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2024-06-12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精选12篇)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1

前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设计能力的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知识独立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1]。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 应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从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的消化中, 经过反复思考, 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合理设计方案。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 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仅以减速器设计为主, 虽然减速器是很典型的机械部件, 基本上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所以减速器设计这个题目, 被许多高校采用作为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然而, 课程设计的题目单一, 设计过程千篇一律, 设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机械式的模仿设计, 而非主动积极思考[2]。而且现有的与减速器设计有关的资料多种多样, 学生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 只要按着资料上的步骤, 按部就班地做, 就能轻松地完成设计任务, 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挑战性和新鲜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 课程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1.1 独立应用先修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先修课程的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高, 要求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然而, 大部分学生在对零件的材料进行选择时不能运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知识, 往往都是照搬教材上的例题选择材料;在进行轴的强度计算时不能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对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轴进行强度校核计算;在画零件图和装配图时, 不能够树立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总体设计思想, 不能运用机械设计课程所学知识;在标注零件的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时, 不能运用公差与技术测量的相关知识。部分学生基于完成任务的观点,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设计过程中不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 出现普遍的照抄图册中的减速器的结构, 而不能综合考虑零件的强度、刚度、工艺、装配、调整、润滑和密封等问题。

1.2 对机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工艺设计缺乏感性认识

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实践教学为辅,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 学生自学为辅。设计过程中, 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 致使对大量的工艺问题缺乏认真的考虑, 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3]。

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2.1 改革设计内容, 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为了避免现有课程设计存在的弊端, 提高学生兴趣, 加强学生独立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在现有课程设计内容基础上, 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在工程实际中找一些综合性、创造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设计题目中大致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三部分内容。设计内容应有已往课程设计要求的理论设计计算与结构设计内容, 应能体现综合运用前修机械类课程知识的设计方法,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上升到新的层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只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 并列出参考书目, 鼓励学生去查资料、翻手册, 培养他们对信息及数据的归纳和整理能力。另外, 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精神, 多从方法上启发学生, 提倡有特色的设计, 把各种结构有机地组织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更好地实现预期功能。

2.2 改革设计手段, 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CAD/CAM/CAE应用技术已经引起设计领域的深刻变革, 世界机械制造业已进入数字化设计、分析与制造的新时代, 先进的三维设计及其制造方式正在全面地展开。CAD技术的进步, 将使得以半理论半经验的计算公式进行静态计算或估算成为过去, 取而代之的是分析计算量大、复杂、动态的工程问题, 并使以现代力学作为机械设计理论基础并进行设计分析成为可能[4]。

在机械设计课程过程中, 鼓励学生运用CAD三维造型技术进行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和机构运动仿真, 运用CAE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由于其整个设计过程处于三维空间, 与真实生活空间十分吻合, 因而能为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此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CAD/CAE应用技术相结合, 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机会, 克服了学生单纯学习计算机知识, 而忽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倾向。

2.3 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 了解同类系列产品的性能、结构特点及生产过程。使学生懂得机械设计与机制工艺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获得产品的有关工艺知识。在课程设计之前可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或者以多媒体的方式观看相关的工程案例, 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设计思路, 使设计与工程实际接轨。

3 结论

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中, 通过改革设计内容, 使之更接近工程实际,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 培养整体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加强了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和仿真分析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 进一步增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杰, 张丽, 于影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 2003 (3) :243-244.

[2]匡兵, 黄美发, 孙永厚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5, 25 (4) :67-69.

[3]邓杰.创新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资讯, 2007 (14) :112.

[4]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2

1、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事迹.。

2、根据内容自拟题目。

3、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写法指点:

小朋友,爸爸、妈妈是自己最亲的人。自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跟爸爸、妈妈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吧。 回味一下你的家庭生活,便会在亲人一件件日常的小事中,深深地感受到它——父母的爱。那就快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记下来。写时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自己深深的关爱并打动读者的心呢?

这次习作要求小朋友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必须通过具体、感人的故事来表现,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尤其要详细描写那些能够体现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并尽力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这次习作可以选择哪些事例呢?

其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怀是无限多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你可以选择爸爸、妈妈关怀你的小故事来写一写。比如,你生病了,爸爸、妈妈给了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给予你最大的帮助等等。

其二、写与父母之间有趣的事。在生活中,我们接受父母的教育、关爱,这之间还可能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比如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活动,或者你们之间闹的小笑话。这些故事虽然不是催人泪下,但是写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其乐融融的故事,也会打动和感染别人的。

其三、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在我们的身上,父母往往寄托了厚望,一定倾注了爸爸、妈妈很多的心血。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开导,也可以作为写入我们习作的素材。

其四、写跟父母之间的小误会。在生活中,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父母欢乐的时光,我们与父母之间难免也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会发生,可能有些小摩擦。还可以让我们与父母更好进行交流,更好地解除误会,加深感情,和谐相处。

我用生动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父母对他们爱的涟渏,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纯纯欲动,想把父母对自己爱的故事一吐为快。但此时我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父母对自己疼爱的事例,其意图是让学生在组内互相启发,让学生获得多的习作材料。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汇报这一小组的集体成果,让全班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材。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不可能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涵盖各个方面。于是我通过课件展示更多的事例,让每个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

