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精选12篇)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1
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的远郊山区,是北京的后花园,华北名珠——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全区现有普通中小学50所,在校生近4万人。近年来,密云区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按照“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全面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逐步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明确一个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密云区域面积2229平方公里,地貌特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80%的中小学分布在山区乡镇。为消除时空局限,有效提升山区教育水平,我区针对山区学校偏、远、散的特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明确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确定发展思路为:以建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全覆盖、智慧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应用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密云教育创新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
打牢一个基础: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为建设好教育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我区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计算机配备实现专任教师每人一台,学生用机达到每7人一台。所有中小学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功能多媒体设备,数字广播系统、IP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网全部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校际间网络带宽达到千兆,并与市信息中心万兆连接,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5G。为23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配备了3000台平板电脑,开展网络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密云区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服务平台,使师生通过信息技术便捷享受优质资源。高标准推进数字化实验校建设,建成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密云二小等15所数字化实验学校,每校都建有高清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实现有线、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部分实验学校开展了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建成远程视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学校安全。
抓住一个关键:着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早在2006年,我区就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长年开展区域名师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2012~2014年,建成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课例3000余节,优秀教学资源8000余条,月访问量近2.5万人次。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我区引进了北京数字学校名师课堂,购进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学科工具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镜像库,建成了教育搜索引擎,并第一个与市级教育资源库打通,实现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全面启动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网上协同备课、授课,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学生网络选修。2015年开始,利用互联网启动了中学网络直播课堂,学生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歌华有线电视就可以收看区域内的名师、教学专家授课直播。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专家引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学校主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研究机制,实施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把握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力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小学干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密云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教师开设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应用》《Office2010》《网络安全与维护》等104门信息技术方面的网络课程,促使干部教师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所有学校的网管员全部持证上岗,每学期组织开展80学时以上的专业知识培训、交流活动,有效保证了每一个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的学校网络安全运行,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坚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快“智慧教育”发展步伐。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更新观念、创新技术、革新机制,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管理和应用模式,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继续推进“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习惯。
五是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发达国家的学校建立“手拉手”合作示范学校,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消除时空局限、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抓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大“智慧教育”建设力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支撑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密云区教育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公平的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摘要:<正>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的远郊山区,是北京的后花园,华北名珠——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全区现有普通中小学50所,在校生近4万人。近年来,密云区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按照“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全面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逐步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的迫切需要。麻塘山乡中心学校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创合格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改善办学条件等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全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麻塘山乡素有隆回的西藏之称,经过几轮的办学布局调整,麻塘山乡现在有两所小学、两所九年制学校,分布合理,覆盖了全乡受教育人口。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差别,一些学校发展滞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为解决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麻塘山乡中心学校决定用建设合格学校来均衡学校办学条件。全乡的办学条件得到质的提升,办学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作为隆回最边远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尚与其它乡镇有一定距离。如何进一步如何进一步加快合格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还有以下几点要真正的达到合格。
一、均衡师资力量
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校际间的不均衡,关键在于教师不均衡,如果一所中学有些科目连专业老师都没有,教学工作又如何开展,你修再多的房子,配再多的电脑又有何用。麻塘山是隆回最边远的地方,外地教师不愿意来,优秀教师留不住,加之近年上级分配老师均按成绩由老师本人来选,结果可想而知,这是制度造成师资的不均衡。针对如此情况,一是教师要分得来,政府从制度上入手;二是教师要留得住,政府要从待遇上入手,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总之上级人事管理部门要健全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师校际间的有序流动。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扎根偏远。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切实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帮助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建立校本研训制度,稳定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
务能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校长。学校要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职称评定上,向农村教师倾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增加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总之根本保障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加大合格学校建设完成后的运转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确保教育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重点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和规范使用工作,促进“三个增长”的落实。以确保合格学校的运转开支,现在对于学生的教预算是体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但真正落实到学校开支的钱就那么一点点,往往建好的合格学校因费用问题变得不合格了。因此努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不能只在建设合格学校迎检时大把的钱往里投,验收完了资金没了。
三、强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总结、交流和宣传班主任工作经验,加强班主任和德育队伍建设。做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准备工作,着力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开展广播体操比赛,抓好学生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招生评价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
四、创造合格的家庭、社会教育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3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关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基本保障,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进而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有较大差距。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及不稳定因素已逐渐显现,引起了“择校热”和“进城热”,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对此,全国各地都纷纷出台了政策、制订了目标,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各地各校的原有基础条件不同、师资水平各异、认知程度的高低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办学条件仍不均衡。农村地区小学教室陈设依然简陋、教师办公条件艰苦、学生住宿环境差、运动器械数量不足、活动场地不达标、功能室配备不全、图书资料少、教学用具不齐、艺体用具缺乏。缺少必要的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技等设备,滞后的硬件设施使许多学校的教学方式仍仅维持在“黑板+粉笔”的最低办学层面。
2.师资力量仍不均衡。优质师资资源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关键。但农村学校捉襟见肘的师资配置仍严重制约着教育向公平化和均衡化发展。一是教师结构失衡。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和专业教师缺乏十分突出,处于青黄不接。二是教师结构配置失衡。一些民办、代课教师转正后成为教学主力军,不少教师讲普通话不标准、电脑操作不熟练、不会制作课件、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管理学生简单粗暴,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三是科目配置失衡。在农村学校,语文和数学教师偏多,学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学校开课不全,有的课程甚至开不起来。
