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筑物(通用12篇)
建构筑物 篇1
引言
长期以来, 变电站建设沿用的是就地采购砂石、砖、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 现场捆绑钢筋, 搅拌混凝土、浇筑、养护、填充、粉刷的传统模式。这种施工模式往往会因作业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使得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在国家电网公司“三通一标”和“两型一化”中, 对变电站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业化、模块化、标准化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将成为变电站建设发展的方向。
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 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干作业等特点。我们在工程设计中, 逐步运用装配式建筑的理念进行全方位的设计, 积极优化和创新, 应用新设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工程设计方案。
1 装配式建筑物的优点
装配式建筑是以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受力构件, 经装配连接而成的结构体系。结构完成后进入墙体安装过程, 地上建筑部分基本没有湿法作业, 建筑材料是由工厂加工而成的半成品, 安装现场如同生产线的延续。
装配式构筑以现场预制为主, 基坑开挖后即可吊至规定位置, 然后快速地进行基坑回填, 以减少基坑开挖后现场施工时间较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工人按照标准化、精细化工艺进行安装, 从原先的“建造”变成了“制造”,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的精细化程度。装配式建构筑施工周期短, 可在短期内竣工, 工人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小, 交叉作业方便有序, 施工产生的噪声降低, 施工垃圾少, 物料堆放场地减少, 有利于环境保护。
(1) 设计多样化。装配式建筑的自重约减轻一半, 地基可优化设计, 外观不求奢华, 突出工业化建筑本质, 简约厚重, 立面清晰, 长期使用不开裂、不褪色、不变形;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灵活分割。
(2) 功能现代化。 (1) 节能:外墙有防火隔热层, 采用导热系数低的外墙材料, 节能降耗; (2) 隔声:内隔墙均采用隔热隔声处理; (3) 防火:使用阻燃材料, 防止火灾的波及和蔓延; (4) 抗震:大量使用轻质材料, 降低了建筑物自重, 增加了装配式软性连接。
(3) 制造工厂化。绝大部分材料由工厂加工而成, 精细化程度高, 材料的耐火性、抗冻融性、防潮隔声等性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4) 施工装配化。按图组装, 进度快, 1名安装工人每天可安装15~20 m2墙体, 比湿法作业提高效率3倍多, 且不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劳动强度较小, 交叉作业方便有序, 精细化组装的施工噪声小, 散装物料少, 废水废物排放量少。
2 装配式材料
成品大板材是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墙体材料。目前, 市面上常见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大板材有:石膏板、埃特板、压型钢板、ALC板 (加气混凝土板) 、AS装配式墙板等。石膏板、埃特板、和压型钢板属于轻质薄板, 其保温、防火性能一般比较差, 用于有保温防火要求的建筑时需要另设保温 (或防火) 棉。压型钢板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 比较适合变电站的水泵房、中央配电室等采用轻钢结构的附属建筑物。
与轻质薄板相比, ALC板、AS装配式墙板的保温、隔热、防火性能较好。对比ALC板与AS装配式墙板, ALC板更多地是替代了传统建筑维护墙体, 其缺点是强度低和本身不具备装饰性。AS装配式墙板的各项性能均非常优越, 外墙板为混凝土清水色饰面, 质感厚重大气, 可作为墙体和外饰面使用, 不需要做额外的外装饰。由于AS墙板安装方便, 施工周期短和防水防火性能优越, 也可用于露天防火墙和围墙。AS墙板全干作业且施工安装效率高, 耐久性强, 维护成本低, 更符合装配式变电站的发展趋势。
工业化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把原先的施工部分变成了安装部分, 施工现场如同工厂车间的延续。绝大部分的成品材料在工厂内完成, 而现场只是一个组合装配的过程。
3 装配式建筑物的应用实例
本文以山西省临猗县姚村110 k V变电站工程为例, 介绍装配式建筑物的应用情况。该工程总平面采用AIS方案, 110 k V的AIS配电装置采用户外布置形式, 35 k V、10 k V配电装置均采用E-HOUSE集装箱布置, 二次设备采用预制式舱, 由厂家成套供应。
3.1 围墙
采用混凝土H型立柱装配式围墙方案。围墙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柱, 柱距为4 m, 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基础, 预留400 mm×400 mm杯口基础。基础间设宽240 mm、高300 mm的连梁。
围墙板材采用AS装配式墙板, 现场装配施工。每个柱距布置3块AS装配式墙板, 底部1块为宽1 000 mm墙板, 上面两块为宽500 mm墙板。AS装配式围墙两面无需处理, 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围墙板与槽口的缝隙均使用嵌缝剂做板缝处理。
采用预制装配式围墙彻底摒弃了黏土砖的使用, 节约了土地资源, 而且采用机械化操作加快了施工进度, 显著地缩短了工期。工厂标准化生产的AS装配式墙板和清水混凝土构件尺寸准确、板面平整, 有利于现场精确对位安装。这种装配式围墙造型简洁明快, 外形美观大方, 改变了人们对围墙单一乏味的印象, 符合变电站清爽雅致的风格。
3.2 建筑物的装配情况
对于建筑工程, 采用以上介绍的装配建筑方案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根据该工程的特点, 站内全部取消了建筑物, 站内的35 k V、10 k V配电装置均采用E-HOUSE集装箱布置, 二次设备采用预制式舱, 均由厂家成套供应。土建施工单位仅需进行基础施工即可。
E-HOUSE基本框架为全钢结构, 外部墙面和屋顶为铆焊结合和喷漆。底盘采用H型钢、槽钢, 材质为Q345B。E-HOUSE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均在生产工厂内完成, 在用户安装位置仅进行E-HOUSE的地脚安装、外部进出线电缆连接, 即可进行设备试验、试运行、投运。
高度集成化的E-HOUSE功能, 使其优于传统的土建式电气室, 既降低了成套设备对现场环境、对土建施工与设备配套的要求, 又缩短了现场设备集成和调试的工期。同时, 其灵活的拆装性能更方便于日后的站内改造工程, 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其位置, 仅需重新施工基础即可。
3.3 架构及支架的装配情况
钢梁与架构柱连接采用铰接方案, 为方便现场安装, 采用螺栓连接方式。该站架构及支架为钢筋混凝土电杆, 采用地脚螺栓连接的形式, 在构造满足要求的前提下, 具有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施工方便等优势。由于将混凝土电杆端部的钢圈嵌入法兰盘焊接, 并加设了加劲板, 同时将混凝土电杆受力钢筋连同内部混凝土保护层延伸至钢圈端部, 使得构件的受力状态类似于钢管混凝土, 充分保证了柱脚在压弯剪或拉弯剪复合受力状态下的强度。
3.4 废油池的装配应用
站内20 m3的地下废油池采用现场预制的方式, 基坑开挖后即可吊至规定位置, 并快速地进行基坑回填, 避免了较深的基坑开挖对周围的主变基础与35 k V的E-HOUSE集装箱基础造成的不利影响。
该工程由于采用装配式建筑物, 使得占地面积较原有方案节省44.76%, 相应的站内指标均比原方案节省1/4以上, 地基处理费用节省23.21%, 优化后的土方量减少了59.41%, 极大地降低了工程造价,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装配式布置方案完全省去了站内建筑, 使变电站的工业化程度更进了一步。
4 结语
采用装配式变电站建设方案, 安装现场如同工厂生产线的延续, 有利于提高施工建设的集约化水平, 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连接, 从而大大提高工程的精细化程度;有利于统一设计施工标准, 提高设计标准化水平和质量, 加快工程建设速度, 提高工作效率, 方便运行维护, 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装配式建构筑物的应用与推广, 实现了电网建设的工业化, 使技术创新体系和工业化生产方式达到了新水平, 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实现了新突破, 也有利于建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摘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物的性能特点。以某110 kV变电站工程为例, 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物的使用方案以及获得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变电站设计,装配式建筑物,墙板
参考文献
[1]柳国良, 张新育, 胡兆明.变电站模块化建设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 2008, 32 (14) :36-38.
[2]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两型一化”试点变电站建设设计技术导则[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 2007.
[3]朱文博, 张芸.全预制装配式变电站考察情况简述[J].能源与节能, 2011 (10) :20-22.
