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精选12篇)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篇1
从1999年第一批新机制办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到现在, 虽然只有十几年时间,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不少与一线的操作技能相关的人才, 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成分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高校扩招后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的急剧增加, 部分院校招生生源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招生困难, 高职学生文明素质的缺失和不足日益凸显。如人文修养不足、价值取向扭曲, 功利色彩浓厚、个性心理品质不成熟等。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来说, 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思想, 不是单纯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方法, 也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搞搞文化活动。所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2010年7月,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 各学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样的定位和设计本身没有错, 但是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素质的理解有偏颇。职业教育定位太低, 有的甚至专门培养所谓“蓝领”, 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行。人力资源专家认为, 如果选择的员工缺乏承担相应工作的潜质, 那么不论管理人员多么努力、管理制度多么严密、要想完成企业目标, 也是不可能的事。这种潜在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具有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为素质和素质转变为能力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潜力, 文化素质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适应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融入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与文化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使教学富于创新性与前沿性。先进企业文化价值观通常包含:竞争意识、绩效管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等, 这些意识的培养, 单靠学校教学很难达成目标。这就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 一方面把企业请进来, 校企结合, 如请企业家进校宣讲、企业员工进校指导;另一方面要走出去, 如校园社团对接企业, 班级联系企业、学生走进企业等。同时在学校内部营造企业环境, 如建设企业文化宣传机构、校友文化联系机制等。让在校学生切实了解到企业需要的员工、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何从自身做起, 可以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更好地为学生、为企业服务。
二、通过传统文化滋养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个体的人, 人生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工作, 更重要的是生活态度与状态。传统文化中很多精髓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栖息的港湾, 帮助人们及时调整好心态。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 应该把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谐发展思想以及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自身所肩负的重大的社会责任。
三、通过社会实践悟化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实践不仅是认知之本, 也是学生获得体会、熏陶情感的重要途径。让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人文精神化成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如参加公益活动, 参加社团及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 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促进人文精神的化成。
四、通过课程建设深化
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完善人的人格, 塑造人的灵魂。人格的培养, 在整个教育中地位之重要, 可它的增减并非仅靠什么教条、什么专业知识能起根本作用的, 它的形成和完善更多靠文学、艺术、哲学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一切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文化内容和方式, 则是教育影响人格的直接价值体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的完整结合, 学会“做事”, 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 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始终不脱离人的本位。
高职院校以专业课教学为主, 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五、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计划地聘请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为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与自然科学讲座, 每年可组织人文教育论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发挥学生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通过各种宣传形式, 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
六、通过强化师资队伍教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极容易感染学生。所谓“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应做到以高尚的师德塑造人;以良好的心态教育人;以深厚的功底吸引人。
总之,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教师既是先行者, 又是主导者, 更是示范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职教育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 必须从文化素质教育入手,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生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 不被边缘化。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篇2
——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根本要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注重企业文化教育,结合铜仁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凝练出了“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五元文化”的文化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独具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之路,为铜仁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企业文化,五元文化,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让高职学生在学校就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毕业后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1.企业文化的概念。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和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都是一种内在约束,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2.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内涵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
(1)物质层。它是企业中凝集着本企业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的总和,包括带有本企业文化色彩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技巧、职工文化娱乐设施等。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结构中最表层的部分,是人们可以从直观上把握不同企业文化特色的依据。
(2)制度层。它是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厂规、厂纪、厂服、厂徽、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介层,它构成了企业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
(3)精神层。它是本企业职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它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也是企业文化的源泉和内核。①
二、企业文化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科研素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然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仅靠在课堂、实训室完成,还要通过大量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昭示着一个企业的精神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产品形象等。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那么,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个性情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观念、务实精神等,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让高职学生在学校就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毕业后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的办学实践证明,注重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职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彰显办学特色等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一)注重企业文化教育,凝练出“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6月组建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贴铜仁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紧贴① 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清华领导力培训:.“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需要,着眼于“农”进行办学定位、围绕“农”思考办学路子、贴近“农”建设重点专业、面向“农”进行人才培养,念“农”字经,走“农”字路,创“农”字牌。基本形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格局,实现了数量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步入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质量提升转型改革发展阶段。在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凝练出符合本院实际的办学理念,即 “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同时树立了“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专业建设理念,明确了走全方位为农业地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特色发展之路。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行业性、区域性特点。
(二)立足高职教育,提出“五元文化”的文化育人模式
人才培养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凸显特色”的办学要求,铜仁职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才培养力提升为着眼点,依托“一山两江四文化”(梵净山、乌江、锦江、傩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融入以孔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黔东红色文化、以梵净山生态产业背景为支撑的职业文化、以与时俱进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和以侗族箫笛、土家花灯、苗族芦笙歌舞为代表的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五元文化” 的育人模式。
1.亮丽的绿色文化校园。特色建筑、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山水风情、绿色生态构筑起了一座美丽的“文化校园”,凸显了文化环境的育人特色。
2.个性化的特有文化品质。“求真务实、自信自强”的铜职院精神及其校徽、校歌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精气神,体现了学院文化育人的宗旨、灵魂和特有品质。
3.强有力的专门文化机构。由学院组建成立的以文化研究专家侯长林院长、教授兼任所长的铜仁地区文化研究所汇集了铜仁地区各行各业的知名文化人士,为学院开展文化育人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是学院文化育人的智力宝库。
4.本土化的精品文化课程。由侯长林院长、教授主持开发的融“五元文化”于一体的校本特色课程《大学生文化修养》,以及各专业依据专业特点开设的职业文化课程,如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开设的校本课程《铜仁地区民族茶文化及表演》等,已成为各专业开设的必修文化课程,体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中文化素质的培养。
5.专兼结合的文化教学团队。由12人组成的以侯长林院长、教授为带头的大学生文化修养教学团队(于2010年获省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是学院文化育人培养的支柱力量,彰显了学院文化育人培养的坚实基础。
6.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课程。孔子文化讲座、党团知识竞赛、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技能展示月活动、民族歌舞表演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深深地烙上了“五元文化”育人的痕迹。
7.厚重开放的文化育人基地。铜仁市周逸群故居、铜仁市东山傩文化展室、沿河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梵净山生态植物园、石阡楼上民族文化村、铜仁九龙洞景区、江口县云舍民族文化村、松桃县苗王城民族文化村等一大批凝聚着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旅游景区,为学院开展五元文化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育人基地。
8.德才兼备的文化育人硕果。首届全国大学生村官张阳、获省教育厅表彰的自主创业代表袁双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就是学院开展“五元文化”育人结出的硕果。
2009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作了题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五元文化”德育工作模式》的专题报道。
