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体制建设

2024-11-18

审计体制建设(精选7篇)

审计体制建设 篇1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的信息化有利于资源共享、信息交流, 并且运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和着重办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内部审计是一门以管理为导向的学科, 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项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他通过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框架规范的使用方法评价, 并改进组织风险管理上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 评价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最终结果都是企业的运营工作情况利于企业的发展。

一、信息化时代与企业运营的关系

(一) 信息化时代是企业运营的成功的一部分

现在的中国随处都是信息化的产品和成果, 我们在生活中交流就是一个信息化沟通的过程, 可以通过社交软件、短信、通话, 来维持朋友和情人之间的交流。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数码产品都是信息化所带来的研究成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契合实际的关注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信息化”这个词语是古时日本一个学者梅倬忠在一本书中提到的, 并且能够预见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将对全世界带来一次社会性质的改革, 把我们带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这一词语是对各种系统类的东西进行了归类, 发挥了他们本身的作用来提高工作的能力。信息化时代是企业运营成功的一部分, 是不可缺少的功臣之一。

(二) 信息化时代对企业运营所具有的影响

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信息资源, 来达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作用, 他不仅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更能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成熟, 下一代互联网、Web2.0、移动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应用, 越来越多的组织与个体参与到数字化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都是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成功。最成功的例子, 当属于马云及其团队所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 同时做支付宝、淘宝、速卖通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各项工作发展。这些app和平台不仅仅提供了信息, 还将信息非常好的运用, 旗下包括快递和客服还有售后, 都是在将信息化进行合理的使用, 并且达到共享的作用。这是将信息化的定义充分运用, 甚至达到了一种不可触摸的境地。信息化时代对企业运营就此奠定了基础, 并对企业运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和丰收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

二、信息化时代对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作用

(一) 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归根究底, 就是一个审核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会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能, 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审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 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为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这两个职能的运用都需要有信息的采集录入和资源的共享。合理的运用到信息化的技术和系统, 能够为审计工作带来很多便利的途径和办法, 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核算中, 我们可以运用审计分录及明确录入方法, 更好的核对出资金出入情况及企业出账信息的来源等, 能够清楚容易的知道企内部的经营情况, 并且对其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工作效率, 最终达到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的目的。

(二) 信息化有助于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

在上述观点中提到的会计职能中, 已经明确的知道了审计工作的内容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审计工作是通过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和系统,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政支出和收入进行监督和核算。例如在企业购入或者售出的产品中, 企业收到的成本和利润, 还有支出的增值税和材料费运输费等差旅杂费, 都应当纳入审计工作的目录当中。审计工作不仅仅能够反映出企业内部的状况、经营成果变现还有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还能够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的责任履行情况, 为审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具有决策性的有用信息。共同为企业提高经济收益和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考取审计从业资格证的时候需要考三个科目, 其中就有审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的工作就是系统的归类了会计的工作内容。在自动化、无纸化以及数据化条件下, 审计不仅仅只要传统的审计方式, 还包括了运用审计软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审计电算化把繁琐复杂的工作内容, 精简而明确的表示出来, 使审计工作更加简化更加精准的抓到企业的经营变化, 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三、基于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具体措施

(一) 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

审计工作的内容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会计财务的核算, 还包括了一些企业在财政支出上的法律效应。所以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不仅仅企业要学会盈利, 还要学会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在考取审计从业资格证时, 关于考试内容是有关会计的财经法律和法规, 这是规范审计工作的重要的理论知识, 审计工作远远不止这些, 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 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仅要运用的里面的财经法规, 还需要企业自身对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规定或者规范较少。管理的体系也不是非常的健全, 这就要求企业更加透彻的研究和探索相关法律知识。近几年来, 现代社会很多企业时常发生的法律纠纷, 主要存在账面做假问题, 核对账目时出现的价格差异悬殊, 有些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失误等, 主要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不够, 因此需要审计从业人员, 实打实的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 加强对法律的认识, 抓住的法律要点, 切实履行职责, 切勿违反国家关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律的地位在我国的地位非常的高, 每个行业都有相关的法律, 主要目的是限制和约束各行各业所做出的不正当手段, 减少工作上的失误等, 加强法律上的意识, 是每个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做到的职责。

(二) 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加强系统资源能力

加强系统资源能力, 首先就必须要让企业内部执行审计工作的职员, 能够熟能生巧的运用审计手段, 通过工作、程序、格式规范性等得到对企业有利的各项信息。以信息化为前提加强系统资源能力建设, 同时能使以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基础下所创新的模式得到运用, 还能够加强审计流程的重构, 提高审计方法的创新。加强审计资源系统共享和运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不仅仅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还能更好的提高企业各阶层人员的工作质量。审计工作中的资源系统, 既要完善审计信息之间的交流, 对于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 还要理解所进行工作的意义。加强系统资源能力, 还要对现有的内审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 组织参加国际内审师资格考试等, 不断丰富业务知识, 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加强系统资源能力, 需建立强大的信息网, 主要针对审计信息的共享, 对审计工作的共同点进行互相交流, 最终达到审计工作的目的, 保持审计工作的高效,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审计工作中的系统资源能力, 还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员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要有所突破, 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经验, 更好的利用系统资源, 来维持企业的资源共享能力, 最终实现加强系统资源能力的要求。

四、结语

在中国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 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对企业规范起到了非常大的治理作用, 同时对企业内部的财政状况和经济支出起到非常大监督检查作用。账目上的错误是无法避免的, 肯定会有疏漏, 但是认为的对其做手脚, 这将是腐败滋生的土壤, 因此完善的审计工作, 对于以上问题有良好的解决, 同时也会反作用到审计工作, 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建设完善了, 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也会加强, 更加明确的审计工作在竞争中可以占到很大的优势, 让企业在本次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而在信息化时代下, 在提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参考文献

[1]仲福英, 赵永军.内部审计应对信息化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1 (02)

[2]郭峰.审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 (05)

[3]王俊.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23)

审计体制建设 篇2

(一) 立法型审计体制

立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立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美国是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由联邦会计总署—州审计局—地方审计局三级组成。各级审计组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机构, 一部分为业务机构负责具体审计事宜, 一部分为人事、培训等行政性职能机构。会计总署直接对联邦国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州和地方审计局直接对各州、地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业务进行检查与监督, 对各级预算编报与执行情况进行审核, 对国 (议) 会拨款情况进行检查等。各级审计组织拥有对相关部门经济往来凭证资料的查阅审核权, 对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调查询问权, 对不合理预算与拨款的暂停否决权等。在经费来源上, 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各级审计组织的经费由国 (议) 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

