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校园文化

2024-07-25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通用8篇)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 篇1

论高职高专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渗互融

张勇

摘要: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基本构成的比较分析,以校、企双方的角度论述了两者文化的交融是建设特色院校的必由之路、也是创建现代学习型企业的有效举措,着重探讨了以“专业+公司”为载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新型模式和机制,并指出了围绕专业创办学习型企业,实现校企文化互渗互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校企同行;文化互融;模式与机制

大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步晚,但发展快,以旺盛的生命力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高职院校发展同步,其校园文化在经历了奠基、成形等建设阶段之后,正处在发掘自身优势、强化特色建设的阶段。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往往更注重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比较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以寻求它们之间的互补、互动和双赢,这对于双方而言都将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分析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己任,其校园文化建设除了遵循高校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外,还要不断挖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特色。

1、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基本构成(1)基本概念与内涵

教育部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了下述定义:它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

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学校师生员工的言行之中。它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2)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校园文化从其构成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第一个层次: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其核心是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学术水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第二个层次: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公共规范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治校方针、改革措施、学风、校风和校纪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个层次:校园的物质文化亦称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主体建筑、教学设施设备、宣传设施和附设的雕塑、题字、风景点等人文景观及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

(3)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应突出特色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决定其校园文化必须走特色建设之路。高职高专院校自诞生之时便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只有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走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才能建设一流的特色学院,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

其次,职业性、地方性和开放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重点[3]。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区域性、地方性是其与生俱来的“胎记”;开放性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同行,共同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经营、服务实体和运行机制,并逐步实现企业知识化、知识企业化,在此框架内深入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补与融通,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目标的实现。

2、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基本构成企业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组成的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的具有一定法律主体资格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责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

(1)基本概念与内涵 [1]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4]。

(2)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成企业文化通常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个层次: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正如美国IBM的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Jr.)所言: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较取得何种成就,主要决定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机构、革新和选择时机等重要得多[5]。

第二个层次: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企业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三个层次: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企业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企业文化不仅体现在产品开发、服务质量以及技术进步这些物质载体上,还通过生产环境的改造、生产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企业的物质文化

二、校企文化互渗互融是高职教育特色的新体现

1、校企文化的互渗互融是建设特色院校的必由之路

第一,校企文化的互渗互融是教育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现实需要。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即只有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其凝聚力才能得到强化。

第二,校企文化的互渗互融是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要善于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主动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三,校企文化的互渗互融是突出高职特色,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充分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构建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既可弥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基地实习、实训的不足,又能丰富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为师生提供有关的项目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实践条件。

2、校企文化的互渗互融是创建现代学习型企业的有力举措

第一,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离不开高等院校的技术支持。据统计,“九五”期间我国高等院校承担了1/2左右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1/3左右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1/4左右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与高等院校结合,组成一个新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

第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未来的企业员工、干部的知识水平与劳动态度。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性的意义。因为,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科研方向与科研水平等,都决定着未来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第三,校企文化的结合是创建现代学习型企业、实现企业学习化的有效途径。企业在与学校密切交流的过程中,企业员工耳濡目染,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品格修养等都得到全面提高,这些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校企文化建设诸多的一致性使两者的互渗互融成为必然

学校和企业在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使两者的互渗互融成为可能。第一,高职院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担负着相同的社会责任。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强国战略的高度,作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要求我们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企业为人才的后续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人才服务国家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

第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有着相同的结构层次。通过前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内涵与基本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虽然在精神实质、物质载体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它们在内在的结构与层次上的一致性仍显而易见。文化因素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两种组织而言,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可以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互相渗透与融通。

第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可持续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系统动力学家杰•佛瑞思特(Jay Forrester),其弟子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继承、发展并完善其思想写成《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该书一出版即产生了极大的反响[6]。学习型社会的全貌也许现在还无法清晰地展现出来,但是,无论是对高职院校,还是现代企业而言,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等都成为其保持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渗互融的实现途径

1、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校企文化互渗互融的精神实质和努力方向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优势互补、校企同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与合资,可以实现资源、资本与资金的优化结合,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高职院校与企业以互利互惠、合作“双赢”为目标,主动围绕专业创办新型产业,通过这种途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可以得到渗透与融合、借鉴与改良,将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的创新力、创造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专业+公司”是实现校企文化互渗互融的物化载体和有效途径

