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2024-10-07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精选9篇)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1

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肺瘤之一, 临床发现的病例大部分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副反应小、疗程短的有效治疗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近3年来对36例肺癌病人进行介入治疗, 经精心护理, 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肺癌住院病人, 其中男31例, 女5例;年龄52岁~73岁;均经B超、CT、MRI、临床表现等确诊。常用的化疗药物为环磷酰胺、顺铂、阿霉素, 常用的栓塞剂为超乳化碘油与吸收性明胶海绵。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治疗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主动与病人谈心, 说明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效果、安全性及成功的病例, 介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消除其恐惧心理, 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2.2 术前检查

术前进行必要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

2.3 术前准备

术前1 d行普鲁卡因、碘及青霉素过敏试验, 准确记录试验结果。行双侧腹股沟处备皮, 备皮时仔细认真, 防止损伤皮肤。

2.4 术前饮食

术前1 d或2 d进易消化流质饮食, 以防术后便秘, 用力排便导致穿刺处出血。术前6 h禁食, 避免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引起误吸。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

虽然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技术较为安全, 但毕竟是一种创伤, 可对局部血管造成损伤。所以, 股动脉穿刺处的局部出血是较严重的并发症, 多与手术后加压止血不当、病人肢体过早活动、凝血功能较差等因素有关。术前向病人宣教, 训练床上排尿。术后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止血15 min~20 min, 并行绷带加压包扎后以1.0 kg盐袋压迫止血6 h, 术后卧床休息24 h, 穿刺部位下肢制动12 h禁止屈曲。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3.2 动脉栓塞

操作时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护士应密切观察下肢血运, 每隔15 min~20 min双手同时触摸双侧足背动脉, 观察搏动情况。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 询问病人有无下肢麻木、疼痛。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肢体凉、有麻木感可能是加压包扎过紧, 张力过大, 可松动加压包扎。如出现肢体剧烈疼痛, 皮肤苍白或发绀可能是肢体动脉栓塞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溶栓治疗[1]。

3.3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原因认为是由于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有吻合, 高浓度的造影剂或药物损伤脊髓或者脊髓动脉阻塞, 造成脊髓缺血。表现为术后数小时开始出现横断性脊髓损伤症状。损伤平面以下躯体感觉、运动功能降低或缺失以及尿潴留等[2]。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抗癌药物充分稀释后缓慢注入,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下肢感觉异常、尿潴留等症状。备好血管扩张剂丹红、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药物。

3.4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为化疗后常见症状, 向病人解释清楚, 使其放松。化疗前30 min遵医嘱静脉注射盐酸阿扎司琼针10 mg, 术后4 h进清淡饮食, 少食多餐, 24 h内禁食油腻食物。呕吐严重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 以免误吸, 引起呛咳或窒息, 还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并记录, 及时清除病人的呕吐物, 并予漱口, 减少不良刺激, 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

3.5 发热

大多数病人出现发热的原因是由于化疗药物或栓塞剂等注入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坏死, 机体吸收坏死组织所致[3]。多在38 ℃左右, 为术后吸收热, 对高热病人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药。嘱其多衣物, 保持口腔清洁, 退烧出汗时应及时为病人擦干汗液, 为病人更换衣物,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受凉[4]。

3.6 疼痛

疼痛多为栓塞后综合征, 术后1 d~3 d出现, 表现为栓塞部位胀痛。当病人出现疼痛时, 嘱病人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 采用移情、音乐、松弛、暗示方法减轻疼痛, 剧烈疼痛时, 遵医嘱肌肉注射盐酸丁丙诺啡或哌替啶。

3.7 肾脏毒性反应

造影剂和化疗药对肾脏有一定损伤, 药物浓度过大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 必须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 减轻肾脏毒性反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严格遵医嘱静脉输注, 以稀释尿液, 加速药物从肾脏排泄。必要时遵医嘱给利尿剂, 注意观察尿量及性质的变化, 并准确记录。

3.8 术后感染

由于抗肿瘤药物对骨髓的抑制, 病人常有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 多数抗肿瘤药物对机体免疫机能有影响, 术后易发生感染。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1次, 病房细菌数小于500 cfu/m3。一切治疗护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做好口腔护理, 限制陪床探视人员, 防止交叉感染。

3.9 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饮食、少量多餐, 并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油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5]。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康复。

4 小结

为做好肺癌介入病人的护理, 首先要了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做好预见性护理, 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延长其生存期。

关键词: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秀敏.人性化护理在输液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9) :75.

[2]单鸿, 罗鹏飞, 李彦豪.临床介入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77-85.

[3]吴沛宏, 黄金华, 罗鸣飞, 等.肿瘤介入诊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4.

[4]黄爱梅, 罗莎莎.肺癌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9A) :1701-1704.

[5]邢丽群.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47-448.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2

⑴设定合理的DSA室温度和相对湿度。DSA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C,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低于50%应纠正,以免影响手术患者的散热和静电蓄积。

⑵检查各种医疗仪器的放置情况,充足的电源插座板,麻醉机、除颤仪有单独的插座板,避免仪器、电缆、导线扭曲、打结或重物挤压而发生漏电事故。

⑶逐一检查仪器的良好绝缘和可靠接地情况,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同时使用的仪器,如监护仪、除颤仪等。2 全麻护理配合 A麻醉诱导期护理配合

⑴患者制动:DSA护士应在全麻诱导期完成对患者四肢的固定,做到完全制动。

⑵协助插管:为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护士可根据要求调解手术床的高度,在插管困难的情况下,护士要积极充当插管者的助手,做好仪器的传递,吸引的准备等工作。

⑶摆放体位:插管完成后,按照手术的要求和患者目前的体位、监护物摆放位置

⑷电极板位置等情况,快速设计出合理易行的翻身方案,指挥室内所有人员协调将患者放置到位。还要在患者身体易受压的部位放置软

垫,以免发生压疮。

⑸协助抢救:在诱导插管期发生心血管意外或其他意外情况的概率相对较高,发生上述情况时,护士应立即参与抢救,如准备抢救药物、开放更多的静脉通道、准备除颤仪、寻求其他医务人员的帮助等。B全麻维持期的护理配合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迅速寻找原因。C全麻苏醒期的护理配合

⑴患者制动: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的情况较多,护士要事先做好制动工作,以免患者坠落,并在患者拔管后,主动与其交流,判断其神智情况,对于完全清醒的患者只需告知其不能翻身,而对于尚未清醒的患者,要围起搬运床护栏,继续观察,寸步不离。

⑵检查各类导管的放置情况,对于位置不当、引流不畅等情况应立即通知麻醉或手术医师,予以即刻处理。

⑶检查出血情况:检查引流瓶、血管穿刺部位有无新鲜出血,是否呈持续性,督促医师及时处理。

⑷及时发现呼吸道梗阻严密观察患者氧饱和度和呼吸幅度,及时提醒麻醉医师各种呼吸抑制的发生,并及时处理。⑸协助抢救

效果评价:技术操作熟练,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无坠床、呼吸道梗阻、皮肤压疮等并发症。

介入治疗术前护理常规 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患者入院,做好心理护理,介绍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注意点及介入治疗的相对安全性和技术可行性。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3 疼痛护理 需要行介入治疗的晚期肿瘤、血栓形成、急性出血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做好疼痛的评估,做好相应护理。4 术前常规准备

