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2024-05-11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通用12篇)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1

陕西省岐山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 全县国土面积856.45平方公里, 共有耕地面积52.8万亩, 是一个以粮食、果业、蔬菜及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 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该县被列入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目前, 已投入资金1 050万元, 在岐山县大营乡冯家山灌区改造衬砌各类渠道80.2公里, 改造渠系建筑物710座, 新打配机井21眼, 修复改造机井8眼, 铺设低压输水管道25.1公里, 改造抽水站两座, 安装机电设备24台套, 绿化渠堤20公里, 占总计划任务的98%。工程的建成, 将恢复灌溉面积1.7万亩, 新增灌溉面积2 840亩, 大大提高灌区节水灌溉的覆盖面积, 使田间末级渠系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0.65以上, 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0.8以上。同时, 项目区发展大棚种植2 000多亩。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灌区粮食稳定增产, 农业稳步增效, 增加农民纯收入人均1 000元,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按期完成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任务, 在项目建设管理中, 他们及时制订了《岐山县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对项目建设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资料整理、验收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项目办和建设单位落实项目管理责任, 提出奖惩措施, 保障了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县长任组长, 主管县长任副组长, 县财政、水利、国土、农业、电力局, 县扶贫开发办及项目区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全面负责项目实施, 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有关问题,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 积极整合相关资金, 实行集中投入, 整体推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县级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及时足额拨付, 确保了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三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编制完成了《岐山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2010~2020) , 规划利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项目区范围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 集中连片, 增强示范效应, 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四是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四制” (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 认真落实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 形成了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 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五是严格资金管理。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 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 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保证了建设资金的规范高效使用。六是建管并重, 发挥工程效益。按照“谁投资建设, 谁收益管理”的原则, 明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 明确了工程管护责任, 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和管理责任人, 有效地保证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2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继续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村级用水管理及水费征收工作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依托用水者协会,灌前编制用水计划和配水计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工程规模较大且位置远离耕地及居民点的派驻专门管护人员,居民点附近在耕地内的工程由村民进行看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随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进先进的管理手段,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经济,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顺供水成本,确保投入有回报,为民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备案,“十二五”力争达到水成本价的70%,“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末级渠系维护费有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制度。对农村二轮承包地、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和粮食生产之外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加收资源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水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强对新技术、新节能产品的培训学习力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效能建设、节能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级水利服务机构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技术为重点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以膜下灌溉技术为代表的高效节水技术应用范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工程维护、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等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充分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按

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深入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节水增效能力。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3

关键词:地方小型农田 水利建设 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041-01

在农田建设的多渠道建设中,要形成多方面的综合管理,在立足当前、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完善水利保障等多方面的措施机制应用,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促进小型农田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整体作用。

1 简述地方小型农田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民生福祉的重要表现

通过完善小型农田建设的各种机制,在综合职能上采用多种有效的新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能有效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特别是关于农村的改革,村民饮用水以及排涝等水利的建设,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对农民百姓造成巨大的危害,水利建设关系子送后代,不能出现任何遗漏。为此,水利建设的发展需要狠抓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基层,造福于社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建设。

1.1 市场竞争的内在需求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施工单位自身发展和生存的命脉,一旦出现质量上的误差,有“质量通病”,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形象,使得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和名誉受损,根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对于从事水利建设的企业,质量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因为水利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必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分析和定位,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其质量管理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2 完善地方区域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措施

2.1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直以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管理上有些还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因此,要在加强政府积极管理的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在综合管理中的效能,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小型农田整修的资金投入,将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建设的责任主体,形成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对整个编制情况的整体规划等,形成规范化的的管理机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到整体建设之中,根据地方财政的具体情况,分拨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资金,然后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基建项目或财政重点建设项目,并根据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综合考评。

2.2 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建设水利工程

根据当地的水利建设情况,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其主导地位和财政投入的主体功能,从实践中加大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构建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合理划分中央、省、市以及县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职权,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层次性;其次,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方式,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奖补结合以及优惠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在原来面上分散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集中连片配套,以县为单位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相关部门还要针对不同地区、环境实施不同的施工技术方案和要求,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对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材料要求操作的、偷工减料的或者安全系数不符合要求的,应立即制止甚至责令停工、返工,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的处罚等,只有对安全管理做好不同的控制举措,合理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才能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安居乐业。

2.3 加大投入安全专项资金的运作

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的问题的关键,对于需要全方面、多角度考虑的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安全的投入可以说是企业跟职工的“救命钱”,国家应该根据区域的差异和经济水平,加大投入水利建设的安全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大量的安全技术设备以及防护措施,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意识和理解能力进行疏导和教育,强化安全的重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在安全施工期间,根据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合理有效的施工,明确划分安全措施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等,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挪用或者俭省安全开支;另一方面,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如果出现安全措施不当或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以在责令项目部限期整改未果的情形下,利用项目资金进行安全维护和操作,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3 结语

针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特点,在结合整体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管理的效能,发挥政府在管理机制的领导、服务职能,为构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化的农田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机制创新、制度构建、质量管理等多方面形成整体的优化,更加有助于为小型农田建设提供制度化、全面化的综合管理,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小琼,郭媛园.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深度思考—— 以河南省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123-124.

[2]李苑.五华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及对策[J].广东建材,2010(8):88-90.

