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控制测量

2024-10-05

基本控制测量(精选10篇)

基本控制测量 篇1

在实际工作中, 在传统的煤矿井下测量的过程主要涉及到腰线标定、延伸、导线测量以及高程测量等环节。煤矿生产技术的管理, 是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目标的重要途径, 必须予以重视。在煤矿井下发生的任何疏忽, 都可能成为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导火线, 造成煤矿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煤矿井下测量工作对于实现煤矿高效、安全生产的目标,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 煤矿井下测量的工作被作为一项技术性且难度较大的工作, 一直是煤矿生产企业的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近几年, 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的方法不断得到发展与改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井下测量工作的精准度以及效率。

1 关于三连架在基本控制导线测量中应用的分析

由于受煤矿井下环境条件的限制, 一直以来, 传统的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方法都是采用逐站整平对中的形式, 选择比长的钢尺 (或光电测距仪) 进行量边的工作。整个测量的过程中,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 而且无法保证测量的精准度, 并且在测量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工作效率的低下, 直接导致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工作效率无法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防爆全站仪在井下测量中的应用, 很多煤矿生产企业开始采用三连架法进行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的工作, 以弥补传统的测量方法产生的误差。采用三连架法进行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工作的过程中, 利用全站仪配套的棱镜、基座等相关设备, 可以减少测量工作中过渡点的对中误差, 在确保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精准度的前提下, 提高煤矿井下测量的工作效率。但是我们在燕子山矿的实际测量工作中, 采用三连架法进行测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 在煤矿井下测量工作中采用三连架法, 在测量路线确定后, 需要煤矿企业停止在测量线路上的一切生产运输活动, 占用巷道时间长, 需要与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2) 三连架法测量的环节, 常常要对各个测量过渡点进行对中的处理工序, 以减小对中误差对各个测量点精准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3) 另外, 还需要注意处理煤矿井下隧道中雾气以及风流对边长光测量产生的影响。避免过大的雾气导致全站仪测的测量数据误差过大, 最终导致测量精度出现问题的情况。

2 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为了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对煤炭量的有效需求, 煤矿生产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提高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最佳方式之一, 便是提高煤矿井下测量的精准度以及测量工作的效率。在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工作采用三连架法, 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煤矿企业对测量工作的相关要求。因此, 为了煤矿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们结合燕子山矿井下测量工作的现状, 在日常测量工作中对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与创新。

(1) 减少对中误差的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采用经过改进与创新的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中环节的误差, 改善了对中的精准度, 提高了测量的精度。我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激光对点器进行对中的工作,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地利用光学折射原理, 通过观察激光对点器发出的光束, 直接观察顶板的测点的变化情况。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风流过大对测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而且简化了测量的程序。

(2) 减少工作时间的方法。使用三连架法测量的相关工作, 需要设置煤矿井下导线测量的相关导线点, 包括测站点、后视点、前视点等, 在测量时只要移动三连架调整对中的角度即可, 这样的测量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的精准度, 但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我们将测量三角架、基座、棱镜等配套设备增加到四套, 将原来的三连架法变成四架三连法。改进方法后, 我们在进行煤矿井下测量时, 可以同时进行两点的观测, 大大缩短了测量的时间以及占用煤矿井下运输线路的时间。这种改进与创新的煤矿基本控制导线测量法,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的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 不仅能够保证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的精准度, 而且对于提高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 促使其更好的在煤矿井下测量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们在燕矿八盘区第一次采用四架三连法测量, 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比平时测量相同测点的工作时间缩短了一半。

(3) 在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工作中, 还会涉及到如何合理的处理长边、短边的测量工作。在此测量环节中, 我们要尽量选择使用相邻导线边长数据相一致的导线, 在长边、短边进行过渡时, 如果出现前视点、后视点边长相差较大时, 可以适当的调整调焦镜的运行范围, 以降低测量方向的误差。同时, 更要加强重视短边的测量环节。由于在短边测量中, 测量仪器以及对中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提高短边的测量精准度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改进后的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法中, 我们选择使用了延伸三角形的方式, 来弥补短边测量中测量仪器以及对中存在的误差, 通过延伸三角形进行导线方位角的传递, 我们进一步地提高短边测量的精准度, 也缩短了短边测量的时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效消除了上述误差的影响, 提高了导线测量精度, 促进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工作总体的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导线A-B-C-D-E-F中, 遇到短边BC时, 通过延伸三角形, 采用A-B-D-C-E-F的路线, 跨过短边BC, 则EF边的方位角:∠1一∠2+∠3+∠L4±4×180°, 图1所示。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煤炭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煤矿生产企业对于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精准度及其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 我们必须运用一切可应用的科技手段, 进一步地改进和创新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的方法以及措施。经过改进与创新的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的测量法, 通过四架三连法进行相关的测量工作, 可以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之上, 提高测量的精准度以及工作效率。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们应更加努力做好提高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的精准度的相关工作, 避免煤矿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危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煤矿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技的应用范畴逐渐扩大。近年来, 科技应用在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方面取得的成效较为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大大提高了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的精准度以及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的工作效率。本文将简要分析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的相关内容, 旨在促进煤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测量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煤矿,控制导线,测量方法,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国良.矿山测量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崔旭升.地下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测绘, 2006 (4) .

[3]卢辉, 刘长星.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中的应用[J].测绘标准化, 2009 (2) .

谈建筑工程测量中误差的基本分析 篇2

关键词: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 误差范围 精度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35-01

在实际测量中,不管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仪器,也无论观测者多么细心,对同一个量进行多次观测,其结果往往有差异。例如,对一个角、一段距离或者两点间高差进行多次观测,会发现每次测量的结果通常都不一致;又如测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测量人员每次得到的三个内角的和往往不会等于180度。但是只要不出现错误,每次的观测结果是非常接近的,它们的值与所观测量的真值相差无几。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要对一未知量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若干次观测,去检查观测中是否有错误,以及根据误差的大小来判定结果的可靠程度。误差实际测量中是无法避免的,但仔细研究误差的来源,可以发现误差的数学规律,相应的采取各种措施,达到缩小误差的结果。

1 测量误差的来源

任何建筑工程的测量都离不开人员素质,仪器工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三个方面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1.1 仪器误差