(二) 司法型审计体制

司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司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在组织体系上, 由国家审计法院—地方审计法院两级组成。在机构设置上, 各级审计法院内部针对不同政府部门与主要审计业务类型设有多个审计法庭。在领导体制上, 国家审计法院独立于政府和议会开展各项工作, 属于行政法院系列, 由行政法院院长直接领导。各级审计法院主要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在审计职能划分上, 根据不同审计对象在审计职能上各有侧重与突出。在审计管辖范围上, 各级审计法院分别负责本级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审计事项, 国家审计法院有权对地方审计法院的审计事项直接介入并审核。在经费来源上, 各级审计法院所需经费由国会单独编制预算予以保障。

(三) 行政型审计体制

行政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瑞典是实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由中央—地方两级构成, 中央审计组织包括审计办公室和国家审计局, 地方审计组织包括各省、市审计局。在领导体制上, 审计办公室直接隶属于议会, 国家审计局隶属于中央政府, 中央审计部门与地方审计局之间无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地方审计机关隶属于地方各级政府, 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机构设置上, 审计办公室内没有再设置具体机构, 国家审计局和地方审计局内按照具体业务情况设有秘书处、行政管理处、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绩效审计处和财务审计处。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 各级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政府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在审计职能划分上, 各级审计部门主要发挥着对相关政府业务部门的监督职能。

(四) 独立型审计体制

独立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单独设置, 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日本是实行独立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 形成中央—地方两级审计部门, 中央设有会计检查院, 各级地方当局设有监察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 各级审计组织基本由领导机构与业务机构两部分组成:领导机构为检察官会议, 负责政策制定与宏观协调控制;业务机构为事务总局, 下设一个办公部门和五个业务检查部门。在审计职能划分上,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各级审计机构主要发挥着独立客观监督国家经济活动各个领域的职能。在审计管辖范围上, 各级审计部门分别负责所属行政区划内的审计事项, 对其他审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进行干涉与过问。

二、外国审计体制主要特点归纳分析

(一) 审计部门独立性强

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机构, 大多隶属于一些级别很高的部门或直接单独设置, 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二是人事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的负责人一般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任命, 这种人事安排的独立性, 有利于保持其各项工作的稳定性。三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的各项经费均有稳定的来源, 直接列入国家预算, 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与影响。

(二) 审计职责设定比较系统

在审计职责设定的宽度上, 许多外国审计部门不仅从宏观上对国家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经费使用综合效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控制, 而且从微观上对各级职能部门涉及的具体业务都进行审查检验, 从而使审计工作基本覆盖了国家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此外, 在审计职责设定的高度上, 外国审计部门对该国各个层次的职能部门及相关负责领导均可以实施审计监督, 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受部门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的限制。

(三) 审计权限设定比较完备

首先, 许多外国审计部门具有立法权限, 对国家财经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有权审核, 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废止和颁发。其次, 许多外国审计部门拥有经费分配权限, 可根据实际情况向下级审计部门直接划拨经费, 不受本级财务部门限制。再次, 许多外国审计部门拥有司法权限,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有权运用司法手段予以处理, 从而保证了审计决定的贯彻落实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四) 审计法规制度比较完善

外国法制建设本身就比较完善, 在各项审计法规制度中, 对于审计体制各要素都有明确的规定,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审计体制的高效运行。例如美国国家法规中有一大类专门是审计相关法规, 这其中对于审计组织体系、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等问题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日本也有相当数量的关于财务审计的法规, 这些法规从其制订到实施的各个环节, 都涵盖了审计部门领导关系、相关人员编成、管辖责任划分等内容, 从而使审计体制建设实现了规范化与制度化。

三、对我军审计体制创新的启示

(一) 注重增强人员配置的稳定性

立法型审计体制下各级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期都不受政府与国 (议) 会更迭的限制, 可以避免由于政治斗争或利益纠纷而可能出现的报复行为,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审计机构的稳定性与审计方针、政策的连贯性。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在审计人员配置方面, 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职年限, 使其任期不受其他职能部门领导变动的影响, 并在审计人员相关技术职称评定上进一步完善, 使得广大审计工作者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发展动力。

(二) 进一步细化审计职能划分

司法型审计体制下, 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时审计职能各有侧重, 例如在开展财务审查活动时注重于履行其监督职能, 而在为审计对象提供各项经济咨询时注重于履行其服务职能。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在审计职能划分上, 应根据军队审计部门、军队审计事务所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情况, 在保证其监督、鉴证与评价基本职能的前提下, 对其特有职能予以适当突出, 从而保证不同审计组织在军事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更好地推进军队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 兼顾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审计机构虽然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时无需受到来自其他部门的干扰与影响, 但是它作出的各项审计决定仍需经过相关立法部门的审核并作出最后裁决后方能生效,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对审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部门不带政治偏见地、客观公正地行使监督职能。军队审计体制创新一方面要提高审计部门的法律地位, 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审计职权;另一方面又要对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保证其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开展各项审计活动。

(四) 注重提升审计工作的透明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国家审计机构负责对政府的各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审核, 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想得到广大官兵的拥护和支持, 也应进一步增强透明度, 使军队审计工作取得的各项成果与存在的问题都能展现在公众视线之中, 使广大官兵拥有一个了解军队审计工作的渠道, 进而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这样才能为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摘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 审计在军队提高国防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国外主要的几种审计体制, 分析了各自的特点, 为我军审计体制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外国审计,体制创新,启示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8.

审计体制建设 篇3

立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立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美国是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由联邦会计总署—州审计局—地方审计局三级组成。在机构设置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机构,一部分为业务机构负责具体审计事宜,一部分为人事、培训等行政性职能机构。在领导体制上,会计总署直接对联邦国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州和地方审计局直接对各州、地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员配置上,会计总署的最高行政领导是主计长,在主计长下设副主计长1人和主计长助理4人,由总统任命;州、地方审计局的最高行政领导是审计局长,在其之下设有副局长和局长助理各1人,由州长任命,各级审计负责人的任期都不受政府更迭和国(议)会换届的影响。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业务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各级预算编报与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对国(议)会拨款情况进行检查等。各级审计组织拥有对相关部门经济往来凭证资料的查阅审核权,对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调查询问权,对不合理预算与拨款的暂停否决权等。在审计职能划分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发挥着监督各级政府部门与为相关机构提供特定技术服务两项基本职能。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本级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遇特殊事项可由会计总署统一协调安排进行联合审计。在经费来源上,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各级审计组织的经费由国(议)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

二、司法型审计体制

司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司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法国是实行司法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由国家审计法院—地方审计法院两级组成。在机构设置上,各级审计法院内部针对不同政府部门与主要审计业务类型设有多个审计法庭。在领导体制上,国家审计法院独立于政府和议会开展各项工作,属于行政法院系列,由行政法院院长直接领导,地方审计法院直接对国家审计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员配置上,各级审计法院的最高领导为首席院长,下属各法庭设有庭长和高级法官,均经内阁会议审议通过,由总统任命,各级审计法院的法官人数在200人左右,另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聘请高级审计师和相关办事人员。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法院主要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对政府各项资金的真实、合法与效益进行控制与监督;各级审计法院拥有的审计权限包括对违反财经法规行为运用司法手段介入与处理,对相关审计事项进行通报,对各级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在审计职能划分上,根据不同审计对象在审计职能上各有侧重与突出。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各级审计法院分别负责本级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审计事项,国家审计法院有权对地方审计法院的审计事项直接介入并审核。在经费来源上,各级审计法院所需经费由国会单独编制预算予以保障。

