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指标

2024-06-23

低碳发展指标(精选8篇)

低碳发展指标 篇1

摘要:构建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交通低碳建设进行评价的基础。本文在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概念以及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结合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对所涉及要素进行分析,建立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关键词: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DPSIR模型

0 引言

交通运输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是三大温室气体主要排放领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二氧化碳减排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推进交通低碳建设。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低碳交通的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是连接低碳发展理论概念研究与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和措施实施之间的纽带,是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目前学者对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低碳发展的路径、战略和模式上,对于建立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尚无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交通的低碳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1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内涵分析

1.1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和延伸,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城市交通系统在充分满足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各种运输需求前提下,通过减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注重提高运输效率、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化出行结构减少交通运输系统对资源环境影响,改善城市出行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城市交通自身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具有独特结构的子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经济和能源的投入,而产出运输服务这一特定功能。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过程是在人类活动面临能源威胁以及环境保护的约束前提条件下,驱使城市交通系统更节能更环保实现人和货物位移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层面上的作用关系和反映城市交通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2 DPSIR框架模型

2.1 DPSIR框架模型概述

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是欧洲环境局(EEA)综合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型[1,2,3]。能较好发展反映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能对各因素之间复杂的作用过程进行简化,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简单明了。能够监测各指标之间的连续反馈机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因而在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4,5]。

DPSIR模型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状况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并构成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及相关指标的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一条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每一部分代表一种类型的指标,每类指标又分为若干指标项[6],如图1所示。

2.2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DPSIR模型构建思路

该模型的构建思路是以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等因素作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驱动力产生的运输需求、能源需求增长以及交通运输环境污染和气体排放的外部性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低碳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如交通拥堵加剧、气体排放强度等都可视为状态因子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交通系统状态的改变,必然会对自身发展以及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在这些背景下,纠正和缓和城市交通领域负外部性政策和措施便应运而生,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用响应因子来进行表征。

3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反映交通低碳发展状况的基础,是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建设、制定策略措施的主要依据。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应遵循原则除了具备可行性、规范性以及客观性等基本原则以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能准确、全面、系统地体现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内涵特征,又要突出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7]。(2)综合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能从各个方面比较综合地、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发展特征[8]。

3.2 基于DPSI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DPSIR模型原理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用来度量城市交通总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第二层次为准则层,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部分;第三层次为因素层,将因素进行具体化构成评价指标第四层,结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选取4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

3.2.1 驱动力指标

驱动力指标指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阻碍或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因素[9],这部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输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是在社会经济层面上运输需求产生的驱动因子,如城市人口数增长以及经济繁荣必然会给运输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居民出行以及货物流通量的增长,加重城市交通的负荷。第二部分为运输供给因素,城市交通的资金投入提高了运输供给能力,同样也是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交通运输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投资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推动低碳发展。

3.2.2 压力指标

压力指标指人类活动对城市交通系统直接压力。其中压力影响因素不仅来自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压力,如基础设施水平、机动车规模结构、运输量等压力。同时还应该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给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上带来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能耗水平以及排放水平两个方面进行测度。

3.2.3 状态指标

状态指标表示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交通系统各个层次所表现出的状态和趋势[10],重点体现在交通运输系统在运输服务和能源消费方面的发展状况,全面反映城市交通运输运营水平、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水平。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主要包括日常交通流量、车辆运行环境以及交通通达情况等。能源消耗以及排放水平通过各类机动车平均能耗、机动车分类碳排放水平、单位运输量燃油消耗等指标进行表征。

3.2.4 影响指标

影响指标是交通系统状态指标所造成的结果。DPSIR概念模型中的影响指数是用来描述城市交通系统状况变化的最终环境效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系统的状态变化对系统中紧邻环境的影响,主要选取能够反映出交通系统提供的服务对居民出行带来影响的指标;二是城市交通对城市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选取气体排放物对城市空气的环境污染程度的相关指标。

3.2.5 响应指标

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塑造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最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影响。显然为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人类社会的响应[5]。可见,响应指标所描述的是城市为促进交通系统低碳化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以及在支持交通低碳发展建设上努力成果。结合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指标选取主要包括出行结构中低碳出行方式的分担率、低碳交通的建设投入和城市环境保护实施效果。

