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教学模式(共12篇)
3+1教学模式 篇1
所谓“1+3”课堂模式即指:“合作小组”加上教学环节中的“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盘活这种模式呢?
一、盘活“1+3”课堂模式, 备课需要因课制宜,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史记》这本教材编排合理, 前两个专题侧重于介绍著作缘由和远古之事, 叙事性不够强, 偏重于论述, 编者为了降低难度, 附注译文。作为教者, 应该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 在实际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译文, 引导学生以积累重要字词为重心,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借助于《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落实字词。对于画面性较强的文章, 如《项羽本纪》霸王别姬这一幕,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这段文字写成一个剧本, 再以小组评选的形式上交最佳版本, 在班级进行评选选出最佳之作, 这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全面理解, 又可以提高学生作文构思能力,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盘活“1+3”课堂模式, 课前需要巧设铺垫, 激发学生深度预习。
现在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有时我们语文教师布置预习任务, 他们只满足于大体了解故事情节, 应付《预习案》, 面对这一现状, 教者应想法设法激活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能。如在学习《刺客列传》之前, 我下载一幅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刺客列传》的宣传画, 上面有巩俐的角色, 学生看到她后很惊讶, 我故意说, 你们预习了《刺客列传》, 我请问你, 巩俐在这部影视剧作中应该该扮演哪一个角色呢?学生顿时傻了眼!迫不及待地重新翻开课本, 细细查询, 一改前面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应付式预习。
三、盘活“1+3”课堂模式, 课上面对小组合作需要耐心等待, 不打断, 不扰乱。
在实际文言教学中, 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即作答, 学生答得不好不是给予引导和期待, 而是不耐烦地叫停、换人, 教者缺少等待意识。或者在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频繁“积极”给予解释、暗示、强调和引导等“帮助”;知识直接输出给学生, 缺乏情景创设与问题驱动;以教师的能力、解题速度设定学生的做题时间, 并且按捺不住急切的心催促学生;这种想当然的贸然打断, 势必大大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面对学生的思考,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 根据学生讨论状态, 耐心等待, 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应不急于求成, 应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 给学生留下适量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如在学习《项羽本纪》的过程中, 在“东城快战”这个片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左”, 其中“绐”字怎理解?有人认为是“欺骗”, 有人认为在《高组本纪》中“高祖为亭长, 素易诸吏, 乃绐为谒曰“贺千钱”中“绐”是诈说的意思。就这一问题, 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为:欺骗。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所差异, 刘邦“绐”把一个存心戏弄官吏, 趾高气昂, 痞气十足之态表现出来, 而项羽一处, 田父对项羽的往昔的残暴, 敢怒而不敢言, 面对落魄的“霸王”, 正好“落井下石”, 存心编织谎言欺骗, 这恰恰反映了项羽失尽民心, 只能有此下场, 所以文言文翻译必须结合语境, 才能准确到位。
四、盘活“1+3”课堂模式, 课后需要巧引反刍, 强化消化。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历史巨著, 蕴涵着深邃的哲理, 融会着名族的精神。所以我们的教学绝不能只满足于识记文言字词, 而应教者也应注重借助文本, 挖掘文字背后的人文精神, 进而获得精神的滋养。如《赵世家》实分“赵氏孤儿”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两大部分, 我在讲授新课时, 既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中所出现的关键字词, 还借助于课后扩写“深山藏孤”部分或为赵武改革联系实际写反思的形式, 引导学生课文的有效反思。
教法有法而无定法, 如何巧妙盘活“1+3”课堂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赘述于此, 以就教于方家。
3+1教学模式 篇2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关键字:科技商务区;陈塘;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综合体;产业定位作者:杨翔
云2011-05-06 07:16
日前,记者从河西区相关部门了解到,陈塘科技商务区作为本市土地平衡试点项目,河西区将其定位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提出将其建设成为本市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其产业定位为“3+1”模式,即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重点引进以高新技术产业、高智力服务业为重点的“双高型产业”,向着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方向发展,全面打造科技、绿色、人文、和谐的经济功能区,最终形成本市新的商务经济圈。
据了解,陈塘科技商务区占地面积3.47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63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项目开工建设,其中“香年广场”项目占地约1.54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4亿元,2012年10月竣工。该项目由花样年(中国)公司投资建设,将成为城市新行政商务中心内的商务群落形象标杆。“创智天地”占地约1.9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5亿元,计划2012年投入使用。这是陈塘科技商务区首个出让地块的开发项目,可提供近700个办公空间,是商务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载体。“青林大厦”项目占地约1.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3.5亿元,2012年底竣工。该项目是由蓟县万事兴公司投资建设的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智力密集型的高端科研楼宇。3大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助推陈塘科技商务区现代服务业新基地的形成。
香年广场开发商、花样年天津公司总经理冯哲认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关心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什么时候月供能与房租持平。如果选择到了有潜力的区域,即使2—3年月供与房租不能持平,4—5年时可能就已经持平了,这样与没有购买房产的公司相比,尽管每月支出一样,最后却获得了净资产,这将大大提升他们的财富。基于此,香年广场将建成包括写字楼、商业在内的城市综合体。作为天津中心城区唯一整体开发的科技商务区的首个甲级商务体项目,香年广场将依托强大的高端配套,带领企业进入商务办公的“快速路”。
