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班级均衡

2024-11-04

语文教育与班级均衡(精选4篇)

语文教育与班级均衡 篇1

教育均衡主要体现在地区均衡、校际均衡、班级均衡、师资均衡和经费均衡。班级是教育领域的基本单元, 班级均衡是整个教育均衡的基本体现和直接反映。要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在自己班级内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均衡教育, 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以下就是我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一、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均衡

每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生活环境不同, 各人的人生观不同, 他们之间存在着资质的差别, 也存在着学习能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随着教育均衡改革的进行, 越发地明显。如果老师在观念上仍趋向于按部就班的定势, 行动上拘泥于统一目标的教案设计, 统一要求的知识传授, 统一标准的作业练习, 那么教育均衡化与教育的公平性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1、问卷调查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留守家庭, 离异家庭, 长期托管家庭大量增加。这些家庭多半是由老人或外人来教育孩子, 他们对学生学习习惯督管不严, 无培养意识;同时学生对电视、网络的痴迷也影响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放学回家主动看书、复习的学生不多。

整合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 目前本校高中学生较明显的缺点如下:

(1) 综合能力差。知识匮乏, 言行不规范, 个性或压抑, 或活泼有余。

(2) 行为习惯差。被动, 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做一件事;爱左顾右盼, 喜欢和同学讲话, 若同学不理睬, 会发脾气, 故意影响他人。

(3) 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父母的爱, 或父母过度溺爱, 表现出一种自私的心理, 易产生“痛苦”并将这些心理“痛苦”发泄在同学老师身上。

2、分析原因

家庭教育氛围不同。有的同学父母的文化层次与素养较高, 对小孩的管教严格, 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好;有的同学父母忙于打工应付生计, 对小孩无暇管教, 或打骂一顿了事, 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

学校教育影响不同。有的同学曾经受过好老师的教育或被其行为感动过, 因为喜欢而愿意努力去学;有的同学曾经受过老师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对所有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因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很大。

3、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这一点是实施均衡教育的重要保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 做好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在具体实践中, 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 从父母那儿得到一些了解;还可以通过和学生谈话交朋友、周记交流、开展兴趣活动等方式与学生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一般特点 (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 , 个性差异 (兴趣、特长等) ,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 要多寻找机会, 让其多发言, 多参与活动, 增强他们的能力素养;对于性格外向、多次违反纪律的学生, 要进行个别谈心, 积极引导, 防止“破罐子破摔”思想的产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差, 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要多进行鼓励和指导, 增强学习的动力;对于学习比较吃力, 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 教师要在难度上降低学习要求, 教育其要循序渐进。

总之, 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一样, 都没有个性, 而是要通过这种均衡发展达到木桶效应:整个班的水准高了, 班里的学生的水准也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班级内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均衡

语文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 是最具生命力的学科, 它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其他学科也能助帮助提高语文思维理解的能力。

1、现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学生说即使两个月不上语文课, 考试照样能得高分, 这话虽说有些不妥, 但这也是语文学科作用的隐性造成的。同时绝大多数家长也认为语文成绩差别不大, 只要学好其他科目就能取得好成绩。

而我们学校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都较差, 对他们来说, 数理化和英语简直就是天书。很认真地听, 也听不懂;即使有时听懂了, 碰到题目也不会做。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语文上, 按他们的话来说, 听得懂, 也会做题目。

2、解决办法:认清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 各学科共同发展。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各学科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语文知识, 我们学好语文, 积累点点滴滴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部分同学和家长自认为语文学得好的情况, 我们要帮他们认清现实:为什么背了书也会答错历史题, 因为他们连主谓宾都不清楚, 经常答非所问;为什么看懂了例题还会写错物理题, 因为条件略有变化, 而他无法理解。语文成绩好, 有利于其他各课成绩的提高, 而其他课程成绩的提高, 又会促使语文成绩的提高。

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阶段, 是为了将来进行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的阶段。每一门课程, 都是在教给他们一种特定的方法, 使他们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只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学生才能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 我们这个世界。

