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指标

2024-10-05

低碳指标(共10篇)

低碳指标 篇1

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主要“智囊”之一、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 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低碳城市应该有一套指标体系, 至少包含以下四大指标。摘要如下:

一是碳生产率。就是每排放一吨碳产生多少生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定要提高碳生产率, 而这只能通过提高技术, 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对企业而言, 低碳经济不仅是必须的, 还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 本质上是碳生产率的竞争, 也就是单位二氧化碳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二是拥有低碳的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 比如风能、大阳能、核能, 是没有碳的, 天然气相对于煤炭来说是低碳的, 如果我们这个城市在能源结构中间能够降低碳的含量, 这也是低碳的。

三是生活消费方面。大家多坐公交, 多骑自行车、步行, 不开奢华的大排量汽车, 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 建筑做好隔热层等等, 这些好的习惯都可以节省能源, 减少排放。

四是低碳政策。涉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法制等等方面, 通过这样一套政策, 来引导消费、生产、能源使用, 这个非常重要。地方政府, 可以在相关政策的制订上下功夫。

如果四个指标都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就是低碳城市。

低碳指标 篇2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全球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使用可持续低碳的社区规划理念和具体规划技术措施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切入点[1]。规划阶段作为城市建设的源头,对减少社区建设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具有重大影响,低碳社区规划技术在实现社区低碳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低碳社区研究:贾志峰在其论文《低碳住宅社区规划设计控制性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了低碳住宅社区规划设计控制指标体系[2];周传斌等在其论文《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提出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3];李亚男等在其论文《我国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结合我国社区特点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4]。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区低碳评价方法以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而对社区的规划研究却涉及较少,为了提高低碳社区规划总体水平,促进我国低碳社区的发展,本文参照国家有关社区规划和建设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并深入多个社区进行多次调研提出了低碳社区规划评价的方法以及其指标体系。

1、低碳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在低碳社区评价方面,我国政府还未正式出台低碳社区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但在一些相关文件中涉及社区的相关建设内容可以作为参考,例如,美国LEEDND、英国BREEAMCommunities、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的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5]-[8]。

2、低碳社区规划评价系统

2.1评价系统的构建原理

低碳社区规划评价综合系统由五大子系统组成:总体布局规划子系统、道路交通规划子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子系统、生态环境与景观子系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子系统。评价子系统分别设置评分内容,指标的设置应以社区规划技术为基础,按属性又可分为“社区碳源控制”指标(简称C指标)和“社区碳汇扩展”指标(简称E指标),C指标所对应的评分内容主要是从“社区碳源控制”的角度评价社区是否低碳;E指标所对应的评分内容主要是从“社区碳汇扩展”的角度评价社区是否低碳。评价子系统相同类型的指标(C或E)权重系数之和为1。本文采用发展较为完善且应用较广的层次分析法对各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定量,并计算各子系统对目标层的权重,C指标和E指标分别计算得分。

2.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国内外现有的标准规范为依据,对子系统所涉及的低碳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后形成低碳社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2.3评价方法根据C指标和E指标得分在C-E图中所处的位置,确定社区规划的低碳等级。得分在I-III区域内的社区规划为低碳社区规划,由高到低划分为I,II,III三个等级,见图1。

3、评价案例

低碳指标 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低碳效益;指标体系

1 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是指建立在集成、高速、双向的通信网络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测量、设备技术和先进的控制方法、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美国能源部在制定的“美国国家电网Grid2030计划”中,定义“智能电网”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過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

我国在2009年5月21日召开的“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就是传感技术,利用传感器对关键设备(温度在线监测装置、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避雷器在线监测、容性设备在线监测)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然后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收集、整合,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优化管理。

2 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

智能电网的智能优化管理不仅为间歇性和随机性清洁电源的使用创造了条件,还允许多种清洁能源同时发电且并网接入。第一,智能电网有益于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例如IGCC技术,能够将高效的洁净的煤气化技术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具有极好的环保性能和发电效率(发电净效率几乎可达到42%左右);再如CCS技术,能够保证在降低CO2的条件下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这些技术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电效率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二,智能电网能够使常规能源参与新能源发电的调峰、调频和调压过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规模。例如当太阳能、风力发电出现间歇不连续时,使水电、火电等电力系统参与保持连续供电,有效扩大新能源基地的消纳范围。第三,智能配网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提供了较好的兼容性。智能电网良好的互动性,使得分布式电源实现与大电网的兼容并网得到保障,扩大了资源选择范围和电网运行的灵活和可靠性,即使在较偏远地区,也可以实现局部供电,实现需求侧响应与电能供需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能耗和投资成本。

