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控制

2024-05-13

基本建设控制(共11篇)

基本建设控制 篇1

在我国, 对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本文借鉴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定义为:高校管理者与教职工为了确保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决算等各阶段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而制定的一系列组织、计划与调节控制的制度。

一、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其一, 基本建设管理模式陈旧。我国多数高校基本建设采用原苏联模式:自行成立基建处, 对项目有关各方面进行协调、管理、监督。由于每项工程的建设时间、地点、条件等客观因素不同, 且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高校基建处受工程数量、种类等方面的影响, 容易造成基建资金的浪费与损失。

其二, 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不规范。虽然目前高校基建规模在不断扩大, 但在基建工作中却存在基建管理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如未立项、未办许可证、资金未落实照样开工;工程上道工序未完成, 下道工序照样做;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不监督隐蔽工程, 导致结算时缺乏依据;结算审核人员不到现场, 不检查签证, 导致结算审计审减率高等。

其三, 基建风险控制系统尚未建立。我国多数高校主要是利用贷款来解决基本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给高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目前风险控制只是理论界的研究领域, 各高校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 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

其四, 高校管理人员法规意识淡薄。我国目前基本建设方面的法规比较健全, 高校基建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这些法规都是熟知的, 但由于某些管理人员法规意识淡薄, 遇到一些客观原因而违反法规, 也有的按某些领导的意志行事而不遵守法规, 还有的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而故意违反法规。

其五, 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作用。有些高校虽然设计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由于管理层与普通教工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 没有认真地执行, 基建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强化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的措施

其一, 推行先进的基建管理模式。借鉴国际工程管理模式, 建立高校管理的模式。具体程序为:基建处委托工程咨询机构进行前期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 待工程评估决策后再进行设计, 招标选择承包商。然后, 基建处聘请工程专业机构进行工程管理, 利用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的技术及经验, 达到保证工程质量、进度与厉行节约的目的。

其二, 加强高校基本建设程序控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投资立项阶段的控制。投资立项阶段是基建项目的提出、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计划任务书直到批准的整个阶段。投资立项阶段控制的要点包括: (1) 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全面调查研究, 论证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适宜性与实用性, 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建设的可能性, 对项目建成的使用效率与办学效益等进行科学的预测。 (2) 高度重视基建项目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决策、基建规模、设计方案、投资经济效果, 投资估算既是投资立项的基础, 又是下一步进行工程设计与投资预算的依据。 (3) 做好投资立项阶段基建项目的经济评价。对拟建方案的各种技术、经济因素与投入、产出、效益等相关资料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预测、评价。

其次是设计阶段的控制。设计是基建工作的灵魂与龙头。设计阶段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 (1) 抓好设计任务的招投标及设计方案竞选, 通过投标单位资质的严格审查与各个标书反复的权衡比较, 对设计功能、技术结构、建筑经济等综合评审, 择优选取相对理想的设计单位与最佳的设计方案。 (2) 加强对设计图纸的监督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工程结构系统、构造状况、设备造型、管道线路系统及防火、环保等多方面。力求达到设计内容全面、系统、设计图纸精细、准确, 各方面均符合技术规范与业主自身的要求。对一些重大的工程设计, 应咨询并请专家进行评议。 (3) 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即按照批准的投资计划控制施工图设计, 并将投资限额分解到各专业, 按分配造价限额进行设计, 实行对项目的纵向与横向控制, 促使设计人员既重视工程技术也重视投资效益, 做到设计过程中技术与经济有机的结合。

第三, 建设准备阶段的控制。建设准备阶段的工作包括征地、拆迁、实现“三通一平”、准备施工图纸、委托工程监理单位、申办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组织施工招投标工作等。建设准备阶段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 (1) 抓好工程招投标工作。招投标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严格执行有关招投标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等, 大力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 同时通过严格、规范招投标工作, 择优选取资质高、施工力量强、工程业绩佳的施工单位承建。 (2) 审查项目班子。在选定施工单位后, 还须对具体的项目班子进行审查, 以免出现“高资质企业, 低资质项目班子”的情况。

第四, 施工阶段的控制。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是基本建设程序中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对工程材料、构件与设备等的质量进行控制, 把好材料、设备、质量关, 保证质优、价格合理。可采取甲、乙双方共同调查市场“认质认价”的办法, 并严格落实材料进场制度, 由甲方 (校方) 同监理单位一起检验进场的材料与设备。 (2) 对分部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抓好关键部位与主要环节的质量监管, 例如对地基基础隐蔽工程与主体结构工程, 上道工序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 把好设计变更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对于必须进行设计变更的项目, 应该实行工程变更会签制度, 完善工程变更的手续与程序, 使工程变更与合同价款变化按照程序及时予以确认, 保证技术变更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4) 确保工程签证的客观、准确。工程签证是对施工过程的一种记录, 也是确保工程造价、进行工程款索赔的原始依据。每一道工序完毕时, 要及时办理工程签证, 如果不及时, 有些细节容易被遗忘, 被第二道工序覆盖, 客观的数据就难以证实。

第五, 竣工阶段的控制。工程的竣工验收是建设全过程的最后阶段, 是对设计质量与施工质量进行检验评定的重要环节, 也是工程项目由建设转为使用的标志。施工阶段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组织功能性预检。工程竣工时, 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 学校组织校内有关专业人员对工程进行功能性预检, 对工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提出书面整改措施及期限, 督促与协调施工单位做好正式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2) 进行正式验收。对于符合验收条件的工程, 应以设计文件、设计变更书、设备说明书、承包合同与施工验收规范等为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现场预检的基础上, 组织设计、施工单位参加正式验收。 (3) 审查工程项目结算。工程竣工后, 还应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结算进行严格的审查, 据有关资料报道, 一份由施工单位做出的结算经审核, 被调减幅度达5%~20%, 有的高达60%以上。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施工单位结算人员素质及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 也有某些工作环节不规范的问题。

其三, 建立高校风险防范机制。我国高校基建资金的解决主要靠银行贷款。在贷款的使用上, 应形成“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控、考核效益”的资金使用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其四, 加强高校基建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应组建由学校主要领导、基建分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基建领导小组, 对于学校基本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要集体讨论, 充分论证, 增强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高校应对基建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培训, 使其既懂得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业务、又懂得工程预决算和审计方面的知识, 有效地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其五, 注重高校基建审计的作用。高校基建审计是基本建设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有着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有条件的高校可对预算实行审计、对隐蔽工程实行跟踪审计, 逐步达到对基本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卫星:《内部控制——基于高等院校的研究》, 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2]李飞:《高校基建管理手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3]李忠渝:《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基本建设控制 篇2

一、重视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现实意义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其投资控制问题就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建设项目增多与投资控制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非常重要。毕竟,投资控制能够很好的为基本建设项目服务,保障基本建设项目顺利的开展。

1.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建设流程合理调整。

相对而言,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属于更为宽泛的概念,而投资控制则更加被人们所熟知。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仍然不能脱离投资控制的参与和努力。基本项目的开启呼唤合理的投资控制,投资控制为基本建设项目传递出更为合理的投资信息。因此,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涉及固定资产、运作资金、科研技术及人才等等都将在投资控制的背景下实现优化配置,使之与项目建设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为高校基本建设构建乐观的前景作好努力的准备。投资控制利于实现优化配置,建设项目的整体结构及流程便会趋于合理完善。

