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

2024-11-18

介入治疗(精选12篇)

介入治疗 篇1

原发性肝癌是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 男女比例男性居多, 且一般以55岁左右人群居多, 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表示, 但是对于此疾病应当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1]。因此, 本次对于持续肝癌介入治疗与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方案,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 男60例, 女20例, 年龄48~75岁, 平均60.23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MRI诊断和CT已经确诊为肝癌, 且均排除手术禁忌以及其他严重器官性疾病。本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动脉栓塞持续介入治疗, 实验组进行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对照组:手术部位选取患者右侧股动脉, 进入其肿瘤血管, 临床医生确定肿瘤情况以及肿瘤位置之后, 将120 mg吉西他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418, 生产单位: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注射至患者肿瘤内, 同时注射60 mg紫杉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8, 生产单位:湖北华源世纪药业有限公司) , 再采用5-氟尿嘧啶 (5-Fu) 250 mg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850, 生产单位:海口市制药厂有限公司) 以及碘化油20 ml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435, 生产单位: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进行栓塞, 患者肿瘤的动脉主干采用明胶海绵栓塞。依照患者栓塞之后的临床治疗效果, 每90 d进行一次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动脉栓塞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实验组进行一次介入治疗后切除术前与对照组持续介入治疗的病情情况无明显差异。患者采用肝段或者联合肝段、肝叶或者半肝叶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线距离肿瘤大于2 cm。

1.3 观察标准

①手术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肿瘤得到明显缩小, 缩小范围>1/3;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肿瘤得到有效缩小, 但是缩小范围没有1/3;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肿瘤增大或未改变。②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 (%)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 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情况对比例 (%)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 一般高声在东南沿海地区, 男女比例男性居多, 且一般以55岁左右人群居多, 肝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 患者通常会感觉到刺痛、钝痛或者胀痛, 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肿瘤快速生长。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食欲减退等情况, 或伴有发热、恶心及呕吐等[2]。目前, 对于治疗肝癌, 临床上多采用肝部分切除手术。但是此种方法并非适用所有肝癌患者, 由于某些患者其年纪较大, 可能并发多种基础疾病, 同时其身体机能、免疫能力均较弱, 当患者诊断时如果是肝癌晚期, 则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术[3]。因此此种患者多见于老年人, 同时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也多用于老年患者当中, 特别对于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而言, 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此种方法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为患者的再次手术争取机会。虽然此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年患者改善其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并不能进行完全根治, 同时容易复发[4,5]。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而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 笔者可以知道, 对于远期疗效, 为患者行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且并发症发生几率更小, 故对于肝癌患者, 行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此种方法有利于病灶的根除, 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同时并发症较少,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因此, 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于持续肝癌介入治疗与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方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进行动脉栓塞持续介入治疗, 实验组进行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 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肝癌患者, 行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该种方法有利于病灶的根除, 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同时并发症较少,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因此, 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脉栓塞介入,手术切除治疗,肝癌

参考文献

[1]韩春山, 李玲, 于晓丽, 等.持续肝癌介入治疗与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的疗效对比[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23 (10) :1204-1206.

[2]李福顺, 李海.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J].中国医药, 2014, 9 (8) :1232.

[3]李福山, 李朝龙, 李黎波, 等.肝癌554例临床分析[J].陕西肿瘤医学, 2012, 10 (3) :178-180.

[4]黄维, 张庆娟.原发性肝癌328例的治疗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5 (5) :538.

[5]吕德政.肝癌214例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及防治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4, 22 (2) :183-184.

介入治疗 篇2

作者:章士正 等

转贴自: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技术规范丛书

一、介入放射治疗质量管理规定

(1)人放射治疗归属放射科(影像科)统一管理,放射科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2)开展介人放射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配套器材。抢救设施和药品。

(3)从事介人放射治疗者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常规X线诊断经验并经三级甲等医院或省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放射质控中心介人放射治疗培训半年以上,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担任。经外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进修介人放射治疗的专业人员,须经省放射质控中心审核验证。

(4)介人放射治疗室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介人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一次性器械、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5)严格选择介人放射治疗适应证,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恶性肿瘤介人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介人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患者或家属须签名。(6)实施介人放射治疗前必须有导管造影定位摄片记录,治疗后应记录介人放射治疗的过程和用药及术中有无不良反应。

(7)进行介人放射治疗的各专业人员应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实行岗位负责制。

(8)做好介人放射治疗病例的术后随访、疗效追踪及统计资料的保存,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9)介人放射治疗应设置相应独立的病床或兼管病床,以全面实施对患者的治疗管理。(10)介人治疗中必须注意术者和患者的X线防护,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定期监测射线剂量。

二、介入治疗室(导管室)基本配置

治疗室和介人治疗场所,应根据各级医院条件和工作量合理安排。一般介人治疗室除X线机安装使用等要求外,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存放辅助设备。抢救设备和药品等,还要便于手术者操作及发生意外抢救时有足够的空间。基本配置要求如下:

(1)介人治疗室面积一般不少于30~50m,应有空调、通风、除湿装置、技术控制室、洗手室。有条件的可配备更衣室、导管、敷料处置室。(2)500mA以上带电视X线机。

(3)快速换片机。有连续摄影装置的X线机可不配快速换片机。

(4)高压注射器。

(5)有条件的医院最好配备C型臂X线机或DSA机。

(6)辅助及抢救设备:

1)氧气瓶及其附件或管道氧气接口。

2)吸引器1台,或管道负压吸引装置。

3)心电监护器1台,最好有测压、去颤功能。

4)器械台1—2台。

5)双联或多联看片灯1只。

6)护士操作台1张。

7)输液架1~2台。

8)药品柜1只。

9)污物桶2只。

10)紫外线消毒灯(根据房间面积大小设置功率)。

11)挂钟2只。

12)备置各种注射器、输液器、消毒棉球、纱布等。

13)无影灯或落地手术灯1只。

三、介入治疗室常备药品及要求

(一)导管室日常应配备药品

(1)局麻药: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2)对比剂:离子型和(或)非离子型。

(3)抗凝和溶栓剂:肝素钠、尿激酶。

(4)止吐剂:灭吐灵、枢丹、枢复宁或康泉。

(5)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6)镇静剂:安定。

(7)镇痛剂:杜冷丁或吗啡。

(8)抗过敏药:非那根等。

(9)中枢兴奋剂:尼可刹米、洛贝林、回苏灵。(10)抗休克血管活性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11)强心药:西地兰。

