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2024-07-24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精选12篇)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1

我国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派生物, 自然也会有应试教育下的班级文化的影响和构建与素质教育相谐适的班级文化形态冲突。反思应试教育下的班级文化之弊, 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文化特点, 革故鼎新, 构建与素质教育相谐适的班级文化, 对于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成长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它重视人的主体性, 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能在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断发展的素质。综上所述,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 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教育。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把握素质教育内涵, 在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的建构上与素质教育和谐相宜。

一、建设彰显个性的班级精神文化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应该是人格平等, 个性鲜明的“双重主体”, 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老师眼中不应是学习的机器, 考试的工具, 驯服的羔羊, 加工的产品, 而应是活力四射的各具个性的成长着的生命个体, 是具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独立人格的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因此, 班级精神文化必须要充满对他们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 使学生的个性合理彰显和和谐发展。

首先, 彰显学生个性, 就要关注学生的“班级原生状态”。班级学生状态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 也没有必要追求“整齐划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要承认教育对象的客观差异, 差异是教育的基础资源, 或者说差异是素质教育最好的资源。正视学生的差异, 了解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爱好, 有针对性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的整合。班级目标能起到激励、凝聚和教育的作用, 把集体的价值渗透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去。把“富有理想, 自信健康;仁爱奉献, 节俭环保;诚信守法, 乐群合作;尚美求真, 勤勉务实;公正负责, 自主创新”作为学生十大信条;把“通过全体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 为把同学们培养成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兼优, 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兼备, 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兼融,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俱的个性特长健康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育人目标。学生个人根据总体目标与要求提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在班级整体目标的昭示下去实现个体的愿景。

第二, 要用人文理念营造班级舆论。无论班级的舆论倾向如何, 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其基本态度是与人为善, 宽容豁达, 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营造的基本方法有:舆论导向的人文化, 舆论传播的人文化, 舆论接受的人文化。

第三,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是一个由师生、生生共建的集学习、创造、服务于一体且具有多元价值的共同体。班级和谐人际关系的标志有四个:师生互爱: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关爱全体学生;学生尊重热爱老师。生生互助:在团结互助, 合作交流等氛围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机制。各尽所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班级的多项活动中, 学生们表现积极, 每个人都能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稳定有序: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制力, 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自觉弘扬和抵制不良言行。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制度文化

制定和谐的班级制度,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民主参与, 确保班级制度创制的程序过程和谐。任何制度都是一定范围内的群众利益和意志的集合, 因此班级制度应充分体现全班学生的共同利益和意志, 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在创建班级制度时, 应走群众路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积极性, 使班级制度真正实现为全班学生的利益服务。

第二, 依法创制, 确保班级制度与教育政策法规相和谐。从1978年教育工作会全面恢复和重建之后, 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工作的法规。在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 涉及到学生管理的, 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必须依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持法》、《教育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国务院制订的某些行政法规, 如《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也是创建班级制度的重要依据。

第三, 权责一致, 确保双向利益引导机制的和谐。班级制度从形式上看是一种行为规范, 但从本质上看它是班级各主体利益的均衡器和导向器, 它承担着分配和协调班级学生之间, 班级学生与班集体之间, 班集体与学校乃至社会之间的利益和重任。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作用于人的行为, 义务则以其特有的利益约束和强制功能作用于人的行为, 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影响人们的动机, 引导人们的行为。

第四, 重赏慎罚,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谐发展。班级制度文化是一种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从结构上看应具有同法律相类似的逻辑成分, 应当包含“假定”、“处理”和“责任后果”三要素。既要重视奖励性和激励方式, 也要善于利用惩罚方式, 贯彻重奖慎罚的精神。

第五, 体现公正, 维护和谐稳定的班级秩序。在现代社会, 公正和秩序是任何制度都应追求的基本价值。稳定的秩序是人类理想的要素,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目标, 维护社会公正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六, 激励创新,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和谐的班级制度, 在内容上应当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全面的规范。班级制度的视觉应是多方位的, 班主任对班级制度应全面规划, 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班级制度而言, 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确认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有的规划都必须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设置;二是要促进和保障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产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三是倡导学生敢于质疑, 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新的开始。

三、创设人文关怀的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的物质环境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也是班级文化外化的结果。不断优化物质文化环境, 可以使有限的教室空间变成无限的教育资源, 最具体的微观课程。

“要让墙壁能够说话, 让草木能够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语) 。让学生进入班级后被一种文明向上, 圣洁高尚, 启智怡情的文化氛围所包围, 所融化, 让班级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心田, 使教室的每一处布置, 既是高尚的精神话语, 又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充满文化品味的艺术。

在班级物质文化中, 教室的座位往往会被忽视。编排座位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一般采用异质同构分组的办法, 即把在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脾气乃至家庭出身, 生长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编在一组。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 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2

北师大宁江附中《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我校《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国家和吉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经有关专家和领导审批,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帮助我们分析一下这一课题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是否有研究价值,预设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研究目标能否达成,同时,恳请帮助我们找出论证逻辑上的缺陷,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正、完善实验方案,把课题实验做得尽善尽美。

一、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的教育仍是未来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道德教育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作为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在广大青少年当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一项重点。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必然是也一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学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必然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并得以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并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同时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两者互为凭借,相互作用。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既向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又重视行为养成的基本训练;既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既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达到学生心理品德知、情、信、意、能的协调统一。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继承德育工作传统,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教育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过分注重了“工具教育”“科技教育”,而严重忽视了“人文教育”,学生(甚至包括教育者本身)可能升入理想的大学,拥有坚实、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但总是在“缺养”(即缺少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窒息状态下艰难地生存着、发展着,这样的学生(或人才),很难走得远,飞得高,活得好。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历史背景条件: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是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两难选择,是抱守传统?还是渐进西化?当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正确的选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吸收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机。这是其一。其二,“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对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2、物质基础条件:我校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艰苦奋斗和创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所需要的教育设施齐备,资金充足。如:千兆局域网,10兆接入因特网,学校建有网络中心,配备四台服务器。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屏,通入校园网,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两个网络机房、一个电子阅览室。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3、人力资源条件:课题负责人王刚是北师大宁江附中校长助理,主管学校德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高级教师,具有很高的学识,精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具有较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德育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实验研究能力,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实验课题的实验任务,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研经验;具有充分的教育实验时间和机会;主要参加人员有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6人,这些人均为作班主任,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教研热情高,研究工作能力强。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4、组织机制条件:为确保本课题实验顺进行,在课题组下成立了三个课题实验小组,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机制保障。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总目标: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达到传承传统美德,营造良好育人、学习氛围的目的。

1.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修养品性,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养料;使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文化建设,在参与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素养。

2.从班集体建设角度看,通过实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切入点和重要内容,在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现道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3.从教师教育角度看,教师系统掌握中华民资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并使之应用于教育实践,有效实施德育和班集体建设;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显著提高。

