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024-10-25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精选12篇)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1

我国是农业大国, 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高产量意义重大, 因此,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我国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现有农田水利发展机制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 水旱灾害频繁产生,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刻不容缓。本文,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期对同行有所参考。

我国是人口大国, 也是农业大国, 农田水利设施是实现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提高土地产能的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与发展, 仅在“十一五”期间对水利建设的总投资额就达到7 000亿元。但是,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干旱、洪涝灾害表明,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仍然存在建设滞后、基础脆弱等问题。对此, 笔者认为, 应以认清农田水利发展的重要性为前提,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而水则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更是促进提高土地产能不可或缺的要素。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议密不可分, 只有做好水利设施建设工作, 才能保障农民的收入稳定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并同时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合理有效的灌溉技术以及加强灌溉水利用率的前提, 也是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利器。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少, 且水资源较为匮乏,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维护国家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 也是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前提。

二、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理念、新模式的引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传统的治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政府必须从原有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出发, 不断创新, 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研究与探讨。

1.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提升农田抗旱能力。

通过对现有的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除险加固, 全面增加其蓄水能力;而对于老化失修的机井等灌溉设备, 应抓紧修复或更新, 以提高抗旱能力。

2. 完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快对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或改革, 对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 并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 进一步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 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向市场化靠拢。

3.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减灾能力评价的准确性。

客观、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减灾能力作出评价, 避免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治理性干旱, 并要对水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以避免出现建设不合理或用水不合理的现象。

三、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 要针当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状况, 科学、合理地估计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并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 突出重点, 实现科学合理用水, 坚决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制订建设规划时, 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 并对潜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完整而科学地分析与论证, 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 避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 合理使用水资源。

四、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促进多方筹资

1.

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 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 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的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 还要大幅增加地方财政中的水利专项资金, 并要全额、合理地应用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去。

2.

各地方政区可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 并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以达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逐年持续增长的目的, 从而加大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

3. 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在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 又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可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基本原则, 调动社会各界的投资积极性, 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来进行民营水利建设。

4. 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热情与积极性。

地方政府应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 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鼓励和扶持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 让农民自愿参与投资, 并把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投资经营, 使之既可以保障农业的灌溉用水, 还可以作为一种长远而有效的投资。对此, 当地政府可以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

五、结论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前提, 也是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农业民收入、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同时,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节约用水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2

李明 侯崴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国家水利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早在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将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信贷投放重点。为摸清当前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特点、新情况,探寻金融支持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我们对湘潭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湘潭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89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投入7.9亿元,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现有各类水利水电工程16万多处,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施“一事一议”水利政策,缓解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湘潭市通过“一事一议”,群众筹资投劳,对病险水库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59亿元,省级3250万元,其余资金由各县(市)配套,“一事一议”的水利政策,既符合税费体制改革新形势,又使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通过组织农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使农民对水利建设工程需要多少钱、多少工、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该不该干、该怎么干,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经验得到了国家和水利部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三)水利工程老化严重,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严重制约了湘潭市的农田水利建设。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政府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群众筹资的承受能力有限。据统计,全灌区目前急需处理的干渠工程隐患多达200多处,大多数支渠尚未防渗衬砌,渠道渗漏严重,配套程度低,末级渠系改造还未启动,影响了灌区整体效益发挥。

(四)金融服务功能缺位,部分项目难以满足信贷准入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其逐利性决定了对经营权不明晰、风险大收益小的基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会过多关注;农业发展银行由于经营范围限制,目前没有政策许可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予以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作为专门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因承担“三农”及特色农业生产的小额信贷资金而无法兼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因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主体资格不清,无法对单个农户发放贷款。按照“谁建设、谁投入、谁受益”原则,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和维护费用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民自己承担,但承担能力非常有限。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当前银行信贷仍是社会融资主要渠道的背景下,金融也是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依靠的力量,但有四方面因素制约了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投资期限长,收益较低,对社会资金吸引力不足。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90%以上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缺乏具体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建设、管理、使用脱节,出现“国家管理不到、集体管理不好、农户管理不了”的尴尬局面。并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

大,农业用水水费征收困难,直接经济效益较小。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因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风险较大而收益率更低。因此,单纯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如不附带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对社会资金是缺乏吸引力的,特别是在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堤防工程、泵站工程等小型农村水利设施领域很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

项目产权关系不明晰,成为制约金融加大信贷投入的突出障碍。从总体上看,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田水利建设劳动生产率、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信用环境欠佳。

多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依靠国家投资,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从而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经管主体、运行机制、经营模式、产权归属难以清晰,在管理上涉及的部门广、头绪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同时,由于多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不直接产生效益,贷款本息偿还难成为信贷资金难以介入的障碍。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难以进入抵押担保领域。这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益性与银行的逐利性相背。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上是财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特征强,自身不适合商业开发。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大、还款周期长,多数设施不能作为经营性资产产生稳定的回报,是一种风险较高的项目。同时,国家在政策支持上没有明确的补偿机制,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支撑。

(四)当前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政策不完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缺失,信贷资金风险较大。银行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仍限于传统信贷支农方式,缺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创新产品,灾害性保险业务几乎为空白。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承受的自然风险大,农业保险机制的缺失,导致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吸引信贷资金的支持。政策建议