(12)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心得安、异搏定、阿托品。(13)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14)平喘药:氨茶碱。

(15)降压药:利血平。

(16)生理盐水、10%GS、50%GS、低分子右旋糖酥。

(17)肝素钠中和药:鱼精蛋白。

(二)临时配置药品

可备置或根据治疗需要临时配置化疗药物、抗生素。栓塞材料等。

(三)介入治疗室内药品管理要求

(1)药品分类存放,标志明显。

(2)麻醉药品的存放须符合麻醉药品管理要求。

(3)贵重物品加锁保存。

(4)抢救药品须固定存放于醒目位置或专用抢救车中,易于取用。

(5)定期检查药品有无过期失效、变质,缺少时应及时补齐。

四、介入治疗室人员分工及职责

在科主任领导下,介入治疗实行术者负责制,助手、技术人员、护士服从术者安排及指挥,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动作协调,保证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患者离开治疗室之前,每位手术参与者均不得离开。

l.术者职责

(1)对介入治疗负主要责任。

(2)术前核对患者、病情,复核影像学资料,检查有无家属签名。

(3)决定患者治疗体位和治疗途径,施行治疗操作。

(4)决定术中和术后用药。

(5)注意术中患者反应,发生意外时组织抢救。

(6)做好介人治疗记录、术后医嘱。

2.助手职责

(1)做好消毒、铺巾工作。(2)术前冲洗导管、导丝等介人器材,吸好麻醉药。

(3)术中负责传递导管等器械,配合术者操作。(4)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5)术后压迫止血,包扎创口,抬送患者。(6)告诉患者术后应注意事项。

3.技术人员职责

(1)保证X线机及辅助设备正常工作,监视X线机运转情况。

(2)负责X线机、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的连接。

(3)记录造影剂及用量、速率、造影体位,记录透视时间。做好治疗登记。

(4)及时冲洗造影片。

(5)负责调节室内温度、湿度。

(6)平时负责X线机的维护和保养。

4.护士职责

(1)负责介人治疗室内物品的保管、领用。

(2)负责室内灭菌消毒,督促无菌操作。

(3)定期检查药品是否齐备,抢救设备是否完好,药品和消毒物品有无过期。

(4)术前铺好床单、枕头,准备好手术包价人器械。

(5)接诊患者,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治疗目的,各种皮试、皮肤准备。重危患者和特殊治疗要测心率、呼吸、血压及心电监测。(6)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积极配合治疗。

(7)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精神及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向术者报告。

(8)随时执行术中术者下达的医嘱。

(9)随时传递术中所需药品、物品。(10)术后协助搬送患者。

什么是介入治疗 篇3

□ 介入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支架技术

(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难以进食时,可经口咽将食管支架置入病变处,改善患者进食状况,同时支架对肿瘤有一定压迫作用,造成肿瘤缺血,延缓肿瘤生长。

(2)胆道支架:适合于因肝门、胰腺等部位肿瘤压迫胆管引起的阻塞性黄疸,采取经皮肝穿,将胆道支架置于狭窄段,使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是目前解决阻黄的首选方法。

(3)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将用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网状带有间隙的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狭窄的阶段支撑血管壁,维持血流通常,可减少PTCA后的血管弹性回缩,并封闭PTCA可能产生的夹层,大大减少了PTCA术中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

栓塞治疗

(1)肿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癌等部位肿瘤均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阻断其血运,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出血的栓塞:晚期肿瘤常引发大出血,如不及时控制,还会引起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该类患者应行急诊介入治疗,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如支气管动脉、髂内动脉、胃冠状静脉等。

□ 介入治疗有哪些优点

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疗等于不用开刀的手术。对于需内科治疗的疾病,介入治疗相对内科治疗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以下优点:

△ 不用开刀,术后恢复快,介入治疗采用微创治疗方式,仅有2~3毫米的穿刺创口。

△ 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身体的干扰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正常器官。

△ 对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 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

△ 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根据相关统计,目前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

正由于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介入治疗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A CS患者178例。其中100例接受PCI治疗, 为介入组;另外78例接受单纯的药物治疗, 为非介入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疾病构成、性别、年龄、血脂及既往史)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A CS患者的诊断治疗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和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4];PCI治疗均按照欧洲心脏病协会2005年介入治疗指南进行。入选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式, 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药物治疗

两组A CS患者入院后, 若无禁忌症均给予一下药物治疗:阿司匹林、低分子量肝素钙、噻氯匹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滞剂、硝酸酯制剂和他汀类药物。1周后非介入组患者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1.3 P CI治疗

所有进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连续口服7~10 d后, 行PCI术。患者术中按100 u/kg普通肝素剂量静脉给予, 手术每延长1 h补充肝素2 000 u, 术后给予普通肝素, 维持24 h后改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维持期间监测患者血凝常规, 根据患者A PTT数值调整肝素用量, 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及噻氯匹啶, 手术行seldinger法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常规选择硝酸酯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倍他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标准抗心力衰竭。1个月后阿司匹林剂量改为100 m g/d。根据患者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大小, 考虑是否应用替洛非斑。

1.4 P CI成功标准

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 (TIM I) 3级, 残余狭窄<20%, 顺利完成手术。满足上述操作成功的同时, 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 如急性血栓形成、紧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心肌缺血症状和体征缓解, 康复出院。

