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2024-06-11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精选12篇)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篇1

公路基本建设审计内容:公路基本建设审计是指各级公路审计组织对基本建设单位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 主要包括:

一、前期工作审计

1、基本建设程序审计。

基本建设程序审计主要审查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审查项目建议书的真实性、可靠性, 项目建议书是否按规定审批。项目提出的背景、依据、前期调查研究的结论等是否客观;如属改扩建工程还要审查原工程状况及改扩建前期调查研究的结论。

审查是否编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的是否规范、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查, 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单位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否认真; (1) 行性研究报告选定的方案、技术、设备等是否先进和适用;建设地址选择的是否科学;建设条件是否具备;项目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是否科学。

审查初步设计是否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项目建设规模、布局、进度和总投资进行编制的, 有无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要求不符的方面。

审查建设单位是否是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的, 其资质条件是否与设计任务、规模相适应, 信誉如何;设计单位是否按设计合同提供初步设计文件等, 所提供文件资料是否完备、有无按审批程序报送有关单位审批。

2、前期工作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审查基本建设工程前期工作经费的收支情况, 收入来源是否正常、支出是否合法;评价前期工作经费的管理、使用及效益状况。

二、开工前的审计

1、资金来源合法性和可靠性审计。审查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来源是否合法, 当年资金是否落实。贷款项目要审查有无银行贷款的合法合同或承诺。

自筹资金项目、国家和地方资金“拼盘”项目要审查自筹资金银行存款证明和预算内资金拨付计划, 有无弄虚作假, 自筹资金不落实的问题。

按批复计划有群众投劳的项目审查群众投劳计划是否落实、是否在国家规定的义务工数量限度内, 确定的投劳折资率是都符合当前同期单位劳动力价值。

2、审查基本建设资金是否列入当年国家下达部门或地方的年度投资计划, 开工前的手续是否完备。

3、审查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征地、拆迁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三、建设期间的审计

1、投招标审计。

审查投招标程序, 评价投招标的合规性、合法性;审查投标单位资质条件, 评价其是否具备包施工资格;审查承包合同的合理性、合法性。

2、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审计。

审查是否按照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计划要求下达和编制年度计划。

审查已完成工作量与年度基本建设计划是否相符, 有无多列、虚报工作量。

审查工程质量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 有无因质量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审查有无未经审批工程设计的主管部门批准和设计单位同意而随意改变设计方案, 是否有计划外项目, 有无擅自提高或降低设计标准变更设计内容、扩大或压缩工程建设规模。

3、建设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审查资金到位情况, 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是否与施工进度相一致, 有无以地方财政困难等为由拒绝或拖延拨付配套资金的情况。

审查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工程价款的结算是否按施工进度、预算、合同和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审查基建收入 (如:工程试车收入、处理边角废料收入) 是否真实和足额入帐, 有无隐瞒、转移收入, 收入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合法。

审查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编制要求, 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会计核算是否执行现行会计制度, 帐簿设置、科目使用是否规范;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清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评价建设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四、竣工决算审计

1、审查建设单位编制的竣工决算 (初稿) 是否符合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规程》和国家有关规定, 决算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

2、项目建设概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审查工程建设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概算内容执行, 有无超概算、概算外项目、提高建设标准和扩大建设规模的问题;有无虽未超概算, 但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有提高、有降低;有无重大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

3、交付使用财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审计。审查交付使用财产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成本构成是否合理、符合规定, “交付使用财产”账面值与投资科目的记录是否相符;资产交付是否符合交付条件, 移交手续是否完备、合理。

核实在建工程投资完成额, 有无挤占建设成本、提高造价, 有无转移投资;查明未能全部建成交付使用的原因;核实未完工程工作量, 有无虚列建设成本。

4、结余资金审计。审查基本建设结余资金的真实性, 有无隐瞒、转移、挪用、隐匿结余资金。

审查投资包干合同或协议是否合理、合法。核实投资包干结余是否系在实行基本建设投资包干责任制的建设单位在完成包干任务前提下计取的, 包干指标完成数额是否真实;建设工期长的工程项目, 单项工程竣工有结余的, 是否在确保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能够有结余的前提下按单项工程竣工决算预提部分包干结余。投资包干结余的分配、上交是否按投资包干合同或协议执行, 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5、审查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

6、基本建设投资效益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分析、统计、计算等, 应主要从项目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建设成本、单位生产能力投资 (全部投资完成额÷全部新增生产能力) 、投资回收期 (投资总额÷年投资回收额) 、新增资产产值率 (新增总产值÷新增固定资产价值÷本期投资完成额) 、年平均投资产出率 (由于投资出产的社会效益÷年平均投资额) 等方面进行考核。公路基本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功能的多样性、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投资产出应分别不同情况, 对以上考核指标的选择使用也因工程功能而定。

摘要:基本建设审计是公路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实施公路基本建设审计什么、重点何在?本文按照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分阶段回答了此问题, 为审计工作者开展公路基本建设审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基本建设,审计内容

参考文献

[1]、唐雪松, 审计实施方案[J].中国审计, 2002, 6, 189-190.

[2]、全书丽, 水利建设项目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 2003, 2, 265-268.

[3]、冯慧颖,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J].山东审计, 2002, 3, 213-215.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篇2

1、工程概况或简介;

2、项目建议书及批复;

3、预算申报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

4、初步设计概算及批复文件;

5、工程开工许可证、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等相关文件;

6、各投资计划及预算文件;

7、建设资金收、拨款清单;

8、招标文件;

9、投标书文件;

10、项目全部合同台账;

11、施工合同、软硬件采购和服务类合同或协议、清单、发票及出入库资料;

12、工程结算书及相关资料;

13、省级单位上报项目决算情况或相关资料;

14、项目建设期间的财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

15、项目建设期间的会计凭证;

16、银行对账单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17、固定资产设备和软件清单(中央统采设备下拨省级交接清单);

18、债权、债务清单(主要是针对欠付施工单位或供货单位的工程款或费用);

19、历次审计、核查、稽查及整改情况; 20、初步竣工验收报告和工程竣工验收单;

21、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授权文件、会议纪要、建立的管理制度等;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篇3

关键词: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探讨

基本建设项目是企业利用积累基金进行的固定资产再生产,是资本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基本建设项目本身具有的投入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建设过程复杂等特点。使得这些项目的风险较大。国家在治理商业贿赂活动过程中,基本建设领域已经成为治理和监督的重点。为保证基本建设项目质量,提高企业投资效益,规范基本建设领域的市场秩序,必须搞好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安全、生存与发展。

一、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作用

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重妻的管理活动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外部审计有所区别,其侧重点突出服务职能以及对风险的事前防范,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监督与评价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活动进行检查和督促。一方面可以将项目的实施情况与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计划进行对比,保证项目建设符合企业目标;另一方面可以确定这些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保证项目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同时,基本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从而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进行诊断,以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二)支持和促进的作用

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通过应用内部控制分析和评价、风险基础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门的审计方法,可以提出改进项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项目目标的新途径,将审计活动与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当好企业的顾问。

内部审计对基本建设项目支持和促进作用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对建设项目内部组织、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善。项目要想成功,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合理协调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内部合作关系,以减少“内耗”。

二、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

基本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这些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审计范围广、审计周期长、审计方法复杂、技术经济性强等一系列特性,所以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风险较大。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基本建设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和建筑市场的非规范性同时存在

基本建设项目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经济综合性,不仅涉及到财务会计,而且涉及到工程技术。同时,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上,施工队伍鱼龙混杂,招投标过程程序不规范,压价竞争、泄漏标底、行贿受贿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情况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面临内部外部的双重压力,审计风险增加。

(二)审计范围难以确定,审计依据来源复杂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范围,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审计内容和范围如何确定,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如何,都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由此必然带来审计风险的增加。

审计依据是内部审计人员衡量评价基本建设项目的标准,其来源主要有:涉及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纷繁复杂,包括《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价格法》、《税法》、《土地法》以及各种不定期发布的规定等,内部审计人员在操作中常感到难以把握。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来自不同部门的规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无法判断应该执行哪一类标准,导致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增加。

(三)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不合理

从事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人员,除了具备财务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在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中,绝大部分是财务人员,其专业知识不足以胜任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审计实务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无法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对策

内部审计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一)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对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和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由企业的负责人领导,形成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角色混同的矛盾现象,这必然给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带来压力,不利于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

基本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开工前审计、建设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审计内容见表1。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内部审计的人员构成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篇4

1.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1) 以行业标准作为评价标准。行业标准包括国际行业标准和国内行业标准。2002年英国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提供公共服务情况绩效审计, 依据全球独立标准计量研究结果, 即国际上公共服务热线部门以66%的开支用于人员工资作为标准, 将各部门77%的费用支出用于人员工资的情况与之相比, 指出英国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热线中心的人员工资在费用支出中比重较大。依据国内行业标准, 即84%的来电在20秒内得到应答是合理的作为标准, 检查发现, 有的部门100%实现20秒内应答来电, 有的部门只有38%实现20秒内应答来电, 公众平均满意度最低为71%, 最高达99%。审计结论:各政府机构所提供服务的社会满意程度不均衡。

