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化论文(通用12篇)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1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 反过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又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均衡就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促进的产物, 现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需要均衡地发展, 使社会能得到和谐持续的健康发展。同时, 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改善择校“死揪分数”所带来的危害。社会对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人人发展, 各有所长, 具有良好品德行为的社会合格公民。
教育均衡实施几年来, 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薄弱学校, 从硬件到师资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然而, 近两年来对教育均衡发展却传出了一种不太和谐的声音, 教育均衡就是追求分数均衡, 也看到有些地方在大力实施, 拼命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给出的理念解释是:教学硬件差不多, 师资水平差不多, 教学质量应该差不多。教学质量的核心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平均分就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化。这看起来很合情理, 难道教育质量就是考分吗?在评价时, 其他东西都很难, 只有分数最好办, 领导管理最省事。这样会把仅有的一点点素质教育的生机也给抹杀了, 让教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
分数均衡这一美丽的口号, 吹响了老师“应试教育”的号角, 看到老师从早到晚一直在辅导学困生, 中午也不让学生休息, 整班整班地上课, 晚上还要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 学生的负担重之又重, 老师的工作更是辛苦有加。曾遇到一位家长, 他说:“我的孩子生来不是学习的料, 他只能考及格, 现在老师非要他考80分以上, 天天放晚学留下来, 孩子回去也唉声叹气, 我们家长也烦恼。我对老师讲过, 不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可老师也讲了苦处, 现在班上学生数少, 如果有一名学生成绩差了, 全班的平均分就低下来了。”“像我家的孩子将来肯定是学手艺的, 不是吃文化饭的。我倒是希望学校能帮我的孩子培养他的一些特长技能什么的。现在让孩子用尽吃奶的力气来学习文化知识, 到头来高中还是考不上, 反而使孩子在痛苦的学习中, 心理发生扭曲, 将来要脑力劳动没脑力, 要体力劳动没体力。”这样的孩子不应成为教育均衡所带来的结果。
教育均衡除教学设施与师资配备均衡以外, 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是核心, 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如果把教育质量简单地理解为考试分数, 这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 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学生全面发展, 人人发展, 特长得到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自身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这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有能力的学生, 可让他们在知识方面多学一点, 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研究者与设计者, 有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困难, 但在某一方面有天赋和特长, 可以努力培养他们的长处, 将来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与劳动者。社会是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的, 需要学者专家, 也需要建设者。应试教育的后果是劳动者不能劳动, 国家怎能和谐与发展。
如果切实落实了“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那么教育均衡就实现了。分数均衡就好像把各种动物放进一个笼子里, 吃同样的食物。同时, 这种做法也彰显了教育功利主义的面目, 教育均衡一旦罩上功利的外衣必然出现分数均衡的畸形。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特长, 打造学校特色才是教育均衡的追求。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2
摘要:教育的均衡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它不仅包括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也包括教育过程的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还包括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平等。关键词:教育;均衡化;现状;对策
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齐步走”。均衡发展是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但并不是办学水平的“划一化”。百姓对教育的需求,目前也已经升格为“上好学”,希望得到更有选择性、更具特色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政府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需求多元化的问题,因此,均衡和优质,应当是下阶段教育需要更加关注的课题。
(一)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于基础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核心目标之一。一是中央财政统一投入,解决由地方经济水平差异,造成教育投入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国家组织并提供相关的经费;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
要注重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现有的知识学习体系之外,应当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每周体育课时至少保持在6小时以上;注重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每门课程应该让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加强创新教育,以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均衡化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主要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才来实现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所要体现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的人?我们不能只把升学率和硬件设施作为衡量办学效能的重要尺度,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倡导德育首位、主流价值观,让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全体学生获得均衡发展,并引领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一是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靠全体教师去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均衡化根本。学校教师队伍要实行现代化,首先要求全体教师具备丰富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求全体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第三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成果。把学校建成为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基地。二是加大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的力度,特别要利用教科研力量来培养骨干教师。形成骨干、名优教师群体。以骨干教师促进教科研做法,既全面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又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为当地教育发展起辐射和支撑功能。三是精心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以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培育人、塑造人,努力为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创造宽松的政策空间和成长环境。
(四)规范办学行为,防范和杜绝校园教育失衡。示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和谐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不论其家庭背景如何,在校园内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⑴加强管理,禁止家教。家教盛行,造成校内教育不均衡,冲击正常的教育秩序,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无疑成了一句空话,与教育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完善管理机制,狠刹家教之风,杜绝家教行为。
⑵合理收费,控制择校。近年来全国价格举报的四大热点,教育乱收费问题位居首位。“择校费”本不合法,而一些示范学校压缩正常招生计划,扩大择校生招生比例或超标收取赞助费,或与一些行政主观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学校变成了权利阶层和富豪阶层培养子女的大摇篮,把更多的低收入阶层推到了优质学校之外,剥夺了部分弱势群体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机会,严重干扰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大相径庭。因此,示范学校应有“节约”和“以学生为本”理念,加强资金运作管理,依法合理收费,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在教育经费相对短缺情况下,要按规定严格控制择校生招收数量,挖潜扩大正常招生规模,公开面向本地区或全社会招生,让更多的平常百姓子女有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
⑶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教育虽被人们视作改变人生命运的根本条件,但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主要原因。作为先“富”起来的学校群体,应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利用优势资源,形成“助、奖、补、减、帮”的多元化帮困助学机制,让贫困生能入校学习,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者。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3
2012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2万所,比上年减少1.36万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招生3285.43万人;在校生14458.9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8%;专任教师908.98万人。
全国共有小学22.86万所,比上年减少1.27万所;招生1714.66万人,比上年减少22.13万人;在校生9695.90万人,比上年减少230.47人;毕业生1641.56万人,比上年减少21.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5%。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36:1,比上年的17.71:1有所改善。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32万所(其中职业初中49所),比上年减少901所。招生1570.77万人,比上年减少63.96万人;在校生4763.06万人,比上年减少303.74万人;毕业生1660.78万人,比上年减少75.90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1%,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4%,与上年基本持平。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12%,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生师比13.59:1,比上年的14.38:1有所降低。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3.8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5.54万人,在初中就读358.33万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71.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517.88万人,在初中就读753.19万人。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4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均衡配置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近年来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个新提法,指的是在城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笔者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就是要将城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与相互分割,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并形成合理分布,使城乡教育紧密结合,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从而促使城乡教育融通并协调发展。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化程度取决于教育资源总量、质量及其配置组合的优劣状态,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关键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优化组合。但是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还比较大,城乡教育均衡化矛盾突出。如何通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2009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就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义务教育当中均衡发展又是一个重中之重,从这个判断就足以说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也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才可以使农村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民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接受教育的过程的公平。前者是指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它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义务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后者是指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它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要求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并协调发展,以利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摆脱滞后状态,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三)有利于城市义务教育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大,许多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入读一所好的学校,将来有个好前程,想尽办法将子女送进城里中小学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大量逆流入城,人为地造成城乡学生数量配置上的失调。而农村中小学生大量逆流入城的原动力就是城市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教育质量有可靠保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可以最大限度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使城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趋于一致,城乡就读差别就缩小甚至没有了差别,因追求优质教育引发的进城就读热潮就失去动力,农村中小学生入城就读热情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遏制甚至消除农村学生逆流入城,可以有效避免对城市义务教育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影响其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定了多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政策,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专门增加了教育经费保障条款,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加以规定,要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规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育部2010年初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再一次重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而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均衡发展提到更高的地位,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战略性任务。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大大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城乡之间拥有的教育资源差距还非常大,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始终处于短缺状态,教育资源总量短缺主要表现为占教育投入大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低于4%的目标,从2004年至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2.79%、2.81%、3.00%、3.22%、3.33%、3.59%和3.66%,虽然比例逐年提高,但增长缓慢。由于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就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为了保证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长期以来选择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二元体系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长期处于失衡状态。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具体反映在城乡教育经费差异、城乡师资质量差异和城乡办学条件差异等诸多方面。