(一)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加大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培育合格的承贷主体。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产权归属,对现有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可采取竞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或联营等多种方式,使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商品化,作为金融机构贷款的抵押品,解决承贷主体不明和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可由政府主导,以此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贷统还的融资机制,为商业信贷的介入提供平台。

(二)政府部门要健全完善对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一是大力推行农田水利设施贷款贴息政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由各级财政给予贴息或承担全部利息。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提供减免税费的政策,减轻承贷主体的经济负担。

二是完善对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对辖内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当地政府要按投放比例给予奖励。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设施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三是设立农田水利设施政策性保险。

(三)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投入。

人民银行应与水利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投入。参照“政府主导、央行协调、银企唱戏”的模式,主动配合地方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和金融机构的衔接搭建平台,促使双方在投融资方向上调整思路,形成投融资长效机制。同时,通过引导和协调区域融资性金融机构形成银团贷款、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等,力促涉农银行业机构扩大对农田水利等支农项目的资金投放力度。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信贷融资对接工作。

(四)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产品。

一是农业银行(601288)等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度加大对可供商业开发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信贷投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是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是农村信用社应紧密配合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细分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尽量满足农户对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四是创新信贷管理模式。涉农金融机构推进“水权证”质押信贷创新,探索以项目未来的经营收益或收费权等为担保,对具有未来收益的经营性农田水利项目发放抵押贷款;积极探索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创新担保形式多样的涉农信贷产品,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开展大型农田水利设备、大型农机具等融资租赁业务。

吉林省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篇3

吉林省各级水利部门紧紧抓住秋收后和封冻前的有利施工期,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目前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情况良好。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4.27亿元,完成率51%,其中小农水将在年底前完成中央投资的80%以上。

今冬明春,全省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完成总投资86.8亿元,较上年增长5%,投入机械台班(套)、完成工程量和农民投工投劳基本稳定。突出加大水毁修复工程、重大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及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建设受“狮子山”台风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66处应急抢险工程和418处应急修复工程,目前已开工383项水毁工程,完成资金11.1亿元;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月亮泡蓄滞洪区防洪及安全区建设工程等8项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投资9.5亿元,完成加固堤防197公里;今冬明春计划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56处,解决45个县(市、区)的37余万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3亿元。

此外,还进行了大中型灌区改造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探析 篇4

1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比较严峻, 其中设备老化, 农民投入资金以及劳力不足, 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1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且效益下降严重。从整体形势来看, 我国一些主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基本都建于20世纪50、60年代, 这些工程经过了长久的使用, 多多少少都开始出现一些老化问题, 并且由于工程在施工的时候, 技术水平较低, 设计也不够完善, 施工设备也不够先进, 因此工程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病, 农田水利工程中, 大部分都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 或者是因为简陋而进行建造的, 工程在建造的时候, 标准就比较低、配套设施不全面, 质量较低, 因此在历经了多年之后, 就必须要时常进行检修和维护, 维护资金不足以及养护力度不够, 也是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又一现状。

1.2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滞后。我国以往的农业经济是以生产队为基础, 种植粮食以及兴修水利相结合的方式, 因此, 那个时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而随着社会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 施行了土地承包制,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则有所降低, 很多农民不满足于现有的经济收入, 纷纷开始外出务工, 这样就导致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受到阻碍, 农民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并且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 水泥以及钢材、塑料管材以及一部分机械化设备的投入, 并且随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广泛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及施工逐步机械化、专业化,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真正需要农民投工投劳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需要的资金投入加大, 以传统的“谁受益、谁投资”的农民投资方式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 尤其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 由于资金严重短缺, 更加无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1.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主体责任不清, 管理体制不顺。早在我国社会开放程度不是非常深入的时候, 农田水利建设就已经成为了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 并且其建设的资金主要是依赖于国家政府的供给, 或者是社队自行筹集, 而在水利设施投入使用之后, 其维护工作主要依赖于农民的义务投入, 但是,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不科学, 导致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处于不断弱化和恶化趋势。中央政府的投资重点逐渐放在城市防洪、大江大河治理和水库发电等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上, 而在攸关农业产出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少之又少, 管理日渐荒疏;地方政府由于资金紧张、上级要求不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长线投资且见效慢、政绩不明显等原因, 不愿过多投入;农村组织由于丧失了原有的强制性社会资源动员机制也无力投入;农民由于劳动力价格的显性化、农业投入的比较收益低也不想投入。

2如何有效的解决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问题

上面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中了解到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形势非常严峻, 下面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

2.1完善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完善可靠的运行体制作为保障, 这些体制的制定必须要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础, 围绕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运行,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明显属性, 具体表现为多主体、多渠道以及多元化的投资形式。首先, 要在确定水利设施建设的战略性、公益性以及基础性, 之后要应该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政府的作用, 要以政府部门为依托,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作用, 借助其财政能力, 按照《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要求, 在落实“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硬指标的基础上, 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积极鼓励农民和市场主体以独资或股份合资的形式兴办农田水利工程, 采取农民或市场主体投资、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效益, 逐步建立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为辅、农民自愿参与、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和非政府组织积极介入的多主体建设体制。

2.2让农民享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完善农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选择权和决策权, 就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规划, 切实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对待, 着力改变农民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失声”的状况, 让农民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上真正享有发言权, 真正做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需于民, 有效避免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和效益低下工程, 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表达机制顺畅, 逐步建立起政府积极主导、农民自愿参与、村集体组织协调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组织形式。引导农民以及民营组织把水利作为一项产业来投资经营, 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规范化管理和重质量、重效益方面转变, 坚持“共建、共享”理念, 使多元主体在共建中共享, 在共享中共建。

