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2024-09-19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共12篇)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1

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设工作完成得越好, 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农业经济发展也随之变得更好更快。总的来说,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 为了满足农业经济市场需求, 建议在农田水利建设环境的改变下创建新的建设机制, 并充分发挥新机制的功能, 保证农田生产,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下面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机制的作用、建立意义以及建立方法作详细论述。

1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对于农业来说,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硬件条件, 农田水利能帮助解决农田生产中遇到的干旱、水涝等问题, 为农业灌溉创造条件。综合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概况, 发现国内农田水资源急剧缺乏, 水旱情况严重, 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 国家不得不提出农田水利建设, 利用农田水利工程的调节作用来促进农田生产, 保证农田生产效益。但就国内近几年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来看,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改变, 国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大大减少, 导致农田水利工程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粮食生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建议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建立一套符合工程实际的新机制, 并利用新机制来约束农田水利建设行为, 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整治功能, 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配合, 切实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为了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环境改变的新要求, 还是为了协助新农村发展, 实现新时期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配合, 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看来,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立是极具必要性的, 应当成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重点。

2 新机制的意义

首先要强调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来分析, 农田水利工程能对农田进行灌溉, 提高农田以及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上世纪, 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使用历史, 多呈现出老化、失修问题, 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治水与防水作用, 亟待新修。除此之外, 我国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不能发挥大作用, 所以在建设施工期间没有对质量进行严格管理, 导致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存在质量缺陷。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对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产生了制约, 想要冲破束缚, 就必须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发展。

其次要探讨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我国最近几年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国家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的投入力度明显变小, 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使用中频繁发生滑坡、决堤、坍塌事故, 不仅不能为农田提供灌溉, 还有可能破坏农田结构, 影响农田粮食的增产。为此,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新机制, 利用新机制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发展难题, 切实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最后要弄明白的是,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现阶段可采取的, 能配合新农村建设并全方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加强领导, 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各大地区要认真组织试点工作,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并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加强配合, 齐心协力, 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3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立措施分析

基于上述内容对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义的分析, 现结合我国国情, 对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立方法进行分析, 总结如下:

3.1 提高政府的重视度, 并赢得政府支持, 增加投入。

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 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 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 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加强统筹协调, 避免重复安排, 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 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 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 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3.2 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采取以市县级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 原则上每个市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 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 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 积极试点,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3 建立农村水利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制度。

各级政府每年对下级政府农村水利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考核情况要进行通报#并与本级财政下达补助资金相挂钩。各市县政府要把农村水利建设重点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加强督促检查, 建立工作机制, 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3.4 稳步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一般不会太大, 且项目负责法人多为县级部门。为了能更好的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建议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 明确乡镇水利站建设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合理安排水利站管理任务, 并按照从简原则, 快速优化、理顺乡镇水利站隶属关系, 使水利站工作流程变得更加简洁。

3.5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 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农渠、毛渠工程, 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斗渠、农渠工程, 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协会, 相关设施归用水协会所有;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 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只有建立了新的建设管理机制, 做好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改革, 农田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进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本篇文章中, 笔者着重探讨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机制的建立意义和建立方法, 强调了新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总结出一系列结论, 希望能为同行工作者提供文献参考。

摘要:21世纪后的农田水利建设组织方式在发生改变,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机制是极具必要性。本文从农田水利建设建立新机制的重要性入手, 着重探讨了农田水利新机制的意义, 并给出了几点关于农田水利新机制的建立措施, 得出相关结论, 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夏碎明, 刘日亲.加快文成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2]加强用水者协会建设全面建立垦区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水利天地, 2011 (1) .

[3]邱云, 邱翔.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J].水利发展研究, 2009 (10) .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2

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先天不足

临泽县多数小型水利设施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诸多因素制约,大部分工程兴建时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建成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遗留尾工大,长期带病运行,加之年久失修,自然老化,险情时有发生,工程效益难以发挥,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8座中小型水库,5座被列入病险水库,部分水渠至今仍为土渠,灌溉期间渗漏严重,灌溉水平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

1.2协调处理“两工”与“一事一议”间的矛盾

“两工”即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20世纪末以前一直是临泽县水利建设和防汛抗灾的主要依靠。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推行,农村“两工”逐步减少直至全部取消,到目前乡镇实行零收费,对一直以“两工”为支撑的典型农业县来说,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一是表现在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由于“两工”逐年减少直至取消,致使一些建设多年带病运行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劳动力投入得不到彻底整治,部分水利工程的调蓄、防灾能力正逐渐下降。虽然部分水利工程建设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进行解决,但水利工程大都跨村跨乡,仅凭“一事一议”很难妥善处理好、协调各方面问题,同时容易错失争取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吸引的机遇。二是表现在对防汛抗灾工作的影响。临泽县地理位置特殊,县境内有黑河、梨园河2大支流穿境而过,境内还有10多条山洪沟分布在沿山一带,防汛抗灾任务异常艰巨。“两工”取消后,一些突发性洪水的防汛抢险工作不能及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因而造成抢险救灾被动局面,给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三是表现在对灌溉管理工作的影响。“两工”取消后,调动群众工作困难,对一些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必要的临时性维护工作,就成了水管单位自身的负担,严重影响灌溉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公益性的小水库、小塘坝等小型水利工程,完全依赖于水利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投入,在当前水利建设投入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一批早已进入规划的调蓄水工程,由于缺少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只能束之高阁,不能尽快实施,发挥其效益。

1.3投入不足是制约临泽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

目前,临泽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谁受益、谁负担”,地方政府和群众是主要受益者和投入主体。地方政府的财政仅够发放国家工作人员财政工资,无力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吃“大锅水”,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投资投劳顾虑重重,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导致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1.4利用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3

自治区通过“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方案”的落实,充分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一平台,全面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市、县(区)、乡(镇)、村、农户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体系:二是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度,在每个村确定一名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员,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案件:三是自治区将有关土地整理资金集中对基本农田进行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宁夏马忠)

今年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的要求,在基本保持现有试点范围、补助对象、建设标准等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2009年中央安排40亿元资金开展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东北、西北和华北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000元补助。各地在确保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的前提下,结合翻建新建、修缮加固等不同情况自行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分类补助标准。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探析 篇4