三、班级内语文学科本身教学目标的均衡

鲁普斯卡娅说, 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人应该是一个“能建设合理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愉快的社会生活”的人。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新课程标准, 正确制订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尤其可以把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三个层次。

1、知识是基础

目前各类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上, 教师往往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价值, 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评是非、谈感受、话收获。课堂上时常出现的是抑扬顿挫的朗读、精彩激烈的辩论、声情并茂的演讲。这些似乎便是素质教育旗帜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了。这个环节的生动与否、深刻与否, 几乎成了决定一节课高下的重要指标。

勿庸置疑,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对于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笔者认为不能随意扼杀字词教学、语段解读和语意概括能力。不少教师面对字词教学、结构划分和层意概括等常见的教学环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或者干脆弃而远之, 惟恐因此被扣上应试教学的帽子, 掉入应试教学的泥淖。

“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不江海”都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所以教育均衡又未尝不是提醒广大语文教师, 基础知识才是根本。“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能力是关键

语文能力一般来说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 语文的运用能力尤显突出, 具体表现为思维分析, 理解能力, 语言表达等。

根据教学进度, 有计划地安排语文活动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课前几分钟讲诗歌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书法讲座、书画展览、办手抄报、征集对联、写作比赛、即兴演讲、辩论赛等, 尽量选择现实性针对性强的话题。

例如:在教学《茶馆》课文时,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首先我要求学生去写《茶馆》课本剧剧本, 在全班范围内评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 作为表演的剧本;然后进行人物竞选, 采取竞选演讲的方式, 确定主要人物角色;最后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茶馆, 学生就是茶客, 进行课本剧表演。

3、德育是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 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生的教育者, 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结合,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使我可以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让学生达到学知识与学做人的统一。

知识、能力和德育综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这门学科, 积累知识,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达到各方面的均衡, 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摘要:教育均衡成为热点。为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 各级教育部门都努力实施义务教育法中的这一原则。作为一线工作者, 从学生特点、学科特点等方面入手,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教育实践等努力实现班级均衡。

关键词:教育均衡,班级均衡,语文

刍议后进生与班级均衡发展 篇2

一、培养师生情谊,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这些所谓的后进生, 他们思维活跃, 智商较高, 在班级中很有人缘, 极具影响力。只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学习上。对此, 作为教育者应先确立这些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思想, 而不能任其发展。成绩固然是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 但不是唯一指标, 我们应该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特别是看孩子有没有上进心, 学习是否努力, 意志品质如何。作为地理教师, 本学科课业压力比较小, 学生更容易和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更容易沟通。笔者曾经教过一个理科班, 男生占了班级的绝大多数。一开始上课学生表现都很积极, 只要有问题, 他们都会在下面积极地回答, 甚至有些人不懂装懂也要说出一个答案。我们要承认这些孩子身上有优点, 比如他们很积极, 思维很活跃, 但是他们也有缺点, 比如课堂上喜欢起哄, 没有认真地思考。我们要善于肯定优点, 接纳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让孩子的成长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完善, 以宽容、理解、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笔者不常指责后进生, 反而鼓励他们积极回答, 但是要认真地思考, 要对自己的答案负责。他们没被笔者批评, 课堂上的积极性更高了, 那些本来在里面起哄瞎捣乱的学生也有些不好意思, 在以后的课堂上变得规矩很多, 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间的时候, 他们也会问笔者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懂了, 他们还会问, 笔者知道这是学生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和笔者多交流。所以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困难的, 笔者都会耐心回答, 慢慢地我们之间就像是很熟的朋友一样。课堂上有人捣乱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鄙视, 整个课堂呈现出快乐的氛围, 大家都热情高涨。在最后的期末大市统考中, 我班从原先的年级倒数第一, 变成了年级第一。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者, 应该对后进生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班主任可以从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方面, 去了解、关心后进生, 并尽可能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建立起深厚的同学间和师生间的情谊, 使他们在多方面都得到“感化”。我班有个学生成绩一直落后, 其他方面表现也很一般, 平时都很安静地呆在座位上, 放在班级中就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 笔者知道他还有个妹妹, 刚刚会走路, 爸爸一直在外地出差, 妈妈忙着带妹妹, 对他的关心不够。在一次阶段测试中, 他的成绩很不理想, 笔者就和家长沟通, 没想到家长立刻说:“马上把他送到补习机构去, 老师你说行吗?”他的父母没有想到该怎么帮助孩子, 而是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推给了补习机构, 这样的孩子学习怎么会好?笔者把家长批评了一顿, 说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家庭的教育。家长后来尽量陪孩子一起做作业, 让他帮忙带妹妹, 这个孩子明显变得开朗起来。一次放学的时候, 他又因为英语背诵任务没完成而被留了下来。班级里面没有其他人了, 笔者走过去和他聊天, 说了老师对他的期望, 爸妈工作的辛苦……他后来对笔者说了一句话:“老师, 我知道了, 我会努力的。”在以后的学习中, 他主动了很多, 成绩有了提高, 虽然他不是班级里面成绩最好的, 但是他的改变让笔者看到了希望。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对于这些孩子, 教师要多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 多给予表扬, 他们会更加自信。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与平等, 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 互相信任, 从而彼此建立互信。

