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发展

2024-05-27

能力的发展(精选12篇)

能力的发展 篇1

摘要:机器人教育走进中小学校, 机器人教学内容逐步渗透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 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助机器人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小学生学习机器人制作的案例, 从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知识瓶颈三方面为突破口, 对小学生在学习机器人制作过程中的成长性发展进行跟踪和分析。

关键词:机器人教学,教学评价,能力发展

机器人教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程序编写教学 , 另一部分是机器人搭建和程序测试。为了发挥团体的作用, 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 一般采用分组教学, 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 每组3—4人, 小组成员由高中低年级学生搭配而成。教学评价量规适应教师和学生, 自我评价为主、小组评价为辅, 并结合新课程教学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标、态度与情感三维评价, 设定三部分评价权重, 每一部分都建立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内容主要包括程序编写或实体机器人搭建情况、团队合作情况、上课表现情况等, 并引入家长评议, 让面向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指标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以教学中的学生个人案例对机器人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做具体分析。

一、学生基本特征 (如表1)

笔者所在学校为小学, 参与机器人制作学习的学生主要是二至四年级学生。二年级小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存在不稳定性, 电脑水平有待慢慢提高, 为了案例更具推广效应, 因此选取三、四年级学生甲和学生乙作为分析对象, 学生甲和学生乙均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 他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 生理、心理都在不断酝酿走向成熟, 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并且这两个学生的性格和电脑水平都有较大差异, 所以把他俩编为一组进行考察, 设定专门的个人档案, 进行跟踪分析、对比评价。

二、教学案例主题分析 (如表2)

思考分析:智能机器人教学在实践探索基础上, 可以从智能机器人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场地设计、器材管理、活动记录等环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阐述, 目的在于使智能机器人这一新兴的教学媒介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智能平台,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天性和能力[1]。因此选取上述三个典型案例, 机器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教学模式从虚拟编程学习到实际动手操作, 来突破低年级学生学习智能机器人存在的知识瓶颈障碍, 树立学习信心和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片段及作用 (如表3)

四、学生个体能力发展对比 (如表4)

从上表评价数据可以看出案例实施前学生甲、学生乙对自己能否掌握本课知识点信心不足, 但由于学生乙年龄较大, 电脑水平比学生甲高, 学生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标”项目评价分值都略高于学生甲, 因性格关系学生乙在“团队合作”评价分值稍低于学生甲。案例实施到中段, 学生甲、学生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标”项目评价分值都有明显的提高, 特别是两人“团队合作”评价分值一样, 说明两人有着精诚合作关系。案例实施结束后, 两人评价总分值分别提高了28分和31分, 说明两人综合能力得到长足进步。

五、讨论与建议

1. 对机器人制作过程进行分层评价,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 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 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作用是改进教学、检验教师能力同时提供教学上的反馈[2]。

表4《对比评价分析》对案例《“洛奇”实体机器人的搭建、调试》做的课前诊断性评价, 学生甲、学生乙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标”分值很低, 两项总得分为34分和43分, 占这两项总分的百分比为48.6%和61.4%, 可以看出学生对实体机器人的搭建和程序编写自信心明显不足,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破除小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 通过巧设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恢复学生学好机器人知识的信心。笔者尝试在课前导入环节, 把传统对实体机器人各部件的讲解, 变为医学上对“实体机器人”进行解剖分析, 既形象又生动, 并适时抓住学生对实体机器人的理解机会, 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信力得到明显加强, 反映在课中形成性评价一级指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标”项目评价分值分别为44分和54分, 占这两项总分的百分比为62.9%和77.1%, 分别提高了14.3%和15.7%。

2.开展合作学习与小组竞争,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形式灵活多变, 可以是问题的研讨各抒己见, 也可以是任务分解的分工合作, 在机器人教学课堂上对学习小组的合作、竞争展开科学的评价, 有助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洛奇”实体机器人的搭建、调试》课堂上, 学生甲、学生乙被分在同一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机器人制作比赛, 用最少的时间完成规定任务的小组获胜。学生甲年龄小, 电脑操作水平弱;学生乙年龄大, 电脑操作水平较强。学生乙知道, 根据教学赛制安排, 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赢得比赛的, 要赢得比赛就是要靠发挥团队的力量, 平日任性高傲的学生乙不再独断专行了, 而是耐心辅导低年龄的小同学, 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编程, 如何快速拼装机器人, 在课后总结性评价学生汇报数据可以看出, 通过课堂小组完成“洛奇”实体机器人的搭建、调试竞赛,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学生甲、学生乙“团队合作”评价分值分别为13分和14分, 占该项目得分百分比为86.6%和93.3%。

3. 加强对学生知识瓶颈的诊断, 在课中实施学生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课前诊断性评价, 教师能及早预知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瓶颈, 并在备课环节上多下功夫, 顺利突破知识瓶颈, 而课中形成性评价是解决学生存在知识瓶颈的灵丹妙药。

案例《机器人绘制正五角星图案》的课堂上, 借助课中形成性评价笔者发现学生对正五角星图案的转角计算存在较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环节上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 计算正方形、五角星转过的角度问题, 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四年级的三角形内角和、什么是平角、外角的概念及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等, 如果一节课既要讲授计算机的编程知识, 又要兼顾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话, 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主要采用弱化相关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强化学生编程能力的指导训练。笔者简单告诉学生角度计算方法, 学生只需记住这些角度的数值, 更多时间放在什么是条件判断、什么是循环、如何正确运用条件判断和循环, 编写程序解决机器人走出正方形和五角星。可见, 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突破学生的知识瓶颈障碍。

参考文献

[1]刘娜、宋峰.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计算机与网络, 2010, (05) .

[2]王俊义, 杨艳清.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长春大学学报, 2003, (05) .

能力的发展 篇2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逐步稳定的形成各种概念

(4)已能初步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

2.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

(1)分类能力的发展。分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2)比较。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里抽出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 程。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类事物上去,使之普遍化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更为高级的分析、综合。

(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即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知识归入一定的体系,分门别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统一的知识系统。

3.儿童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1)思维的品质:①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③思维的逻 辑性和概括性。④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篇3

传统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对老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成了“传递——接受”的循环往复,因此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拖堂、加班加点、补课、题海战术等不正常的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这是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反映。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层面的主体结构,包括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四个层次的内涵。作为后天学习得来的结果,个体获得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里的教学活动与交流,获得的过程是个体的一个能动的选择、反省与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作用”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亚历山大洛夫也指出:“在一个单纯强调教学的社会中,儿童和学生们以及成年人——将是被动的,并不可能去独立地思考和行动;而创造性的、能动的个体只可能是一个强调学习而不是教学的社会中得到成长。”因此,教师应把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从而必然包含一个表达、交流、批评、修正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提出“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是把每个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认识主体,这些主体又和教师一起组成“数学学习共同体”。而学生的学习活动、知识获得、素质提高(均为能动的构建)正是在这种“共同体”中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得以完成。

二、数学教育家的观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教学的组织》一文中指出:“要实现真正的现代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课堂里,再创造方法不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学生可以在那儿个别活动或是小组活动,以便必要时可以介入”。这与波利亚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主体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得到顺利完成,从而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稳定而有序,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保证。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谈到数学教学时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实践机会是由小组作业提供的。小组作业可以分为三步进行:首先,在一堂课开始时,每个学生得到一个问题,要求当堂解决(按时完成),尽量独立完成,但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然后,每个人应检验、完成、复查自己的解法,如果可能,还应该简化其解法,找出达到这个结果的其他途径,并务必尽可能地完全弄懂这个问题。学生应准备向全班介绍他的问题和解法,他可以就上述要求和任何一项请教老师。最后,分小组交流。每组四个人,先由小组中一个成员充当“教师”,其他成员是“学生”,“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设法引导“学生”去讨论、求解,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大家(本组“学生”)对“教师”进行简短友好的评论,然后另一个人充当“教师”,重复上面的程序,直到每个成员都能表示见解为止,然后全班讨论,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它目标明确,每个学生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给学生提供了认识、思考、讨论、表达、提问、倾听、寻求帮助等多方位、多层面的活动方式。