建构筑物 篇2
1、无明显风化、鼓包
2、无外墙砖大面积脱离
3、无明显裂缝,柱钢筋无外露、现场检查 梁、折断
4、无明显不正常沉降
2
1、屋顶无泄漏,楼板无裂缝 厂房、2、排水系统通畅 库房
3、电缆沟无积水
4、堡坎无滑坡、坍塌
现场检查
3
建构 筑物 结构
1、结构完整
2、负载符合设计要求
3、承重情况无变化
1、现场检查
2、查增添设备、罐体、悬挂、吊装和在建构筑 物上开孔等有无详细书 面报告
3、承重情况有较大变化 时,查鉴定资料及核定 意见书。
1、现场检查
2、查防雷中心检测报 告
3、引下线间距不低于 50 米
4、引下线截面积不低 于Φ8-10cm,阻值 不低于 4-10 欧。
4
防雷
1、避雷针无倾斜、断裂
2、引下线无明显锈蚀
3、阻值符合防雷要求
4、引下线间距符合要求
5
消防 设施
1、消火栓配置合理
2、消防器材完好
3、消防给水水压正常
1、现场检查
建构筑物 篇3
“小汽车”制作活动是班上开展的“亲亲一家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一项活动。我把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小汽车陈列在“小小工地”的一处比较显眼的玩具柜里。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它们,并拿出自己的小汽车在地垫上摆弄起来。一时间,又是撞车,又是堵车,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每次投放新材料的时候。我们并不告诉幼儿材料如何使用,而是任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小汽车作为一种新的玩具材料投放到建构游戏当中,孩子们对它的使用是未知的。因此,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坏掉的小汽车引发游戏危机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少孩子发现自己钟爱的小汽车坏掉了。进入“小小工地”的孩子慢慢减少了,孩子们逐渐对小汽车丧失了兴趣。
孩子们自发的玩小汽车的方法过于简单,时间一长,自然满足不了他们已经发展的游戏水平。再加上有些小汽车坏掉了,这也阻断了孩子们继续游戏和探索的兴趣。
我把那些坏掉了的小汽车找出来,问孩子们:“为什么小汽车坏了那么多?”孩子们纷纷说了起来:“玩时太使劲了!”“我这个汽车是纸做的,不能压!”“乐乐老是撞我的车!”……“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小汽车呢?”我接着问道。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方法:“给小汽车建一个停车场。”“开车时注意不撞车。”“给小汽车修条宽马路。”……
坏掉的小汽车引发了孩子们的游戏危机。为了使游戏继续深入,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相结合,以唤起孩子们对小汽车材料使用和探索的兴趣。
三、保护小汽车引发的主题建构
★公路
宝宝带领一群小朋友找来很多以前用来搭高的长条板,一个一个依次排起来,成了一条弯弯长长的小路。然后,他们把所有的小汽车小心冀翼地放在修好的路上。
长条板以前在建构游戏中的使用频率并不很高,一般都用来做搭高板使用。长条板作为带状的公路造型是具体形象的,这和孩子们的已有生活经验相符。
亮亮使用了刚投放的材料——玻璃彩砖,他先把一块玻璃彩砖放在地垫上,又去拿另外一块平行放在旁边,接着又拿了一些长条板,一块玻璃彩砖与一条长条板间隔着摆放整齐,形成两条带状的“公路”。然后取了一些小汽车,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放在两条彩砖路的中间。
随着孩子们游戏能力的增强,长条板已逐渐不能满足他们游戏的需要了。于是,我增加了类似的条状材料——玻璃彩砖。教师不仅要提供大量充足的材料来满足幼儿操作的欲望,还要提供丰富多变的材料来引导幼儿不断创造。
★大街
今天到“小小工地”的孩子比较少,玲玲选了中间的一大块场地开始了游戏。她取来玻璃彩砖和长条板,一块彩砖一块长条板这样有规律有间隔地摆放成宽宽的两条带状的公路。修好两边后,她又用竹板在公路中间围成了一个圈。婷婷笑着问:“玲玲,你修的是什么啊?”“妈妈带我上街,我在春熙路上看见的大街就是这样的!”玲玲答道。“公路中间修的是什么啊?”
“是绿化带,那里面种着花和小树!”玲玲一边骄傲地说,一边在圈里面放上花、草、树。最后,她取来小汽车,分成两个方向摆在车道里。
幼儿的游戏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练习和巩固,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经验的过程。玲玲运用平时观察街道景观等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进行修建大街的活动,不仅强化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停车场
童童和波波在玩具柜前修起了他们最喜欢的“花园小区”,他们先在地垫中间的位置摆上了自制的草坪、小树和花朵,然后抱来一些纸箱摆在花园旁边做楼房,很快就建成了“花园小区”。这时,玲玲的马路修到了“花园小区”,小汽车也一路开到了“花园小区”门口。童童和波波停下手中的工作,看了看玲玲的作品,脸上流露出羡慕的神情。他们走过去跟玲玲商量:“我们也可以玩小汽车吗?”“可以啊,但是你们那边没停车的地方!”“我们修一个吧。”三个孩子说干就干,他们把凌乱的楼房依次摆在了靠近地垫边的地方,这样楼房和花园之间就有了较大的空隙,他们就在这块空隙上修建起停车场。
房屋修建游戏对孩子们的能力已构不成挑战,而小汽车材料的呈现激发了他们创造和改变游戏的愿望。“花园小区”虽然没有可以使用小汽车材料的空间,但他们通过对“花园小区”的改造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改变的关键,他们通过商量、讨论、模仿等,把以前没有规划、造型随意的作品变得更加有序了。
亮亮和淼淼在“小小工地”里争执起来,我忙过去看看究竟。淼淼委屈地说:“亮亮抢我玩具!”我转向亮亮:“你抢他玩具了吗?”亮亮指着拱形积木说:“我只想用几个那种的,他不给我,他全部都拿走了!”淼淼马上摇头说:“不行,我要修大房子的!是我先拿到的!”我问亮亮:“你可以告诉淼淼,你要那些积木来干什么吗?”亮亮说:“我告诉他了,修个隧道,把玩具篮里的小汽车都开到里面去!”淼淼看了看篮子里的小汽车,有点动心,嘴上却不服输:“不,我不修隧道,我修个停车场,就可以放车子了!”亮亮说:“那你修停车场,我修隧道,车就可以直接开到你的停车场里了,不过你得给我积木。”淼淼高兴地把积木给了亮亮。
游戏中经常出现幼儿之间因想法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教师适时的介入和引导是必要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手段就是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到游戏内容上,而不是聚焦于幼儿违反了哪些常规。修“大房子”到修“停车场”的改变源于亮亮和森森的冲突,而小汽车则促成了他们在修隧道和修停车场思想上的统一。
★洗车场
一走进“小小工地”,亮亮就对淼淼和玲玲说:“我们一起修个洗车场吧。”淼淼和玲玲点了点头。三人用积木、积塑和奶粉筒围起了一个很大的四方形,围墙算是修好了。淼淼拿了一个纸筒树干倒放在墙上面做水管,亮亮取了两块积塑,叠起来放在场地中间,又在上面一横一竖地放上两个纸筒树干,高兴地说:“你们看,我的水龙头可以转!”玲玲则在拱形积塑边上放了两个拉罐,并在中间修出一个草坪,自豪地向同伴比划着说:“这两个是收费的,车从花园这边进去,从那边出来。”接下来,三人把小汽车一个一个地分别摆在墙边的“水管”下面,洗车场就算完工了。
幼儿在修建前就确定了要修建的主题内容,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修出一定形象后再为作品进行命名。这种修建前对主题的确立,避免了游戏中杂乱无章的现象,有利于幼儿在联合游戏中进行商量、分工、合作直至成功完成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创造性地使用了积木、积塑和易拉罐等熟悉的材料。使得材料的使用方式变化多样起来,这表明他们“以物代物”的游戏水平在游戏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加油站
今天游戏一开始,淼淼就率先提出想法:“昨天我们一家出去玩,汽车没油了,爸爸就把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我也想修个加油站。”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伙伴们的认同。孩子们开始忙着修建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加油站就初步地显现出来了。我见他们把彩瓶横着放,便过去把它立了起来说:“油存在下面的油筒里,这样放油就不会倒出来了。”“我们的加油机是不能直接这样去加油的。”淼淼笑着取下我放的彩瓶,把瓶口对着小汽车作加油状说,“加油是要连一个管子才可以的。”“那你们快给加油机装上管子加油吧。”我笑道。孩子们仔细寻找了材料,最后选择了平时用作拼插大树的树枝,一头接在彩瓶口,一头连在车身下面,给小汽车都“加上了油”。把主体工作完成后,他们开始装饰:在大门两边用牛奶盒修了收费器,用玻璃彩砖修了进出的通道,还加上了路灯,种上了花草。
建构筑物 篇4
一、对“建构”的解读
“建构”本来用于建筑或木器加工中, 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把已有的零件、材料制成某种结构。在教育心理学中, 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 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在建构过程中, 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但又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原有的知识经验, 而是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以我们眼前看到的电脑显示器为例, 此时此刻我们获得的感觉是很多的, 单就视觉而言,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色彩。我们也并不是仅仅和电脑显示器一起身处真空, 周围应该还有桌子等其他与显示器不同的东西, 它们在我们的眼中也有反映。但是我们现在看的对象, 现在认识的对象, 只是显示器, 把桌子等其他东西带来的感觉丢在一边, 仅仅选择与显示器有关的那些感觉, 认定这些感觉所组成的那个对象就是显示器。具体而言, 假定显示器的外壳是黑色的, 而显示屏此时所呈现的界面是白色的, 桌子是蓝色的。那么现在我们只认定黑色和白色组成的那个东西是显示器, 蓝色不属于显示器, 这就是有所选择, 选择的根据则是我们心中的显示器概念。这个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建构这个词, 说明人的认识对象并不是固有的, 而是人对现象进行抽象后做出来的。因此, 建构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 也不是对客观现象的简单“复制”, 而是人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自身的经验中组织起来, 并用于解释人的经验世界的。这也正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动性。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 一方面, 知识以人的经验为基础, 从人对自己经验的分析整理中得来, 是人建构起来的。没有人, 就没有知识。另一方面, 知识来自于与经验, 来自于人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 (或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相互作用) 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没有经验, 就没有知识。也就是说, 知识本质上是人的建构物, 是人建构起来的产品。没有具有建构能力的主体——人, 就没有知识这种人的产品。但另一方面, 知识的生产和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的, 不是任意的, 知识这种“人的产品”是以人的经验为基础和源泉的, 要以人的经验为根据——没有从自身的观察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 没有从人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来的经验, 就没有知识。
