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基本建设

2024-07-05

农田基本建设(精选12篇)

农田基本建设 篇1

0 引言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问题和农田基本建设投劳问题一样,既是一个难度较大而又十分敏感的现实话题,也是涉及农田基本建设能否深入持久、行之有效地开展下去的长远问题。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与农田基本建设投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若有较多的投资可以免去一定的义务性投劳;反过来,若有较多的义务性投劳又可节省一定的投资。所以,二者都是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条件。特别是当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税费改革后取消农民积累工、义务工的形势下,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所以,探讨和研究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政策问题,不仅是推动当前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农田基本建设机制的需要。

1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概念及特点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是指以货币形式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的成本。通常包括人工、材料、运力、能源、动力、前期工作等费用的支出。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多元性。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与其他基本建设投资有所不同。其他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大多是一元性,国家项目就由国家财政投资,地方项目就由地方财政投资。当然,有的项目也有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兴建的。而农田基本建设既有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投资,又有村集体村民群众的自筹投资,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投资。无论从整体农田基本建设来看,还是从具体工程的投资构成来看,都具有这种多元性。二是补助性。农田基本建设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大都是补助性质的,而不是全部包下来的。所以,农田基本建设的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只是补助性的。

2 当前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以上已经说过,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是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条件,同时也是影响农田基本建设进程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所以要研究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政策,就是因为目前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2.1 投资渠道少

当今的农建越来越依赖于资金投入,越来越依赖于国家、省、市的财政投资。甚至本来应该依靠征收来的水费来养护自己工程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向政府要投资,至于群众投资意识更是越来越淡薄。农建投资渠道越来越少,资金来源方面越来越窄,几乎形成了单一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搞农建的局面。当然这种情况是一种大体趋势,并不是绝对都如此。

2.2 投资倾向偏

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定额偏低。例如:1997———2001年期间,l亩农业梯田投资额仅相当于城市建设中的半块马路边石款,甚至比这还低。可见,不同行业的投资倾向真是天壤之别,不成比例。

2.3 投资范围窄

农田基本建设涉及整个农村地域的各个角落,工程内容繁杂零碎、很多很多。但从目前的投资状况来看,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地方投资,能涉及的工程项目还是有限的,还有很多项目得不到投资,诸如山区治河、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这是从项目类别上说。另外从地域范围上说,能够得到投资的村、村民组、自然屯更是有限的。

2.4 投资效益低

这里主要指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投资所建的工程没有发挥理想效益。如很多投资额较大的引水上山灌溉工程、水源工程,其效益都不太理想,甚至根本没有效益。另一个是有些投资根本没有落到工程上。被截留、被挪用、被扒皮,甚至装进个人腰包,最后落到工程上已经所剩不多。投资效益低的问题,不单单是投资定额太少而达不到预计效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农建组织实施当中存在的人为问题。

至于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农田基本建设的影响,可以说是难以言表。它不仅延缓了农田基本建设进程,制约了农田基本建设效果,更加严重的是挫伤了广大村民群众的积极性,甚至由此产生了诸多腐败现象。所以切不可忽视这些问题,也不可掩盖这些问题。

3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政策刍议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政策主要应围绕两方面来研究制定。一是确立必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一是国家财政投资。国家财政投资是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一条主渠道。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投入的小型农田水利资金、水土保持资金、人畜饮水资金以及一些抗旱、防汛、排涝、水毁工程修复资金等。

二是地方财政投资。地方财政投资也是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一条重要渠道。主要包括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投入的小型农田水利资金、水土保持资金、人畜饮水资金以及一些抗旱、防汛、排涝、水毁工程修复资金等。

三是专项基金投资。专项基金本应是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一条比较稳定的渠道。它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据法律法规设立并征缴的用于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为内容的资金,如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等。但目前的情况有的基金尚未征缴,有的虽然征缴了,但并没有发挥相应作用。所以,这条渠道尚需完善和规范。

四是村民群众投资。村民群众投资是我国农田基本建设群众性特性所决定的一条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它包括村、村民组、村民群众投入的以治理山、水、田,抗御旱涝灾害,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为内容的资金。除非是具备下列三种情况之一:一是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包下来;二是农田基本建设搞完了;三是农田基本建设不搞了。那么就应该建立“谁受益,谁负担”的群众投资渠道。其理由:一是国情。从国情上说:我国农村地域范围较大,需要治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仅坡耕地一项,全灯塔市也好,全辽宁省也好,全国也好,治理了多少?还有多少?说的乐观一些,恐怕再有20年也治理不完。所以,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自然,需要的资金也是很多。二是国力。从国力上说,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还达不到全部包下来搞农建的程度。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到农田基本建设中的资金仅仅是补助性的,还有很大缺口需要受益区群众自己筹集。三是群众切身利益。农田基本建设大都是围绕村民群众居住的周边环境进行的,也可以说是围绕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水、田进行的。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投点资有什么不可呢?这是从必要性上分析有这么三点理由。那么,再从可能性上分析一下。群众投资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一是很多地区村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都有所好转,适当集一些资是可以承受得了的。二是很多地区村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引导他们为治理和改善基础环境、增加致富门路、提高生活质量而投些资,群众也是应该能接受的。三是多年的实践已经奠定了群众投资的一定基础。所以,无论从必要性上还是可能性上都应该确立村民群众投资这条渠道。

五是工程管理单位投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投资是历史上早已既定的一项以水养水的投资渠道。它是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征收的水费转而用于工程维护维修、改扩建和配套方面的投资。如灌区征收的水费用于灌区范围内的建筑物维修、改扩建、配套等;排水站征收的水费用于泵站的维护维修、桥涵闸维修及配套等;水库征收的水费除用于自身工程维修外,还用于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无论从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农建需求的角度,都应充分挖掘、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投资这条渠道。

