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能力指标(精选10篇)
发展能力指标 篇1
摘要:在工业4.0革命背景下,工业正面临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工业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输送。因而高职院校如何保证输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科学地可续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而高职院校如何科学的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也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省域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是将高职院校置于省域范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不同省域范围内高职院校的发展能力。省域高职院校发展能力需要具备战略管理能力、资源积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四个动力环,促使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省域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载体,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学术性人才,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党的十七大对教育问题有一系列重要的阐述,其中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中永远不变的主题。高职院校为了完成自身的使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自身的发展能力就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
1 相关问题界定
1.1 高职院校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
我们借鉴韦斯(P.A.Weiss)提出的“组织能力”这一概念来研究高职院校发展能力这个概念。韦斯认为组织能力是组织塑造角色的能力。组织能力与组织内外部环境、组织绩效、以及组织内在那些能够促使组织发展的相关素质和活动。广义的组织能力体现在环境、投入、转化、输出和反馈各个环节;狭义的组织能力是指组织将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能力。
总的来说组织的能力即组织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和制定组织愿景、战略、使命和目标,并根据已制定政策和目标,在与外界环境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或服务,获得竞争优势,确保组织获得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和素质。
我们社会组织能力这一概念进行扩展,把高职院校科学发展能力界定为:高职院校利用并获取人、财、物等资源,形成和制定高职院校的愿景、战略、使命和目标,并有效实施,为社会输出优质人才、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形成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获得竞争优势,确保高职院校具备维持可持续发展过程所需的潜能和素质。
1.2 高职院校科学发展与高职院校发展能力的关系
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动力表征。高职院校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长效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来源。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确保高职院校长效、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1.3 高职院校发展能力的内涵解读
根据本课题组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能力的界定,高职院校需要具备战略管理能力、资源积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四个动力环,促使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1.3.1 战略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能力是指高职院校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后,制定一系列提升自身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管理决策与活动,并进行贯彻实施的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基本要点就是要科学分析国情、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的策划,并有效实施,以求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能力的主要任务是对学校领导班子能够针对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的研究制定上层战略思路和规划并有效实施和落实。即要确立今后一段时期学校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办学理念、特色定位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选择的办学模式和战略举措等。
1.3.2 资源积聚能力
资源积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资源分为人力资源积聚、物力资源积聚和财力资源积聚。包括是否能够吸引人才加入的人力资源积聚;通过社会捐赠、社会合作等方式获得的实验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的物力资源积聚;通过社会捐赠等途径获得的资金支持及学校通过专项、课题等方式获得的资金支持的财力资源积聚。资源积聚策略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能力来说是重要的保障。高职院校根据其利用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会导致学校即便在短期内办学条件相当,但是长期发展后,会呈现出明显的差距。这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
1.3.3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发展和服务能力,分为办学目标与定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学目标与定位是考查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策略是否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是否将专业与产业密切结合,根据产业设置专业;校企合作是衡量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的数量、质量和规模。
1.3.4 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控制能力是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人才流失、教育管理等方面实际运行的结果与其终极目的的偏离。只要高校发展的实际结果偏离了其终极目的,某一具体事件就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这里包括财务管理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和教育管理风险。
2 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设计
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要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要求,在组织能力理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理论先进,便于操作,有利于发挥指标的导向功能”。
首先体现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高职院校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色,在高职教育的办学基础上,针对教育发展能力的目标和任务,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体系作引领和支撑,有能力保障和管理制度为基础。指标要体现教育发展的结构、发展环境、功能,明确评价对主体,应指向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体现高职教育发展能力的本质。
其次要加强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在设置之后应该能够进行实际应用,得到高职院校教育专家的认可和院校及教师的认可。此外,评价应该尽量定量化,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教育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赋值,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教育现代化水平。
2.2 指标体系选取的方法
指标的选取是在相关文件、专家访谈和实际工作经验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能力的战略管理能力、资源积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分别列出二级指标共21条,并用德尔菲法将重复的条目进行合并,最后形成指标共17条。
2.3 辽宁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指标解读
2.3.1 战略管理能力
战略管理能力包含三个指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校领导班子情况。学校发展战略制度是衡量是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五年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战略实施是衡量战略制度等的实施情况;校领导班子情况是衡量校领导本子的结构与素质。
2.3.2 资源积聚能力
资源积聚能力包含人力资源积聚、物力资源积聚和财力资源积聚三个方面。人力资源积聚是指学校引进人才数量、专业、学历、来源、年龄、职称、双师等情况;物力资源集聚是衡量通过社会捐赠、社会合作等方式获得的实验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等情况;财力资源集聚是衡量通过社会捐赠等途径获得的资金支持及学校通过专项、课题等方式获得的资金支持情况。
2.3.3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办学目标与定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三个指标。办学目标与定位是衡量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是否适合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是衡量学校是否将专业与产业密切结合,根据产业设置专业;校企合作是衡量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的数量、质量和规模。
2.3.4 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控制能力包含财务管理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和教育管理风险三个指标。其中财务风险控制是衡量学校是否有财务风险评级及预警系统;人才流失风险是衡量人才流失情况及是否采取措施防止人才流失情况;教育管理风险是衡量学校是否有专业预警机制。
3 省域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指标的应用建议
3.1 发展能力指标数据获得
战略管理能力指标的监控点可以从高职院校的基本存档文件进行测量和评价。
资源积聚能力指标监控点:三个指标可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数据平台》获得数据,财力资源积聚也可以根据当地政府财务公开数据获得。
社会适应性指标监控点:办学目标与定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以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数据平台》获得数据。
风险控制能力指标监控点:这三个指标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及学校存档文件获得相关数据。
3.2 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省域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应该在随着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这个指标权重是随着省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教育相关政策规划而动态变化的。可通过层次分析法,利用yahhp软件进行权重赋值。
3.3 制定学校发展能力战略的依据
省域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对照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管理能力、资源积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及具体指标进行对照,找出省域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自身能力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高职院校发展能力战略,以指导高职院校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庆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董焱,王秀军,张钰.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3]方勇.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Z1).