总之, 通过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创造经验的、具有分析整理等建构能力的主体——“人”, 以及从人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来的“经验”, 是产生知识的两个必要前提。有了人, 有了经验, 也就是说有了“有经验的人”, 经过人这一主体对自身经验的分析整理和简化等, 知识就必然产生 (建构起来) 了。
可以说, “建构”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人类对世界的原始认知, 皆出自于人类的“建构”。从个体角度而言, 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过程来获得, 而不应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映。即便是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也并非被所有的学生按照同一种模式全部接受, 不同的学生因为不同的学习倾向性、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学习经历等等因素, 会导致不同的知识“建构”过程, 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任何一种教学策略或学习方式, 都应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征, 尊重学生主体“建构”的认知规律。比如, 接受式学习中教师所援引的案例、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技巧的设计等等, 都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实现知识的内化。当然也不可否认, 如果某种教学策略或学习方式引用不当, 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或所援引的案例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 则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出现障碍。
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建构”过程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表现, 现代西方心理学基于皮亚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础, 进一步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而把学生的“建构”过程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和最终归宿。
二、对“建构主义”的解读
相对于“建构”的普遍存在,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则是特指的一种学习理论, 或者说是一种学习的范式, 它不是普遍存在的, 而是有所特指的。
(一) 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 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 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 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 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 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 以适应环境。
平衡, 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 建构主义的分支及其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内部流派林立, 国内学者曾对此做了分类, 提出建构主义中流派可包括: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及控制论, 其主要观点见表1。
上述六大学派中, 又以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影响最为广泛。激进建构主义极端强调学生对意义的自主建构, 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来自教师与其他成年人的指导和辅助, 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无法被“接受”, 只有学生主动探究和创造的经验才是有价值的。这一观点对美国课堂教学实践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因此备受青睐。但也因为该流派的观点过于激进, 过于否定知识的“可接受性”, 使得一些教师以为教学就是学生一己的责任, 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自由地“建构”经验, 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某种放任主义教学的倾向, 这一点已经受到来自美国教育界其他学者的批评和质疑。
社会建构主义显然要相对温和一些, 该理论流派缘于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后经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介绍进入美国, 并迅速受到广泛关注。维果茨基认为, 学生的学习固然是自主“建构”的过程, 但其“建构”过程离不开教师、同伴以及其他成年人的社会交往与互动, 正因为有了教师的指导、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才能实现学习者由“现有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递进, 从而实现了发展。社会建构主义的温和气质, 可以有效地规避美国自杜威以来, 直至罗杰斯和当代的激进建构主义一贯推行的“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主导性所导致的种种教育弊端, 这也是它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主要因素。
(三) 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1. 探究性
建构性学习在探究方面通常是强有力的。尤其是在学习过程激发动机的起始阶段和以应用为目标的结束阶段, 探究学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布鲁纳在从事发现学习的研究时就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归根结底,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 情境化
许多所谓正式的学习往往都是脱离特定情境的。这种类型的学习存在的弊病是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等, 由此产生的结果往往只能应付考试, 而不能迁移到复杂的真实情境之中去解决问题, “高分低能”由此产生。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 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 (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 之间的联系, 同时还应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相关联。
3. 问题定向性
问题定向的学习, 要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 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 相应的教学必须设法诱发学习者的问题意识, 并利用问题刺激学习活动, 挑战学习者的思考并鼓励学习者尝试解答各种问题。
4. 社会性
社会性学习从个体发展的社会源泉、社会文化的中介, 以及通过心理加工与处理促进知识的内化等方面, 开发了以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情境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等突出学习社会性的建构性学习模式。此外, 还有研究表明, 学习的社会性可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讨论以及学习者与教材、计算机的互动来实现。
三、小结
如前所述, 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建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 将教师传递的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或顺应, 完成意义的“建构”。
但却不能说所有的教学都是建构主义的, 只有具备了探究性、情境化、问题导向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学习, 才可称之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 是以学生的主体“建构”作为教学的依据和起点, 并又以此为教学策略和归宿的。所以, 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 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 关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问题, 关于教学条件发生的机制问题等, 都与所谓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文章中会将进一步深入阐述) 。
建构筑物消防员教材申请书 篇5
河北省消防协会:
为了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职业素质,我 河北省佳诚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依据公安部109号令和公消[2015]55号文,建设的河北省佳诚消防职业培训学校于2015年12月由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批准文号:201512140014),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证书号:***85),我校法人 李宏伟,其身份证号为***1230352。
现场地、师资等基本设施均已完善,恳请贵单位批给我校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培训教材200套,以便于我校投入运营,为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出一份力。
特此申请,请予以批准!
