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介入治疗(共7篇)
腔内介入治疗 篇1
肠系膜上动脉(SMA)硬化狭窄占所有动脉硬化性疾病的2%以下。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诊断的延误。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对血管腔内技术治疗SMA狭窄持肯定态度的报道不断增多[1,2,3,4],但国内报道较少。我们报道7例SMA狭窄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的经验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3年5月~2010年4月,我院采用血管腔内技术共治疗了7例症状性SMA狭窄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69~76岁,平均72.3岁。病程1~42个月,平均14个月。合并冠心病3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7例患者均有慢性腹胀,饱食后腹痛病史。所有病例均存在畏食导致的体质消瘦,3例患者有便血及黒便史;2例因呕吐及肠梗阻入院。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初步筛查提示5例发现或怀疑有SAM狭窄;CTA检查,其中6例有明确的SMA狭窄,并有1例伴有腹腔动脉狭窄,5例患者在肠系膜上、下动脉之间出现明显的Riolan动脉侧支循环。另外1例因SMA显示不清,且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遂行血管造影得以确诊。
1.2 方法
(1)术前用药: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0.3g/d并给予保护胃黏膜药物。(2)介入操作:局麻下股动脉穿刺,行腹主动脉正、侧位造影和选择性SMA造影;静脉给予肝素0.5mg/kg,利用导丝导管技术使导丝通过狭窄处;保留导丝,先以直径3mm的小球囊行预扩张,然后经导引导管植入直径和长度合适的球囊扩张式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再次造影确认狭窄是否解除,必要时植入第二枚支架;支架开通后,经导管向SMA内缓慢注入罂粟碱30mg,以解除可能的血管痉挛(图1)。(3)术后用药: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0d,并口服波立维75mg/d,2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0.1g/d。(4)随访:于术后次日以及每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
2 结果
(1)手术:
7例患者术前SMA狭窄70%~90%,术后残余狭窄<20%。共植入7枚Palmaz球囊扩张式支架(美国Cordis),1枚Wallstent自膨式支架(美国Boston),其中5枚支架直径为6mm,3枚支架直径为7mm。术中平均操作时间为65(40~110)min。7例患者中6例于SMA狭窄处各置入1枚支架,有1例在植入第一枚支架时发生前跳,又于狭窄处植入第二枚支架,所有病例经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SMA狭窄解除,其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良好,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后穿刺部位发生小血肿,后自行吸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于术后3~5(平均4.2)d出院。
(2)随访: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58(平均29.4)个月,5例在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6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体重增加了4~14.5(平均8kg)kg。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进食增加,但体重恢复不明显。1例患者在术后32个死于突发心肌梗死,1例患者在术后54个月死于大面积脑梗合并肺部感染,生存期间腹痛症状未复发。随访期间复查腹部血管超声,均未发现SMA再狭窄征象。
3 讨论
3.1 SMA狭窄的诊断
SMA狭窄所致肠缺血体征隐匿,诊断困难,导致的急性肠缺血后果严重,死亡率较高。SMA狭窄患者临床表现为三联症:(1)餐后上腹疼痛;(2)体重减轻;(3)腹部血管杂音。患者因畏食以致明显消瘦、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1,2,3,4]。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多普勒超声、CTA、MRA和血管造影等。多普勒超声为筛选SMA狭窄的重要方法,但对于肥胖及肠积气患者效果不佳,同时其准确性受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大。增强CT尤其是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CT对缺血性肠系膜病变的诊断价值[5,6]。本组患者均行CTA检查,其中6例准确的反映了病变的部位和程度,5例患者发现在肠系膜上、下动脉之间出现粗大的侧支循环-Riolan动脉,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因此增强CT已成为诊断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MRA与CTA类似,也是良好的诊断方法[6,7]。疑为急性肠缺血的患者,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3.2 SMA狭窄的治疗
