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

2024-07-21

死神(共11篇)

死神 篇1

先透露一点真相,你正走向死亡。

大多数人觉得我的话 难以置信,任我怎么抗议也没用。说到这个话题,我尽力让自己保持愉快。

我做事最公正了。你很快就会对我有深入了解,时间视情况而定。

我是死神,游荡在大街小巷,在人们心中有一副再恐怖不过的面孔,或许是呲牙咧嘴,双目血红强大,尖爪锐利的怪物,或许是身披黑袍,带着一副狰狞的笑的骨骼,手中总是不离一把心寒的闪着灵异之光的弯刀。总之,我为自己的凶恶威严的形象感到无限满足。

我看着周围明显和我不是同一族类的生物,死神过处,莲蓬低下本高傲的头,荷叶也褪去碧绿,取而代之的是一团被人揉、被人踩,发黄的荷叶团子,万物草木生则柔脆,其死枯槁,曾经生长的细节,并没有给人类留下惋惜。我拿着冒着黑色烟雾的铁链来到医院,灯火达不到的阴影里,扯起一个很冷的笑,又闻到了那种熟悉的味道,我知道又有人要跟我走了。

事实上,我也自以为世界上无人能比得过我的残忍。这一些极恶犹如一朵巨大的花在开放。恰在我想着自己的名份在众神中到底有多 大时,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年人走出了人行道,跨入了灰蒙蒙的世界———马路,为了行使好自己的职责,我全神贯注地看遍了那人脚下的世界。前方一直延伸至马路对面,无一白色长条。“哈哈哈!”我爽快地大笑三声,行使我死神光荣使命的时刻到了,从此阴曹地府又将增加一个人口!一辆闪着耀眼红色的私家轿车驰骋而来,机会来临……接踵而过,不知怎地,我犹豫了一下。等等,还是再让我仔细看看吧,毕竟他已入暮年,步履日渐蹒跚,正是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我又瞪大眼睛,仔细地观察了两番,左边十米内——没有我所希望看到的东西,右边十米内,咦,好像有白色一片,咳,是一孤魂野鬼。危险度, 100%,我又下了下狠心,这回这辆车带着无情飞奔而来,老人动作迟缓, 躲闪不及,“嗞——”我真不忍看我的业绩,那车被我挥手一指,在老人面前刹车,停止,一切安然无恙,只是车中主人还要向老人抱怨一通, 然后老人穿到了马路的另一边……

我深深地低下了头,灰溜溜地游荡在大街小巷,我的心很沉,不知道有什么能打起我的精神来,风吹过我的大脑,我感到它在翻江倒海, 风吹过我的身体,我感到自己在到处乱飘,这大概就是人类所说的失落吧!死神竟然起了怜悯之心。

“我是死神。”我游荡在大街小巷,不断地念叨着。莫名地,我觉得僵枯的体内,有什么涌如风暴。看到几辆超速车时,我欲挥手然而又放下了,当几辆酒气冲天的车擦过我的肩头时,我看到车中温馨的一家子,甜柔的孩子在温柔的母亲怀里安睡,犹豫了,当看到两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扭打在一起,剑拔弩张时,一想到他们是未来的栋梁,挥手换来了两位民警来制止……

一路的游荡,我已对自己失望了,死神不再是死神,似乎已经变成了救人的天使。耶和华以笑脸看着我。

“我是死神?”我继续游荡着,现在我不想看周围的世界,以免再无奈地带走一个鲜活的生命,或是玷污神职。我很懊恼,但同时也惊讶于人类对生命的轻视。千年已过的昨日,为追求长寿苦心研制丹药,虽然历史发展到今天仍没有谁能活到150岁,但丝毫不影响人们追求“万岁”以及更多的人拜倒在地上“山呼万岁”的热情。现今人类可以为了享受或满足一时的欲望,放下尊严,放下生命,放下亲人。城市的欲望绝不止于高速公路,灯火璀璨车水马龙的背后,在那娇艳欲滴的花瓣后面已经在发黑腐烂。人的生活提高了, 道德思想甚至是智慧下降了,而且, 人的记忆有一种奇怪的选择功能, 人看不到自己死了,只会看到别人死了,正笑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那些无关痛痒的教训总是置之脑后,或者竟忘得干干净净。人类真值得同情!

想了很久,决定向众神之首呈交—份辞职书。这时,牛头、马面发来一封e-mail,地府出现人口过多问题,而且人口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已不需要死神———咳,我松了一口气,原来死神早就子虚乌有了。

死神 篇2

死神的关口

死神,是残酷的。有人会因为身体的衰老而死亡;有人会因为病痛的折磨而离我们而去;有人会因为飞来横祸而去世……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亲人无法忍受的地方。

课堂上,王老师让我们写下5个自己最亲近的人,我想都没想,就写下了:爸爸、妈妈、弟弟、爷爷、外公。可是,老师却我们在第一个关口抛下一个人不管,把他给划掉。我顿时手足无措:这5个人都是我最亲近的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离开我,到底该划谁好呢?最终,我划去了爷爷。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划去爷爷,可能是心理作用吧!

到了第二个关口,我用颤抖的双手拿起了笔,划去了一直都疼爱着我的.外公。又在第三个关口划去了年仅4岁、活泼可爱的弟弟。每划去一个亲人,我的心都会痛一下,可老师说:“过了、……他们都会离我们而去的。”这时,我的心才舒服一些。

第四个关口是我最难抉择的一个关口。只剩下爸爸和妈妈了,到底该“淘汰”谁呢?我真的不希望任何一个人离开我。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供我上学和吃穿,还一笔一划地教我写自己的名字:周静静。我学习分心了,成绩下降了,爸爸妈妈就一起开导我,安慰我。我取得了好成绩,爸爸和妈妈就会奖励我、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骄傲。妈妈生我、育我,我是妈妈的心头肉。天冷了,妈妈给我加衣裳;天热了,妈妈给我扇扇风;我饿了,妈妈给我做清凉可口的饭菜;台风来了,妈妈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生怕我跟丢了。即使他们不在我的身边了,爸爸妈妈还是会经常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不知从何下手。我心如刀绞,眼泪不禁涌出了眼眶。

这时,王老师说:“到第五个关口的时候,要把最后一个人也划掉。”我索性将爸爸妈妈一起划去,至少不会那么难选了。但在划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被千万把剑刺过一样,疼痛难忍。

死神来过吗 篇3

医生打电话来,约了时间说尽快回去复查。

我跟伍先生一起走入医生办公室,才知道他身体里生了一个肿瘤。而且报告显示肿瘤内有血管,所以很有可能是恶性的。

从医院出来,我们坐在车里一路都不说话。

晚上睡觉时我问他:如果真的是癌症,你怕不怕?

他说:不怕。

我转头看他,他看着别处不与我对视,但是分明觉得,他的眼圈红了红。

我说:我们再去别家医院做检查,也许是误诊也说不定呢。

他说好,然后把我的头抱在怀里使劲亲了亲。

我们选了新加坡很有名的私人医院重新做了检查,几天以后报告显示结果是一样的。医生说,肿瘤要尽快手术切除,不可以抽液化验是因为如果是恶性的一抽出来就会扩散到全身。术后还要做检查,判断需要不需要做化疗或者放射治疗。

我和伍先生紧紧地手握着手从医院出来,气氛有点凝重。

我说老公:你死了有没有保险赔呀?

他说:有的,50万新币。

我说:才这么一点点啊。

他说:是呀,公司只有这么一点点赔。

我说:所以你不可以死啊。

他说:当然不会啦,傻瓜。

我们两个都笑着,但是眼圈都红了。

那几天,从澳洲来看儿子的伍先生的爸爸妈妈正住在我们家,我们每天陪他们吃饭逛街看港剧,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只有晚上回房间睡觉的时候,我们躺在床上才会聊到这个话题。我说以后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熬夜、抽烟、乱吃东西了呀,摩托车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常常开了呢。他说好,我以后都听老婆的话。

因为总是喜欢熬夜,伍先生很喜欢在我睡着的时候给我发短信说老婆我爱你。那几天晚上他辗转难眠的时候,又偷偷发短信给我。他说老婆我好想下半生也能这样爱着你,我想一辈子都这样幸福生活下去。我看了像往常一样既没有回复,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当伍先生一大早出门,骗他爸爸妈妈说去上班,实际上是去看医生的时候,我在卫生间打开花洒里的水愣愣的看着,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被抽空了一样。我突然觉得,我们用了这么久的时间才找到彼此,我们包容彼此的一切,那么深地爱着彼此,但是那个东西如果真的横亘在我们面前,我们谁都无能为力。只能接受,无论如何,都只能默默的接受。我在洗澡的时候捂着嘴巴不敢发出声音地痛哭。

我说老公,没关系的,哪怕还有一丝力气,我也会和你一起战斗到底。

我说,就算是最糟糕的情况,我也会好好活下去,因为那不是你的选择,那是命运。

我说,老公,不管你之前做过什么蠢事情,不管你曾经对不起过谁,这一次都算你还清了。没有人能从我身边将你带走,没有人。

我们谁都没有告诉,两个人默默的守着这个秘密。我甚至不觉得十分艰难,因为只要可以看到他,摸到他,感受到他在旁边,心里就无比的安心。是的,从我遇到他的那一天开始,心里就是这样笃定的安心,就是因为这份安心,我心甘情愿跟随他到海角天涯也不害怕。

我们送走了爸爸妈妈,然后订了回中国的机票。回去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是那么温暖的事情,我在我的母亲面前也只字未提。那几天不停地带伍先生去吃各种羊肉宴。羊蝎子,烤羊腿,羊肉串,清炖羊排,每天吃到伍先生肚皮鼓鼓。我从小到大从不沾羊肉,甚至连闻到都会反胃,但是因为我知道他喜欢吃,就坐在一边陪着他,看着他吃就已经是一种满足。

我想,在能吃的时候就再多吃一点,能爱的时候就再多爱一点。能拥抱的时候,再拥抱得久一点。

我和伍先生,从在一起到结婚以后的今天,都一直在十分用心地爱着对方。我们有那么多那么多琐碎又美好的小回忆,那么多那么多想起来就不禁会会心微笑的幸福片段。我们约定好要在中国举办一场真正的婚礼,他穿机师制服,我穿龙凤褂裙。

他还说,要自驾游遍中国,走丝绸之路,走川藏线。

生病以后他甚至说,要穿越无人区,去探访楼兰古国。

我说如果你真的生病,我们就把房子卖掉,去开始环游世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说,好。

于是,把后路都想好了,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我们预约了手术时间,定在了8月28日。刚巧那一天是我的生日。

我说,那一天你一定要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我。

他说,一言为定。

那天一大早,我们收拾了简单的衣物,入住了单人病房。

量血压,测体温,术前准备。

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左右,伍先生换好了衣服,被推进病房准备手术。

我抱着他吻了又吻,用手不断抚摸着他的脸想给他力量。

每当飞行考试之前伍先生都会说:老婆,祝我好运。我每次都回答他:我把我所有的好运气都给你。每一次他考试出来都会高高兴兴地说:考得很好!