1.5 随访及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至出院后12个月, 评价指标为: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再发心梗率、住院死亡率、出院死亡率。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介入组与非介入组各项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接受PCI术治疗的100例患者, 共植入120枚支架, 干预靶血管为前降支52例, 右冠状动脉33例, 左回旋支15例。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 d, 住院死亡率为1.0% (1/100) , 出院死亡率为2.0% (2/100) 。随访12个月, 左室射血分数为 (49.8±4.6) %, 比入院时增加 (5.6±1.1) %;再发梗死率为5.0% (5/100) 。非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6 d, 住院死亡率为3.8% (3/78) , 出院死亡率为7.7% (6/78) 。随访12个月, 左室射血分数为 (42.1±3.7) %, 与入院时无明显变化, 再发梗死率为26.9% (21/78) 。此外, 介入治疗组与非介入治疗组, 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 (12/100) 和25.6% (20/78) , P<0.05。

3 讨论

目前, PCI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 且临床疗效肯定。并且急诊PCI是STEM I患者恢复心肌再灌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冠脉血管的重建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U A和N STEM I患者在使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前提下, 早期PCI治疗的益处大于药物保守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5]。

我国A C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因而引起此领域医疗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随访发现, A CS患者首先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 使斑块稳定后再进行PCI干预, 有利于减少介入并发症, 如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 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PCI干预主要适合那些有明确临床缺血症状及缺血证据的A CS患者。其适应证包括: (1) 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 (2) 无典型症状但有心肌缺血证据且心肌广泛受累者; (3) 狭窄程度>70%。当医疗机构缺乏训练有素的介入治疗医生、导管室技术、护理人员、高质量的心导管诊治设备时, 禁忌实施PCI治疗。此外, 还应严格掌握PCI治疗的禁忌证包括:严重左主干阻塞、保护左主干病变、单一冠状动脉供应残余的存活心肌、不严重的狭窄病变 (狭窄<50%) 或无临床心肌缺血证据的临界性狭窄病变 (狭窄50%~70%) 、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多支血管闭塞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等同状态) 、凝血功能障碍、不能完全或近乎完全再血管化的病变、不稳定/不能控制的系统或代谢异常。本研究中, 通过观察PCI治疗成功的100例患者的近期疗效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作对比, 结果表明PCI治疗组比药物治疗组明显降低A CS患者心绞痛发生率,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改善心功能, 提高无事件生存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A CS患者行PCI治疗, 可通过迅速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 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非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7年1月入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 其中10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介入组) , 78例行单纯的药物治疗 (非介入组) , 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再发心梗率、住院死亡率、出院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RP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d, 左室射血分数为 (49.8±4.6) %, 比入院时增加 (5.6±1.1) %, 住院死亡率为1.0% (1/100) , 出院死亡率为2.0% (2/100) , 再发梗死率为5.0% (5/100) 。非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6d, 左室射血分数为 (42.1±3.7) %, 与入院时无明显变化, 住院死亡率为3.8% (3/78) , 出院死亡率为7.7% (6/78) , 再发梗死率为26.9% (21/78) 。此外, PCI术后, 介入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且低于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血清CRP、IL-6的水平 (P<0.05) 。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通过迅速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 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非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M A H Y, ZH OU YJ, DICK RJ, et al.Long-term outcom e of pa-tients of over85years ol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 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ing:a com parison of bare m etal stent and drug eluting stent[J].Chin M ed J (Engl) , 2008, 121 (10) :887-891.

[2]H OCH H OLZER W, BUETTNER H J, TRENK D, et al.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s prim 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 e[J].Am J Cardiol, 2008, 102 (2) :173-179.

[3]Chinese M edical Association angiocardiopathy branch,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ese Journal of circul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guidelines of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J].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01, 29:710-725.Chinese

[4]Chinese M edical Association angiocardiopathy branch,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ditorial Com m ittee of Chinese Journal of circul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recom m endations on unstable angina[J].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00, 28:409-412.Chinese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介入法治疗规范 篇5

适应症

1.年龄在2岁以上65岁以下

2.胰岛抗体阳性的I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半年 3.II型糖尿病患者

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2.有血液系统疾病和出血倾向者

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情,全面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

2.完善患者的术前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能等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若体温≥37.5℃或出现凝血时间异常,可暂停手术 3.备皮

4.碘过敏试验

5.术前按医嘱使用药物

6.根据病史和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拟出介入手术方案,列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及一次性卫生材料单

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1.入路选择: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为入路,如右侧股动脉阻塞可选择左侧股动脉穿刺为入路,如双侧股动脉栓塞可选择一侧肱动脉穿刺为入路

2.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单,局麻下做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导管鞘,以0.035”泥鳅导丝引导,将5FRH、Simmon1或者蛇管插至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了解胰腺动脉包括胰短动脉、胰背动脉等全貌,特别是胰腺动脉开口位置,确定自体骨髓干细胞液注入位置 3.肝素化,给予肝素3000-5000u

4.将5F造影导管送至脾动脉主干,置入260cm交换导丝(泰尔茂超滑硬导丝最好),撤出5F导管,置入6F右冠指引导管,注意指引导管尽可能不要超过胰腺动脉开口,撤出交换导丝微导丝

5.经6F指引导管在0.014” 引导下置入与脾动脉主干远端动脉相适应的球囊(直径6mm常用,长度不超过2cm),向球囊内加压注入稀释造影剂,短时间内阻断脾动脉主干远端血流

6.经6F指引导管缓慢推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液约30-40ml(约占总量的3/4),在3-5分钟内完成后,快速撤出球囊,经6F指引导管造影,了解脾动脉有无内膜损伤、夹层、血栓形成等

7.将5F造影导管或蛇管插至肠系膜上动脉,缓慢推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液约10-15ml(约占总量的1/4),在3-5分钟内完成后撤出导管

8.如果造影发现有粗大胰腺动脉,可用微导管(泰尔茂微导管最好)行超选择性胰腺动脉插管,以替代球囊阻断脾动脉的方法

注意事项

1.自体骨髓干细胞液尽可能在制备后4小时内注入患者体内,使用前试管要上下充分摇匀(缓慢),防止自体骨髓干细胞沉淀在试管底部

2.对脾动脉主干有新鲜血栓者,可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5-50万u溶栓治疗,可迅速见效

