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设备

2024-10-07

风险设备(精选12篇)

风险设备 篇1

0 绪论

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依赖医疗设备的进步是目前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的安全控制及检测评价是决定医疗质量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几年, 我院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医学工程科领导重视和有力的建设下, 率先在全国地方医院开展了高风险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本文从临床工程技术的角度, 依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 医工科科领导风险管理布局建设实质性成果经验, 以及本人具体工作实践, 以属于高风险设备的除颤器作为案例, 探讨了医院在用高风险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 以期和同道们一起探讨在用高风险医疗设备管理的有效方法。

1 高风险医疗设备风险分析、评估

依据风险管理理论, “ISO14971医用装置风险管理第一部分:风险分析应用”将设备风险分为6个部分:设备属性;物理风险;设备特性;安全性能;致死状态;使用频度。根据风险程度不同制定出一个量化的评分标准, 依据此评分标准可以计算出某一类设备的风险值。例如, 通过此理论方法计算得出除颤器的风险值超过了40分, 属于超高风险设备。设备风险按类型可分为物理风险, 临床风险, 技术风险。物理风险主要指电气安全风险及机械损伤等带来的风险;临床风险主要指错误的操作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设备性能指标下降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合理地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率, 保障设备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2 高风险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1:对一台美敦力LIFEPAK20型号除颤器进行检测, 其充电时间为26 s。

检测标准:依据国标GB 9706.8-1995充电时间的要求:对一完全放电的储能装置充电至最大能量的时间, 在90%额定电源电压条件下, 或在用已释放过15次最大能量放电的已消耗过能量的电池的条件下, 都不应超过15 s。

检测方法:经过培训的临床工程师, 按照检测规程要求, 应用除颤器分析仪对除颤器进行检测。

对充电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置:根据除颤器工作原理结合维修实践经验判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除颤器电池失效, 经更换原厂电池后再次检测充电时间为6 s, 验证判断正确。

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这一案例中涉及到设备的技术风险。对于内部电池失效导致了除颤器充电时间延长, 并且超出了允许范围, 在临床应用中就会存在延误抢救患者时间的风险。避免此类风险的方法是: (1) 对设备定期检测, 及早发现问题, 更换失效部件; (2) 建立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对设备安装、维护历史信息的提取, 结合厂家提供的设备维护要求, 定期更换易耗部件。

案例2:在使用中发现, 除颤器除颤手柄不能控制放电。

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除颤手柄损坏导致了手柄不能控制放电。属于技术风险。对于技术风险我们可以运用定期巡查和定期检测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 但由于风险系统中有不可控因素, 所以说定期巡查和检测并不能将系统中的风险发生概率降为零。更进一步说, 过度的巡查和检测会过高地消耗掉人力和物力资源。我们应依据风险管理理论通过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设备的检测周期, 以达到控制风险与资源消耗间的最好的平衡。为此我们要掌握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应用环境以及历史维修、检测事件, 结合设备的临床功能、有形风险结果、人为干预问题避免概率和生产厂商要求来确定设备的合理检测周期。

案例3:临床科室报修一台飞利浦M4735A HEARTSTART XL型号除颤器, 原因是无法应用同步除颤功能进行除颤治疗。

问题分析:该型号同步除颤操作步骤说明如下:

(1) 转动能量选择旋钮到希望的能量水平。

(2) 按同步通/断下方对应的按钮, 屏幕上显示同步字样。

(3) 按充电下方对应按钮, 等待充电能量达到所选的能量水平。

(4) 按下外部桨形电极上的两个橙色放电按钮不松手, 当系统发现下一个R波时, 自动发送电击。按照说明进行同步除颤功能检测, 一切正常。问题来源于临床医生操作不正确引起的。同步除颤不是像异步除颤那样按一下放电按钮即可, 而是要一直按住放电按钮直到系统发送电击为止。

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这个案例属于临床风险, 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源于操作者对正确使用设备步骤的不熟悉。解决此类风险的方案应该是进行定期的设备临床应用培训, 并对使用高风险设备者进行考核, 合格后方能操作设备用于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应该及时了解问题, 归类风险, 是临床风险的应通报各相关临床科室, 告之正确的使用方法。为此医院应建立临床设备风险上报制度和临床风险通报制度。

案例4:安装验收时发现除颤电极有微小的电击损伤斑痕。

经和厂商确认查明该设备是厂商以前用过的样机, 由于以前使用不当造成电极损伤。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这一案例表明良好的安装验收制度和流程是把好院内风险管理的第一关。另外通过验收检测可以建立高风险设备的入院时状态数据, 为日后设备的检测、维修、管理提供数据基准。安装验收工作应以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这是因为:第一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设备专业知识, 通用检测技能和可培养的专用检测技能;第二可熟悉安装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指标、安全注意事项及维护方法;第三熟悉安装设备的环境等因素为以后维护、检测工作做好准备。

从以上仅4个案例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在用高风险设备风险管理涉及到诸多因素, 诸多环节, 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是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够做好的工作。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和一定实践下, 我们总结了实现在用高风险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初步经验, 以期和同道们共同探讨。

3 在用高风险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建立在院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规范与良性机制。今年卫生部颁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为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了法规上的保障。医院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与风险管理相关的良性机制。例如安装验收制度、维修保养检测制度:包括定期巡查、定期保养、定期检测, 维修后的检测审查制度、设备维护、检测技术信息归档制度、临床风险上报制度、风险的及时通报制度、设备的评估淘汰制度、风险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考核制度及岗位职责等制度。

3.2 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结合医院条件制定适合自身的高风险设备管理方案。对于一定规模的医院而言, 高风险医疗设备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会很多, 如何合理配置资源, 把设备风险降到最低是我们制定高风险设备管理方案的目标。从实际需要、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上看, 我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队伍会逐渐壮大起来, 就现阶段而言, 要完成所有高风险设备有效管理, 任务量很大, 我们应依靠自身条件, 并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地做好高风险设备的管理。比如对于人员数量相对不够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高风险设备再次评分分级,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更高风险的设备得到有效管理, 降低风险发生率。

3.3 依据技术标准、规范, 检测设备应用方法建立检测规程与检测指导书。这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技术保障。技术标准、规范是我们检测设备, 分析风险, 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依据。检测规程与检测指导书是我们开展风险控制活动获得准确数据的保障。

3.4 建立定期的人员技术培训与考核。建立定期的临床操作者和检测、维护人员的相关培训, 以及新设备安装时的培训。对于临床操作者而言, 需要了解设备基本原理、功能、重点在于正确的应用方法,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临床风险的发生;对于设备的检测、维护人员而言, 还需要知道正确的检测和维护方法, 以避免由于检测、维护实践引发的风险。无论是临床操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应有必要的考核。

3.5建立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对设备从安装、验收、使用、检测、维护到退出临床使用进行有效信息采集、录入。为设备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6提供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首先要有与有效管理设备风险相适应的一定数量与专业素质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 要有具备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条件的场地, 要有相应的检测、维修工具和信息管理系统等。

4 总结

在用高风险设备管理涉及到诸多因素, 有效管理还需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很多工作。我们国家在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已经启动, 有理由相信, 科学化的在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国医院积极地开展起来。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有效治疗, 医学工程人员要与时俱进, 紧跟医疗设备发展需要的脚步, 不断学习与实践, 努力做好在用高风险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丹.急救医学装备工程导论.人民军医出版社.

[2]美国福禄克公司著.临床工程指引:医疗仪器设备临床应用分析评估.中国计量出版社.

[3]J.Tobey Clark美国医院的设备管理.检测和质控Univer-sity of Vermont August 2006.

风险设备 篇2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风险管理人员几乎不可能识别出所有的工程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__有时是无可厚非的。A.计划性风险自留 B.非计划性风险自留 C.预防计划

D.非计划性灾难预防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A.承包商应在合同约定的日期或接到中标函后的42天内开工 B.工程师应至少提前7天通知承包商开工日期

C.承包商收到开工通知后的28天内提交施工进度计划

D.承包商提交施工计划28天内,工程师未提出需修改计划的通知,即认可该计划已被工程师认可

3、经注册的设备监理工程师有一定情形的,可由原注册登记机构注销注册,下列各项中,无须注销注册的情形是__。A.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B.受行政处罚的

C.因过错造成设备工程重大经济损失的 D.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

4、工程网络计划“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寻求__。A.资源均衡使用的最短工期安排 B.最短工期条件下资源均衡安排

C.资源有限条件下的资源均衡最短工期安排 D.最低成本时的最短工期安排

5、作为评审标书优劣的方法中,评标价法是以__为准。A.投标价 B.标底价 C.评标价 D.中标价

6、合同签订的过程,是当事人双方相互协商并最后就各方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签约是双方意志统一的表现。合同协议书由__签署后,合同即开始生效。

A.业主和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

B.业主和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正式授权委托的全权代表 C.业主和供应商

D.业主和供应商正式授权委托的全权代表

7、能够留置的财产仅限于__。A.不动产 B.动产 C.专利权 D.财产权

8、风险定性分析的工具不包括__。A.风险概率和影响 B.模拟

C.风险概率/影响等级评定 D.矩阵

9、关于合同履行期限,不正确的是__。A.债务人可随时履行 B.债权人可随时要求履行 C.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D.债务人不可随时履行

10、__的范围,是指保证人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所应承担的保证责任的范围。A.保证担保 B.留置担保 C.抵押担保 D.质押担保

11、监理合同实际履行中,对合同修改的方式不包括__。A.采取正式文件 B.临时性函件 C.信件协议 D.委托单

12、影响设备质量的因素主要有__。A.人、机器、工艺、检测方法、环境

B.设计者、组织者、指挥者、操作者、验收者 C.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 D.人、机器、材料、温度、湿度

13、既可能造成损失也可能创造收益的风险为__。A.纯风险 B.投机风险 C.基本风险 D.特殊风险

14、承包商应向工程师提交一份详细的__。A.进度计划 B.工作总结 C.工作时间表 D.职工人员名单

15、__是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A.监理合同 B.制造合同 C.质量计划 D.设计图纸

16、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适用于__。

A.对技术、性能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招标项目 B.运行期内各种后续费用较高的设备招标项目 C.对交货期、制造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设备招标项目 D.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的设备招标项目

17、__,是指在雇主接受的投标函中称为承包商的当事人及其财产所有权的合法继承人。A.招标方 B.承包商 C.运营商 D.投资方

18、进度调整的方式主要有改变工作间的逻辑关系和__。A.改变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 B.改变关键工作的秩序 C.改变原有工作的管理 D.改变原有工作的时间

19、网络计划的优化不包括__。A.工期优化 B.资源优化

C.资源—成本优化 D.费用优化

20、__,是指人们的社会关系为法律规范调整时,在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A.民事关系 B.法人关系 C.法律关系