3.3 评价方法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低碳发展中涉及的影响因素种类繁多,相互之间作用关系复杂。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多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因此需要考虑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同时筛选后的指标要能够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信息。该方法在交通运输研究领域也得到了的广泛运用[11,12,13]。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考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专家经验法(Delphi)等。

4 结论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城市交通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以及生态绿色发展研究,或是对城市交通具体层面的低碳发展评价研究,而缺乏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整体测度。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系统分析以及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研究领域进行探索。通过采用DPSI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系统评价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以期能够为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当然,本文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低碳发展指标 篇2

关键词:智能电网;低碳效益;指标体系

1 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是指建立在集成、高速、双向的通信网络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测量、设备技术和先进的控制方法、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美国能源部在制定的“美国国家电网Grid2030计划”中,定义“智能电网”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過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

我国在2009年5月21日召开的“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就是传感技术,利用传感器对关键设备(温度在线监测装置、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避雷器在线监测、容性设备在线监测)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然后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收集、整合,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优化管理。

2 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

智能电网的智能优化管理不仅为间歇性和随机性清洁电源的使用创造了条件,还允许多种清洁能源同时发电且并网接入。第一,智能电网有益于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例如IGCC技术,能够将高效的洁净的煤气化技术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具有极好的环保性能和发电效率(发电净效率几乎可达到42%左右);再如CCS技术,能够保证在降低CO2的条件下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这些技术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电效率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二,智能电网能够使常规能源参与新能源发电的调峰、调频和调压过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规模。例如当太阳能、风力发电出现间歇不连续时,使水电、火电等电力系统参与保持连续供电,有效扩大新能源基地的消纳范围。第三,智能配网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提供了较好的兼容性。智能电网良好的互动性,使得分布式电源实现与大电网的兼容并网得到保障,扩大了资源选择范围和电网运行的灵活和可靠性,即使在较偏远地区,也可以实现局部供电,实现需求侧响应与电能供需之间的平衡,从而降低能耗和投资成本。

此外,智能电网能够实现准确连续的负荷监测,从而就可以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实现实时电价。具体来说,部分终端用户希望错峰用电、降低用电成本,而智能电网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或清洁能源、调整生产计划等手段进行负荷控制。例如插电式汽车可以在行车高峰时为用电设备充电,用电负荷低谷时进行充电,不同的用电峰值,可以差别化用电计价。但分布式电源的诸多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大量谐波电流,因此,智能电网能够有效降低高耗能机组发电装机比重,实现发电侧的节能减排,提高了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能力,对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助推作用。

3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定量分析

发展智能电网涉及到许多的新设备、新技术更新和后期维护,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根据南方某省的“电力发展十二五”规划数据,该省计划到2015年新造智能电表数900余 万只,若以每只电表175 元计算,仅电表一项的费用估算就达15.75 亿元。

然而,我们又对该省2004-2013年的火力发电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对2016至2020年的火电量进行了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2016-2020年间火电发电量的分年预测值

单位:亿kW·h

[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火电总量\&2434.5\&2782.0\&3272.4\&3787.2\&4372.9\&]

根据预测结果,我们得到2016-2020年的火电总发电量预测值为16649亿kW·h。依照2014年全国平均发电标煤煤耗318g/kW·h,火电的CO2排放系数0.9911kg/kW·h计算,未来5年内该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为16.5亿吨。参考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证减排量(估价107.5元/吨)和欧盟碳排放配额(估价125.2元/吨)的价格计算,两者的碳排放成本分别为1773.75亿元和2065.8亿元;平均每年成本为354.75亿元和413.16亿元。

对比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本与可能带来的碳排放减排收益,每年的减排收益约为电表建设成本的25倍。只要智能电表的建设成本不超过电网总成本比重的4%,智能电网就是效益大于成本的。由此可见,发展智能电网助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发电方式,将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成本。