2.有利于防范各种风险,有效营造管理环境。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或明或暗的风险,比如资产风险、投资风险及合同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直接影响了物资管理的进程,而且会延误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使项目整体管理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投资控制则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流程来对物资管理做出合理的监督,及时瓦解各种因不深投资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最终,为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优势,保障建设项目的操作效率。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中重视投资控制,能够使物资、资金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实现很好的平衡,从而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此,在庞大的建设项目中呈现出合理入微的控制效果,能够从细节上弥补宏观运行中的不足,使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展更加稳固高效。一旦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实现合理化科学化,则高校的整体实力也会得到展示和巩固,利于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更加从容的参与同行业的竞争,并实现较好的效果。

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原则

投资控制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具备很广阔的适用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运用这个适用空间,使投资控制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使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朝向预期目标推进。当然,在投资控制过程中,若想实现预期的.投资控制目标,还要遵循一些有效的原则。

1.适用适度原则。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教育规模、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严格遵循投资控制的适用适度原则。高校不能为了发展盲目的决定启动某些所谓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不必要的投资,否则,就是过分的透支自身的管理资源,一旦超过自身运用支撑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项目建设中的投资控制目标就不会实现,反而还会影响基本项目的整体落实效果。

2.合理合法原则。

很多时候,投资控制可能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在强化投资控制的同时,却心怀不成熟不理智的做法,从而导致很多违法违纪甚至犯罪行为的出现。因此,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过程中,要杜绝违法违纪犯罪行为,在依法管理的氛围中,确保投资控制预期目标的及时实现。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做出的必然选择。我们在认清投资控制的意义及投资控制原则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为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如期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思想上认清经济发展形势,为投资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旦启动基本建设项目,就需要在战略高度上对其给予应有的高度。因此,高校的领导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学习,以此来认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与自身的具备项目进行及时的对照,比如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高校领导还要利用好业余时间与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从他们那里了解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及意见反馈,从而捕捉有用的信息,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当前经济形势下进行建设项目的利与弊,便于对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控制活动。其次,高校领导可以采取协商会议的方式,争取有益的意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实现投资控制的相关工作。如此,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才会步入正轨,从机构的职责、机构的工作原则理念、机构运行的规章制度等方面给予明确,投资控制工作就会呈现出预想的效果,使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社会价值逐步彰显出来,并在合理投资控制的护佑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高效化。

2.制定合理的控制流程方法,确保建设项目的稳定前行。

首先,投资控制的流程方法应当具备显著的合理性可行性,这就要求控制机构在解决控制流程、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严格分析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等因素,使之制定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可以说,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现目标的智力支持。智力支持到位,高校项目建设才能使投资控制展示出强大的可执行力。因此,投资控制的整个过程应当避免空洞,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现状,从而使高校在投资控制时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做出有益的变通。其次,要格外注重投资控制手段原则的贯彻落实。调整控制的合理性可行性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在基本建设项目中遭受更大的损失。如此,高校在项目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行为便大大减少,而是把握住更多合理的行为依据,从而使自身的发展状况更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宗旨。当然,投资控制也使得高校具备了实现均衡发展的行为依据,使发展过程中减少有所偏重极端发展的现象,实现各项管理发展目标。

3.认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投资控制。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不仅要看重内部的有效整合,还要兼顾项目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过分看重内部的完善,忽略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高校的发展必然与现实脱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氛围。因此,高校在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市场环境、运营资金来源渠道、兄弟院校等外部因素。全面考虑这些外部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项目建设,才能更加准确的拿捏高校内部要求,实现合理的投资控制。最终,高校才能确保投资的有效性,使自身的资产衍生出更多的收益,在内部整合与外部良好环境的双重保障下,大力推进自身发展的步伐。

4.企业树立创新思维,践行低碳理念。

高校的创新意识是实现其长足发展的必备武器。因此,高校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在具备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树立创新思维,领导艺术要实现创新,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方式实现创新,各项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创新,从而使创新成为推动基本建设项目的重要举措。此外,创新意识必然要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践行低碳理念,注重能源的节约问题,注重生产环境问题,从而利于建设项目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低碳经济的实现,体现投资控制的初衷。

四、结语

基本建设控制 篇3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组成,阐述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着重对该系统的控制及管理过程进行了探讨,以此希望给予电力行业人员以有意义的借鉴,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力负荷控制;原理;控制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及其电力负荷控制产品的发明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实力。本文将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首先对电力负荷控制的原理进行论述,并分析了电力负荷的控制方法,以此希望为同行业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负荷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电力负荷控制是一个集合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信息等多类学科的应用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对电力营业抄收、数据采集及其管理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1.1负荷系统的组成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负荷控制中心、控制终端及通信系统。负荷控制中心(主控站)的主要功能是对各负荷终端进行控制和监视;控制终端是一种接受主控站控制与监视的设备,其安装于客户端。我国当前的负荷管理主要是以地市为主控站基础,直接管理大、中、小客户的用电负荷。

1.2负荷系统的工作原理

控制终端包括主控单元、输入输出单元、电台、显示单元、调制解调单元和开关电源。在接通控制终端电源后,该系统程序将自动初始化并进入上电复位运行。在中心站发出信号后,终端天线接收指令,再由电台解调成低频的FSK信号并传输至解调单元,经调制解调后的数据信号将发送给主控单元,最后由主控单元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识别并执行操作。通常中心站发出的命令分为播命令和单点命令,播命令是向所有区域内的终端发出的命令,单点命令是向选定的终端发出的命令。控制终端将根据命令对数据进行采集,并由异步串行接口将数据传输至调制解调单元进行制,最后将信号由电台和天线发回中心站。

在控制终端接受功率定值、功控投入等命令时,将执行域内闭环控,并发出声光信号。当负荷功率超出设定值或处于受控状态时,将立即进入报警累计状态,超出报警设定值后,控制终端将开始第一次跳闸。若终端负荷功率仍然超核,将进行后续的轮次跳闸,直至负荷低于规定值后,终端解除报警。当中心站发出解除功控命令时,终端将熄灭功控指示灯,并允许客户合闸。

当中心站向控制终端发出电量控制命令时,在日或月用电量达到规定电量的80%后,终端将发出报警信号,直到超出定值電量,终端将对主进开关跳闸。在日或月末,或终端接受中心站解除限电命令后,终端将自动解除限电状态,并允许客户合闸。另外,终端可在汉字显示单元中显示中心站发来的汉字信息,并会通过485接口对客户用电量进行抄送并发回中心站。

2、电力负荷控制及其管理

2.1电力负荷控制的方法

电力负荷的控制方法可以概括为直接法、间接法、分散法和集中法。直接控制法是在用电高峰时段,将部分可间断供电的负荷进行切除的一种方法;间接控制法是根据峰谷时段的用电量或客户的最大用电量,采取不同的电价来刺激客户的削峰填谷;分散控制法是根据负荷曲线,通过装设于客户端的定时开关等对客户的用电负荷进行控制;集中控制法是按照负荷曲线,通过负荷主控站,并借助控制信道和装设于客户端的装置,对客户可间断的用电负荷进行控制。

2.1.1远程监控

远程监控主要是对单个用户的电力负荷进行抄表、监视、跳合闸、历史记录等操作。远程抄表可以对所有或指定的用户用电负荷进行实时抄表;远方监视是以文字、图形、声音、表格、曲线等方式,显示出选定客户的负荷信息及其实时抄表的所有内容。远程跳合闸是利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对选定的单个客户进行电力负荷的跳闸或合闸;历史记录可以查找客户以往的电力负荷过载形成的报警记录、通信失败记录、人工开关操作记录、负荷侧的操作记录以及定时抄表所得的数据形成的记录。