4、从教科研角度看,从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的出发,遵循道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点,丰富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理论,总结基本经验,探索基本模式,并使之具体化、系统化,具有可操作性和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2、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

3、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

4、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原理和外显操作规则;

5、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以上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操作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中,“策略”和“模式”主要是基于一般性的要求,在具体试验中要以具体的操作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再由“特殊”而形成为“一般”,总结出几种最基本的策略和模式;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主要是基于二者的一致性,将“教育”和“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实践,构建起二者的“内隐”和“外显”、“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四个结合”,即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制度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原理和外显操作规则,以及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是基于实验状态下总结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策略”和“模式”的一般性理论,从更抽象的角度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使实验研究由实践层面推向理论层面,更具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

2011年4月——2011年7月,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级、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方向、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召开课题会,确定实验人员职责分工,讨论课题目标,确立课题意义。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实验的基本设想是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出发,在德育工作的一般性理论指导下,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主要采取自然实验法和观察法两种试验方法进行。在实验中有效操控自变量。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把实验内容有计划、分步骤、有目的、有层次地交代给学生,并把启发、调动和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接受教育和积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实验目标之一,使实验目标、内容落到实处。恰当操控无关变量。教育内容、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等都与对比班相同。及时检测因变量。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观察、班级考核、学生行为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等方式反馈实验班的实验效果。

七、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转化

1、课题准备阶段(2011.4——2011.7):(1)《德育工作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论文)(2)《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论文)(3)《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构想》(论文)

2、课题实施阶段(2011.7——2013.12):(1)《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策略》(论文)(2)《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论文)(3)《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论文)(4)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外显成果展示(活动展示)

3、课题总结阶段(2014.1——2014.6):

(1)形成《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汇编)(2)撰写《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实验报告)(3)编写《传美教育校园行》和《班级文化你我他》(校本教材)

4、成果转化

(1)在学校德育工作和班集体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有效实验,实验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验班级的文化氛围普遍良好。(2)实验教师的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普遍提高。

(3)在区域内(初步确定在松原市内)推广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更广范围内(初步确定在省内)推广本课题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使之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八、本课题的研究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4——2011.7),为课题准备阶段。主要是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级、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方向、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召开课题会,确定实验人员职责分工,讨论课题目标,确立课题意义。第二阶段(2011.7——2013.12),为课题实施阶段。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计划,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内容,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中期评估,总结和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修订研究方案和细节。第三阶段(2014.1——2014.6),为课题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案例,聘请专家作出全面鉴定,给予验收;组织课题参与人员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和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成果做准备。

九、本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王云松樊海杰宿国峰王朝军 组长:王刚 副组长:范景海

成员:武文杰刘大威张烨

(二)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王刚 课题设计:王国琦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小组:组长:范景海

组员:王国昌陈艳辉范强郭彦冰 第二小组:组长:刘大威

组员:王云霄陈焕新马洪凤王桂珍 第三小组:组长:武文杰

组员:王刚王国琦李玉红董冠红 档案整理:张晔张科研

各位领导、专家,全体老师,本课题得到了上级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大家!

2011年11月22日

建设班级文化 提高学生素质 篇3

班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可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需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焕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班级环境,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班规、班训、美化教室等方面阐述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关键词]班级文化素质班规班训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112

班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可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需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焕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班级环境,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谈谈笔者对建设班级文化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规则,规范行为

校纪班规作为一种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行为规范。班级的纪律制度、请假制度、卫生制度必须健全,而且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根据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巧用班训,引导人心

班训具有直观教育的作用,它就像“无声的老师”,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新接一个班级时,学生往往彼此生疏,情绪不稳定,对班集体的事不够热心,如何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生活,并融入班集体呢?首先,笔者把“精诚团结、互帮互助”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并用班会课的时间讲解、要求,激发

学生参与交流和探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同学之间相处融洽。针对本班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不敢参加或者参加后不好好准备的现象,笔者及时提出了“要干就要干好,要么就不干”的班训;针对本班学生在纪律、卫生等方面因担心比不过重点班而自暴自弃的现象,提出了“争一保二”的口号,要求全班学生以此为目标努力,为班争光。这些班训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三年以来他们一直铭记在心里。实践证明,在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和比赛中,笔者所带的班级一直在年级前列。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班训,用来引导人心,激发学生热情,达到管理班级的目的。

三、美化教室,净化心灵

环境的熏陶也是一种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阵地。一个整洁舒适、温暖和谐的教室,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1.强化室内卫生

对教室里的卫生管理,首先是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确教室的干净整洁关系到班级的形象,影响到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笔者提出了教室内应做到“地面无纸屑,墙壁无污垢,讲台无灰尘”等“十无班级”要求,号召班级每个学生自觉遵守。笔者把班内的卫生负责到每个组,责任到每个人,实行每天两扫,每周一大扫,做到人人讲卫生,守卫生。三年以来,本班教室一直都是整洁干净的。

2.美化教室环境

每个学期开学初,笔者都带领学生装饰教室,学生用彩色纸编织各种各样的图案,悬挂在教室内,十分好看。在教室墙壁的两侧,则悬挂一些名言警句,如“苦修力搏,学道酬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还可以把班训张贴在教室前壁的正中,用来激励学生,鼓舞士气,它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主任还可以把本班学生中书法较好的习作或绘画点缀其中,既使教室生辉,又增添了亲切感,让学生乐在教室里学习。

3.精心设计墙报

墙报是班级文化的主阵地,它可以从多侧面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可以从多角度辐射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班级墙报的建设,班主任不必包揽,只需引导提示即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例如在开学初,学生就设计出“新学期,新目标”的专刊,他们把本学期班级的奋斗目标、班委的工作计划、团支部的工作计划和个人的学习目标张贴在上面,这样可以使整个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在重大节日他们出版了“五四感悟”“教师节专刊”“元旦特刊”“新世纪展望”等墙报。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重大节日的背景和内涵,也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建立“班务栏”

这一阵地,可以把校纪班规、班级量化评比结果、本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情况公布于众,也可以把班级中的好人好事以及集体的奖状和锦旗悬挂于此,让学生既有所警示,又有所鼓励,还可以把班级订阅的报纸杂志挂在此,作为“知识角”,给学生阅读课外知识,拓宽眼界提供好的场所。

总之,美化教室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设计,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是增强学生情谊,增进师生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当代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影响着中学生,冲击着他们原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此,班主任不能听之任之。但是,一味的牵制、训斥,也未必能达到教育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来教育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在三月份,可以在全班开展“学雷锋”活动,班主任带头,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引导班团支部组织团员和学生去看望身边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悟。针对班级学生中突出的好人好事,班主任可在班会课上组织全班学生学习,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他们,影响他们,效果很好。

另外,笔者积极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活动,既提高他们的能力,又树立班级形象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笔者还在本班开展如“21世纪畅想”文艺晚会、“老师您好”茶话会、“假如我是班干” 等主题班会,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加强师生感情以及学生之间的友谊。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群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通过塑造一种美,培养一种精神,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来激励学生、锻炼学生、转化学生,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4