河西区陈塘科技商务区管委会相关人士表示,陈塘科技商务区产业定位为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基地,主导方向是发展基于知识的科技文化产业,目前多家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已有进驻意向。
多利农庄:1+3模式 篇3
初来北京,最让多利农庄感到意外的是北京的交通状况。吴中说,上海也堵,但是与北京的区别还是太大了。据吴中讲,2011年黑猫曾到北京考察,因为交通问题,最后决定不进北京了。
上海多利农庄在运营之初也是自营配送,订单达到一定量后,才开始与黑猫合作。在合作方式上,需要零距离服务的VIP会员,全部由多利农庄自己配送。客户对时段有特殊要求的,交给黑猫送。上海多利总部在浦东,在浦西的比较远的客户,多利也会交给黑猫去做。“太远的话,成本不合算。但是如果那边有我们的VIP客户,我们也会跑。”吴中说。
由于多利农庄采用的是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会员模式,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清楚要在什么时间送什么菜。因此,对多利农庄来说,只要提前一天采摘就可以保证整个流程。目前多利在全国有9大片、11个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在不同温度带,总计2万多亩。北京销售的蔬果,就有三分之二来自其他产地。
物流企业的“3+1”模式 篇4
我说的这个案例是“3+1”模式,也就是绿色集团推行的“到了么”智慧平台,这个平台利用了“互联网+物流+金融”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工具,物流上游客户从原有一个客户对应一个物流公司的模式,通过“到了么”智慧平台形成多个客户对应一个平台,也就是说把物流业务集中起来然后统一对物流公司派单和对接,实现了物流业务资源的有效匹配。
这样达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提升,也给物流企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正好可以通过金融来撬动,因为现在传统的物流企业相互之间都是多年合作,有很多的潜规则或者是很深的关系,一个新的企业如何进入呢?
我们做到了三点。第一点就是通过社会化保险来解决货主的货物安全问题,从过去的可能出险不理赔或者是理赔不到位到现在社会化保险,货物的价值100%赔付到位。第二点就是服务质量,众多中小的物流企业难以从小做到大,因为多种条件的限制,包括团队、资金以及中国的地域,还有全球一体化。因此我们把拥有不同触角的中小企业,把这些拥有优秀触角的物流公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化标准的运作,从而达到了整体的质量保证。第三点是做到了如何在物流的价格上通过成本转移方式,互联网有一句流行语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熊来拿”,实际上要实现成本转移模式,这个成本不一定非要从这里出。我们现在所设计的从资本市场的自营率放大中可以补贴给上游企业和货主,让上游货主进平台补贴现金,让下游供应商成为战略伙伴,你既扩大货源获得企业发展同时获得原始股权。
3上1-1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 唐伟丽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第三个红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常见的量”中的质量单位的教学要求是: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而且吨又是一个又大又抽象又无法直接体验的质量单位,教材中只为我们提供了一只蓝鲸的体重,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生活素材和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吨的认识。【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质量。
2.借助生活素材,使学生体会到质量单位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在体验、猜测、验证中认识质量单位吨。
3.让学生在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吨” 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水槽1个,25千克大米(5袋),棱长1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入吨
老师引导学生猜一猜: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谁?(课件出示蓝鲸。)
出示用千克和克作单位的蓝鲸的体重,让学生读一读,并让学生说出读数的感受。(生:数据大,读起来不方便)
教师随机提问:你有更合适的质量单位吗?
师课件出示150吨,再读读,感觉怎么样?教师小结:吨也是质量单位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它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读一读世界上最重的动物蓝鲸的体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吨的迫切愿望。】
2.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吨,你想知道什么?
随机板书学生的问题:1吨有多重?1吨等于多少千克?什么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 师小结: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关于吨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数学素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你问我说 1.初步感受1吨。
1吨有多重?谁能说一说?指明学生说一说,有些同学说不上来,不着急,老师搜集了几个生活中大约重1吨的物体,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出示图片:两头牛,生活图片两张
【设计意图:学生此时对吨的质量观念还很陌生,出示生活中大约重1吨的物体,首先给了学生“关于1吨”的一个视觉上的支撑,让学生感觉到:“噢,原来这样就是1吨。”】
谈话:现在你对1吨有了什么感受?还有一些同学说不上来,没关系,随着下面的学习你再来慢慢感受、体会1吨到底有多重。
2.1吨等于多少千克?再次感受1吨有多重。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1吨等于多少千克?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通过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测对不对。
首先进行体验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每个同学都来提一提,提不动就两个人抬一抬,感受一下大米的重量。好开始!谁起来说说你的感受?像这样重的大米多少袋是1吨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天平,左边是重1吨的石头,右边托盘放大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袋是25千克,4袋是多少千克?8袋多少千克? 再放一个8袋,多少千克?„„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板书:1吨=1000千克)教师随机提问:3吨=()千克 7000千克= 吨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这40袋大米如果放到咱们班里,会有多少呢?(学生先思考)教师最后课件演示。
教师:如果一个三口之家顿顿吃米饭,25千克的大米吃一个月的话,40袋大米就能吃三年多时间。
随机提问:现在你们对1吨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来分组体验,然后利用课件验证1吨到底等于多少千克,最后通过想象推理,间接体验1吨有多重。这样在体验、猜测、验证中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体验活动2,再次体验1吨有多重。进行体验活动:
A、悄悄的把你的体重告诉你的同桌。B、同桌两人背靠背相互背一下(背不动不背,知道很重就可以了)C、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请两个同学先来演示一下。注意背同学时要让同学的脚尖稍稍离开地面。这样你就会感受到他的体重了。背的时候不要说话,用心去体会同学的重量,还要注意安全。
生生交流你的同桌有多重,背起来感觉怎样?