在探索校企同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走一条既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专业+公司”是实现校企文化互渗互融的物化载体和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对各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与分析,适时提出了“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专业+公司”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简称为“校企同行”。校企同行,职业性在高职高专校园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更显其本质特征和文化特色。创办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企业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通过新型科技企业的凝集功能与效应,将有效地完成技术—生产(服务)—产品等环节的转化。

3、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校企文化互渗互融的重要保证

校企同行、文化融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大工业生产、现代教育和人才培养三者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由单一的、封闭型教育模式转向多维的、开放型的教育模式,将单纯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渗透与溶合,优势互补,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型文化。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校企文化互渗互融提供重要的保证。在校企同行、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优化组合。为使新公司健康运行,组建时必须以《公司法》为依据,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注册及管理。

校企互渗互融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概念;以知识管理为导向,倡导知识创新;保持开放与共享的气氛;以宽容鼓励创新,以学习促进创造;科技产业化,企业学习型,调整知识的杠杆以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市场竞争力;建立能动性的组织结构,重视学习的价值;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学习与共享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组织的黏合剂,文化因素对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政治力、经济力相对应,文化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力,它有着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渗互融,将产生辐射作用,使高职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P1-2.[2] 李友清,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P2-4.[3] 何兴楚,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标准[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P12-15.[4] 徐国华等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2003年4月第15次印刷,P282.[5] 连玉明主编,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P431.[6] 王维编著,学习型组织之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1月,P7-9.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 篇2

一、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面临的问题

1. 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有部分领导和老师对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不足, 认为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没有必要开展那么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 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没有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的, 在经费、场地和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也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学生自身文化功底不足, 知识不够丰富, 所以在开展活动时, 一般都是看别人搞什么活动就照样子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活动的随意性较大, 活动的内容显得单薄和空泛, 缺乏足够的内涵, 也难以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 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开展活动时, 通常是因为活动而活动, 没有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 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很好地发挥它在医学生专业学习、生活、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具有医科特色的校园文化,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

1. 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种途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 形式多样, 方式灵活, 丰富多彩, 生动有效。[2]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高专医学生隐性课程的典型代表, 而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培养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及职业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隐性课程的作用, 在活动中渗透医德医风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把医学的仁爱和奉献的精神传递给广大医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医学的高尚和渊博, 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环境开展医德医风教育。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公共设施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如可以在实训室的走廊、校园道路的灯箱、路牌、公告栏等载体上展示有关医德医风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医德医风教育。

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报刊、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宣传工具的宣传功能, 积极宣传良好的医德医风, 让它们成为对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三是制作学校名师名医宣传主题教育短片, 通过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鼓舞和激励医学生自觉接受医德医风教育, 自觉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 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医德医风教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 更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以重大节日为活动契机, 积极开展以医德医风教育为主题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各类科技、文化、艺术等活动。如医学人文知识讲座、关于医患关系等主题的辩论赛、关于爱岗敬业的演讲比赛、医学礼仪风采大赛、“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传光仪式等, 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医德医风修养。

2. 大力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培养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的场所。因此,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 明确育人宗旨, 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 积极营造出一个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浓郁的学习氛围。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只有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校园科技文化才能彰显出医学学府的文化底蕴, 才不至于出现学生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时, 只顾娱乐而对学习却表现出厌恶、冷淡的本末倒置的情况。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 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方面要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 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将活动与医学生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做到活动与学习两不误。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各级团学组织要大力组织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 如医学技能操作大赛、医学专业知识竞赛、外科操作比赛、问诊比赛、义诊活动等等。

二是充分发挥与医学相关学生社团的功能。社团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力军,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聪明才智, 尤其是要积极指导并充分发挥与医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社团的作用, 如医学技能协会、防艾宣传协会、视力保护协会等,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

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各专业的优势资源, 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专题讲座和科技文化活动,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自觉地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医学生的专业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祖国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校园文化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孟秀红, 张锋, 王磊, 等.塑造医疗职业人格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 (2) :16-19.

[2]张艳红, 张澍军.影响大学生德性成长的校园文化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136.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10) .