2.3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实践证明, 不顾国情地简单引进发达国家的治水理念和技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针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 现阶段, 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现状来看, 其中淤泥清理问题, 整修配套问题以及蓄水能力问题等都亟待解决。针对那些年代久远的机井以及灌溉设备等应该即使进行检查和整修加固, 尽快恢复其性能, 发挥抗旱作用, 只有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科技和管理体制研究, 加强培养农田水利的专业人才, 才能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田水利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及人才支撑体系。

结束语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导型产业, 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农业的发展与水利设施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所取得成绩是很突出, 但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因此, 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更加积极的进行管理政策的制定,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 在各方面的配合下积极展开, 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 解决其中存在的种种难题,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尤其是在农业方面, 水利设施建设更加不可忽视。近些年来,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水患以及干旱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除此之外, 很大一部分的农田水利设施使用年限过长, 已经出现了老化以及破损的问题, 甚至有一些设备已经报废, 用于引进设备的专项资金也无法及时落实到位, 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的展开行动, 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针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析

参考文献

[1]马福海.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力度[J].中国人大, 2012 (11) .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5

水利用率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快我县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搞好县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县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结合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决定》(托党发[2008]1号)文件精神,紧扣2011年地委扩大会议精神确定的“强农、兴工、促旅、重文、活水、宜居、育人”七大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中央2011年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水利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在郭勒布依乡、伊拉湖乡、博斯坦乡实施“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供水策略,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各乡(镇)灌溉用水利用率,着力减少漏失水量,降低水费,从而减轻农民负担。

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为提高我县水资源利用率,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指示,我局委托吐鲁番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托克逊县“十二五”水利规划。以落实“高水高用,低水低用”战略目标,计划三年内重点在郭勒布依乡、伊拉湖乡、博斯坦乡全面推行以地表水(大河水)农田灌溉用水模式。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以低压管道、防渗渠道为主的改扩建工程建设。待阿拉沟水库建成后,使郭勒布依乡、伊拉湖乡、博斯坦乡全部的农田灌溉用水达到防渗化、节水化和河水化。

三、2011年方案落实情况

我县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博斯坦乡

1.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160万元,新建防渗斗渠5.5 Km,配套设施水闸150 M/座,桥涵300 M/座,已基本完工。

2.我局乡镇水管总站投资4.6万元,新建防渗渠0.2 Km,水闸2座,桥涵2座。

郭勒布依乡

1.农发办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240万元,新建防渗斗渠16 Km,配套设施水闸150 M/座,桥涵300 M/座,已基本完工。

夏乡

1.国土资源局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700万元,新建防渗斗渠28 Km,配套设施水闸150 M/座,桥涵300 M/座,工程已完成2/3。

2.我局乡镇水管总站投资2.2万元,新建水闸1座,桥涵2座。伊拉湖乡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6

一、经验和成效

为切实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功能作用和效益的有效发挥,安徽省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管理服务组织,通过明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规范经营权、保障受益权,落实管护服务主体和责任,探索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良性运行机制。主要做法:

(一)明确权属及责任主体。定远县以乡镇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完善用水者协会组织,鼓励和引导村镇集体、水产养殖大户、农业种植业大户、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个体投资人、村级水管员等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探索和成立农村集体泵站维修养护公司、对小型水库大坝打捆清除杂草、清洁卫生、环境维护等采取专业化、物业化管理形式;在全县范围建立职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高效、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体系。 小型水库除5座小(Ⅰ)型外,其余所有产权均属当地乡镇政府所有并负责管理,包括对坝体清除杂草、放水涵洞启闭机丝杆等部位涂抹黄油,检测水文测报系统数据,维护工程设备正常运行等。小(Ⅱ)型水库管理主要由所在乡镇政府聘请村级水管员负责日常管护。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高标准粮田、民办公助等农田水利项目的产权属于项目所在行政村集体所有,管理责任由所在乡镇政府聘请村级水管员负责日常管护,包括放水闸门定期保养,衬砌渠道毁损修复、田间道路养护等。水土保持项目、扩挖后的塘坝按照投资比例明确产权归属,由投资者投入的资产,产权由投资者所有,国家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属于所在行政村集体所有,管护责任由项目区养殖业或种植业承包大户参加的水利协会负责日常管理。清淤整治后的河沟和农村集体泵站产权属于所在乡镇政府所有,由水利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站负责日常管理。

(二)多渠道筹集管护经费。2013年安徽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采取考核奖补的方式进行补助。各地采取管护组织自筹、受益群众“一事一议”、水利工程设备租金经营收入、提取管护基金等方式筹集管护经费。定远县级财政每年安排22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护、设备维修、管护人员补助等。各乡镇从小型水库经营收益中提取小型水库管护经费,其中小(Ⅰ)型水库提取的标准每座不少于5000元/年、小(Ⅱ)型水库每座不少于3000元/年,定向用于小型水库管理。