测量工作离不开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生产制造不可能完美,还有测量仪器的校正也不可能十分准确,譬如仪器上各轴线间的几何关系并不能达到理论上的要求,虽然仪器都经过了校正,但仍然存在误差。另外,不同类型的仪器有着不同的精度,使用不同精度的仪器引起的误差大小也不相同,因而使观测值的精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

1.2 观测误差

人的感官系统都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仪器操作上会产生误差,也就是测量值与真实值有数字差。另外,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对仪器掌握的熟练度和应用能力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造成测量误差。

1.3 外界条件的影响

外界条件是指亮度、风力、气压、温度和湿度等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随时发生变化,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影响,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

综合上面三个方面的因素,任何测量工作都要受到它们的影响,我们把上面三个因素统称为观测条件。

在实际建筑工程测量过程中,有时候测量人员会产生粗差,我们也称之错误或过失。例如,钢尺丈量距离时读错钢尺上注记的数字或记错整尺段。粗差是观测人员精神不集中和粗心大意产生的,是可以经过人员培训和严格要求等措施完全避免的。在建筑工程测量中要严格区分误差和粗差,粗差是不被允许的。

2 测量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的性质不同,测量误差可以分成两大类,也就是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 系统误差

相同条件下观测某一量,观测误差表现出系统性的特点,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我们把这类误差叫做系统误差。造成系统误差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指仪器不完美和外在环境条件。例如,由于尺子本身长度误差的存在,使每次测量一尺段的距离就会产生一个必然的误差,测量的尺段越多,误差的积累也就越大。又如,水准测量中所用的水准仪的水准管轴并不严格平行于视准轴,使尺上读数总是偏大或偏小,水准仪到水准尺距离相隔越远,误差也相应越大。这些因素都造成观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系统误差可以积累,也就能够相互抵消。测量人员清楚了系统误差的规律后,可以采取措施来消除或减小误差。举个例子,水平角测量中,对经纬仪的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横轴与竖轴不垂直的误差,测量人员可以采取在盘左和盘右两个位量上观测水平角取平均值的办法加以消除。但也有一些系统误差无法消除,则应通过细心操作使其减小到最低限度。

2.2 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很多因素。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不完美的仪器精度和人类感觉器官的局限性等。例如,距离测量和水准测量中用尺子测量时,估读末位数字总是忽高忽低,水平角观测中对中误差、瞄淮误差、读数误差都是偶然误差。观测中应力求使偶然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但是偶然误差必定客观存在着。

在建筑工程观测中两类误差是同时存在的。系统误差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消除或减小,这样偶然误差就成了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测量误差理论主要是减小偶然误差。

3 偶然误差的特性

偶然误差就单个误差来研究,大小和符号没有任何统计学规律,但是相同条件下多次观测某一个物理量,我们会发现统计学规律。在大量偶然误差累积后,就会发现偶然误差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规律性。误差的数据数量越多,正态分布的规律性越强。

计算出400个三角形内角之和的真误差,将400个真误差取误差区间从正态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正态曲线的中间最高、两端最低,这就表明建筑工程测量中小误差产生的概率大,大误差产生的概率要小;正态曲线左右对称,这就说明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产生的几率均等;正态曲线无限接近横轴,但不靠拢,这就表明测量的最大误差不可能超过极限值。

精度是指误差在分布上的密集程度,或者误差在离散上的分布程度。在实际建筑工程测量中,一些测量数值是直接观测得来;另一些测量数值是间接计算出来的,先测量其他数值,再通过计算得出所需要的数值。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衡量精度标准来衡量测量成果的精度。

精度的常用标淮有中误差和极限误差。中误差不代表误差大小,反映了误差在分布上的密集程度。因此,观测人员在权衡某些观测值取舍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用极限误差来衡量。极限误差我们又称之为允许误差,有时候也简称限差。极限误差是观测条件一定下容许误差的偏离度。

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偶然误差不可能消除。但是我们也不允许偶然误差超过一定的极限数值。经过反复和大量的测量实践,人们得出下面的经验数据。绝对值超过1倍中,误差的偶然误差的几率为32%。超过2倍的几率为4.5%,超过了3倍的仅为0.3%。因此,在有限的观测次数中,大于3倍中误差的偶然误差基本不会出现。所以,通常以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值。

建筑工程的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由不同原因产生的。在实际测量中,可以采用新方法和新仪器尽量减小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与真实值的差。在测量规范中,对每次测量工作,根据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允许误差,如果观测值的误差超过了允许误差,成果质量就不合要求,必须进行重测,这是测量工作必须遵守的准则。

参考文献

[1]李井水.建筑工程测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基本控制测量 篇3

祁东矿是皖北煤电集团下属的一对矿井, 设计产量为150万t/a, 于1996破土动工, 到2002年建成投产, 为保持“三量”平衡及矿井工作面正常顺利接替, 集团公司和矿领导决定开发南部和四采区。

由于该矿井下地压较大从而造成巷道原有测量导线点点位移动, 现有的测量控制导线点的精度难以满足巷道贯通施工及设计部门需求, 所以特地在西部采区主要巷道内布设三条 (7″级) 基本控制导线并对其进行优化测量和精度分析, 以满足导线测量的精度, 确保该矿井下南部和四采区的规划设计。

2 基本控制导线 (7″级) 的布设

祁东煤矿西部和四采区 (7″级) 测量控制导线, 第一条由西翼轨道石门、西翼乘人车场至四采区轨道大巷组成。导线全长804 m, 测点数9个。第二条由西翼轨道石门、西翼集中运输巷、西翼集中运输上山至南部运输石门组成。导线全长1754 m, 测点数25个。第三条由西翼集中集中运输上山至西翼总回风巷 (东、西段) 组成。导线全长共934 m, 测点数17个, 如图1所示。由于测量控制导线距离较长, 测角精度难以满足井下巷道施工和大型贯通的要求, 按照《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 所以在南部运输石门B1-B2导线边加测一条陀螺定向边。

3 基本控制导线的 (7″级) 优化测量[1,2]

在进行贯通工程测量前, 对所使用的徕卡 (TC-302) 全站仪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 对工程测量进行优化方案, 精心科学地布设导线点, 并且选择了最佳7″级导线测量路线。