4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上文对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的评价是一种粗略的定量模型。正如在第二部分中分析的,发展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数据层面的,更多还包括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因此,衡量智能电网低碳效益需要从智能电网的内在含义出发,建立一套能够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发电侧低碳效益指标、电网侧低碳效益指标和用户侧低碳效益指标。

4.1 发电侧低碳效益指标

发电侧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清洁能源和化石能源的发电接入及相关技术指标方面,指标要求能够较好地体现发电侧的低碳效益。其中,清洁能源主要是指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具体指标包括:清洁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占比、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清洁能源发电减排量、火电供电煤耗、间歇性电源新增调峰容量率等。

4.2 电网侧低碳效益指标

电网侧低碳效益指标主要是指与智能电网本身相关的技术指标。要求能够反映智能电网的的坚强可靠性和智能化技术所带来的低碳效益。具体包括:全社会电网综合线损率、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电网故障自愈能力、配电自动化率、智能调度技术占比、智能变电站比例、智能预测及诊断准确率、N-1 校验合格率等。

4.3 用户侧低碳效益指标

用户侧低碳效益指标要求能够体现智能电网与设备、用户、环境之间的智能互动的重要特征。这个“互动”是双向的,既包括电能的互动,也包括信息的互动,可以促动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用电效率,可以使用户根据实时电价采用“即插即用”的方式实现实时并网。具体指标包括:智能电表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平均用电负荷率、需求侧管理水平(或智能小区规模)。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计算公式\&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发电侧\&清洁能源占比\&清洁能源消费/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消费/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新能源发电总量/总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减排量\&清洁电源发电减排量(T)+清洁电源接入\&火电供电煤耗\&\&间歇性电源新增調峰容量率\&风电装机容量/总装机容量\&电网侧\&全社会电网综合线损率\&(全社会各电站送进电网电量之和-各用户全部用电量之和)/全社会各电站送进电网电量之和*100%\&供电可靠率\&(用户有效供电时间/统计期间时)*100%=(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 100%。\&综合电压合格率\&1-(电压超上限时间+电压超下限时间)/电压检测总时间\&电网故障自愈能力\&\&配电自动化率\&配电设备实现配电自动化的线路数量/线路总量\&智能调度技术占比\&釆用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总数\&智能变电站比例\&智能变电站数量/变电站总量\&智能预测及诊断准确率\&\&用户侧\&N-1 校验合格率\&\&智能电表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平均用电负荷率\&\&需求侧管理水平\&\&]

5 总结

低碳发展指标 篇3

1 低碳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芮明杰提出的新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以及两个附加因素:机遇、政府[6]。低碳产业区别于其他的传统产业,更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因此新钻石模型并不能够涵盖低碳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的各个方面。为兼顾低碳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本文在新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生态效益因素”。基于上述描述,基于新钻石模型的低碳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包括7个一级要素。为便于进行低碳产业发展竞争力的评价,需要将一级要素细化并给出量化指标或模糊语言描述。本文还将给出量化指标的数值期望方向。

1)生产要素的指标体系:低碳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7],其关键途径是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8],因此相较于其他传统的产业而言,低碳产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在低碳产业中,其生产要素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人才、资金、设备。本文给出生产要素二级评价指标因素。

注:精确值是指该指标的值是可以通过数据资料得到准确的数值,而模糊值是指该指标是一个定性指标,因此无数值期望方向。下同。

2)需求条件要素的指标体系:有需求才有市场,市场需求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可以促进低碳产业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人才的引进等。低碳产业的市场需求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碳产品的认可度。

3)企业战略要素的指标体系:企业的战略应能够适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企业能否在资源、能力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决定了在竞争中的成败[9]。本文将企业战略要素分为资源、管理、组织、文化四个二级要素。

4)相关及支持性产业要素的指标体系:低碳产业的相关产业是指与低碳产业在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产业。低碳产业的支持性产业是指为低碳产业提供人力、资本、信息、原材料、技术或设备支持的产业[10]。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而不受其他产业的影响。与低碳产业相关的及支持性产业可以促进低碳产业创新[11]及降低成本,因此低碳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从而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形成良性互动的低碳产业链,包括低碳产品的发布、生产、加工、销售[12]等。低碳产业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包括节能产业、新能源与可再生产业、碳捕获与存储与碳减排产业。