一班级文化概述

班级文化是大学生在班级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生在高校中进行学习是出于报效国家的理想、不辜负学校的教育和自身前途等目的的综合考量下,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班级文化自身的覆盖性决定了其会对每个班级成员造成文化渗透, 因此,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1. 促进大学生的独立意识

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塑造大学生理念的过程, 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等自主意识, 进而使其萌发独立思想。每个班级都需要有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这个目的的达成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的实施。在传统环境中, 一些班级干部只注重管理形式, 而不注重其切实的内容, 造成班级管理出现空泛性, 也有一些班级干部试图摆脱这种体制的束缚, 采取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 让每一名大学生都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当中, 让他们积累相关的教育经验, 得到锻炼的机会, 找到了体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机会, 进而达到了班级团体的聚合效应,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

2.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大学生的人生认识引导到正确的层面上来, 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让他们不仅学到理论知识, 还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何修身、如何做事等, 进而激发出他们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3.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直是一个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其实际情况非常不乐观。他们中普遍存在没有信仰、抗压能力差、缺乏上进心等问题。当取得一些进步时, 立刻得意忘形;遭受打击时, 便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由此可见,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必须应受到重视。

三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

1. 增强整体感

班级是否具有凝聚力是一个班级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衡量标准。好的凝聚力可让班中的每位成员互相团结在一起, 进而实现共同进取的目的, 为班级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努力。健全的体制是一个好班级必备的条件, 它可以使班级中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让班级中的所有事情都有相应的原则可以参照, 切实做到班级运行的流畅性。

2. 确立归属感

好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具有长期性, 是从班级出现的那一天就开始逐步建立的。正确地引导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应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整体观念, 让班级中的成员参加各种合作性的活动, 进而增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形成集体观念。此外, 班级干部在一个班的事物处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只有班干部的工作水平得到大家的认可, 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教育人员要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 尊重他们的尊严, 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促进班级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 推进班级文化向前进步。

3. 班级活动方面

首先, 要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之余感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比如唱歌比赛和演讲比赛等, 将正确的价值观念灌输进活动的每个细节, 让学生的行为受到良好的思想规范, 在做事时依照良好的习惯去进行,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 学生来到学校是以学习为根本目的的, 所以一个班级应该树立起良好的整体学习理念, 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让大家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另外, 创新是对传统的颠覆, 是解决新问题的有力武器。因此要在班级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让学生们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积极思考, 运用创新手段, 使班级文化丰富多彩。如此, 既建设好了班级文化, 又提升了学生们自身的素质。

四结束语

大学生班级文化的顺利建设对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实现班级成员的聚凝, 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前推进。高校应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 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军利.谈谈大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问题[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S1)

[2]李欣.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 2010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5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当下的中学生喜欢喝五花八门的饮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在班级中开展茶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美育乃至健康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班级文化;意义

我校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学生都是“体育生”。在这炎炎夏日,我经常看到他们汗流浃背的样子。淌汗之际,他们总是选择爽口的饮料,仿佛此时只有将这冰镇饮品一饮而尽,才解运动后的口渴、燥热。但无论碳酸饮料还是功能饮料中的糖、咖啡因,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逞一时之快,也并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特色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学生在如此的环境下会受到班级文化带来的潜移默化,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在一个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班级,在一群“动如脱兔”的孩子们中,在他们谈及可乐、咖啡口若悬河,对中国茶却知之甚少的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本班的特色班级文化应运而生。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以茶作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华茶文化除了物质方面,还包括制度和精神两个层次结构。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茶,水,茶具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茶文化内容。茶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即所谓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包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这些精神活动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文化的制度层面是茶文化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中介。通过茶的法规和礼俗构成茶文化的个性特征。茶文化教育之于班级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茶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当下中学生对于茶文化匮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了解不足。茶文化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都有渗透。茶的种类多样,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滇红、庐山云雾,不胜枚举,而每一种茶都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了解茶文化,可以开拓视野,增加人文知识。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从茶树品种、茶具、茶事活动、茶道等多方面学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比如象征“天、地、人”的三才盖碗,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诗词是我国的经典文化,写茶文化的诗词更是多不胜数。“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描绘的是与知音好友品香茗的情景;“小时冷泉流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眼前浮现的是梅尧臣用紫砂壶烹煮着茶„„光是茶诗,便可令学生长久地徜徉在传统文学之中。学生还可以欣赏了解到茶联、茶画、茶舞、茶书等等,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有人曾总结道“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禅通,通在神和;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儒释道文化等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也是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并掌握的。

二、茶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茶文化将简单的品茗升华到了精神层次上来。唐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其文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引陆羽的“精行俭德”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的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则为:

《管子·心术》说“中不精者心不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事不专心一致,那他的心(道德品行)也就无可救药了。陆羽用一个“精”字,说明有关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达到此标准。“茶有九难”包括:造、别、器、水、火、炙、末、煮、饮。从种茶,制茶,鉴别,煮茶器具的用法,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讲究、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饮茶的真香,唯有达到“九难”的精益求精才行。这教给学生凡事皆怕“认真”二字,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这样便会无所不利。

“行”,一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活动,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实际地去做,如行茶道等。让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操行端正的人。

《易·否象传》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单非行为而已。《茶经七之事》举例说:晏婴身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恒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对于如今生活幸福,渐渐淡忘“粒粒皆辛苦”的学生而言,要学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

不羡黄金罍,不慕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让学生感悟君子的高尚品德,要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对自己的品性规范要求。

三、茶文化规范言行举止

茶文化中倡导礼仪、礼俗,让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养成谦和礼让,敬爱为人的良好品格。比如学生在学习铁观音的冲泡过程中,女生身着传统服饰,端坐于前,“恭请上座-焚香安神-丝竹和鸣-叶嘉酬宾-高山流水-乌龙入宫-芳草回春-分承香露-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若琛听泉-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茶艺人将冲泡好的茶汤至于闻香杯之中,含笑递于品茶人面前,“三龙护鼎-细闻幽香-品啜甘露”,一起沉浸于幽幽茶香之中。每一个举止都优美自然,每一个动作都端庄优雅,每一道程序都款款有序,每一个环节都彬彬有礼、一气呵成。学生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注重了仪容仪表、规范了用语和礼仪,提升了行为习惯。

再如,有的学生在习茶中体悟到:做人,不该在背后过多议论。如同玻璃杯中漂浮的根根绿茶,偶有碰撞,但由于水的磨合,使矛盾的对立面轻轻反弹,没有损伤。唯有互动的动态美,摩擦越来越小,茶叶才终沉淀出一分静态和谐之美。人之间的相处莫不如此,多一些正面的沟通,少一些背后的闲言闲语,时时换位,彼此谅解,共同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四、茶文化是一种处世哲学