术后处理

介入治疗脑血管病 篇6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学的监控引导下,通过血管把导丝器械直接进入脑血管内进行操作,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直接治疗。如颅内动脉瘤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颈动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等多项神经血管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技术是一项防治脑血管病的新方法,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1.血管内动脉溶栓术

血管内溶栓有区域性动脉内溶栓、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区域性动脉内溶栓是用导管把溶栓剂注入病变所在的大血管内,所用溶栓剂剂量小、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颅内大血管栓塞和血栓形成,如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内。早期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即通过常规数字减影技术,明确血管闭塞部位后,用多侧孔的微导管选择性进入动脉栓塞处,在栓子前、后及栓子内直接注入溶栓剂,适用于颈内动脉以上的各分支大小血管的闭塞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是从静脉送入导管于静脉窦处进行溶栓,适用于静脉窦血栓形成。

2.动脉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及椎基底动脉狭窄十分重要的手段,治疗中创伤小、安全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栓塞术主要应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主要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的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头颈部高血运肿瘤的栓塞以及顽固性鼻出血的栓塞治疗等。血管栓塞术使以往许多认为难治或不治之症变得容易和可治。

血管内药物灌注术

血管内药物灌注主要是应用于脑恶性胶质瘤和颅内转移瘤的超选择性化疗。尤其是脑恶性胶质瘤生长迅速、复发率高,但大多局限于颅内,且多有一条或两条动脉供血,根据肿瘤发生的位置经股动脉选择或超选择将导管插入肿瘤供血动脉,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药几乎百分之百的到达肿瘤组织,产生首过效应,降低全身副作用的发生。

肝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篇7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例, 其中男6例, 女2例, 年龄38岁~59岁, 平均年龄48岁。6例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 病史长达12年~24年, 占75%;2例患者发病病史2年~4年, 占25%.男性患者都有一定量饮酒史, 女性无饮酒之习。临床症状:单纯上腹隐痛1例, 占12.5%;上腹隐痛、消化不良, 食欲不佳6例, 占75%;上腹隐痛、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1例, 占12.5%.

2 体会

由于我院地处边疆欠发达地区, 实施一种新的技术治疗可能有许多经济方面的考虑和安全性方面的顾虑, 所以, 作为我们护理人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配合临床医生做好术前的基本准备:即完善各项检查如B超、心电图、肝功能、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测定、碘过敏试验, 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因术后需绝对卧床24 h, 故需训练床上使用便器。在给予患者实施介入手术前一定要做好术前、术后解释沟通工作, 由于我们与介入医生相互支持和协调, 本组8例患者都愉快地接受了该技术的治疗,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得到改善, 出院后随访生存期平均2年。

2.1 术前基础护理治疗

护士必须掌握患者的有关资料, 如患者的病情,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康复知识及专业护理指导, 详细说明介入治疗的基本治疗原理和过程, 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卧床及穿刺肢体制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尿、排便的方法。同时,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作出评价, 包括营养状况、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对身体状况差, 如极度消瘦、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低于正常值者, 应先加强支持治疗, 合理安排术前饮食护理。

2.2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 护士要热情接待, 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医院规章制度以及主管医师和护士,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护士是患者入院时最初接触的对象,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从而更好地配合检查及治疗, 提高依从性。因为患者和家属一旦知道伴发肝脏恶性病变, 一般都首先会感到悲观失望, 思想包袱很重, 对生活和治疗丧失信心, 加之对新技术应用效果知之甚少, 所以需要我们护理人员治疗时进行现场说教, 介绍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治疗后出现的反应, 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针对性地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 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对不知情的患者进行保密治疗, 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治疗前数日应给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蛋类、奶类以及各种豆制品。

2.3 介入术前准备和落实

2.3.1 饮食方面

介入术前4 h禁食、禁水。

2.3.2 皮肤准备

穿刺部位清洗干净, 做好下腹、外阴及大腿上1/3的备皮工作。

2.3.3 药物准备

碘海醇50 m L×2瓶, 1%利多卡因5 m L×1支, 地塞米松5 mg×2支, 生理盐水500 m L× (2~3) 瓶, 格拉司琼3 mg×2支, 化疗药物DDP、THP、MMC、5-Fu按医嘱备药。

2.4 患者术后护理

2.4.1 穿刺部位的护理

因为一般介入术后穿刺点都用绷带胶布加压包扎固定, 护士要认真交待执行好医嘱穿刺后体位 (穿刺肢体呈外展伸直位, 避免弯曲受压) 。严密观察穿刺固定部位有无渗血、血肿, 注意血压、脉搏变化,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 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 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 以便及早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

2.4.2 做好术后医嘱一级护理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 一般需要给予一级护理24 h, 同时记录好3 d水化液及出入量。

2.4.3 胃肠道反应护理

介入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多为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本组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症状。呕吐时嘱患者暂禁食,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 同时记录呕吐量、颜色和性质, 给予肌注胃复安10 mg、安定10 mg、地塞米松5 mg, 或者静注格拉司琼6 mg, 使胃肠道症状有所减轻。并嘱患者饮食清淡, 少量多餐, 并且做好口腔护理。

2.4.4 腹痛的护理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可出现右上腹肝区疼痛, 一般在术后1 d~3 d出现, 3 d~5 d可自行缓解, 疼痛的程度与栓塞的范围有关, 也可能与肿瘤的供血情况有关。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栓塞后刺激肝包膜或腹膜所致, 药物在肿瘤组织产生高浓度、高效价杀伤作用, 肝组织局部发生水肿、坏死或异位动脉栓塞致腹痛。所以需要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等, 向患者做好解释, 以增强心理承受力。对轻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处理, 对中度疼痛者可给予双氯酚酸钠1枚纳肛, 对剧烈疼痛者给予哌替啶肌肉注射。

2.4.5 发热护理

早期发热多为坏死组织吸收所致, 如体温在38.5℃以下, 一般5 d~7 d自行消退;如体温在38.5℃以上, 可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鼓励患者多饮水, 可用消炎痛栓半粒纳肛。