这一次,是伍先生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这一天,也恰好是我的生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我迷信地觉得,这一天的好运一定是平时的很多很多倍。所以我在心里对他说:老公,我把我所有的好运都给你。

伍先生被推出病房的时候,眼睛很茫然地看着天花板。因为匆忙,他掩饰不住地有一点慌乱。他被推出去很久之后我的眼前都还是那张无措的脸。我冲到卫生间里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我在心里不断地祈祷着:没事的,没事的,一定没事的,谁也不能带走你,求求你,谁也不能把你带走。

我在沙发上直直坐了4个小时,终于等到伍先生被推进病房。眼睛看到他的那一刻,心里一下子就安静了。

之后伍先生说,他见不到我就会觉得慌张。从手术室推出来的时候,麻药效力还没有完全消除,他恢复一点意识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老婆在哪里?”但是由于喉咙太干,他的这句话是哑着声音出来的,所以没有人听到,也没有人回答他。

后来,他就又睡了过去。

那一晚,我睡在病房的沙发上。

我们在一起,总是云淡风轻的。他从不计较什么,我也从不过分忧愁。他总是研究他的赛车,他的越野,他的自驾游。我呢,要么就是坐在一边看书,要么就是和他开玩笑。我想,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就算房子着火了,我们也要一起合张影。就算命运蹂躏,也要向阳而生。

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还在,就可以一起面对。

就算有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也要好好地,好好地,生活下去。

手术做完了,出院回家静养,一周后取报告。

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依然每天腻歪歪的说老婆好爱你,老婆煮的饭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我煲鲍鱼乌鸡汤给他,两个人边吃边用PPS看电影,日子没有一点阴霾地继续着。

一周以后的今天,我们说说笑笑去医院取报告结果。

结果显示,是良性。

不需要再做任何检查和化验,连抗生素都不必再吃。

我们跟医生聊了一会儿,开了几句玩笑。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情绪起伏,我们谢过医生,拿着报告开车回家。

他继续在网上看他的越野车。我呢,切了西瓜在盘子里,然后坐下来,写下了这篇东西。

这是得知他生病以来,我们最不平静的一次。

生活,又这样平静地继续。只是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东西早已经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以后会枝繁叶茂下去。这就是我们对彼此的爱,就算遇到生死的考验,也丝毫不会动摇。还有对生命的那份领悟,在这一次的历练当中,又更加从容和淡定。

死神 篇4

人物简介

1984年, 张瑞敏临危受命, 出任海尔的前身、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拉开了海尔创业的序幕。在28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中, 张瑞敏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带领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 (2012年) 的全球化企业。据消费市场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 (Euromonitor) 统计, 海尔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2012年, 美国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评选的2012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中, 海尔排名第八, 是唯一进入前十的来自中国的企业。

张瑞敏认为, 没有成功的企业, 只有时代的企业, 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创业28年来, 张瑞敏始终以用户为中心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都抓住时代机遇进行战略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 海尔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 实施名牌战略, 通过“砸冰箱”砸醒员工质量意识, 创出冰箱名牌;九十年代, 海尔抓住兼并重组的机遇, 实施多元化战略, 通过OEC管理法和企业文化的输出, 创造“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经典案例, 从一个冰箱名牌拓展至家电领域的名牌群;进入二十一世纪, 海尔抓住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机遇, 实施国际化战略, 没有依赖国内低成本的优势单纯出口创汇, 而是到海外设厂本土化发展, 建立“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三位一体的体系, 创造海外用户价值, 创出海尔的国际化名牌;互联网时代, 海尔抓住网络时代需求个性化、碎片化的机遇, 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通过企业和商业模式的两个转型, 即从卖产品到服务、从传统发展模式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转型, 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世界正在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张瑞敏应时而变, 启动了海尔的第五个发展战略——网络化战略, 通过打造网络化的企业应对网络化的市场。

海尔持续创新不断壮大的过程中, 张瑞敏确立的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管理实践中, 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 “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 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 张瑞敏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赢得全球管理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西班牙IESE等著名商学院均把海尔管理案例写进教材, 海尔的管理探索越来越成为世界的财富。在互联网时代, 张瑞敏的管理思维再次突破传统西方管理的桎梏, 提出并在海尔实践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通过搭建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 推进员工自主经营, 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西方管理理论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张瑞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破给予高度认可。沃顿商学院、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机构的学者和实践者甚至亲自参与到海尔的管理探索中。

在带领海尔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 张瑞敏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 积极投身教育、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真情回馈社会, 致力于环境友好, 谋求可持续发展。张瑞敏以其创造全球化海尔品牌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卓著成就赢得世界性的广泛赞誉。

创业历程

名牌战略阶段 (1984年—1991年)

■观念: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 以”要么不干, 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 为用户提供当时最渴望的高质量产品的体验。

张瑞敏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 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 以为用户提供当时最渴望的高质量产品体验为目标。当时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企业非常多, 但以这种观念去干的并不多, 很多人觉得原来设备差, 现在引进很好的设备, 产品比原来要好得多, 市场又供不应求, 卖就行了。但张瑞敏不这么想, 他当时的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最想得到的, 高质量的产品。

■差异化的路径:海尔通过砸冰箱及自主管理班组等活动, 创出一条以提高人的素质而非仅靠引进设备、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差异化路径。

张瑞敏认为, 要实现战略目标, 得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差异化的路径。当时同行业的路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全力以赴上产量。而海尔走出的差异化路径是:靠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竞争力, 而不是仅仅依靠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当时典型的事件就是砸冰箱, 张瑞敏带头砸毁了76台不合格冰箱, 在那个物资短缺, 冰箱需要凭票购买的年代, 他的举动曾让很多人不解。张瑞敏说, 砸冰箱砸的是一种观念, 砸醒员工的质量意识。

■海尔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 1988年, 海尔获得了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

当时在中国金牌是非常难得的荣誉, 老百姓的关注度非常高。这枚金牌对当时海尔在行业中的地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1990年, 海尔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1991年又获得全国十大驰名商标。从管理的角度看, 1990年, 海尔获得国家级的奖励中国企业管理金马奖。同时期, 张瑞敏带领海尔开始推行自主管理班组, 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做自主管理, 与海尔今天推进的自主经营体一脉相承。

■经典创业故事:砸冰箱

1985年, 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 发现仓库中有缺陷的冰箱还有76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 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 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 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 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 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 那时候别说“毁”东西, 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 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 别说正品, 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 大家“心疼”啊!当时, 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 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 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 否则今天是76台, 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 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 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

结果, 就是一柄大锤, 伴随着那阵阵巨响, 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 在家电行业, 海尔人砸毁76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 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

多元化战略阶段 (1991年—1998年)

■观念:抓住南巡讲话的机遇, 以制造多元化高质量产品的观念, 为用户提供所希望的系列白电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这一时期, 张瑞敏抓住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机遇, 积极进行企业兼并和工业园的建设。当时, 海尔兼并了包括洗衣机、电视机、空调在内的多个企业, 有的甚至是跨所有制兼并。通过兼并, 海尔一下进入到了很多领域, 但进入很多领域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张瑞敏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他们所希望的系列白电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差异化的路径:通过进入哈佛的“吃休克鱼”案例的思路兼并18家企业。创出一条靠企业文化, 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兼并道路。

这一阶段, 张瑞敏实现目标的差异化路径就是被哈佛商学院采用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按照这一思路, 海尔兼并了18家企业, 创出一条靠企业文化, 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兼并道路。张瑞敏提出一个口号:“多换思想少换人, 不换思想就换人”, 注重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改变人的观念。这和很多企业的兼并完全不一样。当时海尔提出要多元化发展时, 受到外界很多质疑, 很多人认为海尔做多元化肯定不行。但张瑞敏觉得本质不在于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本质在于能不能有一个可以给用户提供系列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如果没有, 专业化和多元化都没用。这个时期很多企业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了, 忙于补质量这一课, 顾不上服务体系的建设。而张瑞敏已经提出星级服务了, 后来便有了海尔最有名的服务体系。

■海尔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 海尔初步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从管理角度看, 1995年海尔日清管理法获得国家管理一等奖。

■经典创业故事: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1995年7月, 青岛市政府决定把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红星电器本来和海尔一样在青岛市是重点企业, 后来由于经营不善, 在海尔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时, 红星电器却亏损1亿多元, 资不抵债。

此时, 在张瑞敏面前摆着一个艰巨任务:如何操作?如何发展?于是, 张瑞敏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红星电器失败于何处?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员工问题?而他认为:“红星的失败, 不是少技术, 也不是少资金, 更不是员工不好, 关键是管理不到位, 职工凝聚力差, 缺乏将现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的灵魂。而海尔员工、干部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形成了海尔文化。因此, 我们当前的紧迫工作就是将海尔文化输入到红星。只要思想认识一致了, 统一了, 一切都好办。文化是企业灵魂, 无形资产可盘活有形资产, 红星必然重生。”

海尔经受住了这个文化兼并成败的考验。在划归第二天, 杨绵绵就率领企业文化、资产管理等五大中心的管理人员进驻红星, 实施“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随后, 张瑞敏又到红星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上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管理心得体会。要求大家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目标是2~3年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品牌, 最终是国际名牌。

三个月之后, 企业扭亏为盈, 现在, 海尔洗衣机已经成为全球洗衣机第一品牌和第一制造商。

1998年3月, “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 张瑞敏应邀去哈佛讲这一课, 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国际化战略阶段 (1998年—2005年)

■观念:抓住加入WTO的机遇, 以出国创牌而非仅出口创汇的观念。在与国际接轨中, 以三步走的战略倒逼自己。

这个阶段, 张瑞敏在观念上抓住了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以出国创牌, 而非出口创汇的观念确定了海尔的定位。要达到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价值。

■差异化路径:通过南卡设厂及购并意大利工厂暴露出自己的差距。创出一条提高素质成为国际化人才, 以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道路。

这个时期, 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 但宁可在国内喝汤也不到国外去啃骨头的观念决定了很多家电企业做定牌, 而不是创牌。当时海尔采取了两个差异化的路径, 一是在美国南卡建厂, 二是购并意大利一家冰箱厂。这两个举措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当时媒体说美国的工厂都到中国来设厂, 海尔反其道而行的跑到美国去设厂, 最后肯定以失败告终。张瑞敏知道, 到美国设厂肯定没有成本的优势, 并购意大利工厂也曾被记者认为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 但实践证明这一决策不但不愚蠢, 反而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决定, 意大利工厂在海尔“三位一体”战略的落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消费者在德国市场上看到的卖得很贵的冰箱就是意大利工厂生产的。

■海尔成果:从市场的角度看, 这7年海尔建立了制造工厂18个, 营销中心17家, 研发中心9家, 形成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从管理角度看, 张瑞敏创新的市场链管理案例在2000年进入瑞士的洛桑商学院。当时提出让人人成为SBU, 实际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盈利的单位。

■经典创业故事:海尔为何在美国建厂?