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分析 篇2
【关键词】 偿债能力 评价指标
1. 流(速)动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1.1局限性的原因
1.1.1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部分契约关系人便有动机和机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进行利润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代理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存在通过某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可能,即所谓粉饰效应。用于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这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也将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1.1.2流(速)动比率不能量化地反映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
流(速)动比率是通过流(速)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而实际上,由于计算流(速)动比率指标值的数据都是来自会计报表,有一些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反映出来,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的甚至影响比较大。
增加企业变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报表中,必要时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可能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为现金,增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出售长期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是要经过慎重考虑的,企业应根据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辩证关系,正确决定出售长期资产的问题。
偿债能力的信誉:如果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有一定的声誉,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困难时,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办法解决资金的短缺,提高短期偿债能力。这个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当时的筹资环境。
增加企业短期债务的因素:
记录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有可能发生的债务,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这些或有负债并不作为负债登记入帐,也不在报表中反映。只有已办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为附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下端,其他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后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案件和经济纠纷案可能败诉并需赔偿等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负担。
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企业有可能以自己的一些流动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如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为他人购物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担保等。这种担保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债,增加偿债负担。
1.2改进方法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2.1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十短期证券十应收票据十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
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及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1.2.2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
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1.2.3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
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
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可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来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 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认识误区和评价标准
2.1认识误区
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其值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举债经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取得足够的资金,投入 到报酬率高的项目,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債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若其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强,则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允许的。但并非所有的项目一经投资就会立即有回报,尤其是报酬率高同时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其获得的利润不能在当期得到反映,这便使资产报酬率也无法修正资产负债率所反映的情况。
2.2评价标准
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多大时,才算是合理呢?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价值高一方面表明企业盈利水平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多、偿债资金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的信誉高、获取银行的贷款可能性大、偿债能力强。
根据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等于不负债经营企业的价值加节税收益的现值减财务危机成本。
债务利息支出是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企业的债息可以获得一定的节税优惠,其节税额的价值等于债务额乘所得税税率。
财务危机成本是由于企业增加债务比例而引起财务困难产生的成本。当企业负债增加时贷方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往往要求很高的债息做为补偿,这种高息便成为一项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在极端的情况下,贷款人还有可能完全拒绝给予贷款,这样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那些本来应当接受的利润较高的项目,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另外,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还可能对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失去信心,则是财务危机成本的又一种形式。再有,如果企业在现金流动方面或者是清偿能力方面遇到问题,则会因为企业在财务上采取一些措施而发生一些法律费用或者会计费用。最后,如果企业被迫进行最终的清算,企业的资产将可能以低于市价的水平出售,这种损失也是财务危机成本的一种形式。
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与其自身的负债比例虽然并不呈线性关系,但是实践证明,在负债达到一定比例后,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发生的概率加大,相应地,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也便提高了。
发展能力指标 篇3
一、发展能力分析指标解读
其一, 销售增长率。销售是企业价值的表现, 企业竞争能力越强、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 说明企业发展前途越好, 收入增加就意味着企业发展, 因此应构建对销售增长情况的分析。一般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分析时为防止销售收入短期波动对指标产生的影响, 分析时还应同时计算三年销售的平均增长率。
其二, 资产增长率。资产是取得收入的保障, 企业资产的增长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总资产报酬率固定增长的情况下, 资产规模与收入规模之间存着同向变动的关系。因此, 在实务分析中常采用总资产增长率计算三年资产平均增长的方式, 由此判断企业的规模扩张情况。
其三, 资本积累率。净资产积累越多, 企业资本保全越强, 其应付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在净资产收益率不变或增长的情况下, 企业净资产规模与收入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的关系。净资产规模的增长反映着企业不断有新的资本收益留存, 表明了所有者对企业的信心强或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业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在实务分析中可以分析企业资本的积累率并同时计算三年资本的平均增长率。
二、发展能力分析指标缺陷分析
其一,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只能说明企业市场占有率或业务规模的拓展趋势, 但企业提供毛收入的多少并不代表企业财富同时增长了多少。如果不结合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进行分析, 则绝不能证明企业全面或实质上的发展。
其二, 资产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发展, 其只是为企业的发展准备了资源条件。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企业价值增长影响非常重大, 若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低, 即使企业的资产规模再大, 投入的资源再多, 也不能同时带来企业价值的快速增长。如果资产的扩张是建立在高负债基础上的, 则并不能说明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 如表1所示:
表1中该企业的销售增长和资产增长都在50%, 但资产的扩张是建立在举债的基础上, 该企业的负债增长了100%, 大量举债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当投资收益率不能高于借款利息的时候, 就会产生较大的风险, 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企业采用外向规模的快速扩张方式, 通过大量的兼并与收购活动, 在短期内实现了资产规模或净资产规模成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有的企业销售收入尽管可观, 但收益质量明显较差, 现金流短缺。资产总量的扩张如果不注意扩张的质与量之间的关系, 则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盲目投资的误区。
其三, 资本积累率指标。资本积累率指标也不能区分所有者扩大对企业的投入是由留存收益增加导致的, 在分析过程中如果不能结合所有者权益类别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则也不能说明企业是否具有内在的且持久的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 企业发展必然会体现在以上三项指标的增长上, 但此三项指标仅是发展能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其增长率并不一定与企业的价值增长能力保持同步, 企业三项指标的增长率可能先于企业价值的增长, 这将无法反映企业真正的发展能力。
三、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改进
其一, 企业发展能力的内涵。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 基于此目标企业发展的内涵是价值的增长, 企业价值的增长分析应当是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核心。企业的发展应该是在资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带来留存收益的稳步提高, 同时又能成功的回避风险, 最终必须体现价值的增长上去。
其二,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主要财务指标:经济利润 (EVA) 增长率。安然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呈上升趋势。按照传统财务分析, 这预示着安然公司未来的美好前景, 但若用EVA来进行分析, 结果将会大相径庭。在1996年至2000年间, 除1997年EVA为正值外, 其余年份均为负值, 且EVA呈明显的下滑趋势。这说明在安然公司利润增长的过程中, 不仅没有创造价值, 反而在毁灭价值且价值毁灭数量在呈扩大趋势。正是EVA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导致了2001年“安然大厦的坍塌”, 这再次说明传统的发展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 如图1所示: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 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的部分。计算公式为:经济利润= (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投资资本总额
注意事项:
一是投资资本总额等于计算期所有者权益与有息负债的平均数之和。有息负债一般仅指有息长期负债。
二是投资资本收益率是企业息前税后利润除以投资资本总额后的比率。
三是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根据各项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和各个别资金成本加权平均计算确定。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负债比重×负债的税后成本+权益成本×权益资本成本
经济利润的计算公式也可以演变为:
经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投资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例如A企业的投资资本总额为1000万元, 投资资本收益率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投资成本) 为10%,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9%, 则该企业的经济利润为10万元。
经济利润= (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投资资本总额= (10%-9%) ×1000=10 (万元)
经济利润的增长率则是将本年的经济利率减去上年经济利润之后的差额与上年经济利润的比率;同时为克服短期内经济利润的异常波动, 还可计算连续三年的平均经济利润的增长率。
在传统的增长能力指标标准中, 销售和市场份额等指标在提供财务业绩信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有可能出现在亏损的情况下还增加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情形, 从而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价值已遭受损害。其中, 产值、销售收入、资产及其增长指标忽视了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会计利润、每股收益指标只注重账面利润, 忽视了资金成本, 因此都有可能损害企业价值。
四、结论
以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率作为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考核指标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体系, 以经济利润作为发展业绩评价指标与企业资本提供者要求比资本投资成本更高的收益的目标相一致。经济利润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 要求在扣除全部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 正确地核算企业经济状况。它可以促使企业高层更加有效的使用资本金和留存收益, 努力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 也可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如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等, 促使社会投资投向于能为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企业。显然, 采用经济利润增长率作为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是一个现实选择。
当然, 在现行社会和价值管理理念下, 企业在考核发展能力时, 还应注重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增长, 其衡量的指标还应包括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等非财务指标。
参考文献
[1]李铁群:《论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指标的缺陷及框架方案的选择》,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
发展能力指标 篇4
关键词:昆虫;耐饥力;半数致死时间;褐飞虱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29-02
收稿日期:2014-04-27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编号:801100010124)。
作者简介:常菊花 (1982—),女,陕西榆林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药毒理学研究。E-mail:Juhua1756@163.com。