(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大
尽管我国现行的国家预算提高了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并单列到县级,使教育经费列支有了基本保障,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向城镇倾斜的做法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虽然农村生均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与全国生均数,但绝对数与城镇、全国生均数有较大差距。以普通初中为例,表1中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城镇与农村、全国与农村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仍然有较大差异,而且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010年城乡差距又开始拉大,如果剔除县镇,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将更大,特别是大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为例,2009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2009年农村分别占北京市的26.09%、27.25%和17.65%、14.62%;农村分别占上海市的22.31%、21.48%和24.94%、19.20%。2010年农村分别占北京市的24.45%、26.26%和16.35%、14.77%;农村分别占上海市的24.71%、23.56%和25.45%、20.21%。这组数据包括北京市和上海市郊区农村在内,如果只计算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市区差距还要大得多。
单位:元;%
表1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数据均来自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城镇包括城市和县镇。城乡差距比=城镇生均经费/农村生均经费。其中城镇生均经费的数据是根据全国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农村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以及全国在校生数、农村在校生数计算得到。
(二)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
长期的教育资源配置二元体系结构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设备老化、师资水平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仍旧是不少农村学校的现实写照。四川地震中农村校舍的大量坍塌,暴露出农村已经初步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十分脆弱和低水平的,也充分说明农村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虽然进入21世纪后,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教育差距也大大缩小,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以小学为例,2008年全国、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均危房分别为0.244m2、0.062m2、0.147m2和0.342m2,小学生均危房农村是城市的5.52倍,是全国的1.40倍。小学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和仪器设备总值,城市分别是农村的3.08倍和1.2倍和3.41倍,建立校园网的差距最大,城市学校是农村学校的7.97倍。根据表2数据,农村五个项目达标学校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和县镇,城市分别是农村的1.22倍、1.58倍、1.72倍、1.72倍和1.49倍。西部地区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更大。以广西为例,2007年广西小学生均危房农村是城市的17倍,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城市分别是农村的8.92倍和1.46倍,建立校园网的差距更大,城市与农村学校相差千倍以上,生均体运场馆面积、生均体育器械、生均音乐器材、生均美术器材和生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等城市也显著高于农村。教学及辅助用房方面,在数量上农村生均数高于城市,但在质量上农村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中,框架结构仅占6.38%,而城市却占34.10%;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农村学校占14.69%,而城市仅占6.05%。当城市的中小学生在享受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时,许多边远地区农村的孩子可能连多媒体是啥东西还不知道。
单位:%
表2中数据均来自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的办学条件(三)。
(三)城乡师资队伍差距大
目前我国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很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比例低。以广西为例,2007年城乡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城市是农村的1.37倍,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要比大专以上学历差距大,城市是农村2.95倍。2007年广西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和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合计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而城市的该项指标达到19.21%,城市是农村的近4倍。2008年初辽宁省辽中县六间房乡一所距沈阳市区仅100公里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全校173名专职教师中无一名本科毕业或以上学历(资料来自新华网)。(2)农村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比例低。以广西为例,2007年广西农村和城市初中专任教师中拥有中学高级和中学一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83%和60.65%,差距非常大。(3)农村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课程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学校教师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教师缺少,音体美教师更是奇缺,多由其他老师兼任,教非所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中数据,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1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1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1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虽然近年通过特岗教师等措施进行补充,但是教师缺乏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4)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老年教师比例大。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中西部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年轻优秀的教师往往留不住,多数教师来自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十几二十多年才转为公办教师,因而年龄偏大。(5)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西部地区。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只能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2007年全国小学有代课人员达27.2万人,87.8%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区小学代课人员数量最多,超出本地区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即使拥有相同职称的教师,城市教师素质也优于农村。总的来说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教师的素质状态难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三、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影响
教育均衡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它不仅包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也包括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还包括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的平等。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不仅使农村学生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还会导致教育起点、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大,尽管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均大幅度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但积重难返长期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学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远不如城市,无论走到哪里,同是小学或中学,城里的教学设施要比农村先进,教学器材要比农村完善和齐全,师资力量要比农村强大,教师待遇要比农村优厚,生活条件更是没法比。因此从整体来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极不均衡状态。具体地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农村师资短缺素质偏低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导致农村学校长期投入不足,使得农村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和环境与城市差别太大,而工资等待遇又比不上城市,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不仅不利于农村学校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原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优秀教师也大量流失。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市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134.62%,县镇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109.73%,农村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55.29%。这组数据说明教师总的流动趋势是逆向的,农村向县镇流动,县镇向城市流动。最终优秀教师集聚城市,农村成为教师流失的重灾区。大量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师不仅数量不足,其质量更令人担忧。具体地说,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一是导致农村学校生师比普遍高于城市,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农村普遍缺乏教师。中西部农村学校的教师短缺更为严重,留不住的问题非常突出。即使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广东,2008年其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也非常严重,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空编达6万多人,而且补充非常困难。虽然2009年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阳光工资”后,农村教师待遇普遍提高,生活条件也极大改善,但城乡教师实际工资性收入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差距仍然很大,农村教师逆向流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教师流失严重的地方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长此以往将导致这些地方农村教育快速萎缩。由于缺乏教师,除数学、语文等基本课程外,许多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很多课程没办法开出。2012年初广西南宁市郊区一所农村小学就是因为缺乏英语教师而不能开出英语课,当记者采访这所学校时学生向记者说出了他们渴望学习英语的心声:我们想学英语,我们要上英语课,谁能为我们上英语课?这还是南宁市郊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情况更糟糕,尤其是教师的结构性短缺。二是导致城乡师资差距扩大。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对农村师资队伍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来整体素质就偏低的农村师资队伍与城镇师资队伍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最终必将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就更遥远。
(二)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扩大引发农村学生逆流入城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将使农村获得的教育资源更为有限,农村学校没有能力来提高师资素质,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必然导致教育质量低。城乡教育质量上的悬殊差异,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为使子女获得良好教育,稍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学生家长都会把子女送到城里上学,从而导致农村生源大量涌向城市,“教育移民”现象将越来越严重,结果造成城乡生源配置严重失调。农村学生逆流入城不仅加大城市教育压力,而且将导致部分农村学校因生源流失严重而“空壳化”,最终导致农村教育用房等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三)产生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进而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1. 产生教育起点与过程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将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有些学校甚至连必要的教育仪器和设施都不齐全,更不用说像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施的配备,这将使农村学校学生一开始就不能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不到像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机会。比如因缺乏教学设施和教师等基本教学资源,许多农村小学无法开设像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拓展知识面与素质教育类课程。许多偏远地区农村一个老师要负责一个学校或教学点几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这种情况下教育质量将难以保证;即使能够全额配备教师的学校,也会因教师素质偏低而无法保证教育的高质量,这必将导致城乡学生素质差距不断拉大。
2. 导致教育结果不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与决定结果的不公平。学生升学的机会除学生所拥有的先天禀赋外,与其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密不可分。由于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农村学生生均享有的教育资源远低于城市,因此其后天获得的知识和获知能力的培养就不如城市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或者知识的深广度均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其争取上一级学校入学机会的竞争力就不如城市学生,因此农村中学的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农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甚至“二本”的比例都远低于城市。有记者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即使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起码也是关键因素。
四、采取切实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城乡义务教育如何统筹发展将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我们必须理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知道,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城乡教育资源长期非均衡配置的直接后果,因此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应当包括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金
1. 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资金需求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教育经费快速增长,但仍然是低水平的,也远低于城市,仅能满足基本需求,要加快发展困难仍然很大。2010年1至9月份社会事业发展运行分析资料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仍然面临资源不足问题,而农村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首先要做到合理配置城乡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
