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共8篇)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1
一、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x、规划建设方面:
一是新区规划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规划环评一直未进行。
二是部分建设工程项目未经规划许可便施工,如:党校、职业学校等工程项目至今未获规划许可。
三是因拆迁难度大、开山成本高,存在未经法定程序改变规划现象,实际执行中客运站、社区用房、教育园区等与规划不符。
x、征地拆迁方面:
一是征地未经审批。根据土地法律法规规定,征用土地实行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制度。我县新区因征地数量很大,未办审批手续(当然也明显办不了)。
二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无法办理。目前x镇有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x人,其中,已到龄应享受养老保险的x人;
由于申请办理保险需提交“由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的《征地情况及保障资金明细表》”,国土资源部门又因“征地未审批”、“征地主体是x镇”等原因,无法“盖章”,至使上述人员无法参保。
三是征地主体有误。根据土地法“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的规定,可见征地组织实施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国土管理部门是行使土地管理和征地职能的工作部门),并非是乡、镇人民政府、也不是业主单位、更不是中介机构;
但我县新区征地,基本以x镇为主,并由x镇人民政府与被征地集体组织签订“土地征用协议”,征地主体明显有误。
四是征地程序不规范。征地听证程序尚未得到全面落实、征地信息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不高、村干部个人决策、村民代表会议组织形式不规范、村级管理制度不执行等问题仍然存在,征地补偿款的管理和使用的不透明、不公开和缺乏监督问题还很突出,村委会和村干部截留、侵占征地补偿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x、土地管理方面:部分项目存在:
一是用地指标严重短缺,“未批先征先用”现象突出。自新区建设启动以来,共争取用地计划x亩,其中:城镇村用地x亩和单项用地x亩(高速出口连接线项目x亩,x省道改线项目x亩),实际征地x亩(x镇提供的数字)说明超计划征地x亩,新区共完成土地征收平整近x亩(不含单项用地),说明超计划用地x亩。分析以上数据,显现土地瓶颈制约,土地指标缺口严重。
二是林地报批工作滞后。根据《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定,林地征占审批是使用林地的前置条件,即先由林业主管机关核发《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征地单位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办理征收土地手续;
新区x省道(x段)改线拓宽项目,用地计划虽已落实,但因林地报批工作滞后,至今林地未批复,造成迟迟不能上报计划指标报件。
三用地预审未进行。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规定,“未经预审或者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
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得办理供地手续。”,可见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批准、核准的必备文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必须预审过关才能批准项目用地。新区内x示范高中项目就是因为原选址不符合用地条件,前期未进行土地预审,现无法争取用地计划指标,正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x、资金保障方面:
一是政府财政支撑难。由于我县级财力有限,很难挤出更多的财政预算用于新区建设,目前,公共财政预算仅安排x万,这对新区建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更多的资金来自新区土地出让金和通过城投公司向银行的贷款。
二是后期资金保障难。新区开发建设时间跨度长,资金需求量大。虽然目前新区还有未出让的“毛地”近x亩,能为将来带来大笔的土地出让金,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第x条明确要求国土部门供应土地必须是“净地”,为避免因拆迁纠纷,禁止“毛地”出让,而将“毛地”开发成“净地”,需要大量资金,目前新区已“负债”x亿元,还债压力越来越大,后期建设资金保障已成难题。
三是融资平台融资难。《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这意味着公益性资产普遍占到九成的城投公司将面临“断奶”,今后新区建设融资将面临很大压力。四是资金监管不到位。新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多、数额巨大,目前纳入财政管理的资金只是通过财政渠道安排的资金,其他渠道来源的资金还未纳入财政管理。
x、建设管理方面: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重视项目建设,抓进度、抓安全、抓质量,而往往忽视城市管理,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如,项目建设不按规划实施,城市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公共设施等缺乏有效的管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倒建筑垃圾、乱贴乱画、公共设施破坏等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
x、环境保护方面:一是新区规划未进行环评。尽管各工程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了项目环评,但新区规划环评未作,项目环评不能代替规划环评。二是规划审批不合法。县政府于x年x月x日对新区控制性详规进行了批复,不符合《x省环境保护条例》第x条“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的规定。三是违法弃土现象严重。新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进行大面积开挖,产生大量土石方,由于政府没有规划配套的弃土受纳场,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巧立名目占据某一地块或山林地,非法收纳弃土,不但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也进一步影响河道和防洪安全;今年某“堆土场”就发生过因弃土不符合环评要求,造成x村民丧命的重大事故,血的教训应引起高度重视。巨大的“利润”空间,是违法弃土的诱因;
查处违法弃土行为,涉及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交通、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由于各部门执法力量有限,部门间又没有形成执法合力,对违法弃土无部门问津;
违法成本低甚至是无成本,促使非法收纳弃土现象日趋严重。
x、税收征管方面:主要存在对bt模式建设项目的税收征管难问题。一是缺乏统一规范的税收政策。使得bt项目在税收征管中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无法确定对bt建设项目如何征税;
二是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难以界定。由于bt建设模式的形式多样,且每种建设模式下还有不同的投融资形式、建筑承包方式和不同的责任主体,从而给税务人员在执行和界定税收政策时带来了难度;
三是税收收入控管难度较大。由于bt模式建设周期长,在签订的投融资建设协议中不体现工程的合同额等数据,在工程竣工决算之前税务机关难以掌握建设项目的相关数据资料,只有政府分批支付回购款时才能实现税款;
四是对bt模式建设项目的信息掌握不及时。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税务机关,容易造成税收的漏征漏管。
x、房产开发方面:一是商品房销售难。受国家宏观政策、新区基础设置不完善、对“小高层”的消费理念等影响,新区商品房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库存商品房达x套、商业用房达x间。二是入住率低。商品房入住率仅x%,保障房入住率x%,新区人气商气集聚难,短期内要把新区培育成为服务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综合新区,任务艰巨。三是有些“救房市”措施不当。为“救房市”政府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包括取消了政府今年原定的x套安置房和房管部门计划的x套经济适用房,此举有牺牲住房困难群体利益“救房市”之嫌,有些欠妥。几点建议。
x、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一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规划意识。通过宣传,在全社会普及城市规划法知识,强化规划意识,特别是要强化各级干部的规划执行意识,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二要强化规划执行的法定性。制定的规划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报批、备案,并做到“阳光”规划、“阳光”实施、“阳光”验收,避免规划执行的随意性,避免未批先建或边批边建情况的发生;
三要尽快完善并严格执行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实现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统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控制性规划与建设性规划相配套、专项规划与项目设计相衔接的城市规划体系。四要严格规划管理,加大规划落实与跟踪管理力度,发现建筑物临时改变使用功能、产业用地改变性质等问题的,要及时依法严肃处理。
x、大力储备用地指标,用活用足土地政策。要加大土地开发、清理、置换的力度,盘活存量土地,挖掘用地潜力,多管齐下,增加土地储备,大力向上争取充足的建设用地指标,保证更多的项目建设用地。要落实节约用地制度,拆迁安置应大力提倡“立改套”,尽力减少“通天房”,节约、集约用地;
要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引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防止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对项目用地安排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和途径,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
x、创新新区融资体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要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城市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城市资源变现能力。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等运用到新区建设和管理上来,对新城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实现新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对冠名权、使用权、广告权、经营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变“无形资源”为“有形资产”,实现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资源换资本,为建设新区提供强力资金支持,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瓶颈问题。二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政策、信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为投资主体提供便利,要加强项目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新区发展,以项目推进新区建设,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尝试、完善、规范bt运作方式,争取各方资金,加强银企合作,做好项目的发布推荐,努力为企业融资搭桥铺路。三要经营好新区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要严格实行土地“招、拍、挂”,充分盘活土地资产,使政府从土地增值中获取更大收益,并投入到新区建设,努力实现自我滚动、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四要加强对资金运行管理的监督,整合由审计、财政、监察、司法、人民群众参与的监管力量体系,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查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x、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通讯等专项规划,要加快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完善新区路网、加快x省道改线、新老城区连接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要强力推进教育、卫生、金融、农贸市场、客运中心等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努力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投资完善便民设施,不断完善和提升新区城市配套功能,增强新区综合保障能力;