《巢林笔谈续编》卷下云:“炉香烟袅,引人神思欲远,趣从静领,自异粗浮。品茶亦然。”闲则静,静则定,对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于是心底渐生出一种悠然自乐的恬怡之情来,恰如宋人释德洪《山居》诗中所云:“深谷清泉白石,空斋棐几明窗,饭罢一瓯春露,梦成风雨翻汇”,吃茶闲暇之中,世间烦恼、人生苦乐乃至什么油盐酱醋柴米,都付之爪哇国去,剩在齿颊间心胸里的只是清幽淡雅的禅意。

茶文化告诫学生:人生之旅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和挫折相伴,要多吃苦,多拼搏。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能抛开浮躁的心情,像那根根而立的茶叶沉于杯底这般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五、茶文化提高对美的欣赏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如茶艺人仪容仪表典雅之美,举止端庄优雅之美;千姿百态的茶造型之美;茶诗、茶联的意境、韵律之美;古香古色的茶具之美;味甜香醇的茶汤之美等。这些,都在向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独特的美。学生在丰富的图片、视频展现中受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育和熏陶。

茶文化之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茶文化之美,能启真扬善。学生在茶文化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诗意,开启心志,怡情悦性。在茶文化中注意仪表美,语言美,行为举止美,把对美的理解带到学校的言行举止中来,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便是茶文化之于学生的美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

六、茶文化具有养生功效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养生功效。其具体功效有: 1.兴奋: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4.抑制动脉硬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8.抑制癌细胞: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只要科学、适量地饮茶,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这正是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茶文化教育是一种渐进的教育,不能期待短期便收到成效。积极地,长期地开展茶文化学习,不仅能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历史、生活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茶香可以飘逸这个校园!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班级管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有序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文化,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教育,如果要让学生更好的对接企业需要,就要及早的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做好自身技能、思想的全方面准备,提升自身的综合性素质。

一、建立好校企合作基础

中职教育培养的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教育,当下更加流行校企合作来搭建学生从学习、实践和就业的全程化服务。合作性的企业可以有效的让教师和校方代表去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企业文化,从而将企业文化精髓更好的移植到班级的管理中。同时教师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及时的认识和准备。因此首先需要有权威性企业文化的参照标准和体验,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引入班级管理中达到规范、科学、实用的效果,避免教学与实际就业情况产生较大悬殊的问题。教师应该定期到企业中参加其企业文化培训或者实地走访来感受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引入企业中先进的职业化理念、技能信息来促进班级管理与教育的前端性。同时企业代表也可以定期的到学校进行相关企业文化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学校期间与企业对话,特别是企业行政人事部门的代表对企业文化内容的宣讲,让学生可以知晓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的基本性文化模式。

二、学生走进企业

学生可以将实习和定期的实践活动安排在企业中,通过与企业的员工近距离交流以及相关技术的亲眼观摩来达到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识。从而有效的将企业的技术要求、工作态度标准、晋升机制等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将其企业管理文化移植在个人管理上,从而更有效的配合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注重自身团队性,努力争优创先。让学生充分的与企业员工进行直面的交流,让学生对与企业的疑惑做更深入的了解,避免在校期间的盲目学习。同时看到企业对人才要求的状况也可以树立学生自身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特别是对于企业的作息时间、品质标准、团队合作性要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对企业工作的开展有清晰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能力提升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和社会经验的重要性。提早的进入企业锻炼,提升自身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有效的为就业提供保障。

中职所对应的企业文化大多崇尚团队合作、纪律性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精神,相关文化可以有效的移植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注重班级管理的纪律性,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要较好的进行制度的尊重与执行,从而有效的稳定整个班级的纪律管理,培养班级团队中的互相协作。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则更多的体现在对于客户问题的处理上,而在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做好服务者的角色,面对相关实践工作要做好专业化的服务精神,合理友善的处理好客户关系,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有效的应对客户的多种需求。当实习遇到客户问题时,不能逃避和推卸责任,更多的需要从自身服务水平上找问题,同时虚心的请教经验丰富者,让自身的技能能够有效提升,而不是自满与自尊情绪下排斥自身能力的提升或者刻意的回避自身的问题。此外团队合作性可以训练学生充分的对班级同学进行和谐的相处,充分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同时能够与学生的相处中取长补短,友善交往,从别人的优点上看到自身的不足,懂得欣赏他人,而不是妒忌或者鄙视他人,这种极端的情绪都不利于团体的和谐性。

学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活动中,通过企业对外活动看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社会效益,同时学会如何在对外环境中摆正自身企业人的身份角色,以及代表企业做对外的文化交流。

三、引入企业资深员工参与学生教育中

可以让企业中的高级管理或者技术人员在学校班级中做一人对一班指导合作。可以让企业资深指导人员到学校进行课程讲授,也可以建立公共的交流平台,让指导人员能够与学生有更为自如开放的沟通空间,及时的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逐步的完善企业文化了解。同时可以开展企业与对学生的带教帮扶活动,对于班级管理中难以教育的学生通过企业员工的一对一沟通联系来达到真实企业文化的灌输,从真实案例中去让学生对自身问题主动的发现与调整。

四、积极做校企反馈

对于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的学生,教师要定期做回访,了解学生在学校教育后融入企业环境的状况,同时从中通过毕业时的工作状况来发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优点,从而在管理中得到相关管理方式的坚持与改善。同时也需要让企业对毕业时或者实习学生的情况做反馈,让学校能够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样可以从多方面的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做考察,让信息更加的全面和科学。同时也让学生积极的反馈自身对企业的看法,积极的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取长补短的逐步改善。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充分结合班级学生自身的特性、专业的特性,让班级管理更为灵活和贴合实际情况,避免班级管理过于的刻板而脱离实际需要。积极的做好信息反馈,了解真实的校企实际情况。在班级管理上进行定期周会,及时的发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同时及时纠正。所有的管理应该定制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就如同企业管理一样,通过标准化的制度来做班级管理。

五、结束语

企业文化的深入了解有效地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充分理解团队合作、服务精神和纪律性,从而的让班级能够如同企业一样有效的运转,不断地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和学生综合实力,有效的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从而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共赢。当然作为班级管理的教师而言,需要在管理的方式和沟通技巧上有较强的能力,较好的说服学生配合班级管理的进行,促动学生自身寻求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提高,减少人们对中职学生综合水平较弱的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1]赵云.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之企业文化教育初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4:19

[2]韩立国.中职班级管理渗透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4,06:37-38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7

慈,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只有包容,才能和谐相处;慈是一种大爱,教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而孝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珍惜和善待的人,谈不上孝;孝还需要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也谈不上孝。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慈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那么,实现素质教育的当代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应当如何实施慈孝文化教育呢?我应从班级教育抓起。

一、原因

1.

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班级都是一个小集体,班主任都要直接面对学生和联系家长,这为班主任开展慈孝文化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提供了基础条件,创造了极大的方便。老师天天接触学生,关心、教育学生,师生之间既有联系的空间时间,又有师生感情基础,同时学生也明白老师有教育义务,易于接受且喜欢接受。老师与家长也有一种因学生而联系起来了的“亲情”关系,沟通多,联系多,相互之间极易配合。于是,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还把孝敬之爱施予自己的父母,这极其容易接受并做到。

2.