六是社会各界投资。社会各界投资是农田基本建设一条额外的渠道。它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及个人以扶贫捐助等名义,向一些乡镇、村投入的资金。很显然,这类资金不可能全部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当然也不排除有的部分用于农田基本建设。但不管有多少这类投资,从总体来说,终究是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一个来源渠道。社会投资除以上情况外,还有一些个人向农村的山、水、田投资。这类投资大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围绕经济利益而建的一些工程。当然,有些工程除投资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外,社会效益也很突出,像辽西地区个人投资兴建的蓄、引、提水工程等,都为周边的群众提供了很多方便,解决了很多生产生活困难。但有些地方个人修建的工程也损害了当地村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对社会投资中的个人投资这条渠道应慎重把握,既要引导,又要制约。

这些渠道并不是条条畅通。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疏通、挖掘、完善,使之成为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源泉,成为推动和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确立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渠道的前提下,还应围绕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政策。

一是制定严格把握各类资金使用方向的政策。众所周知,国家和地方的各类农建投资都是有其使用方向的。也就是说,每一类、每一笔投资都是要解决相应问题的,都是要围绕解决这方面问题而建工程的,所以,我们在使用每一笔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时,必须首先把握好资金使用方向,不能随便乱挪滥用。方向错了,就不能实现投资预期的理想和效果,自然也就没有资金效益。

二是制定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例的政策。就是说,不论哪级地方财政,都要按本级财政预算收入,确定和安排一定比例的农田基本建设支出。要在不同层次界定出相应的比例幅度,特别是市、县、乡三级财政。

三是制定与时俱进投资定额的政策。投资定额是衡量投资额与工程量或工程效益的一个重要参数。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说现在的物价变动较快,有些材料的价格一年前和一年后就相差很大。所以,制定投资定额必须符合实际,即符合当时的物价、运费、工价等行情。

四是制定以丰补歉资金积累的政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除应制定按收费额确定硬性投入比例外,还应制定按年度比例提取工程维护、维修、改造、配套资金制度。就是说,无论当年工程需不需要维修、改造、配套,都要将这笔资金提取并积存,待工程需要时再用,而不能一年一光。

五是制定资金效用衡量对比的政策。所谓效用即效果和作用,资金使用效果和作用与资金使用方向不一样。方向是指资金用没用在这类工程上,工程的作用是不是投资的初衷。如果方向变了,那么投资最初预想的相应效果和作用一点没有。而效果则是指使用方向没变的前提下,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换没换回来相应数额的效益,起没起到相应的作用,是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主要是指投资额与一定质量标准的工程量或工程效益的比。这里所说的工程量或工程效益是针对不同工程而言的衡量指标。所以,制定资金效用衡量对比政策,不仅是促进相应投入得到相应产出的手段,也是遏制腐败、杜绝劳民伤财的“豆腐渣”工程的手段。

六是制定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与受益群众投资相结合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指利用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基金等投资为手段,调动乡、村、村民组级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农田基本建设中来的一种办法。一句话,就是把国家和地方财政、基金投资同基层干部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农田基本建设的机制或手段。当然,这里边也要严格防止把投资契机作为个人谋取私利的交易契机。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相信我们的农田基本建设事业还会大有干头,并且也能使农田基本建设继续沿着良性和健康的轨道开展下去。

摘要: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政策问题,不仅是推动当前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农田基本建设机制的需要。

关键词: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国祥,朱天武.农田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有益探索[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8(03).

[2]张紫红.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建立农田基本建设新机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02).

[3]杨旭明.论农田基本建设与现代农业[J].农业与技术,2007(04).

农田基本建设 篇2

xx位于伏牛山南麓,是豫西边陲,全县总面积为3454平方公里,全县辖9乡8镇,299个行政村,42万人;共有耕地29.3万亩,人均耕地0.77亩,是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区县份。加之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肩负着繁重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农建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农村生态条件的基本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目标,立足xx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农建新路子和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下农建新机制,理出了“围绕发展、创新机制、激活主体、注重效益”的农建思路,探索出了“多元化融资、规模化治理、机械化施工、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农建模式,从而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业主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经营”的农建路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开展农建的积极性,既有效破解了“两工”取消后农建工作“组织难、筹资难、施工难”的难题,同时又提高了农建工程后期综合效益,为农建注入了活力,实现了农建工作的良性发展。几年来,全县共治理小流域76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解决饮水困难2.5万人;植树造林15.2万亩,发展经济林25万亩;完成“村村通”32公里,修复乡村公路255公里;加固堤防76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9座;建成小水电站6座,新增装机容量5389千瓦。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连续四年夺取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七年获得南阳市“兴水杯”。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建工作,创新机制,不断注入农建活力。xx荒山荒坡面积大、可利用水资源蕴藏量大、低效益的水利工程数量大,这一基本县情决定了xx面临着繁重的农建任务。而同时,xx和其他地方一样又面临着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两工”的新情况,如何创新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农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经过认真探索,我们从改革找出路,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开展农建的新路子。主要实施了两项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老化失修、管理不善的塘、堰、库、坝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拍卖、承包、租赁,放活经营权,调动业主的投资积极性。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建设小水电,既开发了水能,又扩大了下游灌溉面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目前,全县已对206处塘堰库坝、67座小水电进行了拍卖、承包、租赁,引资建成小水电9座。通过改制,业主投入经营建设资金2360多万元,回笼资金再投农建860多万元。xx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县委、县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把其中装机容量3200千瓦,年可发电3686万千瓦时我县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推向市场,进行了拍卖。运用拍卖资金6500万元,投资3500万元修建了双向长度4.5公里的灌河防洪堤防工程,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三级橡胶坝工程和大石门水库专用防汛公路。二是积极推进荒山荒坡经营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收益”的原则和经营权一定50年不变的政策,面向社会各界包括当地群众、县外客商、工商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对荒山荒坡进行拍卖、租赁、承包。同时,政府对承包业主实施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全县共拍卖荒山荒坡15万亩,各类业主投入农建资金1.4亿多元,治理小流域62平方公里,配套水利工程540处,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基地10万多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催生了一批庄园主。通过改革,创新了农建融资机制,业主投资占农建总投资的比列达到70%以上,成为农建投资的主体,实现了农建投资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由以农民政策性投工为主向业主经营性投入为主转变、由单一渠道投入向多元化投入转变,走出了“两工”取消后农建资金短缺的困境,为新时期农建工作注入了活力。

