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2024-12-11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通用8篇)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1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农二师二十一团“绿洲杯”活动总结

2005年团党委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团场发展和兵团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把握时机,创新思路,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围绕兵团经济发展目标,切实抓好水利各方面的工作,使水利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农业再获丰收,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在兵团的关怀、师的支持及团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团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年,全团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41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50.5万元,团自筹790.5万元。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展开:4350亩生态林加压滴灌项目得以全面实施;20000亩袖筒灌工程初具规模;7000亩移动首部工程已完成;人饮水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低产田改造及伏治碱工作也初见成效等等。在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团场积极利用自筹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我团的水利基本

建设呈现出一个新的高潮。到2005年底,我团已实施或完成的主要工程为:渠道防渗30标公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个;人饮改水受益职工群众达3200多人;修建防洪堤12公里;新建生态林加压滴灌4350亩;修建小型水工建筑物116座;清淤排水渠20公里。预计全年总节水能力550万立方米,其中防渗渠节水250万立方米、加压滴灌节水300万立方米。高新节水技术蓬勃发展,截止2005年12月,我团滴灌面积达到1.3万亩。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总结我团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1.领导重视,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机构

团党委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员先进性以及党的中心工作来抓,实行领导负责制,并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全面抓的局面,并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检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帮助解决难题。并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及时报送农田水利建设动态信息,同时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的完成。

2.科学规划,着眼长远,推进水利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兵团水利部门编制的《兵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兵团解决边境团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实施规划》、《兵团400万亩现代化节水灌溉规划》等水利专项规划要求,根据我团的实际情况,编制了《二十一团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同

时,团水利科和设计院投入较大的力量,编制完成和团相关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可研报告和设计方案,报送有关部门审批,为争取水利项目的计划创造了条件。

3.重视质量,强化管理

为了确保节水灌溉项目工程质量,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一是落实质量管理“四制”。坚持了行政首长负责制、技术人员责任制、质量监督制、质量责任终身制。二是严把施工“五关”(材料采购关,施工工艺、跟踪监理关和竣工验收关),加强工程现场管理,使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环环相知,把责任落到实处,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三是注重引进吸收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施工工艺,坚持土洋结合。四是加强对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保护,抓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确保节水灌溉工程效益发挥。五是狠抓工程管理。做到机构、人员、制度、水价及水费计收办法“四落实”,同时建立工程的技术档案,切实强化工程的建后管理。为了加强对节水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导,严格按照兵团下发《兵团节水灌溉运行管理办法》实施,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各单位运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在建设管理上,从过去重建设、轻管理,转变为建设与管理并重,科学确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项目法人制、项目报建、招标、投标、质量监督、主体工程开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同时多次召开建设管理工作会议、现场参观和经验交流,提高了管理水平。由于严

格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实行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确保了工作质量和安全。

4.加强经验交流和运行管理,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发挥效益 为了加强对节水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导,在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兵团党委《关于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决定》及兵团编制并下发的《兵团节水灌溉运行管理办法》,团水利科及水管连多次举办节水灌溉培训班、经验交流会,提高了全团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工程的管理,真正做到建管并重。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各单位运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现有设施老化失修

近年来,师团两级党委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由于我团灌溉设施落后,投入水平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灌溉工程配套率低、老化失修严重,仍是影响灌溉工程发挥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

2.水利需求与资金投入的差距大

水利建设投资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现有的节水灌溉系统虽然已经完善,但对系统运行管理很重

要的测水、测肥、测压等先进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影响了系统效益的充分发挥。

4.水资源矛盾进一步加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团场用水需求不断扩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及巴州水管处下调团用水指标,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矛盾,要缓解这一矛盾,还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5.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团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来看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地理条件及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导致我团有些单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较大差距,个别单位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速度缓慢。

兵团、师及团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在兵、师两级党委的关怀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进我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2

盐池县地处宁夏东部, 南靠黄土高原, 北依毛乌素沙漠。境内气候干旱, 降雨稀少, 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是盐池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缓解供需水矛盾, 多年来, 我们坚持“三水” (即天上水、地下水、黄河水) 综合开发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 面对水资源仍然十分短缺的严酷现实和严峻形势, 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当地供需水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条根本途径。