2.1.2远程抄表及电量计费

电子式数字电能表的核心是微型处理器,其采用A/D转换模式处理电压和电流互感器中的电压与电流的数字化转换和交流采样。多功能的电子式电能表,其功能主要包括用电计测功能、监视功能、控制功能、管理功能和其他功能。用电计测功能包括累计和实时计量;监视功能包括防窃电监测功能和最大用电需求量监测等;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复费率时段的分时计费,但也具有对负荷进行控制的功能;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时段和费率的计费、抄表以及组网方面,时段可分为季节、月、日、特殊节假日等,也可根据峰谷期的不同定时。费率则由供电部门进行设定。抄表主要有手工抄表、本地自动抄表、远程自动抄表方式;其他功能主要包括缺相指示、电压异常报警、断电和恢复供电记录等。

2.1.3线损的统计分析

在所有终端的计量表都具有远程抄表功能的情况下,则可以建立线损的统计与分析功能。远程抄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系统内的各类终端、公用配电变压器、变电站能量采集系统和调度SCADA系统等。通过此功能可以对变压器台区、营业管辖区、管控线路,开展特定或任意时间段的线损统计和分析。

2.2电力负荷的管理

在电力负荷进入高峰或低谷负荷阶段,其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在电网的高峰负荷期,通过削峰减少客户对电力的需求,从而降低电网的用电负荷;2)当电网中的用电量进入低谷阶段时,启用系统中空闲的发电容量,以此增加客户的用电需求;3)将电网中的高峰负荷阶段推移至低谷负荷时段,以此起到削峰和填谷的双重功能。

电力需求侧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行政管理。政府或其他管理部门,通过法律、政策、制度和标准等为管理依据,约束电力市场的消费行为,开展保护环境、节能降耗、避免浪费等的宣传活动;2)经济管理。指阶梯电价、经济鼓励和需求侧竞价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电力负荷的需求。3)技术管理。应用先进的节电技术和采用高效的设备,以此提高用电效率;4)引导管理。积极开展客户电力消费观念的引导工作,以节能降耗为荣,以用电浪费为耻。

3、结束语

电力负荷控制是一个集合数学、计算机、信息自动为一体的技术方法,该技术具有远程抄表、遥控操作、负荷控制、实施监控等多项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措施。因此,作为电力行业工作者,只有彻底地掌握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科学的进行电力负荷管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用电效率,为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杰.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J].黑龙江电力,2007(2).

[2]徐任武.技术移荷:DSM工作的当务之急[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01).

作者简介

高楠(1983年9月)男,汉族,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电力工程技术工作。

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探讨 篇4

一、立项阶段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立项阶段主要是从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必要性方面对拟建工程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可研性研究报告包括的主要内容: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概况及投资的必要性;产品需求、价格预测以及市场风险分析;产品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 它是对项目的技术性与经济性作出科学论证后做出决策的过程。高校基本建设的可研报告主要从工程项目能否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是否与学校总体规划相符方面对学校现有教学实验用房、设施等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决策。它是造价控制的基础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好坏和工程造价的高低。决策的失误会给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它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前提与首要环节。有了良好的项目决策的基础, 造价控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高校建设项目的立项应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实际需求等方面切实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建设标准, 避免求大求全, 重复建设,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不能过于拘泥于面积、高度、投资节俭的制约, 使方案过于简单而留下缺憾和先天不足, 使建设项目不能很好地发挥使用功能, 满足用户需求, 或过早地被时代所淘汰。在工程项目立项过程中, 做好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对项目投资额度进行的估计, 它对设计概算和项目资金筹措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建设过程中造价的总体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阶段

国外专家通过研究后认为设计阶段对整个投资的影响占投资总数的75%左右, 可见工程设计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建设项目设计主要从建筑外观、结构安全、使用功能、投资经济几个方面权衡和比较而对建筑产品所作的设计, 合理确定设计方案是控制整个工程造价的关键。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质量的优劣。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分析、编制设计概算可以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 通过对使用功能、装修档次调整使成本趋于合理, 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设计人员往往只注重建筑外观、结构安全而忽视从经济、投资的角度对工程进行全面分析, 造成设计与投资控制脱节, 从而给工程建设造成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结构形式、地质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的设计人员采用的基础形式、主体结构差别很大。有些设计安全系数过于保守, 超出设计规范要求,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高等院校要做好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首先高校基本建设主要为教育科研服务, 应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以经济合理、美观大方为原则, 注重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 提高设计人员造价意识。价值工程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功能”, 因此应建立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沟通渠道, 寻求设计和造价相互交流的平台, 使设计人员将设计理念与控制造价相互结合并贯穿始终。第三, 在设计阶段引入竞争机制, 进行工程设计阶段的招投标。严格按分配的造价控制目标进行设计, 切实进行多方案比选, 通过多方案对比, 优选设计方案, 使工程造价从源头上得到控制, 若发现投资超限额, 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三、招投标阶段

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推行, 实现了工程发包由原来的计划分配为主向以投标竞争为主方式的转变, 使建筑市场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对建筑工程承发包中的腐败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于择优选择承包单位、降低工程造价起着重要的作用。招投标阶段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工程量清单的准确计算。

定额计价方式下招投标阶段的重点在于招标范围的界定和标底的编制上。因为招标范围的界定可以使甲乙双方明确具体的工程内容, 而标底的确定则是衡量中标单位投标报价的关键。而工程量清单方式下, 招标阶段的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是为所有投标单位提供的统一的工程量, 是投标人参与竞争的统一的平台, 如果工程量计算有误或缺项、漏项, 会对投标报价造成影响, 也会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

2.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定额计价方式下的中标价采用不高于和不低于标底一定百分比的限制性办法进行评标, 标底作为工程招标价, 是评标的重要依据。而工程量清单方式下不再使用标底, 而是引入了“招标控制价”, 招标控制价是招标人根据国家或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依据, 按照设计施工图纸计算的、对招标工程设定的最高限价。因此招标控制价对于工程造价的确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和如何确保招标控制价计算的准确是招投标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 合同管理。

合同是甲乙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性文件, 是工程过程中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 也是解决争执的依据。因此合同在控制造价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合同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工程的承包结算方式、价款的调整方式、工程量的核实确认、和风险范围和工程索赔等事项上。施工合同要严谨、缜密, 不留漏洞与缺口。

四、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建设工程具体实施阶段, 对施工阶段的管理和造价控制, 主要是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 严格洽商变更文件的审批。工程的洽商变更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图纸中部分或局部所做修改而出具的文件, 同时也是结算最直接的依据。工程的变更和新增项目的增加往往会造成工程造价的上升。所以, 为了做好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 施工阶段控制造价的关键是在于减少施工过程的变更, 对每一项必须发生的项目变更都应附上相应的预算, 以便使建设方对于变更的费用作到心中有数。所有洽商文件均应经建设单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监理公司监理和设计人员三方签字方可确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洽商手续必须完备。对手续不齐全的洽商一律不予认可。对实际中确实发生但签署不全应该补齐相应的签认手续。其次对每份洽商进行详细地阅读, 对不明确的洽商分专业组织技术人员、监理人员、以及预算人员进行核对与解答, 从而弄清每份洽商包含的具体内容及其发生的合理性。第二, 主要材料和设备的确定也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材料和设备价格因其在整个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主要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和调整都可能引起工程造价的大幅度增加, 因此建设单位应积极参与主要材料和设备的选型及价格的认定。从而在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跟踪和控制。第四, 制定施工阶段的资金使用计划, 严格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与控制;按照合同规定及时进行已完工工程的计量验收, 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 及时统计实际完成工程量, 进行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的动态比较, 对工程造价目标进行风险分析, 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五、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项目所有的经济文件, 连同投标合同价和洽商变更、新增项目所增加的造价等的成果最终都反映在竣工结算中。使得竣工结算阶段成为甲乙双方矛盾和关注的焦点。在结算过程中建设单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熟悉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 作好审核前准备。