三、行政型审计体制

行政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瑞典是实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由中央—地方两级构成,中央审计组织包括审计办公室和国家审计局,地方审计组织包括各省、市审计局。在领导体制上,审计办公室直接隶属于议会,国家审计局隶属于中央政府,中央审计部门与地方审计局之间无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地方审计机关隶属于地方各级政府,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审计办公室内没有再设置具体机构,国家审计局和地方审计局内按照具体业务情况设有秘书处、行政管理处、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绩效审计处和财务审计处。在人员配置上,审计办公室由12名审计师组成,每年选举一次;国家审计局最高领导为审计长,其他领导人员包括政府开发部部长和若干名议员;地方审计局设局长1名,另有若干名省、市级议员。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政府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对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宗物资装备采购情况进行审核,对国家银行的各项经费往来情况进行监控等;各级审计部门拥有的审计权限主要包括:对各级财务往来凭证的调阅审查权,对相关经济事项的否决权,对职能部门领导的审查评价权等。在审计职能划分上,各级审计部门主要发挥着对相关政府业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审计办公室和国家审计局主要负责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地方审计局主要负责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

四、独立型审计体制

独立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日本是实行独立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形成中央—地方两级审计部门,中央设有会计检查院,各级地方当局设有监察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各级审计组织基本由领导机构与业务机构两部分组成:领导机构为检察官会议,负责政策制定与宏观协调控制;业务机构为事务总局,下设一个办公部门和五个业务检查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审计事项。在领导体制上,会计检察院独立于国会、司法部门和政府机构,单独开展审计工作;各级地方监察委员会与会计检查院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人员配置上,对于各级审计机构的主要领导人员均委以检察官身份,任期不受政府部门更迭的影响和限制,最高领导人在检察官中产生。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机构主要负责对国家各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对政府各业务部门的经济往来情况进行审核与监督,对由国家所有或保管的有价证券、现金和物品进行清点与核准。各级审计部门有权对国家的财会法令与制度进行修改与变更,对各级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各项不符合规定的经费开支进行驳斥等。在审计职能划分上,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各级审计机构主要发挥着独立客观监督国家经济活动各个领域的职能。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各级审计部门分别负责所属行政区划内的审计事项,对其它审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进行干涉与过问。

五、四种主要审计体制模式的特点归纳

1、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机构,大多隶属于一些级别很高的部门或直接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二是人事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的负责人一般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任命,下级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调动,要征求上级审计部门意见,这种人事安排的独立性,有利于保持其各项工作的稳定性。三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的各项经费均有稳定的来源,直接列入国家预算,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与影响。这些都充分保证了外国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取证、审核检查、做出评价结论和提出处理意见的各个环节都是独立进行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干涉。

2、审计职责设定比较系统

首先在审计职责设定的宽度上,许多外国审计部门不仅从宏观上对国家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经费使用综合效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控制,而且从微观上对各级职能部门涉及到的具体业务都进行审查检验,从而使审计工作基本覆盖了国家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其次,在审计职责设定的高度上,外国审计部门对该国各个层次的职能部门及相关负责领导均可以实施审计监督,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受部门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的限制。再次,在审计职责设定的深度上,外国审计对于各项具体审计业务在范围、目的和实施效果上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从而使审计职责具有很强的刚性约束。

3、审计权限设定比较完备

首先,许多外国审计部门具有立法权限,对国家财经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有权审核,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废止和颁发。其次,许多外国审计部门拥有经费分配权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向下级审计部门直接划拨经费,不受本级财务部门限制。再次,许多外国审计部门拥有司法权限,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有权运用司法手段予以处理,从而保证了审计决定的贯彻落实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4、有系统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保障

外国法制建设本身就比较完善,在各项审计法规制度中,对于审计体制各要素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审计体制的高效运行。例如美国国家法规中有一大类专门是审计相关法规,这其中对于审计组织体系、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等问题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日本也有相当数量的关于财务审计的法规,这些法规从其制订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涵盖了审计部门领导关系、相关人员编成、管辖责任划分等内容,从而使审计体制建设实现了规范化与制度化。

六、值得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学习的科学做法

1、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注重增强人员配置的稳定性

立法型审计体制下各级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期都不受政府与国(议)会更迭的限制,可以避免由于政治斗争或利益纠纷而可能出现的报复行为,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审计机构的稳定性与审计方针、政策的连贯性。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在审计人员配置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职年限,使其任期不受其它职能部门领导变动的影响,并在审计人员相关技术职称评定上进一步完善,使得广大审计工作者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发展动力。

2、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在审计职能划分上进一步细化

司法型审计体制下,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时审计职能各有侧重,例如在开展财务审查活动时注重于履行其监督职能,而在为审计对象提供各项经济咨询时注重于履行其服务职能,同时在不同审计机构的职能划分上也有所区别,国家审计机构更注重于监督与调控职能,而地方审计机构以及相关社会审计机构更注重于服务与控制职能。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在审计职能划分上,应根据军队审计部门、军队审计事务所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其监督、鉴证与评价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对其特有职能予以适当突出,从而保证不同审计组织在军事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更好地推进军队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

3、在军队审计体制创新的具体过程中要兼顾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审计机构虽然享有极高的独立地位,审计人员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时也无需受到来自其它部门的干扰与影响,但是它作出的各项审计决定仍需经过相关立法部门的审核并作出最后裁决后方能生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对审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司法部门也可以对审计人员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作出处理,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部门不带政治偏见地、客观公正地行使监督职能,按照法律所赋予的职责独立地开展工作。军队审计体制创新一方面要提高审计部门的法律地位,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审计职权;另一方面又要对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证其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开展各项审计活动。

4、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注重提升审计工作的透明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国家审计机构负责对政府的各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审核,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想得到广大官兵的拥护和支持,也应进一步增强透明度,使军队审计工作取得的各项成果与存在的问题都能展现在公众视线之中,使广大官兵拥有一个了解军队审计工作的渠道,进而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为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Tom L:The evolution of auditing thought and practice[M].New York:Garlend Publishing Inc, 1988.

[2]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石爱中等: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8.