三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要上下齐心,步调一致,加快新区建设的实施力度,要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联系,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
同时,要督促建设单位按要求和进度组织施工,要尽力帮助项目单位办理各项手续,促进项目早开工,百姓早受益。
四要防止商品房无序开发。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五要在美化、亮化、绿化新区的同时,做好水系景观、公共绿地、山体公园等景观节点的空间处置与综合利用,加强公路两旁绿色景观树木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努力实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美化效果。
x、规范征地拆迁程序,完善征地拆迁机制。一要严格按照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及时、足额补偿费用,严禁拖欠、截留、挪用征地拆迁补偿费,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二要严格规范征地拆迁程序。明确征地主体为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县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征地拆迁具体工作,认真做好征收土地的调查、确认、听证等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严禁采取“株连式拆迁”、“突击拆迁”等方式违法征地拆迁。三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对符合“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条件的,要及时为他们办理参保手续,因征地不规范造成“有关资料不齐”问题,不应由失地农民“买单”,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并妥善解决。
x、强化建设管理并重,努力突出新区形象。一要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防止顾此失彼;
二要齐抓共管、责任到人,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作战,构建新区管理长效机制。对新区内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处理,如:对违法弃土行为,建议由县政府组织规划、国土、环保、城管、住房和建设、水利部门、x镇、新区办等集中一段时间开展违法弃土弃渣专项执法整治活动,联合执法,加强巡查力度,严格集中处理违法弃土行为,规范弃地收纳场的审批、环评及日常管理等工作。三要加强综合管理。加大新区规划、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的管理力度,严禁乱搭乱建、乱摆乱放和乱贴乱画,确保新区市容秩序良好;
强化城管执法,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2
第一, 缺乏现代农业意识, 产业特色不明显。发展是硬道理, 没有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县域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由于大多数县域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拉动, 农民增收异常困难。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还是很有限的,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优势还没有显现出来,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强化、去打造。另外部分县域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区规划、小区建设等“面子”工程上, 而忽略了如何寻求生产发展,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问题, 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到一家一户的农民群众没有一个较清晰的发展思路, 缺少一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有效途径。
第二, 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 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抗旱、排涝设施老化, 渠道淤塞, 病险水库面大, 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 综合生产效益低, 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如丰顺县北部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都很少, 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 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 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近几年, 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 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 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 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 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 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 只对上不对下, 只要你能搞出政绩, 让领导看到, 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 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 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 答应不答应, 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 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 旧愁没消又增新愁”, 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 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二、对策建议
第一, 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 必须有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有了明显加强, 要继续下大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要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 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 可以通过下派、选聘等多种形式解决。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 上级党委要选派得力干部帮助进行整顿。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行政区划调整等情况, 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 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切实抓好思想作风建设, 突出抓好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第二, 做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尤其是新农村布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着眼长远。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 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二是具有配套性。工业园区、农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社会事业区定位恰当, 衔接配套, 功能齐全。山、水、田、林、路、供水、供电、供气等, 要通盘考虑,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注意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 尽量少占用耕地, 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四是具有宜居性。以人为本, 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 是农民自己的家园, 让农民举手投足都感到舒适、方便。
第三,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 建立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 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
第四, 培育新型农民。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培育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入手, 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养落实到人”的工作机制, 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和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证”、“百村万人”等新型农民培训, 依托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等专题培训。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学政策、学法规、学技能、学先进”活动, 引导农民健康生活。要利用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 不断培育新能人, 以能人带能人。要围绕产业发展, 组建协会及民间群众性组织,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培训, 要不断适应群众对科技知识需求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进农家活动, 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缺乏现代农业意识, 缺乏现代农业意识, 产业特色不明显;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对策建议部分, 本文提出要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规划;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词:新农村,生产,农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 2, 22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3
【关 键 词】滨海新区 行政管理体制 问题 对策建议
伴随着一系列的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滨海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区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因为它是其他各种体制创新的基础和关键。就其发展而言,滨海新区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也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同时,滨海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滨海新区政府管理体制概况
(一)滨海新区的发展优势
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对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滨海新区具备许多发展优势,包括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研发优势、政策优势等等。
