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共12篇)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1
1 课程的定位
《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重点专业技术课程, 是培养模具行业设计、管理、生产和维修等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课程。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于模具制造业一线, 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塑料模具设计、加工制作、及进行模具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特点, 以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为前提, 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模具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技能操作和应用能力, 贯彻"必须、够用"的原则, 制定合理的课程方案, 执行能力本位教育, 强调能力 (知识+技能) 学习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能根据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塑料选择、模具结构设计和制造、模具安装与调试以及"顶岗实习"、"工学交替", 最终达到能够设计、制造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 并初步具有分析、解决成型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塑料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模塑成型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课程教学, 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产品任务为驱动", 将专业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达到掌握能力运用的目的, 知识服务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 课程设计思路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确定培养目标
依据对长三角地区塑料加工行业的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专科学生的特点, 校企合作联合开发、设计, 确立《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时数, 使课程内容与模具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对接, 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群规范相符, 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
(2) 以项目化为载体, 以任务为驱动, 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在全程教学中, 本着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过程可视化的教学理念, 寻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贯穿于塑料模具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重点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即重点任务在第一堂课就下达作业或设计任务、讲要求-看实物-随后讲理论-分析案例-作设计-分析"所作设计"-修改设计-完成整个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 以"塑料制件的模具设计任务"为驱动, 以模具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能力培养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求和深化知识的能力,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目标, 教学载体可以随企业的发展进行更换, 凸显课程的开发性。
(3) 实施模块化教学, 适应个体发展
改变目前的教学要求过于统一的现状, 以塑料模具职业技能要求和相应的模具知识为模块, 实施教学目标分级别、教学内容分级别的模块化教学, 适应不同基础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个体需求。根据模具设计岗位要求, 重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三个递进层次的训练:岗位操作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三个训练层次结构有序, 由简单到复杂, 由技能操作到系统设计, 每一层都尽量贴近工程实际。
(4) 创新多元化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结合项目中各个任务的特点, 设计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 同时引入企业对设计成果的评价,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重视项目学习的每一个过程, 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自信心, 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5) 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 渗透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坚持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 以强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 重视核心能力培养, 渗透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项目教学设计中, 以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具有最普遍适用性和最广泛可迁移性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抓手, 努力培养学生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行为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沟通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 教学内容的设计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需求如下表1-1所示: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 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设计课程框架如下表2所示:
模块一为塑料模具设计入门, 学生完成本模块后具有一定的模具结构认知和设计能力, 对应四级模具设计师中塑料模部分的技能要求。
模块二为塑料模具设计提高, 学生完成本模块后具有一定的中等复杂程度塑料模具设计能力, 对应三级模具设计师中塑料模部分的技能要求, 可根据自己选择的职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模块三为塑料模具设计精通, 针对模具加工技师方向的学生深造, 与模具综合实训相结合, 学生完成本模块后具有基于CAD/CAM的塑料模具加工能力, 可根据自己选择的职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模块四为塑料模具设计精通, 针对模具设计师方向的学生深造, 学生完成本模块后可讲CAE软件应用于塑料模具设计, 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可根据自己选择的职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模块一和模块二为本课程的必选内容, 模块三和模块四为可选内容, 与后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
所有模块融入生产管理知识、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考核手段的多样化
实施考试改革与教学改革相配套,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能力评价优先,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 坚持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以技术应用为主, 以能力教学为核心的原则, 重新制定课程方案、教学内容, 建立"过程性考核与期末总结性考试并重, 多次、多种考核共存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模式, 使考试更多样化、全面化, 突出技能与能力的考核, 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积极性、创新性。
(2) 建立由口试、现场操作、专题研讨、试卷库组成的考试体系。口试内容尽可能结合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应用, 考核学生的工程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面试 (现场操作) 要求学生自己选用模具, 校核模具参数, 安装调试模具, 设定工艺参数, 分析产品质量, 最终生产出合格产品,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题研讨以常用注塑模具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为主, 结合企业工程实际问题, 从不同方面开展专题研讨, 既可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可巩固本课程及已学过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 坚持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双培养, 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引入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考核,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沟通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那一沙, 袁玫, 吴子东.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3) :109-113.
[2]徐涵, 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2 (2) :3-8.
[3]陈旭辉, 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36) :59-61.