食物是昆虫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昆虫赖以生存的重要外在条件。如果长期缺乏食物,会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甚至死亡。昆虫在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如食物短缺或种群数量过多时,较耐饥饿的昆虫个体往往会优先生存下来。一些学者认为,昆虫主要可以通过3种途径来提高耐饥性:(1)储存更多的能量;(2)在饥饿条件下降低能量的消耗;(3)降低容许存活所需的最低能量水平[1]。耐饥饿特性是昆虫长期适应自然界的结果。耐饥性昆虫种群往往与其他抗逆性紧密相关,如耐干旱性、耐氧胁迫性及耐寒性等。现有报道中通常采用耐受饥饿总时长和半数致死时间(也称致死中时间,LT50)等指标来评估昆虫的耐饥饿能力[2-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我国及亚洲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褐飞虱为典型的刺吸式害虫,主要通过口针刺吸韧皮部汁液对水稻植株造成为害,严重时呈虱烧现象。随着吡蚜酮类具有抑制取食导致昆虫饥饿死亡的新型杀虫剂的出现,关于对褐飞虱等刺吸式昆虫的耐饥饿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有对褐飞虱耐饥力测定的报道主要是对褐飞虱成虫进行测定[2,4],因此本研究对褐飞虱不同龄期若虫对饥饿处理的死亡反应进行了观察,并基于这些数据,对昆虫耐饥饿能力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旨在推荐一种能较准确反映昆虫耐饥能力,具有统计意义且方便快捷的指标计算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采用室内长期饲养褐飞虱品系为供试虫源。采用TN1水稻品种饲养。饲养条件为温度(26±1) ℃,光-暗周期 16 h-8 h。
1.2 试验方法
在大试管内放入湿棉球,接入褐飞虱1~5龄若虫10头,用纱布封口后移入26 ℃的光照培养箱中,光周期16 h ∶ 8 h。每个处理重复6次。每隔6 h调查1次死亡虫数,直至全部死亡。褐飞虱平均耐受饥饿时长计算方法:将每管中供试虫的饥饿死亡时间取平均值,再将6管的平均饥饿时间取平均值和标准误。
1.3 数据分析
采用SAS软件的PROC MEANS程序算出试验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误(SE),并用PROC GLM程序采用新复极差法(DUNCAN)检验处理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SigmaPlot 10.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PoloPlus程序,参照农药致死中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50和LT95。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各龄若虫耐受饥饿总时长
褐飞虱各龄若虫的平均耐受饥饿时长之间存在明显差异(F=4.80,P=0.005 2),其中5龄若虫的耐受总时间(34.84 h)为最长,但与1龄、3龄若虫的耐受总时间差异不显著;4龄的若虫的耐受总时间(28.11 h)为最短,但与2龄、3龄若虫的耐受总时间差异不显著。
表1 褐飞虱各龄若虫耐受饥饿总时长
龄期
耐受饥饿总时长(h)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标准差
1龄 12 48 32.43±1.59a
2龄 12 42 28.34±1.07b
3龄 12 48 31.36±1.52ab
4齡 18 48 28.11±0.87b
5龄 18 72 34.84±1.30a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2.2 褐飞虱各龄若虫随饥饿时间延长的存活率曲线
根据不同时间段存活率数据绘制褐飞虱各龄若虫在不同饥饿处理时间下的存活曲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龄若虫耐饥饿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各龄若虫在饥饿18 h后存活率开始明显下降,饥饿48 h后1~4龄若虫都已死亡;而5龄若虫较耐饥饿,少量若虫直到饥饿72 h后才死亡。
2.3 褐飞虱各龄若虫阶段死亡率与饥饿时间的关系
根据褐飞虱若虫在各个时间阶段内的累积死亡数,来计算阶段死亡率,绘制褐飞虱若虫的阶段死亡率的时间变化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褐飞虱各龄期若虫不同饥饿处理的阶段死亡率变化呈现单峰或双峰型曲线,在18~24 h时间段各龄若虫的死亡率均最高,2龄、4龄和5龄若虫的阶段死亡率的变化呈单峰状,而1龄、3龄若虫的死亡率在36~42 h时间段还有一个小的峰值。
2.4 褐飞虱各龄若虫阶段死亡率与饥饿时间的回归方程
图2中褐飞虱各龄若虫阶段死亡率的时间变化具有正态分布的特点,将阶段死亡率转换成概率值,将饥饿时间转换成自然对数值,可将图2的阶段死亡率变化曲线拟合成直线,并算出拟合的直线回归方程(表2)。结果发现阶段褐飞虱各龄若虫的阶段死亡率概率值和饥饿时间对数值的直线相关性非常高,卡平方值都在0.95以上。本次试验中褐飞虱4龄若虫的阶段死亡率概率值和饥饿时间对数值的回归斜率最高,说明4龄褐飞虱对饥饿处理的反应均一性较好。
发展能力指标 篇5
2010年3月29日至30日,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央加大对新疆支持的力度, 2010~2013年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超过100亿元, 19个支援省市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 (州) 市的82个县 (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 支援范围基本覆盖全新疆。2010年5月17日至19日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进一步强调, “举全国之力, 把新疆这块伟大祖国的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援疆工作进入新阶段。在这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中, 国家重点安排了北京、广东、上海等九个经济实力强的省市对口支援贫困程度较深的南疆三地州, 并且在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投资计划安排上对三地州给予了重点倾斜。
对口援疆工作给南疆三地州带了技术、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生产组织及管理模式, 给三地州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外力推动三地州经济发展的同时, 三地州要积极提升自我发展的内力, 这才是三地州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在对口援疆的背景下, 结合南疆三地州的具体情况, 构建了评价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试图为评价三地州的自我发展能力提供判断标准。
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述
纵观国内外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 主要涵盖了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和区域层面。在自治区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 自治区政府是把南疆三地州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区域来规划的, 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加大对南疆三地州的扶持力度, 力争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有较大突破, 力争使南疆三地州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因此, 本文研究的南疆三地州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是从区域这个层面来探讨的。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问题研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概括的讲, 目前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条主线:第一, 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动力源上分析。2008年林毅夫在1999年提出的关于企业自生能力的基础上指出: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在竞争的过程中, 能够正常经营且获得正常利润, 那么, 拥有大量这样的企业的区域就是具有自生能力的。相近观点的学者还有康晓玲、师耀武 (2004) 、李庆春 (2007) 、苗长虹 (2007) 等。第二, 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上分析。这类观点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由一系列要素构成, 包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持相近观点的学者有杨彬 (2010) , 成学真 (2010) 、郑长德 (2011) 、闫磊 (2011) 等。第三、从强调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生性上分析。这类观点认为,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一方面, 区域能够依靠自身, 提高认识, 发展自己;另一方面, 区域能够提升自身与社会整体的融合能力, 不断壮大自己。持此相近观点的学者有姜安印 (2010) 、向延平 (2013) 等。第四, 从不同的视角上分析。如李晓红, 郭荣 (2013) 站在经济学的视角上分析, 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地区利用自身现有的各种资源, 如劳动力和资本等, 发挥比较优势, 使生产函数能够发生连续变化的能力。因此, 要提高一个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 应加大技术投入, 促进创新。张瑞华 (2008) 从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优质产业的视角去分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提出了提升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理论模型。
从以上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的梳理中可以看到,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很多, 但是还没有达成共识。在参考众多学者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经课题组成员讨论, 本文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区域通过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而凝聚出的产出能力, 这些资源包括区域内自身现有的资源, 也包括来自区域外的一些可利用的资源。这种能力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 但它不排斥外围力量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反, 它是外围力量发挥作用的内在基础。
在这个系统中, 社会发展能力是形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 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形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导向, 区域经济集聚能力是形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有力保障。社会发展能力主要指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出现从个人到社会总体的自由延伸, 个人的自由延伸到社会整体关系面。包括个人享受教育的权利, 个人的社会福利状况以及个人生存空间中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 如交通、生活生产用水和用电等;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指自然资源的供给力和环境的保护力;区域经济集聚能力主要指该区域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凝聚组合能力, 尤其是对资金和人才的凝聚力。
2 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原则
2.1 指标构建的思路
按照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理解,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分解, 分解为三个方面: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聚集。对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本文对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按照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要求, 采用层次分析法, 构建一个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指数一评价领域一具体指标”, 在此基础上合成自我发展的总指数。之所以选择以总指数的形式体现, 是为了便于比较, 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层为指数层。从发展的角度出发, 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经济集聚能力作为影响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 并将这三个因素作为影响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一级指标, 以指数的形式体现, 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社会发展能力指数、经济集聚能力指数三大指数。力图通过对评价领域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 使三大指数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体现南疆三地州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层为评价领域。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 根据三大指数内部的逻辑关系,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分别设计相应的评价领域, 力求能反映三大指数的现实状况。
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参照现有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 结合南疆三地州的实际情况, 筛选出能够反映评价领域核心内容的若干具体指标, 组成指标集。具体指标的选择应尽量满足可获得和易量化的原则, 以可靠的数据为支撑, 满足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的需要。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由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仅有反映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显性因素, 还有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关的隐性因素;不仅包括区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 还包括与发展相关的非经济要素。为此, 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全面性原则。由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涉及区域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及各个部门, 因此, 在构建南疆三地州的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时, 应尽量能较为全面地对该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作出反映。
(2) 科学性原则。研究南疆三地州的自我发展能力, 必须密切联系南疆三地州的实际, 指标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性, 能够比较客观、准确、科学地反映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状况。
(3) 客观性原则。在具体指标的选择过程中, 应权衡对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均量指标的使用, 指标权重的设定, 应符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4) 可量化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指标体系所选用的指标必须以权威数据为基础, 且数据要能够获得, 只有这样, 最终得出的总指数才能够对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考核作出评价。
3 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及具体的指标选择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
基于前文对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的解析:社会发展能力是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的导向, 经济集聚能力是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的保障。为了能够全面的了解南疆三地州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水平, 满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的需求, 本文对这三大指数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领域。
3.1.1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南疆三地州的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 很多地区属于禁止或限制开发区, 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该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 而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 如可耕地面积, 水资源丰裕程度等;由于三地州地区生态脆弱, 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因此, 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还要考虑环境承载力的问题。环境承载是指某一地区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的最高限度, 是区域经济实现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为两个领域:资源支持和环境承载。
3.1.2 社会发展能力
社会发展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社会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目前描述社会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方式:—是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是政府利用公共机构的相应分类建立起来的, 如与政府的能源、交通、邮电、城乡环境、人口、文化、教育、司法等机关相对应建立的指标体系;二是依据社会发展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用这种方式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主要是从一个总的社会目标出发, 逐级发展子目标, 最终确定各项社会指标;三是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这种方式是一些研究人员根据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设, 将社会现象编制成指标体系, 并用他们的理论来说明这些指标。由于本文主要探究社会发展能力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 本文把现阶段南疆三地州的社会发展能力集中在三个领域:经济发展、社会水平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主要利用一些相对指标来描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水平主要从该地区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受教育的机会、城市化水平和交通状况这些方面来描述;社会稳定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前提, 本文主要从刑事案件立案率、重大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判断。