[3]甘肃省农村财政研究会课题组;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积极推进“民办公助”投入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小型水利事业[J].财会研究,2009(4).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探析 篇4

1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基本内容及面临的问题

2005年10月, 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为标志, 农田水利建设的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农建投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意见》下发后转变为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 以农民按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入为主体, 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经过几年的实践, 2009年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认为, 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正在逐步推广运用。全国已有14个省份出台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配套政策, 22个省份开展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2008年度,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16亿元, 较上年度增长13.2%;农民投劳27.8亿个工日, 较上年增长0.5%;完成土石方64.9亿m3, 修复水毁工程32.2万处。在农田水利建设机制转轨前后的5年间, 我国的粮食生产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仍然取得了连续5年丰收的惊人成绩。

这是否说明现行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呢?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粮食丰收的直接原因是农民种田积极性的高涨, 这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国有粮食流通系统为主体的收购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支付能力, 一改前几年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 农民卖粮有利可图;二是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改进。尤其是在北方旱区, 农民普遍采取自打机井, 私采地下水的方法来解决浇灌问题。如河南、河北两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全国来讲是比较完备的, 灌溉率均达到70%左右, 但由于地表水极度缺乏, 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 且水源有效利用率不到50%。在当前的气象条件下, 如果不经历一个丰雨期, 超采地下水的结果只能是地下水的水位越来越低, 打井的难度随之不断加大, 粮食丰产的预期只能寄托于良好的气象条件。这无疑违背了发展农田水利的初衷。三是得益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没有停顿的大规模水利建设。这些建设可能是在“以粮为纲”的片面基本国策指引下展开的, 但确实给新中国的农业奠定一个比较厚实的基础。所谓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前期保障。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后,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工业用水对农业用水挤占份额不断增加, 由此产生的高污染态势始终没有得到遏制, 北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枯, 有水皆污”的可悲景象。农业灌溉多只能靠抽取地下水来维持, 这实际上是在过度索取和占有本属于我们后代的资源。

事实上, 2008年粮食总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病险水库和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仍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耕地少, 水资源紧缺。现有耕地中, 中低产田占2/3。2007年,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58亿hm2, 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旱涝保收面积更只有0.42亿hm2。对于农业来说, 土地无疑是基础, 而灌溉用水则是命脉。在这样的条件下, 我们不仅要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 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耕地的质量。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这个重要环节, 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 才能巩固农业这个基础。我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 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 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近半。最近几年, 中央有目的地加大了对病险水库的支持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灌区渠系配套工程重视明显不够。比如, 就四川现有的水利工程而言, 如果能完成渠系配套, 就可以新增灌溉面积近66.67万hm2, 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步伐迟缓, 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最大的掣肘, 严重影响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农田水利建设裹步不前的原因

2.1 供给主体缺位

一是中央财政投入不足。新机制运行后, 国家财政逐渐减少了水利支农资金。严以新等 (2009) 指出, 按规划, 中央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尚需投入2380亿元, 而1998年来年均投入不足30亿元。而同期国家对防洪等救急性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 要远高于农民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财政支出的农建专项资金缺口与结构失衡现象并存。2009年中央财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等, 安排资金1150.1亿元。二是地方财政拮据。基层政府承担主要供给责任, 却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撑, 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 意味着基层政府收入来源近乎枯竭, 部分乡镇政府机关的运作只能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 大多处于“吃饭财政”状态, 无力搞建设。三是农户难组织。在现行制度安排下, 农户本应成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主体, 但单户农民难以承担高额的农建投入, 这就需要有效的组织。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品性质与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性存在矛盾, 农户办水缺乏凝聚力和主动性。四是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水费水价低、工程投资风险高回报少以及外部性内部化的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影响, 农村水利设施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 尤其是跨村组或跨流域的纯公益性工程, 如防洪、灌排更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2.2“一事一议”制度难施行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核心就是“一事一议”。2000年中央决定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 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 市场化取向替代了政府的义务。由于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 忽视了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 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一事一议”制度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 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讨论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 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 修建在何处, 如何修建, 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一事一议”筹借的资金。“一事一议”首创于安徽省的税费改革, 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村提留被取消, 用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的公积金项目随之不复存在, 再行筹集资金必须进行“一事一议”。这种制度所覆盖的公共品供给远不止于农田水利, 能否将此项工作排上议事日程尚未可知, 何况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力外流现象严重, 留守的大多是老幼或是缺乏劳动力的妇女, 难免使“一事一议”流于形式。即使能形成决议, 并付诸实施, 后续养护的资金及人力也难以为继。对于跨议事单位的农田水利, 这种制度更加无能为力, 以这种制度作为农田水利投入的主体是行不通的。

2.3 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认识有偏差

近几年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使全国上下产生一种盲目乐观情绪, 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认识存在着偏差。改革开放以前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 而且比较完善, 在没有新建设施的情况下, 已经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 不仅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我国粮食产量也有了一定的储备, 使得各方面误以为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从而在认识上就发生了偏差, 并使得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有效资金远远不足。改革开放以来, 农田水利建设的旧体制被打破, 新体制由于先天不足模糊了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 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致使用水、管理、建设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没有出现大水灾大旱灾的情况下, 农民已不再关心公共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灌溉用水主要又回到了靠天吃水各自为战的状况。

3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症结

将这些产生农田水利建设裹步不前的原因归结到一起, 就是要辨析清楚农田水利到底是属于公共品, 应该由国家来提供;还是属于私人用品, 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供给, 即姓“公”还是姓“私”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 完全将其归结为商品是不恰当的, 当初的转轨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各种资金、资源都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和领域流动。有些原来支农的资金也“农转非”, 农田水利投入呈相对减少趋势, 投入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过去20多年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例如:“把农田水利补助费改成有偿使用的周转金”,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谁受益、谁负担”, “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 有的地方鼓励私人投资发展“民营水利”,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明晰所有权”, 试图通过“拍卖”现有水利设施, 回收资金建设新的工程。这些改革措施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期, 对缓解农田水利投入不足、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农田水利建设巨大资金缺口相比, 仍是“杯水车薪”。机制转轨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试图让农民承担投资主体责任, 运用市场的力量解决投资不足问题, 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压力。近30年的实践证明, 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投资主体不明确, 而问题的症结是对农田水利事业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

在关于什么是公共品的定义上, 西方主流学派的认识是, 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这样一类物品或服务。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公共品是指社会正常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 而个人又无力独自提供 (无论他是否自愿) , 而必须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 (如国家或政府) 负责组织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贾康 (2006) 认为, 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 是一种具有较强垄断性的基础设施, 它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会给使用者带来相应的收益, 是可收费的公共产品。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可由政府提供, 也可按合同承包的形式由私人部门来建设经营管理;而小型水利设施可由市场行为提供, 或通过志愿服务和自我服务实现。