[4]李易凡, 盛群力.传统教学设计与现代教学设计的衔接--"面向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型"的整合运用[J].课程教学研究, 2013, (5) :23-29.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2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3
一、当前《压铸模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相对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滞后,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先讲授理论课程再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活动仅限于 1~2 周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三是考核方式以知识目标为主,不能体现能力高低。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典型的考试,学生只要背好記好就能应付过去,说不准还能拿高分。
本课程面对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弱,学生入学后,难以从文化知识学习过渡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容易出现对模具专业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内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教学过程脱离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感到课程理论性强,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乃至产生学习障碍。学生由于缺乏对课程的感性认识,无法通过自我体验而内化知识和技能,实践性和应用性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压铸模具设计》课程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项目教学改革。通过项目的实施,循序渐进完成本课程知识、技能和相应经验的培养任务,同时完成评价与自我评价。利用项目化教学解决教与学两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和实施手段。
二、《压铸模具设计》项目教学的设计方案
1.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是将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进行搜集信息、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小组共同研究以解决问题。教学中选择的项目主要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并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建构课程内容。这种以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建构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应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的选择
目前,《压铸模具设计》课程按压铸工艺、压铸设备和压铸模具设计的顺序安排教学,知识点过多、阐述过于详细、专业性过强,不利于学生掌握压铸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应技能。笔者认为可以以模具设计步骤划分思路,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先后顺序,以典型零件为主线、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能力拓展结合来组织教学。通过对模具研发涉及的技能模块分析,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业务规范,笔者设计了十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
3.项目的实施
(1)组建小组。教师应结合项目教学内容,根据成绩搭配、异性搭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建议每个小组由3~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对组员分工。
(2)布置任务。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先布置工作任务,再介绍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讨论。
(3)汇报交流。由各组组长汇报本小组对项目的分析、项目拟采用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以及方案可行性分析;各组之间相互点评,指出其他小组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本组的表现进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
(4)过程指导。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召开项目座谈会,听取各组汇报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检查并评估完成情况。当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评价,不仅为了评定成绩,更为了改进项目。
4.项目评价
项目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所以课程以能力要求来考核,采用目标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学生十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可以分组进行,通过检查学生阶段性成果(实验报告、设计说明书、图样的质量、作业)及答辩的方式综合评定这一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第二,规定时间完成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零件的压铸模具课程设计,根据成果及关键部分的提问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
三、项目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实战,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对教师来说需要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时,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以前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是师生共同参与。再者,项目教学法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调实操性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时,也不可忽视后续理论的延伸。此外项目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合作,抑制单体作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本文针对《压铸模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以及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提出了项目教学改革法。以典型零件为实例,根据模具设计流程设计了十个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训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4
一、两轮课程教学实践总结
本人多年担任《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第一轮课程教学中, 沿用了一般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 即把《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纯理论课来上, 选用的教材为沈言锦主编的《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 教材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共十章内容: (1) 塑料。介绍塑料的基础知识、性能及常用塑料种类。 (2) 塑料成型的工艺与装备, 简要介绍塑料成型的工艺过程及各种塑料成型设备。 (3) 塑料制品。介绍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 (4) 模具。介绍注射模、压缩模、压注模、挤出模、气动成型模具的设计。内容面面俱到, 涉及内容广, 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
课程的内容及教学安排像本科院校, 教材内容枯燥, 且知识量较大, 我们高职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不愿意学习。
2. 教学手段单一。
《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核心是模具设计, 课本中有大量的模具总装图及各种机构的示意图 (如:各种顶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等) 。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 学生要读懂这些图的难度较大。
3. 教学内容全面但重点不突出且缺乏实践。
例如浇口的设计, 课本一口气总结了九种浇口类型五条设计原则。学生根本就掌握不了, 且没有实际的设计举例, 使得学生就算死记硬背记住了, 将来还是不会用。在第一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模具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 确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的安排上, 模具设计与UG课程一体化教学, 取得了以下效果: (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命令。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在于, 可以使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中去, 如:《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成型零部件设计”一节中首先说明了什么是分型面、分型面的分类、分型面选取的原则。这种概述性的知识内容较多、较抽象, 学生很难完全掌握。然后安排上机, 用UG软件, 通过具体产品分型实例的讲解, 使学生在掌握UG操作命令的同时, 经一步加深对分型面的理解。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的实践,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丰富了教学手段。课本平面图很抽象, 很难讲解。学生想象不出来的模具结构, 在UG软件中把实体调出来, 把相关的零部件分别隐藏和显示, 就非常形象了, 学生也很容易就可以看懂。 (3) 提高了学生设计模具的能力。通过一体化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理论知识和UG命令的同时进行简单和中等复杂模具的实际设计, 提高了他们模具设计的实战能力。 (4) 丰富了考核手段。纯理论课的学习, 一张试卷, 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一体化教学模具设计实例的考核, 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 也考核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不足。
1. 在教学过程中, 缺乏实物。
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模具拆装实训安排在模具设计课程的后面, 学生学习了一学期的模具, 却从未见过真实的塑料模具, 对模具结构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2. 模具设计纸上谈兵。
模具设计是典型的弱理论的行业。很多的结构设计、参数的选择, 靠的是经验。仅仅依靠设计手册, 没有去相关的模具企业参观实习, 这就使学生的设计缺乏实战。