一、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及水资源概况

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总土地面积为8661.3平方公里, 总人口16.09万人, 现有农耕地90万亩, 其中水浇地25万亩, 草原面积689万亩, 羊畜80万只。

盐池县乃半农半牧区, 是有名的“滩羊之乡”。农业和畜牧业是盐池县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9881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 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㈡水资源概况

盐池县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 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96毫米, 且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年平均蒸发量为2180毫米。境内无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800万立方米/年, 全县人均不到120立方米/年, 是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全国人均的1/80, 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0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扬黄水是盐池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黄河可用水分配方案, 盐池扬黄年用水量约在8000万立方米左右。

㈢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盐池县干旱少雨, 水资源贫乏。农牧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时至今日仍无法全面摆脱被制约的被动局面, 经济发展缓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 各方面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水量分配指标、渠道断面输水能力与县域经济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 降水量减少, 人畜饮水困难, 草原生态退化, 旱情加剧, 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盐池县资源型缺水是长期的,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瓶颈”。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缺水, 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又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扬黄灌区水利设施老化, 排水设施不完善,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8左右, 灌溉效益不高。井灌区随意开发, 土渠灌溉, 大水漫灌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田灌溉方式落后, 节水意识淡漠, 经营管理粗放, 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下、效益不高是灌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传统的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盐池县工业基础薄弱, 城市化水平低, 全县可用水量绝大部分用于农田灌溉, 区域用水结构单一, 且内部比例也不合理, 用水效益不够显著。而一些用水效益突出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用水问题没有解决, 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传统的用水结构、经济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在农业节水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96年, 盐池县已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在农业节水方面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了人们的水危机意识, 增强了全社会节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推动了农业节水全面开展。二是过去曾对农业灌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并积极开展探索, 摸索总结出了扬黄灌区、井灌区、窖灌区以及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作物种植类型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措施, 为节水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建立了较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通过项目的带动, 实施了中北部井灌区低压管灌、西部扬黄灌区砼农渠配套加三分以下小畦田、南部山区打窖蓄水, 发展点、穴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施配套体系。2011年全县已累计完成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四是经过十几年的农业节水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节水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了自己的农业节水科技服务队伍。

三、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节水涉及面很广, 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农业节水搞好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有基础。就当前而言, 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一是民众的节水意识不强, 自觉性不够, 节水需要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二是水资源利用开发的随意性还很大, 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用水结构单一, 不合理, 限制了一些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行业的用水及发展。四是农业节水的投入跟不上。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又是投入的主体。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其资金筹措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国家投入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工程体系的配套建设。

四、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盐池县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 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农业节水运行机制、工程体系、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一是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通过制度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从过度依靠工程建设扩大供给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建设激励节水,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 把制度建设和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置,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使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定一系列保障农业节水的政策、法规和规则, 使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套。

㈢统筹兼顾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 以水定发展方向,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把农业节水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㈣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节水涉及千家万户, 且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在扬黄灌区和井灌区取得突破, 建立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五、农业节水的目标和措施