1999年, 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 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 生产家电。

一石击起千层浪。国内很多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 而为其担忧, 甚至不少人明确对此持批评态度。人们批评的依据, 就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 劣势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场饱和, 去美国无异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有本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 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可是, 海尔决策层却像“下雨打伞”一样认为去美国办厂是理所当然的事。“到美国建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建厂是否就没有风险?!”海尔人要在风险中抓机遇。

当然, 敢于冒风险不等于没有预防风险的措施。在这方面, 海尔做了充足预算:

在市场方面, 海尔的理念是“先有市场, 再建工厂”。当时的海尔向美国出口冰箱已经达到50万台, 而实际上达到29万台, 就可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

在成本上, 美国劳动力年薪2.5万美元, 中美两地工薪差别达到8~10倍。但海尔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中国低工薪优势其实完全被运费抵消了, 而且今后运费有走高的趋势。二是在美国建厂还可以就地收集信息, 就地技术开发。三是可以节省从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输时间30天, 另外又节省从接订单到生产的30天, 这对生产需求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四是“美国制造”的标签是个卖点, 对美国零售商很有吸引力, 可以平等地与美国企业竞争, 其优势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国, 年轻一代都知道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 已经不知道它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海尔品牌正在成为美国本土的品牌。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航, 海尔的国际化行动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2005年—2012年)

■观念:抓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观念加快走上去的步伐, 争取为全球用户提供白电引领的体验。

这个阶段, 张瑞敏在观念上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从原来满足大规模制造转变为现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观念, 加快走上去的步伐。从创造用户的角度和创造用户满意体验的角度, 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白电引领的体验。

■差异化的路径:通过零库存即需即供的推进, 并建立社区店, 配以建成的三专店体系, 创立一条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道路。

当行业都在打价格战时, 张瑞敏率先在家电业推进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战略, 建立社区店, 配以建成的三专店体系, 建立一条以企业为中心到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道路。要做到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 也就是用户要就能马上提供, 用户不要也不会形成库存。

在营销体系上, 第三个战略阶段海尔开始建专卖店。当别人还依靠大连锁时, 张瑞敏又进了一步, 建立社区店, 建成三专店。这些体系直接面对用户, 直接满足用户需求, 加上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 完全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去实现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转型道路。

■海尔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 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 这些研发中心和原来的9个研发中心完全不一样, 现在是平台型的研发中心。

原来研发中心指的是自己有多么高能力的研发人员, 自己的研发机构就有多么高的能力。现在海尔的研发中心是看能整合到什么样的能力, 就代表研发中心有什么样的能力, 所以这五大研发中心完全是平台型的, 以此形成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另一个市场上的成功就是收购了三洋白电和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两个资源。从管理角度来看, 海尔及其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多家商学院研究的对象。

■经典创业故事:张瑞敏砸仓库

2008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了, 但在中国市场, 当时还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来, 至少在家电市场还看不出这种迹象。尽管如此, 当时的海尔正在张瑞敏的主导下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 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 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2008年8月28日, 海尔历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 张瑞敏再一次举起他那把“大锤”, 这一次, 他要砸的不是冰箱, 而是仓库。

当张瑞敏及海尔决策层提出要取消DC库 (海尔在各工贸公司设立的物流仓库) 的时候, 整个市场的人员都炸锅了。市场人员直接说: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市场形势那么差, 有仓库都未必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更别说取消仓库了。要是取消仓库的话, 销售肯定要大幅下降。

客户的反应也非常大。一位海尔的老客户、也是大客户给海尔反映:“你们要取消仓库, 大方向我们认可, 但你们这样做是违约的。”因为按照经销合同, 客户是在当地的海尔仓库提货。现在没了仓库, 给客户造成了交货不及时的麻烦。

张瑞敏和他的决策层顶住压力, 做法是:卖不出去就停下来, 停下来怎么办?停下来倒逼企业内部的体系。为了不让变革的成本影响到客户, 海尔改变了自己的供应链流程, 周下单、下周单, 按单生产。虽然没有仓库了, 但通过订单模式和流程的变革, 海尔把货放在公路上, 放在集装箱上, 实现即需即供。

国庆节之后, 金融危机明显波及到中国市场, 市场零售大幅下滑, 行业的库存大幅上升, 而海尔的库存处理得恰到好处。

网络化战略阶段 (2012年12月—2019年12月)

2012年12月26日, 海尔创业28周年之际, 张瑞敏宣布海尔进入第五个战略阶段, 其战略主题为网络化战略。

■张瑞敏再登顶级商学院

2012年12月, 瑞士洛桑。全球知名商学院瑞士IMD将“IMD管理思想领袖奖”颁给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以表彰其对现代管理艺术与实践所做的贡献。

时间向后回拨一天, 西班牙IESE的学术报告厅内, 张瑞敏在IESE商学院院长卡纳尔的陪同下, 走进学术报告厅。随着演讲开始, 一场关于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碰撞由此展开!

在了解到张瑞敏受邀即将来西班牙, 就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话题, 阐释海尔人单合一管理理论做演讲报告的消息后, 来自欧洲管理领域的各界专家学者精英来到现场。“由于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在其所属国际化企业推广获取的成功, 这一管理创新模式也在欧洲引起极大关注。原本计划300个到场听讲名额, 结果有600余人申请, 这在IESE商学院历年举办的学术讲座活动中是非常少见的。”西班牙IESE商学院相关人士介绍。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 张瑞敏的观点和见解, 让全场听众聚精凝神。

在瑞士IMD商学院, 张瑞敏带去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同样很受关注。“张瑞敏先生, 请问您是如何将人单合一模式贯彻到整个企业具体运转流程中的?”“您说海尔的转型是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这是否意味着海尔成功转型后的经验, 可以让全球企业来借鉴?”……现场的企业家和学生争相提问。

IESE商学院卡洛斯教授对张瑞敏此行的评价是:张瑞敏先生的演讲, 给目前沉闷的欧洲经济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张瑞敏先生带领海尔所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 就是一场互联网时代管理思想解放运动。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守旧走向创新, 海尔模式创新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进取、速度与价值的追求, 通过对人单合一文化融合的研究, 海尔的探索具有了时代意义。

■管理成就

张瑞敏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不仅是因为他传奇般地把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为年营业额逾千亿元的全球化公司, 而且他以卓有成效的管理为管理界输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经典管理案例, 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 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 再到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

海尔现在进行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了十多年, 张瑞敏希望将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就是员工, “单”表面是订单, 本质是用户资源。人单合一, 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双赢, 即员工不是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完成的多少和好坏拿钱, 而是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到2012年为止, 张瑞敏先后应邀到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班牙IESE商学院等做演讲, 交流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内容。世界一流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评价张瑞敏为互联网时代CEO的代表,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评价其为“杰出的战略思想家”。

死神美文 篇5

也许这是一个故事,也许这个故事正发生在大千世界中某个人的身上,我只是这个故事的感动者罢了。

芳草绵延的山村里盛开着一朵凄美的丁香,夕阳西下的傍晚一缕清风似乎要将天空中零碎的星辰吹落,那颓圮的瓦房中跃动的灯光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她今年十七岁,她的美迷醉了万物生灵,学校里她是公认的校花,冰纯的容颜注定了要成为芳香美丽的彩虹,邻居都夸她从小懂事善良。她本来是个爱笑的女孩,每天晚上都会帮忙活了矿工父亲拿毛巾、泡脚、捶背、擦背让父亲开心。

憨厚的父亲时常被懂事的女儿哄的开心大笑而忘了疲惫,还经常感叹的说:“儿子是个传家宝,女儿好的不得了。”

可是天公总是不作没它就要为好人安排悲剧的命运。又是一个零落的傍晚,夜渐渐的深了,可女孩的父亲还没有回家,温柔的母亲抱着女儿内心焦灼的等待着。

深夜时老村长打着手电到女孩家中对他们母子俩说:“孩子的父亲在背矿时矿洞塌了,他也许已经...唉!望你们母子节哀。”

此时母亲还未反映过来,懂事的女儿已经泪如泉涌了。并且而身颤抖的念叨:“爸爸啊!女儿还想多哄你开心呀!你不是说还要宝贝女儿为你洗脚吗?你回来呀!我的爸爸!”

这时村长将从工地上女儿父亲唯一的遗物泛黑的笔记本交给了母亲,女儿在哭泣中疲惫的睡去了,也许梦里他又和父亲说说笑笑了。母亲打开笔记本只见某一则上面写着:“明天是女儿的生日,我要给他一个惊喜。”母亲在安睡的女儿旁落下了心酸的眼泪,一直发呆坐到了天明。

第二天母亲对女儿说:“妈妈去赶集你在家中。”女儿说:“好!”女儿对母亲说:“妈妈,晚上早点回来!”

天渐渐黑了下来,女儿做好饭等待着唯一的亲人,天空的雨点纷飞了,可母亲还不回来,懂事的女儿撑着伞去接母亲,这时她看到一个躺在公路血泊中的母亲,苍天呢?女孩丢了伞爬到母亲身边,大雨中女孩叫着:“妈妈!我的好妈妈!你快醒醒呀?女儿离不开你呀!”泪雨交加中母亲微微挣开眼睛说:“孩子,今天是你生日。”

一个生命的蝴蝶结从母亲手里飞到了女孩的发梢,母亲也许也走了。一声声无助的哭声将整个时空凝结,一切似乎都在此刻静止。漆黑的天空找不到一颗星星,只有天空的泪水不停的拍打着女孩的肩膀。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还没来得及为你你们尽孝呀!死神啊!我好恨你呀,是你夺走了我的亲人。爸爸妈妈如果有来生我要你们做我的孩子!

美丽的女孩在雨中抱着母亲,那粉红的蝴蝶结不知是给泪水打湿还是被雨水打湿,觉得她在雨泪交加中更加的美丽了。

爸爸妈妈呀!女儿还没来得及为你们尽孝啊!你们是去了山那边的世界吗?天晴后你们会乘着彩虹回来吗?女儿可以来找你们吗?

就在这时老村长打着手电筒与两个叔叔来了,老村长看着这一幕平静的走上去抱住女孩。没事,我可怜的娃儿,一切都会过去的,不是还有我们嘛!老村长不由得眼眶湿润了,沧桑的泪珠起伏着从深深浅浅的皱纹中滚到了女孩的发梢,老村长依然平静的说:孩子!跟我回家吧。

不由得那穿蓝色T桖的胖叔叔说:“回家吧!”另一个穿花格衬衫的小个子叔叔不由得上前,小心翼翼的将女孩背起,大个的叔叔背着女孩的母亲,一直对女孩说没事的孩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温暖的花格衬衫脊背上,小女孩的泪水依然不停的滑落。此时,老村长打着泛黄的灯木纳的走着,几个人歪歪斜斜的背影在雨夜中渐渐模糊,最后消失了在了深沉的黑暗中……

终于,他们到家了。女孩被花格衬的小个子叔叔背到了老村长家中,老村长对女孩说:娃儿呀!睡吧。什么都别怕,有爷爷在呢,别怕!在这温和的声音中女孩在温热的炕头看着大厅里躺着的母亲在伤心欲绝中含泪睡去——

老村长迈着沉缓的步子走出房门,这时那两个叔叔似乎在说些什么:“哥!你们忙,我先回去了,有什么事叫我,明天我们在安葬女孩的母亲。”说着花格衬衫的叔叔就要走时见到老村长顺便说了一句:“叔,你们先忙,我回去了。”

老村长走到穿蓝T桖的胖叔叔面前欲言又止,从口袋里抽出一根烟,用干裂的大手颤抖着将烟点着,一口一口的吸着无尽的辛酸与无可奈何,这时大个的胖叔叔说:“爸!这是为什么呀!老村长不由的说了一句:“孩子,这就是命啊!”两个背影在幽暗的庭院中沉默了一会儿,消失在了深夜中。

这时已经入睡的女孩只有泪水还挂在眼角,只是她却在梦中露出了甜美的笑容,她和自己的父母在梦中又团聚在了窗前的饭桌上。只是似乎听到一个冰凉的声音:娃儿呀!把被子盖好,别着凉了。