二、尊重后进生, 培养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后进生, 平时经常受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因此他们都有一种自卑心理和反感情绪。在他们的周围, 有的只是同学们的白眼嘲笑, 久而久之, 他们会从自卑到麻木, 逐渐失去信心。后进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就会对教师和同学产生厌恶情绪, 无形中在自己同教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一堵围墙。而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了解后进生, 这堵墙会不断延长, 后进生会成为班级中的另类, 离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远。教师应该尊重和了解后进生, 使他们感受到温暖, 隔阂才会消除, 也为进一步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教师应该去抓住后进生身上极其微小的闪光点, 直接对其加以肯定和表扬。以前我班有位女生, 成绩很差, 其他同学对她也比较反感。课堂上她我行我素, 不是在认真记笔记, 而是在书上到处画画。教师找她聊天, 她也是头歪向一侧, 嘴里面就“哦, 嗯”地回应教师。一次学校要组织卡拉OK比赛, 笔者让学生踊跃报名, 她也举手积极地想参加。可是每个班级的名额只有一个, 笔者很犹豫, 后来经过思量笔者把这个机会给了她。她看到老师把这个机会给她, 而不是给那些老师眼中的优秀生, 脸上露出了笑容, 还对老师表示感谢。比赛前, 笔者和她说, 你去参加比赛就是代表我们这个班级, 同学们都很信任你, 老师也很信任你, 虽然有些老师对于你参加比赛有异议, 害怕你学习更加没有动力, 但是我相信, 你一定可以赢得比赛, 也会向老师们证明你是一个hold得住的女生。最后她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笔者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她。同时通过家校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的家长, 并鼓励她, 只要努力, 她在其他方面也都可以赶超其他同学。期末考试中, 她就以数学100分的优异成绩, 战胜了全班同学。后进生的身上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些问题, 经常会犯错误, 这要求我们对待他们的错误要诚恳, 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不打击, 不挖苦, 并带动全班同学帮助、鼓励他们, 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氛围。