(三)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
一是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细化“院县合作”办学框架,深化产学合作,推动学院与县、处系与县直部门、专业与村企多层面的立体合作与联动发展,完善“校地携手、系村共建、多元结合”的办学模式,强化院县订单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二是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依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依托地区民族制药业发展,创建“分剂分期、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区域生态畜牧业发展,完善“分类教学、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区生态茶产业发展,构建“按季分项、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三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为逻辑起点,以工作知识为参照点,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黔药”、“畜禽”、“果蔬”等生产技术“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建设特色。如:与企业合作开发《复方草珊瑚注射液生产与检测技术》、《植物药分离与纯化技术》、《江口萝卜猪生产与综合实训》、《黔东西瓜大棚高效栽培技术》等体现铜仁地区
文化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突出项目任务型课程建设亮点。同时,全院统一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学习方法基础》课程、《创业思维与训练》课程和《管理与沟通》课程,分别着力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学会管理的发展能力,培养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四是采取“专业+项目+农户”、“教师+基地+学生”等产学结合形式,以及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工场车间等多种课堂形式,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五是各专业依据职业岗位群的发展,开辟3-5个专业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选择,从第二学年开始采取弹性学制和导师制的形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岗位适应能力;六是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相一致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课业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企业参与的课业考核办法,增强考核的激励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四)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
扩建铜仁地区民族制药厂和附属医院,做强中央财政支持的制药实训基地。改建生态养殖科技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茶树种质资源科技示范园等重点生产性实训基地,并融“五元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职业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黔东红色文化)于校园实训教学环境之中,用特色鲜明的校园实训环境育人;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每个专业依托政校企合作理事会,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与3-5个企业(或者基地)开展紧密型校企合作,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工场车间,让教师把教学、成果和汗水融入工场,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中“学中做、做中悟、悟中立”,增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依据开放办学需要,改善专业建设委员会,组建项目部、秘书处等内设机构,搭建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完善专业与企业、村寨、社区对接的合作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建立起适应学生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的分类校企合作基地,让校企合作培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引进行业企业资源,与铜仁地区质量技术检测所共建集“教、学、做、研、推、训、产”于一体的铜仁地区质量技术检测中心,形成“厂校融合”的实训基地共建模式。
(五)打造教学胜任力强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的需要,重点培养和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一是
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要求工作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每年必须下企业(或基地)进行2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增加青年教师的企业经历;二是依据实践课程教学的需要,要求教师采取企业实践、挂职锻炼、项目开发、科技服务等方式和田间地头等情境课堂形式,与铜仁川主科技、梵净山生态茶叶等主要企业合作培养一批“脚上有泥、手上有茧”的“药教授”、“天麻教授”、“鹅教授”、“西瓜教授”“茶教授”等教学名师,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和实践教学胜任力;三是完善教师兼职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教师适量的开展有利于教学的社会兼职工作,增强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经历;四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探索中青年教师下乡村、进企业、入社区挂职办法,让教师争做行业名人;五是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教学和科研项目,进而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专业教学实力和影响力;六是实行教师培养目标考核责任制,把企业工作经历、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开展科技服务、聘请兼职教师授课作为教学部门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各系年终业绩考核;七是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和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将教师培养考核指标与各专业业绩和教师个人业绩考核挂钩,完善教师考核管理规定;八是完善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建立择优引进或招考兼职教师的制度,提高兼职教师授课津贴,吸引校外优秀兼职教师来校授课。进而实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和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达50%。
(六)融入企业化的管理理念。
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标准,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保证工学结合教学质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组织领导,改进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创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建立“校企携手,学校主导,企业参与,以师带徒,过程跟踪”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完善“精心组织、一人一岗,校企规章、共同约束,学校巡查、定期访问、导师认定、校企考核、绩效评估、总结表彰”的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狠抓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初期安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的“四个环节”工作,做到顶岗实习的计划、教学标准、指导教师、企业、岗位、待遇、考核的“七落实”,化
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瓶颈,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2005年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9000要求建立健全学院各项管理制度100余项,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07年通过第三方认证,成为贵州省唯一通过ISO认证的高等院校。
(七)“请进来走出去”实行校企互兼互聘
学院已与铜仁本草制药有限公司、铜仁川主科技助农有限公司、铜仁地区和泰茶业有限公司、铜仁地区人民医院、铜仁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铜仁市中医院、锐捷网络公司、铜仁大同网络公司、铜仁创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贵州江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铜仁宝鑫大酒店、铜仁市梵净山旅游集团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院的教授、骨干教师和一批硕博士与这些企业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这些企业也选派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来校授课,校企互兼互聘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我院有多名教师受聘政府、企业“技术帮手”、“技术总监”、“技术顾问”。
参考文献:
[1]林桂花,阚丽.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2]侯长林.校园文化漫议[J].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3]王真.“校企联姻”——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J].职业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
1 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获取较高的职业素养。大力提倡推进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其根本就是围绕高职教育人家培养的中心去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但是,现行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明确地“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明显地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缺乏针对性,结合度差
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地以技能理论和实践教育代替学生的内在文化素质的培养,认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有机地将其区别开。另外,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其他工作的相互作用,结合度较低。
1.2 缺乏创新性,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主要还是以德育工作为主线,辅之以教学创新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和增强队伍建设等内容形式,却将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范围限制在了理论教育内。同样,高职院校过于片面依靠自身的改革创新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社会、用人单位及其他环节的参与,缺乏资源整合利用。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成功地将其推入就业市场。而在以上问题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等的要求。因而,要深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要融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以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开创全员参与、共谋发展的新局面,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2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
2014年以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德机电学院以《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着力建设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探索建立了立体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立体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主要由“一个点、两条线、三个面”构建组成。具体来说,就是以培育学习能力素养为根本出发点,以激发就创业竞争力和养成道德文明约束力为基本着力线,以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社区宿舍、网络阵地的扩展整合为主要切入面,打破传统的单一教育途径和片面内容范围,全面推动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
2.1 以培育学习能力素养为根本出发点
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全面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根本出发点。中德机电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分层分段推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丰富多彩的技能学习和课外文体活动来推进学风建设,通过技能竞赛比拼、课外兴趣活动、读书分享展示、教室文化建设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风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能力。
2.2 以激发就创业竞争力和养成道德文明约束力为基本着力线
学院贯彻“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原则,在激发学生的就创业竞争力上,依托企业平台将职业素养教育提早化、全程化,以企业为主导对课程的教材、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别具特色的就业教育渠道。同时,中德机电学院分年级、分专业类、有针对、有侧重地在大一、大二与大三年级分别开展了以“自主学习、养成习惯”、“提高技能、深化素养”和“端正心态、职业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道德文明约束力培养上,中德机电学院通过传统美德主题学习月让学生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先后以“勤”“俭”“孝”“信”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道德行为的内在约束力,进一步外化影响外在行为表现。
2.3 以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以及社区宿舍、网络阵地的扩展整合为主要切入面
中德机电学院利用社会服务、寒暑假实践和企业实习实践,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渠道进行创新实践,进一步延伸学校教育,对接社会教育。同时,中德机电学院在社区宿舍和网络阵地不断扩展,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一方面依托我院第三社区阵地,举办学习型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和文明宿舍的創建,使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另一方面,网络阵地的占据丰富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媒介和手段,使文化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加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得到扩大,更成为做好其他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实施,中德机电学院全面规划,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在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高,毕业学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良好反馈,这些都是基有效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成果。