1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基本内容及面临的问题

2005年10月, 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为标志, 农田水利建设的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农建投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意见》下发后转变为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 以农民按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入为主体, 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经过几年的实践, 2009年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认为, 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正在逐步推广运用。全国已有14个省份出台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配套政策, 22个省份开展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2008年度,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16亿元, 较上年度增长13.2%;农民投劳27.8亿个工日, 较上年增长0.5%;完成土石方64.9亿m3, 修复水毁工程32.2万处。在农田水利建设机制转轨前后的5年间, 我国的粮食生产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仍然取得了连续5年丰收的惊人成绩。

这是否说明现行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呢?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粮食丰收的直接原因是农民种田积极性的高涨, 这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国有粮食流通系统为主体的收购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支付能力, 一改前几年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 农民卖粮有利可图;二是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改进。尤其是在北方旱区, 农民普遍采取自打机井, 私采地下水的方法来解决浇灌问题。如河南、河北两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全国来讲是比较完备的, 灌溉率均达到70%左右, 但由于地表水极度缺乏, 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 且水源有效利用率不到50%。在当前的气象条件下, 如果不经历一个丰雨期, 超采地下水的结果只能是地下水的水位越来越低, 打井的难度随之不断加大, 粮食丰产的预期只能寄托于良好的气象条件。这无疑违背了发展农田水利的初衷。三是得益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没有停顿的大规模水利建设。这些建设可能是在“以粮为纲”的片面基本国策指引下展开的, 但确实给新中国的农业奠定一个比较厚实的基础。所谓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前期保障。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后,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工业用水对农业用水挤占份额不断增加, 由此产生的高污染态势始终没有得到遏制, 北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枯, 有水皆污”的可悲景象。农业灌溉多只能靠抽取地下水来维持, 这实际上是在过度索取和占有本属于我们后代的资源。

事实上, 2008年粮食总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病险水库和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仍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耕地少, 水资源紧缺。现有耕地中, 中低产田占2/3。2007年,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58亿hm2, 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旱涝保收面积更只有0.42亿hm2。对于农业来说, 土地无疑是基础, 而灌溉用水则是命脉。在这样的条件下, 我们不仅要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 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耕地的质量。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这个重要环节, 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 才能巩固农业这个基础。我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 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 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近半。最近几年, 中央有目的地加大了对病险水库的支持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灌区渠系配套工程重视明显不够。比如, 就四川现有的水利工程而言, 如果能完成渠系配套, 就可以新增灌溉面积近66.67万hm2, 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步伐迟缓, 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最大的掣肘, 严重影响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农田水利建设裹步不前的原因

2.1 供给主体缺位

一是中央财政投入不足。新机制运行后, 国家财政逐渐减少了水利支农资金。严以新等 (2009) 指出, 按规划, 中央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尚需投入2380亿元, 而1998年来年均投入不足30亿元。而同期国家对防洪等救急性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 要远高于农民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财政支出的农建专项资金缺口与结构失衡现象并存。2009年中央财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等, 安排资金1150.1亿元。二是地方财政拮据。基层政府承担主要供给责任, 却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撑, 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 意味着基层政府收入来源近乎枯竭, 部分乡镇政府机关的运作只能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 大多处于“吃饭财政”状态, 无力搞建设。三是农户难组织。在现行制度安排下, 农户本应成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主体, 但单户农民难以承担高额的农建投入, 这就需要有效的组织。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品性质与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性存在矛盾, 农户办水缺乏凝聚力和主动性。四是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水费水价低、工程投资风险高回报少以及外部性内部化的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影响, 农村水利设施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 尤其是跨村组或跨流域的纯公益性工程, 如防洪、灌排更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2.2“一事一议”制度难施行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核心就是“一事一议”。2000年中央决定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 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 市场化取向替代了政府的义务。由于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 忽视了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 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一事一议”制度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 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讨论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 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 修建在何处, 如何修建, 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一事一议”筹借的资金。“一事一议”首创于安徽省的税费改革, 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村提留被取消, 用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的公积金项目随之不复存在, 再行筹集资金必须进行“一事一议”。这种制度所覆盖的公共品供给远不止于农田水利, 能否将此项工作排上议事日程尚未可知, 何况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力外流现象严重, 留守的大多是老幼或是缺乏劳动力的妇女, 难免使“一事一议”流于形式。即使能形成决议, 并付诸实施, 后续养护的资金及人力也难以为继。对于跨议事单位的农田水利, 这种制度更加无能为力, 以这种制度作为农田水利投入的主体是行不通的。

2.3 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认识有偏差

近几年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使全国上下产生一种盲目乐观情绪, 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认识存在着偏差。改革开放以前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 而且比较完善, 在没有新建设施的情况下, 已经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 不仅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我国粮食产量也有了一定的储备, 使得各方面误以为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从而在认识上就发生了偏差, 并使得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有效资金远远不足。改革开放以来, 农田水利建设的旧体制被打破, 新体制由于先天不足模糊了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 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致使用水、管理、建设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没有出现大水灾大旱灾的情况下, 农民已不再关心公共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灌溉用水主要又回到了靠天吃水各自为战的状况。

3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症结

将这些产生农田水利建设裹步不前的原因归结到一起, 就是要辨析清楚农田水利到底是属于公共品, 应该由国家来提供;还是属于私人用品, 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供给, 即姓“公”还是姓“私”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 完全将其归结为商品是不恰当的, 当初的转轨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各种资金、资源都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和领域流动。有些原来支农的资金也“农转非”, 农田水利投入呈相对减少趋势, 投入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过去20多年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例如:“把农田水利补助费改成有偿使用的周转金”,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谁受益、谁负担”, “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 有的地方鼓励私人投资发展“民营水利”,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明晰所有权”, 试图通过“拍卖”现有水利设施, 回收资金建设新的工程。这些改革措施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期, 对缓解农田水利投入不足、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农田水利建设巨大资金缺口相比, 仍是“杯水车薪”。机制转轨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试图让农民承担投资主体责任, 运用市场的力量解决投资不足问题, 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压力。近30年的实践证明, 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投资主体不明确, 而问题的症结是对农田水利事业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

在关于什么是公共品的定义上, 西方主流学派的认识是, 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这样一类物品或服务。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公共品是指社会正常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 而个人又无力独自提供 (无论他是否自愿) , 而必须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 (如国家或政府) 负责组织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贾康 (2006) 认为, 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 是一种具有较强垄断性的基础设施, 它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会给使用者带来相应的收益, 是可收费的公共产品。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可由政府提供, 也可按合同承包的形式由私人部门来建设经营管理;而小型水利设施可由市场行为提供, 或通过志愿服务和自我服务实现。