(三)多种管护模式实现各方共赢。一是经营承包模式。定远县蒋集镇大庙村经全体村民同意,村委会与承包户签订长期合同,将村集体所有的塘坝对外承包。承包户投资扩挖塘坝,增加蓄水,对塘坝进行日常管护,并在灌溉时负责提水放水。承包户向受益农户每年收取相当于50斤水稻市场价的管理费,并通过在塘坝内开展养殖获取收益。二是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模式。南陵县大力推进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新机制。项目民选,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年度实施计划,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立项。项目民建,由村民代表大会直选产生村项目建设理事会,负责组织施工、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和财务管理。项目建设中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内容,通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招投标的方式进行。转变项目管护方式,对原有或新建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一律界定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委会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分摊、公约或竞拍等方式将管护责任分解落实到项目受益村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承包经营单位。村民集体推选管理人员,制定管理措施,明确管护责任。“四自”机制真正体现了群众的意愿,群众积极性高。项目自建不仅缩短了建设工期,还节约了建设资金。该县工山镇万安村中干渠综合治理项目,测算投资为162万元,通过村民自建,实际投资仅100万元,节约资金近40%。 三是井灌区用水户协会管护模式。怀远县荆芡乡涡南井灌区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目前拥有会员326户,管理灌溉面积3000亩。灌区有32眼机电井,目前全部使用IC卡农田智能灌溉系统。灌溉用的电费每度为0.53元,协会收取农户1元,差价0.47元,每亩每年按40元计算,协会年收入12万元,除去电费和变压损耗5-6万元、发放3个管理人员工资3万元外,还有2-3万元用于设备维护。智能灌溉系统相比传统的“小手扶拖拉机+离心泵”的提水模式,不仅省时省力,还节约资金,每亩灌溉费用从25-30元下降到 5-6元,灌区的运转也实现了良性循环。四是专业化管护队伍管护。肥西县试点成立专业化管护队伍。水管单位推行管养分离,组成专业养护队,每个专业队由10-16人组成,其中技术人员3-5人。养护主体与乡镇签订养护合同,实行条块结合以乡镇为主的考核机制。2013年各管护队巡查检查累计达70多次,拆除土坝100多条,除草清淤渠道60多公里。灌溉期间各管护队与村民同住同劳动,协调解决水事纠纷,服务到田头、到每家每户,效果明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五是委托企业管护模式。五河县园丰米业有限公司于2012年承包了浍南镇4个村9600亩耕地,主要开展水稻种植。2013年4月,县水利局与园丰米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流转土地范围内小农水工程托管协议,将流转土地范围内的6座灌溉站、5条防渗干渠、22条农渠及其沟渠上的75座桥、22处涵闸、10座渡槽、112处斗农门等由米业公司管护,但产权属集体,管理人不得变卖、处置。园丰米业将承包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划分为6个灌区,每个灌区配备2名管理人员,从当地懂机电知识的农电工和厂里的工人中选取。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泵站的开机抽水、非灌溉季节的保养、看管,防止被人偷盗,对桥涵闸、沟渠防止人为毁坏等。管护人员工资由公司承担,对属于米业公司的工人,每年除拿厂里的工资外,还给予2000元补助;对农电工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由于责任明确、管护到位,流转土地范围内的小农水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六是组建合作社试点。广德县誓节镇利民水利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8万元,入会会员13人(其中种粮大户3人、村干部1人,村民组长9人),邱村镇南阳水利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入会会员6人(其中种粮大户2人,村民组长4人),合作社下设水利、农机和农技3个专业服务站。

二、明确方向,完善政策,稳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安徽省创新用水户协会、龙头企业与承包大户、农业和水利专业合作社、物业化管理和养护公司、水利专业化服务队等多种管护机制,深受基层欢迎,效益初步显现,管护设施涵盖小型水库、提水泵站、灌溉机井、农村河沟、灌区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抗旱机械设备等。

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推进建管体制机制创新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基层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对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护工作有一些疑虑,主要担心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力量过于薄弱。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也确实存在水利专业知识缺乏和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有的地方虽然加大了投入,聘请了管护人员,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点多面广,全面做好管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部分地区没有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费征收率低,或完全不收水费。不收水费无法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易造成用水浪费和用水效率低下。另外,水费也是构成管护经费的重要来源,完全不收水费,有可能加重改革成本。此外,村两委班子是否具有凝聚力,是否热心负责,对做好管护工作也至关重要。

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和效益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既十分艰巨又复杂,要进一步明确方向,完善政策。

(一)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主体重心下移,明确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作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和管护主体单位。安徽省的经验证明,把受益面广而且技术性不强、群众力所能及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交给群众自建,推行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群众建设的热情高,满意度高。项目民选提高了群众积极性,避免了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大包大揽,工作运行不透明的弊端。项目自建缩短了建设工期,村民理事会有效地加强工程监督和管理,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项目自建还可以节约建设资金,增加农民收入。南陵工山镇万安村中干渠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村民自建,节约工程投资40%,农民投工投劳,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实现创收。把管护与受益群众利益挂钩,改变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收益、集体出资”管护模式,对原有或新建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一律界定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委会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分摊、公约或竞拍等方式将管护责任分解落实到项目受益村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承包经营单位。村民集体推选管理人员,制定管理措施,明确管护责任。

(二)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公共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经费保障机制。要总结推广管护组织自筹、受益范围内群众“一事一议”、水利工程设备租金经营收入、提取管护基金等方式筹集管护经费。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模式,各地差异较大,缺水地区和丰水地区不尽相同、渠灌区和井灌区不尽相同、平原地区和山丘区不尽相同,要求统一管护模式较为困难。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做好分类指导工作,针对工程产权的界定、管护组织的规范、管护责任的明确、运行机制的建立、管护经费的落实、监督考核的操作等关键环节,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切实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作用和效益的发挥。