㈠总的目标

经过5年~10年的努力, 在全社会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农业灌溉节水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用水监督保障和农业节水的工程、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在灌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关心水、节约水的社会风尚, 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风气。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到2015年, 扬黄灌区全部配砼农渠, 实现三分以下小畦田灌溉, 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0, 综合灌溉定额下降到360立方米;井灌区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 综合灌水定额降到300立方米以下。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还要调整用水结构, 在满足农田灌溉节约用水、保证人畜饮用的同时, 供水尽可能向工业、生态、城市化以及效益高的区域和行业倾斜, 为附加值高的领域提供水资源支撑,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使盐池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㈡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水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制度, 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年、季节、地区、用水量、水质、行业差别收费政策。农业灌溉用水推行“一票到户”、“终端水价”制度, 要依靠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节水教育基地, 普及节水知识, 强化依法取水, 依法管水, 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 转变用水观念, 提高节水意识。三是拓宽筹融资渠道, 确保节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市场运作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确保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资金投入支持。四是加快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制定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 为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加快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提高灌溉水的整体利用率效益,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建设的正常程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 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为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总之, 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重,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带头, 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成立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安排建设资金, 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对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加以正确领导和宏观调控。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干旱缺水的盐池县来说,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3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1、食用菌。2013年,全县共发展反季节高温香菇5000万袋,黑木耳2000万袋,白灵菇100万袋,鸡腿菇53万平方米,小姬菇200万袋,小平菇150万袋,平菇400万袋,毛木耳60万袋,金针菇50万袋,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生产局面,总产值近13亿元。2、畜牧。2013年,全县牛存栏达37.44万头,其中“夏南牛”存栏28.05万头;生猪存栏42.89万头;山绵羊存栏27.71万只;禽存栏387.47万只;全县牛出栏20.34万头,生猪75万头,羊25万只,禽243.82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5亿千克,实现畜牧业产值3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3、油料。2013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亿平方米,总产达到1.2亿千克。4、烟叶。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666.7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总产值达9670万元,实现税收2127万元,形成了以高店、泰山庙、王店、花园、双庙、赊湾等7个烟叶种植大乡。5、蔬菜。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60万平方米,总产量达2.4亿千克,总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84%。6、林果业。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1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3%,全县林业年产值9.6亿元,林果产值2.5亿元,形成了以马谷田、王店、高邑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梨基地,以贾楼、付庄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桃及小杂果基地,以象河、春水等乡镇为主的大枣基地等1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基地。 7、茶叶。全县已建茶园1178万平方米,改造老茶园206.7万平方米,种植茶苗2000万株,实现茶叶总产0.7万千克,其中绿茶0.2万千克、红茶0.5万千克,实现产值2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县为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七大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夏南牛品牌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并抓好落实。截止2013年底,我县农业金融贷款34.5亿元,全县涉农资金总额46263万元,县本级投入6362万元,占涉农资金总额的13.75%。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了河南恒都食品、懿丰油脂、三明食品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建成2-3个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化集群。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走“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之路。目前泌阳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7家。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

泌阳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特色农业。目前培育的有“泌阳花菇”、“夏南牛”、“金铜山”烟叶、“白云毛峰”茶叶、“悦生和”食用油等一系列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为规范标准化生产、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品牌培育不够。目前培育的品牌少,大多数只限于地方性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效益没有完全凸显。四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泌阳县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流通,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食用菌外,缺乏出口创汇的强势农产品。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状态进入流通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四、下步打算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能力。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万亩人员包万村活动”等项目平台,组织农技人员分包乡镇,进村入户,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培训。

2、加快结构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增加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产品,突出价格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3、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空间。一是通过农交会、展销会等平台,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

(作者单位:河南省泌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4

----在政协榆中县八届一次全委会上的发言 县政协委员 水务局党组副书记 丁建科

各位委员、同志们: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在当前水资源整体短缺的形势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内容。所谓节水农业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源在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量和产值。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县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降水三部分构成,地表水(主要是过境黄河水)总量336.4亿立方米,年调配我县仅1.1亿立方米;地下水存储总量15.52亿立方米,年可开发量0.41亿立方米;年均降水总量12.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通过高崖水库、龛谷水库调蓄利用和兴隆、麻家寺等自流灌区截引利用)0.437亿立方米。全县实际水资源总量17.057亿立方米,年可开发利用量仅为1.75亿立方米,2010年人均占有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为350.98立方米,1

远低于国际缺水警戒线1700立方米的水平。而全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7000立方米,全国为2250立方米,全省为1130立方米,全市734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65立方米,是全市亩均290立方米的55%,不到全省亩均374立方米的一半,仅为全国1440立方米的11%。