教师引导:由于我们同学高矮胖瘦不同,所以感觉也会不一样。老师在课前算了算咱们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想一想,多少个同学体重和起来大约是1吨?(想一想,10个同学多少千克330,30个同学多少千克呢990?)
教师小结:咱们35个同学人挨人,站在教室的地面上,所形成的质量大约就是1吨。教师:闭眼想象一下,背1个同学你们能背起来,那让你同时背起10个同学呢?30个呢?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第二个体验活动,吨这个质量单位很抽象,学生难以直接体验,通过背一背同位,感受同位的体重,再通过想象,间接感受1吨有多重。】
4.体验1吨水有多重
师:1吨重吧?想不想知道1吨水有多重?
师演示:这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把这个正方体灌满水,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课件演示)我们边看边数一数,多少这样大的正方体就是1吨了?
师:这个由1吨水形成的大正方体有多大呢?他的棱长是1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全班学生围上来观看)
师:这么大的正方体,里面灌满水,水的质量大约就是1吨。
师:想象一下,我们家中一个月要用掉这样的五、六个正方体的水呢!那得多少啊?可是我国干旱缺水地区人均1天的用水量是2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想说什么?教师随机进行德育教育:要把这句话落实到行动中。
【设计意图:水是液体,在本节课中我们必须要给学生一个1吨水有多重的支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中1吨液体的质量,而由1吨水形成的正方体到底有多大,仅靠课件的展示是不够的,要出示实物,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1吨水到底有多重。】
5.教师提问: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吨这个质量单位?
课件演示:老师也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信息,想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车间啤酒的日产量 神州六号飞船的起飞质量 南京长江大桥的荷载 一车皮煤 5.12汶川地震台湾捐赠物资30吨 飞机载重量)
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用吨作单位?
教师小结:就像同学们说的,像这种很大很重的物体可以用吨作单位。大宗的货物也用吨作单位。(板书:很重的物体 大宗物体 吨 t)
【设计意图:教师呈现了大量生活中的吨的信息,充分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这个背景中认识吨,感受吨。】
三、自主练习
1.回顾知识: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大家学习了几个质量单位了?
赶快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我们进行智力大闯关,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1、智力大闯关一:填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000千克=()吨 8吨=()千克
9000千克=()吨 2吨=()千克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和说想法巩固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2.智力大闯关二:请你当老师。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个70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就背起2克重的书包匆匆忙忙上学去了,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体重只有20吨的小瘦子李林。于是我和他边走边聊,正准备过桥时,一辆载满6千克水泥的大货车开过来了,我们只好收住脚步,让车先行。等我们跑到教室,其他同学早就在读书了。【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写数学日记,这个练习既考查了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所学质量单位,又给学生如何写数学日记做了范例。】
3.智力大闯关三:怎样过桥?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多种,但是无论怎样过桥,都要保证过桥动物的体重和不能超过1000千克,也就是1吨,这也更加强化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1吨等于1000千克。】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把你的收获,包括知识上的收获,心情、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吧!
预设:我认识了吨这个重量单位,还知道了一吨等于1000千克。
我知道了要根据物体重量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布置作业: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大家写一篇数学日记,用上所学的质量单位。
3+1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3+1”教学模式;实践;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19-02
独立学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广西北海设置的一个三本独立学院。在拓宽人才培养口径的尝试中,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基础扎实、知识全面、个性突出,适应IT产业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竞争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北航北海学院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采用了“3+1”的教学模式。
一、“3+1”教学模式
“3+1”教学模式是北航北海学院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1年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
二、专业特点
北航北海学院的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有着以下特點:首先,北航北海学院是三本院校,学生有着三本自有的特点,入学成绩虽然没有一本二本学生那么突出,但一般家庭环境比较好,眼界比较开阔,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动手实践,喜欢独立思考,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计划开课,不能只照搬普通一本二本高职院的教学模式。其次,由于IT产业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软件相关专业也面临着发展快、更新快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当前的独立学院具有相对灵活的办学优势,这样对发展方向和新的开发工具的使用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的北海学院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为社会培养适用性人才,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践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北海学院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大胆地尝试,以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
三、“3+1”教学模式的设置与实施
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要采用“3+1”教学模式,在突出“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重视工程,提高素质”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必须进行重大改革。
1.“3+1”学制的设计必须对传统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首先,对公共课程不进行调整,但对专业课的设置做一定的调整。从大一开始就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等课程。其次,对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提前,把大四第7学期的课程提前到大三修,同时把大三的实习、实践时间做相应的调整,在大二、大三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把大四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7学期,并延长为一年,而这一年里学生主要是在企业实习,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和科研开发情况,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老师和企业高工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3+1”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安排方面,精选课程门类,压缩课内学时,要增加和加强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公共课程方面,针对专业特点精简公共课程的学时;在专业基础课上,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进行教学。加强综合性设计实践动手环节,例如:每年的暑期有两周的暑期实践,大三的学生有4课时的综合实训,是专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的,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设计开发出实际作品。
四、“3+1”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评价
2010年7月初,第2批“3+1”模式试点的学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正确评价和完善“3+1”教学模式,我们对学生、就业单位及实训合作单位的相关人员、主管领导、校外指导老师(企业高工)等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回访座谈。
1.学生认同“3+1”模式。学生对“3+1”教学模式感受最深刻,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由于有了一年的实训经历,已具有较好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很受企业欢迎,挑选工作单位的余地相对比较大,有1/3以上的单位愿意让学生毕业之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就业。二是岗位适应能力强。在企业实训中,了解企业里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态度,因此能很快融合到企业文化中,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易于开展工作。
2.用人单位、企业对“3+1”试点学生评价高。因“3+1”模式培养的学生有实训经历和研发经验,与同期到企业工作的其他大学生比,角色转换快,动手能力强,所以深得企业的好评。
3.“3+1”教学模式有利于人才培养。(1)当前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学校应尽快着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习惯和能力。(2)学校所设立的开放性实验室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使大学生进一步培养、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安排的合理也加强了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过程。(3)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整体环境熏陶下,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五、当前的“3+1”教育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方面