[4]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丛喜权.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6]周全, 徐洁, 张翅.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 (科教) , 2008 (14) .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校园足球文化

伴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足球运动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足球物质文化建设也被人们所重视。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甚至还建有专门的校园足球队,形成了具有校园特色的足球文化。另外,现在提倡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而校园足球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高职院校为体育文化事业做贡献的一项举措。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针对引发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快解决问题,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足球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水平。

一、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校园足球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1、足球在体育课程中的设置。云南省的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只是根据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风格来制定的,体育课程通常情况下并不受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一些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也无法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另外,足球运动因为早期在我国职业联赛中存在假球、黑球,甚至运动员出现严重伤亡的情况,导致一些学校不愿意开设足球课程。即便是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足球课,也只是讲授一些简单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并不符合足球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应按照学生的需求安排足球活动。而不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学生体会足球的乐趣。

2、学校领导对于足球运动不够重视。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不仅影响着运动员和足球教练的训练和执教状态,也影响着学校在足球运动方面的资金投入。所以,云南高职高专院校的足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学校领导人员对此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联。而且,当前云南省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对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也没有将足球训练纳入学校日常管理项目工作中,不仅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足球文化发展,也不利于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

3、足球教练个人素质能力较差。足球教练作为培养足球运动人才的管理人员,对高职院校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从另一角度来看,足球教练的素质,能力,以及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会影响高职院校足球事业的发展结果。因为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体育竞技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练员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执教能力和技术能力,才能帮助运动员提升综合实力。

4、足球运动人员的培养经费没有得到落实。培养足球运动员的经费因为没有切实落到实处的问题,导致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的足球物质文化建设受到了重要的影响。虽然,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足球运动人员培养经费来源较为稳定,但仍然会出现个别的情况,导致经费受到影响。

二、促进高职院校足球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策略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足球物质文化建设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足球物质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时,还要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以未来的发展为考虑前提,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足球物质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仅要对足球人才的培养引起重视,还要制定相关的训练考核规章制度,以保障足球教练在执教过程中能认真负责。另外,建立完善的足球物质文化建设管理体制,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在制订了相关的规定后,就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各项活动。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足球发展状况,对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一定要制定一个长期稳固的发展规划,并在实际的足球物质文化事业建设中,进行老师,保证足球培养计划的实施,足球物质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提高高职院校足球教练人员的执教水平。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竞技项目,而体育比赛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教练人员的竞争。所以,想要提高高职院校足球竞赛的水平,还要先提升足球教练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高职高专院校的足球物质文化建设,要重视足球运动员的竞争能力,就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为教练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投入更多的资金对教练员进行培训,让足球教練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

3、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教练人员的薪资待遇。薪资待遇是高职院校对教练员进行的物质激励,对于高职院校的足球教练人员来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在足球比赛中获胜的几率,不仅要重视平时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比如提高教练的工资待遇,让教练人员在工作中能夠更加积极,主动,从而真正提升教练人员的执教水平。

4、扩宽高职院校足球培养经费的来源渠道。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人员要重视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问题,要想办法增强足球培养经费的投入力度。而想要提高高职院校足球培养经费的资金投入量,学校还可以采取和企业合作,以比赛冠名的形式得到企业赞助,或是进行比赛冠名权,球服广告形式等方式,获得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

足球运动是体育比赛中的一项重要运动,但在国际上,我国的足球项目在体育项目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使我国的足球事业得到发展,高职高专院校还要重视足球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先针对当前的校园足球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对此采取对策,以改变实际状况,推动高职院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俊民.阳光体育与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3,14:85-86.

[2] 张晖,王晶,蔡继云.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育院校文化建设对策探讨[J].知识经济,2016,08:152.

[3] 石春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6:150-151.

[4] 闫升.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0,02:226-228.