3. 设计效果没法检验。
学生设计的模具不加工, 不安装到注塑机上生产,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仅靠任课教师来评价, 不直观, 学生认识也不够深刻。因此, 有必要把模具零件加工实训和注塑生产实训跟模具设计课程贯通, 整合在一起。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 我深刻的认识到, 要培养技术过硬的注塑技术人才, 就必须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1. 教学目标。
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要按照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为向导、以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设计, 使其内容更细、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围绕总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来设计[2]。 (1)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用UG软件设计中等复杂程度注塑模且具备模具加工、拆装和调试的能力。 (2) 能力目标。具有设计塑料注射模的能力;UG软件的使用能力;注射模具制造加工的能力。 (3) 知识目标。掌握塑料的分类、特性;掌握常用注塑模具的结构特点及相关零件的设计计算;掌握注射模拆装的基本常识;掌握注射成型机的操作及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选择。 (4) 素质目标。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塑料模具设计》的教材里, 学生很难抓住要领。按照哲学“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理论, 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 即注塑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典型注塑模具设计实训模块。 (1) 塑料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之前, 首先要有感性认识。本模块主要包括几套典型塑料模具的拆装、测绘、总装配图绘制。 (2) 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整合旧教学计划中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和《UG NX标准教程》两门课程。 (3) 典型注塑模具设计与加工实训模块。
3. 评价体系。
要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 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显然以往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包括: (1) 基本知识的考查。包括塑料种类及特性的知识;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的知识;注塑模具结构及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UG注塑模块的基本命令。 (2) 基本操作能力考查。在模具拆装及测绘、模具加工的实训过程中, 实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学生的成绩。 (3) 综合素质考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设计模具的能力。
四、面临的问题
1. 师资问题。
推行一体化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体系, 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模具设计的实践经验, 有大量的时间跟学生共同解决模具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2. 设备问题。
推行注塑模具设计与加工的一体化以后, 实训设备不能在各平行班之间轮换使用, 使得设备明显不足。要解决设备平时闲着都不用, 大家一个时间挤着用又不够的问题。设想以下解决方案:各班采用不同的注塑模具设计实例, 学时安排上有的设计少、加工多, 有的设计多、加工少, 交替进行。这样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既保证了各班级都有设备可用, 同时也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海庆.高职院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2) .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5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邢昌 冒国兵 余小鲁 张海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4期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6
针对传统《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了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块和项目设计,介绍了项目化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通过几个学期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效果总结,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同时也是就业后能否胜任岗位的决定性知识之一。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采用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虽辅以多媒体加视频仿真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多媒体泛滥的课堂中仍难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单调的课堂教学也无法模拟将来工作中的真实场景,无法实现课堂与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因此,对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结合《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课程标准,并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流程,将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分为成了三大模块,其中第一个模块又分为了三个项目,如表1所示。这些项目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的思路为:按照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非常典型的冲压零件引出项目,引导学生按照实际工作中的顺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冲压零件的工艺来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并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计算,查找国家标准手册选择合适的标准件,最后画出模具的装配图和重要零件的零件图,并在三维软件中实现模具的运动仿真。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
项目法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完全不同,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项目内容、项目流程、任务要求、任务目标、任务评价等,同时还要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本文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复合模的设计为例来讲解项目式教学过程。
1.分组与选题
项目化教学上课地点选在模具设计室,为方便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5人左右,每组设组长一名。
分好组后,教师下达任务书,每组同学的零件形状稍有不同,但是同属同一类型模具。同一组内同学零件形状类似,但关键尺寸又各不相同,以保证每个同学的任务都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
2.确定项目计划和工作步骤
学生选好题目后,教师首先讲解一下项目完成的整个流程,同时详细讲解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会遇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思考项目的工作计划和步骤。在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项目计划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并完善项目实施方案。
3.计算实施
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后,学生要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相关计算,以复合模为例,学生首先分析其结构工艺性,选择采用顺装复合模还是倒装复合模,然后制定出工艺方案,选择合适的排样方法,选择合适的搭边值,根据板材大小设计合理的裁板方法,计算出材料的利用率,计算凸模、凹模以及凸凹模的刃口尺寸,确定压力中心,计算冲裁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压力机,等等。在这些计算和选择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此阶段,学生应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意识,教师通过不断巡查,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引导和指正。最后,通过学生设计,教师指正,学生改进并完善这一过程使整个项目的设计更加满足任务要求。
4.总结与评估
当学生将项目设计方案提交给教师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在项目化教学中,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小组成员互评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考核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项目设计做出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在项目设计中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为下一个项目的设计做好准备,并通过完成所有课程中所涉及项目后,让学生达到可以胜任社会上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与总结
通过 4个学期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教师改变了旧时的教学方法,更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适应了教学过程中的新定位和新角色,解决了项目化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新鲜的同时又倍受压力,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过程中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问题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冲压模具设计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记忆。
项目化教学所选项目绝大多数来自于企业中的典型冲压件,通过不同类型零件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为今后步入企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亚慧.《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5,(05):44-46.