二、加大科技含量,积极推行机械化施工模式,注重效益,不断提高农建质量。xx作为一个山区县,小流域治理是农建的骨干工程,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过去依靠人海战术施工存在周期长、工效低、质量差、规模小的弊端,既增加施工组织难度,又不利于治理后经济林规模发展。近几年,我县在小流域治理中一律采取机械化的施工形式。一台机械工作8个小时算一个台班,治理面积4亩,治理费用2400元。一个台班相当于XX人一天的工作量,成本仅相当于人工的一半。机械治理费用主要由承包业主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组织专业队统一施工。采用机械化施工的形式,虽然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红旗招展的施工场面不见了,但工程质量提高了,工期缩短了,规模扩大了,成本降低了。去年xx乡4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仅用了5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了任务。近三年,全县农建工程每年投入大型施工机械都在15台以上,完成台班200个以上,有长治工程治理任务的田关、回车、五里桥、重阳等乡镇每年的小流域治理面积都在3.5平方公里以上。通过机械规模治理,为后期建设高标准的经济林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田关乡孙沟村从XX年开始,连续五年采取机械化施工形式,对15道岭30条沟进行连片治理,发展经济林1.2万亩,全村人均15.8亩,人均收入由原来的360元增长到现在林果经济收入32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专业村。

三、提高商品意识,用市场经济理念推动农建,注重管理,提高农建效益。对农建,我们既抓工程治理,又抓后期管理;既注重生态效益,更注重经济效益,使农建效果真正体现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来,让农民真正从农建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激发他们的农建热情。在小流域治理工程管理上,一方面对荒山荒坡实行先承包后治理,落实经营管理主体,防止因产权不清、主体缺位而导致后续管理不到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另一方面结合xx实际,把农建与特色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培育结合起来,按照“市场导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配套适生、速生、高效的林果业,确保治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示范带动一片,使每处农建工程都建设成群众致富的“绿色企业”、“绿色银行”。目前全县农建工程生物配套率达到100%,水利配套率达到90%。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上,一方面通过改制明确工程经营管理主体,运用商业经营的方式,变水资源为水商品,保证工程维护投资和业主收益,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围绕水利工程引导灌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水灌溉到哪里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提高用水量,降低供水成本,使农民群众与供水业主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互动互促、实现“双赢”。全县280多处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后,工程维护率和赢利率均提高了50个百分点,受益群众提高了30%。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00亩,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

四、注重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农建发展环境,强化管理,运用管理新机制巩固治理成果。xx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担负着保护生态、确保出境水质的重任。在实施农建工程中,我们一手抓“治”,一手抓“管”,巩固治理成果。近几年来,我们在农建工作开展的同时,不仅注意运用好的融资机制和组织方式,推动农建工作的整体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抓好农建工程的后期管理,在治理的区域内和交付使用的水利工程,运用责任承包的方式,明确责、权、利关系,明晰产权的权属,提高农民承包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了工程管理,较好的解决了前治后损的不良现象。达到了新治理不断,老基地成果巩固的目的。县委和政府在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动承包人和经营人的积极性,一是放开开发建设权。在承包的工程区域内,承包商有开发建设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动向调剂种植结构,自主建设和经营。二是自主扩大租赁的范围。承包人可以在自己承包的范围内自主的扩大承包人范围,就是可以自己做主用扩股进行小范围的种植项目产品的转向。三是有权进行自己承包工程或荒坡进行自主转让和租赁经营。四是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民营水利发展的思想观念,废除束缚民营水利发展的条条框框,改革影响民营水利发展的体制弊端,坚持民营化发展的取向不动摇,真正确立起民营水利在农建中的主体地位,着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使民营带动战略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得以顺利实施。五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勤指导,多服务,不干预,放宽民营资本在农建中的准入领域。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工商大户都要鼓励支持他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发建设工作发挥一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为民营水利在农建领域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六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造势,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工商大户投资搞农建的共识。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沟通协商,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互补,共同营造民营办农建的良好环境,从而以优越的发展环境促进农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如何评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篇3

《规范》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五项工程,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对于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禁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篇4

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 即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 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 提高抵御天灾的能力, 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

二、农田水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又是一个水资源不足、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旱涝灾害频繁的国家。因此, 以灌溉排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科学地概括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 因此, 要发展农业, 首先必须发展农田水利事业, 只有这样, 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达到高产稳产。

在我国, 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首先,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 属于北温带和亚热带, 气候适宜, 光热资源允足, 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麻、油、糖等经济作物都可种植, 不少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长江、黄河、淮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分布其中, 既为灌溉提供了水源, 又为排水提供了出路。另外, 我国人民勤劳勇敢,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并具备了一定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和利用科技发展农业牛产的基本知识。

但是, 我国人多地少, 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自然灾害频繁, 又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和不利影响。

