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的监测(共12篇)
介入治疗的监测 篇1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 我国的大型医疗单位都已经具备进行封堵术的能力, 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 这项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介入治疗的术前监测及及术后评价方面, 心脏彩超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封堵术患者64例, 男性患者39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4~65岁, 平均25岁。室间隔缺损患者2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动脉导管未闭合患者16例。
医疗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心导管探测仪;蘑菇伞形封堵器;长鞘管。
1.2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脏的超负荷表现, 应该安排患者通过心脏彩色超超声波扫描心脏, 并在X光配合下为患者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病型的确诊[2]。根据其缺损位置、大小、数量、缺损边缘整齐度等一系列的扫描结果, 对患者的先心病情况进行精确诊断, 为选择手术方案提供必要可靠的依据。
1.3 治疗方法
术前检测。在手术前,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脏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并进行筛选分类。对患者房室腔大小进行精确测量, 了解大血管内径及各大血管的位置和相互关联, 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根据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和闭合、开启能力, 进行各主动脉功能的评价;排除一些不适用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 例如有巨大缺损的、合并需要进行外科矫正的畸形等等。通过对缺损的位置的多角度扫描和观察, 判断其缺口孔径大小、形状、血液流速及流向、周围组织环境及相互关联、以及动脉未闭合导管的长度, 从而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进行封堵手术。
封堵术的具体操作。除了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和幼儿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外, 其他患者一般不必进行麻醉。手术首先对患者进行血管穿刺, 通常选择大腿内侧根部的血管, 特制的导管在超声波指引下将大小合适的封堵器输送至缺损位置, 将其封堵, 以达到治疗目的[3]。
1.4 疗效评价标准
(1) 术中评价:通过在手术过程中对心脏进行动态观察, 将封堵器通过导管送至缺损位置, 并确保其封堵完整, 对其他大血管及心脏房室功能无抑制作用, 以确保其手术意义。在多普勒彩色超声波扫描下, 观察封堵器有无脱落、移位现象, 对心脏瓣膜启闭活动有没有负面影响。 (2) 术后评价:在封堵术后的2~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波扫描复查, 观察封堵器的位置与心脏功能是否正常、有无血液异常分流现象以及分流是否彻底、心肺动脉血管流量收缩压及血管与房室瓣启闭是否正常, 通过几次扫描结果的重合度和预后恢复, 来综合评价介入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4]。
2 结果
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 有61例患者手术成功, 封堵器安置良好, 术后6个月复查并无残余血液分流, 其中有58例彩色超声波显示手术后即刻无残余过血。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出现封堵器脱离, 导致手术失败。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因治疗前监测不当, 三尖瓣轻度反流, 导致手术失败。
3 讨论
由于介入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不必开刀、手术位置精准、恢复迅速的特点, 目前已经被广泛引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当中, 在进行简单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闭合不全等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在介入治疗中, 心脏彩超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对患者术前检查和病情评价、术中监测及术后评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心脏彩超扫描时, 应该继续加强监测技术的标准性、规范性和精确性, 从而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避免因监测不当造成人为原因的手术失败。
摘要:目的 通过心脏彩超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过程的全程监测来综合评价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 通过心脏彩超进行诊断并筛选6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室间隔缺损患者3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动脉导管未闭合患者16例。结果 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 有61例患者手术成功, 封堵器安置良好, 术后6个月复查并无残余血液分流。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出现封堵器脱落, 导致手术失败。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因治疗前监测不当, 三尖瓣轻度反流, 导致手术失败。结论 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的监测评价作用, 对封堵术的正确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心脏彩超,先心病,监测及评价,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戴汝平, 刘延玲, 张戈军, 等.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附60例报告)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28 (2) :87-92.
[2]李军, 张军, 周晓东, 等.超声心动图对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封堵适应证选择的研究[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14 (2) :85-88.
[3]蒋世良.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5 (14) :l18.
[4]张玉顺, 尹传贵, 朱鲜阳, 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进展[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318-324.
介入治疗的监测 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行178次介入治疗。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在37~85岁,平均年龄59.2岁。均经ct、b超、病理等确诊。
1.2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按seldinger氏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在x线电视监控下,推注造影剂,确认导管送至肿瘤供血的靶动脉。随即再推注造影剂,摄片验证为肿瘤供血血管后,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肿瘤用药为顺铂80mg、表阿霉素50mg、丝裂霉素8~10mg、5-氟尿嘧啶80mg。灌注上述药物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40%~50%的溶液,经导管内缓慢注入,然后注入栓塞剂。推注完毕退出导管,压迫止血,局部包扎,送回病房。
2护理
2.1介入治疗前的护理
2.1.1造影剂过敏反应的预防
做碘过敏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严格掌握禁忌症及患者对造影剂副反应的危险因素,如肾功能不佳、哮喘病史、荨麻疹、糖尿病、心脏病等。对这些患者尽量不用离子型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这类造影剂的副作用反应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亦可术前联合应用h1受体阻滞剂与h2受体阻滞剂,即扑尔敏和西米替丁。术前1~2h给扑尔敏4mg,西米替丁400mg口服,预防造影剂的副反应效果更佳。
2.1.2心理护理
病人被诊断为癌症,大都心情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甚至产生绝望心理。护士应鼓励病人顽强地同疾病做斗争,耐心细致地解释该治疗技术的优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疗效,向病人交待治疗过程中和可能产生的不适感,使患者消除顾虑,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介入治疗。