三、先进生拉动后进生,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班级中, 一般后进生都有几个, 怎么转化他们, 感染他们, 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力量去帮助后进生, 那是明显不够的。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 他们的力量不容忽视。更多的时候学生的话语比教师的更有感染力,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在座位的安排上, 可以让一个先进生带一个后进生。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先进生身上的优点在潜移默化中会感染后进生, 成为后进生的榜样。笔者利用同学之间的友谊, 同学之间相互激励, 相互促进, 先进生拉动后进生, 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半个学期下来,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了很多改善, 特别是各个学科, 明显落后的学生成绩也明显好转。先要求班级中某门学科比较突出的学生去帮助相对落后的学生。比如英语, 要求先进生帮助后进生进行词语的默写、文章的背诵, 检查他每天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先进生的帮助下, 很多后进生的成绩有了提高, 特别是一些经常不及格的学生都能够及格了, 和其他学生的差距在缩小。后进生成绩提高了, 自己也有了更多的动力, 学习起来更加有激情。同时有些学生, 特别是乐于助人的学生, 也积极主动地要求和其他同学结成互助的对子, 进行一帮一活动。这样的集体温暖, 才能使后进生真正溶入班级中去, 才能使他们“亲其师, 信其道。”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形成了。

四、针对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中, 后进生的数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这就给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条件。俗话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要我们选对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就能改变这些后进生。

后进生的成绩不良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有, 学生的生理或智力存在缺陷;客观原因有, 家庭温暖的缺失,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先找原因, 在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后, 就可以一对一因材施教, 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对于自卑的后进生, 可以尽量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 甚至可以夸大这个闪光点, 以点及面地去消除他的自卑情绪, 鼓励他多参与班级的活动, 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合作中, 获得自信, 赢得尊重。对于先天智力与其他学生相比略有不足、学习态度端正的后进生, 可以多鼓励。课堂上一些浅显的问题可以让其回答, 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取得一定的进步就给予鼓励。对于思想比较活跃, 调皮捣蛋的后进生, 可以与其做朋友,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这类学生需要用疏导、迁移的方法, 把他们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当然在一对一因材施教的过程中, 不论采取什么方式, 都要实事求是。也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有相当的耐心, 要坚信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五、家校合力, 转化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其中家庭居于首位。可见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后进生之所以后进, 或多或少都有其家庭的原因。有的是父母工作忙碌, 没时间管孩子;有的是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缺少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们要研究孩子的家庭, 要和父母达成教育理念的一致, 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孩子, 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应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 及时将学生的思想情况和上课表现反馈给家长, 并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动态反馈, 相互交换意见, 这样就一定能使所谓的后进生得到进步, 使他们和班级均衡发展。

美国特许学校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3

1 特许学校与教育供需平衡

何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社会各界人士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起点的均衡、过程的均衡和结果的均衡”;体现了“受教育者权利的保障问题, 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1)

笔者在此无意探讨何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但为了分析方便清晰, 本文主要采用了这一观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从微观分析是学校过程的均衡”。 (2) 而基础教育均衡首先“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 “是基于教育公平理念的美好追求”。 (3) 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调和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因此, “特许学校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就是:特许学校的出现, 调和了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那么,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美好追求呢”?答案是肯定的。特许学校之所以会产生, 主要是因为美国传统公立学校系统已经不能够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美国民众急切地需要为孩子提供更加有效的学校教育;同时, 私立学校、教育券等择校方式也因为私立学校学费高、教育券不足等原因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4)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因此, 作为择校方式的一种的特许学校, 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间的相对平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

那么,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特许学校在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获得了怎样的成效?下面笔者将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2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

20世纪90年代初, 特许学校,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战略之一,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学校, 它以高度的责任感换来了很大的办学自主权:自主预算权、教师聘用权、课程设置权, 并强调家长的充分参与, 可以免受当地学区制定的规章和制度的约束, 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办学自主。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从“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的学校选择形式, 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从制度层面来说:追求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教育权利或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要想确保公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就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特许学校法为特许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虽然美国各州特许学校法有所差异, 但均对“特许学校”的性质、办学目的、背景、如何创办、谁来创办、如何获得资金支持、谁授权、拥有什么权利和责任, 以及如何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说明, 既有观念层面的引导, 也有规则层面的限定, 同时还有操作层面的说明, 这极大地促进了特许学校的发展。

在法律中, “特许学校”是作为一种“公立学校”性质存在的, 这即是说, 特许学校向所有学生开放, 而不考虑学生的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学术能力、教育信仰等因素, 这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均衡。同时, 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同一般的公立学校一样, 接受州或地方的生均费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许学校的顺利发展, 也为学生教育权利的公平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障。

特许学校, 不同于传统的公立学校, 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资金使用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过, 特许学校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在学校签署的特许状中甚至有关于一定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条款, 这使得学校不仅承担起教育起点均衡的责任, 同时要承担结果均衡的责任。因此,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 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性, 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均衡, 促进了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逐步实现。

2.2 从社会资源配置层面来说:追求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

有学者指出,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中包括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 (5)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呢?