全县年用水量1.26立方米亿立方米,其中全县农业用水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9.36%;工业用水量0.1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29%;生活用水量0.0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6.35%。预测2021年全县需水量将达到2.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需水1亿立方米,工业需水0.24亿立方米,生活需水0.5亿立方米,生态需水0.86亿立方米。而全县现有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1.75亿立方米,即或加上引洮水每年2515.8万立方米的增量,达到2亿立方米,还是远不能满足全县需水量,且地下水严重超采,无潜力可挖,自产地表水开发殆尽,增加无望,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将会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面对日益缺水的现状,近5年来,县委县政府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超过2亿元,先后建成和实施了榆中县中、西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榆中县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及三电大型泵站改建等一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6万亩,新修梯田7.5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平方公里,完成农业节水灌溉面积8.5 2

万亩,解决了8.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23.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为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是,随着兰州东城区的崛起,工农业生产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需水将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农田节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但与水资源短缺相反的是作为“第一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也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农民节水意识淡薄,“浇水越多越增产”的错误认识和生产习惯在广大农民中根深蒂固,节水意识淡漠,大水漫灌现象比较普遍。

1、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田间灌溉工程不配套,设施老化,渠系渗漏损失严重,农业用水利用系数只0.5—0.6,与节水先进地区0.7—0.8的高利用率差距明显。

2、节水农业技术普及率低,节水灌溉面积仅占到设施灌溉面积的60%,其中科技含量较高的管灌、渗灌和滴灌面积仅占十分之一。在北部山区及旱塬地区集雨灌溉设施较少,已建成的使用效率较低,作用发挥不够。

3、推广节水农业的体制不完善。宏观上缺乏统一规划和调控指导,只重视节水设施的建设,忽视节水农艺等综合措施的开发。监督管理薄弱,重视水利设施建设,轻视维修、使用现象仍然存在。灌溉用水没有差别收费,节水对农民来说没有多少实惠,群众积极 3

性不高。节水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滞后。

三、对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臵。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要把水资源管理作为事关榆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引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会日程,首先要加强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经费保障,装备精良,技术力量强的水政水资源管理队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保障。其次要立足榆中实际,科学规划,按照“争取增加引洮水,开发利用黄河水,有效利用山泉水,控制利用地下水”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改变以往盲目开发,无序竞争,越开越深,越深越干得恶性循环局面。再此,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强节水宣传,转变农民传统的灌溉观念,普及节水灌溉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珍惜,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 4

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特别是加强对兴隆山及南部山区水资源涵养林的保护,加强对采石、采砂,放牧等破坏水土保持行为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杜绝人为破坏植被而导致的新的水土流失。加强山泉水保护,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从优先保障县城人民生活水的大局出发,减少南部山区水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保证灌溉供水。

3、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抗旱保障能力。加快在建引洮榆中供水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旱日发挥效益。同时积极争取增加引洮工程分配我县的供水量,进一步扩大效益范围,解决资源性缺水。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立项,增加兴隆、连搭灌区调蓄设施,增加对洪水的利用,充分发挥集雨工程的作用,有效集蓄雨水,解决工程性缺水。同时通过实施三电、和电大型泵站改造,兴建和平豆家山上水工程,增加黄河水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通过三电延伸工程建设将原兴隆、龛谷、连搭等灌区的部分灌溉面积纳入三电灌区,用黄河水臵换水质较好的自流水,以满足发展的设施农业用水需求。

4、加快原有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通过实施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善灌区田间工程和渠 5

道防渗工程等措施,减少渠系输水损失,恢复灌溉面积。

5、增加投入,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在普及渠灌稳固常规节水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节水灌溉管理,引进喷灌、滴灌、渗灌、微灌、管灌等高新节水设备和技术,到2020年基本实现提黄、自流灌区渠灌化,井流灌区管灌化,结束斗渠以上渠道土渠灌溉的历史,提高灌区渠系水利用率,使全县渠系水利用率从目前的0.6左右提高到0.75。

6、加强水田用水管理。推进水田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组建灌区用水者协会,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灌区用水管理。实行水价改革,建设量测水设施,推行按计量收费、超量加价的水价管理模式,有效杜绝田间跑水、漏水现象。