2.2术中配合
根据穿刺部位协助医生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松解领口和腰带,有假牙者要取下。将所用消毒导管、导丝及穿刺针均应用肝素水冲洗2次,同时间隔一定时间应向导管内注入肝素水。按要求溶解所需抗癌药物,保证药物按时有序顺利灌注。同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神态、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注意造影剂的副反应,随时注意手术进展情况,增添所需物品,使手术顺利进行。
2.3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2.3.1压迫穿刺点
术毕协助医生压迫穿刺点15~30min,以食指、中指指腹压迫穿刺处,以手指能触到动脉处最佳。并详细观察有无穿刺点出血。
2.3.2术后护理
患者必须绝对卧床10~12h,并严格限制术侧肢体活动,保持伸直位不可弯曲。24h内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和翻身,并严密观察术侧远端肢体肤色、血运、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避免过度加压包扎,引起末梢循环障碍。密切注意穿刺局部有无迟发性血肿的形成。
2.3.3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可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其原因是栓塞后器官缺血、水肿和肿瘤坏死所致。如发生后可给予度冷丁50mg、胃复安20mg肌注,呕吐严重可8h后口服枢复宁维持。术后4~6h进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每次100~200ml,24h后给易消化、多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介入治疗的监测 篇3
【关键词】 肝肿瘤;放射疗法;栓塞;三维适形
【中图分类号】R 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16- 02
两组患者均满足下列条件: (1) 卡氏评分(KPS)≥60分;(2) 没有明确的黄疸、腹水、恶病质及远处转移灶;
1.2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采用右侧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插入4~6F的导管,经造影证实导管头位于肝动脉给予灌注化疗,一般选择顺铂60~100mg、阿霉素40mg、丝裂霉素20mg或5 -FU1000~1500mg,顺铂60~80 mg,ADM40mg(或MMC10~20mg),明胶海绵选择性栓塞肝动脉,每4~8周1次,伴有门静脉癌栓者不用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辅助治疗。
1.3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介入治疗的监测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天津市2所三级专科医院和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 (依次为甲、乙、丙、丁医院) 的所有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人员, 包括医生和护士, 共72人。
1.2 仪器
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防化研究院产) 、FJ411A型热释光退火炉 (北京核仪器厂产) 、GR-200T型LiF:Mg、Cu、P探测器和TLD 469型胸章式剂量盒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产) 。均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检定。探测器的分散性≤10%, 每个剂量计包含2个探测器。
1.3 方法
以3个月为1个周期[1,2], 连续4个周期。工作时将剂量计佩戴于铅橡胶围裙里面左胸前位置。监测体表下10mm深处的个人剂量当量Hp (10) [1]。
2 结果
甲医院有7人参加了4次监测, 2人参加了3次, 1人参加了2次。乙医院有26人参加了4次监测, 5人参加了3次, 1人参加了2次, 2人参加了1次。丙医院有5人参加了4次监测, 8人参加了3次。丁医院有6人参加了4次监测, 9人参加了3次, 1人参加了2次。共44人参加了全部4次监测。个人剂量测量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甲、乙、丙和丁4家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 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2.08、3.73、0.65和0.64mSv/a。全体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30mSv/a。其中61人低于5mSv/a, 占总数的84.7%;9人高于5mSv/a而低于10mSv/a, 占总数的12.5%;2人高于10mSv而低于20mSv/a, 占总数的2.8%。72人均不超过20mSv/a。以上数据表明, 在介入放射学领域中辐射防护工作取得了成效。甲医院有10名人员中有9名低于5mSv/a, 1名高于5mSv/a而低于10mSv/a。乙医院有34名人员中有24名低于5mSv/a, 10名高于5mSv/a而低于20mSv/a。丙医院和丁医院的28名人员均低于5mSv/a。甲医院和乙医院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降低人均年剂量当量。
根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8-2002) , 当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a时, 除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 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 同一家医院的不同人员之间的剂量差别很大, 是因为某些手术比较精细和复杂, 需要由具备足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医生实施, 导致该部分人员的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因此, 医院应当设法使每个实施介入放射学手术的医生能够熟悉和完成多个身体部位的和不同难度的手术, 从而比较均衡地受到照射。主管人员应当根据每个工作人员在各监测周期的累积结果, 合理安排手术量。
为了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建设设计阶段应当使机房具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和使用高度。尽量购置球管在下方的射线装置[3,4]。设置足够数量的介入操作人员以备轮换。对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4]。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装置和插管。 (2) 穿戴铅衣、铅帽、铅围领[3]、铅眼镜、铅手套。使用铅屏风和装置本身设置的铅胶帘等[4]。 (3) 透视操作前除去兴趣区不必要的遮蔽物。将被检查部位移至照射野中央。将照射野的范围调节至所需的最小。合理设置床的高度, 调整球管、病人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5]。选择增强器尺寸, 使用定位技术。避免在曝光过程中盲目地动床。根据病情需要, 合理地选择曝光帧频、曝光时间和减影方式等。在透视中尽量少用放大模式。 (4) 利用路标技术缩短曝光时间, 利用图像冻结功能减少透视的次数[5]。采用脉冲式比连续式减影的产生的剂量低, 对于不易运动部位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采用低帧率[5]。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从事介入放射医疗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选取天津市4所医院的放射工作者72人, 采用热释光监测方法, 结合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所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 人均年剂量分别为2.08、3.73、0.65和0.64mSv。全体人均年剂量为2.30mSv。其中61人低于5mSv, 占总数的84.7%;9人高于5mSv而低于10mSv, 占总数的12.5%;2人高于10mSv而低于20mSv, 占总数的2.8%。全部72人均不超过20mSv。结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了标准规定的限值。需要加强对天津市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 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个人剂量,评价
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2]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1997.
[3]陈群, 余宁乐.介入放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4) :424-425.
[4]王进, 杨春勇, 许翠珍, 等.部分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辐射防护性能检测与分析.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3) :318-319.