河北省佳诚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法人签字:
自主学习 主动建构 篇6
一、创建生本课堂,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本课堂呢?马老师的课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纵观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马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展开大量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猜想方案,探究新知”环节,马老师放手让学生利用1号学具自主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个环节——“提问质疑,操作验证”环节,马老师让学生利用2号学具进行操作,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验证了前面的猜想。“方法让学生自己找,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这种自主学习的理念正是近几年全国各地一直倡导的,也是当下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落实的。但是,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仍然存在满堂讲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是不会高效的,凡是高效的课堂都是自主学习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想法、提出疑问、展示个性。
二、重新加工教材,做到为理解而教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节典型的求平面图形面积的课例。先推导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是常见常用的教学思路,而马老师打破了这一教学常规,增加了验证环节,这是充分研读教材后,对教材的再加工。这样的设计落实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重点,马老师设计了如下的程序:(1)让方案设计正确的学生上台展示,演示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这是初步的感知理解。(2)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公式的探究,并引导学生思考、弄清推导公式时的两个关键问题(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这是深化理解。(3)课件演示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整个过程,这是再次强化理解。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真正理解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马老师的这节课启发我们,课前要多下工夫研究教材,课堂上要舍得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探索时间,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只在问题的关键点、困惑点、易混点、知识生长点处讲解,做到“为理解而教”。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课堂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有人说:“不懂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教师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获得“四基”,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史宁中教授把数学基本思想具体概括为:抽象、推理和模型。在马老师的这节课中主要渗透了三种数学思想:一是转化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里就蕴含着等体积转化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这种转化的思想在后续的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仍要用到,以及在计算环形的面积及不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也要用到。二是模型思想。在猜想探究环节中,马老师让学生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验证猜想后又用字母式子表达出来,这样的过程就是建模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三是符号化的思想。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就体现了符号化的思想。学生在获取上述数学思想方法后,将终身受益,他们将会应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四、扎实训练,促进技能的形成
我们倡导“为理解而教”,但更要注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达到扎实、有效,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要达到熟练,这“两基”都必须通过适量的练习才能达成。马老师这节课练习设计扎实有效,具有以下特点:(1)练习的数量足。这节课分4次练习,共练习了7道习题,超出了课标对新授课练习量的要求。(2)练习有层次。本节课不仅练习量足,而且练习设计有层次。前面5道基础练习题使学生巩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面的“做一做”“比一比”属提高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足量的习题、扎实的训练确保了课堂教学的质量。(3)练习的形式多样。马老师这节课在练习时使用“变式训练”,在“做一做”出现了“一底两高”,由原来的“一底一高”变化而来,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明白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对应底乘对应高”。“变式训练”是我国数学教育奉献给世界数学教育的“瑰宝”,“变式”可以从多角度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强化了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变通。
以上是笔者对本节课的四点评析。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艺术,但只要我们心中始终有学生,自觉持守自主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建高效课堂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建构筑物 篇7
常规爆破施工主要在山区或城市周边等偏远地区进行,施工场地开阔,而地铁沿线建筑物密集,人员众多,其车辆段爆破施工所关注的安全重点与普通爆破施工存在较大区别。“十一五”以来,我国地铁建设行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地铁更迎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截至到2015年,中国内地26个城市拥有了116条建成并正式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达3 618 km[1,2],已经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批复则有40多个城市,且在“十三五”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然而,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且地铁车辆段占地面积较大,车辆段选址受诸多因素控制,很多车辆段不得不选在丘陵地区,场地开挖需进行爆破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造成影响。
爆破施工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爆破震动及飞石影响,本文主要从爆破引起的震动方面进行研究。印度矿山安全总局(DGMS)提出的爆破振动破坏判据以及我国的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3]都将爆破地震波的频带划分为若干段,甄胜利和张永哲等[4,5]在爆破地震等效力的计算中考虑了爆破地震波的波长及滑体的尺度效应,以及消除爆破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对边坡动力稳定性计算的影响。陈明等则基于Rayleigh波传播的波动理论[6],通过分析边坡振动频率与位移、振加速度和边坡应力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爆破振动频率下的等效加速度计算方法。卢文波、阎坤[7,8]等考虑到了在传播过程中的爆破振动,罗忆等[9]对爆破震动安全判据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笔者也曾对地铁车辆段爆破施工震动对周边燃气管道影响进行了研究[10]。另外,许红涛等[11]对爆破震动进行了有限元研究,张国华[12,13,14,15]等还对爆破损伤范围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可以看出,对于爆破的机理及振动在岩石内的传播,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分析,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这种建于城市内的大面积爆破施工对于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包括安全距离、控制指标和研究方法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某地地铁车辆段爆破施工建设为背景,针对城市内大面积爆破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安全控制距离标准,并对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论证。
1 研究方法
因场地施工未完成,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采用的分析软件为LS-DYNA。LS-DYNA适合求解二维、三维非线性结构的高数碰撞、爆炸和金属成型等非线性动力冲击问题,同时可以求解传热、流体及流固耦合问题。LS-DYNA程序971版是几何非线性(大位移、大转动和大应变)、材料非线性(140多种材料动态模型)和接触非线性(50多种类型)程序,以Lagrange算法为主,兼有ALE和Euler算法;以显式求解为主,兼有隐式求解功能;以非线性动力分析为主,兼有静力分析功能(例如动力分析前的预应力计算和薄板冲压成型后的回弹计算),是军用和民用结合的通用结构分析非线性有限元程序。
所采用的破坏准则采用岩石力学中最常用的为莫尔—库仑屈服准则,其基本公式如下:
拉应力封闭区:
屈服面:
压应力封闭区:
式中:T,I10为拉应力区的初始位置。
本构方程(应力—应变关系),是由弹性流动法则建立的塑性应力与应变关系:
式中:cφ为与屈服准则相关联的弹性塑性矩阵;α,k为屈服函数,α无量纲,k单位MPa。由实验确定,α,k通常用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来表示岩石强度特性,则有:
计算莫尔—库仑塑性模型涉及的岩石力学参数包括:体积模量K、剪切模量G、黏聚力C、内摩擦角φ与质量密度D。其中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由岩石变形模量E与泊松比μ确定。
体积模量K:
剪切模量G:
数值模拟具有可预测性、可重复性、成本低等特点,DYNA模拟软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较为成熟的力学理论,同时可快速求解,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结果可靠。因此,本文采用DYNA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技术路线如图1。
2 项目概况
2.1 场址概况
某市地铁N号线停车场位于G省S市NS区内,现状用地为建筑企业生产、生活用房。总用地面积为12.81公顷。停车场一面靠山,周围汇水主要流向市政排水沟。因场地不平整,须采用爆破施工方式进行场地平整。
停车场东侧分布有110 k V/220k V高压输电线路,共计3道,经实测线塔上的外侧垂线距轴线的距离约为5~8 m,垂线至爆破开挖面的高度约为16~24 m。SKC保障房处于出入线明挖区段东南侧,如图2所示。房屋主体结构为33层钢筋砼楼房,处于原SKC采石场形成的高陡边坡坡脚位置。保障房位置与施工区域最近处的为二层结构的钢筋砼楼房,距离出入线边坡施工最近距离为36.85 m,距离明挖结构基坑最近距离为27.61m,主体结楼(33层)楼房距离出入线边坡施工最近距离为54.56 m,距离明挖结构基坑最近距离为46.44 m。由于居民楼内已经有居民入住,因此,保证居民楼的安全是停车场爆破施工的关键点,爆破安全距离也主意是考虑爆破对居民楼的影响。
2.2 地质特征
场地区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燕山期花岗岩岩浆侵入作用,花岗岩在风化作用下形成风化土层,上部主要为冲洪积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层、粉质黏土层、粉土层和砂土层,地表为人工素填土。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残积层(Qel),下伏燕山期花岗岩(γ53)。
2.3 爆破施工方案
根据优化后的爆破施工方案,场地爆破方案为每次爆破布孔不超过6排。其基本参数由台阶高度不同计算确定。采用梅花形或长方形布孔。台阶深孔控制爆破断面见图3,平面图见图4。
3 计算模型
本文中的工程起爆设定为单点起爆,炸药单元采用中心单点积分的ALE多物质场算法,土体和岩石采用常应力实体单元(拉格朗日)单元算法,炸药单元与土体、岩石单元之间采用共节点的方式传到作用力。
居民楼标高为41 m,取距离居民楼最近的边坡区域做分析。车辆段场址台阶标高范围为58~92 m,其中92~76 m台阶为放坡区域。自69 m台阶开始,需要开挖至至少41 m标高处,分3个台阶开挖,即69~59 m,59~49 m与49~41 m。该区域离居民楼更近,按照最不利因素原则,取该区域进行分析,取中间台阶进行分析。数值分析单元类型采用Solid164单元,材料采用各向同性随动强化弹塑性材料和与应变率相关的硬化材料,模型采用m-kg-s单位制,计算方法采用Lagrange共节点算法。炸药均布置在孔底,炮孔其余段用炮泥堵塞。考虑到安全控制距离,爆破点距离居民楼最小距离为88 m。
4 模拟结果及分析
一般认为,后续工程对于已建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沉降、应力变化和振动等方面,考虑到车辆段标高不低于居民楼基础标高,本文对于地铁车辆段爆破施工对于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影响分析的控制指标,主要考虑振动这一指标。根据爆破振动理论,质点的最大振动速度只与微差爆破最大一段起爆药量有关,与总药量无关。因此本文只建立了6个爆破孔,数值分析计算时间为0.5 s,即500 ms,该时间段内可以完全取得爆破对居民楼作用的数据。
