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2024-05-15

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精选12篇)

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篇1

当前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在从化学教学实际出发, 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下探讨。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片面追求考试分数、题海战术, 无原则地赶进度, 延长复习时间等等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不能完成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这个局面, 实行向素质教育转轨, 初中化学教育应从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活动课教学, 育人环境等方面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

一、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 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 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化学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 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途径出发, 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 以致再分类, 解释, 做练习, 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 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 将化学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 从而适应发展的要求。

二、化学教育靠实验育人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实验能力, 包括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能力;选择仪器、试剂、技术和条件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中,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

三、习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习题教学应通过学生自学和开展典型习题的课堂讨论, 加强和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形成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适应信息迁移式试题。

在习题教学上, 要“精讲多练”, 作为教师, 应有“精品意识”, 精讲精练, 适应教学的改革。因此, 选择的练习题应编些问答、分析推断和一些综合题, 注意概念异同的比较、理论的交叉、综合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接受新的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化学活动课教学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

化学活动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以及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上。化学活动课要紧扣教材, 使活动课联系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亲手操作、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安装、使用。 (2) 结合课堂学过的知识, 进行深入探讨,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室做过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为什么不用硫酸?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课亲手实验, 得出结论。 (3) 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掌握某些生产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创设良好的化学育人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 也是实施化学教学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当然,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乃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不仅需要我们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而且牵涉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及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许多方面, 对如何完成这一根本性的转轨, 如何完成这一系统工程,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篇2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自觉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历史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史料,同时,也可以举办小型的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工具,重新将历史人物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重现历史场景,给学生直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学习是把前人的生活重现在学生的面前,其中,包括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汇聚了人类的经验和才识。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那段辉煌的历史而自豪,使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心。当学生学习到抗日战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为人民所遭受的迫害和屈辱而痛心疾首,可唤醒学生捍卫民族尊严的使命感。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便坚定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不仅更加热爱生活,而且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36—01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目的任务观、教材观、课程结构观、教法体系观、教学评价观和学习动力观。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保历史教学的应有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中学历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复重申了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保证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开设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认真上好历史课。各级历史教研员要宣传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学校开设历史课的情况,对于随意砍、削历史课时的现象,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以确保历史教学应有的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观。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通过多门学科课程共同作用来实现的,但并非一门课程只承担某一种素质的培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则要求每门课程在确定目的和任务的时候,应全方位地认识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历史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还具有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因此,在确定历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时,教师要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述任务,从总体上说应是同步的,要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即“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渗透德育,发挥功能”。同时,历史教育也要把教会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惜时守信等优良品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会生活、会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固有功能和特有的教育优势。

三、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从而能够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谈古论今”的原则。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活动的内容、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真正把学科活动作为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

四、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法体系观。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全员性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的上述原则决定了教师在教法上要注重组合。历史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法改革上可做如下表述:依据实际(即教材、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四要素的实际),发挥优势(即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特色方面的优势),优化选择(即从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四要素在教学中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方法的组合变化,以求达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符合教学四要素实际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最优化)。

五、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动力观。在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历史学习动机的培养,而不应指望靠考试这个“指挥棒”发生效力。而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则是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教师要充分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寓教于乐,在历史教学中探索愉悦教学的途径,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内,依城乡、沿海与内地等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财会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4

一、财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保证财会专业毕业生形成良好

的职业素质对财会人员来说职业素质的高低尤其是道德素质的高低是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用应试教育的方式, 靠死记硬背那些条款是不可能实现的, 唯有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才能得以实现。

2、保证财会专业毕业生较顺利地

就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国民经济中新旧产业和新旧技术的不断交替变化, 对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上的要求和能力上的具备, 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会计规范体系的统一、会计计量理论的重塑、会计组织机构的健全、会计市场的开放对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高素质多能力的财会人员。唯有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才能在就业时得到单位的认同,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上, 要依托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教学, 结合专业特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 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违纪案例, 让学生去讨论、判断、分析, 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正确做法;可以从坚持原则出发, 列举一些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案例, 从正面引导学生。

2、在教学方法上, 要形式多样,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1) 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利用形式多变的、生动的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训练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悬疑设问,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启示和点拨, 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 进行发散思维、联想思维, 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法。