3 创新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进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实践,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具有明确实际的指导作用。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工作,积极跟踪调研,广泛学习引导,共同不断完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的建设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2000.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篇4
近年来, 道德滑坡, 社会失范, 几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 文化素质, 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要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教师是关键。比起中小学和本科院校来说, 理工类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是最薄弱的, 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教师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导者, 承担着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任。弗兰西斯·培根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 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 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高职院校教师如果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学生不仅获取专业知识, 并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获得精神营养, 从而自觉修正自己的言行,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 关系到整个学校人文教育的成败, 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师资队伍现状却难以令人乐观。
1.1 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人文素养欠缺
在工科类高职院校中, 主要从事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是政治、中文及少数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 其它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中能开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不多, 就笔者所在院校来说, 直接参与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 占不到教师总数的10%, 其它学校也大体如此, 这就使得文化素质教学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当然, 除了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外, 专业课教学也应该渗透文化素质的内容, 专业课教师也必须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但是, 工科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中, 绝大部分是理、工科专业出身, 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 他们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 学历高, 脑子活, 但也容易受时下一些消极思想的侵蚀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功利思想严重, 在教学和科研上, 关注的是是否有利可图, 在科研成果和奖金分配上毫不放松, 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 敷衍了事, 对“第二职业”却投入了主要精力。在对待自己的知识素养上, 当然也就只注重对有现实效用知识的涉猎, 在有用的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兴趣, 对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知识便不重视, 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这些现象, 也许不很普遍, 但也绝非少数, 问题的严重性可以想象, 是与教师的身份、责任背道而驰的, 将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当然, 这与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水平, 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关系。总之,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着人才结构单一, 知识结构不完备, 文史哲知识涉猎少, 人文知识贫乏, 文化素质欠缺的弱点, 这样的师资队伍状况, 严重制约了学校人文教育的开展, 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2 领导重视不够, 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具体配套措施
1.2.1 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化, 可操作的办法还无法拟出
高职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以及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和《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6号) 等文件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但具体到各院校, 还没能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尚无具体办法出台。
1.2.2 师资队伍人员数量无法保证
出于编制的限制, 经济效益的考虑等诸多因素, 工科类院校对引进人文、社科类教师积极性不高, 致使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人员数量无法保证。
2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面对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众多困惑, 学校应大刀阔斧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 积极探索, 努力追寻有计划、多层次地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与途径, 确保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
2.1 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21世纪已是知识创新时代, 拥有人文素质, 知识结构全面, 人格发展丰盈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抛弃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 克服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功利思想, 认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迷途中摆脱出来, 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
2.2 优化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2.2.1 充分调动院内师资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性
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应起到主力军作用。除日常教学外, 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社团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 营造活跃的学校文化氛围, 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应在物质上、精神上、培训进修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普通理工科专业教师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者, 是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容, 绝不是生硬地添加进去, 而是将人文知识的内容、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专业内容巧妙贯穿, 紧密融合, 浸润于专业知识中,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人文光辉的洗礼。而且, 专业课教师也担当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任, 这就需要将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 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激发创造力。另一方面, “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由于深厚的学养而散发出来的气质风度以及人格魅力,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起着不可忽视的的作用。总之, 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 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的教学中,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2.2 积极引进院外兼职文化素质教育师资
聘请院外名人、学者开设课程或举办讲座, 让他们深邃的思想, 智慧的火花, 启迪学生的心灵, 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整个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融合度高、与社会联系广、与一线沟通多等特点, 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兼任文化素质课程教师, 他们既可担任一些专业课程教学, 还可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程, 他们来自生产一线, 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 感受企业文化精神, 是文化素质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
2.3 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教师队伍培训制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 校内培训, 大力创建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 通过举办人文教育专题辅导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办文学艺术讲座等方式, 使所有教师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 并通过广纳人文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培育人文精神, 从而使整个学校的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
其次, 校外取经, 强化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可进一步采取脱产进修、考察学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举措, 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 使文化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人文素养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再次, 经济支撑, 建立师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实施, 健康发展, 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才能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而只有把人文素质师资培训经费纳入学校总预算, 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才能有保障, 才能切实解决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以确保文化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如期开展。
2.4 实行定期考核评价制度, 促进教师完善提高
考核评价, 目的在于激励教师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学校应把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纳入学校教学评价体系, 并建立教、学双向测评制度。通过定期考核评价, 督促全体教师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 花大力气拓展人文知识, 使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
3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3.1 高职院校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人文素养
丰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 知识广博, 内心充实, 对事业、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他们陶然于清淡的生活, 醉心于教书育人的繁重工作。他们的人生态度平和而又乐观, 自然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 无怨无悔燃烧自己, 照亮学生的蜡烛精神, 都会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 只有加强所有教师的人文素养,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才能推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3.2 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术
水平的提高, 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强调各种知识的交汇融合, 单一的知识结构, 在知识创新和科研工作上几乎寸步难行。就理工科教师来说, 人文素养欠缺, 知识结构不完善, 思路就难以拓展, 创造性的灵感迸发就无从谈起。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他们在自然科学上做出过杰出贡献, 但这些科学大家除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外,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因此,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教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显然是不能胜任的。教师加强人文素养, 才能使教师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3.3 拥有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群体, 才能培育人文气
息浓郁的校园文化, 才能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学生时刻置身其中, 受到熏陶和浸染, 必将产生最为恒久的影响, 才能成才, 整个学校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也只有高度重视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才会开出文明和谐之花, 结出人才辈出之果。
摘要:教师是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文章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师,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冰.工科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
[2]桂署钦.关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4) .