夜好短!梦中的欢乐很快就被窗前的阳光驱散,女孩隐隐约约听到一个哭泣的声音,女孩穿好衣服,走出门外,看见胖叔叔正在哭泣,老村长也许再也不能回来了,胖叔叔看到女孩,似乎着魔了说:老天啊!我再也不做好人了!说着便转身消失在门前绿色的丛林中,也许他在也不回来了。

女孩这次没有一点眼泪,只是站在屋檐下安静的看着不在睁开眼的村长爷爷,就这样任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终于,老村长和母亲在邻人的帮助下被深深的埋进了眼前这片宁静的从林中,只希望来年他们身旁能够长出参天的菩提吧。

那花格叔叔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女孩的外公,女孩的外公听到这个消息,真是犹如雪上加霜,自己相伴43年的老伴尸骨未寒,自己的女儿又离开了人间。

老人沉默的许久不由得老泪纵横,长叹了一声后关上发黑给的红漆门和小个子叔叔消失在了凉凉的夕阳中。渐渐的天空又挂满了昨天的星星,似乎世界上没有一切生命,只有小女孩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床头任无尽的泪水滑落,把窗外的星辰也哭到凋零。

突然,女孩房间的门被打开了,沧桑的老人看见已经成为泪人的女孩,心酸的泪水也涌了出来。女孩见到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亲人,立马哭出了声来,世界上最可怜的两个人相拥而泣不成声……

爷爷让你受苦了,悲喜交加中女孩在爷爷温暖的怀里又安心的睡了,女孩在梦中又笑了。

温暖的阳光爬上了窗户,女孩睁开眼看着爷爷安详的睡颜,又安静的闭上了双眼。不时,爷爷醒了,这时花格衬衫的小个子叔叔为爷孙端来早饭。可是,女孩并没有心思吃一点东西,但是看见爷爷疲惫的眼神不由得端起饭碗,拿起筷子同爷爷一起吃了早饭后辞别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个子叔叔。

爷孙两人回到了那绿丘上爷爷的小瓦房,从此女孩那美丽的容颜上失去了笑容。蓝天下悠悠的白云被温热的风儿吹成一丝丝悠长的思念撒满了天空,忧伤的黄昏下女孩和爷爷时常看着脚下的绿谷而相依相畏在一起,在心中一起呼唤着那不在回来的亲人和常年在外的孩子。静默的坐在冰冷的台阶上任一支长烟杆给灵魂一点麻醉或安慰,斜斜的背影在夕阳中被逐渐拉长……

夜渐渐深了,突然老人家中的电话想起,只听见电话中说:爸爸!让孩子快来上学!再不来学校孩子就要被开除了!老人说:“好,我给孩子说一下。”

老人对孩子说:“孩子!你已经三四天没有到学校去了。你的父母和老师都以你为荣,你一定要去学校好好读书,走出我们这大山呀!”说着老人又不由得眼眶红润了,也许是自己的老伴与儿女在一次让老人心痛了吧!看着爷爷的眼神,女孩答应老人去读书了。

终于,女孩到了这曾经承载过女孩快乐童年的炫舞中学,她踏进教室门的瞬间无数种异样的目光扫过女孩的身影,让女孩有一种被死神电到的感觉。女孩坐下后似乎宽敞的教室只有自己一个,平时的好友似乎也与女孩疏远了,她静静的坐着如一尊木刻女神。

我与女孩坐在后门口,我倒数第一排她第二排,我在她身后看着她也很想去安慰她,可是,又怕异样的目光与流言蜚语。终于还是懦弱安分的坐了下来,只听到我的同桌说她成了一个孤儿,还和一个又脏又老的老头子在一起。

此时,最美的校花,犹如一朵冰封的雪莲,一个个人儿们和她说话的少了,用眼睛看她的更多了,人们都只想静静的.欣赏而不想侵入她的世界,那怕多看她一眼也好啊!

只记得女孩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把你的文言文书借我背一下好吗?我借给了她!让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在那书的扉页用铅笔写了一句:进梦的笑与说的确很美!

就在女孩呆呆的在自己的世界出神心痛时,突然,丁香的乐音飘入女孩的世界,原来无意中她同桌的耳机已被放在了女孩的耳边,丁香的味道,老男孩的沧桑。女孩在这声音中静静的闭上眼享受着一切,因女孩的不幸她的闺女都胆怯的避开了她。

那些平时大喊爱她的男孩也只是胆怯的看着女孩而已,只有女孩的同桌我最要好的朋友和女孩在一起分享着女孩的每一滴眼泪,女孩也许成了死神化身,她逐渐的麻木了,学会了上网、喝酒、抽烟,初二12班所有女生都对她非常厌恶,如果女孩能在这个班消失同学们又可以像从前一样快乐轻松了,女孩也许注定融不进这个班集体了。

她和他的同桌也许恋爱了,因为她放心的把自己的脸庞靠在同桌的肩上睡着了。能和女孩敢说话的也只有我那个心中所谓的郭靖了,两个笨蛋坐在一起真像是我佛慈悲!

两人悲催的那么不堪一击,美妙的恋爱也许是真的了。但男孩的学习却一落千丈,老师劝他们、骂他们……

女孩的学习在班上依然是第三四名,但同学们却经常说她坏话,还不时讽刺、挖苦、歧视她,他们两个成了班上的敌人。终于,男孩对女孩说:“让我们为自己活一一回吧!”

某日的清晨,男孩当着全班所有的同学大声说了一句:我的女神,请允许我爱你一生一世!两个笨蛋就这样吃完早点后,静静的伏在桌上睡去。

上课铃响了,他们依然安静的睡着。也许他们在也不会让同学老师讨厌了,女孩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被温暖的阳光悄悄的埋进了泛黄的扉页里。

这天下午很多人也许知道,天空中掉落着一场百年难遇的冰雹,绿山青水的夏天转眼间被冰雹覆盖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但晚上夕阳落辉时冰雹就不见了,她美丽的容颜也许被这场冰雹带走了吧。

“吊扇死神” 篇6

非对称作战古来就已有之,如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就是典型的非对称作战。也许正是由于受到“以弱胜强”的战例影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媒体总是有意无意将非对称作战视为弱者对抗强敌的战法。实际上,非对称作战并非弱者的专利,强者同样可以进行非对称作战,而且手段更多、效果更好。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非对称作战”作为一个军事术语,恰恰是实力超强的美军最先提出的——美军在1991年颁发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首次提出了不对称作战概念,两年后又在颁发的第三号联合出版物《联合作战纲要》中把不对称作战改为非对称作战。简而言之,非对称作战是指利用己方优势或超常规手段,寻找和扩大敌人的弱点积极创造有利战机,以敌意想不到的作战方式,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机动灵活的作战行动,最终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战果。其实质可用12个字概括,就是“趋利避害,扬长击短,出奇制胜!”

冷战期间充当“空中骑兵”的直升机,并未像超级大国军事决策者设想的那样投入“第三次世界大战”,却在一系列局部战争中大打出手。面对依托地形优势和“非对称作战”技巧的“另类敌人”(包括丧失制空权的弱势军队、游击队乃至恐怖组织),几乎不受地理约束的直升机成了超级大国用于非对称作战的“战场精灵”。无论是苏联和后来美国入侵阿富汗的战争,还是俄罗斯为镇压车臣分离武装所展开的反分裂战争,用途广泛的直升机承担了五花八门的任务。在其无所不能的同时,参战部队也对直升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毫不夸张地说,直升机往往是诸多非对称战争爆发第一天进入战场,然后坚持到最后一天,这些被对手们惧称为“吊扇死神”的军事机器的作战经验和教训,对今天仍致力应对非对称作战的各国军队而言仍然极有价值。

nlc202309020019

死神 篇7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写作特点,死亡,态度

一、引言

艾米丽 · 迪金森 (1830-1886) 一生创作过约1775部诗歌, 是19世纪最杰出的女诗人。她在20几岁时就离开了喧嚣的世界, 很少离开她父亲在马萨诸塞州艾摩斯特市的房子和花园, 也很少与外人接触, 终身未婚, 她的一生几乎都过着自我强加式的隐居生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她创造出许多具有个性又无比纯洁的诗歌, 其中大部分是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自然流露。

她的诗歌主题大部分是爱、自然、死亡和不朽, 而她最杰出的诗歌是以死亡为主题的, 其中《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最杰出的一篇,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传达了一些特别的意义。

二、诗歌分析

诗歌描述的是19世纪的男人女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场景[1]198。死神化身为一位驾着马车的绅士, 他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女士, 便邀请她一同前行。由于他的优雅和礼貌, 她接受了邀请, 并在旅途中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玩耍的孩子、成熟的稻谷以及沉落的太阳。天色渐暗, 马车上的女士因身上的衣服太过单薄, 渐渐感到寒冷而发抖。事实上, 死亡已经悄然靠近。最后, 他们来到了墓地, 直到这时她才恍然大悟, 她所前往的地方叫做永生。

(一) 诗节细读

这首诗戏剧性地表现了从生的世界通往来世的一个通道[1]198。第一、二诗节描述道, 女主人公忙着她的工作并对生活感到满足。起初她并不打算接受绅士的邀请, 但是由于绅士的善良和体贴, 她同意与他度过一个友好的旅程。他呼唤“永生”与他们一同前行, 慢慢地悠闲地驾着马车, 仿佛他们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渐渐地, 女主人公被他深深吸引, 作为回报, 她放开了工作和闲暇, 决定与他永远在一起。

他们在旅途中看到三个不同的场景。首先, 他们看到课间时分, 孩子们在操场上愉快地嬉戏 ;其次, 他们看到一片稻田 ;最后, 天色渐暗, 他们看到日落。从隐喻角度来说, 这三个场景象征着人一生的进程, 正如批评家查尔斯 ·R· 安德森所描述, 这看似不相干的三个部分被融合在一起, 生动再现了凡人的经历。它包括青少年、成年与老年三个时期, 从早上到晚上的循环, 以及从春天的收获到衰败的过程[1]199。诗人巧妙地将此隐喻用简短的几句场景描写就充分描述到位, 可见诗人简洁凝练的写作手法。

第四诗节描写到女主人公因寒冷而开始颤抖, 暗示死亡正在降临。然而她并不认为自己将要死去, 认为寒冷是由于她的衣服太过单薄。

第五诗节描述了他们在一座房子前停下, 其屋顶是个墓碑, 屋檐已扎进地面, 显然这是座坟墓。讽刺的是, 直到此时女主人公才幡然醒悟:绅士是死神的化身, 马车的前行方向是永生, 他们将通往永远和平的天堂。

(二) 诗歌写作特色

虽然迪金森生活在浪漫主义革命的洪流中, 她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似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2]138, 但她发明了独具个性的死亡诗歌形式, 主要是以下三种:

首先, 她喜欢创造性地将一些单词 (尤其是名词) 的首字母大写, 赋予它们特殊意义, 或者只是为了强调它们, 如“死神Death”、“不朽Immortality”、“永恒Eternity”等。这一形式让她的诗歌充满神秘感, 极具个性和表现力。