2.4.6 肝功能损害的观察

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因肝脏缺血缺氧、化疗药物等因素导致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白蛋白降低, 部分患者可出现胆红素的升高, 表现为黄疸加重、腹水, 严重者出现嗜睡、肝昏迷等。对肝功能有损伤的患者, 嘱多卧床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血象变化、保暖、预防感冒, 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 进行保肝护肝治疗, 转氨酶可慢慢恢复。术后4周白蛋白方可恢复。为防止病情加重, 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尿量、意识的变化。

2.4.7 饮食护理

如术后无明显恶心呕吐, 鼓励多饮水, 给予补充水分。术后1 d~3 d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 少量多餐, 几天后无胃部不适可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食用丰富营养的食品。

2.4.8 康复指导

康复阶段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面对现实, 保持愉快的心情, 注意劳逸结合, 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保健能力, 配合治疗, 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肝癌患者往往存在恐惧心理, 情绪不稳定, 要帮助患者减轻不安情绪,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出院时对其进行有关休息、饮食、服药、随诊等方面的讲解。

2.4.9 出院指导

神经介入治疗:生物电极 篇8

神经介入治疗是一个通过使用人工模拟的生物电信号来干预人体神经系统,从而增强、抑制或修正神经反射的过程。将人工电信号导入人体时,要用到由良导体组成的电极。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这种治疗技术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都在不断提高,而实现这些技术进步的关键也在于新型电极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改良。

生物电极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功能主要是接收和传导信号。针对不同的使用范围和目的,研究人员开发制作了不同材质和结构的电极。最初的生物电极主要由惰性金属制成,这些材料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而随着高分子和纳米材料的发展,科研人员开始考查各种新型材料作为生物电极原材料的可能性,并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原理:双电层模型(Gouy-Chapman-Stern,GCS)

生物电极在神经介入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连接信号发生器和人体并将人工生物电信号导入人体的介质和介面。电流在电极内部的传导遵循库仑定律,在进入人体之后则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影响活体细胞的生物膜电位,从而生成或调整神经系统或肌肉内的神经脉冲。

在将人工电信号导入人体的过程中,由于人体内细胞和组织液的电学特性与金属电极有所不同,因此了解电极-组织液介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就尤为重要。金属电极中,电荷的移动是由电子在金属能带中的迁移现象完成的,而在本质为胶体溶液的组织液中,电荷以带电胶体粒子为载体分散在体系中,而且随着带电粒子的移动而移动。两者之间,电荷不能直接形成交换,而是通过电极-组织液介面上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的电荷移动完成电信号传导。

为了阐述胶体溶液和金属介质之间的电学属性,Helmholtz于1879年提出了该介面的平板模型,也就是双电层模型的雏形。之后,1910年和1913年,Gouy和Chapman分别修正了平板模型,建立了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1924年,Stern又提出了Stern模型,基本确立了双电层理论的相关内容[1,2,3,4,5]。

胶体溶液中的电荷是以带电胶体粒子的形式分散在体系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以保证溶液的电中性。在金属电极中,电荷的流动以电子流的形式生成。如果金属部分电子聚集,那么在金属-组织液介面上的组织液一侧,受到负电荷吸引,会有带正电的胶体颗粒聚集,形成一层带正电的致密层(Stern层),而在致密层外面还会有富集负电胶体颗粒的扩散层[6],见图1。

由于致密层溶液中电荷在空间中分布不均匀,这层溶液实际上体现出了一定的电容特性。再加上电荷的扩散效应,得出双电层的电学模型,见图2。

注:Rct为电极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中电荷转移的电阻,Rs为溶液电阻,ZCPA为介面电容导致的阻抗。

在该模型中,ZCPA是介面电容导致的阻抗[7]:

其中CI是介面的电容。在GCS模型中[8],介面电容可以由致密层电容CH和扩散层电容CG计算得出:

致密层电容与双电层厚度、双电层和普通溶液渗透性有关,而扩散层电容则与电极电压、胶体颗粒所带电荷等条件有关。

2 传统的电极设计

2.1 配合导电胶使用的银电极

传统的皮外电极是银电极(Ag/AgCl)[9],这种电极通常作为标准电极用于电化学测量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科研测量和实际应用,标准Ag/AgCl电极的各项属性数据均已准确测出,其工作原理也已非常清楚。在正确的操作流程下,这种电极配合导电性良好的高分子胶能够给出非常完美的临床结果。

Ag/AgCl电极最常见结构是一颗镀银的盘状电极,后部与导线相连。现在市面上这种电极产品普及度很高,而且价格适宜,是皮外电极最常见的品类。皮外采集心电信号(ECG)、肌电信号(EMG)、脑电信号(EEG)和眼球电信号(EOG)等均使用这种电极[10,11,12]。

由于人体皮肤有大量沟回并有毛发等附着结构,在皮外采集生物电信号的过程中,这些附着结构将会在电极和皮肤之间带入空气,从而影响到收集的信号强度。因此一般情况下,电信号的皮外采集过程需要导电胶来传导电信号,排除电极与皮肤之间的空气等干扰因素。导电胶主要由各种网状导电高分子组成,包括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2.2 干式电极

与使用导电胶的Ag/AgCl电极相反,干式电极在使用时不需要涂抹额外的导电液体。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略微润湿皮肤,干式电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与使用导电胶的电极质量相仿的生物电信号[13]。

干式电极根据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种:(1)利用汗液等导电液体连接人体与电极,降低皮肤的电阻,从而接收记录人体电信号;(2)刺入皮肤,跳过电阻较大的角质层而直接从真皮层测量记录生物电信号。

最初的干式电极是由导电金属板组成[14],使用时需要润湿皮肤或者利用汗液的导电作用。最常见的就是用于各种快速测量仪器,比如跑步机的心律测量。这种干式电极的最大优势是便于使用,不需要固定和涂抹胶体,缺点是不能固定于某处长期测量,因此在临床上作用比较受限。另一种干式电极则是由弹性橡胶掺杂碳纤维组成。该设计扩大了干式电极的舒适性和易用性,并且由于可以更好地贴近皮肤,该电极的信号质量也有所提高。