5)生态效益要素的指标体系:低碳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键差别在于对生态效益要素的考虑。传统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正是低碳产业与之不同的地方。低碳产业通过消碳技术、零碳技术、降碳技术等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生态效益要素的二级指标可以分为: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能源消耗。

6)政府要素的指标体系:政府因素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通过给予低碳产业的税收抵免、直接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等,促使企业转型,吸引人才,鼓励技术发展,从而增加低碳产业竞争力。2015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统一了我国的节能低碳产品的认证制度,极大地推动节能低碳产品的认证活动,并且会使得获得节能低碳认证的产品的广泛使用[13]。本文将政府要素分为产业政策和技术保护两个二级要素。

7)低碳产业机遇的指标体系:全球经济发展至今,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促使经济转型,各国都在尽力抓住眼下经济转型的重要机会,谋求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就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因此对于低碳产业来说,当前即是低碳产业发展的机遇。

2 评价方法步骤

基于前述所建模型,运用模糊熵-熵权法的步骤:

设指标多属性的可行项目集为X={x1,x2,…,xm},属性集为Y={y1,y2,…,yn}。则决策矩阵可以表示为:A=(aij)m×n,其中aij的表达式可以是精确值、区间数,直觉模糊数以及模糊语言变量(如:重要、一般、不重要等)。决策矩阵可表示如下:

其中,属性权重为:B={b1,b2,…,bn},满足bj≥0(j=1,2,…,n),b1+b2+…+bn=1。

1)规范化处理决策矩阵,就是将决策矩阵中的精确值、区间数、模糊语言变量等转化成直觉模糊数,从使得决策矩阵中的信息统一化。在各指标属性统一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效益型的指标和成本型的指标处理方式不同。

精确值规范化公式:

效益型:

成本型:

将规范化后的精确值转化为直觉模糊数:

区间数规范化公式:

效益型:

成本型:

将规范化后的区间数转化为直觉模糊数:

模糊语言变量:根据文献《A multi-criteria intuitionistic fuzzy group decision making for supplier selection with TOPSIS method》Boran F E.10标度的语言变量与直觉模糊数的对应关系,对于其他标度的语言变量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直觉模糊数。

经过以上过程便可以得到统一的区间数决策矩阵Cij和直觉模糊决策矩阵Hij。

2)确定属性客观权重区间。将区间数决策矩阵标准化以修正各属性的权重。对于第i个项目的第j个属性,区间数决策矩阵的标准化如公式(1)和(2)所示。

根据熵值计算公式,可得第i个项目的第j个属性的信息熵值为:

对得出的信息熵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第i个项目的第j个属性的的熵权取值区间为:

3)根据以上步骤确定属性客观权重。根据直觉模糊矩阵Hij,利用直觉模糊熵公式计算各属性的直觉模糊熵,第i个项目的第j个属性的直接模糊熵计算公式为:

按照使属性评价信息模糊程度最小的基本思路,建立规划模型,如下所示,求解出最优化的客观属性权重:

其中β是一个不为0的足够小的实数。

4)确定属性的主观权重。决策者根据经验及当前所处环境,给出主观权重,主观权重若为实数或权重语言变量(如:很重要,一般,不重要),可根据步骤一中的方法,将其转换成直觉模糊决策矩阵。设主观权重的直觉模糊决策矩阵中,第j个属性的直觉模糊数为:Gj=μij,vij,πij),则各个属性的主观权重可根据如下公式求出:

对于每一个属性来说,如果主观权重为0,即使客观权重为1,那么这个属性的重要程度也不是最重要。同样的,客观权重为0,主观权重为1时,也不能说明这个属性的重要程度最大。只有当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同样大时,wj才最大,因此wj的权重可表示为:

5)基于前述工作,对项目进行评价排序。在这里运用基于相对熵的混合多属性决策排序方法,步骤如下:

设正负理想解分别为N+,N-。

根据前述得到的直觉模糊决策矩阵,求各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这里要用到模糊相对熵距离,模糊相对熵的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各方案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