(1)增加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比较低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是这个目标始终没有实现。这说明虽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在绝对值上是快速增长的,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其所占比重增长缓慢,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博士在《中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一文中的测算,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需求占GDP的比例为3.99%,财政供给能力可以达到4.11%,因而岳博士认为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适当比例应该在4%左右。如果岳博士的测算是准确的,我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201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66%,为14670.07亿元,如果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能够达到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当为16048.08亿元,比现在实际支出多1378.01亿元,比2009年就有大幅度增长,分配到农村的教育经费总量就可以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因而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以便为培养知识型的现代农民奠定基础。而以我国目前的财政供给能力,适当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还是可以承受的,况且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因此今后应当大幅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总量。
(2)财政性教育经费配置应当向农村倾斜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能力。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配置始终是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现在应该是补偿的时候了。因此今后在配置城乡育经费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直接向义务教育发展比较薄弱的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只有大幅度增加投入,才能有效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质量,才能加快推进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
2. 推行教育投入激励机制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需要巨额资金,仅靠财政性投入,短期内恐怕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除加大财政性投入外,要创新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一要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引导、激励、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捐资助学,建立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投入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二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引导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对子,由发达地区政府和企业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农村发展义务教育事业,定期给予资金或物质支援。对口支援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援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和设施、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或帮助培训教师等。教育对口支持制度可以促使发达地区的非教育资金转化为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和教育教学条件的教育资金,从而在不增加贫困地区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有效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加强教育经费监管防止教育经费被截流挪用
合理使用资金就等于增加有效投入。不仅要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更需要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即需要开源更需要节流。目前我国教育经费违规使用的问题仍然存在,2008年7月审计署对16省54个县在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审计调查,审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资金拨付不及时和占用、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在被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29个县的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分配并拨付到相关中小学校资金1.10亿元,占同类经费总额的45.32%。其中有13个县的资金滞留平均超过6个月,最长的超过1年;占用、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八成以上被调查县发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现象,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财政部门共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1.15亿元。因此,政府在增加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一要以义务教育资源审计统筹为前提,成立教育拨款委员会监督义务教育经费直接拨款到学校账户,以避免“雁过拔毛”,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二要严防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迟延拨付、截流、占用与挪用,对违规者要严厉惩处,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确保农村学校教育正常运行。
(二)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4年至2007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了旨在普及“两基”的“攻坚”计划,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以及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责任等措施,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质量也得到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已达到2845个,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7%,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也达到了99.5%。但尽管如此,农村办学条件仍严重落后于城市,办学条件的质量与城市相差更大。因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应当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需要大量投入,所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关键是增加投入。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资金缺口大,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行政策倾斜,从机制层面上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考虑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加大农村办学条件投入应当成为必然选择。应当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必须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要继续重视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与危房改造,要继续加强教学场馆、实验室、图书馆(室)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育设施建设,配备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所需经费要纳入本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由教育主管部门按各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使用,确保各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得到改善和平衡发展。中央也要不断增加扶助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基金,以满足这些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需要。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构建城乡均衡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在师资配置上采取的是“效率优先”模式,优秀教师优先进入名校,名校优先选拔优秀教师,致使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市向名校聚集,出现城乡教师资源上严重的“马太效应”。因此,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在师资配置上必须彻底摒弃“效率优先”的配置模式,促进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动。
1.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确保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当前农村学校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构建城乡均衡化的师资队伍,就是在师资配备上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数量需要,更要满足质量要求。
(1)及时补充均衡配置,确保数量需要。在教师数量上满足需要应当做到:一是加大农村学校教师引进力度,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政策,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二是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需求情况,并会同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本地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不断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及时满足教师补给需求。因此在具体制定与执行教师编制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根据现行农村的办学点分散、班额小、年级与课程门类齐全等实际情况,从各个学校的班级数量和生源实际情况出发来定编制,保证农村师资动态上的平衡;三是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为农村学校及时补充教师提供来源保障。“特岗计划”是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有效的政策举措,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获得了良好效果。当前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边远与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仍然紧缺,合格与优秀教师难以补充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应当继续坚持实施“特岗计划”,及时地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2)实行质量监控保证质量要求。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监控是关键。一要严把好入口关,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聘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确保持证上岗,以保证新增教师质量。二要严格管理,教师的岗位采用定期竞岗聘任制度,每次聘任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教学评比,对不合格的教师及时进行再培训,只有考核合格的教师才能上岗,确保存量师资质量。
2. 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外引、内培以及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相结合的措施。外引就是从外部引进优秀教师。政府不仅要给政策并且要为农村学校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等高素质教师创造条件,使优秀教师进得来也留得住;内培就是对现有农村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针对农村师资素质偏低的情况要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以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2006年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计划”、“西部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计划”和“全国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大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状况。今后农村教师培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继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在平时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统筹,抓好农村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并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时效性,真正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要继续实施像“援藏”、“援疆”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计划,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3)要在坚持标准的情况下,实行骨干教师培训与职称评定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政策,有效提高农村骨干教师素质和引导一线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就是城乡教师交流和城市教师轮换到农村支教制度,这项制度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师资源。实行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农村教师更快地成长,让农村中小学充满活力。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实行城市教师定期轮换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与培训,这种做法可以在不增加教师数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学校对优质教师的需求。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已趋向成熟,已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并将其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加快推进该项工作。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沈阳、哈尔宾、十偃、南阳、徐州和铜陵等一批城市都在进行不同模式的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应当尽快在全国推广。
3. 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引导教师向农村流动
长期以来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较大,除去工资部分,较高的地方相差数倍,这是造成农村教师逆向流动,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国家决定实行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城乡教育教师收入差距缩小,但差距仍然存在。据重庆市有关调查显示,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的根源主要是学校自筹资金的补贴部分。因此,各地政府要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在与公务员工资一样实施“阳光工资”的同时,加强城乡教师工资的统筹,由县、区统一发放津贴,缩小直至消除城乡教师收入差距,防止农村教师逆向流向城镇,稳定农村师资队伍。
4. 合理配置教育管理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
农村教育管理水平低于城市,这是有目共睹的。城乡教育均衡化除要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外,还要求合理配置教育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实行向农村派任高素质管理人员、对现有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和开展城乡校长互访和轮换等方式、方法,尽快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的现代农村教育管理人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促使城乡教育管理均衡发展。
五、结语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与资源均衡配置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需要通过资源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必然要求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配置合理、均衡与优化。因此,教育资源配置必须适应城乡教育均衡化和服务城乡教育均衡化,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使城乡教育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2005-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R].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聚焦农村教师[R].2008.