临床介入治疗质量控制标准 篇5
(试用稿)
为了规范临床介入治疗工作,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和卫生部有关法律与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临床介入诊疗质量控制标准。
一、开展临床介入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1、开展临床介入诊疗项目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①独立的临床介入治疗医师、护士办公室,诊疗室,介入手术治疗室;医疗机构要有重症监护室;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医疗机构有胸外科;
②有符合放射防护条件的心导管室;临床介入治疗手术间面积最低标准为50m2,并配备手术控制室、医生办公室、器材储备间、手术准备间、料理间等。
③医疗机构临床介入治疗室要求配备有心血管造影机、具有记录功能的心电及压力监测设备、除颤器、高压注射器、供氧设备、各种介入治疗的常用药品及急救药品箱;符合放射防护条件,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X线防护应大于0.5毫铅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1毫铅当量。
医疗机构拟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当配备800mA,120KV以上并具有电动操作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最好数字化)的心血管造影机;医疗机构拟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当配备八导联或以上的多导生理仪。
④具有临床介入治疗技术资质的医师。
⑤单独设置介入病房的医院要求至少配备病房主任1名,负责医生1名,经治医生1到数名,病房主管护师1名,护师及护士多名。
2、新开展临床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向省临床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提出专业技术评价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①开展临床介入诊疗项目申请; 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③已经具备的人员、技术条件和设备、设施情况; ④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3、根据湖南省具体情况,一级医院目前暂不宜开展临床介入治疗工作。
二、开展临床介入治疗人员的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开展临床介入治疗需配备一支专业的、经过培训合格的医、技、护队伍。独立从事临床介入治疗的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
②具有主治或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③经过卫生部门认可的培训基地(或三级医院临床介入治疗相关专业)的系统培训并考试、考核合格;
④在培训基地(或三级医院临床介入治疗相关专业)完成培训后1年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继续在符合开展临床介入诊疗技术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术者至少完成与培训期间要求相同的病例数;
⑤经2名具有临床介入诊疗技术资质、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
⑥所在医疗机构同意;
⑦在境外接受临床介入治疗系统培训6个月或6个月以上的医师,具有培训机构出具的证明,并经相关考试、考核,可申请开展相应的临床介入诊疗工作。
2、新开展临床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当向省临床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提出专业技术评价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①从事临床介入诊疗活动申请表; ②有效身份证明;
③《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 ④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 ⑤临床诊疗工作经历证明;
⑥卫生部认可的培训基地(或三级医院临床介入治疗相关专业)系统培训证明和考试、考核合格证明;
⑦符合开展临床介入诊疗技术要求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该名医师完成介入诊疗规定病例数的证明;
⑧2名具有临床介入诊疗技术资质、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的推荐书; 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3、临床介入手术室配备主管或者主管技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主管护师或者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二级医院开展临床介入治疗工作原则上要求技师、护师在培训基地(或三级医院临床介入治疗相关专业)系统学习培训半年以上,并经考试、考核合格方可开展临床介入治疗工作。
三、开展临床介入治疗的执业要求
1、不具备上述临床介入诊疗技术条件的医疗机构和医师不得开展相应的临床介入诊疗工作。
2、医疗机构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介入诊疗器材,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介入诊疗器材。
3、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资质、能提供良好培训和售后服务、严格执行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生产经营企业采购相应的临床介入诊疗产品。
4、实施临床介入诊疗应当与患者或其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当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与患者直系近亲属或其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5、从事临床介入诊疗的医师发生二级以上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应当接受再次相关培训并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独立从事临床介入诊疗工作。
6、开展临床介入诊疗项目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介入诊疗器材管理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数据库;使用后要求将植入体条形码(产品编号)贴于病历或介入手术记录以备查;认真执行介入器材的处置制度。
7、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独立从事临床介入诊疗的医师每年至少取得国家一类继续教育学分8分或二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
四、临床介入治疗科室管理制度
1、各级医师(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及技士)岗位责任制度,职责明确。
2、急诊病人术前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查房制、术前讨论制、疑难会诊制,层层把关,必要时组织省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专家会诊或省外专家会诊,急诊病人执行报告制。
3、临床介入治疗工作制度,坚持介入手术前访视病人制度、手术前对病人病情评估记录,有介入手术前与病人、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的制度;对危重疑难病例有手术前讨论或向上级医师、机构咨询的制度;交接班制度,定期质量评估 制。
4、诊断结论报告审核制:临床介入手术后由主治医师或主治以上医师审核后作出结论,疑难病例须经科室讨论。
5、资料借阅工作制度。
6、严格选择适应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遵守操作常规,严格履行无菌操作原则。
7、坚持手术病理追踪制度与随访制度,提高临床介入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率;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齐全、真实可靠。
8、建立差错事故登记,严重不良事件的讨论和报告制度。
9、临床介入治疗科室成立以科主任、技术组长、护士长等人组成的医疗质控考评小组。
五、医德医风建设要求
从事临床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要求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体要求参照1988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有关规定执行:
1、严格按照医疗操作技术规则执行。
2、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疾痛。
3、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履行告知义务。
4、文明礼貌服务,遵纪守法及规章制度,拒收红包、礼品及回扣。
5、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六、临床介入治疗各专科的医疗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评价办法由省临床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另行制定。
附件一:临床介入工作室工作制度
1、临床介入治疗室工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作风严谨,反应灵活,有较强的应急能力。
2、值班者严守岗位,随时准备接受紧急手术,病人入手术间后,手术间不得离人。
3、临床介入工作室护士负责导管手术的配合工作。
①了解介入科手术操作方案及步骤,准备术中全部手术器械,导管及附件等; ②准备必要的药物及造影剂等,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抢救工作; ③术后手术器械、导管清洗、整理和消毒。
4、临床介入工作室技术员需受过DSA的专业技术培训,熟悉造影专业知识,熟练掌握X线机、电视录像机的操作,熟练掌握工作站的操作、胶片的冲洗技术及高压注射技术,负责机器的维护与保养,做到专人专责。
5、严格控制介入室内人员的密度与流量,进入介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好工作服,换鞋入内,进入手术间需戴好口罩。凡进入介入室的见习参观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介入室的参观规定和接受介入室人员的指导,不得到处走动。非值班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手术间,一切私物不得带入工作区。
6、临床介入工作室内一切物品、仪器、药物等物应分类,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检修,以保证使用,用后及时补充及归原,剧毒麻醉药品需加锁保管。
7、临床介入工作室随时保持整洁,清洁工具分区使用,手术间每日湿式打扫两次,紫外线照射一次,每周彻底清扫一次,药物薰蒸一次,每月无菌培养一次(包括空气、灭菌后的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等)。
8、无菌物与有菌物严格分开,一切无菌物品必须专柜专室存放,标签清晰,并放有无菌效果指示卡,物品灭菌后一周未用者须重新消毒,各类浸泡盆及持物瓶每周消毒一次及更换消毒液,敷料贮槽每天消毒,泡手液每周测定浓度与清洁度1~2次。
9、做好X线防护,工作人员进入机房上台工作时须穿好铅衣,戴好铅围脖,工作人员尽可能采用远距离操作技术,认真贯彻执行保健条例,定期监测所接受的X线剂量,定期体检,同时做好患者的X线防护。
10、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一切违反无菌消毒原则的现象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不得将就马虎。
11、手术时严格认真,不得闲谈,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一切口头医嘱须经复述核对后方可执行,使用剧毒麻醉药及静脉用药时须经两人核对。
12、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情况,随时报告医生,集中精力注意手术进展情况,准确及时地供应所需物品,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13、做好手术室的料理消毒工作,非一次性用物均需消毒→清洁→灭菌程序处理。