αj越大,表明备选方案与正理想解的距离越小,与负理想解的距离越大,方案越好。

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低碳产业特有的环境效益性,构建了涵盖生态效益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中,不仅有二级指标进行详细分析,还将二级进一步量化,从定量和定性方面尽可能全面的涵盖低碳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方面面。运用模糊熵-熵权法进行评价,由于同时考虑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使整个评价既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够保持客观的评价。基于含有33个量化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便于操作,实用性强。

摘要: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及其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谋求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摈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模式,低碳产业应运而生。未来社会经济的竞争将是低碳产业之间的竞争。运用新钻石模型,基于低碳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特殊影响,构建涵盖了生态效益影响的多属性低碳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33个量化指标,并运用模糊熵-熵权法进行评价。

低碳城市的四大指标 篇4

一是碳生产率。就是每排放一吨碳产生多少生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定要提高碳生产率, 而这只能通过提高技术, 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对企业而言, 低碳经济不仅是必须的, 还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 本质上是碳生产率的竞争, 也就是单位二氧化碳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二是拥有低碳的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 比如风能、大阳能、核能, 是没有碳的, 天然气相对于煤炭来说是低碳的, 如果我们这个城市在能源结构中间能够降低碳的含量, 这也是低碳的。

三是生活消费方面。大家多坐公交, 多骑自行车、步行, 不开奢华的大排量汽车, 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 建筑做好隔热层等等, 这些好的习惯都可以节省能源, 减少排放。

四是低碳政策。涉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法制等等方面, 通过这样一套政策, 来引导消费、生产、能源使用, 这个非常重要。地方政府, 可以在相关政策的制订上下功夫。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篇5

目前, 全球正面临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 这已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而全球变暖又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如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因此, 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各国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类活动所放出的温室气体中, 农业生态系统的所占比例为1/15~1/5, 主要气体有CO2, CH4、N2O和NOX等, 所以强调低碳乡村发展并借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乡村的发展进行定量评价, 值得系统研究。

二、低碳乡村的内涵

一般来说, “低碳乡村”包含“低碳乡村生活方式”和“低碳农业”两个方面的内容。低碳乡村生活方式是指生活作息方面所消耗的能量最少, 从而达到降低CO2的排放量, 即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 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 (DSR) 模型, 该模型主要研究三大系统, 即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 经常被用于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根据以上原则, 本文提出如下构建原则: (1) 指标简洁、代表性强; (2) 指标数据确定, 具有可比性; (3) 与该地区制订的政策目标相符;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含义

根据以上原则, 本文设计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 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即低碳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准则层即农业生产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乡村环境低碳化、社会环境低碳化,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20个具体指标体系及其含义见表。

四、结语

低碳乡村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下提出的, 目前低碳乡村的发展评价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根据乡村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应的低碳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为低碳乡村评价提供借鉴和指导, 值得系统探讨。

本文构建的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也只是对低碳乡村发展的相对评估, 在指标选取确定方面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但依然可为低碳乡村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摘要: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而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农业生产就成为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的领域。本文以低碳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为研究点, 建立了3层次的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即目标层、5个准则组成的准则层和20个指标组成的指标层, 旨在为定量评估低碳乡村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R].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63-67.

[2]赵其国, 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2009 (05) .

浅析林业低碳经济指标及统计 篇6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指标,统计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众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低碳节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下简要针对林业低碳经济指标及统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仅供参考。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指标

低碳经济指的是尽量缩减污染气体的排放, 减少能源的损耗、降低环境污染, 创建效率较高、质量较好、资金收益较多的生态绿色经济。其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低碳经济指的是林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期间, 应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措施及专业技术, 提高林业碳汇的数量, 降低林业碳酸, 并且给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 获取更多的资金收益。在评价林业低碳过程中, 其指标主要有:CO2的排放量、森林的覆盖面积、覆被率、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生活垃圾的处理率、绿化的覆被率等。不管由低碳经济的概念角度来看, 还是由低碳经济的指标来看, 想要实现理想的低碳经济任务, 就需要加大林业统计的管理力度。