7、加强地下水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划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控制绒线,特别是加强对金崖、夏官营等地下水资源超采地区的地下水保护,严格控制打井。必要时由政府出资进行地下水回灌补给,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的局面。

总之,要实现节水灌溉、达到水资源优化配臵和可持续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多种措施并举。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榆中山青水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全面、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5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变革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全区的农机化事业比较落后,耕种收运脱管灌加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处于人工和畜力状态。牵引靠人畜,提水靠辘轳,运输靠独轮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资料显示:1978年,全区农机总动力为5.31万千瓦,拖拉机仅为802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超常轨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9.03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13倍,农机总值达到3.4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36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626台,是1978年的12倍。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 116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达到222台(套),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27台(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机30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小麦联合机收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50%以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8%以上,全区实现保护性耕作3万多亩,玉米秸秆还田25万亩。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从岱岳区的机械化发展情况看,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日益增加。

二、优化环境,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民迫切要求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努力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畜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整齐度,推动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应遵循的原则

总体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原则,发展适合农民使用、农民欢迎的农机装备,满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农机作业需求;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原则,注重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农机产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突出应用、注重效率原则,逐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通用性和动力配套比,提高农机资源利用率;四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原则,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二)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1、创新推广机制。由农机推广站与生产(销售)的厂家、农机经营大户和种粮大户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经营场所作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同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通过演示现场会、建设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大户等有效形式,大力引进推广农业生产需要、农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补贴引导、农民购机”的推广新机制,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步伐。

2、完善投入机制。近年来,“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作为购买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的农民还难以承受大中型农机的价位,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解决农机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争取把农机化发展项目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出台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再次,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将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上来,使其产生最佳效益,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抓手,逐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和推广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和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档次。

三、岱岳区农机化发展目标与思路

当前,就我们岱岳区而言,全区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抓好农机结构调整,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保护性工作。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大蒜、薯类、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水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2、突出抓好保护性耕作,改变耕作模式。针对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和土壤裸露耕作法,根据本地土壤及其种植特点,全力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深松机、少耕作业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实现保护性耕作,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力争到2014年,全区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同时,通过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以及秸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工程技术,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秸秆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以及工程技术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清除污染源,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3、突出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继续深化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大蒜种植收获、蔬菜、大棚田园管理、等农业机械示范创新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4、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按照“自主创办、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这一思路,健全和完善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使合作服务组织在扶持引导中崛起,在机制完善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壮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真正起到骨干带动作用。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帮助协调有关部门,为其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积极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组织指导参加跨区作业,提高其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三是完善利益机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农机经营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6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温家宝总理在××年《政

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消费率和投资率增长不相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加以解决。本文尝试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字:公共财政协调发展

公共卫生问题。一是政府在公共卫生提供上的责任缺失。表现在,首先,我国公共卫生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为,年为,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如:美国年为,德国年为,英国年为,法国年为;其次,从国际比较来看,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个国家中居第位,仍属低下水平;再次,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过低,—年一直徘徊在左右见表;最后,政府在纯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家拨款的用于医疗,只有用于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部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拨款不足计划的。二是存在财政支出责任的下移问题。根据有关研究,在过去年中,从支出结构上看,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其他均为地方政府支出,而在地方政府,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表明我国的基层地方政府是公共卫生的支出主体,而中央和省级政府并没有承担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职责。三是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严重不平衡。据卫生部统计,年政府卫生投入亿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在农村的只有亿元,仅占。新华社××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农村人口仅享用不到/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根据《世界卫生报告》统计的数据,在被统计的个国家或地区中,按整体健康水平或人均公共卫生资源拥有量中国排在位,但按公共财政的公正适应性或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居民之间分配和使用的公平程度,中国却排在了位,这一评价是对中国城乡居民不平等地享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基本公共品的一个标示。