⑴术前协助做好各项常规检查。⑵术前根据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

⑶皮肤准备:术前1天沐浴,根据穿刺部位做好相应的皮肤准备。注意足背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于术中及术后对照。⑷胃肠道准备;术前1天予易消化饮食,术前4小时禁饮食;如果采用全麻,需要从术前1天晚8点开始禁食、禁水。

⑸术前训练床上排便,以免术后卧床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造成尿潴留。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情况留置尿管,以保证手术顺利安全进行。⑹术前一般准备;检测生命体征;测量身高、体重,以备术中计算用药剂量;根据医嘱给药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术前30分钟根据医嘱应用镇静药;进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去除佩戴的饰物,活动义齿,更换清洁病员服装。

⑺术前物品准备:备好术中可能使用的器械、材料及药品,并检查监护及抢救设备。

效果评价:患者情绪稳定,营养改善,术前各项检查完善,物品准备充分。

介入治疗术中护理常规 患者的体位 协助患者平卧于介入手术台上,双手自然放置于床边,用支架承托手臂,告知患者术中制动的重要性,避免导管脱出和影响图像监视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对术中躁动不能配合者给予约束或全麻,术中还应根据介入手术的要求指导患者更换体位或姿势,不论哪种姿势都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准确传递术中所需物品和药品 使用前再次检查物品材料的名称、型号、性能和有效期,确保完好无损,术中所用药物必须再复述一篇药名、剂量、用法,正确无误后方可应用,并将安瓶保留再次核对。3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⑴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神智的变化,最好使用监护仪。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警惕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立即对症处理。

⑵低氧血症的观察与护理:对全麻者、小儿、有肺部疾患者,术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舌后坠及分泌物、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而影响肺通气量。给予面罩吸氧,加强血氧饱和度的监测,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

⑶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与护理:术中由于导管、导丝的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等,易发生血管痉挛,处于高凝状态及未达到肝素化的患者易

发生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因此,术中应定时触摸患者的足背动脉博动是否良好,观察穿刺测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⑷对比剂过敏反应与护理:尽管目前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应用较广泛,但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对比剂过敏仍是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在注入及患者本身存在过敏的高危因素时易发生。发现患者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头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惊厥、休克和昏迷时,应考虑发生过敏反应。重度过敏反应可危及患者的生命,要引起高度重视。

⑸呕吐的观察及护理:肿瘤患者行动脉栓塞化疗术时,由于短时间内注入大剂量的化疗药可致恶心、呕吐。护士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尤其是年老、体弱、全麻、小儿等患者,咳嗽反射差,一旦发生呕吐要及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必要时使用吸痰器帮助吸出呕吐物,预防窒息的发生。给予精神安慰及支持。术前30分钟使用止吐药预防。

⑹疼痛的观察及护理:术中当栓塞剂和(或)化疗药到达靶血管时,刺激血管内膜,引起血管强烈收缩,随着靶血管逐渐被栓塞,引起血管供应区缺血,出现组织缺血性疼痛。对轻微疼痛者可给予安慰、鼓励,估计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可在术前或术中按医嘱注射止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⑺皮肤护理:大血管和神经介入治疗通常需要4-5小时,期间处于全麻状态,皮肤易压红或发生压疮。术前应用软垫,术后仔细检查皮肤

情况,与病房护士做好床边交接班。4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效果评价:技术操作熟练,无菌观念强,无术中并发症或及时得到处理,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常规 术后交接班 由DSA室护士将患者护送至病房,如为全麻患者,术后待患者苏醒,生命体征平稳后由麻醉师及护士共同将患者送回,同时做好书面的交接班工作。体位与休息 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全身状况及麻醉方式,选择利于患者康复及舒适的体位。全麻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全麻清醒后及局麻者可取仰卧位,抬高头部,动脉穿刺者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12小时,静脉穿刺者下肢伸直并制动6-8小时,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肢体制动解除后可左右转动或取健侧卧位。因患者处于强迫体位时间过长,将产生精神高度紧张,导致较严重的不适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应指导患者翻身。12小时后床上活动,24小时后下床活动,所有介入治疗者均应该尽量避免做下蹲及增加腹压的动作。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介入治疗结束后,应压迫穿刺点15-20分钟后加压包扎,用0.5-1㎏沙袋压迫穿刺部位,动脉穿刺者压迫6小时,静脉穿刺者2-4小时,注意沙袋不能移位。避免剧烈咳嗽、打喷

嚏和用力拍便,以免腹压骤增导致穿刺点出血。密切观察,如有渗血需更换敷料,防止感染。观察穿刺侧下肢血循环情况 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皮肤色泽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观察足背动脉30-60s/次,双足同时触摸,以便对照。若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进行相应处理。5 生命体征的观察 介入治疗结束后将患者送回病房,部分患者进入ICU进行监护,根据患者病情及介入治疗术的不同,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肾脏对比剂、化疗药物及毒素的排泄。对高热患者做好相应护理,对颅内进入治疗的患者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对行溶栓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警惕内出血的发生。

效果评价:床头交接清楚,无护理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

单病种介入术护理操作规程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护理操作规程 患者入室:心理护理,协助患者平卧位,臀部垫高,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接心电监护仪,观察并通知医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台上冲洗用的肝素化生理盐水。消毒铺单及术前准备 准备消毒液,协助铺单,准备加压输注装置,排气,协助准备射线防护板,准备局麻要,准备动脉穿刺鞘、造影导管、导丝。局麻及穿刺

根据需要协助调整患者体位。全身肝素化 按体重给予肝素,首次剂量按每小时每公斤体重2/3㎎,以后减半量每隔1小时给药。脑血管造影 保证加压输注装置输注正常,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时递送导管导丝、对比剂等。发现动脉瘤,决定行栓塞治疗 烧水,准备氧气,输液泵。7 全麻 麻醉诱导完成后协助导尿,保证手术区无菌。动脉瘤栓塞

保证水沸腾并有稳定蒸汽,递送微导管、微导丝、栓塞材料,协助微导管塑形。保证术中液体输注正常。复查造影 准备鱼精蛋白,必要时中和肝素(1㎎肝素:1㎎鱼精蛋白)全麻苏醒期护理,防止患者因过分躁动而坠床,及时吸出呼吸道痰液。拔鞘

加压包扎,护送患者回病房。

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护理操作规程 患者入室:心理护理,协助患者平卧位,臀部垫高,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接心电监护仪,观察并通知医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台上冲洗用的肝素化生理盐水。消毒铺单及术前准备 准备消毒液,协助铺单,准备加压输注装置,排气,协助准备射线防护板,准备局麻药,准备动脉穿刺鞘、造影导

管、导丝。局麻及穿刺

根据需要协助调整患者体位。全身肝素化 按体重给予肝素,首次剂量按每小时每公斤体重2/3㎎,以后减半量每隔1小时给药。脑血管造影 保证加压输注装置输注正常,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时递送导管导丝、对比剂等。决定行支架置入治疗 准备氧气、吸痰器、输液泵、导尿包。7 必要时全麻

诱导完成后协助导尿,注意保证手术区无菌。8 支架置入前准备 根据需要递送要更换的导引导管、血管保护装置、微导丝、球囊以及血管内支架等材料;按时给予肝素,保证加压输液装置输注正常;及时添加对比剂。血管内球囊扩张 扩张前肌肉注射阿托品,备好除颤仪、多巴胺。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及时通知术者。血管内支架置入 递送血管内支架材料,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回收保护伞 递送回收装置。患者苏醒 准备吸痰器,防止患者过分躁动坠床。13 拔鞘 准备绷带、沙袋。