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如何来记述的问题。我采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探讨如何来写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同时如何来写的方法也逐渐明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小组的成果。学生代表说出了许多表现父母关爱自己方法:有的说抓住父母关爱自己的语言;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疼爱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神态来表现;还有的说要抓住一些细微的但又典型的事例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获得了如何来写好本次习作的表达方法。其实,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说到这么多的内容和方法,却不易。但要把这些内容很好地写下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此刻我利用课件展示一篇下水文表现的是:一位生病的妈妈在雨天为自己的孩子送雨伞的故事,故事中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了妈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也要疼爱自己孩子的典型事例,突出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学生在欣赏图文并茂的情境朗读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时他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要将自己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赶紧跃然纸上。

本次习作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许多感性的和理性的材料。为这次习作教学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作文教学合理地使用课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教师亲自拟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到学生习作时的艰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自己一样,都享受着那博大而无私的母爱。从而拉近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间接地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同时让学生领悟习作其实并不是太难,只要平时善于积累素材,写作时就可以轻松应对。

虽然有所收获,但也不尽人意,好多地方值得我反思:

从作文看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令我堪忧,这不能不说是我语文教学上的一大失误,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自身到学生都真正树立起大语文观的思想。本次的教学没有留给孩子们足够的写作时间,所以没来得及让学生互评和个别点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3-0051-04

0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机械设计的技能,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现代控制科学等与机械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使传统的机械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比较正规而全面的设计,由于其涉及课程多,知识面广,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以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后续,是在将机械设计课程完全授完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一方面这样使得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产生了断续:另一方面,由于单纯针对授课,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中很重要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使课程设计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必要的复习上。同时,由于课程的断续,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题目从最开始进行重复式的机械设计基本计算,又花费了一般2~3天的时间。加上事先对设计题目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思考,学生自身又有一定的惰性,临时抱佛脚,缺乏系统思维,乱抄乱设计。这都使得设计过程时断时续,时间紧张,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社会工作,给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必要的浪费与困扰。

1.2设计题目单一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形成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计算机绘图欠普及

传统机械课程设计,手工绘图贯穿始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空间想象力不足和缺乏工程设计经验,学生面对二维设计图纸难以想象出机器的整体结构,导致学生对设计缺乏全面认识,似懂非懂,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积极性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及Solid—work、Pro/Engineer三维设计软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使机械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4协作与团队意识差,缺乏创新意识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每个学生一个题目,题目类似而参数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能够巩固单个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现实生产中,任何一个机械设备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就设计完成,也不可能单靠某一个人的设计方法就能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必须集思广益、广泛讨论。因此,必须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使其逐步与社会接轨。

以往的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往往忽略或不明显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局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互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即便是学生有好的想法,也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严密的思考论证而流产。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设计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其契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5考核制度不完善

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二、三、四周三种模式,所布置设计任务根据时间不同稍有区别。在这几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因此对自己最后辛苦所得的成绩也比较在意。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图面成绩50%(包含草图和抄正图成绩)、平时成绩30%和答辩成绩20%。但图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成绩,老师们各凭印象标准,自行决断,并不能像正式考试那样给出一个让学生一目了然、欣然接受的成绩,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答辩成绩学生相对心里有数,但倘若老师们在答辩过程中所问问题难易有所偏颇,也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产生不好的影响。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2.1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过程相融合

改变课程设计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使课程设计与教学相同步,把课程设计分部、分阶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步完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带着设计任务听课,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思索自己设计任务中的若干问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老师交流、沟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在最近两年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将课程设计与教学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

习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和更好的课堂效果,而课程设计过程中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与以往相比,单最开始的方案设计和基本计算就节省了3天时间。由于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课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难点、重点大部分学生已经心中有数,遇到问题大都能自己解决,或在书本中随手就能翻到,既节省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也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使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解答设计中个别的疑难问题。而最后的答辩,学生对常见问题的掌握程度由以往的63%增加到了85%,引申问题的掌握程度由50%增加到75%,疑难问题的掌握程度由33%增加到50%。图面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常见绘图错误减少二分之一,局部结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没有发生整体结构错误。

可见,无论是设计过程中对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是最后的绘图效果和答辩结果,都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这表明,将课程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可行的。

2.2题目的多样化和实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挑战是最好的催化剂。选择一些多样化、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的题目,加强专业特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其工程设计的理念。例如,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可布置机床传动装置、石油工程系学生可布置钻井和抽油机中的机械传动装置、机电专业的学生可布置六自由度机械手等方案。

信息社会,交流是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参考其他院校引入一些新的题目,从题目的质量和数量上提高设计的质量。也可结合机械厂所拥有的设备,选择合适样机进行现场教学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改进。例如,各类传统和数控车床、铣床等传动装置的设计。这既有助于学生后期的毕业设计,也有助于与学生工作后的工作相接轨。

2.3改革设计手段,加强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在三年级进行,学生已经学完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对CAD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同时,由于在机械设计课程开课的同时,已经布置了设计任务,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学习某一种设计软件。早期的CAD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Solidwork和Pro/En—gineer是参数化的三维CAD/CAM软件包,具有零件三维造型功能、装配设计功能、工程图功能以及仿真分析功能等,正逐渐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学习和掌握某一种或多种设计软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设计效果是一个全方位的尝试。