3.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超大班额现象依然严重,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很多农村学校全校学生数还抵不上城镇学校的一个年级,甚至不足城镇学校一个班的人数。
二、消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的措施
如何消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均衡发展,进而保证城乡孩子享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配置标准的设备,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强化政府责任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让城乡学校设施一样优质,让孩子们同浴教育公平阳光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从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一是要完善农村学校必备的基础设施。如,农村学校寄宿制工程、周转房工程和食堂改造的大力实施,能为边远山区的师生改善环境,切实减轻离校较远的家长、学生和老师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确保了教师的安居乐业和学生的安居乐学。二要按标准配齐、配足六大功能室的设备设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均衡发展标准,配置教学设备、仪器、体育器材和建设各类功能室,加快学校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建设;建立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柜,配置适量的图书;建设符合标准的学校活动场地等。三是打造校园文化环境。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绿化区域和文化墙,规范布置设立宣传橱窗、校训和名人名言等,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2.配置均衡的师资,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教师队伍素质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机制创新是推进教育师资均衡的关键。通过倾情培育,让城乡教师一样优秀。可积极采取措施来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把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有效激活教师队伍。一是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二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三是建立教师激励关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四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五是探索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等。努力做好这些工作,切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学校的常规管理,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了让城乡教育一样好,学校务必加强教育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落实日常工作,切实提高效率。一是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保障学生课内外活动时间,认真落实阳光体育锻炼活动,保证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二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规范招生行为。严格实行划片招生政策并灵活处理,对返乡务工人员子女无条件接受入学。四是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五是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按规定组织考试,坚持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机制,创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六是规范教材教辅管理。七是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八是推行校务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九是提升功能室的使用效能,让功能室的设备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十是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开放校区体育文化设施,服务社区居民。
4.强化常态管理,细化落实各级责任,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证。
强化管理,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落实考核,是当前促进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想使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上档提速,我认为一是要落实区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对设施配置、业务指导和工作检查的责任。要求在资源配置时做到均衡,不偏不倚;在督查学校管理和使用时做到严格要求,对不作为的学校予以严肃处理;在指导学校时要重心下移。二是要经常开展各级责任人的业务培训。组织召开各级责任人经验交流现场会、管理培训会等,提高各级责任人的管理水平。三是要落实学校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学校的行政管理。特别要规范每个学校功能室的精细化管理行为,无论是在校务、教务和财务方面,都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来办。通过建章立制,落实专人进行管理,严禁设备的挪用和闲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每个功能室的作用。四是要落实过程督导机制。将每次督导评估的结果与学校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功能室管理员的绩效考核挂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前提。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前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或摒弃某些不良的“政绩观”,还应把重点放在偏远地区和偏远村小,真正填补好农村学校这块“短板”,才能确保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4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其一生的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 对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分析
《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提出“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 着力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改革, 已基本解决城镇地区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但在农村矛盾依然突出,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造成较大影响
税费改革之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县镇, 即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和财政拨款 (县乡财政) 。由于国家投入甚少, 县乡财力薄弱, 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税费改革后, 随着农业附加税及农村集资等的废除, 县乡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尽管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义务教育责任上收至县, 但是在各级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没有划分清楚的情况下, 只是简单地将义务教育的统筹层次提高到县一级, 将乡、村的资金缺口集中到了县级财政, 总量不足的问题仍然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
1.2 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
尽管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投入, 使大部分学校都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 但是与“让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成为当地最坚固的民用建筑, 成为当地发生危险灾害时的避难场所”要求相比, 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达不到标准。不仅许多学校存在安全隐患, 农村学校的食堂、饮水和厕所等基本卫生条件比较差, 而且基本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音体美活动设施、学校信息化条件等也不齐备。
1.3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现任中小学教师一般由分配来的大专毕业生、民办转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组成。近年来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因农村经济条件差, 学校教师收入低, 待遇不高。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到农村中小学学校任教。而农村中小学挑大梁的骨干教师都是过去中师毕业之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占有较大比例的一部老师是当年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 这些教师年龄偏大, 教学观念陈旧, 知识结构老化, 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相对较低。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 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
1.4 农村生源向城镇流动造成教育成本增加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农民观念的改变, 一般家庭只有1~2个孩子。家庭条件稍好的都把孩子送往城市私立学校就读, 不愿把孩子送往农村寄宿学校, 有的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 就送到城市的全托幼儿园, 也不愿就近入托到乡村幼儿园。这就与政府为了节省教育投资, 实行压缩校点, 多校合并的措施相矛盾, 非但没有节约教育投资, 反而造成教育成本的增加。
2 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策略探讨
2.1 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 完善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投入不足, 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各级政府理应继续增加教育投入,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 进一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 各级政府应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每年新增的教育事业发展经费, 70%以上应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依法足额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应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 不得随意减免。其次, 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应继续做好免除农村学生杂费及免费为其提供教科书等工作, 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到位。
2.2 通过城乡帮扶, 解决农村教育资源问题
建立城乡兄弟学校帮扶制度, 由城镇优质学校通过帮扶农村学校进行教师培训、选派教师定期任教、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式, 逐渐把农村弱势学校扶强。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设备维护、教育教学软件开发和教师应用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工程的使用效益, 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推进“班班通”, 通过卫星、因特网、微波网等多种途径,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资源中心全面联通,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鼓励名校开发优质资源, 通过网路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 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均衡发展。
2.3 统筹教师资源,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力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其次, 完善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 建立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 将优质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完善高等院校高年级师范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制度, 提高师范生的能力素质和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积极推进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 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应当具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时间的经历。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对农村教师、支教教师, 在晋职、评优等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
3 结语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是提高全民素质, 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工程, 需要全民的关注与投入。
参考文献
[1]张雷.论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的诱因及破解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24) :56~58.