审计体制建设 篇4

一、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基本要素分析

1、组织体系

我国目前审计组织体系分为中央———地方两级。审计署为国务院下辖职能部门,是我国最高审计机关。地方审计组织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直辖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除此之外,各地还设有审计派出机构,它是各级审计机关派出的工作机构,属审计机关的内部机构,不是一级审计组织,包括审计机关驻地方派出机构和驻部门派出机构两种。

2、领导体制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受其它行政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干预与制约。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3、机构设置

审计署内根据审计对象不同设有具体的分管职能机构,另外还设有相关人员教育培训与理论研究机构。地方审计机关下设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主管各个行业的审计事宜。审计派出机构内部根据具体业务特点设有相关职能处室。

4、职责权限设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对本级和下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预决算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流向进行审核,对国有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对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及建设质量进行监督,对大宗采购项目的定价及交易情况进行核查,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基金以及其它有关基金进行监控。与之相对应的审计权限主要包括:监督检查权、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权、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权、处理处罚权和建议行政处理权等。

5、职能划分

目前对于国家审计职能并未针对不同的审计组织进行明确划分,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国家审计具有以监督、评价和鉴证为主的多种职能。经济监督职能主要是指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对象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予以揭露和处理。经济鉴证职能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对象的各种经济资料进行审查验证,为社会公众提供关于其经济运行状况的权威证明。经济评价职能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对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揭露问题,总结经验,为其业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的改进完善提供权威指导与帮助。

6、业务管辖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现行审计业务管辖可以概括为三项原则,即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原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原则和指定管辖原则。在实际运用中,一般是按照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在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不清或没有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时,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管辖;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被审计单位,按国有单位所占股份确定管辖范围;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指定管辖。

7、人员任免与配置

在人员任免方面:审计署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任免;审计署副审计长由国务院任免。地方审计机关正职领导由本级政府提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副职领导人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免。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领导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审计机关负责人在任期内被撤换必须出现下述情况之一:一是触犯法律而被追究刑事责任;二是严重失职渎职受到行政处分;三是身体状况无法继续胜任本职工作,否则不得随意将其撤换。对于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任职资质,相关法律法规从政治立场、业务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8、经费来源

从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责来看,它应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因而与财政部门之间形成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为保证审计部门切实履行其相关职责,避免因经费来源受制于人而出现变通审计结果、影响审计质量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特别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二、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优势分析

1、组织体系层级完备

国家审计体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较为成熟。首先,从中央审计组织来看,国家审计署一方面对国务院各职能部门的经济运行活动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另一方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全国多个城市地区以及政府重点部门设立了派出机构,从而形成全面的监督与控制。其次,从地方审计组织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均设立了审计机关,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审计事务,与中央审计组织共同构建起一个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的审计网络。

2、机构设置系统科学

国家各级审计组织在内部机构设置上都较为完备,不仅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分类编设有针对性的专职审计机构,而且还设置有相关行政管理与综合协调、人员培训与理论研究、计划制定与后勤保障等相关配套机构。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经济运行的主要环节基本都有专职的业务部门进行对口监督审查,对重点领域和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的审核;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国家经济工作范围和重点的调整及时做出应对,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发展大局,从审计角度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

3、管辖范围界限明晰

在20多年国家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之所以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分工合作,原因就在于国家审计体制的管辖范围划分比较清楚,基于财政财务隶属关系这一原则已基本可以划分大部分审计事项的具体管辖,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又增加了国有资产监管关系这一重要划分指标,由于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中基本都存在国有资产,因而以此为依据,就避免了许多因管辖范围不清而引起的争议,最后考虑到一些特定事项的复杂情况,规定上级审计机关对管辖范围争议事项具有最终裁定权,从而为各级审计组织的明晰分工与有效配合提供了最为全面的保障。

三、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缺陷分析

1、领导体制严重制约审计独立性

在现行领导体制之下,审计署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展工作,地方审计机关在各级人民政府与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质上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各项具体审计业务活动,这样就很难保证审计工作应有的独立性。首先,审计机关各项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往往会受到政府的干预与控制,对于涉及一些敏感项目的审计事项也常常面对来自各级权力机关的压力。其次,由于审计人员的调动、任免问题由地方政府部门决定,出于个人升迁及相关利益的权衡,他们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往往会迎合政府部门领导的意愿,对审计结果进行加工与处理。再次,审计机关的经费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审批,而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受到制约,这就大大削弱了审计监督的力度。

2、审计职能发挥不够全面

一是政府审计的服务职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目前,各项政府审计成果多为内部专业性报告,对社会公众的开放程度与范围还有待加强,各社会机构很难从中获得相关信息,无法切实从政府审计活动中得到帮助。二是社会审计的监督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由于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样就人为地在管理体制上造成分割,相关制度规定与工作流程不相匹配,难以形成合力对社会机构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的控制职能偏弱。目前许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以离退人员居多,导致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对新的审计方法与审计理论的学习能力较差,不具备在新经济形势下开展各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很难对所在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情况形成真正有效地控制。

3、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不完善

首先,随着国家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审计职责范围在进一步的扩大,而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对相应的审计权限予以确认,导致审计工作中面临严重的“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问题。例如对于在审计工作中查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审计机关本身不具备相应的司法权限,就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因而无法进一步查找更深层次的问题,延误了审计时机。其次,国家相关法律对于审计权限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条款,没有规定如果出现权力运用不当的情况应对审计主体进行怎样的处理,这样一方面可能造成审计人员滥用手中权力,滋生腐败;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审计人员的“不作为”,降低工作效率。

四、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可取经验

1、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应进一步丰富其组织体系

在审计组织体系构建上,国家审计已基本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而军队审计体制在组织体系设置上至今仍存在一些盲区,在经济活动愈发频繁且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师、旅级单位并未设置审计机构,而且从省域范围的角度来看,交叉与空白现象并存,这一问题应在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过程中予以考虑,一方面增强组织体系的延伸范围,另一方面科学梳理现存交叉设置的组织体系。

2、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应系统设置其内部机构

在机构设置方面,国家审计机关的划分要远远详细于现行军队各级审计组织,军队审计体制应结合军事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在机构设置上进一步予以细化,力争使主要的军队财经活动都有各自对口的审计主管机构,同时应增设人事、教育等具体职能部门,保障各级军队审计组织的自主高效运作。

3、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应科学划分管辖范围

现行军队审计体制在管辖范围上只是简单地从军队指挥关系和管理体制上进行相应的划分,而国家审计体制在划分管辖范围时,更多地站在审计事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角度,按照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国有资产监督原则来划分,值得军队审计体制认真研究和学习。在进行军队审计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前新军事变革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大联勤改革下军队审计体制在管辖范围上面临的种种问题予以重点解决。

4、建立派出审计机构是军队审计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政府审计体制的国际比较 篇5

一、政府审计体制及类型

政府审计体制即国家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的组成形式和结构制度。政府审计体制是国家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别具一格的审计体制。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建了自己的政府审计体制,可分为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四种类型。