(2) 以社会公众调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同样是对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提供公共服务情况进行绩效审计, 审计署以“公众是否愿意通过拨打电话来获得商品和服务”这个主题, 对部分公众进行综合性调查。结果表明, 60%的公众愿意通过电话得到建议或服务。审计以此为据得出结论:公众对公共服务热线满意度较高。

(3) 以专家研究成果和意见作为评价标准。2000年英国中央政府对工程建设支出进行绩效审计, 直接引用了三篇专家的研究报告, 分别是:《建立团队》、《Levene政府部门公共工程建设的效率研究》和《对工程项目再思考》, 指出英国建筑领域存在法律不完善、建筑合同非标准化、某些建筑工程效率低下、拖延工期、超概算, 甚至出现工程质差等问题。

(4) 以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标准作为评价标准。2002年对公路局道路维护情况绩效进行审计, 依据公路局1999年制定的制度, 即先由设计监理公司按六项指标评估大型道路改建工程项目并打分, 再由公路局根据得分来确定项目审批实施。检查发现, 设计监理公司并未严格运用六项评估指标, 某些指标没有量化, 人为因素较大;个别公路局地区办公室不按评分来确定项目, 出现了低分项目通过审批, 而高分项目未通过审批的怪现象。

(5) 对于事实清楚的审计项目, 只在审计报告中列示事实, 不作评价, 不论是议员还是公众, 都会对绩效的优劣进行合理判断。

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1) 以公认的经济准则为评价标准。在对水力发电企业联邦土地使用费征收办法的审计中, 根据上市和未上市土地都采用土地公允市价的经济准则, 审计人员将公允市价定义为使用联邦土地每年对生产电力所作经济贡献的现值。通过审计发现, 能管委向水电企业征收的联邦土地使用费不到这些土地公允市价的2%, 远远低于这些土地每年对生产电力所作的经济贡献, 说明收费办法存在缺陷。

(2) 上级部门以被审计单位提出的目标为评价标准。2000年对国防部1999年工作业绩报告和2001年工作计划的绩效审计中, 将参议院确定的国防部重要绩效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包括确保美国重要战争能力的技术优势;保持美军数量合理、素质合格、富有战斗力;确保美军具有随时应战能力;保障基础设施和运作程序经济而高效等。

(3) 以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制度和规则作为评价标准。在对能源部核安全监督系统的审计中, 以能源部制定的470.1规则为依据。该规定要求, 各实验室对业务办公室或独立监督办公室报告发现重大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在15日内提出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 实验室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根本原因和成本收益;最后由业务办公室审核、确认问题的纠正、终止处理并予以注销。在审计中发现能源部未按规定处理问题, 包括实验室不按规定进行分析和审核、独立监督办公室未正式参与制定纠正计划, 未审核和确认问题是否纠正, 并终止处理。

(4) 以审计组和被审计部门共同协商确定的标准为评价标准。对国防部1999年工作业绩报告和2001年工作计划的绩效审计中, 审计组和国防部内审部门共同协商, 认定将国防部管理重点作为审计评价标准, 包括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技术、武器装备采购、精简国防基础设施、存货管理、军队人事管理、军队应战能力管理、合同招标和不确定因素应对等。

(5)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不同渠道或相同渠道形成的数据进行比较。在能源部核安全监督系统的审计中, 针对实验室每年接受不同单位的安全评级, 为确定各个安全评级结果是否一致, 审计人员统计了两个实验室六年所接受安全评级的总数, 进行对比后发现, 各项评级结果不尽一致, 出现同一年度、同一实验室有的评为满意, 有的评为非常满意, 有的只是达标。审计后认为, 评级结果不一致使人对评级过程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另外, 美国审计署还以专家的意见、被审计单位以上年度的绩效、同行业的绩效和私营部门的绩效等作为评价标准。

3. 英、美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1)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要以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准绳。从国外的经验中可看出, 评价一个机构或项目的第一标准就是政策目标。任何一个公共机构都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目标, 公共机构的活动达到了既定目标, 就可认为取得了相应的绩效, 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决定了公共机构的职能和目标。

(2)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范围较宽泛。审计评价标准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同行业和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标准、专家、以前的工作经验、良好的实务指南等。同一对象不同时期适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主要是绩效审计的对象不同, 审计要求和目标也不尽相同, 审计评价标准无法统一, 也不可能统一。

(3) 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容有关的评价标准仍然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绩效审计报告中涉及的评价标准都会反映这三方面内容中的一个或几个, 当然侧重点在不同项目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我国政府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1.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和发展规划

审计人员在作审计评价时, 要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指令性计划, 并以之为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部门规章是审计评价的根本依据, 被审计单位以国家的相关法律和相关规章政策为指导, 其收支必须符合国家的经济计划和发展计划。政府建设计划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如果被审计事项违背了基本建设规划, 即使它的微观效益是好的, 但它可能影响了宏观效益的提高, 所以应予以终止评价。对于政府基本建设而言,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等文件上都有项目的计划标准, 这些标准是考核政府基本建设绩效的基本依据。

2. 单位、部门的历史标准

历史标准是以本地区、本部门或同类部门、单位、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为样本,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来的各类指标的平均历史水平。历史标准也可以是项目过去形成的某个数据。常用的历史标准通常来源于以上年度的审计建议或成果、历史最好水平等。由于历史标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同历史指标比较, 可以说明政府基本建设项目的绩效是否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在实际运用时, 要注意对历史标准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适应个体项目的特性, 以保障历史标准能够满足客观现实评价的需要。

3. 理论依据和科学计算数据

政府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审计方法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 除了可采用财务审计中的涵证、盘点、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之外, 还可借用工具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包括理论依据和方法。例如在绩效的管理审计中, 就可将管理理论作为依据, 评价其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性, 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政府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还可是科学计算数据, 例如绩效审计中要取得的趋势证据是一种预测数据, 不具备真实发生性, 它必须是经过科学计算得出的数据, 这样才能降低审计风险。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技术评价指标, 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最大含量, 其标准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 可作为结论性的评价标准使用。

4. 单位、部门自行制定的计划、预算、概算、定额与合同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篇5

【摘要】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近年增长迅速的审计业务之一,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在审计目的、审计程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6年,财政部发布了《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等一系列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法规,本文针对新规要求,探讨了审计人员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的步骤及重点等内容。

【关键词】基本建设项目 竣工财务决算 审计程序 审计效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十六大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类城镇保障性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性投资项目的数量与规模达到了一个高峰。2016年,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重点规范建设工程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以及竣工财务决算。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审计机构,接受委托执行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近年来迅速增长的审计业务。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目的,是确保建设资金的使用合法、合理,防止高估冒算,促进建设单位节约资金,为评价建设资金的使用绩效提供依据。为达到这一审计目的,深入了解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程序及审计重点,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有着重要意义。

一、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程序

(一)接受委托后的初步工作

通过查阅资料、踏看现场,调查了解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形成调查记录,评估建设项目是否具备执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的条件,以及存在重大??题的可能性。

(二)取得决算资料并审查其完整性

包括立项文件、可研报告、初设报告、概算及概算调整批复、造价审核报告、审价定案表、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竣工图、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各年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等会计资料、各种合同协议、财产移交清单等。

(三)对项目建设程序的审计

一是项目的建设程序是否规范,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二是应该进行招投标的事项是否进行了招投标。

三是工程变更是否具备合理的依据、程序是否规范。

(四)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情况的审计

一是建设单位或项目核算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

二是对基本建设项目是否严格实行单独核算,且将核算情况纳入建设单位的会计账簿体系和财务报表,是否存在账外账、多套账等违反会计法的情况。

三是建设项目的预算管理情况,项目资金预算的编制项目是否合规,核算管理及进度管理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概(预)算执行。

四是财产物资的管理是否严格,如建立物资档案、定期清查、对盘盈盘亏情况及时申报处理等。

五是工程价款结算的办理是否及时,是否在规定期限内编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资产交付使用的手续是否办理。

(五)对会计资料的审计

1.检查会计科目设置情况。如,项目的建设成本是否分别按照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设备投资支出、待摊投资支出、其他投资支出进行核算;

2.审查建设成本的合法性、真实性,检查各种支付凭证能否作为入账依据。抽查建筑安装工程的结算,抽查比例不低15%,重点关注超概算金额较大的单位工程;审查设备、材料运杂费和采保费的核算情况;审查待摊投资支出的列支内容和分摊情况;审查其它投资支出的列支情况。

3.审查各项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长期挂账、清理不及时的情况,有无变相挪用、挤占建设资金的情况。

4.检查是否存在基建收入、索赔、违约金等收入,其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财务会计规范。

5.审查工程款的结算情况。工程款的支付是否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和工程款结算流程,工程质量保证金是否按照约定预留,且不超过结算总额的5%。

6.审查建设资金来源情况。如:资金是否到位;是否依法筹集资金,使用贷款融资的,贷款利息的计算和支付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等情况,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支出。审计人员应考虑执行分析性程序。