发展农田水利, 第一是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是全体社会成员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农田水利建设从表面看, 直接受益者是农民, 实际上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直接受益, 我国的粮价远远低于国际粮价就是一个明证。如果把抗灾减灾、改善恶劣生产环境条件、为比较效益低下弱质产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当作经营性设施, 把保持社会存在和稳定所需的基础保障服务当作营利性活动, 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即使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欧美国家, 也都把灌溉排水作为政府扶持的非营利事业对待并在财政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第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水利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丰富, 分布也极不均衡, 平常年景也呈现出旱涝不均的现象。建国后, 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大力开展了局部的水利建设, 兴建了多处水库, 解决了旧中国一直无法解决的几亿人吃饭问题, 收效极为明显。现阶段则应更加珍惜现有的水资源, 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 实现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第三是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伟大工程, 农村完全应该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发展农田水利不但能保护基本农田的数量不致减少, 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同时, 农村饮水水质也能得到基本保证。因此, 农田水利是从多方面来讲都是属于社会公共品的范畴。

4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再度转轨的重大现实意义

应该说2005年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转轨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主要还是为了给财政减负。从实践效果看, 收效不甚理想。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 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在不断深化, 农村及农业的战略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显, 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将更多向农村倾斜。随着近几年国家财力的飞速增长和人们对农田水利认识的转变, 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面临着再度转轨的重要机遇。

4.1 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政策, 分类加大财政投入

明确了农田水利的公共品属性, 在实践中还应适度区分大、中型农田水利和小型农田水利两种概念, 如同交通系统确定的国道、省道和乡村道路一样, 分类确定投资主体。国家应该结全扩大内需的政策, 加大对大中型农田水利的规划布局, 做到“大河有水, 小河满”。对于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耗资大, 建设周期长, 投资回收慢, 只能由国家全力承担, 这样才能引导社会上其它资金投入。这些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成为整个灌溉系统中的主干部分, 只有这些具备了, 那么社会上对一些小型配套工程进行投入后, 就能更快更好发挥作用。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也要求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 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 (主产县) 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应该认识到,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扩大内需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目前已正式取消了农业税, 对农民购置农机具、良种、及化肥有一系列专项的财政直补措施, 最近又推出了“家电下乡”工程。这些惠农措施都没有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在拉动内需方面见效明显。事实上, 财政对农业投入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中央财政全部支农资金2006年达到了3397亿元人民币, 占总支出23492.85亿元的14.5%, 而前一年即2005年的财政增收额即达5000多亿元, 2007年增收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1万亿元, 2008年增收额为5897.65亿元。如此雄厚的财力, 使国家已经真正具备了实现用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是时候增加直接投入, 推动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了。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到如同城市市政建设一样的高度, 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4.2 保护基本农田,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国家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财政投入必须首先跟上。我们党之所以有今天的执政地位, 是与党的面向广大农民土地政策分不开的, 正是广大农民用小轮车把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胜利的天平才偏向了我们党这一边。解放以来, 农民与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在今天这个时候来回馈农业, 是恰逢其时的。正如当年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政府也有义务无偿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何况, 二千年前的秦国还开凿了绵延124km的郑国渠, 灌田达7.67万hm2, 也直接助推了秦国的强盛。今天的农民, 灌溉等问题全靠自身解决。既然被称为基本农田, 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就必须健全。对于这一具有巨大公益性的领域, 只有通过财政直接投入, 使这18亿亩农田都达到相应标准, 稳产、丰产才有保证, 正如国家在城市为市民提供公路一样, 在农村为农民提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理所当然的。唯其如此, 工业用地才不敢来轻易挤占, 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才会大为提高。

4.3 提高用水效率, 保护有限水资源

为解决北方城市的缺水问题, 国家启动了空前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 如果说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的话, 那么这项工程则可视为我们给大地母亲的一次“冠状动脉搭桥”。这些宝贵的水资源跨跃千里, 所能保障的对象还只能以城市生活用水为主, 农业用水只能退而求其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就是完成最后一公里, 疏通毛细血管, 使整个国家的机体运转得更加健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人们以社会的方式控制、利用和节约自然力, 用人力兴建的工程大规模地占有自然力的必要性, 总之, 驯服自然力的必要性, 在产业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埃及、伦巴第、荷兰等地的治水的必要性就是例子。在印度、波斯等地也是这样, 在那里, 人们利用人工渠道进行灌溉, 不仅使土地获得必要的水, 并且使矿物质肥料从山上流下来并沉淀在淤泥中。兴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产业繁荣的秘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度匮乏的国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水资源可能将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有人预言, 未来人类的冲突有可能会围绕水资源而展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若干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将自然界自生自灭的宝贵水资源由名义控制转变为实际控制, 让水资源能够滋养到每一块需要灌溉的农田。

4.4 加强新农村建设, 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 导致了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 返回家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如同交通建设一样, 除了带动下游企业的生产增长外, 可以就近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并且还能在建成后提供一定量的管理养护岗位。此外, 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农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也将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产资料, 从而较大程度地缓解就业压力。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过度市场化的取向, 源于对农田水利的公共品属性的曲解和分税制带来的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为提高基本农田的灌溉水平,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依据基本农田水利的自身属性, 实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再次转轨,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比重, 实现基本农田本应具有的保灌和节水功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龙长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建议》, 《农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 《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3]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第6期.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5

南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潘伯根

近年来,南溪县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需要、最根本的途径,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县以重点村建设、公路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不断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南溪县共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095.59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2826.47万元、群众自筹3694万元、社会投入1117.46万元、以劳折资1457.76万元。共计投工1335.1万个。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19.5平方公里,完成计划的217%;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2万亩,完成计划的224%;旱山村整治1个,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2.7万人,完成计划的159%;建设高标准农田0.9万亩,完成计划的129%;新建沼气池2600口,完成计划130%;推广配方施肥15万亩,完成计划的500%。营造林面积达4.86万亩,完成计划的162%,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新改建乡村机耕道97公里,完成计划的485%,硬化机耕道22.45公里,完成计划的449%;新增提水控灌设备560台、3360千瓦,完成计划的560%。通畅和通达工程392.96公里,完成计划1123%。重点村建设达21个,完成计划的210%;实施户办工程6350户,完成计划的159%。