D.合同法律关系

21、下图表示的是设备工程中()模式。

A.以专业管理公司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简称管理承包 B.CM C.以设备制造、安装和调试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 D.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

22、在风险对策中,风险自留__。

A.既改变风险的发生概率,又改变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 B.只改变风险的发生概率,不改变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 C.不改变风险的发生概率,只改变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

D.既不改变风险的发生概率,又不改变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

23、设备的__是直接影响设备质量的关键环节。A.形成过程 B.采购过程 C.储运过程 D.决策过程

24、弱矩阵型组织结构保留了项目的__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A.直线型 B.直线职能型 C.功能型 D.职能型

25、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对于重要工序节点、隐蔽工程、关键试验验收点必须设置__。

A.文件见证点 B.停止见证点 C.现场见证点 D.日常巡检点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__并不是一个专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的工作与工程师的工作完全不同,他是一个设备监理任务(临时的、一次性的任务)和设备监理机构(临时机构)的负责人。

A.设备监理工程师 B.总监理工程师 C.项目经理

D.设备监理公司经理

2、在业主设备工程项目的各个过程中,物流运行的基本准则是__。A.准时间 B.准地点 C.准数量

D.准质量和准标准 E.准价格

3、价款或报酬不明确的,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__。A.宣告合同无效

B.按合同履行时的市场价格履行

C.按订立合同时合同签订地的市场价格履行 D.按订立合同时合同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 E.执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4、关于监理履行合同的监督控制说法正确的是__。

A.监理人所选择的监理工作分包单位必须事先得到委托人的认可 B.监理人调换总监理工程师时,必须经委托人同意 C.监理人有义务按期提交月、季、的监理报告

D.委托人可以按规定要求监理人对重大问题提交专项报告

E.合同专用条款或监理人的投标书中,应明确总监理工程师、监理机构派驻现场人员

5、下表是一张()。A.责任分配矩阵 B.人员安排计划表 C.组织结构图 D.辅助说明

6、从组成母体的若干分批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分批,然后再从每一分批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是__。A.系统抽样法 B.二次抽样法 C.分层抽样法

D.单纯随机抽样法

7、建设监理与设备监理需要由建设项目__来统一。A.目标 B.内容 C.计划 D.对象

8、采购设备的种类、数量,具体的技术规格、性能要求要尽量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__通用的标准和规格。A.国内国际 B.国际 C.国内 D.无

9、设备承揽合同中,承揽人的义务有__。

A.承揽人应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力完成主要工作 B.支付报酬

C.按合同约定提供原材料,通知定作人检验材料 D.按约定提供材料

E.妥善保管、合理利用定作人提供的材料、图纸

10、设备监理工程师的执业道德中,“公正”包括__。A.接受对社会的职业责任

B.应公正地提供设备工程监理服务 C.在任何时候,维护执业的尊严 D.不接受可能导致判断不公的报酬

E.把在为项目主服务中可能引起的任何潜在利益冲突,告知业主和所聘用的项目工程师

11、设备监理管理协调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有__。

A.协调落实设备监理工作中拟组织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B.组织召开有关部门间设备监理工作例会,落实例会确定的各项工作 C.根据委托受理甲级、乙级设备监理机构资格申请

D.协商筹建设备监理自律组织,在自律组织成立前组织国内技术和管理专家推进工作

E.对所发证书的单位和人员进行监督、复审,提出有关证书的延续、变更和暂停、吊销的意见

12、下列选项中,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的有__。A.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B.债权人下落不明 C.债权相互抵消 D.债权人免除债务 E.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13、与一般项目信息管理类似,设备工程信息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__等。A.信息收集 B.信息传递 C.信息加工 D.信息整理 E.信息表达

14、新设项目法人项目资本金的来源有__。A.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入股的资金 B.变卖现有资产获得的资金 C.原有股东增资扩股资金 D.银行信贷资金

15、设备工程进度计划包括设备总进度计划和__。A.项目计划

B.各参与单位进度计划 C.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D.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计划

16、质量监理的要素包括__。A.人、技术、材料、方法和环境 B.人、材料、机器、方法和工艺 C.人、材料、机器、技术和环境 D.人、材料、机器、方法和环境

17、在工程网络计划执行中,如果某项非关键工作实际进度拖延时间,超过其总时差,则__。A.工期会变化 B.工期不会变化

C.不会影响其后续工作

D.工期不会变化且不会影响其后续工作

18、首次申请注册设备监理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有__。

A.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证书》 B.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 C.需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证明

D.身体健康,能坚持在设备监理工程师岗位工作 E.所在单位考核合格

19、依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下列不可以抵押的财产是__。A.自留地

B.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 C.某小学的办公楼 D.某中学的小汽车 E.某大学的校医院

20、设备监理是指依法设立的设备监理单位,接受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的委托,按照与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签订的监理合同的约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对设备形成的全过程和/或最终形成的结果,包括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等的__等实施监督和控制。A.活动 B.过程 C.质量 D.进度 E.投资

21、设备委托监理合同中业主的权利包括__。A.监督设备供应商履行供货义务 B.要求监理单位撤换失职的监理人员

C.监理单位未按约定报告监理工作时,可另行委托其他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D.选择设备工程总承包人的决定权 E.总监理工程师提名权

22、设备设计承包商应具备的主要条件有__。A.同类项目设计经验和用户评价 B.杰出的产品推介能力 C.良好的社会信誉

D.相关级别的资质证书 E.专业符合设备的项目要求

23、__是将主要的项目可交付成果划分为较小、更容易管理的不同组成部分。A.范围计划 B.范围定义 C.范围核实

D.范围变更控制

24、依据委托合同,检查受托人的工作情况是委托人的__。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责任

锅炉设备使用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烟草行业;锅炉设备;使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X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69-02

烟草是一种茄科类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目前,世界上的烟草类型大概有六十余种,然而,真正可以用于烟卷和烟丝生产与制造方面的烟草种类少之又少。就目前而言,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烟草是红花烟草,还有小部分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是黄花烟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设备也在不断地提高,与之不断提升的还有人们在精神方面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烟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交易中占有较高的地位,由于烟草的销售数量较高,因此,与烟草的生产制造相关的行业中,针对生产烟草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的升高。在烟草的生产制作过程中,锅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设备设施,基于此,对烟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锅炉设备的使用风险进行分析,对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锅炉的工作效率从而带动烟草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锅炉的介绍

锅炉是一种内部进行能量方面转换的压力型设备设施,一般向锅炉内部注入的能量就有燃料进行燃烧或者其他方面导致产生的化学能、内部的电能以及高温度的热能等多种能量形式,在通入锅炉中进行了多方面的转换,从锅炉中输出的是存在一定热量程度的热能蒸汽、超高温度的水或者是相关的有机物热能量载体。锅炉从表层意义上来看是可以拆分成锅和炉两个部分,锅内部主要盛放水等相关的液体,而炉的内部放置的一般是可燃烧的燃料,锅炉当中产生出来的热水或者水蒸气都可以直接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方面的需求中提供充足的热量能源,还可以将其热量能源转化成为其他方式的能量,例如可以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等。

2 锅炉设备在烟草行业使用中的风险分析

锅炉设备是烟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之一,是维持烟草正常生产制造流程的关键,现对锅炉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作出如下分析:

(1)烘炉时出现的风险:锅炉在安装完毕后、运行前,都要进行烘炉程序,目的是要把炉膛内耐火材料中的水分烘出干透,所以在烘炉时从炉体内向外冒热气、滴水都属正常现象。然而炉体向外流水、炉门烧裂或烧变形、炉膛内耐火材料产生裂纹或脱落等问题时烘炉时常见风险,大多是由于烘炉不当或管道堵塞等引起的。

(2)锅炉管道风险:锅炉管道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锅炉爆管及锅炉前管板漏水,多是由于锅炉用水的水质有问题而造成系统管道有污物引起的。

(3)锅炉引风机故障:锅炉在使用时引风机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刚运行时引风机跳闸、引风机振动、引风机及烟囱带水以及引风机无风。引风机发生跳闸是因炉内的湿度太大,增加了引风机的运行负荷所造成的,当炉体烘干后该现象自然消失。而引风机的振动则是由于引风叶轮粘泥出现不平衡而造成的。引风机及烟囱带水以及引风机无风现象是由于引风量过大、除尘器堵塞、烟道堵塞或是引风叶轮磨损等原因引起的。

(4)蒸汽锅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补水问题:蒸汽锅炉是烟草行业常用锅炉类型,然而在蒸汽锅炉的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补不上水的情况,其主要是由于补水泵工作不正常或是进水分配器堵塞等原因引起的。另外,锅炉的补水异常还有可能是由于水位计灯不亮造成的,灯管或变压器损坏均有可能使水位计灯出现问题。通常,锅炉水位不正常时都会发出报警信号,而水位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包括浮球或电极式等故障,从而使得锅炉水位异常时不报警。

3 相关应对策略

3.1 积极防治管道爆裂泄露

3.1.1 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有计划地对易腐蚀、磨损的设备材料和重点区域进行防腐防磨处理,提高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对于已经出现磨损或者腐蚀的管线设备,要认真检查整治,及时更换受损严重和易产生问题的部件设施;在设备检修或者维护期间,积极全面检查机组设备,不放过细小角落和细微问题。

3.1.2 提高管线设备架设中的焊接工艺和质量要求。在布设管线设备时,选用高质量的氩弧焊,对焊接口进行无损检测,及时处理工艺不符要求等问题。严格要求工程作业质量、提高技术工艺是减少安全问题和维持安全生产的基础。

3.1.3 加强管线设备的泄露监测,改进工作方法。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收集分析蒸汽流量、温度和水量压力等参数指标来判断系统运行情况,其在数据时效性、应对措施的及时性和人员调配等方面与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微小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处理都可能严重损害系统安全运行。因此,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引入应用逐步建立以人员操作为辅助的自动化监控保障系统,形成合理可靠的立体科学安全管理方式。

3.2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

加强员工预防维护的主动工作意识,规范安全规范和职责并且切实履行。严格考核制度,对日常工作注意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以规范合理的考核制度鼓励员工发现解决系统运行的细小问题并给予相应奖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并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锅炉的使用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出相关应对策略,从而使得人们对锅炉在烟草行业中的使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锅炉的使用风险进行探讨,使得烟草的生产和设备的管理等方面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同时还加大了烟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还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资源上出现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对我国烟草行业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再嵩.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J].烟草科技,2010,(6).

[2] 李育蕾.燃油燃气锅炉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9).

[3] 赵慧,王博,邓书辉.燃油燃气锅炉环境效益分析

[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4).