(2)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通常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或基层单位担任操作性、指令性工作。这就意味着学生素质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中, 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习无疑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地位。

(3) 渗透理财观念, 培养理财能力“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这句话经常听一些老板讲起, 也有很多企业确实业绩不佳, 甚至处于亏损破产状态, 咎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理财不当。作为财会人员, 不仅仅是要做好账, 更要善于理财, 成为厂长经理的得力助手。为此, 教师就有义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确立市场经济意识, 树立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收益均衡等观念, 并将这些观念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如在讲投资时, 引进风险收益均衡观念, 告诉学生如果自身面临高风险, 就必须要要有高收益, 否则就不能投资。同时为了实现风险吸纳效应, 以提高收益, 弱化风险, 还要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然后列举某企业对外投资可购买股票债券, 提供与购买股票和债券有关的数据, 让学生独立计算分析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理财的关键所在, 成为一个真正的管家。

3、在教学目的上, 要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我们,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只有使学生“会学”, 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以达到“学为不学”的目的。至于学法指导的形式可以渗入课堂教学, 如将债券溢、折价的摊销, 可引导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编成短语或顺口溜“溢减折加”以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也可采用其他形式, 比如: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搞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个别指导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革, 对于如何在财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问题相信会有更新的办法和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

摘要:本文以财会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意义为出发点,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三个方面入手浅谈了财会教学中应如何依托专业特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财会,素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

[2]周峰著:《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2]周峰著:《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

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5

白果二中鲁性质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针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英语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思想就要进行一场变革。中学英语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获得英语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想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要达到以上述目的,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一、抓住时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

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第二单元Section.B,3C“WEIHua'sBusyDay”时,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在教学七年级Unit11“Howwasyourschooltrip”给出学生讲解我们的祖国的文化古迹和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将来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二、抓住情感进行英语素质教育。

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杨功与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输入知识的桥梁和润滑剂。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感情因素的作用,在课堂上用微笑的面容,和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言,形象活泼的手势,温柔和蔼的表情来讲解知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其次,教师要多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始终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马上给予评价,一个“GOOD”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其他学生会踊跃发言,对创造条件答得较好的学生可邀请他们上台示范讲解,让他们做小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对较差的学生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其主动性,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语言实践。

听、说、读、写训练,光凭四五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课外活动,以此加强语言实践。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我们初一就经常鼓励学生随量随地进行语言交谈,并做听力练习,教唱英语歌曲,举办英语听力朗读表演比赛,指导学生阅读简易的英语课外读物,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听、说、读、写机会,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猎取到比课本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使命;科学素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29-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科学教育的使命

为什么要重视并搞好科学教育?怎样才能搞好科学教育?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从科学教育的功能和科学的内涵说起。

1.1科学的内涵

什么是科学?要给“科学”下一个十分贴切、能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困难的。大体上说来,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通过探索、实证等过程,以及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力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活动(或事业), 它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活动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在把科学作为认识对象时,习惯于以分析为主要方式,总是追求弄清科学的本质特点:最初把科学视作正确无误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现象所获得知识的总结;后来认为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动态过程,就象牛奶并不是奶牛一样,知识只是科学的产物;再后来又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不同的思想者分别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角度来讨论什么是科学,共同之处是把认识对象归结为某些简单的、决定性的根本属性(本质)。这种还原主义做法容易造成认识的狭隘、偏颇和简单化,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往往与此不无关系。

人类对科学的认识经历了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学者的科学观、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观为里程碑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后,人们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度,逐步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应该把科学概念固定化。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939年,英国学者贝尔纳(J D Bernal,1901—1971)从历史角度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后指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对科学 “无须下一个严格的定义”[1]。贝尔纳认为,“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科学是一种有待研究和叙述的程序,是—种人类活动, 而(且)联系到所有其他种种人类活动,并且不断地和它们相互作用着。”(1954)因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通过多角度的描述来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的本质。他把科学看作是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社会任务的一种建制;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的新规律的全部方法;一种积累起来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以及构成人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来源[2]。

美国学者默顿(R K Merton,1910—2003)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1942年,他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建立综合的、含义广泛的现代科学概念,认为科学“通常用来表示:(1)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2)贮存从应用这些方法产生出来的累积知识; (3)一套支配所谓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 (4)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3]”