两年多以来,教研室已在多个班级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结果表明学生对CAD技术软件有很好的掌握,同时对Sloid—work和Pro/Engineer三维软件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所有采用计算机绘图的同学在进度上都比手工绘图的同学快,且在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少。尤其是采用三维软件绘图的同学,绘图过程中对设计对象的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能发现更多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结构方案。这无疑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4分组设计、分组考核,加强团队意识

课程设计任务布置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设计题目比较类似但又不同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组成一个团队。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除了自己的课程设计之外,也了解同组其他同学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及设计思路,拓展学生设计的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为其他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检查并指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问题,督促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往老师们要逐一检查每个学生的设计计算、结构方案和设计进度,结构方案类似的学生所犯错误有很多类似或雷同之处,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去纠正和讲解。分组设计可以指定小组长除督促同小组成员的设计进度外,定期集体检查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将大多数问题查阅资料后自己解决,部分疑难问题讨论后不能解决得,等待和老师讨论。这既有利于锻炼学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加强沟通,培养团队协作和团队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节省了老师和同学的时间。如此分组之后,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度大幅度提前,以前那种等待老师讲解和等待老师解决问题的现象基本消失,所有同学都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学生由于完不成任务而二次答辩的现象也不复存在。

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的监督,考核制度透明化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制度透明化,可以在设计伊始就向学生公布考核过程中老师主要的考核标准,评分依据,同时接受同学的监督,鼓励同学提出好的意见、建议。这将使得学生心中有数,做到心态平和地将所有精力放在设计任务上。

以往课程设计的考核与答辩是单个学生逐一进行,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生分组设计之后,将考核与答辩均分组进行。考核过程中注重小组的整体进度与表现,同时兼顾个人。这有利于督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而答辩过程中除共性问题外,注重个性问题的问答,将问题普及到每一个人,不再是针对个人的设计。这有助于督促学生加强与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意识,拓展其知识面。这都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设计知识内容,拓宽了其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其团队意识。

2.5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注重后续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平台,注重学生的后续培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课程设计的时间毕竟很有限,最长的不超过一个月,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课程设计之后,继续引导有较强创新思维的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将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过程。

燕山大学创新基地是机械学院为众多机械爱好者提供的学习和交流场所,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每年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多种创新竞赛,例如机创杯“机械争霸赛”、科技制作大赛、滑翔机航模比赛、小型智能机器人比赛等。而由教师们指导的学生科技作品在全国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学生科技作品《健康节能饮水机》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天津赛区比赛中获得第五名及二等奖的好成绩。

为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把大赛作为一种标杆,引导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后续教育,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3结束语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素质性”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将逐渐从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发展。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也必将越来越注重学生设计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 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 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如:工程力学,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等) 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步骤, 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很多学校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还停留在运动分析及减速器设计上, 仅涉及很少的连杆机构设计, 且设计过程千篇一律, 学生之间没有协作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是机械式的模仿设计, 而非主动积极思考。这种训练没有体现出学生的设计能力,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 为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教学改革的措施

1.1 改革设计题目, 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由于齿轮减速器设计融合了“机械设计”课程中许多典型的机械设计问题, 长期以来, 本校一直把“两级或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作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首选题目。因此每届学生都做同一类型的减速器, 相互抄袭严重, 师生深受其害。随着机械学科的发展、相关学科的出现以及其对机械设计人员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对机械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就呈现出了诸多弊端。所以, 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必须对课程设计的选题进行改革, 抛弃“多年一题”的现象,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

1.2 设计任务的布置。

为使学生做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可以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中安排学生做个减速器拆装实验。进行实验时, 可以先让学生参观陈列柜, 然后再进行减速器拆装, 以使学生对解减速器的构造、组成, 减速器零部件及附件的结构形状、作用、装配关系和润滑密封方式等, 以及减速器的加工制造、装配和应用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在两周时间内集中完成减速器的设计。这就造成学生设计不仅时间紧, 工作量大, 也影响最后的效果。因此, 本人曾尝试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的机械设计内容时, 就把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部分设计计算 (如:简单四杆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结构强度设计、轴承的选择、键和联轴器的选择及校核等) , 至于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及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则可在课程设计专用周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 也使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得到扎实培养, 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 巩固所学的知识,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设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集等参考资料进行设计及全面考虑安全使用、经济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和创新的能力, 指导老师在课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把握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思考的关系。本课程的要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老师主要是指明设计思路,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解答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和按进度进行阶段检查。为了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设计能力, 针对现在“90后”学生依赖性强的特点, 指导老师在设计过程中可多做些提示, 如:列出一些参考书目, 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 发挥设计的主动性, 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此指导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提示, 而不是让学生处处被动地依赖指导教师查资料、给数据、定答案。

(2) 将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性设计。目前, 学生总有个坏习惯, 那就是照搬指导书。其实, 课程设计和产品设计一样, 都属于创造过程。而设计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劳动, 任何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前辈长期积累的资料而凭空臆造出来, 所以熟识、掌握和使用已有的各种资料, 可避免许多重复工作, 加快设计进度, 进而提高设计质量。当然任何新的设计任务总有其特定的设计要求和具体工作条件, 必须具体分析、创造性地进行设计, 而不能盲目地机械地照搬资料, 得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 我们要求老师只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 鼓励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 引导学生把参考已有资料与创新恰当的结合起来。