二、低碳经济同林业的关联

当前, 企业在生产及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碳排放。随着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加大节能力度的同时, 也逐渐重视了森林碳汇的作用。森林的碳汇不仅可以吸取CO2, 还可以减缓全球的温室效应速率。依据相关调查显示, 森林每2%的覆盖率, 就能够吸收空气中1.2亿—14.2亿吨的碳含量;林木每2m3, 就能够平均吸收约3.66吨的CO2。同时, 森林中的动植物、土壤等, 都能够固化大量的C, 通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与分解, 形成碳汇。因为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质量较弱, 分布面积较小, 并且极不均匀, 所以造成林业发展阻碍经济前进的情况。特别是在2010年, 我国遭遇了干旱灾害, 降低了林业发展的速率, 并且使林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所以, 想要使林业变成生态体系的主导, 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 就需要加大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力度。

三、在发展低碳经济期间, 林业的重要性

(一) 林业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局面, 低碳经济成为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情。对于森林来讲, 其是陆地生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能够存储大量的CO2, 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所以, 林业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不仅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是变成建设产业的重要载体。对于林业来讲, 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创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 让现代林业逐步趋于生态化。林业的潜能在于循环, 从而推动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 发展林业能够保证我国自然资源的稳定与安全, 对修复生态体系来讲, 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当前, 发展林业已经变成了我国调整能源及自然结构的关键策略。

(二) 林业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民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用自然的观念逐渐增强。发展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同时, 生态文明又反作用于林业, 在某种层面来看, 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当前低碳经济的局面, 林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并且可以确保经济的稳定, 把林业商品同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营创高额的资金收益, 同时也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推动劳动就业效率, 使劳动民众增加收入。

(三) 林业是新能源的代替品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资源消耗急剧加重, 不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紧缺, 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提升。林业为民众的生存供给了大量物质资源, 并且成为了部分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品, 进而高效处理了由于自然资源紧缺造成的经济阻碍问题, 并且改善了逐渐恶化的环境。

(四) 彰显林业的生态性能

对于林业来讲, 其是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林业不仅可以减缓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 同时还能够高效整治土地沙漠化问题, 减缓风速, 降低风沙灾害。另外, 林业对水资源的净化作用也较突出。

四、基于低碳经济前提下提高林业统计的方法

(一) 通过林业指标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

利用分析林业数据的方法来对林业的统计指标进行计算, 从而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例如:因为干旱, 某市截止到6月共有3.8×106顷森林受到灾害, 1.07×106顷林业报废, 经济损失高达120亿元。我国有关机构依据此类数据的归纳、收集、分析等方法尽快制定了相应处理对策, 进而将灾害面积降至最低, 保护了该地的生态环境, 增强了林业的生产质量及效率。

(二) 定量定性分析林业情况

对于林业的统计工作来讲, 其由信息的统计切入, 对林业的相关数量关系及数据表现进行分析, 同时与数理关系进行结合, 形成推理及逻辑。在分析期间, 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数据计算。例如:某市每立方米的林业能够吸纳1.72吨的CO2, 并释放出1.53吨的O2。上述数据就良好的把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表述林业是人们生活中的碳资源存储系统, 其对林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三) 创建低碳经济通林业统计结合的评估指标系统

在体现林业资源总量期间, 覆盖率及蓄积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评估林业资源的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世界标准, 森林覆被率超过30%, 就表明生态环境良好。现今, 我国林业的覆被率仅为15.6%, 面对我国较多的人口来讲, 资源严重紧缺。所以, 通过科学、高效的林业评估标准系统健全我国林业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要促进自然生态的良好发展, 就需要创建健全的林业法规, 推动林业的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 从而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尹立新.低碳经济导向下绿色物流的实施策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

[2]李慧, 李娅莉, 朱晓海.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物流运输新模式[J].江苏商论, 2011 (6) .