肝癌介入治疗护理操作规程 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认真检查导管、导丝,防止术中出现断裂脱落、漏液等。配合医师穿手术衣,套无菌机器套,配合皮肤消毒,配合铺手术单,抽取麻醉药,协助医师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导丝。将导管、三通放于大方盆内,配置肝素盐水,并分别倒入2个不锈钢碗内,配合医师将配置好的肝素盐水注射液经三通管注入导管内,将对比剂倒入小药杯内。抽取止吐药、稀释各种化疗药,导管插入病变部位供血动脉后,配合医师将化疗药缓慢注入。行栓塞治疗时用碘化油与1或2种化疗药混合,制成混悬液或乳剂,或将明胶海绵剪成条或颗粒。术中注射对比剂时,应排尽空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非那根等药物以及吸入氧气。拔管后用手压迫穿刺点止血15-20分钟,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用无菌纱布加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操作规程 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递送消毒液纱布,协助铺单,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2 递送血管钳用于定位。3 递送麻醉药利多卡因。将对比剂倒入小药杯内。穿刺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疼痛,及时解释,必要时根据医嘱进行处理。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术者。6 穿刺成功后,根据放置外或内引流管,递送相应引流管。7 胆道内支架置入前,递送合适尺寸的胆道支架。胆道支架置入后,递送明胶海绵封堵穿刺道,协助固定引流管并连接引流袋,用无菌胶贴覆盖伤口。

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篇3

1一般资料

我院肿瘤科2009年3月-2010年9月共开展肺癌介入术88例, 通过对该手术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能更好地对该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

2观察及护理

2.1 穿刺口局部渗血

虽然股动脉穿刺技术较为安全, 但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方法, 可对局部血管特别是动脉造成损伤。护理: (1) 术前向患者宣教, 训练床上排尿, 以免因下床活动引起出血。 (2) 术后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1cm处止血20min, 24h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 (3) 加压包扎, 并以1.0kg沙袋压迫止血6h。 (4) 术后必须卧床24h, 术侧肢体制动, 向患者解释下肢伸直的重要性。

2.2 脊髓损伤

介入术中由于高浓度的造影剂或抗癌药进入脊髓动脉, 易造成脊髓细胞损伤或脊髓血供被阻断, 从而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因此, 术后应密切观察有无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腰背痛、尿潴留等早期脊髓损伤的表现, 及时发现症状, 积极处理。护理: (1) 抗癌药物充分稀释后缓慢注入。 (2) 嘱患者15~30min主动运动健侧下肢或针刺皮肤上下平面观察有无感觉异常。 (3) 观察患者有无尿潴留。 (4) 备好血管扩张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药物。

2.3 术后感染及发热

由于抗肿瘤药物对骨髓的抑制, 患者常有白细胞下降, 血小板减少, 且多数抗肿瘤药物对机体免疫机能有影响, 化疗后易发生感染。护理: (1) 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 做空气细菌培养, 保持细菌数<500/m3。 (2) 一切治疗护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加强无菌观念。 (3) 做好口腔护理, 饭后漱口,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毒素排泄。 (4) 限制陪床探视人员。发热是由于癌细胞坏死后的吸收热, 一般体温波动在37.5~39.5℃, 持续约1周。体温≤39℃者不必处理, >39℃可行物理或药物降温。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促进康复。

2.4 消化道反应及压疮

消化道症状主要是由化疗药物所致, 应向患者解释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反应。护理:恶心呕吐严重时, 可给予胃复安10mg肌内注射或恩丹西酮8mg静脉注射。呕吐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以免误吸引起呛咳或窒息, 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 并记录, 同时安慰患者使其放松。由于术后平卧24h, 受压部位毛细血管微循环受阻, 产生局部缺血, 若持续时间较长易发生压力性溃疡。护理:将手平伸于受压部位, 用手掌环形按摩皮肤1~2h/次, 保持床单平整无皱折, 睡海绵床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及时擦拭汗液。

2.5 疼痛

多为栓塞后综合征, 术后1~3d出现, 表现为栓塞部位胀痛。护理:当患者出现疼痛时, 嘱其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 采用移情、音乐、松弛、暗示方法减轻疼痛;剧烈疼痛时, 遵医嘱肌内注射盐酸丁丙诺啡或哌替啶。

2.6 咯血

动脉灌注治疗后呼吸症状可明显缓解, 但少数肺癌患者可因介入术后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至瘤体血管破裂引起咯血症状。轻度表现为痰中带血、血丝, 重度表现为咳大量鲜血痰, 血凝块。护理:镇静, 预防和及时抢救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休克发生。保证休息, 做好心理护理。

为做好介入治疗的护理, 首先要了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预防性护理,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红伟, 孙兆实, 熊秀真.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1) :56.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4

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生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

1.疾病病因

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子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但临床均少见。

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存在特别薄弱的区域,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膨胀,形成像小气球样的血管瘤。局部的血流压力越大,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越高。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造影中的动脉瘤图像。

右图是血管

以下原因可能导致动脉瘤: ? ·高血压或脑内动脉硬化 ? ·脑血栓形成

? ·某些类型的感染(也叫做细菌性动脉瘤)? ·头部的创伤 ? ·遗传 ? ·吸毒如可卡因 2.脑动脉瘤病理生理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直栓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

依动脉瘤位置将其分为: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中动脉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动脉瘤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3.体征和症状 早期症兆?

头痛与常见头痛有何区别?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约有半数的病人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剧烈的头痛,犹如头被棒子重击一般;其次是因动脉瘤增大压迫邻近神经组织而引起症状如眼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痉挛而出現缺血症状如头晕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状出現时,应找神经外科医师诊治,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減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是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头部犹如晴天劈裂样的剧烈疼痛,而不是一点一点慢慢的头痛;这种头痛可向颈肩、腰背和下肢延伸,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短暂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渐加深,严重时病人可因发生脑疝而丧命。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病人可能以突发剧烈的头痛为唯一的发病症状,因此对此情况必须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4.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表现: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病人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约1/3的病人,动脉瘤破裂后因未及时诊治而死亡。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经视神经鞘侵入玻璃体引起视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一62%,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只在脑血管造影上显示。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2.局灶症状 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其他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病人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病人可有视力视野障碍。动脉瘤出血后,病情轻重不一。为便于判断病情,选择造影和手术时机,评价疗效。国际常采用Hunt五级分类法:

一级 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二级 头痛较重,颈强直,除动跟神经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三级 轻度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和轻度脑症状。四级 半昏述、偏瘫,早期去脑强直和植物神经障碍。五级 深昏迷、去脑强直,濒危状态。

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如何区别?是不是一回事?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长期血压高,脑部已经硬化的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瘤体可能破裂而引起脑出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也是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但它又与一般的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有很大的不同:

(1)这些微动脉瘤多发生在小动脉的分叉处,这些微动脉瘤非常小,的检查手段是无法发现的;而一般的脑动脉瘤主要发生在管径较大的脑动脉分叉处,通过脑血管造影基本都能发现。