(3) 正确处理好理论计算与实际要求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很看重根据书本公式得出的计算结果, 认为它就是“圣经”或“金科玉律”, 进而就把设计单纯的理解为理论计算。针对这一现象, 老师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中机械设计内容时, 就得让学生明白:在理论计算中为了方便或简化计算, 常舍去很多次要因素, 把问题理想化, 但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 并非是理想状态。所以, 为了考虑到实际因素的影响及适应生产的需要, 通常在理论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加以修正或乘以经验系数、安全系数等, 这是因为工程上任何机械的尺寸都不能完全由理论计算来确定, 而必须综合考虑零部件关系、加工装配工艺、经济性、使用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当然, 有些零件的尺寸参数得精确计算确定, 而有些则只能采用类比法或由经验公式来确定。通过这样才可使学生真正了解工程设计计算与力学计算之间的区别及掌握利用经验数据进行设计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为今后的创新设计和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在课程设计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 提倡学生使用AUTOCAD、CAXA软件作图, 也提倡使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E和UG建构三维模型, 实现运动和装配仿真。这是因为通过立体模型的建立不仅让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零件或系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也可验证所设计的零件和系统各部位之间的位置和运动关系是否正确, 会不会发生干涉等, 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设计中未能全面考虑的问题或存在的缺陷, 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

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若没有创新的意识, 就谈不上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以学生对创新过程的自主参与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在国家、省或自治区定期都会举办一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比赛, 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 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设计的过程当中来。特别是当学生获得比赛奖励或由此取得相关专利时, 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更大的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形成浓厚的校园科研气氛, 达到研学结合、以研促学, 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结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这里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浅述,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在本校已取得一定成效的改革措施。但培养机械设计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仍需在前进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梅瑛, 李瑞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山西科技, 2008 (2) :56-57.

[2]沈晓玲, 平学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24) :175-176.

[3]李秀莲, 董晓英.《机械设计》课程改革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4 (1) :258-259.

[4]汤长清.《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现代技能开发, 2000 (4) :55-56.

[5]林远艳, 秦英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基础》实践环节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31-32.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5

以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引领职教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绍兴市积极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引领职教课程改革,建立起由“学科为中心”向“多元整合”转移的课程模式,逐步形成具有绍兴职教课程特色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教学”课程模式运作体系.

作 者:王莉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刊 名:中等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ZHONGDENG ZHIYE JIAOYU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项目教学   课程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 机械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是指设计开发新的机器设备或改进现有的机器设备,机械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学好本课程,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机械设计是影响机械产品性能、质量、成本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机械产品能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因此,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将日益缩短,对机械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就对机械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2]。

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改革传统理论课教学方法,除板书结合多媒体授课外,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答疑授课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强调学生互动参与,强化教学效果。

1.1教学难点运用项目式教学法。

教学难点如机器与机构的相互关系,教师通过课件讲解的方式很难口述清楚,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因为本院所开专业均为汽车类专业,则可采用实验室现场教学的方式,以内燃机为例,教师可对照实物讲解内燃机所涉及机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结合多媒体授课,通过实物、声音、图形、文字、三维动画等多种刺激有机融合,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感官认识:曲柄滑块机构将活塞的往复移动转化为曲轴的连续转动,齿轮机构和带传动机构实现转动的传递,凸轮机构将凸轮的转动变换为摇杆的往复摆动;通过上述五个机构的协调工作便能将燃气的热能转换为曲柄转动的机械能。增进学生对各构件的相互运动情况、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解。

1.2部分重点章节采用案例分析法组织教学。

齿轮传动通过轮齿的啮合传递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是机械传动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3]。在学习齿轮传动这一章时,可结合汽车变速器实例,学会从分析齿轮的失效形式和产生原因入手,确定齿轮强度的计算准则,以及相府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选择合理的几何参数,最终完成齿轮零件的结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能进行齿轮材料的选取,齿轮参数的确定,齿轮结构的设计,齿轮精度的设计,并对其进行强度校核,最后学习如何根据设计结果绘制二维、三维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1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引入三维设计方法补充课堂教学。

实施学分制后的新版教学计划中,机械设计课程仅56个学时的理论课堂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难度大,因此很难使学生在短期内真正掌握机械设计方法和完整的设计流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并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设置了为期两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带式运输机传动系统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等题目,变换多组初始参数,可保证学生每人一题,独立进行设计计算。在完成参数选择、计算校核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草图用计算机绘制出装配图和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同时要求学生应用CAD(如Pro-E、UG)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强化学生的三维设计能力,开拓学生就业渠道,课程设计需提交设计说明书,二维、三维图纸,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综合评定最终成绩。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械机构设计、零部件设计方法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学生的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服务。

2.2利用师生创新项目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根据自己主持参与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基于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等课题,对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研究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及相关专业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和方法,并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地方高校教育特色。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定期为学生举办学术活动,学院单独设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更大平台,着力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项目逐步提高学生机械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提供重要平台。

3.结语

通过改革传统理论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丰富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答疑授课等授课形式,增强了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引入三维设计方法补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活动、师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调动学生互动参与,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这种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上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的兴趣,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锦康.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钟毅芳.机械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初嘉鹏,刘艳秋.机械设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7

1《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调查问卷

1.1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为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150名在校学生。调查内容为:1)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是否感兴趣?2)对目前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学时设置和时间安排是否满意?3)认为一名教师指导多少学生比较合理?4)完成课程设计后的收获有哪些?