三、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合作交流”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怎样理解与发挥呢?通过阶段性实践,我们认为: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而并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首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创设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新颖的教学情境,挖掘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应当尽量让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有趣的,也是自己能胜任的。用波利亚的话来说:“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有一份合理的工作”,并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用美国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应当让学生承担责任”,即如何正确地设计、表达解题方案、实施解题过程、检验解题结果等。其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责任,成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应当是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通过适当地交谈启发学生思考,不断地矫正学生原有认识上的偏差。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仅靠正面示范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反省和激起内在的“观念”冲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自我否定,建构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论)能力的提高。

2.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思维动态情况,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了解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这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讲的“备课要备人”。我国特级教师马明也说过:“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的环节。”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能算真正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学到的未必是我们所希望他学到的。老师的主观解释也未必代表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此,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尽管有时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因此,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而我们就不应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有针对性,最终实现帮助学生做必要的改进的目标。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数学学科尤其如此,前后逻辑关联较多,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其次,对各小组要进行培训,使他们(包括差生)都能相互尊重和理解,不受轻视和压制,不迷信教师的权威,思想开放,提供不同思想、见解的充分表达和交流,且能进行自我批评,有批判意识,能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共同体”带来的有效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要善于扮演和变换各种角色:策划、导演、朋友、同学、长者、演示者、询问者、仲裁人、主持人等,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理论,树立终身从事教育和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思想。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好学爱问,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的感觉迟钝,思路呆板,想象贫乏。除了一些生理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是否经常受到思维训练,是否形成了一般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学生学习语言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密切结合语言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思维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一、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我们经常可以碰到一些学生语无伦次,文句不连贯,缺乏条理性。倒不是他们没有想说好、写通的良好愿望,而是思维太混乱。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才得以巩固和发展。语言又是思维的表现。语言和思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对小学生而言,思维训练主要通过语言训练来进行。这种训练,首先要从思维的条理性着手。

思维的条理性,实际上就是逻辑训练,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句、段、篇的训练。它渗透在各种语文基础训练中,交叉地、螺旋形上升地进行,而且要在学生一上学就开始进行。较早的训练可以使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同时起步、同时发展。从看图学词学句起就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一句完整的话,懂得一些“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等最基本的主谓句式;懂得一些简单的词序,如:“我”“爱”“爸爸”共三个词。按“谁怎么样”使词与词之间发生某种联系,就构成了句子,表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意思。然后在一些基本的主干句上再练习加上“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等修饰成分,使他们逐渐学会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说明白。一年级的孩子还能理解一些类似“有……有……还有……”“先……后……”“因为……所以……”“……可是……”等复句句式。如《苹果落地》中的“原因”一词就较为抽象。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苹果向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师:对!这就是苹果向下落的原因。平时我们说原因的时候要用到哪个词?

生:因为。

师:是呀,是因为什么什么的,就是表示原因,而常跟它连在一起的另一部分就是结果。

师:(取出“地球有吸引力”的卡片)刚才说它表示苹果向下落的什么?

生:表示苹果向下落的原因。

师:(取出“苹果向下落”的卡片)它表示什么?

生:结果。

师:现在谁会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句话?

生: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所以苹果向下落。

师:谁会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生:苹果所以向下落,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生:苹果向下落的原因是地球有吸引力。

……

这样,我没有挑明该句是因果关系,课文中的原句也没有用“因为……所以……”的关联词语,但在他们的动脑动口中,找出了句子中存在着的因果关系,自己能用关联词语表示出来,还从语言的运用中了解了“原因”这个词。在低年级学生中经常进行词语搭配、组句、运用关联词语等练习,让他们理清词与词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指导学生从联系中认识事物、发展思维。

段常常是篇的“雏形”。有头有尾,有中心思想。所以,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弄懂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读懂一段话,或写通、说好一段条理清楚的话。为了使一年级的学生能按“先……再……接着……最后……”的先后次序说一段话,我让学生动手制作“祝贺妈妈三八妇女节快乐”的节日纪念片,要求他们一边制作,一边记住制作过程: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接着画什么?最后还写上什么?全部完成后,用自己的话把过程说一说。因为这种训练能把学生大脑内部的思路顺序“显现”出来,并且变成他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动作顺序。又如《小山羊》每个自然段的句式几乎相似,均按“小山羊和谁做朋友”“谁请小山羊吃什么”“小山羊怎么说”构段。在理解这个结构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按上述次序说一段话。有了课文这个“例子”,他们不觉困难,纷纷说了:“小山羊和长颈鹿做朋友。长颈鹿请小山羊吃树叶。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树叶。’”“小山羊和小熊猫做朋友。小熊猫请小山羊吃竹子。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竹子。”有的说小猴请小山羊吃桃子;有的说小象请小山羊吃香蕉;有的说小蜜蜂请小山羊吃花粉;还有的说小白兔请小山羊吃青菜……尽管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说法不一,但思路对、语句通,同时还加深了“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这方面的知识。日后,随着段的训练加强,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总—分”“分—总”“总—分—总”“按时间先后”“按不同方位”等段落结构、逻辑顺序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每篇文章是作者按照认识和表述客观事物时的思路展开的,是作者思维条理性的外在表现。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可以使他们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蜜蜂引路》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找”字展开。先交待了列宁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段重点叙述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可组织学生细细体味:列宁去找养蜂人为什么要注意蜜蜂?为什么要观察采了蜜的蜜蜂往哪儿飞?园子和养蜂人有什么联系?这样想正确吗?哪个词能告诉我们列宁的分析非常正确?最后问: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在理解了整篇课文的意思后,让每个学生画个简易图,标出“莫斯科”“小山”“列宁的住处”“路边的花丛”“园子”“园子旁边的小房子”等方位,形象地看出列宁怎样依靠细心观察,怎样根据事物的联系正确地推理从而找到了养蜂人。这样在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事物的联系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学习给课文编提纲。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列成如下简要的提纲:

(1)我爱故乡的杨梅。

(2)我爱故乡的杨梅树。

(3)我爱故乡的杨梅果。

这份提纲突出了“我爱故乡”的思想感情,中心明确。如能编一份详细的提纲,条理更清楚,如:

(1)总起——我爱故乡的杨梅。

(2)分述——我爱故乡的杨梅树。

树:吮吸甘露

叶:雨雾中欢笑

(3)分述——我爱故乡的杨梅果。

(总)果实:惹人喜爱

(分)形状:圆圆的遍身小刺→渐软渐平

(分)颜色:淡红→深红→像黑的

(分)滋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提纲中很能看出作者围绕中心,层次分明地叙述。这种编提纲训练有助于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结构,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怎样根据中心安排材料、确定详略,以作为自己作文时布局谋篇的借鉴。有时还可作变更结构顺序的练习,即把倒叙、插叙的文章变为顺叙;或把顺叙的文章变为倒叙、插叙;或改换空间顺序等,力求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条理性、逻辑性。

二、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来说,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现象,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小学生思维活动的通病。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通过思维活动,使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出现飞跃。为了实现这个飞跃,就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增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一)综合—分析—综合

学生认识事物一般需要经历“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的思维过程。第一个综合是对事物全貌的初步认识;分析是对整体各部分的深入了解;第二个综合是对事物经过分析后的整体的理性认识。为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可按“整体一部分—整体”的次序来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获得。如《兄弟便是朱德》教学过程大致如下: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这是对课文整体感知后获得的最初认识,是利用他们的直觉思维而得到的一个初级的综合印象。当然,此阶段的认识是肤浅的,有的甚至是朦胧的、模糊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它对分析文章的各个部分起着引导作用。紧接着就围绕着这个认识,教师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段深入学习课文:“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中国是个怎样的社会?”把发生的事放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中去考虑。”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解放了的龙岩人民想看看朱德军长?”让学生读读第二段第一小节,结合学习“水泄不通”“交头接耳”等词语。“为什么龙岩人民是那么急切地期待见到这位朱军长?”从读读议议第一段中体会出朱德军长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威名远震,使豪绅地主个个哭丧着脸,使平民百姓人人扬眉吐气。结合学习“耀武扬威”等词。“可是这位军长如同普通一兵早已来到会场等候多时。在群众的议论声中,他站了起来。此时,人们看到的是怎样一位军长?”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学习“身材魁伟”“炯炯有神”等词语,并引导学生从他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朱军长的威武、朴素、稳重且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事后乡亲们有哪些说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此分析抓住了“朱德军长率兵攻打龙岩,参加群众大会,深受群众拥护”的整体认识,按“老百姓想见——为什么想见——见到怎样一个人——见到后的议论”来读懂课文。这是引向理性认识的通途。最后要求学生回顾全文考虑:“为什么说就像他们在朱德军长身边待过多少年似的?”“本文告诉我们什么?”由于有了第二阶段分析的基础,这时,他们能概括出“朱德军长用兵如神,威名远震,朴实可亲,平易近人,与百姓亲如兄弟;人民群众对朱德军长无限敬仰和爱戴”的中心思想,从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这里,把段落层次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阅读基本功的训练统一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既使教材变得有探索的价值,又使学生的思维顺着“综合—分析—综合”的认识规律不断深化,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比较、归类