除了将一些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 迪金森以她不寻常的标点使用形式而闻名于世。本文分析的诗歌以及她的其他诗歌中都会出现若干破折号。破折号通过停顿和制造悬念以强调重要的单词, 也有助于打破单调无味的诗歌节奏[3]139。破折号赋予诗歌以灵动感, 预示着诗人思考、感悟的心路历程, 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从某种程度来说, 破折号是迪金森隐匿个性的一种反映。

第三, 迪金森的诗歌大多都很简短, 死亡诗也不例外。读者在欣赏她的诗歌时, 往往雾里看花, 感叹其中的深意让人捉摸不透。换句话说, 她的诗歌短小精悍却富有内涵, 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正如丁咏淑认为, 她的诗歌被压缩成了电报, 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3]139。迪金森崇尚简洁淳朴的写作风格, 试图用最少的词句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灵感与顿悟。

再者, 迪金森擅长运用隐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Mednick指出她的诗歌充满稀奇的修辞手法, 熟悉的词用法却很陌生[1]196。正因为这样, 她的诗歌常常模棱两可。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 她用拟人的手法将死神描述成一位礼貌的绅士, 将“学校”、“凝视的稻谷”和“落日”比作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 将坟墓想象成“房子”, 等等。所有这些富有智慧和想象力的隐喻赋予了诗歌新的意味, 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丁咏淑评论道, 迪金森善于使用形象的语言, 是最有创造力的诗人。她能把普通的想法通过特殊的、独创的形象、符号、隐喻表达出来[3]139。因此, 人们在欣赏她的诗歌时, 总能挖掘出新的内涵, 体会到新的深意。

三、诗歌的主题和迪金森对死亡的态度

纵观全诗, 迪金森描述了一场与绅士死神共同驾着马车前往坟墓的旅行。她试图借诗抒怀, 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尽管她承认死亡是恐怖吓人的, 但她依然选择泰然面对, 因为无人能逃脱一死, 死亡能把人引向永恒。迪金森对死亡的困惑事实上是她对世间生命和爱的深刻理解[4]103。她珍惜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 为世间事物的凋零而感伤, 但她知道, 这是自然循环的必然, 万物都无法摆脱自然的规律。

首先, 迪金森认为死亡并不可怕, 因为它是无线循环的自然界中的一部分。1886年5月她临终前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封遗书, 只写了两个字构成的短促的一句“归” (called back) [5]49, 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一旦人诞生在这个世界, 无论他的一生多么精彩或萧条, 死亡都会在某处等待着他, 无人能幸免。在迪金森看来,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旅行, 从出生开始, 以死亡结束, 人类不应该畏惧死亡, 因为它是人们迟早会遇到的朋友。人们在有生之年应该做的就是尽情享受生活, 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在不远的将来, 当人们回首往事时, 他们可以感到满足, 并平静地告别人间。

再者, 在迪金森的眼里, 死亡是种快乐而非痛苦。她认为死亡是救世主, 他帮助人们摆脱了世俗痛苦, 他是一位体贴入微的情人, 一位成功的导游, 引导人们从有生走向永生[6]128。换句话说, 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 而是通往永恒的桥梁。死亡并非心灵之旅的终结, 而是更高生命的标志[7]13。总之, 死亡是生命的升华, 将生命带入更高的境界。

第三, 死亡是永恒的前提。迪金森认为, 永生的路在死亡的尽头, 但也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8]94。死亡为永恒效劳, 它是人们通往永恒的必经阶段, 也是唯一通道。尽管人的肉体会衰败, 他的灵魂是不朽的, 只有灵魂的不朽, 才能换来永恒的快乐。

四、结论

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艾米丽?迪金森极富创新和个性的死亡诗歌风格的体现。她的诗歌内容简短, 意义深远, 手法独特, 无人能敌。死神在她的笔下拟人化为一位绅士, 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杰出角色。

同时, 她面对死亡沉着冷静, 视死如归。她通过写这首诗来鼓励自己勇敢淡然地面对一切, 包括死亡。一方面, 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怖的;但另一方面, 它又是无限循环的自然的一部分。迪金森对死亡的痴迷是她热爱生命的体现, 她对永恒的追求表明一种对生命和命运强烈而顺从的情感。

参考文献

[1]Mednick, Fred.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wcomers to Naturalists.Henan: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85.

[2]Hu Yintong.American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Ding Yongshu.Commentary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Chongqing: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4]Chen Yuanhong.The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m—Emily Dickinson’s“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J].Overseas English, 2010 (1) :102-103.

[5]刘诺亚、方军.未知死, 焉知生——读狄金森死亡之诗[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46-49.

[6]程光泉.超越生命的阈限——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初论[J].齐鲁学刊, 1998 (1) :125-129.

[7]Tan Jing.The Transcendental Thought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J].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10 (4) :12-13.

死神 篇8

在西方,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亚氏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最早对隐喻作出系统性阐述, 他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隐喻可以被区分为四种转用方式:从物类到物种、从物种到物类、从甲物种到乙物种、类比。隐喻的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 能够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在中国, 早在先秦时期, 就有了“喻”的概念。《荀子·非相》中有“譬称以喻之, 分别以明之”, 说明人们对比喻有了一定的认识。汉语文献中“比喻”的概念涵盖了“隐喻”。南宋的陈骙在汉语比喻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对隐喻的认识仅囿于修辞。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 隐喻式表达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 不过是正规语言的装饰、偏离和异化。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在语言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80年莱考夫&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从隐喻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 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语言学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 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隐喻的认知观

莱考夫 (GeorgeLakoff) 和约翰逊 (MarkJohnson) (1980) 把隐喻的认识提高到认知的高度, 正式纳入认知科学领域, 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 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隐喻作为一个认知机制, 一个认知域 (源域) 部分映射于另一个认知域 (目标域) 上, 目标域因为源域而得到部分地理解。

就隐喻而言, 莱考夫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 它是深层的认知机制, 组织我们的思想, 使语言具有巨大的生成力。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诗歌, 隐喻是普遍存在的。更确切地说, 隐喻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 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他把隐喻看做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即概念隐喻 (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 Metaphor)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 对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所列举的概念隐喻大致可以分为: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如英语中有大量例证表明ARGUMENT IS WAR是一个概念隐喻, 这个概念隐喻决定人们对争论的认识、理解、对待、谈论的方式是由战争概念所构成的。当我们进行辩论时, 我们会把辩论当成一场战争, 战争中有敌我双方, 辩论中有正反两方, 辩论双方要尽量防守自己的论点, 找出对方论点中的薄弱点, 正如战争中我们要守住自己的阵地, 去攻击敌人的阵地一样;辩论也会使用一些辩论策略以赢得胜利, 正如战争中运用战略战术一样, 因此我们说: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总之, 概念隐喻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抽象概念。另外, 方位隐喻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等, 这一概念的获得和人的身体结构和经验有关, 人高兴时的身体表现往往是昂首挺胸的, 而人沮丧时身体的表现是下垂的。作者还提出了基本隐喻 (Basic Conceptual Metaphor) 的理论, 是属于一个文化的成员共享的普遍概念。我们有这样的表达, 是因为我们就是这么想的, 这些表达如实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三、隐喻是诗歌之魂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就是通过语言的各种变异, 来表达诗人一种独特的感受或传达一种特殊的意义。诗人的想象力极其丰富, 他们对世界的感受也很敏锐。诗人能从个人的意识直觉到事物之间的巧妙的联系。而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 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隐喻是诗歌的灵魂, 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可以说诗人是非常依赖隐喻的, 诗人用隐喻来看待生活, 用隐喻进行思考, 并把普通的事物转变成象征性的财富。诗人常常使用隐喻避免诗歌的平淡和单调, 通过隐喻创造诗歌的优美和深远。诗人用隐喻使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图像化, 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图像化, 使诗歌变得清晰、明白、生动、形象, 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含义, 使读者透过外在的表象深入到诗歌的内在结构, 从而获得更深层的意义。诗人往往通过A就是B这种隐喻模式, 引起读者关注, 促使读者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 并且激起他们的各种情感, 或怒或喜。正是因为隐喻的运用, 一首诗才显得意义深刻, 充满魅力和趣味。

隐喻不仅可以让作者的创造力奔腾, 而且可使其作品具有个人的烙印和独特的风格。因为诗人的目标就是使他的作品具有生命。诗人可以通过意象将思想转换为视觉语言, 使读者成为诗人在诗中进行交流的角色。诗人可将一视觉景象用意象的方法投射至读者的思维中。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隐喻, 诗歌将会是多么干瘪贫乏。因此, 我们说, 诗歌和隐喻是同质的现象。

四、隐喻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被称为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其诗歌形式新颖独特、语言不拘一格, 她的诗歌自成一体, 独放异彩, 大多使用意象语言。其中, 隐喻性语言是艾米莉·狄金森诗作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她的最著名的一首小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来看隐喻在她这首诗中的运用。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He kindly stopped for me——/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And I had put away/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At Recess——in the Ring——/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He passed Us/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My Tippet——only Tulle——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A swelling of the Ground——/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The Cornice———in the Ground——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Were toward Eternity——

通览这首诗, 发现里面有很多隐喻。首先看第一小节,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这里有一个基本隐喻概念, 那就是“ACTIVITY IS MOVEMENT (行动就是运动) ”。诗人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甚至都没想过要去哪里。“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诗人把死神看做是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车夫, 之所以这样比喻, 是因为诗人脑海里有这样一个根植的基本隐喻, 那就是“DEATH IS DEPARTURE (死亡是离开) ”。我们常说一个人走了、去了、离开了、去了另一个世界。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次旅行的话, 那么死去同样也是一次旅行。当某人快死的时候, 马夫来把人接走, 已蕴涵着“死亡是离开”的隐喻, 我们正是通过这个隐喻来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因为在第一小节并未提及死亡之意。

在第三节中, “the School”“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the Setting Sun”分别喻指生命的各个阶段, 从童年、成熟、暮年, 以至死亡, 在理解上毫无困难, 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自觉地和自然地接受了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许多基本隐喻, 而诗人也是依赖这些知识去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这里的基本隐喻主要有两个:“PEOPLE ARE PLANTS (人是植物) ”是第一个基本隐喻, 就生命周期来说, 人和植物有相似之处。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到枯萎, 这个周期和人的生命周期一致, 人有童年、成熟、暮年以至死亡。第二个基本隐喻是“A LIFETIME IS A DAY (人生是一天) ”, 诞生是黎明, 成熟是中午, 老年是黄昏, 死亡前为夜晚。正是基于这个隐喻, 我们得以理解“setting sun”作老年或暮年讲。

在第四节中,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 ”,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my Tippet——only Tulle (因为我的衣裳, 只是薄纱, 我的披肩, 只是绢网) ”, 这里喻指死亡的开始, “薄纱”“绢网”都是材质较好的衣料, 也暗指死人的着装, 露水使我颤抖发凉, 由于死亡是晚上, 死亡的寒意也就是夜晚露水的寒意。

在第五、六节中, “House”“a swelling of the Ground”“The Roof”“The Cornice”“屋子”“隆起的地面”“屋顶”“屋檐”, 这里的意象使我们联系起死亡, 另一个基本隐喻就是“DEATH IS GOING TO A FINAL DESTINATION (死亡是走向最终的目的地) ”。人的身体是属于大地的, 它来自大地, 最终回归大地, 所谓落叶归根, 因此走向坟墓就是回家。于是, 诗人的“house”是她的坟墓, 她身体的最后去处。

综上所述, 诗人将日常的、简单的隐喻组合成复杂的、有趣的诗歌隐喻或其他复杂的隐喻, 形成隐喻创新与文学意象。诗人虽创作了她的诗篇, 却未创作作为这个诗篇基础的基本隐喻, 因为这些基本隐喻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思想中, 成为人们认识并理解这个世界上各种现象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TheUnive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江枫.狄金森诗选[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6]蓝纯.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7]高远.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8]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6) .