(2)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常见于基底节区,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出血即脑血肿。而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一般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出血不像脑血肿那样是形成一个血块,而是散布在脑表面有一层脑膜即蛛网膜的下面,虽部分病人也伴有脑血肿,但脑血肿的部位一般位于额或颞叶的表面。

(3)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都有高血压的病史,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的人为主。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较多时候也会合并高血压,但也有一部分病人没有高血压,且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动脉瘤最常见的危险是破裂出血后血液进入脑周围的腔隙(蛛网膜下腔)中,也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 ·突然发生剧烈的头痛,通常是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感觉就像要爆炸或钳子紧紧夹在头上一样。

·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头晕甚至失去知觉 ? ·出现复视或对光亮非常敏感 ? ·有时候会有颈部疼痛 ? ·可能会出现嗜睡和难以苏醒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最好立即寻求医疗帮助。5.脑动脉瘤诊断

如果怀疑有动脉瘤或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你应该立即住院,通常会接受以下检查。

? ·CT扫描:一种特殊的X线检查,可以看到流入脑组织的血液。? ·腰椎穿刺:对于CT扫描正常者,建议进行腰椎穿刺。首先用麻醉药注射在腰椎部位,然后用一根细针刺入椎管中,抽取其中的脑脊液进行化验。这一过程通常在床边

进行,需要15分钟,穿刺接受后应该去枕平卧4~6小时,以防止发生头痛。

? ·血管造影:是对动脉瘤诊断的一个重要的检查。在一间特殊的X线室内进行,需要大约

1小时的时间。是通过特殊的导管将造影剂注射到脑血管中去,然后在X线下可以看

到造影剂在脑内随着血液循环的过程,从而显示脑血管的形状,也能够看到是否有 动脉瘤或脑出血存在。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必须的检查方法,对判明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十分重要。DSA更为清晰。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可避免遗漏多发动脉瘤。病情在三级以下,脑血管造影应及早进行,三级和三级以上病人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造影检查。

·磁共振成像MR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DSA:是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诊断未破裂的动脉瘤。

首先进行CT检查判断脑部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确认脑部有出血情形,应争取在许可范围内尽早进行CTA、MRA或DSA检查,其中DSA检查是必须的,因为DSA检查目前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是最确切的诊断方法。

6.治疗

在医院中,病人可能会被送到重症监护室(ICU)中。在那里,有经过特殊培训的护士会经常性的检查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也可能每个小时都会叫醒病人,检查瞳孔和肌肉的力量,还会问问题来判断意识是否清楚。在开始时不能吃东西,当然,会通过静脉输液来输注大量的液体补充身体的需要。通常还会服用止痛药、镇静剂和软化大便的药物。充分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病人可能会处于一间非常暗的房间内,尽可能的保持安静和舒适。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可能在发病后的最初几天内进行,也可能被推迟直到病人的病情稳定下来,能够承受比较大的手术时才进行。外科医生会和病人以及家属讨论有关手术的详细情况。对于有的病人,可以利用特殊的导管穿过血管到达动脉瘤的部位,放入一个小的金属螺圈来进行治疗动脉瘤。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动脉瘤的位置、是否存在出血、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总体身体状况决定了手术时间、手术风险、恢复时间和预后。

由于变薄膨出的脑动脉管壁极易破裂出血,严重威胁生命,因此人们把脑动脉瘤形容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8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为15%~20%。如果第一次出血后病人没有死亡,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发生第二次出血,这时的死亡率就高达80%。因此,脑动脉瘤治疗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或再次破裂。如果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瘤,即使没有破裂也需要进行治疗。

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只能用于未破裂动脉瘤,主要措施是控制各种能够诱发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戒烟、避免紧张或者通过各种方法来放松,还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动脉瘤的大小和发展的情况。

外科夹闭术

外科夹闭术是1937年Walter Dandy发明的,当时他利用一个银质的V字形金属夹子夹在颈内动脉瘤的颈部而成功的完成了手术。现在的动脉瘤夹通常由钛合金制成,已经出现了数百种大小、形状和型号各异的动脉瘤夹,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夹子。

具体方法是:在相应的部位切除部分颅骨,探查脑和血管的情况,在发现动脉瘤后,小心地将它与周围地脑组织分离开来,然后用动脉瘤夹夹在动脉瘤的颈部,使之与供血动脉隔离。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发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动脉瘤夹的使用,夹闭术逐渐成为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不过,它仍然是一种侵入性的、技术上相对复杂的操作过程。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 GDC是一种由钛合金制成的柔软的金属螺旋线圈。首先在腹股沟部位做一小切口,在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沿着血管一直延伸到脑动脉瘤的部位,通过导管将GDC放入动脉瘤腔内。这时,瘤腔内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和停滞,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动脉瘤腔。

颅内介入治疗方法对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操作水平要求非常高,同时还需要技术娴熟的辅助检查人员(如放射科、麻醉科医生)的配合。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运用介入疗法治疗脑动脉瘤以来,经历了最开始的球囊技术、上世纪80年代的弹簧圈栓塞技术,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操作性和安全性逐步得到增强。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熟。

介入栓塞

微弹簧圈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器械和材料

1.经皮穿刺针:用于经皮股动脉穿刺,有些穿刺针和鞘组在一个包装内。2.鞘组:选择和引导导管直径相适应的鞘组直径。

3.两个Y型阀(Y型阀接头):(1)接在导引导管尾端,“Y”型阀有阀臂用于注射造影剂,或接入来自加压输液袋的肝素液体,需要用三通控制。带阀头一端,可插入治疗用微导管和导丝。(2)接在微导管尾端阀壁接三通,阀头可通过微导丝。

4.脑血管造影导管:取决于医生的经验,选用各种型号脑血管造影导管。

5.引导导管或长鞘:6~8F多用途引导导管或使用长鞘。(1)Guider Softip 引导导管(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2)神经介入引导导管(balt extrusion)(3)Cordis引导导管

6.普通导丝:用于协助造影导管或导丝进入靶动脉,目前多用亲水导丝。

7.加压输液袋:加压输液袋中0.9%盐水500ml加3000U肝素,接入引导导管阀臂,插入输液器排尽输液导管中的空气,将压力袋加压到51.1kPa,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此压力,进行持续输液滴注,以保持引导导管和血管内肝素化。

8.微导管: Boston Scientific Balt

COOK

Extrusion

prowler Cordis Fastracker 18 MAGIC1.2F MF Fastracker 10 MABDPE/TE M F-HC

Spinnaker Elite MAGICSTD

Tracker MAGICMP

Excel-14

Excelsior 1018 MAGIC1.5F

Excelsior SL MA1.5FMP

9.微导丝: Boston Balt

Cordis Scientific Extrusion Transend SOR007 ESSENCE Mizzen SOR009 INSTUNCT SOR014

AGILITY

10.微弹簧栓子 11.抓捕器 12.球囊 13.支撑架 14.血管闭合器 15.溶栓导管

16.GDC直流电解装置

泰尔茂

RF*RA系列系列

RF*RB 17.电热水壶:电热水壶烧开水,微导管头端根据动脉瘤和截瘤动脉的角度利用蒸汽予以塑形,使之能准确达到相应病变动脉。

18.微量注射泵: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应用尼莫地平经微量泵以5ml/h输注,以预防脑血管痉挛,减轻脑缺血