谈设备风险管理(续) 篇4

设备风险管理按照对象归类主要包括机电设备、锅炉与压力容器、燃爆危险设施、环保设备等;按照过程归类主要包括设备的设计选购、安装调试、使用和点检、维修保养、报废、档案管理等。使设备风险管理贯穿到设备的一生, 从设计到报废的整个过程。本文所谈论的设备风险管理重点从设备的正确使用、规范点检、设备检修和维护保养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找出设备的风险点并制定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设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 重点抓好设备曾经发生故障的部位和采取的预防措施、设备反复发生故障的部位 (设备风险点) 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各种特殊操作 (关键点) 的具体步骤和使用工具、发生设备故障时如何联系和处理、如何加强日常的点检和设备维护、各种应急预案等。

(2) 编写了设备风险管理规定并作为公司级制度下发执行。该制度规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 以及违反本规定的考核细则, 如管理不到位或执行力不强扣分;执行情况较好, 无风险点故障发生加分;车间内部检查出的问题, 车间内部进行考核等。同时规定了设备风险点的动态管理, 根据风险管理沟通情况, 对设备风险点进行增加或删减, 但要严格执行增减程序。

(3) 配备设备风险管理培训用相关资料, 主要有设备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设备基础知识、设备专业制度摘抄、应急预案汇编等。

将以上内容按照岗位进行归纳整理汇编成《设备风险管理手册》, 按照各生产作业区进行印刷装订, 作为各作业区设备风险管理的内容和培训资料。《设备风险管理手册》下发到全厂各生产岗位、点检人员、检修人员、管理人员, 并纳入设备点检体系进行管理。

在设备风险管理中, 生产操作人员的标准化操作也是其一。由于误操作造成的设备故障也是生产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误操作可以通过强化“师徒一带一模式”、将培训课堂移到作业现场等有效的方式, 持续不断地形成培训管理的闭环。

4. 设备风险管理的流程

将设备风险管理纳入设备点检管理流程进行管理, 需要全员进行支持, 进行动态管理, 并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通过设备风险管理, 充分发挥作业长基层管理作用。设备风险管理流程重点突出作业区技术管理人员和作业长的管理, 同时将检修人员也纳入设备风险管理中。A公司设备风险管理流程关系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作业长、点检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形成一个风险管理沟通的闭环;作业长、作业区技术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形成一个风险管理沟通的闭环;点检员、岗位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形成一个风险管理沟通的闭环;点检员与设备科形成风险管理沟通的平台。经过不断的管理沟通和闭环管理, 本流程简洁、高效。具体工作如下:

(1) 设备科专业人员每月对作业区设备风险管理进行重点检查, 对设备风险点进行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点检员安排解决。

(2) 专职点检人员每周对所管辖作业区设备风险管理进行重点检查, 每月对设备风险点全面检查至少一次, 指导、监督岗位操作人员的检查和维护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协调并安排解决, 视问题情况提出考核意见;对检修质量进行检查和提出考核 (惩罚、奖励) 建议纳入当月考核。

(3) 检修人员要认真对待设备风险点检修和维护工作, 确保检修质量。

(4) 作业区技术管理人员每周对本区域设备风险管理进行重点检查, 每月对设备风险点全面检查至少一次, 指导、监督岗位操作人员的检查和维护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协调并安排解决;检查、监督作业长的设备管理工作。

(5) 当班作业长每班 (天) 对本作业区设备风险管理进行重点检查, 每周利用检修时间对设备风险点进行重点检查, 指导、监督岗位操作人员的检查和维护情况, 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协调并安排解决。岗位人员解决不了的立即汇报本区域专职点检人员 (晚上汇报生产调度室) 安排解决;对检修质量提出考核 (惩罚、奖励) 建议报专职点检人员。

(6) 岗位操作人员每班 (天) 对本岗位设备风险点进行重点检查, 利用检修时间进行详细检查和日常维护, 利用交接班时间进行重点检查, 并做好记录;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处理, 解决不了的立即汇报当班作业长, 由作业长协调解决。

设备管理工作是全员化管理, 设备风险管理工作与参加生产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厂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结合本专业改变设备正常运行规律时, 都要考虑变化后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控制设备风险的发生。

5. 做好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体会

设备风险管理除纳入设备点检管理流程进行全员化管理外, 还应将设备检修也纳入其中, 强调了设备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形成了高效的闭环管理。除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外, 加强对全员设备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也是重中之重。为了执行好设备风险管理, 需要检查、监督、服务、指导、考核等几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对于如何做好设备风险管理以确保设备的平稳运行, 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及实施设备风险管理以来取得的实际成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岗位操作人员应加强学习《设备风险管理手册》中的内容, 进行标准化操作和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严格执行设备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对操作经验进行随时记录和总结, 作为新职工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2) 各作业区技术人员和作业长应对岗位职工进行持续培训, 不断总结设备风险管理的实际经验, 根据设备存在的缺陷或风险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并纳入《设备风险管理手册》中进行动态管理。

(3) 其他相关专业岗位 (包括点检员) 应加强检查、指导、监督、考核, 形成设备风险管理的闭环。对每月出现的设备故障进行实绩分析, 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通过风险管理的不断沟通, 不断提高设备风险点的管理水平。

(4) 点检人员和检修人员应对曾经由于检修不当造成故障的设备进行重点管理, 在机旁设立“检修提示牌”, 检修提示牌内容包括设备检修重点环节、注意事项等。检修人员在班前会, 对本班组设备检修记录进行学习、总结和交流, 避免同类故障重复发生。点检人员要开展本班组小组活动, 进行调查、分析、钻研等。

三、A公司设备风险管理的成果及启示

1.风险管理成果

A公司经过一年来的设备风险管理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岗位操作人员和点检人员对设备风险点进行重点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通过加强操作管理, 减少了人为误操作带来的设备故障;通过处理故障经验的总结和演练, 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 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时间, 误操作率大大降低, 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益。

从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 A公司实行设备风险管理以来, 主要设备的故障率从2006年的10%下降到4.5%, 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确保了设备的稳定运行;设备的误操作次数也大大减少, 平均误操作次数由每3个月1次, 降为每5个月1次;因为设备的清洁度也大为改观, 设备或平台积灰、油污的现象大大减少;环保设备的停机次数大为减少, 因环保设备停机造成的环保部门罚款大大降低。

除了以上取得的成绩, 由于设备风险管理纳入设备点检体系进行管理, 也直接促进了设备点检工作的提升和深化, A公司的设备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如下:

(1) 设备点检体系内容更丰富。由于设备风险管理纳入设备点检体系, 设备点检的工作更具体、更明确, 实现了重点部位的点检、故障部位的点检, 使得设备的预防性检查和预知检修成为可能。

(2) 设备点检方法更具体。由于找到了故障发生的原因, 并且制定了预防性控制措施, 因此日常检查的方法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3) 充分发挥作业长的作用。伴随着设备点检工作的开展, 作业长在实际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于A公司进行作业长制改革的过程中, 原有的关系没有完全理清, 作业长的责权利没有明确, 使得作业长与原来的工段长角色没有多少区别, 因此A公司作业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设备风险管理将作业长纳入流程并实行严厉的绩效考核, 作业长的作用得到了明显改观。

(4) 将各车间技术管理人员纳入设备风险管理流程。一方面促进了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设备工作原理、结构的热情, 使得人才培养方面更全面、有效;另一方面增强了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 更好的结合实际开展本专业的工作。

(5) 将检修人员纳入设备风险管理。在A公司, 原来的设备点检体系未将检修人员纳入管理, 只是有一个合同约束。通过本次将检修单位纳入考核, 检修人员的责任心也得到了提高, 检修质量得到了保证。通过对设备风险点检修来看, 检修更有针对性, 大大避免了盲目检修和检修后状况下降的现象发生, 不仅确保了设备稳定运行, 也大大降低了检修成本。

(6) 通过开展设备风险管理工作, 设备的拆改迁制度执行力更强。充分调度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有力地确保了设备改变后的安全运行。改变了以往设备拆改迁的不严肃性, 杜绝了设备拆改迁后设备频繁出现故障的现象。

2.风险管理实践的启示

A公司设备风险管理的实践对其他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呢?对开展相应的工作, 又有哪些启示?归纳起来有如下4个初步认识:

(1) 设备风险管理需要人才支撑, 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随着企业的竞争, 一批企业将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不同方式不断壮大自己, 在扩张的过程中, 人才将面临着短缺或紧张。如何培养后备人才、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将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 需要一个健全的培养平台和激励机制做支撑。21世纪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也将是人才的竞争。

(2) 加强点检人员、检修人员一专多能的培训。未来的设备将向大型化、自动化、精密化方向发展, 设备如果发生故障, 需要各专业人才互相配合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一大批既懂得机电知识, 又懂得自动化知识的复合性维修工人。检修人员的技能由单一专家型向一专多能方向转变,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设备维护的需要。在将来, 点检人员和维修人员在人数上将超过岗位操作人员, 并不会失业或下岗, 成为常青技能人才。

(3) 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是贯穿设备一生的管理。设备不一定到老化时才考虑到设备风险管理, 就象人到了老年才想到健康重要性一样, 应该从设备的设计、投产到报废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设备风险管理, 进行不断实践、总结、实绩分析。

(4) 加强全员设备管理的力度。从一线岗位操作人员、设备检修与管理人员, 直到公司经理, 都要重视和参加到设备风险管理过程中。每个人都与设备风险管理息息相关, 做出的每项规定和决策或许都影响着设备风险管理的成效。因此, 设备风险管理是全员化管理, 不仅仅是设备专业人员的管理。

风险设备 篇5

nancy发短消息加为好友nancy当前离线最后登录2010-11-30 注册时间2010-10-5 阅读权限200 积分1282 精华42 帖子1071.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0: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摘要

冶金专用设备行业主要是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工业提供的金属冶炼、轧制、铸造等生产专用设备行业。

按照所生产产品用途的不同,该行业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一些子行业。冶金专用设备子行业分类

行业及代码子行业行业主要产品

3615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炼铁设备制造炼铁用转炉、铸模、铁水包等 炼钢设备制造炼钢用转炉、铸模等

金属轧制机械制造金属管轧机、金属冷轧机、金属热轧机及联合连轧机、开坯机、薄板轧机等

冶金普通铸造设备制造浇铸机、钢坯连铸机、电磁搅拌设备、造型设备、制芯设备、砂处理设备、熔炼设备、落砂及输送设备、树脂砂机、清理设备等 轧辊、金属专用设备零件制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行业地位稳定

2009年1-11月,冶金专用设备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266.09亿元,同比增长23.60%。冶金专用设备工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也处在逐年上升的区间,2009年1-11月,占比达到0.26%。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强了对国产冶金设备自主创新的力度,我国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冶金专用设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二、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从图示看,经济增速呈现明显的“V型”,在国家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下,2009年我国经济实现V型反弹。