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

表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也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以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正在全国加快进行。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以养老保险为例,近年来,国有企业已实现基本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但其他类型企业仅为,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统计这一“空账”规模,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规模巨大,据有关学者以年,年、年和年为四个历史时点对国有企业进行匡算的结果,养老保险历史债务规模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年全国参保职工的月人均缴费工资为元,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人均离退休费元,养老金替代率高达;等等。这些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我国财政用于福利保障性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过低。这一比重从年以来一直徘徊在—之间见表,如果将我国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计算在内,这一比重就会升到左右,以××年为例,达到了;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左右,发展中国家也都占到左右,可见,我国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准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部分在财政预算收支之外,这说明国家财政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上处于局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有待改革理顺关系。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我国以农补工的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取多予少,资源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仅改革后的年的年间,政府就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取得了大约亿元收入。“三农”问题中的农业是基础产业,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领域,其中,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等

属于纯公共产品;“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则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义务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严重缺失。据统计,—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达,而从××年的年中,这一增长率陡降到左右,其中最低年份的增长率仅为。另据统计,农民直接负担了/左右的义务教育费用,如果再加上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负担率甚至达到了/。此外,年的数据显示,的村民所享受的普通医疗服务由于经济原因逐年下降,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退出必需的医疗服务,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年月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第二,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较弱。国际上一般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来测度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指标表示政府从每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正值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零值表示平衡。据综合测算,世纪年代,我国农业领域净转出资金资源年均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负值。与此相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强劲的支持和保护,基本上是正值。据提供的资料,年发达国家平均为,发展中国家平均为,而我国则为。第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上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已不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按照协议计算口径,—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也低于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

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左右的人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为:,年达到:,××年为:;如果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计算,有人估计目前差距为:—:。而城镇居民内部也由于行业和阶层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以温州市为例,在一般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正是公共财政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

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若再加上多万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若再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统计在内,可以推算出自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接近。另从劳动部科研所课题组提供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约有亿的隐形失业者,约占就业总量的。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市更大。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和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公开化的失业和迅速增长的失业率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及时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对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的介入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严重不足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充分就业等方面干预力度相当不够。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等都导致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完善,加大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倾向递减,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结果是整体消费率逐年下降。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出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的财政体制根源。

三、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取向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的不协调,或者说是,“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前面分析可知,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因此,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就要财政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年、××年、××年和××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增长幅度分别为、、和,远高于同期的增长速度。、和。应该说,目前是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良机。

一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维系一个民族基本文化和精神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理论上,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免费举办,强制国民消费。而我国目前实行分散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财政提供,在这种体制下,那些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本已是“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很难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笔者早在年就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思路,即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或省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或省政府应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其中,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其余的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保证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力度。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地带”:省级以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县乡财政无力投入,结果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供给总量与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结构上除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外,疾病控制、健康促进、营养干预、康复服务、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等均极为薄弱。所以,应该改变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安排公共卫生资源的制度设计,恢复公共卫生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共卫生支出中承担的份额。在支出结构上,要加大预防保健支出的比重,增强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等财政困难区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全国居民都能享有条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另外,中央财政还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建议大力发展以社区和乡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机构,把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为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医疗方面的实物补贴援助。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额的历史债务;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转轨的过程中,透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金的不足;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政府发放认可养老债券,解决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等等。此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另外,应在总结辽宁等地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弱化消费方面的谨慎性预期心理;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目前中央财政迫切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为,低于城镇居民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筹资方式除了预算内列支外,还应该继续加大国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克亨利县的经验,规定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大病医疗统筹;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准和政府财力,建立相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直补方式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提高补贴,间接给予保险支持;等等。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税费改革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比如,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五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市场的功能,必须依靠政府来加以解决。在调整初次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政府既可以通过税收介入的分配过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征集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杀富济贫”的作用;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六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为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财政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二,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对于后者,许多国家都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开发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年实施的亿英镑的“五年促进就业计划”,××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亿欧元的“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年韩国政府实施的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亿新元的“国家促进就业计划”以及年日本制定的亿日元的“促进就业补充预算”等。具体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对雇佣特殊群体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由国家出资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特殊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由政府出面通过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7

1.1 有利于增加沼气清洁能源供应,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 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 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1.2 有利于农民节支增收