比较是把事物进行对比,区别其异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比较是使思维深刻化的重要手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和“思维”。形近字只有通过比较,才不至于混淆不清;词语、句子通过比较,才能掌握它的确切、深刻的含义。《机器羊》中讲到机器羊见了狼就“叫”就“跑”,普通羊见了狼也“叫”也“跑”。从字面上看是同一个“叫”和“跑”,可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呢?学生在比较中认识机器羊是因为发现了狼而大叫一声,并向狼“跑”去,这个“跑”是“勇敢地迎上去”的意思。普通羊是因为害怕狼而乱叫,并拼命跑,这个“跑”应理解为“逃跑”。从一一比较中,学生明白了:尽管它们外形相似,然而其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可以比较,就是整篇课文分析是也常以比较为线索逐层深入。《会摇尾巴的狼》中的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中隐含着两条线索:即狼的“暴露过程”和老山羊的“识破过程”。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中逐条理顺,不只把两个过程“显现”出来,而且把狼和老山羊的本质揭示出来。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狼以“欺骗、伪装”到最后暴露的过程也是老山羊从外貌上怀疑到本质上认清的过程。上下比较,从而使学生对狼的本性有了完整的认识,对老山羊的富有经验和警惕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总结课文时,学生纷纷提出要把“会摇尾巴的狼”改成“会耍花招的狼”,或“会欺骗的狼”,或“会伪装的狼”,或“会花言巧语的狼”等。有的也说:“以后我们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要从表面中看出他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和做。”有的还说:“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能识破坏人的花言巧语。”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已提高了一步。

归类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依照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划分。任何事物总是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总是有种可属、有类可归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归类练习,最常见的是词语归类。二年级的集中识字教材及基础训练就有此项内容。集中识字中有好几课是分类进行的,如水果、蔬菜、生活用具、文具、花草、昆虫、鸟类、兽类、人物动作、游戏活动等,有助于学生边识字、边了解它们的共同特征,并掌握一些上面列举的“术语”。因为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差,口语中又缺乏此类语言,他们把“水产”称“水里的”,把“家禽”称“家里养的”,把“粮食作物”称“田里种的”,这显然不确切。所以在进行分类集中识字的时候,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原则上,需要他们适当掌握一些术语,以便学习按标准划分。如第四册基础训练4第六题,圆圈内画有15只动物,要学生辨认并把它分成四类写下来。在分类以前,他们要首先逐个分析、比较这些动物的形状、作用和习性,再考虑哪几样动物的特征是相同的,属于一类。鸡、鸭、鹅是人们驯养的鸟类,属于“家禽”。马、牛、羊、猪是人们驯养的兽类,属于“家畜”。蚊子、苍蝇、蝴蝶、飞蛾等属于昆虫类。麻雀、大雁、白头翁属于飞禽类。为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熟练地把握分类标准,养成分析、比较的习惯,按刚才的标准分类后,还可以进一步问学生:如果不是分为四类,还可怎么分?思考结果,学生会把“家禽”和“飞禽”合并一类,按禽类、兽类、虫类分成三类。教材中还安排鉴别分类的内容,在属于一类的几项事物中夹杂着个别不属于此类的事物。如第四册基础训练1第三题:

(1)铅笔毛笔书包粉笔

(2)电灯电话电视机水电站

(3)屋子桌子椅子木床

要把不属于同一类事物的“粉笔”“水电站”“屋子”挑出来并说明原因,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随着归类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扩大运用范围。如在写作训练时,将获得的材料进行归类,使之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比如布置他们观察一次体育比赛,把周围同学的表情、神态分成几类,再分别写一段话。又如听了一个模范人物的报告后,将事例分门别类地整理,然后抓住一两个特点重点记叙,从而给人以较深的启发。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事物,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会停留在表面、具体的形象上。

(三)具体一概括—具体

抽象思维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遵循“具体——概括——具体”的思维训练方法,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得到发展。第一个“具体”是指对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文字的感受,然后进行边分析、边综合,“概括”出这些语言材料所要说明的意思。“概括”离不开具体。对一些语句的确切含义,小节的大意,段落层次的安排,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都需从课文的语言形式出发。讲具体时又离不开概括,否则,形象思维上升不到抽象思维。第二个“具体”是指概括出抽象的道理之后,再回到生活中去,用于指导实践,并且用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加深认识。很多课文的教学都能这样安排。特别是寓言、童话、神话、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往往寓有深刻的道理,更为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机会。如分析寓言《拔苗助长》时,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巴望”是什么意思?农夫巴望什么?他的这种想法可以吗?为什么他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长高?“好像”是什么意思?结合此段中“天天到田边去看”“一天、两天、三天”“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等词句突出农夫急于求成的心情,边概括出第一段段意:古时候的一个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他终于想出了什么办法?读读议议“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一边喘气一边说”等词句概括出第二段段意:他拔高了禾苗想助其生长。结果怎么样呢?从事情的结果概括出第三段段意: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有了这个概括基础,还需进一步引导:禾苗怎么会都枯死了?学生们的一致意见是:错在拔苗助长。还认为“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用“拔”的形式“助”其生长,结果是促成了它的死亡。我再问:“《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此时,他们已能概括出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但是,学生从文章中学到的道理,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要及时地迁移到实践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进入第二个“具体”阶段。我紧接着问:“生活中有过拔苗助长的事吗?”“既然没有这种真事,可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呢?有没有不顾事情的本身规律,而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的呢?”稍稍思索后,他们谈开了:“有的。我邻居家的一位阿姨巴望自己的宝宝日长夜长,尽给吃高级营养品,什么巧克力、麦乳精,什么稚儿灵,可宝宝瘦得像小猴,体质很弱。这位阿姨不知道孩子发育需要多种营养,而且还有他自己的生长规律。”“我爸爸见我成绩不好,要我早上一起来就读书,中午吃了饭抄生字新词,晚上完成了学校作业还要做他的附加题。弄得我一天到晚昏头昏脑,成绩却提不高。我认为他太急于求成了。”……如此,从具体的、形象的语言中,有层次地进行综合、概括,再以生活中的事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学生能找到规律,学到方法,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正如列宁所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的途径。”

三、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它不拘泥于某种思维方式,不固守一孔之见,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放开思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改变角度的能力,从而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鼓励提问质疑

思维从问题始。有疑而问便是求知。学生发现了问题,力求解决它,也使思维受到了锻炼。其解决的问题越多、越广,思维也越趋灵活。由于小学生单纯、上进心强,要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不难。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爱问的热情,逐步引导他们“善问”。刚开始,他们的问题只限于哪个词语不懂,哪个句子不明白,范围小,问题浅,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对此,我不允许学生对提问的同学有耻笑、不屑一顾的情绪,而是组织学生认真地一一作答,并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在时间安排上,有课前问,课后问,也安排了课中问。在方法上,指导他们从词语的比较运用上,从句子的深刻理解上,从段落层次的关系上,从表现手法的精度上,抓住本质的东西来思考。学《小交通员》第三段时,特意安排在分析前让他们提出疑问。学生提出了“立安明明到十七号,为什么说到十八号取豆腐钱”“立安趁势退了出来,这个‘势’指什么”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抓住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立安的“机智”“随机应变”能给他们较深的印象。又如:学《景阳冈》时,提出:“文章主要写打虎,为什么用较大的篇幅写饮酒?”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提出:“《草原》一课以美好的环境衬托了汉蒙民族之间的美好感情。这一课写纤夫生活的悲惨,为什么要把伏尔加河的景色写得这么美?”……此类问题的提出说明他们在”善于提问”方面有了进步。随着质疑水平的提高,他们阅读时能仔细推敲,查看其中有无失误之处。《跳水》中有这样一句:“所有的人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一个学生提出:“这是病句。‘所有的人’应该包括那个孩子。我认为应该这样改:除了这个孩子苦笑不得以外,别的人都笑了起来。”显然,这个孩子的改动和理由是可取的。