1.2调查方法

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电子问卷及组织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1.3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非常感兴趣及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共占93.33%,基本感兴趣的占5.33%,不感兴趣的人数为1.33%,由此说明道桥专业的学生对该实践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热情很高。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学时的设置和时间的安排,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不合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学时数为1周(14学时),而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选线、定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等,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仅用一周时间完成有些困难。《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段内同时也安排了其它课程的考试,学生无法专心完成课程设计。因此,设置多少学时和如何安排课程设计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课程设计成果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另外,82.00%学生认为一名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应在30人以下,10.00%学生认为一名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在30~50人之间。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完成课程设计后很有收获,掌握了线形设计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走形式,收获甚少。由此可见,如何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学时和时间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从选线到横断面设计的一整套内容,而设计的过程是需要反复调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仅仅一周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适当延长课程设计的学时,至少需要1.5周的时间。另外,将课程设计的时间设置在考试周以外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当考试和课程设计不能同时应付的时候,只能舍弃课程设计了,从而导致课程设计成果质量下降。或者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重叠进行,学生边学边做,这样既方便指导教师答疑,又不会觉得时间不够,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2合理安排指导教师人数

限制一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要超过30人,过多会使得指导教师精力不足,而且指导与管理上也会不精,容易引起过程管理上的松散,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下降。

2.3设计题目多样化,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常规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只有一个,所有学生同用一张地形图,设计背景一样,只是在设计速度和道路等级上有所不同。为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1)制定多种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比如公路设计、城市道路设计,公路设计中又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制定不同的题目,比如平原微丘区公路设计,山岭地区公路设计等。设计题目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的设计题目,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课程设计成果的抄袭率。

2)在设计内容中设置几个选做内容,让能力稍强的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动手能力。

2.4采用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可采用先手工设计计算,再用设计软件进行计算的方法[2]。只有经过手工计算的环节,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了解各个设计参数选用的合理依据,熟悉设计规范,加深对线形设计的理解[2]。充分理解了设计思路后,再使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计算,不仅能提高设计计算速度,又能提高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2.5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应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建立有效且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

1)制定严格的出勤考核制度。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出勤率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实践环节,达到实践目的的基础[3]。安排固定教室作为课程设计专用教室,要求学生到专用教室完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轮流考勤和答疑,对缺勤严重的学生必须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如警告、成绩降级、取消资格等。

2)设计现场个人考核。在课程设计期间,不定期对每位学生进行现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提问、现场操作等方式,实行现场打分[3]。

3)增加笔试或者答辩考核。为了引起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检验学生是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内容,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增加一场课程设计笔试或者答辩,并把笔试或者答辩成绩计算到总成绩中。

4)综合成绩由以上三项成绩,结合最终成果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得出。对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坚决不予通过,对设计成果很差的坚决要求重做或不予通过,以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

3结语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为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要做好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应加强学生和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认识,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摘要:为了提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素质,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通过调查问卷及座谈会方式,分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中的几个环节,探讨了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调查问卷,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1):100-104.

[2]师郡,李颖.“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践教学,2011(194):139-141.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8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学生首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训练。通过课程设计, 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学会通过计算、绘图以及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有关设计资料, 进行面向实践的机械设计, 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从事工程技术常规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要, 亟需对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 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视逻辑思维、轻视经验的运用和总体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 而忽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当今世界, 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趋势, 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正是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该得到教学的重视和加强。

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2.1 课程设计形式多元化

以往的课程设计多是“一题多人”, 甚至几十人共一题, 设计的形式单一, 使得学生认为设计是枯燥乏味的, 从而导致设计效果奇差。对此, 可采取多种设计形式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对学生公布本学院各位老师的科研项目, 并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 或者由学生联系生产实践自创设计题目;老师提供课程设计指导讲义上的若干题目等。实践证明, 这种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变集中设计为分散设计

目前, 课程设计都是在机械设计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在一两周内完成。这种方式由于时间太集中,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搜集设计资料或是整理已经获取的实践知识, 使得设计效果不佳。为此我们可引入“任务驱动”的设计模式, 即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就分配设计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在学习中针对设计课题尽可能积累设计时所需的资料。由于与教学同步,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播放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得到更多的机械方面的感性知识, 为课程设计, 特别是方案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把一两周的设计时间“延长”为整整一学期, 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分析、理解和思考, 大大提高了设计效果;而且事实说明这种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很少有学生在设计作业中抄袭了。

2.3 推广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大量繁琐的理论计算。以往学生花在计算上的时间占到设计总时间是三分之一, 由于一些计算错误或方案选择错误, 理论计算往往会有反复的过程, 还会花去更多的时间。这些导致学生对机械的结构设计时,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构型, 导致设计效果差我们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由计算机来进行那些繁琐的计算。为此将现代工程上采用的创新设计理论、优化设计理论、有限元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等理论介绍给学生。比如用UG、MDT等软件对执行机构和传动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方针及方案比较、以及零部件的三维构型, 采用有限元设计方法对轴系零部件进行强度计算、刚度计算等, 这些软件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设计计算量, 提高了设计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而且由于能直观形象的看到所设计的零件,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兴趣。