(1)患者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本组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明显的肠缺血表现。有明确缺血症状的SMA狭窄进行外科或腔内治疗目前已达成了共识。无症状的SMA狭窄,是否应外科干预或介入治疗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狭窄率>70%者,鉴于其潜在的血栓闭塞可能性,应考虑手术或腔内治疗。文献报道,1 5%~20%的SMA狭窄患者可并发血栓形成[4]。与传统的手术方法对比而言,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2.3岁,均有多种并发疾病,而术中仅用局部麻醉,术后8h即可离床活动,平均术后4.2d出院,这对于高龄且有多种并发疾病的患者,其治疗的安全性较开腹血管重建手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临床症状同SMA狭窄之间关联性不清的患者,应选择腔内治疗。同时,腔内治疗后仍保留了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一些文献报道也认为对于SMA狭窄,腔内治疗渐有取代手术治疗成为首选的趋势[8]。
(2)操作技巧:
肠系膜动脉腔内治疗的平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为9%和3%。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动脉夹层、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虽然病例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访时间和检查方法等因素都会对结果的解释存在影响,但总体上来看治疗效果良好。操作过程中应注意:①选用球扩式支架:治疗SMA狭窄和处理对支架的释放稳定性及准确定位要求较高;同时治疗SMA狭窄理想的支架应该有较高的外部径向支撑力。②适度预扩张:为减少支架输送过程中对血管壁的损伤,本组均行预扩张。但预扩张亦存在有造成斑块及血栓脱落的风险,因此应该以能够达到改善支架输送条件为度,避免反复及过度扩张。本组选用直径3mm小球囊,在持续造影剂显示下缓慢扩张。③支架的定位: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动脉狭窄部位组织比较坚韧,因此支架长轴中点应置于狭窄最严重处,否则也可能发生支架的前跳及后缩,甚至有后缩突出或掉入腹主动脉发生意外的可能。本组1例在植入第一枚支架时发生前跳,又于狭窄处植入第二枚支架,SAM狭窄才得以解除。④残余狭窄的处理:残余狭窄率高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应尽可能的降低。对于程度<20%的残余狭窄,如果支架形态良好我们则不再行球囊后扩张。后扩张增加了内膜损伤以及血管破裂或夹层的风险。另外强力过度扩张还可能增加导致栓塞的斑块物质被驱赶向远端血管的可能性。尽管放置支架后再次血管成形有可能得到更满意的形态,但一般不必过度要求。
A:腹主动脉侧位造影示:SMA起始部重度狭窄,接近闭塞;B:选择性SMA造影显示动脉狭窄情况;C:植入一枚直径7mm的Palmaz球囊扩张式支架后发生前跳,支架未完全覆盖狭窄段;D:植入第二枚支架后造影显示狭窄完全解除
参考文献
[1] Schaefer PJ,Schaefer FK,Murller-Huelsbeck S,et al.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stenting of mesenteric arteries[J].Abdom Imaging,2O07;32:304-309
[2] Sreenarasimhaiah J.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J].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 2007;10(1):3-9
[3] Silva JA,White CJ,Collins TJ,et al.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J].J Am Coll Cardiol,2006;47(5 ):944-950
[4] Landis MS.Rajan DK,Simons ME.et al.Percutaneous management of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outcomes after intervention[J].J Vasc Interv Radiol,2005,O ct;16(10):1319-l325
[5] Hellinger JC.Evaluating mesenteric ischemia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 angiography[J].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04;7(3):160-166
[6] Laissy JP,Trillaud H.Douek P.MR angiography noninvasive vascular imaging of the abdomen[J].Abdom Imaging,2002;27(5):488-506
[7] Shih MC,Hagspiel KD.CTA and MRA in mesenteric ischemia:part I,Role i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AJR Am J Roentgenol,2007;188(2):452-461
[8] Lim RP,Dowling RJ,Mitchell PJ,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rterial mesenteric ischaemia:a retrospective review[J].AustraIas Radiol,2005;49(6):467-475
腔内介入治疗 篇2
作者:章士正 等
转贴自: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技术规范丛书
一、介入放射治疗质量管理规定