由上可见, 发展我国农业生产, 一方面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 但另一方面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各种不利因素。因此, 兴修农田水利, 加强灌溉排水, 根除水旱灾害, 是保证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近10多年来, 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 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 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 在全国新增灌溉面积426.667万hm2的条件下, 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 新增水源全部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 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 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 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 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 而且产量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 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 确保农产品供给, 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 开拓农村市场, 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富裕, 农村稳定, 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 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 但这2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 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 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 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 涝债灾害频繁。因此,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 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 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 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 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 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以“种植比例”为标志的, 而是面向市场, 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 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方面, 过去的灌溉系统是为粮食生产服务的, 基于粮食作物的水分生理特性, 不适应作物多样化要求, 不能满足提高作物复种指数的要求;另一方面, 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 脱离高效、节水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是无生命力的或不可持续的。只有不间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才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5、国家水资源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篇5

工作方案

黑水县国土资源局 黑水县农业水务局

二〇一一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我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修订技术方案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11]818号)等文件,按照《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要求,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深入开展“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基本原则

(一)依法依规,规范调整

严格按照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根据《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文件相关规定及《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相关技术要求,规范调整。

(二)确保数量,提升质量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后,保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总体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

(三)稳定布局,明确条件

要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等问题。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规划期内已经确定必须占用的耕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应当将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可调整的、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划出。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

(四)落地到户

结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把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承包农户,记载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

(五)图、数、地一致

基本农田保护图、基本农田数据库、统计表、基本农田保护台帐等规范、齐全,与实地相一致。

二、工作任务 应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结合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把握并衔接好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成果验收和报备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我县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不得少于确定目标7万公顷。将我县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健全相关图、表、册;设立统一标识;落实保护责任;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实行永久保护。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基础上,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将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及保护台帐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臵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健全保护台账,夯实基本农田电子政务管理基础。县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要健全台账,加强基本农田图、表、册管理。乡(镇)政府要根据基本农田保护专题图,对每一宗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涉及的保护责任信息、土地承包经营信息和质量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信息表、册。县农业部门要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数据库。

(三)设立统一标识

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的要求,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每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应设立标志牌,公路等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的显著位臵应增设标志牌。一定规模以上及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也应设立标志牌或界桩。

(四)落实保护责任

划定的基本农田按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

(五)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划定的基本农田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逐步实现县域内数据库联网互通。

三、技术流程

结合我县实际,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与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同步实施,相互衔接。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体分为工作准备、组织与实施、验收上报三个阶段。

(一)工作准备

1、资料收集

收集的资料应真实、合法、有效、齐全、实时,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数据库、文本及说明;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有关成果和审批资料。(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变更调查资料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部备案成果;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3)基本农田划定资料

图件资料: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县级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表册资料:基本农田面积统计表、汇总表,基本农田台账等表册。

数据库资料: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数据库。

文字资料: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文字资料。(4)其他土地管理相关资料

建设项目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用地审批资料;农用地分等资料;涉及基本农田的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相关资料。

2、分析与核实

(1)按照“由下至上”的原则分解指标、确定指标 为确保基本农田指标下达的合理性、科学性,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部备案成果,分别以村、乡镇为单位,逐级汇总耕地面积作为分解下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依据;以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县级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准,逐级分解各乡镇、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2)按照“由上到下”的原则形成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

以二调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根据各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确定的边界,编制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以二调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根据各村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结合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确定的边界,逐地块(图斑)落实基本农田,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作为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3)外业调查核实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确定拟调出、调入的地块,并到实地勘察,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核实拟调出、调入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位臵、数量、地类、质量等级等现状信息并以基本农田图斑为工作单元,开展外业调查,落实保护责任。

3、调整划定方案的编制与论证(1)调整划定方案的编制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包括:

a)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

包括:调整划定方案文本及说明;拟调整划定的地块清单(含地块坐落、片(块)编号、地类、面积、质量评价信息等);涉及调整划定的相关图件;调整划定前、后的基本农田汇总表等。

b)相关附件

包括:调整划定地块的实地勘验报告;专家论证意见;相关部门意见;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数据库、文本及说明;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审批资料与有关成果;跨州县补划基本农田的,应提供调出、调入双方签订的相关协议;其他必要附件等。(2)调整划定方案论证

对于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应从组织、经济、技术、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征求村民意见,取得相关权益人同意,做好与相关方面的协调。经反复协调仍有异议的,应提交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二)调整划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照经审批通过的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根据调整划定的技术方法与技术要求开展调整划定工作,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及时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更新数据库、图件、表册等基本农田相关资料,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

(三)调整划定成果的验收与上报

1、验收方式

基本农田划定验收采取内业审核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经批准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对划入地块进行对比分析并实地核实。

2、验收程序

(1)县级自验、州级初验 基本农田划定验收按照县级自验、州级初验、省级验收,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县级对划定成果进行全面自验后向州级提出验收申请。州级组织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初验,按照每个县不低于新划入基本农田总面积50%的比例进行实地抽查核实;检查符合要求的,州级向省级提出验收申请,按照不低于新划入基本农田总面积15%的比例进行实地抽查核查。(2)省级验收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验收。(3)国土资源部复核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审核后,由省统一将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成果上报国土资源部复核。复核的重点内容是:各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否达到国家下达的规划目标;以县为单位具体核实是否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图件,划定地类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做到图数地一致等。必要时,国土资源部将会同农业部组织开展实地抽查,对复核、抽查中发现问题的,及时反馈给有关省(区、市),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负责督促整改。(4)省级确认

经国土资源部复核认定各项成果符合要求且经省审核通过的,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发验收确认函。基本农田图表册、数据库、标志牌等其他成果不规范的,要求整改完善后再核发验收确认函。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划定基本农田数量未达到保护任务、质量与上一轮划定基本农田比明显降低、划定基本农田地类不符合要求的,认定基本农田划定成果验收不合格,责成有关县(市、区)整改纠正后重新申报验收。