14、做好手术登记与统计工作。
附件二:临床介入手术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紫外线灯功率两月测一次,50~70um/cm2以上有效,新管100um/cm2,酒精每周测比重1~2次(加至75%),“84”消毒液每日测浓度一次(2~5‰)。
2、消毒灭菌物品内放化学指示卡,外面贴有化学指示胶带,有打包者,质检者,灭菌日期标记,化学指示卡变成黑色,灭菌有效期七天。
3、工作人员的手及物品表面细菌学检查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菌。
4、每周空气细菌学检查,手术间细菌数<200个/cm3。
5、一切无菌物必须保存在清洁、干燥、密闭的柜内,离地面不得少于25cm,离天花板不得少于50cm,离墙不得少于5cm。
6、配制各种消毒液应有量器,泡手及泡用后物品的消毒水每日更换。
7、换下的脏被服不得随地乱丢,应在指定处存放及清点。
8、介入手术间应有专人管理,所用之物,应做到定点、定位、定数。
9、进入手术间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10、保持手术间整齐清洁,每晨术前用0.2~0.5%“84”液做平面清洁一次,每日空气消毒一次。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等 篇6
老李的冠心病属于心绞痛这一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血流不畅,造成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从胸闷、胸痛的次数增加,硝酸甘油含服效果不好来判断,冠心病的病情是发展了。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一类。不稳定型心绞痛容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如果这种疾病发展下去,将会出现心前区压榨样剧烈疼痛,比过去发生的心绞痛厉害得多,会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好像有濒临死亡的恐惧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讲,其救治则更能用“时间就是生命”来形容。
老李的这种病症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情况,如多少支血管有病变、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等,在此基础上,如果药物难以控制症状,可考虑做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即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入有病变部位的冠状动脉内进行扩张,使狭窄的冠状动脉尽可能恢复通畅,改善心肌供血,达到缓解胸闷胸痛,改善心功能的目的。为减少扩张后再狭窄的机会,可于扩张后即刻在扩张的血管部位放置支架,更能较长久地保持血管的畅通。通常上述方法可解决心肌缺血问题,缓解或根除胸闷胸痛。
这种扩张冠状动脉和,或放置支架术的治疗方法叫做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或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虽说是手术,却无须开刀,只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处局部麻醉后做动脉穿刺,创伤极小,整个手术过程无痛苦。术后恢复较快。心肌有了充足的血氧,以往因缺血而导致的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症状可得到改善或消失。
介入治疗后并非万事大吉,专家认为:介入治疗毕竟只能解除冠脉机械狭窄。不能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而介入后积极干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术后要按时服药,如服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等,以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防止早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再狭窄。同时,还应注意加强自我保健,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应注重合理平衡,宜清淡,每顿饭不过饱;平时要保持适度的运动。此外,还要定期检查,除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外,还要进行冠状动脉的影像学复查。
老年人下楼梯时最好侧着走严双红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老年人上下楼梯与之非常相似。医院收治的走楼梯受伤者中,意外大多发生在下楼梯时。
为什么老年人下楼梯时容易发生意外呢?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体质较差,肌肉及韧带的弹性、张力大不如青壮年时期,稍有状况就难以控制。再有,老年人反应较慢,中枢控制力差,比如,明明是想把脚放在楼梯台阶上,做到的却可能只是脚悬在半空,当意识到情形不对时,又不能及时加以纠正。更重要的是,老年人骨质大多疏松,跌倒时极易骨折。
所以,为了避免伤害,老年人下楼梯时最好侧着身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双手扶楼梯扶手,增加了安全系数。通常,楼梯只有一侧有扶手,正面下楼只能一手扶,只有侧身才可让双手都发挥作用。再者,侧身下楼,先伸一脚,等确认脚已踏实下面的台阶后再换另一只脚就安全多了。
正面下楼,人的身体几乎垂直,容易迎面摔下。而侧身下楼,身体有一个斜度,万一发生头晕、误判等意外,可以有充分的反应时间。即便发生意外,伤害也可避免或减小。
介入治疗的监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广西部分医院选取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其中2013年共422人,2014年共616人。对该部分放射工作人员释光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
1.2 方法
将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佩戴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穿的防护服内侧左胸前,监测体表下个人剂量当量Hp(10),1年监测4次,每次监测周期为3个月。检测评价标准: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和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个人年有效剂量超过5.0 m Sv/a除了记录记录值外,需作进一步调查,个人年有效剂量超过20.0 m Sv/a则判定为超标。
1.3 仪器
Li F(Mg、Cu、P)剂量计(TLD),2000 B型热释光退火炉,RGD-3 B型热释光剂量仪,经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1.4 质量控制
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比对,比对结果合格。所有TLD均由本所在同等温度和环境下进行退火、包装和测量,保证TLD的均一性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对发现的异常剂量数据即超过5.0 m Sv/a者立即核查,确认不存在测量环节的问题后,向当事人发出调查表调查原因以去除虚假数据,确保个人剂量数据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3—2014年广西部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1、表2。介入诊疗人均有效剂量均高于诊断放射学和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20 m Sv/a。2013年422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集体有效剂量为190.6人·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5m Sv/a,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和≥1.0 m Sv区间内的人数分别占监测人数的87.9%和12.1%。2014年监测人数较2013年呈增长趋势,增加至616人,集体有效剂量为314.5人·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1m Sv/a,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和≥1.0 m Sv区间内的人数分别占监测人数的89.4%和10.6%。见表2。
2.2不同地区监测人数和有效剂量
在3个市开展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呈增长趋势。南宁市和梧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14年的集体有效剂量是2013年的2倍左右,其人均年有效剂量也呈上升趋势。百色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14年的集体有效剂量和人均年有效剂量较2013年有所下降。见表3。
3 讨论
2013和2014年所监测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5和0.51 m Sv/a,其中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98.8%和98.2%。2014与2013年所监测的情况相比较,2014年监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有所增加,年集体有效剂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人均年有效剂量也有所增长,但并不明显。总体来看,98.5%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88.8%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1 m Sv/a,有16人次的年有效剂量超过5 m Sv/a,但超过年剂量限值20 m Sv/a的人数为零。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区间的人数最多,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
注:MDL—探测下限。
注:MDL—探测下限。
2013—2014年所监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8 m Sv/a,低于2009—2011年四川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1.14 m Sv/a[6]和2010—2012年云南省的0.98 m Sv/a[7],但高于2010—2014年北京海淀区的0.25 m Sv/a[8]。与江苏省2009—201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0.484 m Sv/a[9]基本一致。相对于2003—2007年广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1.00 m Sv/a[5]有较明显的下降,说明近几年通过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管理和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防护工作环境,有效降低了剂量水平。此外,在监测中发现存在监测元件被放置于工作场所、带元件进行体检、佩戴不规范等非实际受照情况,这些原因反映出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低。
调查结果表明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诊断和放射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在介入诊疗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均存在受过量辐射的风险。辐射危害的大小和受照剂量密切相关,辐射受照剂量又与介入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10]。因此,应加强对介入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熟练程度,在可能的条件下降低投照条件,减少曝光时间。同时,还应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和防护意识,保护此类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14年广西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选取广西3个地市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要求,定期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3—2014年监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为1 038人,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5和0.51 m Sv/a,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的人数占监测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8.8%和98.2%,监测结果中未出现超过20 m Sv/a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结论 2013—2014年广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较低,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管理和改善放射工作环境,可进一步有效降低剂量水平。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个人剂量,放射防护
