生字时,先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步骤,再集体查字,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使用工具书,积累生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听后交流。
(2)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借助音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错字。
2、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本课生字:“桶、失、双、牵、沐、攀、论”,说说你运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其中哪些字?(先小组交流,再大组交流)
(2)运用换部首、找形近字的方法学习“桶”字。
运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学习“沐”,并在课文中找到“沐”字,读读有关句子,体会意思。
展开想象的办法学习“牵、攀”。
做“一字开花”的游戏为“失”找朋友。
(3)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能运用音序查字法快速地在字典中找到“论”字?
(4)去掉生字的拼音,认读生字。
(5)同桌合作读课文,在课文中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并数数这首诗共有几节?
(说明: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培养学生静心听、边听边思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通过听了解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自主学习生字。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开展音序查字,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1、 出示课文第一节,指名读。
诗句中的“他”是谁?我们曾经和红军爷爷在窗下干什么?
2、用引读的方法熟读本节,指导朗读本节,试着背诵。
3、出示课文第二小节。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我们又来到爷爷窗下?
4、小组朗读。思考:我们在窗下做了什么?(在课文中找找有关语句。)
5、同桌分句子读读本节,说说我们是怀着什么心愿为红军爷爷种下月季花和牵牛花?并把这种感情用于朗读之中。
6、有感情地朗读本节,再试着背一背。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小朋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8、 总结:孝敬长辈、关心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朋友们要从小养成这种优良的品德。
[说明:这一环节重在朗读指导,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体会。教学时,教师当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个别领读、接龙读、配乐读、表演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逐步提高朗读的要求,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以读带讲,不必做提问分析,以读促理解,使学生从读中感受道理。]
四、复习巩固,课外拓展
1、做“节拍器”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2、小组对抗赛,复习巩固词语。
3、配乐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4、自由地说说你孝敬长辈的事例。大组交流后评选“孝敬长辈小模范”。
5、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失、征、军、沐、很”。注意间架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
(说明:这一环节的巩固部分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插入形式多样的游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学生在谈话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注意语言规范。写字时,应注意提醒学生书写、握笔姿势规范。)
★ 窗教学反思
★ 小学《窗》作文教学实录
★ 《窗》散文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范文
★ 假如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是什么
★ 设计教学
★ 窗作文初中
智能窗的设计与研究 篇7
同时, 它也解决了住在高层楼房上的居民的擦窗烦恼。因为, 居住在楼房, 尤其是对高层楼房的居民来说, 擦窗户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外层玻璃, 不仅很难清洗而且极易发生危险。此款智能窗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它能在下雨时利用雨水自动清洁外层窗。
1 功能简介
“智能窗”通过各类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然后通过电路使电动机进行工作, 进而带动其内部特有的机械结构, 从而达到“雨天自动关窗”、“阳光充足时自动开窗”及“雨天自动清洁外层窗”的效果。即解决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智能窗”的主要结构 (图1, 图2)
3“智能窗”的物理原理
3.1 自动开关窗系统
利用了“自动感应门”的机械原理。即用大扭力电动机带动同步带轮组, 在同步带上固定一个皮带夹, 再将皮带夹与底部窗框相互固定, 从而可以利用同步带来带动窗子的来回滑动。
电路部分利用湿度传感器及光敏电阻来感应周围天气的变化, 当感应到有雨水时便启动电动机, 完成自动关窗的任务。当感应到阳光充足时也促使电动机进行工作, 带动其内部机械结构的运动, 完成自动开窗的任务。