[2]张玉华.基于《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方案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4,(07):207-208.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7
一、“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 所选用的项目是“门吸盒模具设计”和“仪器壳模具设计”。前者作为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 后者作为实践环节, 用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要求, 也基本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有:1.学生对“门吸盒”的作用不熟悉, 对“仪器壳”的具体应用场合也不明确, 这就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2.整个学期都在讲授两个项目, 内容比较单调;3.作为本专业第一门模具类专业课, 学生对模具的实体与工艺比较陌生, 授课时只能依靠少数教具模型与动画演示, 这使得学生一般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想象出复杂的模具结构, 妨碍了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成就感和乐趣感的产生。
二、“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基于以上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笔者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的改进途径, 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突出“绪论”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讲授好课程的绪论犹如优秀戏剧引人入胜的“序幕”。教师在绪论课教学中“亮相”得好, 必将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开端, 无疑对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绪论课讲授中介绍学科的发展历史与重要性、课程研究对象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及教学要求, 并通过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 使得学生有开门见山之感, 同时帮助他们理清课程教学脉络, 清晰课程学习方向与重点、难点, 加深印象, 激发其学习兴趣。
2. 项目的选择须重点考虑学生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探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某一项目为载体,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项目通常设计为完成某一具体产品的设计或加工任务, 或提供一项服务, 或排除一个故障等, 项目可小可大, 根据教学实际设定, 项目中产品的选择应具有实用性, 兼顾学生的熟悉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设定的情境中完成项目,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从而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于项目的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引导作用、协助作用, 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协助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 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积极进行研究和讨论。
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目标项目的选取是关键环节之一。所选项目必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活动性。目前, 我们以“门吸盒”项目为载体, 以“仪器壳”项目作为练习项目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并不熟悉“门吸盒”, 也不感兴趣, 而“仪器壳”又太笼统, 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此, 笔者考虑逐步调整现有“门吸盒”项目, 逐步选取学生更为熟悉、更感兴趣的制品来做设计对象, 如皂盒、简单的手机壳等制品, 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模具设计的兴趣。
3. 依托辅助教学软件Pro/ENGINEER, 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想象出复杂的模具结构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之一。通常的课堂授课环节只是借助简单教具和少量动画来演示模具的结构, 这一般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因此, 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中引入行业人才所必需的软件之一——Pro/ENGINEER, 实现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使授课过程变得直观易懂, 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Pro/ENGINEER软件具有三维造型基本功能, 同时又可以外挂模具设计模块MBL (Mold Base Library) 和EMX (Expert Moldbase Extension) 以及塑料顾问模块PA (Plastic Advisor) , 方便了模具设计工作。这一软件自问世以来, 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家电、汽车、航空、模具等各行各业, 逐步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三维CAD/CAM应用软件之一。Pro/ENGINEER采用全参数化设计和单一数据库结构, 用它进行模具设计, 便于修改和调整, 这给模具设计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快捷而方便的平台。在此平台中, 设计人员可以模拟模具的工作过程, 找出设计问题, 优化设计方案, 节约设计成本。Pro/ENGINEER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便捷性体现得较为明显, 通过此软件, 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塑料制品的分析、收缩率的设定、分型面的选择和确定、浇注系统设计、成型零件结构形式设计、顶出方式设计、冷却方式设计、模具装配、仿真工作等一系列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笔者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拟引入的基于Pro/ENGINEER软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大致包含:
(1) Pro/ENGINEER环境下, 模具设计的简要流程体验
根据“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所学习的内容特点, 在Pro/ENGINEER操作平台下加入简要的流程体验, 其内容具体包含:
(1) 塑料制品分析 (包括结构特点、壁厚检测、拔模检测等) ; (2) 成型零件 (型芯、凹模) 设计 (包括设置收缩率及分型面;成型零件结构形式;工件分割;创建模具元件;创建顶出机构、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塑件生成, 设定开模次序, 干涉检查等) ; (3) 在EMX模块下, 从标准库中调用标准模架和标准紧固件, 进行装配; (4) 模具开模动作仿真; (5) 生成模具图纸、材料表等; (6) 型腔的自动填充与模型的流动性分析; (7) 调整与改进。
(2) Pro/ENGINEER环境下, 模具成型零件设计
模具凹模和型芯的设计是模具设计的核心。笔者考虑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授课内容中, 在Pro/ENGINEER环境下加入简单的模具成型零件设计实践, 其内容包括: (1) 设定收缩率、构建设计模型、产生凹模及型芯的特征尺寸; (2) 设计模型与凹模或型芯毛坯重叠, 经生成、延伸及融合等操作形成分型面; (3) 由毛坯中去除设计模型, 并从分型面切割产生凹模和型芯。
通常, 基于Pro/ENGINEER环境的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完成后, 可自动生成总装三维效果图, 并可以动态模拟演示注射开模的全过程。借助Pro/ENGINEER环境的计算机软件模拟, 可以使“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授课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模具结构和模具设计流程的理解。
此外, 将Pro/ENGINEER软件应用到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教学中的这一课堂模式, 也满足了模具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 学生能够通过多个项目的训练, 初步掌握塑料注射模具设计的整个工艺流程,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 详细分析了授课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探讨了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的几项途径, 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模具专业人才。此外, 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授课教师还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并不断实现教学内容与项目实践的有机融合。项目导向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重组知识结构和内容, 精心选择项目载体, 巧妙创设课堂情境, 预想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逐步实现基于Pro/ENGINEER软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易懂。在结合诸多因素改进教学方法后,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将使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 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克惠.注塑模具设计[M].西安:西北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雷.Pro/ENGINEER模具设计基础与产品造型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邹继强.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凯德设计.精通Pro/ENGINEER3.0模具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5]关兴举, 杜智敏.PRO/ENGINEER塑料模具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6]邓泽民, 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8