一是区位优势。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圈的交汇点,是联系南北,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同时,滨海新区是推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二是交通优势。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地区对接世界快捷的通道。其中,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北方航空货运中心。优越的交通优势使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其他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紧密相连,并建立起密切的贸易关系。三是资源优势。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拥有可供开发的荒地、滩涂、盐田和少量低产农田1199平方公里,为天津滨海新区港口的扩展、现代制造业的聚集以及国际性港口大都市的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滨海新区拥有石油、天然气、地热等宝贵资源,这些都为滨海新区提供了巨大的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四是产业优势。滨海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五是政策优势。国务院下发的《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随后,天津又享有了“国家级经济特区”、“国家级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及“国家级保税港区”三大优惠政策,为滨海新区的迅速腾飞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后盾。
(二)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历程
根据十四大报告中关于“加速环渤海地区开放和开发”的决策,1994年—200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主要包括:设立滨海新区领导小组——设置滨海新区领导小组专职办公室——成立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滨海新区管委会在组织机构上只设“一办三局”,即经济计划发展局、规划建设发展局、投融资促进局和办公室,具有精简高效的特点,在推进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002年10月,天津市人大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以经济区为适用对象的法规即《天津滨海新区条例》,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滨海新区管委会、各个行政区和功能区的功能定位。这一行政法规的颁布使得滨海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
2006年,在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市委市政府为了适应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以保障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批准建立了滨海规划分局、土地分局、统计分局、环保分局和科技分局等市属职能部门,这意味着在新区设置了7个分支机构。与此同时,还下放给新区土地整备权和土地出让收益的支配权,进一步增强了滨海新区管委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职能,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8年4月,根据中共天津市委的安排,天津市对经济功能区和管委会进行了组织上的调整,将开发区保税区工委并入滨海新区工委,组建了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建立中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建立中共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在天津市委滨海新区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2]这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得功能区的权利趋于集中。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消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取消了原来的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组建了新的滨海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
二、滨海新区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评估问题。滨海新区政府管理体制中会遇到如何正确进行政绩评估的问题,这是因为滨海新区组建了两类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分别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发展职能,分别对城区和功能区两类不同的区域进行管理。而且同样是城区管理,但是原属塘沽、汉沽、大港的行政区域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塘沽区域处于中心位置,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基础和公共设施较好,而汉沽、大港区处于新区的两端,发展水平不及塘沽区域。因此,如果用同一政绩评价标准如经济增长量指标进行政绩的考核就会出现不客观、不准确的问题,势必会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融合与协调问题。滨海新区政府组建的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存在着相互融合和协调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区管委会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还保留有经济管理的职能,在具体的运行中很有可能与功能区管理机构的经济发展工作产生一定的冲突、摩擦。另一方面两类管理职能机构并行运转在事实上会形成两种管理体制,在当前新区的发展时期两类职能的作用应该是互相配合、相互补充的,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协调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协调的问题,那就是功能区管委会与坐落于滨海新区行政区范围以外的功能区所在地行政机构的协调。
(三)公务员素质问题。一方面,尽管经过多次改革,很多部门的人员作了大量的精简,但人浮于事的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公务员可能因为改革而需要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从而带来工作内容上的变化,部分公务员可能难以适应这种改变。这一方面是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有公务员自身素质和岗位技能函需提高。如何做到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并充分调动积极性还缺乏有效的办法。
三、滨海新区政府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安置富余人员分流
滨海新区的改革中设计岗位调整的人数近千,为了顺利实现人员分流以减少改革阻力,对这些人员进行合理的安置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在被分流的人员中,选送一定数额的优秀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党校进行定向培训或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学习费用由财政统一安排。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培训人员可在上学前或上学期间,由原所在部门联系落实分流岗位,也可待学业完成后,由原单位或撤并后新组建的单位根据职位空缺情况和本人条件优先安排工作,没有职位的可推荐安排到其他单位,或委托人才服务机构推荐就业,也可自主择业。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技能或技术方面的培训,以便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就业机会。
(二)因地制宜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借鉴国外绩效评估体系,建立针对不同职务级别、不同类型岗位、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的具体评价标准。绩效评估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工作岗位、工作性质等原因,不同岗位的干部所创造的政绩表现形式不一样。在评价中必须作具体分析,既要看干部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的大小,又要看取得这些成绩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基础工作既要看获得政绩的手段和途径是否正确,又要看是否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之间有机平行配置社会公共职能与经济建设管理职能,职能的不同决定行政区政府与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适用同一的行政评价标准。因此,应建立新型的行政评价制度,在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之间适用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考核体系,具体技术层面的操作是经济功能区的行政评价应更多地侧重经济效益的“质”和“量”两方面的考核。
(三)完善管理机制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完善并提高行政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延伸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功能,建立行政区和功能区的联动机制。为了充分发挥这种体制的优势,要在合理划分职能的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强化二者的联系,促进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新区政府应努力建立经济功能区与城区行政区之间的“需求供应机制”,以经济功能区的经济开发建设需求为先导,以城区行政区的公共产品供应为配套,强化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强化各城区管委会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支持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推进城区向与经济功能区相配套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区”转化,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延伸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功能,从而完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格局架构。
(四)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
人是活动的主体,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成败仍然决定于改革策划者和改革措施的执行者——公务员。因此要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新区的公务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快树立起现代观念,增强适应、配合改革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在新形势下要树立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的意识,才能够应对新的工作机制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才能够帮助解决可能出现的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因为改革而需要适应新工作岗位的公务员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内容的调整与变化,重点是帮助其提高岗位的技能。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空前扩大,每一位公务员所要承担的工作是成倍增加的,唯有提高工作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等。
参考文献:
[1]邵正璐.天津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M].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源自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2]韩志红.天津滨海新区政府机构设置的初步研究[J].天津经济,2007(6).