3、成果报备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各地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实现乡、县、州、省、国家五级备案。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包括电子信息和纸质资料信息。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信息备案到省;数据库等电子信息、备案到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具体报备方式和要求另行通知。各地应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四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工作。报备到国土资源部的信息,由省级审核汇总后统一上报。

四、技术要求

(一)调整划定要求

1、调出要求

(1)应调出的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规划期内已列入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项目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河)的基本农田。(2)可调出的基本农田

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可以调出。但现状基本农田中,1999年以前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年)、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技术规定划为基本农田的优质园地、高产人工草地、精养鱼塘等,以及1999年以后,因农业结构调整原因(生态退耕除外)由耕地变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可调整地类可继续作为基本农田予以保护。

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严重沙化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因自然灾害、生产建设活动造成严重损毁、污染的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

2、调入要求

新调入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应为耕地,并满足以下要求:(1)应当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措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2)优先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3)禁止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田面坡度大于15度的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等;规划期内已列入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项目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河)的耕地。

(二)基本农田片(块)边界确定

依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分区布局,确定基本农田片(块)边界。其边界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状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权属界线。

(三)基本农田编号

基本农田按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和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编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为“12位行政村代码+4位保护片(块)号”组成,基本农田图斑编号为“16位保护片(块)编号+4位基本农田图斑号”组成。

(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落实

将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村组,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填写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以行政村为单位,包括下列内容:村组、四至范围、基本农田责任面积、所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质量等级、保护责任起始时间等,并加盖村公章,保护责任面积汇总数应等于该行政村基本农田面积汇总数。

(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的设立

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和界桩,标示出基本农田的位臵、面积、保护责任人、保护片(块)号、保护起始日期、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标志牌的设臵和监督工作;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标识和标志牌的设立和维护。

基本农田发生变动的地块,应及时设立或更新标志牌。

(六)基本农田增划

基本农田的增划以县为单位进行,增划的基本农田应满足基本农田的划定要求,纳入基本农田统一管理。

(七)图件编制

1、编制内容

基本农田图件包括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是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臵与编号,加注基本农田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的信息。

2、编制方法和要求(1)编制方法

利用GIS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中,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边界,加注编号,经图面整饰,直接生成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分布图。(2)编制要求

a)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比例尺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形成的基本比例尺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相一致。b)基本农田图斑边界坐标串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坐标串一致,破图斑的情况除外。

c)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用红色实线表示,并加注保护片(块)编号。d)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注记形式为JA,J表示基本农田,A表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

e)基本农田图件中,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占用地块、基本农田补划地块应分别赋色。

f)图廓内外整饰要素包括:图名、图幅号、指北针、比例尺、图例、数学基础、编制时间、编制单位等。g)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名标注“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图幅号”(“图幅号”注在下面);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图名标注“××乡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名标注:“××县基本农田分布图”。

h)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图幅右下角注明数学基础、编制时间,图幅左下角注明编制单位;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幅右下角注明编制单位和编制时间。

(八)数据库建设

1、基本内容

基本农田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的规范要求,基本农田专题要素采用《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T1019-2009)的规范要求。

2、属性表结构 基本农田数据库属性表结构见《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 T 1019-2009)。

(九)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

1、统计汇总(1)面积统计

在完成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对基本农田的面积、地类等信息进行统计。(2)逐级汇总

基本农田面积按村级-乡级-县级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汇总。

2、表册编制

编制县、乡、村三级基本农田统计汇总表,并加盖各级人民政府公章。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台账、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一览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汇总表等表格依规范要求编制。

(十)成果内容及要求

1、成果内容

(1)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成果 a)基本农田数据库。

b)基本农田表册:基本农田统计表、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基本农田变化台账、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台账、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一览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汇总表等。c)基本农田保护图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d)文字成果: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相关文字资料等。

e)其他成果: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基本农田标志等。

2、成果要求

a)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依法、合规,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b)采用的资料真实、合法、实时。c)成果规范、齐全。

d)基本农田数据库中,内容完整;各类要素齐全;属性结构正确;拓扑关系正确。

e)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比例尺选取符合要求;图内外要素齐全,图面清晰可读;图外整饰完整、规范。f)各类表格、台账齐全,编制符合规范;各类表格、台账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大于或等于上级规划下达的保护任务,规划期内增划基本农田核减数不得突破增划基本农田的总量。

g)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责任一览表齐全,依照规范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h)涉及调整划定、占用补划基本农田的地块均应进行实地核实。

五、工作安排

(一)准备工作阶段

2011年2月—2011年3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县级人民政府要成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编制实施方案

全县在3月底前编制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统一时间安排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和职责分工,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按照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报批。

(二)划定实施阶段

2011年4月—2011年6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内业上图建库

全县在二调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基础上,根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2、外业调查核实

按照《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要求,实地调查补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信息、基本农田土地质量信息和承包经营信息等。

3、成果整理汇总

按照相关要求和技术标准,对各种成果进行整理、汇总。

(三)落实永久保护措施阶段

2011年7月—2012年8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牌和标示;

2、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设立界桩;

3、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台帐;

4、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

(四)成果验收阶段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全县在10月20日前完成自验,(五)国土资源部复核、省级确认阶段

通过国土资源部复核的,由省国土资源厅核发验收确认函。

(六)成果报备阶段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各地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各地应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四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黑水县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邓庆明同志任组长,苏平、兰卡同志任副组长,县国土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基本农田划定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区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县农业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县农业部门编制《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县农业部门要提供基本农田质量数据,负责建设基本农田质量数据库;县农业部门要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管理、指导。