(二)开阔思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地运用求同思维,这是必要的。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按常规寻求一个能正确地解决疑问和难题的思维方式,但不能只是求同,要开阔思路,摆脱束缚,从新的角度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教学时要及时提出一些开阔思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例如:《乌鸦喝水》一课分析后,学生感到乌鸦很聪明,通过观察积极动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喝到了水。而且还懂得了往瓶子里放石头水会升高的道理,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问:这个办法好吗?他们异口同声:好!为了激起他们积极思考,克服静观地看待问题,我选择了相反的角度问:“可是这个办法还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学生思考后,列举了“用小石头使水位升高”的一些缺陷:“把石子扔到水里,水就脏极了。”“弄得不好,小石子卡在瓶口下不去、出不来,乌鸦就喝不着水了。”……我紧追不舍:“你有什么好办法?”“用管子吸。”“用嘴塞住瓶口喝。”“用两只翅膀抱着喝。”“把瓶子斜过来喝。”等等。当学生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法时,我要他们从中比较、选择最好的办法,找到“最佳”方案。一个学生说:“乌鸦的办法最好,书上说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不用去找,只要一个个放进去就喝着水了。”另一个学生马上争辩道:“如果旁边有根细管子,就算我的办法最好。”很快又有一个反驳:“如果没有管子呢?我的办法是用翅膀抱住瓶子斜着放,就喝着水了。”一个学生不经邀请站起来说:“书上说‘里边的水也不多’所以斜着瓶子不一定能喝到水。我的办法是乌鸦用长长的嘴塞进瓶口,往上一翘。乌鸦可以喝个痛快。”……事情往往是这样:换一个角度思考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就在这种互相激励、争论的连锁反应中,他们会找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好方案,同时又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此外,给学生留的作业要注意多样性、灵活性。考虑答案时,不仅要看答得是否对,而且要看解答的内容和方法是否与众不同。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开展课外阅读,利用“思维之角”“语文兴趣题”等专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思维有“练武”之地。

综上所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训练的,也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上面提到的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灵活性,只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但却为今后思维向高层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抓住了思维条理性、深刻性、灵活性的训练和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创造意识也会因此而与日俱增。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5

看完目录介绍,首先吸引我阅读的是最后一章“我的教学主张”,肖川教师里面特别有一篇随笔《数学的魅力》。对于喜欢数学的人来说,数学的魅力是无穷尽的。正如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描述的:“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给人快乐。”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数学探索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考虑这些抽象在现实世界是否存在对应的本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智力的核心在于思维。那么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呢?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案例,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学生着重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和整理题目

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来解答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后,学生将继续用列表的方法来解答归总问题、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是选择了合适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的价值,并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教材为学生提供的问题,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比较熟悉,但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需要根据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组合。这就使学生既能探索问题的解决,又能真切感受到列表的作用,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在第一次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1.谈话:为了丰富大课间活动,体育老师到商店购买了一些体育用品。下面请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快速帮老师算一算价钱好吗?(学生在练习纸上计算,先完成的同学马上起立。)题一:钱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买体育器材,买了4个羽毛球拍,每个25元;10个篮球,每个28元;24个排球,每个5元,求羽毛球拍、篮球和排球分别用去多少元?

题二:

名称

单价

数量

总价

羽毛球拍25元

4副

篮球

28元

10个

排球

24元

5个

2.谈话:这两排的同学基本都完成了,这两排同学基本都没有做完,怎么回事呢?我们各选一张练习纸来看一看。(展示两份学生作业)

谈话:题目给出的信息一样吗?你有什么意见?(学生交流后明确:两个题目是一样的,但是表格更加简洁清楚。)追问:这张表格怎么清楚简洁了?(例如:每个数量之间都是一一对应的。)3.学生简单分析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校对。4.谈话:其实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了表格,你能回忆一下吗?(学生交流,再出示教师准备的一些表格。)。例如一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口诀表;二年级的乘法口诀表;三年级的填表找规律;四年级运算律中的习题,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表格。(相应的表格,都让学生说说表格的好处。)

5.小结:看来,表格在我们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运用是非常多。因为它简单明了,既便于我们记忆,便于计算,又便于我们发现其中的一

些规律。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信息比较多,我们就可以把凌乱的信息整理在一张表格上,方便我们观察和研究。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性和指向性是非常强的。通过比赛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明显感受今天学习的解题策略是列表,列表的优势也非常突出:清晰、明了。但是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方面来看,这样进行教学就不适合了。因为这种方式比较阻碍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他们的思维造成牵制性的阻碍。通过与同年级老师的交流、研讨,对这一内容的开始部分我又进行了如下调整教学。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要经历哪些过程?2.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板书:收集 分析 解决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二、尝试整理,初步体验策略

1.出示主题图。(1)谈话:看到这个题目,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信息非常多,很凌乱)(2)学生自己读题,指名交流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注意指导有序交流)提出要求: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简单的整理吗?想一想,怎样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信息更加清楚,一目了然?(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稍后让学生上前交流。)3.首先可交流:文字叙述型的。例如:小华 买了5本,用去多少元?小明 我买了3本,用去18元。小军 我带了42元买笔记本,买了多少本?先让展示的学生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例如优点是:把人物和条件、问题都对应起来了,比原来题目清楚了。

提问:对这位同学的整理,有什么建议吗?(预计学生会提出进行简化,让学生充分交流怎样进行简化,逐步去除可删除的信息。)

4.根据学生交流进行二次整理,预设学生能交流简化到如下表格:小华 5本 ?元

小明 3本 18元小军 42元 ?本

学生对这张表格继续提出改进意见,例如横向信息已经对应了,可以把竖向的信息也进行调整对应。如果没有学生提出,可展示之前选择的学生作业进行比较,哪一种更好?并说说为什么?小华 5本 ?元

小明 3本 18元

小军 ?本 42元

5.请学生根据这张表格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有,还可展示有的学生是竖向整理表格的,例如:小华 小明 小军

5本 3本 ?本?

元 18元 42元学生比较,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6.出示主题图和表格,学生比较,说说感受?

7.谈话:回顾刚才的过程,当遇到解决问题信息比较多,比较凌乱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例如:读题后,把题目中的信息整理成一张表格。追问:把文字题整理成表格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例如:(1)清楚,简单明了。(2)各数量之间一一对应。

8.学生修正自己的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列表,其实是解决问题中第一环节审题中的一个策略,并不是整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第二次教学的导入部分中,先让学生来回忆解决问题有哪三个步骤,进而揭示课题。在新授部分,教师请学生独立整理信息,这个环节是比较开放的,但是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进行整理,要求是“一目了然,看得清楚”。然后通过展示学生作业进行交流、对比,让学生经历由“繁杂的文字题”到“有序的文字表述”再到“简化的表格”这样一个由繁到简的收集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言语,完全可由学生独立探索、共同探讨、交流得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读表,学生可发现表格与文字题所表达内容的一致性。通过表格和文字题的对比,进一步感受表格的优势,初步体会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也许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但是重点是学生掌握了一个学习的方法,一种数学解题的思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灌输式的“填鸭”。