二、具体做法

(一)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实调整了农建指挥部成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索农建新机制,部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及时制发文件下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任务。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相应成立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农建机构,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常抓不懈。目前全县已形成县委、政府统揽,部门协调配合,乡镇靠前指挥,村民自主实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增强发展后劲。一是突出重点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130万元,农民自筹30万元,完成了裴石乡中坝村村道加宽等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了农村风貌整治。引导农民投入现金达68万元,新建房屋农户6户,面积1380平方米,改造改建房屋3户,面积428平方米;强化柑橘等特色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50余万元。完成了南溪镇古永村4.7公里环型水泥路、标准化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户自发投入94.2万元,新建房屋21户,面积2500平方米;改建改造房屋40户,面积5600平方米。二是突出农村公路建设。全县先后完成了江南至马家、马家至宋家等通畅通达工程392.96公里,并依据农村公路线路,科学布局农村产业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累计新改建机耕道97公里,为老百姓出村进乡、进城提供了极大便利。农巴客运快速发展,改善了偏远地区客流、物流条件。三是突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仙临镇、大观镇等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2.7万人的饮水安全;实施薄渔滩、观音桥、凉亭子病险水库整治工程,消除了安全隐患;实施石牛支渠中型灌区渠道配套工程,为灌区内稳粮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实施河道治理、农综开发、裴石乡节水灌溉等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19.5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2万亩,新增节水面积1.12万亩。实施河道治理利民工程,切实搞好护城溪西拓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增加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利用农综项目和水利设施整治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0.9万亩。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扩塘、建池、囤水、截流”,建设塘堰护坡、微型水池、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

(三)创新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我们在认真坚持和完善已建立的农口联系会制、“喝早茶”谈话提醒制、外出考察学习制、涉农建设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黑名单”制、涉农项目竞争性立项等制度之外,今年还更深层次地进行了探索。一是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充分发挥涉农资金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作用,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且明确整合主体是县政府,明确整合平台是综合规划,明确整合程序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区域集中、各投其资、促进发展、各记其功”,同时坚持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带动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形成发展的合力。如裴石乡中坝村就共有12个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参与建设。二是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我县制定了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市上以奖代补、涉农项目资金,切实做到了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严格农建项目工程验收程序,先由工程建设单位写出竣工验收申请、搞好竣工决算、制定好工程后续管理制度后,再由分管领导和主管局牵头会同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到工程实地检验,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标准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县财政对完工后的工程只能预付总额的80%,经县上验收合格后付20%,有效确保了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据统计,今年县领导亲自带队到施工现场检查达9次以上,召开专题会议3次,施工队伍整改达6次。三是创新财政资金带动机制。我县广辟筹资渠道,形成了国家补助一点、业主自筹一点、村社群众投工投劳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四个一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把群众自身受益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办,以国家投入为“引子”,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群众最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地确定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引导村社集体组织、业主投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今年我县充分发挥市农建奖励项目经费50万元引导作用,带动项目区群众自发投入近400余万元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创新先进经验学习机制,定期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外出考察学习外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和农业产业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开拓干部的视野,并注重有选择性地汲取外地经验,付诸于南溪农业工作实践当中。今年派出了9名农口部门副科级干部到广汉、旌阳等地挂职锻炼3个月。五是创新农业招商宣传机制。精心制作了南溪农业招商资料,注重以优惠政策引进企业,通过已有企业引进企业,突出发展南溪优势农业产业化。今年,县领导先后8次带队外出招商,各农业部门共计64人次参加。

(四)深化改革,理顺水库管理。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强化服务”的要求,坚持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类别划分的原则,加快改革进程,严格定性定编,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属公益性的走公共财政的路子,属经营性的按市场运行方式走企业化管理的路子。有效解决了水利工程所有权模糊、管理权缺位的问题,一是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40座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人员、经费已全面落实到位,各项具体工作责任、措施已落实到人头。目前4个片区水务站、39座水库管理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已进入工作状态,每年县财政将保障水库维修养护费17.1万元,人员经费79.1万元,有效地维护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解决了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我县成立了县水库管理协会,同时积极筹建片区分会,形成了“水库—水管协会—农户”的水利基础设施良性管理模式。至目前全县已成立23个水库管理分会,坚持向“管理规范化、决策民主化、事务公开化”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严格按市政府关于保护饮用水水源的要求,对乡镇供水企业取水水源地设置保护标志牌,在取水范围设置保护界桩;全面终止了饮用水水源和备用水源水库肥水养鱼合同,禁止一切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的活动,确保饮水水源安全。

(五)强化考核,确保建设质量。在监督考核方面,我们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列为对各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各乡镇、相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由县农建办、县纪委监察等部门组成督查组,采取对号入座和随机抽查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县水利建设情况检查督促,加强现场管理。通过政务公开形式,让群众清楚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并设立举报信箱、电话等形式方便群众反映情况、举报问题,及时查处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全县农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并对工作行动迟缓的通报批评。

三、今后打算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6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36

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是通过渠道流量、除涝面积及灌溉面积等方面的指标而加以区分的。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依种类及功能又可分为蓄水设施、引水设施、防洪设施、排涝设施、输水配电设施和生活供水设施等。工程因受众广而体现出公益性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

农村水利建设的宗旨是便民和利民,因而是一项公益性的工程建设,建设的主体自然也是广大农民。因此,广大农民对工程建设的期许就应该成为工程建设的目标,要让工程建设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2 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设施陈旧老化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大多地处偏远乡村,且这些设施经长年的雨淋日晒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设施损毁、老化现象极为严重。

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工程的日常管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资金却很难到位,导致了许多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影响了设施的正常使用和运行。

2.3 工程管理存在漏洞

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灵活。水利工程管理有许多制度有待于建立和健全。在工程管理上,还未能做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工程建设。致使有些工程竣工不久就惨遭破坏,给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带来极大的影响。

3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举措

3.1 筑牢集约化管理基础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坚持集约化的原则,让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更加有效,让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要让各项技术规程得以全面地贯彻与执行,要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自始至终都能保持较高的工程质量意识。