[3]国家教育督导报告[R].2008.
[4]广西教育年鉴[Z].2008.
42小教育均衡化发展材料 篇5
促教育均衡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沙依巴克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沙教发[2010]128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沙依巴克区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沙依巴克区教育局党委部署,乌市42小与乌市24小、57小、68小、120小、82中附小于2010年5月结为“捆绑式”发展协作学校,为了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各方面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互补,形成区域各校相对稳定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一、校校之间合作做到一体化
求特色、谋发展是每所学校追求的目标,42小、24小、57小、68小、120小、82中附小各校均具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和校本研发特色,为使学校间的密切联系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干部培训、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各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项工作,创建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新模式。
1、认真研究,统筹规划。
协作学校共同制定均衡发展措施,实行“三个同步,三个互动,三个捆绑”,即计划同步,活动同步,进度同步;校际互动,教师互动,学生互动;质量捆绑,评价捆绑,奖惩捆绑。
2、加强领导,建立制度
为确保协作工作扎实开展、取得成效,在认真调研、互相磋商的基础上,成立“校长沙龙”协会,建立每月召开一次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制定协作发展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和探讨学校管理、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问题,及时了解、掌握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3、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协作校把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勤奋务实、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协作发展的基础工作。各校开展实施“名师引领、自我加压、活动助力”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借助协作校专家评课组的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教师轮岗服务
第五捆绑校以两两结合(第42小学与第24小学、第57小学与第68小学、第120小学与第82中学附小)、滚动式交流(校际间的结合按学期轮换)的形式轮岗,协作校互相派出对应科目、对等数量、具备一定培养前途、业务水准较高的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一学期,互动交流教师要严格遵守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全程认真参与各级各项教研活动,参加所在学校考核。(2)同校、跨校间的师徒结拜活动
协作校之间每学年以师徒结对子活动为载体,比如同校结拜、跨校结拜,签订师徒协议书,进行教师间交流学习,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3)校本培训活动
协作校之间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互动性培训,进行优质课评选,并举行相应的交流活动。
二、教科研方面实现共享
共享先进教育资源。各校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落实校际间的深入调研,分析各校在“学校管理、师德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利用校际间的合作,开发与利用各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以强带弱,尽快解决各校间的教育不均衡现象。
共享先进教学理念。积极推行教师、干部交流服务制度。校际之间学校将互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对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校际之间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相互交流,促进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以提高各校专业素质、教科研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研究能力强的专家队伍。
共享先进教研成果。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提高小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达到内涵式发展的目的。各校把“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学会教育科研”作为科研兴校的具体目标,以科研推动课改,以科研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校际间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时上课,组织专家现场点评,以找寻差距、缩短距离。
三、搭建展示平台,凸显德育功能
以德育为先,把“协作发展”工作列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德育帮扶工作的领导,积极承担帮扶责任,向协作校毫无保留地传送德育管理经验,充分发挥中心校示范辐射作用,规范阵地建设,在校际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共同进步,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反馈,有实效。
1、开展班主任工作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合新课程改革,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各校之间开展“优秀班主任案例”设计评选活动,各校根据要求积极组织老师开展案例编写活动,由评委组进行评选,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方案将编辑成《第五协作校德育工作集锦》。
2、以各校优秀班主任巡回演讲团为载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建第五协作校优秀班主任巡回演讲团。通过演讲团的互动交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及班主任工作研究,培养骨干,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加强养成教育,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协作校坚持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做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具有实效性的养成教育活动。
4、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把德育列为重要研究内容,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以科研促德育,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德育科研工作,以此做为提高德育工作者水平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各校积极探索科研兴校,以课题研究带动德育工作开展。
四、校园文化资源共享
1、充分关注捆绑学校的内涵发展,充分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促进每一所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
2、捆绑学校全面开放教育资源,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3、进一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成果的共建共享。捆绑校要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不断提高联校行动的效益,推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改经验、德育科研等成果的共享交流、加强合作、强化互动,寻找共同发展目标,找到相互间最佳结合点、增长点,以共同发展创造新成果,以新成果推动新发展,真正实现交流发展的“双赢”。
乌市第四十二小学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化;教育发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28-2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其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素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地区、城乡、学校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若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为更好地实现全民教育夯实基础。
1 解析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基本内涵
基础教育均衡化指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与程度、教育结果以及性别、自我能力、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也可以说是同一范围内合理、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能够平等享受教育机会,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基础教育均衡化是公平、平均开展基础教育的发展态势。均衡化的基础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外部形态所体现出的教育均衡;二是要求从内部性质上体现出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层面的基础教育的公平性[1]。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基础教育均衡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基础教育均衡化是一个相对平均主义,不能局限社会与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发展自己的基础教育。
2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改革基础教育,引入公平教育理念
2.1.1 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每位受教育者平等地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学校等多方力量的积极配合,当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努力创造均等的教育机会和环境,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1.2 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包括入学机会平等和教育资源分配均衡两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平等接受学生,一视同仁,杜绝设置如分数、户口等门槛来限制外来人员或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学校有义务和责任为不具备接受教育能力的学生提供优惠与支持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另外,我国现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标应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所以政府应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均衡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各所学校的均衡发展。
2.1.3 公平优先、注重效率
基础教育均衡化以体现教育公平为最主要目的,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受教育者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目前还存在多种教育不均衡现象,比如区域、城乡之间,甚至不同群体在同一学校内也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倾斜于落后地区或群体,缩小不同地区或群体间的差距,充分体现教育公平。需要注意的是这不等于实施平均主义,更不是牺牲一方的发展来换取另一方的发展,即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效率[2]。
2.2 健全基础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具体包括:
2.2.1 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教育投入
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为社会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提高重视。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各个区域的财政投入绝对数量不太现实。但必须确保政府高度重视同一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4%。因此,各级政府应不断调整与优化资金配置结构,尤其是教学条件及教学水平偏低的学校,应加强资金投入,助其完善学校硬件、师资与管理队伍等软件的建设,提高办学实力,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