三、行业规模从高增长到稳步发展

中国的钢铁产业规模在2000年产量突破1.2亿吨的情况下,钢产量连续跨越2、3、4、5亿吨的台阶。在2001—2008 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 17.8%提高到36.4%。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冶金专用设备市场,冶金专用设备需求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

从近几年冶金专用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行业仍然处于稳步发展的时期,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行业内从业人员数量上涨,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2009年1-11月,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306.53亿元,同比增长14.92%,全行业实现利润50.19亿元,同比增长1.0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5-2009年冶金专用设备行业资产及负债变化趋势

四、产量不断增加

2005-2009年,冶金专用设备行业产能不断扩大,供给产量不断增加。工业产量从2005年的58.79万吨,增长至2009年11月的117.49吨,产量供给增长速度较快。

2005-2009年冶金专用设备产量变化情况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11

产量(万吨)58.7977.2193.06136.63117.49

增速(%)19.7831.3320.5346.82-11.85

数据来源: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

五、产销率逐渐上升

从冶金专用设备行业的产销率看,近五年呈V字形发展。2007年1-11月产销率下滑至90%以下,仅为85.77%,而之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9年1-11月,产销率达到100.10%,销售收入超过工业产值。

六、价格变化主要受原材料影响

冶金设备的价格变化主要受到产品结构变化与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由于冶金专用设备绝大部分为定制品,制造周期长,技术工艺复杂,根据产品规模、制造难度等不同具体定价,即使是同类产品,不同规模和不同制造难度的产品定价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存在同质化竞争,一些传统设备的价格变化将会趋于稳定,甚至会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大型冶金设备技术水平发展较快,一些高端、精密、自动化程度高的冶金设备产品的价格将呈上升态势。

七、对外贸易额增速放缓

2009年1-11月,冶金专用设备的进口额为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87%。随着国家对大型设备自主化的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冶金专用设备研发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冶金专用设备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另外,下游行业在2009年的景气度下降也对进口额下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05-2009年我国冶金专用设备进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进口额进口额同比增长

2005 16.01 7.20

2006 16.32 1.94

2007 13.76-15.69

2008.1-11 14.88 18.00

2009.1-11 14.46-2.87

数据来源: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

2009年1-11月,我国冶金专用设备的出口额为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增速为五年来历史新低,其主要原因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冶金工业产能明显下降,对冶金设备需求量降低所致。

2005-2009年我国冶金专用设备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出口额出口额同比增长

2005 4.10116.90

2006 6.7364.11

2007 9.7945.52

2008.1-11 16.6885.88

2009.1-11 17.001.91

数据来源: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

八、行业财务状况转差

由于2009年钢铁和有色金属制造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影响也传导至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2009年1-11月,冶金专用设备行业的销售收入虽然增长明显,但增长率已由上年的42.73%急剧下降到9.74%,行业生产经营规模有一定萎缩,行业效益出现下滑态势,发展速度骤缓。

从具体指标来看,2009年1-11月,冶金专用设备行业的盈利能力总体出现下降;营运能力下降;偿债能力下滑;发展能力指标下降明显;行业的财务状况表现较差。

2005-2009年冶金专用设备行业主要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2009年11月 2008年11月 2007年11月 2006年 2005年

盈利能力

销售毛利率(%)15.7717.1817.6715.7414.87

销售利润率(%)6.336.747.300.213.43

资产报酬率(%)5.155.816.274.453.07

偿债能力

负债率(%)76.4377.5574.9476.0278.12

亏损面(%)21.7216.6311.9113.7611.33

利息保障倍数(倍)5.365.457.225.144.21

发展能力

应收帐款增长率(%)35.3073.6730.7917.0621.10

利润总额增长率(%)1.0432.9180.3480.65106.93

资产增长率(%)14.9248.1532.2016.0431.05

销售收入增长率(%)9.7442.7329.6127.9441.51

营运能力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2.863.904.795.144.80

产成品周转率(次)10.2911.3410.2310.298.79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1.001.201.251.251.1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九、行业运行存在一定风险

2010年,冶金专用设备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风险仍然存在。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国内外经济波动的风险;供需矛盾突出的风险;政策限制的风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风险;国际钢材需求的恢复仍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周期性产能过剩的风险等。

浅析船用设备采购合同风险防控 篇6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在当前船舶市场背景下提高船用设备采购合同风险防控能力的必要性,其次根据船用设备采购合同的特点和国内船厂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船企提高船用设备采购合同风险防控能力的举措。

关键词:船用设备;采购合同;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 U664.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risks in marine equipments purchasing contracts under current ship market condition, the measures to be taken by Chinas shipbuilding companies to improve this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equipment purchasing contracts and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shipbuilding companies.

Key words: Marine Equipment; Purchasing Contracts; Risk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 前言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低迷及船舶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的影响,我国造船业一直在寒冬中艰难前行,船厂在接单难、交船难的处境下,还面临来自供应商的巨大压力。为应对供应商的压力,最佳策略是降低采购合同的风险,提高采购合同风险的防控能力。

提高采购合同风险的防控能力并非易事,它首先要求船厂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其次是提供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和格式版本保障,再次是在签订合同时争取最有利于船厂的内容,最后是跟踪合同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合同变更。

2 思想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思想先行,思想上不重视就不可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国内船厂大多将采购看成是一个不创造或者创造价值很少的环节,因而船厂在繁忙的工作中对设备采购方面就显得没那么重视。其实,提高船用设备采购风险的防控能力,不仅可以为生产提供物资支持,而且可以减少或转嫁运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方面。

3 应当具有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和格式版本保障

3.1 制度保障

国内部分船企签订采购合同没有评审制度或者评审制度得不到执行。鉴于此,船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采购合同评审制度的建设:

(1)必须以制度的形式确定采购合同评审流程;

(2)采购合同评审制度应能保证评审质量。首先,评审参与人员应当包含采购人员、财务人员、法律人员以及公司主管领导,并引入参与人员责任制度;第二应当要求经办人员及时答复评审意见的采纳情况,对于不予采纳的意见应予说明。

(3)采购合同评审制度应当注重评审效率。在保证必要的评审人员参与的情况下,不宜将太多人员纳入评审程序中,以免降低评审效率。

(4)应当限制评审期限,避免因评审人员拖延评审而影响合同签订效率。

(5)采购合同评审制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出现现实操作与制度脱离的现象,尤其应当避免出现领导一句话代替评审的现象。

3.2 人力资源保障

很多船厂为所谓的二线部门配备的人手不足,且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这种现象在法律事务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只有改变这种法务人员配备不足或素质不高的情况,才能真正提高船厂设备采购风险的防控能力。

3.3 格式版本保障

国内一些船舶设备供应商往往对船企的格式版本修改较少,部分进口船用设备供应商对格式版本的修改也不多,所以格式版本中的条款应充分反映船企最关心的条款内容,这些条款可以作为谈判的参考,船企应严格制定格式版本,并随着市场的变化适时修订格式版本。

4 在签订合同时争取最有利于船厂的内容

船用设备采购合同与一般设备采购合同有些共性条款,同时也有其特殊条款,船厂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应特别重视以下条款,争取有利于自身的条款内容。

4.1 质量保证条款

船舶建造合同一般都有质量保证条款,要求交船后的一定期间为质量保证期,在此期间内出现的船舶及其设备的质量问题船厂应当负责。因此,船厂在签订船用设备采购合同时,需要加入同样的条款,要求供应商为质量保证期内的质量问题负责。

船厂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改善船用设备采购合同的质量保证条款,以提升其与建造合同质量保证条款的一致性:

(1)质量保证期

建造合同中约定的质量保证期间一般为交船后一年,一些国外船东却在这个期间上设置陷阱,虽然将条款的文字表述为“质量保证期间为交船后一年”,但却在缺陷通知条款中加入“对于质量保证期间后的质量问题,船厂不负责任,除非船厂在质量保证期间届满后的一个月内收到该缺陷通知”。这样的缺陷通知条款,变相将一年的质量保证期间延长,故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应特别注意建造合同是不是存在变相延长质量保证期间的问题,以减少采购合同与建造合同约定的质量保证期间不一致的现象。

为避免船厂迟迟不能交船导致质量保证期间的不确定性,某些实力雄厚的进口设备供应商不会同意将质量保证期间表述为“船厂向船东交船后一年”,而是要求质量保证期间为供应商向船厂交货后的N个月,避免延迟交船带来的时间不确定性,因而船厂应争取尽可能大的“N”值。

(2)质量保证服务范围

最理想的状态是供应商同意在质量保证期间内提供全球免费服务,但有些设备供应商会提出如下例外情况:将在一定危险区域作业船舶的质量问题排除在质量保证服务范围之外;将到达一定区域的交通费及在该区域的食宿费排除在自费范围之外;将由于自身设备引起的其他设备和器具的检查费、租用费排除在自身负担范围之外。建造合同中一般不存在这些例外情况,因而船厂在洽谈采购合同中的这些条款时,应充分考虑建造合同的内容以及该船舶的预计作业地点。endprint

(3)质量保证服务速度

有些建造合同明确写明船厂在收到质量问题通知后的一个很短时间内作出有效响应或解决质量问题,故在签订对应的采购合同时,就应该同样规定供应商在相同的或更短的时间内作出有效响应或解决质量问题。

4.2 货款支付条款

(1) 首期款

某些大设备供应商要求签订合同后支付一笔首期款,船厂在支付首期款时,应当注意将首期款写成“定金”,这样才能根据定金罚则,在供应商违约时要求供应商双倍返还定金。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法律规定定金与违约金只能选择其一适用,但是选择权在守约一方,所以在合同中有定金条款时,违约金条款仍应保留,只有这样船厂才能在供应商违约时选择适用。

(2)货款的主要部分

对于货款的主要部分,采购人员都知道到货后银行承兑付款比货到付款对船厂更为有利,但是很多采购人员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电汇付款比信用证付款更有利于船厂。其实不然,这两种付款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船厂的信用额度和现金流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付款方式。

(3)尾款

船厂最好要求留一笔尾款,待到质量保证期结束时支付作为质量保证金。

如果不能争取到质量保证金条款,还有两种替补方案:其一,争取一笔尾款在设备调试完成时支付;其二,争取质量保证保函条款,要求供应商提供银行开立的保函。

关于保函条款,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最好是国际性的银行为开立行,尤其是国外设备供应商提供的保函必须是国际性银行开立;其次,保函应当是独立性保函,其内容规定银行不需要审查合同实际履行情况,只需根据船厂的索赔资料支付款项,还应特别注意保函中要求的索赔资料必须是船厂容易提供的资料;最后应当将保函的格式内容作为采购合同的附件正式签署确认。

4.3 交货条件条款

采购进口设备时,一般直接采用贸易术语来代替交货条件,在选择适用贸易术语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前确定贸易术语的解释规则