要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能偏向智育一面,还要重视处理好毕业实践环节与毕业生求职的关系。由于学生们有近一年的时间在参与企业及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这时做毕业设计可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与生产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单位又充实了科技力量。当前大学生求职的时间越来越多,使他们对目前状况有看法,这样就影响到了“3+1”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实践的学年质量。为此,作为学校还要积极地为学生组织就业渠道,把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减少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学校和教师还应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尽快地融入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国法,黄锦桥,应苗红.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9-162.
[2]邢伟,洪志杰.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组合?摇打造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J].职业时空,2009,5(6):131-132.
[3]李陶深.产学研合作培养地方应用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J].高教论坛,2009,(1):34-49.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独立学院软件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2010JGB113)
作者简介:宋梅(1980-),女,青海省平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伟(1982-),女,湖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3+1”模式下生物课教学感悟 篇7
关键词:“3+1”模式,精心备课,确立目标,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和谐互动,当堂批改,当堂反馈
“3+1”课堂模式是我校根据新课改精神, 立足校情, 结合学情, 联系生情, 推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30分钟精讲, 10分钟精练, 简称“3+1”。“3+1”课堂模式克服传统教学“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分离”的诸多弊端, 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 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呈现。下面浅谈一下“3+1”模式下生物课教学的四点体会。
一、精心备课
“30分钟精讲”给生物教师授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实现课堂高效, 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 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 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 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生活经验, 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理解生物学、应用生物学, 从而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二、确立目标, 合作探究
40分钟上课时间, 既要完成教学任务, 又要加强同步训练, 如何才能二者兼顾呢?确立教学目标、合作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教、学, 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内容, 否则教学就会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因此, 教师要吃透教材和学生,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教师要善于搭建“台阶”, 设置“脚手架”, 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 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 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 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 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 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做到难易适中,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 要有梯度, 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具体到抽象, 由已知到未知, 步步推进, 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 通过讨论,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 构建和谐互动的生物课堂
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还要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师生感情的融洽, 教师要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教育, 融入课堂。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心灵、智慧和知识的交流。教师要重视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情感表现在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组织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教师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 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合作互动, 要人人参与, 人人发言, 而不是只让少数几个学生发言。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 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前景呈现, 或设置悬念、引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情趣导入新课, 或承上启下复习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 以学生为本, 围绕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未来发展而设计和展开教学,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努力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 使他们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
四、当堂批改, 当堂反馈
“当堂批改, 当堂反馈”是指运用所学知识, 当堂完成作业, 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 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精练10分钟, 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 都是极为有利的。“精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作业, 创新作业批改方式, 减少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作业, 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 根据学情, 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 重点出好“必做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注意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培养学习兴趣;创新作业批改形式, 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和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 作业及时评价, 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3+1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3+1教育模式,管理,毕业设计
1 实施1阶段实行毕业设计管理办法的意义
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够最直接的体现高效的教学水平, 所以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 有效的监控已经成为了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中之重。
3+1教育模式中的1阶段也就是大学4年的最后1年, 一般都安排的是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该实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在实习期间, 还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如何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同时满足市场标准和学术标准, 必须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 加强与细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
对于目前校外毕业设计出现问题较多的现状, 需要它的质量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学生所选择的题目与所学专业之间往往差别较大。 (2) 加大了时间的不确定性。 (3) 加大了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难度, 使系统的管理变的更为困难。因此需要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体系。
2 毕业设计的“十环”过程管理办法
所谓的“十环”过程管理办法是指我校将校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划分为10个环节, 即:毕业设计布置环节、对所选课题的论证环节、开题报告环节、定期交流环节、中期检查环节、限期整改环节、验收环节、答辩环节、成绩评定环节、评优环节。由校内外指导教师针对每一环提出具体的要求, 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章可循。
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使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学生在论证过程中软件使用、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其具体过程管理办法如图1所示。
2.1 毕业设计的布置环节