发展农田水利, 第一是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是全体社会成员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农田水利建设从表面看, 直接受益者是农民, 实际上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直接受益, 我国的粮价远远低于国际粮价就是一个明证。如果把抗灾减灾、改善恶劣生产环境条件、为比较效益低下弱质产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当作经营性设施, 把保持社会存在和稳定所需的基础保障服务当作营利性活动, 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即使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欧美国家, 也都把灌溉排水作为政府扶持的非营利事业对待并在财政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第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水利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丰富, 分布也极不均衡, 平常年景也呈现出旱涝不均的现象。建国后, 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大力开展了局部的水利建设, 兴建了多处水库, 解决了旧中国一直无法解决的几亿人吃饭问题, 收效极为明显。现阶段则应更加珍惜现有的水资源, 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 实现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第三是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伟大工程, 农村完全应该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发展农田水利不但能保护基本农田的数量不致减少, 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同时, 农村饮水水质也能得到基本保证。因此, 农田水利是从多方面来讲都是属于社会公共品的范畴。

4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再度转轨的重大现实意义

应该说2005年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转轨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主要还是为了给财政减负。从实践效果看, 收效不甚理想。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 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在不断深化, 农村及农业的战略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显, 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将更多向农村倾斜。随着近几年国家财力的飞速增长和人们对农田水利认识的转变, 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面临着再度转轨的重要机遇。

4.1 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政策, 分类加大财政投入

明确了农田水利的公共品属性, 在实践中还应适度区分大、中型农田水利和小型农田水利两种概念, 如同交通系统确定的国道、省道和乡村道路一样, 分类确定投资主体。国家应该结全扩大内需的政策, 加大对大中型农田水利的规划布局, 做到“大河有水, 小河满”。对于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耗资大, 建设周期长, 投资回收慢, 只能由国家全力承担, 这样才能引导社会上其它资金投入。这些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成为整个灌溉系统中的主干部分, 只有这些具备了, 那么社会上对一些小型配套工程进行投入后, 就能更快更好发挥作用。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也要求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 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 (主产县) 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应该认识到,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扩大内需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目前已正式取消了农业税, 对农民购置农机具、良种、及化肥有一系列专项的财政直补措施, 最近又推出了“家电下乡”工程。这些惠农措施都没有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在拉动内需方面见效明显。事实上, 财政对农业投入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中央财政全部支农资金2006年达到了3397亿元人民币, 占总支出23492.85亿元的14.5%, 而前一年即2005年的财政增收额即达5000多亿元, 2007年增收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1万亿元, 2008年增收额为5897.65亿元。如此雄厚的财力, 使国家已经真正具备了实现用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是时候增加直接投入, 推动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了。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到如同城市市政建设一样的高度, 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4.2 保护基本农田,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国家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财政投入必须首先跟上。我们党之所以有今天的执政地位, 是与党的面向广大农民土地政策分不开的, 正是广大农民用小轮车把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胜利的天平才偏向了我们党这一边。解放以来, 农民与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在今天这个时候来回馈农业, 是恰逢其时的。正如当年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政府也有义务无偿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何况, 二千年前的秦国还开凿了绵延124km的郑国渠, 灌田达7.67万hm2, 也直接助推了秦国的强盛。今天的农民, 灌溉等问题全靠自身解决。既然被称为基本农田, 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就必须健全。对于这一具有巨大公益性的领域, 只有通过财政直接投入, 使这18亿亩农田都达到相应标准, 稳产、丰产才有保证, 正如国家在城市为市民提供公路一样, 在农村为农民提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理所当然的。唯其如此, 工业用地才不敢来轻易挤占, 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才会大为提高。

4.3 提高用水效率, 保护有限水资源

为解决北方城市的缺水问题, 国家启动了空前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 如果说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的话, 那么这项工程则可视为我们给大地母亲的一次“冠状动脉搭桥”。这些宝贵的水资源跨跃千里, 所能保障的对象还只能以城市生活用水为主, 农业用水只能退而求其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就是完成最后一公里, 疏通毛细血管, 使整个国家的机体运转得更加健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人们以社会的方式控制、利用和节约自然力, 用人力兴建的工程大规模地占有自然力的必要性, 总之, 驯服自然力的必要性, 在产业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埃及、伦巴第、荷兰等地的治水的必要性就是例子。在印度、波斯等地也是这样, 在那里, 人们利用人工渠道进行灌溉, 不仅使土地获得必要的水, 并且使矿物质肥料从山上流下来并沉淀在淤泥中。兴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产业繁荣的秘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度匮乏的国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水资源可能将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有人预言, 未来人类的冲突有可能会围绕水资源而展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若干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将自然界自生自灭的宝贵水资源由名义控制转变为实际控制, 让水资源能够滋养到每一块需要灌溉的农田。

4.4 加强新农村建设, 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 导致了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 返回家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如同交通建设一样, 除了带动下游企业的生产增长外, 可以就近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并且还能在建成后提供一定量的管理养护岗位。此外, 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农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也将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产资料, 从而较大程度地缓解就业压力。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过度市场化的取向, 源于对农田水利的公共品属性的曲解和分税制带来的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为提高基本农田的灌溉水平,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依据基本农田水利的自身属性, 实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再次转轨,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比重, 实现基本农田本应具有的保灌和节水功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俊、龙长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建议》, 《农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 《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3]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第6期.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5

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6年3月8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南府办〔2006〕2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局

水利局

农业局

国土资源局

(2006年2月20日)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5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5〕140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05〕29号)的精神,现就建立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要意义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在保障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使原有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建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推动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相互配合,不断探索总结,努力在建立合理的投入机制、创新组织管理形式、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新时期我市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整合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要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增加农民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利用农

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发挥农民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把规划作为乡村两级组织农民出资出劳的必要条 件和政府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5坚持分级负责、各尽其职的原则。按照水利工作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不断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全市将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县(区)的投入规模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三、建立积极稳步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增加政府公共财力投入,逐步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确保水利财政投入随地方财政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各级财政预算内的公益性水利投资规模,要适当高于上年支出预算,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逐年增加投资规模。以工代赈资金要加大支持以工代赈实施区域的农田灌溉水源及灌溉干支渠等工程建设的力度。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扶贫财政专项资金要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实施,继续加大对贫困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发展改革、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建设工程占用农田灌溉水源、灌排工程的补偿办法,收足收好占用农田水利设施补偿费,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二)推行“一事一议”民主协商机制农田水利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理,推行“一事一议”民主协商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要鼓励和支持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体现农民的利益。对政府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的斗渠、相邻村共用的村级小型水塘(库)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村为基础对筹资筹劳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与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政府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全过程公开,实行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