班级有班会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利于老师集中进行慈孝文化教育,并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学习雷锋、关心同学、尊敬老师、热爱集体、孝敬父母、关爱自己等活动,都可融入慈孝文化。

二、内容

1.

班级开展慈孝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上述的学习雷锋、关心同学、尊敬老师、热爱集体、孝敬父母、关爱自己等主题,都与慈孝精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有了爱,就能有慈爱之心与孝敬之情。

2. 在具体内容上,更需要讨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古人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我们应不应当孝敬父母?应当怎样孝敬父母?再是讲慈孝故事,如二十四孝里的部分故事。再就是学习《弟子规》等经典。还有就是了解当今不孝的悲剧性故事,学习孝敬父母的榜样的故事。比如我们当地编写的反映本地人孝敬父母的真人真事的故事集《孝星》,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对于高中学生,还可开展慈孝文化的由来和传承慈孝文化的当代意义,以及如何传承慈孝文化的讲座和讨论。

三、主题

班主任要充分挖掘“慈孝”中隐含的道德自律和互爱文化,拓展慈孝文化的原有空间,将原本属于家庭、宗族的狭隘的慈孝延伸到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延伸到对师长、同学、邻里的友善关爱,实现传统慈孝文化的现代转换与诠释。笔者认为除却慈孝原本包含的内涵———孝敬外,“责任、和善”也是新时代赋予慈孝文化的新的内涵,可将这三者提炼成为慈孝文化的三大核心品质,并分别向学生作出诠释。

1. 责任。

对中小学生而言,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在学校里勤奋学习、对家庭尽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对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即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环境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社会责任心。

2. 孝敬。

即要有“感恩之心”,就是听从自己父母长辈的教导,关心他们的健康,多参与家务劳动,替他们分担忧虑;要有“仁爱之心”,就要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长辈,以诚待人;要有“赤子之心”,就是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3. 和善。

温和善良。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逐步形成外向、活泼、自信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善于主动与人沟通,乐于给予同伴帮助,最终营造出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氛围。

显然,责任、孝敬、和善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层层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责任是基础,当一个人富有责任心时,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事、物产生极大热情,对家人孝顺,对他人尊敬,对社会、自然产生敬畏。在此基础上,必定能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天地,从而达到家庭、社会一片和善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的责任心。

班主任还可将以上几点具体化,列成条款,要求学生做到。比如孝敬问题,可以列出如下条款:

在学校或社会上: (1)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身边人。如,给需要的人让座等。 (3) 对同学的父母、长辈有礼貌。 (4) 理解教师的工作,主动关心老师,做老师的助手。 (5) 管住口舌,不能辱骂甚至于不要说任何人的坏话。 (6) 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 (7) 热爱自然,不损害一草一木,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在家庭里: (1) 父母的声誉与财产应全力维护,未经许可,丝毫不取。 (2) 每逢吃饮,先请父母品尝;餐前帮父母盛饭拿筷。 (3) 在平时要公开并说出对父母的爱,学会主动向父母示爱。 (4) 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了解他们的喜好。家人生病时,能主动照顾,不求回报。 (5) 不与父母顶嘴冲撞;有误会时,试着向父母有理有据地讲明道理,说明情况。 (6) 亲近父母,感受亲情,懂得回报。

四、活动

如开展“欢乐中秋,情浓意浓”的中秋“送祝福”活动,“感恩父母,弘扬慈孝文化周”活动,“关注母亲,感怀亲情”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主题班会、制作感恩卡、手抄报、慈孝故事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一天的工作、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尊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的良好的品德。

例如,据重庆晚报报道:在“12·5国际志愿者日”即将到来之际,来自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的10名志愿者,来到本市渝北区古路镇草坪村李家湾,看望当地的空巢老人。笔者认为,中小学班级,尤其高中班级,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类似的慰问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等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8

一、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一) 有利于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理论, 主要是把企业价值观念渗透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环节, 用文化手段来促使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引导、规范、激励以及凝聚等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企业文化这种先进的理念融入到高职班级教育中, 就能够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的重大作用, 改变传统的说教教育模式, 又把企业的要求融入到了班级教学中, 从而使学生能够明确企业的要求,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的目标,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班级教育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文化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学生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并逐渐形成优良的班风班貌。

(二) 熟悉企业环境, 更利于适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班教育管理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 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企业文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人才在企业中发挥出的价值, 让班级中的学生树立危机意识以及紧迫意识, 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动力, 积极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去。也正由于企业文化逐渐融入到班级教育中, 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到企业管理的内容, 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 能够尽快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 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这也使学生今后到企业中就业, 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 有利于高职教育尽快实现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 社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企业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加大了人才选择的标准, 高职教育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的需要为人才, 只能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这也是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而必然选择的发展途径,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地与企业合作, 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互动是加深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逐步融入高职院校的班级教育管理之中, 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接近企业实际的工作氛围, 促使学生更能认同企业, 同时把企业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入班级教育管理之中, 能够促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对接, 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标准的高级技能应用人才, 推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班级教育管理融入企业文化的措施

高职班级教育管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融入企业文化, 比如说: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也可以促使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以及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融入企业文化, 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促使学生不断对自己加大要求逐渐向着企业要求标准发展。

(一) 在班级教学课堂上融入企业文化。在班级教学课堂上融入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可以在班级专业教学课堂上直接介绍企业文化;第二种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第三种是以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这三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到优秀的企业文化, 并且深入了解到企业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企业文化的相关理念也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融入到班级课堂教学中,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将企业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融入教学课堂中, 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展现企业文化价值的合作精神等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亲身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高职院校可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 并可以不定期邀请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到班级开展讲座, 与学生分享企业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等, 让学生对企业文化理念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二)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的核心内容相容, 都是为了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仪表以及符号等构成的且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形象, 而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等,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影响中对提供的各项信息进行认知评价分析, 从而在心理机制作用下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以及思想意识。为了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 一是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让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中, 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专业与将来岗位之间的联系, 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二是在班级主要的场所促使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的融合, 比如说:教室与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可以在这些场所设置文化氛围, 在宿舍可以精心布置宿舍与教室的环境融入企业文化的理念, 可以采取在墙面上张贴符合企业价值观念的标语等, 还可以采取评比文明宿舍的方式,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统一着装, 按企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等, 从而模拟出一个相对真实的企业环境, 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锻炼, 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在班级文化的制定过程中也可以请企业人员参与到其中, 比如说:需要企业人员参与到班级制度制定过程中, 与企业制度又存在很大区别, 企业制度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意志, 而班级制度体现了集体的意志, 这就需要班级制度制定中需要协商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企业人员参与制定过程制定出的制度才更具有执行性。