[3]关爽.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探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3).
[4]张伟伟.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09.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4
班级:2012春农村行政管理 姓名:李小强 学号:094100440568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下面是我对鲁山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沙河上游,属平顶山市辖区西部,面积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现有编制乡(镇、办事处)25个,554个行政村,城镇人口2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城镇人口比2000年前增加了10%,城镇化水平也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全县建成小城镇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城区10平方公里。城区已基本形成五纵五横的主干道城区大框架,城区道路总长达50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0%,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覆盖率9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40%的单位实现绿化达标。城区绿化面积达100公顷,绿化覆盖率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城市公交线路达6条。乡(镇、办事处)区有线电视入户率60%,直拨电话入户率50%以上,户均住房面积150平方米。全县小城镇的供电、通讯、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社会福利保障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一批功能比较齐全,特色较鲜明且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已初具规模。张良镇、下汤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和“尧山镇”成为豫西南大地上的三颗璀璨明珠。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鲁山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村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规划往往指导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于建设,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建筑没有风格。二是规划起点低。有的乡镇把小城镇规划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环境设施都没有列入进去,使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规划没有特色。多数小城镇都是在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工矿区、交通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梁洼、库区、张店、团城等是矿区,下汤、赵村、尧山是旅游乡镇,张良是蔬菜产品生产、贸易集散地,马楼、滚子营、张官营是小麦、玉米、花生农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地。这些乡镇都极具特色,但个别乡镇的小城镇规划不能很 2 好的凸现其地方特色。四是规划监督执法不力。小城镇规划颁布以后,不是很好地按照规划执行,擅自改变和违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一种摆设。比如城区包括各乡镇临街门面房前的公共人行道,店主随意占用、搭建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去单位办事、到商场买商品找不到停车位只好乱停在街上交通问题严重,失去了规划的真正指导作用。
(二)融资能力弱。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鲁山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用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金融部门又紧缩银根,大额贷款难度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慢,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普窄,资金缺口极大。好多乡镇都是农业乡镇,没有乡镇企业,靠当地财政资金积累远远不够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如好多乡镇垃圾中转站都没有。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产业强力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鲁山县的工业结构以煤、铁、采选业为主,煤、铁采矿业占工业总量的50%。近几年来煤、铁资源日益匮乏,使这一支柱受到严重冲击,对社会贡献份额减少,吸纳就业能力减退,正在培育的雨搭、鲁阳电厂等主导产业刚刚起步,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度不够。农业方面,我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产值低。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土地不能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快速转移。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是一大难题。因此,大多数农民还不能离 3 开土地,离开农村。有的乡镇近几年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再加上新上项目发展壮大需要一定周期,远水不止近渴,因此产业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较弱。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小城镇本应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但事实上一些小城镇只是一个政治中心,经济文化方面不尽人意。个别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功能较弱,有的金融保险机构在有些小城镇没有延伸点,有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商贸市场,没有电影院、居民娱乐,购物不方便。大多数乡镇没有高中,一些乡镇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造成大量生源外流。个别乡镇的卫生院有名无实,医疗条件差。这些小城镇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不突出,对广大的农村及外界的吸引力不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缺乏统一的制度监管约束,不执行工程申报制度,不能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投标,工程不实行质量跟踪监理,豆腐渣工程时有发生,存在较多质量隐患。如修的村村通公路一年后就坑坑凹凸。另外,小城镇建设较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小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滞后,极易造成脏乱差现象卷土重来和有城无市现象,使小城镇失去吸引力,经是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鲜明。小城镇规划编绘工作要列入县、乡镇目标,严格考核,4 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和借鉴外地小城镇建设经验,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水平。小城镇建设要有完善的城镇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规划操作,防止规划走形式、走过场。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以维护规划的纲领性和权威性。领导不能只坐办公室听汇报,要多深入现场走走看看,公安要密切配合对那些乱占公共道路、乱搭乱建现象要严厉打击,要长期监督,不能迎接领导检查马上打扫卫生,清理街头小商小贩,检查过后又是放松监督,顺其自然。工作要做到实处: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先报审核再施工,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坚决改正,使其保持与城镇的风格完整和统一,突出当地特色。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序进行,使小城镇建设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解除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建设贷款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把财政增长活力留给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聚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有钱办事”;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广聚资金,共同建好小城镇。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小城镇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离开了产业支柱 5 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上,要选准产业突破口,形成“一城一貌,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另外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聚集力。张良镇近年来围绕蔬菜、皮带发展战略是找对了方向,但是眼光还没有放开,蔬菜发展要上规模,发展成生产、加工、精包装、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企业。皮带厂要从商标、包装上等下功夫做强做大。让全国人民吃到张良菜、腰里缠上张良皮带,力求“张良”品牌效应,就像老年人说的一样在鲁山买张良姜是论斤卖的,在洛阳是用刀切片卖的,这些支柱行业对该镇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办法,降低小城镇准入门槛,制定农民进城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当地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入小城镇居住。一是引导本乡镇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来源的农民,经个人申请,户籍管理部门即可按规定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解除小城镇入住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聚集,扩大城镇人口。三是对外来人员进入城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的条件给予优惠,手续从简。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服务,对他们要前期优惠,对其子女入学、入伍、就医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从而吸引 6 外地人口来本地发展共同繁荣小城镇经济。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5