7.审查尾工工程。依据概算和工程形象进度,核实尚未完工工程量是否符合概算、完成尾工工程所需要的支出是否合理。

8.审查资产交付情况。

(1)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是否及时移交资产、办理交付使用手续,是否按照批复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对账务进行调整。

(2)对非经营性项目形成的资产,是否按照规定分为待核销基建支出、交付使用资产价值、转出投资进行账务处理。

(3)资产的移交是否真实、合法,是否账实相符,根据所交付资产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审核方式:房屋、建筑物、不需安装的设备,逐项核实;需要安装的设备,抽查比例不低于50%;工器具、备品件、办公及生活家具,关注其移交手续是否合规,对移交手续不合规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抽查,查明有无虚交或账外资产等问题。

9.审查结余资金。对于非经营性项目,是否按照规定在归还贷款后,及时上缴财政,可执行以下审计程序:盘点核实各项货币资金,查明是否存在小金库;审核库存材料盘亏情况,查明是否存在隐瞒、转移、挪用;核实债权债务的真实性,是否通过往来挂账转移结余资金。

二、重点关注对新法规的变化内容的审计

2016年,财政部颁布了《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6]503号)、以及《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财建[2016]504号),自2016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已实施十余年的《基本建设财务规定》(财建[2002]394号)同时废止。

本次财政部颁布的新法规对基建财务核算和管理的规定有较大的变化,审计人员应了解新旧规定的适用和衔接,重点关注建设单位是否正确执行了新法规定,包括:

(一)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程序和编制依据是否合规

审计内容包括:编制时间是否是在项目完工或试运行合格后3个月内编制完成;决算未经审计前,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是否仍然在岗;决算编制前,是否已进行了财产物资清查盘点,各项账务处理已全部完成;决算的编制依据是否完整,包括可研报告、初设和概预算文件、相关合同协议、财务会计资料等;决算内容是否完整,包含了决算报表、财务决算说明书、财务决(结)算审核情况及相关资料。

(二)建设成本中是否包含规定不得列入成本的支出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明确规定了不得列入建设成本的七项支出,包括:超过批准建设内容的支出;非法摊派与收费;无合同协议依据支持的支出;没有取得合规发票、没有责任人和审批签字的支出;由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货单位的原因造成的工程报废损失,及未经批准的损失;项目达到验收条件之日起3个月后的支出;不应当由项目负担的支出。

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建设成本的入账依据必须具备合规发票这一新的规定。在以往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中,常常存在工程款、设计费等支出由于各种原因未及时支付和结算,建设单位在未取得对方单位开具的发票的情况下,依据工程结算书、合同等文件确认建设成本和应付款的现象。按照这一新的规定,在对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时,审计人员对此类没有开具发票的支出,不能确认为项目建设成本。

审计人员还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项目达到验收条件之日起3个月后发生的开支。《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规定,项目竣工价款结算一般最迟应当在项目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完成。严格对支出时间的审计,有利于预防基本建设项目的工程价款拖欠等现象,维护社会经济的有序和平稳运行。

(三)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比例

财建[2016]504号文规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支项目业务招待费,列支金额不能超过项目建设管理费的5%,而已废止的财建[2002]394号文规定的比例是10%。显然,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防止腐败的举措更加细致和严密,审计人员应掌握相关国家法规与政策,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规定,采用检查支付依据和审批手续、重新计算等审计程序,核实业务招待费支出。

审计人员还应关注财建[2016]504号文对建设管理费(原“建设单位管理费”)的限制性规定,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标准审核建设管理费开支的合理合法性。应注意的是,财建[2016]504号文修改了建设管理费的总额控制数费率,从原来的七级费率改为六级,并提高了各级费率,如工程总概算1000万元以下级的建管费费率,从原来的1.5%提高到2%。

(四)代建管理费的列支

财建[2016]504号文规定了代建管理费和建设管理费原则上不能同时列支,如果确实需要列支的,则两项之和不能高于按照总额控制数费率计算的建设管理费总额。

会计师事务所常常会接受政府委托,审计政府招标的代建制项目,审计人员应关注基建项目成本核算的新规定,审核代建制项目是否同时列支了代建管理费和建设管理费,是否超过了允许列支的控制限额。

(五)尾工工程和结余资金

《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对尾工工程作出了规定,并修改了非经营性项目结余资金的使用规定。对尾工工程,审计人员应关注尾工工程预留的必要性,以及预留投资比例是否在批准的项目概(预)算总投资的5%以内;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结余资金,是否在归还贷款后的规定期限内(竣工验收合格后3个月内)缴回财政,是否擅自截留结余资金。

三、提高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效率的措施

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完成,往往长达数年,相应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涉及的?Y料和程序繁杂,审计周期也比较长,为提高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的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做好业务承接时的风险评估

在承接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应从自身和客户两个方面评估承接项目的可行性。一方面,应了解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另一方面应评估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如,委派的审计人员是否熟悉基本建设程序,是否具备相应的工程知识等。

(二)做好审计工作计划

根据对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的了解,安排和组织具有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明确各项审计程序的执行时间、复核控制等内容,并确保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有充足的讨论和交流。

(三)做好与建设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竣工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合法性与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息息相关。要做好财务决算审计,有效地执行审计程序,需要取得建设单位的理解和配合,如,及时获取审计所需的各种资料,现场勘查的时间安排等。因此,审计人员应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重视审计沟通函的使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碳审计的基本原理与实施对策 篇6

【关键词】 碳审计; 碳足迹; 审计步骤; 政策建议

一、碳审计的基本涵义与缘起

根据全球碳管理广泛采取的标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碳审计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它是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构委托,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财务信息、职责履行等活动进行的特殊管理。碳审计的作用在于建立“碳足迹①”以此作为衡量温室效应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碳审计立足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将审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间接参与资源环境保护。因此它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政策目标落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碳审计的出现并非偶然。近几十年,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对可持续发展呼声的提高使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始计划和实施环境审计。早在1989年,英国地球的朋友(Friends of the Earth,FOE)协会在其章程中拟定了地方政府应实施的环境审计框架。而作为世界环境问题中最为严峻的一项,由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温室效应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说环境审计有利于规划更加稳定和谐的未来,那么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无疑成为了环境审计中致力于降低CO2排放的关键第一步(Jessie,2003)。虽然估计一个组织CO2排放情况存在某些难点,但随着对温室气体强制性信息披露需求的增加,碳审计的发展刻不容缓。

由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温室气体经济效应再次推进了碳审计的出现与蓬勃发展。1997年《京都议定书》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允许将碳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作为一项金融资产进行交易。同时,《京都议定书》还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交易(ET)三种碳交易机制,至此碳交易应运而生。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碳会计、碳审计问题等规范的探讨也愈加热烈,日渐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

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除了一些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报告外,现有学术文献还较少提及碳交易或碳信用等碳鉴证与审计问题(周志方、肖序,2009)。在20世纪90年代,环境及生态领域的相关学者就国家、地域及全球范围的碳存量和流量进行过核算(Carbon Accounting),但该核算仅针对碳实务量,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内的价值核算和信息反映并无实质关联。随着对碳排放交易的日益关注,有学者指出,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会计事项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内,而应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社会会计中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Jan Bebbington et al.,2008);也有学者将碳固(Carbon Sequestration)及碳鉴证(Carbon Assurance)纳入其中,认为企业的碳账户在排放市场中进行交易前须经第三方进行独立鉴证(Janek Ratnatunga et al.,2008),也就是说需要对企业的碳账户实施碳审计。

在实务操作方面,各国政府一直努力制定相关标准以保证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与可比性。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审计”的国家,其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EAC)提出了对低碳问题进行全面审计的报告,为其他国家低碳审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2010年5月,在ISO14000系列和PAS 2050等环境标准基础上,英国标准协会(BSI)又制定发布了“PAS 2060——碳中和承诺新标准”,提出了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还原和补偿来实现和实施碳中和的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丹麦作为最先提出在2025年前达到碳中和的国家,其政府为实现这个目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碳核算和碳审计,并采取了税收惩罚政策,以期对碳排放进行监督和跟踪。香港是我国率先实行碳审计的地区,由于其79%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建筑物,因此香港政府在2008年7月推出了香港首部建筑物“碳审计”指引,以此协助建筑物用户及管理人员提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认识、量度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目前, 国际标准化组织已于2010年制订出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标准ISO14067CD版文件(委员会草案版),并且经过多次讨论后于2011年12月23日发布了ISO 14067 DIS版文件(国际标准草案版),这个版本的发布表明碳足迹的规范框架已经确定完成,剩下的只是文字上的修饰了。毫无疑问,各国组织相关低碳标准与认证的制定已成为了碳审计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碳审计目标与碳评估方法