[5] 吕春艳.加强高职高专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120-122.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讨 篇4

(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精神文化是当代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在精神导向、价值导向、激励导向、行为导向上均可对育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要以育人为本,从夯实文化建设基础、加强文化借鉴与传承、凝练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084507 - 0029 - 03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建校伊始,普遍呈现出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即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绿化美化、教学生活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再加上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不深,造成精神文化的滞后与缺失,从而影响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1.精神导向

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的,影响深刻。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除知识和技能外,还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的心灵走向,使其在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沐浴、情操陶冶、道德洗礼和人格升华,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有了精神文化的引导,大学物质文化就能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中,不断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灵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一种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价值导向

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念深深地熔铸在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其中的个体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诸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逐步引导师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秉持一定的价值取向,紧紧团结在一起,慢慢对现有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形成共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长期处于这种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师生的思想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情感得以升华,审美情趣得以提高,从而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

3.激励导向

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教育和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用内容健康的精神文化去刺激和引导学生情感和心理,可以增强广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以校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一种团结向上、推动发展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一旦稳定形成,就成为激励高职师生勤奋学习工作、勇于拼搏的强大的内驱力和推动力。

4.行为导向

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具有十分强烈的导向作用。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必然受到各种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包括有形的或无形的、明文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高职精神文化虽然无形,却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力量和精神因素,时刻约束和引导着广大师生的言行,通过运用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舆论道德手段,引导着正确的行为,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通过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引领,逐步把学生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方向上来。这种无形的精神文化力量,既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自觉规范自身言行;同时还以使那些不遵守规章制度者在精神舆论压力下,逐渐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言行,进而融人到群体生活之中,最终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二、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为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方面。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2.校训

校训在《辞海》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由此可见,校训是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所学校的校训,可以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理想,掌握广博精深的学识本领,塑造为人做事的良好品行。

3.校风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上,包括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干部作风、班级班风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建设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

4.教风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好的教风,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因此,教风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5.学风

学风即学习的风气。通常指的学风有二种,一种是指学校和教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第二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构成了校园精神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成为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之一。

三、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

1.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建设精神文化环境时,必须摆脱功利性思想的束缚,深入挖掘埋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人性的精华,寻找可能产生巨大效应的潜在因素。

(1)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前提,是基础,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必须适应岗位需求和职业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积淀等,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高职院校独有的一种崇尚职业道德、注重技能培养、弘扬创新精神的优良传统。学生在这样的精神文化环境中,逐渐受到熏陶直至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能力水平。

(2)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创设文化氛围,实施文化启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培育出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人。如,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教育为学习参天尽物的道理,昭示着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体现出人文精神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创设文化氛围,实施文化启蒙就是高职院校在教给学生技能的同时授之以文,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为打开思想之锁的钥匙,用文化来引领思想,启迪智慧,塑造灵魂,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备高超技能又有高尚道德和人文情操的全方位发展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文化借鉴与传承,丰厚校园精神文化优良传统

文化借鉴与传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方法。既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传承本校特有的精神文化,在借鉴和传承原有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多种途径的文化建设活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精神。

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在文化借鉴的同时,也需结合自身的实际,创造出本校的精神文化。

首先,要突显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以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根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明德励志、勤勉精艺”的校训,形成了“文明、书香、和谐、创新”的校风、“德高、业精、乐教、厚生”的教风和“修身、践行、笃学、强能”的学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我们应在明确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首要目标,避免精神文化方面的同质化。

其次,明确属于本校的治学理念,如强化岗位知识和技能概念、岗位知识和技能应区别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关注企业,实现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使之与企业的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

再次,建立本校的校园文化评价体系,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等内容,可反映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可考察学校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3.凝练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增强师生认同感

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若要迅速产生效果,必须在培育和弘扬高职精神文化的同时,形成广大师生的广泛文化认同。一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即会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自觉主动用学校文化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思想和灵魂。

(1)将精神文化融入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之中。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独有特点。而高职精神文化必须体现这些特点和特色,既要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也要体现企业精神文化、体现职业精神文化,突出职业特色。要把这些精神文化体现到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文化中,既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双证型、职业型的人才,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意志和情感,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形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2)将精神文化与所学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寓教于乐。高职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可能长久。因此,必须将精神文化融入到专业知识讲座、职业技能大赛等专业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最大程度地整合高职校园可利用的资源,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品牌,使之成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主流。

4.加强文化创新,形成独有的校园精神文化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和更高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在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开展文化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精神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创新,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创新文化是什么?是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是服务国家战略、不断科技创新的价值观,是科学的精神和伦理道德,同时,也是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创新活力的精神氛围。它包括外部物化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三个层次。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道德风气等,是创新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高职院校的传统、精神,就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积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展示学校形象、理念的文化名片,是绵延组织生命的文化基因。在文化创新中,必须加强对师生创新文化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创新,重点是创新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味。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和信念追求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对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经常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艺晚会等多种科技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5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的增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60%的高职院校达不到省评估要求。风雨操场建设较落后,在遇到雨雪天气,学生体育课无法得到保证。在课外活动高峰期间,一些主要活动场地如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严重不足。