商务区低碳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低碳,商务区,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0 引言

高山冰川消融、生态系统退化、碳基能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已日益显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作为城市的功能核心,商务区低碳实践是区域碳减排和低碳城市化的重要单元。目前,世界各地正掀起商务区低碳实践的潮流。低碳商务实践区的构建,亟需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商务区低碳性,为商务区低碳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1 商务区低碳性分析

商务区的低碳评价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综合考虑商务区碳源和碳汇以及各类影响因素,总结商务区低碳化发展模式,按照过程论和框架论的逻辑从低碳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排放过程确定评价重点。

如图1所示,作为商务区低碳系统的输入端,能源是整个系统发展的动力。从源头上改变输入能源的基底,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是实现整个系统低碳发展的根本。

商务区最显著的功能特征是占其主导地位的商务功能。鲜明的商务功能使其具有很强的经济控制功能,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控制、管理和指挥中心。因此,低碳经济[2]是商务区低碳实践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第三产业高度集中区域,商务区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服务、商业等办公机构和众多的公司总部。低碳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低碳技术的创新,而且为发展低碳经济和提高生产力提供动力。

社会低碳表现为形式低碳,通过低碳空间规划来塑造紧凑的城市形态,促进适度混合的土地利用,提高交通效率、降低机动车交通需求,优化微气候促进街区和建筑的被动调节与节能,合理布局区域生态网络以实现有效固碳[3]。区域空间形态的组织和优化不仅影响区域交通需求和交通效率,还影响区域微气候和生态碳汇,这些和区域低碳性有密切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类的行为也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息息相关。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社会的低碳化有重要影响。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引导居住公共住宅,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是实现区域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整个系统的输出端,排放低碳主要依靠碳汇建设和低碳技术来实现。低碳技术包括新能源配套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碳捕获技术、新型交通工具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各个过程环节控制碳排放,还能加强系统终端碳汇的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低碳性。

2 商务区低碳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商务区低碳性分析,遵循简明科学性原则、代表性与差异性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原则、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等原则,将商务区低碳性影响因素分为七个子系统,进而构建商务区低碳型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商务区低碳性评价,准备则层包括低碳能源、低碳规划、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及低碳技术,指标层则为具体的指标,见表1。

2.1 低碳能源子系统

能源作为整个商务区低碳系统的输入端,是影响商务区低碳性的重要因素。构建低碳能源系统需要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2.2 低碳产业子系统

低碳产业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高度集中的区域,商务区内部的产业结构决定相较于工业等其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低碳优越性。为了达到商务区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业的发展也必须走低碳的道路。

2.3 低碳规划子系统

这里的低碳规划系统主要指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表明城市形态结构与碳排放之间有着重要联系。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别从商务区整体功能分区规划、公共交通模式规划以及社区内部低碳规划三个层次遴选评价指标[5]。同时兼顾土地利用效率及生态碳汇规划对商务区低碳性的影响。

2.4 低碳交通子系统

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社会中占有重要比重。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交通低碳化是商务区低碳实践的必要途径。低碳交通系统的评价是构成整个低碳商务区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6]在选择商务区交通系统的低碳评价指标时,除了直接从单位行程碳排放量量化低碳交通发展水平外,主要从各交通方式承担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比例来考察交通系统结构上的低碳性。

2.5 低碳建筑子系统

目前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40%。对于高楼林立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双高的商务区来说,建筑无疑是另一个碳排放大户。[7]建筑的低碳发展是商务区低碳实践的重要支撑。建筑的低碳化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废弃物回收等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里从建筑全寿命周期各阶段选取主要指标进行商务区建筑低碳性的综合评价。

2.6 低碳生活子系统

虽然商务区主要功能是商务活动,但其行为主体始终是人。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陋习造成了不可低估的碳排放。因此,提倡低碳生活也是构建低碳商务区重要途径。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作息时尽力减少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评价指标也是低碳商务区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2.7 低碳技术子系统

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从而为低碳发展提供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低碳技术评价指标是构成低碳商务区评价系统的重要部分,这里仅选取几种与区域碳排放紧密相关的低碳技术指标对整个商务区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描述。

3 结语

随着城市低碳实践的深化,商务区的低碳构建和重组必将成为低碳发展的又一着力点。为了解决传统商务区碳依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亟需一套科学、系统的低碳商务区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全面规划和系统考核低碳商务区的实践过程。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影响商务区低碳性的各主要因素构建商务区低碳性综合评价体系,为商务区的低碳实践提供完善可靠的学科支持及评价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UK Energy White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 2003.