(一)碳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既定的方向,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审计目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程新生,2001)。某一项审计活动的具体审计目标应与其所处审计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相匹配,讨论碳审计的目标必须结合碳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根源进行。根据前面讨论的碳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可知,碳审计是基于人类控制碳排放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管理工具,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而推行和倡导的政策举措。因此,一个国家推行碳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减缓气候变化(李兆东、鄢璐,2010),控制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碳审计的总目标需要通过各个具体的审计目标予以实现。对各个组织而言②,碳审计的具体目标是改善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对具体能源利用效益的测算,检查对某项能源的具体开发利用程度,即计算创造了多少效益,浪费了多少资源(何雪峰、刘斌,2010),使企业的碳排放政策和程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达到预定节能减排目标,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各个组织的具体审计目标实现了,国家的总体审计目标也就得到实现,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总体审计目标对具体审计目标起指导作用,而总体审计目标的实现也依赖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

《京都议定书》引入了清洁发展机制,通过这项机制,发达国家能够以较低成本履行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能够借此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则可以通过出售减排量获得额外收益。对全球而言,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减排总成本。但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方法来计算和验证排放量数值,确保每一吨二氧化碳的测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一样(ISO14064,ISO14065)。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个相关标准,分别是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于2004年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4064和ISO14065系列条款。这些规程确定了排放核算范围、数据搜集方法、排放量配额等诸多方面,其目的就是确保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然则,如何确保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难题。而通过碳审计保证各个组织的碳排放量计算程序和方法符合相关准则规定,保证各个组织的碳排放量计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是碳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碳审计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遵循性目标:一是通过碳审计使企业碳管理政策程序与国家相关规定相符,达到预定减排目标;二是通过碳审计使企业的碳排放量计算和披露符合国际准则或标准的规定。

(二)碳评估方法

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在方法运用上与环境审计有相似之处。在碳审计的早期阶段,企业对碳足迹的估测通常仅仅基于其所消耗的能源总量。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碳足迹的测量也越来越细化,碳审计已由单一企业的个体行为演变成企业的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LCA)③。评价一个行业是否属于低碳行业,不能单纯从其生产经营活动排放的碳量加以判断,而应同时考虑该企业采购的产品是否高能耗、高碳量,即应从其整个生命周期链条的碳排放量角度加以衡量(张天立,2010)。同样,一个产品是否属于低碳产品,也不能只看碳直接排放量,还要考虑间接排放量。因此采取产品生命周期法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将扩展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将企业的供应商到销售商、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货物运输以及最后的废物处理与回收等各项环节均涵盖其中。

具体说来,生命周期法主要运用财务核算的原理推算某个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既计算提高效率而减少的碳排放量,还要计算整个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维护等各方面的能耗,最后用整个生命周期链(见图1)对碳排放总量进行度量,看是否真正低碳,从而决策某项生产或服务是否应该立项、推广应用。碳审计的结果可以是只关注于温室气体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单,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审计报告用以公开碳排放。

三、开展碳审计的基本步骤

碳审计是协调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很多碳审计指引中提出碳审计表现为逐步推进的线性结构,但实际上这种活动更类似于一个循环的反馈系统,每一步活动所获得的信息既提供于下一步骤,又同时对上一步骤的信息进行检查与验证。图2具体反映了这一流程。左边的箭头表示广义上的流程步骤,右边的箭头表示利用新信息进行修正的循环过程。

(一)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源

碳审计所涉及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6种,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物(PFCs)、六氟化硫(SF6)。因为这6种气体尤其以二氧化碳最为主要,故而在实际监测和计算中,常依据各种气体温室效应的能力不同,统一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CO2e)来进行衡量。一种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这一气体的排放量乘以其对应的全球变暖潜势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不同的温室气体,其GWP值各不相同,但人们习惯上用“碳”来代称温室气体。

开展碳审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即确定被审计单位或被审项目排放的哪些气体是属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是否全面、准确影响碳排放量计算的准确性,因此碳审计中应把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6种气体全部纳入温室气体范畴,并作为后期估算碳足迹的依据。

(二)选定碳检测产品

碳审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计算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国际上一般用相等之二氧化碳排放量显示的“碳足迹”来表示这一衡量结果。在选择进行碳足迹计算的产品时,应直接源自项目开始时约定的目标,如考虑哪些产品能产生最大的减排空间,其产品规范、制造过程等环节是否与公司整体的减排战略最为相关,碳足迹分析可能对关键利益相关方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此外,碳足迹分析所要花费的时间与资源也需要加以考虑。一旦选定了产品,下一步就是指定功能单位。功能单位是为了方便计算碳足迹而对某种产品设定一个有意义的度量标准(PAS 2050,2008)。它反映了该产品或服务被最终用户实际消费的方式④,因此它提供了不同消费形式间相互比较的基础。一般说来,使用较大的功能单位(如1t薯条相对于200g薯条,一片铝板相对于一个易拉罐)进行分析可能会更为容易。选择功能单位时,可能没有单一的正确答案,企业应将其设定为一个容易被理解或使用的单元。企业也可以参考针对特定行业的标准指南,如食品生产中的功能单位可以设定为单位包装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

(三)确定碳审计的操作范围

碳审计的开展必须要确定边界范围⑤,边界范围包括组织边界和营运边界。组织边界主要是从企业集团角度着眼,需涵盖旗下子公司、转投资公司、合资企业各自握有权益的独立法人或非法人机构,具体计算可基于控制权或股权比例。而营运边界主要是指公司的营运活动,其计算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来确定。根据世界企业持续发展委员会及世界资源研究所2005年的《温室气体专案量化协定》,温室气体排放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范围:

1.直接排放。包括固定设备(例如锅炉、发电机、焊接设备等)的燃料燃烧;私人机动车辆的燃料燃烧;温室气体释放与消除等。

2.能源间接排放。主要指电力消耗与煤气消耗等。

3.其他间接排放。包括原料的使用、废物处理、公共交通等。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规定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基准年⑥,以便提供参照、达到温室气体方案的要求或满足清单的其他用途。

(四)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

在计算碳足迹时需要两类数据: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系数。活动水平数据是指产品生命周期中涉及的所有材料和能源(物料输入和输出、能源使用、运输等)。排放系数是衡量活动排放情况的固定比例,可将“单位”活动水平数据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转换成温室气体排放量⑦。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系数可来自初级或次级数据。初级数据是指针对具体产品生命周期由内部或者是由供应链中别人所做的直接测量;而次级数据是指不针对具体产品的外部测量,它是一种对同类过程或材料的平均或通用测量(如行业协会的行业报告或汇总数据)。目前我国次级数据库的建立中行业差距较大,其中电信及信息技术、银行及金融业的参与度较高,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建筑及建筑材料行业,而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尚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但国家正在不断努力对此进行开发和更新⑧。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次级数据的选择最好使用经同行评审过的出版物中的数据,以及其他合格来源(如国家政府、联合国正式出版物和由联合国支持机构的出版物)的数据。但为了提高结果的精度与针对性,企业最好能够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情况的初级数据。

(五)计算产品碳足迹

收集和汇总了温室气体排放源的活动强度和对应的排放系数后,即可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量化。计算产品碳足迹的方法包括直接检测和基于排放系数的公式运算。直接检测由于受现实技术制约,不太常用。目前碳审计主要是采用第二种办法,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材料、能源和废物乘以其排放因子取和。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排放量=活动强度(质量/体积/千瓦时/千米)×排放系数(每个单位的CO2当量)”这个公式估算,每项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经计算出来,则利用GWP将其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也可根据所用燃料的含碳量和燃料使用量来估算⑨,还可通过IPCC的指导准则⑩来估算。

计算碳足迹通常需要对进出过程的所有材料总量进行量化以达到“质量平衡”,使输入过程的总质量与输出过程的总质量相等,从而确保所有输入、输出和废物流均被计入。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找出未被发现的废物流,如果输出过程的质量小于各种输入的质量,则必有其他部分流——最有可能是废物在该过程中被遗漏。《PAS 2050规范》使用指南中也提到了羊角面包生产阶段的质量平衡过程:为简化计算可以在搜集数据的同时结算质量平衡,从面包的购买点向后算起,既包括小麦采买、面粉加工、制作烘焙、产生共生产品{11}、包装销售等各输入输出环节的材料和能源,还包括各流通环节之间的储存、运输消耗,产生的废料、废气等质量,以确保获得该羊角面包在使用阶段和处置阶段的总质量。只有基于质量平衡,才能完整而准确地测量某种产品的碳足迹,进行比较分析。

(六)不确定性检查

计算出产品碳足迹后,企业可以对这一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这一步骤是对碳排放精度的衡量,目标是分析评价碳足迹结果中的不确定性并使其最小化,提高碳足迹比较结果的可信度,更好地认识碳足迹模型本身的贡献,提高基于碳足迹的决策水平。正如《PAS 2050规范》所鼓励的那样,将碳足迹计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最小化,有助于提供最确凿、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如利用质量好的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替代次级数据;采用更具针对性、更完整的次级数据;不断改进用于碳足迹计算的模型;把这一分析任务委托给具有不确定性分析经验并熟悉产品碳足迹模型的某个单位完成等。