2.2体育器材破损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提供的体育器材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篮球变形、乒乓球怕脱胶、羽毛球怕断线、断柄严重,而且数量较少,许多班级晚借一会,器材就没有了。操场周边的路况器械损坏较多,无人维修,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3体育比赛组织较乱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 篇6

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时,适当的增加中英文化对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英国文化的理解,促进英语语言的认知学习,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其在对外交际中清楚表达相关中国文化元素,从而较少或杜绝“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教师在教授此单元时,不应仅仅拘泥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而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积极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网路资源、影视作品等,拓展中英文化对比的广阔的空间,从而导入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在教授food and culture 一文时,在了解了西方的一些饮食习惯和禁忌后,教师可先分类给出一些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表达,如:big breakfast( 丰盛的早餐) ,light supper( 清淡的晚餐) ,soya - bean milk( 豆浆) ,deep - fried doughsticks( 油条) ,cold /hot dishes( 凉/热菜) 等,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饮食禁忌,中国餐的上菜顺序等话题,然后进行中英文化对比。因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积极踊跃,有些维族和藏族学生也尝试着用英语表达了自己文化中的饮食禁忌,为课堂提供了鲜活的文化素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文化对比导入中国文化元素外,教师还可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分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进行中英文化,比如,中英送礼习俗对比,中英幸运数字对比,中英婚俗对比,英美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文化对比等等,通过课堂讲演,扩大中国文化元素的导入层面,从而使学生在对外交际中能对相关文化元素自信表达,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 2 拓展教学内容,导入中国文化元素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在文化设置上基本采用“拿来主义”,围绕英语文化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高文化敏感度,适时适量的拓展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导入中国文化元素,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中国梦”服务。《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单元的其中一个教学重点是: 要求学生掌握first,second,then,after that 等描述过程的词的用法。教师可分配的练习任务虽然不少,比如网购的步骤,如何在图书馆借书,饭卡丢了如何挂失等等。但为了导入中国文化元素,教师可刻意让两三组同学准备如何包饺子的`话题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展示,然后再播放网上下载的如何包饺子的英文情景对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熟知了dumpling( 饺子) ,wrapper( 饺子皮儿) , filling( 馅儿) 等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词,学会了如何用英语描述包饺子的过程。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Learning English。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了英语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后,算是达到了教学目的,但如果就此止步,就会使学生在面对“汉语热”的对外交际对象时因表达匮乏而导致交际低效或失败,何谈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为学生导入一些有关汉字的一些表达,比如: spoken Chinese( 汉语口语) ,Mandarin( 普通话) ,the tones of Chinese ( 汉语的语调) ,character( 汉字) ,writing system ( 书写体系) ,stroke( 比画) ,classical Chinese ( 文言文) 等。根__据这些学生能比较容易总结出一些汉语的特点,对于汉语难学或怎么学也能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在双向交流的对外交际中,就能用简单英语表达象征中国文化元素的饺子和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治疗“中国文化失语”症。

2. 3 利用影视作品,导入中国文化

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影视作品是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其题材广泛,语言环境生动真实,反映了一定文化区域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是弘扬中国文化的媒介,也为教师进行中国文化导入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材料,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了贡献。比如,在聊热点话题“中国梦”时,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中国合伙人》(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让学生明白“中国梦”和“美国梦”具体到个体时,都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在涉及到文化冲突时,可让和学生欣赏《刮痧》( The Gua ShaTreatment)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推手( Pushing Hands) 等体现了中西文化在人际关系、教育体制、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矛盾和冲突的经典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洞察其中的语言,并通过讨论、辩论、讲演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输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 结语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 篇7

一、高职生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深入和高校扩招幅度的增大, 高职高专院校迎来前所未有的繁盛发展, 办学规模日趋完善, 高职生的培养标准和社会需求也在摸索中走向成熟。高职生的英语培养标准是: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能够胜任基本的涉外业务工作需要。