(三)积极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拓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形成政府出资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开发机制。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收益权抵押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参照民办公助的形式,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奖励。

四、建立规范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

(一)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是开展和做好水利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规划起到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是乡村两级组织农民出资出劳的必要条 件和政府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区)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区)都要编制。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突出以下重点:一是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建设;二是小型水源工程、石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三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机电泵站的更新改造。各县(区)政府要从现在起着手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主管部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指导和协调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县(区)编制的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后,作为审核申报项目和安排政府补助资金的依据。各县(区)在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时,要坚持农民群众参与的原则,认真听取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尽可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各项要求,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农田水利年度建设计划任务要以县(区)规划为依据,加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整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专项资金,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市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扶贫办等部门组成的市农田水利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水利工作部署,综合全市各有关部门下一年度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提出年度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和总体方案,报市政府同意后,由各部门按审定的方案编制项目专项投资计划和部门预算,再报市政府审查批准,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年度专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项目的实施管理,仍按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进行管理。各县(区)政府也应参照自治区、市农田水利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协调机制。

(三)制定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办法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办法。一是明确资金投向。市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保障工程安全、水源开发和节水治旱以及农业生产效益明显、影响较大的项目。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项目实施主体主要是各地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可以由农民、农民联合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对于受益面较大、涉及面宽的项目,根据工程建设范围,由项目所在地县(区)政府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并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三是健全项目申报程序。由县(区)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进行审查、公示后逐级上报;申报的项目应按程序进行审批;涉及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按照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实行筹补结合、多筹多补的办法,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按照项目类别分别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五是完善补助方式。政府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各种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实施后,由水利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等部门,每年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情况向同级政府报告。对建设进度快、质量高、项目完成好的地方,要继续增加补助,反之,则减少补助数

额。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市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五、加快建立新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要按照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03〕181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水利厅关于推进我区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1〕175号),积极推进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确保工程的有效运行维护。

(一)明确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要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明晰工程所有权。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由受益户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对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对经营性工程,实行企业化运作,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可委托水管站等组织持股经营,也可以拍卖给个人或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国有管理或集体管理的工程改制所回收的资金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已获得政府资金补助的民营工程,在转让产权时,要按照工程建设投入比例回收政府补助资金,继续用于其他农田水利建设。

(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专管机构,实行定岗定编和管养分离。国有水利工程要逐步剥离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通过招标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培育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行业的市场主体,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对集体管理工程,要加快建立各类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主管理,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农民管好用好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社会化。

(三)推进水价改革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确立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水价管理体制和灵活的价格调节机制。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机制。要积极创造条 件,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采取有效的水费收取方式,减少收费环节;要建立水价、水量、水费公示制度。既要保证安全运行所需,又要考虑用水农民的承受能力,努力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

六、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关系农业长远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正确把握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律,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建立起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真正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行政领导任期内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责任制,精心研究,精心部署,精心安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同心协力把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事办好,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二)严格落实各项责任制要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地方负责制,各县(区)政府对本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负总责。要建立领导任期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市政府每年对各县(区)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市补助资金挂钩。各县(区)政府要把县乡两级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完善工作机制。各县(区)政府要制定项目实施的村屯考评办法,对项目实施好的村屯给予继续加大投入,对完成情况一般的给予警告,对完成不好的暂停支持。

(三)形成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合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解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6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监督管理;机制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比较常见,功能突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但是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加强监督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工程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小型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减少管理中的漏洞,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1.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监督管理现状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由于项目相对较小,政府给予的关注相对较少,在监督管理方面更是有所欠缺。在工程建设中,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后期监管工作的质量。在监督管理中,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设置,人员构成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监管的质量。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相关机制不健全,分工混乱,职责混淆,工作效率低下。例如,在市场招投标方面,没有明确规范的细则,对施工团队的考察工作不到位,没有合理的评判标准,直接影响了后期的工程质量。再者,没有合理的准入制度和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导致某些施工团队还达不到施工的要求,施工相对粗糙,质量得不到保证,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对前期的工程设计规划没有监督到位,导致设计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操作性差,增加了后期施工的难度。因此,在实际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现有工作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

2.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探究

2.1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程序

人是一切建设活动的中心,在小型水利工程施工中,前期的设计需要人为后期进行执行,需要—步一个脚印进行实现,因此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影响着后期的工程质量,因此对施工团队的选择至关重要,也因此决定了招投标工作的重要性。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定的注意事项,做好细节的处理。第一,人员设置。在施工的过程中,包括的人员类型比较多样,每个岗位所需的能力存在差异。在进行人员配置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相关人员的考察,保证团队具有完成工程施工的能力。第二,施工设备。在进行施工团队考察时,要将施工需要的设备要素考虑在内。第三,综合能力。除了硬件条件外,还需要考虑施工团队的软实力。例如施工经验是否充足:通过考察企业的经济实力状况和信誉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按照相关的工作流程,选出相对合适的施工团队。确定好合作的团队之后,要进行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内容要表述详尽,涉及施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双方需要遵守的条约,保证施工过程平稳有序的进行。

2.2制定规范的质量管理机制

施工过程,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施工之前要做好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实现施工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这个过程中,第一,需要制定施工组织计划,将施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个部分,需要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规范严格执行,内容要涉及到施工中的相关要素,保证制定出的方案设计有针对性,可行性强。第二,实行工程监理机制。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理机构,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该机构具有国家赋予的法定监督效力,代表国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在实际操作中,要加强监理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提高权威性。在监督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当的施工操作,有权利要求施工团队停工整改,保证符合质量技术要求才能重新开工。第三,成立质检组织。质检组织的成立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人员构成要涉及到建设、设计等相关部门,保证人员具有代表性。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进行分阶段验收。对于检查的结果,要进行细致全面的记录,做好文件的编制。当所有的阶段质量检查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进行下一轮的工作,从而在细节处保证了工程质量。第四,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在工程建设中,每个施工人员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如果没有质量意识,在施工中容易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影响了工程质量,因此在监督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质量工程概念的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树立质量工程的理念,从主观意识方面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

2.3建立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合理的规划,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民众谋福利,因此在监督管理中,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水利设施的科学规划和设计,为后期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乡镇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如打井、扬水、拦河、修渠等,需要进行申报,由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批,保证项目的合理性。