国际贸易中解释贸易术语的规则主要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和《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其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具有普遍和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该通则的最新版本是《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无论采用哪种规则,都应当在合同中确定下来,以免执行合同中出现不同理解。

(2)深入理解贸易术语的内容

进出中国保税区的货物一般采用DAP条款,在很多供应商与船厂的实际操作中,该类货物的海关备案工作是船厂负责,船厂再将海关备案信息及授权书等进口清关所需资料发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负责具体的进口清关工作,并由供应商支付相关的费用。这样的操作实践比较多,因而部分船厂的采购人员错误的认为DAP术语下,进口清关应当由供应商负责。这一错误理解导致了含DAP术语的采购合同的执行争议,尤其是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某些原来在DAP术语下主动承担进口清关工作及费用的供应商,要求不再承担进口清关责任,而是严格按照DAP术语来执行合同。有些船厂与未合作过的供应商签署含DAP术语的采购合同后,在执行中与供应商就进口清关问题发生争执。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船厂采购人员务必熟悉各贸易术语的准确含义。

(3)正确认识与贸易术语的冲突约定

在有些采购合同中,虽然约定了采用的贸易术语,但是在风险、责任和费用中又出现了一些与贸易术语内涵不同的约定,这种有冲突的特别约定是允许的,船厂可以充分利用特别约定来实现自身的特殊需要,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应当同时明确约定,该贸易术语其他方面的内容仍然按照所选用的解释规则来确定。

4.4 附条件生效条款以及通知变更交货期条款

船厂有系列船订单时,往往将后续几艘船的该项设备一起采购,以提高效率和争取更有利的价格等条款。但在船东不能按时接船或取消订单时,这势必造成船厂需要延期履行后续船的采购合同或者取消采购合同,对于已经履行付款和收货义务的采购合同,如果对应的船舶被取消或中止建造,船厂面临更加麻烦的问题。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船厂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应充分运用附条件生效条款以及通知变更交货期条款。

(1)附条件生效条款

在采购系列船的某项设备时,船厂可以将系列船一起纳入到谈判中,这个系列船的该项设备采购合同统一适用同一个采购合同版本和价格,但除了交船期较早的船外,在每艘后续船的设备采购合同里加入附条件生效条款。该条款约定,该合同是否生效取决于船厂在规定的日期内是否采取某种行为,如是否开工或是否通知供应商赋予该合同效力。为减少供应商的顾虑,必要时可以同时在采购合同里约定,一旦船厂为该船采购该设备,必须选择该供应商作为卖方,不得再与其他供应商签订该设备的采购合同。

(2) 通知变更交货期条款

船厂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应尽量争取在合同中约定,如果船厂提前几个月通知供应商变更交货期,供应商应当变更交货期,这样能够避免船厂建造计划一再延后造成的麻烦。

4.5 相关国际组织的通则或规定

发达国家的供应商倾向于在合同中引用一些国际组织的通则或规定,如Orgalime S 2000。这些通则或规定往往对船厂不利,船厂应拒绝在采购合同中加入“本合同适用Orgalime S 2000相关规定”的类似条款。如果供应商坚持加入这些通则或规定的内容,可以逐条谈判讨论,谈判取得一致意见的部分可以在采购合同中列出,切忌直接整体引用。

4.6 保密条款、知识产权条款和安全条款

国内船厂在签订设备采购合同时往往容易忽略不直接影响船舶建造的条款,如保密条款、知识产权条款和安全条款。随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市场参与者法律意识的提高,这些条款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船厂应当在采购合同中加入这些条款,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使自己免受供应商知识产权侵权的影响,转移安全事件引发的供应商方面的人身伤害风险,防患于未然。

5 跟踪合同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合同变更

船厂还应在合同履行方面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及时跟进合同履行情况,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变更合同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6 结束语

空分装置设备失效风险分析 篇7

1 失效风险分析方法

本次对空分装置设备失效风险分析采用API推荐的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方法[2]。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是由API (美国石油协会) 提出, 目前已经普遍被工业发达国家的石化企业所接受。风险是潜在事件对人员/环境和经济财产所造成的损害。风险=失效概率×失效后果。

本次失效风险分析通过评估设备发生失效危险的概率和后果以确定设备风险, 对失效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进行分析与排序, 对失效可能性及失效后果较高的设备重点监控, 分析失效原因, 其他风险较低的设备则适当放宽, 使检验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效率更高。评估设备失效概率关键是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失效机理、目前的设备状况及以往检验的有效性, 评估设备失效后果关键是识别和评估工艺流体、潜在损伤、环境损害、设备损坏以及设备停工时间[3]。

2 空分装置简介

空分装置的工艺流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组分不同沸点, 将液空分离为各种不同组分, 氧气、氮气产品油泵在冷箱内进行液体压缩, 在主换热器复热后分布到管网, 低压氮气在主换热器复热后由透平压缩机压缩。主要工艺流程为:空气压缩和预冷却、分子筛净化、工艺致冷、精馏 (空气分离) 、氩气的精馏生产。本次进行风险分析的空分装置包含压力容器36台、压力管道260条和安全阀123只。

3 失效机理分析

按照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 (RBI) 中的风险分析方法, 先分析空分装置失效机理。采集相关资料, 如设备的制造资料、操作参数、介质情况等, 同时与相关工艺、设备工程师交流, 了解设备工艺与腐蚀情况。由于空分装置工艺过程中部分工艺流程中可能产生CO2, CO2会与冷凝水结合生成碳酸, 对设备产生腐蚀。同时, 装置中分子筛、与分子筛相连及其附近的管道处于循环受力工况, 有发生疲劳失效的可能性。另外, 设备处于大气环境下, 存在大气腐蚀, 有保温层设备存在保温层下腐蚀的可能。综上, 本次风险分析空分装置设备可能存在的失效机理有CO2腐蚀减薄、机械疲劳、外部腐蚀及安全阀失效。

(1) 腐蚀减薄。腐蚀减薄机理主要为CO2腐蚀。CO2会与冷凝水结合生成腐蚀性碳酸, 对碳钢和低合金钢造成腐蚀:。空气压缩和预冷却工段的容器和管道以及分子筛吸附器等存在CO2腐蚀的可能。 (2) 机械疲劳。机械疲劳是指零件长时间处于循环工况引起的材料劣化而产生的疲劳裂纹, 其往往导致突然的、意想不到的失效。失效发生时, 机械载荷通常远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疲劳失效的特征是“斗形”指纹。该套空分装置中与分子筛相连及其附近的管道处于循环受力工况下, 有发生疲劳失效的可能性。 (3) 外部腐蚀。外部腐蚀包括大气腐蚀和保温层下腐蚀。外部大气腐蚀是未设置保温层的设备金属材料在大气环境中发生的腐蚀。在被水气污染的带有空气传播的污染物的工业环境中最为严重。在潮湿的大气环境下, 尤其是容易产生凝结水的情况下腐蚀较严重。保温层下腐蚀是设置保温层的设备的金属材料在保温层下发生的腐蚀。在水的露点以下运行的设备, 水在金属表面冷凝, 形成一个潮湿的环境产生局部腐蚀, 导致壁厚减薄, 外部保温层下腐蚀通常发生在-12~121℃温度范围内。保温层破损吸潮部位以及法兰等保温层不连续处、保温端部等较易发生外部保温层下腐蚀。 (4) 安全阀失效。安全阀失效考虑为功能失效, 不考虑腐蚀问题。如果安全阀能按照规定压力起跳, 容器的安全性能就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如果安全阀不能正常起跳, 则可能造成设备超压失效。本次分析主要通过计算某个给定安全阀不能按需开启的概率以及每年中安全阀发生一次不能按需开启的可能性。其后果则采用该安全阀相连设备或管线的后果。

4 风险分析评估

根据收集确认的数据, 本次失效风险评估采用ORBIT ONSHORE技术分析软件工具, 该工具能够对输入的设备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得出设备的失效概率和失效后果。在本次风险分析中, 确定设备的腐蚀速率时参考了API581标准推荐的同类设备腐蚀数据。工具软件根据输入数据来判断失效模式及失效可能性大小。失效后果采用工具软件内嵌的PHAST后处理模块来计算, 本次分析时根据紧急切断阀的设置位置, 划分物料存量组, 通过计算物料损失导致的各种后果, 以数据形式得出失效后果, 从而得出本次空分装置每台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安全阀的风险。设备风险以5×5风险矩阵图的形式显示。设备在图中位置可以清晰表示本次评估得出的失效可能性和失效后果, 风险分为高风险、中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1 总风险矩阵

该套空分装置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安全阀总风险矩阵 (见图1) 。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 该套空分装置中所有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安全阀均处于低风险。

4.2 设备风险分布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得出, 在本套空分装置中高风险设备为塔类设备和部分管道, 占据了整个装置的大部分风险 (见图2) 。

在该套空分装置中, 约15%的设备就占据了装置80%左右的总风险 (见图3) 。该15%的设备就是本套装置的重点控制设备,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监控措施和检验方案, 就能有效控制设备存在的风险, 为工厂进行设备分类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次风险分析表明较高风险设备存在的主要失效机理是碳酸腐蚀导致的腐蚀减薄。

5 结论

(1) 该套空分装置的主要失效机理有:内部腐蚀减薄、机械疲劳、外部腐蚀和安全阀失效。 (2)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 该套空分装置的整体风险处于低风险水平。 (3) 风险分析可为工厂进行重点设备分类和控制提供依据, 本套空分装置中高风险设备为塔类设备和部分管道, 对高风险设备采取针对性的监控措施和检验方案, 就能有效控制设备存在的风险。 (4) 为了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 建议工厂调查设备腐蚀情况, 可在停车全面检验时实施全面检验, 采集现场检验数据, 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

摘要:文章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 (RBI) 中的风险分析方法对一套空分装置的设备进行风险分析, 分析了设备的主要失效模式和损伤机理, 并分别计算各设备的失效风险, 确定各设备的风险等级, 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关键词:空分装置,失效,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海霞, 周文武.大型空分设备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工装备技术, 2008 (3) :12-14.

[2]陈钢, 左尚志, 陶雪荣, 等.承压设备的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 (1) :31-35.