及对策建议思考
通过加强企业团队建设,能够将员工与企业进行有效连接,充分发挥团队对于促进企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确保能够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对此,本文首先对企业团队建设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介绍,然后对企业团队建设对于企业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团队建设中的不足以及优化对策进行详细探究。
团队建设要求组建有效的集体组织,保证团队一致性,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团队建设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很多企业已逐渐意识到加强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并高度重视人才选拔、聘用和培训管理,为企业打造優秀的员工团队。由此可见,对企业团队建设对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企业团队建设具体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一、企业团队建设的特点和要求
(一)清晰的团队目标
创建高效的企业团队,首先需要制定统一的奋斗目标,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应明确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以及个人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团队成员应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努力实现团队目标。
(二)共同的信念
成功的企业团队要求所有员工都能够对团队产生高度认同感,能够秉持实现团队建设目标的信念,提高对于团队的忠诚度。只有创建高效的企业团队,才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提升企业凝聚力以及团队协作力。
(三)成员之间的信任
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是企业团队建设和日常工作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团队成员明确和了解其他成员的品性、工作能力,学会信任他人,获得他人信任,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二、企业团队建设对于企业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一)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可保证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稳定性,为企业经营发展奠定基础,提升日常工作效率。企业团队建设,可激发企业员工工作潜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加快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在团队建设和团队工作中,可将所有员工思想进行有效关联,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另外,通过加强企业团队建设,不仅能够壮大集体力量,同时还可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能力,促进团队建设发展。
(二)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企业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应有准确定位,即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其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完成工作任务。所有成员都有明确分工,要求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并提供帮助,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进而充分激发成员个人潜能,保证团队凝聚力,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高竞争力
在企业团队建设中,所有成员均不可或缺,在团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复杂,而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很多弊端,如领导层不完善、岗位空缺等可能会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加强企业团队建设,能够合理分散工作任务,将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分散为多个小目标,再将工作任务分配给员工团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提升企业信誉度,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团队建设中的问题
(一)团队成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第一,现今,部分企业团队成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升,在企业团队中,部分核心成员掌握财权、事权、物权等,比如企业项目经理,但是有些项目经理并不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一味盲目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可能会损害企业整体形象,进而影响企业整体利益。另外,企业团队成员数量较多,有些成员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而有些成员是从院校独立选拔的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经验相对较少。第二,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团队成员培养机制。培训的工作任务不仅是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求加强团队建设,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组织发展。有些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但是团队成员培训机制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在培训方式方面,一般采用换岗、自我指导、见习等常规培训方式,无法满足团队成员个性化发展需要。除此以外,有些培训老师的专业性相对较差,对员工仅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容易忽略业务培训,导致团队成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二)团队选聘和权责机制不完善
很多企业在团队成员选拔聘用方面,一般采用内部招聘方式,如果所需组建的团队比较大,并且部分岗位紧缺,则采用外部招聘方式,这样可能会产生裙带关系,影响其他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有些企业在选聘标准设计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员工技能水平与岗位职责的匹配度。另外,企业团队权责机制不明确,企业、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容易发生越位、越级等问题,进而影响团队协同工作水平,尤其是在处理授权问题时,部分企业团队管理人员的权利意识比较强,在失去对于团队成员的控制后对于团队成员的信任度比较低,没有良好的授权氛围。
(三)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对于团队成员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对于不同成员没有采取针对性激励措施,没有灵活应用薪酬管理体系、授权机制、职业生涯管理机制、认可激励方式等。有些团队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没有对员工加强心理疏导,导致成员期望心理与现实情况的差距比较大,致使团队成员产生挫败感、失落感。另外,由于不重视对于团队成员的心理疏导,还可能会造成在团队协作中发生“争名次、争荣誉、争奖金”的现象,导致成员公平心理与现实情况的差异较大,甚至出现盲目攀比的问题。另外,有些企业在团队建设和管理中没有设立明确的奖励目标,没有灵活应用控制奖励效价差,导致效价差忽高忽低,如果效价差较低,则会造成“平均主义”发生;效价差过高,导致团队成员产生不公平、不公正心理,没有掌握正确的奖励时机,奖励频率和奖励强度控制不当,忽视发挥综合效价。除此以外,在团队成员激励方面,要求确定适宜的激励时机、奖励频率以及奖励强度,如果奖励机制的灵活性和系统性比较差,则无法充分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
四、企业团队建设优化对策
(一)改进团队成员培养机制,提升团队成员能力素质
企业团队成员个人素质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两个方面,对于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水平易于观察和测量,并且也容易模仿,因此团队成员在相互协作和沟通交流中,个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技能水平均会不断提升。因此,企业团队可采用综合培训、调配晋升以及岗位轮换等方式,促进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团队成员个人素质中,除知识和技能以外,还有潜在部分难以改变,比如团队成員的潜在动机、个性特征、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等。对此,在对企业团队成员进行选聘时,要求综合考虑个人素质中的潜在部分、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采用相应的培训方式以及开发管理策略。
在对团队成员进行教育培训时,对于培训活动,要求从整体进行筹划和实施,不仅需考虑企业经营目标、发展战略和团队建设目标,同时还应获得企业高级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明确团队成员职业发展规划,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在培训方式创新方面,可采用新型培训方式,包括远程学习、网络培训、虚拟现实培训、智能化辅导培训系统以及多媒体培训等,通过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能够有效满足团队成员个性化发展需要,在团队建设和培训方面,还可采用行动学习、交叉培训、团队领导技能培训以及协作培训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核心能力。
(二)建立健全团队选聘机制和权责机制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选拔和组建,在创建企业团队时,应坚持知识互补、气质互补、能力互补以及性别互补等原则,为企业选拔优质成员,并根据选聘人员标准进行全面培训教育。在选聘方式方面,可将内部选聘与外部选聘进行有效结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适当增加外部招聘力度,进而吸引优秀人才。在选聘标准制定方面,首先需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对于企业员工技能的要求,确保能够吸纳选聘互补性强、合作性强的人才,激发团队活力,并对团队成员个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确保所选聘的团队成员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匹配。另外,还可采用关键事件访谈的方式,明确关键胜任能力,在选聘标准方面,要求合理设计关键胜任能力的合理权重。