2.4建立施工准入制度和严格的奖惩制度

施工准入制度,针对小型水利工程而言,就是具有水利施工条件的团队,可以进行水利施工的一种制度和条件。当然,对能够施工的团队要求相对较高,技术一定要达到相关参考标准,同时要配备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和具备相关的施工机械设备,保证施工的顺利实行。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明确具体的奖惩项目,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可以开设评优工作,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形成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但是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团队要按照制度进行惩处,给予严重的警报,严厉杜绝豆腐渣工程。

结语: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小型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中,要结合该工程施工的特点,不断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监督管理中的要点,从细节处减少施工漏洞,保证工程质量。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7

关键词: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内容,问题,措施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重点投资的不断开展, 水利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以及投资项目迅速增长, 对水利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强化水利财务监管, 确保国家以及社会投资资金安全, 保证水利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已经成为现阶段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对于推动水利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利财务监管工作内容概述

(一) 对水利项目建设的筹资以及融资进行综合监管

资金是开展一切项目实施建设的基础, 也是水利部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国家在水利建设方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水利项目实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也日益多元化, 这就要求在水利财务的监督管理过程中, 保证筹资以及融资渠道合法, 资金使用方式科学, 能够确保资金使用产生较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二) 水利项目建设投资的财务监管

水利建设单位开展国家基础水利项目的建设, 必须通过投资来实现, 因此对投资进行财务监管也是保证水利财务管理取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对水利财务投资的监管应该重点针对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后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并能够经过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投入实施。

(三) 对水利建设单位收支情况的监督管理

水利建设项目因为资金来源渠道多样, 因此收支结余包括国家财政补助结余以及其他收支结余组成, 因此对水利建设单位的收支结余进行监管, 也是保证国家资金安全的有力手段。在水利财务监管中, 结余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结余的分配使用方面的监督, 确保按照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开展结余控制管理。

(四) 水利财务建设单位的预算监督管理

由于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一般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开发, 因此水利财务建设部门必须制定详实的预算计划, 对本单位的相应收支进行控制指导。通常情况下, 对水利建设部门的预算管理监督重点是针对水利建设部门的年度建设计划以及财务管理, 明确资金的收支、投资方向以及财务资源结构等内容, 并通过对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最终确保预算计划编制合理, 预算计划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三、水利财务监督工作的作用

(一) 强化水利财务监管可以起到优化水利项目建设流程的作用

财务管理是项目建设管理的基础, 只有合理的财务管理才能为水利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财务监管由于具有对资金的筹集使用进行全方位控制管理的作用, 因而能够减少建设资金不必要的浪费, 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而且由于国家政府机关、水利事业单位以及项目建设投资方等可以通过财务监管及时的调整项目建设模式, 因而能够起到优化水利项目建设流程的作用。

(二) 水利财务监管是对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约束机制

(1) 在水力建设项目大方面上讲, 有效的水利财务监管可以保证国家建设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确保国家财政拨款得到有效公开的使用。 (2) 在进行具体的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 通过财务监管可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资金用途以及资金效益进行管理, 督促建设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提高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三) 通过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可以强化水利财务项目实施的成本控制效果

财务监督管理通过对财务工作进行成本核算以及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因而能够优化水利项目建设的成本支出, 确保各项成本支出项目以及类别的真实可靠, 避免成本违规支出现象的发生, 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水利建设资金的浪费。

四、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建设与完善措施

(一)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不全面, 执行力度较弱

在水利财务管理工作中, 由于部分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督管理的作用, 因而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匮乏, 监督管理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 导致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混乱无序, 制约了水利财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不规范

在开展水利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依照国家相应的法律制度开展工作, 导致财务监管工作效果较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预算编制不合理, 难以真正反映实际的收支情况, 对于财务管理指导性较差;挪用截留水利建设资金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违法国家政策以及规定的项目较多, 资金使用过程不透明等等。这些问题均是由于水利财务监管力度不足所造成的, 不仅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项目的开展, 给国家财政资金造成巨大损失。

五、水利财务监督管理完善措施

(一) 建立水利财务监督管理体制, 提高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控制成效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作为保证水利项目建设财务管理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础, 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 进而保证水利财务监督管理措施落实执行到位。水利财务监督工作人员应该严格依照管理制度, 按照相应的流程按部就班开展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此外, 应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将其作为对水利财务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提高水利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果, 最终实现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化。

(二) 重视预算管理对财务监管的意义,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控制作用

预算管理作为水利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制约水利财务管理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标准。因此, 开展水利财务监督管理, 必须强化预算管理, 通过优化预编制计划, 强沪预算执行力度以及有效的考核预算管理效果, 整体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确保水利财务项目建设规范有序开展。

(三) 督促水利财务管理部门对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现阶段国家对于财务管理已经推行预算管理、财政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 因此在水利建设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这些既定的制度以及政策, 推进水利财务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因此, 对水利财务的监管, 应重视对水利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上, 结合新时期的财务管理现状, 借助信息化技术, 推动水利财务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以及规范化。

(四) 促进水利建设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对水利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 仅仅通过财务监管部门是难以实现的, 必须需要财务管理主管部门授权, 并在水利财务建设单位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实现。因此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重视财务监督对优化财务管理水平的作用, 并对水利财务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职责权限以便于顺利开展水利财务管理工作。同时, 强化宣传, 督促相关部门进行配合, 保证财务监管工作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五) 将财务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作为双重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水利财务监督效果得以实现, 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 提高整体监管效果。对于水利建设单位内部而言, 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财务审计工作, 及时总结分析自身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及问题, 避免水利建设项目财务风险的发生。此外,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重视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借助专业性较强, 审计能力水平高的外部审计工作对水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检查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是否依据合法开展, 并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实现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六、结语

对水利财务管理开展监督控制, 确保水利建设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提高水利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阶段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 水利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明确水利财务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并强化经济核算以及内部控制, 充分发挥对财务管理的监管作用, 实现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君辽.阳市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4) .

[2]相立文.浅析强化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方法[J].财经界 (学术) , 2010, (10) .

[3]沈启祥.如何加强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外资 (下半月) , 2011, (2) .