8.2 将阶段化管理当成工程实施的重点

当前,为了能使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能够营建出一个安全且高效的环境,不仅要明确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还要建立起工程管理的各个分阶段的目标,然后锁定各个阶段的目标和总体目标,对工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明晰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总目标及各个阶段,切实地提高对工程建设所实施的目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而对于各个分阶段的目标应该成为控制的重点,要在这一点使管理人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在确定下来工程的总目标之后,确定各阶段的目标,再抓好分步实施。要认真落实好各阶段的责任,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为了使责任指标真正地体现在各个阶段当中,并能贯彻始终,有必要对各个阶段的质量及技术要求加以明确。要强化对现场管理的组织,强化运行过程的管理,坚决完善工程监管机制和内外业管理机制。同时既要做好硬件设施的管理,也要做好软件设施的建设,使工程建设的整体配套设施齐全到位。

3.3 让安全化管理为工程建设划出红线

任何施工都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隐患重重的建设悖离了建设的初衷,更为法律所不容。如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安全管理隐患,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论是农村水电、海塘、山塘、还是堤防和水库等,这些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其安全责任必须放在工程建设之首加以严格落实。安全监管由谁负责,由谁具体管理,政府主管部门要对如何进行监管有明确的举措。

水利投融资机制的探索和创新 篇7

一、水利建设投资缺口仍然很大

(一) 我国水利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能源小国, 而水力资源的发展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 解决现有能源不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在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速度, 包括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输电大网建设等。可以说,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对于环境保护热情的日益高涨, 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二) 加快水利发展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 在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投资将会超过8000亿元, 这比是“十一五”规划投资的6000亿元要高出30%。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要求的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原材料及各类人工成本的上升。因此, 要解决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 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快水利工程的资金融资和财政补贴。经初步估算, 到2020年, 我国整体各项水利投入约2.5万亿元。而今后10年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中央和地方水利投资年均都将还有超过一半的缺口, 因此如何寻求有效的资金缺口的填补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水利工程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和应用的重要因素。

二、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的相关建议

正如之前所述, 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资金已经成为工程发展和建设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未来我国各部门及水利工程管理者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发展制度及水利工程实际情况, 进行有效的水利投融资改革与创新, 寻求有效的资金缺口填补方式。

(一) 抓紧研究制定完善和充实水利建设基金的方案

水利建设基金的筹备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并开始了初步的探索,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从国外的发展现状而言, 水利建设基金本身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资金保障, 其能够借助于基金的有序运行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基础上, 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资金规划, 避免大量的资金的沉淀。因此, 未来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紧研究制定完善和充实水利建设基金的方案。一方面是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投资方式, 在资金不足的状况下进行相应的规划和使用, 从而保证能够得到良好的收益率。另一方面, 应该积极延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期限的基础上, 扩大基金的来源范围, 除了每年固定的财政收入补贴之外, 可以尝试引入民间资本, 共同运营基金, 以扩大整体资本实力。

(二) 积极推动水利发展与改革政策性文件的出台

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及磋商, 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彼此之间的共同协调和沟通。因而, 在此基础上未来需要积极推动水利发展与改革政策性文件的出台, 从政策层面就现有的水利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引导作用。同时, 在文件中要明确现有的财政投入及中长期贷款和债券等融资创新制度的细则, 这样可以为现有的水利工程的投融资机制奠定法律基础, 保证在后期相关融投资行为过程中都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一旦产生了纠纷也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三) 深入研究论证水利市场融资的途径和方式

伴随着现代金融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现有市场的投融资方式及途径也愈来愈丰富, 不仅是传统的银行贷款, 同时包括了各类债券的发放及各种形式资本的募集等。而这些不同的投融资的选择需要相关部门及主管人员积极结合现有的水利工程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地融资方式、贷款期限及贷款类型的选择, 组织权威研究机构和专门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我国当前债券管理的政策, 研究提出发行水利建设债券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从而有利于现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四) 放宽社会资本进入水利建设的市场门槛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更多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 通过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的资金贷款支持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资金保障。但是, 伴随着我国现有越来越多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其对于资金的要求及规模越来越高, 显然传统的资金募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有的时代发展。因此,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适当放宽社会资本进入水利建设的市场门槛,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及配套的监督管理措施, 以更好地保证社会资金进入之后的利益保障。同时, 利用良好的招投标制度, 将部分项目进行外包, 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更好地促进资本化和法制化, 实现社会资本的投入与运营。

(五) 大力整合各类水利建设资金

目前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渠道很多, 既有固定资产投资, 又有财政专项投入, 既有以工代赈, 又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不同的资金来源及类型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金管理的混乱和使用效率的下降。并且因为其渠道的多元化, 造成了管理部门及使用要求的差异性, 这些都会进一步制约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 为了能够充分保证资金的合理有序使用, 实现物尽其用, 有必要整合现有各类资金, 将其转入到专项账户中, 进行统一的记账和管理, 综合考虑资金的投入使用, 真正让现有的各类资金得到充分的使用。

时代在发展, 对于我国现在的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借助于市场经济制度, 为现有的水利工程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方案, 进而保证现有的水利工程的资金支持, 实现我国能源战略的有序推进。

摘要:水利工程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及企业能源能否得到保障。而目前, 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重要的制约因素就在于资金。因而, 如何在水利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寻求与构建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无疑是未来我国水利工程能否得到有效开展, 能否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及投工建设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于市场经济发展制度及水利工程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全新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关键词:水利工程,市场经济,投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旺, 范卓玮.我国水利投融资探索和创新[J].水利发展研究, 2010 (08) .

[2]王瑜, 乔根平.水利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及效益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 2008 (04) .