(七)形成碳审计报告

碳审计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编制碳审计报告。该报告是把审计结果向节能减排转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其编撰范式可根据企业的评价目标而定,若审计报告需要向消费者或投资者公布,则验证等级及详略程度需高于仅供内部使用的数据。近年来,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气候变化信息数据库的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正积极鼓励世界各国企业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应对战略,以便更好地设定减排目标、改善绩效,并有利于投资者识别“低碳”公司,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毫无疑问,该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碳审计报告的标准化与合规化,并促使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报告加以利用,从而更好地进行碳排放管理。

相对于一般财务审计,碳审计报告更侧重碳燃料使用范围、耗费、排放的统计与计算。例如在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审计中,审计报告就需要留意以下的建筑物相关性能:空间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物朝向、外墙遮阳装置、电力装置、照明装置、办公设备、空调装置、升降机及自动梯装置、供水排水装置、煤气和石油气、相关交通工具的使用等(刘少瑜等,2009)。此外,由于碳审计要通过对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可以减排的项目,以减少碳排放量,故报告中应对审计对象的排放情况提出减排建议与措施。

四、开展碳审计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付诸实践,适时推出碳审计制度,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现实需要。然而碳审计还属于新生事物,推行碳审计工作,存在很多困难,正如陈燕燕、彭兰香(2010)所指出的,碳审计标准缺乏、获取核算数据困难、专业人才稀少等都成为碳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碳审计工作,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创造进行碳审计的前提条件

首先是提升公众碳审计意识。目前社会各界对碳审计的认知度不高,为了推动碳审计工作的有力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碳审计的舆论宣传导向,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尤其是对企业碳审计的宣传与倡导,要求企业履行社会公共责任。政府审计机构可以推出相关鼓励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实施碳披露,在年报上披露节能减排、碳审计和环保项目投资等信息,严肃查处碳排放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完善的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保护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求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碳管理,为碳审计提供真实完整的各项数据,以利碳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尽快推出碳会计和碳披露。实施碳会计和碳披露是高效开展碳审计工作的前提。让企业实施碳会计或参与碳披露项目,可以反映企业的碳源、碳固、碳排放量的变化,以及与碳相关的资产与负债情况,了解被审单位的碳管理现状,为碳审计的开展提供基础材料。美国、欧盟、日本等都曾发布过与碳会计相关的草案或指南,而以FASB发布的对参与总量——交易机制下的排污权会计基准草案(EITF03-14)和IASB发布的排污权解释公告IFRIC3最为典型(郑玲、周志方,2010)。我国可以在借鉴相关国际组织碳会计规则的基础上,推出碳会计准则或碳披露准则,规范企业的碳管理与披露行为。

(二)建立碳审计制度和指南

一项审计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准则指南是前提。建国以来,我国国家审计根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先后推出了合法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也及时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审计准则和法规,2011年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这些现有审计制度与规范为推进碳审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要保障碳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碳审计准则和指南。碳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碳审计属于新生事物,审计人员缺乏经验准备,在初次执行碳审计时,必须有章可循。因此,政策部门可制定操作性强的碳审计准则和指南,对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报告等进行详细规范,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碳审计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自2006年起颁布了ISO14064、ISO14065、ISO14066和ISO14067—1、ISO14067—2系列规范,用于指导碳足迹计算和碳审计工作。英国标准协会也自2004年起颁布了PAS 2050和PAS 2060系列规范,对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碳中和认证等进行了规范。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8年颁布了指导碳审计工作的《香港建筑物(商业、住宅或公共用途)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审计和报告指引》,对建筑物边界、营运边界、量化方法、作业步骤和报告格式样本等进行了详细规范。我国在制定全国统一的碳审计指南和准则时,可在借鉴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详细论证制定。

(三)建立碳审计协调机制

碳审计所涉及的政府监管部门较多,需要建立协调监控机制。从审计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涉及各级审计机关;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涉及环境保护部和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涉及证监会、国资委、各地国资管理、企业管理等部门;从碳会计的规范行政主管部门来说还涉及财政部。如何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联合效应,有效实施碳审计,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控较多,主要是环境保护部和证监会颁布了相关规定。环境保护部(局)先后发布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严格上市环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证监会颁布了《上司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最近环境保护部还发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上述文件精神来看,对企业环境保护监控主要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证监会,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参与不多。

今后应更多地发挥审计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组织在履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推动碳审计和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并与环境保护部和证监会、国资委等进行沟通和协调,在法规制定、工作开展方面进行合作,建立联合机制,在取得环境保护责任主体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既发挥环保部门环境指标测度、碳排放量核算的技术专长,又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核查专长,提高碳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培养和储备碳审计技术人才

开展碳审计工作,除了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般项目审计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各种统计检测分析的标准和方法,能根据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种能耗指标,并要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出企业用能存在的问题,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建议(陈燕燕、彭兰香,2010)。目前尚缺乏开展大规模碳审计的审计专业技术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将是开展碳审计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在审计人员招聘上有意识地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环境化学等专业招聘审计人员,将这些人员与原有财务审计人员结合组建碳审计项目组,形成碳审计项目组成员合理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碳审计的培训和教育,聘请统计、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标准化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已经开展了碳审计项目的国家或地区的优秀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碳审计知识和技能,为碳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Jessie Francois.Carbon Auditing-A Resource for School[OL].Working paper,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

[2] 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 (11):91-95.

[3] Jan Bebbington and Carlos Larrinaga-gonzalez.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697-717.

[4] Janek Ratnatunga and Stewart Jones.An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OL].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Anaheim CA,2008.

[5] 程新生.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J].审计研究,2001(2):45-47.

[6] 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21-22.

[7] 何雪峰,刘斌.碳审计理论结构初探[J].会计之友,2010(10):25-26.

[8] 张天立.实施低碳评价与低碳审计[OL].http://www.cityhz.om/a/2010

/5/19/content_47351.html,2010.

[9]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s.PAS 2050:2008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British Standards,2008.

[10]刘少瑜,苟中华,巴哈鲁丁.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审计——香港建筑物碳审计指引介绍[J].中国能源,2009(6):30-33.

[11]陈燕燕,彭兰香.我国碳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财会月刊,2010(9):71-73.

[12]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J].财经科学,2010(3):111-117.

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 篇7

国家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争取到2007年, 投入绩效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 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审计机关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进行绩效审计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 提出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的基本流程。

(一) 明确绩效审计项目的选题范围

要确定所选的建设项目是否属于政府投资, 是否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有较大影响, 是否处于较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或公共设施等。

(二) 审计方案的制定

对于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绩效审计来说, 制定一个科学可行、周密详细的审计方案十分重要。绩效审计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 包括:

单位的目标、责任关系、资源以及外部经营环境;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计划聘用的外部专家;制订具体审计评价标准;拟订审计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由于项目的绩效审计涉及的审计范围、目标及重点差异都很大, 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目标, 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评价标准。

2、在审计资源配置上, 在制定方案时

要特别注意, 绩效审计常常需要聘请外部审计人员和其他行业的专家来介入。

(三) 进行绩效审计风险和成本效益的评估

在绩效审计中, 可能会遇到各种可能增加绩效审计风险的问题, 如与被审计单位关系紧张、试验新的审计方法等。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必须分析这些风险因素, 并针对风险引发的问题建立一套明确的应对策略。同时, 确定某个绩效审计选项是否恰当以及什么时候开展绩效审计, 都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要合理估算其所需要的审计成本, 并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做出合理安排。

(四) 实施跟踪审计

实施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应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是收集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证实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的载体, 也是得出绩效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保持经常性的接触, 确保被审计单位和审计部门双方在发现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形成共识, 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其次, 是分析审计证据。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对每项审计证据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 以便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进行客观的分解与剖析。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意见相互交换意见十分重要。绩效审计工作交换审计意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与财务人员交换审计意见。双方应该就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和事实展开建设性地讨论和沟通。

2、与被审计基建项目的主管人员交换意见。

在这个阶段中, 审计人员可就即将公告的审计结果方面的内容与基建项目主管人员沟通。

3、征求第三方的意见。

这里的第三方可能是监理公司、个人, 也可能是有代表性的团体或者其他与政府关系不甚密切的机构, 站在客观角度, 他们可以提供出被审计项目更全面的观点。

(五) 形成审计报告并公开

绩效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成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审计人员要在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得出客观、可靠、有前瞻性的审计结论。绩效审计报告要实现审计成果效能的最大化, 其内容应包括被审计事项的背景, 审计项目实施情况, 审计评价意见或结论, 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审计建议, 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绩效审计报告要突出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 揭露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效能衰退、效率低下等问题, 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深入挖掘问题成因, 提出整改措施, 落实具体责任, 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敦促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加强整改。

对外公布的绩效审计报告是社会各界了解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 绩效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不仅是绩效审计成果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如英国和美国的绩效审计报告均对外公开。我国的绩效审计报告要适应实现审计结果公告制的需要, 在不泄露国家机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前提下, 逐步向社会和公众公开, 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的监督。审计报告的发布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审计机关的网站发布审计报告;向审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或重要相关方面发送报告副本;发行有关审计报告详细内容的相关出版物;向绩效审计过程中接触的机构或部门寄送审计报告中特定的内容或一些专项报告。