关键词:模具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1. 引言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是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其课程体系包含《高分子物理》、《塑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流变学》、《专业实习》、《专业实验》和《塑料成型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繁杂多样, 理论内容更显枯燥乏味,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 学生难于理解不易接受。由于课程的内容信息量大而且抽象, 模具图形多而且结构复杂, 很难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进行模具设计时易思维混乱[1]。这些情况对国内各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湖南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建设了《塑料成型模具设计》精品课程[2]。
本文系统研究了《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体系传统教学模式, 从工业发展、人才需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阐述了该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措施,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专业课的教学。
2. 传统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2.1 课程内容滞后于工业发展和人才需求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设计能力具有较高要求。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停发展, 工业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传统的《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偏重理论教学,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内容更是局限于教材知识, 完全跟不上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要。目前, 该课程急需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将前沿工业技术和相关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能与工业发展同步, 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 需要优化课程结构, 加强实验课和实践课, 增强学生对模具的认知能力和设计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满足市场需求。
2.2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的生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接受。《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的基础是建立在空间几何和机械自动化基础上的, 如果学生这方面的基础不好, 对于复杂结构模具识别和运行动作分析就难于进行, 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和独立设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详细展示与讲解模具结构及模具运行过程, 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 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广泛采用“讲练式”、“现场讨论式”、“启发式”等主动式的教学方法[4], 近来发展起来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并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薄弱的实践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 对课程教学质量优劣起着直接作用。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 传统教学中, 此类实践教学往往重视程度不高, 且流于形式, 不注重结果。实际上, 实验课能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方式, 实习课程有利于学生接触生产和形成感观认知, 而课程设计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忽视实践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课程指导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反过来支持理论课程, 只有这二者相互融汇贯通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2.4 传统考核方式削弱了学生独立设计能力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建立在工程制图、塑料配方、成型工艺、机械结构、聚合物性能的基础上, 在模具设计过程中, 学生必须能将基础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从而解决工程问题。塑料成型模具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初步设计完成的模具通常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常常很难通过理论设计解决。模具结构参数的调节要结合生产工艺参数, 往往要经多次现场试模和修模、改模才能最终确定一套合理的参数组合。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注重理论设计而忽略了课程实践, 使用学生的知识水平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而对实际动手设计和生产问题则束手无策。
3. 教学模式改革结果分析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体系庞大, 相关课程较多, 需要的理论基础涵盖多学科领域, 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实践, 以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帆颖, 徐承意.《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商情, 2013: (49) , 79.
[2]曲宝龙, 秦少雄, 廖海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 2010:26 (2) , 185-187.
[3]卿坤, 程崇恭, 夏尊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裸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49) , 52-53.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9
作为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模具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在本人长期从事《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模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课程教学及存在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根据教材或确定的内容系统地在课堂上讲授,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组织教学,并按一定的教学法(含已有的教学经验)讲课,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和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1.2 存在的问题
以上教学方法看似很有逻辑性,但整个看来教学的整个过程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好坏,理解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课程设计时才能了解,而且学生学习很被动,必须完全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考试的时候也只是应付过关,不能把握课程中的精髓。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校材料成型专业本科学生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开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学生的任务非常艰巨,压力很大,上课往往出现到课率不高,上课不积极等,若上课仍采取按部就班的方法上课,往往会上课学生不积极,影响老师情绪,教学效果极差。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模块一体化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使学生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模块一体化的内容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塑料件加工认识实验、模具拆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内容,按计划应上理论课,在讲授一定理论之后,进行相应实验,理论完全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采用的模块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安排是:开课前,将最后每个学生要做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发给大家,给出设计零件的工程图及设计要求。另外给出设计塑料模具的设计步骤。(1)分析塑件(包括工艺性和塑料类型);(2)成型方法的选择;(3)注射机的选择;(4)塑料模具整体结构的确定;(5)成型工艺条件的确定;(6)模具各零部件的设计;(7)设备的校核;(8)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在以后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学习,不但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实验教学实验能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不能只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安排试验,比如在开课前学生对塑料模具了解很少,可以进行认识实验观看塑料件生产的设备和模具,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理论讲解,更容易理解,在以后的理论教学中,使实验室平时有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实验。