从文化学角度看,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活动及其成果,科学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包括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内)是各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英国科学哲学家兼作家C P 斯诺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科学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态度、共同的行动准则、共同的行为模式、共同的探讨方式和前提。这些东西发展得极为广泛和深入,并贯穿于宗教、政治或阶级等其他精神模式之中[4]。科学哲学家T 库恩(Thoma S.Kuhn,1922-1996)认为,科学的历史是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5];自然科学概念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根植于文化[6]。如果从文化的观点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以科学共同体为单元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科学文化的创造, 而范式是科学文化的标志。[7] 因为科学是文化的,所以它能够整合、积累群体长期的成果,使人们能够吸取他们的同伴和前辈们所作出的发现和思想。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启发人们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了文化进步的基础,科学的创新、价值取向成为先进文化的活跃前沿。

现代科学不但有自身内在的人文境域,又跟人文不可分割地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现代人类文化体系中发挥着基石和先导的功能,推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是现代科学文化特有的一个重要属性。它不仅因为紧密地联系人文文化而得以完善,而且与人文互动,在人文教化、美感、伦理、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不但如此,当代科学在继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探究的同时,把人类精神思维也作为主要对象之一;现代科学语言的变革不仅改变了科学自身,也改变了人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趣味、观念、文化创造。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文文化同根同源,都来自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都是社会文化的相对独立形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各有侧重,它们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融合,汇聚成人类文化(社会文化)的长河,承载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贫困走向富裕,因而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两个车轮”。

总之,科学知识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科学研究活动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独立又有广泛联系、具有重要功能的社会建制。科学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只有拓宽视野,从多种角度认识科学的内涵并加以综合,才能准确地建立现代科学的整体概念。把科学教育局限于知识传授或者掌握方法,孤立地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是狭隘的,背离了科学的完整和深刻的意义[8]。

1.2科学教育的功能

科学文化不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能影响人类后代的成长,这决定了科学文化的巨大教育价值。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总是在影响(特别是通过科学文化影响)“人的生产力发展”,影响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科学的内涵决定了科学教育具有下列功能:

(1)传授科学技术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

科学教育的直接功能就是为公民提供有效的训练、培养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提倡科学教育的基本动机,就是从功利的角度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处于发展期的国家尤其如此。

(2)使公民更好地适应科学化的社会生活

科学广泛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科学教育能够帮助未来的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科学化的社会生活、参与科学化的社会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面临的跟科学有关的问题,帮助他们应用科学作出明智和负责任的决策,减少或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

(3)促进人的理智和精神发展

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7

一、注重观察实验

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例如:太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却很少见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 若用一个放在太阳下的三棱镜做分光实验, 这个物理事实就明确了。实验还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 例如:在不加热的条件, 使停止沸腾的水再沸腾的实验、“圆锥上滚”实验等, 由于这些现象非常有趣, 学生的好奇心顿生, 不只是停留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表面上, 同时会萌生一种进一步探究本质原因的欲望, 当他们发现或经过不断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 这种欲望会强化为一种为求知和进取的信念。这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授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 必须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 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建立概念和规律, 这个认识的质变必须符合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守物理研究方法。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过程时, 伽利略实验和他的推理, 运用了研究问题的理想化方法;在讲合力和分力概念时要用等效法;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即欧姆定律) 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讲解导体中的电流, 要拿水流作类比, 运用的是类比法。使他们在认知过程中, 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也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 有了这把“钥匙”, 就可以开启物理奥秘之门。在学生不断的训练过程中, 智能会逐渐提高, 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形成。

三、密切联系实际

理论从实现中来, 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在物理教学中, 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 把教学与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创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比如:学过“内能利用”后, 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热电站去参观, 了解热电站主要结构, 知道热电站既发电又供暖, 提高了内能利用率。当今社会天然气正逐渐取代液化石油气作为家用燃料, 这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在讲物态变化时, 可结合雨、露、雾、雪等自然现象。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像电器小组、摄影小组、个别的小制作等,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学会了物理, 能解释和说明多种自然现象, 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物理既有趣、又有用, 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实践的情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者, 而应成为“指导学习方法的专家”。指导应包括学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两个方面, 学法的指导, 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策略指导, 就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 变知识为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8