死神 篇9

关键词:薇拉·凯瑟,《死神迎来大主教》,现代性意识形态

作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薇拉·凯瑟 (Willa Cather十分关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尤其是现代性意识形态对人所造成的影响。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家、生态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查伦·斯普瑞特奈克 (Charlene Spretnak) , 在其作品《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中对现代性意识形态所作了概括, 其中包括“工业主义”、“与自然对立和人类中心论”、“标准化”、“分隔化与轻视乡下人”以及“极度男性”等。在其后期创作的、独具一格的“拓荒”类作品《死神来迎大主教》 (1927) 中, 凯瑟再次表现了对不断物化的美国现实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并巧妙地对上述一系列现代性意识形态展开了批评, 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倡议。

1 反对“工业主义”, 推崇“自然生态观”

在“工业主义”主导下, 人们的思想不断物化, 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成为人类的唯一目的。毫无疑问, “人类中心论”的膨胀带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与自然生态的破坏, 自然成为人类发家致富的牺牲品。但在《死神迎来大主教》中, 薇拉·凯瑟对此提出了异议。

小说中落基山派克峰一带曾经与世隔绝, 被视为“大陆上的一片空白地域”。但是当其中蕴含的丰富金矿在无意间被发现时并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浪潮。派克峰原有的宁静被蜂拥而来的淘金者打破, 在利益的趋势下, 人们对原始的自然生态视而不见, 并肆无忌惮地对其展开疯狂的破坏与掠夺。正如书中描绘:“一年前还与世隔绝的山地, 现如今到处是人……河谷里黑压压的挤满了淘金者。成千上万的人住在帐篷里, 丹佛城里遍地的酒馆和赌场” (凯瑟, 2011:179) 。

依照现代性的意识形态, 人们从“淘金”这一意义巨大的实践中所谋求的利益必将得到称赞, 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也将得到歌颂。但是在小说中, 薇拉·凯瑟所呈现的却不是人类的丰功伟绩, 而是客观地将破坏自然生态、无视自然承受力所带来一系列后果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斯普瑞特奈克所言, “宇宙自然是富有创造性的”, 作为有着内在整体统一性的动态共同体, 自然在面对人类的无情入侵时, 并非沉默不语, 任其宰割, 而是依照自身的规律, 像人类实行一系列的反击。因此, 在“淘金热”中, 面对淘金者的入侵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的破坏, 大自然回赠的则是一系列的危机:生存环境的恶劣, 总能轻易地征服野心勃勃的人类, 夺去他们的生命;青年在那没有法纪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老人则死于极寒和山地肺炎, 至死也得不到临终圣礼的安慰。毫无疑问, “工业主义”、“人来中心论”带来的并不是财富与荣耀, 而是自然无情的报复, 精神的流浪, 乃至生命的终结。

对比书中两位神甫——兰塔主教与维勇神父, 作者对其形象的不同设定也表达了自己对“工业主义”的反叛。同为“工业社会”委派的传教士, “工业文明”对他们的影响却差异显著。兰塔主教一心追求精神的财富, 并且遵从顺应自然的理念, 并不刻意将“工业文明”引入自己的教区, “他的教区除了疆界, 很少有什么改变……圣达菲也一直是安静的一潭死水, 没有任何自然资源, 没有任何商业上的重要性” (凯瑟, 2011:209) 。因此在他一生中, 内心十分平静, 也赢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与爱戴。当他去世时, “……圣达菲的墨西哥民众跪倒在地, 美国全部天主的信徒, 也都跪了下来。许多没有跪下的人, 在心中默默地祈祷” (p.220) 。

而不同于兰塔主教, 维勇神父深受“工业主义”的影响。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传教的神父, 而更渴望成为一名创业者。他“被抛进了工业扩张的巨大洪流之中;在那里, 诡计邪谋和可敬的雄心同场竞逐” (p.209) 。因此, 到其垂死之际, 他仍然为因商业导致的财产纠纷, 名声问题而四处奔波。到其去世时, 他已被“工业主义”腐蚀的千疮百孔——“躺在棺椁里的那个干瘪的小老头子——几乎不比猴子大——和维勇神父毫不相干” (p.210) 。

“淘金热”的负面效应, “工业主义”对两位神甫的不同影响, 都是薇拉·凯瑟对“工业主义”、“人类中心论”等现代性意识形态进行的批判。但是在批判的同时, 凯瑟更加积极地倡导“生态自然观”即人与自然间和谐的价值理念。在两位神甫献身美国西部边疆地区传教事业的征程中, 印第安人是一个特别的群体, 他们虽然远离“工业社会”, 但是其质朴的方式与生态理念却得到了认可与推崇。

在《死神迎来大主教》中,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印第安人简单宁静的生活、古老神秘的风俗习惯以及质朴和谐的生态理念。不同于经过“工业文明”“熏陶”的白人, ——“到了任何地方, 总要凸显自己的存在, 让当地改换面貌, 或是稍加更动 (至少留下一些足以表明他曾来过的痕迹) ” (p.170) , 印第安人则习惯于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而非借助环境凸显自己。“霍皮人建在平顶山上的村落, 与脚下的石山浑然一体, 从远处根本看不出来;纳瓦霍人的树屋, 周围都是上沙子和柳树, 它们本身也是用沙子和柳树建成的” (p.171) 。

在与印第安人例如哈辛多与尤萨比奥等一起旅行时, 兰塔主教觉得与自己同行的是“变成了人的土地”。因为他们对自然总是怀有一颗崇敬之心, 从不苛求自然给自己创造财富, 而是使自己适应自然, 关爱自然, 并因此得以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并能够始终保持自我心灵的平静与真正使生命得以永恒。在作品中, 薇拉·凯瑟借助兰塔主教, 将印第安人奉行的生态理念加以总结, 与读者共勉:

“他们似乎不具有欧洲人那种‘主宰’大自然, 重新安排和再创造大自然的欲望。他们把聪明才智用在另一个方向, 用在使自己适应他们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景色中。这不是由于懈怠, 而是由于世代相传的对大自然采取的谨慎态度和尊重。……他们以关心爱护的态度对待土地和土地所生产的一切:因为没有改进它的企图, 所以他们也从来没有玷污它。”

这段文字无疑是薇拉·凯瑟对现代社会中不断侵蚀人类思想的“工业主义”、“人类中心论”等一系列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所进行的直白的控诉与对和谐生态观的积极倡导。在作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动态共同体的自然中, 人类绝非处于主宰的地位, 相反, 人类要积极地适应自然, 顺从自然, 因为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分享自然中的一切。恰如当代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所言, “只有最适应地球的人, 才能其乐融融地生存于其环境中”[2000:484]。

2 批判“分隔化”, 尊重“弱势群体”

此外, 在“标准化”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分隔化与轻视乡下人”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不断膨胀,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试图利用“分隔”与“轻视”的伎俩, 来同化少数民族与土著民族等弱势群体。在《死神迎来大主教》中, 当地少数民族纳瓦霍人曾被当做猎杀的动物与娱乐的工具——“‘捕猎’纳瓦霍人不需要任何借口, 它是一种娱乐。…每个印第安俘虏都能从墨西哥征服换到大笔赏金” (凯瑟, 2011, 134) 。他们还经常被来自西方工业社会所谓的“文明人”随意划分等级, 在他们看来, 当印第安人具备“欧洲人的特征”即“相貌英俊, 举止高贵, 就连他们穿的鹿皮衣和鹿皮裤都和欧洲人近似”时, 他们就被描绘为“更高等级的印第安人” (p.109) 。

面对被重新征服的新墨西哥, 身为神父的巴尔塔扎·蒙托亚对当地土著居民充满了轻视, 并无休止地压迫他们。“他相信, 埃科莫人的存在, 就是为了供奉他那漂亮的教堂, 这是他本人的骄傲, 同样也应该是那些印第安人的骄傲。…更有甚者, 他对印第安人的劳役同样需索无度” (p.76) 。与此同时, 征服者们将当地土著居民的宗教称为异教, 并执意灌输自己的宗教信仰, 使他们“改邪归正”。

但是, 尽管“现代主权国家对少数民族和土著居民实行高压政策, 但这些民族争取自己生存权利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斯普瑞特奈克, 2001:6) 。在薇拉·凯瑟笔下, 倍受轻视与压迫的印第安人, 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正如上文所述, 面对侵略者试图同化的行径, 他们始终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价值理念。他们淳朴善良, 即使是面对受命前来传教的两位神甫, 他们依然真诚相待。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旅途中, 哈辛多与尤萨比奥不辞辛劳为主教领路。同时他们固守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例如拥有神秘的仪式举行地点——隐秘的洞穴, 尽管在外人看来十分怪异, 但他们却始终对其怀有虔诚之心。同样, 当白人入侵, 并企图灌输他们在工业社会所施行的例如“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等价值理念时, 印第安人却始终奉行“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的理念, “一点也没有欧洲人那种“主宰”自然、改造和再创造的欲望” (p.171) 。

此外, 虽然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使者, 兰塔主教却并没有试图同化当地居民, 而是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们, 尊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理想信念的多样性。例如不强行推行宗教文化, 对哈辛多信守诺言, 保守洞穴的秘密, 尊重他们独特的宗教仪式, 并由衷地对印第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表示赞赏。虽然曾经他也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持有偏见, 但在其晚年之际, 他为自己思想的修正感到欣慰, 并衷心为他们祈祷——“天主仁慈, 让我活着看到旧时的那些错误, 有了美好的结局;从前, 我以为印第安人会亡族灭种, 现在我不那么想了, 我相信天主会庇佑他们, 让他们得以存续” (p.218)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现代人试图利用分隔化以同化甚至灭亡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行径与幻想的失败与幻灭。

对现代人“分隔化与轻视乡下人”行径的揭露与谴责, 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风俗习惯、价值理念的展示, 及兰塔主教等“现代文明的使者”对他们的认可与赞美及其对自身思想于固有偏见的修正, 都是薇拉·凯瑟对“标准化”、“分隔化与轻视乡下人”等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谴责。

3 反对“极度男性”, 恢复“女性意识”

在“极度男性”现代性意识形态的主导下, 文学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设定为男性的附属与陪衬。但在薇拉·凯瑟笔下, 众多女性角色拥有美好的道德品质等的正面形象得到宣扬, 同时凯瑟笔下的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最终成为独立的个体。

圣母玛利亚是一位特殊的女性角色, 长久以来, 她深受人们对尊敬。在《死神迎来大主教》中, 她更被人们视为精神寄托与引导者, 给正在经历磨难的人带去心灵的慰藉, 帮助迷途者重拾爱与希望。“她是百姓的宝贝儿, 同时也是他们的王后, 他们愿意把她抱在手上爱抚, 同时也放在心上爱敬” (凯瑟, 2011, 187) 。在小说, 圣母玛利亚的光辉与重要性贯穿始终, 她虽然是作为特殊的存在, 但同时也表明了凯瑟对女性形象的赞美与重视。