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篇6

一、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选择好的训练材料。如儿童诗诗《小弟和小猫》,在利用这篇文章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时,面对中班的幼儿有一种训练法,面对大班的儿童也有一种训练方法,要区别对待,分清朗读对象是确定朗读目的的前提和依据,对大班的儿童就要分析他们各角色之间的语言特点,分析角色的感情,在语言朗读时要注意,而在中班时对语言的要求可以放低。只有分清语言教学的对象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结合实例进行讲析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幼儿最喜欢听故事,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文学形式,受到儿童的喜爱,故事中有典型的人物,情节曲折而生动,其中的优美语言是吸引着幼儿的地方。我们运用故事,可以有效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做到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并能用表情来表现故事中的喜与悲,在讲故事的时候,还在帮助幼儿学习故事中的词句和内容,这是丰富的语言“养料”,使幼儿能日积月累,不断夯实自己的语言基础。比如,《小兔乖乖》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让幼儿熟悉故事以后,要让幼儿发挥记忆力与想象力,讲到小兔时,就会出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形象,不但在运用上有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要用稚嫩的声音来表现小兔子的可爱。当听到妈妈时,要用具有磁性的声音,表达出妈妈对小孩子的爱,这样,在故事中,幼儿就可以用语言把那抽象的理论和动物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二、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

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小的环境可以是一日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再小到一个小小的发音,大到语言教育的活动。孩子刚入园时,幼儿的语言环境受先前的影响,他们的言语差别也大,很多发音都不准确。比如,有的幼儿见到老师说:lao shi zao,而有的则会说lao shi zhao等,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不会视不见,通常都会给他们纠正。又如,还可以给幼儿—些材料,开展—些有意义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与说法说出来。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开始了一个“有趣的纸”的语言活动,有一个孩子很高兴地告诉我说,用水彩笔在喝水用的纸杯上画画感觉滑溜溜的,而且还不粘墨,但是在描素纸上就能留下黑黑的墨迹,问我这是什么原因。于是,我就想到给他们开展—个关于纸的活动,让他认识更多纸的知识,于是让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还让学生用纸叠一些有趣的实物,并与实物相比饺,让幼儿进行观察、触摸、比较、摆弄、操作,让他们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幼儿在讨论中得出了很多的结论,有的说“宣纸很轻,放在水里就化了,有的说玻璃纸也很轻,但是不粘水,见到水也不会坏掉。”我还鼓励大家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各种各样的纸的用途是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在尝试说明描述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它虽然不会说话,但发挥着老师引导的积极作用,拓展话题,使情境中充满了语言的因素,这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挖掘积极有趣的素材,让幼儿对情境始终具有新鲜感,有一种想说想表达的欲望。这就是语言话题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幼儿语言教育应该广泛摄取其他学科语言成份

语言的教育无处不在,处处包含着语言的成份,我们应该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合理地整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语言教育,充分发挥各领域的语言功能,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育。各领域教育活动可以为幼儿语言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素材,由于各种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面很广阔,里面有大量事物,有观察、有动手实践,这些都是语言的有效学习资源。语言也会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而这些因素也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是老师提出的要求,比如,老师的体育口令,学生要做出相应的动作,再如手工的制作、集体活动、小组讨论都要由老师的语言进行指导,幼儿在看书时,或者听故事时,都想再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老师听,在艺术学习中,学生很想把在听音乐中的感受与老师分享,还有舞蹈、文学作品的阅读先进,都与语言有很深刻的关系。所以,语言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是必然的。幼儿语言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教育是相互依赖的,不仅仅是其他领域的活动为语言服务,反过来,语言也要为其他领域的活动服务,在实践中,要把语言的训练融入到其它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比如,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坐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都是如此。在写字的时候,你的握笔姿势也要正确等等有很多都需要语言的提示才可以,如果没有语言,这些指导都是无从谈起。再比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把探索、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时需要语言的交流,只有用连贯、完整、通顺的语言表达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才可以听懂人想表达的意思,才能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篇7

一、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选择好的训练材料。如儿童诗《小弟和小猫》,在利用这篇文章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时,面对中班的幼儿有一种训练法,面对大班的儿童也有一种训练方法,要区别对待,分清朗读对象是确定朗读目的的前提和依据,对大班的儿童就要分析他们各角色之间的语言特点,分析角色的感情,在语言朗读时要注意,而在中班时对语言的要求可以放低。只有分清语言教学的对象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结合实例进行讲析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幼儿最喜欢听故事,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文学形式,受到儿童的喜爱,故事中有典型的人物,情节曲折而生动,其中的优美语言是吸引着幼儿的地方。我们运用故事,可以有效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做到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并能用表情来表现故事中的喜与悲,在讲故事的时候,还在帮助幼儿学习故事中的词句和内容,这是丰富的语言“养料”,使幼儿能日积月累,不断夯实自己的语言基础。比如,《小兔乖乖》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让幼儿熟悉故事以后,要让幼儿发挥记忆力与想象力,讲到小兔时,就会出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形象,不但在运用上有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要用稚嫩的声音来表现小兔子的可爱。当听到妈妈时,要用具有磁性的声音,表达出妈妈对小孩子的爱,这样,在故事中,幼儿就可以用语言把那抽象的理论和动物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二、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

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小的环境可以是一日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再小到一个小小的发音,大到语言教育的活动。孩子刚入园时,幼儿的语言环境受先前的影响,他们的言语差别也大,很多发音都不准确。比如,有的幼儿见到老师说:lao shi zao,而有的则会说lao shi zhao等,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不会视不见,通常都会给他们纠正。又如,还可以给幼儿一些材料,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与说法说出来。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开始了一个“有趣的纸”的语言活动,有一个孩子很高兴地告诉我说,用水彩笔在喝水用的纸杯上画画感觉滑溜溜的,而且还不粘墨,但是在描素纸上就能留下黑黑的墨迹,问我这是什么原因。于是,我就想到给他们开展一个关于纸的活动,让他认识更多纸的知识,于是让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还让学生用纸叠一些有趣的实物,并与实物相比较,让幼儿进行观察、触摸、比较、摆弄、操作,让他们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幼儿在讨论中得出了很多的结论,有的说“宣纸很轻,放在水里就化了,有的说玻璃纸也很轻,但是不粘水,见到水也不会坏掉。”我还鼓励大家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各种各样的纸的用途是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在尝试说明描述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它虽然不会说话,但发挥着老师引导的积极作用,拓展话题,使情境中充满了语言的因素,这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挖掘积极有趣的素材,让幼儿对情境始终具有新鲜感,有一种想说想表达的欲望。这就是语言话题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幼儿语言教育应该广泛摄取其他学科语言成份

语言的教育无处不在,处处包含着语言的成份,我们应该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合理地整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语言教育,充分发挥各领域的语言功能,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育。各领域教育活动可以为幼儿语言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素材,由于各种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面很广阔,里面有大量事物,有观察、有动手实践,这些都是语言的有效学习资源。语言也会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而这些因素也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是老师提出的要求,比如,老师的体育口令,学生要做出相应的动作,再如手工的制作、集体活动、小组讨论都要由老师的语言进行指导,幼儿在看书时,或者听故事时,都想再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老师听,在艺术学习中,学生很想把在听音乐中的感受与老师分享,还有舞蹈、文学作品的阅读先进,都与语言有很深刻的关系。所以,语言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是必然的。幼儿语言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教育是相互依赖的,不仅仅是其他领域的活动为语言服务,反过来,语言也要为其他领域的活动服务,在实践中,要把语言的训练融入到其它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比如,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坐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都是如此。在写字的时候,你的握笔姿势也要正确等等有很多都需要语言的提示才可以,如果没有语言,这些指导都是无从谈起。再比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把探索、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时需要语言的交流,只有用连贯、完整、通顺的语言表达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才可以听懂人想表达的意思,才能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 篇8