1.窗框2.窗扇3.传送带轮4.滑块5.雨刷6.圆柱形直线导轨7.固定螺丝8.同步带轮9.皮带夹10.铝片11.窗轮16.传送带尾轮17.同步带尾轮20.控制器
3.2 雨天自动清洁外窗系统
利用传送带轮组、圆柱直线导轨、大扭力电动机等组合成一个升降传送装置, 并利用了汽车的雨刮器原理。将雨刷固定在圆柱直线导轨的滑块上, 利用传送结构使雨刷上下运动, 从而达到自动上下刷窗的效果。
同时, 电路部分利用湿度传感器来感应周围天气的变化, 当感应到有雨水时便启动电动机, 带动其内部机械结构的运动, 完成自动刷窗的任务。
4“智能窗”的制作方法
定做一个普通推拉窗, 长6 0 c m, 宽70cm。
自动开关窗系统:在窗子的底部固定一同步带轮组, 其中心距为55cm, 然后将电动机的齿轮组的转轴与其中一只同步带轮相扣, 且固定。同时将电动机、齿轮组以及电池组固定在窗子底部的外侧, 并在其上盖上一消音盒。电动机为1 2 V, 电池组为12V。
雨天自动清洁外窗系统:将长为57cm的圆柱直线导轨固定在窗的侧部, 然后将传送带上的皮带夹与导轨上的滑块相连, 使其带动滑块。再将雨刷固定在滑块上。雨刷要与窗框的上下边缘严格垂直。
连接电路。
5“智能窗”的使用说明
安装好后, 设备处于待机状态;下雨时, 湿度传感器测得天气变化, 电子控制元件开始发出关窗指令, 开始关窗;天气转好, 太阳充足时, 光敏电阻等感应到天气变化, 电子控制元件开始发出关窗指令, 开始开窗;下雨时, 湿度传感器测得天气变化, 电子控制元件开始发出指令, 使自动刷窗系统的电动机开始工作, 开始自动刷窗;当要恢复手动开关窗时, 只需将窗子底边的两根固定螺丝慢慢旋出即可。反之, 将两根固定螺丝旋入窗子底边的螺纹孔便又可恢复自动开关窗;无需刷窗时, 只要把雨刮器向外掰开并拿下即可。
摘要:基于对普通推拉窗结构的深入研究, 研制出了“智能窗”模型。此款智能窗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本文详细介绍了此款智能窗的设计与制作。
关键词:智能窗,模型,自动,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1]黄华梁, 彭文生.机械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窗教学反思 篇8
一、抓住“光秃秃的一堵墙”和“一堵光秃秃的墙”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和作者的匠心,文本解读与教学可谓细致到位,语文的妙处就蕴含在这样的细腻之处。纵观整堂课,能始终紧贴文本的语言和学生的体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中咂摸品味出自己的东西。
二、让学生表述自己对小说的这个结尾是否感到意外,并强调“从文章的词语、句子中找出根据来”,有效避免了脱离文本、脱离语境的“空对空”的分析。并且由结尾的探究带动起全篇的阅读,再以全篇解局部,让学生浸润在文本中,真切体会到了本文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妙处。
三、先删掉结尾,再补结尾,探究结尾,最后介绍这种结尾的妙处,这种做法一来抓住了“这一篇小说”文本的特性,设置教学悬念,教出了其独有的味道;二来这有效扩充了学生自己阅读小说的时间和过程,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小说里,在比较、朗读、品味中充分体会、感受,获得对文中人物的行为、心理变化以及作者艺术手法的独特感悟。
课文窗的教学设计 篇9
说明:本教案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备课,环节齐全,抓住小小说的特点,即讲解了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涉及小小说的特点。获市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
(2)积累深刻而优美的语言。
(3)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教程与方法
(1)阅读小说时,将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抓住情感因素,借助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小说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2、语言精练、含蓄。
3、领悟小说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盼望台。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窗》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小小说
小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揭示出其中道理。对于小小说的称呼有很多,有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千字小说等。
2、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
(1)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点字词。
(2)说说发生在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
3、梳理结构
[学生活动]
请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对小说进行梳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点拨]开端(1~3),写两人关系友好。
发展(4~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8~12),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13~15),写窗外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小组合作讨论;
(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2)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3)看到窗外世界的病人,为什么要栩栩如生地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这位病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另一位病人看到只是光秃秃的地堵墙?