除了贴在皮肤上之外,另一种使电极降低对导电胶依赖的手段是跳过电阻较高的皮肤角质层[15,16,17,18]。人类皮肤角质层厚度约为10~40 mm,因此可以使用经过精密加工的微型针头电极来采集皮下的电信号。这种电极会导致病人轻微的炎症和刺痛感。

2.3 植入式电极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植入式电极被用于人机交互系统中,尤其是被用于脑机接口中。植入式电极按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信号收集类和激发类。两类电极在设计和材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植入式电极,尤其是用于脑机接口的品类,由于其接触的是人体最敏感的部分——神经组织,因此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对结构和材料有着很高的要求。植入式电极常用的触电材料是导电性优良、化学活性极弱的贵金属,比如金、铂、铱等,电极表面以陶瓷、聚酰亚胺等绝缘材料密封并保证生物相容性。

在设计方面,由于定位精确性的需要,单个植入电极的尺寸往往被控制在几十至几百μm范围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一个电极触点可以准确对应单个或少数几个神经元细胞或神经纤维,记录信息或输出刺激信号。正常情况下,电极距离目标细胞越近,距离其他细胞越远,信号的质量越高而噪音越小。

为了优化生物电信号的接收和发送,降低不良反应,并促进神经元细胞体和神经纤维在电极触点上的生长,研究人员尝试使用不同的大分子修饰电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用有消炎作用的多肽修饰电极触点来减轻炎症反应;使用高分子和氨基酸修饰电极来降低排异反应。

3 最新进展

3.1 无接触电极

无接触电极是一种新型的皮外电极,该电极的特点在于不必与人体皮肤接触,不需要传统的双电层机制进行电荷交换,并可以在不接触皮肤、毛发等附着物的情况下测量人体电信号。

无接触电极可以在不形成双电层的情况下测量人体电信号,是因为该系统利用了皮肤和电极表面两个导体层和二者之间的空气以及其他物质构成的绝缘层,组成了一个电容体系。该体系的电容很小(10pF级别)而电阻很大(大于108Ω),因此隔绝了电荷交换的可能,而完全由电容感应来侦测人体内电信号的产生和变化。电极部分侦测到的微弱信号将通过信号放大器放大并输出至处理器中。

1994年Prance和合作者首次开发了一组无接触电极系统[19],该系统由25颗ECG电极组成,可以在3 mm内收集人体电信号。该系统的电阻和电容分别为1016Ω以及10-17 F。2000年,Prance和他的研究小组利用德州仪器公司的INA116信号放大器开发了上述产品的改进型[20]。

无接触电极的出现使得人体电信号的获取更加方便,而且病人的舒适程度也有所增加。随着技术的改进,有的公司逐步将电极嵌入到病床、椅子、床垫等日常用品中,实现了对脱离电极的病人实施监护等目的。

3.2 多通道电极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一个单独的位点所能达到的信息收集和神经刺激效果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手段的需求,而且单次植入操作也难以保证电极位置的精确性,因此多通道电极应运而生。

标准的多通道电极包含大约60只电极触点(8×8或6×10)。电极触点的尺寸约在10~30μm之间,材料为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常见的多通道电极包括Michigan电极组和Utah电极组,二者均以硅晶为基底,以金属丝为导电部分。

环状神经电极是另一种多通道电极,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多通道的电极触点集成在一片可折叠的绝缘材料上。环状神经电极的主要用途是利用人工电信号刺激神经纤维。通常情况下1根神经纤维包括大量的神经,每1根神经负责不同的功能,因此在需要有选择性地刺激其中1根而保持其他的神经不变的时候,就需要在该神经所在的神经纤维表面施加电刺激。

使用环状电极时,医生将找出需要针对的神经纤维,将环状电极沿外围固定一圈,保持电极触点与神经纤维的良好接触。然后通过每一个电极通道向神经纤维传递电信号,并通过观察患者反应确定每一颗触点的效果。结合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医生可以编码电极各个通道之间的编码方式来优化神经刺激效果。

3.3 电磁感应(脑电波)

传统的脑电信号(EEG)测量方法是通过一组皮外电极多点测量脑部电信号。然而常用的电极组需要覆盖在患者头部,这给测量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并容易受到病人肌肉电信号和细微动作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针对脑电波的电学特性开发了一种通过电磁感应测量大脑电信号的系统。

楞次定律证明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会形成一个激发磁场,该磁场会阻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在人脑中,存在着大量的空间方向垂直于颅骨的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电流形式实现的,而这些电流的产生、改变和消失均会遵循楞次定律引起空间内磁场的改变。因此,在颅骨外侧的垂直平面上配置导电线圈,就可以捕捉到激发磁场的变化并量化地测量电信号强度。通过在不同位点放置导电线圈并测量电信号强度,即可获取脑电波信号。

4 结论

医用电极作为连接神经介入类医疗器械和患者身体的重要介质,在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材质、尺寸和结构设计均会影响人体和医疗器械之间的互动效果,因此必须针对特定的病症和作用位置进行深入的优化。

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9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症状发现后多已是中晚期, 大多数已失去手术机会[1], 介入治疗是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可延长病人生命。2007年9月—2008年12月, 对3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实施介入治疗, 经精心护理, 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8例肝癌病人中, 男36例, 女2例;年龄13岁~65岁;所有病人经B超、CT、MRI、肿瘤标志物水平、临床表现等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均实施了介入治疗。 采用Seldinger技术, 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导管送入肝总动脉, 造影后根据血供将导管选择性送至肿瘤处, 分别注入化疗药物、碘化油及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常用化疗药物有阿霉素、丝裂霉素、氟尿嘧啶。38例病人均顺利度过介入治疗及药物反应期, 治疗后病人面色萎黄好转、食欲提高、疼痛减轻或消失, 提高了生存质量, 延长了生存期限。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住院后有恐惧和紧张感, 对于不知道自己病情的病人不要告诉病人诊断, 仅告知只要配合治疗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 情绪比较低落, 心理比较复杂, 对治疗失去信心, 对介入疗法缺乏认识, 增加他们的忧虑和恐惧感。此时临床护士应与病人加强沟通, 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病人克服心理压力, 维持情绪稳定, 从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 并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及优点,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消除病人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2,3]。