通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将沼气用做炊事、照明、发电等, 节省了电费和燃料费等生活开支;沼液、沼渣用做农家肥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减少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施用量, 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1.3 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 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 带动改厨、改厕、改圈, 解决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 实现农村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以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载体, 带动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有效处理畜禽粪污, 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 零排放”和向农民集中供气。

1.4 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 (菜、粮、茶) ”增加沼肥施用, 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改良土壤性状, 提高农产品品质, 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促进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2 禄丰县沼气建设现状及规划

禄丰县包括十四个乡镇, 其中三个乡, 十一个镇, 从1990年开始由县科委负责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 后来由林业局和农业局负责实施。到2011年底, 全县拥有户用沼气池近三万口,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4%, 拥有乡村服务网点23个, 养殖小区50立方米沼气池2个。目前, 坝区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达60%左右, 而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还不到10%。可见, 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沼气建设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 禄丰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省、州逐步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的有利时机, 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力度, 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 每年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500口, 五年共新建2500口, 到2015年末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40%左右; (2) 五年内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个, 池容750立方米; (3) 五年内新建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2个, 池容500立方米; (4) 从2 011年起, 每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 到2015年底使全县服务网点数达到63个; (5) 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

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提高禄丰县农业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根据禄丰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对策进行阐述。

3.1 加强禄丰县的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

禄丰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气候条件优越, 自然生态物资丰裕, 开展沼气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在对该县进行沼气建设时, 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做好规划和布局。

(1)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民经济收入较好, 居住条件相对优良, 在开展沼气建设时, 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广“猪——沼——果树/菜”的模式, 并提高建设要求, 建立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 通过典型示范, 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村沼气工程, 实现该地区整体的沼气综合效益; (2) 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沼气建设中相对较为落后, 农民收入不高, 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规划时, 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 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的经济效益, 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3.2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技术活动。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 同时也要求广大农民懂技术、懂沼气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实施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保证沼气开发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智能;同时, 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 扩大网络服务范围, 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 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3.3 加强后续服务, 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 在加强后续服务时, 要提升服务质量, 做好服务工作, 做到一池一登记, 保证服务跟踪, 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 保证配件、零件的充足供应。另外, 还要建立必要的沼气技术委员会, 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进行管理, 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 帮助农民排忧解难, 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政府在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政策和措施,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里, 农村沼气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 做好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 促进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晴 范碧林.安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 2005 (03) .

[2]陈克刚.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J].甘肃农业, 2004 (10) .

[3]辛冬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模式浅析[J].生态建设, 2010 (05) :84-85.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篇8

中共秦栏镇党委秦栏镇人民政府

(2011年9月21日)

秦栏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全国重点镇”,地处苏皖两省、三市(天长、仪征、高邮)交界处。全镇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6.5万亩;辖13个村和社区,3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万人。

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决策部署,按照“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逐步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光伏、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三大产业,其中电子产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电子产业集群专业镇”,光伏产业被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光伏产业生产基地”。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1亿元,财政收入1.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今年元—8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72亿元,财政收入83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1%和58.2%,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营造氛围,激发创业热情。我们把营造创业氛围,1

扶持引导全民创业作为富民强镇的重点,致力于扶持能人当老板,引导企业上规模,培育产业成气候。一方面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宣传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激活民间投资,推进全民创业;另一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大张旗鼓地表彰成功创业典型,激发群众创业的光荣感和积极性,把群众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创业致富上来,树立“自主创业光荣、服务创业为荣”的良好风气,营造“只要想创业就能做老板,只要是能人就能成老板”的浓厚创业氛围。到201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近2000户,平均每8户就有一个小老板;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近4万人,不仅解决了本镇85%的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农民收入约80%的来源,还吸纳了外地农民工2万人,每年从秦栏带走打工收入4亿元以上,全镇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无闲人,天天能进钱”的喜人景象。