2.4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 学校定期组织了机械构型大赛、CAD绘图大赛, 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并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同时我们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手段让学生走进工厂的生产现场, 亲身体验车、铣、刨、磨等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 并邀请工厂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客座老师来校为学生讲学, 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在这些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 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 加快对教师进行知识更新的速度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只有拥有一支既熟悉机械设计理论与技能的教学, 又掌握先进的高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的教师队伍, 才能有效地促进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

学院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厂矿等进行调研和专业实践, 了解新设备,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此促使教师加快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促使教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从而有利于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4 结语

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 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增强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 改革后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机械设计的水平明显提高。

摘要:结合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教学研讨和改革, 并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工程能力,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傅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25 (3) :79-80.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9

1 本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从题目、内容及做法上一直沿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的作法。不可否认, 到目前为止, 这套体系对工科机械类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仍具有现实意义。但这套体系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细节设计的设计人员, 对于设计的全局性问题的研究考虑不够, 因而, 对于培养具有更广阔视野的设计人员来说就显得有些欠缺。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日新月异,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机械行业渗透,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机械概念。新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方法不断涌现, 生产模式由“少品种大批量”转为“多品种小批量”。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现状却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很不适应。长期以来, 设计被误解为仅仅是翻手册、套公式、照葫芦画瓢。课程设计命题单一陈旧, 内容主要围绕传统的齿轮减速器设计, 以教授传统的经验型手工设计为目标, 计算机技术没有成为有效工具反而成了包袱, 常常使学生机械僵硬地模仿,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措施

2.1 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变课程设计任务发放时间, 将课程设计上延到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去。一开始就将任务书下发给每一位同学。使师、生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围绕设计这个主线教、学。学生预先了解课程设计内容,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地收集资料和考虑各种复杂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某些创造性思维。同时设计这个主线还可以把所学知识串起来, 循序渐进, 使学生感受到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课程设计做完了才明白机械设计学的是什么。

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训练。对于新分来的青年教师, 只要没有工程背景, 就必须下实验室, 定期下工厂锻炼, 指定导师, 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常言道:师傅敢脱鞋, 徒弟敢下水。只有教师具备了基本工程设计能力, 才可能教出更高水平的学生。

课程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创新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呢?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 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 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 严密分析的能力, 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同样, 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 不应该受到原有模式的限制, 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在设计的形式上, 不仅可以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也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实物形式, 或者是计算机设计的实物形式。在选择设计的题目时, 可以是老师指定的设计内容,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目,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和创新能力。

2.2 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

计算机绘图已成为各大企业主要的绘图方式, 因此高职生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应用计算机绘图, 既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 又可以减轻绘图压力, 同时有助于一些学生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创新。目前, 对高职生来说, 应用最多的绘图软件主要是CAD和Pro/E, 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原本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同时利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的特点,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方案论证、结构设计创新方面上来。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在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使用上, 因此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细节设计能力必然下降。更有甚者, 有的同学拷贝其他人的零件图, 为此,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用手工绘制出方案图及装配图的草图, 并经指导教师签字方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绘图, 这样也便于教师视学生基础设计能力的高低因材施教。

2.3 增加感性认识和工程观念, 建设“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

应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为重点, 依托校内生产企业或者是校外实训基地, 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中, 适时布置学生阅读设计指导书中有关内容, 并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如讲完机械传动一篇后, 即可介绍减速器一章, 安排学生观看减速器录像并进行减速器装拆实验, 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布置学生自学指导书传动装置总体设计部分, 然后进行传动方案的拟定或分析, 完成传动装置总体设计及传动零件设计。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工程设计的特点, 逐步进入设计角色。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更有动力, 设计效果会更好。同时, 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学生的未来执业能力会明显增强。

3 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课题, 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就必须使教学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 其改革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谁先取得成功, 谁的学生就会被社会承认, 就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节约宝贵的时间,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机械系统和结构的创新。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摘要:总结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发展的历史, 分析了新形势下课程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践体会, 提出了在继承传统、把握学科底线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的措施。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 篇10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交通土建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的教学安排上有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俩主要教学环节。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做。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进行课程设计,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的能力。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内容, 掌握道路线形设计的思路、要点、难点和方法。为后续的道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通过做这个课程设计,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路线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 进一步掌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以及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了解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熟悉资料, 查阅相关参考书、标准图, 认真计算, 有创见地独立完成规定设计内容。

(1) 在给定设计任务书资料上, 根据各自的起点交点终点进行该段公路的线形设计;

(2) 理解和掌握与道路勘测设计相关的《标准》、《规范》、《手册》的内容及运用方法;

(3)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要独立地系统地完成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设计内容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公路平面设计、公路纵断面设计、公路横断面设计。

并具体内容如下:

2.1 公路平面设计

在所给的数据资料基础上根据起点、交点、终点进行路线的确定;确定公路等级和公路技术标准;确定公路平面线形的各个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算各平曲线要素;按公路工程图的要求, 手绘公路平面设计图纸。

2.2 公路纵断面设计

根据任务书给的地面高程的数据, 按照横向比例1:200, 纵向比例1:2000的比例绘制纵断面的地面线;根据地面线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及路线所经地区的情况确定公路纵断面的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 同时考虑路线平曲线与竖曲线的配合;计算各竖曲线要素;按照公路工程制图要求手绘公路纵断面图。