企业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对企业团队工作成效产生较大影响,对此,在团队建设和日常工作中,应协调团队整体与团队成员的职权范围及被赋予的资源。为了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权责机制,并进行有效授权,在权责机制创建时,要求坚持尊重信任、权责对等、逐级授权、合理授权等原则,通过合理利用培训开发、制度建设等方式,帮助管理人员克服授权管理方面的误区,营造良好的授权氛围。
(三)完善团队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在企业绩效考核中,应坚持公开、开放、可行性、实用性等原则,通过采用目标管理法加强沟通交流,使得企业团队中的上下级成员都能够形成共同目标,合理确定团队层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个体层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同时还应明确团队、团队成员绩效所占权重比例,采用平衡记分卡确定团队考核指标。另外,在团队激励机制的创建过程中,还可采用动机和激励的整合模型作为总体框架,合理利用激励理论以及薪酬管理体系、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等各类激励方式,将对于团队成员的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进行有效结合。除此以外,还应合理设置奖励目标,对奖励效价差进行有效控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及时奖励或者延时奖励方式,适当调整奖励频率以及奖励强度。
五、结语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6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迅速席卷全球,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截至2011年7月,我国网民规模已接近4.85亿,位居全球第一。这一庞大的网民群体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社区,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纪检监察系统,适应形势的需要,先后开通建立了各级纪检监察网站(专栏),从2007年开始,准旗纪委加强了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开通了准格尔纪检监察网站。2011年在原准格尔纪检监察网站的基础上,由市委信息办和旗委信息办重新设计制作了“准格尔旗纪委监察局”网站。但是,在对网站进行维护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各级别廉政网站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有功能上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当前纪检监察部门的廉政网站页面简单、功能不全。从栏目的设臵、内容的设臵、界面的设计等方面都简单得多,而且功能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纪检监察职能的工作信息发布,缺少最起码的网民和管理者之间互动的平台,很少有能让网民提起兴趣的专栏,降低了纪检监察网站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是部分廉政网站管理者普遍不熟悉技术软件的应用。各地廉政网站的管理者一般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士,很少有人能熟练掌握诸如视频处理软件、照片处理软件的技术。
三是廉政网站不能很好兼顾纪检干部、广大党员和普通网民之间的兴趣问题。现在全国各地纪检监察网站,几乎都是为了宣传本地纪
委监察局的业绩而设臵。没有真正顾及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实际需要,没有顾及到广大普通网民关心、关注的问题,把单纯的业绩宣传作为网站宣传的主要方向,所以使大家感觉到纪检监察网站内容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网站的监督反腐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所以廉政网站大都浏览率相当低。
四是廉政网站内容更新慢、信息来源少,信息发布时效性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各地纪检监察网站管理者大都是宣教室干部兼职,平时还要忙于应对各种业务性的工作,顾不上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或者不能全面更新各块专栏内容,对当前网络流行的一些腐败事件和热点话题不能及时更新处理。致使广大网民不愿去点击纪检监察网页。
因此,针对目前廉政网站存在的问题,建议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加强对廉政网站管理者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和网络知识培训,采取适当措施尽可能促进和提高廉政网站管理者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对网站出现的简单技术问题能自行处理。
二是廉政网站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便于快速更新的优势,结合当下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更新各个栏目的信息、图片、视频等。把反腐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放在网站上让广大网民明了我们党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广大网民参与网络反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反腐败工作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三是提高廉政网站页面的设计和新鲜感,能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力,达到有效提高网民访问的兴趣目的。建议可以学习一些国内知名的论坛门户网站的设计思路。
四是利用网络隐秘性较高的特点,开展网上论坛、网络评论、网上举报等专题,积极调动广大网民内部之间交流,使广大网民不断为网站管理者提供新的信息和图片,通过网站与网民的互动,网民之间的互动,网民、网站、网站管理者三者之间的互动等手段不断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增加浏览量,提高廉政网站的知名度,扩大网站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廉政文化无处不在,无人不知的目的。
五是加强廉政网站和传统媒体的合作。传统媒体尽管不具有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优势,但相较于网络在消息的发布上更加准确,而且传统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强、影响力强,他们拥有着自己的一批记者,调查事件也更加方便,廉政网站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和传统媒体进行互动。
六是提高纪各级领导干部对廉政网站监督作用的认识。廉政网站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纯地把这项工作归属于纪检监察部 门的职能和任务,而是要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依靠各个部门、机构的协作和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努力。因此,在廉政网站的建设中,要把相关的的各个相关部门都纳入到建设者、维护者、管理者、宣传者行列当中来,真正营造出一个以党委为主体,纪委协调,宣传 部、组织部、团委等共同协作的网站建设工作群体,使廉政网站成为教育基地,从而更为有效地推动廉政网站的建设,不断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化。
七是成立廉政网站管理小组。从宣教工作联席单位抽调人员,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廉政知识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并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工作。廉政网站成员单位,要及
时上报信息,积极主动参与廉政网站建设工作。实现网络反腐与其他反腐方式的有机结合,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的良好氛围。
八是要将廉政网站技术管理和内容管理各项职责逐条细化,分解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建立健全廉政网站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其次,明确廉政网站管理工作分工,指定专人负责廉政网站的信息采集、发布、反馈和网络安全,并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维护制度以及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廉政网站的稳定运行。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7
据2013年泉州市统计年鉴显示:泉州市共计拥有42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其中民营企业数量为4206家, 占总数的98%以上。这其中, 家族企业的数量又占到泉州市民营企业的90%以上。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适应未来发展, 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转型、经济机构的调整, 泉州家族企业也适时转变思维, 已经摒弃了以往单纯扩大市场份额, 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方式, 企业主迫切希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形成自身特有的核心价值观, 以此激发员工的潜能, 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打造核心竞争力, 形成企业的软实力, 不断规范自身管理, 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已成为泉州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泉州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泉州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企业文化成为老板意志的体现
由于传统的家族企业中“家文化”思想与观念较为深入, 在经营方式上老板往往较为专断, 很少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建议, 导致非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少话语权。目前, 泉州许多家族企业老板因受历史原因、教育成长环境等诸多影响, 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个人文化素质较低等情况, 缺乏先进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再加上老板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有限, 不可能获取到决策所拥有的所有信息, 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 导致决策的随意性较强, 经常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使得员工无所适从, 导致各部门职能与岗位的职责不能正常履行, 极大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最终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 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在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下, 泉州市很多民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但不少家族企业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企业文化的选择上, 缺乏甄别, 往往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 导致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未形成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另外, 许多家族企业老板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 缺乏导向性, 使得员工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出现偏离。