3.1.3 经济集聚能力
经济的集聚能力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吸引和优化生产要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吸引人才和资金方面, 因此, 本文对南疆三地州经济集聚能力的评价分为聚集人才和聚集资金两个领域 (设计依据见表1) 。
3.2 具体指标的选择及计算公式
4 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总指数的合成方法
指数合成方法较多, 根据本文指标体系的特点, 采用逐级加权合成的方法, 即线性加权合成法合成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总指数, 可按以下步骤合成。
4.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在本文的指标体系中, 不同的评价指标有不同的量纲, 为了消除原来各指标的量纲, 使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且能够进行纵向历史比较, 可根据需要选择某一年为基期, 采用增长率法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xi和zi分别表示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值和标准化数值;x0i表示基期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值
4.2 权重的确定
目前关于权重确定的方法很多, 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 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 如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等, 但这类方法的缺点在于对指标的具体经济意义重视不够, 因此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 如AHP法、Delphi法等, 这种方法人们研究较早, 也较为成熟。虽然称为主观赋权法, 但专家的判断本身也是从长期实际中来的, 不是随意设想的, 应该说有客观的基础。
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中, 并非所有的指标都可以量化, 尤其是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些指标, 因此在选择权重的确定方法时, 选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可以将一些难以量化的定性问题在严格数学运算基础上定量化, 特别是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 可以对人们所作判断的一致性程度进行科学的检验。
4.3 逐级加权合成
在指标标准化处理和权重确定的基础上, 对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逐级加权合成, 公式如下:
其中:ωi为第i个指标权重;zi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值;i=1, 2, …, n, 为评价指标个数。Zj为第j个指标加权合成值 (第j个指标是第i个指标的上一级指标) 。同时, Zj继续作为这一指标的原值, 参与上一级指标的加权合成值, 如此依次进行直至最后, 从而得出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的总指数。
5 结语
在对口支援的基础上, 只有充分发挥地区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 更好地实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 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研究如何提升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是非常有意义的。
发展能力指标 篇6
关键词:财务指标,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财务指标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指标为基本依据, 采用专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借以全面正确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进而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指标信息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等方面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追求长久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过程中, 既能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 又能使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是以不断变革与创新为依托, 市场竞争力具有持续提高趋势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核心知识技术能力、协调整合能力、生产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在财务上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成长能力。增加销售收入, 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 进而在长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标, 不断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分析
(一)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 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
(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短期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它反映企业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实力。企业能否及时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 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可持续发展状况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第一, 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大小, 判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强弱的最通用的比率。由于考虑到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的比例较大, 因此, 通常情况下认为企业的流动比率维持在2:1左右比较合适。但我们不能单凭流动比率高低来断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强弱, 我们还必须具体分析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所包括的内容结构以及经营上的因素, 才能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作出正确、全面的判断。一般情况下, 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款项数额和存货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如某公司流动比率在1.5:1, 但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合计占流动资产的70%, 其中应收账款余额大部份为常规应收款项, 欠款商为知名的航运公司, 一向信用良好, 且属正常的信用期内欠款, 收回较有保障, 同时, 该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不大, 所以可以判断该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尚属正常,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二, 速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扣除存货的差额, 由于存货的变现速度较慢, 且可能已被抵押, 因此速动资产较流动资产变现速度快。一般情况下, 速动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越有足够的能力偿还短期债务。但也表示企业存有较多的不能盈利的现款和应收款项, 这部分资金失去了创造利润的机会。相反, 速动比率偏低, 则表明企业将依赖出售存货或举借新债来偿还到期的债务, 这就可能造成急需出售存货带来的削价损失或举借新债形成的利息负担。虽然速动比率的公认标准为1, 但不同企业或行业其标准比率也有所不同。例如某公司速动比率为0.9, 其全行业的速动比率的平均值仅为0.7, 且该公司今年的速动比率较往年有明显好转, 这说明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的, 且有增强的趋势,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三, 现金比率分析。现金比率是指现金类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出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现金比率过低, 说明企业即期偿付债务存在困难;现金比率越高, 表示企业可立即用于偿付债务的现金类资产多, 偿还即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如果企业的现金比率高于行业平均值, 说明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四, 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分析。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是指企业剩余营业现金净流量对偿债的贡献能力。反映剩余营业现金净流量对偿付到期债务的满足程度。该比率意味着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在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并满足了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要的追加性现金支出后, 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水平, 该比率小于1, 则表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从而加大了财务的风险性。反之, 若该比率大于1, 表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 说明其偿债能力强,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五, 营运资金分析。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 是用于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绝对数指标。一般情况下, 营运资金越多则偿债越有保障, 当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时, 营运资金为正, 说明营运资金出现溢余, 不能偿债的风险较小;当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时, 营运资金为负, 说明营运资金出现短缺, 不能偿债的风险较大, 甚至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已陷入困境。因此,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 其营运资金应为正数。第六,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分析。现金流动负债比是将年度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进行对比, 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对其流动负债偿还的满足程度。该比率为正值, 且越大越好, 表明企业应收款项及存货等变现速度越快, 企业的流动性越好, 现金净流量对当期债务清偿的保障性越强。因此,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 其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正值, 且各年均稳定在正值。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 用于衡量企业偿还债务本金与支付债务利息的现金保证程度, 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可持续发展态势正常与否的又一重要财务指标内容。第一, 资产负债率分析。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明在资产总额中, 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 用于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财务活动的举债能力, 以及在清算时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从债权人的立场看, 他们最关心的是贷给企业的款项的安全程度, 也就是能否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如果股东提供的资本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只占较小的比例, 则企业的风险将主要由债权人负担, 这对债权人来讲是不利的。因此, 债权人希望债务比例越低越好, 这样企业偿债有保证, 贷款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从股东的立场看, 在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 负债比例越大财务杠杆效益越强。从企业经营者立场看, 如果举债过大, 超出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 则认为是不保险的, 企业就很难借到钱;如果企业不举债或负债比很小, 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又说明企业畏缩不前, 对前途信心不足, 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因此企业应当审时度势, 全面考虑, 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借入资本决策时, 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 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害得失, 作出正确决策。一般情况下, 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 其资产负债率应在40%~60%。第二, 产权比率分析。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间的比率。反映投资者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 用于衡量企业的风险程度和对债务的偿还能力。一般情况下, 产权比率越高, 企业所存在的风险也越大, 长期偿债能力也越弱。因此, 产权比率指标为1左右是最为理想的, 它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三, 已获利息倍数分析。已获利息倍数又称为利息保障倍数, 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该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强, 企业对到期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反之, 则表明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来源来偿还债务利息, 企业偿债能力较差。如果某企业已获利息倍数超出同行业平均值水平, 便说明该企业支付利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强,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第四, 营运资金长期负债率分析。营运资金长期负债率是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相除计算出来的比率。该比率较高, 不仅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而且还预示着企业未来偿还长期债务的保障程度也比较强。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值要有计划性, 因为长期负债会随时间延续不断转化为流动负债, 并要用流动资产来偿还。有计划的保持长期负债不超过营运资金, 就不会因这种转化而造成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 使长期债权人和短期债权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 长期债权人和短期债权人才会感到他们的贷款是有安全保障的。如果营运资金大大高于长期负债, 债权人的利益保障程度较高, 企业财务风险不大,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二)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体现了企业运用所支配的经济资源, 开展经营活动, 从中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 判断企业能获取多少利润的能力。主要指标: (1) 销售毛利率分析。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主营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销售的初始盈利能力。该指标越高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的承受能力越强, 盈利能力也越强。如果某企业销售毛利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2) 销售利润率分析。销售利润率是用于衡量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是盈利能力代表性的财务指标,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通过扩大销售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 企业“造血功能”越强,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3) 总资产报酬率分析。总资产报酬率是利润与总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 该指标越高, 表明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利用资产创造的利润越多,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如果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4)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分析。