(三) 把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活动中。班级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文化提供实践的场所, 班级通过开展多种活动, 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地提升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 让学生感悟企业文化, 更深层了解到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涵, 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高职院校还可以在班级活动中模拟企业竞聘的环境去评选班级的班委, 既使学生得到锻炼, 又能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 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借鉴企业中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 从而将企业与班级的要求有效结合起来, 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在班级组织结构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企业人员可以参与班干部的考核, 促使班干部增加忧患意识, 更加努力为班级提供服务, 从而增强班级活动的活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理论形式, 对企业来说具有导向、凝聚、激励以及约束的作用, 如果把企业文化逐步融入到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 能够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同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可以说企业文化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的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教学课程中融入到班级活动中, 并与班级文化相互结合, 使企业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

参考文献

[1]舒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文化建设:共容、共融和共荣[J].教育探索, 2013, 10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篇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日益发展, 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建设也向纵深发展, 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需求也不断提升, 同时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发展, 就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近年来, 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职业学校的办学要面向市场, 要考虑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要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环境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订单班教学与管理机制。这给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是培养企业亟须的人才、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标准差距、更好地使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措施。

二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实践意义

校企合作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培养高技能人才, 是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因其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而受到更多大型企业的青睐。对于校企合作环境下学生实行怎样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企业管理, 尤其是班级学生如何进行企业化管理, 由于尚无经验可循, 很多学校都处于探索阶段。通过研究和探讨班级学生企业化管理的有效方案与措施, 在班级学生管理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 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 强调合作理念, 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 并提高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对班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化管理, 对于加快学生对于企业的适应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模式以及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 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 校企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现与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供电公司、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地铁机电公司、京港地铁公司、神华集团、SMC (中国) 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教育。然而经过多次校企合作研讨会的反馈,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在企业工作中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等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 即使拥有一定技能, 但却不能很快适应企业高效的工作节奏、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与人协作的过程中也往往表现欠佳, 出现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而这段适应期能否顺利度过, 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在企业的生存。通过课题研究, 探究如何在校企合作环境下有效进行班级学生企业化管理, 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氛围, 感知企业文化, 感悟企业精神, 了解企业管理方式, 形成良好的班风, 推进优良校风建设, 从而使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就能顺畅地适应企业管理, 全身心地、充满生机与活力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

三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目标

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 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形势下产生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借助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与SMC (中国) 有限公司、北京地铁公司、神华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的订单式教育有利资源, 以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与SMC (中国) 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开展的——“SMC订单班”为研究主体, 通过校企合作环境下班级学生企业化管理课题的研究, 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与人才标准, 探究和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环境下班级管理的方案:以班级文化墙为载体, 宣传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班级管理借鉴企业管理制度, 逐步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 强化学生合作理念, 探究有效途径与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今后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技能型劳动者。目前中国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降低, 学生现状不容乐观, 整体素质普遍下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 需要学校与企业进一步进行有效沟通, 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 学校、企业与学生三赢的良好目的。希望笔者的思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摘要: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受过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必不可少。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在校企紧密合作、共建共赢的基础上,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班级文化及企业文化的特点, 从三个方面思考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问题。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班级文化,制度管理,柔性管理,个性化管理,标识管理,团队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各个区域产业链的不断重组和调整,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面临重大的挑战。进一步缩小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标准上的实际差距, 更好地做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需要不断研究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人才要求, 做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而作为校园文化中最基本的模块——班级文化, 必然要学会不断汲取企业文化中的有益因素,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使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为培养企业认可、社会认同的职业人才提供理想的成长环境和优质资源。

现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独特标志。优秀的企业必然拥有内涵丰富、风格迥异、具有独特魅力的企业文化, 这些企业文化所共有的特质体现在:统一的决策、小团队工作模式、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高效的自我控制等。对照传统班级文化建设,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制度管理理念

欧美企业非常重视制度化管理, 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员工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企业内所处的位置和应有的权利义务, 员工做事效率高、内耗小、管理方便。这一点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借鉴。

制度修订民主化 班级各项制度的修订如果都是班主任自己的主观意愿, 没有学生的参与, 执行的效果不会好, 这也是目前一些班级的通病。要让班级制度深入人心, 必须是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 这样的制度更有亲和力和约束力。可以让班级每个学生都献言献策, 并统一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筛选出最适合本班级的制度, 每个学生都要签署个人同意协议, 确保班级制度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可执行性。班主任在制度修订过程中主要起引导、顾问和决策作用, 做班级的领航者, 尽量避免干涉学生的民主决策过程, 培养学生民主议事的习惯,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制度的修订。

制度修订科学化 向现代企业学习, 仔细研究分析班级管理中可能涉及的各类事务和突出问题, 参照学校和班级管理要求, 合理规划职能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和协商机制, 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最优化的职能管理部门, 做到分工明确, 职权清晰, 便于管理。对每个部门和岗位都定岗定责, 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真正做到统分结合、忙而不乱。

柔性管理理念

以制度为主的刚性管理是确保班级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 但一味的机械式的严防死守式的盯人式管理是无法持久的, 以往很多班级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制度制定好了, 第一个月大家都很卖力, 第二个月松松垮垮, 再往后就可有可无、形同虚设了。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们管理的是人, 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人的工作效率会因为心理和生理的各种因素而波动, 缺失了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注定无法持久。我们要学习日企的长处, 弥补这一缺憾。日本一些新企业讲究以人为本, 非常尊重企业员工的地位, 承认他们的价值, 使之能心甘情愿、身心愉悦地为企业多做贡献。如同中国武术中的太极, 这种柔性管理, 恰好弥补了欧美某些企业硬派管理的暗伤, 就如同机器里的润滑油, 极大地保证了机器长时间的正常运转。那么, 班级管理的润滑油在哪里呢?

尊重每一个学生 我们要改变过去师尊生卑的传统心理模式,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 耐心了解其真实感受, 有技巧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努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抵抗和逆反心理, 根除师生对立和冲突现象,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学生思想、言行的引导工作, 使学生在感情和意识上逐渐认同学校和教师的管理, 从教师强制性的有为而治慢慢向学生自觉的无为而治转变。

关心每一个学生 我们要经常关心班级学生的生活。诸如身体是否有恙、生活有何困难、生日是哪天、和父母吵架了吗、与哪个同学有别扭等等“琐事”。我们要不厌其烦, 耐心问候, 体现整个班集体对他的重视、认可和关怀。我们的制度在某些地方要体现明显的人性化, 规避负面情绪的产生, 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热情。和为贵的企业精髓我们用好了会受益无穷。

个性化管理理念

制度化和柔性化的管理使得班级的管理正常而有序, 但人是有惰性的, 一年半载后, 我们会发现班级里似乎少了什么, 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 少了什么呢?激情。没有激情的班级往往缺少生机和活力, 易趋于平庸。如何拥有激情, 在这方面, 欧美企业给出了解决方案。欧美企业经常强调个人的竞争意识和个性的发挥。欧美企业经常鼓励员工, “我能比别人干得更好”是大多数欧美企业员工的座右铭。通过不断地、系统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并适当地给予激励和刺激, 能更好地释放员工内在的潜力,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员工的事业成就感。借鉴企业的激励模式, 我们可以对班级管理做以下尝试。