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的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议会(立法部门),与政府保持独立,适用于在政治体制上三权分立且具有较为完善的立法机构和程序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色列和加拿大等,其中英国是实行立法型政府审计体制最早的国家,而美国是目前发展比较完善的代表国家之一。司法型审计体制的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司法系统,以法院的形式存在,并且拥有一定的司法权限,审计官员也具有一定的司法地位。主要代表国家有法国、巴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其中法国是欧洲国家中开展司法型审计体制最早的国家,开创了该种审计体制的先河。实行独立型审计体制的国家审计机构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独立地开展工作,审计机构直接对法律负责。目前实行该种审计体制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和德国。行政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政府部门,根据政府部门赋予的职责权限进行审计。实行该种审计体制的国家有中国、韩国、瑞士等。

二、政府审计体制国际比较与分析

(一)政府审计体制的国际比较

政府审计体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组成形式、职责权限以及审计经费等内容。四种不同的国家审计体制在具体设置要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1.政府审计组织结构。各国在不同的政治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下,采用不同的政府审计体制。一般议会拥有较高权力的国家更偏向于采用立法型和独立型审计体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会拥有较高的地位,立法型审计体制符合其政治制度发展。相比之下,法国是典型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国家,其议会权力被大大削弱,再加上受到大陆法系等传统的影响,法国选择实行司法型审计体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行政型审计体制。不同审计体制下的国家审计机关具有不同的建制特征,其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领导关系方面。以美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分级分权制形式下,中央和地方的审计机关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也不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但是法国的中央审计法院与地方审计法院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中央审计法院不仅接受地方审计法院对判决不服而进行的上诉,并且可以做出终审判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形式的审计建制的我国,受中央集权制度以及集体经济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其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在行政上,地方审计机关不仅要接受本级政府的领导;同时在审计业务上,还要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

2.政府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虽然不同审计体制下的政府审计职责基本相同,但是审计职权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无论采取何种审计体制的国家都具备基本审计职权,即审计检查权、审计调查权、审计报告权和审计建议权。在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的美国,政府审计机构一般不具备审计处罚权和审计裁决权,然而虽然实行独立型审计体制的德国和实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我国具有相对完备的审计职权,都具有处罚权,但德国拥有要求经济赔偿责任的间接处理权力,而我国具有对违反财政法纪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直接的行政处分或者经济处分的权力。

3.政府审计机构的人员安排。四种不同的政府审计体制都高度强调了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规范化人员管理。对政府审计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实行严格的任命程序以及职责权限,并且对其资格的任免予以法律规定,以保证其拥有领导体制上的超然地位。其中审计机构最高负责人的任期不同是不同审计体制下最大的差异。作为我国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审计长的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其他三种审计体制下的最高负责人任期时间较长,如美国的审计长任期为15年,不得连任;法国审计法院院长实行终生任职制,并且审计法院的法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该制度的确立保证了法官能够客观、公正地行使司法调查权;德国审计院院长任期为12年,不得连任。

4.政府审计机构的经费来源。为了保障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国外政府审计机构的组织经费一般都独立进行核算。如美国政府审计机构的组织经费的预算是独立进行的,直接由国会委员会核定,不受政府的控制。法国也是独立预算经费,由议会会议审议通过,不受政府的影响和控制。德国的组织经费也是独立核算。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间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我国审计署的经费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金额从国务院的整体经费中划拨。

(二)国际政府审计体制利弊分析

立法型审计体制下的政府审计机构隶属于国会(立法部门),不受任何部门或者官员的影响,国会(立法部门)权力较大。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立法机关的决议既是立法行为,同时也是审计监督行为。因此审计机关具有较高的审计地位,独立性较强。立法型审计体制更多地体现了人民的意愿,更好地实现了立法者的要求。同时立法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政府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从而保证审计的灵活性。该种审计体制下的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宏观服务职能。但是由于政府审计主要为国会(立法部门)服务,并不涉及对结果的处理权,使得其立法职能和执法职能相分离,大大削弱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司法型审计体制下的政府审计机构作为司法系统的一部分,以审计法院的形式出现。与立法型审计体制相比,政府审计机构更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如法国以法律的形式强化其政府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审计人员享有一定的司法权限,能够独立地行使调查权,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顺利进行。司法化的审计程序,使得法国的政府审计职能更加稳定,同时完善了其审计职权,审计法院不仅具备基本的审计职权,还具有处罚权和裁决权,以保证审计法院生效裁决的执行。但是司法型审计体制下的政府审计机构均在成文法律下进行审计,无论是司法审计还是非司法审计都缺乏灵活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政府审计机构,是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的经济监督机构,只受法律的约束,对法律负责。如德国其政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最强。虽然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政府审计只对法律负责,但是实践证明,独立型政府审计的法律更多的是侧重于表现为对权力的服务观,从而大大削弱了对政府审计结果的处理权。

行政型审计体制下,作为行政部门的组成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政府审计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行政权来进行审计。如我国作为行政型审计体制的代表国家,审计职权不仅具有检查权、调查权、报告权和建议权,还具有直接的行政处罚权。完备的行政执法权力保障了政府的审计效率。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并没有独立于其他机构,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附属,因此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无法保证,很多审计结果无法落实。中央和地方审计机构形成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得政府审计人员拥有双重身份,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受到的牵制性太大,限制条件较多。从而较其他审计体制类型的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都较弱。

综上所述,在这四种政府审计体制中,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的审计体制独立性都很强,不同程度地保证了审计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以上三种审计体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不足。作为独立性较差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职权的完善,丰富了审计手段,提高了审计效率。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审计体制模式,只有最符合本国国情,与本国政治制度发展相符,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作用、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体制。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的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公众以及审计主体不断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体制需要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审计体制的优势,以完善本国的政治审计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彧玥.美国政府审计制度及其启示[J].商业会计,2015,(06).

[2]周丽.国家审计体制模式比较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

审计体制建设 篇6

(一) 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立法。

美国联邦金融监管的立法在国会。主要法案包括相关的机构法如《联邦储备法》、《银行控股公司法》以及金融行业发展方面的法案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金融服务法》等。相关监管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据上位法制定部门监管规章, 这些监管规章主要收集在《美国的联邦监管法典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 》内。该法典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颁布的有关监管规章的集大成者。另外, 美国各州也有权制定各自辖区的银行监管法规和保险监管法规。这些监管法规未包含在《联邦监管法典》中。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双层多头模式, 如图:

(1) 美国的银行业监管。美国设有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监管机构。联邦政府有五个主要的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 (OCC)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FED)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储蓄机构监管署 (OTS) 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 (NCUA) 。此外, 美国各州政府也设立有银行监管机构。

货币监理署 (OCC) 隶属美国财政部, 1863年国家货币法赋予货币监理署监管美国联邦注册银行的职能。监管职能主要包括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