2.2.2 优化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体制
在我国现行的分级财政教育支付体制下,县级财政部门、乡或村负责基础教育经费,中央与省级财政的财政投入比例过小。另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同,拉大了不同地区间教育投入的差距,这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均衡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此,应在加大地方政府教育投资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中央、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与管理,进而通过上级政府协调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的投资与资助,公平配置各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3]。
2.3 实施标准化建校,缩小办学差距
2.3.1 标准化建设中小学
实行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应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缩小不同办学条件的中小学在软、硬件方面的差距。所谓标准化建设,指的是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教育发展等实际情况,按照具体标准建设学校的软件与硬件,实现同步化办学,进而推进区域内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的均衡化,减少“择校”问题以及就近入学难的情况。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校都保持高度的一致,而是追求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将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的软件与硬件方面的差距降至最低,积极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化,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
2.3.2 建立均衡化的量化标准和奖惩机制
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成效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地方政府不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化并不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只重视短期利益,导致有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等硬性指标,没有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因此,应实行量化考核,国家或省级层面上应详细制定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标准,以此为依据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4]。同时,建立与量化标准相匹配的、合理的奖惩机制,比如,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将财政经费拨付、干部的提拔和任用等方面与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相挂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对推进我国全民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作为全民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奠基工程,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建议改革基础教育,引入公平教育理念;健全基础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施标准化建校,缩小办学差距,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胡友志.发展式均衡: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化的新路向——基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2(08):11-14.
[2] 蒋洁蕾,李爱铭.上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分析——兼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J].基础教育,2015(04):21-29+35.
[3] 赵新春.论基础教育均衡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137.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7
1. 村小教学无平行班。
教研组组成基本是多年级组成, 年级教学特点不显著, 因此在集体备课上及教材困惑问题研讨上效果较差。
2. 村小学普遍存在着学科专任教师不够的问题。
除语、数、外三科, 其他基本都是兼任的, 这些学科的教学及研究需要有专人教师的引领。
3.村小的骨干教师力量不足, 同伴互助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4.村小教学指导缺乏深层次的专业引领。
面临着上述种种问题, 我们在深深地思考着, 农村小学的教学工作到底应该如何运行?如何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 不断进行反思, 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结合实际做好六项工作, 构建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1.坚持中心教研和校际联动, 促进教学共同发展。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中心教研这一有效研究形式, 我们在中心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开展了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互相切磋技艺的各类教研课, 有互动交流的教研沙龙;有教学评价的研讨和调研, 这些活动有效地服务了我们的日常教学, 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我们努力做到在教中研, 研中教, 教、研相长。并要求每学期语文、数学、英语中心教研活动要达到每月一次, 其他学科一学期不少于2次。
我们对中心教研活动进行了规范并达成了共识, 中小和村小教学活动同步进行合理推进。如骨干教师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我们把开放日程下发到村小, 让村小有计划的并且是各校校长亲自带队参加教研, 为村小提供了观摩和参加研讨的机会, 发挥了骨干教师的教学辐射作用。我们还开展了学科同课异构中心教研, 学科跨年级中心教研等专题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先后组织了有教研员参加的数学、语文、英语学科专题中心教研, 并承担了音乐学科区级的中小牵动村小校际联动校本教研。
2.为村小课堂教学正确导航。课堂教学犹如大海中的航船, 方向、内力、助力和科学的判断十分重要。为了使村小这一课堂教学之舟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中心小学切实落实好对村小的课堂教学专题督查活动, 由校长 (含村小校长) 、教导处组织对村小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监控。领导小组深入村小进行教学诊断每学期至少一次。并且通过经常的、即时的课堂教学监测、调研、师生问卷、查阅资料等形式, 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和村小领导、老师一起诊断、剖析、反思、策划教学。我们还在单元质量检测、阶段教学监测、期末教学监测实行全街道统一试卷、统一组织、统一分析, 实现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和导向性。中心小学的正确导航为村小撑起了一片天空, 使村小全体教师在有效的教学指导下得到提高
3. 让中小与村小的教师相互流动。
为了加强村小的课改力量, 建立了教师流动机制。实现定期的轮岗制, 把中小的教学骨干轮岗到村小, 使之在村小起到带动村小教师的作用;把村小的教师调到中小进行教学传帮带。一般保持两年一个周期。如唐卫华老师正在柏岚子小轮岗执教;王丽红在尹家小学轮岗执教。梁凤华正在中小进行教学轮岗培训。这一举措, 虽涉及几个教师, 但牵动的却是一个教师群体, 推动了村小课程改革的进程。
4. 为村小教师搭建展示舞台。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需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要使村小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就必须要为村小教师搭建展示舞台。我们中心小学设计了同课异构互动教学活动, 选用同一学科、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同一课时, 请中心和村小教师分别执教, 让教师集体攻关, 集体备课, 展示自我课堂风格, 教学反思, 互动评课。从而在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比较中, 让教师吸取他人精华, 补己之短, 提高施教能力, 体验成功乐趣。
5. 鼓励村小走特色发展之路。
鼓励村小充分挖掘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努力创建一个学习、合作的教师群体, 发扬自主意识, 主动搞好村小的校本培训, 带好村小的一批教师。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 经常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评课, 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的偏差、走出误区。不断反思总结, 升华理念, 解决学校自身问题。形成特色。如:柏岚子小学的写字教学, 尹家小学的小班化教学等。
6.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实施“青蓝工程”。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各种业务练兵活动, 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冒尖。
(1)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学习新课程理念, 学习素质教育理论,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以此引导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
(2) 积极开展各种业务素质练兵活动, 促进教师进步, 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如2007年12月7日和12月8日进行了工作不足三年的全街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拉练。全体校长和教导主任参加了评课和教学互动。从而在师德修养, 教学理念, 教学基本功, 课堂教学特色等方面都得到平行对比和相互促进。使中小和村小的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同步发展
(3) 抓好“青蓝工程”的落实,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针对市级骨干教师集中在中小的现实我们鼓励骨干教师和村小青年教师结成跨校结对子, 让青年教师经常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儿取经, 并且鼓励青年教师多上公开课, 课前先进行集体备课, 课后进行集体评课等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传帮带活动。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8
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其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整个国民素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深教育体制改革, 调整和优化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 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地区、城乡、学校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若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 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必须深入分析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 为更好地实现全民教育夯实基础。
1 解析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基本内涵
基础教育均衡化指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与程度、教育结果以及性别、自我能力、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可以说是同一范围内合理、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 使受教育者能够平等享受教育机会,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说, 基础教育均衡化是公平、平均开展基础教育的发展态势。均衡化的基础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外部形态所体现出的教育均衡;二是要求从内部性质上体现出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层面的基础教育的公平性[1]。另外, 我们还要注意基础教育均衡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基础教育均衡化是一个相对平均主义, 不能局限社会与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发展自己的基础教育。
2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改革基础教育, 引入公平教育理念