详细阅读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文件、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 对建设项目中包含的范围和内容作到心中有数, 了解工程的建筑和结构类型、基础的处理、主要的装修方式、设备设施的安装与布置, 同时了解工程的结算方式、工程量的确认、主要材料价格的确认、价格的调整方式、索赔的计算、风险范围的约定等等。

2. 工程量的计算与审核是结算审核中最

繁重、最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也是确保审核准确性的关键环节。在定额方式下施工图纸范围内工程量由投标人计算并包含在投标报价中, 除非工程量在施工过程中有变更调整, 否则工程量不做调整, 而工程量清单方式下, 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即工程数量计算正确与否, 完整性即工程量缺、漏项与否, 责任均由提供工程量清单的招标人负责, 投标人对工程量清单不再负有核实的义务, 也不再承担工程量清单计算错误和缺项、漏项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因此, 建设方除了保证在招投标阶段对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必须正确和准确外, 在结算阶段也要对变更增加的工程量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计算, 以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3. 综合单价的确定定额方式下结算的审

核主要针对于定额子母套用的恰当与否, 分项工程量的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必须与定额相一致, 同时费用计取要合理, 取费标准要按照规定执行, 定额的换算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计算等, 工程量清单方式下的综合单价是为“完成一个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和利润, 以及一定的风险费用。”因此要在分部分项的项目特征描述中了解项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包括其中人工的消耗和人工单价, 使用的主要材料及其市场价格、所有的机械台班及其台班单价等, 同时对风险费用进行分析, 对超出合同约定范围的风险进行约定和计算等等, 以确保综合单价的合理组价与确定。

六、结语

综上可见, 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高校基本建设中的投资控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做好每一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就可以使整个建设工程投资得到切实和有效的控制, 从而对高校基本建设节省资金, 实现高校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

[2].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基本建设控制 篇5

摘 要:为进一步确定招标控制价的合理性,将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分为编制前期准备阶段、工程量清单编制阶段、工程量清单计价阶段三个阶段。文章对各阶段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采用文献勾选法、信息沉淀法识别各阶段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了技术措施方面的建议以提高招标控制价的合理性。

关键词:招标控制价;施工方案;价值工程;关键控制点;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168-02

招标控制价通过在拟建工程中设置最高限价,实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是长期实践的产物。2013年7月起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08清单计价规范的基础上对招标控制价做出了更加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招标控制价制度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中正式确立。

但是,由于业主及承包人对于招标控制价的理解与认知还不够彻底,招标控制价在现阶段逐步凸显出很多问题,通过对招标控制价所凸显的不规范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及对已有的各类现存的文献进行初步总结,发现现阶段我国对于招标控制价的研究还处于对于招标控制价的产生及发展、对其确定时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等层面,尚未对招标控制价编制的合理性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1 编制前期准备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1.1 编制前期准备阶段的关键控制点识别

施工方案的确定在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前期准备阶段的各控制点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实际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中,经常有编制人员轻视施工方案的重要性,更有甚者不编写施工方案,或者编写的施工方案不在控制价中采用,下面分别就上述情形从三方面对招标控制价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不编写施工方案,现在招标公司招聘新毕业的学生从事控制价编制工作,由于没有现场施工经验,并且很多情况下他们不会进行现场踏勘,这直接导致编制的控制价和工程量清单出现很多问题,与合理的控制价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施工方案的选择不合理,施工方案对招标控制价有很大的影响,施工方案选择不当,不仅影响工期和质量,还对增加额外的工程造价,相反,选择优良的施工方案,能够省时省力省资金,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控制招标价的基础,施工方案的选择应当有效的结合技术面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三,材料采购、运输方案和施工机械选择不当,合理的施工方案应选择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材料、运输、机械是主要因素,运输方案选择不当,会影响工程进度,增加成本,施工机械的选择对控制价影响也较大,需要拿多个方案比较选出最合适的方案。

所以,控制价编制人员应在综合考虑方案和机械的可靠性、先进性,并且合理分配所需工程量和机械使用费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据,编写合理的控制价。

1.2 编制前期准备阶段的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

1.2.1 价值工程控制措施

在实际编制过程中,项目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施工手册中提供的施工方案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施工方案进行比选。而价值工程是施工方案比选的最佳工具,价值工程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用较低的产品使用成本实现其最高的价值,它的关键是能够分析产品或作业功能[2],将功能进行量化,和成本的比值,得到价值系数,价值系数是工程价值的量化体现, 其计算如公

V=F/C (1)

式(1)中:C(Cost)—成本系数;F(Function)—功能系数;V(Value)—价值系数。

1.2.2 价值工程的应用

价值工程的执行是有组织的活动,整个实现过程是通过群组式的工作方式,按照一定规则程序完成。价值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选择研究对象,并对后续可能用到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第二阶段是分析阶段,这一阶段首先对功能做出分析和评价,对项目的功能做出定义,在功能定义的基础上正确地划分功能类别,理顺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功能系统图,根据系统图,确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方案的评价权重,然后针对拟建项目列举出各种可能的施工组织设计,选出4~5条可行性较高的施工方案,最后利用加权打分法对施工方案做出最后打分评价;

第三阶段是选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第二阶段的评价得分选出最优方案[3]。

1.2.3 指标评价控制措施

工程建设项目可以看做是一项建筑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空间必须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它需要满足安全、适用、耐久三个特性。工期、成本、质量、施工难易程度和施工均衡度等是每个项目的基本特性,而这些特性的复杂性决定了施工方案评价指标的多重性。项目特性的各个指标。经济、技术、节能环保、施工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施工现场条件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施工方案造成影响,所以在进行施工方案的评价时,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综合的考察各个因素,不能只对单一的指标进行考量而做出最终判断。在实际项目中,可以组建专家库对指标进行评价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经济施工技术、环境影安全可行性四个方面。将组建专家库和价值工程法相结合对常规施工方案进行评价,可以获得最符合拟建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2 工程量清单编制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2.1 工程量清单编制阶段的关键控制点识别

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对以后的投标报价以及后续项目的施工造价管理和结算都有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而项目特征作为各个分项的详细描述对工程量清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工程量清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工程清单编制过程中,要重视项目清单与实际工程是否相符。

2.2 工程量清单编制阶段的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

针对清单项目设计面重复性大等问题,可以按照特征描述要求和项目特征性质两方面,对项目的工程量清单编制所涉及到的清单项目进行分类整理,结合图表形式,并给出项目特征描述的示例,建立专属项目特征描述信息数据库。通过建立专属项目特征描述信息资料库,以及在招标控制价编制前期准备阶段所做的资料收集补充,可以使招标控制价编制人员对项目特征信息资料库中的信息直接取用来编制招标控制价。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对特征描述做相应修改即可完成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使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中项目特征描述工作有模板可依,节省相关人力投入。

3 工程量清单计价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3.1 工程量清单计价阶段的关键控制点识别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发布及实施,是由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的一次转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企业采取自主报价方式,价格的确定及形成是由市场竞争决定。过去的预算定额和材料预算价格是定期发布的,并由政府管理部门指令性发布,现今转变为预算定额以及材料价格信息需要适时发布,是指导性和参考性发布,并且关键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材料费影响最大,约占工程造价的70%左右,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材料费等于材料的量与材料价格的乘积,工程确定后,材料的量也会相对比较固定,而价格是根据市场情况波动,因此材料价格的确定与市场情况应紧密结合,使材料价格信息的采集、选取、发布等方面更加规范而认真,这样才能使材料价格更加合理,进而使招标控制价编制更为合理准确。