3.1 平面控制测量

3.1.1 水平角测量

起始边由西翼轨道石门S16-K1 (控制导线7″级) 开始, 三条导线总共布设了51点, 全长3493 m, 其中50个测点布设在巷道顶板上, 1个测点布设在巷道底板上。把测点布设在巷道底板上, 原因是为了利用全站仪的红外对点器, 在进行仪器对中时, 采用在测点上方对中, 这样即可避免因巷道里风速较大, 而产生较大的对中误差, 从而避免了因风速产生的水平角观测误差。井下经纬仪导线 (7″) 水平角观测, 所采用的仪器和作业要求如表1所示。

3.1.2 边长测量

采用TC-302全站仪往返测量导线边长, 每条边测回数不得少于两个。一测回读数较差不大于10 mm, 单程测回间较差不大于15 mm。往返观测同一边长时, 化算为水平距离 (加入各项改正) 后的互差, 不得大于1/6000, 取其平均值作为水平距离的最终结果。

3.2 高程测量

高程测量采用三角测量的方法, 对向观测。仪器高和觇标高在观测开始前和结束后用钢尺各丈量一次。两次丈量的误差不得大于4 mm, 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的最终结果。

3.3 陀螺定向测量

陀螺定向由该矿生产技术部测量组配合中国矿业大学完成。本次定向使用WILD-T2-GAK1陀螺经纬仪观测, 陀螺经纬仪定向采用3-2-2观测程序, 即首先在地面已知边上测定3个仪器常数, 然后分别在井下两条定向导线边各测定2个陀螺方位角, 上井后在地面已知边上测定2个仪器常数。本次定向时采用的是跟踪逆转点法。陀螺定向精度为15″, 定向精度满足“煤矿测量规程”的有关技术要求。

4 基本控制导线 (7″级) 精度分析[2]

本7″级导线, 严格按照《煤矿测量规程》要求, 独立观测两次, 使用高精度的全站仪观测, 采用最新的、科学的测量工艺, 测量精度高, 成果准确, 完全能满足贯通工程需要。三条导线具体精度评定分别如表2所示。

5 结论

本次测量控制导线经过加测陀螺边与平差后的最终资料, 完全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的精度。运用此次测量资料已确保了祁东矿井下南部和四采区的规划设计, 此项基本控制测量资料以后对整个南部和四采区井下巷道的施工和贯通仍将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为确保祁东矿井下南部和四采区工作面顺利接替和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能源部.煤矿测量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9.

基本控制测量 篇4

关键词:误差测量 评定不确定度 测试仪

1 概述

1.1 测量方法:参照JJG837-2003《直流低电阻表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通常情况下温度控制在(20±5)℃,相对湿度不超过75%。

1.3 测量标准:BZ3型标准电阻,主要技术指标:0.01级。

1.4 被校对象:准确度等级为0.1级的直流电阻测试仪。

1.5 测量方法:采用四端子接法,用标准器(标准电阻)接到被检直流电阻测试仪的测试端,然后进行读数比较,以确定被检直流电阻测试仪的基本误差。

2 数学模型

δ= r-rn

式中:r ——被检直流电阻测试仪的显示值;

rn——标准电阻的标称值。

3 不确定度传播率

u■■δ=■ur■+■ur■■=c■·ur■+c■·ur■■

式中,灵敏系数c1=?鄣δ/?鄣r=1,c2=?鄣δ/?鄣rn=-1。

4 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评定输入量rn的标准不确定度ur■

BZ3标准电阻的误差通常情况下会引起输入量rn的标准不确定度ur■,进行评定时主要依据是标准电阻的技术要求。

标准电阻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01%。在1Ω时,最大允许误差为:±0.1mΩ,半宽为a=0.1mΩ,在区间内可以认为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所以

ur■=■=■=0.0577mΩ

4.2 评定被检直流电阻测试仪显示示值分辨力不确定度ur■

通常情况下,往往借助数字表显示的分辨力对标准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引入,通过B类进行评定,其分辨力为0.1mΩ。对于数字表的量化来说,由于误差的存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其在分辨力范围内分布是均匀的,同时包含因子k为■,所以在1Ω点半宽区间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ur■=■=■=0.0289mΩ

4.3 评定输入量r的标准不确定度ur

输入量r的不确定度通常情况下是由被检直流电阻测试仪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同时通过连续测量得到其测量列,通过采用A类方法进行相应的评定。

将标称值为1Ω的标准电阻接到被检直流电阻测试的测量端,启动直流电阻测试仪,得到测量列:999.9mΩ,999.8mΩ,999.9mΩ,999.9mΩ,1000.0mΩ,1000.1mΩ,1000.2mΩ,999.9mΩ,999.9mΩ,1000.0 mΩ

■=■■r■=1000.0mΩ

单次实验标准差s=■=0.111mΩ

所以ur=s=0.111mΩ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5.1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5.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通常情况下,输入量rn与r是彼此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计算得:

u■δ=

■=■=0.128mΩ

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表示

ucrel=■×100%=0.0128%

6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为:

Urel=k×ucrel=2×0.0128%=0.026%

7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用标准电阻检定准确度等级为0.1级的直流电阻测试仪,电阻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Urel=0.025%,k=2。

参考文献:

[1]JJG837-2003,直流低电阻表检定规程[S].

[2]JJF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S].

考试与基本的科学测量 篇5

一、标准差 (standard devia-

(1) 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 (离均差) 的平均数, 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因此, 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 标准差未必相同。例如, 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 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 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 但A组的标准差为17.08分, B组的标准差为2.16分, 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2) 标准差如果大, 意味着分化也大, 标准差小;意味着整体性较好, 比较容易统一教学。标准差在某一意义上指示着教学的努力方向。

(3) 简单来说,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 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 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二、区分效度 (differential va-

(1) 区分效度是检验测验构想效度的方法之一。检验一个测验的构想效度, 要检验两个假设:一是与测验相同特质的测验分数应该有较高的相关。二是测量不同特质的测验分数间应有较低的相关, 如数学能力测验与语文能力测验应该相关较低。第二假设检验的就是区分效度。

(2) 题目的设定就存在着区分效度, 区分效度高的和区分效度低的都应当出现, 这也是反映学生在一些科目中的偏差情况。

三、信度

(1) 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 随机误差越大, 信度越低。因此, 信度可以视为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 不影响信度。每一个测试的实得分数 (X) 总是由真分数 (T) 和误差 (E) 两部分构成, 用公式表示如下:X=T+E如果我们讨论一组测验分数的特性时, 可用方差代表具体分数, 得到公式:

譓2 (x) =譓2 (t) +譓2 (e)