此外,智能电网能够实现准确连续的负荷监测,从而就可以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实现实时电价。具体来说,部分终端用户希望错峰用电、降低用电成本,而智能电网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或清洁能源、调整生产计划等手段进行负荷控制。例如插电式汽车可以在行车高峰时为用电设备充电,用电负荷低谷时进行充电,不同的用电峰值,可以差别化用电计价。但分布式电源的诸多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大量谐波电流,因此,智能电网能够有效降低高耗能机组发电装机比重,实现发电侧的节能减排,提高了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能力,对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助推作用。

3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定量分析

发展智能电网涉及到许多的新设备、新技术更新和后期维护,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根据南方某省的“电力发展十二五”规划数据,该省计划到2015年新造智能电表数900余 万只,若以每只电表175 元计算,仅电表一项的费用估算就达15.75 亿元。

然而,我们又对该省2004-2013年的火力发电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对2016至2020年的火电量进行了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2016-2020年间火电发电量的分年预测值

单位:亿kW·h

[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火电总量\&2434.5\&2782.0\&3272.4\&3787.2\&4372.9\&]

根据预测结果,我们得到2016-2020年的火电总发电量预测值为16649亿kW·h。依照2014年全国平均发电标煤煤耗318g/kW·h,火电的CO2排放系数0.9911kg/kW·h计算,未来5年内该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为16.5亿吨。参考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证减排量(估价107.5元/吨)和欧盟碳排放配额(估价125.2元/吨)的价格计算,两者的碳排放成本分别为1773.75亿元和2065.8亿元;平均每年成本为354.75亿元和413.16亿元。

对比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本与可能带来的碳排放减排收益,每年的减排收益约为电表建设成本的25倍。只要智能电表的建设成本不超过电网总成本比重的4%,智能电网就是效益大于成本的。由此可见,发展智能电网助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发电方式,将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成本。

4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上文对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的评价是一种粗略的定量模型。正如在第二部分中分析的,发展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数据层面的,更多还包括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因此,衡量智能电网低碳效益需要从智能电网的内在含义出发,建立一套能够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发电侧低碳效益指标、电网侧低碳效益指标和用户侧低碳效益指标。

4.1 发电侧低碳效益指标

发电侧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清洁能源和化石能源的发电接入及相关技术指标方面,指标要求能够较好地体现发电侧的低碳效益。其中,清洁能源主要是指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具体指标包括:清洁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占比、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清洁能源发电减排量、火电供电煤耗、间歇性电源新增调峰容量率等。

4.2 电网侧低碳效益指标

电网侧低碳效益指标主要是指与智能电网本身相关的技术指标。要求能够反映智能电网的的坚强可靠性和智能化技术所带来的低碳效益。具体包括:全社会电网综合线损率、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电网故障自愈能力、配电自动化率、智能调度技术占比、智能变电站比例、智能预测及诊断准确率、N-1 校验合格率等。

4.3 用户侧低碳效益指标

用户侧低碳效益指标要求能够体现智能电网与设备、用户、环境之间的智能互动的重要特征。这个“互动”是双向的,既包括电能的互动,也包括信息的互动,可以促动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用电效率,可以使用户根据实时电价采用“即插即用”的方式实现实时并网。具体指标包括:智能电表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平均用电负荷率、需求侧管理水平(或智能小区规模)。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计算公式\&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发电侧\&清洁能源占比\&清洁能源消费/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消费/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新能源发电总量/总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减排量\&清洁电源发电减排量(T)+清洁电源接入\&火电供电煤耗\&\&间歇性电源新增調峰容量率\&风电装机容量/总装机容量\&电网侧\&全社会电网综合线损率\&(全社会各电站送进电网电量之和-各用户全部用电量之和)/全社会各电站送进电网电量之和*100%\&供电可靠率\&(用户有效供电时间/统计期间时)*100%=(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 100%。\&综合电压合格率\&1-(电压超上限时间+电压超下限时间)/电压检测总时间\&电网故障自愈能力\&\&配电自动化率\&配电设备实现配电自动化的线路数量/线路总量\&智能调度技术占比\&釆用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总数\&智能变电站比例\&智能变电站数量/变电站总量\&智能预测及诊断准确率\&\&用户侧\&N-1 校验合格率\&\&智能电表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平均用电负荷率\&\&需求侧管理水平\&\&]