(三)落实工作经费 工作经费由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共同县财政部门申请解决。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后续工作,也是各县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迅速落实工作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四)强化技术指导和督促

县国土资源局将采取措施强化,督促工作进度,工作进度实行季报制度。自2011年2月起,各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季度末向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提交工作进度情况报告。

(五)严格考核奖惩

我州将该项工作纳入今年各县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划定成果被国土资源厅认定为验收不合格的,责成整改纠正,进行通报,取消评优资格;未按时完成划定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不合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划定成果为优秀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黑水县国土资源局

黑水县农业水务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日 黑水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李 华(副县长)

副组长: 苏平(国土资源局局长)

兰 卡(农业水务局局长)

成 员: 各乡镇负责人

县国土资源局:张辉、齐满、李阳萍 县 农 业 局:李向东、任春、马玉春

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张辉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有县国土资源局:齐满、李阳萍;县农业局:任春、马玉春。

农田基本建设 篇6

自治区通过“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方案”的落实,充分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一平台,全面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市、县(区)、乡(镇)、村、农户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体系:二是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度,在每个村确定一名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员,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案件:三是自治区将有关土地整理资金集中对基本农田进行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宁夏马忠)

今年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的要求,在基本保持现有试点范围、补助对象、建设标准等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2009年中央安排40亿元资金开展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东北、西北和华北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000元补助。各地在确保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的前提下,结合翻建新建、修缮加固等不同情况自行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分类补助标准。

探析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篇7

加强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及生产条件有重要的影响, 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目前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快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 促进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 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预算内的资金, 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较低、工程管理经费也非常缺乏[1]。资金是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前提条件, 资金的短缺增大了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难度, 严重阻碍了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不利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 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 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效率明显偏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水利设施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 已有的水利设施产权并不明确, 监管力度也不大。由于相关领导人员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不重视, 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没有受到重视。

1.3 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含量低

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方式较为传统, 其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以至于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含量不高, 经济效益也不合理。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建设技术并没有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造成了用水浪费, 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所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含量非常必要。

2 加强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政府及农民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是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受重视的现状, 应该加强政府及农民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视, 使他们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领导力量, 从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2]。政府还要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来, 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局面。

2.2 加大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

乡镇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的资金筹集工作, 合理安排国家拨下来的各项建设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级财政部门可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经济基础是决定生产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加大对工程的投资力度才能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

2.3 重视技术型水利人才的培养

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加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能有效地为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技术保障。要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稳定发展, 重视水利技术及水利人才的培养,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步骤来选拔合适的人进行更进一步深造, 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 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标准及技术含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4 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 以确保农田水利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项目的程序来进行, 还要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对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具体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尤其要重视资金的管理工作, 严禁挪用资金。还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确保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要扭转乡镇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 加强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竣工后, 政府部门应该将工程转交到有关运行管理单位, 并签订责任书, 采取专业的管理制度。只有落实责任制度才能使管理经费到位, 从而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3]。

3 结语

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 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稳定发展。针对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完善、技术含量低等问题, 可以通过加大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政府及农民的积极性、重视技术型水利人才的培养及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等有效措施来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邦利.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2, 17 (18) :137-139.

[2]张翼飞.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水系规划问题[J].科技资讯, 2010, 9 (17) :76-77.

旱作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及保障措施 篇8

关键词:旱作基本农田,标准,措施

1 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原则及条件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对农田进行科技改造和田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配套, 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实现稳产、高产的农田。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是指对无灌溉设施或灌溉条件的农田,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措施, 逐步建设保肥、保水、保土、保墒、产量相对稳定的基本农田, 包括水平梯田、沟坝地 (洪漫地) 和压砂地。

1.1 建设原则

坚持以水定需, 水资源优化配置, 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坚持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实施沟渠田林路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规模发展, 建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坚持因地制宜, 实现稳产高产;坚持科技引领, 种植品种优质、栽培技术先进、灌溉施肥科学、增产效果明显;坚持集中建设与常年建设维护结合, 建设与管理并重, 抓管理、促建设, 抓管理、促效益。

1.2 建设目标

引黄灌区达到田成方、地平整、林成网、渠砌护、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实现园田化。扬黄灌区、库井灌区和旱作农业区达到川地园田化、坡地梯田化, 有雨蓄得住、洪水排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农田质量得到改善提高, 田间基础设施完善, 实现集中连片, 发挥规模效益。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提升, 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引、扬黄灌区土壤耕作层厚度达到30 cm以上, 有效土层厚度达到60 cm以上。库井灌区土壤耕作层厚度达到20 cm以上, 有效土层厚度达到50 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0 g/kg以上。

生产、生态、景观综合功能发挥明显, 持续利用效果显著。粮食生产能力引黄灌区达到500 kg/667 m2以上, 扬水灌区和库井灌区达到400 kg/667 m2以上, 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旱、涝稳产。

1.3 建设区域

在相关专业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优先在管理主体明确、责任落实的区域,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限制在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盐渍化特别严重而无法改造的区域,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禁止在地形坡度小于15°的区域、滞洪区和湖泊、水库淹没区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4 建设条件

作物灌溉用水量不超过本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分配水量, 水质符合农业灌溉用水标准。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 无潜在水源、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 具备建设所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基础设施。

2 旱作农业区建设标准

2.1 分类

旱作基本农田包括水平梯田、沟坝地 (洪漫地) 和压砂地。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要因地制宜, 修建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