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甚至成败, 如果指导教师拥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又有很好的责任意识, 那么毕业设计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所以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的指导教师我们都在其职称上进行严格的限定, 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不但要求所从事的工作与该专业相关, 还必须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级技术以上职称, 并且必须经过系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单位确认才可。同时对于指导教师德数量我们也有严格的限定, 最多为10人。
2.2 课题论证环节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就是选择题目, 在整个的设计中这一步可谓是最关键的。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成败, 因为好的选题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动力, 让学生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上更加自如, 更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更加的自如、自信, 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正确的选题, 要做到如下几点:
2.2.1课题由校外指导教师布置, 再经过校外、校内指导教师认真的商榷、讨论, 方可确定。在过程中严格避免重复选题。要尽量做到一人一题, 如果一个课题由多个人完成, 需在每个学生的课题中加入不同的副标题, 确保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内容。
2.2.2选题要符合学生的专业, 并且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开拓性。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限定时间适当调整选题的难度和内容包含的大小。确定题目后, 不能随意改变, 如必须增减, 需经过校外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批准后, 报系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审批。
2.2.3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 校外指导老师应根据本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 选择公司实际的开发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2.2.4选题工作结束后, 由校外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题目的意义和要求和进程安排, 指定进程计划、并拟定任务书。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制作等工作。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及特长结合实际项目选择自己的课题。
2.3 开题报告环节
常规开题报告的审查小组一般由5位以上的专业老师组成, 对学生所选的课题进行把关。
但考虑到学生的实习地点在全国各地, 往返学校十分不方便, 而且企业指导教师也不可能都汇聚在学校, 所以开题报告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可以在网上召开视频会议, 也可以采取电话会议的方式, 听取学生的开题报告。虽然听取报告的形式可以适当变通, 但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中必须包括如下几点内容:
选择题目的依据, 研究选择题目的目的及意义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具体方案等;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进度计划等;文献查阅及综述。
2.4 定期交流环节
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与学生交流的时间, 给学生答疑解惑, 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进度, 其中校外指导教师为每周一次, 校内指导教师为两周一次。学生每周必须填写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手册, 将过去一直的设计完成情况和疑问反馈给指导教师, 并制定下周工作计划。由校内外指导教师根据管理手册分别作出相应结论, 并提出指导意见。管理手册以周日志的方式体现, 必须有指导教师签名和学生认可签名。
如果经费允许, 本系和学校应适时派出有关领导参加的毕业设计 (论文) 检查指导小组, 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和慰问, 同时和企业进行沟通, 向企业表示感谢。派出这样的小组, 对加强校企联系, 鼓舞师生士气、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一定大有裨益。
2.5 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可以采取视频会议等形式召开, 除该生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外, 还应该至少有一名其他专业教师参与中期检查。中期检查要确实有效的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检查的内容包括: (1) 检查硬件的调试情况。 (2) 检查软件的演示情况。 (3) 检查过程手册的填写情况。根据以上情况学生要对毕业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解决问题, 保证进度。
2.6 限期整改环节
在中期检查中如发现有存在问题较大的情况, 由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制定限期整改方案, 确保设计的正确性, 及时性。如未能完成, 则取消毕业答辩资格, 成绩判定为不及格。严格避免学生在阶段的侥幸心理, 也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 使每个设计都能够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
2.7 验收环节
毕业设计即将完成时, 校外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课题完成情况, 并结合软、硬件成果给出验收成绩, 此成绩要记录在成绩评定里。
2.8 答辩环节
毕业答辩主要是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最终的验收, 其中包括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 以及设计的创新性等等。所以该环节至关重要, 但考虑到学生分布在五湖四海, 所以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可以在企业现场或者采取视频会议或者电话会议的形式进行,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设计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进行答辩。具体答辩时间段安排与校内毕业设计同 (基本安排在6月份中下旬) 。
学生应在答辩前两周左右提交设计材料, 有校外指导教师写出评语, 并进行答辩资格审查, 之后再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以上项目。完成以上审查后由评阅人进行评阅, 评阅人由两人组成, 评阅后评阅人要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交代给相应的指导教师, 之后由指导教师通知学生进行整改。确保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3位以上教师组成答辩小组组织学生答辩, 学生答辩时要求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答辩时间每个学生大概30分钟, 个人陈述与回答问题各占一半时间。答辩专家根据毕业设计答辩指标体系进行考核和评定。
2.9 成绩评定环节
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验收成绩、论文评阅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构成如下:验收:30%;论文:40%;答辩:30%。
2.1 0 评优环节
参加评优的学生必须参加大组答辩, 经过大组答辩成绩为90分及以上的毕业设计将被评定为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评优过程中应把握优秀标准, 选出符合优秀毕业设计标准的毕业设计。
3 结束语
通过在08级学生中实施上述双师制“十环节”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办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关于校外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旨在通过此文与各位同仁一并探索校外毕业设计管理的有效办法, 从而提高3+1教育模式中1阶段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烈平, 谢丽婵.校外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与实践.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3+1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3+1,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 而且还是学生接受学习策略培训、学习行为得到评估的最重要的场所。[1]
秉承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我们英语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探索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 昌乐二中, 江苏洋思中学, 河北衡水中学……都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为我校开创“3+1”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3+1”课堂模式诠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实践新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推行了“3+1”课堂模式。该课堂模式的涵义是:课堂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其中“1”指学习小组。
二、学习小组
由英语老师根据总成绩、英语成绩、平时表现等统一安排, 科学划分, 合理搭配, 让不同英语水平、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6-8名学生为一组, 达到能力互补, 性别互补, 性格互补, 成员之间分为三、四个层次, 便于开展讨论。组与组之间学习成绩均衡, 便于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三、小组讨论
1.能够建立轻松的课堂气氛。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实, 学生在课堂上最爱小声说话,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 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课堂上常有的那种压抑感, 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 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 教师要巡视参与, 成为小组中的一员, 或倾听学生的见解, 或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师生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 渐渐“亲其师, 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变得十分轻松、活跃。
2.能够提高课堂质量。在小组讨论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本小组的其它同伴的学习负责。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互助,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 还促进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在会学、乐学的愉快气氛中, 提高了学习效率。