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息税前营业利润与平均经营性资产的比率。它反映了经营性资产的获利水平。无论是债权人抑或股东, 投资的共同准则是:以实现收益为目的, 以有效规避风险为前提。由此便构成了投资者对企业强大的资本市场约束机制。面对市场竞争的客观强制, 企业欲求得生存与发展, 务必促使投资报酬率对股东与债权人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要达到这一点, 最关键的是要确保经营性资产的获利水平, 也就是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至少不应低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对于企业来讲, 如果实际资产收益率高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 表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客观上业已处于了优势地位, 随即可能导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连锁反应:投资者多了, 财务资源日渐增长,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5)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年末所有者权益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保值增值情况。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保值增值能力越强;反之, 则说明企业经营业绩不佳, 保值增值能力较弱。如果某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6) 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环节上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的比率。表示企业每百元营业成本费用中能够取得多少营业利润, 反映企业营业环节上的投入与产出的效果, 表明企业营业耗费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程度, 用于衡量企业对费用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为取得收益而付出的代价越小, 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如果某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且各年较稳定, 则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7) 核心业务资产销售利润率分析。核心业务资产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核心业务销售利润额与核心业务平均资产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核心业务资产的投入与产出的效果, 表明企业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短时期内, 一个准确定位的技术或产品及其价格性能, 或许可以支持企业获得一时的丰厚利润与竞争优势, 但从长远来看, 竞争优势及其持久性将只能来源于用比对手更先进的技术、更低的成本、更佳的质量以及更快的速度与更高的效率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来源于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具有强大竞争潜力的差别化产品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强弱的最直接的市场表现, 无疑当属核心业务资产利润率。该指标通过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及其走势的考察, 可以对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劣态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如果该比率经常性的高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 且呈持续走好态势, 便意味着企业在客观上业已处于了竞争的有利地位。反之, 则意味着企业在客观上业已处于了竞争的不利地位, 倘若这种不利的态势得不到及时的扭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 势必导致企业竞争功能的完全丧失, 最终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因此, 企业对核心业务资产利润率的变动趋势予以适时的监控, 并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调整, 推动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不断强化, 对于企业危机的防范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 盈利质量分析
盈余质量也称盈利质量、利润质量、收益质量, 它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内在揭示。盈利质量分析是在盈利能力评价的基础上, 着重就盈利的真实性和盈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通过相关指标的计算来修正和补充盈利能力指标, 从而更有利于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综合分析, 以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品质。盈利的真实性是指利润是可实现的, 能够给企业带来真实的现金流量, 而并非仅仅体现在账面上。它体现了盈利的现金保证程度, 也就是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入, 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较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 这一差异越小, 盈利质量越高。盈利的相关性是指企业的盈利主要是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 还是来自于政策优惠或企业偶然产生的收益或是来自于大股东或关联方的利润转移。如果企业盈利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主营业务, 盈利能力则能如实反映企业业绩, 其盈利质量高, 反之, 盈利能力则不能如实反映企业业绩, 其盈利质量差。 (1) 应收账款相关指标分析。包括应收账款发展趋势分析, 应收账款占用率分析, 应收账款结构分析, 营业利润的增长率与应收账款的增长率分析等。如果某个企业按照年份纵比, 其应收账款增速下降、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1年以内的短期应收款比例逐年提高、1~2年的中期应收款所占比例提高或不变、2年以上的长期应收账款比例下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于同期应收账款增长率, 则表明企业现金流量转化能力较强, 企业盈利质量持续提升,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2) 利润相关指标分析。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 营业利润率分析, 净收益营运指数分析等。如果某个企业按照年份纵比, 其主营业务利润额占营业利润额的比重大且逐年提高、营业利润额占利润总额比重大且逐年上升、经营净利润额占净利润比重大且逐年增长, 则表明企业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强, 盈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好, 盈利质量较高,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3) 现金相关指标分析。包括盈利现金比率分析, 现金销售比率分析等。一般来说, 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占净利润比率越大, 净利润的现金实现程度越高, 盈利质量越高。如果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 说明部分利润没有相应现金流入,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企业盈利, 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这个指标鲜明地体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在分析盈利质量上的差异, 经营现金净流量才是企业经营中产生的能完全使用的现金, 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通常情况下, 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比率越大, 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现金实现程度越高, 盈利质量越高。若该指标等于1, 表明企业收现能力良好, 基本不存在应收账款;若该指标大于1, 表明不仅收回本期销货款和劳务费, 而且收回前期的应收账款, 说明企业经营情况良好, 应收账款管理较佳;若该指标小于1, 表明企业不能全部收回当期销售款和劳务费。因此, 盈利现金比率和现金销售比率高, 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四) 综合分析
每个企业的财务指标都有很多, 而每个单项财务指标本身只能说明问题的一方面, 且不同财务指标间可能会有一定的矛盾或不协调, 如偿债能力很强的企业, 其盈利能力可能会很差, 因此, 只有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有机联系起未, 特别是将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结合起来分析, 才能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总体变化规律作出本质的描述,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总括性的结论, 从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作出综合的评价。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对于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都很高或者都很低的企业, 投资者对其投资价值不难做出判断, 但对于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别的企业, 则需进行具体分析。如有些企业可能获利能力指标很高, 但其偿债能力低下, 这样的企业的投资价值必然要大打折扣, 因为这往往会给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隐患。 (1) 获利能力较强, 但偿债能力较低的企业。这种企业要从两方面分析其原因。第一, 若其原因在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有较多的应收账款尚未收回 (即应收账款的余额较以前大大增加) , 则主要应结合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的大小来评价其价值。若应收账款中短期 (信用期内或超过信用期较短) 的比重较高, 且按制度规定提取了坏账准备, 则该企业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可以说该企业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反之, 若应收账款中长期的比重较大, 甚至还有较多的三年以上未转销的坏账, 那么该企业虽然从短期来看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但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较大。应收账款中长期的比重较大, 不仅会直接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 同时也会由于将来坏账损失的大量核销而降低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因此, 从中长期看, 如果今后此种情况得不到改善, 其投资价值并不高,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不佳。第二, 若其主要原因在于成本费用的支付与摊销的时间不一致, 则需结合该项成本费用的大小及摊销标准的合理与否来对其投资价值进行分析判断。如是否因存货计价方法不当而使之存货成本增加、利润虚增;是否因应该摊销的费用挂账而使利润虚增等等。一般而言, 每个企业都会存在成本费用的支付与摊销计入损益的时间不一致的现象, 在会计上表现为递延资产和待摊费用等。如果该项成本费用数额不大, 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投资者的判断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但如果该项成本费用数额比较大, 则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并在各企业之间相互可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而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态势。 (2) 获利能力较弱, 但偿债能力较强的企业。这种企业通常表现为净现金流量较大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较高。若其原因在于新投资项目特别是高科技项目尚未产生效益或资金较多尚未投入使用, 则该类企业从短期来看或许投资价值不高, 但从中长期来看也许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因为企业偿债能力较强, 不存在经营资金的短缺, 随着投资项目的逐步完工, 获利能力会逐步增强。但如果从较长时期来看, 企业的获利能力一直较低或处于一般状况, 即使暂时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也不具有投资价值, 因为获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偿债能力的强弱, 没有较高的获利能力做后盾的较强偿债能力只能是暂时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不能看好。
三、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途径
(一) 制定企业财务战略, 努力改善财务指标
财务战略目标规定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它明确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企业准备实现的财务战略使命。企业应根据其内外环境和财务战略目标, 拟定相关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 通过分析论证, 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选择实现财务战略的最优方案。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目标时, 应以企业现金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为重点, 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 将财务指标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始终执行既定的财务战略, 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改善财务指标
一般来讲, 理性的投资者决不会单纯以收益为导向, 而是期望收益的实现能够建立在良好的投资安全保障基础之上。作为企业首先必须为投资者提供一种财务安全保障机制, 然后, 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性。只有这样, 才能在企业价值增长与吸引投资者之间形成一种持续的、良性互动机制。所谓财务预警系统, 就是旨在监测预报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 通过设置财务指标体系, 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 而建立的财务分析系统。市场的瞬变性与不可准确预见性, 加之决策者素质水平的影响, 使得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 势必使企业的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当各种不测风险发生后, 最易遭受侵害的显然是企业财务管理:由财务状况的渐进恶化而引发财务危机。因此,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及早诊断出危机讯号, 并采取相应措施, 改善财务指标, 将危机消灭于萌芽阶段, 成为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和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改善财务指标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通过价值驱动因素来进行资源配置管理。保证预算制定的过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 从而采用高水平的财务模型来拓展年度预算的框架, 建立以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预算程序, 进而监督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能建立在全面预算管理基础之上。
(四) 优序融资政策, 改善财务指标
筹资策略应根据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状况和走势, 对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 旨在为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筹资效益。企业应维持一个保守的财务比率, 以保持企业持续进入资本市场充足的借贷能力;制定能够以留存收益支持公司持续增长的股利支付率;对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这一融资政策, 既能够利用留存收益增强企业财务的灵活度, 又能够利用债务融资维持或提高股票市场价值。企业应致力于优序融资政策, 改善财务指标, 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 优化财务杠杆利用水平, 改善财务指标
当资产的基本收益能力 (亦称资产报酬率) 大于债务的利息率时, 或者当企业按固定财务费用取得的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所支付的固定财务费用时, 负债筹资所带来的净收益归属于股东, 负债能够增加普通股东的报酬 (每股盈余) , 负债具有正向的财务杠杆作用;当资产基本收益能力小于负债的利率时, 负债具有减少每股盈余的负向杠杆作用。企业在战略发展过程中, 都可能使用财务杠杆来扩大企业的规模, 打造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 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企业对于财务杠杆的利用。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公司盈利前景和风险承受能力、国家法律约束、宏观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 规划企业的负债水平, 确定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杠杆利用水平, 从而改善财务指标,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 增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 以改善财务指标