5 总结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篇4

目前, 全球正面临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 这已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而全球变暖又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如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因此, 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各国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类活动所放出的温室气体中, 农业生态系统的所占比例为1/15~1/5, 主要气体有CO2, CH4、N2O和NOX等, 所以强调低碳乡村发展并借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乡村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价, 值得系统研究。

二、低碳乡村的内涵

一般来说, “低碳乡村”包含“低碳乡村生活方式”和“低碳农业”两个方面的内容。低碳乡村生活方式是指生活作息方面所消耗的能量最少, 从而达到降低CO2的排放量, 即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 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 (DSR) 模型, 该模型主要研究三大系统, 即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 经常被用于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根据以上原则, 本文提出如下构建原则: (1) 指标简洁、代表性强; (2) 指标数据确定, 具有可比性; (3) 与该地区制订的政策目标相符;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含义

根据以上原则, 本文设计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 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即低碳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准则层即农业生产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乡村环境低碳化、社会环境低碳化,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20个具体指标体系及其含义见表。

四、结语

低碳乡村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下提出的, 目前低碳乡村的发展评价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根据乡村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应的低碳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为低碳乡村评价提供借鉴和指导, 值得系统探讨。

本文构建的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也只是对低碳乡村发展的相对评估, 在指标选取确定方面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但依然可为低碳乡村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摘要: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而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农业生产就成为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的领域。本文以低碳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为研究点, 建立了3层次的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即目标层、5个准则组成的准则层和20个指标组成的指标层, 旨在为定量评估低碳乡村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R].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63-67.

[2]赵其国, 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2009 (05) .

低碳指标 篇5

1低碳生产竞争力

低碳生产竞争力是对区域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性的评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研究表明碳生产力提高是2050年CO2浓度控制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6],《布莱尔报告》也把碳生产提高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碳生产力是低碳经济表现的核心。低碳经济表现为以碳生产力或者碳产出为核心的宏观要素组合。低碳生产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碳强度、工业碳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低碳科技竞争力

低碳科技是低碳基础准备的主要方向,它也反映了一个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它决定着该地区转向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与速度。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都需要新的低碳技术与人力资本支持,甚至朝向低碳经济的硬性转型反而会伤害当前经济的发展,不但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反而会降低已有的区域竞争力。基于此,低碳科技竞争力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科技人员、数科研经费、申请专利数、高新产业出口额。

3低碳生活竞争力

低碳竞争力是以区域民众财富增长与生活品质上升为前提及终极目标的,这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源动力,它这一终极目标可以为区域竞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与竞争欲望,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低碳竞争力必须满足两大要素的同时实现,一是经济财富的增长,二是生活环境与品质的提升。低碳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基于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一理念尤其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低碳生活水平作为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必须加以考量。低碳生活竞争力主要通过居民收支、居民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来加以体现。低碳生活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城市恩格尔系数。

4政府作用竞争力

浅析林业低碳经济指标及统计 篇6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指标,统计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众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低碳节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下简要针对林业低碳经济指标及统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仅供参考。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指标

低碳经济指的是尽量缩减污染气体的排放, 减少能源的损耗、降低环境污染, 创建效率较高、质量较好、资金收益较多的生态绿色经济。其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低碳经济指的是林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期间, 应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措施及专业技术, 提高林业碳汇的数量, 降低林业碳酸, 并且给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 获取更多的资金收益。在评价林业低碳过程中, 其指标主要有:CO2的排放量、森林的覆盖面积、覆被率、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生活垃圾的处理率、绿化的覆被率等。不管由低碳经济的概念角度来看, 还是由低碳经济的指标来看, 想要实现理想的低碳经济任务, 就需要加大林业统计的管理力度。

二、低碳经济同林业的关联

当前, 企业在生产及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碳排放。随着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加大节能力度的同时, 也逐渐重视了森林碳汇的作用。森林的碳汇不仅可以吸取CO2, 还可以减缓全球的温室效应速率。依据相关调查显示, 森林每2%的覆盖率, 就能够吸收空气中1.2亿—14.2亿吨的碳含量;林木每2m3, 就能够平均吸收约3.66吨的CO2。同时, 森林中的动植物、土壤等, 都能够固化大量的C, 通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与分解, 形成碳汇。因为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质量较弱, 分布面积较小, 并且极不均匀, 所以造成林业发展阻碍经济前进的情况。特别是在2010年, 我国遭遇了干旱灾害, 降低了林业发展的速率, 并且使林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所以, 想要使林业变成生态体系的主导, 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 就需要加大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力度。