2.4 讨论式教学“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充分说明了集体的力量,由于本课程中在模具结构章节中,有大量的结构图,若老师满堂灌输,而且图形结构复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每个零件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2.5 多媒体教学《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图形较多,若采用传统的模型和挂图,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不能达到动态的效果,比如上面提到的模具结构的问题可以将典型的结构做成FLASH动画,利用视频讲结构动作过程动态的展现出来,最后将学生的讨论进行动态化的归纳,另外理论课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做成动画,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2.6 成绩评定办法针对学生以往考试只在最后突击的特点,将成绩评定改成不只重视最后的理论考试,采取各个方面并重的评定方法。
2.6.1 注重平时成绩(1)平时上课情况:到课、发言。将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量化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2)作业情况。每个章节留出课后习题的一部分作为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复习和总结,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2 实验成绩:各个实验成绩的总和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记录下来他们的操作情况、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结合实验报告的成绩,得出实验的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3 合理分配期终考试内容期末考试试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闭卷,时间为120分钟,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图形分析题主,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察基本知识的归纳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三个部分在课程成绩中所占分值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占10%,期末考试占70%。
3 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学生成绩分布的比较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而且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已完全不成问题,下面就几个方面教学改革前后进行比较。
4 结束语
从教学改革成绩看,教学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模式进行。另外随着实验室设备的到位,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设计阶段做成的模具结合《模具制造工艺》实验由自己动手加工出来,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星海.谈教研论文的写作.交通职业教育,2008(6).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10
一、模具专业与非模具专业的差异
1. 专业不同, 课程的要求和目标不同
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将来要从事模具开发、设计及模具制造的相关工作, 因此, 他们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课学习时, 内容上要掌握的比较全面, 精通, 以适应未来的工作。而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理论性不一定很深, 要使学生了解不同模具的成形特点、工作条件, 掌握各种模具的设计要点, 弄清制造工艺流程和检验内容, 知道模具设计及模具制造的发展动向, 为从事冲压模和注塑模的设计、制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工作需要时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2. 教学内容不同, 侧重点不同
对于模具专业, 由于以前机械制造涉及的较少, 因此在讲模具制造时, 学时应相对多一些, 有所侧重;而对于非模具专业, 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 由于机械制造部分, 他们已经在相关课程中学习过, 因此, 在讲授模具课程时, 应侧重模具设计, 而制造部分时间应安排少一些, 但要掌握模具零件与一般的机械零件加工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 对于模具专业, 因为要求较高, 因此学时较多, 讲授时较全面, 理论讲授可以更细一些;而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模具课程的学时相对来说就少一些, 因此, 讲授时不一定面面俱到。需要什么, 就讲什么;需要多少, 就讲多少, “精”以实用为度, 突出实践性。教材内容不一定全部讲授, 应突出重点。针对以上差异, 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讲授时应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
二、非模具专业模具课程的教学研究
1.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模具工业是“百业之母”, 是工业产品的“效益放大器”。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老三样”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到时下流行的MP4、录音笔、数码相机, 这些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模具设计师之手。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掌握模具技术, 就是掌握了一种新技能, 增加了就业渠道, 同时增加了新知识,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由于学生对模具的认识不是很深刻, 因此, 在讲授时, 尽量理论性不要太强, 且要结合该专业举一些模具在他们专业应用中的实例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兴趣。
例如, 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 垫片是很熟悉的零件, 它是如何制造的呢?引出来冲压工艺的概念, 同时, 可以利用该例子给学生区分落料与冲孔的概念。除了模具设计部分之外, 讲到现代的模具制造方法, 有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 这样就和学生学过的机械制造, 特种与精密加工等课程联系起来。再比如:对于汽车类专业学生, 可举例汽车覆盖件 (发动机罩、散热器罩、前后围板、车门的内外板等) 制造, 其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多维的空间复杂曲面, 通过这些零件的特点, 介绍拉延、修边、翻边等工艺的概念。
如有条件, 可给学生相应模具的工作过程动画演示, 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目的性强, 兴趣会更浓。当然,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给更高的要求, 要对学生的专业有一定了解, 而不是单纯的讲模具。
2. 教材与内容
选教材时要考虑非模具专业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需求与目的, 一般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课堂讲授学时在34h左右。在全面考虑课程的系统性前提下, 讲授的重点应为典型模具的结构特点与专门制造技术, 模具设计与非常用模具结构的内容则少涉及。所选教材的内容应以冲压成型和注塑成型为主, 应该包括三大部分:第一冷冲压基础知识、冷冲模基本设计、冷冲模结构 (主要包括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等) ;第二塑料成型基础知识、注塑设备结构知识、塑料模具结构 (包括注射模、压缩模、压注模) 而挤出成型和气动成型等可以不作要求;第三模具制造基础知识、模具零件的常规机械加工方法、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方法、模具装配工艺、模具技术的发展等内容。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多样性
同其他的课程教学方法一样, 讲授过程中尽量避免传统的课堂一堂灌的讲授方法。应该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课件、模具工作过程动画演示、实物动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办法, 这样不光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第一课堂的效率。比如, 在讲课的过程中, 由于我们主要讲述冷冲压成型和注塑成型, 则可以分别选择一副典型的冷冲模和塑料模, 贯穿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在讲加工工艺、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模具主要零部件机构设计、模具制造, 检验与装配的整个过程中, 始终以该模具为例讲述, 以防课堂空谈, 使学生结合所看到的实物, 听得更明白, 懂得更透彻。
(2) 互动式、讨论式理论教学法
课堂上采用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相互促进的双边教学方法。对教材中的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内容, 将其转化为问题,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对于某零件拉延成型时, 由于其形状的特殊性, 使得不好顶出, 可以叫学生去考虑如何解决?整体式凹模不适用时, 可以采取瓣合式凹模来解决。再例如:对于机制专业的学生, 由于已经学习了机械制造等课程, 在讲述模具制造内容时, 对于模具零件定位基准选择和拟定工艺路线等, 就可以通过实例,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来讨论, 教师只是做最后的总结和讲述模具零件和一般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不同的地方, 比如:在热处理上的不同等, 这样就避免了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 同时节约了课时, 使学生对模具零件的制造和一般的机械零件的制造差异有更明确的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启发, 诱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 积极主动地思考, 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思路打开, 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实践教学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时比较紧张, 但是如果缺乏了实践性环节, 那么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 找一个与本专业结合较好的实例, 让学生熟悉模具的整个设计与制造过程, 就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模具检验与装配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体验装配顺序的确定, 模具间隙的调整, 以及最终的试模与调整等环节, 这样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 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结束语