(1)人放射治疗归属放射科(影像科)统一管理,放射科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2)开展介人放射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配套器材。抢救设施和药品。
(3)从事介人放射治疗者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常规X线诊断经验并经三级甲等医院或省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放射质控中心介人放射治疗培训半年以上,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担任。经外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进修介人放射治疗的专业人员,须经省放射质控中心审核验证。
(4)介人放射治疗室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介人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一次性器械、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5)严格选择介人放射治疗适应证,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恶性肿瘤介人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介人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患者或家属须签名。(6)实施介人放射治疗前必须有导管造影定位摄片记录,治疗后应记录介人放射治疗的过程和用药及术中有无不良反应。
(7)进行介人放射治疗的各专业人员应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实行岗位负责制。
(8)做好介人放射治疗病例的术后随访、疗效追踪及统计资料的保存,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9)介人放射治疗应设置相应独立的病床或兼管病床,以全面实施对患者的治疗管理。(10)介人治疗中必须注意术者和患者的X线防护,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定期监测射线剂量。
二、介入治疗室(导管室)基本配置
治疗室和介人治疗场所,应根据各级医院条件和工作量合理安排。一般介人治疗室除X线机安装使用等要求外,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存放辅助设备。抢救设备和药品等,还要便于手术者操作及发生意外抢救时有足够的空间。基本配置要求如下:
(1)介人治疗室面积一般不少于30~50m,应有空调、通风、除湿装置、技术控制室、洗手室。有条件的可配备更衣室、导管、敷料处置室。(2)500mA以上带电视X线机。
(3)快速换片机。有连续摄影装置的X线机可不配快速换片机。
(4)高压注射器。
(5)有条件的医院最好配备C型臂X线机或DSA机。
(6)辅助及抢救设备:
1)氧气瓶及其附件或管道氧气接口。
2)吸引器1台,或管道负压吸引装置。
3)心电监护器1台,最好有测压、去颤功能。
4)器械台1—2台。
5)双联或多联看片灯1只。
6)护士操作台1张。
7)输液架1~2台。
8)药品柜1只。
9)污物桶2只。
10)紫外线消毒灯(根据房间面积大小设置功率)。
11)挂钟2只。
12)备置各种注射器、输液器、消毒棉球、纱布等。
13)无影灯或落地手术灯1只。
三、介入治疗室常备药品及要求
(一)导管室日常应配备药品
(1)局麻药: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2)对比剂:离子型和(或)非离子型。
(3)抗凝和溶栓剂:肝素钠、尿激酶。
(4)止吐剂:灭吐灵、枢丹、枢复宁或康泉。
(5)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6)镇静剂:安定。
(7)镇痛剂:杜冷丁或吗啡。
(8)抗过敏药:非那根等。
(9)中枢兴奋剂:尼可刹米、洛贝林、回苏灵。(10)抗休克血管活性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11)强心药:西地兰。
(12)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心得安、异搏定、阿托品。(13)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14)平喘药:氨茶碱。
(15)降压药:利血平。
(16)生理盐水、10%GS、50%GS、低分子右旋糖酥。
(17)肝素钠中和药:鱼精蛋白。
(二)临时配置药品
可备置或根据治疗需要临时配置化疗药物、抗生素。栓塞材料等。
(三)介入治疗室内药品管理要求
(1)药品分类存放,标志明显。
(2)麻醉药品的存放须符合麻醉药品管理要求。
(3)贵重物品加锁保存。
(4)抢救药品须固定存放于醒目位置或专用抢救车中,易于取用。
(5)定期检查药品有无过期失效、变质,缺少时应及时补齐。
四、介入治疗室人员分工及职责
在科主任领导下,介入治疗实行术者负责制,助手、技术人员、护士服从术者安排及指挥,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动作协调,保证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患者离开治疗室之前,每位手术参与者均不得离开。
l.术者职责
(1)对介入治疗负主要责任。
(2)术前核对患者、病情,复核影像学资料,检查有无家属签名。
(3)决定患者治疗体位和治疗途径,施行治疗操作。
(4)决定术中和术后用药。
(5)注意术中患者反应,发生意外时组织抢救。
(6)做好介人治疗记录、术后医嘱。
2.助手职责
(1)做好消毒、铺巾工作。(2)术前冲洗导管、导丝等介人器材,吸好麻醉药。
(3)术中负责传递导管等器械,配合术者操作。(4)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5)术后压迫止血,包扎创口,抬送患者。(6)告诉患者术后应注意事项。
3.技术人员职责
(1)保证X线机及辅助设备正常工作,监视X线机运转情况。
(2)负责X线机、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的连接。
(3)记录造影剂及用量、速率、造影体位,记录透视时间。做好治疗登记。