第二,降低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开展全民创业需要一个廉价的资源共享平台,因此,我们把降低门槛作为推进全民创业的中心环节。一是降低能人创事业的门槛。首先是市场进入门槛,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民间资本都可以平等进入;凡是国家、集体资本退出的领域,都努力促进民间资本大胆进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购并等方式进入城镇供水、环卫、文化、物管、市场、幼儿教育等公共领域。其次是投资门槛。多年来,我们采取“政府零收费,工业用地零收益,三产用地收益补贴二产基础设施”等措施,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并在土地规划和审批、企业选址、小区落户、产品鉴定、开业办照等方面千方百计争取部门支持,降低企业费用。再次是公共服务门槛。我们根据企业、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积极争取和协调相关部门,先后成立了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产品检验检测、公共展示、公共物流、产品论证、人才中介与培训、企业融资与法律维权、国际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机构。此外,我们政府及相关部门还一直坚持“厂门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厂门外的事由政府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在发展中规范”、“企业办事,政府买单”的服务理念,努力为投资创业者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二是降低百姓落户城镇创家业的门槛。能人创业需要百姓就业作支撑,企业发展需要引进人才来提升,无论是吸引“人手”还是招揽“人才”,让这些外来人员能在秦栏落户乐业是关键。因此,我们坚持将商业门面公开挂牌出让,由开发商开发;住宅用地一律由政府控制,按成本价划拨给本镇农民自建或由政府统建,并坚持用商业门面的土地收益补贴住宅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将城镇房价控制在本镇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承受的水平上。近几年来,全镇每年新增民营企业超过4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超过100户,新增城镇居民超过500户,实现了能人创事业与百姓创家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第三,破除瓶颈,化解创业难题。与其他地方一样,秦栏在全民创业中,也遇到了融资难、用电难、招工难、人才缺乏等

发展瓶颈问题。为打破瓶颈制约,在融资方面,已连续十年争取到省农行对秦栏企业直接授信,平均每年授信额度超过3亿元,另外通过担保公司等平台,每年为出口企业融资1.5亿元以上。在电力保障方面,通过争取,电力部门在秦栏建设两座35千伏变电所,其中庆祝变今年已升级为110千伏变电所。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每年都出资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近两年,我们还组织企业老板参加南京大学的“高级工商管理EMBA”培训班和台湾健峰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成长型以上企业招聘素质相对较高的办公室主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聘请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管理平台进行提升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中小企业由自我发展模式向学习型、规范型模式转变,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在招工方面,我们通过规范用工行为,吸引外来人口;通过扶持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引进外来人口;通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留住外来人口;每年春节前后,还专门派人与外地劳动部门接洽,并在媒体上做宣传,介绍秦栏产业发展、工资报酬等方面情况,为企业招工做好服务,最大限度地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矛盾。

第四,打造平台,推进产业集聚。我们围绕做强做大秦栏电子、光伏两大产业,全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先后建设了两个工业园区,第一工业园面积500亩,安置了34家电子生产企业;第二工业园控制面积30.68平方公里,规划8

平方公里,现已建成约7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2.5亿元,目前,申请入园企业已达191家,建成投产企业146家,其中,光伏科技园引进了16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入驻,已投入资金近20亿元,初步形成了硅棒、硅片、电池、光伏组件等产业链条;电子产业园集聚了120多家企业,围绕生产回扫变压器、遥控器、电瓶车充电器、控制器等产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外市场均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8月,第二工业园被省政府批准筹建“安徽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

第五,培植引导,提升发展质态。工业化不仅需要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更需要有大企业、大集团的强大依托。近几年来,我们紧密联系秦栏的产业基础和其它方面的优势,认真抓好产业规划的制定工作,力图通过规划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引导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先后请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做了“秦栏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请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做了“秦栏镇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安徽光伏产业(天长)基地发展规划”。同时,针对秦栏民营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实际,我们组织实施了扶优扶强的“2310”工程,一方面选择一批优势企业,从项目用地、电力保障、企业融资、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其快速做强做大;另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抱团取暖的方式实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每年增加2家亿元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到2010

年底,全镇已有超1000万元企业近百家,超5000万元企业22家,超亿元企业13家,超5亿元企业3家,拥有7家省级企业集团,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百强,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出口创汇50强。

上一篇:同志工作表现下一篇:麦子熟了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