在振速限制方面,主要依据国标《爆破安全规程》中关于爆破对于不同类型建构筑物振速控制标准的规定,按照该标准,车辆段场地开挖爆破时,钢筋砼房屋在较小爆破主振频率的情况下,可选择振速指标为30~40mm/s,但考虑到居民楼内已经有居民入住,除保证结构安全外,尚需考虑居民舒适度,故振速指标选择较高值30 mm/s。有效应力分布示意如图5~10所示,由图可见模型爆破情况的变化。
从以上有效应力在岩土体中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可以看出,起爆后一方面炸药要继续爆轰传播,另一方面同时又要作用周围的岩土体介质形成应力波。炸药为单排起爆,即在0 ms时起爆,开始形成应力波。应力波成型后,向四周传播,形状大致为波浪状向前推进。大约150 ms时刻,居民楼所处位置上有较明显的应力波反应。
在炮孔至居民楼连线上,距离炮孔约28 m(连线拐点)布置测点,一共布置12个测点,测点间距约5.4 m,测点距炮孔距离从近至远分别命名为1-12号点,其中,居民楼所在的测点为12号。图11为该点的震动时间—速度曲线,可得出最大振动速度值为42.6 mm/s,大于允许最大振动速度30 mm/s,因此在距离居民楼88m处进行该爆破作业,从振速上分析是不安全的。
每个测点的最大振动速度是距离炮孔远近变化的,图12是每个测点的最大速度与距离的关系曲线。从速度—距离关系曲线可以得出,距离居民楼约28 m处的最大振动速度约为113 mm/s,在88 m处最大振动速度为42.6 mm/s,而最大允许振速为30 mm/s。根据图12曲线的拟合结果,满足30 mm/s振速要求的距离约为100 m,因此,建议距离居民楼100 m范围内采取非爆破开挖施工。
5 结论
1)在建筑物附近采用大面积爆破危险性较高,须控制适当的安全距离,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是可行的。同时,从模拟计算结果来看,在距离居民楼88 m处进行爆破作业,居民楼附近的振动速度可达42.6mm/s,不满足安全要求。
2)本文的研究对象地层内含有较多土体,对于振动波传递能力较岩石内弱,因此,结合本文对于安全距离的的研究结果,在距离建筑物100 m范围内应采用火工爆破施工,建议采用静态膨胀剂破碎开挖方式,在100 m范围外采用可控制爆破方式,并在控制爆破时采取地面覆盖、防爆排架等防护措施,防止飞石对附近建筑物的威胁。
摘要:为研究在居民区附近开展大面积爆破施工的安全可行性以及安全控制距离标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地铁车辆段爆破施工对周边高压线及居民楼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安全控制距离及关键控制指标,说明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适用于类似工况的可行性。另外,研究发现,在居民楼附近进行地铁车辆段爆破施工风险较高,建议在距建构筑物100 m范围内采用静态爆破或机械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
建构筑物 篇8
2011年, 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的决定》 (也称“国网70条”) 中第七条提出:“新设计建设的输变电工程建构筑物使用寿命达到60年以上…”的要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是个涉及建筑材料、设计、施工及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问题, 因此要提高使用寿命, 需分别从工程的物理寿命、经济寿命、技术寿命以及管理寿命等方面研究, 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本文仅对为使电站主要建构筑物使用寿命达到60年可采取的设计措施进行探讨。
所谓设计使用年限, 是借鉴了国际标准ISO2394:1998提出的, 又称为服役期、服务期等。设计使用年限是设计时选定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给定的时期内, 房屋建筑只需进行正常的维护而不需进行大修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 完成预定的功能。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 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结构可靠度是对结构可靠性的定量描述, 即结构在规定的时间 (服务期) 内, 在规定的条件下 (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 , 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的规定, 在设计基准期为50年的标准下, 设计使用年限的取值为: (1) 临时性结构, 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 (2)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 (3)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4)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若建设单位提出更高要求, 也可按建设单位的要求确定。
所谓设计基准期, 是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它不等同于设计使用年限。目前, 我国现行的所有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所考虑的荷载统计参数, 都是按设计基准期为50年确定的, 如设计时所采用其他设计基准期, 则必须另行确定在该基准期内最大荷载的概率分布及相应的统计参数。可见, 设计基准期是一个基准参数, 它的确定不仅涉及可变作用 (荷载) , 还涉及材料性能, 是在对大量实测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更改。因此, 在设计文件中, 一般不需要给出设计基准期, 只有设计使用年限。
2 关于结构计算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0009-2012[1]第3.2.1条规定,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 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2.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出现疲劳破坏、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因结构局部破坏而引发的连续倒塌。
2.1.1 重要性系数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第3.3.2条规定: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 当用内力的形式表达时, 结构构件应采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r0———结构重要性系数。对不同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的结构, 为使其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采用的系数。r0取值如下: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3]规定:对安全等级分别为一、二、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分别为100年及以上、50年、5年时, 重要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1.1、1.0、0.9。大部分结构规范遵循这个原则;从这个规定可以理解, 结构构件的材料特性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规定:结构重要系数不应小于1.0;
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5]规定:一级边坡取1.1, 二、三级边坡取1.0;
4) 《钢结构设计规范》[6]规定: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取为二级, 其它特殊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对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的结构构件, γ0不应小于0.95;
5)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7]规定:对安全等级分别为一、二、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分别为50年以上、50、1~5年时, 重要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1.1、1.0、0.9;
6) 抗震设计中, 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不考虑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
根据《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8], 500k V变电站的主要结构 (如主控楼、500k V配电装置结构) 其安全等级宜采用一级, 其余结构宜采用二级。
因此, 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 当设计使用寿命要求60年以上时变电站主要建构筑物的重要性系数可如表1调整。
2.1.2 荷载效应计算
S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应从下列荷载组合值中取最不利的效应设计值确定。
1)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效应设计值, 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注:1.02为使用寿命60年的线性插入值。
2)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效应设计值, 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其中, rLi是表示第i个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 其值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第3.2.5条采用, 见表2。
注:①当设计使用年限不为表中数值时, 调整系数rL可按线性内插确定;②对于荷载标准值可控制的活荷载, 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rL取1.0;③对风荷载和雪荷载, 应取重现期 (设计使用寿命) 为设计使用年限,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第E.3.3~E.3.4条规定确定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 或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
Rd———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应按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的某项规定限值或耐久性能的某种规定状态。
当结构要达到正常使用的某项规定限值 (变形、裂缝、舒适度等) 要求进行设计时, 应按不同的要求来选择荷载代表值。
荷载有4种代表值, 分别是标准值, 组合值, 频遇值和准永久值。标准值是荷载的基本代表值, 是结构在50年的设计基准期内, 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荷载值, 而其它代表值都可在标准值的基础上乘以相应系数后得出。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如下:
Sd———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C———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应力、裂缝宽度和自振频率等的限值。
从上述规定可看出, 其荷载是由标准值控制, 按照第3.2.5条规定, 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rL取1.0。因此, 当设计使用寿命要求60年以上时变电站主要建构筑物在此项可不作调整。
3 关于耐久性设计
材料的耐久性是指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抵抗各种自然因素及有害介质的作用, 保持其原有性能不变质和不被破坏的能力。
影响耐久性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物理作用:受干湿冷热冻融变化等, 材料体积收缩或膨胀或产生内应力而开裂破坏。
化学作用:材料在大气和环境水中的酸碱盐等溶液侵蚀下, 逐渐发生质变而破坏。
生物作用:昆虫、菌类的侵害。
建筑材料中的砖石、混凝土以物理破坏为主;金属材料以化学作用引起腐蚀为主;木材等天然建材, 以生物作用破坏为主。
3.1 混凝土结构采取的措施
依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9]的规定, 需要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结构重要程度和设计使用寿命等因素, 确定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包括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抗冻融性能要求、抗氯离子渗透系数等。这些技术要求应体现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混凝土技术指标或要求上, 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达到相应耐久性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规定: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 耐久性设计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 (2) 提出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3) 确定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技术措施; (5) 提出结构使用阶段的检测与维护要求。
该规范第3.5.3条只对不同环境类别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做了规定。第3.5.5条规定:当设计使用年限提高至100年时, 在一类环境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低强度等级为C30;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宜使用非碱活性骨料, 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 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为3.0kg/m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该规范中表8.2.1规定值的1.4倍。第3.5.6条规定:在二、三类环境中, 混凝土结构应采取专门的有效措施, 这是由于国内缺乏研究及工程经验, 不能准确给出具体值, 需要专门设计。