19.监护设备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远期疗效可靠

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远期疗效可靠 脑动脉瘤治疗后再破裂(carat)研究组的研究表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再破裂发生率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stroke2006,37(6):1437]已有研究证实,弹簧圈栓塞治疗1年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低于外科钳夹治疗者。为了明确弹簧圈栓塞疗法的远期疗效,carat研究组进行了一项长期的双向定群研究。

该研究共纳入1010例于1996-1998年间接受治疗的囊状动脉瘤破裂患者。有711例患者接受了外科钳夹治疗,其余299例则接受了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前者随访最长达9.6年,对后者随访最长达8.9年。

对弹簧圈栓塞治疗者904人-年随访结果显示,治疗1年后有1例患者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年发生率0.11%),外科钳夹治疗者2666人-年随访结果则显示未出现再破裂,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11)。弹簧圈栓塞治疗者再治疗率高于钳夹治疗者,但前者再治疗时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也较轻微,其致命或致残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11%,而后者该比率为17%。

研究提示: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治疗后1年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和外科钳夹术治疗一样均较低。与外科钳夹疗法相比,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虽然远期需再治疗者较多,但是并发症较少。考虑到外科钳夹治疗侵入性更大,导致脑组织受损危险也更高,因此,研究者建议弹簧圈栓塞疗法应成为脑动脉瘤破裂的一线治疗。

点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laibornejohnston教授分析:弹簧圈治疗组患者基线年龄偏大,可能会导致其并发症危险升高,但其年龄与外科钳夹治疗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弹簧圈治疗组患者多数动脉瘤较小,似乎远期并发症危险较低,但瘤体大多位于大脑后部动脉,这会使并发症危险升高。因此,该研究没有分组偏倚。将来需要研究弹簧圈栓塞对脑动脉瘤未破裂患者是否有相似的疗效。

手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

夹闭术和栓塞术有一些共同的并发症。动脉瘤破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准确的发生率还不清楚,但估计在2%-3%左右。破裂能够导致大量脑出血、昏迷甚至死亡。不过在外科夹闭术中能够迅速控制出血,因为这时能够直接看到破裂的动脉瘤和供血动脉。

缺血性卒中是另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治疗方式决定了可能发生的卒中的类型和范围。

7.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②警惕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采取控制性降压等措施,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避免诱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脑血管痉挛而引起不可逆功能障碍; ④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防止渗血及皮下血肿。1 临床资料

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0~58岁,平均54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17例有高血压病史。经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例,左眼动脉瘤1例。其中18例血管内栓塞无并发症发生,治愈出院;1例大脑中动脉瘤栓塞后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缺血,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左眼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后左眼视力下降明显,头痛,恶心呕吐,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行止血脱水等保守治疗,后期高压氧康复治疗,2月后治愈出院。随访半年,生活能自理,无肢体偏瘫等症状。

术后护理

2.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观察生命体征,1/30min,并记录,4h后根据病情决定观察时间。测体温,1/4h,48h后按具体情况决定观察时间。注意病人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癫痫发作等神经症状出现。同时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在动脉瘤破裂的初期,血压往往持续在26 kPa以上,这是由于颅内压力明显增高所致,随着病情缓解,血压能恢复到术前水平。血压持续增高或突然增高,则有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可能,故应严密监测血压,同时采取降压措施。本组20例病人中17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后采用硝普钠静滴,维持平均动脉压在10~11 kPa,使用血压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24~72h,及时调整硝普钠输注滴数,防止血压过低或骤然升高。本组1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后11h血压骤升至27/14 kPa,伴头痛,经CT诊断为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2.2 预防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栓塞术后,由于导管和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另外,各种因素引起周身血压急剧升高,也可成为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如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时,周身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及颅底动脉环与颅内固定结构的相对性移动,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短时间内超过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弹性限度,加之动脉瘤内的湍流压力,遂在薄弱点破裂出血,立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瞳孔散大等早期脑疝征象,以尽快采取紧急处置。本组1例左侧眼动脉巨大动脉瘤(直径3cm),用MDS-N栓塞术,瘤腔完全闭塞,患者术后11h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自诉左眼视物模糊,左眼眼前指数,颈抗三指。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压,入CT室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因出血量较少,经脱水、止血等保守治疗,1个月后病情好转,行高压氧治疗,痊愈出院。

2.3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由于导管在脑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手术后12~24h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组1例术后4h出现左侧肢体瘫痪,肌力三级。使用尼莫通注射液经微量泵缓慢静注,持续10d,偏瘫症状明显缓解。其余病人亦用尼莫通预防脑血管痉挛,连续7~10d后改为尼莫通薄膜片口服20mg,3/d,未出现肢体麻木及偏瘫症状。

2.4 穿刺点的观察:本组1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穿刺点为股动脉,2例因血管弯曲度大而行颈动脉穿刺。股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并伸髋静卧2d.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腹部情况(因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颈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8~10h后加压包扎,并去枕平卧2d.本组1例病人出现股动脉穿刺点渗血,用1%硫酸鱼精蛋白1 ml加生理盐水10 ml缓慢静注,以对抗全身肝素化所致的出血,渗血情况明显改善。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武汉 430070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参考文献

[1]马廉亭主编.实用神经外科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77

[2]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54

[3]史玉泉,王忠诚,薛庆澄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9~93

[4]刘承基.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9

脑溢血病人的饮食

病人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

病人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

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

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

可多吃上结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每日食盐在6克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中风病人不利。

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此外,少吃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食。

家有中风病人,一般可选择下述辅助食疗方剂: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5.中风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来源:医生解答疑问

脑溢血病人的饮食二

人们的食物中有些具有降低血压,软化血管等功效,平常多摄入以下食物可以很好地预防脑出血后遗症的发生。

高钾食物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每天进食较多新鲜蔬菜水果的人较只进食少量蔬菜水果的人,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要低,表明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具有防脑出血作用;这是因为高钾食物能调整细胞内钠和钾的比例,减少了体内钠水潴留,降低血容量,从而使血压降低,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富含高钾的食物有菠菜,番茄,青蒜,大葱,土豆及香蕉,柑橘,甜瓜,柚子等。

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食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造成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抑制其氧化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类物质类黄酮与番茄红素能捕捉氧自由基,阻遏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犭杀虫剂,对防止血管狭窄和血凝块堵塞脑血管有积极作用.

日常饮食中富含类黄酮与番茄红素的有洋葱,香菜,胡萝卜,南瓜,草霉,苹果,红葡萄,番茄,西瓜,柿子,甜杏,辣椒等。

多食优质蛋白食物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5

关键词:微导管,介入治疗,肺癌,体会

支气管动脉化疗及栓塞是中晚期肺癌及作为术前局部化疗降低转移发生率和复发率的有效方法[1],常规导管为5F猎人头导管、COBRA导管等等,有时因患者支气管动脉走行迂曲,与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共干及靶血管细小等原因,常规导管均难以进入靶血管。随着插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微导管的出现,上述问题基本解决,使支气管肺癌的介入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笔者对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了3.0F微导管进行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8月-2008年10月间使用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支气管肺癌患者22例,其中男21例,女1例,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检查、胸片、CT、支气管纤维镜及刷片、穿刺活检及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在介入治疗中发现18例与肋间动脉共干,4例与脊髓动脉共干,其中2例为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脊髓动脉一起共干,而且大部分支气管动脉比较细小、迂曲。笔者对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使用3.0F微导管,使用前先引入5.0F的常规导管于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肿瘤大小、部位、供血动脉的走行、靶血管的粗细以及是否与其他动脉共干。根据造影情况将5.0F导管置于合适位置后,再引用3.0F微导管及微导丝,将微导管留于5.0F导管腔内,再用微导丝进行靶血管的超选择,微导丝到达理想的位置后跟进微导管,造影证实微导管在理想的部位,对支气管肺癌进行化疗栓塞。如有2支或2支以上则用微导管分别超选择化疗栓塞:以CDP+ADM为基本化疗方案,加CTX或MMC、5-Fu等等,再用微小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