一、在教学语言中体现素质教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多是名家之典范作品, 尤其是散文,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优美语言进行深刻理解, 切忌泛泛进行, 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如,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可以创设优美的月色图景, 随后配合教材, 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 营造出一个荷叶田田、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特定环境中, 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感染中深入领悟到文章优美语段。又如《春》中写花下蜜蜂。作者用一个“闹”字写出蜜蜂的声响和劳作场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闹”字的妙用。

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训练, 学生就能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教学方法中体现素质教育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 更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设计好教学过程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从思想上找突破口, 让差生得到老师的关注, 让差生有一席之地的表现, 让优秀生能体会到老师的严与爱, 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互助学习氛围, 通过以好带差、共同达标、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发展与提升。如在练习的设计上, 建设可以采用阶梯练习, 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意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在听说训练中体现素质教育

人类社会离不开语言交流, 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听说能力训练。听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体, 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可以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如《我有一个梦想》这样一篇典型的演讲辞, 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并进行讨论发言, 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就在听说训练中得到提高。

四、在审美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其内心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智育、美育、德育等教育功能。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思考、领会作品中的美。如上完《荷塘月色》后, 学生作文中写到“当我读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时, 我忽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 仿佛和作者一同享受到了这荷香月色了……”在教完《故乡》一课后, 可以这样引导“《故乡》中那‘像一个木偶人’闰土等人的苦难生活和我们现代幸福生活的鲜明对比, 表现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大家说说, 我们现在好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活, 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五、结合民族传统节日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节日蕴涵着很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人文素质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意结合民族节日, 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如结合端午节, 组织学生收集屈原的资料, 出有关屈原的专题板报, 或在班上讲故事, 或组织学生观看屈原的影视片。这些活动既生动有趣, 学生乐于参与, 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还可以结合重阳节、中秋节等开展活动。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9

一、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完成练习时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任何运动, 都是由于肌肉收缩引起人体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 蛋白质含量较少,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 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 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 所以力量素质较差, 为此在力量练习中, 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型力量练习, 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 从而改善肌肉协调的能力, 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精力紧张练习, 以防引起关节损伤, 抑制骨骼生长。

2. 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

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在时间里位移的距离, 通常以移动的距离幅度和所用时间的比例来表示。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 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比如30~50米快速跑等。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 宜于儿童少年练习, 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

耐力是人对紧张体力活动的耐久能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地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耐力素质是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 令人十分担忧。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 但必须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运动距离, 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 并有间隙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

4. 培养学生的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儿童少年的关节软骨较厚, 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 例如做一些正踢腿, 后踢腿、侧踢毽、正压腿、后压腿、侧压腿, 以及做屈体运动等, 少年儿童年龄越小, 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 发展柔韧性素质应从小做起。

二、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力作用, 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 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 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是大多数成功者特别是逆境中成功者所具有的素质, 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后,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很难战胜困难, 获得成功。目前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个个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娇生惯养, 一切事都由父母包办, 不做任何家务,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非常可怕。而体育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良好途径,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体育课的这一功能, 经常有意识的安排一些锻炼意志和毅力的内容, 像600~800米耐力跑等。有些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某些运动标准, 其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毅力不足, 他们往往会以其他理由请求老师给予照顾,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指出其根本弱点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耐心帮助学生, 给他们创造自我提高的条件, 他们便可以在提高运动水平的同时, 取得更大的收获, 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 使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得到充分的磨炼。

三、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有一句老话“有啥别有病, 没啥别没精气神”, 可见精神力量的重要。一个人坚强意志的突出表现是拼搏精神, 有拼搏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体现, 拼搏精神一旦与正确的目标、科学的态度联系在一起, 便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拼搏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的, 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应按照不同的标准去激励每个学生奋力拼搏。比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 教师不应用一个标准去评定所有学生的成绩, 而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定他们各自应达到的不同距离, 鼓励学生向所能达到的距离冲击, 达不到这个距离不给记成绩, 一定要使学生树立起做什么事都应争创最佳, 要勇于拼搏, 不断进取。