特许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教育市场化的推动, 它还受到“社会和教育多样化”的影响, 这是其潜在的发展原因。 (6) 也就是说, 特许学校运动的发展得到了各种各样社会群体的支持。各类“特许学校创办者”, 带着各自的理念和资源, 积极投入到了特许学校运动中来。哈德森于1995年对特许学校创办者进行了统计分析, 指出学校创办者主要有:第一, 教育工作者, 他们拥有特殊的教育理念, 具有独特的办学宗旨;第二, 父母, 这些掌握一定资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而积极参与到这其中来;第三, 组织结构, 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 他们基于各种原因而参与进来。 (7) 但是, 特许学校责任明确, 并且面临着随时被关闭的危险, 所以他们拥有更紧迫的压力, 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 关注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使用, 关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而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类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对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2.3 从学校层面来说:追求生源和结果均衡, 关注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潜能的发挥

从微观层面来说, 特许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追求生源均衡和结果均衡上。

所谓生源均衡, 就是指舍弃就近入学的原则, 不存在人为选拔学生, 采用随机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生源基础均衡。 (8) 自“自由择校”运动开始以后, 美国各州逐步舍弃了就近入学的原则, 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选择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可以是公立学校, 也可以是特许学校。学生在选择特许学校时, 不需要提供自己以前的成绩, 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 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爱好等选择特许学校;特许学校在录取学生时, 通过随机抽样机制来挑选学生, 这极大地保障了每位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的权利, 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这从机制层面来说这极大地保障了生源均衡。

结果均衡, 是指学校在人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目标追求。 (9) 在美国, 特许学校之间是各具特色的, 有着其独特的办学宗旨, 但是, 他们都遵循着一个最基本的学校目标: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并且, 特许学校能够根据自己服务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来设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师, 创设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许学校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 特别注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创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 追求学生群体之间的结果均衡。

3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以纽约市特许学校的发展为例

美国纽约州是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 纽约市是其中心城市, 其人口占到了纽约州的一大半。1998年, 纽约州特许学校法 (教育法2850-2857) 规定, 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居民或者其他组织均可以同相关授权部门签订一个五年期的“特许状”或者合约, 开办独立的新型公立学校。 (10) 该法案为纽约州特许学校的创办和经营提供了法律支持, 1999年, 纽约市便开办了第一所特许学校。自此, 在纽约市, 特许学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不断发展起来, 并取得突出成效, 奥巴马总统甚至将纽约州特许学校的成功作为例子以此刺激其他地区特许学校的发展。总体来说,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纽约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结果主要体现在:

3.1 特许学校数量增多——特别是处境不利群体所集中

的地区特许学校增多,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自纽约市第一所特许学校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年。在这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 纽约市仅有17所特许学校;到2004年, 纽约市就有34所, 占纽约州特许学校总数 (50所) 的68%;2006, 纽约市特许学校已经达到58所;到2008年, 纽约州新开了29所特许学校, 其中26所就在纽约市;2009秋天, 纽约市又新开了由纽约州教育委员会 (The New York State Board of Regents) 批准的21所特许学校。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并且, 这样的发展势头一直没有减弱, 这说明了特许学校有着很大的需求量, 它的存在已经获得了纽约市民众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3.2 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近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社会的支持上, 在学校自身的努力下, 不管是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上, 还是在管理结构和学生学业成就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所有成效中, 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特许学校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08-2009学校州测试中, 纽约市85.5%的特许学校的学生数学成绩高于本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 66.2%的特许学校的学生英语成绩高于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而91%参加州测试的特许学校学生在数学测试中达到优秀, 77%的学生在英语测试中达到优秀, 这样的成绩远远高于纽约市传统公立学校学生的成绩。