[点拨](1)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
(2)靠窗的病人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不靠窗的病人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3)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生存下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的人。
(4)因为他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以牺牲他人利益甚至是他人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就算他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他也不会同别人分享,这就是丑恶的人性。
2、探讨小说的主题,精妙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说最后说:“他看到的中介光秃秃的一堵墙。”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十分震惊吧?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
[点拨]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灵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不会有春天,所以也看不到春天。另一位病人,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地关闭着的,他的心中横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而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3、赏析文中精炼、含蓄的语言
[学生活动]小说全文中只有1300多字,但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而有波澜,且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请举例说明。
[点拨]可以从词语及句子两方面举例。
四、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文中只有1300多字,但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而有波澜,且内涵丰富。通过对同病房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五、课堂练习
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位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
六、作业
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从“破窗效应”谈如何跨学科设计 篇10
一、跨学科的方法产生横向思维
1、选题
本次课题选择设计与其它学科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在蝴蝶效应、温室效应、木桶效应等效应中选择可与设计相结合的方面。在选择某种效应的初期需要浏览大量的资料,然后再头脑中形成一个庞杂的信息体系,从中挑选出一个有发展空间的的选题进行研究,对选题进行定调,进行发散思维,并制作思维导图。
2、制作思维导图
在进行发散思维时首先要将研究范围扩大,进行横向思维,但并不是无限制的扩大,进行无限制的联想,而是需要根据效应的核心进行发散式思维,到最后还得回到这个效应的核心去,从这个效应中思考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在进行横向思维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力、清晰的脉络。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解释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以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愧疚。“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以此定义出发,从生活管理、治安管理、规范管理、行政管理、学校管理这五点分类进行发散,联想目前的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女大学生安全隐患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热点问题,并绘制成思维导图。
3、进行侧重点的探索,进行第一手资料收集
由于每个个体所处的环境以及性格等相关不可控因素的不同,因而导致个体关注的区域不同。以设计师朱赢椿为例,他的童年时期,没有什么玩具,只能对身旁的花草和地上的从子感兴趣,有时一看就是半天,仿佛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虫。在后来的疲于奔命的工作和生活中渐渐的把关于虫子的各种记忆慢慢的封存了起来。当他重新把目光放到身边这些小虫子上时,他发现能从中看到让人心灵柔软的东西。因此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将他所观察到的这些东西都融进了他的设计之中,并用自我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样的创作方式就好像是一颗种子,它想要发芽、成长、开发,就必须从周围的水分、空气、阳光和泥土中吸收养分,也就是设计师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中对这些独一无二的素材进行选择和塑造,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的设计。
综上所述,在进行设计创作时要将侧重点放在自己关注的最多的方面,并及时的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就像设计师朱赢椿一样,他也是或拍或写的记录下关于花草虫木的零碎的感想,并在日后将这些原始素材转化为制作,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第一无二的。
参考这样的思维方法,将在将思维向图示的可视化转化之前,进行与主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或拍摄或自己制作,稍加变化来说明主题。本人着重于用手工制作的方法来表现主题。
从“破窗效应”出发,发散出许多的热点问题,身边的很多问题就像破窗效应一样,我们只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才不会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因此选择通过海报宣传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到珍惜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让人们这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由思维向图示的可视化转化
在后期进行海报制作的时候,需要对现如今的一些海报及设计师进行一些相关了解,在此期间,需要将目光更多的关注到一些新锐设计师。他们的设计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且尚未定型,仍处于设计的探索阶段,这样的作品有无限的可能性,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从中获益。个人较为喜欢聂永真、林韶斌等新锐设计师的作品,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到如何运用流行图像,设计安静的文字的手法。
随后便将前期的思维导图中抽取几何图像进行的提炼。(如图4)
1、想象力
科学家延德尔说:“想象力是科学理论的设计师”。同样想象力对设计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用想象力的语言来表示出脑海中的图像也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这样的句子表达了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的感觉,短短几字竟是这么有韵味。因此,将尝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将头脑中的图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2、海报制作
将前期调研的提炼图想、设计文字的手法运用到最终的海报制作中去,并运用前期的一手资料,进行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最终整合制作为海报。