联邦储备体系 (FED) (下称美联储) 根据国会1913年联邦储备法设立。主要负责制定货币政策, 并对其成员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进行监管, 此外还承担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职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于1933年设立, 旨在通过保护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监管投保机构以及对破产机构进行接管等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公众信心。

储蓄机构监管署 (OTS) 主要负责储蓄协会及其控股公司的监管。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 (NCUA) 主要负责发放联邦信用合作社的执照并予以监管, 并运用国家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对所有联邦信用合作社和大部分州立信用合作社的储蓄存款予以保护。

此外, 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作为上述5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机构, 主要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准则和报告格式等。

(2) 美国的证券业监管。美国的各类证券市场, 包括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股票、衍生品市场等, 由美国财政部、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MSRB)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等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财政部: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政府债券法案, 赋予财政部监管整个政府债券市场的职责, 具体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以保护投资者, 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MSRB) :美国国会于1975年设立了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赋予其发布有关监管法规的职责, 即监管证券公司和银行承销、交易和销售市政债券等行为的法规。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美国的证券立法赋予了SEC以下主要监管职能:1、《1933年证券法》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 (政府债券、非公开发行以及州内发行除外) 必须到SEC注册, 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文件。2、《1934年证券交易所法》规定, 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向SEC以及证券交易所提交注册申请以及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场外交易的公司则必须提交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此外, 该法案还赋予SEC监管交易所成员有关交易行为的职责。3、《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规定, SEC根据有关保护公众、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准则对电、气等公用事业控股公司予以监管。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设立于1974年,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美国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

(3) 美国的保险业监管。美国的保险监管职责主要由各州的保险监管局承担, 包括市场准入以及监测检查等日常监管。此外, 各州保险监管局于1987年共同设立了全美保险监管协会 (NAIC) , 作为州保险监管局的辅助监管机构。

(二) 金融审计

根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GAO主要是对政府机构、项目、活动和功能的审计和鉴证业务, 以及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承包人, 非盈利性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审计和鉴证业务。其中主要的鉴证业务是指对被鉴证事项或者与被鉴证事项有关的陈述进行检查、审核或执行商定程序并报告结果。鉴证业务的对象可以有多种形式, 包括历史的或预期的业绩或状况, 物理特征, 各个历史事件, 分析, 系统和过程或行为。鉴证对象可以是财务信息, 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

除此之外, 政府审计还可以提供非审计业务, 但是必须保持独立性原则。截止2013年5月29日, 美国GAO官网公布的审计报告中, 有超过3200份审计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审计。主要分布如图1:

在GAO官网上公布的2013年份的17份审计报告中, 有财务审计1份, 鉴证业务3份, 其他13份皆是绩效审计。根据报告显示, 2013年, GAO对美国政府及FDIC及其下属机构DIF的2012年度的财务报告分别出具可审计报告, 对上述机构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公允的并符合美国法律的要求出具了审计意见并提出了审计建议。不仅如此, GAO也对美联储的内部控制及SEC的内部监管控制体系进行了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报告同时显示, 上述被审计机构对审计意见的认同度较高, 一般是接受意见并积极进行改正。

(三) 比较分析

上述可知, 美国的金融监管的内容是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或不稳健经营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并且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以保护投资者, 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等。而金融审计则是对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政府机构、项目、活动和功能以及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承包人, 非盈利性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以确保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公允的且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的重复部分较小。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和资本运作最复杂、最频繁的区域, 其自身的金融监管体制中不同机构的监管范围是有重叠部分的, 但是其与GAO的审计分工却较为明确。

二、独立型:德国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

(一) 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立法。

在德国, 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对金融业进行监管。2002年5月1日成立的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集银行、保险、证券监管和资产管理于一体。由于德国实行混业金融制度,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实际上总体负责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市场以及政府资产的监管, 隶属财政部, 但在行政和监管裁决上享有极大的自主权。联邦金融监管局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其监管目的是要保证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防范金融风险, 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资产安全。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不在各州设立下属机构, 各州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具体监管, 由德意志联邦银行在全国9个地区设立的办事机构及其下属的分行承担。不过, 这些分支机构只是代为承担银行监管的日常事务, 并负责将监管的情况向金融监管局报告, 由其做出最终决定。同时, 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有权对金融机构行使统计权力的机构, 这使得金融监管局无权单独向金融机构征集任何形式的统计信息, 不过因行使监管所需的必要信息, 可从中央银行那儿获得。中央银行也通过监测金融机构的风险类别并对其进行审计、参加监管当局的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为改善监管发挥作用、与监管当局共享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等资源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参与金融监管。

德国金融监管框架的典型变化可以2002年为界, 简单划分为改革前后两个阶段。在2002年以前, 根据1957年的《联邦银行法》和1961年的《银行法》, 德国在联邦一级, 有4个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进行监管:

(1) 微观监管机构。1961年通过的银行法授权建立了联邦银行监管局, 它是一个独立的联邦监管机制, 直接隶属于财政部, 多年来在德国银行监管中发挥中心作用。根据《银行法》第6条, 银监局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负责制定和颁布联邦政府有关金融监管的规章制度, 并采取措施消除各种风险因素。而银监局主要职责是防止滥用内部信息, 不定期收集监管信息以及监管重大的股权交易等。除此之外, 德国财政部还下设联邦保险监管局 (FISO) 和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 (FSSO) 分别负责保险业和证券交易活动的监管工作。

(2) 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在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上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不受政府的指令干预, 是西方各工业国家中保持央行高度独立性的典型。虽然德国有一个与中央银行分离的银行监管机构, 但德国中央银行也在银行监管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对银监局起着重要支持作用, 其工作重点是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同时, 它在金融市场监管、银行危机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 为提高监管效率, 德国新成立联邦金融监管局, 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金融监管局按照德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功能, 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特别的设计。改革后的金融监管框架如下图:

另外, 在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确立之后, 德意志联邦银行失去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所以在此背景下, 2002年4月30日新颁布的《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在未改变联邦银行的基本职能的前提下, 确立了新的德国联邦银行体系。改组后的联邦银行由设在法兰克福的总部、9个地方事务办公室和分设在德国各地大城镇的118个分支机构组成。总之, 随着欧元一体化的逐步扩大, 国联邦银行将逐步强化其宏观经济监管职能, 淡化其微观监管职能。

(二) 金融审计

在德国, 联邦审计院绝非审计所有的银行, 其审计权仅限于联邦所有的国家银行, 包括中央货币与德意志联邦银行和具有商业银行性质的联邦公共信贷机构。此外, 各州和乡也有公共银行, 对它们的审计, 各州的法律分别作出的规定。

根据德国预算条例, 联邦审计院审计联邦直属公法法人的预算执行和非预算资金管理, 即联邦审计院原则上可以如同在直属国家管理部门一样, 对联邦银行进行审计。联邦银行的年终决算由私人经济审计公司审计。根据联邦银行法, 联邦审计院可以将私人经济审计师每年提供的审计报告作为其自身审计的基础。