同时, 女性的善良品质也得到了作者的青睐。以卡森太太为例, 尽管不识字, 但是她却拥有良好的涵养与严格自律的生活。不同于多数为“极度男性”意识所震慑而丧失话语权的女性形象, 卡森太太的谈吐与所拥有的魅力使得兰塔主教——一位拥有“丰富的阅历, 历练出冷静而敏锐的头脑”的有识之士将其视为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 (ibid) 。当主教内心困惑时, 向她请教与当地人在宗教事务上的处理方式时, 她对此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坦言“老人需要老的传统, 年轻人自会跟上新时代”, 帮助主教解开了内心的困惑, 充分展示了女性对话语与思维能力的拥有。

此外, 小说中玛达肋纳对自己命运的改造同样也是薇拉·凯瑟对“极度男性”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控诉与反叛。因选择的错误, 玛达肋纳落入半人半畜的巴克·斯凯尔斯之手。巴克·斯凯尔斯种种残暴的行径——虐待妻子、恐吓家人、谋杀路人、杀害孩子——都在控诉“极度男性”所滋生的毒瘤。但是, 玛达肋纳并没有屈服, 而是机智地反抗。在发现丈夫的恶毒品性后, 她毅然离家, 试图摆脱他的控制, 但在巴克对她家人的威胁下, 善良的玛达肋纳选择牺牲自己, 保全家人。虽然保持沉默, 她却暗中凭借自己的力量, 警示包括兰塔主教与维勇神父在内借宿的路人, 以使他们免于灭顶之灾。最后, 她勇敢地逃离了巴克的魔掌, 全心为教会服务, “再一次迎来了绽放”。 (p.57) 。同时巴克·斯凯尔斯被正法, 也象征着凯瑟对“极度男性”意识形态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的胜利。

显而易见, 对于女性形象的褒扬、对女性话语、思维能力的解放以及对女性改变自身命运的赞美与“极度男性”形象的毁灭都是薇拉·凯瑟对“极度男性”意识形态的控诉与反叛。

4 结束语

在《死神迎来大主教》中, 薇拉·凯瑟对“工业主义”、“与自然对立和人类中心论”、“标准化”、“分隔化与轻视乡下人”以及“极度男性”等现代性意识形态提出了谴责与反叛。同时她还积极宣扬“顺应自然, 尊敬自然”的生态观, 消除对少数民族与土著居民等弱势群体的偏见以及恢复女性意识与权力等一系列和谐价值理念,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时代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薇拉·凯瑟.死神迎来大主教[M].周玉军, 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2]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M].张妮妮,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3]李莉.薇拉·凯瑟的记忆书写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5]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罗尔斯顿.环境理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6]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7]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死神 篇10

1 通过有意识的分镜头设计规划让故事架构合理的实现

动画短片篇幅有限,麻雀虽小但是也要五脏俱全,因此在进行分镜头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从完整的故事框架设计出发,根据剧本内容安排、围绕中心情节,合理分配镜头的数量和时长,让起承转合4个部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厕所的爱情故事》和《纸人》两个片子的叙事方式呈现小说式的特点,虽然《厕所的爱情故事》采用的是有限视角,而《纸人》是全知视角,创作者依然成功地通过有效的镜头设计、安排、组织,镜头内角色的动作与运动以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和音效处理,生动地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得刻画故事细节,为观众制造了悬念:主人公是否找到爱情以及如何找到爱情。《章鱼的爱情》和《老妇与死神》这两个短片都是非常有喜感的戏剧式动画短片,作者通过夸张的动作设计,有效的影片镜头节奏控制,丰富的镜头语言,突出了事件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4个短片的故事架构都很合理(见表1与表2)。

首先,合理的开端设计。片子的开端部分主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两个个小说式叙事动画短片使用了17%~18%的占时,把厕所看门人的憧憬爱情和办公室蓝领邂逅爱情的情节进行了清晰地交代。两个戏剧式叙事动画短片则通过26%~27%的占时来建置矛盾的原因,《章鱼的爱情》中你侬我侬沉浸在爱情中的章鱼突遇变故,一方要奋力营救落难的另一方,引出了故事的核心矛盾;《老妇与死神》中老妇人因为可以与去世的老伴相见而欣然接受死神,但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努力要把老妇从死神手中夺回,医生与死神的生死之争和老妇人愿意赴死而不能的矛盾通过28个镜头得以揭示。

合理的开端设置让观众迅速地进入故事设定的情节,了解故事中人们的心情、状态等。《厕所的爱情故事》一开始通过一个44s的运动长镜头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环境,并为结尾埋下伏笔。这个长镜头从熙熙攘攘的厕所前开始,然后推镜头到厕所门口,接着跟随一位上厕所的男性进入厕所,画面暂时定格在柜台后看报纸的女看门人前摆着的玻璃钱罐上,然后镜头急拉把女主人公和挑动女主人公心情的《HAPPY WOMAN》报纸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个运动镜头中,跟随镜头使得观众能够对故事发生的场景建立直观的认识,急推镜头突出交代了后面故事情节中的关键道具:玻璃钱罐,而急拉镜头则为故事的起因:女主人公憧憬爱情而未遇的情节做了铺垫。

其次,层层递进的发展、对抗设计。故事的发展或者对抗部分是故事架构的核心部分,因此占时也最多,在42%~57%左右。小说式的叙事通过循序渐进的情节变化推进故事。《厕所的爱情故事》的发展部分作者设置了4个收到花的情节,展现了女主人公收到匿名的花后从欣喜、好奇、郁闷到生气的心情变化过程。在这部分的分镜头设计中,每次故事情节发展的时候,在一组客观镜头中都使用了一个主观镜头来引导剧情变化,比如第一次收到花的情节是女主人公听到了门禁转动的声音转身回头查看,这里采用了一个模拟视线活动的运动镜头设计,先是搜寻声音的来源,然后无意间看到了玻璃钱罐里的玫红花束,这种设计能够把观众带入到主人公的视角,制造悬念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戏剧式的叙事在这个部分主要是矛盾的激化,对抗与反抗的情节刻画。《老妇与死神》这部分的分镜头画面设计中有非常好的方向引导设计,死神与医生在进行生死争夺的时候,死神的活动都被安排在画面左边,反之医生的活动被安排在画面的右边,在这两个“方向”的不断拉扯中矛盾不断激化。抢救过程中,死神拽着老妇人是往画面的左边跑,而护士推着急救床上的老妇逃离死神,自然被设置往画面的右边跑,这是充分尊重和利用影视处理上的“轴线原则”,建立符合观众的逻辑判断和视觉感受的画面空间顺序。

最后,自然而然的高潮与结局设计。小说式叙事的高潮与结局是情绪和故事情节的最高点以及故事自然发展的一个结果。《厕所的爱情故事》的高潮占时比为15.2%而结局为4.7%,《纸人》的高潮占时比为24.4%,结局为5.83%。《纸人》的高潮部分用时比较多,根据剧情的需要这里使用了蒙太奇手法,通过交叉剪辑展示男女主人公被纸飞机引领从各自的所在地向交汇车站前进最后见面的过程,纸飞机一下一下地推动男主人公往车站去和印着唇印的纸飞机吸引女主人公自然而然登上列车,这两条情节同时发展,配合背景音乐,让明白纸飞机意图的观众着急紧张,这种剪辑技巧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

戏剧式叙事的最后是矛盾的解决,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通常在后面会设置一个剧情的反转。《章鱼的爱情》中成功逃脱的章鱼俩正深情对视,海鸥把拯救爱人的那只章鱼抓走了,这下轮到被拯救的去拯救爱人了,因为《章鱼的爱情》的篇幅很短,因此营救成功和再次落难连接处理了。《老妇与死神的》结尾占时比为14.25%,老妇人对于医生抢救她的行为非常生气,自己拿着设备电击了自己,老妇人的结局会如何呢?这里创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请观众自己想象,然后在字幕后设置了一个33s的“彩蛋”,老妇人联系死神接她,而死神却恼火的把通讯器给扔得老远。扔通讯器的镜头组中最后一个镜头采用了快拉的运动镜头,在大全景中通讯器由远及近快速冲向观众,造成了强劲的视觉冲击,非常有力地表达了死神的极度恼怒。老妇人的不确定性结局和死神的强烈情绪反应都增加了整个故事喜剧的色彩。

引人入胜的开端,饱满的故事发展与矛盾的展开,激情的高潮和结局,故事剧情不拖沓也不简陋,在动画创作开始就注重分配镜头与时长,通过分镜头设计的合理规划,实现故事架构布局,这是动画创作成功的第 一步。

2 分镜头设计中充分利用镜头语言实现张弛有度的情节节奏控制

动画的一大特征是通过影像的运动表现讲述故事。影像的运动主要由3个方面构成,一是镜头长短变化组合而形成的运动感,一是推、拉、摇、移、升、降等的镜头基本运动,以及镜头画面内比如角色的运动等的内容运动,这3个运动相辅相成,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速度感、力量感和韵律感,最终合成动画剧情变化和情节节奏,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动画分镜头的创作先从镜头长短变化组合开始。根据这四部动画短片的篇幅,我们把10s及以上的镜头视为长镜头,其余的为短镜头。从《厕所的爱情故事》的镜头长度列表(图1)可以看到镜头长短的错落有致。

《厕所的爱情故事》和《纸人》在剧情设定上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开场场景和结束场景的呼应。《厕所的爱情故事》第一个镜头从厕所外进入厕所内,而最后一个镜头则从厕所里通过镜头运动到厕所外然后进入隔壁厕所,从而交代了男主人公的身份。《纸人》第一个镜头是男女主人公邂逅在车站,而最后纸飞机引领他们在车站再会。但是两部片子采用了不同的镜头组合,《厕所的爱情故事》主要通过长镜头以及长镜头的呼应来表达;而《纸人》则通过短镜头的组接来完成表达。《厕所的爱情故事》片长比《纸人》长,但是镜头数却比《纸人》少很多,主要是因为它使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共有13个长镜头,包含7个固定镜头和6个运动镜头。《纸人》的镜头数比较多,除了基于三维制作带来的镜头角度变换的便利外,也是出于当下动画制作的一个趋势:采用丰富变化的一系列短镜头组接,通过景别和视角的变化组合完成故事的叙事。无论是长镜头的处理还是短镜头的组合,都形成了他们的语言特色和节奏特点。

《章鱼的爱情》和《老妇与死神》的镜头序列呈现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由两头往中间速度越来越快,这是营造矛盾冲突的紧张、动作加快的分镜设计需求决定的(见图2)。在如此短和紧张的镜头系列中,为了避免给观众造成混乱,一般在进行分镜头设计的时候会采用一个有规律的叙述模式,比如《老妇与死神》生死之争的过程,从心电图开始,然后是医生抢救,老妇人被抢救回来回到救护床上,而死神又过来抢老妇人,画面的组织采用了相对固定的语序,特写、仰视、平视、死神的运动方向等影视元素的使用也是成系列的,因此在第一组镜头进行了演绎让观众了解剧情后,即使镜头切换越来越快,时长也越来越短,直至几张图的快切,观众也还是能够解读内容,跟上剧情发展,不因理解的困难而影响紧张节奏的跟随和情绪的共鸣。