(4)及时冲洗造影片。
(5)负责调节室内温度、湿度。
(6)平时负责X线机的维护和保养。
4.护士职责
(1)负责介人治疗室内物品的保管、领用。
(2)负责室内灭菌消毒,督促无菌操作。
(3)定期检查药品是否齐备,抢救设备是否完好,药品和消毒物品有无过期。
(4)术前铺好床单、枕头,准备好手术包价人器械。
(5)接诊患者,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治疗目的,各种皮试、皮肤准备。重危患者和特殊治疗要测心率、呼吸、血压及心电监测。(6)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积极配合治疗。
(7)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精神及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向术者报告。
(8)随时执行术中术者下达的医嘱。
(9)随时传递术中所需药品、物品。(10)术后协助搬送患者。
腔内介入治疗 篇3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激光腔内闭合术;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92-01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病,据疾病发生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如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局部曲张静脉分段切除结扎术、各种瓣膜修补术、单纯激光腔内闭合术等[1]。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对18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患者,共285条肢体,男116条,女64例,年龄35~72岁,据临床体征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及确定股隐静脉瓣反流程度和深静脉通畅情况。其中有小腿溃疡肢体4条,伴有小腿瘀滞性皮炎肢体25条。患者在临床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后,确定无手术禁忌证后,均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联合激光静脉腔内闭合术治疗。手术时间50~130 min,平均(90.00±0.56)min,总住院时间10~19 d,平均(14.00±0.25)d。
1.2 临床表现
除出现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局部成团等静脉曲张常见症状外,大多伴有患肢增粗、肿胀,小腿易疲劳、痉挛、胀痛,并在久站或劳累后加重,晨起缓解。少数伴有皮肤瘙痒,小腿段局部色素沉着,溃疡,个别伴有曲张静脉内触及条索状物,压痛明显。
1.3 手术方法
①单纯下肢静脉曲张较轻,大隐静脉主干在1 cm以下,局部无明显静脉团的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激光腔内闭合术。术后,对局部曲张较轻静脉用套管针穿刺后导入激光光纤,并根据静脉曲张程度选用不同功率分段烧闭之。②对大隐静脉曲张较重,局部明显成团的患者,除上述方法外对局部曲张成团静脉进行切除并结扎。③对下肢浅静脉曲张伴局部色素沉着或溃疡患者,加用交通支结扎、溃疡缝扎术。④对下肢静脉曲张伴浅静脉血栓患者,除给予以上治疗外要切除已形成血栓静脉[2]。所有术后患肢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
术后8 h离床活动,抬高患肢,并给予改善循环药物治疗,术后12 d拆线,并取下弹力绷带换穿医用弹力袜至少1年以上,同时口服迈之灵2个月以上,对伴有浅静脉血栓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6个月以上以预防血栓。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其中270条肢体曲张的静脉全部消失,13条肢体因未按医嘱而局部复发,行局部曲张静脉切除后,未再复发,治愈率为94.7%。25条肢体皮肤色素沉着消失或明显减淡。4例大面积溃疡患者术后2~6个月溃疡完全愈合。其中3例术后出现隐神经损伤,经过1~10个月治疗后完全或部分恢复;15例患者出现皮肤烧灼伤;2例患者局部曲张静脉残留,行保守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属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静脉扩张、迂曲成团。早期可无自觉症状,中期患肢酸胀、沉重、钝痛感,小腿易疲劳、抽搐。后期多伴有皮肤瘙痒、湿疹、局部色素沉着、溃疡,有时可并发出血及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4]。对此类患者单纯应用激光治疗术后复发率高,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局部曲张成团静脉切除、曲张较轻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治疗效果更好,激光通过热效应导致静脉内皮细胞和内膜广泛热损伤,从而静脉收缩、纤维化永久闭合[5]。采用激光技术,使切口减少,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恢复增快。但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激光治疗必须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②激光治疗时光纤导入必须在光导下进行,以免误入深静脉,导致深静脉损伤;③激光烧灼时激光所用功率必须根据患者曲张静脉的程度、静脉的深浅、患者的胖瘦等选择不同功率,以充分闭合扩张之静脉又不造成皮肤激光烧灼伤为最佳。④术后弹力绷带加压要确实,拆除绷带后要及时换穿医用弹力袜,时间至少要1年以上。
[参考文献]
[1] 张培华,黄新天.临床血管外科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01-511.