三、在发展低碳经济期间, 林业的重要性

(一) 林业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局面, 低碳经济成为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情。对于森林来讲, 其是陆地生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能够存储大量的CO2, 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所以, 林业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不仅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是变成建设产业的重要载体。对于林业来讲, 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创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 让现代林业逐步趋于生态化。林业的潜能在于循环, 从而推动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 发展林业能够保证我国自然资源的稳定与安全, 对修复生态体系来讲, 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当前, 发展林业已经变成了我国调整能源及自然结构的关键策略。

(二) 林业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民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用自然的观念逐渐增强。发展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同时, 生态文明又反作用于林业, 在某种层面来看, 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当前低碳经济的局面, 林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并且可以确保经济的稳定, 把林业商品同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营创高额的资金收益, 同时也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推动劳动就业效率, 使劳动民众增加收入。

(三) 林业是新能源的代替品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资源消耗急剧加重, 不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紧缺, 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提升。林业为民众的生存供给了大量物质资源, 并且成为了部分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品, 进而高效处理了由于自然资源紧缺造成的经济阻碍问题, 并且改善了逐渐恶化的环境。

(四) 彰显林业的生态性能

对于林业来讲, 其是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林业不仅可以减缓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 同时还能够高效整治土地沙漠化问题, 减缓风速, 降低风沙灾害。另外, 林业对水资源的净化作用也较突出。

四、基于低碳经济前提下提高林业统计的方法

(一) 通过林业指标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

利用分析林业数据的方法来对林业的统计指标进行计算, 从而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例如:因为干旱, 某市截止到6月共有3.8×106顷森林受到灾害, 1.07×106顷林业报废, 经济损失高达120亿元。我国有关机构依据此类数据的归纳、收集、分析等方法尽快制定了相应处理对策, 进而将灾害面积降至最低, 保护了该地的生态环境, 增强了林业的生产质量及效率。

(二) 定量定性分析林业情况

对于林业的统计工作来讲, 其由信息的统计切入, 对林业的相关数量关系及数据表现进行分析, 同时与数理关系进行结合, 形成推理及逻辑。在分析期间, 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数据计算。例如:某市每立方米的林业能够吸纳1.72吨的CO2, 并释放出1.53吨的O2。上述数据就良好的把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表述林业是人们生活中的碳资源存储系统, 其对林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三) 创建低碳经济通林业统计结合的评估指标系统

在体现林业资源总量期间, 覆盖率及蓄积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评估林业资源的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世界标准, 森林覆被率超过30%, 就表明生态环境良好。现今, 我国林业的覆被率仅为15.6%, 面对我国较多的人口来讲, 资源严重紧缺。所以, 通过科学、高效的林业评估标准系统健全我国林业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要促进自然生态的良好发展, 就需要创建健全的林业法规, 推动林业的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 从而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尹立新.低碳经济导向下绿色物流的实施策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

[2]李慧, 李娅莉, 朱晓海.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物流运输新模式[J].江苏商论, 2011 (6) .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DPSIR模型

0 引言

交通运输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是三大温室气体主要排放领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二氧化碳减排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推进交通低碳建设。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低碳交通的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是连接低碳发展理论概念研究与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和措施实施之间的纽带,是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目前学者对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低碳发展的路径、战略和模式上,对于建立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尚无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交通的低碳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1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内涵分析

1.1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和延伸,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城市交通系统在充分满足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各种运输需求前提下,通过减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注重提高运输效率、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化出行结构减少交通运输系统对资源环境影响,改善城市出行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城市交通自身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具有独特结构的子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经济和能源的投入,而产出运输服务这一特定功能。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过程是在人类活动面临能源威胁以及环境保护的约束前提条件下,驱使城市交通系统更节能更环保实现人和货物位移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层面上的作用关系和反映城市交通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2 DPSIR框架模型

2.1 DPSIR框架模型概述

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是欧洲环境局(EEA)综合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型[1,2,3]。能较好发展反映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能对各因素之间复杂的作用过程进行简化,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简单明了。能够监测各指标之间的连续反馈机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因而在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4,5]。

DPSIR模型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状况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并构成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及相关指标的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一条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每一部分代表一种类型的指标,每类指标又分为若干指标项[6],如图1所示。