3.2 工程量清单计价阶段的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

3.2.1 多渠道询价与快速询价相结合

材料采购信息不公开的处理办法主要有两个:多渠道询价和快速询价,而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参照有关刊物等社会信息、材料价格信息缺乏及时性与全面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在实际工程中,很多采购信息不在全国多渠道媒体上发布,只是通过书面信息张贴示众,这样的信息公告渠道非常受限,直接导致采购信息的知晓度大大降低。此外,还可能发生采购信息公告内容不全或事项不明情况,这会导致供应商对采购文件的理解有所偏差,比如在采购内容、供应商资格条件、截止时间、采购时间等重要事项,这样肯定会对后续采购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3.2.2 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是一种数理统计法,它主要是对各种事物属性或所占权重分类、分级别、分重点的管理的一种方法。具体实施是将管理事物分为A、B、C三部分,对应为重点、一般、次要三个等级,A类物资最为重要,其所占资金也最大,B类物资划分为一般,其占用资金比A要少,物资占用的品种要比A多一些,C类所占用的资金是最少的,其物质品种最多。

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询价工作是保证招标控制价质量的前提。但如果对所有的材料要素都进行询价,可能会造成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中人力、财力、时间的大量耗费。运用ABC分类法可以分类确定主材价格。

3.2.3 应用已建立的大数据平台

相比现代企业,传统的建筑行业在信息化应用方面较为缺乏,不能把海量数据精化、细化,不能对大量的工程数据进行系统的管理,。材料价格作为工程造价信息化的核心是最复杂、最没规律、最难把控的因素。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以“分享”为特点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建立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系统平台,采用PC终端、智能手机终端为信息获取和发布手段,后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分析处理手段,在加上专业的平台通过团队运营,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工程造价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为工程造价行业提供高水平、高效益、低成本的信息服务。

4 结 语

在对有关招标控制价编制现状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招标控制价编制过程中编前准备阶段、工程量清单编制阶段以及清单计价阶段的三个关键控制点,即常规施工方案问题、项目特征描述问题以及材料价格确定问题的研究。提出可以利用价值工程法对施工方案进行比选;通过建立专属项目特征描述信息库对项目特征的描述进行控制;对于材料价格的确定可以利用三种技术措施进行控制,即多渠道询价与快速询价相结合的方法,ABC分类法以及利用已建立的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 周胜利.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标控制价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 学,2011.

[2] 潘丽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 曹甲,王蕊.工程量清单计价下招标控制价的预测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

科研单位基本建设内部控制探讨 篇6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指的是经营单位通过业务体系和作业流程进行制度化、系列化及规范化的管理控制, 建立起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责任明确的管理制度, 通过这些管理制度来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保障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科研单位基础建设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一)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

到目前为止, 我国唯一的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 尤其是面对上市经营企业所出台的制度, 虽然对科研单位基础建设内部控制建设有着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性, 但毕竟不是完全针对科研单位的。所以, 对于科研单位而言, 既要充分利用这部规范中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制度, 又要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些规范制度。因此, 在这期间肯定会走很多弯路, 相对较少的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科研单位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不能够细致的控制起来,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二) 内部控制制度实行时间较短, 精细化的管理程度不够高

在我国整体企业管理制度的问题中, 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时间相对较晚, 制度中对各个不同企业的要求程度不等, 近些年来普遍存在内控制度精细化的程度不够高, 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制度要求过于简单化, 没有利用好内部控制制度对业务的运营流程进行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 使内控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化了, 其真正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三、对科研单位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的建设性意见

(一) 大力加强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建设

针对科研单位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理顺工作思路, 明确管理核心内容。提高科研单位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 形成严谨、高效的内部管理控制程序, 政策清晰, 责任到人, 各部门间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在重大决策前发扬民主, 征求每位工作人员的意见, 再做出正确决定, 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发挥好内部控制系统的积极作用。

(二) 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职权

基础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 要按照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的原则进行分工, 明确每个岗位责任和权限, 建立起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 有具体的规定和制度可以遵照执行。

(三)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持续的、环环相扣的体制, 其随时可能受到时间、地点或政策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给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非常有必要。这也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长期自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而出现的懈怠、不作为等现象。长期动态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运行和修整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后及时作出改善方案,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最有效的监督手段, 通过一定的监督后,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以及相关部门与人员执行内控制度的情况做出评价, 到达以监督促制度健全的目的。

(四)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激励机制, 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研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 不能只注重制度的建立、执行与监督, 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研单位在进行基础建设时, 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基础的, 只有更好的制定人力资源政策, 才能激励科研人员来进行创造, 才能把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地执行起来, 明确人事活动程序、制定各岗位职责, 通力协作, 在科研单位进行基础建设时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价值最大化。

(五) 明确内控制度的效果与管理成本的关系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前, 首先要明确内控制度的效果与管理成本的关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越完善, 达到的效果也就越好、越突出, 而随之出现的就是所需要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这一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因此,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管理成本的问题, 在保证制度效果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成本, 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节约科研单位进行基础建设的成本, 帮助科研单位实现各部门职责明确、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的目的, 促进科研单位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内部控制制度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需要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调整, 相信会给科研单位带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张先治, 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 2011, (1) .

基本建设控制 篇7

一、决策阶段投资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决策机制不合理导致项目投资控制先天不足。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 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体系应该是“谁投资, 谁决策, 谁承担风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决策者和投资者意志和行为高度统一, 即:通过投资行为获取所期望的投资收益。该收益仅仅指的是投资项目的财务收益, 而并非社会收益。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 追求投资收益是它的主要目标, 而投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收益是投资人在追求投资收益的同时所带来的附带价值。追求投资收益是投资行为的直接动机, 是投资决策的必要条件;而投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收益是投资行为决策的充分条件。而现行投资决策模式下, 投资者, 决策者, 项目经营者三者往往是利益不同的三方, 他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未来项目经营者作为投资行为参与者成为投资申请人, 是潜在的投资使用者。毫无疑问, 投资行为本身直接带来两大“公益”:一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投资使用者的无风险收益。这种无风险收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投资使用者把投资者的投资本身当成了收益。由于投资行为本身客观存在着拉动当地经济的属性, 因此此项投资将会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如果投资申请人成为该投资行为的天然受益人的话, 那么他所提交给决策者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定是“可批性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此投资项目也必定是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均优的投资项目。投资决策者依据 “可批性研究报告”进行无风险决策必然导致决策过程的形式化并使得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这将导致投资者面对极大的投资风险。事实上, 国家作为投资者并不具体参与投资决策, 但是他将独自承担此投资决策所带来的全部风险。这种“投资本身即是收益”的投资决策观念导致了投资控制的先天不足。投资决策所依赖的投资估算自然难以成为后续建设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

(二) 设计阶段忽视造价控制埋下投资失控隐患。

在设计阶段由于其工作的高度专业性和特殊性, 现阶段的设计市场的结构类型并没有完全发育成可进行充分竞争的买方市场结构, 因此设计招标和设计监理工作并没有真正普遍开展。在设计过程中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论证和比选不充分, 设计人员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考虑解决方案, 很少从经济的角度对技术方案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只是被动地反映设计方案的经济属性, 而工程造价控制中所提倡的工程造价事前控制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虽然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审图环节, 但是很少有专业的造价工程师参与此项工作, 这也导致了在各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被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 设计单位接受建设单位委托进行设计并根据设计规模取得相应收益。这种设计管理模式造成了设计单位游离于投资控制体系之外甚至还可以从“贪大求洋”的设计中获取更高经济收益。设计质量的高低没有和设计者的收益挂钩, 更没有和投资控制的目标相结合。最终造成了设计人员“只画图, 不算账”的局面。给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埋下隐患。