因此, 笔者认为, 当设计使用寿命要求60年以上时变电站主要建构筑物的混凝土材料可根据当地环境类别, 采取以下措施:
1) 限制混凝土的水胶比;
2)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3) 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能力;
4) 对于可能导致严重腐蚀的三类环境中的构件, 必要时可采用阻锈剂、环氧树脂或其他材料的涂层钢筋、不锈钢筋、阴极保护等方法;
5) 四类环境可参考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267, 五类环境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
6) 构件表面应注意避免积水, 加大排水坡度使排水畅通;
7) 构件表面可采取增加防护层、基础表面刷防水砂浆等方法, 使构件不直接承受环境作用;
8) 加大钢筋保护层厚度, 可取表8.2.1规定值的1.1~1.4倍;
9) 提出设计使用年限内房屋建筑使用维护的要求, 使用者应按规定的功能正常使用并定期检查、维修或者更换;
10) 其他当地专门、成熟、可靠的措施等。
3.2 砌体结构采取的措施
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7]第4.3.5条规定,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 墙体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因此, 当设计使用寿命要求60年以上时, 变电站主要结构的砌体材料可至少提高一级。
3.3 钢结构采取的措施:
钢结构在正常使用期间, 其所处环境对其寿命及正常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钢材与周围环境介质之间易发生化学、电化学或物理作用, 从而引起钢材材质的变化, 甚至钢结构的破坏。
目前国内钢结构主要防腐方法有下述五种:①采用耐候钢;②热浸锌;③热喷铝 (锌) 复合涂层;④漆涂层法;⑤阴极保护法。
变电站钢结构表面常用喷锌或喷铝来进行防腐。金属锌、铝具有很大的耐大气腐蚀的特性。锌、铝与钢铁形成阴阳极, 它牺牲自己而使钢铁得到了保护。其特点如下:1) 喷锌或喷铝涂层与钢铁基体结合力牢固、涂层寿命长, 长期经济效益好;2) 工艺灵活, 适用于重要的大型及难维修的钢铁结构的长效防护, 可现场施工;3) 喷锌或喷铝涂层加防腐涂料封闭, 可大大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 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 喷锌或喷铝的涂层是防腐涂料的最好底层。金属喷涂层与合金涂层或防腐涂料涂层 (如醇酸树脂类、乙烯树脂类、氯化橡胶类、聚氨脂类等清漆, 碳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盐溶液) 的复合涂层的防护寿命, 较金属喷涂层和防腐涂料防护层二者寿命之和还要长, 为单一涂料防护层寿命的数倍。从长效经济性和使用年限考虑, 喷锌 (铝) 复合涂层最为经济, 但一次性投入大。热喷锌不同厚度在不同环境下腐蚀寿命见表3。
国家电力行业标准《钢结构腐蚀防护热喷涂 (锌、铝及合金涂层) 及其试验方法》DL/T 1114-2009一文中规定如表4。
此规定第4.2条还规定:对不同腐蚀环境条件下长效保护, Zn涂层 (封闭) 厚度应从80、100、120、150、200um中进行选择, 不应低于80um。
因此, 当设计使用寿命要求60年以上时, 变电站主要结构的钢材料防腐蚀可采用喷锌法、喷锌合金或喷锌复合涂层法, 喷锌厚度建议根据个体工程从100~200um中选择, 使用过程中应有正常的维护, 必要时加强检查, 发现异常情况后应及时重新喷涂。
:um
参考文献
[1]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2012.
[2]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2011.
[3]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2001.
[4]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2003.
[7]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2012.
[8]国家能源局.DL/T 5457-2012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S].2012.
建构筑物 篇9
关键词:学习支持服务,建构主义,远程教育
0 引言
远程教育以其信息量巨大、交互性增强及即时性特征成为伴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型教育方式, 成为了构筑现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但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较少, 主要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为主, 加之国内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不完善, 使得国家远程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以清华大学张建伟教授等完成的一项有关远程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影响远程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特别重要的环节。
远程教育作为非传统式教育模式, 具有它自身的诸多特点。本文通过构建主义理论中所提到的关于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 结合现代教育成果提出了关于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具体策略。该策略的提出, 一方面使远程教育在体制上向传统教育模式靠近, 以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对远程教育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实际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 并非从泛泛的角度进行概述。增强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构策略讨论
1.1 学习过程的知识建构与衔接策略
由建构主义理论提到, 学习并非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包含了新旧经验的冲突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同时也包括了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 旧知识或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反复双向地相互作用, 而并不是学生与外在客观知识进行的认知过程。所以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构方面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新知识的快速溶入相结合。
通过考察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数所高校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教学过程, 深入地了解到, 基础旧知识的巩固与新知识的快速溶入在学习支持服务的远程教育中更为重要。在使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进行远程教育过程中, 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 学生很难得到旧的知识结构的提点, 从而很难在旧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实现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这也是一直以来, 远程教育效率较之传统教育模式相对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实现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过程中, 除了要将教学内容知识点以条目形式进行标注, 同时要在相应每个知识点的下方安插超级链接, 实现类比似基础知识的提示, 使学习者能在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经验的生长土壤,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合理地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 注意新旧经验的衔接无疑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主要问题。只有在不断重复性地对旧经验的提点, 才能逐步转变学习者的角色定位。传统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但是在远程教育中,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出现, 要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引导下, 实现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的学习理念。从依赖型学习转化为自主型学习, 从群体型学习转向独立型学习。
1.2 周密逻辑思维方式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策略
学习者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 学习者不是空着大脑接受教育的, 他们已经建构了自己的经验体系。在学习新经验时, 可以依靠相关的经验和自己的知识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这些办法和解释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 有可能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非常大的偏差。但是这种解释和办法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胡乱猜测, 而是基于经验背景的合乎“自身逻辑”的假设。换言之,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都是基于已经建构了的自己的经验体系去解释和吸收新经验, 而这种新经验恰恰是建构于旧经验的基础上的。所以在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时候, 要具有周密的逻辑思维方式。
在实际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构过程中, 增加逻辑性设计, 提高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训练一直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构建的主要部分。逻辑思维能力虽然不能完全是唯物主义思想相等价, 但是主要还是遵循着唯物主义的规律。首先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支持系统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起联系, 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其次, 也要求各部分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不能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部分建立起所谓的联系。
1.3 半强制性机制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在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过程中要建立强制性机制。与传统教育的强制不同, 远程教育尤其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的教育, 没有教师或者家长的监督机制, 不能形成传统教育中相同的强制性机制, 所以我们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中的强制性机制叫做半强制性机制。对于接受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学习者来说, 大都是接受了十多年传统教育的学习者, 他们已经养成了依赖于老师、家长、学校的习惯, 并且习惯于接受老师的面对面知识传授方式, 习惯于随时得到同学和家长的帮助, 并且习惯于在大众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知识的获取。但是在远程教育过程中, 学习者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安排教学任务, 选择教学策略, 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建立半强制性机制的本质就是远程教育实现半传统式教学的模式, 通过改进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合理设计, 使远程教育更加适合于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具体实施方面, 要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总体上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登录机制, 学习者以登录形式进行学习时, 可以对学习进度进行强制性限制。限制学生对章节的学习进度, 同时要建立网上互动板块。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数据库的索引方式实现学习者的疑难解答, 同时也结合留言板、教师在线解答等多种方式, 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
2 总结
教育的本质是经验传递和能力的培养, 无论传统教学方法还是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远程教学方法, 都是为了达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更好地进行经验传递。本文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当代先进教育理论, 结合现有某些高校的远程教育模式, 深入研究了远程服务器端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策略。从新旧知识的衔接方面、逻辑性设计方面以及学习效率的强制性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 对于其它教学机构具体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及远程教学的实施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和应用参考性。
参考文献
[1]赵霞.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 2012 (8) :18-22.