[2]翟博.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 2010 (1) :3~8.
[3]陈军.教育均衡发展之路经[J].人民教育, 2010 (3) :17~20.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5
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应该强化基础教育公共物品的地位,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
关键词:教育公平互助共同体阶层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通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城乡学校互助,拓宽当地农民的视野,转变落后观念,促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以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舒乐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素质的改进主要通过教育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我们在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实施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它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途径解决受到世贸组织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Www.LunWenNet.Com]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员储备库,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学校之间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和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每年互派管理人员到双方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发挥特色名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将其优质资源向城乡、区域学校进行辐射。
同时转变办学观念,进行新课程改革,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派出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传送给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示范,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提升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滞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等手段,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校际团队研课、教师上课、专家点评,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带头作用,城市优秀教师与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结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应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评聘职称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举办的优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予以鼓励。
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
参考文献
[1]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19)
[2]赵泽碧.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探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教育探索,(3)
[3]王庆环.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N].光明日报,-6-27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6
关键词:城乡美术 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放眼未来,着手今天,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远景出发,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并明确要求“要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我们课题组自申报立项了《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研究》课题之后,就所在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城乡美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乡美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这种不均衡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数量上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城镇学校一般都有2个以上的美术专业教师,有的学校达5人之多。而近6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很多学校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使美术课流于形式。整体美术开课率尚达不到40%。另外,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师资又在不断流失,乡镇的美术老师向县城学校流动,县城学校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学校流动,这无疑对农村的艺术教育来说是釜底抽薪。(2)教师学历结构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城镇中小学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而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大部分教师是原来民师通过考试转正的,缺少规范的师范教育。即使是有美术专业的教师,多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毕业的中师毕业生。因此,在能力水平上存在着差距。二者相比,城镇教师重视继续教育,普遍学历达到了专科或本科水平,而农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大部分考到一纸中师文凭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3)教师年龄结构上城乡存在差距。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适龄儿童、少年数量逐渐减少,加之自1998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中师及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教育系统新生血液就很少了,即使是近几年少许的人才引进或招考教师,也是分配到城镇学校,这就形成了城里“哥哥姐姐教高中”、镇里“叔叔阿姨教初中”、乡里“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尴尬局面。
2.教育设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乡美术教育设施现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城镇中小学都有美术专用教室或画室,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都没有。(2)城镇中小学都有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石膏像、画板、画架等教学用具,而农村大部分学校却没有,教师教学只能在黑板上演示,学生临摹,缺少鲜活的现实生活和变化了的社会现实。(3)城镇中小学每年都会根据教学需要添置一些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用具和材料,而农村学校因经济不足,从未添置过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只能靠一支粉笔教学。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这样,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占有公共教育资源、享有的教育权利上呈现出不平等的现象。
3.教育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乡美术教育环境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社会环境的差异。一是社会对城镇和农村学校的期望值不同,二是教育管理者的观念差异。(2)家庭环境的差异。城镇学校的学生家长观念先进,要求孩子全面发展,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孩子营造了很好的家庭艺术教育氛围。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多数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画画,不了解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忽略了艺术教育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作用,缺乏对学生的艺术教育。(3)学校环境的差异。城镇学校因师资和美术教学条件的优越,加之家长和社会的期望,美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且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农村学校因师资和美术教学条件的不足,加之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美术学科只是写在课程表上,形同虚设。
二、城乡美术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各级教育行政领导要重视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当然也包括城乡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每个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占有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城乡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
1.合理配置城乡学校美术教育师资,保证城乡间美术教育师资配备相对均衡