[3]王玉苗, 谢勇旗.校本培训: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选择[J].职教通讯, 2006 (11) .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篇5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科技文化教育是我国进入科技时代的.必然要求。科技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必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科技素养不仅仅是指专业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生态、科技与道德等广泛的内容。广大高职生具备较强的科技文化素养,有利于整个社会体系、生态体系的良性运转,是与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其次,科技文化教育是高职生全面提升素养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职教育,不管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生的素质教育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对高职生开展科技文化教育,能使高职生学会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认识科学技术。在科技时代,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科技文化教育目前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国际性标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我国的技术人才也将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中国的技术人才具备符合国际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开展系列讲座的重要性
讲座这种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有一定的差别,也具有一些特殊功能。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等限制,一直没有系统开展讲座教育活动。从帮助高职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科素养方面来说,在高职院校开展系列讲座非常重要。首先,讲座教育与课堂教育具有重要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学生通过讲座能掌握一些科研动态、热点问题、前沿思想等。由于高职院校授课时间比较紧张,学院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将讲座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某些素质教育的内容,完全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来开展。其次,讲座的听课学生数量较多,覆盖的专业较广,需要足够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学校要想开展科技文化教育课程,就必须充分、高效地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的长处。最后,讲座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等特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兴趣。讲座在反应一些前沿、热点问题的同时,围绕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这种探索性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和学术氛围。
三、在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系列讲座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与历史、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道德、科技与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每个具体方面都需把相关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科技文化教育的这些具体内容可以分别设立为系列讲座的一项主题,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讲座教育,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科技文化素养。其次,高职院校中的科技文化系列讲座应突出技术文化特色。职业教育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所以,科技文化系列讲座可以多涉及一些技术哲学、技术史、技术社会学、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技术素养和文化素养。最后,高职院校的讲座教育应制定较系统的规章制度。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很多学生不能主动听讲座并从中吸取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在学生的教育规划、考核体系、成绩单中专门设立讲座教育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参加这些教育活动,并获取相应的学分或成绩。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开展一定的科技文化教育,这些内容已成为当今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科技文化方面的教育比较适合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
作者:图力古日 吴海霞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3]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化力建设与高职教育 篇6
关键词:文化力;要素;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19-03 一、文化力概念解析
文化力(power of culture)即“文化的力量”。这个概念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名和太郎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产业的决定因素”,同时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着重探讨了文化与经济产业化的关系,肯定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从文化产业的领域佐证了文化力的作用,但尚未对文化力的定义作严密的界定。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phS.Nye)在评定国家发展实力时,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soft power)和“硬实力”(hard power)两部分组成的观点。约瑟夫认为不仅“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且从根本上说,软实力的作用应该是大于硬实力。在约瑟夫的范畴中,“软实力”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机构体制的运行力量,文化力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实力就是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作用。之后,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众多学者也开始研究文化力。国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文化力就是文化力量的简称,专指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力。
在中国,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则有过关于文化力的最早表述:“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这里的“文化力量”,其含义也就是“文化力”的含义。我国学者贾春峰将文化力看作是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和鼓舞力。周浩然和李荣启则将经济发展的文化力界定为: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过程的,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活动所显化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结合力。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宏观上的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又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力的概念提出后,理论界和文化实践领域对它的界定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关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还未确定。争议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承认文化力,而在于对“力”的不同理解。这些分歧的实质就在于对文化概念本身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与实质进行厘清。笔者认为,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力是指文化对于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力量。从纵向上看,它应该包括了社会文化力、企业文化力及个人文化力等不同层面的含义;个人文化力则是指个人拥有的文化对个人及社会所产生的力量。从横向来看,它既包括传统文化的潜力,包括国民素质的提高等“软实力”的增长,也包括新兴的文化产业所形成的硬实力。
二、文化力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1.文化力的构成要素
目前关于文化力的构成要素说法也很不一致,如有人认为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力、科技文化力、历史文化力、民族文化力等;也有人认为文化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还有的人认为文化力包括了思想道德规范力、科技创新力、观念创新力、制度革新力、文化传统凝聚力、文化事业辐射力。另外有人认为,“文化力”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各种研究莫衷一是,需要一个准确的表达。
笔者认为,文化力的构成要素需以文化的构成为基础。文化总的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是以其物质存在的方式(实体性、触摸性、可视性)而表达出的人类作为。精神文化是以精神“存在”的方式(虚构性、摸不着、看不见)而表达的人类作为。物质文化根因于精神文化而产生,精神文化又籍助物质文化得以表现,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则将无法存在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力,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力和精神文化力两大部分,并且以精神文化力为核心。
·前沿理念·文化力建设与高职教育2.文化力的功能
当今世界关于国家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只有通过强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强大,而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力是文化力量的简称,其中既包括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包括它对人类精神的巨大影响力,即人文的力量。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是人类力量的直接体现,作为生产力则是人类力量的外化延伸的间接体现,即人们所说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一般来说,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被称之为“硬实力”,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则被称之为“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凝聚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力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现代社会,文化力就是现实的生产力,文化力将成为国家、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力也是个人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高职教育文化力建设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力建设,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力的建设。文化力是高职教育软实力的核心,是职业发展高度的保证。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文化力”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鼓舞力,是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教育的竞争其实是文化的竞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与办学条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软实力的竞争就越来越突显其作用和威力,文化力成为高职院校保持特色发展、长远发展、全面发展的绝对力量。提升文化力,做强软实力,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仍然是高职教育的总目标。高职教育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塑造文化精神为基本内容,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伦理等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身、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理解与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形成良好的个性、气质、性格、情趣等精神素质,即培养学生个人文化力。文化力建设对实现高职教育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高职文化力建设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灵魂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种“职业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一个职业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或者公民,他必须具备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领、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创造力;而作为一个职业人,也不仅应具备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这种精神的养成,正是高职文化力建设的根本使命。文化力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一切社会成员的“人化”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内在品质和人对这些品质的高度自觉;通过文化精神的价值引导,使学生学会关心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将所学习掌握的科学技术正确应用于社会,是文化力的价值所在。职业教育的灵魂就是在将学生高技能素养置于一个合情合理的引导机制中,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其个人和社会的价值。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需要文化的价值引导,这就是文化力的功能。
2.文化力建设为人的职业发展和终生发展提供能力支撑文化素质是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瑞士教育家戈德斯密德经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提出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2)人际关系技巧(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广博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知识组织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4)有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这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但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这五种素质中,能力素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文化素养才是其根本所在。缺少了文化素养的丰富给养,所谓的能力也只是无本之木。对能力本位的重新审视与把握,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中的一种觉醒,而且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自然回归。正是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的觉醒与回归,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个体得以终生发展的魅力所在。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文化力建设,为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和终生发展提供根本动力与能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文喜.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N].中国联合商报, 2014-3-10.
[2]胡琦.高校文化力与浙江区域文化建设[J].教育评论,2013(8).