模具工业在我国工业发展中,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许多高校对非模具专业学生都开设了模具课程。本文针对模具课程在不同专业教学中的差异,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高校非模具专业模具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材与内容的选择, 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 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针对当前许多非模具专业开设模具课程的情况, 由于其在授课学时, 培养目标, 要求等方面与模具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它们在教学方法, 手段等多方面都有许多不同。本文在分析两者差异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提出了非模具专业如何更好的进行模具课程教学的方法及建议, 对非模具专业的模具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非模具专业,模具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凤英, 李志伟, 陈震.高校模具课程创新教学的改革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4, 3
[2]郭红云, 谢力志.透明教学模具在模具教学中的运用[J].模具制造, 2007, 1
[3]李彩霞,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 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新格局,本文对《模具设备》课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旨在展示信息化教学取得的新成果,交流信息化教学新经验,共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仅以《模具设备》课程中任务六的第3单元“注射机的操作和调整”为例,来说明本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模具设备》课面向的职业岗位是成型试模工。新模具在使用之前,试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单元课程是针对注塑模的成型试模工作。注射模具试模过程中必须遵循合理的操作步骤和确定恰当的技术参数。掌握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是注射模试模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我们以教材及大纲为基础,以岗位活动为背景,以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为依托,确定了本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是海天HTJB系列注射机的操作与调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注射机模拟操作,掌握注射机试模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设置及优化工艺参数,熟练操作注射机进行试模生产;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教学重点是能设置注射机的成型工艺参数,难点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控制产品成型质量。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来看,本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理应通过直接操作设备来达到学习目的。但直接操作生产设备,对教学来说有诸多不易。首先利用注射机试模会耗费塑料材料、电力、水力等;而且试模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时甚至需要耗费几天,甚至上月;另外学校实训设备和老师数量都不能满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操作实际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软件等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减少资金投入、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安全事故。
1.2 学情。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本项目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注射机的工作原理,注射机的类型及结构等基础知识,为操作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相对较差。喜欢动手操作,习惯于直观性较强的具象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处于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来讲,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微课模式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1.3 信息化资源。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
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素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校内课程资源网站中的模具、设备等图片,加工视频及动画、案例库、习题库、电子讲义、注射机使用说明书、电子书、自主学习课件等;
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
网络互动及答疑:网络论坛,QQ平台;
网络评价:师生共同进行,企业专家指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测评。
随着免费而简便工具被应用频次的增多,创建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变得十分简单,并可利用这样的环境为学习者的社交、职业发展、学习和其它活动提供支持。一旦找到所需的网上资料,就可以使用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聚合内容,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进行储存、标签识别、分类或监控,还能够非常简单地对资料进行多目的转化,无须掌握网页构成的专业知识。[2]
2 教学策略
在教学模式上运用了21世纪后教学设计领域新的热门理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就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信息化环境中优质的资源与服务,结合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的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者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和课内课外活动。
3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协作探究学习两个阶段。
3.1 课前自主学习
3.1.1 学习情境:学生在课程网站上通过链接观看操作注射机生产出产品的生产视频实况。真实试模生产的视频做到了“工学结合”,使教学与生产、课堂与车间及专业与职业能够达成对接。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真实岗位工作状态,明确岗位的生产情况,初步了解注射机的操作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对试模生产过程中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些疑问:控制面板上有哪些功能按键?如何操作生产出产品?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在学生看完教学录像之后,对录像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
3.1.2 自主预习:学生通过查阅手册、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教学平台上的电子教程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另外,学生利用个人电脑在课程网站上观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的带有讲课声音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视频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重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学生在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做笔记,进行充分思考,不必担心遗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制作PPT时充分考虑了视觉效果、支持和强调主题的要点、设计结构的互动策略等,帮助学生构建了内容最丰富的学习平台。
3.1.3 课前练习: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的设计了模拟操作注射机和让学生查找合适的工艺参数范围填写电子成型工艺卡片的课前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并且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支持。学生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
3.2 课堂协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来了国内一些学校的群起效仿。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但不是唯一,课改的着力点不应也不该只停留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当然,以互联网作为教学的媒介,在资料搜集、保存、整合和作业的反馈及学习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确极具便捷之优势,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方式也会严重削弱师生间的互动。鉴于此,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团队协作和会话等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2]