高校设备采购风险与防范 篇8

从高校的一般仪器设备采购来说, 按照时间先后大体可将采购过程分为:计划与审批阶段、采购执行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到货验收阶段、货款支付阶段。本文依照采购先后阶段, 探讨了每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采购风险和成因, 并给出了采购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高校设备采购存在的风险与成因

1. 计划与审批阶段

设备在采购前, 需要由校内设备使用单位提出购买计划申请, 报校内资产或设备部门审核, 审核批复后, 方可购买;如该 (批) 设备预算列入政府采购计划, 则由学校报政府采购管理部门 (省教育厅、财政厅) 批复。

(1) 采购计划风险

设备采购计划由设备使用教师提出, 如教师对相关设备在市场上的品牌、性能、价格、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没有全面了解, 计划审核部门又由于责任心、专业能力缺失等原因, 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则整个采购过程从开始就注定存在不足, 最终计划风险有可能导致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等情况发生, 造成学校资金巨大浪费。

(2) 项目分解风险

将采购项目分解成几个独立的小项目, 从而使每个小项目金额达不到公开招标采购限额, 规避招标, 从而选择其他方式采购, 使得学校资金效益无法保证。

(3) 采购文件分包风险

由于采购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或者其它原因, 采购文件分包出现失误, 未考虑实际操作和售后服务, 未考虑供应商优势, 导致流标, 使得采购效益无法最大化。

2. 采购执行阶段 (1) 时间风险

此种情况多出现在高校政府采购中,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要求高校每年的8月编制次年的采购预算, 时间跨度大, 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预见未来设备购买情况, 到实际执行中出现较大出入, 造成所采购设备过时, 或者因价格变动等致使学校损失。

(2) 采购方式选择风险

采购方式种类繁多, 在实际操作中, 对各种采购方式优缺点不能很好把握, 或采购人员出于某种目的, 未选择最合适的采购方式而导致学校损失。

(3) 指定或变相指定品牌

使用人对某种设备指定品牌, 或通过限定特定的技术参数变相指定品牌, 使得同类设备的厂商无法进入, 采购无法形成竞争。

(4) 采购招标公告不在公开媒介发布

高校采购仅在学校内部网上进行公示和通报, 或通知个别相熟厂商, 而未按照公开的要求, 在公众媒体上公布, 造成潜在供应商无法进入。

(5) 专家评审组名不符实

学校自主采购中, 评标、定标不能完全由专家评审组裁定, 而由学校领导、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组成采购领导小组也参与评定标。这有可能导致采购失误和腐败。

(6) 专家评审组组成泄露

这样可能造成投标人和评审专家联手操纵采购结果、增加采购成本。在实践中, 甚至发生专家库人员有限, 个别厂商在投标前能够拜访所有专家库专家的情况。

(7) 采购围标、串标风险

围标是指多个投标厂商自行或在某一厂商的组织下, 投同一个标, 协商谁投低标, 谁投高标, 谁中标。串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单位虽然分别单独投标, 但不管谁中标, 都联合完成合同任务, 投入和利益共同分成。围标、串标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利益。

(8) 忽视质量与售后服务, 忽视运输和安装

采购中过于看重价格, 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导致供应商在履行售后服务上大打折扣;需要运输和安装的设备, 在采购文件中未明确提出, 在采购过程中也未让厂商做出书面承诺, 导致事后发生纠纷, 影响学校采购质量。

(9) 人员诚信、责任风险

采购人员违反规则, 对采购进行排他性限制, 或将机密信息向特定供应商提供等。

3. 合同签订阶段

采购人员擅自与中标人签订变更招标实质性内容, 或者合同价与中标价不一致, 或者结算价超过合同价;学校自主采购项目, 普遍存在资料不完整, 建档不规范的问题, 一旦发生纠纷, 无据可查。

4. 到货验收阶段

供应商的延迟交货、质量不满足合同约定, 虽然在合同条款中约定了具体违约罚则, 但还是影响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顺利进行;采购与验收职责未分, 校内采购人员又负责验收货物, 极易发生验收风险, 造成学校损失。

5. 货款支付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发现使用部门因工作安排、人员变动等情况, 设备到货后, 并未真正投入使用, 但按照合同时间约定, 只能付款, 导致货物退换主动权丧失。

二、高校采购风险防范对策

1. 统一领导, 分工合作, 结合本校实际, 依法制定适合高校的内部采购制度

高校采购工作管理, 要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宏观领导下进行, 成立采购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全校采购工作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工作;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承担采购管理职责, 如国有资产管理处、设备处或采购管理中心;学校应在依照法律的前提下, 结合本校采购工作, 合理制定采购制度。制定采购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有效建立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申请、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应有授权制度;申请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应当分离, 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采购中发生指定品牌等排他性行为, 在制度中应明确:由使用人书面说明原因, 且得到采购领导小组书面审批认可, 防范法律风险。制定应急采购制度, 防范先斩后奏风险。

(2)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 必须通过专家组论证, 避免采购失误。

(3) 学校纪委和监察审计部门以及教代会代表要共同进行监督, 以确保采购活动的规范进行。

(4) 采购管理部门职能仅为组织好采购工作, 而不能参与采购的评定工作。

2. 重视采购预算, 做好采购计划

要按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 考虑各专业的发展情况, 加强对预算和计划的审核, 注重合理性, 综合考虑大型、精密、通用性强的仪器设备购置与使用, 要对设备需求做出长期规划和中、短期的计划, 防止出现重复建设。

在制定采购计划时, 为避免采购失误, 达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厂商参与制定采购计划

在某些较为复杂和专业的采购项目上, 如设备工程和系统集成等一些新兴领域, 在设计初期, 可选择一些厂商参与项目计划的制定, 借助厂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避免采购失误的风险。

(2) 形成批量, 统一采购

在时间和操作方便的基础上, 尽量形成批量计划采购, 甚至各高校间可进行联合采购, 以获得更高的资金效益。

(3) 科研和教学实习等, 所需设备物资在时间上有明确要求的, 要考虑到运输延误等风险。

(4) 采购计划分包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分包要有利于项目实施, 有利于形成充分竞争局面, 有利于项目实施后的运行、维护, 有利于得到最好的性能价格比和最优的服务。

3. 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

高校采购, 有自主采购、政府采购、委托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三种情况, 其中政府采购又有集中采购和部门采购两种, 由于政府采购时间周期长, 因此, 如非必要, 高校一般都选择自主采购, 但在某些情况下, 比如在防范校内人情标上, 委托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虽然表面上增加了采购成本, 但维护了采购的公正, 避免了采购失误。

从采购方式来讲, 一般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等方式, 加上近年高校普遍采用跟标方式 (某一高校采购的产品如近期在其它同类高校进行过招标, 经论证符合自身需要, 经校采购领导小组审批, 可直接比照同类高校采购的产品、价格和服务与厂商签订合同, 从而节约采购成本) 。采购方式原则上应该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 更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按照采购方式优缺点合理选择, 提高采购工作效率, 规避采购风险。

4. 评标专家选择

专家素质与结构的合理性, 对于评标的公平公正、避免采购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照采购项目实际需要, 选取该专项采购领域中有着丰富知识经验的人员作为评审专家, 如本校人员能力不足以胜任, 应外聘专家。开标前, 做好评审专家组人员的保密工作。

5. 多渠道发布采购信息

为避免采购存在腐败交易行为, 求得学校资金效益最大化, 要求采购信息必须在公共媒体上发布, 比如学校对外网站、政府采购网站、报纸等媒体, 让更多的对采购感兴趣、满足采购要求的厂商参与到采购工作中来, 也给高校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6. 重视对厂商的资信调查

采购中, 对厂商必须进行资信调查, 认真查验营业执照、工商、税务年检证书、产品生产许可证、批准证书、委托授权证书原件、专利证书等, 避免事后纠纷, 损害学校的合法权益。

在金额较大的采购项目中, 要确保厂商的较高信誉, 可对公司成立年限、注册资金、在同类高校的业绩等进行限制, 规避厂商资信风险。同时, 加强高校设备采购部门的横向联系沟通, 防范低信誉投标厂商进入。

7. 评标方式的合理应用

在评标方式上, 有最低价中标、综合评定、专家投票、专家打分等方式,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便的评标方式。值得一提的是, 在某些大项目上采取预中标方式, 比如实验台建设, 在初评基础上, 预选几家作为预中标单位, 由每家完成一个样品实验室的建设, 根据样品, 最终确认中标人。该方式可有效避免采购失误导致全盘风险的发生。

评标后, 评标专家组必须写出完整的评标报告, 并由全体评标专家签名。

8. 合同的签订与归档

利用高校在采购中所占有的优势地位, 在合同签订中, 尽可能将风险转移至厂商一方, 采取先到货验收后付款的方式;如果项目金额较大, 时间较长, 需分期付款的, 要注意合理分配款项支付比例, 若在项目最后阶段, 厂商完成项目所需支出的费用, 高于其可收的尾款, 则要冒厂商不完成项目的风险, 同时, 则尽可能最大化延长款项最后支付时间, 避免因为无法及时付款导致厂商索赔。

合同签订要注意技术附件的细化到位, 尤其是进口设备, 更要细化到每一附件, 不能以标配等字眼代替。

严格控制合同变更。如需变更合同, 必须通过招标代理公司和学校采购领导小组审核, 与原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 特殊情况下, 需重新采购。

采购项目完成后, 学校采购管理人员要及时将采购立项申请 (计划) 、批复、招标公告 (投标邀请书) 、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正本、投标厂商承诺、专家签字的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合同及附件、备忘录等资料及时归档, 以备查验。

9. 组织验收

采购项目完成后, 由使用部门验收;较大的项目, 应在纪检审计部门监督下, 采购主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供应商在场情况下, 由使用部门组织验收, 验收人应在验收单上签署意见。验收意见作为付款执行的档案材料归档。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 高校采购风险大部分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高校要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规范招投标活动, 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加强采购过程跟踪、监督和控制,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降低采购风险, 提高高校教育投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摘要:本文依照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在时间上的先后阶段, 探讨了每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采购风险和成因, 并给出了高校设备采购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高校,采购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M].2003

[2]黄培宇, 金明华.高校实行政府采购的利与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5) :114-117

[3]孙德轩.采购付款中的风险防范[J].财会学习, 2008, 5:33-35

[4]邵延学.高校政府采购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6:201-203

[5]杨鹏.工程类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政府采购网, 2007-01-15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识 篇9

在各医院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的时代, 如何保障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 防范医疗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 已成为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1]。《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2011) 版》中对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有了明确的要求, 其已成为目前医疗设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

1.1 风险来源

医疗设备由于受到技术条件、认知水平等因素限制,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 造成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医疗设备上市前研究验证的局限性也使得医疗设备存在无法控制的潜在风险。在临床应用方面, 因医生对新设备的熟悉程度和操作水平有问题, 会造成设备的临床使用风险;再一个不可回避的风险就是设备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2]。

1.2 风险管理内涵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4个要素。

(1) 风险分析。包括引起多种危害的定义以及与该种危害有关风险的估计, 为实施风险管理的第一步[3]。

(2) 风险评价。其为整个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步, 要根据风险的可承受程度确定权重。

(3)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根据医疗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采取的技术保障措施, 同时监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对风险估计和风险分析进行调整的过程[3]。

(4) 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风险管理中使用的信息可来自任何方面, 包括生产或质量记录以及临床使用情况监测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等。由于使用生产后信息, 风险管理过程真正成为一个重复的闭环过程[4]。