一、“玩”得尽兴:游戏作引子, 有话题可说

语言是活动的产物, 这应当是我们众人所不争的事实。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幼儿在园的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是什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应当是游戏。所以, 幼儿语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前提就是要让孩子去玩得尽兴。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充分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孩子们如果不去充分和尽兴的玩, 总是那样的死气沉沉, 活泼不起来的孩子语言的发展总是有着极为严重的局限性。因此, 于情于理的一切教学活动首先要让我们的幼儿一个个去玩得尽兴, 即使有些教育教学的内容看上去与孩子的玩没有多大的联系, 但我们也要想方设法辅之以能够使得孩子充分地玩起来的实实在在的内容。譬如, 平时的幼儿语言教学, 我们首先必须营造的氛围是, 整个教学的流程都是幼儿活动玩乐的过程:让幼儿戴起动物的头饰, 模仿青蛙、小白兔去跳跃, 在跳跃中增进孩子之间交流语言的机会;让幼儿去进行比较简单的表演, 通过表演去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水平和能力;让幼儿去参与生动而又活泼的游戏, 在游戏中发展语言。因为这些活动都需要孩子进行表达, 而且是比较清楚、具体、流畅的表达, 尤其是孩子在活动中还能受到相互之间对话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个时候的影响能够产生任何说教所不可替代的效果。

二、“谈”得尽兴:攀谈为平台, 有胆量可说

应当说童有童言, 孩子的语言天真无邪, 孩子只有与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才会显现出童真和童趣, 幼儿语言的教学和幼儿自身语言发展的实际, 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十分明确的道理:幼儿真正意义上的“说”完全建立在与同伴之间的十分友好的交流基础上。所以我们切切不能忽视幼儿语言发展的根本, 即平时多让孩子们尽兴地攀谈。应当说孩子与孩子之间攀谈的素材是比较缺乏的, 有时孩子之间的攀谈也不会有任何头绪, 但我们则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孩子们之间的谈, 而要努力推进孩子们间逐步的谈、渐渐的谈, 甚至于能够产生任何积极效果的谈。这里应当说同样离不开谈的话题, 这话题从何而来?理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来。平时的语言教学, 我总要对孩子们的生活进行广泛的了解, 并创设攀谈的情境, 进而使得孩子们相互之间交流的话匣子永远不会间断, 今天围绕这个话匣子去说一说, 明天再围绕那个话匣子说一说。这次活动说爸爸怎么样, 下次活动就说妈妈怎么样, 前面说听到的什么, 后面就说看到的什么, 这个孩子说闻到的什么, 另外的孩子则可以说想到了什么。总而言之让孩子去交谈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白, 孩子们的胆子可以说是越说越大, 想说的信心以及想说好的信心也是越来越足。那么孩子的所说也就肯定会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孩子们还真的在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着, 而且是在不断的发展着。有的孩子在相互之间的交谈中语句趋向于简单的完整, 所说的内容也在趋于具体。

三、“乐”得尽兴:兴趣成推力, 有氛围可说

一般说来幼儿发表语言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无拘无束, 说信口开河可以说是毫不夸张。由于孩子们的所说显得毫无顾忌, 那么其语言表达的质量, 从一定意义上讲就不能去作过高的要求了, 所谓童言无忌恐怕或多或少就说的是这一道理。从这一层面上讲, 要求幼儿语言表达氛围一定是孩子们充满着乐趣的, 教育教学的实践充分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事实, 那就是孩子们越是手舞足蹈, 所说出来的话越能让人感到是那样的初具口若悬河的情形。平时在与家长们的短暂交流中, 孩子们的不时插话或者说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参与到我们之间的交流中来, 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会发展更加快,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反映父母以及家庭实际情况的兴致特别浓, 有时候要想去关起闸门, 这闸门也是关不住的。在教学中, 我们还发现让孩子去表现快乐, 或者说是在快乐中表现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 也完全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显著效果。孩子们是十分喜欢说儿歌的, 在听老师说儿歌几遍以后, 不少的幼儿就可以独立的说出来了, 这个时候便出现这样的局面, 说的孩子有的由于口齿不清, 惹得听的孩子听的个个前仰后合的岂不乐哉。这是我们教师刻意营造不出的氛围, 这氛围鲜活, 来自于孩子, 更可以去逗孩子;这氛围自然, 可以说是不经意的一瞬, 更可以去引孩子。平时的语言教学我总十分乐意去捕捉引起孩子欢乐的一瞬间, 让孩子去表达, 不少孩子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争先恐后的生怕没有自己表达的机会。不少孩子调皮好玩, 故意的说哪里说错, 有时那孩子根本就没说错, 可是不少的孩子还仍然“强词夺理”, 弄得课堂里近乎是不可开交。这应当说才是我们幼儿语言教学的理想而又快乐的局面所在。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研究 篇9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 涵盖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 同时, 此概念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也较多。因此, 要对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做出界定, 就必须对其在各领域的运用加以消化, 提取出共性特征。

一、个人自我发展能力

(一) 个人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 他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中, 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熟练程度, 从而在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也是有关个人能力的溯源之一。他把增加个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 认为“可行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时所具备的, 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透过森的研究可以发现, 他认为可行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 并且强调依靠自食其力创造财富。因此, 个人能力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发展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1]。在这里, 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子。

国内学界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在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上。刘艳华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看作是一个过程, 学生要将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归纳、吸收和升华, 形成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潜力能力[2];莫晨宇提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以个人自身条件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不完全排除教师和社会的外力推动作用[3]。这一观点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 认为教师、社会等外部资源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起辅助性作用, 不能完全排除。我十分赞同, 如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利用好外部辅助性资源也是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 沈茂英在论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问题时, 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人运用所学知识、技能, 获取、利用社会资源, 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4]。在这里, 笔者也同时强调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和对外部资源的利用。

(二) 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学者对个人自我发展能力论述中, 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 包含自生性和主动性。自生性强调主体的作用, 主要依靠内部动力促进个人的发展, 而主动性则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拓展个人能力;二是过程性, 即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三是不排除外部资源利用, 要根据自身需要将外部资源适当为我所用, 将外力转化为内力;四是内生性, 即依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创新, 使能力主体的结构得以升级和完善[5]。在这里是指通过自身各因素之间的协作配合, 实现个人实质性的提升和发展。

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一) 企业的自生能力

说到企业的自我发展, 不得不提林毅夫教授和谭国富教授提出的“自生能力”, 这是专门针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概念。所谓自生能力, 是指“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 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 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 否则, 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如果一个企业预期不能获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 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 这样的企业除非政府提供支持, 否则就不会存在[6]。”林毅夫认为, 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 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 如果能够通过管理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 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具备自生能力[7]。

(二) 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早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我认为这里讲的企业活力就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雏形。企业要具备活力, 单单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远远不够, 更多地还是来源于企业自身。所以这里强调企业要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 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利, 使其生产经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还强调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企业内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 这强调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主体性特征。除此之外, 在《林业企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一文中, 课题组建构了林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层次结构图, 自下而上包含了生产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产业结构等十项内容。并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国家的扶持政策、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方面作为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这里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包含多个方面, 既包括外部的扶持又具备对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企业自身各要素的优化升级。

(三) 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从对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中, 可提炼出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自生性, 即强调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 但没有外部扶持并不代表不利用外部资源与支持;二是内生性, 强调企业要依靠知识和科技创新, 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 并且强调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 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对于外部的资源、政策等投入和扶持采取合理利用的态度。

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一)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概述

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在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上“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随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步伐, 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这一号召突出了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加之, 2010年“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这一课题出现在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课题指南中, 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现阶段从区域视角出发成为研究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着力点, 但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 现有的文献却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观点。

从区域的整体视角出发, 鱼小强 (2002) 认为, 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内部具备的凝聚、整合和产出能力。它强调经济发展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 但并不排斥外部力量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反, 它是外部力量发展作用的内在基础[8]。此观点同时强调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结合以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联结, 丰富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

针对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 罗晓梅 (2007) 认为西部自身发展力量的成长是西部大开发成功落实的决定性因素, 她认为西部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经济主体实践中的能动性生成、发育、发挥的过程。在这里, 她主张把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和发展环境建设同西部人自身的生存方式变革相结合起来, 这就强调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明确主体以外的因素只能作为实现自我发展的辅助性因素。

针对民族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 徐君 (2003) 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自我发展能力的体现, 认为其包括了经济能力、社会能力、生态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四方面内容[9]。我认为, 是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简单地等同还有待商榷。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跳出了区域范围, 站在一个宏观统筹的角度来思考地区的发展问题的。而自我发展能力则是身在地区内部, 从主体的需求出发来考虑如何利用好各项资源促成自身发展。因此二者是有所区别的。