2.3 公路横断面设计

根据所给任务书上的资料, 任意选六个进行设计根据填挖高度、路幅宽度、路拱超高、路肩横坡度、边坡坡度计算和绘制各横断面图 (1:200) 。

2.4 计算土石方量

3 设计步骤

3.1 绘制“路线平面设计图”

本次平面设计主要是把野外敷设的中线资料点绘在图纸上, 重点在曲线要素的计算和曲线的敷设, 并熟悉道路平面设计图的内容及绘制要求。步骤如下:

(1) 按规定的比例与格式打好图标。

(2) 根据指导教师所给定的起始点的坐标、起始边的方位角, 计算你所设计路段的各交点坐标及各导线边的计算方位角。用坐标法把各交点展绘在图纸上。 (比例1:2000)

3.2 纵断面设计

重点是要搞清楚路基设计标高位置的确定;纵坡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设计要领;纵坡设计有哪些技术标准规定, 如何掌握;如何进行平纵组合设计;如何避免一些不良设计;纵断面设计时如何考虑横断面设计、路基稳定及经济性问题;纵断面设计图绘制的内容及规范要求。

设计步骤如下:

(1) 纵坡设计的准备工作。按规定的比例与格式打好图标和图中各栏。将所设计路段的各中桩桩号、地面高程抄在纵断面图上的相应位置, 点绘中桩地面高程点, 用折线连接各高程点形成中桩纵断面地面线。

(2) 拉坡。注意各纵断面标准的掌握, 总体原则是纵坡宜尽可能平缓, 避免突变, 连接平顺, 平纵应配合协调。注意满足控制点 (路线起讫点, 控制性控制点, 经济性控制点) 。注意平纵横三者要结合考虑, 在优化纵断面线形应兼顾工程经济性等。

(3) 竖曲线半径选择及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半径尽量选择大半径, 注意指标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4) 设计高程和填挖的计算。注意曲线凹凸、纵坡方向对设计标高计算的影响。填挖值=设计标高-地面标高, “+”为填, “-”为挖。设计标高, 填挖值要求取到0.01米的精度。

(5) 绘制纵断面设计线, 抄写各中桩设计标高、填挖值, 绘出坡度/坡长示意线, 竖曲线标注。一定要注意制图的规范化。

3.3 横断面设计

重点是要搞清楚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 要有路幅形式、路面宽度、路基宽度等部分尺寸的确定, 路基断面形式的选取;超高加宽值计算。设计步骤如下:

(1) 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尺寸的确定。根据道路等级条件, 依据标准、规范, 参考路基设计手册或根据当地使用经验确定。

(2) 超高、加宽设计计算。

加宽设计计算:确定加宽类别;确定所设计路段各曲线处的最大加宽值;确定加宽过渡方式;确定加宽过渡段长度;计算曲线上各中桩处的加宽值。

(3) 绘制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逐桩横断面设计图) 。

作路基横断面设计线, 即“戴帽子”工作:注意检查设计的合理性, 路基边坡形式不要变化的太频繁。

4 设计成果

公路平面设计图纸一张 (手绘) ;公路纵断面图纸一张 (手绘) ;横断面设计图纸一张 (手绘) ;课程设计计算书一份。

5 小结

通过以上课程设计的练习, 学生对道路勘测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 基本掌握了做一段道路的过程, 能够对一段道路简单的进行平纵横的设计, 由于课程设计有限, 不可能完整的做一大段道路, 因此学生在课后还需要多看相关的道路设计实例以增加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翟京, 罗丽君.“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15:065.

[2]周亦唐.道路勘测设计[M].四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一、前言

由于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教学设计的技巧,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服装教学旧模式的分析

在服装教育发展初期及发展过程中,一些服装设计教育观点使许多学生认为,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完美的艺术体现,片面地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在艺术和工艺方面出现服装课程设置的比例失重。在突出艺术、轻视工艺技能的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味追求完美、带有幻想主义色彩的服装设计。这一类服装设计作品过于前卫,不能被企业所采纳,造成了服装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现象。一些学生直到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才体会到工艺结构的重要性。

在工艺结构设计课程中,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工艺结构的学生作品华而不实,注重工艺结构、忽略艺术美感的学生作品则过分呆板。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设计课往往达不到为工艺结构课服务的要求,专业课之间缺少相互的补充。

这样的现状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也给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多阻碍与错误的导向,所以改良这些旧的教学模式无疑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服装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分析

1、提升服装教学工作者的综合水平

教师是引导学生设计创作的引路人。因此,要提升服装设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服装设计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理论学识、自身有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好的动手实践能力等,还要有好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达到好的传道授惑解疑的水平、并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优化构建服装设计的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是一门讲求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它具有交叉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它要求学生由宽广的专业基础、有娴熟的动手能力。拓宽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做到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化,从引入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着手,保证教学的质量,提升服装设计的教学水平,切实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好的提高,完成“模仿――个性化设计――创新”的快速转化。

3、深入设计服裝教学的内容

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三大板块,从打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属性有基本掌握,到授予学生设计的技能,培养其实践动手的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这一个过程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引入新的元素,引入服装设计教学的新方法而活新手段,能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四、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方法