[2] 李华刚,张雨,马卉,等.腔内激光闭合联合其他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探讨[J].安徽医学,2011,32(2):176-178.
[3] 张柏根.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1-617.
[4] 张周周,罗文军.下肢静脉曲张的激光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1,9 (12):120-121.
[5] 蔡少松.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89-90.
腔内介入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校附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74例, 其中男52例, 女22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58岁,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1例, 不稳定心绞痛 33例, 均为择期手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单支病变30例 , 双支病变32例, 三支病变12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术肢外展50°~70°角置于手术延长板上, 手掌朝上, 用纱布固定,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术肢常规消毒铺巾, 用1 %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行右侧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 置入6FJL4.0、JR和5FTIG多功能造影管4.0常规投照体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再用指引导管将带球囊导管置入, 通过细钢丝引至狭窄病变处, 以1∶1稀释的造影剂注入球囊, 加压, 使之扩张膨胀, 借助球囊扩张压力, 使管腔内的粥样斑块被压缩、裂解、血管重构, 内腔扩大。后逐渐减压, 回抽造影剂, 将球囊抽成负压状态撤出。
1.3 治疗结果
本组 74例患者, 出现频发室早 20例, 均及时发现, 经抗心律失常治疗而纠正。10例表现拔管综合征, 4例出现室颤, 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多巴胺维持有效灌注后复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手术认识模糊, 都有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而紧张情绪易引起血管痉挛, 特别是桡动脉, 直接增加手术难度。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 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必要性、安全性, 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 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对手术的成功及手术效果的巩固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从而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介入治疗。必要时对过于紧张的患者可以使用安定,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
2.1.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凝系列、血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X线胸片;药物试验:碘过敏试验、抗生素试验。术区备皮, 指导咳嗽及床上排尿训练。嘱患者术前常规4~6 h禁食禁饮, 穿着宽松衣裤, 建立左侧有效静脉通道, 常规给予浅静脉留置针。排空大小便。情绪紧张者, 术前30 min给予镇静剂口服或肌注等。术前应用抗凝剂, 术前1 d开始口服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霉300 mg, 当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 防止术中术后血栓形成。
2.2 术中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 协助摆放手臂,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导管室护士要熟悉病人的病情, 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分析、判断力, 能预测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适当与患者沟通、减轻心理压力。一旦出现并发症熟练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各种急救器械物品处于应急状态, 如除颤器、临时起搏器、氧气、吸引器、微量推注泵等, 严密心电监护, 关注手术进程, 特别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是否有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尤其右冠状动脉发出的分支有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 防止导管插入过深导致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组滞、室颤等。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患者均进入监护病房进行监护, 全面、连续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做好护理记录。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严密观察桡动脉伤口、术侧上肢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 有无心律失常、心绞痛复发等,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2.3.2 一般护理
术后即可进易消化清淡饮食, 但避免过饱;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加强生活护理, 保证病人日常生活需要。24 h后指导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 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 不要突然用力, 术后一周内避免抬重物, 防止穿刺部位再出血。
2.3.3 预防感染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预防感染。