(三) 关系替代制度等现象较为普遍, 影响企业文化塑造
家族企业往往由于血缘关系而集聚在一起, 使得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 经常出现关系代替制度等情况, 导致各部门职能与岗位职责无法很好履行, 规章制度如同虚设,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另外, 在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设定时, 家族企业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往往过多地关注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财务性的指标,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
(四) 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泉州市部分家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 未设置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部门与制度规范, 即使有也未赋予其相对应的职能与权限, 同时企业本身也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 很多将企业文化的职能放到人力资源部或党建团委工会等部门,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专业化不够, 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另外, 从外部条件来看, 泉州本地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配套体系, 例如当地企业战略咨询、企划公司较为欠缺, 专业化程度不高, 导致泉州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人才短缺的问题。
(五)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不平衡性
目前大多数泉州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泉州市家族企业在实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尚未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性的整体企业文化设想与建设的总方向、总思路与总目标, 更缺少对企业文化核心内容的提炼, 使得泉州各家族企业文化之间发展出现不均衡。另外, 相当数量的家族企业因其规模小、效益差, 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 老板为了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而四处奔波, 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去考虑企业文化建设, 导致泉州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不平衡性。
三、泉州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对于在泉州土生土长的家族企业来讲, 泉州的地域文化对当地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家族企业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本地实际, 结合本地特色, 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纳外部文化的精华, 做到为我所用。
泉州家族企业历经30多年发展,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找寻到一条符合企业未来发展之路, 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文化需求, 为其提供文化动力支撑与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 立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符合地域特色与企业特色
从泉州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对家族企业文化的影响来讲, 未来企业文化建设在价值理念的重塑上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 在开拓进取的基础上, 建立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对于泉州家族企业来讲, 由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决策机制上仍然是老板一人唱主角, 由此可能造成潜在的风险。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 尤其在国际化大环境下, 对于规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规则, 尊重规则, 树立规则意识, 严格遵纪守法, 遵循市场游戏规则。
第二, 将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有机结合。在长期的市场环境下, 泉州人都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化大背景下, 泉州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 这就要求资源的整合力度要进一步增强, 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分工协作将更加密切。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这以成为共识, 为了迎接未来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这就要求泉州市家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倡导引入合作精神。
(二) 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如果能够给予员工物质上的帮助及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 可以有效缓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隔阂,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措施:一是关注员工的成长, 对员工成长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 例如经常性的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既能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 又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求, 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打破大锅饭机制, 将薪酬与绩效挂钩, 薪酬支付多少与员工的绩效表现相挂钩。三是鼓励员工参与日常管理, 这样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使员工更加关心企业的成长, 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四是摒弃过去家族企业家长式的决策和管理方式, 给予下属充分信任, 做到充分授权, 形成平等民主、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 同时加强制度流程体系建设, 夯实管理基础, 实现各岗位职责与权限的对等。
第二, 企业文化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深入探究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作为企业管理者而言, 应该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与提炼升华, 逐渐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其次勇于学习与吸收外部先进的企业文化。泉州家族企业要敞开心扉, 虚心接受外部先进的企业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 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 打破任人唯亲格局, 构建家族企业的信任文化
泉州家族企业要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 给予家族企业外部人员充分的信任, 摒弃以往选人用人理念, 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为优秀人才发挥自身能力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 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而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保障。在企业以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前提下, 适当的对下属授权, 并为其施展才能创造条件, 使其更好的施展才能、发挥才干, 激发他们的潜能, 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使他们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 有助于其建立起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另外, 在管理上, 对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同等对待, 依据其才能, 而不是关系亲疏授予相应的职位。同时, 通过制度来保障和规范内部管理, 确保企业内各项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发展吸引到合格的人才, 形成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郑也夫, 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1.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37-02
職业健康检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赋予劳动者的权利,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手段[1]。尽管《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已经10余年,但各地区在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方面仍存在问题,本文通过总结2009-2011年我市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情况,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资料