1、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入实践性教学法是完善传统教学法的突破口,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是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实例化,对企业在线产品进行筛选,引入有实用价值、学生感兴趣和根据企业实际在线生产产品而精心设计的“典型实例”,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命题设计,以该“实例”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为动力,以综合实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将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融合,工艺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把所学专业知识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协调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内容的衔接与穿插,相互合理衔接,确保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满足市场对教学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要求。

3、专业协同设施的配制

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学校需要为其创造实践平台,积极建立校企协同式的综合考核机制。服装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扩充课堂以外的知识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为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服务,满足服装各种制作工艺的基本要求,营造实践环境,促进教育理论、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源于美术教育,根深蒂固的思维方法和观念在二十年的设计教育发展中总是无意地影响着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评价。只有服装设计类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打破课程界限,采用全开放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将市场需求及时介入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命题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实践教学,提高校企合作模式的力度,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加入典型的实践性综合性题目,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综合运用水平,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及学生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术能力。

4、以情创意——浪漫手段灵活运用丰富设计思想表达

设计中用什么方式和手法体现想象力至关重要,设计思想的丰富和深动会使服装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而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服装设计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浪漫的表现手段能够让所设计的服装更具有生命力。

服装在讲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它所需要表现出来的艺术功能的力量是无穷的,服装是人的一种着装状态,情感上的美好寄托,精神上要让人有愉悦、陶醉感是需要在设计中运用浪漫的手段来完成的。服装设计教学中通过造型的技巧,配饰和图案的点缀,以及色彩的协调配置,和更多的趣味性的大量浪漫手段都可以设计出引人入胜,使人着迷的情感意境。

设计元素之一的造型设计,是可以利用浪漫手段灵活表现的。例如:可以通过无序结构排列的造型手段,形成一种自由情绪,反流行的浪漫情调,其中可以将领型的造型元素可以移到袖型的设计上,造型上不规则排列,错位,以及解构等手段的运用,让人感到造型特异更具个性魅力。也会让服装有一种惊奇和意想不到的浪漫,不会平淡无味,服装造型设计更加具有艺术思想的升华。

而服饰和图案的点缀也是服装设计中更加情趣化的浪漫手段,有如画龙点睛,是出奇制胜的美妙技巧,例如:同材质的留梳的运用,绳饰、一个靓丽的扣花、钻空,缀珠等手段的配合,使得服装有穿着行走过程中产生起伏生动的感觉,形成一种运动、自由的浪漫情趣,让人心旷神怡。图案中还可运用不同空间或不同类别以及不同风格的形态相互冲突碰撞等方式会产生情趣化的浪漫,例如在服装图案设计的表达中运用花中之王牡丹的造型与兽中之王虎头形象的结合,产生一种强势另类的效果,让人有种出奇制胜和意想不到的浪漫意境。

五、结束语

服装设计课程的设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学设计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会使得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那么对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11

[2]付洁,李有为.服装史课程体验设计思考[J].科技信息,2013(22).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模式 篇12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VF课程中不但包括数据库的管理应用, 还包含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内容, 学习起来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实际教学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会计、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 所以对于VF这样综合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兼而有之的课程, 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机实际操作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层次学生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会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件、相同的授课形式方法, 这样不利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三是课程的学时偏少。由于开设VF课程的专业一般为非计算机专业, 总课时量相对少, 实践课时的设置也相对降低很多。基于以上问题, 为了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2 VF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把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所以本门课程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在平时的上机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1 优化课程编排、改善教学手段

在VF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可以优化课程内容的编排,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作为编程举例的题目。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案例选为教学题材, 激励学生主动与教师的任课过程中进行更好的互动。教材上的例题多半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编程的例题,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晦涩难懂些。所以在案例的选取应挑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实际案例为讲解的对象。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我们在课程的内容编排采用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综合程序作为讲解的案例。在开课之初就告诉学生本学期我们的课程会围绕着如何完成制作这样一个管理系统而展开的。这个案例结合VF课程中所讲解的数据库的设计、表的设计与操作、报表、查询、表单设计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看到我们所制作的综合管理系统, 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该课程所涉及的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看到所学的知识点如何在该管理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 起到弱化课程难度的作用。

2.2 上机实践课的改革

过去该课程的上机多半采用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 通过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上机的练习, 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及有效的实验指导, 真正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上机实践课的缺陷, 我们采用针对机考软件进行每章节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每次理论课的学习了解知识的应用, 在上机中进行实际编程练习。通过软件练习题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考核,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软件评分情况了解自己的掌握水平。及时的评分系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被动为主动。而且通过软件的视频讲解还可以做到知识点的时时同步讲解,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2.3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VF课程考试都采用纸制理论考试为主, 针对于这种计算机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而不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操作能力, VF课程可以采用机考的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内容可以把理论部分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核, 而考试内容通过操作题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点细化的考查。因为上机考试难度比较大, 而且考试形式相对客观,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操作水平, 而且能够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3 VF课程的考核办法

实际教学表明, 一门课程如果单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考核, 容易让学生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通过突击式复习应付考试。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 需要设计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这样不但可以公正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和上机情况, 还可以更加准确地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针对VF这门课程既有理论课程, 又有上机实验课程, 我们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 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具体课程考核方法例如表1 所示。

本文提出的VF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 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研究使得高校VF课程授课形式更加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程金林, 吴良斌.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4 (4) :76-78

上一篇:临床疗法下一篇:Gr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