[4]罗绯.我国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及决策方法的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8) .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8

水利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的重点投资项目,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水利设施投资额的增长以及项目数量的增加,对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利财务监督管理机制成为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需要以现有的管理体系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从而保障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水利工程财务监督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财务监督能够有效地保障水利建设资金安全。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只有确保资金的安全,才能够对现有的水利工程加强完善和修整。财务监督机制能够对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各项资金实施精细化管理,无论是资金的申报还是资金的使用都能够实现精细化,并且财务监督机制能够针对不同阶段资金的管理情况实施调整,以此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其次,水利工程资金监督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优化水利项目建设流程。财务管理的加强,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由于财务监督机制有对资金的筹集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督控制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建设资金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浪费,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此外,通过财务监督机制能够让国家政府机关、水利事业单位以及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方都能够了解工程的财务状况,并对调整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的问题做及时调整,最终能够起到优化水利工程建设流程的作用。

最后,水利工程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符合国家财务安全管理规范要求。由于水利建设资金一般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的,因此,对于各项资金的支付都需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规范流程实施,资金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够落实,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水利单位各部门的相关人员积极配合,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甚至是每一个人,进一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减少资金流失情况的出现。

二、当前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基本的财务管理是整个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性的集中反映。但是目前,我国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与水利工程建设不相匹配,在水利财务监督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度建设滞后,同时,水利监督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具体工作监管过程中,无法按时高效地完成工作;也出现了一人兼多职现象,这也违背了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

其次, 责任没有经过明确的划分,水利工程的监督主体不是十分清晰。就我国水利监督而言,监督机制不清晰,人员责任不明确, 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诸多掣肘。

再次,会计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缺少单独的会计核算机构,这样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存在白条抵库,还有领取凭证或者是原始票据不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的现金支付的额度较大,最终可能导致工程结算以及工程项目审批出现问题。

最后,财务监督部门实施财务预算不精确,从而对资金管理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资金预算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不合理就会导致资金在核算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资金的最终预算缺乏准确性,也会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建设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措施

笔者认为,工作中一定要推行水利财务管理信息联动机制, 执行预算细致化、透明化,这是实现水利财务监督机制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 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经济的发展以及其模式的调整对水利工程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部门预算、集中管理以及收支平衡改革的有效推进。水利财务监督仅仅依靠现有的监督部门是很难实现监督效果的,需要经过财务管理主管部门的授权,让水利工程财务建设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参与其中,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之下,才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 在此过程中,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相关部门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财务监督对优化水利工程财务管理水平的作用,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给予水利工程监督部门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且需要督促各部门之间进行配合,通过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反过来又能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细则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监督管理作为水利工程的基础, 为了保障财务监督管理实施的有效性, 需要解决当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的财务监管情况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明确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 深入了解财务体系,并且按照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流程开展监督工作。 其次,由于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各个部门需要重视财务监督管理在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然后采用多种手段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从而达到提升财务监督管理效果的目的。 最后,由于当前我国的财务监督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在这种财务监督管理模式下,需要将监督体系作为管理的依靠, 进一步转换财务监督管理的形式,最终促进财务监督管理的变革。

(三)加强水利工程预算管理

为了提升水利工程预算管理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程序,要做到这一点内容, 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将水利事业的发展及相关职业的执行作为出发点, 对项目的预算方案加强分析, 在预算方案的制定以及研究过程中,还应该完善项目的备选方案,扩充项目的评选机构, 并且通过计算机系统编制项目经费的开支, 在预算管理环节中全面落实项目计划。 另一个方面,需要根据项目预算及其施工的不同环节编制预算实施机制, 并且对相关部门的项目支出状况进行对应处理,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用款计划, 从而确保预算编制机制和预算执行机制的吻合。 为了确保预算管理机制的统一执行,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制度,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财务管理以及各项经济活动指标的重要依据,因此, 水利财务监督管理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 通过优化预算编制计划的方式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还可以通过考核预算管理效果的方式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管理水平, 从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加强水利工程的财务监督管理,不仅能够保障水利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还能进一步改善水利财务监督的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不断明确工程财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监督主题不明确、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预算不具体等问题, 按照规定的监督体系对工程进行集中化管理, 改善核算及预算机制。此外,还需要分析水利工程财务监督的内容及其作用,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并且强化经济核算机制以及内部控制, 建设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作用, 最终提升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促进国家水利事业快速的发展,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彩霞.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建设完善管理浅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3(12).

[2]李健.浅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2).

[3]王健.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策略[J].中国经贸,2015(20).

[4]李波.关于如何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8).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项目,工程管理,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动态控制,全过程管理

0 引言

项目管理是个统称, 它涵盖许多方面, 其目则是能在非常有限的前提下, 将项目效益最大化, 使项目的发展的标准达到预期, 项目发展过程中包括了项目的计划、组织措施、施工调度以及程序控制等各项过程。项目管理的本质特性是从开工到竣工的中间过程是“一次性”的管理过程。工程项目建设作为企业基本获利的方式, 需要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 反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怎么将企业效益最大化, 因此, 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是否能提高的基本保障。

1 水利水电项目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为了不断适应实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建设先进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就要实施水利工程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利现代化管理不但包括硬件设施的现代化, 还包括软件设施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的现代化。

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管理机制,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一套合乎标准的管理制度, 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管理设施, 采用相对比较先进的调度手段,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立先进的管理队伍, 属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

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 精细化是一个管理方面的定义, 主要就是精和细, 就是精华与精髓, 要精密和精通, 要逐渐把对象细分下来, 还有职能和岗位也要细分下来, 把精细化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每一项工作中来。实施管理精细化, 就是要注重细节和过程的惊喜, 要重视基础管理, 重视质量和效果, 还要注重每一件事情, 在具体细节上做到最好, 尽可能的精益求精, 要求的最佳效果。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细和准确, 细密和严格, 精细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做精, 细密就是要把管理工作做细, 管理和流程做细。要严格执行, 包括对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控制, 还有管理流程的控制。就是通过不断的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 强化内部控制细节, 从各个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概括来说,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进行制度化和程式化的管理, 是一种管理意识, 也是一种管理观念, 是一种认真的管理态度, 还是一种文化。假如没有实施精细化管理, 就没有水利工程的现代化, 而如果管理方面的现代化得意实现, 水利工程的具体管理工作也会一步步的规范起来。