2 结果

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使用3.0F微导管,其中3例各使用2次,19例使用微导管1次,微导管成功操作25次。19例为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4例与脊髓动脉共干,其中1例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三支共干(脊髓动脉在血管造影中的显示率是有限的,部分细小的脊髓动脉往往难以显示[3])。14例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细小,8例支气管动脉走行迂曲。在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栓塞中,微导管成功地超选择肿瘤靶血管后对肿瘤进行化疗,然后用微小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术后胸片、CT随访,肿瘤均明显缩小,其中18例肿瘤明显缩小,占82%,4例肿瘤稍有缩小或无明显增大,占18%,而且3例胸内淋巴结明显肿大的患者随访发现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22例支气管肺癌患者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出现的全身副作用很少,其中4例与脊髓动脉共干的支气管肺癌患者未出现脊髓损伤症状。因此,当发现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共干时,使用微导管超选择避开脊髓动脉,完全可以避免导致脊髓损伤的并发症。而如何发现在血管中未显示的细小的脊髓动脉支有待进一步研究[4],但本组病例中无1例出现脊髓损伤的症状。见表1。

3 讨论

微导管由聚氨酯制成,与之配套的微导丝粗细为0.021英寸,其头端具有良好的不透X线性,有利于术中判断导丝所处的位置。微导管和微导丝表面覆盖有亲水膜的聚合体,用水将其湿润后导管和导丝十分润滑,经微导管可灌注化疗药物及微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微导管非常柔软,可随血流的冲刷到达细小的血管内,对血管的机械刺激较常规导管小,是细小血管超选择的最佳导管,最常用于神经介入治疗。

对于支气管肺癌患者,由于肿瘤供血动脉较细(支气管肺癌的供血动脉来源于支气管动脉),且支气管动脉常与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共干[5],用常规内径的导管难以超选择进入肿瘤动脉内,若不能超选择肿瘤供血动脉,特别是与脊髓动脉共干的,行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常出现严重的脊髓损伤等并发症[6]。

再者由于支气管动脉直径细(1 mm~2 mm),即使插管顺利导管也不容易固定,甚至在诊断性造影时脱出或引起血管痉挛、闭塞;而且在支气管动脉的开口处灌注化疗药物和明胶海绵颗粒时,高浓度化疗药物刺激下患者产生喉部烧灼、刺激性咳嗽,增加患者的痛苦。非肿瘤血管分流了部分或大部分化疗药物,降低了疗效,容易出现并发症。使用时借助微导丝支撑,可先采用微导丝超选择进入肿瘤靶血管,微导管再跟入的操作方法;也可采用微导管与微导丝同时跟进的操作方法。使用时切忌直接推送和外拉微导管,这易使微导管打折。另外微导管和微导丝细小,易随血流的冲刷摆动,使用时应将常规导管置于合适的位置,使微导管随血流冲刷进入靶血管,而减少进入其他非靶血管的机会。采用微导管,其优点是整个导管系统比较简单,操作容易,微导丝的头端有不透X线的金属标记,有利于定位,其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及微导管形态固定,使用时应根据靶血管情况塑形,因此使用微导管超选择时应结合患者的影像学检查[7]。

总之,微导管在治疗支气管肺癌行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主要用于肿瘤靶血管细小、狭窄、走行迂曲,特别是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的患者。

参考文献

[1]李麟荪.临床介入治疗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306

[2]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并发症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5(3):359~361

[3]高从敬.双重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3(1):184~186

[4]Najarian KE,Morrris CS.Arto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chest[J].Ithorac Lmajing,1998,13(2):93~104

[5]曾巨浪,李彦豪.肺癌支气管动脉的血供类型及对介入方法和疗效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1998,6(10):81~84

[6]Liu SF,Lee TY,Wong SL,et al.Transient cortical blindness,complicachial arteryembolization[J].Respir Med,1998,92(7):983~986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东莞市樟木头医院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确诊。依据1997年肺癌国际分期修正系统确诊的分期Ⅲa期50例、Ⅲb期15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7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2.1±6.2)岁。组织学分型:鳞癌51例,腺癌14例。血尿常规及肝肾生化指标及心肺功能检查均符合介入及化疗标准。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组织学分型比例及临床体征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系统性纵膈淋巴结清扫。观察组(肺动脉介入组):术后1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经右锁骨下静脉路径,植入化疗药盒,将导管头端送至患侧肺的肺动脉处。术后2周起从药盒中输入化疗药,以卡铂(75mg/d)1~3d为主要药物,另外选用足叶乙甙(VP-16,65mg/d)1~3d,丝裂霉素(5mg/d)ld,每4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期间每1周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药盒系统1次。对照组(外周静脉化疗组):术后2周起给予外周静脉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为卡铂(100mg/d)1~3d,足叶乙甙(120mg/d)1~3d,丝裂霉素(9mg/d)ld,每4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病理组织学疗效标准分为:缓解(CR)手术病理组织标本镜下无肿瘤组织可见仅有变性坏死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缓解(PR)组织标本镜下仅见小灶性肿瘤细胞残留,或见大范围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无变化(NC)组织标本镜下可见大范围的肿瘤细胞存在,或伴有小灶性肿瘤细胞变性坏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表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生存情况的比较(表3)

3 讨论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纯行手术治疗疗效不满意,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近年来,对术后辅助化疗持肯定态度[2,3]。但是传统的化疗方法均通过静脉给药,但抗癌药物般并不具备组织特异性,其严重的毒、副作用使得许多患者将承受更多的身心痛苦,甚至难以耐受而不得不终止治疗[4]。本研究通过采用肺动脉介入方法,植入化疗药盒,此药盒导管头易放置,冲洗方便不会造成感染,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本研究通过肺动脉介入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观察期临床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5,6],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与手术的彻底性及淋巴结转移程度有关,肿瘤生长发展过程中微转移灶,存在于原发肿瘤组织的边缘、淋巴结或淋巴管、血循环和骨髓中,是以后转移复发的根源。其发生频度由原发灶依次向外周扩展。本研究通过系统性纵膈淋巴结清扫,参照病理组织学疗效标准进行分析,两组手术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虽行根治术加系统淋巴结清扫,但手术无法达到真正意义的根治。因而术后化疗能最大程度地控制微转移灶的复发和转移。本研究分别通过肺动脉介入化疗和外周静脉化疗对患者进行治疗,两种方法在肿瘤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理论上效果化疗良好。但是化疗过高的药物的药物浓度强烈刺激了局部血管导致痉挛,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外周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症状。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外周白细胞减少现象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机体总体免疫水平较好。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生存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的预后生存率较一般化疗预后高。通过本研究总结肺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药物大多为游离状态释放,能通过肺循环开放血池系统,将药物渗透至病变周围组织和纵隔组织中。减少了对胃肠道、肝脏等系统的不良刺激。(2)使药物浓度于体内分布与病变转移复发的频度呈现高度一致性,药物将以游离状态对原发病变周围组织首先进行杀伤,通过血循环对肿瘤远处组织仍维持一定的浓度,这样除对重点部位重点杀伤外,同时亦达到了全身化疗的效果,对抑制微转移病变的复发和转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由于缩短了药物循环的路径,因而减少了化疗药物的总剂量,从而降低了整体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在相对提高机体整体免疫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预后生存质量。综上所述,肺动脉介入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介入联合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东莞市樟木头医院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1~2年的随访中,生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动脉介入联合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外周静脉化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肺动脉介入,化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参考文献

[1]Fukuoka M,Yano S,Giacone G,et a1.Multi-institutional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gefitinib for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lin Oncol,2003,21(12):2237-2246.