2.2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DPSIR模型构建思路

该模型的构建思路是以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等因素作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驱动力产生的运输需求、能源需求增长以及交通运输环境污染和气体排放的外部性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低碳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如交通拥堵加剧、气体排放强度等都可视为状态因子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交通系统状态的改变,必然会对自身发展以及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在这些背景下,纠正和缓和城市交通领域负外部性政策和措施便应运而生,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用响应因子来进行表征。

3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反映交通低碳发展状况的基础,是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建设、制定策略措施的主要依据。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应遵循原则除了具备可行性、规范性以及客观性等基本原则以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能准确、全面、系统地体现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内涵特征,又要突出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7]。(2)综合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能从各个方面比较综合地、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发展特征[8]。

3.2 基于DPSI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DPSIR模型原理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用来度量城市交通总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第二层次为准则层,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部分;第三层次为因素层,将因素进行具体化构成评价指标第四层,结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选取4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

3.2.1 驱动力指标

驱动力指标指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阻碍或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因素[9],这部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输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是在社会经济层面上运输需求产生的驱动因子,如城市人口数增长以及经济繁荣必然会给运输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居民出行以及货物流通量的增长,加重城市交通的负荷。第二部分为运输供给因素,城市交通的资金投入提高了运输供给能力,同样也是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交通运输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投资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推动低碳发展。

3.2.2 压力指标

压力指标指人类活动对城市交通系统直接压力。其中压力影响因素不仅来自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压力,如基础设施水平、机动车规模结构、运输量等压力。同时还应该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给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上带来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能耗水平以及排放水平两个方面进行测度。

3.2.3 状态指标

状态指标表示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交通系统各个层次所表现出的状态和趋势[10],重点体现在交通运输系统在运输服务和能源消费方面的发展状况,全面反映城市交通运输运营水平、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水平。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主要包括日常交通流量、车辆运行环境以及交通通达情况等。能源消耗以及排放水平通过各类机动车平均能耗、机动车分类碳排放水平、单位运输量燃油消耗等指标进行表征。

3.2.4 影响指标

影响指标是交通系统状态指标所造成的结果。DPSIR概念模型中的影响指数是用来描述城市交通系统状况变化的最终环境效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系统的状态变化对系统中紧邻环境的影响,主要选取能够反映出交通系统提供的服务对居民出行带来影响的指标;二是城市交通对城市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选取气体排放物对城市空气的环境污染程度的相关指标。

3.2.5 响应指标

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塑造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最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影响。显然为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人类社会的响应[5]。可见,响应指标所描述的是城市为促进交通系统低碳化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以及在支持交通低碳发展建设上努力成果。结合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指标选取主要包括出行结构中低碳出行方式的分担率、低碳交通的建设投入和城市环境保护实施效果。

3.3 评价方法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低碳发展中涉及的影响因素种类繁多,相互之间作用关系复杂。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多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因此需要考虑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同时筛选后的指标要能够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信息。该方法在交通运输研究领域也得到了的广泛运用[11,12,13]。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考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专家经验法(Delphi)等。

4 结论

低碳指标 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低碳绩效,指标体系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强调绿色发展, 走低碳经济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9年, 国务院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比2005年下降40%~50%的承诺。电力行业由于其生产经营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 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构建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是促进电力企业低碳经营的重要举措。

1 我国电力企业开展低碳经营和低碳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资料表明, 1995~2010年, 我国发电总量增加了近3倍, 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0.3%, 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 我国电力消费需求依然旺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 能源和电力消费都将快速增长, 且用电量增速更快于能源消费。2011年全国用电量为4.69万亿千瓦时, 比上年约增长一成二, 人均用电量3483千瓦时, 比上年增加351千瓦时,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体看, 电力工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势态, 电气化还会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是一个典型的依赖煤炭生存的行业, 而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每年开发的煤炭有近一半用于发电, 这也意味着由于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约50%来源于电力行业。2009年7月, 国际绿色和平环保组织发布《中国发电集团气候影响排名》报告, 报告指出, 中国电力行业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阻碍了中国更加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2008年, 仅排名前三的发电集团 (华能、大唐和国电)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 就比同年英国全国的排放量还要多。高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变暖, 由此造成海平面上升、农作物产量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方针, 开展低碳经营, 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 推广“清洁煤”和“热电联产”等新技术, 重视对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的开发利用, 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使电力行业逐步成为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

构建电力企业低碳指标体系有重要意义:首先, 构建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国家管理部门对电力企业进行更好的评价和调控。国家根据评价结果对整个行业进行调控, 淘汰产能落后和污染严重的企业, 督促合格企业积极开展对新能源的利用和机械设备的改善, 提高工作人员的低碳意识。其次, 该指标体系有助于电力企业实现低碳经营的目标。评价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能源消耗、电力产出、终端消费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绩效, 依据评价结果, 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 寻求高产高效而又环保的经营模式, 更好地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政策。最后, 构建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有助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价和监督企业的环保业绩。