公式中, 譓2 (x) 是实得分数的方差, 譓2 (t) 是真分数的方差, 譓2 (e) 是误差的方差。

在测量理论中, 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中方差 (实得方差) 的比率。即:

r (xx) =譓2 (t) /譓2 (x)

由于真分数的方差是无法统计的, 因此转化为:

r (xx) =2 (x) -2 (e) /2 (x)

=1-2 (e) /2 (x)

因此, 信度也可以看做是总方差中非测量误差的方差所占的比例。

(2) 大部分情况下, 信度是以信度系数为指标, 它是一种相关系数。常常是同一被试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 理论上说就是真分数方差与实得分数方差的比值, 公式为:

r (xx) =^r2 (xt) =譓2 (t) /譓2 (x)

公式中^r2 (xt) 是真分数标准差与实得分数标准差的比值, 称作信度系数, 公式为:

可见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

信度系数仅表示一组测量的实得分数与真分数的符合程度, 但并没有直接指出个人测验分数的变异量。我们可以用一组被试两次测量结果来代替对同一个人的反复测试, 于是有了信度的另一个指标, 公式为:

公式中SE为测量的标准误, S (x) 是所得分数的标准差, r (xx) 为测验的信度系数,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测量的标准误与信度之间有互为消长的关系:信度越高, 标准误越小, 信度越低, 标准误越大。理论上说, 只有测验难度为50%时, 才能使测验分数分布范围最大, 求得的信度也最高。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 四择一测, 应为0.74。

(3) 标准差大, 离散程度大, 学生的差距也大, 考题中偏难的题, 对差的学生而言信度就小, 偏易的题对好的学生而言信度也小, 整张试卷的测试科学性就差, 对教学的科学指向也就偏离了有效的意义,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就意义不大。如何使教学过程的测试更有意义呢?显然, 在大致同一层次的学生使用标准差小的试卷, 测试的信度就高, 更能使教者与学者都能从中找出学习的问题所在, 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与学习的进展。

(4) 在标准差大的一组学生中, 继续使用标准差大的测试题测量, 那么试卷的区分效度更低, 标准差就更大了, 教学的方向就更背离了教学的原点, 更偏离了最近教育区的理论观点。

从基本的教育教学科学测量方法上, 我们看到科学测量的重要意义。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得以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得以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从知识的层次上看, 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样的梯度, 这些层次在实际学习中呈现出双倒三角形的关系, 也就是说, 在学习中记忆的气力下得越大, 创造的实施就越小。对不同的学科, 对文理分科, 显然这些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 但是不管什么学科, 记忆都是低层次的学习, 记忆的目的也是为了向高层次的转化, 而过多的考试, 简单的考试分析, 就加重了学习向高层次发展的背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学生经过我们的教育, 结果本领不大, 往往所学的只有考试能通过, 在实际中不会理解、不会应用、不会分析、不会变通, 学生所学的一经考试后, 全都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教师。

考试分析如果不具科学性, 必然会产生一种误导。比如对实验班、平行班共同使用一份测试卷, 教师就会以为实验班如何如何好, 平行班如何如何差, 就不能找出不同班型各自存在的问题, 也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考试分析如果不具科学性, 对一些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打击, 并且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上也是有失公平的。

大学物理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探究 篇6

一、气垫导轨的介绍

在力学的实验过程中, 最为困难的当属摩擦力对测量的影响。气垫导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了消除摩擦而设计的力学实验仪器。它主要通过导轨表面上的均匀分布的小孔喷出气流, 然后在导轨表面和滑块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层即气垫, 从而使得滑块浮起, 这样滑块在导轨表面运动的过程中就可以看成是无摩擦的运动。利用滑块在气垫上的运用可以进行许多力学实验, 比如测量速度、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等。本文主要运用气垫导轨进行速度、加速度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

二、力学基本测量实验的实验原理

首先, 在对气垫导轨上的滑块进行速度的测量时, 主要测量的是滑块的瞬时速度, 一般会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 物体会保持静止或以一定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本次实验过程中, 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做的是无摩擦的阻力运动, 滑块上装有一个一定宽度的挡光片, 这样当滑块经过光电门时, 挡光片前沿挡光, 计时器从此开始计时, 挡光片后沿挡光时, 计时立即停止。此时, 在计数器上会显示两次挡光所间隔的时间, 可以知道挡光片同侧边沿之间的宽度, 利用距离除以时间, 就可以计算得出此时的滑块平均速度。

其次, 在对气垫导轨上的滑块进行加速度的测量时, 主要是指滑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恒力的作用时, 气垫导轨上的滑块就会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是, 需测量出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初速度以及第二个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 并将两个光电门的距离测量出来, 这样根据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此时的滑块加速度。

最后,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定律, 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 物理获得的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大小是成正比的, 并且与物理的质量成反比。因此,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 要分别测量合外力的大小以及加速度的大小。

三、力学基本测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首先, 在实验之前, 要对仪器的结构以及使用方法做到心里有数, 对气垫导轨进行水平调节。在测量滑块的速度时, 先用MUJ-IIB型电脑通用计数器设定挡光片的宽度。在打开计数器的电源之后, 要用手指按住转换按钮, 计数器显示屏上会出现“1.0, 3.0, 5.0…”, 在显示1.0的时候, 要快速松开手指, 这时本实验所用挡光片的距离就已经设定是1.0厘米。随即, 让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记录表中记录本次实验两次经过光电门的速度。

其次, 在测量加速度时, 要按动计数器的功能按钮, 并将此时的功能设定为加速度的位置上。本实验的探究过程大致上是这样的过程, 在滑块挂钩上系一根细线, 然后在导轨末端的滑轮, 线的另一端系在砝码盘上, 在砝码盒到达地面之前, 可以使滑块顺利地通过两次光电门。将滑块移动到远离滑轮的一端, 稍微静置后, 自由释放此时的滑块, 滑块就会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静止状态开始作匀速运动。此时, 计数器屏上就会显示两次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和加速度。

最后,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中, 先给出一个前提条件, 即物体质量不变。与测量加速度时的装置相同, 在滑块上加上四个砝码, 将滑块移到原理滑轮的一端, 使滑块从静止状态作匀加速运动, 记录两次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并将四个配重块逐次加在滑块上, 记录此时的加速度。