《章鱼的爱情》矛盾部分快镜头中相对比较长的镜头27、29、30设计,是剧情的需要。镜头27是一个跟随镜头:汽车失控,两只章鱼被从失控的汽车中甩了出来,镜头29和30是被摔晕的章鱼和司机苏醒过来,这里的时间规划要先让观众看清晕的状态,然后才是苏醒的动作表演。因此镜头的长度取决于故事的内容,镜头长度设置合理才能实现张弛有度的情节节奏控制,最终给观众带来舒适的傻瓜式的观影体验。

3 巧妙利用道具、画面色彩、音乐音效等视听元素为分镜设计点睛

《厕所的爱情》中玻璃钱罐、花束和苍蝇,《纸人》中的印着唇印的文件纸和纸飞机,《章鱼的爱情》中的汽车、遮阳伞与晾衣绳,还有《老妇与死神》中的手套、心电检测仪、轮椅和死神的镰刀,故事的推进离不开这些关键道具。因此,在分镜头设计中,在剧本文字还未体现的地方,镜头设计中就要预先给他们留下位置,这样当需要它们出场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的发挥作用,一如前面提到的《厕所的爱情故事》中开场镜头玻璃钱罐的特写。

镜头画面色彩的规划中,《厕所的爱情故事》和《纸人》两个故事的创作者不约而同以黑白灰色调为主进行创作,《厕所的爱情故事》中只有表达爱意的花是有色的,而《纸人》只有女主人公的嘴唇和印在纸张上的唇印是红色的,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创作手法。《老妇与死神》的色彩规划则是归纳型的,故事的开始老妇人临睡前的画面处理以褐色为主,死神的画面采用阴郁的蓝色,救死扶伤的医生的画面是温馨鲜艳的,然后是死神发怒后的画面是红棕色的,这些镜头画面的色彩规划很好的烘托了故事剧情。

最后在分镜头设计中还要注意声音的表演。《章鱼的爱情》最后部分,章鱼在被海鸥掠走之前,海鸥的叫声已经先出场了,给理解敏捷的观众预判海鸥来袭的剧情提供了可能,增加观影的乐趣。《纸人》中男主人公发现办公楼对面的女主人公时候,轻快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响起,既表达了男主人公的心情,也带动观众以轻快明媚的心情继续观看动画。而《厕所的爱情故事》中,女主人公第一次收到花束时对每一个经过的客人傻笑,客人被吓到了,这里是用变急的脚步声进行表演。

动画短片创作因为时长短、创作量小,成为实验创作和创作练习的好对象,掌握影视镜头语言并把它们熟练地应用到动画的分镜头设计中,利于掌控影片的叙事、故事的架构和情节的节奏,是优秀创作的基础。看罢这4个动画短片不禁为他们的精彩喝彩,再通过细细的分镜头设计分析,更是发现了作者的匠心之处,会心之余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史蒂文·卡茨.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M].井迎兆,王旭锋,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罗伊·汤普森,克里斯托弗·鲍恩.镜头的语法[M].李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3]约翰·哈特.开拍之前:故事板的艺术[M].梁明,宋丽琛,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假如死神突然降临…… 篇11

2014年12月31日晚,当所有的人都为跨年夜而欢庆时,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却为原本欢乐的元旦假期蒙上阴霾。

回首望去,其实踩踏事故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频频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如何预防踩踏都是一个难题,当所有的人都在抨击体制、追究责任时,本刊编辑部总结了世界范围内的多个例子以及防范措施,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所有的读者明白,面对踩踏,我们该怎么做。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灯火辉煌,30多万人挤进了15万平方米的观光滨水区,打算在这里欣赏灯光秀,进行元旦跨年活动。晚上11点左右,外滩的人数达到最高饱和程度。在最拥挤的陈毅广场,人们发现灯光秀并未依照惯例开始表演,很多人想撤离广场,但更多的人却想挤进广场……

然而,悲剧就在那一瞬间发生了。在拥挤的人流中,有人被挤倒在地,人群中发出“挤死人了!”的惊呼。恐慌迅速蔓延,人们尖叫着跑向广场的台阶下面,还有人直接跳下台阶,而更多外围的人听到尖叫,以为是表演开始了,越发拼命地往上挤,几名男子爬上围墙向人群大吼“往后退!”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就在这一片喧闹之中,36个生命被无情吞噬,更多的人被踩压成重伤……

恐怖的“羊群效应”

踩踏事故,是指聚众集会中,整个队伍拥挤移动时,有人意外跌倒,后面不明真相的人群则继续前行,对跌倒的人进行踩踏,从而加剧拥挤和更多人跌倒,造成恶性循环的群体性意外伤害事件。

这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在每年的东非动物大迁徙中,都有许多草食类动物惨死在同类的蹄子之下。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应”——群体聚集的时候,由于从众心理和群体恐慌,一个小小的诱因都可能会引发混乱,而人类并没有进化出像椋鸟和沙丁鱼一样,能以群体有序地改变运动方向的模式,所以每当世俗和宗教节日、体育比赛、音乐会、乘地铁、学校放学,一句惊慌之语,都有可能成为踩踏事故的导火索。

踩踏一旦发生,所造成的伤害往往大得出奇。因为事故发生地往往人数众多,据计算,背后七八个人推挤所产生的压力可达1吨以上,足以让人无法动弹和呼吸,一旦你被汹涌的人潮挤在一个不可压缩的物体上,比如一面墙、地面或者一群倒下的人身上,你就很有可能因为胸腔被挤压得没有空间扩张而窒息死亡——这也是踩踏事故中大多数遇难者的真正死因。所以,当踩踏发生时,最好的保护姿势就是像拳击手一样,双手握拳架在胸前,这样就可以尽量保证胸腔不被挤扁。

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仅仅经过媒体报道的国内踩踏事故至少就有15例,至少有140人在这些事故中丧生。踩踏事故中,女性和孩子由于体弱,死亡率远远高于成年男性,在上海外滩死亡的36名遇难者中,已知男性11名,女性24名,且大部分是青年学生。

学校一直以来就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而且往往发生在楼梯通道里。2009年12月7日晚,由于下雨,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的学生们为了少淋雨,选择从离宿舍较近的一号楼下楼梯回寝室,结果由于人太多,一名女生不慎滑倒,引发学生慌乱而发生踩踏事故。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云南昆明,2014年7月26日,昆明明通小学的学生在通过午休宿舍楼的过道时,由于有孩子被临时放置的海绵垫绊倒,引发了踩踏,导致学生下楼时被叠在一起,造成6人死亡、26人受伤。

在拥挤的人群中,最可怕的就是摔倒,而一旦摔倒,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用手护住头部,蜷缩膝盖至胸前,不要俯卧和仰卧,以保护自己有一个呼吸空间。

群体管控:世界性难题

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都在社交媒体上回忆历年的踩踏事故,对人性弱点感到痛心,认为中国人素质存在问题——实际上,对全世界的官员而言,群体管控始终是头等大事,也始终是国际性难题,国外的踩踏事故并不比中国少。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几乎每年都有踩踏事故发生,而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踩踏事故就发生于此。1990年7月2日,麦加附近一条地下人行通道发生踩踏事件,1426人因窒息或遭踩踏死亡。在这起事故中,疏散通道狭窄是造成巨大伤亡的主要原因,而人们自身对于安全出口的漠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任何时候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都应当观察周围,记住安全出口的位置,提前在大脑中规划撤离方案。

2010年11月22日,正值柬埔寨传统送水节的最后一天,大批民众涌向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钻石岛进行节日庆祝,在通往钻石岛的斜拉索桥上,由于人太多造成桥面晃动,引起恐慌导致踩踏,结果造成4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这也是继1990年麦加踩踏事故后,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踩踏事故。

nlc202309021555

人口众多的印度,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极多,也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2014年10月3日晚,为了庆祝印度教的十胜节,数十万信众云集到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省会巴特那的甘地广场,举行庆祝仪式。仪式结束后,人们在散场离开时发生踩踏,造成32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中,许多人在被人流裹挟时,都选择了逆流而行,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撞,但是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和巨大的人流抗衡?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停下,也不要硬挤,而是要一边顺着人流同步前进,一边向前进方向的侧方移动,直至移出人流。

踩踏事故也并不仅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一样有踩踏事故发生。2010年7月27日,一年一度的“爱的大游行”电音舞会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数万名音乐迷涌进了现场,在狂热的音乐中,人群失去了控制发生踩踏,导致19人死亡,342人受伤。

美国每年11月26日的“黑色星期五”,也是踩踏事故的高发时间。每年的这天,美国进入圣诞购物季,超市、商家会进行大量的打折促销活动,疯狂扫货的美国人,为了抢购商品,也会引发踩踏事故。美国一家名为“黑色星期五死亡统计”的网站,从2006年开始统计这个疯狂打折日的死亡人数。据统计,从2006年以来,“黑色星期五”抢购引发的踩踏,已经导致至少4人死亡,74人受伤。

工作永远做在事故发生前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上海人在悲伤、猜疑、紧张、质询中度过了开年的首日。2015年1月1日白天,陆续有上海市民到陈毅广场献花,祭奠事故中的遇难者。1月2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三问“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

在后续的一系列调查中,部门沟通不畅,信息传播不畅,人流预判失误,安全保障失位等一系列原因被挖掘出来,人们在追究责任的同时,也开始反思:类似上海外滩这样的踩踏事故,难道不能避免?

在大型群体活动中,预防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占防范的主导作用。专栏作家邓璟曾发表了一篇文章《致命而又被忽视的0.75m2预警信号》,他在文中提到,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在论文中,曾结合中外踩踏事故研究指出:室内达到1平方米/人,室外达到0.75平方米/人,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纵观世界上群体管控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有应对这类事件的完善预案。

美国纽约的时报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火庆祝新年倒计时的地方之一,它用严密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充分的预案、详尽的细节来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事故。纽约市警察局每年都会派出数千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以及骑警巡逻,同时雇佣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安保人员参与现场安保,拥有计划1、计划2、计划3等多种应急预案,应对各种不同的突发情况,这让时报广场自1904年首次点燃烟火庆祝新年以来,111年都未发生过踩踏事故。

法国对大规模群体活动,采用了同样的做法,提前很久就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邮件、告示、报纸、广播、电视等,反复告知民众举行活动当天的各种信息和安全事项,让参加的人们尽可能心里有数。集会时,法国相关部门会通过各种方法严格控制人的数量,确保人群密度在4人/平方米以下,正是靠着这种完善的预案和措施,法国自1711年在里昂一座桥上发生了造成245人死亡的踩踏事故后,至今300多年再也没有发过恶性踩踏事故。

英国伦敦每年都会在泰晤士河畔举行盛大的烟火秀来迎接新年,每次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游客。伦敦市政府和各级机构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应急预案,活动当天,还要派出数千警力,同时招募志愿者在人群中协助维持秩序。此外,便衣警察、医疗救护、消防人员、反恐警察和警犬等也分布在活动现场各处,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后来,由于前来观赏烟火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元旦甚至达到了50万,伦敦市政府干脆决定烟火表演开始收费,以此来限制人群的数量——这一决定当然遭到了众多市民、游客的置疑和反对,但市政府还是坚决执行。伦敦市市长约翰逊甚至在网上建议说:“为了你们的安全,没有买票的民众,就在家里看电视直播吧。”

上一篇:导学教学模式下一篇:分数傅立叶变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