企业发展最为本质的一条铁律:增加企业价值、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着选择各种财务政策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能够更好的驾御财务风险, 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政策不当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未来现金流量充足的企业不必担心债务过度造成的持续发展能力的伤害, 而未来盈利前景暗淡的企业过分的依赖债务融资只能陷入破产的泥潭。增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获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 是改善财务指标和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之路。
(七) 增强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整能力, 改善财务指标
企业财务指标也不应该是静态的数值。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具有改善财务状况和优化财务指标的有利因素, 也存在由于环境的变化而转化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不利影响的因素, 企业应对未来影响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 在对未来形成一个合理的预见的基础上, 确定目前采取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 使企业财务指标不断得到改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中级财务管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发展能力指标 篇7
1 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内涵及表现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是指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水利对区域发展总体目标的支撑程度, 可归纳为水利对经济、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的支撑作用[1], 这3个子系统又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因素众多、作用方式错综交织的综合系统。
1.1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水利需求系统的核心。从相互作用机制上讲, 水利支撑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水资源要素供应
从理论上讲, 经济系统的全部经济活动均是用水户。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水对经济发展起着全面的支撑作用, 在三大产业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粮食安全离不开灌溉。我国以占全国耕地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 以占世界6%的水资源9%的耕地, 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 灌溉工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是工业的血液。水在电力、钢铁、冶金、制造、石化等众多行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行业中水所占的工业成本甚至超过了50%。据有关统计数据, 工业缺水每立方米要损失产值30~40元, 损失GDP约10~15元。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服务业对水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统计资料显示, 近年来我国以12%的用水量支撑着经济比重约占40%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1%, 相应的用水需求约增加0.6%。
1.1.2 防灾减灾减轻国民经济损失
从防止水旱灾害的角度看, 水利可以避免或减轻涉水灾害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我国98特大洪水总损失超过当年全国GDP的3%, 之后经过持续投入建设, 防洪能力不断提高, 基本可以防御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大洪水, 大大减少了直接经济损失。
1.1.3 水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水利投资具有周期长、规模大、带动相关行业效用强等特点。实践证明, 大型水利工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直接、持续、有力。同时, 水利基建对水泥、钢材、电力、机电、运输、商业等行业也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据有关学者测算, 1亿元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可以引致2.4亿元的GDP总值[2]。
1.1.4 水利发展带动就业
水利工程具有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形成工程量快、促进就业能力强的特点。据有关学者研究, 平均每10万元水利投资可创造就业岗位约1.4个。以1998—2008年间为例, 中国水利投资总额达6 184亿元, 创造就业岗位850~862万个, 平均每年投资562亿元, 每年创造就业岗位77.3~78.4万个[3]。
1.1.5 水资源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用水方式不转变, 将无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难以实现。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就是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将水资源要素作为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指标, 努力形成水资源管理的硬约束和倒逼机制, 确保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系统
水利对社会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社会公平性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a.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水资源领域来说,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人人享有平等的用水权利。对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提供公共服务的带福利性的基础建设环节, 如饮水工程, 政府应全力予以投资并加强管理。
b.促进社会稳定繁荣。社会的稳定繁荣需要以安全为基础。安全有效的防洪体系, 能够保证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1.3 环境系统
良好的水环境是国民经济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可持续性发展的类型和模式起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水利支撑环境系统的要求应该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相适应, 水生态环境达到较高的保护和改善标准, 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美化。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支持着生命系统、非生命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如果缺水或无水, 将无法维持地球的生命力和生态、生物多样性, 人类将遭灭顶之灾。水利对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水源地涵养、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河湖生态修复、水资源调配等方面, 同时水资源管理也对环境系统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行定量评价,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科学设置评价水利支撑度的指标体系, 筛选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简单实用、与评价目标相一致的指标, 是客观反映水利在经济社会中所起作用的重要依据。构建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
a.全面性原则。作为有机整体, 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各种影响因素, 但并非要求面面俱到, 对于无法量化、不易获得数据的指标可以暂不列入。
b.层次性原则。要将影响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的各种因素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并保持其内在联系, 便于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相应的权重。
c.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要概念明确, 符合客观实际, 具有代表性, 既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加以科学、客观的反映, 又要考虑发展因素和不同地区的可比性, 避免指标重叠, 使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有机结合。
d.可操作性原则。从资料获得和数据处理的角度, 尽量考虑指标量化及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 尽量利用权威部门的公开资料, 确保资料健全、计算简便;所选指标还应在现阶段具有稳定性、通用性和可比性。
e.易于理解原则。指标术语和内涵要尽量浅显易懂, 对特殊指标术语要加以解释, 以便量化操作和纵横对比。
3 指标体系的结构
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可以定义为“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 水利对区域发展总体目标的支撑程度”。因此, 水利的支撑能力主要存在于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
按照一般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验, 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 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是指此次评价的目标———水利支撑度;准则层用于反映目标层, 涵盖目标层的直接影响因素, 包括3个子目标———经济支撑、社会支撑和环境支撑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包括数量不等的指标, 共同组成指标层, 是准则层的细化和具体化。
3.1 经济支撑准则层
经济支撑准则层, 主要反映和描述水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能力。指标C1反映国家财政投资用于水利建设的份额, 是水利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重要体现;指标C2是每形成一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用的平均水量;指标C3反映工业领域的用水效率, 体现了水利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指标C4反映农业灌溉供水的保障程度;指标C5和C6是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
3.2 社会支撑准则层
社会支撑准则层, 主要反映和描述水利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能力。指标C7反映防洪堤坝建设的达标比率;指标C8反映因水灾死亡人数;指标C9综合反映了水利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能力与作用;指标C10反映城市供水的保障率和安全性。
3.3 环境支撑准则层
环境支撑准则层, 主要反映和描述水利对环境的支撑作用和能力。指标C11反映污水处理水平和能力;指标C12反映水功能区达标状况;指标C13反映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指标C14反映治理水土流失取得的动态成效;指标C15反映河流水质状况。
4 指标权重设计的原理与步骤
笔者对水利支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是在构造相关评价指标层次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是将决策问题的各种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相关联的有序层次, 通过两两比较就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用一定标度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 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指标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1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将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分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并确立了水利支撑能力的相关评价指标, 形成了一个评价模型, 这是考察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 即赋予不同指标以相应权重的前提。
4.2 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之后, 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对比, 由专家根据1~9标度法, 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 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这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多层次、复合性强, 量化评价较难把握, 因此, 专家的专业程度、知识领域、组成结构等是否适合, 对于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建议选择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共同打分, 确保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4.3 一致性检验
为减少专家个人偏好、知识结构差异性因素的干扰, 不致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 排序之前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可根据矩阵理论进行。定义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 index) 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
CI值越大, 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 需要调整元素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CI值越小 (接近于0) , 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
4.4 层次单排序及层次总排序
层次单排序是计算出某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 即可计算出最低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优劣的排序值, 即进行层次总排序。
综上,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技术路线, 如图1所示。
5 评价标准的确定
评价标准即达到目标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时所对应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目标。由于缺乏相关的基础数据或现存的评价标准, 难以按照统一标准对指标进行评价, 因此, 笔者考虑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水利发展规划、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发展情况和有关分析研究结果分别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3[4,5,6]。
6 等级划分
在确定了评价标准, 并对指标取向做了相关分类处理之后, 可以按照支撑能力由高到低, 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5个层级的思路进行评价。
Ⅰ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区间为 (80~100], 为支撑度高的等级。水利对经济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Ⅱ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区间为 (60~80], 为支撑度较高的等级。水利对经济社会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Ⅲ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区间为 (40~60], 为支撑度一般的等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Ⅳ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区间为 (20~40], 为支撑度较低的等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不足。
Ⅴ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度为20以下, 为支撑度很低的等级。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很弱。
7 评价结果
基于2011年数据, 通过评价可以得到2011年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得分为60.14分, 支撑能力处于从“一般”到“较强”级别的临界状态。水利对经济、社会、环境3个准则层的支撑能力分别为57.01, 71.06, 55.99。支撑能力较高的指标主要有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88.3) 、设市城市供水保障率 (87.5) 等, 支撑能力较低的指标主要有年污水处理回用率 (17) 、万元GDP用水量 (37.9) 、干旱灾害损失占GDP比例 (40.6) 等。可以看出, 目前水利基本能够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但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特别是在供水安全、用水效率、水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成为制约水利支撑能力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 都对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水利支撑能力亟待提高。我国政府已经明确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011—2020年投入4万亿元用于加快推进水利建设, 实现水利跨域式发展。可以预见, 我国水利正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未来10年将成为提升我国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支撑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状况分析[R].北京:水利部规划总院, 2009.