四、力学基本测量实验的探究结果

本文主要以记录数据的形式进行数据的处理, 通过数据的分析, 计算其滑块的速度以及加速度。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 可以用作图的方法处理数据, 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 做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曲线, 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 做加速度与质量的曲线, 从而直观地观察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五、力学基本测量实验的探究反思

首先, 在实验的开端, 我们要对气垫导轨进行调整, 能否认为滑块在经过光电门的时间时, 导轨就是调平的状态。其次,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 我们发现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此时的质量包括哪几个物体的质量, 而且作用在质量上的作用力是什么力, 应该以怎样的手段来保证质量不变,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大学物理力学基本测量实验的内容。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大学物理课堂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实验探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探究大学物理力学基本测量, 以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运用。

关键词:大学物理,力学实验,基本测量

参考文献

[1]和建伟.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浅谈场效应管基本测量方法 篇7

从专业技术书中, 我们了解到, 场效应管是电压放大元件, 另外, 场效应管在工作时栅极g对源极s始终加有反向偏压, 输入电流极小, 因而它的输入电阻极高。与晶体三极管一样, 在一般 (手册) 中, 除给出场效应管的各项参数, 同时也给出转移特性曲线, 限于篇幅, 本文就不复述了。

1 电极的测量

场效应管在上机工作前, 电极的测量极为重要, 因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极易产生感应电压, 而造成击穿损坏, 所以厂家对其都有极其严格的包装, 型号、标志失掉的现象极为少见, 故一般不需要利用万用表进行电极判断。如有包装不好, 或没有包装的该管, 一般均已损坏, 因而判别电极也已失去实际意义了。

根据PN结正反向电阻值不一样的现象, 可以很方便地判别出结型场效应管的d·s·g极, 具体方法如下:

将万用表拔在R×1K档上, 任选两只电极, 分别测出正反向电阻值, 若其电阻值的正反向电阻相等, 且为几千欧, 则该两极分别为漏极d和源极s。对于结型场效应管而言, 漏、源极可互换, 剩下的电极则为栅极g。

也可以令万用表的黑笔 (红笔也可以) 任意接触一只电极, 另一表笔依次接角其余两只电极, 测其电阻值。当出现两次测得的阻值近似相等时, 则呈表笔接角的电极为栅极g, 其余两极分别为漏极d和源极s。对于有四极的管子, 与其它三极不相通的为屏蔽极 (使用中接地) 。

2 性能的测量 (即放大倍数的测量)

可将万用表拔在R×1K或R×100欧电阻档上, 对结型场效应管两只表笔分别接触它的漏极d和源极s, 用手靠近其栅极g, 此时表针向右摆动, 摆动的幅度越大, 则放大倍数越大, 为了防止栅极g击穿, 测量前在栅g一源s极间接一只几兆欧的电阻, 为了防止损坏场效应管, 最好还是不测量为好。

由于场效应管的控制级的脆弱性, 在测试时, 使用某些欧姆表时要有所限制。如果欧姆表电池电压太低 (3V以下) 或太高 (20V以上) , 这个欧姆表不能使用。电池电压低于3V, 不能对晶体管进行工作检查, 大于20V, 可能导致测试晶体管损坏, 使用9V电池的500型R×10K档时比较合适的。这时, 将欧姆表的正表笔接到晶体管的漏极或外壳, 将负表笔接到源极。交替地从控制极到源极、然后从控制极到漏极接上跨接线。当场效应管关闭时, 欧姆表读数指向无穷大或2MΩ以上, 导通时, 小于90K。

关于性能的测量还有饱和漏电流及其它几项, 但是均需要辅助线路方能测量, 在本篇不再叙述。

基本控制测量 篇8

一、测电阻

重要的是要选好量程, 当指针指示于1/3~2/3满量程时测量精度最高, 读数最准确, 此时的阻值为当前指针所指的数值×当前所选的倍率。要注意的是, 在用R×10k电阻档测兆欧级的大阻值电阻时, 不可将手指捏在电阻两端, 这样人体电阻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二、测电容

用电阻档, 根据电容容量选择适当的量程, 并注意测量时对于电解电容黑表笔要接电容正极。 (1) 、估测微波法级电容容量的大小:可凭经验或参照相同容量的标准电容, 根据指针摆动的最大幅度来判定。所参照的电容不必耐压值也一样, 只要容量相同即可, 例如估测一个100μF/250V的电容可用一个100μF/25V的电容来参照, 只要它们指针摆动最大幅度一样, 即可断定容量一样。 (2) 、估测皮法级电容容量大小:要用R×10kΩ档, 但只能测到1000p F以上的电容。对1000p F或稍大一点的电容, 只要表针稍有摆动, 即可认为容量够了。 (3) 、测电容是否漏电:对一千微法以上的电容, 可先用R×10Ω档将其快速充电, 并初步估测电容容量, 然后改到R×1kΩ档继续测一会儿, 这时指针不应回返, 而应停在或十分接近∞处, 否则就是有漏电现象。对一些几十微法以下的定时或振荡电容 (比如彩电开关电源的振荡电容) , 对其漏电特性要求非常高, 只要稍有漏电就不能用, 这时可在R×1kΩ档充完电后再改用R×10kΩ档继续测量, 同样表针应停在∞处而不应回返。

三、判定二极管正、负极

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其反向电阻远大于正向电阻, 利用万用表R×1K挡可判定其正、负极。测量时将两支表笔分别接二极管的两个电极, 依次测出正向电阻和反向电阻, 若测出的电阻值为几百欧至几千欧 (对于锗二极管为100Ω—1KΩ) 说明是正向电阻, 这时黑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正极, 红表笔接的二极管的负极;若电阻值在几千欧到几百欧之间, 即为反向电阻, 此时红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正极, 黑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负极。

四、测量三极管的管脚及管型

测试时, 先测定管子的基极。将万用表置于R×1K挡或R×100K挡, 用黑表笔和任一管脚相连, 红表笔分别和另外两个管脚相连测量其阻值, 如果阻值一个很大, 一个很小, 则应将黑表笔所接的管脚调换一下, 再按上述方法测试, 直至两个电阻值都很小, 则黑表笔所接的就是基极, 而且该测定管的管型为NPN型;若按上述方法测试的结果两次阻值都很大, 则黑表笔所接的是PNP管的基极。当基极确定后, 其余两管脚可任意设定为集电极和发射极。如是NPN型管, 可将万用表的黑表笔接假设的集电极, 红表笔接假设的发射极, 然后用手指捏住基极和假设的集电极, (但不能使两极相碰) , 观察表针摆动幅度, 再将假设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互换, 按上述方法重测一次, 比较两次表针摆幅, 摆幅较大的一次黑表笔所接的管脚为集电极, 红表笔所接的管脚为发射极;若为PNP型管, 上述方法中只要将红表笔和黑表笔对换测试即可。