2.1.2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成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检查。嘱病人术前2 d练习床上大小便, 以适应介入治疗后卧床休息及肢体制动需要。术前1 d做好碘过敏试验及皮肤准备, 术前4 h禁食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介入治疗后, 应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每小时1次, 直至平稳, 并注意观察意识及尿液的量及性质, 做好记录[4]。

2.2.2 一般护理

术后病人采取平卧位, 绝对卧休息24 h, 穿刺部位给予沙袋加压6 h~8 h, 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24 h。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出血等, 包扎敷料是否固定完好。认真监测皮肤颜色、温度, 肢体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与对侧比较, 发现异常, 尽早处理。嘱病人咳嗽、呕吐、大小便时一定要用手按压穿刺点, 以防穿刺点出血。协助病人移动身体, 增加舒适感, 改变体位或活动健侧肢体身体与患侧肢体保持一直线, 可左右平移。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预防压疮, 术后24 h无特殊情况可拆除包扎绷带, 可根据病人情况下床做轻微活动。

2.2.3 疼痛的护理

介入治疗后, 由于各种原因使肿瘤组织缺血、水肿和坏死, 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术后暂时性疼痛, 一般持续3 d~7 d后缓解。当病人出现疼痛时, 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的感受, 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轻度疼痛不需处理, 对于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者, 遵医嘱给予哌替啶或美菲康止痛。

2.2.4 发热护理

大多数病人出现发热的原因是由于化疗药物或栓塞剂等注入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坏死, 机体吸收坏死组织所致[5]。多在38 ℃左右, 为术后吸收热, 对高热病人, 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药。嘱其多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 退烧出汗时应及时为病人擦干汗液, 为病人更换衣裤,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受凉[6]。

2.2.5 胃肠道反应护理

恶心、呕吐为常见的消化道反应, 其原因是由于在介入治疗中部分化疗药物对胃肠黏膜的直接毒性损害, 一般发生于介入治疗后4 h~6 h, 对于恶心、呕吐的病人应及时给予止吐药物治疗, 一旦病人有恶心呕吐症状, 应嘱病人深呼吸, 注意观察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质, 及时清除病人的呕吐物, 并予漱口, 减少不良刺激, 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

2.2.6 饮食护理

认真做好病人及家属的饮食宣教工作, 耐心向他们说明饮食的重要性, 由于化疗药物的作用, 病人常出现食欲缺乏。护理时应配合其饮食习惯, 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饮食, 少量多餐, 并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忌油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7]。

3 讨论

介入治疗是目前作为医学影像领域的一门新兴微创手术, 其特点是损伤小、疗效好。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可以使肝肿瘤局部得到高浓度、大剂量的药物, 较周围静脉给药疗效高、不良反应轻。同时注入栓塞剂, 可使肝癌组织因血流阻断而缺血坏死。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中、晚期的病人, 可延缓肿瘤生长, 明显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8] 。行之有效的护理是帮助病人尽早恢复健康的关键, 护理人员应正确及时地做好护理中的各个环节, 有效预防或减少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叶胜龙.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 (3) :165.

[2]耿秀云.心理干预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10B) :2138-2139.

[3]齐丽雯, 李丽.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0C) :2228-2229.

[4]闫秀娟, 郭淑芳.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舒适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5B) :892.

[5]吴沛宏, 黄金华, 罗鸣飞, 等.肿瘤介入诊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4.

[6]黄爱梅, 罗莎莎.肺癌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9A) :1701-1704.

[7]邢丽群.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47-448.

肝癌介入治疗护理分析 篇10

肝癌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由于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 加之病情进展迅速[1], 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往往已经是肝癌中晚期, 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期, 此时肝癌介入治疗是最佳选择。肝癌介入治疗是指经股动脉插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化疗。做好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能够提高肝癌介入的治疗效果[2,3]。现对我科30例行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肝癌患者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30~80岁, 中位年龄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型超声、CT或MRI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癌。所有患者采用腹股沟区局部麻醉, 取仰卧位,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置5F动脉鞘后在X线透视下置入肝动脉导管, 进入腹腔干后, 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注入造影剂, 对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进行造影, 明确癌肿的血运情况后, 注入化疗药物及进行动脉栓塞。手术结束后拔管, 局部压迫穿刺点15min左右, 对穿刺点进行局部绷带加压包扎。

2 术前护理

2.1 常规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有肝肾功能等术前检查, 进行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 术前嘱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2.2 术前皮肤护理

术前1d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是否有破损、感染、皮肤病及瘢痕等情况后进行备皮。同时观察该侧肢体远端动脉的搏动情况, 以便术后对照观察。

2.3 饮食护理

对前针对肝癌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 选择合适食物, 对于营养不良严重的患者, 可以采用静脉营养支持, 增强患者营养, 提高手术耐受力。术前6h禁食饮, 术前排便。

2.4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并进行安慰, 同时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手术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对于经安慰治疗无缓解者, 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3 术中护理

术前30min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同时血好术中用药。根据穿刺部位让患处于者舒适体位, 良好暴露手术野, 同时接监护仪器, 以便实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 备好各种术中用药, 以便手术中及时用药。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及时增添所需物品, 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4 术后护理

4.1 穿刺部位护理

术毕穿刺点拔管后, 对穿刺点进行局部加压止血15min后, 予纱布绷带加压包扎, 患者返回病房后, 嘱患者平卧, 穿刺点使用沙袋加压压迫6h, 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h, 卧床休息24h。防止穿刺点出血。由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手术侧肢体活动受限, 加之手术处的加压包扎及沙袋压迫, 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减慢, 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应该密切观察患者术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温、感觉等。可以对患侧膝关节以下每隔1~2h进行按摩, 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4.2 基础护理