3.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 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 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 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小组展示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后, 在课堂上把所学知识通过书面形式和言语呈现出来。不仅要展示学生对问题、知识独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还要展示学生规范的解题过程, 展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靠老师的讲授来传播的, 事实证明老师讲学生听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和讨论中, 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难以达到课堂的高效。而“3+1”课堂模式就是搭建一个能展示学生探究成果的平台, 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师生点评
点评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有效的点评能激励学生更认真地探究、学习。究竟谁是评价的主体?时下课堂上的点评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学生之间的评价很少,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最关键的一步, 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是学生认知层次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提高。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如果学生只会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 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教师要把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语式“看法+原因”渗透给学生,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把衡量的尺子, 讲清自己的看法, 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在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的方法和要领。通过这种客观的评议, 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 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 学会了宽容。
总而言之, 在进行课题评价工作时, 应纳入新的评价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 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 充分发挥评价的学生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 使课程改革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无负担、无压力、于无形中得到发展的教育。
六、教学策略
1.编好、用好“导学案”是关键。“导学案”是实现“3+1”教学模式的载体, 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工具, 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有了它, 上课的目的性更强, 学生也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在课堂中应用得当对一堂课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语言环境。通过创设语言环境,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熟悉的例子,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使他们不断构建新的知识, 从而达到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习得。例如, 在讲解语言点时, 可以先通过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中的句子, 让学生根据这些熟悉的例句来猜测生词或词组的意思,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提示和补充。
3.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启发、点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启发和点拨是做到互动教学的合理运用的前提。教师要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监控者, 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 教师应随时查看学生的进度和方向, 使之朝着共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 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 是否在记笔记, 有没有思考问题, 还可以停顿一下, 问学生有没有听懂了, 能不能接受等等。
4.引导学生自学。“3+1”课堂模式的英语教学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 阅读材料, 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 大多数的高中生对教师仍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 不懂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再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经验。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 也会发现学英语的乐趣, 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获取知识信息的这些活动。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 是英语教学互动模式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从生活常识、生活中的例子, 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 加以引导。
5.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3+1”课堂模式强调的是互动性。因此, 要坚持激励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少批评多表扬, 少下结论多帮助, 少抱怨多鼓励。鼓励学生发言, 并给予表扬, 增强其自信心, 使他们都能畅所欲言。课后还可以问学生意见, 问他们“上课内容会不会太多, 能不能听懂, 语速会不会太快”等等问题。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需要, 进而改进课堂教学。生生互动式的交流,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而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更能让学生获得快乐学英语的享受。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们必须一切从教材实际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 顺乎学情, 讲究实效, 灵活运用。努力践行“3+1”英语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 2006 (4)
[2]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外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2001
3+1教学模式 篇10
“1”即一个课时, “3”即三个模块——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展示和课后复习, “5”即五个步骤——导、究、展、练、悟, 即探究、展示 (学生) 、 (教师) 导拨、有效训练和总结感悟。自主预习是前提, 五个步骤是中心, 学生展示是核心, 教师点拨是向导, 有效训练是保障, 总结感悟是提升。从预习到展示、点拨、训练、感悟, 始终贯穿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针。
“导”, 即教师在学案中的“导学”和在课堂上的点评 (点拨) 。“导”要化繁就简, 化难为易。要问题化, 具体化。“点评”要及时得当, 要有启发性、层次性 (因材施教) 、悬疑性、系统性、理论性;要点出规律, 要点出方法。精彩的点评, 要深入浅出, 要画龙点睛, 言简意赅。精彩的点拨, 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究”即探究, 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展”即展示。从发展水平上看, 可分为不自觉 (被动) 和自觉 (主动) 两种状态。从形式上讲, 有表述、板书、辩论、质疑, 有角色扮演, 有朗读、背诵及动手操作等。从对象上讲, 展示不再是个别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 而是全体学生的平台。让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所能, 充分发现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展示, 不仅要展示明白的成熟的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而且更要展示疑惑 (质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质疑能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做到高效展示?展示是一节课的核心。学生展示的顺利与否、效果优劣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展示能力, 打造一批优秀展示者, 创造每一节高效课堂。一个高效展示者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第一, 做一个优秀的展示者。 (1) 姿态大方, 声音清晰洪亮, 有阳刚之劲, 有柔美之风。让全班学生听得清楚, 听得愉悦。 (2) 板书时, 字迹规范, 条理清晰。 (3) 思路清晰, 答案准确。要点化, 序号化。 (4) 能做到脱稿限时完成。 (5) 有“回答完毕”的标志。第二, 做一个优秀的听展者。 (1) 全神贯注, 不左顾右盼, 不相互交谈。 (2) 及时鼓掌, 给人鼓励。 (3) 及时质疑, 及时补充, 及时纠正、完善。 (4) 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何减少展示漏洞?展示中往往出现一人展示, 很多人无事的现象。鉴于此, 要求在展示的形式上, 要做到口述与板书相结合, 集体与个体相结合;自查自纠与互查互纠相结合,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悟”即感悟。“学而不思则罔”, 强调的就是“悟”的作用和重要性。“悟”不是简单的读说背写, 也不是简单的理解认识, 而是在感知基础上, 针对历史发展的异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的本身价值和延伸价值、探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学习的得与失, 悟出经验与教训。“悟”能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将直观的知识理论化;能变艰涩为生动, 化枯燥为趣味, 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使自己在人格、情商、智商、学商等方面不断受到历史的陶冶和滋养。“悟”要建立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 并与反思紧密结合, 不能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悟”要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悟”的意识, 培养“悟”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升华。