2.3.4 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一般于术后4 h拔除动脉鞘管, 按压穿刺部位15~20 min以彻底止血, 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沙袋压迫6 h, 防止出血。如病情严重, 一般于拔管后1 h根据出凝血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为了保证剂量准确, 需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桡动脉穿刺点有无渗血和血肿、皮肤黏膜淤斑, 牙龈出血、血尿及便血。指导病人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或挖鼻孔及耳道。当出现皮下血肿时密切观察血肿的范围做好标记, 观察有无继续扩大, 必要时重新加压包扎[2]。
2.3.5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 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护理:PTCA术后3 d是发生并发症的高峰期, 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是早期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的关键[3]。本组出现频发室早 20例, 均及时发现, 经抗心律失常治疗而纠正。 (2) 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术后易发生低血压, 原因是禁食、造影剂的高渗作用、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心肌缺血。术后立即恢复进食、进水, 24 h内及时补足血容量。不明原因的低血压, 排除血容量不足外, 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 (左、右下腹部疼痛) 、穿刺部位内出血 (如肿胀、变色、脉搏消失) 、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 (心包填塞症状) 。 (3) 拔管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保留动脉鞘管 4~6 h[4]。部分患者于拔管时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胸闷、头晕、全身出汗、心动过缓、低血压等症状, 称为拔管综合征, 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过分紧张加上拔管时疼痛刺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进而引起的。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拔管, 守在患者身旁,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有无迷走神经反射的症状、体征, 鼓励患者说出不适。拔出鞘管后以加压包扎伤口 4~6 h, 观察有无出血、渗血。术后 24 h拆除弹力绷带及纱布, 确定无出血、血肿, 生命体征平稳。本组10例表现不同程度的头晕、面色苍白、胸闷、心悸、恶心呕吐, 伴大汗淋漓、脉搏细弱缓慢、血压下降, 经过补充血容量、阿托品和多巴胺等药物应用, 30 min内血压、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 生命体征稳定。
3 讨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 (PTCA) 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已日趋广泛, 护理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有效心理干预, 术中熟练护理配合, 术后细致的护理, 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也是减少各种并发症, 保证PTCA顺利进行的基础, 充分体现了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在嘉, 高润林.冠状动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88-106.
[2]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3.
[3]孟红燕.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5, 11 (7) :547-548.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介入法治疗规范 篇5
适应症
1.年龄在2岁以上65岁以下
2.胰岛抗体阳性的I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半年 3.II型糖尿病患者
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2.有血液系统疾病和出血倾向者
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情,全面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
2.完善患者的术前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能等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若体温≥37.5℃或出现凝血时间异常,可暂停手术 3.备皮
4.碘过敏试验
5.术前按医嘱使用药物
6.根据病史和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拟出介入手术方案,列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及一次性卫生材料单
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1.入路选择: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为入路,如右侧股动脉阻塞可选择左侧股动脉穿刺为入路,如双侧股动脉栓塞可选择一侧肱动脉穿刺为入路
2.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单,局麻下做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导管鞘,以0.035”泥鳅导丝引导,将5FRH、Simmon1或者蛇管插至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了解胰腺动脉包括胰短动脉、胰背动脉等全貌,特别是胰腺动脉开口位置,确定自体骨髓干细胞液注入位置 3.肝素化,给予肝素3000-5000u
4.将5F造影导管送至脾动脉主干,置入260cm交换导丝(泰尔茂超滑硬导丝最好),撤出5F导管,置入6F右冠指引导管,注意指引导管尽可能不要超过胰腺动脉开口,撤出交换导丝微导丝
5.经6F指引导管在0.014” 引导下置入与脾动脉主干远端动脉相适应的球囊(直径6mm常用,长度不超过2cm),向球囊内加压注入稀释造影剂,短时间内阻断脾动脉主干远端血流
6.经6F指引导管缓慢推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液约30-40ml(约占总量的3/4),在3-5分钟内完成后,快速撤出球囊,经6F指引导管造影,了解脾动脉有无内膜损伤、夹层、血栓形成等