(六) 后续监督检查

在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中, 后续监督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跟踪监督检查, 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积极措施, 落实审计决定、意见和建议, 从而促进审计报告的有效执行, 切实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在后续检查监督阶段, 审计人员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 要确认审计影响, 并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的情况作出评价和反映;要采取事后监督等措施, 检查评价审计质量, 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 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所以, 应有选择地进行绩效审计, 最大限度地扩大建设项目审计的影响力。

二、绩效审计模型设计

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与特定的建设项目、组织架构、审计流程等命题都有紧密的联系。然而, 对于成功构建基本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体系, 理清实施步骤和计划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 总结出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体系构建整体规划的模型。

(一) 明确审计目的

在对某一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绩效审计之前, 审计人员应该会同此项目的实际负责人, 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再进一步明晰此番审计的目标。

(二) 对现有审计体系进行诊断

对现有该类建设项目审计体系的分析, 发现其瓶颈, 为审计体系重构设计改进标准。此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突破口, 通过总结现有审计体系的不足之处, 明确体系重构的目标和切入点。

(三) 设计新体系

在分析诊断原有审计体系的基础上, 整合内外部资源, 设计新的审计体系, 寻找支持新体系运作的技术手段。重要的是, 在设计新体系过程中, 应该牢牢抓住“绩效”二字, 将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理念贯穿到新体系的构建中。

(四) 实施并评估

针对项目开始设定的目标, 评估、检测新的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 持续改善

审计体系的构建绝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新体系执行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新问题, 整合内外部资源, 不时对其进行修正, 才能保障审计的高效, 准确。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在构建了绩效审计流程和模型之后, 便要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进行清晰的规划。作为审计人员, 应该对被审计的建设项目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还必须明白如何对绩效审计进行评价, 怎样判别某一绩效审计的优劣, 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绩效评价可以分为经济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三类。

(一) 经济性评价

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效益和设备使用效益上, 具体内容有:人力资源利用情况、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工作效率情况、设备利用情况、设备时间利用情况、设备能力利用情况等。例如, 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招人标准动辄博士、硕士, 如果他们所从事的仅仅是简单的行政事务处理, 这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即使是需要博士的岗位, 是否能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过多的办公设施和闲置不用的设备, 这些都构成一种浪费。

(二) 效率性评价

主要包括经费节约率、办事完成率、群众来访处理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引进外资率、出口创汇增长率、人均经费额等。在投资项目中主要评价投资项目建设工期、建设质量、建设成本、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三) 效果性评价

主要体现在预算支出的产出效果上, 具体是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在数量方面,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努力扩大工作成果, 充分满足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需要;在质量方面要求这些单位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开展业务活动, 使成果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达到既定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 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 在很多时候它们都是相互交叉或重叠的, 经常需要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后再做出评价。另外, 项目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悉尼歌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 歌剧院的实际建设费用超出预算几十倍, 给当地财政造成了极大恐慌, 人们怨声载道。数十年后, 该歌剧院已经成为悉尼的标志, 其效果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在现有审计流程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不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 就必须对原有绩效审计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而不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做细微的改动。在新体系构建中, 必须要把“绩效”的思想贯穿到审计过程中, 以“绩效”的视角来审视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过程。当然, 进行体系重构绝非一劳永逸, 而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 不断修缮新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内部审计协会编著.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2]、时现, 朱恒金.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颖.公共资金绩效审计计划管理[J].审计月刊, 2007 (1) .

[4]、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J].审计研究, 2006 (4) .

[5]、刘向阳.绩效审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J].中国审计, 2006 (8) .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篇8

一、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按基建项目的进展过程,内部审计可分为开工前审计、施工期审计、竣工审计。

(一)开工前审计

项目开工前期审计,就是对基建项目图纸设计环节、预算的制作环节、施工场地“三通一平”落实情况和施工招投标过程进行的审计监督。虽然项目前期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施工环节,但是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工前审计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进行审计:2.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进行审计;3.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集进行审计;4.对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进行审计;5.对建设项目的施工合同进行审计。

(二)施工期审计

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重点应从建设资金的使用,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工期与工程质量的控制,施工与设计规模的标准,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等入手。施工期审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资金运用情况审计;2.对建设项目调整概算情况进行审计:3.对建设项目经济合同实施情况进行审计:4.对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5.对建设项目内控制度情况进行审计监督;6.对建设项目建设成本及财务收支核算情况进行审计:7.对建设项目设备、材料及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三)竣工审计

建设项目竣工审计,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验收情况、合同履行结果等进行审计。具体有以下内容:1.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表进行审计监督;2.对建设项目投资及概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3.对建筑安装工程核算、设备投资核算、待摊投资的列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4.对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进行审计监督;5.对收尾工程的未完工程量及所需的投资进行审计监督:6.对建设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审计监督。

二、医院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重点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结合我院近年来在基本建设项目审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为医院基建项目的内部审计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本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情况审计

目前医院基建项目中的招投标工作存在许多不规范和不规则的运作。比较突出的有招标单位、评委及政府部门负责人收受投标方的贿赂;招标方假招标,“明招暗定”;招标方任意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标签。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在项目建设前有效阻止上述行为,至少可以及时发现不规范运作。

内部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l.对建设项目投标程序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计 (主要依据《招投标法》和《合同法》) 。2.对中标单位资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3.开标、评标和中标的审查(评标委员会是否由招标人和有关技术、经济专家组成,并保证5人以上单位数,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二) 。4.中标后的跟踪审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招投标实行事中审计。通过互联网,建立材料价格数据库备用) 。5.加强建设项目招标方、投标方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是否将应招标的项目不招标或化整为零或其他方式规避招标;检查是否有串通投标行为) 。6.开展建设项目招投标中经济审计 (主要检查有无收受贿赂行为) 。

(二)基本建设项目的合同审计

签订严密、合理、合法的合同是基建项目招投标后进行价格管理的重要步骤。医院因为合同纠纷而陷于被动或蒙受经济损失的事例并不少见,故医院应将合同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当前合同签订时存在问题,如合同条款漏洞太多,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未作充分的估计,缺少补救措施;合同中有些条款含糊不清,难以区分责任和权利或者不同合同之间的规定相互不一致;合同双方对合同的有关条款理解不相同,合同又未能对这些做具体解释,使得双方对合同的履行的意见不一致等。

医院的内审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审查承建单位是否具备施工资质,有无违法分包、转包现象,各有关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2.审查合同内容的完整性。3.将合同的各个组成部分分解,逐条研究条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涉及工程技术尤其影响到切身利益的条款要逐句理解,并审查合同条款的表达是否清楚。4.对照审查合同中各项条款之间、以及与招标和投标文件的各项条款是否衔接一致,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三)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概算审计

医院的内审部门可以在设计方案开标时介入,详细分析初步设计方案,审计设计概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向评标委员会反映存在的问题,避免事后审计的被动接受,把设计概算的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具体做法按以下几方面进行。1.审计设计概算的编制条件。是否具备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设议书、初步设计是否完成、是否有明确的建设地点和足够的建设资金、建设规模与建设标准是否符合投资估算与投资计划要求。2.审计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首先,审计编制依据的合法性;其次,审计编制依据的时效性,注意编制概算的时间与其使用的文件资料的适用时间是否吻合;最后,审计设计概算编制依据的适用性。3.审计设计概算的内容。首先,审计建设项目的总概算书。重点审计总概算中所列项目是否符合建设项目前期决策批准的项目内容,项目的规模等是否符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立项批文,费用是否有重复,总投资额是否控制在批准的投资估算之内。其次,审计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和单位工程概算。重点审计各项费用的计算方法是否得当,概算指标或概算定额的标准是否得当,工程量的计算是否正确。最后,审计其他工程费用概算。重点审计其他工程费用的内容是否真实,计算的依据是否适当,费用是否重复。

(四)基本建设项目的预决算审计

医院的建设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一般在开工前完成,是医院编制标的和投标单位投标报价的主要依据。为避免事后审计的被动,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审计施工预算。基建项目的预算审计主要从下列程序入手。1.审计工程量。对于大型项目,宜采用抽查审计的方法,重点审计量大价高的工程部位,如抽查钢筋混凝土结构部位、隐蔽工程部位、高级装饰部位等。2.审计定额的套用。首计审查定额的选用是否正确,新建、扩建及部分改建应使用“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单独进行室内装饰工程使用“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定额”,改造、维修及一般修缮项目使用“修缮工程预算定额”。其次,审计定额的使用过程是否正确,如定额编号所对应的项目内容是否与设计要求的项目内容完全一致,定额基价的换算是否正确等。3.审计各项费用。首先审计直接费,其次审计间接费及其余的有关费用。

竣工决算审计与预算审计的内容和审计方法基本接近,审计依据也基本一致,但竣工决算审计的资料除预算审计必需的设计图纸、预算定额、材料的价格信息、有关的取费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图预算书及工程量计算底稿、施工单位的资质证明外,还需收集反映工程施工过程的有关资料。如:设计变更通知、施工签证、实际施工进度表、甲方供应材料的清单、竣工决算书等。