海报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话题,海报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个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哲学为出发点,,用几何图形表示生命这一物种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顽强的延续,告诫人类只有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三、总结
窗2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想] 《窗》是一篇小小说,文笔优美,哲理深刻,其结尾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发人深省。文章篇幅短小,如何带领学生有层次地把文章读细、读深、读透,并引发他们的一些人生思考,是本次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方面设计了四个大的问题,并以之作为教学的纲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同时,学生对这四个问题的反应和回答也是教师考量课堂学习情况的重要尺度。对小说主旨的探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提取抽象意义,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能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2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文学作品的主旨。3 体会写作技巧:对比手法和结尾艺术。[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展开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探讨,进而领悟小说的主旨。[教学方法] 个人思考,同伴启发,教师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自我认识,在探索中关注细节,在续写中深化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说一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说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医院的一个狭小病房里,有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他们只能通过一扇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靠窗的病人每天向另一个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这成了他们最大的享受。但远窗者在享受同伴讲述的同时产生了嫉妒,为不能占有窗边、亲自看到美景而苦恼。一天晚上,靠窗的病人病危,另一个病人见死不救,看着他死去。最后他如愿获得了靠窗的位置,可他看到的窗外却是一堵墙。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层面是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掌握情况,当学生对主要情节有遗漏时,教师要组织同学或自己进行补充。第二层面是考察学生的复述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学生只有把小说的主要情节了然于胸,才能为下面的讨论和延伸奠定基础。
二、人物分析:辩一辩谁是主角?(通过辩论的形式展开)
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近窗者与远窗者。同学们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角,并谈谈理由。
提示:
近窗者:为病友详细地描述窗外的景色,文章用第四、五两个小节描写他的语言,赞扬他无私、高尚的可贵品质。
远窗者:为了一己之私见死不救,文章详细地描写了他的心理变化,批判他自私、卑鄙的可耻人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辩论形式,初步感受小说的主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体悟来确定主角,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窗”是主角,教师可以委婉指出,窗在这篇小说中虽然地位特殊,但没有主体的人格,担当主角还是不太妥当。这里还涉及对那个见死不救的远窗者的认识,有些同学会认为他是杀人凶手,或者是他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他人的死亡。对他充满了愤怒和仇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理智地看待、分析人性中的自私一面,让学生懂得私心和私利是人之常情,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关键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一己之私,使之向健康的方面发展,不能像课文中的远窗者那样,任其膨胀扩张,导致严重后果。
三、写法学习:议一议窗外到底是公园还是墙?
小说题目是“窗”,文中也反复写到了病室里的那扇窗,它对于两个病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通过研读有关“窗内”病房环境的描写,引导学生明确:
病房内的环境极其单调乏味,两个病人的病情又很严重,几乎失去行动能力,整个气氛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一扇能看到外界景致的窗,对两个病人来说,意义无疑是非同一般的。
一个病房的两个病人,通过相同的一扇窗,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色,靠窗者看到美丽的公园,远窗者却只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窗外到底是公园还是墙?(画窗、墙、景三个示意图)明确:“很显然”三个字说明窗外的场景是通过靠窗者的口述推测得来的,不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此处是伏笔。“仿佛”说明远窗者的感受确实是听过别人转述之后的心理活动,此处艺术效果是继续铺垫。“只是”揭示答案,说明只有一堵墙,别无他物。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
如果窗外真是公园,那么将结尾换成“他看到的是窗外的公园美景”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样失去了小小说结尾特有的艺术效果,削弱了对远窗者揭露和批判的力度,缺乏震撼力。同时对近窗者形象的塑造也有影响。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在疑问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老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对小说环境的重视和学习。特殊而典型的环境为人物的握造和情节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窗内环境的分析学习也是为窗外世界的探讨论辩做准备的。在第二个问题的研讨中。如果全班同学一致认为窗外是墙不是公园,教师也可发难:“老师认为墙是后砌的,开始确实是公园。”或者:“老师认为小说结尾是艺术夸张和象征手法。”总之,要求学生回到课本的原文中去,重视文本阅读,拿出切实可信的证据,避免空谈。从而引导学生把握细节,善于发现文章的铺垫、伏笔和前后照应,体会小说作者的缜密笔触,对小说的情节真实有感性认识。最后的改换结尾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从另一个角度佐证窗外是墙,二是深化对近窗者形象的认识。如实描述窗外美景,只能说明他的热忱和善良;没有美景,却不顾自己的病痛去创造美景安慰病友,那他就是崇高和伟大的!
四、探究延伸:写一写小说还能如何发展?
主旨探究:(根据下面示意图的板书,指导学生对示意图作解说)示意图解说提示:①一个高尚的人,心灵之窗能将面前的墙壁洞穿,透进光明与真善美;一个自私的人,面前的窗会被心中的墙壁堵住,充满阴霾和黑暗。
②对高尚者来说,一堵墙是一扇窗;对自私者来说。一扇窗是一堵墙。
写一写: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请根据作者的意图,给小说补写出一个合理的结尾来。
范例1:远窗者愧疚至死。揭示自私害人害己的主旨。
范例2:远窗者继续近窗者的使命,为新来病人讲述窗外美景。揭示了高尚品德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的主旨。
范例3:远窗者康复后推倒围墙。按近窗者生前的描述建造了一座公园。表明自私者的虔诚忏悔之心及受到的品德感染之深。
范例4:远窗者突然醒来,意识到自己见死不救的行为原来是一场梦,及时遏制了自己的私念。这种结局也是广大读者最愿看到的结局,一种善良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