笔者通过师生访谈、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对六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发现英语教学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还是传统的只以语言知识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英语教学, 只重语言教学, 忽略文化教学, 无法提高高职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使得学生一旦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 立即呈现“理解障碍”和“文化失语”等问题, 在国际交流中无法胜任涉外工作的需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跨文化国际交流中的“理解障碍”和“文化失语”现象, 不仅仅是因为外语文化教学的缺乏, 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 在全球化背景下, 高职生的教学不仅要时刻把英语语言教学和英语文化教学并重, 让学生体验语言在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 还要把握好各种文化知识的均衡性, 特别是重视本族语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观, 帮助他们克服因本身中国文化的缺乏而加重的这种“文化失语”现象。因此, 只有把文化教学始终贯穿于语言教学, 并且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化教学, 才能把高职生培养成具有平等文化意识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高素质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文化教学理论框架

为了使高职生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更具实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避免教学实施中的盲目性, 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教学理论框架。

针对上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转变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参照1997年英国语言教学家拜伦和美国语言教学家克拉姆兹提出的著名的ICC文化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成果, 运用语境、语用学和建构主义理论, 创设教学情境, 进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情境教学, 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问题背景, 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 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将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作为意识培养、文化融入和交际策略训练的载体, 通过跨文化案例分析、目的型问题设置、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途径让学生亲历文化境况、遭遇文化尴尬和文化冲击, 与文化发生互动, 以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 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境遇中获得具体的交际技能, 实现跨文化意识的提高、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调适能力的发展, 最终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目的。

在教学实验中, 从教学策略、程序和教学主体着手, 形成一套有层次和系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理解→文化信息能力→人文素养。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语言学、人类学、语用学、民俗学、语篇分析相关学科的视角, 对社会和文化规范、语言的哲学观进行多方位的文化对比和分析。然后根据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语言教学大纲确定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内容、策略、课堂模式及评价体系。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重新调整教材、教师、学生和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维教学手段, 把纸质教材与电子化、网络化有效匹配, 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同时建立网络教学, 实现课堂文化教学的延伸。

三、文化教学具体实施

(一) 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通常主要有阅读和听说两大课程,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以该两门课程为中心, 适当加以拓展。 (1) 综合阅读可偏重于词语文化的内容, 侧重于字词、语言点、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段的分析、讲解和操练, 籍此学生能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综合阅读对词汇的重点讲解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民族文化意义。 (2) 快速阅读能帮助学生少耗时、高效率获得有益信息;泛读任务接触的阅读文章与书籍, 题材广泛、内容各异, 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知识面, 使他们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习俗、风俗、风土人情等。泛读课对语言的讲解简明扼要, 着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正符合深层次话语文化 (指某个话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会含义) 习得的特点, 因此可利用泛读课让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话语文化。 (3) 听说课时要创设情景教学, 通过听说课进行现场模拟操练, 把所掌握的各种文化知识通过现场模拟进行跨文化交际操练, 在操练中内核为跨文化交流能力。利用电脑课件, 开展多媒体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可创设一些活泼自然, 充满生趣的文化情景, 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 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境遇中获得具体的交际技能, 把英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进行比照, 产生真实的跨文化交流。 (4)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网络教学, 实现课堂文化教学的课外延伸。教师要把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网络和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充分运用到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活动中, 以利于课外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5) 文化教学不仅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 还应该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即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正确态度和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从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因此, 在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要增加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 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以及在实践中有效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促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 教学内容。