参考文献
[1]杜钟庆.2008年天津市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与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0,26(6):613-614.
[2]杨小勇,余宁乐,许翠珍,等.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4):418-419.
[3]宣志强,郦依华,赵尧贤,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32-1333.
[4]秦永春,徐小三,杨小勇,等.2010年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13-2215.
[5]谢萍,覃志英,刘丽,等.2003—2007年广西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5):426-428.
[6]严俊,熊小兵,葛良全,等.2009—2011年四川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09-913.
[7]牟胜,樊芳,唐丽,等.2010—2012年云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49-551.
[8]于久愿,刘宇光,冯泽臣.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5年监测结果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5,9(3):130-133.
[9]秦永春,徐小三,杨小勇,等.江苏省2009—2011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70-573.
介入治疗的监测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A CS患者178例。其中100例接受PCI治疗, 为介入组;另外78例接受单纯的药物治疗, 为非介入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疾病构成、性别、年龄、血脂及既往史)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A CS患者的诊断治疗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和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4];PCI治疗均按照欧洲心脏病协会2005年介入治疗指南进行。入选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式, 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药物治疗
两组A CS患者入院后, 若无禁忌症均给予一下药物治疗:阿司匹林、低分子量肝素钙、噻氯匹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滞剂、硝酸酯制剂和他汀类药物。1周后非介入组患者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1.3 P CI治疗
所有进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连续口服7~10 d后, 行PCI术。患者术中按100 u/kg普通肝素剂量静脉给予, 手术每延长1 h补充肝素2 000 u, 术后给予普通肝素, 维持24 h后改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维持期间监测患者血凝常规, 根据患者A PTT数值调整肝素用量, 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及噻氯匹啶, 手术行seldinger法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常规选择硝酸酯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倍他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标准抗心力衰竭。1个月后阿司匹林剂量改为100 m g/d。根据患者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大小, 考虑是否应用替洛非斑。
1.4 P CI成功标准
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 (TIM I) 3级, 残余狭窄<20%, 顺利完成手术。满足上述操作成功的同时, 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 如急性血栓形成、紧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心肌缺血症状和体征缓解, 康复出院。
1.5 随访及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至出院后12个月, 评价指标为: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再发心梗率、住院死亡率、出院死亡率。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介入组与非介入组各项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接受PCI术治疗的100例患者, 共植入120枚支架, 干预靶血管为前降支52例, 右冠状动脉33例, 左回旋支15例。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 d, 住院死亡率为1.0% (1/100) , 出院死亡率为2.0% (2/100) 。随访12个月, 左室射血分数为 (49.8±4.6) %, 比入院时增加 (5.6±1.1) %;再发梗死率为5.0% (5/100) 。非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6 d, 住院死亡率为3.8% (3/78) , 出院死亡率为7.7% (6/78) 。随访12个月, 左室射血分数为 (42.1±3.7) %, 与入院时无明显变化, 再发梗死率为26.9% (21/78) 。此外, 介入治疗组与非介入治疗组, 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 (12/100) 和25.6% (20/78) , P<0.05。
3 讨论
目前, PCI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 且临床疗效肯定。并且急诊PCI是STEM I患者恢复心肌再灌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冠脉血管的重建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U A和N STEM I患者在使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前提下, 早期PCI治疗的益处大于药物保守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5]。
我国A C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因而引起此领域医疗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随访发现, A CS患者首先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 使斑块稳定后再进行PCI干预, 有利于减少介入并发症, 如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 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PCI干预主要适合那些有明确临床缺血症状及缺血证据的A CS患者。其适应证包括: (1) 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 (2) 无典型症状但有心肌缺血证据且心肌广泛受累者; (3) 狭窄程度>70%。当医疗机构缺乏训练有素的介入治疗医生、导管室技术、护理人员、高质量的心导管诊治设备时, 禁忌实施PCI治疗。此外, 还应严格掌握PCI治疗的禁忌证包括:严重左主干阻塞、保护左主干病变、单一冠状动脉供应残余的存活心肌、不严重的狭窄病变 (狭窄<50%) 或无临床心肌缺血证据的临界性狭窄病变 (狭窄50%~70%) 、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多支血管闭塞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等同状态) 、凝血功能障碍、不能完全或近乎完全再血管化的病变、不稳定/不能控制的系统或代谢异常。本研究中, 通过观察PCI治疗成功的100例患者的近期疗效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作对比, 结果表明PCI治疗组比药物治疗组明显降低A CS患者心绞痛发生率,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改善心功能, 提高无事件生存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A CS患者行PCI治疗, 可通过迅速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 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非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7年1月入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 其中10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介入组) , 78例行单纯的药物治疗 (非介入组) , 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再发心梗率、住院死亡率、出院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RP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d, 左室射血分数为 (49.8±4.6) %, 比入院时增加 (5.6±1.1) %, 住院死亡率为1.0% (1/100) , 出院死亡率为2.0% (2/100) , 再发梗死率为5.0% (5/100) 。非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6d, 左室射血分数为 (42.1±3.7) %, 与入院时无明显变化, 住院死亡率为3.8% (3/78) , 出院死亡率为7.7% (6/78) , 再发梗死率为26.9% (21/78) 。此外, PCI术后, 介入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且低于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血清CRP、IL-6的水平 (P<0.05) 。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通过迅速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 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非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M A H Y, ZH OU YJ, DICK RJ, et al.Long-term outcom e of pa-tients of over85years ol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 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ing:a com parison of bare m etal stent and drug eluting stent[J].Chin M ed J (Engl) , 2008, 121 (10) :887-891.