针对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论述, 张文斌 (2008) 认为它是在没有政府或其他机构扶持, 也不存在人为的干预和剥夺, 制度政策环境既定的情况下, 使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企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0]。作者通过对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与农村发展阶段的关系探讨, 得出了政府转移支付这一“输血式”因素对于农村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结论。

(二)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特点

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 需把握以下几点:首先, 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哺力相对应, 强调区域发展的内生力量;其次,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并不排斥外部力量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它强调要在国家战略和国家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情况利用好外哺力的支持;第三, 协同性特征, 既强调各要素的聚集、整合、合理流动与协同能力, 又强调自然禀赋、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同时还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平衡组合与发展;第四, 引入制度要素,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引导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是侧重点;第五, 持续性特征, 自我发展能力是一种长久发展的能力, 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四、自我发展能力的共性特征及概念

(一) 自我发展能力的共性特征

根据以上对各个领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特征的比较和研究, 可以概括出广义的自我发展能力所具备以下特征:

自生性, 强调能力主体的作用, 主体在没有外部力量推动和扶持的情况下, 依靠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持续性, 包含两方面, 既意味着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 同时也意味着能力主体的存在是持久的[11];

内生性, 即能力主体依靠知识和科技进步促成系统要素的优化升级, 从而实现自身实质性的提升与发展;

协同性, 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 以及各方面内容的联系与协同;

另外, 自我发展能力在强调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的同时, 不排斥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不过在这里, 更多地要强调外部支持如何利用的问题;

(二) 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

竞技能力发展的若干思考 篇10

1 竞技能力概念解读

1984年田麦久博士首次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的进行了科学内涵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1986年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的定义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2]。郑念军将竞技能力定义为:“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竞技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3]2000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解释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4]。“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成熟,系统论相关理论不断向训练学理论的渗入,学者们从系统的观念对竞技能力系统进行了探讨,概念几经发展和变更,解释更加精练和准确,但其核心内涵是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在运动员的特殊实践活动中获取,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竞技能力的本质决定了竞技能力在运动员参与比赛和训练中所必备主观条件的唯一性,即在任何情况下,竞技能力的属性不会因为运动员在不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5]

2 竞技能力发展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较少,虽然有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竞技能力递进规律、发展的特征等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词检索,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面的文献仅有7篇,类似于衔接发展的文献4篇,如丁建伟曾运用协同理论对运动训练系统的衔接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明确提出运动训练系统衔接发展的学者,他认为“运动训练系统衔接发展可以理解为:在训练内部要素分工协作、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对运动训练系统的负熵控制,实现训练目标由低级向高级连贯发展的有机整体;运动训练衔接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单个训练目标的初始阶段到完成阶段;二是低目标向高目标的连贯、协调发展的态势”[6]。“邓运龙曾对运动素质、训练活动和竞技能力发展中的基本关系、递进要求与总体趋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项目、不同实力、不同阶段训练内容比例、负荷程度与主要要求以及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进的总体趋势”[7];“宋会君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支撑,系统分析了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8];“邓运龙对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9];孙景昭认为“随着训练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关于训练的相关知识日益由经验上升到理论,并由片面的、零散的、不太成熟的理论发展到全面的、系统的和更加成熟的理论”[10];吕中凡认为“运动过程中的弱链接现象主要由于运动链上各环节或环节内部出现的肌力不足、疲劳、损伤引起的部分环节相对薄弱的现象,运动过程中的动作不对称、代偿性动作、动作不稳定可以作为判定运动过程是否存在运动弱链接现象,加强专项力量、提高动作经济性、减少运动损伤是改善运动弱链接、加强动力链形成的竞技价值体现”[11];而非竞技能力发展的文献较多,杨加玲“运用系统学角度对体育活动的策划进行了探讨”[12];张蕊对核心力量进行研究认为发展核心力量应该“训练工作目标专项化”[13];“孙庆平就曾对竞技运动训练目标的概念与控制系统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竞技能力发展目标分为初始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目标增量两个部分,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控制与衔接”[14];李波认为“运动训练时间信息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时间信息两类,并具体分析了两类时间信息的控制”[15];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对竞技能力发展的研究似乎只围绕在结构、要素等打转,研究钻进了一个死胡同;对于竞技能力的发展的研究少之又少,也就成为当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关键,通过提出竞技能力衔接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不仅对于丰富运动训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竞技能力理论的实践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后续研究打开了一个缺口。

3 竞技能力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竞技能力一词的提出,引起了训练界对于竞技能力的热烈探讨,进一步充实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但是当前研究主要局限于竞技能力结构、特征、模型等的研究,对于竞技能力的发展却少有研究,即没有专门文献对于竞技能力的发展进行过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使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在某些方面与训练实践产生脱节,急需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3.1 当前竞技能力研究的局限性

竞技能力最早是由前民主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等(Dietrich Harre)1977年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运动成绩主要取决于竞技能力和竞技准备;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明确提出了竞技能力的发展速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而在我国田麦久博士是最早使用竞技能力一词的学者。田麦久博士于1984年提出来的,自提出来以后,引起了热烈的探讨和研究,通过26年的演变,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以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竞技能力模型方面,主要代表有,李凯的合金理论;田麦久,刘大庆等的 “双子模型”[16];冯晓玲和李双军的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新木桶理论”模型[17]等。竞技能力特征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各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特征,如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18]等,还有就是从整体来概括竞技能力的特征,主要以向群为整体,如对抗性项群代表项目竞技能力特征的比较研究[19]等。虽然对于竞技能力的研究面较广,可是,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却很难找到关于竞技能力发展方面的文献,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从而取得优异成绩,但是没有关于竞技能力发展的文章,谈何理论指导,这也成为本论文撰写的难点。

3.2 竞技能力概念的不统一

关于竞技能力概念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自竞技能力被提出以来,在我国产生了诸多的概念解释,例如1986年过家兴等人对竞技能力概念定义为:“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四要素说”[2];1988年周西宽在《体育学》中提出了“竞技能力构成的七要素”说——机能、形态、素质、战术、技术、心理能力和智能 [20];1990年编写的《运动训练学》中将竞技能力的构成界定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六要素说;田麦久等人提出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三要素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竞技能力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五要素说以及郑念军等人提出的层次说,主要观点是“竞技能力的最高层次——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第二个层次——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第三个层次——身高、体重、胸围等诸多要素;依据不同层次,可以将竞技能力组成要素向下进一步细分下去,从上述对于竞技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当前对于竞技能力概念众说纷纭,这样不利于竞技能力科研的进一步发展”[21]。

3.3 竞技能力发展研究的不明确性

虽然学者们曾对竞技能力的发展进行过研究,但是其研究仅仅局限于竞技能力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律等,没有明确竞技能力发展的本质、方式,竞技能力发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竞技能力的发展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学者们尚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复。明确竞技能力发展的概念、本质、发展的方式以及实现竞技能力的发展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丰富竞技能力理论,更重要的在于将训练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 竞技能力衔接发展的提出

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归根结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使运动员初级竞技能力向高级竞技能力衔接发展的过程。运动训练、比赛都是为了使运动员达到优异成绩获得较好名次而进行的,我们都想选拔具有良好先天竞技潜力,进而通过科学训练,使运动员先天竞技能力与后天竞技能力协调发展取得优异成绩,但是没有一个教练员敢说,某个运动员通过训练已经达到了最大的潜力,不同教练员训练同一运动员其效果可能不同,是因为采用的训练方法、实施的负荷量等造成了运动员技、战、体、心理、智能的不同,从而造成了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的差异。

刘大庆[22]的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也说明了“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运动员竞技能力出现的非衡性发展”,刘大庆在运动训练活动中的整体与细节问题思考同时指出:“训练活动的整体性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完整性特征,而细节是训练活动整体性的执行问题,整体与细节问题实质就是想法与做法问题。有好的想法没有好的做法不行,有好的做法没有大的指导方向也不行,进一步说就是竞技能力各部分发展的衔接性问题”。[23]

5 结束语

着力提升整体跨越的发展能力 篇1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分别对兵装集团工作作了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法委书记罗干圈阅了兵装集团的报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圈阅了兵装集团的报告。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曹刚川,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何勇,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等领导分别对兵装集团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的重要批示以及贺电、贺信,高度评价了兵装集团实施“622”战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肯定了兵装集团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并对兵装集团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