[2][英]Ormond Simpson.对远程学习者的支持服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柯清超, 李克东.学习系统的软件建模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08) .
[4]杨昌勇.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建构筑物 篇10
1987年, 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的著作《女性主义和方法论:社会科学问题》将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依据认识论分为三大派:经验主义, 立场认识论和后现代主义。其中立场认识论指出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 我们对于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有着不同的认知, 社会由等级制度中的不同地位构成。而个人在社会位置的不同则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认知, 角色以及活动。立场认识论支持女性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认为性别主义和男性中心的偏见导致了社会偏见的产生, 女性要么屈从于男性的世界中, 放弃自由主义所标榜的自由和平等;要么屈从于男性这个特定阶层下成为二等公民, 变为社会秩序中的另类。由此男性与女性成为从属关系, 这成为男性压迫女性的根本方式。在私有制出现后, 男性仍不满足居于人类繁衍的从属地位, 以科学的名义“证明”人类在男性精子中已经成形, 只是在女性的体内哺育长大, 世界许多民族流行的“产翁制”便是典型的例子。瓦西列夫《情爱论》中剖析了“产翁制”的实质, 这种习俗赋予男性的主宰权力以更大的说服力, 使人们相信男人不仅能支配生命, 而且能创造生命。它其实只是在确立父权制方面起重要的社会心理作用。男性在政治经济, 文化, 生育主导权等都取得主导权后, 社会偏差不断扩大, 女性也离国际政治舞台愈发遥远。女性主义经验论学者认为坚持规范和秩序, 提高女性的观念才能消除社会偏见, 也因此支持女性参与政治, 科学研究工作。立场认识论学者认为, 应结合女性的经验和从女性的日常生活为立场, 提高女性的观念, 纠正社会偏见, 打破男女从属关系重新建构社会结构。
在当前男性主导国际政治话语权的情况下, 国际政治的制度和规范都受到男性气质和世界观的影响, 倾向于国际冲突。立场认识论学者认为女性的权力应该被赋予, 女性也应该重新规划国际政治, 因为女性热爱和平, 参与养育, 所接受的社会养育文化让她们也更加了解社会疾苦。国际政治中女性的是否缺席, 成为国际冲突能否改善的重要因素。第一, 女性的入席会打破单一的男性侵略和等级的意识观念。第二, 女性作为养育者的价值能够得到重视, 社会养育文化会使女性在国际问题决策方面更趋于和平处理。
二、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和建构主义
(一) 本体论的认同。
建构主义和女性主义有着共同的本体论认同基础, 这是两者对话的基础。一是两者都以理念主义为本体论的基础, 重视观念的作用, 认为物质因素通过观念而生效。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 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探寻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在国际关系学中, 建构主义学说更多的是一种思索国家本体地位的方法, 它以本体论为基点, 质疑已经存在的国关概念, 如:国家, 无政府状态, 权力等等。与以经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不同的是它更主张以哲学的理念研究国际政治, 主张人性的回归来释放政治的本质。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从女性的角度出发, 强调女性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另一群体, 必须回归政治;从女性的观念出发, 打破从属制的观念, 强调以人为本的行为体的实践活动会使国际体系发生变化。二是两者均强调国际关系的社会性。个人构成了群体, 进而组成国家。个人间的互动构成了社会, 国家间的互动则形成了国家社会。建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结构都是社会意义上的结构, 是观念的分配。前者描述世界是逐渐建构的, 后者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 社会性别是核心概念, 由社会建构而成。波伏娃《第二性》中就解释了社会性别中的等级关系是不平等的, 女性的等级不是自然生成的, 而是社会和男性观念下形成的制度促成的。女性在社会互动中被建构, 被从属于男性权威, 造成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建构主义的社会性质强调施动者对结构的形成作用以及结构对施动者的建构作用。施动者的互动构成了结构, 结构又反过来建构了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施动者如果没有互动就没有交集, 也不会产生结构。但一旦互动, 双方会产生观念, 所产生的观念将会决定施动者的行为和身份。同时, 施动者的身份也只会在该结构建构中完成, 这与女性在社会结构中被建构不谋而合。例如, 包税人能成为包税人只有在政府许可, 农民既定, 包税制这种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形成, 也才能实施他作为包税人身份的行动。
(二) 权力的认同。
共同的本体论认同, 使两者的研究都关注于一些概念, 例如:权力, 身份, 制度, 利益等。但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却迥然不同。两者对权力虽都以本体论为基础, 但是建构主义学者并不将权力作为研究的中心, 而是将其过渡为对身份的研究, 简单地划定为物质资源或是国家制度:在国外是物质资源, 在国内是合法的权力, 国家的制度。温特从建构角度而非因果角度考虑权力, 认为只有在利益使权力具有意义的情况下, 权力才能够解释所要解释的现象。人类得到权力是因为要实现志向和希望, 要消除恐惧。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正是人类的希望, 志向和恐惧, 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力量。由此建构主义学者温特得出利益和身份是由存在于体系中的观念分配和物质力量构成。权力并非充斥于社会互动中, 是由观念和文化情景建构而成, 因此意愿认知成为建构身份的重要因素, 权力和利益凭借缔造它们的观念而发挥作用, 由权力建构的身份, 而不是权力本身成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女性主义学者将权力视为社会结构, 因为权力总是出现于社会建构的过程中, 女性拥有权力才能建构出自身的身份和价值。权力是一种身份结构和主从关系的体现, 它在社会互动中是无处不在的。同时女性也将性别理解为权力规范, 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两者的研究中心不在一处, 前者侧重于权力建构的身份, 后者侧重于权力本身。立场认识论学者很少强调身份是作为解释变量, 而是身份的识别过程。身份的形成引起了性别权力, 性别是结构性的充斥在实践和话语中。因此, 重要的不是道义上宣称“对女性好点”而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宣称:权力是什么和权力如何运作?忽视性别, 建构主义学者会错过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权力意义和利益的内容绝大程度上是由观念所决定的, 而男女观念的迥异会造成权力意义和利益内容的变化。
(三) 性别的认同。
社会性别的建构是主从关系的一部分, 建构主义学者把性别概念排除在权力政治之外。女性将性别理解为权力规范, 权力现象。性别由社会和社会文化建构而成, 它作为权力分配的一种, 充斥于社会建构的国际世界和国际政治中。同时带有社会文化建构烙印的性别钳制住了女性角色和一些工作岗位, 例如:护士, 幼教等, 越来越多的人以性别去衡量事物, 造成了男性与女性上下不对等的从属关系。这样的关系属于垂直型:上层, 即男性一方拥有权力, 具有话语权;下层, 即女性一方无权, 没有话语权。权力和性别都由社会和社会文化建构而成, 权力和性别都能够被塑造, 是能动的, 是通过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发挥作用的。费尔斯通的《性别辩证法》中处于社会文化中性别, 即社会性别, 会导致权力分配的失衡。男性代表权力和政治力量, 而女性则被边缘化。因此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性别在研究女性受压迫, 不平等的关系和国际政治缺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女性自身追求和平和养育文化的理念, 是解决当今国际冲突的良药。女性越是能进入权力政治的中心越是能减少国际冲突时武力和战争的发生, 性别的平等既限制了国际谈判时冲突的激增也减少了使用暴力的可能性。性别权力的增加无疑对国际政治冲突的缓解有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为研究中心, 认为性别由社会建构和权力构成, 权力总是出现于社会建构的过程中, 女性拥有权力才能建构出自身的身份和价值。权力是一种身份结构和主从关系的体现, 它在社会互动中是无处不在的。而建构主义则以身份为研究中心, 重视观念而弱物质轻权力。权力并非充斥于社会互动中, 是由观念和文化情景建构而成, 因此意愿认知成为建构身份的重要因素, 权力和利益凭借缔造他们的观念而发挥作用, 由权力建构的身份, 而不是权力本身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们也把性别概念排除在权力政治之外。
女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共同以理念主义为本体论基础, 前者以经验主义为认识论的基础, 强调性别的重要意义;后者以科学实在论为认识论的基础, 强调身份的重要意义。女性主义从建构视角提出以性别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理论, 以建构主义主张的观念和身份出发, 在社会互动中打破旧的男女主从关系体制, 建立新的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女性的权力应被赋予, 让其重新涉足国际政治, 因为女性热爱和平, 所接受的社会养育文化让她们更加了解社会疾苦。国际政治中女性的参与不仅会削减男性侵略和等级的意识观念, 同时女性的社会养育文化会使女性在国际问题决策方面更趋向于和平处理。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融合性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看待世界。
摘要: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女性争取自身平等到自我批评, 自我反省, 最后从争取权力的社会运动转向理论建构, 产生了当代多样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本文以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与建构主义的相同的本体论为研究基础进行比较研究, 探讨两种理论在对权力, 身份和性别研究的差异以及构建女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的互补性。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以构成性别要素的社会建构和权力为对象, 主张打破男女主从关系, 重新塑造女性社会性别和地位, 为女性重新回归国际政治打下基础。
关键词: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克瑞斯汀·丝维斯特著;余潇枫等译.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 2006, 3
[4]Locher, Birgit and Prügl, Elisabeth.Feminism and Constructivism:Worlds Apart or Sharing the Middle Ground[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01
分层教学 逐步建构 篇11
第一块: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形的个数,拼出长方形后,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长方形的长是多少?你怎么看出的?