2 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所做出的要求, 构建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从低碳能源消耗和产出、低碳消费和低碳管理三个维度, 建立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阐释。

(1) 低碳能源消耗与产出指标。

该类指标衡量电力企业在能源消耗和产出方面的低碳绩效, 包括以下5个二级指标:

(1) 非化石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非化石能源是通过非燃烧的方式获得热能, 之后再转化成电能等其他能量。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

非化石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用于发电的非化石能源/ (用于发电的非化石能源+非发电类化石能源)

(2) 电压合格率。该指标衡量在电网运行时, 一个月内监测点电压在合格范围内的时间占电压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

(3) 低碳电力调度比重。电力调度是指当居民用电超过一个限度的时候, 适当的把企业用电限制并输送给居民用电, 低碳电力调度应实现对传统电力调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深入分析电能生产的CO2排放特性和减排潜力。计算公式如下:

低碳电力调度比重=新能源并网发电量/总供电量

(4) 智能化配电网容量, 即实现智能化配电网变电容量与区域内全部配电网变电容量的比率。智能电网能实现主网与分布式能源的交互供电, 可大幅降低网损, 低碳效益明显。

(5) 单位供电量CO2排放强度。国家和地区层次的CO2排放强度, 是指相对于单位GDP计算的CO2排放量。对企业层次而言, 是针对企业单位产值所计算的碳排放指标。这里, 使用供电量来取代产值的概念。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电量CO2排放强度=电力CO2总量/总供电量

供电量指标是发电企业的最主要的常规统计指标, 真实、可靠, 易于取得和监控;此外, 之所以用供电量而不用发电量指标, 是由于企业供电量是扣除掉自身生产用电后的电量, 相比于发电量更能反映企业的最终产出。

(2) 低碳消费指标。

该类指标衡量电力企业在促进电力低碳消费方面的绩效, 具体包括以下2个二级指标:

(1) 终端用电活动CO2排放强度。终端用电效率体现了需求侧管理的理念, 即作为供应侧的电力公司采取有效措施以及负荷管理技术等, 与终端消费者共同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管理活动。终端用电活动CO2排放强度衡量终端消费者的用电所产生的CO2与总供电量所产生的CO2的比值关系。计算该指标时, 需要先确定终端用电分配系数 (终端用电量/总电量) , 然后再计算终端用电活动所排放的CO2。

(2) 充电站电力消耗比重。主要反映供电企业所供电量用于清洁电动汽车的比例, 体现其对减少传统化石燃料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促进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充电站电力消耗比重=充电站用电量/总用电量

(3) 低碳管理绩效。

低碳管理理念和措施是改进企业碳排放绩效的根本保障, 以下从5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

(1) 开展煤质源头控制。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 是电力企业实现低碳的有力途径。应定期召开煤质工作会议查找影响煤炭质量的不利因素,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2) 供电半径规划的合理性。节能降损需将供电半径的规划合理性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 坚持和体现小容量、密布点、线路半径宜短不宜长的原则, 合理选择供电半径和控制最长的电气距离, 突出电网规划、建设和改造的科学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3) 新能源并网建设投资。主要从基础建设对新能源并网的支持及各类设施的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对新能源电力特征的适应等角度, 考察供电企业在电网建设投资方面是否有对新能源并网设施建设。

(4) 低碳电力技术投资。衡量企业在低碳电力技术投资方面的表现, 主要包括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 可再生发电技术, 高效洁净的发电技术, 特高压技术等方面的投资。

(5) 企业技能岗位职工培训。低碳经营的理念要通过职工来贯彻, 加强技能岗位职工培训, 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落实低碳管理措施。

3 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应用以上所构建的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第一, 电力企业决策层应树立低碳经营的理念并将低碳绩效纳入绩效评价的整体框架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电力企业担负着重要使命。电力企业的决策层应该首先树立低碳经营的理念, 并通过各种途径将该理念传达到每个职工。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净利润的绩效评价模式, 将低碳绩效纳入绩效评价的整体框架中。

第二, 企业应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低碳绩效指标体系的应用离不开准确的数据统计。因此要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统计管理体制, 认清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确保电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各部门按统一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 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统计数据资料共享。

总之,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电力企业开展低碳经营至关重要。构建和应用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有助于企业实现低碳经营的目标, 减缓能源消耗, 降低CO2排放, 以此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曾鸣等.供电企业低碳贡献效果综合评价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 2011, (8) .