班干部民主推荐, 竞争上岗 班团委的换届和改选要做到每个学期一届, 施行竞争上岗, 轮流“执政”, 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到班级管理中去, 切身体验管理的艺术;只有自己真正参与了, 才会把班级视为骨血相连的温暖的家。还可以实行任务认领和包干制, 如运动会等学校集体活动, 可以让有能力和感兴趣的学生主动站出来, 负责活动的策划和执行,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知行合一, 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增强学生做事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提供展示平台, 充分释放学生个性 我们可以每周组织一次论坛, 学生在前一天把自己对班级的有益建议或想法写在纸条上, 在论坛上进行集体讨论和民主表决, 不断用更好的思路和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作为原先班级制度的有益补充, 做到尊重民意, 下情上达, 上情下达,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一次宣泄和发挥。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策划他们喜爱的活动, 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标识管理理念

目前, 许多学校和班级的宣传布置仍然沿袭计划经济的特征, 千篇一律, 只有共性, 缺乏个性。宣传只浮在表面, 对学生无吸引力, 无法深入人心,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仍然可以从企业的环境和宣传布置上学到许多。成功的企业不但有一套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体制, 更有一个有效孵化优秀员工的企业环境。到一些成功的企业参观考察, 无论走到哪里, 都会由衷地感叹, 都会发现这些企业有以下特征:环境整洁布局合理, 功能区域划分清晰, 到处都有行业宣传标识和醒目深刻的企业标志CI等等。汲取企业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班级的宣传和布置工作加以改进。

营造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 对于学生长期生活的班级、宿舍等公共区域, 我们可以采用小组承包制, 让感兴趣的学生设计功能区域, 如“本周最佳员工”区域、“加油!我们的荣誉与你同在”区域等。并让这个团队负责该区域的保洁工作和宣传布置工作, 尽量做到干净和美观, 然后大家比一比, 赛一赛, 看看那个小组最棒。

布置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宣传氛围 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在适当的位置进行个性化宣传, 如“每个人都是程序中那最重要的一行, 我们一起让整个世界运转起来!”“让我们用优雅的画笔, 描绘出最美的明天”等等。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和学习优秀企业员工的经典语录, 张贴在适当的位置, 让学生时刻被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仿真的企业环境教育和感染着, 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设计独特的班级标志CI 可以集中全班学生的智慧, 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做法, 设计别具一格且能体现班级特质的班徽、班歌、班服等, 塑造班级的整体形象, 并通过班级学生的语言、行为使所预定的品牌形象给人独特和深刻的印象, 使班级标志与班级在别人意识里形成习惯性的快速联想, 而获得强烈认同感。

团队管理理念

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 人性化的服务体系, 个性化的孵化流程,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要能动地锻炼学生、塑造学生, 做到真正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许多企业都会定期送员工出去培训和“充电”, 都会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素养和合作能力, 跟上企业快速蜕变和革新的步伐。我们可以借鉴企业锻炼员工的方法, 一方面制定个人修炼计划, 用来锻炼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和胆量气魄;另一方面制定团队修炼计划, 用来锻炼团队沟通交流能力、合作互助能力等。

即兴演讲锻炼自我 我们可以利用每天放学前的10分钟, 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今天要上台即兴演讲的学生, 并鼓励和指导他完成自定题目的演讲, 并让同学们给他打分。不间断地培养学生个体的自信心和语言逻辑组织能力, 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提供坚强的心理后盾。

团队合作融入集体 团队合作能有效融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产生1+1>2的加成效应。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运动, 提高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关怀和友情, 更通过这些集体活动, 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摒弃独生子女的冷漠、自私、软弱等不良习性, 从而在集体活动中塑造健康阳光的自我, 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其实, 班集体与一个企业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需要文化来支撑和孕育, 优秀班集体的塑造便是一个班级品牌文化的孵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最成功的产品除了学生, 还是一套能成功培养优秀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所以, 企业文化也好, 班级文化也好, 在这里,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一种处世为人的哲学, 一种生活的动机, 一种社交方式……一个班集体有了共同的价值观, 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统一, 班级就能够朝着一定的方向集中发挥总体力量, 班级所做出的决策就会迅速变为全体学生的一致行动。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的上层建筑, 是班级管理的灵魂, 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 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学生的行为, 使学生为实现班级目标自觉地形成团结协作的整体, 做到内心需求与外在行动的完美统一, 达到学生个体和班集体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吉鹏.企业文化的39个细节[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2]李柏松.企业文化宣言[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5.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11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04-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海内外中华儿女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当不断地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中职学生刚刚摆脱少年儿童的稚气,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布置好教室、设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条例,如何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中华传统的精髓,为班级文化建设夯实根基,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沉淀底蕴,才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人们对各类事物价值的看法和态度。青少年时期是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如何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中职学生年纪不大、涉世未深,处于情感发展的不稳定期,更需要提升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让这些珍贵的东西像种子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实践中,笔者在所带的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载体,班会课过程中通过一些课件的展示,或让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故事等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讲到核心价值观“爱国”篇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历史爱国故事与大家分享,象《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精忠报国》等。各小组先分享本组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总结出苏武、昭君、岳飞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什么高贵品质?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讲到“诚信”篇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再让学生讨论同学的发言,之后教师做归纳点评,从而使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个人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通过《曾子杀猪》、《季札挂剑》等传统美德历史小故事来感染学生,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制度不是为了简单地管人管事,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就意味着管理制度要有理论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小事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并沉淀到生活的习惯中,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贯穿于行为导向和价值判断中,为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构建,筑起文化和品行的脊梁。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如何把传统美德的教育蕴涵在班级管理规范中呢?