联邦银行在金融政策上是独立的, 而审计监督也是完备的。联邦审计院将对联邦银行的审计权视为类同对议会和政府政治决策的审计权。而对联邦银行货币与金融政策决定方面的这种审计权, 意味着:作为独立性标志的中央银行理事会的货币与金融政策上的事务, 不受国家审计监督的评价;国家审计监督所要审计的是联邦银行的管理部门对这类决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 比较分析

由上文可知, 德国金融监管局设置了三个专业部门, 分别监管银行、保险、证券业务, 三个交叉业务部门, 负责专门处理交叉领域的问题。主要目标是确保整个金融产业的正常功能, 保证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保险企业的清偿能力, 保护客户和投资者利益。而审计方面, 联邦审计院对于信贷机构的审计无非是从审计最基本的有效监督方向形式职能。在德国, 一直都在很强调监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监督性。各有各的目标, 各有各的职能, 各有各的方法, 虽然独立和监督并非那么容易的划清界限, 但是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两者是否重复混淆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三、行政型:中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

(一) 金融监管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以成立国家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为标识。为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更好地进行统一和综合监管,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04年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 对各自的监管职责予以明确, 对合作监管办法作了明确规定, 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任何一方与金融业监管相关的重要政策、事项发生变化, 或其监管机构行为的重大变化将会对他方监管机构的业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时, 应及时通告他方。若政策变化涉及他方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机构, 应在政策调整前通过“会签”方式征询他方意见。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 三方应及时协调解决。目前中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相互合作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适应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1. 金融监管立法。

为了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 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中国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国情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政策, 为金融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譬如, 除了全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之外, 根据人民银行转换职能并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客观需要, 重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监管法规的基本架构, 为监管者提供了业务调控的法律依据并奠定了政策监督的基础。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我国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管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其中银行业监管占主要地位:

(1) 银行业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了监管机构的职责。中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授权的监管机构, 依法统一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 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职责主要包括:

(1) 明确银监会有规章制定权。

(2) 银监会负责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3) 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并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4) 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报表, 抄送中国人民银行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5) 银监会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金融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2) 保险业监管。我国保险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保监会, 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保监会对保险业监督内容包括组织监管、业务监管和财务监管三方面。根据国务院授权依法履行以后职责:

(1) 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

(2) 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并维护保险市场经济秩序。

(3) 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 推进保险业改革, 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并促进保险业的公平竞争。

(4) 建立保险业风险评价体系和预警系统, 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并促进保险企业稳健运行。

(3) 证券业监管。我国目前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证监会, 它是全国证券企业的主管部门, 根据国务院授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 履行以下职责:

(1) 制定规章、规则和有关规范性的文件。

(2) 审批权和核准权。这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职责中最主要的一项权力, 包括对发行股票核准、公司债券的审批;对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上市的核准等等。

(3) 监督管理权。包括对证券、交易、登记、托管、结算进行监督;监督证券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实施;监督检查证券发行和交易的信息公开情况等。

(4) 查处权。包括对违反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检查和处罚。

(5)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 金融审计

近年来金融机构违规违法事件仍然难以有效抑制, 反显出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的违规经营、秩序混乱现象不断增多。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以国际监管标准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工作, 特别要理顺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发挥国家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依据《审计法》规定, 接受国家金融审计的机构包括中央银行 (含国家外汇管理局) 及其分支机构, 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以及上述部门或机构的有关人员, 其中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只能由审计署进行审计。由于金融审计的外延、内涵较为广泛或深刻, 因此, 难免与其他审计学科有交叉重叠现象。

但客观地讲, 金融审计作为行业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套自己的特点和监管内容。并且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 在整个国民经济监管体系中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的影响及作用也日益凸现。金融审计要从银行经营的微观人手发现有关金融监管的宏观问题, 从有关国家宏观金融政策, 法规和制度上分析原因, 并提出对策, 从而对维护国家金融秩序、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 比较分析

刘家义审计长曾经提出: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了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也就是说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审计, 并且金融审计能够使金融监管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但是不得不承认, 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方面, 一直未明确金融审计的定位, 出现了金融审计未纳入金融监管理论体系, 但又行使着金融监督职能的现象, 同时, 审计系统内部, 也存在着单纯就审计工作谈金融审计的现象, 未能跳出审计、立足金融监管谈金融审计。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 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相关内容比较模糊。

四、综合分析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知, 不同国家、不同金融体系、不同审计制度下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是不同的。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准入、日常经营活动等其他保障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进行干预和指导;而金融审计则是关注相关机构的财务的真实完整性及合规性, 并适当地进行专项审计或评估。就德国而言, 德国金融监管局主要是确保整个金融产业的正常功能, 保证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保险企业的清偿能力, 保护客户和投资者利益;而金融审计则是独立地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地监督职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美德体质不同, 但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运作和合作中, 都保持着明朗的独立性和不断完善的合作精神。所以根据美德的分析, 我国可以从中借鉴如下几点:

第一, 明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各自定位。金融监管应着力保障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金融机构业务运行的日常监管等。而金融审计则更应着重于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的审计以及配合金融监管的要求进行专项审计和评价。

第二, 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重构。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这就亟须我国应推进金融监管体系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应将金融审计纳作金融监管的一部分, 与金融监管机构、国家相关单位行为金融体系的大监督体系, 以便更好地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http://www.gao.gov/.

[2]毕吉耀.重塑美国金融监管体系[J].中国金融, 2009, 13, 44-46.

[3]审计署科研所.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2003年修订版)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郑凌云.德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J].德国研究, 2006, (4) .

[5]张庆.全能金融——德国金融体制的特点[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28-30.

[6]审办发[2008]72号,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审计署办厅, 2008.

[7]金融审计课题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 2004, (01) .

[8]陈艳娇, 易仁萍.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的路径研究.审计研究, 2009, (03) :14-20.