[3]周学文.新中国成立60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融资政策[J].中国水利, 2009 (18) .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8

1 织金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概况

1.1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激增, 及引、蓄、提灌溉工程设施的不配套, 已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 造成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农业生产缺水, 另一方面用水浪费现象又普遍存在, 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故修建及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织金县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程措施。只有通过小型水利工程措施把分散、零星的水资源利用起来, 才能调节全县降雨量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保证农田、旱地作物的需水量, 提高粮食单产, 增加粮食产量, 提高农民收入, 保证农村人口基本口粮自给。

1.2 规划目标

计划至2015年, 新增灌溉面积1.93万hm2 (其中水田新增5 986.67 hm2, 恢复106.67 hm2, 旱地新增3 806.67 hm2, 果林草地新增9 366.67 hm2) ,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 426.67 hm2 (其中水田新增5 986.67 hm2, 旱地新增440 hm2) , 灌溉面积达2.89万hm2;计划至2020年, 新增灌溉面积3.33万hm2 (其中水田新增5 986.67 hm2, 恢复2 046.67 hm2, 旱地新增7 600 hm2, 果林草地新增1.77万hm2) ,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 320 hm2 (其中水田新增5 986.67 hm2, 旱地新增1 333.33 hm2) , 灌溉面积达到4.30万hm2。

1.3 规划任务

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工程和引水工程, 对其进行维修、改造、续建及配套。在一些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乡镇新建小、微型水源工程以满足其需水要求。规划新建与改造水源工程程10 040处处, 改改善善全全县县水水源源调调蓄蓄能能力力不不足足、供供水水保保证证率率不不高高的状况;新建、配套和改造渠系总长1 588.46 km, 输水管道4 174.5 km。

2 工程规划总体布局

织金县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重水源轻引水, 渠道和渠系建筑物少建或不建, 渠系配套不完善, 配套率低, 渠道渗漏、淤积严重, 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普遍偏低, 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根据织金县的实际情况, 遵照“巩固改造, 适当发展, 加强管理, 注重效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针,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尊重民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工程总体布置。规划优先在现有水源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农业节水, 塘坝、堰坝 (闸) 维修, 渠系配套改造, 水库渠系配套改造。其次是兴建水源工程, 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和渠系配套并增设必要的量水设施。实现大、中、小、微结合, 新建与挖潜改造结合, 进一步增强供水抗灾能力, 形成由水库、塘坝、堰 (闸) 坝等组成的供水体系, 实现农业的旱涝保收。

项目实施后使得灌区农田灌溉用水、人畜饮水用水有所保证, 将有利于改善灌区内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为灌区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认真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 认真落实环保对策措施基础上, 从环境影响角度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该项目实施, 拦蓄径流, 灌溉了农田, 涵养了水系, 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了生态环境,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变了农村的环境条件,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对促进整个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未出现制约工程实施的重大环境因素。

3 加强建设管理及建后管护措施

3.1 加强建设管理

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 部门配合, 通力协作, 落实责任, 严格考核, 确保农田水利项目的顺利实施, 见到实效。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 根据《预算法》《会计法》、财政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对工程建设资金按照“三专”管理办法使用;同时对工程项目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合同管理制等制度,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严把物资、材料采购关, 严格按照技术质量标准验收入库;在施工过程中, 严格按照设计施工, 如有变动必须通过设计单位同意, 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和偷工减料;技术人员在现场作好施工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验制度, 严格工序管理;工农业工程学程竣工后, 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凡是验收不合格的, 坚决返工, 返工的一切费用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2]。杜绝“豆腐渣”工程, 力求建一处, 成一处, 发挥效益一处。

3.2 加强建后管理

工程实施后, 在工程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按照“明晰所有权,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的原则, 合理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和法人主体, 实行分级分片管理, 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切实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 积极培育和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支持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管理, 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 (2004) 19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水利厅等部门关于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水管单位性质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对集体管理的小 (2) 型水利工程由所在乡 (镇) 水利站负责管理或由乡 (镇) 人民政府授权项目所在地村委会、村民组或受益户联合体, 用水协会等集体组织负责管理, 并明确专人负责。

4 运行机制

4.1 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水管单位要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精简机构, 减少成员, 降低运行管理成本, 并按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建立起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单位内部要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目标责任管理、经营承包等人事劳动制度改革, 以增强管理单位内部活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经营管理, 对于小、微型水利工程, 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 管理单位与工程主管机关签订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合同, 工程管理单位与承包者签订承包合同[3]。

4.2 加强水价改革和水费征收

4.2.1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经费应以征收的水费为主, 国家补贴为辅。

加强水价改革和水费征收, 按照“回收成本、合理收费、公平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核定并征收, 实现良性运行, 保证工程的维护及养护资金, 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按照《贵州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定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 (199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46号) 和《贵州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定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黔价工农[2000]188号) , 逐步理顺水价, 确保水价改革的顺利推进。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促进节水、统筹兼顾的原则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 分类定价。

4.2.2 强化水费计收管理。

供水单位与用水户签订供用水合同, 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让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水费的收缴由原来的政府代征代收逐步改为供水主体自收, 由管理机构或用水者协会向用水者直接收取, 减少收费环节, 提高水费收缴率。提高灌区管理人员及用水户的认识, 彻底改变灌区水费收取依靠政府代收、水费低、收取难的状况。积极探索推行灌溉用水水票制。用水户以用水者协会为单位, 根据水管单位所配水量到水管单位购买水票, 水管单位凭票供水。用水户根据供水量和供水情况, 合理确定自己的水量分配, 真正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体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4]。先购票、后供水, 水过账清、公开透明, 有效维护用水市场, 理顺用水制序, 使用水户用水放心, 缴费明白, 并且有效地杜绝了乱摊派、乱收费、搭车收费现象, 减轻了群众负担。水费是管理单位自收自支资金, 不应作为地方财政收入, 结余资金可以连年结转, 继续使用, 但不得用于运行管理以外的开支。

4.3 加强节水管理, 促进节约用水

农业节水工程是一个从水源开发到田间作物用水的系统工程, 管理贯穿于整个系统之中, 由于过去只重视工程节水, 而轻视管理节水, 重视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 轻视田间节水管理, 节水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责任不明确, 使已建节水工程的节水效益大打折扣, 灌溉用水浪费问题仍很突出。因此, 只有在重视工程节水技术、耕作栽培节水技术的同时, 用科学方法狠抓用水管理、重视和加强节水管理, 才能使节水农业健康稳步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用水质量, 节约使用水资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方式。建立健全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 将节水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项工程, 定期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举办不同层次的节水技术培训班, 普及节水科技知识, 加强节水宣传, 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要特别重视对农民的节水技术培训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让农民参与用水管理, 使其在节水灌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语

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加快实施全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 完善灌排体系建设;适量开发建设后备灌区, 扩大水源丰富和土地条件较好地区的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5提升至2010年的0.50, 争取2020年达到0.55以上。实施重点涝区治理, 加快完成中部粮食主产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 提高粮食主产区排涝抗灾能力。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 稳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持续产出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力争到2015年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降至50%左右, 到2020年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降到40%左右。

参考文献

[1]杨春侠.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9) :234.