实践中,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所带的班级实行加分制度,把学生的学校生活、部分与家庭相关的教育、社会实践等进行量化管理。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制定与实施中突出了尚礼、友爱、睦邻、孝道、正直、勤学等传统美德。这些虽然需要班主任花不少心思,但这样做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发展,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例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妈妈做一件事等,表现良好者可以获得加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孝道,让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使学生学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家庭的氛围可能会更和谐温馨,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这种班级管理制度,慢慢地引领学生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最终转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同时,笔者在班级还设有一项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即“值日班长负责制”,使每个学生人人都受别人管,人人又可管别人。班里除了指定的一位学生任常务班长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任一天值日班长,任值日班长的那一天,该学生要全面负责全班同学各项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刚开始实行此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不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每个学生都表现的很好。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班级主人翁的感觉,才能更深刻体会到在工作中应该“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事业、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敬业尽责精神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渐内化为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班级流行时尚文化相结合

时尚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中追赶潮流、追逐明星是客观事实。作为班主任,如何借助学生对时尚文化的热衷,让时尚文化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从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的问题。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学生眼中的时尚不过是“俗文化”罢了,老师和家长常常对他们是排斥的。但单纯的排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甚至适得其反。笔者就想,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喜欢的空间和内容中,挖掘出我们大家崇尚的东西,让时尚与传统美德相结合起来,让美德与时俱进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例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可以说是达到了全民赏“月”的盛况。于是,笔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剧情,探讨情节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发学生对这部剧所传达的人生现实意义的热议。在探讨中,结合传统美德,由芈月芈姝姐妹反目之战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应谦虚礼貌,切忌攀比嫉妒;芈姝最终失败、芈月最终逆袭获得成功的结局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时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求索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才会获得成功。学生喜欢演员孙俪,笔者就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并把孙俪如何由一个无名演员成为当红明星的事迹告诉他们,当他们知道孙俪是多么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时候,这些明星,这些美好的东西借助流行的时尚元素所传达的就是正能量,可以被学生直接接受,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传承民俗文化美德构建新型班级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在各自民族成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及习俗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节日里的家庭聚会,是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的社交场合。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进退有据的道德规范,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得传统美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良好途径。

例如,在“三月三”之前的班会课上,笔者让学生说说我们广西有哪些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有什么地方风俗习惯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以我们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最为有名。到了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广西各地都会举办很多民俗活动,笔者让有体验过民俗活动的学生把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形成立体的民俗文化知识。还以“我记忆中的节日”、“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等为题拓宽视角,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渊源,体会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相互探讨分享中,经历长长的心灵之旅、满满的精神盛宴。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只有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班级文化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敬余.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金波.中华美德故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3]李立华.中华传统美德读本[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黄枝柳,女,融安县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班主任专业化研究。

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 篇12

以学校规章制度为载体, 结合本班情况对班级制度进行深入和深化。我校是市各类学校中班级文化的先行者, 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规定, 包括德育积分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学生各类先进评选制度等。因此, 我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基础上, 加以细化, 制定了符合学校及本班的制度。

德育积分制, 在德育积分实施细则中, 对各类为班级服务的、在校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加分奖励, 对违反学校规章的进行扣分惩罚, 以量化来衡量学生的日常表现。值日生日负责制, 卫生包干区责任到人, 以天为单位对其进行考核。学生各类先进评选规则, 以德育积分为基础, 在班级德育积分前50%的学生中, 由师生共同投票选举产生, 其中教师占30%, 学生票数占70%。此外值日班长制、班干部分工制度等一系列细致的制度构成了班级制度。

二、有效地执行班级制度

虽然制定了健全的班级制度, 但如果不能有效实施与执行, 则制度就会流于形式。在执行制度时, 关键在于掌握好“立”与“破”的尺度。

1.“破窗效应”: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 如果一栋大楼有一块玻璃被人打坏了, 又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修复,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 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 这栋大楼的玻璃会被打得一片狼藉, 在这种麻木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任何系统、制度不管多么严密, 只要存在“破窗”, 那么这个系统终将遭到破坏, 那么我们制定的班级制度就无法“立”起来。因此, 对于背离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理念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防微杜渐是班级制度“立”起来的根本。教育无小事, 事事是大事。学生都是带着“成龙、成凤”的良好愿望走进学校的。但学校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 少数学生爱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 挡不住诱惑, 放松了警惕性、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吸烟、喝酒、早恋、拉帮结派、通宵上网、玩游戏等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地出现, 作为班主任不能熟视无睹, 要引起足够重视, 把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仅需要班主任的“明察秋毫”, 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 我经常结合家长的力量来解决问题。2013年12月, 我校举行了七年级家长会, 会前我准备了一些我班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若干个问题:抄袭作业, 作业未及时完成, 早恋等, 以及家长能配合我做的事, 并将其做成ppt, 会上家长感触良多, 会后的一个月, 班级的学风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本学期我班还建立了家长qq群以加强家校联系。

防微杜渐, 有时也需要科任老师的辅助。虽说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 但有时往往会一叶遮目, 而科任教师从旁观者的角度, 在所任课堂上总是会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发现。在与科任教师的沟通中, 我了解了我们班学生原来也有他们可爱、活泼、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也发现了他们周末作业敷衍等不足。

2.“护花原理”:

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 有一座公共花园, 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 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 游客中总是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 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它的美丽, 就被折了下来。为此, 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立了许多的牌子, 上面写着诸如“摘花可耻”、“摘了花朵, 丢了修养”等类似的警示标语, 然而花朵还是继续被摘下了许多。后来, 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 向他诉说了苦衷。于是, 威尔逊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标语, 如:“花朵的自然之美, 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 “把花朵留在枝头, 让美丽留在心灵”, “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 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公园的管理者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 奇迹般地, 这个公园里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变化, 折花的人很快减少了, 美丽的花朵在公园里安全地竞相开放。“护花原理”在班主任工作中也给我很多启示。如果说“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影响人, 那么“护花原理”则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感化人, 制度的执行, 需要让学生在内心真正乐于接受, 因此执行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坚持“立”制度时, 我发现班级出现了如下情况, 我为了严格执行制度, 常常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 就绳之以“法”, 学生会觉得我缺乏人情味, 有时会形成对立;有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 却也很容易铸成学生屈服于现成的制度、迷信于权威、做事循规蹈矩的僵化思维, 没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制度建立时间过长, 已经不适用, 或学生产生了惰性。

俗话说“制度是死的, 人是活的”。我们要让班级制度“活”起来。

首先, 制度的制定不是一步到位的。一开始制度由班主任制定, 在实行一段时间后要与学生交流, 随后进行修改。以我们班的德育积分制为例, 学校制定的德育积分制扣分有38项之多, 加分却只有7条, 一个月后, 班里的学生告诉我很多人都背了很多“债”, 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不如增加点加分的项目, 如帮助打扫卫生、作业完成的出色等都可以加分。吸取了学生的意见修改后, 学生对德育积分积极性更大了。因此, 不论是建立制度时还是完善时都要注重效果, 发现漏洞就要及时补救。

“鲶鱼效应”的启示。如果班级内部缺乏活力, 制度效率低下, 那么我们不妨引入一些鲶鱼来, 让它搅浑平静的水面, 让“沙丁鱼”们感到危机重重, 从而为了生存而运动起来。

以班干部建设为例, 在建立一支班委队伍后, 我们可以再在班中每周选一位同学作为监督人员, 直接向班主任汇报班级中各方面的情况, 以刺激班委成员的活力。

三、结语

只有“立”规矩, 防微杜渐, 才能成方圆;但也需“破”规矩, 以生为本, 才能真正让班级焕发活力。

摘要: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完善民主的制度往往能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但制度有其一成不变等缺点, 在班级建设中应注意“立”与“破”。本文从“破窗效应”、“护花原理”出发, 探讨两者在班级建设中的关系与作用。

上一篇:逻辑信息下一篇:床分析术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