本模式特征:课前预习目标化, 课堂展示开放化, 课堂活动任务化, 课堂学习探究化, 同步点拨精要化, 课堂训练基础化, 单元检测标准化。课前预习目标化:每课预习前学生都能拿到教师已经编写好的学案, 每个学案都已指明了学习的基础目标、提升目标、自主目标、合作目标和训练目标, 让学生的预习有据可依, 有的放矢。课堂活动任务化: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求, 在编写每一课文学案时, 依据层次性原则和递进性原则, 设计出一系列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通过阅读课文, 查找资料, 相互交流等形式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从而培养学生限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学习探究化:指完成某一课时任务时, 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探究为主线来进行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其内在规律, 从而总结出合理的学习方法。在遇到疑惑,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时, 向老师求助, 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启发, 形成一个正确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步点拨精要化:点拨要因情而宜, 适时点拨, 力争精要, 力求实效。精要是形式、手段, 实效才是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点拨要因学生实情、教材实情而点拨。精讲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精讲并非少讲或干脆不讲。该精讲必须精讲, 该充分讲必须充分讲, 应不拘一格。不因某一模式而受限, 也不因某一规定而裹足, 更不因一两个听客不合作而却步。有的学生因理解能力、知识水平、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很难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教师必须在已启发的前提下进行适时有效点拨。
课堂训练基础化:训练要力争做到紧扣教材基础知识, 力争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单元检测标准化:要紧扣新课程标准, 要力争符合高考标准, 让绝大多数学生都适应得了。
以上认识还很肤浅, 有些片面, 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 距课改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和提高!
3+1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3+1;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而且还是学生接受学习策略培训、学习行为得到评估的最重要的场所。[1]
秉承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我们英语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探索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江苏洋思中学,河北衡水中学……都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为我校开创“3+1”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3+1”课堂模式诠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实践新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推行了“3+1”课堂模式。该课堂模式的涵义是:课堂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其中“1”指学习小组。
二、学习小组
由英语老师根据总成绩、英语成绩、平时表现等统一安排,科学划分,合理搭配,让不同英语水平、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6-8名学生为一组,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成员之间分为三、四个层次,便于开展讨论。组与组之间学习成绩均衡,便于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三、小组讨论
1.能够建立轻松的课堂气氛。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实,学生在课堂上最爱小声说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课堂上常有的那种压抑感,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教师要巡视参与,成为小组中的一员,或倾听学生的见解,或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师生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渐渐“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变得十分轻松、活跃。
2.能够提高课堂质量。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本小组的其它同伴的学习负责。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互助,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促进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在会学、乐学的愉快气氛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3.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小组展示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后,在课堂上把所学知识通过书面形式和言语呈现出来。不仅要展示学生对问题、知识独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还要展示学生规范的解题过程,展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靠老师的讲授来传播的,事实证明老师讲学生听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和讨论中,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难以达到课堂的高效。而“3+1”课堂模式就是搭建一个能展示学生探究成果的平台,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师生点评
点评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有效的点评能激励学生更认真地探究、学习。究竟谁是评价的主体?时下课堂上的点评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之间的评价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是学生认知层次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提高。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如果学生只会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教师要把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语式“看法+原因”渗透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把衡量的尺子,讲清自己的看法,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在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的方法和要领。通过这种客观的评议,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学会了宽容。
总而言之,在进行课题评价工作时,应纳入新的评价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使课程改革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无负担、无压力、于无形中得到发展的教育。
六、教学策略
1.编好、用好“导学案”是关键。“导学案”是实现“3+1”教学模式的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工具,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有了它,上课的目的性更强,学生也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在课堂中应用得当对一堂课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语言环境。通过创设语言环境,寻找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熟悉的例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他们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习得。例如,在讲解语言点时,可以先通过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这些熟悉的例句来猜测生词或词组的意思,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提示和补充。
3.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启发、点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点拨是做到互动教学的合理运用的前提。教师要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监控者,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教师应随时查看学生的进度和方向,使之朝着共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是否在记笔记,有没有思考问题,还可以停顿一下,问学生有没有听懂了,能不能接受等等。
4.引导学生自学。“3+1”课堂模式的英语教学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材料,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大多数的高中生对教师仍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不懂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总结经验。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学英语的乐趣,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获取知识信息的这些活动。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是英语教学互动模式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生活常识、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5.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3+1”课堂模式强调的是互动性。因此,要坚持激励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少下结论多帮助,少抱怨多鼓励。鼓励学生发言,并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都能畅所欲言。课后还可以问学生意见,问他们“上课内容会不会太多,能不能听懂,语速会不会太快”等等问题。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而改进课堂教学。生生互动式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而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更能让学生获得快乐学英语的享受。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一切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顺乎学情,讲究实效,灵活运用。努力践行“3+1”英语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外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1