[2]陈燕群.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14) :352.

[3]钟玉秀, 李伟.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 2010, 10 (3) :12-16, 45.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思考 篇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各界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利工程也从原先单一的防洪、发电等基本功能不断的向多种功能进行转变, 为了可以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就必须努力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的进行思路创新, 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效益的目的, 进一步强化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地位。

1 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 使得水利工程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对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清楚的认识。

首先, 在水利工程中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往往是工程建设的资金能够及时的落实到位, 但管理经费却经常出现欠缺的状况。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充足而管理软件却相对缺乏, 工程建设的各种硬件设施比较充分, 而管理的设备和手段往往比较落后。

其次,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投入资金不足, 特别是针对一些公益性的水利工程, 因为管理经费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很容易造成项目的衰减和老化, 难以正常使用。加上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的水平较低, 一些工程中仍旧沿用科技含量较低且管理效率比较低的管理方式, 这就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最后, 管理的职责不清, 且多职能交叉。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因为管理体制的问题, 没有形成按照水系统和流域来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 所以经常会出现管理职责不够明确, 影响工程效益正常发挥的状况出现。

要想更好的改变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弊端, 就必须加强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从而更加努力的实现工程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 创建适合现代水利工程发展的管理体制。

2 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思路分析

2.1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

水利工程管理中良好的激励机制, 可以很好的挖掘人的各种潜力, 从而能够更好的调动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单位应该制定一定的制度, 在水利工程管理的内部建立各项制度, 从而形成更加良好的激励氛围。特别是在工作时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进行水利工程工程中处理建立起可以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制度之外, 同时还要注意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 加大对于人才的培训, 从而为更好的开创水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奠定更好的基础。

2.2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要想更好的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就必须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引入竞争机制。在管理中要积极的推进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在单位内部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上岗制度, 从而在单位的内部增强管理人员自身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促使管理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进行薪酬体系的设计时也要参考管理人员的成效和业绩, 适当的拉开分配的档次, 有重点的对艰苦岗位人员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倾斜。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在工作中大胆的提拔那些工作有所作为, 受到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的人才, 为他们在水利工程管理岗位上更好的发挥自身才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3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引入效率机制

水利工程管理的单位应该按照相关的要求, 明确不同水利工程的各种管理体制, 特别是对于那些公益性的水利工程要加大进行改革的力度。通过进行人员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 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另外还要进行职称部门的优化, 实行定岗定编辑, 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水利工程的管理的队伍, 夯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

2.4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水利工程要想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 走入市场。只有在市场上不断的去进行历练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使得水利工程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不管是经营性还是经营性的水利工程管理都应该去把控市场的规律, 使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积极的在市场上寻找资金、人才等一些有利的市场因素来壮大自身实力。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也只有尽快的融入到市场经济中, 才可以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不断的客服各种困难, 在竞争和发展中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 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水利工程管理通过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参与市场竞争, 使用市场中的多种积极因素, 通过进行多种经营和发展水利经济, 和不仅仅是搞好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可以为水利工程的顺利发展找到更好的途径。

3 小结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项强发展, 水利工作正在进行思路的调整, 以向现代水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不断的进行转变。而在水利工程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 也必须不断的去进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 不断努力去构造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相关机制, 不断的去开创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 从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能够创造更多的辉煌。

摘要:为了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必须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是适应水利工程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 阐述了构建能够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水利工程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以使得水利工程可以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化, 促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能够在创新条件下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忠杰, 谭艳丽.关于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5) .[1]李忠杰, 谭艳丽.关于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5) .

[2]李建发, 李泽辉, 张小刚.确保引滦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工作初探[J].价值工程.2011 (03) .[2]李建发, 李泽辉, 张小刚.确保引滦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工作初探[J].价值工程.2011 (03) .

[3]李忠杰, 谭艳丽.关于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5) .[3]李忠杰, 谭艳丽.关于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5) .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10

近年来云南连续发生干旱, 今年一些地方仍然遭受不同程度旱灾。汪洋到石林县和陆良县实地调研, 详细了解供水管理、人饮解困、抗旱保春耕等情况。汪洋对当地推进水价改革、组建农民用水协会、设立抗旱服务队等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 要统筹考虑价格、税费等综合措施, 适当提高农业用水价格, 增强节水意识, 强化节水措施, 推广节水技术和模式,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区建设和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改造, 完善末级渠系等配套设施, 着力疏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抓好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建设, 鼓励兴办小型农田水利, 增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要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财政补助、奖励、贴息等办法, 调动市场主体、合作组织、农民等参与水利建设和运行管护的积极性, 使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确保水利设施不仅能够建成而且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随着各地陆续进入主汛期, 南方等地强降雨天气明显增多。汪洋强调, 当前要高度重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 防止旱涝急转, 严防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确保安全度汛。要加强雨水情监测预警, 强化应急值守, 及时有效处置各类险情。要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损毁水利工程修复等重点任务, 加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 提高防洪避险能力。

浅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之创新思路 篇11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思路创新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法的创新与改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而且是保证水利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2.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存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大多数都是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是业主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等三项制度的核心。但在我国很多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项目法人责任制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此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政府掌握的权力一直较大,无论是计划、施工与投资都来自于政府,而在工程出现问题时,责任无法明确。

2.2管理人员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在很多水利工程单位,招聘的一些工作人员水平都不是很高,在工作中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质量,有时甚至造成工期的延误,使工程项目不能够顺利完成,所以工程单位应该在招聘和员工业务培训方面下功夫。

2.3材料检验力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建设当中,材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材料质量差,会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在对于材料质量的把关上,不能因为贪图便宜、一味地节约成本而影响整个工程建设质量。

2.4在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如何合理地分配工程资金,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资金的分配上一定要考虑周全,设置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法,避免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质量。

2.5在工程验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部分水利工程项目的后期验收工作中,存在着验收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验收,为水利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埋下了安全隐患。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管理

3.1规范项目法人责任制

为了使项目法人责任制更好地执行下去,我们应该用法律作为重要的约束手段,用法律对项目法人责任制进行规范,同时要明确政府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的权力和责任,保证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提高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与管理的总体水平。