2 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思路

2.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目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目标就是不断的神话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体制, 通过运行水利工程, 对其管理方式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细化。在进行工程的基础方面的资料的收集的时候, 要责任到人, 认真的整理, 最后编入信息库。可以结合具体的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内容建立一个标准的数学模拟系统, 逐步实现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研究和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管理手段, 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技术, 建立一个效率较高的计算机运营网络系统, 对水情进行实时的状况手机, 还可以进行动态的远程监控, 利用一些公共通信传输线路, 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就行分析, 从而对水利工程的安全现状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 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工程的动态进行把控, 方便、快速、科学的制定工程维护策略, 更好的为水利工程调度打基础。

2.2 水利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思路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思路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民生水利的一个工作的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坚固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管理体制得到不断的改革, 建立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制定合理的工程管理办法, 要充分的利用搜集到的水利工程方面的信息, 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机制, 用信息化带到管理的现代化, 不断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体系。

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途径

3.1 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要不断深化水利方面的改革力度, 完善水利工程的运行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 要敢于用人, 会用人, 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作用, 全面推进养护工作队伍的水平。根据相关技术和标准, 结构国家水利部的办法, 开展工程一些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积极运行相关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要对员工进行考核, 为水利工程管理精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管理设施与方式建设

水利管理部门要建立基本的工程监视系统, 从而对工程的运行状况进行严格的监视, 比如在河流的水势比较凶猛的时候, 大坝受到损害的时候, 运用监控系统及时的发现情况, 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 从而把管理水平提升一个层次。能为防洪调度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监视系统布置的时候, 要科学合理, 保证数量是足够的, 还要保证信号传输的快捷和方便, 从而使监视系统真正有效。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信技术在工程管理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可以结合一些远程视频的应用, 从而及时的进行远程控制, 进行一个统一的调度, 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要运用先进的检测仪器, 定点检测相关系统, 对于有出现裂缝和和沉陷的地方动态监测, 准确的报告管理中心, 能够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处理。要改变设施中不适用现代管理的一些地方, 为群众的安全提供相应的保障。

要及时的维护工程设施, 避免因为出现设备老化或者其他问题影响了适用, 要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进行设备的保养。建立安全评估系统, 这是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 信息量是比较大的, 需要根据信息建立数据库, 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 为水利工程管理建设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3.3 管理系统和队伍建设

在水利工程管理精细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支持系统, 要涵盖包括国家法律和政策方面的经验, 要满足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 为方案决策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一群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这样才能保证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

管理的主体是人员, 人员也是管理的实施者, 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时候, 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保障。要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让他们继续接受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引进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 制定一系列人员激励措施, 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要认真研究水利工程精细化和现代化管理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水平, 实现工程的正常运转, 保证工程的减灾抗洪能力。所以, 要认真落实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相关进程和设施, 要重视水保、防汛等部门。在规划的时候要注重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齐抓共管,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的精细化和现代化运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最近几年, 国家逐渐加大了水利事业的建设投资力度, 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会, 从各个方面入手, 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要质量和效率。通过不断的更新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运用现代化技术, 建设一支良好的管理队伍, 加强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培训, 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 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文凯.论水利工程项目法施工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0) .

[2]刘宾.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J].才智, 2012 (4) .

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篇10

陕西省岐山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 全县国土面积856.45平方公里, 共有耕地面积52.8万亩, 是一个以粮食、果业、蔬菜及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 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该县被列入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目前, 已投入资金1 050万元, 在岐山县大营乡冯家山灌区改造衬砌各类渠道80.2公里, 改造渠系建筑物710座, 新打配机井21眼, 修复改造机井8眼, 铺设低压输水管道25.1公里, 改造抽水站两座, 安装机电设备24台套, 绿化渠堤20公里, 占总计划任务的98%。工程的建成, 将恢复灌溉面积1.7万亩, 新增灌溉面积2 840亩, 大大提高灌区节水灌溉的覆盖面积, 使田间末级渠系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0.65以上, 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0.8以上。同时, 项目区发展大棚种植2 000多亩。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灌区粮食稳定增产, 农业稳步增效, 增加农民纯收入人均1 000元,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按期完成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任务, 在项目建设管理中, 他们及时制订了《岐山县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对项目建设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资料整理、验收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项目办和建设单位落实项目管理责任, 提出奖惩措施, 保障了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县长任组长, 主管县长任副组长, 县财政、水利、国土、农业、电力局, 县扶贫开发办及项目区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全面负责项目实施, 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有关问题,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 积极整合相关资金, 实行集中投入, 整体推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县级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及时足额拨付, 确保了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三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编制完成了《岐山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2010~2020) , 规划利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项目区范围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 集中连片, 增强示范效应, 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四是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四制” (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 认真落实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 形成了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 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五是严格资金管理。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 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 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保证了建设资金的规范高效使用。六是建管并重, 发挥工程效益。按照“谁投资建设, 谁收益管理”的原则, 明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 明确了工程管护责任, 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和管理责任人, 有效地保证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策略 篇11

【关键词】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完善;策略

一、水利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1.符合国家财产安全管理的要求

由于水利建设是属于国家基础性建设之一,建设资金的支付是由国家集中管理的,各项资金的支出都需要按照国家财务管理的规范实行,从计划、审批到使用都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这就需要水利部门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将财务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更好的适应国家对财产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

2.保证水利建设资金的安全性

财务监督工作的工作重点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资金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水利单位可以通过财务监督机制解决资金在申报、管理、使用等环节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的避免资金在某一个环节的滞留,大大的降低了贪污腐败发生的机率,可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效率,保证了水利建设资金的安全性。

3.对水利项目管理起到了约束作用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可以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对资金的用途进行管理,保证了资金的合理利用,使得国家的财政拨款得到有效的公开使用,对水利项目管理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二、水利财务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

1.收支情况的监督

水利项目的建设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收支情况也比较复杂,因此为了对建设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对资金分配情况的管理可以采用结余管理的方法,这也是水利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2.投资建设的监督

作为国家基础性建设之一的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是建设的基础,因此财务监督的工作要以重点项目进行审核为核心,要针对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保证投资建设资金的安全性使用。

3.预算结算的监督

水利建设项目是属于国家建设项目,主要是由国家筹集资金,并进行投资开发,这就需要有一个预算结算计划,水利单位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对每个部门年度建设计划进行管理,要对每一笔建设资金进行控制,对预算结算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策略

1.创新水利财务监督工作模式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内容较多,现有的财务监督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目前,预算管理、财政集中支付收支等方法是我国现阶段主要实行的财务管理方法,因此水利建设单位应该遵守相应财务制度的要求,应该注重财务监督机制工作模式上的创新,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以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努力使财务监督机制工作模式更加规范化、现代化,这样才能促进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不断完善现有的水利财务监督机构