[2]Stamatis G,Eberhard W,P6ttgen C,el a1.Surgery after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04,45(Suppl2):S107-S112.

[3]Machtay M,Lee JH,Stevenson JP,el a1.TWO commonly used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regimens for locally advanced stageⅢ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long-term resul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athologic response[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4,127(1):108-113.

[4]李国庆,单根法,李小波,等.山莨菪碱联合介入及全身化疗方案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65-66.

[5]林浩东.支气管肺癌的介入治疗[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2,37(5):408-409.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 年7 月-2012 年7 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86 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病理证实,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 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其中,男性24 例,女性19 例;年龄57~76 岁,平均(65.92±9.83)岁;非小细胞癌35 例,小细胞癌8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全身化疗。其中,男性23 例,女性20 例;年龄54~77 岁,平均(64.68±9.36)岁;非小细胞癌34 例,小细胞癌9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肿瘤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化疗,非小细胞癌患者采用NP方案:诺维本25 mg/m2,第1、8 天静脉注射,顺铂40 mg静脉注射3 d。小细胞癌患者采用CE方案:卡铂400 mg第1 天静脉注射,第1~5 天足叶乙苷100 mg静脉注射,以28 d为1 个治疗周期。观察组患者在全身化疗基础进行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具体如下:首先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以了解肿瘤生长部位、大小、支气管阻塞程度,术前禁食4 h,采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雾化吸入麻醉。患者入室后连接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采用K300冷冻治疗机进行冷冻,酒精消毒后经支气管镜工作通道将金属探头插入瘤体病灶内,控制开关2 min后发现瘤体发白脱水,随后停止冷冻让其自然融化,3~4 min后完成1 次冷冻融循环。对于较大瘤体可以选择多方位冷冻,若过程中出现出血可以采用APC进行止血。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法国Cis公司生产的放免试剂盒测定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 NSE)、细胞角质素片断抗原(CYFRA21-1)及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

1.3.2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含量及T细胞亚群水平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测定MMP-2 及MMP-9 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水平,包括CD4+、CD8+和CD4+/CD8+。

1.3.3 生存时间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进行长期随访,判断治疗后1 年生存率,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

观察组患者接受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后,血清CEA、NSE、CYFRA21-1 及CA199 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具体见表1。

2.2 血清MMP含量及T细胞亚群水平

观察组患者接受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后,血清MMP-2、MMP-9 及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具体见表2。

2.3 生存时间

观察组患者接受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后,1 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肺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晚期肺癌患者更是错失了最佳手术时机,多采用全身化疗来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全身化疗可以在短期内取得确切治疗效果,但在化疗过程中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一同被消灭,导致各类副作用发生、患者免疫功能下降、骨髓抑制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4]。鉴于单纯全身化疗存在的局限性,加入另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联合治疗有望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的痛苦。经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是中晚期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应用此技术对患者进行合理治疗有望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减轻治疗痛苦[5,6]。

血清肿瘤标志物为肿瘤组织及细胞内由于癌基因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及活性物质,可以有效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CEA为一类糖蛋白,正常人体中血清水平极低,在诊断内胚层恶性肿瘤、肺腺癌中阳性率极高[7]。NSE是一种糖裂解酶,存在于人体神经组织中,是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敏感指标,可以用于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反应,一般患者有效治疗后NSE水平可迅速下降。CYFRA21-1 为一类可溶性酸性多肽,主要分布于上皮肿瘤细胞的胞浆内,当肿瘤细胞死亡时细胞角蛋白大量降解,溶解片段释放入血导致血清CYFRA21-1 水平升高[8]。CA199 主要由唾液糖脂及唾液糖蛋白组成,属于非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在多种上皮类恶性肿瘤血清中可见增高,晚期肺癌患者阳性率高[9]。上述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指标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清CEA、NSE、CYFRA21-1 及CA199 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提示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在治疗晚期肺癌中具有切实疗效,可以显著降低一系列肿瘤相关指标。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属于内切蛋白酶家族,其中,MMP-2 及MMP-9 是其主要亚型。MMP-2 及MMP-9 的激活状态可以降解Ⅳ型胶原、弹性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在肺癌患者中,MMP-2 及MMP-9被大量激活并降解肿瘤细胞基底膜、突破基质屏障后促使肿瘤转移发生[10]。MMP是恶性肿瘤的重要侵袭能力指标之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血清水平会随之改变,故目前较多临床研究将其作用判断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客观指标之一[11]。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清MMP-2、MMP-9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提示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肺癌患者的肿瘤侵袭性。患者的全身免疫功能状态对于疾病的走向及转归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晚期肺癌患者本身免疫功能降低,经全身化疗后免疫系统进一步受到攻击,成为后期肿瘤复发转移的隐患[12,13]。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可以一定程度上优化患者的全身免疫状态,对于患者的自身防御能力提升有益。

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所有的治疗目的均为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时间,上述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 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提示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指标及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提升全身免疫功能及生存时间,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以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接受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对照组(43例)接受单纯全身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含量、T细胞亚群水平及生存时间等差异。结果 1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清CEA、NSE、CYFRA21-1及CA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清MMP-2、MMP-9及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联合全身化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指标及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提升全身免疫功能及生存时间。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NSCLC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30~78岁,平均(53.1±11.4)岁,其中鳞癌28例,腺癌18例,大细胞癌2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中,高分化12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12例;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中,32例出现淋巴转移,16例无淋巴转移。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32~76岁,平均(51.5±10.1)岁,其中鳞癌32例,腺癌15例,大细胞癌1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中,高分化14例,中分化21例,低分化13例;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中,30例出现淋巴转移,18例无淋巴转移。所有患者排除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心肾不全和肝功能障碍的情况,排除对所使用药物过敏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各项疾病的诊断标准,且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认。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NSCLC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放射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局部麻醉,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操作,将Yashiro导管送至患者第4~7胸椎处,于支气管动脉加入造影剂,定位肿瘤血管,之后采取CAP化疗方案(环磷酰胺600 mg/m2,顺铂100 mg/m2,阿霉素60 mg/m2)。药物注射完成后,取出导管,给予止血操作,患者严格制动,卧床休息24 h。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 d以及7 d分别测定血清HIF-1α以及VEGF的含量,并进行比较。测定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于外周肘静脉处抽取静脉血5 mL,静置60 min后于5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后置于EP管中,于-20℃下保存,待测。血清HIF-1α以及VEGF的含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测定,试剂盒购自上海沪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要求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动态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点间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相关性分析