城乡师资配备不均衡,使得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过程不公平,因为师资原因,造成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在配备城乡师资上体现均衡原则,从教师学历结构上、年龄结构上综合考虑,并且新增美术专业教师适当向农村倾斜。同时,采取以下办法促使城乡美术教育师资力量均衡。(1)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对在农村执教的美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解决乡村教师年龄老化问题,增添农村学校生机与活力。(2)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更新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3)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即请专家来校讲学或派美术教师外出学习,学习他人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4)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城里教师送优质课下乡,缩小城乡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的差距。(5)城乡中小学互结对子,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开展“支教”和“跟班学习”活动,组织城里的老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将好的课型和好的教学方法、手段送到农村学校,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到城镇学校任教,跟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设施相对均衡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为经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因此,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预算和分配上,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建设专门的美术教室,开办美术教师培训基地,给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国家下拨的教学设施设备也要考虑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而作安排,对原来基础较薄弱的学校适当予以倾斜,缩小城乡学校因投资多少不一带来的差距。
3.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环境的建设,保证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环境相对均衡
1.改变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落后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2.改变学校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教师走出“重数理化,轻音体美”的误区,改变学生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错误观念。3.为农村学生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艺术教育氛围。树立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了解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教育和支持孩子学习美术,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只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投入,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环境,我想,均衡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推动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健康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曹笠.《对美术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与反思》.《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第02期
2.兰岗.《困境与机遇》.《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05期
3.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捆绑整合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7
一捆绑整合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意义
1. 同快乐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需要更多人的肯定与认可, 即积极的心理需求。铁矿乡中心校的舞台相对狭小, 教师长时间置身其中就会出现思想上的松懈和事业心的懈怠, 针对以上情况, 实验二小由工会牵头出台了两所学校教师同台同乐的工会活动方案, 以求放松教师心态、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激发教师教育事业上的干劲与激情。如:第27个教师节暨实验二小建校一周年纪念活动、实验二小“杏坛风采”系列工会活动、由实验二小承办的武隆县第28届小学生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均邀请铁矿乡中心校全体教师出演、串演节目。通过同台同乐活动, 教师们自信心得到加强, 工作激情得到激发。
2. 齐进步
开展了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顶岗交流活动, 即实验二小每期选派3~5名同年级同学科优秀教师与铁矿乡中心校的相应年级学科教师一一对应进行结对顶岗交流工作两周。顶岗交流期间要完成相应的交流日志、班级管理、科研、公开课等任务。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铁矿乡中心校的师资力量。开展了“同研每节课”网上备课交流活动。以指定互助联动的学科和教研组为单位, 写出最佳课堂教学设计, 均发到校园网上。两所学校相应结对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进行二次备课, 实施课堂教学实践, 并写出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也要发到校园网上。这样, 让相关的老师在有限的条件下, 缩短时间、压缩空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共成长
归根结底, 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是学校捆绑发展的基点与落脚点。实验二小利用自身综合学科的优势, 搭建多种平台, 为二小与铁小学生的共同成长提供舞台。如:邀请铁小学生参加写字比赛、经典诵读比赛、遴选2名铁小学生参加二小播音主持班学习等。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铁矿乡中心校由于地处偏远, 学校规模小, 在捆绑交流发展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发展困难与瓶颈:
1. 综合学科问题
综合学科教师缺失, 综合学科教学出现“沙漠”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欠缺, 影响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2. 教学秩序问题
乡镇学校因教师人数较少, 经常派出学习、开展教研等活动, 易造成该校日常教学秩序的混乱。
3. 干部交流问题
实验二小管理干部多半忙于本校事务, 在派出交流的时间与精力上得不到保证, 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捆绑整合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探讨
1. 完善制度, 规范考核
进一步加大捆绑交流发展的激励机制建设, 动员与激励更多的优秀教职工参与捆绑交流发展工作, 年终将捆绑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个人年度考核和评职晋级范畴内。
2. 教研科研, 携手共进
首先, 充分聚焦课堂, 利用现有的“同研每节课”系统搞好铁小常态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 力求行家引领, 邀请有关专家、学科带头人等进行专题讲座, 教学反思座谈、理论培训学习会等, 帮助两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然后, 指导扎根课题, 指导铁小教师积极申报、参研课题。
3. 综合学科, 支教轮教
铁矿乡中心校将在现有顶岗交流学科的基础上, 多派综合学科 (特别是音体美教师) 优秀教师参加到捆绑交流工作中来, 定期进行支教轮教活动。
4. 实践活动, 重在实效
铁矿乡中心校德育处、教科处在思考和组织“四月四节”活动时, 多设计适合两校学生参加的主题教育活动, 尽量使更多的两校学生参与其中。
5. 特色创建, 提档升级
捆绑交流发展, 并不意味着一个模式办学, 而更应切合实际, 提倡张扬个性, 努力办出特色, 百花齐放。两校在保留各自学校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按照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总目标, 积极搭建好平台, 创设好条件, 形成特色联动、纵横贯通的互动格局, 努力打造出城乡一体化教育品牌。两校要提炼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和方案, 坚持目标的驱导作用, 每年进行必要的特色现场开放和展示活动。
四结束语
总之, 捆绑整合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也使得捆绑、整合和交流的共同体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实施捆绑整合以后, 铁矿乡中心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明显提高,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专业素养等得到大大增强, 学生的学习风气、精神面貌等得到有效改善。
摘要:本文以武隆县铁矿乡中心校为例, 深入探讨了捆绑整合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制度、规范考核, 教研科研、携手共进, 综合学科、支教轮教, 实践活动、重在实效, 特色创建、提档升级等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捆绑整合,对策
参考文献
[1]安晓敏、邬志辉.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6)
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8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当前沈阳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长期以来,沈阳市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呈现出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使校际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
(二)师资力量差异化。目前沈阳市中小学优秀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一些重点院校,资源过于集中还出现了高校毕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然而农村的中小学还缺少英语、音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职教师,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过低、环境偏差、任务较重导致教师工作缺少积极性和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城乡社区公共教育资源的差距。城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不仅有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城市中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书店、展览馆、博物馆等)作为一种教育资本对中小学的学业活动、学习素养加强培养,这些公共教育资源对树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宽他们的视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学习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几乎没有,举行的课外学习活动也很少。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仅靠在课堂上老师教给的一些知识,没有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