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篇9

一、当前高校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现状

(一) 审计力量不足, 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很多高校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也是出于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 而非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不尽合理;另一方面, 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 往往只有一名专职人员, 有的院校甚至只有兼职审计人员, 而且审计人员的背景多为财务会计, 不具备招投标、工程预决算审计、基建项目审计的专业知识, 这些人虽然具有丰富的财会知识及经验, 但对于审计工作来说还是不能完全胜任。有的院校虽然配备了工程专业的审计人员, 但往往专业单一,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困难重重。此外, 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 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安于现状, 不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充实。这种情况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 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影响了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 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审计结论执行力不强, 权威性有待提高。

现行国家颁布的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 除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外, 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 各地各高校均未建立健全院校基建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对高校基建的内部审计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准则, 致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 显得无章可循, 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往往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 带有浓烈的人治色彩, 导致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执行中, 常会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 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落到实处。这种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削弱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三) 内部审计面窄, 审计方法、方式简单, 审计手段落后, 难以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日常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 纠正违纪违规, 对基建项目的审计多停留在竣工决算阶段, 对项目造价影响较大的决策与招投标阶段介入较少, 对招标文件的制定、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缺乏监督。这种审计工作的常规性和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决定了审计部门难以对建设工程前期和过程中已确定下的、对造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 在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中, 普遍缺乏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审计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审计工作往往只能依靠原始的手工审计方式套用定额审计, 致使审计进度和质量大打折扣, 审计质量和效益与审计目标要求的差距突出。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必然也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单一落后的内部审计方法、方式和手段将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范畴、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式和手段,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 审计风险大。

工程审计具有审计内容繁杂、所涉及专业面广、周期长及审计对象复杂的特点, 工程审计的特点决定了风险的产生, 包括:审计人员个人素质风险、内审外委导致的风险和对合同性质认定的风险等, 因此一旦审计结论有失偏颇或审计金额失当, 产生的审计风险问题及引发的责任也难以责罚, 为审计工作的健康有效发展埋下隐患。

二、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地高校都加大了对软、硬件投资的力度, 高校新校区和基建项目越来越多, 投入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何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加强高校基建投资的监督审计力度, 节约建设资金, 提高审计质量, 防止商业贿赂的发生, 是当前高校基建审计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笔者认为, 切实做到“事前控制、事中介入、事后把关”的全过程审计监督, 是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是内审人员的工作重点。

(一) 投资决策前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审查。

投资估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院校领导的投资决策, 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的审计重点应注意几方面的内容: (1) 投资估算的重要依据是否合法真实; (2) 投资估算中投资总额的构成是否真实; (3) 资金筹措方式是否合法、可行, 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 贷款是否有能力偿还, 是否盲目投资。

(二) 建设项目确定后, 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是由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事中延伸, 使整个工程实施处于可控状态, 克服事后监督的局限性。

1、工程施工招投标跟踪审计。

基建项目招投标跟踪审计是高校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要求, 从源头参与, 确保招投标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控制投资成本, 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基建项目招投标跟踪审计应重点抓好几个环节: (1) 审查招投标工作的合法合规性, 是否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 按程序规范操作, 确定施工队伍时, 是否实行了严格的审批制度, 是否实行关系人回避制度, 是否存在泄漏标底的情况; (2) 审查评标办法和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是否对施工队伍的资质、业绩、信誉、技术力量、施工能力 (装备、技术、方案、管理、安全) 、质量指标和结算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招投标资料是否完整, 投标单位资格条件是否有效; (3) 审查基建项目标底确定的客观性。即审计人员要对标底的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取费标准和材料调差等内容严格审查; (4) 审查施工总包方是否存在未经建设单位同意而层层转包的现象, 同时要防止施工单位间串标, 防止无资质或低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承包工程。

2、基建项目施工合同跟踪审计。

对施工合同进行合法性、严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审查, 是防止合同纠纷, 提高合同履约率, 确保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和造价的重要措施。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审查是否遵循“先签合同后施工”的原则, 是否存在无合同施工的现象; (2) 审查合同的订立是否以高校的招标文件为依据; (3) 审查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即审查施工合同中涉及到的价款、工期进度、质量标准、技术要求、费用计取、验收方法、付款方式、责任风险等内容的规定是否明确具体; (4) 审查合同的严肃性, 即合同是否明确双方的违约责任, 是否明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等, 确保合同落到实处。

3、基建项目施工过程跟踪审计。

重点是: (1) 严格控制变更情况的发生, 对变更内容及工程量的增加, 要与施工单位到现场实际测量并进行审签; (2) 对工程进度进行确认, 审查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是否与合同付款条件一致, 审核工程进度与实际是否相符; (3) 严格材料采购审查, 防止材料以次充好, 影响工程质量, 增加工程造价审核工程量; (4) 全过程参与图纸会审, 参与相关隐蔽工程的验收, 进行现场审签。

(三)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做好工程结算审查。

竣工结算审计是各控制阶段的总结, 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关闸, 它将决定建设项目的最终投资额。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施工合同和工程变更项目书的要求, 按照国家统一建筑工程基价表中的基价标准与施工单位核对后, 审计人员严格进行全面审计, 对有差异的内容进行调整与洽商, 使甲、乙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然后, 由审计部门和甲、乙双方在审定决算书上签字认可该项工程项目的总造价, 即审计结果, 并作为基建部门和施工单位的结算工程款的依据。重点审计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和材料价差。

三、做好高校基建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

只有把基建工程审计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多方面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业务经费及办公设备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 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才能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基本建设, 才能提高审计质量, 切实履行好审计职责。

(二)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制度是确保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工作的保障。

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对被审计单位与项目的硬性规定, 也是对内审机构与人员的规范性约束, 因此, 必须通过制度来规范基建管理、审计、财务等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行为,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 更新审计观念, 拓宽审计范围, 防范审计风险。

要树立全新的审计工作理念, 丰富审计工作内涵和外延, 突破以往事后监督审计的局限性, 前移关口, 对高校的基建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同时, 注意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基本建设的关系, 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使基建内部审计由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转变为经济效益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和风险管理, 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和审计质量。

(四) 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 确保审计质量。

为使审计工作在高校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式和手段, 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要结合基建工程的特点, 打破传统的手抄笔录的落后审计方式, 应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审计工具, 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 积极开发审计软件, 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提高审计质量。要尝试开展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审计, 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实现审计工作的电算化和现代化。

四、结束语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是一项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工作, 专业性强, 涉及面广。高校内审部门在保证院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重视和支持的基础上, 要健全内审机制,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拓宽审计范围, 更新审计理念, 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 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从而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使高校投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林林.浅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Ⅱ.山西建筑, 2008.1.

[2]刘宇凡.浅议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山西建筑, 2009.11.

医院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 篇10

一、跟踪审计方法简介

(一)概念

传统建设项目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大多是事后审计,如果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纰漏,这种方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十分无力。跟踪审计这种方法则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追踪,监察督促以致建设项目完工。如果在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差漏,跟踪审计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改正或者弥补这一问题。比方说,建设工程中突发情况以至于设计需要调整。如果全过程跟踪审计就会令更加明确,更加方便,避免事后审计所带来的麻烦和被动的情况。跟踪审计,简而言之就是审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督促、咨询求证。

(二)目的

参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预防工程中出现疏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工程的品质,减少投资成本。

(三)优越性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可以降低项目的投资成本,更高效地运用资金,避免事后审计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便于最后的结算审计。其次,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现如今一些建设项目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设计的缺陷、施工过程中的疏忽。跟踪审计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改正或者弥补这一问题,降低风险,提高安全系数。再者,跟踪审计的运用也使得建设工程过程更加透明清洁,避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促进廉洁风气的形成。最后,因为医院的建设项目较多,所以含有一定的投资风险。跟踪审计则是对工程质与量的层层把关,以此降低医院的投资风险。

二、医院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受到审计资源以及条件的限制,我们需要选择医院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进行把关。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到监察、督促、管理的作用。

(一)项目决策环节

在建设工程环节,医院内部的审计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可实施性、合法性提出一定的意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将医院的利益最大化,以此来提高项目本身的品质,降低投资的风险。

1、合规性

内部审计人员查看建设项目的策划方案、研究报告、资金流动分析表、以及收益估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选择。医院基本建设工程较之其他工程建设有很大不同,首先必须满足医院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在设计医院的规模(包括病房的床数,病房的分布,门诊的日接待人数,住院和门诊的比例是否合规、职工人数是否合理、医院就诊类型、主治类型等等)就需要合理化调查分析表。

2、资金运转审查

随着投资方案的不断深化,就需要对资金的运行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明确更加可靠。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医疗资源市场不断分析,确定方案是否可行。

(二)工程设计环节

内部人员需要与设计人员共同进行工程设计的投资计划的核算。将设计合理性、建设工程造价、医院自身实际情况等方面结合考虑,从审计的角度提出参考意见。并且随着计划的更新调整,也需要对概算进行进一步审计,将投入资金总额控制在标准内。除此以外,还需要关注设计工作的质量,通过初审、复查等步骤,听取专家的建议,避免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疏漏。