[9]蒋建华.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0]Eric Nowak.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apital Market Regulation in Germany[Z].Jan Pieter Krahnen, Reinhard H.Schmidt (ed.) .The German Financial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审计体制建设 篇7

2004年6月23日, 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一份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的文章, 纰漏了一些国有商业银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媒体都用“审计风暴”来评说这一次的审计。而我国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相关讨论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再度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自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建立以来, 我国学者对政府审计体制选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并提出了诸多的改革模式, 将所有改革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立法论”、“审计院论”、“垂直论”、“合并论”、“升格论”和“双轨制论”。但是就采用何种改革模式尚未达成一致。2006年底, 杨素昌等人做了有关中国国家审计体制与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的社会调研, 此次调研是学术界就国家审计体制改革问题在人大、财政与审计监督息息相关的部门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的调查研究。该调查数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在此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应用综合评价方法体系中层次分析方法评价各种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模式。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 评判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优劣。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全面、公正和准确, 该调查确定了审计机关以及与审计工作存在较强联系的几大系统和领域——人大系统、政府和财政系统、审计系统、专家系统和其他作为调查范围。问卷共分为六大部分, 其中, 第五、六部分为审计体制改革应考虑的原则性因素和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 各为25个调查项目 (命题) 。第五部分重点调查影响或制约改革的政治经济发展、审计独立性和现实可能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度。第六部分要求答卷者分别从25个影响因素给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打分, 以便考察出答卷者对不同体制观点的选择倾向。

三、调查数据的层次分析及其结果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结合文章研究目的与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将整个评价系统分为四个层次:

最高层 (A) 是目标层, 即最佳的审计体制改革方案。第二层为准则层 (B) , 包括三个因素——B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B2独立性和B3实现性。第三层为指标层 (C) , 包括25个具体因素, 是指调查问卷中的25个问题, 由于文章并未涉及, 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第四层为方案层 (D) , 包含六个方案——D1合并论、D2垂直论、D3升格论、D4立法论、D5审计院论和D6双轨制论。

从而确立了上下层之间的隶属关系, 建立了如下的层次结构 (见图) 。

2. 构造判断矩阵

考虑到被调查者对赋权掌握水平的限制, 本调查仅要求被调查者给出对各种改革应考虑的因素的评分。根据第k位专家的评分结果, 利用两两对比法求出该专家对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即

其中, αki、αkj分别表示第k位专家对第i和j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评分。

进一步采用算术平均法综合各位专家的判断矩阵, 得到各层次的综合判断矩阵, 即:

其中, ρk表示各位专家的可信度, 鉴于被调查的专家数量较多, 测度各位专家的可信度的工作量非常大, 因此, 假定各位专家的可信度相同, 即ρk=1。

经过计算, 我们得到各层次的综合判断矩阵表, 共29个。

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与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的重点是求解各因素的权重, 权重向量准确性的关键在于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 在此我们采用一致性比率法 (CR) 对其检验, 即, 其中, RI为同阶随机一致性指标。它是通过数百个甚至数千个随机构造的样本矩阵计算的平均CI, CI为一致性指标, 即CI= (λmax-n) / (n-i) ,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其中, wi表示各因素的权重, w为权重向量。

然后, 采用几何平均法求权重。逐行计算判断矩阵的行几何平均值, 对行几何平均值Gi归一化处理, 得所计算的权重, 则权重向量。。

通过对各判断矩阵的运算, 我们得到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即权重向量) 、最大特征值和CR值, 第一、二层判断矩阵计算结果见表1。所有CR值都小于0.1, 通过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是合理的。可以进一步的计算分析。

4. 计算各种审计体制观点的综合评价值

最后, 综合第一二三层因素的权重向量, 综合方法如下:设C1为与判断矩阵C11-D至C17-D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γ1i组成的权重向量矩阵, C2为与判断矩阵C21-D至C28-D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γ2i组成的权重向量矩阵, C3为与判断矩阵C31-D至C310-D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γ3i组成的权重向量矩阵;β1为与判断矩阵B1-C相对应的权重向量, β2为与判断矩阵B2-C相对应的权重向量, β3为与判断矩阵B3-C相对应的权重向量;α为与判断矩阵A-B相对应的权重向量;H为最终评价结果。则, H=α (β1C1, β2C2, β3C3) T

经过计算, 可得最终评价结果 (见表2)

四、总结

1. 过分强调审计体制改革应实现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而忽略了改革的可行性

此次调查评价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依据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否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否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改革的可实现性。由表1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认为审计体制改革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审计体制的独立性, 其相对重要性程度为59.7%, 分别是审计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和改革可实现性的2.4倍和3.8倍。显然被调查者过于强调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而忽视了审计环境的重要性和审计体制改革的可实现性。有怎样的审计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必然有怎样的审计体制与之相适应, 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体制的模式;当审计体制与审计环境不相适应时, 就需要对当前的审计体制进行改革, 解决审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独立性;当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 但作为一项体制改革, 首先考虑的应是改革的可行性, 缺乏可实现性的改革模式是不可取得。

2. 改良派观点与改革派观点各有优势, 但改革派观点占上风

一般而言, “合并论”、“垂直论”和“升格论”属于改良派的观点, “立法型”、“审计院论”和“双轨制论”属于改革派的观点。由表2可以看出, 仅从新体制是否具有可实现性的角度看, 属于改良派的三种观点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秩和为6, 改革派观点的为15, 改良派明显优于改革派。但是, 无论从整体角度, 还是从新的审计体制能否增强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 属于改良派的三种观点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秩和都为11, 而改革派观点的秩和都为10, 改革派略优于改良派。改革是对目前不好因素的一种彻底否定, 尽管预期效果非常理想, 但是相对于改良难度大, 所受到的阻力也很大;而改良针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完善, 仅是局部变动, 更具可操作性。到底施行哪种方式应从效果和可操作性两方面做权衡。

3. 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优劣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在能否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能否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两方面, “立法论”“垂直论”和“审计院论”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位居前三位。在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方面,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垂直论”、“升格论”和“合并论”。其中, “垂直论”在三个方面都得到较高的评价, 其相对重要程度排名均很靠前, 分别是2、2、1。其次是立法论, 在能否充分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能否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两方面, 都领先于其他观点, 排在第一位;但其可实现性较差, 排在第四。相对而言, 被调查者对“合并论”与“双轨制论”的评价较差, 在三类指标上的排名都很靠后, 特别是双轨制论在三个指标上的排名都是最后一位。对于其他两种观点, 被调查者的评价均处于中等水平。

4.“立法论”审计体制得到普遍的认同, 但可实现性差

由表2可知, 从整体的角度讲, “立法论”审计体制的相对重要程度为21.3%, 位居第一位, 尤其是, 这种审计体制能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这两方面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为22.5%和22%, 并且有关这两方面的25个具体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都位居第一。但在该体制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方面表现一般, 其相对重要程度为16.6%, 仅名列第4, 从10个具体因素看, 该改革模式除在“是否与人大主导和组织审计工作的能力和经验相适应”与“是否便于人大和政府对审计工作领导责任的协调和划分”两方面存在优势外;不能适应其他8个方面的要求。尤其在“是否需过多修改现行宪法”和“是否脱离政府工作的轨道”两方面。因而, 这种改革模式应在可实现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

总之, 需要强调的是,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要求, 也都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考虑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多参考几种审计体制改革的观点和意见, 即使选择了其中的某一种改革观点, 也有必要参考其他改革建议的合理之处。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关于2003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新华网.2004.06.23.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6/24/content_1543949.htm

[2]新华网:一份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新华网, 2004.06.2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23/content_1543374_2.htm

上一篇:介入治疗下一篇:生产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