二、沈阳市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一方面,沈阳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义务教育作为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公共物品,其城乡差异直接取决于政府管理体制,尤其是政府财政体制。
(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被视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指标,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沈阳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一直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教育投入的源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及其质量的提升。
(三)优秀教师外流。由于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和个人发展机会远不如城市,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大量减少和外流,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另外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解决沈阳市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策略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继续加强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提升农村教师职业的魅力,积极落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提高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继续加强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学用房、师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的建设和改造,配齐学生桌椅,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必须的教学仪器设施及图书资料等。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
(二)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任教,需要增强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如工资待遇、发展空间、教师编制、职称、住房问题等。同时,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在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采取倾斜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多价值,并以此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现象,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份更体面的职业。
(三)推动并落实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是深化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迈出新步伐。
(四)呼吁农村家长提高对子女义务教育的重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政府应开展对农村家长的教育宣传,提高农村家长的认知度,让他们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接受全面的义务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国家的明天。
结语
城优于乡这一发展状况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农村中小学应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大教育力度的节奏,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成才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明确前进目标,逐步赶超城市中小学生,达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加快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
[2]诸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教育研究,20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4]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3.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9
一、“教学共同体”概况
临沭镇现有小学14所, 其中农村小学10所, 驻城小学4所。全镇农村小学教师165名, 平均年龄51岁;驻城小学教师290名, 平均年龄39岁。全镇在校小学生总数一万多人, 其中农村学校小学生约3000人。从教师年龄结构看, 农村学校教师年龄明显呈老化趋势。在师资结构上, 全镇市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共90名, 其中农村小学仅8人, 骨干教师分布极不均衡。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分布上, 与驻城小学的差距更大, 农村很多小学几乎没有这几个学科的专职教师。
基于以上实际情况, 从2006年5月开始, 临沭镇教委按照“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学校发展思路, 本着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宗旨, 根据各学校的区域位置、师资状况、教学成绩等综合因素, 将10所农村小学根据地理位置、教育教学质量等因素分挂到四所驻城小学, 组成四个“教学共同体”, 驻城小学为各个“共同体”的“龙头学校”, 分别对口帮扶几所农村小学。
二、理顺体制, 明确责任
“教学共同体”在内部倡导开放, 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渗透辐射, 重在推动扩强扶弱, 推进均衡发展。在“共同体”之间倡导竞争, 努力促进办学质量、办学品味的提升, 重在谋求发展, 在纵向均衡、横向竞争中充分激发全镇小学教育的强劲发展活力。
小学教研室作为镇教委的责任科室, 全面负责“教学共同体”的实施, 教研室成立“教学共同体”工作小组, 教研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各教研员为“共同体”工作小组成员, 各“共同体”驻城小学的校长为本“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 业务校长为业务负责人, 具体负责本“共同体”的工作, 学校教务处为责任科室, 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开展。
三、建章立制, 保障运行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干教师的工作热情, 镇教委制定了《临沭镇小学“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 出台了与实施方案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和工作细则, 将每个“共同体”内的几所学校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量化评估, 镇教委涉及到教育教学的视导、评估、竞赛和考核等活动, 充分发挥了“共同体”和龙头学校的作用。镇教委依据考核办法每学年对“共同体”工作进行一次综合化、捆绑式的全面考核, 对“共同体”工作成效突出的, 有关评优等予以倾斜, “共同体”工作情况作为校长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校长职务任免时将充分听取“共同体”内各学校的意见。
“共同体”内各校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 如, 《协调小组制度》《校长碰头例会制度》《成员校际间开放制度》《校长蹲点考察制度》《“共同体”校际间集体备课制度》《“共同体”教师集体培训制度》《送教下乡制度》等。镇教委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如, 《支教先进教师评选制度》《支教先进学校评选制度》《支教工作评估制度》等。其中《校长蹲点考察制度》规定, “共同体”龙头学校校长每人每学期在成员校指导、了解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周, 成员校校长每人每学期在龙头校考察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周。其他教干必须在龙头校考察学习10天以上, 考察情况 (基本情况及建议) 必须在每学期末向镇教委书面报告一次。
实行校长例会制度。镇教委于每月月初召开校长例会, 研究部署“教学共同体”工作, 参加人员为各龙头学校校长、业务校长、农村小学校长和相关负责人。会议的内容主要有:总结上月的成绩与不足、制定本月工作计划 (一式六份、一份报教委主任、一份存档, 其余四份返回到各“共同体”) 、安排有关教干交流事宜。
各“共同体”要在每月的月底召开相应的协调小组会议, 并将总结与计划于下月1日前报镇“教学共同体”办公室。
各“共同体”充分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不断加强师资专业培训及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共同体”内开展广泛的“比、学、赶、帮”活动。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必须与成员校至少1名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结对成效作为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这些制度的建立, 使教师的思想从“校本位”扩大到“团体本位”, 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教活动, 促进了“教学共同体”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建设。各校充分利用“共同体”优势, 不断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共同体”内各学校互学互帮, 努力促成每一所学校都形成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此基础上, 各“共同体”积极推广各类特色建设的成果, 整合“共同体”资源, 打造“共同体”办学品牌, 努力形成既有鲜明的“共同体”办学特色, 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四、优秀师资均衡配置
教师资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为充分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避免出现优势教师资源集中的情况, 镇教委本着共同提高各校教师资源整体质量的原则, 制定一系列制度, 让优秀师资流动起来, 满足农村学校学生的需求。
驻城学校教师到村小支教。目前, 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 教育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相对匮乏, 而驻城学校教师相对年轻, 职称、学历也相对高一些, 城乡师资水平明显存在差异。为统筹临沭镇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切实加强农村师资力量、解决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临沭镇教委于2006年在全县率先实行乡镇内教师支教制度, 临沭镇两处中学和几所驻城小学每年分别选派部分优秀教师, 去农村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支教教师想方设法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严格要求自己, 乐于吃苦, 甘于奉献, 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教育, 健康成长。镇教委加强支教教师管理力度, 每周组织一次出勤检查, 教研室每月组织一次支教教师教学常规检查, 检查成绩一式六份、一份报教委主任、一份存档, 其余四份返回到各“共同体”。学期末, 对于支教教师的成绩前后对比, 没有提高的, 将继续留在农村学校支教或龙头学校多派一名支教教师。