根据Pearson法分析可知,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呈正相关性(r=0.485,P<0.05)。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死率高居各项癌症之首。近些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鉴于其居高不下的病死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4,5,6]。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缺氧环境有助于癌细胞的对药物的耐受性,使其更具侵袭性。癌细胞的扩散迁移与新血管的生成有很大关系,而VEGF作为参与血管新生的重要因子,与肿瘤细胞的扩散关系密切,HIF-1α则在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起到整体调控的作用[7,8]。故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对于NSCLC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显著。

HIF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其是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维持氧稳态的重要物质。HIF-1α是HIF二聚体的活性亚基,其能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对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起到促进作用。其一般在血清中的含量较低,但是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且可检测,主要与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坏死后将HIF-1α释放进入血清有关。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诱导血管的形成,与NSCLC的扩散关系密切[9,10]。VEGF在血清中的含量较高,易于检测,且其在血清中的含量与其在组织内的表达呈正相关的关系,能很好地反映病变组织内的变化,故其作为血清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之间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肺癌方面有着普通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不可比拟的优势。介入治疗具有微创的明显优势,创伤小,无需开刀,而且患者一般只需要给予局部麻醉,将麻醉的副作用降至最低。此外,其还能将药物作用局限在局部病灶部位,减少药物对人体其他器官的损害。鉴于介入治疗的诸多优势,其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NSCLC患者的血清中,HIF-1α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说明其与NSCLC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同时介入治疗后HIF-1α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介入治疗组升高程度小于常规治疗组,且治疗前后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严青,伍钢,戈伟,等.非小细胞肺癌组织HIF-1α和CAIX及VEGF表达临床意义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36-39.

[2]姜昕,周建华,邓征浩,等.非小细胞肺癌中Notch1、HIF-1、VEGF蛋白及Notch1mRNA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3):276-279.

[3]费秀渠,廖捷,牟旭日,等.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抑癌基因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J].临床荟萃,2008,23(15):1077-1079.

[4]张珺,于世英,殷铁军,等.AQP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IF-1α、VEGF表达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1):25-28.

[5]汤忠祝,沈朋.肺癌中HIF-1α、VEGF表达及其与放射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11,20(5):367-371.

[6]左顺庆,王建军,郭家龙,等.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9-61.

[7]蒋晓东,戴鹏,宋大安,等.HIF-1α、VEGF、VEGFR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386-388.

[8]赵靖,刘瑞吉,张向宁,等.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生存素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J].临床荟萃,2012,27(6):514-516.

[9]冉凤明,魏万里,胡红艳,等.STAT3、p-STAT3、HIF-1α、VEGF蛋白表达与肺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570-2572.

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9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症状发现后多已是中晚期, 大多数已失去手术机会[1], 介入治疗是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可延长病人生命。2007年9月—2008年12月, 对3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实施介入治疗, 经精心护理, 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8例肝癌病人中, 男36例, 女2例;年龄13岁~65岁;所有病人经B超、CT、MRI、肿瘤标志物水平、临床表现等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均实施了介入治疗。 采用Seldinger技术, 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导管送入肝总动脉, 造影后根据血供将导管选择性送至肿瘤处, 分别注入化疗药物、碘化油及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常用化疗药物有阿霉素、丝裂霉素、氟尿嘧啶。38例病人均顺利度过介入治疗及药物反应期, 治疗后病人面色萎黄好转、食欲提高、疼痛减轻或消失, 提高了生存质量, 延长了生存期限。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住院后有恐惧和紧张感, 对于不知道自己病情的病人不要告诉病人诊断, 仅告知只要配合治疗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 情绪比较低落, 心理比较复杂, 对治疗失去信心, 对介入疗法缺乏认识, 增加他们的忧虑和恐惧感。此时临床护士应与病人加强沟通, 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病人克服心理压力, 维持情绪稳定, 从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 并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及优点,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消除病人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2,3]。

2.1.2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成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检查。嘱病人术前2 d练习床上大小便, 以适应介入治疗后卧床休息及肢体制动需要。术前1 d做好碘过敏试验及皮肤准备, 术前4 h禁食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介入治疗后, 应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每小时1次, 直至平稳, 并注意观察意识及尿液的量及性质, 做好记录[4]。

2.2.2 一般护理

术后病人采取平卧位, 绝对卧休息24 h, 穿刺部位给予沙袋加压6 h~8 h, 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24 h。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出血等, 包扎敷料是否固定完好。认真监测皮肤颜色、温度, 肢体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与对侧比较, 发现异常, 尽早处理。嘱病人咳嗽、呕吐、大小便时一定要用手按压穿刺点, 以防穿刺点出血。协助病人移动身体, 增加舒适感, 改变体位或活动健侧肢体身体与患侧肢体保持一直线, 可左右平移。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预防压疮, 术后24 h无特殊情况可拆除包扎绷带, 可根据病人情况下床做轻微活动。

2.2.3 疼痛的护理

介入治疗后, 由于各种原因使肿瘤组织缺血、水肿和坏死, 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术后暂时性疼痛, 一般持续3 d~7 d后缓解。当病人出现疼痛时, 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的感受, 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轻度疼痛不需处理, 对于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者, 遵医嘱给予哌替啶或美菲康止痛。

2.2.4 发热护理

大多数病人出现发热的原因是由于化疗药物或栓塞剂等注入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坏死, 机体吸收坏死组织所致[5]。多在38 ℃左右, 为术后吸收热, 对高热病人, 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药。嘱其多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 退烧出汗时应及时为病人擦干汗液, 为病人更换衣裤,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受凉[6]。

2.2.5 胃肠道反应护理

恶心、呕吐为常见的消化道反应, 其原因是由于在介入治疗中部分化疗药物对胃肠黏膜的直接毒性损害, 一般发生于介入治疗后4 h~6 h, 对于恶心、呕吐的病人应及时给予止吐药物治疗, 一旦病人有恶心呕吐症状, 应嘱病人深呼吸, 注意观察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质, 及时清除病人的呕吐物, 并予漱口, 减少不良刺激, 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

2.2.6 饮食护理

认真做好病人及家属的饮食宣教工作, 耐心向他们说明饮食的重要性, 由于化疗药物的作用, 病人常出现食欲缺乏。护理时应配合其饮食习惯, 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饮食, 少量多餐, 并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忌油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7]。

3 讨论

介入治疗是目前作为医学影像领域的一门新兴微创手术, 其特点是损伤小、疗效好。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可以使肝肿瘤局部得到高浓度、大剂量的药物, 较周围静脉给药疗效高、不良反应轻。同时注入栓塞剂, 可使肝癌组织因血流阻断而缺血坏死。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中、晚期的病人, 可延缓肿瘤生长, 明显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8] 。行之有效的护理是帮助病人尽早恢复健康的关键, 护理人员应正确及时地做好护理中的各个环节, 有效预防或减少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叶胜龙.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 (3) :165.

[2]耿秀云.心理干预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10B) :2138-2139.

[3]齐丽雯, 李丽.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0C) :2228-2229.

[4]闫秀娟, 郭淑芳.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舒适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5B) :892.

[5]吴沛宏, 黄金华, 罗鸣飞, 等.肿瘤介入诊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4.

[6]黄爱梅, 罗莎莎.肺癌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9A) :1701-1704.

[7]邢丽群.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47-448.

上一篇:高职院校英语现状下一篇:风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