7.将5F造影导管或蛇管插至肠系膜上动脉,缓慢推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液约10-15ml(约占总量的1/4),在3-5分钟内完成后撤出导管
8.如果造影发现有粗大胰腺动脉,可用微导管(泰尔茂微导管最好)行超选择性胰腺动脉插管,以替代球囊阻断脾动脉的方法
注意事项
1.自体骨髓干细胞液尽可能在制备后4小时内注入患者体内,使用前试管要上下充分摇匀(缓慢),防止自体骨髓干细胞沉淀在试管底部
2.对脾动脉主干有新鲜血栓者,可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5-50万u溶栓治疗,可迅速见效
术后处理
腔内介入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4例下肢缺血患者, 男64例, 女20例;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8.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症状, 临床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及患肢凉、麻、痛。所有患者均行CDT, 而后行PTA或PTA+支架植入。
1.2 治疗方法
Seldinger法于健侧股动脉穿刺置入5F鞘管, 导入5F导管经主动脉分叉部进入患侧髂动脉, 造影了解患侧动脉病变情况, 使用0.018亲水导丝通过血管闭塞段, 头端置于动脉闭塞段远端, 将UNI*FUSE™溶栓导管溶侧孔置于血栓形成处, 通过脉冲喷射技术给予rt-PA进行溶栓, 溶栓时间大于10分钟[2]。溶栓过程中, 持续给予肝素盐水300~500U/h, 以防导管周围血栓形成。溶栓后再次造影, 于病变较严重 (狭窄率>50%) 处行PTA和/或支架植入。单纯PTA者, 术后口服氯吡格雷 (75mg/d) 6月;支架植入者, 在此基础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100mg/d) 。
1.3 术中护理
1.3.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大致手术时间, 可能发生的情况, 简要说明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介绍相关成功案例, 以增强患者信心。向患者讲解造影时可能出现疼痛, 术中使用对比剂对肢体血管壁的刺激, 密切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 切勿移动肢体, 以确保影像清晰。
1.3.2 基础护理
术中室温调控在22~24℃[3], 以防止因寒冷导致的血管收缩患肢血流减少。被动卧位使得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下降, 受压处皮肤容易发生压疮, 垫防褥疮海绵或防褥疮贴, 以避免缺血肢体发生破溃, 必要时每2h交替更换防褥疮海绵位置。
1.3.3 体位护理
协助患者仰卧于介入治疗床上, 核对患者信息, 确定治疗侧肢体, 嘱患者不能改变体位, 一侧上肢外展输液用, 一侧平行于身体放置并适当约束, 以避免患者自行移动肢体而污染手术消毒区域。
1.3.4 术中输液及给药
了解患者术前补液情况, 建立静脉通路, 调控静脉输液速度。决定行支架植入或球囊扩张后, 动脉内持续给予肝素盐水保持肝素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 对血压不平稳者引导患者分散注意力。患者血压持续升高, 可舌下含化开博通12.5mg或心痛定10mg。注意术中的尿量及尿色, 根据补液情况及尿量初步估计患者循环容量情况, 协助医生进行补液调节。
1.3.5 术中操作
介入治疗的操作平台比较长, 所需材料长度也很长, 在进行操作时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导管、导丝及支架、球囊脱落而发生污染。无菌物品拆包装时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合格、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为所需型号, 严格按照规章进行核查。
1.3.6 监测
密切观察患肢皮温、皮色变化及动脉搏动情况, 协助术者配置溶栓药行溶栓治疗, 密切观察术中有无出血倾向。由于注射了造影剂和rt-PA, 有引发过敏的可能性。发现过敏征兆或症状时, 停止继续使用致敏物, 要立即明确过敏源;做好吸氧和注射急救药的准备, 依据病情使用激素等速效抗过敏药物。操作结束进行穿刺部位压迫时, 注意观察双下肢皮温、皮色, 并与术前进行对比, 发现缺血加重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1.3.7 交接
将患者术中情况及医生进行的术中操作向病房护士进行详尽交代, 并将患者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及大致需要的监护设施向病房护士进行交代, 以确保患者顺利恢复。
2 结果
84例患者于溶栓后再次造影明确动脉狭窄及血流受阻部位, 并行介入治疗, 8例行PTA, 76例放置支架, 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 1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包括:血肿和出血, 其中2例为应激性溃疡出血。两组均未发生死亡、颅内出血、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或腹膜后血肿。
3 讨论
介入治疗目前已逐渐成为治疗下肢缺血的首选方法, 具有住院时间短、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介入治疗方法个体差异较大, 术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有血管外科专科护士进行术中护理, 记录术中情况, 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提高术前、术后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溶栓药物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应自用药开始就进行严密监测, 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有研究显示[4]:挤压与按摩的护理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导管溶栓的治疗疗效, 本研究没有采用此种方式, 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可以考虑试用此种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溶栓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方式。方法:对84例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溶栓介入治疗术中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8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溶栓介入治疗, 效果满意。结论:血管外科专科护士参与溶栓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下肢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包俊敏.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7 (7) :645~664