3.2.1 学习情境:本单元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根据我校实训设备型号配套开发的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进行。直观、生动的仿真操作使学生犹如在真实的设备上生产,大幅度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并显著降低了后续实训的劳动强度和成本。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2 布置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布置成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下发任务书。学生被分成四、五个人为一组,学生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且通过分组,采用协作、竞争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3 独立探索。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自我明白事理,掌握知识,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完成任务,如本次课学生在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要根据课前练习中制定的成型工艺卡片进行工艺参数的设定。另外学生可自主探索进行手动操作试模的训练。在训练中可以实时看到设备运行状态和塑料填充过程及结果,学生兴趣高,有成就感。
3.4 协作探究。在工厂的实际试模过程中,成型件常会出现各种缺陷,如何通过调整参数解决缺陷是本次课的学习难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协作探究来解决难题,通过组内、组间可以进行积极讨论,老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和在真实的设备上操作一样,仿真的注射机操作系统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模拟解决缺陷,利用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使协作探究式学习非常便于开展。在仿真操作平台上,很容易创设出能产生缺陷的情境,如果输入了不合理的工艺参数,就会造成短射等缺陷。缺陷如何产生?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协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
4 评价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学生分组展示最终生成的试模卡片。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学生在组内要进行自评和互评。除了对卡片上填写的各项参数是否正确给出评价及评分外,还要对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等方面给出评价。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听课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等内容中的表现,最终形成考核评价表的分数。
5 教学反思
本课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是:
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②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③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策略,在相关的情境中提高各种技能。④强调“协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⑤强调了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本课程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团队探究性学习为设计主线,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另外通过“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学与后期实训的效果,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真.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题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2).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3]唐加军.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2,22.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 篇12
1 教材的选择与实践教学的优化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在我校理论授课课时很短, 在短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内容繁多又深奥的专业知识, 非常有难度。因此本文从两方面着手改进。第一, 选用好教材。本校采用《面向"十二五"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该教材的特色是将本课程主要内容通过以“开关盒”注射模具设计为主线, 将授课内容分成三个教学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通过“开关盒”注射模具设计的每个项目的有序引入、实施,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将模拟工作环境引入到教学课堂中, 将教学课堂变成模具设计工作室, 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 实践教学的重视。在理论课程过程中穿插有八个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在实践教学环节之后我院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 同时激发了对塑料模具设计的兴趣和信心, 锻炼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 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程图形多且复杂, 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模型和挂图,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模具结构的表达和描述。因此本课程理论教学全程采用电子教案, 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 充分应用了各类素材如实物、图片、动画、视频、实例和现场教学等。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上静止的平面图变成了实体动画, 使学生对模具的结构及动作原理了解得一清二楚, 结合动画很快读懂平面图纸。通过多媒体素材能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也使学生对塑料模具技术基本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3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 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替换为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将同学们常见的塑料制品“开关盒”的模具设计过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第一堂课将全班同学分为8~10组, 每组4~5人左右。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的改进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在模块一通过开关盒原材选择、成型方法的选择与工艺过程、结构工艺性分析、编制成型工艺卡的四个项目的实施成型工艺设计的知识紧密连贯起来, 使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开动脑筋, 积极思索, 不知不觉就牢固的掌握了“成型工艺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模块二通过九个项目的实施。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主动学习, 积极思索和创造创新。将“注射模具设计”的知识充分消化, 转化为塑料模具设计的能力。在模块三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框架塑料零件模具的设计;φ250mm硬聚氯乙烯管挤出机头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压缩成型、挤出成型、压注成型、气动成型等知识。
4 考核制度的改革
以往考核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方式就是期末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很单一。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限制了学生发挥整体思维和想象能力, 严重挫伤了学生创造创新的能力。因此本课题采用项目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情况的得分、实践教学环节得分及学期期末考试得分来考核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5 模具兴趣小组的开展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模具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塑料模具的创造创新能力, 本校工训中心成立了由高年级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模具兴趣小组。同学们在专业课程教师指导下制定了详实的活动计划, 修复了残损的塑料模具2付, 制作了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装置。通过课外模具兴趣小组, 同学们增强了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面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 了解了先进塑料模具制造工艺,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全面提升了模具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一系列改革, 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建强.“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探究[J].教师, 2010 (20) :110-110.[1]胡建强.“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探究[J].教师, 2010 (20) :110-110.
[2]黄晓峰.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2) .[2]黄晓峰.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2) .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塑料模具设计08-05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09-21
塑料模具设计开题报告10-18
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06-24
塑料模具设计与测绘实训总结10-05
塑料模具09-16
塑料模具07-31
塑料模具材料08-02
模具设计基础课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