文化教学内容有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 英语文化包括:言语文化、语用文化及行为文化。连淑能 (2002) 认为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密切相关, 它既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 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不同民族在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并因此影响着语言中的词汇、词组、句子乃至语段、篇章的构成, 从而形成了语言的不同结构模式, 所以言语文化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跨文化交际中, 经常可见许多语用失误的现象, 这是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 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流, 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他文化背景而导致的。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还应传授语用文化, 加强对语用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应该实现从语言层到语义层再到语用层的飞跃:仔细体会英文相似表达的语用差别;根据谈话双方的主从地位或社会距离的差异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礼貌级别的语言;注意英语中的非自由话题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导致的不同礼貌标准及体现在称谓、赞扬等上面的差异;实现语用原则系统化, 给学生讲授有关不同文化的不同语用原则的知识。学习语用知识, 以语用促进英语教学, 才能帮助学生学会结合语境, 准确、得体而流利地使用英语。此外, 社会文化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 也制约着人们的非语言行为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非言语行为虽然是言语交际的辅助手段, 但却在无声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非言语行为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为文化由跨文化交际的特性来决定, 非言语交际行为受到交际双方各自民族文化定型的影响和制约。如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灌输的“礼恭”、“辞顺”、“色从”等影响, 在交际时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 总是避免直视对方;而美国文化则要求人们直视对方的眼睛, 认为这是为人诚实的标志。他们相信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因此, 行为文化的教学必不可少。目前, 英语文化教学中的本族语文化教学普遍受到忽视, 所以, 提出加强本族语文化教学这一话题, 对改善目前英语文化教学片面化的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族语文化教学主要是将本族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与似同, 使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鉴赏互相促进——通过语言文化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异部分的对比, 使母语文化这种潜意识中的体系成为正面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参照物, 从而使目的语在对比中成为显性的、易于感受和理解的东西。当然, 还要教授学生本族语文化事象的英语表达, 以便在交流中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学生既能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需求, 又能不忘记对外传播本土文化信息的使命, 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 还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

(三) 教学方法。

文化渗透的主要策略有直接阐释法、对话语境法、视听媒介法、比较学习法、创新实践法。但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应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所包含的不同文化信息及知识灵活使用教学技巧,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专门讲解法、文化讲座法、文化探究法等, 实践证明这些技巧是行之有效的。

(四) 教学测评。

考试的正确使用和其他评价手段的作用能促进教学进步, 起到促学的作用。为了促进文化教学, 具有信度和效度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实验中采用了测试和评价两种方式, 测试包括随堂、学期初、期中和期末测试, 评价的主要形式有学生档案袋资料分析、课堂表现的互评和自评、访谈记录分析和第二课堂成果展示评分和平时课外网络学习评价。这种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对文化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起到了后效作用。

四、结语

研究发现, 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 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自主地体验英语国家文化, 这种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并且通过现场模拟进行跨文化交际操练, 重视行为能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的语境文化教学模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的“文化失语症”和“语言工具”现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对职业性的国际交流能力。

摘要:本文从文化教学的角度, 阐述了如何通过英语教学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理论框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评。

关键词:文化教学,高职高专,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America) Samovar L 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Wadsworth, 1981

[2].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高职绿色校园文化的研究 篇8

摘要:通过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研究,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构建校园绿色文化,进一步改善学校环境建设,全力维护学生的安全与稳定,使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都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广大师生服务。

关键词:高职;绿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和谐、自然、民主、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绿色校园文化则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指以“绿色”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体现亲近自然、和谐民主的特点。高职学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既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又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的培养。指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学校环境的感染,规章制度的导向,教师的引领影响,使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把环境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群生活以及公民的公共生活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种顺其自然的、人文的教育氛围。高校绿化美化工作,有着城市园林绿地的共性,也有校园绿地的个性。

1研究内容

1.1研究校园绿色物质文化 校园的绿色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研究校园绿色精神文化 校园绿色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绿色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即追求教师与学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

2学校绿色教育基础

学院办学以来就重视环境育人,保护环境,教育为本。

2.1学校绿化覆盖率35.2%,是市级绿化达标单位。学校内四季绿树成茵、芳草菁菁,鲜花争艳、假山喷池、亭台小径、赏心悦目,这给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支撑。

2.2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为主线,它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环境教育工作做到有机的结合。

3研究方法

3.1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环境道德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3.2运用调查研究法:分析、了解学生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3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如何建构绿色学校文化,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研究结果

4.1通过实施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环境建设,全力维护学生的安全与稳定,使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都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广大师生服务。

4.2通过校园环境的综合整治,做到绿化、美化、净化,使校园形象更美、校园环境更优、校园品位更高。

4.3通过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推进了绿色教育和创建绿色校园具有保证作用。当前,“绿色”被引进教育领域,实施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已经成为教育改革新风尚。高职学院理应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确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理念,实施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教育,构建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形成文明交往、和谐合作、相互关爱的生活与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丁岚;校园文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吴娴;校企文化互动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提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夏云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上一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下一篇: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