[3]刘永飘,皮家胜.文化力析解[J].江汉论坛,2013(8).
[4]兰霞萍.以大学核心竞争力为旨归的文化力构建[J].新余学院学报,2013(6).
[5]孙耀庆.大学文化力与文化素质[J].黑龙江史志,2013(6).
[6]张士昌.现代大学文化力的培育与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
[7]鞠建峰,董长春.高等教育的功能研究——以文化力为背景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研究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企业文化,结合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人文、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价值追求等。
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启动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形成先进的高职教育文化,也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目的之一。只有形成自身的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类型,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高”说明高职教育文化要有大学文化的特点,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何谓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所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是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基本职能的,这三个方面的精神、制度、物质成果的总和就是大学文化。高职院校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类似于大学文化,高职教育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包含高职院校物质条件在内的物质文化;包含高职院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包含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在内的精神文化。“职”就是职业,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在企业找到自己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企业欢迎。因此,高职教育文化中必须体现企业文化要素。因此,“职”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具备企业文化的某些特点。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高职教育文化本质上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文化,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元素。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目标指向
企业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也包括三个层次:符号文化、制度/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被提炼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当今的企业管理已经由科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企业文化的融入使得高职教育真正区别于普通大学教育。
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全面零距离”就业“全面零距离”是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职业技能零距离”与“文化零距离”。“职业技能零距离”就业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全部职业技能,毕业生不需要经过适应性培训就能上岗。“文化零距离”就业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企业的文化非常熟悉,对该企业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具有胜任岗位工作所需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刚进入企业时就有企业老员工般的成熟心态。在高职教育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业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了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就能够自觉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训练。这样就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文化,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有了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了沟通的共同语言。学校和企业都把目光聚焦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这样能够切实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高职院校可以尽量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像企业那样经营好每一笔教学资源,使学校教学资源在产学研结合中发挥最大作用。
促进高职教育文化的创新大学曾被人们称为“象牙塔”,大学的围墙把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隔离开来,使得大学文化可以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企业因与市场的距离最近,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使得高职院校与市场有了一个文化层面上的接口,市场需求变化不光通过技术的更新,还通过文化上的进步影响高职教育,促使高职教育文化不断创新。在物质文化层面上,高职院校要学习企业的符号文化。学院的标志、标准色、校园环境、师生着装、网站、报刊等都要具备学院的行业特色,要体现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时间还不长,高职院校管理仍然是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在制度文化层面上,高职院校要向企业学管理,学习企业管理的有序和高效,尤其是向企业学习文化管理。通过文化创新,使得高职教育的文化底蕴更加宽厚,更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实践
尽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所用,尽管企业文化能给高职教育注入活力要素,但企业文化却不能取代高职教育文化。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要遵守以下原则:
以高职教育文化为主导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光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很难做到,因为企业由于其追求利益的天性而容易短视。从全球企业的发展史来看,再优秀的企业也很难逃脱企业生命周期的宿律。高职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属社会文化,高职教育文化要坚持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引领作用,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教育文化要以高职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为目标。在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文化不能被动地接受企业文化,而应主动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再造更先进的文化,通过所培养的人才去影响企业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在引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将校园内全部的道路名称完全采用企业的名字命名,而是根据校园内的区域划分而采用不同策略。在校内实训基地区(包括实习工厂、实训楼、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道路全部采用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以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而在学生生活区、学习区和公益区(包括校门区)的道路则全部采用名人名字、名言、励志词等来进行命名。学院办公区的道路则采用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词语来命名,以体现大学文化的特点。这种命名策略充分贯彻了高职教育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充分得到高职教育文化的熏陶。
对企业文化要有选择企业文化有多种,每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选择性地吸收企业文化。第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学院校训相一致的企业文化;第二,强调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唯利是图的企业必定有很多文化内涵与高职教育文化相冲突;第三,与学院的行业特色相同的企业文化;第四,某些类别的企业文化;第五,处于同一区域中企业的企业文化,由于处在同一区域,社会文化的大环境相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选择企业合作伙伴时,不光考虑企业的技术因素,还考虑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中联重科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至诚无息,博厚悠远”,它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学院与中联重科开展了校企共同发展的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到目前已有3届学生。
文化结合有层次企业文化有它丰富的内涵,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文化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合一型”和“混合型”。“合一型”就是指有的企业文化要完全变成高职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企业一些科学求实的做法,如企业高效的制度管理、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企业形象设计、团队协作等。通过实施部分校园环境的企业化,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的大部分教室已经车间化,教师和学生进入实训室时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进行管理,如穿工作服、打卡进入等。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也参考了企业员工的考核机制,重视过程管理。“混合型”就是指有的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文化中保持自己的企业身份,如某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特殊制度等。在高职教育“订单培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是学院的要求,哪些是企业的要求。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使然,是大学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必然。通过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高职教育文化形成自身的特色,确保文化的先进性,最终才能在社会文化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各个院校必须积极研究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有效融入自身文化之中,在文化建设上起到示范作用,引领高职教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 2007, (1) .