四、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体育教学除了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通情达理, 活泼可爱, 有责任心, 有荣誉感的好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蕴涵着竞争因素, 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 课余时间班级之间各种形式的比赛, 以及全校性的运动会, 都为学生展开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通过这些比赛, 必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他们对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2)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以此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教育他们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别人,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 都有同情心。

总之, 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 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

摘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10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一,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配合。新的教学理论———素质教育,在我国已被社会各界共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来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好素质教育呢?下面本人就此问题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教学必须正确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数学教学就一定要加强知识整体结构的思考,教学时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看到整体,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用对比法研讨,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对重点概念则要通过思考,做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公式还应分析出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每个字母、符号的意义,公式的来源和适用的条件及可能的变形。这样,在运用概念时才能得心应手。

1.实施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完善数学教学

教育中的素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它是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是学生通过教育使身心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2)素质既有同一性, 又有差异性。个体之间在素质上的差异性构成了对教育对象的不同要求和发展的不同取向。(3)素质是人们自身中具有的稳定性、 潜在性的基本品质,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素质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个体的素质还随主体思想情操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阅历的丰富等而变化。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促进数学教学,同时注重了德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这无疑是对数学教学更好的完善。

2.素质教育和数学教学具有和谐性

素质教育不是选择教育,它虽然不反对英才教育,而且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可能构成英才者脱颖而出,但反对用英才的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它更强调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升学和单纯追求高分为目的, 忽视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念。当然人们的发展水平和取得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个体可能的发展潜能,还受个体主观努力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人们的发展程度和成就水平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但是只要受教育者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实现了个体的最大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就应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2.正确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学生负担普遍过重的今天,必须把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要从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育人环境上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既寓素质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又辅之以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已逐步发展为普通的、共同的国民教育,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教学理论———素质教育,在我国已被社会各界共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手段面临一场重大的改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节课40分钟的效率更高,是关系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新知的导入中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当学生对老师的导入产生兴趣、好奇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深入思考事物的奥秘。例如:教数学第十册“数的整除”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正确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随即有个平时爱耍小聪明的学生举手说:“他也可以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都要他和老师比比,本来热烈的课堂气氛更浓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数,这位同学的判断错了不少,他的理由是看数的个位是不是3、6或9。而老师呢,不管同学们报出多复杂多大的数都能正确判断。这一试,学生觉得有趣,并急于找出答案,并在老师带有启迪性的问题引导下,创造性的解决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容易与“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互相混淆的难点。

二、在讲授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老师在新知的导入所产生的好奇,往往来自于教师的创设,这对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也必须使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以及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如在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讲授“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学生提出:“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S=(a+b)×h÷2, S=a×h÷2, S= a×b,

S= a×a, 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能不能也都用同一种公式:S=(a+b)×h÷2来计算?”学生的提问也许会被看作多此一举,但我们应看出,这个学生的提问已经不简单了,其实已是一种创新,在观察与想象中创造出了一种新法则。

三、在巩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敢“疑”

学生往往把书本当作不可超越、不可改变的标准,把“老师说的”当作权威,把知识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范围。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不要过于迷信课本或“老师说的”而要敢于怀疑,敢于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把所得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疑”并不是要学生去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观察问题的全部。如我有一次听低年级的数学课时,有的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方法“从低位加起”产生疑问,他就尝试“从高位加起”,其实从速算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简便,只是进位的处理要复杂一点。

如有学生对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提出疑问,问:“‘角’是平面图形,它的面积能确定吗?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表面的大小是‘零面积’吗?”这些事例看起来可能没什么提的必要,但它确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培养学生敢于走出书本的框框。

如在教数学第八册“求平均数的问题”时,有一道例题“有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CM,131CM,135CM,129CM,128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老师先让他们分组讨论寻求解法,解法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思路:5个同学的总身高除以5。但就有学生使用:130+(2+1+5-1-2)÷5这一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用更简便的方法求得答案。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马上让他给同学们讲解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知道课本中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唯一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2

关键词:体育教学,对抗性,表演美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改善机能, 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 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 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 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 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 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落实“一二一”工程, 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 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 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使学生走向社会后, 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 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 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 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 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 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 所谓求胜心切。为此, 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 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 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 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 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 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 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 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 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而这种情感体验, 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 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 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 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 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 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 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 并获得丰富的, 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美的情感, 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上一篇: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下一篇:联合之路