[3]高虎, 陶冶.我国与国际上非化石能源发电的能量折算方法比较分析[J].中国能源, 2011, (1) .

[4]与燕栖.电力低碳指标系列研究之三——电力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CO2减排义务的分配[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 (2) .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9

1 评价原则

作为比较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 企业低碳竞争力很难用单个指标来衡量、计算, 需要构建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测度, 这一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结构层次, 能够反映企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具体来讲,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 即指标体系能综合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资源状况、制度建设以及污染物排放等信息, 涵盖多方面的信息;二是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评价指标体系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即指标体系涵盖的指标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三是系统性原则, 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质上是企业低碳发展过程中各种特征的聚合体现[2], 指标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 围绕一共同的主题或核心, 并且尽可能去除信息上的相关和重叠;四是可操作性原则, 主要是指相关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 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定性指标, 也包括定量指标, 其中, 定性指标要充分考虑其指标量化问题, 定量指标则应注意其数据的易得性、可靠性, 一般应以权威统计口径的统计数据为主, 以增加指标体系计算结果的说服力;五是动态适用性原则, 企业低碳竞争力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和企业的不同阶段, 企业低碳竞争力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必然不同, 因此, 设计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动态实用性的基本特征。

2 评价流程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尤其明显的目的性, 即为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决策参考[3], 促进其低碳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低碳竞争力评价的流程必须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目的。其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成立评价组

评价组的成员可以是企业代表、相关政府部门人员、行业专家等人员, 综合各自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共同作为实施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主体。

2.2 制定评价方案

评价组在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环境治理基础后, 制定初步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应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内容。

2.3 实施具体评价

评价组结合各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 使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得出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 要注意结合实际, 修正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2.4 撰写评价报告

根据评价结果, 撰写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报告, 交由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代表、大学或科研机构代表、企业家代表审阅, 通过各方面交流, 审查报告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修订, 形成最终评价报告, 供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参考。

3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反映系统要素或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 它包括指标的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根据上述评价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本节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四个维度设置, 包括:第一, 运营竞争力指标。作为企业低碳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营竞争力能够为企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 我们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 主要选取与企业日常运营紧密相关的规模水平、生产水平和成本水平方面的指标;第二, 环境竞争力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对于其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处理以及利用水平, 一般而言, 环境竞争力越强, 其低碳竞争力就越强;第三, 资源竞争力指标。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加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关系等的集合, 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 根据不同资源的物理属性, 大致可将其分为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第四, 管理竞争力指标。是指在多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企业在以低成本、高效率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同时, 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的能力, 是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以及资源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由低碳管理制度水平和低碳管理理念水平组成。

4 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一般可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 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客观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为DEA数据包络分析、灰色综合评价法等;而主观评价的方法则主要由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组成。以上方法各有优劣, 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之后, 本文提出将主观评价的两个主要方法相结合, 综合运用于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基础上,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在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中, 对于每一级要素而言, 都应该是相互独立的, 同时还应具备差异性的下级要素, 此外, 在确定各级要素相对于目标层、准则层的权重值时, 一般可采用专家估计法或层次分析法。

(2)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构建有效的评价结论集。设V={v1, v2…vn}为刻画每一因素所处状态的评价等级, 其中, n为评语的个数。根据本文的评价目标确定五级评价制, 相应的评价集为:v={很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3)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成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进行评价, 最终构建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 m为评价因素集中ui中元素的个数, n为评价结论集中评语的个数。

(4) 综合评价。由评价因素权重集以及模糊评价矩阵, 进行综合评判。Ui=Ai×Ri, 其中, “×”表示广义合成运算。

摘要: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 企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企业想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并且增强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发展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流程、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入手, 构建系统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为政府及企业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皓.企业低碳竞争力指数的构建[J].商业时代, 2010 (30) .

[2]徐建中, 袁小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网络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12) .