骨干教师牵手指导。每个学期, “教学共同体”的龙头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 为这些学校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对这些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各个“共同体”龙头学校的教学骨干对农村小学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在备课、上课等各方面悉心指导, 农村学校的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视野更加开阔。农村学校教师吃苦耐劳、安贫乐教的敬业精神也为驻城学校的教师所称道。
艺体教师到村小走教。农村学校师资最薄弱的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各个“共同体”龙头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定期轮流下乡送课, 采取走教的方式到所帮扶学校送教, 走教教师的到来, 受到农村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他们的授课也深受学生的喜爱。走教的基本流程是:走教教师上两节研讨课, 第三节进行集体研讨, 将下周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进行通研。其次, 开展教师论坛活动。让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其他教师进行必要的评析和研讨,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观点的碰撞, 带动了农村教师的成长。艺体走教时间为双周周四下午。每次活动各“共同体”都严格按照走教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 走教前, 龙头学校将本次活动安排到艺体办公室, 艺体教师将研讨课材料下发给农村教师, 这些骨干教师给学生上课时, 农村学校有关学科的教师都随堂听课学习。一学年全镇龙头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走教达200多人次, 上研讨课200多节, 从而提高了农村教师艺体信息教学水平, 促进了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深化教研, 活动有序
深化音体美信息技术学科教研。音体美信息技术教研和教学始终是农村小学教学的难点, 也是“共同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备课准备: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内集体备课前, 要将相关材料和教案报镇教研室审核, 审核完毕后报教委主任审阅。 (2) 集体备课:主要让农村教师掌握教学目的、重难点和方法, 注意贴近农村学校实际, 使农村教师学得来、用得上。集体备课实行间周一次, 龙头校教师要上示范课, 并指导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般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安排在周四下午。 (3) 集备和走教工作有机结合: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集体备课, 采取送下去的方式, 由龙头学校的相关教师, 分组到相应“共同体”内部学校进行集体备课。实施步骤是:上课前到达相关学校, 首先安排对农村小学三个年级相应课程的教学, 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体育以广播操和体育测试项目为主要内容,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以考查内容为主) 。上完课后进行一节课左右的各年级集体备课活动, 根据教学进度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研讨结束以后, 下一次集体备课时, 再安排另外三个年级的教学活动。长此以往, 每个月中农村学校的学生至少可以接受一节正规的考查学科教育, 有利于学生艺体素质的培养。
六、共同管理, 共享资源
“共同体”内教师共同集备教研。各个“共同体”内, 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定期扎实有效地开展, 真正实现城乡互助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共同体”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 按照学科小组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和课程研讨, 驻城学校教师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共同体”制定了双周活动制度, 周三下午为全镇语文教师备课时间, 周五下午为数学教师、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备都将活动安排及活动要求提前下发到龙头学校教研组和农村学校, 让每位教师在集备时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程序是:单元集备———先导课研讨———解决问题———补充材料 (与单元内容有关的小讲座、小经验) 。各校由教干带队, 教研室人员参与管理, 集备活动充实丰富。每年每个“教学共同体”集备达三十多次, 解决了农村教师缺少同伴互助、孤掌难鸣的现状, 帮助农村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通过集体教研活动, 老师们专业知识更系统, 教育教学方法更科学, 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教学教研三级管理名副其实。以前的三级检评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有名无实。成立“共同体”以后, 我们将以前的教研组、学校、教研室这三级变为学校每周查、“共同体”双周查、教研室月查的制度。教研室每次检查时, 不仅检查作业备课等, 还把各个“共同体”以及学校的检查记录作为检评指标, 以提高各级检评力度。镇教研室相应的学科检查组, 对各“共同体”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检查, 并量化积分, 纳入到“共同体”评估之中。检查成绩一式六份, 一份于周一例会时报教委主任, 一份存档, 其余四份返回到各“共同体”, 镇教研室还将每月组织一次优秀集体备课评选活动。
江西省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 篇10
一、江西省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树立互惠共生的发展目标。江西省虽抛弃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城市取向”, 但离互惠共生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还有距离。自建国初开始, 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在江西实施, 而江西省工业所在地一般在城市, 因此江西省以“城市优先”为取向, 确立了在城市办好公办教育的目标。至改革开放后, 江西省不断推进“普九”的进程, 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但随着国家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方针的贯彻及部分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江西教育也确立了“有重点”的梯度发展战略, 在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 重点发展的仍是城市教育, 没有摆脱“城市取向”。随着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 城乡教育在“城市取向”的影响下也日益拉大。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 尤其是在2000年后, 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 江西省将缩小城乡差距、支持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作为重点工作, 实施了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举措。至2015年, 江西省县域农村教育现状有明显改观, 已有22个县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达到教育基本均衡县标准。但与此同时, 也应看到江西省农村教育在质量上和层次上仍明显低于城市, 仍有一些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亟待教育精准扶贫, 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仍很艰巨。
其次,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均衡互动配置。江西省通过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等使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状况得到缓解, 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突出的差距。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江西省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 但由于江西省是农业大省, 农村学生人数众多, 基础薄弱, 农村教育发展仍有较大经费需求。师资条件方面, 通过一系列改善师资的工作, 江西省师资总体上提高。至2014年, 江西省小学专任教师达21.03万人, 学历合格率为99.77%;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2.14万人, 学历合格率为99.25%;普通高中专任教师5.12万人, 学历合格率为92.98%;职业高中专任教师0.83万人, 学历合格率为78.27%;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5344人, 讲师以上职称的有3163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19%。但是, 相较于城区, 农村教师的投入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以南昌县为例, 至2013年南昌县农村教师数量虽多于城市, 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缺少教师近1000人。在办学条件上,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江西省城乡学校加大了建设力度, 校舍、功能教室、场地、体育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设备方面总体上提高。但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 城区重点学校获得的硬件投入更多, 办学条件改善明显;而农村地区, 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 一些乡村小学和教学点还存在着校舍简陋、图书资料欠缺、教学器材设备不足、寄宿条件等亟待改善的问题。