(四)转变理念,做好服务。在推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管主体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联户、合作社、协会、村集体承担更多的建设和管护任务的同时,发挥好基层政府和主管部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对村民自建项目要在设计、施工、招标、验收等重点环节加强指导和技术服务。

(作者单位:财政部农业司 水利部农水司)

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浅议 篇7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策略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以及农村家庭的生活用水等。在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 小型泵站应当修在水源附近, 并且在容易干旱的地区修建应急水库, 同时在田间修建各种灌溉和排水的蓄水池、输水管道等, 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都能够得到保障。在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中, “三农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也是亟待解决的。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因素, 所以现在国家对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特点

1) 工程规模小。农田水利根据等级特点有干渠、支渠、斗渠、毛渠以及农渠之分。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大部分的规模都比较小, 属于末端工程;

2)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都在田间修建, 以便于进行引水、提水、抽水以及蓄水等。另外, 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形态多种多样, 由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使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有较大影响。

2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 因此也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放。但是, 国家往往把建设的投入都重点放在大型水利工程当中, 一些小型水利设施却往往被忽视。因此, 对于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拨款往往还不及国家总投入的千分之一。长此以往, 农村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由于资金不足, 在修建和维护无法正常运行, 使得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受到重要影响, 这也是水利投资分配不合理的结果。

2.2 建设管理不重视, 配套设施不够

在我国, 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 一些小型的沟渠、水坝以及池塘等水利设施缺少维修的养护, 使得在旱季灌溉以及雨季排涝时都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 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对于集体观念越来越模乎, 所以很多不良现象都屡禁不止。特别是近年来, 很多堤坝又增添了鱼塘, 很多农民都在行洪河道处安放渔箱、渔网等进行捕鱼。正是由于在管理上的过于粗放、不重视, 使得很多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灌区的支渠用水混乱, 大量渗水、漏水等问题存在, 使得水利设备老坏失修严重。

2.3 管理人员水平良莠不齐

现如今,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使得水利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由于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的分配不科学, 使得非工程管理的岗位人员过多, 管理效率较低。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也不高, 所以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人员的总量虽然很多, 但是一些初级、中级、高级工程等的工程技术人员却是十分缺乏的。而且对于技术人员而言, 本身的技术水平就较低, 技术深造的机会也较少, 使得技术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很难得到提升, 因此不利于水利管理单位的发展。

3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路径

3.1 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

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通过“谁投资建设, 归谁所有”这种方式, 激发出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与热情。通过对产权制度的改革, 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对于村民个人投资修建的水利设施, 则交由投资人进行独自管理。其他人如果要对水利设施进行使用, 则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给投资人, 费用的额度由投资人进行规定。如果水利设施是由村里筹资建设的, 那么就是村民共同筹资、共同使用。

如果水利设施是由乡镇为主进行投资修建的, 那么设施的管理就主要由乡镇负责。对于那些由农户之间一起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 就由出资农户共同维护、共同使用。

3.2 加大设施的管理维护力度, 提升管理水平

在我国, 很多小型农田水利由于修建年限比较久远, 大部分设备都已经严重老化, 基本处理瘫痪状态。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按照“先急后缓, 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这些水利工程进行整改, 对水利设施的管理要加大力度, 作好维护工作, 使水利设备的维修以及养护问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通过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更新与改造, 使沟渠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使农田水利的建设能够稳步向前。另外, 还可以通过农民用水协会的建立, 来完善相关的管理与维护制度, 使水利设施能够良好地发展下去。

3.3 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体制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的完善, 应当实现用户的全程参与。对于工程的资金来源、建设内容、水价以及收费办法等相关情况, 要在开工之前进行公示。在施工过程中, 对设备购置、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都要通过户代表的监督。同时在工程完工之后, 也需要用户参与。

另外, 对于用人制度、财务监督制度等都要进行不断地完善, 最后由县级有关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 从而使水利工程设施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转, 使水利工程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3.4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引进

在农村的水利工作中, 基层水利工程单位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对于基层的水利工作人员应当进行定期地专业培训活动, 使水利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同时, 也要加强人才引进的标准, 通过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来使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另外,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 还要进行知识更新, 通过这种机制来进行业务水平的改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水利管理人员都具备现代水利的科学理念, 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都进行相应提高。

4 小结

在我国,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 其主要作用是保证粮食生产、对抗水旱灾害, 从而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由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 针对这些情况, 要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科学化地管理, 使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模式不断完善, 从而使农民能够切实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中获得收益,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2]慕文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8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脆弱, 造成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以四川省江油市为例, 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6年需新建渠道157km, 整治渠道498km, 整治山坪塘705口, 整治拦河堰56处, 新建蓄水池248口, 新建及改造泵站15处。建设区域涉及24个乡镇132个村, 大多位于江油市老旱区和插花旱区, 区域小型水源工程虽多, 但淤积、渗漏、垮塌严重, 蓄水保水能力较低。大部分山坪塘已成“盘子堰”, “有水过年, 无水打田”, 只能靠天吃饭。项目区田间水利设施配套差,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塘、堰及提灌设施多为60、70年代所建, 年久失修, 风浪冲刷侵蚀、塘内淤积严重, 蓄水能力降低, 形成汛期有水不能蓄, 旱季无水蓄的尴尬境地。田间排灌渠道均为土沟, 垮塌、渗漏严重, 汛期排洪和农田灌溉均是上田漫下田、一田漫一田, 串排串灌, 不能有效泄洪和农田浇灌, 农户间常因此纠纷不断, 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1.2 存在的问题