[2]H OCH H OLZER W, BUETTNER H J, TRENK D, et al.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s prim 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 e[J].Am J Cardiol, 2008, 102 (2) :173-179.
[3]Chinese M edical Association angiocardiopathy branch,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ese Journal of circul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guidelines of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J].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01, 29:710-725.Chinese
[4]Chinese M edical Association angiocardiopathy branch,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ese Journal of circul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recom m endations on unstable angina[J].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00, 28:409-412.Chinese
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3例, 男性16例, 女性7例。最大年龄67岁, 最小年龄35岁, 平均年龄46.9岁, 病程25~95天, 平均51天, 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 其中16例病人有明显的黄疸表现, 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 (AFP) 均大于400ng/ml, 肝功能检查中转肽酶、碱磷酶增高显著。所有病例经B超、CT确诊。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患者多数表现烦躁, 恐惧, 焦虑, 悲观等, 对治疗持怀疑态度, 术前心理护理是否到位, 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 医护人员要多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及病人的心理反应。耐心细致讲解治疗的过程、目的、方法、效果、安全性及成功的病例, 介绍操作步骤、术后的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一般护理
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清洁、舒适, 保证患者的情绪稳定, 使其得到充足的休息, 以利于手术。鼓励病人摄入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2.3 术前准备
术前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常规做血、尿、便常规,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检查, 术前6h禁食, 术前2h做好青霉素及碘过敏试验, 做好双侧腹股沟备皮
3 术后护理
3.1 出血倾向的观察及预防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 如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 穿刺点要用绷带加压包扎6h, 12h禁止屈曲, 制动24h后方可下床活动,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点、肿胀、皮肤有无淤血、肢体远端脉搏、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 敷料有无污染, 发现异常现象,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饮食护理
患者介入治疗后6h进易消化流质饮食, 24h应给予患者低盐、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同时忌干、硬、粗糙、生冷刺激性食物, 以防止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因静脉曲张而造成出血。
3.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3.3.1 疼痛
以穿刺点及肝区疼痛最常见, 术后当天及第一天较为明显、一般3~5天后症状缓解, 同时必要心理护理分散其注意力, 对疼痛难以难受的患者给予止痛药物。
3.3.2 胃肠道反应
多为术后化疗的药物反应, 出现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 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同时用手指予按压内关合谷, 以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并鼓励患者要少食多餐, 进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3.3.3 发热
多于术后当天或第二天出现, 体温波动37.6-38.5℃, 最高39℃时可持续3天左右, 无寒颤。发热一般为肿瘤坏死所致吸收热, 发热的时间与肿瘤坏死的范围有关。如果体温不超过38.5℃, 则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体温超过39℃予物理降温, 并注意保暖, 做好皮肤、口腔护理, 嘱多饮水。
3.3.4 其它
注意观察大便颜色, 以防消化道出血, 注意血象的变化, 注意保暖, 多饮水, 防止感冒, 预防感染, 注意皮肤及小便黄染程度, 避免肝功能恶化。
4 讨论
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 由于其本身是有创, 而化疗药物对身体又有一定的副作用, 护理时详细了解介入的治疗原理, 操作过程, 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 尤其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促进患者心理及疾病本身的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秀芳, 孙余省.肝转移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4 (5) :329~330
肝癌介入治疗模式的探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入住该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 全部病例经MRI、CT、B超检查以及肝脏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 预计生存期>3个月。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6:9, 年龄33~64岁不等, 平均 (44.12±2.42)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6:9, 年龄34~64岁不等, 平均 (44.22±2.44) 岁。排除严重感染、白细胞<3×109/L、癌细胞转移、重度肝硬化患者以及全身衰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一般方法
应用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治疗实验组, 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肿瘤类型及肿瘤范围, 采用Seldinger氏法经股动脉插管, 准备表阿霉素40 mg, 顺铂80 mg, 丝裂霉素10 mg, 先将40 mg表阿霉素与2~20 m L碘化油混合, 注入肝动脉, 行末梢血管栓塞时再将其余化疗药物注入, 最后将造影剂加到明胶海绵碎屑中, 缓慢注入 (全部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 L) , 最后行夹心面包式栓塞。对照组仅应用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
1.3 疗效评定
参照WHO制定的标准评价肿瘤控制效果, 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瘤体缩小>50%, 持续缩小时间>1个月;稳定:瘤体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瘤体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资料,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癌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统计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优于对照组的24.0%、76.0%,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Δ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肝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
比较两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病, 因起病隐匿,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为疾病晚期, 丧失了手术机会[3];给予患者放射疗法, 仅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中晚期肝癌患者多伴有肝功能异常、肝硬化, 不能耐受高剂量的化疗[4]。
单纯动脉内药物灌注 (TAI) 及灌注+栓塞 (TACE) 是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的最佳方法[5]。灌注+栓塞疗法创伤小, 操作简便, 副作用低, 患者易耐受。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肿瘤控制效果满意, 此外, 实验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近似于相关报道[6,7,8]。
80%以上的肿瘤组织营养成分来自肝动脉, 80%以上的正常肝组织的营养供应来自门静脉[9], 这为灌注栓塞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化疗药物应用时间、化疗药物浓度与抗肿瘤效果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临床研究证实[10], 增加局部药物浓度, 可提升肿瘤杀伤效果。灌注栓塞疗法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且对患者全身毒性反应小, 临床应用价值高。随着机体血流的冲洗及治疗时间的延长, 末端药物可伴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TAI治疗效果, 而碘油的应用可起到栓塞肿瘤血管的作用, 维持瘤体药物浓度, 继而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肝癌,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最佳介入治疗模式。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 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实验组患者, 应用单纯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对照组患者, 比较肝癌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肝癌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客观有效率为28.0%, 瘤体控制率为80.0%, 优于对照组的24.0%、76.0%,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发热、腹痛、呕吐、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治疗肝癌,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进借鉴。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广忠, 龚磊, 刘育新, 等.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探讨[J].影像技术, 2013, 25 (3) :30.