2.2 水平梯田

水平梯田应在15°以下的坡耕地上修筑, 人多地少, 人口密度大于180人/km2的地区, 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适当放宽到20°。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地区, 应修建逐坡等高水平梯田。梯田建设要沿等高线布设, 集中连片, 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田面平整, 生土深翻, 表土还原, 土壤活土层厚度不小于25~30 cm, 连片面积3.3 hm2以上, 梯田埂坎要因地制宜栽植山桃、柠条等灌木和紫花苜蓿、红豆草、黄花菜等牧草及经济作物, 提高地埂利用率。

2.3 沟坝地 (洪漫地) 和压砂地

降水量在400 mm以下地区, 要因地制宜, 发展沟坝地 (洪漫地) 和压砂地。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要采取在沟道筑坝、修堰等方法, 拦截泥沙, 变水害为水利。

2.4 田间道路

因地制宜布设田间道路, 道路宽度3 m左右, 能保证生产机具和运输车辆安全进入地块, 同时保证地块完整, 道路通达率不低于80%。大面积连片梯田应布设机耕道路, 路面宽度大于2 m, 路面高出田面0.2~0.3 m, 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10%。在地形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修建梯田, 道路应按“之”形布设;在10°~15°的坡地上修建梯田, 道路呈“s”形布设;在5°~10°的坡地上修建梯田, 道路按斜线布设;在5°左右的川塬地修建梯田, 田间道路应同林网结合呈网状布设。田间道路建设应尽量避免切割田块, 保持田块完整, 并与乡、村干道公路连接, 布局合理。

3 管理措施

3.1 强化管理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和专业管理人员管理相结合的管护体系。实行专业化管理与受益群众自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引黄灌区干渠、支干渠及配套建筑物、扬黄灌区大中型扬水泵站、扬水干支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和库井灌区水库、引水干渠及配套建筑物等骨干工程由专业管理机构管理。田间支斗农渠、小型扬水工程、灌溉机井等小型工程在政府领导和灌区管理单位的指导下, 由受益群众按渠系或行政区划组建互助合作、自我服务的用水者协会或组建专业群管组织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各县 (市、区) 要对辖区内的农田现状进行分类详细普查, 根据管理需要, 结合具体情况, 划定农田管理和保护范围, 明确边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上图标注, 设立必要、醒目、规范的标志标牌, 实行动态管理。

3.2 发挥惠民政策

浅析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 篇9

建设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对提高全市基本农田数据服务能力和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提高数据服务能力, 提供政府决策依据。在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建设、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等涉及土地开发利用决策过程中, 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信息数据。建成市级数据库后, 就可以通过该数据库统计我市基本农田占用补划情况, 快速制作出各种所需图件报表, 为领导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建设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是建设国土资源“一张图”的重要基础, 也是建立国土资源综合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 徐绍史部长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将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数据库集中管理, 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基础数据库, 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服务。

(3) 提供科学化手段, 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众服务形象。通过汇总建设基本农田数据库, 将基本农田分布信息、责任人等信息进行信息发布, 提供公众信息查询服务, 做到透明化管理、公众监督, 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众服务形象。

(4) 建设基本农田数据库及信息化系统, 可以为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提供参考。

2 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内容

2.1 县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

县级基本农田数据库是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保护责任、质量信息的具体落实。

县级基本农田划定建库。把当地土地使用现实情况的调查成果作为建库基础, 并进一步结合总体土地规划成果和实地勘察, 来对确定的基本农田规划成果进行认定;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边界, 对其进行编号、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所对应的地类图斑现状信息;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 获取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信息;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建立数据库;落实保护责任, 设立保护标志;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2.2 县级基本农田数据库质检

建设完成的基本农田数据库严格按照部下发的成果组织目录, 提交县级成果包。

下载基本农田质量检查软件, 对汇交数据进行数据完整性、空间数学基础与数据格式正确性、标准符合性、空间拓扑、图数一致性等方面的质量检查, 确保数据成果符合部要求。

2.3 汇总整合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在完成全市各县基本农田数据库上报汇总后, 以县级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数据基础, 根据国家标准的基本农田数据库结构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市级基本农田汇总数据库结构。将各县基本农田划定后生成的基本农田矢量保护片 (块) 、边界, 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界桩, 基本农田土地质量信息,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信息, 基本农田保护图件,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 基本农田划定平衡表等划定过程中的影像文档资料汇总到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流程:

3 数据更新维护和扩展应用

3.1 数据更新

在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长效的数据更新与上报机制, 数据内容发生变化的, 数据库相关信息要及时更新。要控制好有关建设用地审批, 对基本农田要第一时间补划到位, 以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对非农业建设农地要严格加以控制, 认真把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到位, 切实做好有关基本农田的补划工作。以各县域 (乡镇) 基本农田年度占用补划成果为数据基础, 对已经建库的县级基本农田数据成果进行实时更新, 更新上报市级库, 要切实保证有关基本农田数据的实用性, 全方位对基本农田的变化趋势进行及时把控。

提供三种数据更新方式: (1) 以县级提供年度的划定成果为数据基础, 对基本农田数据整体覆盖更新, 并保存历史年度数据。 (2) 以县级提供年度的占用补划更新成果为数据基础, 对县级基本农田数据进行增量更新, 并保存历史年度数据。 (3) 以占用补划项目提供的成果数据包为数据基础, 对县级基本农田数据进行增量更新, 并保存占用补划项目。针对市级数据库更新, 可采用输出县级的占用补划成果包, 单个或批量导入市级库, 进行增量式更新, 保证县市基本农田数据的一致性及现势性。对更新好的基本农田数据, 可统计年度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情况信息, 并输出统计表格, 以便查看基本农田变化趋势。

3.2 数据扩展应用

基本农田保护数据是国家及国土部门重要的业务数据, 在满足本业务部门的需求外, 还可为遥感监测“一张图”服务, 提供数据支撑与共享。

数据共享:将遥感影像、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集合到统一的地图上, 并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叠加, 一起构建一个共享的国土资源平台。

摘要:当前, 全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结束,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已经颁布。为严格执行有关耕地的保护政策, 尤其是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需要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为推进基本农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提升管理效能,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3】38号) 。要求适应基本农田数据的日常维护、年度更新以及动态管理的需要, 衔接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等相关规定, 遵循《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2-2011) 基本要求, 进行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

关键词:市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兆钧, 梁生甫, 王志刚, 卓祖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质量检查与成果预检系统的应用[J].青海科技, 2007 (03) .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 2011 (03) .