管理粗放、运行困难: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管理上存在产权不明确, 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设施运行困难等问题。基层农田水利设施大都由村社干部兼职管理, 管理粗放, 业务水平不高, 专业知识欠缺。农民自己的用水户协会在大部分农村尚未建立, 灌溉生产用水价格高, 存在“只浇救命水, 不浇增产水”现象, 水费征收困难, 工程不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1.3 重建设轻管理, 建后管护不力

农村水利设施受到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其功用具有共有性、基础性, 这种集体所有的制度导致农村基础水利设施管理较难进行。同时, 在工程建设之初, 并未将后期管护经费纳入考虑范畴, 造成工程建设数量越建越多, 被毁坏浪费也越来越多, 工程发挥时间越来越短。通过近年来各级政府努力, 出台各种管理措施, 如对山坪塘采取了个人承包制, 发展种养殖业, 谁承包谁受益谁管护, 农民用水户协会或村集体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 用于工程岁修。但渠道、泵站、拦河堰等设施, 其大部分设施及灌溉区域都跨队、跨村甚至跨乡, 造成管理主体不清, 职责不明, 管理缺位, 互相推诿, 效益衰减,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1.4 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投入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将发展产业经济作为农村主要工作, 忽视前期投入, 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还在“吃老本”, 尤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 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重视程度及投入资金逐步降低, 农村小型水利建设走入低谷。

2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方法

2.1 科学规划管理

科学规划, 连片建设, 整合资源, 集中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应根据项目区旱山村、缺水村的实际, 以及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 按照“集中连片、项目对接、优势互补”的原则, 将项目区乡镇中没有涉及到的村组和相邻的乡镇规划为整合项目区, 实行整村整乡推进。同时应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项目统筹”原则, 切实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做到山水田林路和谐、水系路系成网络。

2.2 规范建设管理

(1) 推行民办公助、实行“一事一议”

全面推行“民办公助”, 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筹资投劳挂钩, 实行“多筹多补、以奖代补”,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尊重民意, 按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的有关要求, 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建设、监管、运行、管护全过程, 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

(2) 推行竞争立项、搞好公告公示

推行竞争立项机制, 采取“单项工程申报, 竞争立项”, 由协会或村委会自主申请, 乡镇核实审查, 最后报市级竞争立项。项目优先扶持筹资投劳积极, 效益潜力明显、管护机制完善的乡镇、村。项目申报成功后由设计单位统一设计, 实施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兑现筹资、投劳等承诺, 一张蓝图干到底;若方案执行不力, 或未经审批擅自调整、变更方案, 违背承诺, 项目将被调整, 同时对已建设项目不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充分利用公开栏 (墙) 、项目竣工牌、会议等形式将小农水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受益对象、补助标准、补助环节、群众筹资投劳标准及数量、项目完成情况等在项目实施地进行事前、事后公告公示, 增加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

(3) 推行准入制度、优选施工队伍

全面推行“群专结合”的建设方式。对确需专业施工队伍施工的工程, 在施工队伍选择上, 坚持以“群众主体、政府引导、群专结合”为前提, 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 以建设优质工程为目标, 积极推行施工队伍准入制。由市级主管部门进行施工队伍资格预审, 通过预审后, 由用水户协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随机抽取方式或者民主投票方式确定施工队伍。

(4) 推行定额补助、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主管单位按照实际情况, 结合当地材料资源、遵循市场规律, 测算出小农水建设项目补助标准, 推行定额补助。蓄水池工程按水方补助, 渠道工程根据不同断面、材料按长度补助, 山坪塘、拦河堰工程实行单价计量补助。

(5) 推行三级监管、强化民建民管

项目建设管理应推行乡镇领导包项目、水务财政部门技术人员挂项目、用水户协会或村社管项目的“三级”质量监管机制, 建立“群众代表全天候监督、技术人员现场监督、业务部门跟踪监管”的质量监督体系, 对工程建设实行了全过程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做到自下而上, 整体联动, 层层把关, 确保工程建设优质高效。

2.3 落实建后管理

(1) 推行协会管理、抓好建后管护

小农水工程“三分在建, 七分在管”, 应坚持建管并重, 推行组建用水户协会组织, 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落实好管护责任主体。对已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的小型水利工程,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不强行收回, 确保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到位。对于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 实行“自有、自用、自管”;对受益范围较大的灌排渠系工程, 由用水户协会或村组集体组织通过受益农户“一事一议”划定管护责任段, 实行“分段管护”模式进行管理。

(2) 推行水利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建设

在小型农田水利后期管护过程中, 不能仅仅依靠农民群众自发组织, 还应发挥政府层面作用, 大力推行水利体制改革, 充实基层水务站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基层水务站、农民用水户协会和村级水务员“地点熟、交通快、易沟通”的优势, 全面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扎实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从而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

3 新形势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3.1 多元投入, 确保资金来源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 农户参与, 整合项目, 产业示范”的多元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 有效整合农业、农机、国土、农发等各部门的涉农涉水项目资金, 达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效果;同时应大力推行“小农水”服务产业理念, 根据产业来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致力产业发展结构升级。