这些成果是显著的, 不仅仅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成绩比传统公立学校学生成绩高, 更主要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因为, 纽约市特许学校主要集中在布朗克斯的南部、哈莱姆 (黑人区) 和布鲁克林的北部和东部, 而这些地区是纽约市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聚居的地区, 即特许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黑人、非裔或者贫困家庭学生, 这使得这个结果更有意义。并且在过去五年中纽约市特许学校一直保持着这一发展趋势,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特许学校的确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保障不同人群的受教育公平权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 结语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特许学校在不断受到争议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 特许学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调和基础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矛盾。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形式, 通过颁布特许学校法, 法律上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通过保证特许学校经费来源的公共性质, 从经济上保证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平等择校权利, 实践着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要求;同时, 特许学校通过“极大自主权”吸引了大批社会人士参与到特许学校行动中来, 不仅使得不同教育理念在社会中得到实现, 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最后,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需求导向”体系的学校, 在享有极大自主权的时候, 也承担着比传统公立学校更大的绩效责任。特许学校的创办者们因此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发展, 他对学校同家长、其他学校、组织等也予以了高度重视, 特别是强调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保障教育结果的公平发展。而从纽约市特许学校发展的实践结果来看, 它的确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如, 市内各区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 弱势群体的学业成就得到了提升,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但特许学校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摘要:美国特许学校, 调和了美国基础教育供需平衡矛盾, 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文章主要从制度、社会资源配置、学校层面阐述了特许学校的特征, 并从实践总结中得出:特许学校数量增多, 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研究 篇4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公平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1.教育经费 投入不足 、分配结构 失衡 。

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定大量优惠政策,由当地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学生只需交学杂费。但是,由于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无力承担这些费用,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没有完全实现。合理分配教育体系内部的教育投入,才能保证国家教育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对个人乃至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必须在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我国,教育经费大多用来作为教育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少部分用来购置教育资源,存在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虽然,人员工资和福利支出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投入的比例过大的时候意味着大部分教育资金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应该把更多经费用来购置教育设施,改善教育条件,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质量。

2.农村 和 城 市 两 种 户 口 的 弊端 。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把公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 在接受教育方面对居民户口严格限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弊端日渐暴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之一。城乡统一的学费并未考虑到城乡人口支付水平的差异,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另外在于农村教育资源稀少,长时间以来,农村学校由于得不到重视,这种困境对农村教育明显不公平,是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3.对 学生的 发展 认 识不 到 位 。

对学生的发展认识不到位是教育不公平和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资源缺乏,以及经费不足,学校一般采取班级授课制, 统一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绝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应当是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充分认识学生, 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质量公平, 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从而达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内部的公平与均衡发展策略

1.加大教育 经费投入 ,调整分配 结构 。

国家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分配资源,切实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力度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系,使每个人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国家应当更重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应得到最优先待遇, 基础教育关系到的是我国整体的国民基础文化素质。只有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才是现在最应该做的,整体文化素质就看基础教育,所以要求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2.完 善 教 育 政策 ,缩 小 城乡 差 距 。

政府应该正视当前教育差距,努力缩小这个差距,对城市教育的大投入直接导致乡村教育得不到充分资源分配。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 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户籍之间的教育起点差距,并且大大提高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合理把教育资源分配到每一个学校。移除现在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把这些良好的教育资源分散到不同地方,均衡教育资源分配,照顾到每一个学校的发展。实现城乡教师流通,不存在好坏学校之分,按照学区分配学生学校,杜绝差异根源,同样的起点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这样下去均衡的教育发展才指日可待。

3.深 化 对 学生的 发展 认 识 。

上一篇:测度分析下一篇:市场营销中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