2.1.1 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每位受教育者平等地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学校等多方力量的积极配合, 当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努力创造均等的教育机会和环境, 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1.2 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包括入学机会平等和教育资源分配均衡两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说, 要平等接受学生, 一视同仁, 杜绝设置如分数、户口等门槛来限制外来人员或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现阶段, 中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 学校有义务和责任为不具备接受教育能力的学生提供优惠与支持政策, 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另外, 我国现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其根本目标应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所以政府应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 合理、均衡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 推进区域内各所学校的均衡发展。
2.1.3 公平优先、注重效率
基础教育均衡化以体现教育公平为最主要目的, 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受教育者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目前还存在多种教育不均衡现象, 比如区域、城乡之间, 甚至不同群体在同一学校内也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因此,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倾斜于落后地区或群体, 缩小不同地区或群体间的差距, 充分体现教育公平。需要注意的是这不等于实施平均主义, 更不是牺牲一方的发展来换取另一方的发展, 即在公平的前提下, 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效率[2]。
2.2 健全基础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支持,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具体包括:
2.2.1 强化政府责任, 增加教育投入
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为社会公共产品, 所以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 提高重视。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各个区域的财政投入绝对数量不太现实。但必须确保政府高度重视同一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 确保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4%。因此, 各级政府应不断调整与优化资金配置结构, 尤其是教学条件及教学水平偏低的学校, 应加强资金投入, 助其完善学校硬件、师资与管理队伍等软件的建设, 提高办学实力, 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
2.2.2 优化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体制
在我国现行的分级财政教育支付体制下, 县级财政部门、乡或村负责基础教育经费, 中央与省级财政的财政投入比例过小。另外,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造成不同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同, 拉大了不同地区间教育投入的差距, 这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均衡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此, 应在加大地方政府教育投资的基础上, 适当扩大中央、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与管理, 进而通过上级政府协调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的投资与资助, 公平配置各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3]。
2.3 实施标准化建校, 缩小办学差距
2.3.1 标准化建设中小学
实行义务教育的中小学, 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 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 应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 缩小不同办学条件的中小学在软、硬件方面的差距。所谓标准化建设, 指的是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教育发展等实际情况, 按照具体标准建设学校的软件与硬件, 实现同步化办学, 进而推进区域内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的均衡化, 减少“择校”问题以及就近入学难的情况。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 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校都保持高度的一致, 而是追求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基础上, 将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的软件与硬件方面的差距降至最低, 积极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化, 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
2.3.2 建立均衡化的量化标准和奖惩机制
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 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不可否认的是, 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成效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 地方政府不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 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化并不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 只重视短期利益, 导致有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等硬性指标, 没有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因此, 应实行量化考核, 国家或省级层面上应详细制定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标准, 以此为依据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4]。同时, 建立与量化标准相匹配的、合理的奖惩机制, 比如, 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将财政经费拨付、干部的提拔和任用等方面与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相挂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对推进我国全民教育, 提升全民素质, 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 基础教育作为全民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奠基工程, 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建议改革基础教育, 引入公平教育理念;健全基础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施标准化建校, 缩小办学差距,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友志.发展式均衡: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化的新路向——基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 2012 (08) :11-14.
[2]蒋洁蕾, 李爱铭.上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分析——兼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J].基础教育, 2015 (04) :21-29+35.
[3]赵新春.论基础教育均衡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S1) :137.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9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它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只有做到了这三方面的公平, 才能有教育结果的公平。历史和现实表明, 凡有人群并有利益分配的地方, 就会产生公平问题。社会如果没有设置差别境界而引发竞争, 必然缺乏动力源。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 由于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生产利润平均分配, 人们生产缺乏竞争, 因而社会生产缺少动力, 社会难于向前发展。后来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 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允许在利益分配方面有所差别。在生产领域引入竞争, 因而企业注入了活力, 生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仅有差别而无公平, 或者差别过大, 这种动力不仅会很快枯竭, 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 实现教育公平, 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只有通过教育公平的实现, 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然,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不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也是教育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仔细分析当前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大多数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的问题, 我们只有研究和探索教育运行的公平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而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目前岳阳县“片完初联校”管理模式是促进地方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
岳阳县“片完初联校”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教师走教、资源共享”。这种管理模式能从下以几方面效地促进地方的教育均衡化发展。
一是办学条件均衡化。以前由于受政府财力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认为政府有限的财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投入, 只能突出重点, 确保重点, 主张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一些重点学校, 而对一些薄弱学校, 特别是一些教学点缺少关注。因而造成了一些薄弱学校和一些教学点, 不仅缺少师资, 而且缺少基本的教学器材, 甚至是校舍。“片完初联校”管理模式, 由于实行“学校联管, 教师走教”, 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学点教学器材缺乏的问题, 校本部一般来说教学设施较好, 教学器材较全。教师走教时可以将校本部的器材带到教学点进行教学, 在该县片完初联校调研时, 笔者就看到走教老师, 有的带着教学用的投影仪, 有的带着教学用的收录机等器材赶往教学点上课。有些太重的器材或学生用的器材太多, 走教教师不能带往教学点的, 就由教师组织带领学生, 在合适的时候到校本部进行教学或实验。这样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点或薄弱学校的教学器材问题, 缩小了校际、片完初联校本部与教学点之间的差距, 优化了学校办学条件, 节约了教育经费的投入,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实现了地方教育在较高平台上的均衡化水平。