(三)施工环节

1、按时参与工程例会

按时参加工程,了解施工进展和情况,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

2、隐蔽工程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隐蔽工程的情况,并使用拍照、笔记等方式,做好跟踪记录,避免事后的纠纷官司。

3、严审变更

当施工过程中出现需要对工程项目设计、工程实施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变更时,需要对工程预算投资和调整后的成本进行严格的计算。否则,使用材料的价格改变会使得事后审计取证困难。不但要核实使用工程项目材料的价格、数目,避免“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还要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发挥审计督促的作用。

(四)竣工结算环节

在竣工环节,审计人员需要参与工程验收过程,对于设计图纸以及施工图纸,严查变更,并检查隐蔽工程是否完工。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在竣工后立刻收集、整理、保留这些资料,以便于更加准确地进行结算。在结算环节,根据之前整理的审计资料,结合之前签订的合同,实事求是,按照法律给出审计建议。不但要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还要注意做事的方法,通过交流协商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书跟踪审计这一方式在医院基本建设工程中所体现的优势。可以预见,跟踪审计这种新型审计方法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现如今,建设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工程审计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工程审计方式,成为当下实用性最高可靠度最高的首选工程管理方式。由于它具有降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失误、减少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纠纷、使资金更高效的运转等优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基础建设工程中使用跟踪审计的方式,本文通过对其深入探讨,阐明了使用跟踪审计这一方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医院基本建设工程,跟踪审计

参考文献

[1]陈燕.某高校附属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陈攀东.如何加强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04:96-97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篇11

一、牢固树立现代审计管理理念

一是全局观念。坚决贯彻中、省方针政策和对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自觉服从、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中心开展审计管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发挥整体效能。二是法治观念。将依法审计作为全部审计工作的灵魂,严格按照审计法规设定的权力范围、确立的原则行使国家权力。全方位掌握审计法规知识,把握审计法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审计制度,加强审计执法,强化审计监督。三是创新观念。坚持从时代要求和审计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推进审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四是效率观念。围绕审计目标,运用可行有效方式方法,提高审计资源使用效益,加强管理绩效评价。五是服务观念。结合被审计单位情况,促进审计管理与审计服务有机结合,在强化审计管理中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在优化审计服务中促进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六是责任意识。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增强使命感,毫不含糊地担起审计责任,认真细致地从事审计工作。审计部门要强化责任追究,落实各项管理规定。以上观念构成现代审计管理理念的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组织实施审计工作都应按上述观念的要求进行全面权衡和综合判断。

二、优化审计管理的协调性

协调是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系统工程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审计管理的中心。应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审计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家审计各级机关发展、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发展、审计业务工作与审计综合工作发展,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审计人员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审计部门要确立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管道,有效的协调合作关系,努力培育和谐一致的精神,使审计机构之间、审计人之间、审计工作各种劳动形态之间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共同的审计任务。做到审计人员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协调一致,审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一致,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协调一致,审计近期任务与长远任务协调一致,人员结构、层次结构成比例,资源相匹配,全面推进审计业务建设、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审计事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审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协调,保证审计人员在良好的审计环境中工作,每项审计活动都能收到好的效果,审计事业永续发展。

三、强化规范管理制度基础上的执行力

管理制度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稳定性。应将审计管理的有效做法,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稳定下来,使各项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要围绕监督权力,紧扣监督职责,做到审计前锁住权力在哪里;审计中关注职责履行;审计后聚焦责任和后果影响,为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必须根据发展变化,不断规范管理制度,始终反映规律、切合实际,层次分明、位阶有序,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前后衔接、规范协调,体现先进性、公平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坚持普法,培养忠于法规、遵守法规、维护法规、执行法规的意识,依法治审、依法执政、依法自律。严格以法定权力范围、原则,行使审计权;按法规的逻辑,观察、分析、解决项目审计中的问题。把合乎法规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发挥管理制度在审计过程中,促进和调动积极因素,制约和限制消极因素的作用。严格执行审计项目成本预算,细化其时间、人力、资金等成本项目,提高效率,争取以最低综合审计成本,取得最大综合审计效益。管理者在带头遵守管理制度、依靠人格魅力示范引导的基础上,应运用组织、协调、指挥的方法,逐步走完计划、布置、检查、落实、考核、总结的管理操作全程,增强管理制度执行力,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如山、良性的民主与约束环境。

四、注重用程序化标准化推进科学化精细化

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就是审计管理公平、合理、先进,各种流程细化、量化、标准化,其结果由所有管理环节共同作用产生。应从岗位责任、授权审批、预算管理、操作规范、业务流程等方面对各类工作事项进行规范化设计,给出具体的制度、流程、细则、办法和规定。从控制工作事项的目的、内容、制度、流程等多个角度构建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框架,同时对每项内容进行具体的、以实用为中心的操作性设计,着力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优化审计管理工作流程,健全审计管理工作标准。设计流程,要做到目标明确、环节清晰,形成上下能互动、左右可联动、环环都相扣的有机链条,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有机配合、信息共享,相互促进、彼此制约,提高效率、减少差错。要在优化流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岗责体系,从机制上保证权责一致,促进责任落实。

五、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审计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并推广应用信息化支撑平台为重点,以网络安全及运行维护体系建设为保障,尽早建成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审计资源,辐射各级审计部门、同级相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上下级审计部门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时监控,支撑和促进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业务一体化。建立符合审计管理基本要求的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规划和建立流程顺畅、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监督、监控全方位管理,加强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统筹兼顾。逐步建立包含审计管理基础信息、外部相关信息的大型数据中心,统一相关数据口径、技术标准,建成规范的技术基础平台,加强对各类数据的统一分析,为审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步推进网络安全、运行维护等保障体系建设,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快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省厅“十二五”期间,要立足现有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以“金审工程”为重点,全面改善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在县区局部署和应用AO与OA重点系统,设区市局与所辖县局联网,省厅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和行业数据规划的编制。总之,千方百计应用、发挥计算机审计管理技术节省人力、降低费用、提高效率、规范操作的优势,确保“金审工程”投入绩效。

六、造就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审,造就过硬的现代审计队伍,为管理系统高效运作和功能优化提供动力基础和思想保证,为全面推进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始终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要求,加强审计单位班子建设,使之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在提高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中发挥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扎实开展科学审计、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争先创优”活动,优化审计人员思想作风,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审计管理基石;深入研究和探索审计管理内在规律,改进审计管理方式方法,科学谋划、实施审计管理工作,使审计组织全部审计管理工作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三是坚持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求的用人导向和考核评价原则,制定科学的审计绩效管理工作计划和目标,明确具体审计管理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加强对审计管理者的绩效评价,确保实现管理目标,创造和保护公平的良性竞争氛围与和谐的审计工作管理环境,唯德才是用,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刍议学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 篇12

一、学校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关系

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和财务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两者相同点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经济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对象不同。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各种建设资料和有关的技术经济资料、项目开展管理活动;而财务审计的对象仅仅是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二)目的不同。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通过审查各种经济材料和技术经济资料,评价单位的经营投资管理活动是否经济、是否合理、是否有经济效益,并提出整改意见;而财务审计则是审查财会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审计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三)职能不同。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具有建设性和防护性职能,并以建设性为主;而财务审计具有防护性和建设性职能,以防护性为主。

(四)依据的标准不同。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的标准是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以及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而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五)方法不同。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除运用审计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财务审计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审计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以事后审计为主。

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的具体环节与财务审计有所不同。首先,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的内容更为全面和复杂;其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即实施方案,操作难度更大;第三,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效益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基本建设投资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和措施。

三、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结论非强制性。评价标准相对灵活,审计结果主要供学校领导或有关主要负责人参考。

(二)侧重于建设性。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注重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

(三)潜在的风险性。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的结论定性多、定量少,不能量化或十分准确地反映客体发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审计结论存在潜在风险。

(四)目标的共同性。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报告的质量衡量标准是审计部分与被审计单位双方共同的目标,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大多数审计单位已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审计逐步发展到主动要求审计。

四、学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涉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使学校不断改善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改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二)涉及资金方面的效益审计。围绕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效益审计评价,也就是考核学校资产经营效益和业绩情况等运营的效果和效率。揭示其中存在的立项不科学、决策失误、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

(三)涉及项目投资决策的审计。学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项目投资决策权,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挥其监督、评价投资决策可行性和合理性作用,如在决策前对经济指标的计算及其结果进行验证;在决策中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和评价,为确定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四)涉及管理效能方面的审计。应是对学校的各项基本建设投资管理机能进行审计,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校的管理品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学校提高投资效益。

(五)涉及经营预算的审计。主要是学校项目投资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和可行、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如何。

(六)涉及投资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在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对投资决策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二是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三是对建设项目成本核算进行审计和评价;四是对项目造价进行审计,减少支出,避免浪费。

(七)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同时也包括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 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上一篇:自动批量生成下一篇:幼儿合作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