(三) 项目实施阶段造价控制工作不力导致造价失控。

在工程实施阶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由于设计质量问题导致的大量设计变更使得最初招投标所确定的合同价格失去投资控制意义。第二, 发包商或监理工程师责任心不强或工程管理能力不高导致大量的索赔事项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承包商“低报价, 高索赔”的经营策略。第三, 承包商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工程赚不赚, 全看怎么算”的思想, 在结算阶段运用各种手段进行高估冒算。加之某些工程造价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甚至职业道德操守缺失导致了在工程价款结算阶段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工程款支付。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推高了实际工程造价, 导致了结算超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加强投资及造价控制的对策

(一) 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科学决策。

在投资控制体系中, 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合理的投资控制目标。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决策首先要摒弃“投资就是收益”的错误观念, 使得投资使用者与投资者的利益统一起来。同时, 应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实现投资方, 决策方, 投资使用方, 项目经营方“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决策模式。彻底杜绝无风险决策、无风险使用投资以及无风险经营现象。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投资咨询单位编制科学公正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若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偏差导致发生重大投资决策的, 应当按照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追究项目申请单位和投资咨询单位的相应责任。另外, 在制度设计时, 对于投资使用方也应明确具体的责任, 使其自身经济利益与投资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相联系。因投资控制不力导致投资失控从而使原投资项目经济属性发生根本改变的, 应当追究投资使用方的相应责任。

(二) 利用经济杠杆调整设计单位为投资控制的责任主体。

设计单位作为投资控制的重要参与者不能游离于投资控制体系之外, 更不能使其在投资失控中获益。初步设计投资必须控制在投资估算限额之内;施工图预算必须控制在初步设计概算之内。“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作为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之所以难以广泛应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设计收费没有与投资控制目标挂钩。加之投资指标分解计算工作量大, 基础工作繁杂等原因,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愿或不能考虑投资控制目标这一因素。但是随着工程造价管理软件越来越趋智能化, 现在的图形算量软件完全能够实现在设计的同时就能估算出各种构件的直接成本。这就使得设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设计成果对投资控制目标的满足程度。同时, 投资者在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时, 应把投资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合同条款纳入进去。对设计成果的质量应该从安全、成本、方便、美观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把设计成果的质量与设计收费相联系, 与设计人员个人收入相挂钩。只有这样, 才能把设计者从工程造价控制的旁观者转变为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参与者。

(三) 加强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各项工作最终实现投资控制目标。

在施工阶段一是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因为大量的工程变更将使招投标阶段所确定的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失去造价控制的作用。而且也为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运用不平衡报价提供了空间。大量的设计变更将使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变得异常困难。二是要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加强工程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因为发包商或监理工程师的错误的指令或工作上的瑕疵都有可能导致承包商的索赔行为, 从而造成工程费用的额外支出。同时应加大工程造价审计力度, 推广“跟踪审计”方法。防止承包商的高估冒算和不合理索赔。努力把结算价格控制在合理造价范围之内。

三、结语

基本建设控制 篇8

一、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与预算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认识不足

现阶段, 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对实行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 对预算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以及预算的安排和实施缺乏深刻理解,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这主要是源于这些单位对工程项目计划、程序、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 认为建设单位基建项目只要有本单位的年度计划, 或者只要有本单位领导会议的临时决定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记载即可。还有的将本单位编制的项目建议书、上级主管部门的部分资金计划以及中介机构编制的基建项目建议书等作为财务管理或预算控制的依据。这些都使得实际投资的项目内容、投资规模、投资额与上级批准的项目内容、投资规模、投资额不相符合。

同时, 这种认识的不足还表现在项目财务决算不规范, 把财务决算工作全部归结于财务部门。财务人员既不了解工程项目从审批规划到开工竣工之间的程序, 又未参与招标文件及工程建设合同的审计工作, 因此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及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流于形式, 既无工程项目特点的详细分析, 也无预算与决算对比情况财务数据分析。如果无法提供预决算执行结构方面的对比数据, 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纠正。

2、内控制度滞后, 影响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预防、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现象,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几方面。但是, 现阶段很少有建设单位能建立比较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大多内容非常简单或根本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这就直接导致财务会计核算把关不严。对建设单位来说, 项目负责人不能认真理解和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基本建设管理的法规、政策, 凭主观意志办事, 对基建实施的过程不重视, 甚至在主观上回避监督, 搞暗箱操作。建设单位往往有挤占、挪用基建费用的情况, 如管理费中列支大量的招待费用、咨询费用、考察费用、会议费用等。但是财务管理却没有很好地履行财务监督的职能, 对领导提出的错误意见和做法不敢抵制, 听之任之。

3、会计核算不规范, 资金管理不到位

财务人员对基建的基本知识不太了解, 核算中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一是建账不规范。有的单位没有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基本建设会计账簿, 只是在事业单位账簿中统一核算, 很难分清项目的资金来源状况, 更谈不上项目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了。二是使用会计科目不准确。如对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没分明晰核算, 在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的时候, 很难满足竣工财务决算的报表填制工作;对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核算, 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明晰核算, 有的单位只是进行到二级核算, 无法分清核算的具体内容。三是项目建设成本核算不完整。如出资方直接把资金拨付到施工单位, 没有给建设单位履行拨款手续, 建设单位无法取得入账的原始凭证, 无法进行账务处理, 因此造成项目归集核算的建设成本不完整。四是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不规范。按照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 对建设单位管理费应实行“总额控制, 据实列支”, 有些单位的此项费用超预算较多, 挤占建设成本, 有的单位按计提金额列支, 有的单位却是从别的账户列转支出, 违反了建设单位管理费的使用规定。五是一些基建财务处理不规范。对建设项目利息收入、投资包干结余、竣工结余资金、核销与转出、基建收入、竣工财务决算等都不能进行规范地财务处理。

4、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不够紧密

现在的项目管理一般分为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两部分, 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 彼此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财务人员不了解各项目预算的组成情况及特点、不了解项目的进度, 使得预算项目与财务支出科目不挂钩, 无法实时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 预算额度与财务支出之间无法起预警作用。而项目管理人员不了解预算执行情况, 难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与项目进度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得不够紧密, 直接导致了预算项目与财务核算科目的不协调, 进而使预算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有些支出虽有预算却无法找到相应的财务支出科目。如水电煤等地下管线搬迁费用以及地上电线杆入地费用, 在项目预算中列入管线搬迁等不可预计费, 而在财务核算时只能记入“待摊投资”下的“其他待摊费用”二级科目。地下管线结构错综复杂, 管线动迁费用日益庞大, 却既不能记入房屋动迁补偿费又不能记入建安工程费用。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下, 待摊投资科目下并没有管线动迁二级科目, 由此造成庞大的管线动迁费用挤入“其他待摊费用”, 使其他待摊费用占据待摊费用极大比例的奇怪现象。