二是学生发展均衡化。有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 由于学生少, 而按国家的编制标准, 二十三个学生才能配备一名教师, 所以在教学点或者是生源比较少的学校, 一个教师要教两个年级, 所以一方面由于教师精力有限, 不可能按国家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课程, 往往只开了语文、数学等传统观念认为的主课;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素质有限, 也不可能十项全能, 样样精通, 因而像音乐、美术、英语等这样的对教师素质有一定要求的课程往往就没有开, 即使是开了, 也是勉强而为之, 课程要求大大降低, 课程内容大大缩水。完全难以贯彻课程的开设意图, 难以实现开设该课程目的。甚至还因为有的学校由于路远地偏, 教师师德水平不高, 经常出现“教师一人有事, 全校学生放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些现象必然会造成中心小学的学生与教学点上的学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也必然会体现出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所以要解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首先要实现各学校的均衡发展, 进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而在岳阳县“片完初联校”管理模式中, 片完初联校本部与各教学点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 统一的新课改要求, 统一的课程表, 统一的教学进度, 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保证了各教学点不仅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了课程, 而且还如质如量地完成了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能有力地保障各学校学生的均衡化发展。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10
近年来, 临沭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近五年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虽然临沭2006 年成为山东省首批“教育工作示范县”, 但师资力量薄弱尤为突出, 城乡教育均衡化程度依然比较低。面对全县农村学校教师匮乏、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自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召开后,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指导下, 临沭县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基于云计算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网络云平台”, 在全国率先打造县级教育“云平台”。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逐步实现了教育综合管理的扁平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云端化以及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多元化, 有效提高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
“云空间”是一个网络虚拟平台, 是开展远程互助教育的信息化平台,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方式。建设教师和学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线性教学和空间非线性教学”、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探究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其主要内容是:以“任务驱动、促进应用”为原则, 通过在全县各类教育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尝试, 引导教师依托自己的空间分层次开展交互式、讨论式、探索式教学, 分年级、按学科开展大网络教研, 积极开展个性化、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其创新点主要有:全县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全面实现“校校有平台, 人人有空间”, 并实现所有平台空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便捷地服务社会, 缩小“数字鸿沟”, 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主要举措
(一) 面对现实, 抢抓机遇寻找教育均衡发展突破口
1.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背景形势。临沭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6 年来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虽然临沭2006 年成为山东省首批教育工作示范县, 但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尤为突出, 城乡教育均衡化程度依然比较低。全县现有中小学118 所, 其中近百所为乡镇学校。农村学校处数多, 班额较小, 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专职教师匮乏。临沭亟需教学方式改革。经过考察论证, 决定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基于云计算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网络云平台”, 在全国率先打造县级教育“云平台”。2012 年底, 在教育部科技司指导下, 依托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建设项目, 一次性投入专项资金696万元, 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建成44 个学校机构云平台, 6 万个教师云空间、班级空间和学生云空间, 云空间一人一个账号, 学校、教师、班级实现了“人人通”全覆盖。
2.“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步伐, 临沭县结合实际, 按照“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 扎实、深入、稳步推进信息化。“一”是紧紧围绕课堂主阵地, 坚持“应用驱动”这一核心理念,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实效性;“二”是县、镇两级财政投入, 着力营造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三”是建立完善县政府、局机关到基层学校的三维管理体制机制;“四”是落实工作计划、应用培训、实践活动、典型培植的四步工作推进法;“五”是着力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网络教研、机构管理、家校互动五个方面创新方式方法。
(二) 借助云平台, 实现教育管理的扁平化
1.教育管理实现“扁平化”。临沭县充分发挥各级云平台的管理优势, 紧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性。让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延伸到最远最基层的学校, 偏远地区的师生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的教育信息。局机关利用云平台安排部署工作, 各学校可随时掌握上级部门工作动态, 并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各学校结合实际运用云平台, 分别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电子政务、处室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档案管理、家长学校、校际交流等各种教育管理板块, 实现了系统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2.依托云空间开展三大网络教研活动。临沭县依托城乡共同体, 充分应用空间平台, 实现了城乡共同体进行联合教研。让驻城学校和乡镇中小学依托云空间, 联合开展观摩学习、平台构建、经验交流等活动就有了更便捷和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依托联动云平台、云空间开展的“空中课堂”、“空中教研”等活动, 让处在偏远乡村的教师足不出户, 便可以与网上名师面对面交流。
(1) 开展“读书伴我成长”活动。网络空间的建设应用, 为开展县域教师读书活动提供了便利有效的条件。县教体局利用学习空间开设了“读书伴我成长”专栏, 并设置了“教育理论”、“科学研究”、“案例赏析”、“名家名作”、“美文欣赏”和“读书沙龙”等栏目, 以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思想境界、学习典型事迹、感悟教育真谛、陶冶自身情操和交流读书心得。
(2) 开展“校长论坛”活动。空间校长论坛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 为论坛的长效发展注入了活力。县教体局利用县教育科研网的“校长论坛”专栏开设“交流材料”、“县十佳校长”、“临沂市十佳校长”和“齐鲁名校长”等栏目, 以引导校长们总结科研兴校成果。
(3) 开展“网上研修”活动。活动开设“教育教学”、“科研兴校”、“科研管理”、“课题研究”和“科研网址”推荐等网络学习空间栏目, 引导教师学习、交流研究途径、管理经验, 培养科研能力。县教体局要求各学校定期提供学习、交流材料, 经严格评选后, 择优推荐、上传到县教育科研平台的相关栏目中, 并组织跟帖学习。“三大主题活动”共计4000 余人参与, 发表学习跟帖5 万多条;撰写云空间科研管理暨空间作文书稿, 共计16 万字;先后有16 篇 “网络学习空间”研究论文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发表。
(三) 注重资源整合, 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
1.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2014 年3 月28 日, 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调研中指出, 要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 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总结梳理资源建设经验, 有目的有系统地建设一套精品课程资源, 以达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为此, 临沭县加强了教育资源建设。自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 县教体局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为促进各学校机构平台资源建设, 县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机构平台教学资源建设的通知》文件, 规定教师以教学常规建设为突破口, 按照教学进度择优上传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各学校积极推进教师空间“云”资源建设, 通过建立《教育教学资料》《微课视频》夹等, 让教师根据学科教学需要, 自制、收集教学设计、课件等, 按学期进行整理, 形成与当前课程相适应的个人课程资源, 进行资源共享。据不完全统计, 各学校教师自传各类“云”资源达12 万之多。
2. 突出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县教体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录像活动的通知》《临沭县教体局微课程建设共享应用实施方案》, 依托“临沭县教育云平台”集中研发一批学校精细化管理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建设涵盖各个教育阶段, 在每个教育阶段按照学科、学段进行分类, 每一年级又按照单元、章节分类, 包括课件、教案、视频、试题等, 同时又按照表格化设计, 便于教师和学生浏览和使用。自开展“云”资源建设工作以来, 全县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和数量均有较大提升。目前, 全县各级“云”教育资源累计上传达20000 多个, 极大便利了基层学校教师教学应用。
(四) 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
1.信息化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提升。临沭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实用性, 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家校互动的深度融合, 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公平化、均衡化发展。该县充分利用 “人人通”工程, 积极开展“网上作文”、“英语阅读”、“网上动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教学与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 为每一位中小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网上场所, 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张扬学生的个性,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扎实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信息化促进作文教学改革。该县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作文教改实验, 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推动了作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使作文教学的互动性更强。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创建作文教学课程, 将作文指导、欣赏、评改等课型的教案、课件、视频上传, 上课时, 打开空间, 教学资源信手拈来, 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对作文教学有了更直观、形象的感受, 让学生对作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期待。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上传到学习空间, 配上插图, 让自己的习作生动起来, 学生们对作文写作有了更多的喜爱。临沭县白旄中心校解现任老师作文教学的“十百千”工程, 让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杂志上发表优秀习作近百篇, 被称为“乡村大学教授”的郑山街道中心校朱崇胜老师引导学生开展的配乐诗歌创作作品, 这些作文成果, 均通过学习空间的共享, 达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四、应用成效