如2013年, 江油市在下属战旗镇, 围绕其绿色有机食品双椒产业 (九叶青花椒、二荆条海椒) 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 同时整合资金在该区域实施了现代农业项目和国土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完工后, 2016年战旗镇双椒产业规模从1200亩发展到4000亩, 产值达到1800万, 成为川西北地区著名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3.2 加快用水户协会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总会-协会-协会分会模式。县级建立用水户总会、村级或独立灌区成立用水户协会、协会根据需要设立用水小组, 以此改变渠道、泵站、拦河堰等跨区域水利设施管理脱节问题。政府应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协会支持,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允许列支一定的协会或乡镇人员管理经费。项目立项上优先支持成立有农民用水户协会, 水利工程管理规范有序的乡镇村社及协会。

3.3 强化监管, 质量监督专业化

树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精品意识, 加强项目管理, 提升工程质量, 聘请专业监理队伍, 规范实施项目监理。加快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建后管护机制, 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4 结语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9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浇灌和旱田节水灌溉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1) 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 如某小型灌区, 在没有专家认证前, 乡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 多年来,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灌溉问题, 致使枯水季节缺水浇灌, 丰水期, 水泛成害;

2) 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治理无度、科技含量低, 存在很多工程隐患, 如某乡田间浇灌渠道工程, 属于农业开发项目, 县政府负责治理, 但没有配备专职治理人员, 造成工程完成60%~70%, 停工一年多也无人过问, 该渠道内80%沉积大量淤泥;

3) 治理粗放, 建设标准低。前几年桦川县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 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 建成后治理粗放, 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 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如县部分农业开发项目, 项目建成后, 没有落实到部门单位治理, 建成不到一年时间, 引水渠道淤堵, 泵站毁坏严重;

4) 工程建设缓慢, 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治理机制不健全, 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 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 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如某乡群众集资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施工队伍不规范, 监理制度不健全, 施工前期存在着质量问题, 致使建设进度缓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治理存在的问题, 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治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 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2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治理有度, 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治理制度, 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 自上而下, 齐抓共管, 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 质量过硬, 经得起考验。

1) 建立治理机制, 完善建设程序, 提高科学治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 实行统一治理, 合理规划布局, 完善建设程序, 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 再建设施工, 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 广泛宣传, 科学治理, 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 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 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桦川县近两年结合实际情况, 认真编制《桦川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此, 要求地方, 如乡镇、村一级在拟建五万元以上的中小型水利工程, 如修渠、排水、微滴灌等, 首先申报, 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 由乡水管站报县水务局, 县水务局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 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 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 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的权力, 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 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招标办组织建设单位和有施工准入证的三家以上企业或单位, 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投标, 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度, 引进竞争机制, 规范施工治理, 明确工程投资, 遏制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腐败现象, 签定公证合同方可进入施工程序。

4) 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施工准入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 达到一定的施工治理水平的施工企业, 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 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 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 填写检测记录, 非凡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 如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能验证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 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 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 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治理检验提供可靠真实依据。

5) 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在工程竣工后, 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同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 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一套备案。县水务局根据竣工报告和施工资料, 组织有关设计、质监和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 通过听取报告、查询资料、检测实体、细查局部的程序对所建工程验收, 做出该工程的综合评定意见, 所有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和结算工程款项;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治理, 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 提高工程质量, 对年内新建工程项目进行评优, 对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凭验收证实兑现一定的奖励, 同时加强宣传, 形成一种狠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未按建设程序施工的,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报相关智能部门进行处罚, 并通报批评和备案, 非凡是不按有关规范施工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 严厉打击, 决不手软。

参考文献

[1]吴治蓉.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29 (8) :10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10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特征

1.1 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

在我国许多地区, 其农田的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土渠来引导水流进行灌溉。在灌溉过程中, 由于土壤吸水性较大, 因此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为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通过硬化水渠的方法来改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从而有效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1.2 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 其自然气候条件也不同, 各地降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有的地区雨水较多, 而有的地区雨水较少。雨水较多的地区很容易发生农田被淹没的现象, 而雨水较少的地区又容易出现干旱的现象。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 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2.1 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相关部门应将农村水利建设提上工作日程, 加紧研究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并制定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同时, 建立健全的农村水利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并加强考核力度, 提高考核权重, 根据考核结果, 来评价乡镇综合能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 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其宣传力度, 以激发所有社会大众共同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

2.2 加强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

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基地在建设大型水利基础设施时非常困难, 要改变策略, 加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充分利用人、物、财力等资源, 确保农业基础建设顺利进行;加大节水灌溉工程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推广使用节水灌溉项目。加强维护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及时加固和修建一些有问题的水利设施。同时, 真正落实各项措施和政策, 确保人、财、物力等得以充分利用, 另外, 还需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工作。

2.3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为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提高农业产量, 需加强推广和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以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建设。下面是具体措施:管式喷灌具有成本低、管理方便等特点, 可通过管道式喷灌方法进行旱田灌溉;加强渠道、河道浆砌防治措施, 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 加强农民灌溉的节水意识, 使其积极、主动的研究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实践证明, 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 有效地节省了农业灌溉中大量的水资源, 大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4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加强环境建设。对于影响经营者正常经营, 或是破坏水利设施等不法行为, 行政执法部门应予以严厉的惩治, 从而使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保护;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维修、使用大中型水利设施;对于一些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 为了促进农民个人和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 可根据“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将建设经营权对外放开;对于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中小型农田, 以及公共水利设施, 可对其经营权进行拍卖, 根据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如有的小型水利设施虽然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但没有经济效益, 这样的可采取承包的办法, 由专户或专人承包其管理权, 根据合同规定, 由承包人定期维护和管理水利设施。