[2]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投资促进就业作用初步分析[C]//陈小江.2010中国水利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3]杨翠红, 张红霞.水利基建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后向效应分析[C]//中国运筹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香港:Global-Link出版社, 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2013[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1[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发展能力指标 篇8
一、分析方法
1. 分析方法概述
在SPSS软件的处理过程中, 采用方法如下: (1) 得出所有缺失值的数量及其分布, 可直观看出, 缺失情况不具有规律性; (2) 按缺失数据的数量进行降序排列, 用“过滤”方式剔除“缺失数据>3个”的上市公司信息, 数据数目由3640项减少为3446项; (3) 对制造业进行统计, 确定行业发展能力指标的平均值、方差, 并输出得出表格 (如表1) ; (4) 求出各行业的Z值, 得出异常值 (Z>2.5) 。
二、异常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
首先, 本文对异常值进行了限定, Z>2.5的数据为上限异常值, 而Z<-2.5为下限异常值。然后, 通过SPSS软件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上限异常值和下限异常值所属公司, 这里我们以上下最异常的两家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1. 主营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指标分析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珠峰股份 (600338) 为代表,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059.53%, Z>11, 主营业务收入较上一年度变化较大, 主要是本公司将以前摩托车生产制造主业出售, 转向冶炼锌锭等。此外, 其分部报表 (地区分部) 显示, 2006年该公司放弃了华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业务, 仅保留了西北地区 (该区主营业务收入由零激增至约250万) 、几乎没有出口业务。2006年8月, 完成收购西部矿业下属1万吨、3万吨锌冶炼生产系统经营性资产和负债, 以及西部矿业持有的铟业公司51%的股权。
2. 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 (本期营业利润-上期营业利润) /上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在营业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中, 上、下限异常值均为0个, 这里暂不做分析。
3. 固定资产增长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固定资产增长率= (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期初固定资产原值*100%。在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一指标中, 上限异常值有66个, 下限异常值有1个 (如表2) 。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600104) 为例, 固定资产增长率为818.21%, Z>16, 该年年报显示当期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数中由在建工程转入的金额为203, 000.00, 数额巨大。
下限异常值以2 0 0 6年的华夏建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600149) 为例, 固定资产增长率为-99.78%, Z<-2.5, 该公司将邢台轧辊分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 (原值为267, 598, 093.31元) , 以115, 142, 000.00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给中钢集团, 另外, 邢台轧辊分公司处置的固定资产的262, 335.95元, 已计提折旧158, 359.65元。
4. 固定资产成新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固定资产成新率=1-累计折旧/平均固定资产原值*100%。在固定资产成新率这一指标中, 上限异常值有0个, 下限异常值有37个。
下限异常值以2004年上海贝岭股份 (600171) 为例, 固定资产成新率为17.94%, Z<-3.9, 由该年年报可以看出, 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中, 已提足折旧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高达42, 701, 330.08元, 而04年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为686, 282, 387.44, 累计折旧已高达563, 151, 548.88。
5. 总资产增长率异常的公司分析
总资产增长率= (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 /期初总资产*100%。在总资产增长率这一指标中, 上限异常值有97个, 下限异常值有3个 (如图2) 。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600745) 为例, 总资产增长率为492.15%, Z>11。通过对该年报表的阅读, 发现该公司当年不仅改聘德勤审计, 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激增, 加之上汽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通过并实行, 总资产增加。
下限异常值以2005年的中茵股份有限公司 (600149) 为例, 总资产增长率为-90.34%, Z<-2.6。通过对该年报表的阅读, 可知该年预付账款减少80.9%。因为本期未将处于停止经营状态的子公司天华骏烨功率元器件有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 (1) 应收账款期末数较期初数减少5, 383, 659.59元减幅为70.66%; (2) 存货期末数比期初数减少5, 087, 829.14元, 减少了85.14%。
6. 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本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 /上期净利润*100%。在净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中, 上限异常值有97个, 下限异常值有3个 (如图2) 。
上限异常值以2006年的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600629) 为例, 总资产增长率为4394.06%, Z>2.8。2006年11月, 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暨股权分置改革相关股东会议, 审议通过了《债务豁免和资产划转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激增625.78%、201.51%、634.13%, 营业外成本由于预计负债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出而大额减少。
下限异常值以2000年的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600685) 为例, 总资产增长率为-90.34%, Z<-2.693。主要是由于船业原材料上涨, 以及内销远洋船补贴增加, 应退税款增加。
三、异常值公司的持续经营与发展能力
特别处理ST:Special treatment (缩写是“ST”) , 因此这些股票就简称为ST股。上述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主要是指两种情况, 一是上市公司经审计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 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其中, S——还没有完成股改;ST——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 特别处里;SST——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 特别处里+还没有完成股改;*ST——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 退市预警;S*ST--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 退市预警+还没有完成股改。
上述共计10家制造业公司, 只有一家非ST, 其余都为ST, 或在1-4年后成为ST, 可见成长性指标的异常指标显示了其发展性存在问题。如果进一步将数据细化到每一年, 可以进一步发现存在潜在发展能力问题的公司, 简便地起到投资预警作用。
摘要:公司的发展能力指标分析是衡量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的最快捷方法之一, 但这些指标能否对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能力进行有效预测呢?本文以1999年~2006年制造业的455家上市公司为例, 借助SPSS软件, 重点关注发展能力指标异常的公司, 分析其异常原因及发展能力。
关键词:发展能力指标,异常值,ST
参考文献
[1]祝素月: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2000.11
[2]陈磊:财务比率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5
发展能力指标 篇9
关键词:科研平台 综合评估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13-01
1 科研平台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我国科研平台评估工作始于1990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水平与贡献权重为50%,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权重为30%,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权重为20%。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比较接近,此类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是侧重定性评估,可操控性比较强,但其缺点是指标过于粗犷,定量评估指标比较模糊,不够清析。也有些科研平台的评估指标很细致,指标中偏重平台的能力和产出考核,没能很好的体现出高等院校平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不适用于对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的考核。
鉴于平台类别、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各管理部门设定的考核评估指标的侧重点不同,以及评估指标简繁也各不相同等因素,该文结合高等院校发展实际,提出了适合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分为二大类:即基础研究类科研平台和应用研究(工程)类科研平台。在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科研平台评估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作出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估结果。
1.1 学科发展评估
高等院校中的科研平台发展都离不开学科的支撑,学科是平台建设得以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同时,科研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石,二者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科研平台具有凝聚相关学科和人才的优势,可以凝聚其它学科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为己用,取得更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并能籍此提升学科水平和学科综合能力。学科发展具有保持稳定、持久的科研方向和人才队伍连续性的优势。因此在评估时,除考证平台所处的学科水平外,还要考察其对学科的提升能力和综合相关学科的能力,以及平台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1.2 科学技术评估
此项指标是综合能力评估参考体系的重点内容,最能体现科研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判定其是否符合国家、社会或学校发展的需求。一个科研平台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稳定的研究方同,同时要在其所研究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达到一定的研究水平以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等。基础研究类科研平台重点考核文章、项目、奖励等方面内容;应用研究(工程)类平台重点考核是否获授权专利、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果等内容。
1.3 产业发展评估
此项指标主要针对应用研究(工程)类科研平台进行评估。此类科研平台的建立一般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前哨阵地,是经济发展过程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重点考核平台技术水平及其产业化情况,同时要求平台能够提供相关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其中工程类平台要具备工程化验证能力。
1.4 科研团队评估
对科研团队评估是综合能力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支优秀的技术队伍是科研平台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技发展,创新单元由个人向团队的转化,科研团队在平台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团队带头人的学术思想、学术水平和在本领域内的学术地位、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吸引能力在整个技术团队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还要考察整个技术团队的学科、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定的人才流动,以保证整体技术团队的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还要考察团队的学术氛围、学术精神和文化素养,团队是否有凝聚力等等。
1.5 基础保障评估
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是科研平台必备的硬件条件。重点考察实验室面积、基本仪器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发工作的需求,配置是否合理同时还要考察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是否建立开发、开放机制等等。
1.6 运营管理评估
运营管理指标与科学技术指标和科研团队指标是科研平台评估的三项重要指标。健全、合理的运营管理体系是保证技术队伍稳定、科研平台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重点考察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日常管理是否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是否明确,档案资料等是否完整,实验室环境是否整洁等内容,并能依靠运营管理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
1.7 财务管理评估
财务管理工作在评估体系中占有的比重并不大,但平台经费审计应具有一票否决权。对不能够按照计划使用经费,或支出不合理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
2 结语
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自身的重视,就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发展的状况来说,该套综合评估参考体系及其权重系数都较为合理,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该套评估参考体系还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为促进科研平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静,吴根,张延东.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7(9):96-99.