二、加强基建财务管理与预算控制的相关对策

1、更新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观念, 提高认识, 明确职责

加强基本建设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的认识, 转变预算管理的观念。首先, 需要认识到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的企事业单位多年积累的成功管理经验。对基本建设单位来说, 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是单位的生命线。实行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 能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单位管理, 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其次, 单位领导和职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真正把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与预算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要转变财务工作及预算工作仅是财务部门和预算员的事情的观念。事实上财务工作与预算工作不仅与财务部门和预算员有关, 也是各相关部门, 尤其是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 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对项目成果负责, 同时也要对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负责。只有各方面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起来, 才能搞好预算工作。

2、加强财务管理,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按《会计法》等有关规定, 单位必须在工程项目立项时, 制定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预付工程款管理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物保管制度、备用账登记制度、费用报销开支内部审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日常财务管理中, 建设单位领导和财务主管要理解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和要求, 增强财务管理的责任感, 以身作则, 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 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不断地完善, 共同提高理财能力。

3、切实加强基本建设单位预算控制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工作;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建设内容, 做好账务设置和账务管理。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及有关部门的规定实施基建财务管理与核算, 首先要重视基建项目的合法性, 对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不得开支, 对违纪违规行为拒绝支付基建款项, 使建设单位的基建工作走上正常轨道。凡是需要在基建会计上入账的款项都必须有拨款文件、协议或者合同资料, 一切基建用款如工程预付款、设备款等均应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合同和协议。职能部门所签的每一份基建合同均应给财务部门提供合同原件, 以便财务部门随时监督检查。同时, 财务部门必须审查所付的每一笔款项是否已列入批准的计划项目内, 付款手续是否齐全, 收款单位的账户是否是已签合同的法人单位的基本银行结算账户, 收据或发票的出票人是否正确, 加盖的印章是否是合同签约单位的财务会计章。此外, 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标准控制待摊投资支出, 不得将非法收费、摊派计入待摊投资支出, 也不得将打着各种旗号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参观考察的费用计入待摊投资。

其次, 要加强对从事基本建设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制度法规的培训和上岗前的培训, 使具体财务核算管理人员了解施工工艺流程。财务部门要全程参与基建的实施过程, 对基建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检查和审计, 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和控制。财务人员要树立学习理念, 提高财务管理能力。除定期参加财政职能部门组织会计继续教育外, 在工作之余, 要根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针对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及适应会计资料通过网络共享的要求, 切实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特别要加强基本建设会计及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及计算机普及知识的学习, 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来提高其业务水平。

4、加强预算工作与财务工作的结合

加强预算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 做好交接工作, 财务人员应了解各项目预算的组成情况及特点。同时, 财务部门必须掌握基建项目的批准程序, 主要是:审批—立项—规划—设计—报建—施工, 监理招标—施工许可证—开工。财务部门必须掌握这一程序中各个步骤建设单位应做的工作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及表格, 同时要将批准的基建投资计划作为基建财务筹资、使用资金、会计核算的依据。同时可以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成本费用科目, 明确各科目的使用范围和列支内容, 并建立财务科目与预算支出项目的对照表, 使财会人员入账时即可做到心中有数。另外, 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开发相应的软件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按项目将预算项目与财务支出科目挂起钩来, 实时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 提供预算执行结构方面的对比数据,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并采取措施纠正。

5、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

基本建设控制 篇9

1基本建设工程造价的审计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发包阶段

这一阶段是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 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 投资方案得不到合理有效控制,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可能会出现施工资金分配不合理;2) 这一阶段不能准确估计和计算工程总成本, 在实施投资过程中审计人员很难控制工程造价;3) 项目决策失误, 这主要体现在不该建设的项目进行了建设投资, 或者项目地点选择错误和工程初始规划的不当等等, 都给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困难;4) 建设资金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造成资金的浪费。

1.2 施工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 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 乙方在做施工图预算时, 乱套定额, 提高项目工程综合单价;2) 乙方乱报工程量和重复计算工程量, 并隐瞒工程实际情况, 做虚假进度事先骗取工程款;3) 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这样的情况, 工程项目中的一些重要建筑材料都是甲方供应的, 比如说占大部分工程造价的钢筋、水泥、木材等等。乙方可能乱领材料, 在使用时不节约, 造成大部分材料的浪费;4) 工程项目在设计变更时, 既有增加工程量的又有减少工程量的, 但是乙方在做工程决算时, 乙方达到多计造价的目的, 工程量只有增加的却没有减少的;5) 乙方在自采材料上做手脚, 为了增加自己的造价, 故意出具一些假的发票和假的销售凭证给甲方, 进而达到自己多受益的目的。

2基本建设工程审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各个阶段。审计部门要有效地控制工程的造价, 要求具体的审计人员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与信息管理等多方面加以控制。

基本建筑工程审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见表1。

2.1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对一个工程应从几个方案中进行综合技术评价, 优化建设方案, 选择综合效益最好的方案, 编制出质量高、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严格的立项审批后, 提出初步设计和概算, 它即成为该建设项目据以实施的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在审计过程中应确认它的合理性。

2.2 加强对工程项目开工前的审计工作

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 节约成本, 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作用, 这样看来抓住开工前的审计工作就尤显重要。这就包括审核项目资金来源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资金是否到位, 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和手续的合规等情况。当前, 有的建设单位仍在没有施工图纸的情况下施工, 边设计、边施工;开工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造成设计方案多变、造价提高、工期拖长、投资浪费等问题。因此, 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要从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就认真抓, 使审计能在项目实施前和建设中及时发现相关问题, 并纠正一些不当的施工方案。

2.3 加强和完善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合同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它具规范性、可靠性、完备性、适用性。合同双方经济利益是靠合同兑现来实现的, 依法签订的经济合同的本身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文件, 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最终体现的是价格, 因此, 对合同实施审查, 是审计部门的职责之一。

这里主要介绍工程索赔的审计, 因为处理好合同履行中的工程索赔对于控制工程造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索赔是指在履行合同过程中, 由于对方的过错而要求对方承担责任并提出经济补偿或时间补偿要求。工程索赔是一种经济补偿行为, 而不是惩罚, 在索赔处理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处理好索赔时间和索赔原因, 否则视为索赔事项自动被认可。在我国引起施工索赔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 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为障碍引起的索赔, 如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索赔, 工程中设计变更引起的索赔;2) 延误工期的索赔;3) 加速施工的索赔;4) 业主不正当地终止工程而引起的索赔;5) 拖欠支付工程款引起的索赔;6) 因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甚至错误引起的索赔。

2.4对建设工程项目变更进行合理性审计

对于一个具体的建设工程来说, 设计变更是必然存在的, 正由于存在设计变更, 这样就可能导致项目投资超出预算, 故审计部门就应按照一定的规定合理控制工程的设计变更。审计监督工程概 (预) 算的调整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办法、定额、标准执行;是否按规定程序报审、批准;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齐全;有无人为提高建设投入、扩大工程规模的情况发生。据此, 应制定科学的工程变更控制程序。处理好工程变更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举措。对工程变更处理要遵循一定程序并合理地调整合同价款。工程变更程序为:提出工程变更※分析提出的工程变更对项目目标的影响※提交变更评估报告 (初步确定变更所需费用时间范围质量要求确认工程变更。

在工程审计中对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还有很多, 我认为还存在着更加完善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加强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依据, 发挥审计部门的最大效能, 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征.浅谈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理人, 2006 (2) :36-37.

[2]于沣.工程项目结算审计阶段的造价控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30-38.

[3]朱建君.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造价控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47-50.