1.1 2009-2011年盘锦市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009年盘锦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为9473名,按规定应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8419名,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7159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5.03%;2010年盘锦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为14042名,按规定应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2531名,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1523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1.95%;2011年盘锦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为14623名,按规定应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3586名,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2195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9.76%。
1.2 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分析 目前我市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是以用人单位委托为主,主要依靠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来约束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从2009-2011年我市职业健康检查的资料可以看出,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体偏低,而且均为被动委托我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其反映出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2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健康检查的覆盖率低 (1)用人单位忽视法律,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部分用人单位为规避责任而不愿组织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岗位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部分用人单位只组织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忽略了上岗前和离岗时的检查。这样便不能发现新上岗人员的职业禁忌症,没有健康监护的基础资料,不能了解离岗人员的健康状况,难以发现潜在的职业病病人。另外有部分企业混淆概念,把普通的身体检查等同于职业健康检查,根本起不到及时发现职业病的作用。 (2) 岗位工人法律意识淡薄,对职业健康检查不重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有大部分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员不了解相关法律的内容,不知道用人单位有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义务,也不知道自己有要求用人单位组织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利。部分工人认为自己“身体好”,可以适应当前的工作,不会发生职业病;部分工人为生活所困,不得不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但由于得到工作的机会来自不易,不敢要求用人单位为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3)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硬件投入不够 。我单位作为市级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还没有配备体检车,这样对偏远地区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就不能完全覆盖,部分用人单位综合考虑后就会放弃部分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4)卫生行政部门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之间缺少配合。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监督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主管部门,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相关的执法工作后,往往不去了解用人单位实际执行情况,致使部分用人单位将参加检查的时间能推就推、参加检查的作业人员能减则减,未全部发挥执法工作的力度。
2.2 职业健康检查不够规范 (1)检查过程偏重于实验室检查,忽视了体格检查及症状询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颁布实施已经4年多了,在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有许多职业禁忌症是能在症状询问时发现的,但主检医师往往会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而忽视了体格检查及症状询问,这样就难以保证检查过程的严谨性和检查结果的科学性。(2)《职业健康检查表》填写不规范。部分用人单位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及专业知识,缺乏对岗位工人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特别是没有上岗前的培训,造成岗位工人缺乏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损害的了解,不知道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或者用人单位根未采取防护措施;另外,加之受检者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填写的职业史、防护措施、毒害因素名称和种类等漏填和错填,影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有部分体检表未加盖公章确认,影响了其可信程度。(3)检查缺项或结果缺乏真实性。部分岗位工人因担心已患疾病或有职业禁忌症相关疾病而失去现有的工作,因而拒绝参加体检或让他人顶替体检,或者提供缺乏真实性的病史;部分工人不按要求(如要求空腹体检的项目不能做到空腹)检查,或遇到体检结果异常时拒绝复查。以上均可影响体检结果及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体检结果报告时效性差。用人单位的参检人员多为分批参加检查,且应复查的人员多数未按照要求及时进行复查,用人单位也未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及时告知劳动者,造成职业禁忌症或疑似职业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2.3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工作未落实到位 (1)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流于形式。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即使成立了相关的质量控制组织,但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实施,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控制未纳入到整个机构的质量控制体系。具体的体检工作往往由体检科室实施,质量控制的相关人员不能真正到岗,只在相关表格签名了事,造成质量控制工作流于形式。(2)《职业健康检查表》设计不合理 。《职业健康检查表》中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报告粘贴处”位于最后一页,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报告单在交接、保存过程中易破损、丢失,检查表中的检查结论中只有主检医师签名无质量审核人的签名,造成质量控制工作的缺失。(3) 出具的体检报告结论不确切。目前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体检医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不是十分熟悉,造成体检结论的不确切。
3 建议
职业健康检查是发现职业禁忌症、预防职业病、保护广大作业工人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国的职业病发病形势又日趋严重,所以,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刻不容缓。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主要涉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和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各个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才能使职业健康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3.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贯彻,切实履行职责,加大监督力度。对用人单位履行职业健康检查义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权利,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在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2]。
3.2 用人单位是落实职业健康检查的责任主体,用人单位必须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计划,组织落实职业健康检查。一是确定职业健康检查对象,不仅是在岗期间的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工人,还应包括上岗前、离岗时、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对象;二是选择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委托协议书确定体检项目;三是用人单位必须正确处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根据报告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保障职业健康检查经费的落实[3]。
3.3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和运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保证检查结果及报告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主席令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
[2] 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S].2002.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推荐阅读:
总院新区建设情况汇报05-29
新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01-02
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7-03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01-04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07-24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5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11-23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09-25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