[3]粟正刚, 陈金泉, 郭世珠.赣州市章贡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J].江西测绘, 2006 (03) .

[4]杨振虎.我市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启动[N].邯郸日报, 2007-08-22.

[5]税玉海.宁夏二调数据库 (农村部分) 建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1-09-08.

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篇10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 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 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 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 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 平整土地, 扩大田块, 改良低产土壤, 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 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 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1 农田水利的特点

1.1 地位和作用重要, 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 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 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 投入多, 见效慢, 管理难, 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 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 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1.2 具有垄断性, 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 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 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 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 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 属国家或集体所有, 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 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由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 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 一方面, 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 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 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 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 确保农产品供给, 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 开拓农村市场, 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富裕, 农村稳定, 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 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 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 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 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 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3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 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 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其次, 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 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 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 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2,3];第三, 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 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 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 都是前所未有的, 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4]。

4 结语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 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 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 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 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摘要:分析了农田水利的特点, 阐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并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以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战略地位,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学.论小型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地位及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2) :134.

[2]王海星.互助县农田水利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265, 267.

[3]吴治蓉.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8) :103.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永久保护 篇11

《通知》强调,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避让优质耕地。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控制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对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相应减少占用耕地指标。除生活用地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应准确理解这一规定,绝不能将其错误解读为“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不再供地”,生活用地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不仅不在受限范围内,而且还要优先保障,比如房地产用地,2014年就还要增加,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也包括在内,而且是主要增加的地方。此项措施,重点是要控制工业用地。

《通知》要求,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规定,引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耕作层应当予以剥离,用于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超过合理运距、不宜直接用于补充耕地的,应用于现有耕地的整治。

《通知》明确,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各地应以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从城市人口500万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周边开始,由大到小、由近及远,加快全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切实做到落地有户、上图入库。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严格管理、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坚持农地农用,不得借农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业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农家乐、私人会所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造湖、种植林果、建绿色通道及其他毁坏基本农田种植条件的行为。基本农田和土地整治形成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范围。

延伸阅读

山东率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借助土地增减挂,占用优质良田搞建设,将贫瘠的土地以次充好划为耕地,这种情况今后将受到严格限制。2014年,山东省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山东省耕地面积1.14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亿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山东省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据了解,尽管违法占用耕地搞建设的现象减少,但是个别地方仍存在各项建设占用优质耕地的现象,这些耕地大都在城镇周边,交通便利、平坦肥沃、用水方便;而新补充的土地往往是未利用开发以及宅基地、肥力较差用水缺乏的贫瘠土地。这些占优补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保护。

据介绍,山东将继续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图表、簿册、影像等资料要完备齐全,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推进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上图入库,明确保护责任,完善保护标识。落实地方政府保护责任,加强项目用地预审,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

浅谈农田水利建设 篇12

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 即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 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 提高抵御天灾的能力, 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 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 (1) 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2) 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 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 改良低产土壤,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 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 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 平整土地, 扩大田块, 改良低产土壤, 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 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 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 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中国有悠久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 人们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井田即方块田, 把土地按相等的面积作整齐划分, 灌溉区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五代两宋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明清时期建设了江汉平原的垸田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围等。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形式在以后得到继承和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中国修建了许多近代灌溉工程, 干支级渠道比较顺直整齐, 但对田间渠系和田块没有及时进行建设和整修, 田间工程配套不全。旱作灌区, 土地不平整, 大畦漫灌, 水量浪费严重;

水稻灌区串灌串排现象普遍存在, 不仅影响合理灌溉、排水晒田, 而且造成肥料流失、水量浪费。另一方面, 田块面积小, 形状不规则, 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很不适应。中国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经验有: (1) 全面规划。 (2) 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建设规划。 (3) 规划以治水为中心,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4) 建设规划与中小流域治理规划相结合。

三、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概况

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15.7亿元, 较去年同期比较增长13.2%;农民投劳27.8亿个工日, 较往年同期比较增长0.5%;完成土石方64.9亿立方米, 较去年同比减少2%。修复水毁工程32.2万处, 新增防渗渠道 (干支、田间) 88745公里, 加固水库6830座。新增灌溉面积1549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6040万亩, 新增除涝面积1523万亩, 改造中低产田1963万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万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4401万人。各项效益指标较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四、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 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配套设施缺乏。

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冲激下, 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 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 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 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 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 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 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 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 渠系自然损毁严重。

很多地区存在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但由于渠系途经长, 渠系所经之处有群居地、工厂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等现象, 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 都很自然也方便地污染着河水。灌区人饮用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处理直接饮用河水, 有些地区人民到了“谈水色变”却又无奈的地步。另外, 水利工程发挥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建设。

五、如何坚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

目前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 周密部署, 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一要加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 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二要认真抓好冬春农业生产, 努力扩大冬种面积, 加强冬季作物的田间管理。三要继续搞好秋粮收购和农产品市场调控,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四要加大动物疫病监测力度, 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五要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 严防森林草原火灾。六要妥善安排好灾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七要及早谋划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注意克服松劲麻痹的思想, 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

上一篇:心脑血管多功能治疗仪下一篇:户外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