[3]赞可夫.《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第二中学
3+1教学模式 篇12
一、“3+1”教学模式出现的新问题
1 、“3 ”和“1 ”不 能无缝对接
学校专业课的设置与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无法顺利对接。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 学校专业课的设置与更新跟不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节奏, 不能适应社会上项目开发的技术需求。学校的专业课或者开设的课程不够, 或者深度、新度不够, 学生到了实训基地不能直接上手开发项目, 还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学习, 这几个月相当于把课堂从学校搬到了实训基地, 导致学生真正参与开发项目时间不够, 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从而即使有实训基地的推荐, 大部分学生就业质量虽然比没有参加实训要高但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
信息网络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信息网络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 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大, 应用型、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很小。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在模仿、记忆代码、熟练操作的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但同时也压制了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 束缚了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双师型 ”教师短缺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教师。信息网络类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 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 而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 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在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学校严重缺乏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政策支持。“双师型”[3,4]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这需要参与“双师型”培训的教师深入到一线信息网络公司学习, 了解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 需要不断充实丰富的高难度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 由“新手”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目前学校缺乏对教师到公司参与项目开发实践培训的政策支持, 教师到公司参与项目开发, 不仅科研和教学工作受到影响, 而且经济方面也受到损失, 致使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4 、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教材
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 教材也是主要为理论教材, 实验指导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缺少项目支撑。适合学校教学使用的综合实训教材很少。信息网络类专业主要培养信息网络类高级应用型工程人才, 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教材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应从低年级开始就接触专业实践环境, 教材体系要支撑四年实践不断线, 逐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能力中。
5 、学生能力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大学教育“知识本位型”课程体系的影响, 专业课程设置以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中心, 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专业实验课附属于专业理论课。实验指导老师是传授知识和能力的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知”与“行”的分离, 面对实际问题, 缺乏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二、解决的策略
“3+1”教学模式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问题, 但在学校的3年所做的实训仍然不够, 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发展空间较大, 。我们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能力、挖掘自身能力、弥补自己缺乏的能力, 寻找适应自己能力培养的方式, 完成能力的综合和提升。
1 、实现“3+1 ”模式的课程对接
依据项目驱动的原则改进实验 实训课程 的内容 , 从合作的实 习基地引 进一系列 研发项目 作为实验 实训课内容[5], 从而解决 前三年校 内实践教 学与最后 一年企业实习实训的课程对接问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对接产业发展, 对接岗位需求,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训项目, 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调整教学方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体系
改变当前实验课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体系的单一横向模式, 在原有实验课的基础上, 修改或新设一部分独立于理论课的实验实训课, 实现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和贯通, 从而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络化实践教学体系。改变按课程分配和管理实验室的旧模式, 统筹实验资源, 实现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的平台式共享, 增加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织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 形成交叉型的教学组织模式。
3 、加强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 按照“专业教师进实验室、研发工程师进课堂”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 建成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的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可以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培训, 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通过专业实践培训, 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解决专业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通过专业实践培训, 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等, 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等。同时还可以引进或聘请一些研发工程师走进课堂。
4 、开展实验实训教材建设
将实习教材从原来附属于理论课教材中分开, 依据教学大纲, 对实验 (实习、实训) 指导书、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学资料进行研究, 编写一批既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又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统编实训教材。同时, 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行业发展情况及专业发展有关知识, 拓宽其知识面,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将实训教材中学到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
5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首先, 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其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应从学生刚入校开始, 可以建立一些兴趣小组, 我们在兴趣小组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探究的品质。第三, 通过开展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最后, 经常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习, 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网络类专业近十年来对“3+1”教学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探索一条以紧密联系社会、满足专业发展需求,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学习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3+1”教学模式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卞少辉.“3+1”教学模式给高校带来的思考与启迪[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27 (4) 93~95.
[2]刘斌, 黄勇.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洛阳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 (8) 76~79.
[3]李泽平.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 (3) 150~153.
[4]姚汝贤.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3、 (21) 19~22
[5]沈建华.校企合作共建高校专业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 (5) 136~138.
【3+1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3+1+X教学模式08-01
D-1-3-4-2 一体化教学模式总结10-21
3+1+3考核模式05-18
3+1导学模式07-29
3+1人才培养模式09-16
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07-04
“3+1”实践教学06-11
1+1+1教学模式10-29
“1+1”教学模式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