五、在路测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好坏

在实际电路中, 三极管的偏置电阻或二极管、稳压管的周边电阻一般都比较大, 大都在几百几千欧姆以上, 因此, 我们就可以用万用表的R×10Ω或R×1Ω档来在路测量PN结的好坏。在路测量时, 用R×10Ω档测PN结应有较明显的正反向特性 (如果正反向电阻相差不太明显, 可改用R×1Ω档来测) , 一般正向电阻在R×10Ω档测时表针应指示在200Ω左右, 在R×1Ω档测时表针应指示在30Ω左右 (根据不同表型可能略有出入) 。如果测量结果正向阻值太大或反向阻值太小, 都说明这个PN结有问题, 这个管子也就有问题了。这种方法对于维修时特别有效, 可以非常快速地找出坏管, 甚至可以测出尚未完全坏掉但特性变坏的管子。比如当你用小阻值档测量某个PN结正向电阻过大, 如果你把它焊下来用常用的R×1kΩ档再测, 可能还是正常的, 其实这个管子的特性已经变坏了, 不能正常工作或不稳定了。

六、测喇叭、耳机、动圈式话筒

用R×1Ω档, 任一表笔接一端, 另一表笔点触另一端, 正常时会发出清脆响量的“哒”声。如果不响, 则是线圈断了, 如果响声小而尖, 则是有擦圈问题, 也不能用。

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好的掌握一些基本元器件的测量及好坏的判断,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本控制测量 篇9

【摘 要】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推动了国家各行各业的开展,建筑工程规模也实现了大规模扩张,在此趋势下,我们需要做好积极的工程建设工作,在工程建设初期,进行准确的定位测量,以确保建筑工程的有效进展,在此环节中就需要应用 GPS定位系统了,一般来说,传统意义上的GPS系统的功能较少,不能进行实时的动态测量,随着RTK测量技术的发展,确保了实时动态测量工作的有效实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各类工程项目随之不断增多。在工程建设初期,基本都需要进行定位测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GPS测量技术的发展。传统的GPS只能进行静态、快速静态和动态测量,但却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测量,而RTK的提出弥补了这一缺陷。

【关键词】GPS;RTK;静态控制测量;共用接收机;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012-01

前言

传统的GPS功能是比较少的,它具有静态测量、动态测量、以及快速静态测量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对测量要求的提升,我们需要运用功能健全的RTK测量技术进行施工过程的有效测量。

一、对于静态控制测量与RTK测量的具体分析

1.静态控制测量的具体分析

1.1.关于其测量原理的分析

一般来说GPS具备静态控制测量的功能,这是其定位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其利用的领域是比较广泛的,应用于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长距离线路基线的建校工作等,在进行GPS静态控制测量过程中,其接收机天线位置是保持不变的,也因此我们成为静态测量,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其接收机天线的固定位置是静止不动的,也不会伴随时间而改变,通过具体的环节操作进行被测点具体坐标的计算,实现整个测量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进行。在应用静态控制测量环节下,我们需要利用一定数量的接收机,进行具体环节操作,以实现我们的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

1.2关于其特点的分析

GPS静态控制测量应用于许多场景,正是因为其强大的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观测站点之间,它是不需要进行通视的,这是现代GPS定位技术的关键优势,它突破了传统测量技术的不足,实现了良好的通视条件并且有效促进良好控制网图形的保证,有利于提高观测点位选择的灵活性。在实际操作中,它拥有比较高的精确度,在GPS静态测试过程中,它在一定范围的精确值是非常高的,它有传统测量方式无可比拟的高定位精度。它能够实现全天候实时检测,GPS的卫星数量是比较多的,也因此能实现大范围监控,并且其卫星分布均匀,有利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检测观测,并且它的三维定位功能是比较强大的,基本不会受到外界环节的影响,它还具有操作相对简易的特点呢。

1.3、关于提升GPS网可靠性方法的分析

为了确保日常操作系统的建立健全,我们需要提高GPS网络的可靠性,我们需要进行相关步骤的具体规划,以确保GPS网络的可靠性提升,进行观测时段数的增加,可以有效提升GPS网络的可靠性。其独立基数的数量与观测时段数的增加是成正比的而越多的独立基线数,其GPS的网络可靠性也就越高。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要保持重复设站次数的稳定性,它也有利于保持GPS网络的稳定性,在此环节中,在同一测站进行相关观测工作,可以发现一些人为操作失误。观测期数的增加与重复设站次数的数量是成正比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安置仪器的重新设置,确保同一接收机在具体环境里的有效操作,有效避免出现人为失误。

2.RTK测量的原理及特点

2.1关于其工作原理的具体分析

我们日常所说的RTK测量技术主要是利用流动站的接收机与基准站进行具体操作的,它有利于实现对当前环境,原始数据信息的收集,确保这些信息的相关处理工作,并且能够有效实现两台接收机基线向量的测量工作,有利于下序环节的具体操作。

2.2关于其测量特点的分析

RTK测量技术的广泛使用,并非空穴来风,它具有强大的功能,除了具备GPS的功能特点,它还具备实时动态测量的功能,有利于外业工作的顺利运行,有利于提升相关工作流程的工作效率。

二、关于静态控制测量与RTK测量中存在弊端的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GPS静态测量和RTK实时动态测量并不是孤立的两个环节,而是两者的有效结合使用,它有利于提高相关作业的工作效率与测量的精确度。虽然它的优点显著,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弊端,比如GPS静态控制测量与RTK实时动态测量两者的运行方式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是利用接收机,进行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具体跟踪运用,在求成环节的应用下,进行测站点坐标差的测定,实现基线向量的科学有效性。后者在测量的时候,主要利用电台与基准站的连接,通过这两个环节的结合,进行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送,流动站接到相关数据信息后,会进行一系列的实时差分平差处理,进行实时观测精度信息和三维坐标的有效实现。通过我们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前者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对一定数量接收机的运用。后者的实时动态测量也离不开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有效结合,并且如果要实现这两者的有效结合,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接收机的应用,这样不利于减少施工作业的成本,不利于提升作业整体系统的综合效益,也不利于其所收集的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在此环节下,我国的接收机布设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研究,也同样不利于这两者测量技术的同时进行。