[2]董桂兰, 沈民玉, 沈珏, 等.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4) :30-32.
[3]孙勤学, 董海波, 张贵军, 等.C臂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2) :988-991.
[4]谭志明, 汤日杰, 李美璐, 等.现代护理模式在肝癌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2) :142-143.
[5]张春雷.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综合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6) :118-119.
[6]阿衣夏木古丽, 柳江.艾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108例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 (1) :111-114.
[7]尹正录, 吴万垠, 孟兆祥, 等.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2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1, 26 (5) :500-503.
[8]杨广宁, 刘群轶, 翟鹏涛.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肝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8) :956-958.
[9]Zhi-ao Chen, Mei-yan Bao, Yong-fen Xu.Suppression of Human Liver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via the GABA_A Receptor[J].Cancer Biology&Medicine, 2012, 11 (2) :90-98.
肝癌的综合介入微创治疗 篇11
具体讲,包括以下技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灌注术(TAI)、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射频、微波、冷冻)、放射性粒子植入(125碘粒子)、化疗性粒子植入(氟尿嘧啶管剂)等。
下面我们分别对上述技术做一简单的概述:
肝动脉灌注化疗法(TAI)
TAI是一种应用时间较长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微创穿刺技术,于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内放置一根导管。
由于肝肿瘤90%的血供来自肝动脉,TAI使肿瘤处于高浓度化疗药物环境中,肿瘤内药物浓度比周围静脉给药要高20~40倍。
同时,由于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可降低全身循环药物的浓度,减少了副作用。资料显示,TAI疗法可以明显提高肝癌的控制率,肝癌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全身化疗。
肝动脉栓塞疗法(TACE)
TACE已取代放射治疗成为不能切除肝癌的首选方法。
采用微创插管技术,于左右动脉及分支动脉行栓塞术。由于靶动脉被栓塞剂堵塞,肿瘤因90%以上的血供中断而坏死,而正常肝组织则由于门静脉供血而不致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又以碘油合并化疗为最常用模式(TOCE模式),它可以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的同时,阻断肝动脉血流对化疗药物的冲刷作用,提高疗效。
TACE可以使不能切除的肝癌明显缩小。对于弥漫性肝癌和多发结节型肝癌,TACE目前还不可替代的唯一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它能引起肝癌细胞坏死,肿瘤体积缩小。
TACE可以联合其他介入微创技术如消融技术或放射粒子植入技术,使肝癌得到良好控制。
肝癌的肿瘤消融技术
肝癌介入治疗的手段多种多样,人们发现“热”能够杀死癌细胞后,又发明了射频治疗技术,让肿瘤“热”死,还有一些医生正在尝试着用沸水把肝癌细胞“烫”死,另有人发明了冷冻治疗肝癌的方法。
射频消融是肝癌局部治疗的代表。实施这项技术,医生只需要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麻醉,将射频针经皮肤穿刺入肝脏癌灶组织内,伞状展开数根细电极“锁定”肿瘤,通过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中的离子产生振荡发热,局部温度最高可达120℃,从而达到凝固损毁肿瘤的目的。
整个治疗过程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只需20分钟左右即可消融直径5厘米以下的癌灶,多次重叠消融可治疗更大的肿瘤。
术后患者的皮肤穿刺处只需贴一块创可贴,患者在接受治疗后2~6小时即可自由活动。生长在肝脏中央部分的肝癌,因肝硬化程度重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射频治疗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肝癌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近几年出现的125I粒子植入术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125I粒子植入术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好等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肝脏是一个对放射线耐受较差的器官,全肝、1/3肝、1/3~2/3肝的放射耐受量分别为30Gy/3~4周、66~72.6Gy/4~5周和48~52.8Gy/3~4周,如有肝功能损伤则其耐受量更低;肝癌则必须获得超过40Gy的放射剂量才能得到较好的局部控制,而全肝照射量大于40Gy时有75%的患者会出现肝功能不全;肝癌细胞放射致死剂量与分化差的上皮细胞相近,为60Gy/6周,可见正常肝脏的放射耐受量低于肝癌组织的放疗根治量,这极大限制了放射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也是肝癌外放射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125I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低能量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为59.6d,可释放能量为27.4~31.5keV X射线及35.5keV X射线。另外,由于125I有效辐射直径仅为1.7厘米,因此可用于对肿瘤进行精确、持续的内放射治疗,并且可通过设计植入部位以减少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具有放射性的125I粒子经粒子植入器植入肝癌内部及容易引起转移的部位,通过其持续不断的释放射线达到损伤癌细胞的目的。
肝癌的化疗粒子植入术
通过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化疗药物植入剂或管剂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部,可以使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明显提高,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化疗粒子也称为化疗药物缓释剂,是一种新型制剂,其药代动力学特点独特,研究证实,缓释剂型抗肿瘤药物对肝癌等实体肿瘤有效。
比如5-FU是一种时间依赖性药物,需维持足够长时间及稳定的药物浓度才利于杀灭肿瘤细胞,一般认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局部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沉积,缓释剂缓慢释药,维持时间久,清除半衰期长,维持有效血浆浓度长,将缓释剂化疗粒子植于病灶周围及亚临床病灶内,体液逐层渗入药粒微囊,溶解膜内药物,在膜内形成高浓度,药物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逐渐向膜外扩散,进而在病灶周围形成一个高药物浓度的区域,从而控制病变向外扩展。
5-FU缓释剂由于局部植入的给药方式和稳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既延长了药物与肿瘤的作用时间,又使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而且对血常规和肝肾功无显著影响,将药物不良反应降到了最低。