临沭县实施教育信息化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提高了师资水平。通过多轮次的网络技术培训,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通过网络应用活动, 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 提升了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使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提升了管理档次, 提高了学生兴趣, 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 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 为全县城乡提供了公平的网络教育教学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解决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课程难以开齐开好的难题。
(四) 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信息化手段快捷方便, 实施扁平化管理, 转变了教育管理方式, 有利于教育科学化、精细化、精致化管理。
(五) 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资源建设, 实现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师利用个人空间开展教学创新活动, 探索出了“微视频”教学、“交互式课堂”等教学改革模式。
(六) 助推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信息化课堂教学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学科, 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老教师们也在积极学习应用网络空间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由传统思维向现代化思维的观念转变。
五、结束语
下一步, 临沭县推动教育信息化及“人人通”的工作重点是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做好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工作;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化素养;加强教育信息化常规性应用, 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开展基于3D打印创新教育应用为主的教育信息化校本课程研究;深入开展微课程辅助教学教研活动, 为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县域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
[2]陈庆祥,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4) .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师资均衡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从空间结构来看,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从时间进程来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教师质量及均衡配置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涯与前景。
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及原因
(一)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
1.数量配置的不均;
2.质量配置的不均;
3.结构配置的不均。
(二)师资配置不均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优质的教师资源大批从西部落后地区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城市学校,这使得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来越匮乏。
2.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师招聘途径主要为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两种方式。教师招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针对县区以上地区,并且只要一经录取就是在编教师,而特岗教师主要针对县级以下地区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使录取,也要经过三年考核期才有可能成为在编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均。
3.教师自身的利益追求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作为教师,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安全需要也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影响教师安全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生活环境的不安定和心理焦虑。选择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任教既是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选择,也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选择。
三、师资配置不均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學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在事实上导致地区间义务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
(二)出现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
我国很多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在开学前夕,家长日夜排队领取报名号,造成学生爆满、名额超标的现象。这种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了落后地区学生的就学成本。
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教师的待遇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想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只有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生理安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其次,适当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助制度,并对补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将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给教师确切的经济保障,消除教师对生活的焦虑感与不安定感,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差距。
(二)完善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1.完善与改革国家各项关于教师的政策制度。比如,将教师招聘的两种主要形式,即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行统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质量要求、薪资待遇以及一经录取是否入编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定。
2.在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对于职业道德差、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教师,要暂时停职并接受培训。
3.政府和当地应制订和完善教育专项督导政策,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配置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能只把教师看作是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要将其视为奋斗终身的事业。
2.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职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旧观念,要意识到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压力感和紧迫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接受新知识。
(四)加大农村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级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法》的规定,抓紧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可以在农村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比赛,通过比赛逐级选拔各学科、各学校及各地区的教学能手。由此,从下至上形成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队伍群体,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村教师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教育均衡化论文 篇12
昆山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城市, 城市的迅速崛起、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快速递增, 给城市的压力可想而知。城市要可持续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是关键, 人才是保障, 教育是基础。昆山市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全面提升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建设了一流的青少年校外基地, 斥巨资建设了昆山市青少年宫。
昆山市青少年宫是昆山市综合性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既富有传统的特色和专长, 更具有强大的时代特征:有以航天英雄费俊龙命名的航天馆, 更有配置一流的计算机教室, 有声、光、电、动立体效果的电化馆, 更有几十台钢琴的练琴房……用一流的设施, 做一流的服务, 发挥一流的功能, 是青少年宫全体教师的工作目标和追求。2009年, 昆山市青少年宫成为江苏省“英特尔求知计划”新增项目单位, 如何发展青少年宫区位优势和中心功能, 建立有别于学校项目单位的特色?我们针对昆山教育的实际, 制订了面向全市中心校, 抓骨干培训, 实施整体全面推进和主动服务流动人口子女、不留盲点的方案, 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向中心校的骨干培训难度较小, 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比较好, 关键是“要行动, 有效果, 领导认可”。我们的骨干培训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 统一各校进度。难度较大的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工作推进。一方面, 在市财政的帮助下, 设备、设施条件相对滞后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正在加快脱贫步伐, 接近和达到公办学校的硬件水平;另一方面, 我们主动服务, 用“走出去”上门服务与“请进来”上机服务的方式, 来全面推进“英特尔求知计划”的实施。在对外来工子女学校的服务过程中, 我们做到了服务百分百、免费全方位。
对农民工子女的培训难度较大, 由于这类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 培训必须从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抓起, 一般用2~3次的时间培训计算机的操作方法, 一对一辅导, 抓入门, 抓基础过关, 然后讲文字输入和处理, 再讲信息采集和处理……这部分学生大都家庭条件较差, 家庭中一般都没有计算机, 所有的教学要求和巩固练习都只能在半天的培训时间内完成。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学进度不能操之过急, 课堂又不能枯燥乏味, 在组织教学时, 我有意结合教学内容, 穿插一些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来调节气氛。面对大跨度的教学实际, 我也采用了“官教兵, 兵教兵”相结合的方法, 注重发动原有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由于学生与学生语言容易沟通, 有时教学效果并不亚于教师亲授。
向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学生推广“英特尔求知计划”, 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还处在工作的摸索阶段, 还有不少困难和矛盾需要解决和协调。例如, 如何建立此类学生的电子档案, 实行信息化管理;如何沟通提高外来工子女学校管理层、决策层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如何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支持, 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刚开始实践, 任重而道远。
【教育均衡化论文】推荐阅读:
42小教育均衡化发展材料08-09
浅谈城乡教育的均衡化12-01
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05-28
均衡教育汇报06-12
教育均衡与素质教育12-08
教育均衡·质量·形象09-26
横山教育均衡发展07-26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08-2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09-20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