三、关于两种测量方式共用接收机的应用分析

一般来说,为了有效实现GPS的静态测量工作,我们需要运用一定数量的接收机,RTK的实时动态测量的有效进行,也离不开一定数量的流动站与基准站,离不开相关接收机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到来一些实际操作的苦恼,使前期准备所需的时间增加,而且成本也随之提高,既影响了工期进度,又影响了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静态控制测量与RTK实时动态测量共用接收机的方法,并在某工程线路测量中进行具体应用。

1.关于工程简介的分析

我们运行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该实例全程830千米,采用RTK实时动态测量与GPS静态控制测量的有效结合,以确保线路定位测量精确度的实现。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接收机的布设,将用于静态测量的接收机同时用做RTK基准站接收机,通过一机两用,达到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的目的。

2.关于实施方法的分析

在规划好的位置上,进行相关GPS首级控制网的设计,通过4太GPS接收机的具体设置,实现三维坐标的有效获得,该环节采用的机型具备一定的内存容量,可以将获取的静态观测数据直接保存在接收机力,这有利于促进与RTK测量的共用接收机的操作应用,因为这两者结合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确保静态数据的有效存储。下面对此进行详细介绍:接通电源开启接收机并进入到Contents下的logging,并在该界面中对采样率进行修改,默认设置为15s,随后在Enable automatic data logging前打勾,点击Transmit,便可以将该设置传到接收机中,再点击确定自动存储数据功能就全部完成。

在此次测量过程中,利用4台接收机,不利于作业时间的减少,并且为了确保系统环节开展,免不了要进行每个接收机的具体设置,为了有效节省操作时间,我们可以实现4台接收机与电脑的连接,确定其文件的相互传输,完成这一系列条件后,我们需要进行RTK和GPS共用接收机的具体设置。在架设RTK基准站时,我们将其中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已知点进行架设,并通过串口将GPS接收机与RTK基准站进行连接,然后打开GPS接收机中的Configuration Toolbox软件,点击连接,便可以完成共用。

四、结束语

静态控制测量和RTK测量共用接收机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我们日常作业的质量效率的提升,这两者的结合应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贾彬.刘彦祥.双基站双采样RTK测量在布设一级导线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2008(5)

基本控制测量 篇10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085号文, 国标《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28-2011) 于2012年7月获正式出版发行, 原标准《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28-96) 同时作废。由于原标准的编制时间距本次修订时间已有十余年的差距, 而这段时间的测绘技术、仪器设备和作业手段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新增加的名词和术语需要及时纳入, 如卫星定位测量、三角形网测量、数字地形测量、纸质地形图、地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名词术语的内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及时更正, 如施工测量、变形监测、地形图原图等;还有一些过时的概念或者极少使用的名词术语需要删除, 如三角测量、三边测量、三角锁、横 (竖) 基尺视差法、模拟法测图、绘图与复制等。所以本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编, 突出工程测量的基本特点, 协调与各相关测绘专业术语标准的关系, 增加新词汇, 更新旧概念, 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测绘学名词》 (第三版) 为主要参考内容进行修订。

本规范共收集工程测量基本术语1025条, 删除原96版已过时的旧术语197条、保留476条、新增549条。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使用和理解本标准, 现就新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新旧标准的比较以及编写时的一些考虑等做以总结。

1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修订变化

1.1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国标《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适用于工程测量及相关领域, 是以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和《工程摄影测量规范》的技术术语为主, 并纳入部分其他行业 (如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等) 与工程测量专业相关的术语。主要技术内容包括以下13章:

1总则;2通用术语;3控制测量;4地形测量;5线路测量;6地下管线测量;7施工测量;8地下工程测量;9变形监测;10工程摄影测量;11工程遥感;12地理信息系统;13常用仪器设备。

1.2 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保留了原标准的第1、2、3、4、5、11章的章名和顺序不变;原标准的第6章和第7章分别变为第7和第9章, 第7章章名不变, 第9章章名改为“变形监测”;将原标准的第8、9、10章合为“工程摄影测量”一章;取消了原标准的第12、13、14章, 将需保留的内容并入其它相关章节之中;新增“地下管线测量”、“地下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常用仪器设备”四章。

1.3 关于本标准应包括的内容

本术语应该与工程测量的内容和范围相一致。关于工程测量的定义业界并无太大的异议, 但其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说辞。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制的《测绘学名词》一书, 认为工程测量应包括的范围为: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施工测量、变形监测、城市测量、矿山测量、地下管线测量、房产测量、林业测量、工业测量、地籍测量、和土地详查等测绘工作。然而该书本身对工程测量的定义为:“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变形观测和运营管理各阶段中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总称”, 这也是业界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与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有关的所有测绘技术、方法以及工作内容都属于工程测量的范畴, 所以本标准没有将房产测量、林业测量、地籍测量和土地详查等相应的术语纳入进来。

2 新增加的术语

由于近十几年以来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新设备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行业, 所以本次修订就出现了大量的新术语,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全站仪的广泛应用

首先从与工程测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全站仪说起, 八十年代中后期全站仪进入我国, 当时刚出现时有多种叫法 (电子速测仪、半站仪、全站仪等) , 之后逐步统称为“全站仪”。由于使用该仪器派生出来的相关术语有很多, 如“全站仪极坐标法”、“全站仪测图”、“全站仪法测设”、“全站仪极坐标测量系统”、“全站仪监测系统”等术语。

2.2 GPS的广泛应用

GPS是八十年代未进入我国的, 并迅速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当初的静态、快速静态测量方式到实时动态相对定位 (GPS-RTK) 、连续运行参考站 (俗称网络GPS或CORS站) 以及可直接与国家GPS连续跟踪站进行联网观测等多种方式, 这些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工程测量的作业方法, 也派生出很多的相关术语。比如最常用的有“卫星定位测量”、“GPS测量”、“GPS控制网”、“GPS高程测量”、“载波相位测量”、“GPS信号”、“差分GPS”、“GPS基线”、“GPS-RTK测图”、“同步环”、“异步环”、“整周模糊度”、“多路径效应”、“失锁”、“数据采样间隔”、“卫星高度角”、“天线高”、“卫星星历”、“精码”、“粗码”、“连续运行参考站”、“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等术语。