水利部门财务监督工作有效性的基础是完善的财务监督机构,因此水利部门要从预算管理、结余管理、财务审核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财务监督机构。首先对于财务监督人员来说,要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保证在财务监督岗位上各司其职,提高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完善财务监督机构;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一些能力较强、业绩较好的财务监督人员要给予獎励,认同他们工作的成果,保证水利部门财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再次相关部门要针对财务监督机构存在的问题,实施集中制管理,促进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强化水利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仅仅依靠财务监督部门是很难实现的,而是要在财务管理主管部门的授权下,通过水利各个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下完成,相关的管理部门要认识到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水利部门要通过宣传来督促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将财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只有在水利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下才能更好的完成财务监督工作,提高财务监督机制的透明性。同时水利部门也要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例如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代理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并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得监管更加有力。

4.采用财务内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双重监督机制

通过内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实现水利财务监督工作的效果,在水利单位内部应该积极的展开财务审计工作,主动承担起财务监督的监督职责,及时的发现水利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降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财务管理风险。此外,水利单位也要提高对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可以通过专业性较强的审计部门对水利单位进行财务监督,检查水利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合法,从不同角度评价水利财务监督工作的水平,督促水利财务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同时,水利部门也要建立奖罚制度,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以检查为目的,要以及时发现问题为目的,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主要责任人,并予以处理,对违反财务工作规定的行为不能纵容。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监督可以保证水利建设资金的安全性,逐渐成为了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重点,因此水利工程单位要认识到财务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工作内容,并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积极的采取对策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促进国家水利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芬花.水利水电工程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我国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研究 篇12

1 简单分析下我国农田水利供给机制现状

1.1 农田水利供给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

根据国外的农田水利供给机制来看, 都是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现金补贴的方式来建立有效地供给机制, 但是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缺乏大量的资金, 这就让水利部门无法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虽然国家等相关单位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 拉动了社会各界向农田水利的投资。但是, 政府并不占据供给的主体地位, 而农民是我国人口的大群体, 仍然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求。经调查统计, 现在各地区的农村水利工程由各基层水利部门所管辖, 基层主要将资金投入了水利工程和防洪保安工程, 更本无法满足维护农村水利工程的费用。而县级财政也存在困难。部分县份长期仍处于贫困状态, 对水利工程的资金需求无法完全满足。根据公共物品的相关理论, 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外部经济性比较明显, 私人产品性质不太明显, 因此, 政府应该给予资金的支持。

1.2 未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导致农民对维护水利工程的意识较为淡薄

现在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设施,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 现在农民的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 只顾着自己家去灌溉田地等, 使用完后直接离去, 而没有主动地去维护下设备, 有些设备是需要经常维护的。可是现在的农民只是存在自私的念头:自己用的时候设备还能用, 没发生异常状况, 那就万事大吉。除此, 农民在好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渔网现象屡禁不止,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 有的灌区支架以下用水混乱, 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毁损严重。政府如果能够鼓励农民去承包灌溉水利工程, 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那么就能够激发农民维护水利工程的意识, 提高参与水利工程的激情。

1.3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未受到重视没, 导致供给机制出现了漏洞

政府一直在完善供给机制, 但却忽略了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工作。水利工程本身质量较差, 后期却不能够受到妥善的管理养护和维修。有很多设备已经陈旧、老化, 甚至受到严重地腐蚀, 这些将直接导致工程效益逐步下降。久而久之, 效率越来越低。这不仅仅影响生产能力, 而且造成极度的水资源的浪费。再者, 政府盲目地兴建大量小型水利工程, 却没有在管理经费上提供保障。所以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养护和维修。现在的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大致分成两部分:国家投入一部分款项、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来施工建设。这样就无法定位谁为主要投资者, 所以工程出现问题, 导致无人问津的局面。

2 完善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应采取的对策

2.1 建立公平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 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自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 这不符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 这也浪费了国家的投资资金。因为基层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 没有将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上, 只是投入到了政绩考核要求的项目, 这就是原有的经济模式带来的弊端。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建立公平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 将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项目与资金确定的主要依据, 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定时地向农民公开项目的实施情况, 受到广大的农民的监督与参与, 并且鼓励农民对其中不合理地地方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样可以高效地满足当地农民需求。另外, 我国农村分布的范围相当广泛, 经济发展失衡, 需要国家考察各农村的经济情况, 然后再合理地分配支农资金的比例, 从而实现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有效供给机制的目标。

2.2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来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需求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应确定好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 刚才上文已经说到, 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公共设施, 因此需要确定政府投资的主导地位, 并且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 基层需要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 并且积极地考虑其他融资渠道, 对于私人承包与经营农田水利工程的行为, 应采取相关监督与鼓励的方式, 来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营效率;其次, 应构建多个融资渠道, 也就是说在政府渠道之外, 还应有其他的分支融资渠道。比如农民的整体机子、农村富人的公益捐赠等, 据相关的调查统计, 很多农民通过向当地信用社贷款来进行筹资。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我国应出台优惠的贷款利率的政策, 来给予一定的支持;最后, 采取多种的投资手段, 政府除了采取单一的财政资金支出手段外, 还应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来进行奖励, 但应建立相关的有效监督体制, 防止出现公用资金私自挪用的现象, 危害到农民的利益。

2.3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建立激励制度, 提高农民参与工程的积极性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建立激励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正常使用, 现在国内相关工程的建设资金使用并不透明化, 导致农民不了解资金的具体去向, 导致有投资意向的农户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中。因此, 实现资金信息透明化是当务之急, 然后利用农民的力量来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监督。随着农业经济成本逐渐地提高, 农民的收入越来越低, 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 如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 对参与投资农田水利工程的农民给予水利补助, 这样可以提高农民投资水利工程的热情。另外, 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需要充分地了解农民的意愿与经济状况, 来估算农民的投资能力, 政府也应该通过实际地考擦来确定不同地区的筹资金额, 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应全部由政府承担。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供给机制, 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运营, 从而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促进我国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近年来, 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 现在农田水利主要归基层管理, 基层财政经常出现困难, 导致农村水利工程商投资力度不够, 现在农田水利工程规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本研究将深度探析下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

关键词: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广深, 侯石安.中外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比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9 (4) .

[2]张琰, 叶文辉, 杨小明, 沈青.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云南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5) .

上一篇:生产性能现状下一篇:脓毒症性脑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