[2]罗金凤, 王广新.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3]杨泉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4]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
[5]张德, 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郭广银, 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认清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1. 培养目标
从社会整体分工和人才分层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是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主要成员。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他们的文化素质将是中国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表征。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他们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程度必须不低于社会的平均值。他们的文化素质教育,既不是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中职教育的准则教育,而应该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相当宽度的了解,对于现代文明有充分的认同。
2. 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组织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的。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界对于自身特点和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不断强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结合已成为共识,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时间得到了增加。这些现状使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时,要充分了解并适应现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使之切实可行并且能够收到实效。
3. 生源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兼具补课和提高的双重责任。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中学教育还确实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痕迹,对于那些后来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的学生而言,文化学习成绩,肯定不是最优秀的,在高中阶段的课业负担足以让他们无暇顾及课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一些本来应该具有的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他们身上多有缺失,思考、思想和反思的本领与能力需要提升。于是,给他们补上这一课就显得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他们将来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素质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种提高不是专精意义上的深入,而是在视野方面的拓展和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方面的补足。
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国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作为文化之根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基本元素有一些了解和感知,对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所认同。另一方面,对近代已经发展为共同价值观的西方文明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精神———科学理性的追寻和培养不可忽略。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理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肯定个人有凭自己的理智来判断是非的自由权以及由此权利观念所衍生出来的蔑视一切权威的怀疑精神;其二,把科学知识作为征服世界的一种力量来看待;其三,把科学知识本质地理解为可能得到经验证实的知识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对经验事实无比尊重的态度。
当今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在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价值标准失落。这种失落既有对传统中国文化价值了解不够,也有对于现代文明认知的不到位。于是,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现代西方文明成为某种时尚的代名词,科学精神的追求变成对于先进技术的崇拜和追捧。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主流价值观难以确立,国际交往的低层次接轨,各行业原创精神的严重缺失。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符合时代精神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及科学理性等方面皆应有所为,才能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
三、推进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三者结合起来,强化专业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互相渗透。
近几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要求,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制度建设,组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网络
要使文化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行之有效,首先必须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学院领导认识到高职教育同样承担着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和创新、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产业中坚力量的神圣职责,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想精神、良好心智是学院的首要任务。学院研究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评价办法、保障监督制度等,从总体上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系统设计。比如,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分制”形式考量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修满规定的文化素质学分,形成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体系相互融合的格局。
在组织管理上,学院组建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和校、院系、班级整体工作网络。同时,成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专职机构,并投入专项经费,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绩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体系,从而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2. 以创新教育项目为载体,加强科学理性的培养和提升
必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文化素质教育对他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方面带来的转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开展创新教育,一方面,在全院开设《科学技术基础》必修课程和《创新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在《科学技术基础》课程中,通过对物理科学、生命科学、高新技术等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总体把握,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领会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性;通过机械运动、电场和电流、液体酸碱性比较、生物结构观察、生理指标测量、刺激与反射等实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科学、系统、理性思维的方法。教师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从人类几个重大发现和科学家成功案例中获得创新思维的启示,使学生敢于质疑和否定旧的学说,发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以创新教育项目为载体,在科技制作、项目研究和技能训练中,培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知识产权)、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创新教育项目成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重要载体,促使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和谐统一。所谓创新教育项目,就是以课题或项目研究的方式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项目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创意;二是教师将自身所承担校内外科研项目分解后的部分子课题。如“参赛机器人设计制作”、“组合式草坪机”等,由学生按照《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教育项目实施方案》和流程提出申请,经专家答辩、审批后立项,学校给予资金资助。项目结束后由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验收,给参与的教师评定工作量,给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学分。所有项目都由教师和若干个学生组成“课题(项目)研究小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传授专业知识,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着学生的创新动机,师生间形成亲密的“师徒”、“朋友”及“伙伴”关系。自2004年启动创新教育项目以来,学院立项创新教育项目4批,共计130多项,总投资达70万元,参与学生达1200余名。实践证明,创新教育项目的开展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已日益显现,涌现出了一批创新教育的成果和学生科技创新典型,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有的毕业设计获得省级表彰,有的在各类技术技能大赛中出类拔萃,参与的同学在毕业时往往先于其他同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2002年开始,我院学生机器人研究小组每年参加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挺进至十六强,2007年荣获了季军;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院机械学院获“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比赛三个一等奖;机电学院获得“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大赛项目2个二等奖;在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制作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大赛事中我院同学均有不俗的表现,反映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应用灵活的优势。我院许武同学参与创新项目后,个人申请5项专利,成为我院学生科技创新的标兵。同时,创新教育项目的实施也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我院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又一重要途径。
3. 通过课程、讲座和活动多元化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与专业课程建设一样,学院由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会同教务处、各系部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开设文理交叉的选修课程,并对开设课程进行论证,选择责任心强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开设由一名教师领衔、多名教师联手的系列讲座式新课型,克服了随意性大,授课质量不高,或者一个教师讲到底的单调式课型,同时,我们还通过专业课程、隐性课程和课外活动等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中渗透人文素质和科学理性培养。目前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一般都在80%以上,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如果把这部分时间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而教专业课的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多数,如果这部分人被排除在文化素质教育之外,也难以使这项工作做得扎实有力。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这里,所谓专业课程主要是指理、工、农、医等科技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涉及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打工实习”、顶岗实训正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的培养良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其素质教育的鲜活内容,既教他做事,又教他做人。教师只要思想明确,有意识的挖掘课题中隐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就会使课程丰满有魂。例如,机制专业提出绿色制造的命题,汽车专业推出的以新型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概念,计算机专业关于网络道德伦理和反病毒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立足专业,放眼全球的人文关怀情怀。
(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显性课程主要指学校安排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指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如校训、校歌、校史陈列室,校园建筑、雕塑,校园广播站、学术报告厅、学生活动广场、校报、校园网在线阅读资源库、宣传栏、阅报栏、校园公共场所电视建设等。首先,加强显性课程的研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开设有针对性的文化素质必修和选修课程,特别是加强选修课建设,从数量的满足到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真正得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开发一系列高质量核心课程,如“中国商帮文化和创业经营”、“职业健康与安全”、“信息检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与素质教育”、“开发你的创新能力”、“先进制造技术”、“系统工程”等等,立项建设一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切合学生需要的文化素质精品课程,以提升选修课的内涵。其次,加大投入,高薪聘请校外人文艺术或自然科学教育方面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来院举办精彩系列讲座,每周一次的“星期二讲堂”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
(3)通过课外活动促使知识内化为素质。有人曾经说过,所谓“素质”,是把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全部忘记以后剩下来的那些知识和修养。真正让知识内化为素质的最好途径是活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举办“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读者节”、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激励学生在社团活动和各项比赛中提高素质。
同时,建立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打工实习、青年志愿者活动、“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等途径,培养职业道德和素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涉及到经费、场地、师资等支撑条件,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很丰富,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文明教育和科学理性教育等内容的宽度和深度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探索,更需要我们去实践。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迫切任务。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加强以及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实践,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9, (2) .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篇9
一、拓展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 高职学生对于文化素质的内涵理解较浅, 很大程度是因为学习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一方面,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文史、科技、财经甚至军事等多元领域的主题,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让学生可以获得极为丰富且及时的学习资料。
教师可以将原有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参考, 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特点, 选择并设计合理的学习内容, 编制教学资料, 有效整合丰富的教育信息和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手机、Pad等移动设备, 实时获得大量高质量的学习资料, 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知识, 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大大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调整课程设计, 创新教育模式
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和环境, 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 创新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1.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 形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 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问答, 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由学生主动学习后进行成果汇报与展示,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思考,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文化素质培养。
3.创新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有侧重的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进行搭配, 根据学生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
4.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通过企业交流、行业互动等形式, 使“工业文化进校园, 企业文化进课堂”,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 拓宽并加深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三、变革考核方式, 注重学习实效
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通过课堂“教出来”, 还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 通过传统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情况并不合适。在考核评价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分组, 每个小组收集文献、视频、图片等文化素质学习资料, 构建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 展示自己对兴趣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并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 并加以梳理和整合, 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教师以网络空间构建的情况作为评价学习实效的重要依据, 强化学习过程的管理, 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探索如何创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实时化, 对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0) :1-5.