以“提升发展能力、推进整体跨越、为实现‘622’战略第二步目标而努力奋斗”为主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徐斌全面回顾了集团公司近3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与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精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全面落实“622”战略第二步目标进行了科学规划与具体布署。

在回顾集团公司近3年实现“622”战略第一步目标的历程时,徐斌指出,集团公司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着力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适应新军事变革,高新技术武器研制跃上新台阶,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全面完成;民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两个重要指标过千亿:主营业务收入从502亿元增长到1 010亿元,资产总额从762亿元增长到1 080亿元。五个标志性指标翻番: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倍,其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4倍;人均销售收入83.5万元,增长2倍;利润总额增长10.7倍,其中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1.5亿元,增长46.7倍;利税总额74亿元,增长1.3倍;工业企业净资产279亿元,增长1.3倍。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2.28万元,增长0.53倍。资产负债率从73.5%下降到68%。

集团公司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互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一是以进入国内汽车第一阵营为目标,汽车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重组江铃,新建长安福特南京工厂,对长安铃木、长安福特、河北长安进行扩能改造,形成重庆、南京、江西、河北四大基地和10个整车厂,整车及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超过120万辆(台),基本实现了“以微车为本、以轿车为主”的战略构想。2006年汽车销售72万辆,比2003年增长74.4%;整车出口266万辆,比2003年增长727%。二是立足建设世界最大最强摩托车集团,摩托车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摩托车年产能超过500万辆。2006年摩托车销售395万辆,比2003年增长108%,产品17%出口,国内市场份额超过20%,产销量全国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10%以上。三是光电产业核心部件研制取得新成效,DLP投影镜头批量试产,LCOS光学引擎顺利投产,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光学玻璃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

——着力建设创新型集团,自主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整个集团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创新思想深入人心。集团公司大力建设开放型军民品创新体系,加强与35所高校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部级技术中心6个,设立汽车海外设计分院;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将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3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并确立和实施了20个重大项目,推动技术进步。3年来共申报专利3 000余项,获授权1 600余项,位居央企前列。新产品贡献率超过60%。在多哈亚运会上,我国选手使用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奥运枪弹一举夺得6枚金牌。

——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公司,改革开放跃上新台阶。南方汽车基本实现了“五分开”;长安民生物流成功上市;3户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3户企业新进破产建议名单,11户企业完成职工安置,4户企业法律终结,9个主辅分离项目顺利完成,累计减债85亿元、减亏75亿元,妥善安置人员11.9万人,总体基本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龙腾工程”顺利推进,“虎跃工程”运转良好,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推进汽车和零部件业务整合与资产重组,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公司;设立兵器装备财务公司,累计为成员单位提供信贷资金61亿元,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降低财务费用2.3亿元。与福特、铃木等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新组建南方天合等15家合资企业,利用外资6.3亿美元;加大产品出口,2006年出口交货值达48亿元,比2003年增长180%。

——着力完善公司治理,集团管控水平跃上新台阶。一是建立健全监控体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全面委派总会计师,部分委派专职出资人代表;组建审计部,加大监督力度,形成了董事会、监事会、总会计师、审计专员、纪检监察分工协作的有效管控体系。二是战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综合计划调控作用逐渐显现。三是完善管控手段,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设经济运行预警、财务诊断和重点问题限期整改制度;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成“金戈工程”一期,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四是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工程,累计减少成本支出32亿元;集团公司规范对外投资,清理子公司294家;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5.6%;生产安全形势平稳,连续两年未发生死亡事故。

——着力加强先进性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跃上新台阶。集团公司建立起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效能监察工作;积极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徐斌深刻分析并总结了集团公司在努力实现“622”战略第一步目标历程中,坚定不移地以“622”战略为引领、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的深刻认识、不断丰富“622”战略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发展能力和水平所积累的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一,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牢牢把握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战略牵引作用。

第三,始终牢记保军报国神圣使命,把发展军品放在第一位。

第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充分激发全行业的创造活力。

第五,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与扩大开放相结合,促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第六,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徐斌指出,这“六个始终”,是全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团公司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全集团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继承和发展。

徐斌同时强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对此,全集团公司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

2007年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实施“622”战略第二步的开局之年,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既不容乐观,也不可轻视。徐斌从经济全球化形势、行业竞争趋势、自身存在的优劣势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他要求,推进“622”战略第二步,要继续牢牢把握“622”战略的丰富内涵,坚持“能力提升、整体跨越”的工作方针。“能力提升”,就是要着眼于培育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保军能力、军民结合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和赢利能力,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加注重品牌经营,全面提升集团公司发展能力和水平。“整体跨越”,就是要牢记使命,巩固优势,拓展领域,在军品发展上实现跨越;就是要把自主创新摆到突出位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开发自主品牌,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跨越;就是要敢闯敢干,挑战自我,追求卓越,推动集团公司全方位、多层次、各领域实现跨越;就是要找到新坐标、新方位,全面提高知名度、影响力和控制力,向行业领袖目标冲击,做市场的主导者、领跑者,在整体升位上实现跨越。

徐斌号召,全集团公司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奋发前进,提升发展能力,推进整体跨越,以优异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实现“622”战略第二步目标而努力奋斗!

张俊九、孙勤、张维民、王戎、史继明、王德臣、田瑞璋、吕黄生、赵国华等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军委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了会议;部分央企负责人穆占英、王寿群、谭瑞松、杜玉波等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对“622”战略第一步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

试论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篇12

一、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1. 语音方面:

幼儿发音器官由尚未发展成熟, 声带较短, 较薄, 听觉的分析能力较差, 语音的准确程度还不够完善发展到语音器官已发育成熟, 正确发出全部音节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 特别是语音意识的发展, 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语音中的问题。此阶段, 要特别着重于幼儿言语表现力的培养, 初步学会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改变语调, 掌握最初步的艺术发音方法。

2. 词汇方面:

幼儿期是人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呈直线上升趋势。3~4岁的幼儿掌握约1000个词汇, 4~5岁的幼儿掌握约2500个词汇, 5~7岁的幼儿掌握约3000~4000个词汇。这时幼儿掌握的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幼儿语言中包括汉语的所有词类。幼儿初期到末期, 逐渐从缺乏系统性、逻辑性的情境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语言, 从对话语言过渡到清楚地叙述事件及经历的独白语言。幼儿初期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语言表达多是简单句, 形式简单且无修饰。幼儿末期语言逐渐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句,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表明幼儿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4~6岁是幼儿内部语言开始形成的时期, 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培养

1.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幼儿创造“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语言环境。幼儿最早理解“语言”是无意学习的结果, 通过感知明白这一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 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 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 还要培养幼儿注意倾听, 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 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 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 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因为幼儿不识字, 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 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 让幼儿认真倾听, 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开展早期阅读,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首先创设能吸引幼儿的图书角, 供幼儿自由取放图书,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安排固定的听讲故事时间, 另外要根据幼儿阅读情况和需求适当添加图书, 以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教幼儿正确阅读图书的方法, 以获取语言积累;适当提出有利于幼儿反思和质疑的问题, 帮助他们理解阅读内容;通过随机指认汉字, 帮助幼儿感知书上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培养幼儿自主阅读, 使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图书内容。

3.有效倾听,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 他们总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这时,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认真的倾听, 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们, 我们听得很认真;当孩子提出一个幼稚的问题时, 我们要耐心地回答, 哪怕你已经讲了好多遍。同时要鼓励孩子出色的讲述, 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说方面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我们倾诉时, 我们不要不耐烦, 让他完整的讲出来, 使他们感到老师重视他。

4.利用游戏,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最喜欢在游戏活动中不受任何限制, 心理状态是平衡的、宽松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任意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和谐愉快自由地良好的心理环境中, 幼儿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然, 交往的主动性增强, 交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同时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游戏中幼儿遇到问题时, 教师不直接参与, 而是给幼儿创设良好物质材料的同时, 鼓励幼儿学会自己克服困难。

5.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正确使用语言

上一篇:条码系统下一篇:教育均衡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