[2]国科发基[2008]731号,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S].
[3]教技[2007]3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S].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下) 篇10
三、宏福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1. 指标
上节逐一说明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统计数据指标(S型指标)和经验数据指标(E型指标)。统计数据指标共19个。经验数据指标共9个。完整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使用这28个指标,分别从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产出能力上做出判断。然而,由于经验数据缺乏,只能在简化处理的基础上对宏福公司技术创新的能力进行评价。尽管评价缺乏完整性,但评价结果证明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并且揭示出许多重要问题和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评价中使用的指标共1 1个,表指标及其含义全部是S型指标表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没有采用上节的指标符号,而是一直使用表1中的指标符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上节的指标设计具有自身的完整性,而不要因为缺乏数据而使其变得残缺不全。关于表1中的指标,有几项需要做进一步说明。
(1)研究开发人员投入强度(V2),按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计算,没有按S2的计算公式计算,原因是统计数据还不能分成四个档次。这样,V2就没有考虑到研究开发人员能力上的差异。
(2)所有指标都使用2002年的公司数据计算。
(3)设备装备水平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设备装备水平=1×国际先进水平(%)+0.8×国际一般水平(%)+0.6×国内先进水平(%)+0.4×国内一般水平(%)+0.2×其他(%)
(4)创新的新颖性采用百分制评分。国际水平为100,国内水平为75,省内水平为50,企业水平为25。
(5)新产品销售份额和税后利润率同为反映收益性的产出能力指标,两者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183。由于相关程度不很高,评价时用两个指标较好。因为新产品销售份额与税后利润率存在四种关系(图1),企业同时分析这两项指标,可以给自己的创新业绩定位,也为企业的战略筹划提供重要依据。
2. 数据
评价数据全部来自我对这个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设代码:瓮福矿肥基地A,宏福公司B。
3. 能力要素评价
(1)资源投入能力
纵向比较看,B的研究开发人员投入强度高于A。这表明B的研究开发人员实力大于原A(图4—1)。但是人员只有与资金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过去的A,在人员投入强度不高,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也不高。B研究开发人员投入强度高,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也高,所以,创新能力强。两年前A陷入困境,不可能有大投入,故人员闲置。从这个意义上讲,A存在明显的研究开发人员能力闲置。
过去A因体制环境不好,企业陷入困境,非R&D投入也没有。创新环境的生成,使其有很强的能力,既把经费投在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R&D上,又有能力把经费投在获得体现新技术的生产能力上。
比较非R&D投入强度和装备水平两图(图4—3、图4—4)我们发现,A的非R&D经费投入很低,是依赖其原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因而既有经济原因更主要的是有依赖心理,不想作技术引进经费的再投入,尤其是不作技术的经费的投入,故原料的供给成了制约企业规模经济的瓶颈,工艺不改造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而B既做了非R&D经费投入,(引进加拿大威尔公司投资建上游企业),又做了技术装备水平的投入(改造工艺流程),以新技术装备企业,其结果之一是进一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当装备水平提高后,成本收益大,非R&D投入必然减少,产生潜在的机会,创新而获得巨额收益。
(2)创新倾向
用每千员职工创新数表示,创新倾向,该指标是对过去创新投入所创造成果的反映。
图4—5结果表示,B的创新倾向很强,远高于A。这也是A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不能生存和存续的。
(3)研究开发能力
可使用的指标仅有专利拥有数和尚未申请但具有创新结果。A建设10年,既没有自主创新产品率,又没有对引进技术的改进两个指数,B组建3年既有自主创新产品又有引进技术的改造。因此说B的研究开发能力是很强的。
(4)生产能力
从图4—4看A的装备水平不如B,显然,B生产能力强于A。
4. 产出能力评价
(1)瓮福矿肥基地
建成之日即陷入困境的A技术创新没有。
(2)宏福公司
B把集世界上一流装备的设备进行了工艺改造,其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应为国际水平。
新产品销售份额属于收益性指标。A的产品应在国内外销售,但其产生经营都很困难,成本高消耗高,销售陷入困境。
B对工艺进行改造后,生产新产品在国内外销售,销售份额高于A,其产出能力远比过去A强,(图4—7)这是B创新投入的结果。
图4—8是对图4—7的补充说明。税后利润由新老产品共同决定。新产品销售份额大,其公司的税后利润率高,说明新产品对公司提高税后利润率的贡献大(例如B);新产品销售份额大,而企业税后利润率并不大(例如B 1),并不能说明新产品对税后利润率的贡献小,因为B存在这样的情况,老产品亏损,新产品扭亏。结果,税后利润并不高,但新产品对提高税后利润具有巨大作用;新产品销售份额不很大,而税后利润率高,有两种情况,一是份额虽不大,但利润极高;二是现有产品为高盈利产品,新产品尚未成为高盈利产品(例B 2);新产品销售份额小,税后利润也小,可能是新产品缺乏市场需求或刚进入市场(例如B3),总之,两图比较,我们能够对新产品销售份额有丰富的认识。
四、小结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对瓮福矿肥基地和宏福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做出基本判断。
宏福公司组建后的技术创新能力远高于单一法人结构的瓮福矿肥基地,这是宏福公司发展成长的关键因素。
围绕创新产出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创新产出与企业业绩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认为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又促使企业创新。并进一步认为,创新不仅创造利润而且利润促进创新的生成。
结语:“德鲁克式”发展机遇解读
本论题是从“德鲁克式”困境入手的,作为对所提出问题的一个回应,我本应对文中主要论点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但恐冗言,加之,这个经济组织现代管理思想应用实践对我的影响,使我总想换个角度说点什么。权当“德鲁克式”发展机遇解读吧。
陷入“德鲁克式”困境的瓮福矿肥基地,在不断急剧变化的市场面前,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自适应系统。短短3年,创新、蜕变与成长的内外原因,换个角度,可以这么说,是得益于这个经济组织领导人及其决策层,应用现代管理系统与权变思想;在对人的看法上。从来都把人看作是“经济人”;看作是“社会人”;上升到把人看作是“复杂人”。认同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而,为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公司与技术创新共生,作了人文努力,充分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人本环境。
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求上。从过去“管理科学”的角度,主要是计划与控制,涉及的要素,是技术、组织结构和信息;行为科学的角度,主要是组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所涉及的组织要素主要是人,组织机构和信息;上升到管理的范围是组织的整个投入——产出过程,涉及到组织的所有要素。
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从“管理科学”采取的逻辑与理性的分析,准确衡量等手段;行为科学采用影响、激励、协调等手段来诱发绩效,上升到综合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运用系统权变的思想,采取管理态度、管理变革、管理信息等手段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一体化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管理的目的上,从“管理科学”的追求,首先最大限度的满意;其次是最大限度的生产率,行为科学的则不然;上升到系统与权变思想追求的不是最大,而是满意或适宜,并且是生产与与满意并重,或利润与人的满意并重,不存在先后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现代企业这个复杂的经济组织系统的驾驭;“德鲁克式”现象的把握的相对性,两种结果都归结到人上,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自适应系统都是由人创造的。由优秀的人带动而建立的,这种结果具有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李兴山刘潮主编:西方管理理论的生产与发展.现代出版社,1999,11
[2]刘海藩刘潮主编: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出版社,1997,7
[3]胡希宁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修订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2
[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1—3卷).商务印书馆,1996
[5]付家骥等主编: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6]杨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
[7](美)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出版社,1992
[8](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伍伯麟主编:中国企业集团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0](日)奥村宏:股份制向何处去——法人资本主义的命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