2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难点和解决方案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难点主要有: (1) 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价, 即如何衡量医疗设备的风险等级; (2) 医疗设备的风险控制, 即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2.1 医疗设备风险等级评价及解决方案

医疗设备风险评价是对医疗设备将可能发生的危害的识别和量化分析。它包括一个数字化评分系统, 用来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价[1]。衡量风险的标准分为5类, 分别是临床功能、有形风险、问题避免概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和制造商/监管部门的要求。临床功能用来表征设备对患者的介入程度;有形风险用来表征设备故障导致结果的评估;问题避免率是基于医疗设备维修和维护的历史数据获得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也是基于平时监测的历史数据获得的。

参考Vermont大学开发的风险评价系统, 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建立了我院的医疗设备风险评估系统, 针对每个类别根据经验进行量化赋分, 见表1, 最后依据量化分值确定风险级别, 以确定纳入风险管理系统作为重点管理的医疗设备, 并指导医疗设备维护方案的建立。使医疗设备风险分析从定性走向定量。

注:评分标准-每个分类选择一个分数。

我院现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280台, 按照通用设备类型对其进行风险评价。高风险级别设备即风险评价总分≥13分的医疗设备 (如:呼吸机、麻醉机、除颤器、高频电刀、CT、DSA等) 为98台, 占7.6%;中风险级别设备即风险评价总分在9~12分的医疗设备 (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超声诊断仪、输液泵、婴儿培养箱等) 为996台, 占77.8%;低风险级别设备即风险评价总≤8分的医疗设备 (如:检查台等) 为186台, 占14.5%。通过以上风险评价, 建立了相应的医疗设备维护方案, 高风险级别设备定义为每季度进行1次预防性维护保养, 中风险级别设备定义为每半年进行1次预防性维护保养, 低风险级别设备进行常规保养。维护期间根据具体情况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对维护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 发现问题或有较高故障率的设备, 要更频繁地检查。通过1年的实践, 大大降低了我院医疗设备的故障率, 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有效地预防设备故障的出现。

2.2 医疗设备的风险控制及解决方案

医疗设备风险控制是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医疗设备全过程、全寿命质量控制体系[3]。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 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5]。

2.2.1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基础管理是质控体系建立的首要任务,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和安全监测报告制度, 从管理上为规范化朝学科发展目标迈进[6]。

2.2.2 把好采购入口关

把好“采购”这个环节, 一是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二是要选择合适的购置途径, 三是要做好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从临床提出医疗设备购置需求时就要对其进行技术评估, 对功能需求、技术可行性、发展预期做出判断, 并通过有效途径购置符合质量要求、安全性高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安装验收的核心环节是技术验收, 是保证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水平和风险控制的关键[7]。

2.2.3 把好临床使用关

设备投入使用前制定好操作规程, 一方面对临床使用人员进行使用前、应用后连贯性培训, 并将医疗设备的操作技能纳入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保证大型设备持证上岗, 定期考核, 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降低临床使用风险;另一方面, 加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考核,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风险的能力。强化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的规范化管理、规范操作、专人管理、各负其责。

2.2.4 把好设备保障关

(1) 维护保养:实行三级保养管理方案, 一级保养由临床使用科室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指定专人对医疗设备进行表面除尘和基本参数校正;二级保养由主管工程师配合并指导使用设备科室专管人员对设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清洁和技术参数校正;三级保养由主管工程师对所分管的设备, 按照风险评价的结果, 定期进行维护和参数校正。

(2) 电气安全检测: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采用美国福禄克公司的专业检测设备对我院的高频电刀、呼吸机、麻醉机、除颤器等高风险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 合格率仅为72.41%。通过质量检测发现了设备潜在的运行风险:电气安全管理不规范、设备运行环境不符合设备使用要求、设备插头氧化等。据此, 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整改, 效果良好。

(3) 计量管理:是构建医疗设备安全使用体系的必要环节, 保障医疗安全的有效途径[6]。制定医疗设备的计量周期检定计划, 我院委托具有国家相应资质的机构按照规范对我院的医疗设备定期进行专业的检测, 排查不合格产品;新安装设备在交付临床使用前也要进行专业的计量检测, 以确保临床使用安全, 降低医疗风险。

(4) 应急管理:设备故障的及时处理关系到诊疗过程的连续性, 是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8]。在满足临床使用需求的前提下, 将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注射泵、电动吸引器等预留了备用机, 并定期检测保证备用设备100%完好率;制定相应的应急及调配预案,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3 展望

随着医疗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因此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也将成为医疗设备管理的热点和重要环节, 其发展必将日趋完善和科学。

摘要: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医疗设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入手, 指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美国福禄克公司.临床工程指引:医疗仪器设备临床应用分析评估[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9.

[2]曹德森.医疗设备风险认识及控制[J].中国医院院长, 2008, (19) :60-62.

[3]金雯.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 2009, (9) :43-44.

[4]YY/T 0316-2008/ISO 14971:2007,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5]汤黎明, 吴敏.医疗设备临床应用风险管理与评估规范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3) :1-3.

[6]何金圣, 徐立平, 蒋丽丽.医院等级评审与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 :104-105.

[7]陈郁函.医疗设备安全使用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5) :80-82.

谈施工企业设备风险控制 篇10

一、设备前期管理风险控制

1. 设备规划期风险控制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中标后, 要根据业主招标文件确定的项目规模、工期、地域、水文、地理、气候、业主、监理等条件, 要在投标文件基础上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对人员、财务、机械等进行详细的规划。设备规划的原则是合理配置、效率优先和物尽其用, 设备规划期的风险主要是设备配置不合理和贪大求全, 不但会造成占用项目的大量设备资源, 也无法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如果设备是用工程预付款购置的, 就会对项目开工后的流动资金造成巨大压力, 也会直接影响到项目施工进度。例如, 2006年公司在承建湖南株溪口水电站时, 为了做好设备前期规划工作, 聘请了局内专家、公司领导、项目经理等相关人员, 经研究确定该项目的设备配置计划是2200万元, 但工程竣工后对施工期间设备配置情况进行盘点时发现, 有近500万元设备没有充分发挥效能, 设备利用率仅为20%。由于是用预付款购置的, 投入的资金较多, 既加大了资金周转困难, 也造成第一年工程进度极为缓慢的情况。

控制措施是:精心编制施工设计纲领, 认真选择施工工艺, 优化施工方案, 合理配置相关资源, 充分调查设备市场。

2. 设备选型风险控制

施工工艺确定后, 设备类型、生产能力、型号、生产厂家等也基本确定了。设备选型风险主要集中在: (1) 设备能否满足施工工艺要求。 (2) 设备生产能力能否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3) 设备性能是否与其他设备相匹配、备件能否相互协调。 (4) 设备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 (5)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是否最低等。对于上述风险既要区别对待和逐项落实, 还要有主次之分和进行综合控制。例如, 在桥头镇引水隧洞施工过程中, 因配合协单位有一台电动装载机, 为此项目部也花费24万元购买了一台同样设备, 用于小断面隧洞内装渣施工用。因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虽然该机械设备可以满足施工生产要求, 但因设备制造技术不精、工作可靠性差等, 不仅造成设备故障不断, 而且提前报废,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又如, 2006年在黄河拉西瓦电站场平工程施工中, 对方给出可以拖欠设备款的“优惠”条件, 而购买了一台18t自行式压路机, 该设备进入工地后, 因故障不断、不能正常使用而处于停置状态。

控制措施是:应充分考虑设备的适用性、先进性、协调性, 同时兼顾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等条件。

3. 设备采购风险控制

设备采购包括设备的询价、招标、合同谈判与签订、保质期内索赔等内容。其主要风险是采购到的设备是否和选型相一致, 招标过程是否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进行, 合同内容是否规范、有无漏洞, 设备制造厂家的保修质量、服务网点是否规范等。例如, 在内蒙万家寨进场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 需要一台路面稳定土拌合机, 由于企业的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既没有进行市场调研, 也没有采用招投标方式, 混凝土拌合机采购回来后, 因无法使用而闲置至今。既不能退货又不能换货, 只有请制造厂家再进行技术改造, 额外还要花费一大笔费用。

控制措施是:招标采购工作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二、设备安全使用风险控制

1. 设备操作风险控制

设备操作风险控制内容主要包括: (1) 操作人员个人素质, 例如, 员工技术水平、操作经验和身体条件。 (2) 操作人员职业道德情况、是否有岗位资格证书。 (3) 设备操作安全技术措施和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4) 施工现场指挥人员对施工设备的安排、施工工序衔接是否合理。上述因素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在, 设备故障率高和利用率低, 设备不能发挥应有效能和使用成本较高等。如果操作人员没有经过技术培训、无证上岗或操作行为不规范, 不仅会诱发安全事故, 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 公司在甘南实施某项目时, 项目经理让钻机司机去开自卸汽车, 尽管该司机也有驾驶证, 但因操作技能较差, 发生了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 不但给单位和家庭造成了巨大损失, 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坏影响。

控制措施是:对操作人员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还应进行技术培训和坚持持证上岗。管理人员应根据操作者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 杜绝违章操作和盲目指挥现象发生。

2. 设备保养风险控制

施工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需要定期进行各类保养, 保证设备技术性能在运转一定时间后得到有效和快速恢复。大量事实证明, 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维护与保养, 设备的使用周期不仅会大大缩短, 而且使用成本也会急剧上升。特别是长时间不使用的闲置设备, 既要安排专人定期进行保养, 还要适时的进行运转与磨合, 避免设备使用时可能发生的部件损坏问题。例如, 2006年公司一台EX750正铲闲置了一年多, 因没有进行正常的维护与保养, 加之当时气温较低, 在起动发动机时造成缸筒炸裂, 直接经济损失达9万多元。

控制措施是:建立必要的设备定期保养制度, 不但要规范保养程序和制定保养责任区域, 还应做到有实施、有检查和有监督与考评。

3. 设备安全风险控制

施工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安全风险, 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身体条件、施工经验、对紧急情况处置能力、现场工作环境、施工工序安排、指挥人员经验、施工道路条件、设备技术性能等。对于特种设备, 除了严格按照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外, 还必须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承担安装和拆卸工作, 安装后要进行必要的监测与检验, 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得投入使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对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方向、制动、灯光等系统都应随时进行检查, 以保证设备性能始终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否则, 就有可能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例如, 2006年在株溪口项目安装高架门机时, 使用的是80t履带吊进行吊装, 该设备起吊半径在11m时允许吊装重量为19t (静止状况下) , 但在行走时负荷只允许为额定起重量的65%, 即只能起吊12.4t。由于操作工没有掌握履带吊技术性能及工作要求, 在履带吊行走情况下起吊物件重量达17t, 已大大超过允许起吊重量, 在吊装过程中发生了翻车事故, 倒塌吊车将两人砸倒 (一死一伤) , 给单位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控制措施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始终树立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既要保证设备性能始终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 还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企业在制定设备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同时, 还要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对分包队伍设备风险控制