(这一问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会“长”和“每行正方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2.长方形的宽是多少?你怎么看出的?
(这一问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寬”和“排的行数”之间的关系。)
3.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这一问是让学生用“数”和“算”两种方法得出正方形的个数,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算”的优越性,这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得出的?
(这一问是让学生认识到“面积”和“正方形个数”间的关系。)
第二块: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已有长方形的面积
在这个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冲突:学生的学具正方形只有12个,而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所以学生发现:正方形不够了?
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求出它的面积呢?
学生思考后,得出:只需沿长排一排,再沿宽排一排,再用乘法就能算出所有的正方形个数,也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将思维从第一块的形象进行了一个抽象的过程。
第三块:给出一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求出面积
因为有了上面的基础,学生没有显得无助,而是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将长方形全部分割成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方法二:沿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方法三:列式:6×3=18
较方法一、二,方法三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为了了解是否真正理解这个算式,追问: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学生回答:6是每排放6个正方形,3是有3行,所以有18个正方形,那面积就是18平方厘米。由此看出:学生并非直接使用公式。
通过以上三块的学习,学生经历了面积公式的产生过程,在以后的运用中会多一份灵活。
反思:老师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教学语言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成功的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功力,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本身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乏味,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老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引领一年级小朋友在积极、生动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并认识了这三种图形。教师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适当运用童话和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17页“想想做做1”董老师用替小白兔宝宝围菜地的童话形式组织学生分别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并对能否围成圆做了适当的演示。再如18页“想想做做3”董老师是这样说的:“每一个图形宝宝都派了好几个代表来开会,你能把他们分别涂好并找出来吗?”这样的语言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运用带有启发、启示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如学生分别在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老师有序地粘贴学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你看老师贴的图片,有什么发现?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精心设计的教师语言、闪耀着智慧火花。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都非常清楚明白准确,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操作、实践和交流。
建构筑物 篇12
建设高品质的教师文化, 实现高品德、高智力、高学识、高能力、高创造力人才的聚集, 是一流名优学校队伍建设的最重要走势。基于教师文化建构的视角, 我校积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 努力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一、绘制愿景, 激发合作动力
作为曾培育过著名数学家张广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的省首批重点中学, 立足品牌重塑和提升, 唐山市开滦二中正着力推进“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成功在“势”, 认真抓好文化重构, 着力建构教师合作文化, 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 是我校赢在起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 即以教师自愿为前提, 以“分享 (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 、合作”为核心, 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 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促进发展的组织, 其特征是平等、共享、多赢、实践、和谐, 其核心是合作文化的形成。
着眼学校“二次创业”, 学校制定了“市内一流、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学校发展愿景。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 教师在践行生涯规划中释放生命的光彩、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学生的成长, 学校发展是载体、教师发展是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学生成人、成才之本, 是教师从优秀到卓越之基,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源。立足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 在全体教师制定了年度和未来三年发展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各个教研组、学科组、课题组等都制定了各自的团队发展愿景。
合作文化是学习发展共同体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发展愿景, 成为学校每个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共识”的核心价值。这种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着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无形中形成群体的合力, 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动力。
二、优化环境, 凸显合作张力
建设教师合作文化, 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之间沟通、交流, 鼓励教师之间教学技能和专长得到分享, 培养教师团队合作情感。基于教师合作文化根植于温暖的、信赖的、支持的环境之中, 学校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与发展环境。
让教师在书香沐浴中提升。书籍是固本培元、积蓄底蕴最好的养分。为让读书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除了征订各类教育教学报纸杂志外, 学校每年多次派人赴北京等地购置最新出版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快乐书吧” (教师阅览室) 、“读书俱乐部”成为开展教研、放松心灵的一方净土, 心灵碰撞、沟通交流的平台。我校还利用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 建立“电子教学仓库”, 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空间, 为教师们搭建了研究资料的存储平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研究经验的共享平台、研究数据的检索平台, 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份宝贵的电子档案。科研处建立的“园丁汗雨” (博客) , 成为展示我校教科研成果的良好平台, 成为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 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让专家与大家零距离接触。2010年3月,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茂森教授来到我校作新课程改革报告;还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几位专家到校讲学。2010年7月,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集中进行新课改培训, 与北京师大的陈健翔教授、杨明全院长、周颖博士、尹力博士等教育大家们的零距离接触, 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选树团队核心领军人物。2010年6月, 学校委托校外教育专家为评委, 从学校骨干教师中评选出7名治学态度好、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的优秀老师作为学校首批青年教师成长导师, 学校与这些导师签订了《导师协议书》。协议书规定了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导师制, 推动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筹建“名师工作室”, 带动教育团队快速成长。
建立有利合作的评价机制。学校的考核与评价更多地指向团队, 着力为学校的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也为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组织氛围。针对以往过于强调量化性的、针对教师个人的评价体系易把教师引向异化发展歧途, 不利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的弊端, 学校积极引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还积极推进“捆绑式评价”, 即创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研团队, 把对个人工作的认定与对团队 (学科组、课程组、教改组、课题组、项目组等) 表现的评定联系在一起。发展性评价给教师营造了一种共同参与的环境, 减少了教师之间相互敌视、教师与领导间互相埋怨的局面, 创造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 为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空间;“捆绑式评价”, 使得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同伴合作达标, 引领教师合作。
三、展拓平台, 生发合作魅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使得我校教师的角色发生新的变化: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合作者, 从孤立的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科研的合作者, 从被动的行政执行者转变为管理上的合作者。合作性教师文化, 是新课程深入实施的文化基础, 也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环境。着眼发挥合作文化的独特作用, 我校积极拓展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进一步推进教师群体发展。
创新集体备课模式。在组长带领下, 每周确立一名主讲人, 实施“备课—讲课—说课—听课—评课”周主讲教师制的集体备课模式, 其特点是教师个体反思发现问题、借助教师间协作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依靠个人实践来实现改进。为使效果最大化, 我们聚焦课堂, 强调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和行为跟进的“行动研究”, 实施“滚雪球”听评课, 即开展“一人多次研讨式”或“多人多次研讨式”的“滚雪球”听评课活动。协作型的集体备课模式, 把专业发展的权力和责任交给自己, 包含了教师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学习, 形成良好的协作式组织学习文化, 使每个教师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
开展合作式校本教研。学校为群体反思、集体探究提供平台, 我们组建了学科教研组、年级活动组、课题研究组、校本课程开发组 (项目招募组) 等各类教师发展团队, 组成教研学习共同体, 积极开展合作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目前我们合作是校本教研活动, 主要有关键教育事件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课程开发中的合作教研。合作式校本教研, 锻炼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教师群体专业水平。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同课异构”的磨课活动、备课组 (教研组) “团体智慧最佳设计展示”活动, 还推出以“学术沙龙”、“专家陪席研讨”、“教育教学叙事”等方式进行集体反思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们分享教育的成果, 吸纳教育经验, 使教师个人的智慧转化成集体智慧, 实现了共享共进, 提高教师团队的反思能力和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