2.5 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 千方百计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农水“民办公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 对上争取工程项目资金;不断创新农村经营组织, 促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推动我国农业水利化工程建设, 国家应充分发挥其引导机制, 吸纳社会资金, 以及民间资本积极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度, 通过大力宣传, 使农民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

3 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设施, 同时, 它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设施, 所以, 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需加强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同时, 加大管理农田水利工程, 以大幅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

摘要:农田水利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 应加强建设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以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从而确保农村稳定的发展, 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

参考文献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11

首先,明确管理机制。依照工程属性,对小型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小(Ⅰ)、小(Ⅱ)型水库、中小河流及其堤防、小型灌排渠、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及量测水设施等配套建筑物,明确由工程所在地乡镇负责管理,小型水闸、塘坝、堰闸、机井、水池及装机功率小于1000千瓦的泵站(市级管理的除外)由工程所在地行政村负责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明确由县人民政府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工程所在地乡镇负责日常管理。

其次,建立管护体系。一是对跨乡镇受益的大中型水利设施,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二是跨村受益的公益性中小型水利设施,由各乡镇委托水利管理站、用水者协会管理,三是对于联户受益、企业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进行合同性管理,形成了主体明确、分级管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

第三,落实经费。一是政府买单,县政府每年安排小农水后期管护经费近30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用于水利工程管护。二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的投入,设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全县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四是各乡镇按照每年中央、省市县财政投入养护资金总额的百分比予以配套,用于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管护。

第四,建立考核机制。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出台监督考核办法,考核分级进行,县政府每年对各乡镇,辖区内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进行专项考核,乡镇对各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进行专项考核,对不履行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单位和管护人员,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小型水利设施管护领导小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管护对象给予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单位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2016年夏季持续大暴雨,金溪县境内小型水利工程众多,一直处高水位运行,良好的管护体系确保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了其蓄水、灌溉和调洪等作用,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由江西省金溪县财政局杨阿三、吴雅琴提供)

责任编辑:洪峰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12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逐年提高,市场和社会也在不断变革,与此同时,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逐渐体现出来。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果要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田的水利建设水平。[1]就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说我国农村水利的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存在着滞后性、农业的基础不够雄厚、一些地方没有较好的条件来抵抗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建立好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便民服务的建设和管理,为群众提供公开、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能够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在实现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农村人口需要从农村脱离出来,进入到城市之中工作,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农村人没有参与耕地活动,所以现在我国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结构,实施以“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等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2]想要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以及提高粮食的生产力,而水利建设是实现这两项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基础建设,能够间接推动我国调整农业结构。

(三)能够刺激农村消费,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能够保障我国农村的基础建设工作。受到收益的影响,民间资本对于农田水利的投资极其有限,农户的自有资金又全部投入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这也使农村经济陷入不利的经费缺口不断加大的恶性循环。搞好水利和农业发展,可有效促进农村消费,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投资和开展自我服务,扩大内需,增强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明确职能分工,促进工程的维护与运行工作。如果水利工程是农民自主开办的,那么需要政府去进行核查,通过之后给予有效的证件;[3]如果是存在盈利性的水利工程,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引进有效的管理机制,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实现有效的运行,对于国家相关的政策补贴,可以由相应的部门进行保管。政府谨慎科学地评估现有的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拥有产权的工程,给予业主一定的资金回报,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工作。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实现单位的改革和更新,要结合实现的工作情况,清减一些完全没有职业素养的在岗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同时要实行激励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工作效率,加强整个水利工程的管理,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水利事业的建设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和供水体系,为国家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水利建设,能够便利农作物的灌溉,促进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让农民在秋天得到丰收,最终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让农民更加珍惜和爱护水利建设工程,以此往复,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过在调整农业结构时,没有完善农业的基础建设,比如说灌溉技术存在着滞后性、管理水平较差等,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在实际的灌溉过程中,加强了用水总量,使得水资源被严重浪费,加强水资源用量,但是对最终的农业产量并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要向农民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的意识,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水利建设的积极发展。第一,因为管道式喷灌有着方便管理、投资较少的优势存在,所以在灌溉旱田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一喷灌方式,来进行灌溉,节约水资源;第二,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对的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反复利用;第三,要加强节水意识的宣传活动,让当地的农民树立起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才能够提高灌溉效果,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完善水利人才建设。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推广方面存在人才急缺的现状。要快速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短期的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二是增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健全管理网络,推动建设运行管理与维护主体明确的改革,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创建产权明晰的农村水利社会化管理体制,在申报程序、建设地点及规模投资等方面做好审批实施,严格资质证制度、施工准入证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建设监理制度,做好技术人员在现场的勘查和指导工作,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新工艺和新材料、新方法真正应用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善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宣传节水灌溉意识,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让农民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爱护水利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我国农村的全面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凌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用水效率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68~69,190

[2]张京杰.试论齐河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农村(黑龙江),2014,16:217~217

上一篇: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布局下一篇:旅游景点门票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