[2]张杨, 张望德, 李谈, 等.短时rt-PA导管接触溶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下肢缺血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4;94 (13) :1017~1020
[3]胡佳萍.医源性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术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9 (18) :74
腔内介入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的102例患者均为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经相关诊断标准确诊。按照所接受治疗方法的不同, 102例患者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观察组51例接受介入治疗, 男28例, 女23例, 年龄68±3.9岁, 梗死部位:前壁18例, 急性下壁33例;对照组51例接受非介入治疗, , 男31例, 女20例, 年龄65±6.7岁, 梗死部位:前壁22例, 急性下壁29例。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80min内全部进行治疗。两组年龄、性别等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对照组患者情况, 进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 最常用的为尿激酶, 即时静脉注射50万U, 后于3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100万U。对溶栓情况进行检查并配合进行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各300mg, 经冠脉造影确定犯罪血管后, 根据需要安放支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 首先进行股动脉穿刺, 置入动脉鞘, 同时静脉注射肝素0.5mg/kg。确认犯罪血管位置后, 使交换导丝进入动脉, 将其头端嵌入动脉后沿其放入支架, 做好相关收尾工作, 完成手术。为防止患者术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情况, 应提前准备好相关急救药物例如利多卡因、多巴胺等。术后持续服用常规治疗药物。术前及术后1、7、12、24h对患者心电变化及临床症状进行严密监测。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进行比较, 同时对治疗中两组患者出现梗死血管再通、心血管事件、死亡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统计软件SPSS16.0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经治疗, 大部分患者病情有所稳定, 但仔细分析可发现, 行非介入治疗的对照组整体疗效不如行介入治疗的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后对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其中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 、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t检验后发现, 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佳, 两组比较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俨然进入老年化社会, 各类老年人群疾病问题日渐突出, 加之老年人本身机体能力就处于退化状态, 因此给了疾病更多的侵袭机会。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老年人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其发病势态较为迅猛, 若不及时治疗后果非常严重[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对其治疗的不断探究, 人们认识到临床治疗该疾病关键是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 若发现及时、治疗准确, 其预后还是非常不错的, 有效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减少由缺血致死的心肌、促进心肌愈合、降低死亡率。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如何,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其重要。传统非介入治疗手段以溶栓治疗为主, 虽然该方法操作简便, 但依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例如溶栓药物疗效较短, 时间延长后几乎无明显治疗作用, 并且该药物适用的范围较窄, 大部分高龄患者不适用, 同时由于其再通效果较差, 引起并发症的概率较大, 致使患者死亡率较高[4]。然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治疗有较高的血管再通效果, 有效率高达95%以上, 并且对各类患者都有较高的适用性, 有效减少患者脑出血现象的发生, 该治疗方法几乎不会引起并发症, 极大降低治疗死亡率, 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有极大价值[5]。
经上述研究表明, 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术治疗效果相差较大, 经相关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临床上有较大使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珠, 王武, 吴志彪, 等.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52) :100-101.
[2]谭保平.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对比分析[J].内科, 2011, 6 (4) :308-311.
[3]李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介入治疗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31) :6858-6860.
[4]王冬艳, 马晓鸥, 冯丽侠, 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819-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