再次,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城乡教育对象相互交融。江西省为推行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并取得成效, 但仍有尚待进一步破解的问题。随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为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接受教育, 2012年江西省从财政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下拨了9400万元, 用以对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校补充公用经费与改善办学条件。2013年, 南昌市接纳随迁子女在昌就读初中新生7000人。2014年, 江西省教育厅发布了《江西省关于做好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工作的实施意见》, 降低了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条件和门槛, 随之随迁子女考生增至12473名。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江西省在推进城乡教育对象的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同时也应看到, 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在随迁子女入学方面, 只有父母能提供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房产证、居住证、住房租赁合同、合法用工合同、社会养老保险等有效材料的才能在附近学校学位有空缺的情况下予以安排, 但由于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容量有限, 所以一般是在优先保障城市居民子女入学的情况下才能让随迁子女进入。而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 学校也并不是都能按照新的招生政策执行, 一些学校对随迁子女入学设置如房产证、户口等障碍, 随迁子女仍不能完全和城市学生共同享受义务教育, 就读名校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更是困难重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与生活中, 还存在着一些城区学生家长认为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不讲文明、说话粗鲁、卫生习惯差、孤陋寡闻, 不愿自己的孩子和农村孩子过多接触交流, 并对学校接纳随迁子女入学有所抵触。这也成为教育对象城乡交融必须跨越的鸿沟。
二、促进江西省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促进对称互惠共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以系统的思维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融为一个关联互动的整体进行统筹定位, 明确城乡教育共同的价值诉求, 通过各方面措施促进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 要统筹定位城乡教育发展目标, 必须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着眼于公共利益最大化, 定位城乡教育发展目标, 切实履行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职责, 运用和实施多重政策工具, 建立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和责任的城乡教育服务体系, 对城乡教育系统要素进行动态协调和管理, 保证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 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次, 严格贯彻《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教育法规与文件, 将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法律的权威和力量保障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再次, 要通过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为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保障机制。这要求各级政府应建立推进城乡教育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工作机制, 完善城乡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并加强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 以制度政策的创新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
(二)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
教育经费方面, 针对城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不够统一、经费配置不够均衡等问题, 要努力贯彻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 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统一, 并实现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的可携带, 以更好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城乡教育经费的优质均衡配置。师资方面, 要重点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城乡师资配置优质均衡。这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巩固落实城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 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给予农村教师工资经费支持,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学, 实现农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要求加大农村师资培养力度, 通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乡村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农村名师培养工程等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改善农村师资条件, 让农村教师能够教得更好。办学条件方面, 要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 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这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加大经费支持以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同时, 要通过进一步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工程、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提高农村教育硬件条件和办学水平, 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
(三) 统筹城乡教育对象培养, 实现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与一体化
首先, 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打破城乡教育对象的身份差别和政策限制, 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在切实贯彻落实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增强城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携带性的基础上, 通过推行教育券等措施探索和创新更加灵活的城乡教育准入与参与制度, 以保证农村教育对象可以获得与城市教育对象同等的教育服务。其次, 进一步推行融合教育, 促进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要不断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对象互动机制, 推展有效的融合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 应增加农村教育、农村生活的元素, 阐明农村、农民、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 应坚持混合编班编组, 积极组织各项适合城乡学生公共参加的实践或活动, 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更多更好地交流。在课外, 应积极利用班级家长群、家长委员会等交流组织与平台, 促进城市家长和农村家长互相融合。此外, 还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共同努力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融于城市, 才能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对象的交融与一体化。
综上所述, 要促进江西省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必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目标、资源配置、教育对象培养, 以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人口素质,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摘要:江西省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缓解, 但城乡之间在教育目标、资源配置、教育对象培养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仍制约着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促进江西省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必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目标、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对象培养。
关键词: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述评[J].社会科学, 2010 (10) :74-79.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11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为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效益低的局面,优化我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本文针对天峨县教育实际,就天峨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天峨县有2镇7乡94个行政村,总人口16.8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问题,农村中小学分布散、数量多,不少都是包班教学,教学设备差,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悬殊大,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二、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 义务教育阶段,相对撤并、集中办学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切实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和不让一个孩子流失的前提下:
(1)小学集中办学
由于天峨县地理环境特殊,群众居住分散,为方便学生入学,各乡镇学校积极探索集中办学新路子,办寄宿制学校。2006年以来,撤并中小学校28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初中相对集中县城办学
2006年以来,天峨县结合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对全县初中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更有益于健康成长,使全县教育基础整体提升。
2 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校舍、用水和伙食问题
小学集中乡镇办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校舍不足。我县集中“两基”攻坚资金、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学校搬迁资金等项目资金,共投入2666万元,新建学生宿舍39408平方米,基本解决学生宿舍紧缺问题。
我县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达89所,有40%的学校分布在大石山地区,没有充足水源,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年来,我县投入资金239多万元,启动33所学校改扩建引水工程,新建27个蓄水柜,解决学生用水难问题。