肝癌并发症的处理
肝癌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出现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包括肝癌破裂腹腔大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癌栓、肝静脉或右心房癌栓形成。
肝癌破裂可以采用肝动脉栓塞术,不但起效快,创伤小,且疗效确切。肝癌门脉高压可以合并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这时可以考虑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选择栓塞食道胃底静脉,或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可以采用双极消融导管进行消融治疗,置入支架开通门静脉,降低门静脉压力,促使患者肝功能的快速恢复。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右心房癌栓可以阻塞下腔静脉导致继发性布加综合征,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支架可以避免癌栓脱落,避免肺梗塞猝死的发生。
肝癌介入治疗的优点
创伤小,年老体弱及有某些疾病者也可进行,不须全麻。
费用相对比较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疗效确切,治疗成功者可见到AFP迅速下降,肿块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等。
操作技术精准,安全可靠。
多种介入微创手段联合应用明显提高疗效。
可以重复进行,有利于对大病灶或复发病灶的治疗。
产后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9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3例, 年龄25~28岁, 初产妇1例, 经产妇2例, 顺产1例, 剖宫产2例, 宫缩乏力2例, 胎盘粘连残留1例, 出血量1000~1500ml的1例, >2000ml的2例。
1.2 介入治疗
给予患者抗休克治疗, 并以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插管, 将4.0~5.0 FCobra导管插管至骨动脉根部分叉上2cm处, 注入造影剂, 显示出血位置和出血侧子宫动脉, 将导管快速插入出血侧髂内动脉欠干, 行子宫动脉栓塞, 注入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剂, 行数字减影成像术造影证实, 以同法栓塞对侧。栓塞后, 数字减影成像术显示造影剂无外溢、无阴道和腹腔内出血则止血成功, 患者出院后为治愈。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由于出血量较大, 病情严重, 患者和家属大多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害怕切除子宫后失去生育能力, 且患者大多对介入手术较为陌生, 担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3]。因此, 护理人员要保持冷静, 有序工作, 以自己的表情、行为和态度使患者镇静下来, 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述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 介绍成功病理,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1.3.2 病情观察
患者回病室后, 应给予心电监护, 每15min巡视一次病房, 听取患者建议, 观察患者面色、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 还应注意患者尿量、尿色与性状, 观察患者肾功能, 血容量。严密观察患者阴道出血情况、子宫收缩情况、雌性激素分泌情况和卵巢有无损伤。
1.3.3 穿刺侧肢体护理
术后, 患者取平卧位, 以绷带加压包扎穿刺部位, 穿刺点以1kg沙袋加压5h, 患肢制动6h, 卧床1d。观察患者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栓塞后下肢血液循环情况, 若发生异常, 则及时报告治疗医师, 做出相应处理, 应警惕动脉栓塞发生与动脉血栓形成。
1.3.4 发热护理
发热是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 常出现于术后2~3d, 应观察患者发热热型和症状, 给予相应对症处理, 应用抗生素治疗, 并补充足够的液体量。
1.3.5 疼痛护理
疼痛是栓塞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多为下腹部和臀部。护士应向患者讲明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使其消除紧张心理。根据疼痛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 给予不同的处理。
1.3.5 防止术后感染
术后给予抗生素连续3d, 保留尿管长期开放, 于术后3d拔除, 鼓励患者多饮水, 顺利自行排尿。补充足够的液体, 以便加快造影剂的排泄。
1.3.6 乳房护理
产妇因大量用药、体质虚弱暂不能进行哺乳时, 做好解释工作, 保持乳房清洁, 定时用吸奶器吸出, 保持泌乳通畅, 防止产后乳腺炎的发生。
1.3.7 健康宣教
出院时护士应该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产褥期的知识宣教,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加强营养纠正贫血, 指导采取避孕措施, 指导母乳喂养, 建议出院后定期复查, 出现腹痛, 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等情况及时就诊。
2 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干预, 3例患者均一次栓塞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 术后5~15min止血, 1~5d内血性恶露逐步减少, 未再次发生异常阴道出血, 平均住院10.5d, 治愈率为100%, 出院后半年内的随访显示3例患者子宫均按期复旧, 恢复正常排卵与月经。
3 讨论
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情绪不良的产妇进行心理干预效果尤为明显[4]。因此, 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应进行连续的护理干预, 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为争取挽救患者生命的时间, 护士要熟知手术过程, 具有优良的病情观察与配合抢救能力, 医院还应在产科病房准备介入治疗设备, 以减少抢救反应时间, 减少患者出血量, 提高治愈率。总而言之, 对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和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保证手术安全,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5]。
参考文献
[1]陈春林.产后出血动脉栓塞临床疗效和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2) :104-106.
[2]司少臣.急诊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 :284-285.
[3]陈春林, 刘萍.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应用的优势及可能的缺憾[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8) :594-596.
[4]仲秀梅.介入治疗产后急性大出血1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1 (24) :17-17.
【介入治疗的监测】推荐阅读: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10-07
急性肾出血的介入治疗07-26
老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06-28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08-08
急诊介入治疗06-14
导管介入治疗07-12
综合介入治疗08-16
介入灌注治疗09-28
肺癌介入治疗10-30
早期冠脉介入治疗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