按照中国水电十五局项目经营管理工作思路, 各单位中标项目要以最小投入或利用社会资源将项目进行划分与切割, 即分包给有资质的施工队伍, 由他们组织人员、设备、材料等进行施工生产, 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此种模式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双方合作关系融洽、双方均能获利情况下, 分包方提供的设备能使项目经营成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一旦分包方出现亏损, 或者双方合作关系不能维持时, 分包方提供的设备会潜藏较大风险。首先会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 其次是影响项目的正常运作。例如, 株溪口项目的砂石料加工设备, 就是由分包方自行设计、采购、安装和操作的, 当双方合作关系破裂时, 分包方要以采购价格将设备转让给项目部, 但其采购价格与项目部了解价格相差甚远, 为此, 双方又进行了多次沟通与协调才达成一致意见, 这还是比较友好的分手事例。如果遇到分包方以投入设备相要挟漫天要价, 如果得不到满足工程就无法继续施工时, 项目部为了保证工期只得答应分包方要求, 而将性能差、故障多的设备以高价收购。例如, 新疆石门项目在更换砂石生产队伍时, 因没能将3台设备转让问题解决好, 而停产20多天。最后, 公司以高价收购对方2台车辆后, 此事才得以解决。

控制措施是:加强对分包队伍的选择, 制定详尽的分包合同, 规范双方的行为。应尽可能将施工中的关键设备、龙头设备, 采取自行采购、使用和管理等方式。

四、结语

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有许多, 而且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的风险, 既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风险, 还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经营水平。在制定规避设备风险方法时, 应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1) 加强设备风险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 当设备风险发生后, 既要做好风险的控制和转移工作, 还应努力化解风险, 把风险降到最低。 (3) 必须通过苦练内功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 还应极大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摘要:通过对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风险控制管理, 实现了增收节支、提高效益和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生产保障的目标。

设备研发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和重点 篇11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引言

企业风险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都造成企业风险系数的增加和风险因素的增多。目前,企业风险除了一些自然灾害造成的企业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以外,还有一些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财务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都在威胁和影响企业持续有效的发展,加强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成为了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管理和解决,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降低风险损失。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为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同时对初始信息的收集必须是贯彻始终的,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是持续进行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收集管理系统和部门,及时的对企业市场风险、战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调控、政策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和预测,全面的了解企业发展中各个部门的信息以及存在风险的初始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进行风险评估。在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评估各个部门提供的信息的风险系数,按照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估,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改善,降低企业风险值。

(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在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后,根绝各类风险的优先等级,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战略目的,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选择适当的风险承担、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调控,在降低企业风险的同时,尽可能的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措施,对于企业风险控制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企业管理的初始信息、风险评估和企业战略目的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必须要定期的进行总结和分析,确保风险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企业在制定合理的、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后,要针对风险系数的高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降低、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要结合实际,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技术条件、技术手段等,必须要做好全面的措施和手段以后,才能有效的、科学的解决。

(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能够安全、稳定的发展。所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案必须是为企业服务的,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在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抓住重点,并加强监督和改进,促进企业发展。

二、设备研发项目的风险因素

(一)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企业风险中占据比例较大的一个风险系数。但是技术风险对不同企业造成的损失也会不同。对于一些以技术为主的企业,技术开发、实施的失败都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倒闭,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但对于某些企业的风险不大。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企业的营销能力不足引起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市场发展中,受市场结构、受市场体制、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风险在企业发展中,所潜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加强市场风险的评估,及时的了解市场定位和市场体制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和政策,成为了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涉及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企业的资金不能及时的攻供给,导致企业项目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造成损失,甚至导致企业项目的失败。 对企业经济风险的管理要结合企业发展成本、资金周转、融资风险等多方面,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四)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不当造成企业损失。主要表现有:对企业项目管理不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合理,企业发展不协调等,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五)环境风险。企业的发展除了上述的风险以外,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宏观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等,都能给企业项目造成巨大的影响,威胁到其发展。

三、设备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

设备研发项目风险管理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结合上文的风险因素和管理流程,在对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中,将重点集中在技术、人力、进度等风险管理方面,尽可能的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技术因素。技术难度与复杂程度,技术的难度越大,复杂程度就越高,研发项目的风险就越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研发项目在研究過程中往往难以估计最终的技术成果。

(二)人力资源因素。从管理的角度看,研发项目人力资源的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种:对设备项目信息了解不足,影响了科学与民主的决策水平;公司组织架构的稳定性及关键骨干人员稳定性;研发项目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管理层重视程度;项目经理综合管理水平;设备研发组织成员的总体实力和能力;项目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及团队的沟通、协作水平。

(三)进度因素。时间是项目管理三重约束之一,项目计划如何制定得有效,项目进度如何控制得当,能否按照预定目标进行,当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与计划不相符时,如何有效的采取纠正措施等,以保证项目如期进行。

作者简介

浅析特种设备检验风险的规避 篇12

国务院于2003年3月11日颁发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了国务院1982年颁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2009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条例>的决定》,新修订的《条例》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新旧《条例》在对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增加了对检验机构的责任要求[1]。如新《条例》规定:

第六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对其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

第九十三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出具虚假的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或者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严重失实,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应当说,新《条例》对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各项规定,尤其在检验责任方面的规定,使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检验人员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承担行政、民事和刑事三方面责任的风险。

1 特种设备检验风险的分类

特种设备检验行业的风险大体可以分为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外在风险可分为政策风险、检验风险和廉洁自律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内容不完善带来的风险;检验风险是指检验面临的风险和检验潜在的风险;廉洁自律风险主要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和行风建设的各种行为,它伴随检验过程而发生,也将随着检验法制化及责任追究力度的强化而逐步降低。内在风险主要表现为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服务发展的新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新需求。

1.1 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

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规章内容不完善,一旦发生了事故,检验机构或检验人员就可能被追究责任。从法律层面来看,《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立法工作虽已于2006年12月23日正式启动,但未公布实施。特种设备安全规程基本涵盖了8大类特种设备,但在内容上仍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如起重机械出台了《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但对于其他品种尚未出台相应规范。对于技术要求,不同规章、规程要求不一致;规章、规程与国家标准不一致;文字表述缺乏唯一性,容易引起理解偏差。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事故,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或特检人员就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1.2 主要风险是检验风险

特种设备发生安全事故,其原因可能涉及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改造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实施期间形成安全隐患,而在检验过程中,因未能发现问题而导致设备事故,检验机构、检验人员难脱干系,责任被追究是必然的。但是,有些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使用单位管理不到位、违章操作或者违背技术规范擅自改变设备的结构、安全附件而导致的,不是检验机构能够终身负责的[2]。

2 特种设备检验面临的法律责任

2.1 行政责任

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时,行政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者(包括检验机构和检验员)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行政责任后果:检验机构只承担行政处罚;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承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2.2 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主要依据《民法通则》的条款:一是不履行义务侵害他人权益;二是过错侵害他人权益。

民事责任后果:主要是承担经济损失,在目前的检验体制下,民事责任主要由检验机构承担。

2.3 刑事责任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了刑事法律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即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特种设备检验活动中可能会涉及的主要刑事责任:

(1)非法经营罪:《条例》第九十一条对未取得核准从事法定检验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2)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条例》第九十三条对出具虚假检验检测结果和检验检测结果严重失实的刑事责任。

(3)受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4)渎职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特种设备检验刑事责任的承担主要由自然人(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单位一般只承担罚金责任。

3 特种设备检验风险的规避措施

3.1 妥善处理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特种设备检验是技术密集型工作,需要全面了解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了解产品设计制造和安全要求,熟悉检验设备技术性能和相关规程。同时,特种设备检验也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检验人员每天重复执行规程要求,验证设备的符合性,出具检验原始记录和报告书。油田特种设备分布分散,而且大多数都有保温层、表面涂层厚,检验条件十分复杂,因此,要依据检验项目合理配置检验人员,确保检验项目和要求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促进检验质量提高,降低检验风险[3]。

3.2 修订完善程序文件,从源头控制风险

特种设备检验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特种设备检验规程(下称“检规”)的强制性检验。进行特种设备检验时,要充分研究“检规”,熟悉“方法和程序”,结合油田检验的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各类特种设备的检验风险点,合理规避检验过程的风险,制定能够有效指导检验人员实施检验的作业指导书。检验记录是检验过程的凭证和依据,必须严格要求检验人员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做到真实、内容完整、书写清晰、格式规范、按规定修改。检验报告形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三级(自审、审核、批准)审批制度,不断完善报告管理系统,增强软件功能,改进不足,堵住漏洞,提高工作效率[4]。

3.3 理清法规规范要求,并有效执行

一是认真查找本检验机构在检验规程执行方面有哪些不到位的方面;二是要认真查找本检验机构在标准、安全技术规范执行方面有哪些不到位的方面。通过查找不足,研究落实处理方法,确保有效执行。

3.4 加强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

检验人员的素质决定检验的质量,责任心是规范检验的最可靠保证,技术能力是查找问题的最重要因素。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廉政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规范检验;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采用内部培训与送外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检验技术大比武、大练兵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技能。

3.5 采取有效质量控制手段

采取有效的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年初制定计划后,要及时组织实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要重视现场抽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积极参加检验比对,识别自身检测结果可能存在的偏差,降低检测结果风险;重视对检验案例的整理和分析。

3.6 加强对重点受检设备的监控

要根据设备使用场合重要程度、压力高低、温度高低、检验技术复杂程度等特性,梳理并制定出重点监控的受检设备台帐。对纳入重点监控设备台帐的设备,要派遣责任心较强、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实施检验,检验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检验人员必须书面提出并报部门进行登记,在问题整改后必须进行现场确认;对于存在较大技术难题的,要报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处理。

3.7 建议参加特检行业的保险

虽然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所从事的是为保障公共安全而实行的强制性检验业务,但检验行为不在国家赔偿法的涵盖之下。一旦发生检验责任事故,检验机构面临的后果将可能是灾难性的。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在《关于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检验责任保险方案改革及实施的通知》(中检协(2005)秘字第25号)中推出了“检验机构人员意外伤害及检验责任险”,受到了许多检验机构的普遍重视和认同。所以积极参加特检协会的保险,也有助于检验风险的降低。

参考文献

[1]赵晓光,刘兆彬,陈钢.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冯显富,白福利,王广宇.浅谈中国特种设备检验机构风险规避制度[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4):122-123.

[3]林伟明.特种设备检验单位如何规避风险[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8):26-27.

上一篇: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下一篇:烧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