3 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
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不但满足有学上。还要想到上好“学”。几年来,我县县实验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的学生“济济一堂”,出现大班额现象。为此,县政府着手对县城2所中学4所小学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 规范学前及幼儿教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始于基础。我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县城区扩大原有的公办幼儿园基础上,增设一所公办幼儿园,在每个乡镇办1所中心幼儿园,每所村小附设一个学前班,让全县适龄儿童共同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三、合理配置資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展望
从现在起,利用5年时间(即到2015年底),通过调减中小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合理配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使全县初中总数调整到7所,小学调整保留村完小以上学校31所,村小56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总数调整至94所。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涉及千家万户,为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天蛾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经过调整、集中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又适时调整全县中小学布局,实施相对集中办学。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浅谈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篇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工作报告《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1]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是构建和谐社会,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任务,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一) 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入学困难, 城区优质公办学校生源爆满、班额过大、学位紧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区学生迅猛增加, 给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带来诸多困难:班级人数过多, 师生交流难;交通不便, 导致学生就餐难;学校人数过多, 活动场地狭小, 导致集体活动出现组织难等。
(二)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上学路途远、交通不便、学校寄宿条件简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一是路途远, 家长、学生有苦衷;二是交通不便, 安全隐患大;三是学校寄宿条件简陋、生活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四是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上不好学"等。
2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源于城乡二元化划分。相对而言,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积聚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
(一) 形成城市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原因主要是家长择校、新增建设优质学校较少。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城区内人口剧增, 而城区内中小学校布局仍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格局, 城内学校建设投入较少, 只限于改扩建方面, 新增学校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步伐。二是家长择校热。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 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师资水平、办学质量等多方面都占优势的城内学校自然成为家长的首选。家长们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城区优质学校就读, 加剧"入学难"矛盾。三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 随迁子女进城就读人数与日俱增, 进一步挤压了城区有限的教育资源。
(二) 形成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一是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服务半径增大。近年来, 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 基本实现了规模办学和效益提高的目的。调整学校布局后, 服务半径增大, 一部分学生必须到距离较远的学校就读。二是农村公共交通不完善, 不能为学生上下学提供交通便利。三是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农村学校规模小, 条件差, 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制少, 代课教师多, 学科教师不配套;经费紧缺, 进修提高机会少, 福利待遇差, 农村教师难以安心农村教育。四是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较低, 而且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令一些农民对教育投资产生疑惑。即使是进城务工者的随迁子女, 他们随父母进入城市后, 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小孩同等的教育机会与资源。以上多种因素造成目前农村教育质量逐渐下滑。
3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与建议。
城乡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 需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
(一) 加快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与建议。在城市, 主要是推动教育资源平等投入。
(1) 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政府要切实把教育发展纳入建设总体规划, 优先发展教育, 做到学校建设与建设同步发展。
(2)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步伐, 改善办学条件, 缩小校际间差距,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从源头上遏制"择校"带来的入学难问题。
(3) 严格按政策招生。严格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 不招收"择校生", 从起始年级, 严格将班额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学校要严格学籍管理, 严把转学关。
(4) 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按就近安排入学的原则, 积极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 实现教育公平。
(5) 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要把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社会办学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 是弥补政府公共财政不足, 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方式。
(二) 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与建议。
(1) 统筹城乡交通运力, 提供农村乘车便利, 确保乘车安全。"安全是教育的保障", 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改变农村客运现状, 规范车辆管理, 创新管理机制, 逐步解决寄宿学生和远距离走读生往返学校的车辆问题, 使他们乘车既方便又安全。
(2) 统筹农村教育布局, 办好寄宿制学校。一要明确布点。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并举的原则, 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保留、改建必要的教学点。二要优化建设资金集中投入。要把布局调整和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确保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到改、扩建和新建的寄宿制学校中。三要加强学校管理, 确保学校师生安全。要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 按照学生人数, 配备医疗保健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
(3) 统筹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是建立正常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加大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 提高教师待遇, 让农村教师真正"安居乐业"。
二是大力支持引导中青年教师去农村偏远地区支教, 鼓励安排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 实行中青年教师轮换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支教, 教师职称评定应有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制度。
三要要有强化教育培训, 加强校际间教育交流, 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保证每个孩子受到公平教育的需要, 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结合当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提出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工作报告《决定》.新华网, 2013.11.12.
[2]袁贵仁.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新目标.新华社, 2009.11.8.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阅读: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06-12
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07-28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1-09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科学管理呈现辉煌05-09
昌隆铺小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5-13
推进城乡一体化11-21
加强市县政府统筹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7-29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