浅析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 篇10
1.1 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国家为改变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这是针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一项努力。作为国家输出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需时刻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为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国家专门成立了机构,对改革进行指导。随着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兴国战略,深受国家的重视。
1.2 高职教育的主题应是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型和应用型的人才,致力于培养就业于社会一线的职业人才。许多职业院校看中市场的需求,大力兴办教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不能为了就业而将专业技能教育作为办学主题,一味的要求高技能而忽略了人格的培养,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立足于人的发展,将素质教育作为办学主题,专业教育加以辅助,使高职人才具备过高的人品和过硬的技术。
1.3 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是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办学理念上进步了许多。立足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扩建基础设施已不再是其发展方向,深化改革、发展内涵成为新时期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新要求。深化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将素质教育放在教育首位,发展内涵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具有真正的“软实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改革要求,将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大方向,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高职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
2.1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长度,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宽度。素质教育中的身体素质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其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时间的长短,因此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步入工作岗位后,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压力,如何合理的调节压力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铸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的胸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2.2 职业素质,创新素质
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深度,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强度。职业素质决定了工作后能力的高低,职业素质是今后事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因此,职业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创新素质决定了学生今后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也将创新教育放到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思想素质,文化素质
思想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高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厚度。思想的高度在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中的处于首要位置,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缺少了思想,相当于缺少了品格。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学生首先要有“德”,再有“才”,只有具备良好的品格,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成为国家的栋梁。而文化素质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书籍可以使人明智,缺乏文化素质会让人无知和迷失方向,因此,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
3.1 高职教育缺乏思想文化教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过多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在品德等方面比较欠缺。思想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职业教育偏向单一化和形式化,影响了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降低了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评判和认可度。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是学会做人的基础,高职教育应教会学生“先做人再做事”,因此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教育极为迫切。
3.2 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人才的质量
随着高职人才向市场的投入,高职人才的素质较低的问题也被人们发现,限制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思想文化素质是决定人今后发展的基础,只有思想上要求进步,才能在具体的行动中进行实践。各个高职院校在培养上应注重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课程上相应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争取为社会输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3.3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即使学生具备了过硬的职业技能,但是缺乏更胜一筹的思想素质,依旧不能在社会上长远的立足。随着高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涌入市场,企业录用的标准渐渐的不再只依靠技能,更多的将对思想品质的考量作为评判标准。
4.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的经济体系是依据我国的发展国情而制定的,因此教育应致力于思想文化的教育,改善社会的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是保证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前提。
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为我国各个专业输出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正确认识高职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文化诉求十分必要,应将思想文化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灵魂。
摘要: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仍然是素质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正确认识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祈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思想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4.
[2]徐警武.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6.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篇11
法国著名学者涂尔干曾说过,教育有一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学者社会化。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把学生由单纯的人改变成为社会化的人。无数人之间互相联系从而组成了现在庞大的社会关系,而教育就是为了增加这种联系,将这种社会化变得更复杂、更庞大,教会人如何进行社会化的改变。文化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是每一名高职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内容,与每一位将要走向社会的学生息息相关。所以,以大学生逐渐社会化为背景,对现阶段高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不断社会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符合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培养一些技术类型或是文化素质偏低的毕业生。这种只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而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不但对学生未来就业不利,而且造成未来社会科学和人文不和谐现象。
第一,缺少对民族文化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我国拥有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很多高职学校更多的重视技术和应用的灌输,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不那么重视,甚至让学生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产生错误的观念。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第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本身就错误的认为,在高校不断社会化的背景下,学生只要具备优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步入社会。导致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过于单一的教育,学生所有的精力都被用在了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其他专业和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学生“瘸腿”现象非常明显,甚至无法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培养思维方式过于单一。与前面提到的原因相同,高职院校由于对学生进行单一专业的教育,导致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习惯性的用自己专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正常人应该拥有的直觉、想象力等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这也导致学生步入社会后形成思维定式,很难做出创新。
第四,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越来越多。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的、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几乎没有关于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这就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很差,无法面对社会化大环境中的各种压力,无法处理好与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第一,改变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思想观念上轻视甚至忽视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而文化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我。所以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与专业素质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大学生在不断社会化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文化素质教育中要重视人文方面的教育,因为学生在不断地吸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正确的把握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对真善美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和追求。
第二,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在社会化视角下,我们看到许多高校教师也逐渐开始变质,在经济或其他方面的驱使之下,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在逐渐下降。学生进入高校仅仅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教师在这个时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文化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启迪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求教师提高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文方面的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差别巨大,它起源于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历程与社会变化的感悟和理解,而教师正是需要在这些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学生也体会到科学与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另外,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培训与教育,让老师得到适当学习和充电的机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逐渐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更好的培训社会的接班人。
第三,利用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华部分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本包括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教育体系,其中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量巨大,体系繁杂。虽然这些内容与知识对学生理解世界、认识自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在校的几年时间内不可能全部学到。而且高职院校师资情况与职业培训特点相对比较专一,所以学校必须有效的将这些学科中浓缩的精华部分设计成选修课程,让学生尽量多的吸取到人文与科学的经典内容,从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中受益。
第四,组织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量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持,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把知识有效的活学活用。所以,文化素质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校必须定期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生活实践、社会考察等活动,在社会化的环境中亲身去体验,不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多的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第五,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始终。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而且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的始终。不但人文课程中要教育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专业上老师也应该把专业课的内容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认识传授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四、总结
在高校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加的环境下,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样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李小豹. 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 思想教育研究,2009(7):87-89.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篇12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在《谈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说: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 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素质有多种, 在各种素质中有一个基本素质, 这就是文化素质。而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简而言之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 汲取生活智慧, 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人生, 从而成为现今信息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是是凝集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形成和谐校园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 继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今高职院校需要将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思想资料, 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的途径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对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侧重高级技能的形成, 因此,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以职业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 秉承“科技与人文相融、能力与素质同步、学校与职场对接”的理念, 采用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 开展职业文化素质课程。