[4]张玲, 柯贤辉, 周庆丰.造价审计风险对策[J].山西建筑, 2008, 34 (16) :237-238.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浅析 篇10

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企业舞弊层出不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破产事件,则是企业内部控制缺失导致经营失败的又一典型。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和“通行证”,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纷纷花巨资聘请海外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上市地的监管要求。

我国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之后,财政部陆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控机制”;2004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两次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其中,2005年6月,在财政部、国资委和证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借鉴〈萨班斯法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报告》上作出批示,同意“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及国资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在上述背景下,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及体系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规划,基本规范出台后,将出台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应用指引。为此,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我国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基本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原则、要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主要规范企业管理层如何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用于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如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基本规范的细化,具体指导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哪些项目内容开展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由企业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组成。具体项目如下:

第一,企业层面控制。具体包括:组织架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问责制、内部审计、总分公司等内容);发展战略(包括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并强调绩效评价制度);社会责任(包括社会责任的理念、制度、投入、管理、检查等内容);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文化的建设、评估、风险控制等)。

第二,业务层面控制。包括:资金活动(包括筹资、投资、日常运营管理以及对资金管理中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防范等);采购业务(包括物资购买、款项支付主要控制点及风险防范等);资产管理(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包括销售、收款控制);研究与开发(包括立项、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控制等);工程项目(包括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全过程控制);担保业务(包括担保的调查、审批、具体执行控制等);业务外包(包括承包方的选择及具体执行控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对外披露、内部传递运用等);全面预算(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及考核等过程控制);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的谈判、签定、履行过程控制);内部信息传递(包括内部报告的分析形成、内部传递、结果运用等控制);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日常运行维护等控制)。

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特点

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完全体现全面性原则。不管是基本规范还是具体的应用指引,在内容设计上,都强调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强调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彻底摆脱一提内部控制人们就自然归结为单位财务部门职责的现状。

二是强化企业层面控制。为了改善企业控制环境,在应用指引的设计上,专门设置了企业层面控制,内容包括公司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从而引导、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三是强调政府主导。无论是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还是具体应用指引,都由政府部门主导起草、发布。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下,政府主导有助于企业自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企业内、外部风险。

四是注重成本效益。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成本,如果执行成本超过控制收益,那么将得不偿失。如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即存在企业执行成本过高的问题。为此,在起草过程中,重点对风险点、控制措施等进行描述。至于企业如何具体执行要求,则不再详细规定,而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明确。

五是有效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在基本规范的设计上,吸取了美国COSO框架的体例,同时,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其他有效做法。

四、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若干思考

结合基本规范,从今后的发展看,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应关注以下环节。

第一,梳理、规范业务流程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具体到个体企业,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关键在于梳理、规范业务流程。只有业务流程明确、清晰,才可能发现风险存在的环节,也才有可能针对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因此,要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最基本的工作是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先把目前在用的流程全部以图表方式列出;在此基础上,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对个体企业而言,相关的控制措施主要的体现是企业执行的各项内部制度。因此,在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后,应着手梳理、修订现有的内部制度。具体的操作上,应先梳理现有的内部制度,然后与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对不符合现有业务流程的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对有业务流程但未建立制度的业务,要按照业务流程重新建立制度。在制度中,重点体现对各类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三,明确的岗位职责标准是控制风险的源头。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关键在于防范风险。这之中,必须建立清晰的岗位职责标准,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从而明晰权利与义务,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第四,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配合。一谈到内部控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这项工作归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正是基于这种担心,在规划应用指引框架时,已经尽可能多地考虑企业层面的控制如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在起草应用指引时,已经尽可能弱化财务概念的使用。事实上,内部控制绝对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是贯穿企业所有运营活动的一项工作,需要企业领导、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企业而言,要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样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第五,内部控制建设应与企业信息化工作、风险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整合。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这些工作与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系统本身是一种控制手段,但是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对信息系统也必须进行控制;再如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防范、降低风险,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进行风险评估等。因此,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时,必须统筹考虑内部控制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朱海林、王宏:《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编辑 向玉章)

基本建设控制 篇11

投资估算是指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 依据现有的资料和一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投资数额进行估计, 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 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政策对建设工程以及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

基本建设投资估算的控制, 就是行为主体为保证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目标, 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标准通过采用各种方法对被控制对象实施中发生的各种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对比、检查、监督、引导和纠正的过程。

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指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管理过程。

2 投资估算控制及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

投资估算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必须从投资估算开始抓起, 切实把好估算关, 立足于事先采取主动控制, 也就是说工程造价的控制能能动的影响投资决策, 影响设计、影响施工。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就是在编制投资估算时要尊重科学, 实事求是, 合理估算投资, 既不有意识的提高, 又不能故意压低造价, 投资估算一经上级计划总部门批准, 就应作为财力上的最高限额, 量财设计, 使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在总体上不突破投资总额。

实施建设投资估算的控制以及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目的是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 尽可能多的产出, 这是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宗旨和目的。

3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从基本建设项目的构成来看, 在技术指标的允许范围内, 尽可能的降低造价, 是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 一个建设项目的进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3.1 决策阶段管理

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对投资需要量进行估算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投资估算是指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所需投资, 通过编制估算文件预先预测和确定过程。投资估算是决策、筹资和控制造价的主要依据,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保证详实、准确,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估算, 需要很多资料, 如经济指标的收集、地质勘察资料、主要材料的价格表信息等, 工程管理人员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 保证投资估算、经济分析的准确性。

3.2 设计阶段管理

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控制基本建设规模, 提高投资效果中的作用, 设计方案做的是否合理, 设计图纸是否完整清楚都会影响工程造价。设计人员尽最大努力使设计产品结构合理, 耗能最小, 造价成本最低, 工作性能最好。在投资确定的情况下, 应采取限额设计, 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控制投资, 有效的使用建设资金的有力措施。所谓的限额设计, 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控制设计, 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 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

3.3 招投标阶段管理

(1)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 (2) 不断提高标底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 切实防止压标和低价抢标; (3) 严格禁止人为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 (4) 标底的确定原则上应使招标投标双方都有利可图, 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评标过程中, 应在合理低标中价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 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

3.4 施工阶段管理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应控制以下两个方面:

(1) 设计变更。尽可能地减少设计变更, (1) 要求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时要根据建筑物周围的地形、地质及其配套情况向设计单位提出详细说明, 并仔细审查设计方案、施工图纸,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要求设计单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依照设计流程进行设计, 加强沟通, 避免专业交叉问题, 造成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也是限额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工程实施阶段, 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 变更发生的越早, 损失越小, 反之就越大。因此, 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 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 使得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2) 现场变更。现场变更常常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个工程由多家或多个专业交叉施工而导致不必要的现场变更。另外, 由于在招标过程中任意压价, 导致工程造价严重失真, 使得个别施工单位通过低价中标, 而在施工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加现场签证及技术变更, 以获得额外收入, 或干脆偷工减料, 在材料上以次充好蒙混过关, 留下质量隐患。

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严禁合同中工程的数量增减, 工程的性质、质量、规格尺寸位置的更改, 若发生变更必须由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程变更令方可施工, 否则不予竣工验收和竣工结算。因此, 建设工程应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 选择合适的承包方式, 可以有效的管理资金投入。其次将预算中的材料质量、报价与实际施工采用的材料设备相比较, 做好材料设备的认定工作, 保证预算与施工相结合, 也是搞好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竣工阶段管理

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应主要侧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料的收集工作, 包括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现场变更、设备清单、材料及设备的采购发票等。

材料费作为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费用占工程成本的70%左右, 它的价格是否合理对造价水平影响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 市场价格的开放使得材料价格成为影响造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平衡材料价格, 降低材料价格是控制造价的重要方法之一。

上一篇:抽油机井管理下一篇:二次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