2.3 数字地形图的广泛应用

八十年代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发展迅猛, 可以讲是日新月异, 工程测量专业也不例外。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许多测量单位已陆续在CAD平台上尝试计算机成图, 当时多称为计算机辅助成图, 之后随着商用软件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数字地形图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成图。由此也派生出许多的相关术语。比如最常用的有“数据采集”、“数字线划图”、“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模型”、“扫描数字化”、“分层”、“数字图形处理”、“特征码”、“识别码”、“数据转换”等术语。

2.4 数字影像在摄影测量中的广泛应用

在工程摄影测量方面, 近十几年来的变化更大,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影像的处理、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及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广泛应用, 使得摄影测量业已经完成了由解析摄影测量向数字摄影测量的全面过渡。与原标准比较这里新增的术语也不少, 比如:“数字影像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化仪”、“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影像匹配”、“数字纠正”、“影像处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等术语。

2.5 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在工程测量专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本次修订专门加设了一章, 新增术语61个。

3 删除的术语

由于上述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致使本次修订增加了大量的新术语, 然而对于原版中那些过时的和很少使用的旧词汇也进行了删除或更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删除因作业方法变化而不适用的术语

传统平面控制测量的最主要作业方法之一就是三角测量, 随着全站仪和GPS的出现, 该方法几乎完全被淘汰, 所以本次修订删除了与其相关的术语, 比如:“三角锁”、“线形三角锁”、“线形三角网”、“插网”、“插点”、“图根三角测量”等, 与测角工具“光学经纬仪”相关的术语“测微器行差”、“隙动差”、“视差法测距”等也被删除。

在地形测量方面, 与原手工成图相关的术语也有较多删除, 比如:“图解图根点”、“图根解析补点”、“地形底图”、“横基尺视差法”、“竖基尺视差法”、“编绘原图”、“绘图”等;对于已经消失十多年的描图工种, 删除的术语有:“清绘”、“蒙绘”、“刻图”、“刻图膜”、“绘图聚酯薄膜”、“植字”、“制印”、“复照”等。

在工程摄影测量方面删除的术语最多 (约40个) , 比如:“全能法测图”、“模拟法测图”、“解析法测图”、“零立体效应”、“光学立体模型”、“联机作业”、“脱机作业”、“模型坐标”、“光学机械纠正”、“光距条件”、“安置定向元素”、“光学镶嵌”、“倾斜计算装置”、“投影器主距”、“立体摄影机”、“摄影经纬仪”等。

3.2 删除工程测量领域不适宜或不常用的术语

根据工程测量的定义, 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中的所有测绘工作属于其工作的范畴, 所以本次修订将原标准中不适合或不常用的术语也进行了删减。比如:“双介质摄影测量”、“X射线摄影测量”、“红外摄影”、“高速摄影”、“无线电定位”、“地图”、“地图编制”、“出版原图”、“地图印刷”、“地图制版”、“航道测量”、“土地规划测量”等等。

3.3 删除已有主词数量所限而未纳入的术语

比如施工测量中选取了“建筑方格网”和“建筑方格网主轴线”术语, 而将原标准中过细且现在很少使用的“建筑方格网布网法”、“建筑方格网轴线法”、“建筑方格网长轴线”和“建筑方格网短轴线”等术语删除。

3.4 删除概念过细数量所限而未纳入的术语

这里主要表现在原标准的第8章“航空摄影测量”和第11章“工程遥感”两章, 比如:“透镜径向畸变”、“透镜切向畸变”、“像片变形改正”、“危险圆柱面”、“频闪装置”、“焦距改正”、“多波段图像”、“多时相图像”、“假彩色密度编码”、“卡洛变换”、“哈达姆变换”、“去斜处理”、“比例扩张”等等。

4 替代的术语

4.1 由于专业发展而替代的术语

例如2007版《工程测量规范》中引入的“三角形网测量”概念, 就是对原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网测量等传统称谓的替代词;再如新版中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全站仪测图”、“GPS-RTK测图”、“数字地形图”, 就替代了原版中的“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经纬仪测图”、“测记法成图”、“机助制图”等;还有新版中增加了“反射棱镜”和“反射片”术语后, 就替代了原版中的“反光镜”术语等等。

4.2 释义相同或相近而替代的术语

原版中一些术语的称谓与现在习惯的叫法或其他相关术语的叫法稍有差异, 但释义相同或相近。比如:原标准中的“墙上水准点”改成了“墙水准点”、“气象改正”改成了“大气改正”、“面积水准测量”改成了“面水准测量”、“测时水位”改成了“瞬时水位”、“变形速度”改成了“变形速率”、“导线控制网”改成了“导线网”、“坐标格网”改成了“直角坐标格网”、“往测与返测”改成了“往返测”等等。

5 释义有较大修改的术语

本次修订中, 术语称谓不变而释义有较大修改的术语也不少。比如:“地形图原图”术语, 原释义是指“经实测、整饰后的初始地形图”, 也就是准备映描前初始底图, 而现在的含意为“用于数字化的原纸质地形图”;再如“数据采样间隔”术语, 原释义是指制作数字地面模型时“采样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 而现在的含意专指GPS观测时“相邻观测历元间的时间间隔”;还有“图形元素”和“裂缝监测”等情况。

6 关于术语的英文翻译

本标准中术语的英文对照词, 是以《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28-96) 为基础, 主要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测绘学名词》、《测绘词典》、《英汉测绘词汇》以及相关的测绘标准、规范、规程、教材或文献等资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 交由具有英文专长的编委逐条进行了审核通过。

7 结语

术语的意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义构成, 其核心就是反映由定义界定的概念, 而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事物、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生变化。工程测量专业术语也不例外, 所以要使术语的范围适当、释义准确就必须根据测绘专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进行不断的修正。这样就需要我们测绘专业工作者, 在今后标准的执行当中, 注意资料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为下次修订工作做好准备。

摘要:为了使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使用和理解《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28-2011) , 本文简要介绍了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构成和修订的变化情况, 之后就修订过程中编写组当时的一些考虑、想法以及修订后新旧标准的比较等, 按“新增加的术语”、“删除的术语”、“替代的术语”和“释义有较大修改的术语”等方面做以分析和总结。

上一篇:肺动脉血栓栓塞下一篇:低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