3.2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分别从人才的招聘与管理人员的竞聘选拨、员工的培训工作、技术比武以及全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分别对管理人员整体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不要为了节约成本而降低了整体人员素质。

3.3更新材料检验方法

为了对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更好更优质的检验,我们必须要创新思路。

首先,抓好源头工作。充分地对要购买的材料的生产单位和提供单位进行了解。其中包括是否有合格证,是否是正规的生产厂家,该产品的质量如何等多方面。

其次,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的严格的审查,在材料到达单位后,工程管理中的质检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材料的技术要求进行逐条核实,确定无任何问题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第三,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工作,因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材料的需求量很大,为了使材料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序进行,必须设专人对材料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

3.4资金分配方法的创新

在资金的分配上,我们首先要严格管理工程建设中的成本,安排专人对建设成本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资金管理系统,利用软件对资金进行管理,既方便、减少人工管理误差,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其次,我们要合理地对资金进行分配,将劳务费、材料费等各项费用合理地分配好,必要时需要做前期的预算,避免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发生,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如发现资金分配的不合理现象,要及时调整资金的分配。

3.5验收方法的改革

对于水利工程的验收,我们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验收文件。在验收中,严格按照验收文件的规定进行验收,验收工作要客观合理,严格把关,建立起一个严格验收管理体系,提高验收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对于在验收中存在的不合格的地方,要及时进行处理,直到合格为止。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是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起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创新,确保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明确分工,各项措施的认真落实,工程材料安全可靠,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验收部门有效监督,形成一个良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工仁钟,章为民,蔡跃波.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水电技术,2005(1):15-17.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 篇12

水利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的重点投资项目,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水利设施投资额的增长以及项目数量的增加,对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利财务监督管理机制成为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需要以现有的管理体系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从而保障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水利工程财务监督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财务监督能够有效地保障水利建设资金安全。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只有确保资金的安全,才能够对现有的水利工程加强完善和修整。财务监督机制能够对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各项资金实施精细化管理,无论是资金的申报还是资金的使用都能够实现精细化,并且财务监督机制能够针对不同阶段资金的管理情况实施调整,以此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其次,水利工程资金监督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优化水利项目建设流程。财务管理的加强,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由于财务监督机制有对资金的筹集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督控制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建设资金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浪费,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此外,通过财务监督机制能够让国家政府机关、水利事业单位以及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方都能够了解工程的财务状况,并对调整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的问题做及时调整,最终能够起到优化水利工程建设流程的作用。

最后,水利工程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符合国家财务安全管理规范要求。由于水利建设资金一般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的,因此,对于各项资金的支付都需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规范流程实施,资金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够落实,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水利单位各部门的相关人员积极配合,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甚至是每一个人,进一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减少资金流失情况的出现。

二、当前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基本的财务管理是整个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性的集中反映。但是目前,我国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与水利工程建设不相匹配,在水利财务监督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度建设滞后,同时,水利监督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具体工作监管过程中,无法按时高效地完成工作;也出现了一人兼多职现象,这也违背了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

其次, 责任没有经过明确的划分,水利工程的监督主体不是十分清晰。就我国水利监督而言,监督机制不清晰,人员责任不明确, 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诸多掣肘。

再次,会计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缺少单独的会计核算机构,这样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存在白条抵库,还有领取凭证或者是原始票据不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的现金支付的额度较大,最终可能导致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项目审批出现问题。

最后,财务监督部门实施财务预算不精确,从而对资金管理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资金预算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不合理就会导致资金在核算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资金的最终预算缺乏准确性,也会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建设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措施

笔者认为,工作中一定要推行水利财务管理信息联动机制, 执行预算细致化、透明化,这是实现水利财务监督机制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 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经济的发展以及其模式的调整对水利工程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部门预算、集中管理以及收支平衡改革的有效推进。水利财务监督仅仅依靠现有的监督部门是很难实现监督效果的,需要经过财务管理主管部门的授权,让水利工程财务建设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参与其中,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之下,才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 在此过程中,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相关部门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财务监督对优化水利工程财务管理水平的作用,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给予水利工程监督部门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且需要督促各部门之间进行配合,通过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反过来又能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细则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监督管理作为水利工程的基础, 为了保障财务监督管理实施的有效性, 需要解决当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的财务监管情况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明确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 深入了解财务体系,并且按照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流程开展监督工作。 其次,由于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各个部门需要重视财务监督管理在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然后采用多种手段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从而达到提升财务监督管理效果的目的。 最后,由于当前我国的财务监督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在这种财务监督管理模式下,需要将监督体系作为管理的依靠, 进一步转换财务监督管理的形式,最终促进财务监督管理的变革。

(三)加强水利工程预算管理

为了提升水利工程预算管理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程序,要做到这一点内容, 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将水利事业的发展及相关职业的执行作为出发点, 对项目的预算方案加强分析, 在预算方案的制定以及研究过程中,还应该完善项目的备选方案,扩充项目的评选机构, 并且通过计算机系统编制项目经费的开支, 在预算管理环节中全面落实项目计划。 另一个方面,需要根据项目预算及其施工的不同环节编制预算实施机制, 并且对相关部门的项目支出状况进行对应处理,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用款计划, 从而确保预算编制机制和预算执行机制的吻合。 为了确保预算管理机制的统一执行,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制度,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财务管理以及各项经济活动指标的重要依据,因此,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 通过优化预算编制计划的方式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还可以通过考核预算管理效果的方式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管理水平, 从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加强水利工程的财务监督管理,不仅能够保障水利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还能进一步改善水利财务监督的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不断明确工程财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监督主题不明确、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预算不具体等问题, 按照规定的监督体系对工程进行集中化管理, 改善核算及预算机制。此外,还需要分析水利工程财务监督的内容及其作用,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并且强化经济核算机制以及内部控制, 建设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作用, 最终提升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促进国家水利事业快速的发展,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彩霞.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建设完善管理浅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3(12).

[2]李健.浅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2).

[3]王健.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策略[J].中国经贸,2015(20).

[4]李波.关于如何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8).

上一篇:放散装置下一篇:城市供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