术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同时注意保持病房清洁与空气流通, 预防感染, 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 术后24h嘱患者下床轻微活动。

4.3 饮食护理

术后应进食清淡、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多吃水果青菜,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多饮水, 可以加速药物及造影剂的排泄。同时可以减轻药物导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4]。

4.4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护理

4.4.1 发热:

术后发热是由于术中对肿瘤注入了大量化疗药物或血管栓塞, 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产生的吸收热, 可持续高热达38~39.5℃。应该严密监测体温, 可以使用物理降温, 对于物理降温无效者可以使用药物降温。由于退热会导致大量出汗, 应及时补充液体, 以免发生虚脱。

4.4.2 胃肠道护理:

由于介入治疗中大量化疗药物及造影剂的使用, 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的发生。术后应早期进食, 同时对于恶心、呕吐症状严重者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对于呕吐严重者, 嘱患者深呼吸,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以免造成误吸引发呛咳或窒息。同时对呕吐物、排泄物的性质、颜色进行密切观察记录, 及早发现出血情况, 以便早期处理。

4.4.3 肝肾功能受损护理:

介入治疗后由于大量化疗药物及造影剂的使用, 肝脏内肿瘤坏死及肝水肿的发生等情况, 使得肝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经肝功能检查会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升高, 表现为黄疸加重、腹水, 甚至是出现肝昏迷。对于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除了应多休息外、同应进行护肝治疗。同时嘱患者多饮水, 可以促进毒素的代谢, 同时记录好24h尿量及颜色。

综上所述, 加强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对于降低患者手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5]。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杨锋.肝癌善“伪装”需及时识破[J].养生月刊, 2006, 27 (10) :879881.

[2]郭丽萍, 程光荣.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2, 26 (2) :514-515.

[3]潘覃.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2) :9596.

[4]梦一路.肝癌的常见症状和饮食原则[J].肝博士, 2007 (5) :30-31.

[5]洪杏花.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4) :7072.

心脏介入治疗“乱”在哪里 篇11

这位专家在信中说:“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是用一个球囊、一个支架开通梗死血管,挽救心肌和生命的技术。这本是一种救命的绿色通道措施,但某些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滥用这项技术,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一些不规范医疗行为屡有发生。比如对非梗死血管也一并放支架,甚至放最贵、非必需、无适应症的药物涂层支架,造成单病种费用严重超标。”

这位专家认为,急诊介入治疗费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疗总费用中占较大比例,其费用的增加直接影响到急性心梗患者单病种费用超标与否。急诊介入治疗时,置入两个或两个以上普通支架,或随意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或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均会使单病种费用超标。

为此,他建议,严格掌握介入治疗或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对严重弥漫病变者,应考虑其他治疗方式,不能盲目增加支架数量以求即刻效果。急诊介入治疗时,坚持只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原则,非特殊情况不考虑对非梗死相关血管作介入治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支架置入的数量,防止支架滥用。最为重要的是,急诊介入治疗时,不可滥用药物涂层支架。因为药物涂层支架不仅显著增加介入治疗费用,而且在急诊介入时,并没有减少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事件的作用,因此急诊应用此类支架无特殊价值。

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在我国发展迅速,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师和医院逐年增多,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指出,该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高润霖院士说,地区之间、医院之间的心脏介入治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如果介入治疗由技术最好的医生操作,手术成功率为70%~80%,而非慢性完全闭塞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可达95%以上。但一些晚期病人既不适宜进行介入治疗,也不适合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另外,如何早期发现血管中的不稳定斑块,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因为及早处理斑块可以使许多病人免于心肌梗死的发生。

高润霖院士认为,由于介入治疗较为昂贵,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不能从这项技术中受惠。要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提高手术器材的国产化率,降低手术价格,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介入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8例, 随机分成择期介入组和直接介入组。其中直接介入组40例中,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7~70 (59±3.5) 岁, 均采用从桡动脉和皮冠状动脉直接介入的治疗;择期介入组38例中, 男22例, 女16例, , 年龄48~69 (58±2.5) 岁, 都是通过溶栓的方式来开通血管进而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身体状况和年龄、性别上的差距都不大 (P>0.05) , 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直接介入治疗法是通过手术方式, 经过桡动脉和冠状动脉直接对患者的血管进行疏通, 从而达到快速溶栓的目的, 使患者心肌快速恢复正常供氧。这种方法要求患者的自身条件, 如血管直径、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等达到要求才能进行, 资料选取的两组患者均能达到上述要求。择期介入治疗则是不进行手术, 只通过将阿替普酶静脉滴注到患者体内, 此酶可以对血管内血栓进行溶解, 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 但是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 且在血管疏通前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检测, 以判断血管是否通畅。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均采用SPSS 10.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分析检验结果, P<0.05为差异显著, 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2 结果

通过对直接介入组和择期介入组在治疗时疏通血管上所用时间、血管疏通的概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射血率等进行比较, 说明直接介入治疗疏通血管所用时短, 疏通效果和恢复效果好, 详见表1。

在接受治疗半年后分析检查资料了解患者再次梗死几率、血管疏通率来比较发现择期介入治疗发生在梗死几率比直接介入治疗大, 但是治愈的患者在后期血管基本都得到疏通, 详见表2。

3 讨论

本实验通过对利用直接介入和择期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了比较, 结果说明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择期治疗不会对患者的自身条件有太过严苛的要求, 只要不会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均可采用此方法治疗, 但这种方法疏通血管的时间缓慢, 且发生在梗死比例较高;而直接介入则克服了择期介入治疗耗时长的缺点, 同时其患者的恢复相对较好, 但同样存在一定缺点, 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本身有严格要求, 由于要经过手术来进行治疗, 因此要求患者血管直径较大, 凝血功能好, 否则很容易造成血管损伤或大出血, 同时采用手术治疗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患者家属在选择如何治疗时必须结合患者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迎午.择期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新策略[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 28 (2) :256-257.

上一篇:印刷色彩管理重中之重下一篇:审计体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