低碳指标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务管理,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所谓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 y)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各国的经济发展形态已经转移到绿色低碳模式上来,这就要求企业进入战略经营时代。企业应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的发展模式,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企业必须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反映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状态、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碳排放水平并且协调好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是低碳经济对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企业要重新界定其财务目标,根据财务目标要求在原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引入新的财务评价指标,构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目标的新内容

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进行财务活动应达到的根本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合理性的标准并且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低碳经济将改变财务管理的目标,即财务管理的目标将由企业价值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转移。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多元化的,企业应协调好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充分考虑其经济活动对国家、社会、公众、环境的影响,才能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息息相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对此进行长期性的努力。鉴于此,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应过度的重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还应该考虑企业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其中,企业的生态责任就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具体化到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

企业承担生态责任就必定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更多的投入未必会带来同等比例的经济效益,如何平衡企业经济收益与社会责任将是企业财务评价要考核的目标之一;其二,以一定的投入获得“低碳企业”的称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信度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如何通过财务评价来实现企业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将是另一个重要的考核目标。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基本思路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财务评价指标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完备性原则。

即要求指标体系能为企业财务评价提供既必要又充分的信息,做到能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能耗和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2. 可行性原则。

在选取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完整性、科学性、简洁性、数据的易得性,指标的计算过程应科学、简便,要充分考虑数据获取及指标量化的可靠性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指标中各因子的取值范围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数据的加工、处理简明扼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比性。

3. 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为应能满足横向和纵向比较的需求,以使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年度和季度之间的财务数据具有可比性。

4. 层次性原则。

即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按照属性、评价内容和评价加以分类,以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5. 独立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尽量保证指标信息间的独立性、以不影响指标评价的准确性为前提。

6.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由于低碳问题的复杂性,很难用量化的东西来衡量,因此要引入多种指标来反映企业碳排放和低碳效益,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使用。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财务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

1.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环境收益的价值-环境成本的价值),可以看出低碳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应能体现资源、环境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因此,低碳经济视角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将更加丰富。

由于财务分析目标的多元化,使得财务评价指标多样化。低碳经济视角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引入能体现企业低碳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支出和收益等情况,通过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了解到企业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取得的效果。

因此,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将一些企业财务评价的经济性指标与生态性指标相结合,设计了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低碳能力在内的五大类指标,在前四大类指标中分别引入与企业低碳业绩有关的内容,在低碳能力指标中设计专门反映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

2. 基于上述思路,提出了以下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体如表1所示,指标设置主要参考《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提供的各项指标,重点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以及低碳能力的状况。

(一)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指标衡量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营业利润率反映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和运营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的高低;碳资本收益率反映企业碳资产(低碳存货、低碳设备、低碳技术、碳排放权、低碳信用、低碳费用)获取收益的能力。因此选取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碳资本收益率四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时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应当将碳资产进行单独计量,定期计算碳资本收益率。

(二)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指标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将负债区分为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基础上,根据债务产生的原因,可以进一步界定碳负债。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就要对此承担责任,形成确定性的经济上的负责,即碳负债。碳负债包括由于碳排放问题产生的应交而未交的政府机构罚款和碳排放税、企业用于购买低碳设备或技术升级的银行贷款以及由于碳排放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预计债务等。因此,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就是从短期偿债、长期偿债、碳负债偿债三个方面来考察其偿还所欠债务的能力,选取流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碳负债率、碳负债比率六个指标。其中碳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对碳负债的保障程度,负债比率衡量碳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例。

(三)运营能力指标

运营能力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现在常用的营运能力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为了评价企业碳资产的使用效益,本文添加了碳资产周转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碳资产周转速度,是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碳资产总额的比率。碳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碳资产周转次数越多,企业对碳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由于我国处于低碳经济初期,企业对低碳投资相对较小,所以该指标大可能是由于碳资产的绝对值很小。随着政府和企业对低碳环保的不断重视,企业对低碳的投入会逐渐增加。因此,在解读该指标时应与企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结合使用。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指标衡量企业在未来经营活动中不断扩大和壮大的潜在能力。营业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资本积累是所有者权益的体现形式;总资产是企业规模实力的表现;企业碳资产是企业投入和拥有的一切低碳资源,体现企业的低碳能力,碳资产增长率是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履行其社会责任和树立自己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本文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以及碳资产增长率四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

(五)低碳能力指标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要在相同的能耗和排放下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者是在相同的经济效益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和排放。基于以上思路,将能耗、排碳量,次生资源利用率等生态要素与企业产值、利润等经济要素相结合,形成了评价企业低碳能力的几个重要指标,包括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利润排碳量、碳资产比重、次生资源再利用率和污染物减排率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叶瑛.循环经济模式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1(9):21-22

[2]刘颖.低碳经济对现有财务分析体系的影响及改进[J].财会研究,2011(18):41-43

上一篇:基本控制测量下一篇:军事体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