(一) 重点开设文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重点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程, 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名著导读、中国历史导读、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诗词欣赏、艺术欣赏、书法、中国民俗民风等人文类课程。这些课程能浓缩文化艺术之精义, 便于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基本掌握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全貌, 而且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二) 限选与专业有关的文化必修课
例如, 法律文秘专业应该围绕法律文秘专业必备的技能素质, 开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古文品读、师爷文化、书法、儒家文化等课程。学生在夯实技能的同时, 能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精华, 使秘书职业技能成为“有根之树”, 文化素养这个“根”深, 职业技能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
(三) 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制度化地举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非常有必要。如定期请一些名家来学校讲座, 或者请一些艺术家现场指导有艺术爱好的学生。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 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而且这些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散发着知识的魅力, 使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气场”, 这种“气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上的知识容量也越来越丰富, 学生利用信息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教育阵地, 弘扬传统文化, 以构筑传统文化宝库, 拓宽知识视野为目标, 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为原则, 规范管理校园网络, 形成内容丰富多样, 氛围自由的网上教育系统,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由外在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接受。
(一) 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读什么决定着想什么”。在内容上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 才能对其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图书馆是传统的文化传播窗口, 而现在, 校园网络也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者各有优势。图书馆资源与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整合, 开发利用网上图书馆, 可以建设“名著必读”“名曲欣赏”“理论精华”“史学点滴”“民俗大观”“书画博览”等栏目, 真正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精品汇萃的网上文化宝库,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学习平台, 拓宽知识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 开辟BBS讨论空间
在形式上开辟BBS讨论空间, 推动网上文化活动。BBS是学生提供倾诉、展示自我的平台, 也是学校教育者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 开展一些“网上文化沙龙”等交流活动, 教师可以以平等身份介入, 就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 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给予适当引导。
三、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 一位教师选择《相信未来》为大家做朗诵示范, 等教师满含深情的朗诵结束后, 台下学生都被震撼了。诗歌传递的那种对社会的独立思考, 对真理的热爱, 对生命的热情, 对未来的坚信, 使每位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件事对笔者触动很大, 深刻意识到文化是心灵净化的源泉, 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纵观中国教育历史, 从整理《诗经》的大教育家孔子, 到以杰出的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代表那些大学教授, 处处可见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他们以特有的人格魅力熏染着学生, 实现了育人的目标。所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教师的肩上一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在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业务能力之外, 也要在教师队伍中常规化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 或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等。通过不同方式加强教师承传传统文化参与意识,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在课堂教育中言传身教,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达到“春雨化人”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要特别重视实践体验, 而不是强硬灌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尽量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 其中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不能忽视。学生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 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热爱的校园组织之一, 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传播性。所以, 在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 以社团活动作为依托, 在课外活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如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才艺表演、国学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活动, 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 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学生社会调研活动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 认为弘扬传统文化非热情所不能, 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一份虔心的热爱, 弘扬之说就无从谈起。故而, 要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调研活动, 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家乡文化做起, 以其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这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进而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认
网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上网的大学生人数正在不断增加。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络发展状近100%。很多学生拥况统计表明, 有自己的电脑大学生互联网, 此外学校附普及率已接与翔很强的探索欲望谢近网吧也很便捷。, 在脱离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 如熟, 何有当宇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成为了高校思代想政治教育中无法回避且急待解 (武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决的重大课题价值取向、心理。大夷学一发展、道、互联网的影响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学院互响深远, 其既有积极联网的普及, 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生, 福建首先 (一) , 互联网的积极影响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 可以迅速、全面的武地提供大量的校内外乃至国内外信息, 使大学生思夷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在课外时间更深入了, 促进了知识解课程知识, 的共享可以学, 也到想是个开放的世界, 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了同学友谊和师生交流。富的内网络政354容3覆, 盖面广增加了, 容量大大学生, 包含了学习了解世界的机、生会。活、时事政治等网络信息全, 治00) 许多有益信息, 对于开发大学生的思维, 开阔眼界教“地球村有着深远”的意义中的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网络的开放性使。地球变小了, 育其次, 调查表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超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过一半的大学生以网络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面对如
此众多的学生, 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二) 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仅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 网络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有益信息, 也包含了许多垃圾信息。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观念的关键时期, 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上不利于大学生健康观念形成的一些信息能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原本纯真的心灵受到污染, 有甚者会产生心理问题, 造成情绪冷漠。网络还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的缺失, 价值观的倾斜和道德水平的下降。
其次, 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思政工作者的压力, 但是, 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传统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思想波动教师较容易察觉, 能立即作出应对措施。但是, 网络教育中学生的想法、认识都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准确地掌握, 即使发觉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动态, 网络上的教育力度也确实有限, 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再次, 每个人一天中可支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如果上网浏览娱乐信息或者不良信息占用了太多时间, 那么用于学习和与同学、教师交流、交往的时间就减少了, 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交往都是十分不利的。更有甚者上网成瘾则有可能导致迟到、旷课, 荒废学业、性格冷漠, 这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 也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增加巨大的压力。
同, 而且能够实现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合二为一,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了从“教”到“学”“做”的教育过程。
弘扬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大学生, 是中国当代各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高职院校则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建立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模式, 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对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要义渗透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 使其升华为师生的文化自觉, 源自内心的文化追求, 通过营造富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二、利用网络,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那该如何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 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 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 关键在教师队伍。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熟悉思想政治工作, 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 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 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弊, 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和特点, 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紧跟时代步伐, 不落伍、不脱节, 善于在理论后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 在总结中进步。及时了解时事动态, 关心学生在议论的话题, 想学生之所想, 融入到学生中去,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有能力去引导学生, 并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坚决抵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出发, 利用网络资源,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将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引入到课堂中来, 增强思政教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学习有益信息, 摒弃不正确的观念。
(二)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面对不断普及的互联网, 加强监控, 完善体制, 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加强监控和引导, 教育学生识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校园网络, 对网络信息中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强制过滤或删除, 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宣传和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同时,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 使每个人都积极抵制不良的网络影响, 在宿舍内部和班级内部形成良性的网络小环境, 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大环境。通过校园网络, 组织更多大学生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使大学生上网不仅是有事可干, 而且能够自觉摒弃不良的网络习惯, 选择良性的活动积极参加和融入进去。
(三) 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 培养网络法制意识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互动, 在认识网络时代特征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在教育过程中, 融入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普及网络知识, 将网络培训日常化。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抵制有害信息,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不乱发帖, 不搞破坏, 不做对社会和他人有危害的行为, 文明上网。
三、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制定网络行为准则, 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对于不良网络行为及时制止, 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监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对网络中不良内容及时清理和坚决抵制, 通过对大学生上网习惯的分析和监控, 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从小处抓起, 在高校中营造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用好网络时代的资源, 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 培养出网络时代的优秀人才。
摘要:当今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切入点, 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途径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要义渗透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原, 《199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9月第14卷第3期。
[2].俞步松, 《略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32期。
[3].崔芸、林宇健, 《基于网络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党史文苑》, 2010年8月下半月。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高职教育文化06-14
高职思政教育网络文化07-09
谈茶文化传承在高职教育中实现信息化论文05-10
高职文化12-09
高职英语文化05-09
高职班级文化09-08
高职学生寝室文化08-24
高职新课程文化12-09
高职院校和谐宿舍文化05-24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