[2]付允, 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9.

[3]朱有志, 周少华, 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J].中国国情国力, 2009, (12) :4-6.

[4]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 (2) :24-29.

[5]龙惟定, 张改, 景梁浩等.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初探[J].暖通空调, 2010, 40 (3) :6-12.

[6]陈文婕, 颜克高.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 (2) :2-6.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8

1 评价原则

作为比较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 企业低碳竞争力很难用单个指标来衡量、计算, 需要构建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测度, 这一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结构层次, 能够反映企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具体来讲,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 即指标体系能综合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资源状况、制度建设以及污染物排放等信息, 涵盖多方面的信息;二是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评价指标体系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即指标体系涵盖的指标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三是系统性原则, 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质上是企业低碳发展过程中各种特征的聚合体现[2], 指标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 围绕一共同的主题或核心, 并且尽可能去除信息上的相关和重叠;四是可操作性原则, 主要是指相关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 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定性指标, 也包括定量指标, 其中, 定性指标要充分考虑其指标量化问题, 定量指标则应注意其数据的易得性、可靠性, 一般应以权威统计口径的统计数据为主, 以增加指标体系计算结果的说服力;五是动态适用性原则, 企业低碳竞争力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和企业的不同阶段, 企业低碳竞争力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必然不同, 因此, 设计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动态实用性的基本特征。

2 评价流程

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尤其明显的目的性, 即为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决策参考[3], 促进其低碳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低碳竞争力评价的流程必须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目的。其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成立评价组

评价组的成员可以是企业代表、相关政府部门人员、行业专家等人员, 综合各自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共同作为实施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主体。

2.2 制定评价方案

评价组在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环境治理基础后, 制定初步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应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内容。

2.3 实施具体评价

评价组结合各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 使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得出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 要注意结合实际, 修正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2.4 撰写评价报告

根据评价结果, 撰写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报告, 交由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代表、大学或科研机构代表、企业家代表审阅, 通过各方面交流, 审查报告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修订, 形成最终评价报告, 供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参考。

3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反映系统要素或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 它包括指标的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根据上述评价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本节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四个维度设置, 包括:第一, 运营竞争力指标。作为企业低碳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营竞争力能够为企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 我们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 主要选取与企业日常运营紧密相关的规模水平、生产水平和成本水平方面的指标;第二, 环境竞争力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对于其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处理以及利用水平, 一般而言, 环境竞争力越强, 其低碳竞争力就越强;第三, 资源竞争力指标。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加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关系等的集合, 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 根据不同资源的物理属性, 大致可将其分为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第四, 管理竞争力指标。是指在多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企业在以低成本、高效率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同时, 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的能力, 是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以及资源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由低碳管理制度水平和低碳管理理念水平组成。

4 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一般可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 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客观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为DEA数据包络分析、灰色综合评价法等;而主观评价的方法则主要由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组成。以上方法各有优劣, 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之后, 本文提出将主观评价的两个主要方法相结合, 综合运用于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基础上,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在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中, 对于每一级要素而言, 都应该是相互独立的, 同时还应具备差异性的下级要素, 此外, 在确定各级要素相对于目标层、准则层的权重值时, 一般可采用专家估计法或层次分析法。

(2)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构建有效的评价结论集。设V={v1, v2…vn}为刻画每一因素所处状态的评价等级, 其中, n为评语的个数。根据本文的评价目标确定五级评价制, 相应的评价集为:v={很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3)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成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进行评价, 最终构建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 m为评价因素集中ui中元素的个数, n为评价结论集中评语的个数。

(4) 综合评价。由评价因素权重集以及模糊评价矩阵, 进行综合评判。Ui=Ai×Ri, 其中, “×”表示广义合成运算。

摘要: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 企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企业想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并且增强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发展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流程、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入手, 构建系统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为政府及企业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皓.企业低碳竞争力指数的构建[J].商业时代, 2010 (30) .

[2]徐建中, 袁小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网络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12) .

上一篇:借鉴与研究下一篇: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